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习互联网的技术

学习互联网的技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学习互联网的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学习互联网的技术

篇1

2.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基于“互联网+”技术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主要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各行业的资源整合的能力[6]。学生运用能力从互联网中得到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分析、加工等处理,变为针对自身有价值的信息。因此,首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的技术对网络信息的获取能力。互联网信息的获取主要通过直接在互联网和书籍报刊上获得。具体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门户网站,如搜狐、新浪以及百度等网站进行信息检索。信息获取后,要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甄别和处理能力。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繁多,各种类型信息互相混杂,因此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也是至关重要[7-8]。(2)其次,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网络信息的筛选、整理以及整合等技巧,才能够将复杂和冗余的信息变为能够为自己消化理解的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指引学生进行信息的甄别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价值信息提取的能力。(3)最后,培养学生进行信息创新以及再利用的能力。信息创新阶段,是信息分析处理以及加工的最后阶段。学生只有掌握了对信息的创新能力,才真正能够了解知识点的原理以及本质,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着重的对学生进行信息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信息创新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以及科学素养的提高。

篇2

当下,互联网已成为人们了解、搜集、处理信息的重要工具,它正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我们不可漠视小学生对互联网的喜爱,不可忽视他们已有的一定的互联网应用技术。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将互联网理念与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并以此来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1.收集网络资源,丰富信息储备。

在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也越来越丰富。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和处理信息,不仅能丰富他们的信息储备,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当然,如何搜集、整理、利用网络资源,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例如:学习“百分数”,学生不难掌握百分数的读法与写法,而对百分数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可能有些难度。因此,在指导学生预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收集应用百分数的资料,丰富信息储备。学生在与同学分享自己收集的信息时,会自觉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在理解内化的基础上表达交流。

2.引导互动探究,经历学习过程。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教学资源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创设真实或虚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小学生易于接受趣味性较强的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选择与他们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及其喜闻乐见的素材,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例如:教学苏教版三上“间隔排列”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生活中的物品一一间隔排列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逐步引导他们由直观感知到抽象概括。

3.优化练习形式,实施分层教学。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练习环节,由于过分强调齐步走,学有余力的学生往往很快就完成了,而基础较差的学生还来不及完成,经常处于应付状态。因此,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设计可供学生选择的练习题库,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习题来练习,从而巩固所学、发展能力,使课堂练习优化。对于练习的反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作用,设立解题提示、电脑判断或答案库,让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练习,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能逐步掌握所学知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4.课外拓展延伸,丰富学习途径。

篇3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32-01

一、互联网技术对学前教育儿童的影响

(一)转变了儿童的学习方式。过去的幼儿园教学,时常以某些场景作为辅助,帮助孩子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例如,带领孩子们到海洋馆、博物馆参观,认识一些大自然中的动物;或组织孩子们到野外春游、秋游,领略季节的更替。在过去的学习模式下,知识的排列通常是线性的,而大规模普及的网络及计算机技术使得知识以网状、片幅式分成,因此学习过程也不再呈线性。孩子们可以自网络中获取足够信息,多媒体的功能十分强大,已经具有作为老师的潜能,孩子们与其交互过程即可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学习者的个体性在网络学习中也得到充分地展现。由于个体的差异,对事物各个方面的评判也不同,而非以唯一的标准进行衡量,并且加强彼此的互相合作可更加丰富孩子们对事物的多方面理解。

在老师与家长的指导下,孩子们进行网络学习,这样既可以通过这个强大的工具得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又可以以网络作为学习交流的工具。通常认为若孩子接触使用网络或计算机过多时,可能会不利于其形成与其它孩子正常交流的能力。不过,若是能掌握好使用度,是可以通过日益广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强孩子的学习交流能力。日本的教育工作者设计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实验对象为来自日本南部、中部以及北部的小学生,借助于计算机研究讨论为何自己的地理位置适合或是不适合种植南瓜。没有网络的话,如此长距离、大范围的交流学习是无法实现的。网络还向孩子们创造了信息的环境。例如,部分国家通过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的功能,让各个区域的孩子们采集当地的地理信息数据,利用计算机上传至网络中心,其统一处理源自不同地区的数据后,再由网络将结果发回至每所学校。孩子们可以观察结果,以了解自己采集的资料所起的作用,并且参考其它孩子们的成果,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二)转变了儿童与教师的传统角色。过去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时,以老师向学生传递技能与知识为主,老师是中心,起着指挥的作用,同时还兼顾着管理、监督和向孩子们传播知识的职责,老师可以参考学生的反应、神情以及练习以获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程度,同时以此作为参考,调整后续的教学指导的进度及策略,学生与老师间形成的是接受―传递的关系,作为接受者的学生较为被动,这种以学生被动吸收、老师传递知识的学习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今个性化学习的新要求了。当今的网络时代,老师的角色将发生改变,将扩展出更加多重的角色:学生学习的研究者、学习伙伴、管理者、学习者、组织者。网络多媒体技术从多个方面调动了人们的感知感触,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带给学生学习的乐趣。

学前儿童在心理以及生理方面都比较特殊,该阶段的教育不单单需要老师担负起教育的职责,家长也要发挥一定的教育职能,并且家长的教育是其它人无法代替的。在中国,幼儿园及家庭是学前教育的两个主要场所。幼儿园所采取的教育模式为,以幼儿园老师作为核心,基于其设计一定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建构主义者表示,学习应当主动性的,而非被动地记录外界信息的过程,学习应当充分结合自己的需求,结合自己的爱好。在《疯狂的时代》里,查尔斯・汉迪所言:教育事业,国家给的进程表仅仅是参考性的,对于个人来说的进程表才是关键的。网络的产生,也为孩子们了解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环境,当然,这个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良因素,所以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维护和营造环境,如何利用这个新兴的环境是未来家长与老师应当关注的问题。于此学习环境中,家长与老师可以结合不同儿童的生理特征、性格特征,指导和陪同孩子通过网络学习。

二、互联网技术对学前教师教学活动的影响

首先,网络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现在的教师在备课时,上网搜索资料会逐步成为教师备课的一个必要环节,离开了这个环节,教师的备课将是不充分的。其次,网络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即时利用网上资源辅助教学,正像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一样。这种对网上资源的即时利用,将使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有形的教室将被突破,教学对话将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教学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更具可选择性。第三,网络为教学信息反馈增加了一个通道。通过电子邮件,教师可以和家长及时交流,反映儿童在幼儿园的情况,使家长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最后,网络增加了学前教师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电子公告栏、微信等方式,教师可以在网上交流教学经验或询问有关课程的问题,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善于从互联网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会计基础教学也需要适应互联网+的教学要求,主动地应用移动信息技术来指导和促进高职会计基础教学,从而满足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促进高职会计教学。

一、高职会计基础进行的特点分析

高职会计基础课程是关于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重要课程,其中的基本概念比较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概念的专业性比较强,对于初次接触会计课程的学生来说往往会感到比较抽象难懂,再加上课程的系统性比较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怀有畏惧心理。会计基础课程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实际的会计操作能力。对于会计学来说,在处理账务方面具有完整系统的方法,而且对于细节的要求比较高。再加上其中的会计处理项目比较多,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以及表格来辅助教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准备大量的板书,而且比较浪费时间,难以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当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理解或者需要进一步地复习时都会存在比较大的困难。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高职会计基础教学的需要,迫切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积极主动地应用现代教学技术。互联网+有效地促进了高职会计基础教学的发展,它能够满足现代移动通讯的需要,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会计基础学习,对于提高会计基础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帮助。

二、移动信息技术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确定互联网+人才培养目标

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互联网成为了人们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会计基础教学来说要主动地将互联网+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地拥抱互联网文化,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将互联网+很好地融入到会计基础教学中。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的经济形态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企业的会计业务也处于转型的过程中,这就对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会计人才培养来说,不仅需要会做账,还需要主动地跟踪企业的业务环节,对于会计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会计的工作方法等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人们将逐渐地接受网络做账、报账,这些快捷的互联网技术方法必然会对会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高职会计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地融入互联网+文化,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确定教学的目标,在会计基础教学中主动地应用移动信息技术,不断地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2.主动地拥抱互联网+

互联网+成为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和方向,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具备互联网思维,积极地借助现有的移动信息化教学技术,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从传统的板书教学向移动互联网方向转变,开展多个维度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高职会计基础教学的特点,应用互联网思维,例如将一些网络语言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这样能够改变会计基础教学中比较枯燥的局面,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主动地借助借助移动信息化教学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以实训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最终提高会计基础教学质量。教师要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到会计基础教学的各个方面,只有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地应用移动信息化教学技术。

3.主动地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

在高职会计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要主动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而且要贯穿到会计基础教学的全过程,善于应用互联网的思维来组织教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云会计的模拟训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互联网+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的成果、学生反馈进行及时地跟踪,发现互联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地修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主动地应用现有的微信平台来拓展教学空间,例如可以组织微课教学形式,将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微课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学习。教师还可以对会计基础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学生能够接受的互联网语言呈现。通过借助微信等平台,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还可以及时地答疑解惑,为学生提供新的互联网学习空间。教师还可以将一些财务信息借助网络的形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应用互联网技术来完成相关的案例教学,这样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帮助。

三、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逐渐地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已经逐渐地离不开互联网。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对高职会计基础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善于应用互联网技术来组织教学,从而不断地提高会计基础教学的效率,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宜鸿.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20:229-230.

篇5

1.“互联网+”时代教育价值

(1)促进教育公平。曾强调要“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公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通过数据分析、深入交流和资源共享,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力资源分配不当产生的教师教学差异、硬件设施配备不够完善、教育体制公平等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2)冲破传统限制。传统的教育,难以摆脱教师、学生、教室的固有模式。“互联网+”时代教育背景下,可以有效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爱为本的教师观和以德为先的教育观。进入“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世界各地老师讲授的知识内容,课程更加丰富,时空不受限制,使教育教学工作获得更大的自由。

(3)引导教育新模式。O2O模式(Online to Official)是应用于电子商务化领域而提出的概念。O2O教育模式,即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实现智慧学习。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教师、学校,三方实现时空差异化统一,教育平台服务内容更加完善,形式更加多样化。

B2C模式(Business to Consumer),

即商对客。O2O将从平台向B2C学校转型,也就是说,老师最后都会变成教育平台的员工,相当于一个O2O学校。B2C学校将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广泛吸收来自学校和社会上的学生。

2.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1)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具有主动性、开放性、探究性特点、与不同观点、不同类型的同学老师进行深入广泛交流。网络平台可将整个教学,发现环境变为一个“村庄”,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做到真正把书本知识学活,做到以人为本内在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是一种采用综合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立体显示技术以及仿真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

(3)“3S”技术。“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 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三者综合应用的技术。“3S”技术在地理教学环境中不可或缺,发挥着重要作用。

3.应用的优势与意义

(1)合理应用,因材施教,重难点清晰。地理中有许多问题难以用语言文字和传统的版画板书解释清楚,而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直观生动模拟地理现实,改变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单一、机械、枯燥等现状,使课堂学习具有趣味性、探究性和高效性。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利用网络教学、虚拟现实技术、“3S”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所具有的视听说多种感官接受新知识,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感性认识,激发探索地理奥秘的激情,锻炼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与时代紧密结合。“互联网+”

时代教育技术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由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现代教育模式,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技术在地理学科中的辅助作用,它对培养下一代接触新鲜事物和了解新形势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4.应用问题及解决策略

(1)个别教师尤其是农村等偏远落后地带的中小学忽视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对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缺乏了解,掌握较差,因此,国家要落实“互联网+”时代教育工作政策,为农村中小学提供资金和技术扶持。

(2)主次混乱。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如果其效果冲击了最主要的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便犯了主次不清的毛病。因此,一切都要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在“互联网+” 的教育大潮中,“弄潮儿在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一显身手。

篇6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闻媒体和社会经济生活中,“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一个时髦的名词,“互联网+”主要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一种有效融合方式,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日益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而且我们也应看到“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平等的就业创业环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也在日益提升,这些都决定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必然要发生巨大变化,在这种背景下积极的利用好信息技术,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信息化教学与“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重要性来看,“互联网+”视阈下无论是时代还是学生的思维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需要能够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及基本方法和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以应对许多具体的互联网挑战,但是大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机会必然有限,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借助于一些信息化的工具来进行模拟,通过媒介的作用来把理论知识与培养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在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开发学生智力、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学目标,是非常的值得我们去提倡的。

其次,从必要性来看,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确实能够起到教材内容的解构与重构的有效作用。因为目前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材是非常的理论化和抽象的,很多学生看了之后也不感兴趣,觉得远没有自己通过现实和实际学习到的知识多,而借助于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实现“互联网+”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教材。而且目前的一些案例教学、面试、创业等内容往往分散在很多的章节中,如果只是泛泛的讲很需要学生打破原有的教学知识框架,但是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掌握如果大量和有效的知识,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跨越不同章节和学科,覆盖不同的教学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

二、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运用

(一)实现“互联网+体验教学”模式

我们的就业指导课程其实也不应该总是被限定在课堂上,而是需要积极的与学生的实践联合起来,“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范畴比较广,社会关联能力比较强的新生事物,我们也应该积极的将课程向外堂移动,可以与高校的一些创业社,其他社会组织联系起来进行合作,充分的利用网络时代的便利条件进行实践,比如具体指导学生怎么开网店,怎么进行公司注册等,还可以积极的利用网络信息到实地调研或者实习,探查网络与社会的联系状况。信息化的课堂能够为学生就业课程学习提供诸多的帮助,比如营销中要学生介绍一辆车的时候,我们是不可能把车开进教室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模拟汽车展厅销售,利用图片或者其他软件展示一辆车,这样很容易让扮演顾客和销售者的学生带入到场景之中来,教师也可以亲自到相关汽车4S店或实训基地进行拍摄,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这样都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

(二)践行“互联网+情景模拟”模式

体验式教学是国外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充分彰显了杜威的体验式学习理论,能够让学习者在体验的场景进行主动的融合熏陶,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料,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应用体验式教学,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比较前沿化的“职来职往”“超级面试”等内容,这样的生动化和情景化的教学很容易吸引学生。而且教师还应该将课本上的知识生动活化一些,将“职业规划大赛”、“职业礼仪学习”、“情景面试”等实践性环节纳入课堂,或者进行现场的模拟。还可以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采用现场录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的体验“入镜”,学生在仿真环境下提前接触实际工作岗位,这样学生准备起来可能会更认真。聘请一些校外人员和专业的人员来作为评价人员,对学生的谈吐、行为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点评,这些人员工作经验多,对现实比较了解,说话和评价也更为中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能够更好的与现实对接,以便学生就业后可以快速适应岗位、进入工作状态。而且视频录制的方式能够起到事后纠正的作用,一起再观看,再分析,都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哪里不足了。

(三)推动“互联网+微课”模式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越来越收到了人们的欢迎,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这样的比较实践性及时效性强的课程重更应该运用更好的互联网资源,“互联网+微课”的教学模式中充分开掘了学生的积极性,作为课堂讲习的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开始前积极的让学生在网络上搜集各种的资料,媒介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视频、PPT、电子书等,然后教师再进行资源的筛选或者干脆让学生来进行讲解,教师在一旁指导,制作出更有针对性的短小而精悍的教学视频,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这样能够更有效的发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各种知识,而是成为了课堂的有效建构者。另外,师生的有效互动也应该是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我们的课堂中教师走了之后,学生就很难再见到,现在互联网时代各种的公众号和微信群等都可以成为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解疑答惑,积极的提供各种的资源保护,也能对一些教学案例进行跟,建立电子档案,更好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效。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也迫在眉睫,但是“互联网+”时代给我们的教学信息化带来了诸多的便利条件,充分利用“互联网+”整合各方资源,不仅能够节省教学经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也更好的推动互联网和社会的发展。

篇7

技能大赛一方面提供给我们展现学院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准备和参与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学科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正是借助于职业技能大赛解决了这些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改革。

1. 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实验设备投入不够。

《网络互联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但日常的教学主要以理论讲述为主,实践性教学很少,学生在学完之后,还是对网络互联缺乏感性认识,动手实践能力很差。另外,《网络互联技术》实验不像软件开发项目,只要有一定的开发环境就能完成,其对硬件设备的要求很高。像交换机配置、路由器配置等都属于网络互联的配套实验,如果没有相应的设备,是没有办法实施的,目前普遍存在网络连接设备陈旧、投入不足的问题。

1.2 教学方法和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传统教学模式基本都是“填鸭式”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听为主。教师主观地将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在授课过程中,虽然教师采用的方法由传统的板书形式发展到目前主要以ppt为主,板书为辅,解决了板书不能清楚解释抽象理论的问题,但由于ppt制作质量问题,导致其并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最终演变成了“电子板书”。对学生来讲,依然是被动地获取知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1.3 考核形式单一,不能起到导向和反馈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考核方式多数还是以闭卷形式为主,学生在临近考试的时候,往往是抱着厚厚的教科书或复习资料,靠强化记忆、识记知识点应付考试,导致考核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无法准确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不能对提高教学水平起到导向和反馈作用。

2. 改革措施

2.1 整改内容的组织与选取。

(1)合理设计学习情境,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为目标。 将课本知识整合为四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子情境分成若干个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2)坚持教、学、做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掌握一技之长。本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模拟软件训练和交换机、路由器在实验室规划网络以及参与实际网络项目施工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

(3)合理设计各种实训、顶岗实习,逐级验证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课程将学习情境以及子任务的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学习完这门课后,通过课堂实训、综合实训、开放式实训、校内实践、技能大赛和企业实践几种方式,从网络互联的新手过渡到网络互联的能手。

2.2 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1)构建虚拟仿真教学环境,实现仿真教学。

本课程利用业界领先的思科和锐捷的设备,创建了完整的仿真教学和仿真实训平台,使学生学习和实训过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单机环境即可完成网络互联平台的部署和实践。

(2)校企共同研发远程网络互联实训平台,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网络设备(路由器和交换机),在校内开发并部署搭建了功能强大的实验台。因此可以高质量的开出课程所需要的全部实训项目。为了提高设备利用率,我们实施了“Open”的计划,即每个试验台增加访问服务器,这样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远程登录连接到实验室的设备上进行实验练习。

(3)模拟企业环境教学。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虚拟化技术VMware建成了高度仿真企业项目实施环境的虚拟网络教学环境。每台教师机和学生机均可同时模拟10台以上的服务器以及客户终端,逼真模拟了企业真实网络环境。教师利用教师机可以灵活地展示企业网络环境部署、讲解示范服务器配置和操作规范,从而形象、立体地开展教学。学生在学生机上可扮演整个企业网络的不同员工身份,针对虚拟的企业网络环境快速方便地练习网络管理与配置的技能。

2.3 改革考核方式。

在考核评价时依据评价范围的全面性、评价指标的系统性、评价主体的多样性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形式,综合使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评价”的考核方法,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加入到网络工程工作室、代表学院参加技能大赛,全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我们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同时也发现了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整改,感谢职业技能大赛,它作为一个载体引领着了学科教学的改革,使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方向阳,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9(5)

篇8

【关键词】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心肺复苏(CPR);实训教学

心肺复苏(CPR),是一门常见的急救技术,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急救技能。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了提高实训教学效果,进一步加快教学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于2012年引进高智能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GD/H1200)。以下就该系统的功能特点、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CPR教学方面的利与弊与大家探讨。

一、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的技术特点

CD/H1200高智能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程学技术与仿生学技术完美结合,将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模拟技术赋予一身,他会说话,会呼吸,有心跳,有脉搏,可以自主表现生命体征,对所给与的治疗措施自主而非人为的做出反应。该系统由全身男性模拟人、生命体征仿真器、多参数模拟监护仪、计算机为一体:具有基础护理和高级护理的功能,可提供心肺复苏术、体外除颤等多项急救操作技能。通过虚拟护理案例,制造实际医疗工作场景,提供不同状态病人,不同病情变化,使学生置身于创建的情境当中,利用所学知识做出各种判断并实施相应急救措施,教师可通过计算机教师端对每个在线学生的操作手法和过程进行实时视频监控,综合计算机同步统计数据,便于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训练考核情况。

二、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在CPR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CPR做为应全民普及的急救技能之一,在养老护理员岗位技能培训中显得越发的重要。护理人员对该急救技术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对急危重老人的抢救效果。但由于其过程复杂,学生很难顺利掌握。

CD/H1200系统以PPT的形式将CPR课程,通过大量的图片、案例演示给学生,其形式形象、生动,易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规范的操作技巧,应达到的标准,通过不同的训练模块使学生能从感性和理性上迅速掌握知识点。该系统执行美国心脏协会(AHA)2011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实训操作提供3种训练模块:自操作练习、标准操作练习和实战操作练习。

(一)自操作练习:可以随意进行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FLASH同步演示标准动作,时间控制区、统计区、吹气、按压条形码和操作时间实时显示。不需要按人工呼吸:心外按压=2:30的比例操作。适用于基础动作的自主练习。

(二)标准操作练习:(1)检查模拟人初始状态:瞳孔散大,颈动脉无自主搏动,判断是否符合心肺复苏操作标准。(2)单击“开始”,计时开始。(3)开始操作练习,FLASH同步演示标准动做。(4)胸外心脏按压。系统可依据按压深度和频率统计正确率。当按压深度过浅、正确和过深时,条形码显示为黄色、绿色和红色。(5)人工呼吸。系统可根据吹气量(系统默认为500-1000ML)自动统计正确和错误次数,支持口对口、简易呼吸器对口等多种通气方式。当吹气量不足、正确和过量时,吹气条形码分别显示黄色、绿色和红色。(6)系统实时显示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的波形图。操作成功后模拟人自主出现胸廓起伏,恢复自主呼吸,可触及大动脉搏动,瞳孔LED发光显示。(7)操作结束后,系统自动进行统计,显示学生姓名、操作日期、教师、成绩,并可打印成绩单。本模块适用于标准操作流程的训练。

(三)实战操作练习:根据系统内存案例或自定义案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病人意识状态的判断、标准的急救操作流程。本模块适用于应急演练。

三、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在CPR实训教学中的优势

(一)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的应用使实训教学真正进入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了学生主动式、开发式、研究式的学习,更新了教学模式。

(二)实训教学过程中更加体现互动性及人文的特点: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而是参与到逼真的环境教学中来,从根本上结束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模拟环境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该系统可以模拟病人病情发展全过程,设置病人生理参数,设置治疗过程,以及治疗后的效果,可对各种不同的病情进行训练和考核,丰富了教学及考核手段。

(四)促进科学高效的管理,更好的培养教师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从基础生命支持到高级生命支持,可以全方位的帮助养老护理学员进行标准化的技能培训。

四、使用CD/H1200系统在实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不足

(一)CD/H1200系统功能强大,涵盖了护理教学大纲中几乎所有的训练项目。可能由于考虑面较广,一些细节问题做的不是很完美。比如模拟人为了进行气管插管的训练,口腔会较大,但在做CPR训练时会发生漏气现象;比如静脉穿刺的管路设置、关节部位的固定装置等等都存在一些小小的瑕疵。

(二)新设备的引用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手段,但如果教师无法尽快的掌握使用方法并运用自如,提高教学效果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应用前一定要请专业人员做好培训,熟练掌握软、硬件系统的操作非常关键。

(三)精心维护CD/H1200系统的软硬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建设一支计算机业务过硬又热爱实训室工作的实训技术维护队伍,适时进行维护保养。同时要与厂家人员随时沟通,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及时将解决,定期保养。

五、结语

通过实践证明,CD/H1200系统非常适合老年服务与护理专业的实训教学,尤其在CPR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迅速便捷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仿真的模拟环境还增加了学生的职业感,更提升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在以后工作中,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研究和开发CD/H1200系统,才能使这一高智能的教学系统得到最大化的使用,才能使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成为实践型精英人员。

篇9

引言

“互联网+”是目前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总理在2015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制定关于“互联网+”战略行动的全面计划,该计划将加快推动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的有关技术的健康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方面能够保持健康和快速发展的态势。“互联网+”这一新生事物并不只是一个口号,它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新阶段过程中的一个概念。“互联网+”所对应的英语是“InternetPlus”,这里的Plus指的不是加号或加法的意思,而是应该把它翻译成“化”的意思。也就是说可以把“互联网+”说成是“互联网化”,“互联网+”强调对资源和数据的共享化、联接化、要素化。也就是说,“互联网+各个传统产业”并不只是把互联网与各个产业和其内部组织进行联接,而是要在“+”的联接过程中产生相互作用和反馈进而实现在融合中实现行业的增值。目前,每个行业都在“互联网+”这一战略的指导下,思考本行业如何与互联网相融合。教育行业肩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体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互联网+教育”应当是我们教育行业进行探索、实践、变革的重要任务。文章从智慧校园、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三个维度对互联网+的教育应用进行梳理探究。

一、“互联网+”校园将开启智慧校园建设新篇章

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幅蓝图描绘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互联网+”校园是将互联网作为基础,把学习、科研和生活作为中心,深度且广泛的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来为学习者构建学习环境的过程。“互联网+”校园将会让我们看到解决传统教育面临问题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校园将开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新阶段。

(一)以“数据技术”为核心,形成智慧校园的新型数据形态

从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为IT,信息技术)向DataTechnology(简称为DT,数据技术)的快速转变是“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信息技术向数据技术的转变不是仅仅只体现在技术层面上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其体现在人们的思维层面。信息技术时代的信息多数表现为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帮助管理者控制和管理外部世界。而在数据技术时代,透明性与流动性等特点是数据的鲜明特点,而注重责任和体验也是在数据的使用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向数据技术的转变意味着以被动的管和教为中心转向以主动的学为中心,以学习者主动的学为中心更加强调人与系统的个性化交互过程。在“互联网+”校园中各类校园资讯将以动态的、碎片化等形式传给用户使用,用户可持续的使用高能和高效的数据资源。智慧校园是以大数据为中心,将校园教学,生活和管理集为一体的智能化校园方式。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实现更加便利和高效的校园生活、教学体验。

(二)以“云端”为核心,形成“智慧校园”的新的技术形态

加强“云、网、端”三者的建设和融合将有利于实现信息技术向数据技术的转变,进而从整体上实现新型技术形态的建立。其中“云”包括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它既可以为“互联网+”提供内容和数据的存储空间,也可以对内容和数据提供计算和服务功能;“网”是指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的关联、延伸和拓展,也可将其理解为它是“云和端”之间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的连接和交互道路;“端”指的是各种终端(既包括传统的桌面设备,也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等设备及其设备中能安装的具体应用,如各类APP等)。在“互联网+”校园中,学习、科研和生活将不再受到校园这一物理界限的制约,信息技术将延伸到校园外,与学习、科研和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进而呈现出一种新的大学校园的时空格局———智慧校园。

二、“互联网+”教育将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

由于我国的国情、世情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故我国的教育也发展到新的阶段,当前教育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变化需求。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要发生变革,这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选择。

(一)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主要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承载形式也逐步从纸质媒体转向网络媒体,自然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当下,人们读网的时间远远多于读书的时间,很大一部分信息是源于网络而不是书刊。由于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书刊中的知识转移到网络中也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传统的以线性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学科知识体系将不再是知识的主流形式,其中包括的期、章、节、页等结构都将微化。尽管网络上也存在着和纸质媒体相似形式的媒体(如电子书和文库等),这也只是知识存储的某种形式以供学习者在学习时查阅使用。网络阅读多数的信息和知识都是碎片化的,信息更新的速度也是比较快的。在网络中可以根据阅读者的需要生成多种形式,每一个网页可视为一个信息与知识的碎片,可按照信息接收者的需求将这些碎片重构出不同的整体。比如: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全图片、全视频、全音频、电子杂志、RSS订阅、其他自动推送等。此外,还可以根据信息(知识)提供者要求,生成博客、微博、微信、公开课、慕课、游戏体验、资源库、专题网站和其他数据库等形式。总之,互联网组织信息与知识的基本方式是碎片与重构,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改变知识,更是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和阅读方式。

(二)互联网将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场所

未来的教与学活动都将会以互联网为中心进行,教师在网上进行教学,学生都也在网上进行学习和交流,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知识在互联网中获取,线上线下的教学同步进行,未来主流的教育和教学形式将会是翻转学习。这一设想的实现将是围绕着“互联网+”教育进行的。当下,我们可以目睹很多关于“互联网+”教育的应用例子:如在慕课平台上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通过互联网选择多所学校的慕课课程;在微信朋友圈中联系家长,与家长经常沟通、交流思想,倾听并采纳对学习者有益的发展建议;老师汇总学生的每次每一科目的考试成绩,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在一个阶段内对科目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将此作为对学生辅导和评价的依据。“互联网+教育”在很多学校的应用都已跳出传统的限制,不再是简单地使用多媒体和电子白板等教学辅助设备来辅助教学的阶段,而是将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中,带来全新的教育新面貌。

(三)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认知工具

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引和扩充学习者思想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能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在培养学习者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互联网作为认知工具,其主要特征包括:(1)认知工具是基于计算机的工具或环境,互联网能够扩展学习者的思维过程的工具;(2)互联网作为认知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充当学习者的智能伙伴,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3)互联网是认知扩充与重组工具,促使学习者超越思维瓶颈,反思对信息内容与概念的理解以创造新的知识,而并非简单地重复教师所呈现的知识;(4)互联网作为认知工具是促进高阶思维发展(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的工具。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认知工具理论开拓了教育信息化的新领域,为教育资源整合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资源整合,不仅仅是把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辅助工具,而且是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充分应用到各个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组合、重构并相互融合,使学生通过开放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培养学生适应互联网时展需要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三、“互联网+”课堂将引领教学改革新方向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不仅强调学习知识,同时应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针对课程教学采取改革与创新对策,完善课程体系设置、重视理论和应用科学教学、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并结合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互联网进课堂

“互联网+”不应该将互联网拒之于教室门外而是应该让互联网走进课堂,多鼓励学生在上课时带着自己的手机和电脑等设备,且学生在上课期间可以自由上网。因为老师们还没有对互联网对课堂教学的冲击与挑战做充分的准备,且缺少对手机和网络在课堂上发挥优势的思考和实践,故很可能部分老师将会强烈抵制这种大胆的提议。在课堂上,老师应该经常鼓励学习者通过网络去查找和补充对于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可以定期留出时间让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在网络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交流在网络中学习的经验。在课上,把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网络等设备变换为是必需的学习工具与途径,而不是让学生分散注意力的“玩具”。

(二)生活实践进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写博客或文章,对知识碎片进行整合。很少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将多种方法混合使用。有时讲授,有时研讨;有时翻转,有时实践;有时让学生主讲,有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协作与探究。总之随机应变、不拘一格,常常有即兴之举。但有一点是贯穿始终的,就是以问题、兴趣为中心,以思考与探索为中心。对学生的评价,很少采用考试的方法,而是结合作业与日常表现,与学生一起进行综合评价。当今时代互联网和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都能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得知,移动互联网为我们获取信息与资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校园和课堂不再是与世隔绝的。从今天起,课堂教学应该多从现实生活中素材与内容入手并且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综合性、开放性和混合性的学习和教学方式。

(三)创新教育进课堂

在网络时代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将不只是为了学习和掌握知识,如何应用并加以创新才是关键。教育的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帮助学习者通过认知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学习者最重要的能力与目标不再是记忆,学会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才是重中之重。如今国家所大力倡导的创客教育就是创新教育形式的一种。“Maker”是“创客”的英文单词,是指不以赢利为目的,努力可以把各种创新的观念和想法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教育是以课程为载体,可以满足学生好奇心并且激发学生创造力,融合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等各个学科知识,通过创客空间的平台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行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国内的创客教育仍处于开始的阶段。

目前和创客教育还没有和学校的课堂教学进行很好的结合。如何将创客教育引入课堂,让更多的学习者在创客教育中受益,是今后应该深入思考并进一步研究的一个课题。移动互联网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已经渗透到校园和课堂乃至社会。今天,老师将不可以再像从前那样固守传统教育和教学模式,继续忽视或反对学生在网上进行学习,也是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相融合的行为。如何把课堂的系统化学习的内容与基于网络的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是当今时代下教师们所面临一项新的挑战。未来学校课改的整体思路应该是:打破教纲限制、连接课堂和网络、消除学科边界、实现个性培养、培养创新人才。

四、结语

“互联网+”是把信息技术与行业进行深度整合,把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融入到传统行业的脉络中,并不是把互联网附加到传统产业上。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是不要只做简单的加法,而是要深入研究“互联网+”涌现出来的新特征,使互联网与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进行深入融合。总之,“互联网+”校园的建设和发展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又一个新阶段,“互联网+”教育是教育迎接互联网时代所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互联网+”课堂是当下教育勇于进行转变所创设的一种新姿态。未来的学校将是与互联网充分融合、可以打破时、空间界限并且能够真正实现无边界的学习智慧校园,“互联网+”在教育改革和校园转型的道路上将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DB/OL].

[3]王竹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困局与出路———兼论网络教育模式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4(2).

[4]王竹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4).

[5]祝智庭,管珏琪.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6]吴旻瑜,刘欢,任友群.“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2015(4).

[7]杜娟,李兆君,郭丽文.促进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

篇10

“互联网+”,这个充满时代气息的词在今年两会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开始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新的时代面前,传统行业纷纷走上了改革创新的道路,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作为各项事业的根本,也承担着改革、改善和改变的挑战。高等教育为教育的普及、发展、提升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在教育中发挥着培养博、精、专人才的重要作用,互联网凭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优势,在与高等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也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浪潮,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引起深刻的变化。

“互联网+高等教育”,“+”不只是两者的结合,更是内容上的融合。“互联网+高等教育”必然会引起在线教育大爆发,在过去的2014年,k12在线教育、在线外语培训、在线职业教育等成为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除了传统教育机构在做教育转型外,一些互联网公司凭借着他们掌握着的高粘性人群也在转型在线教育,将教育从线下向线上发展。在线教育已经开始慢慢的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活跃在我们视线中的“翻转课堂”,将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慕课”“O2O学习模式”,让学生按需学习、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在运用大数据的教学和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的凸显了学习者的个性和差异性,在尊重学习者多样性的基础上,也更加体现了针对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者和教育者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因而教育信息化便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互联网和高等教育的融合也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那“互联网+高等教育”能够带来哪些新的机遇呢?

一、教育资源开放化,加出教育公平新常态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大量的网络课程和在线教育内容呈现在我们面前。学习者只要用心就能获得海量的教育资源,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教育资源的开放化为学习者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资源,国家信息化教育资源公共化平台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机会。“互联网+高等教育”也为教育公平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加出了教育公平的新常态。这里的教育公平,一方面是对个体的学习而言,“互联网+高等教育”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开放化,将海量的教育资源面向各高校、各地区的学生开放,高校的学生就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业水平学到各自想学的东西。因此,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在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同时也意味着高等教育公平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在各高校之间,师资水平等软件设施的差距上,“互联网+”也带来了有力的推动。现实中的教学状况显示,知名的专家教授学者们往往集中在极少数的高等院校里面,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师资质量相对来说比较一般,而“互联网+高等教育”给高校的学习者带来了一起接受知名教师通过网络传来的新知识的机会。

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可以让学习者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并能在各种终端和网络的环境下接入学习并延续学习的进度。同时,“互联网+高等教育”还能够释放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潜力,对于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提供不同的课程内容作为补充,不只是针对在读的高校学生,对于攻读在职、函授等继续教育的高校学生来说,如果在学习中遇到新的困惑也可以从互联网中调用适当的课程来补充,使线上线下学习做到无缝对接,并为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有效的支撑。“互联网+高等教育”为教育者提供了一个组织、创建、管理、分享教育资源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将教育资源的价值充分的利用起来,促进教育资源的传播,使教育资源真正活起来,从而达到教育信息化,进而带动教育现代化,用教育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教学与创业产业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互动化,加出教育教学新体验

“互联网+高等教育”也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变革,传统教育模式更像是一种流水线式的培养人的生产线,对每个学习者制定统一的培养标准。标准的班级授课制,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下,使用同一份教材,接受同样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条件下,传统教育不可避免的存在刻板的方式和想当然的判断,培养出来的学习者也就不可避免的带着批量生产的烙印。由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方式无法满足人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是通过“考试”的方式层层筛选,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所倡导的“终身教育”的理念,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下也很难办到。虽然如今社会上有专科教育和培训教育作为补充,却依然效果一般。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依旧没有满足大多数学习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其受到技术和思路的限制,在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时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互联网凭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优势,在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因而“互联网+高等教育”便应运而产生。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互联网可以实现实时的在线讨论、讨论学习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教学者的讲授。依托音视频互动通讯技术,还可以实现远程教学,打破距离的限制,为一些高等院校的教育师资提供补充,从而解决一些高等院校存在的教学师资不足、课程开设不齐的难题,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了补充课程的常态化教学,托起了教育链中的薄弱环节。互联网凭借其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优势,在与高等教育的融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教学方式的互动化。学习者在互联网上进行课程学习,针对学习者线上学习的问题,教育者凭借数据分析,与学习者线上互动,关注学习者的成长与不足,从而体验新的教育教学方式。

三、学习方式个性化,加出教育质量新高度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内涵和规律,而且知识是多样化、多结构的,教育要提供不同的知识结构供每个人选择。在“互联网+高等教育”阶段,学习不再是单一的模式,学习者有多种可以选择的途径来学习和充实自己,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让不同的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得到各自的教育发展。“互联网+高等教育”在大数据的辅助下实现人尽其才,在保证基本教育的条件下充分挖掘每个人专业潜力。

变化着的学生,也预示着这一时代的快速到来,如今的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网络也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更依赖于网络,也更习惯于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模式充分的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并不仅仅只是技术上的革新,更加重要的是,教育充分的表现出了人的主体性,真正的做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互联网移动终端的特性,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沉浸式的学习。

基于互联网的“用户思维”,教师会更加在意学生的深度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学生的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师和学生才能共同开发和创造合适的课程,追求双向的沟通和教育。通过数据分析得到教学反馈与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能够根据学生学习与掌握的不同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便捷高效,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互联网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评价与反馈以及在学生中出现的质疑,都能够作为数据转化为信息,作为个性化学习与评价的依据。“互联网+高等教育”也给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多样学习服务的平台,高校学生在这一平台上完成作业、测试、实时辅导、答疑。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被互联网自动记录并通过智能分析,互联网借助大数据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智能推送,制定学习计划或者个人方案,实现个性化学习。

2015年仍将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作为工作的重点,“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以人为本、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与需求的理解日益深入人心,而且2015年教育部将为教育信息化投入700亿元。而“互联网+高等教育”是促进教育信息化最好的方法,这也必然促进学校组织的变革和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

“互联网+高等教育”,两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推动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高等教育的结合。高等教育将通过互联网实现连接和重构,这并不是将教学过程简单地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也不像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为教学打破了时空和人数的限制那么简单,而是利用先进的移动通讯和互联网技术,为高等教育管理和教学应用全面搭建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这包含了教育的管理、服务、教学和互动,推动教育和个人的完美融合。

“互联网+高等教育”,在互联网的教育时代,网络资源的便捷性和丰富性不言而喻,这些资源成为学习中的强大动力。对于教育来说,加的不只是技术支撑,加的也是整个社会对教育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改革和技术一起来撼动高等教育,对于我们来说要加点包容,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时代进步和技术的革新,期待“互联网+”,为高等教育带来更多更好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刘道玉,中国高校之殇[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篇11

>> “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互联网+教育”时代 移动互联网时代LBS服务的发展现状与策略初探 “互联网+”峰会 深入推进“互联网+”发展 美国互联网发展现状与展望报告 能源互联网现状与发展 “互联网+”与教育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生活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探究 浅谈苏州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研究 互联网电视时代 “创业”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政治时代 互联网金融现状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化 掘金互联网教育 浅析“互联网+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5-13.

百度百科.APP Store[DB/OL]. ,2016-05-10.

郑世钰,刘三女牙.智能手机的微型移动学习创新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30-131.

黄荣怀,陈庚,张进宝,陈鹏,李松.关于技术促进学习的五定律[J].开放教育研究,2010(1):11-19.

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4-21.

王吉伟.“互联网+”时代 职业教育怎么发展?[EB/OL]. http:///start/2015/0513/405713.shtml,2016-5-17.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0153-02

1背景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泛在学习已是当今人们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所谓泛在学习,就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智能终端,进行随时随地学习。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下,现在的中等职业院校基本具备了移动互联网的教学环境,正在迈入泛在学习的时代。基于信息资源获取方式的改变,互联网正在变革着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衍生出依托互联网传播的“互联网+”教学,正在引领着中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潮流。

2“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革命

众所周知,时代的信息传播技术决定着时代的教学方式。传统工业化时代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基于印刷技术传授知识的集体教学活动,实施传统课堂教学;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方式,将是以学生、问题、活动为中心,依托互联网技术获取知识的协同教学活动,实现“互联网+”教学。这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革命,也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新开端。何谓“互联网+”?是指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整合融汇,衍生出新领域的新生态。“互联网+”不但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在变革着我们的学习和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趋势,正在引领着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常态。

3“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突出职业技能,注重学用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所谓的“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网络技术与课堂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深度融合,衍生的“互联网+”教学模式。

3.1“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即基于互联网的传播,通过教学视频的理论教学和现实课堂的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交替、直观与抽象的教学交错,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呈现出教学时空、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的价值优势,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最有应用前景的教学模式,也是中等职业院校教学创新的热点和教学实践的重点。

3.2“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创新了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催生了教学的跨越时空,实现了课堂的即时交互,与传统理实一体化教学相比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3.2.1教学形式多样化

“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虚拟现实课堂相交替、在线离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媒体丰富多彩,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不仅跨越时空,还能即时交互,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3.2.2教学资源富集化

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云计算技术,可以富集网上教学资源。“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根据教学内容,依托互联网,获取教学所需的在线资源,包括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服务于教学活动,不但资源丰富,而且与时俱进。

3.2.3教学互动多元化

在“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互动交流,除了传统的师生交互途径,在线交互便是主要渠道。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分布在生产现场的设备和仪器,都能快捷地连接到教学活动中,使得教师、学生和学习对象既能随时连接、即时交互,又能多向连接、多元交互。

3.2.4教学要素动态化

在“互联网+”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过程所形成的大数据,可及时更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评价形式等教学要素,使得教学要素动态化,做到因课制宜、因材施教。

3.3“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价值优势

从“互联网+”的角度出发,将有价值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会产生更有价值的教学模式。“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互联网传播技术与课堂理实一体化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具有课堂教学的价值优势:一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的在线理论教学,内容少、数量小、时间短,短小精悍,易于传播,符合视觉的驻留规律;针对知识点、关注小问题、聚焦小策略,目标明确,易于教学,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理论教学的高效性。二是以技能操作为核心的课堂实践教学,由于将理论教学前置于课前的视频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延长了课堂的实践教学时间,不但能有效地组织项目任务的技能操作,而且还能高效地运作项目实施的交互体验,具有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3.4“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构建过程

“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按照知识内化的基本原理,根据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学情分析,针对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单元的知识技能,进行选择性的碎片化处理,分别设计为视频教学的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的技能操作。在教学活动中,秉承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突出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利用教学视频,在课前完成知识技能的理论教学;通过项目实施,在课堂完成技能操作的实践教学;构建理论实践相交替、直观抽象相交错、在线离线相结合的教学过程,生成“互联网+”理一体化的教学课堂。

3.5“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环境支持

“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云计算技术,获取网上相关的所需资源,把在线学习资源和离线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将课堂的教学活动由单向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多向的知识获取。利用云计算的大数据技术,在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快速获取有用的信息资源,将课堂的决策评价,由经验主观化转变为数据智能化。因此,组织实施“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支持。

F在的职业院校,基本具备了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教学环境,当今的中职学生基本普及了智能手机网络化的日常应用,为“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应用实践创造了先决条件。依托微信或QQ交互平台,即可实现虚拟现实课堂的教学交替,生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课堂。况且,在信息化校园建设的热潮下,一种集管理、建设、应用、研究为一体的教学平台应运而生,创造了“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一站式服务环境,许多职业院校都已具备了教学平台的信息化教学设施,这为开展“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环境支持。

4“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应用

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中,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为了探讨“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电子技术应用》课程中的“整流电路”为课例,进行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以期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教学案例。

4.1教学视频的理论教学

课前,教师根据“整流电路”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知识点和重难点,针对教学知识点,创建教学视频且配以任务指导文,内容包括表1的视频素材,并将有关二极管单向导电性和整流电路工作原理的教学视频,推送教学平台或班级微信、QQ群。学生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在线点播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或进入班级微信、QQ群,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通过在线理论学习,完成相关知识技能的理论学习。

4.2理实一体的课堂教学

课中,首先在理实一体的教室中,在线重播教学视频。教学视频用动画的方式,模拟了二极管PN结的单向导电过程;用图像的方式,描述了二极管整流电路的整流原理。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后,组织分组讨论和教学交互。师生间通过微信或QQ,利用智能终端进行在线交互,解决教学问题。学生间通过讨论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化解学习瓶颈。教师在检阅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突破“空穴”导电、单向导电性、交流电变直流电的教学重难点。

然后,开展学生的分组实验,内容包括发光二极管演示的单向导电实验和示波器演示的半波、全波整流实验。教师结合实验操作,演示操作关键;学生分工合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其间,教师巡查指导、现场评价;学生交换操作、互相评价。完成实验后,学生总结实验现象,提交实验结果。

最后,学生按组汇报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教师结合实验评价和实验结论,总结二极管单向导电性的知识要点,归纳半波、全波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并布置拓展性学习任务,提供在线学习资源。

4.3多向交互的复习巩固

课后,通过创建的班级微信、QQ群,进行多向交互的复习巩固。学生可将拓展性学习任务的作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线上传或拍照提交。教师可在线答疑、点拨关键;学生可在线讨论、分享方法,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与此同时,学生还可在课后点播教学视频,温故知新,拾遗补漏;甚至反复点播,融会贯通,创新应用,做到个性化按需复习巩固。

4.4教学效果的评价总结

“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课程教学应用中,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4.1提升了教学效率

教学实践证明,在线理论教学以教学视频为载体,跨越时空,不受时空场所的限制,且有暂停、重放和永久存档的教学功能,有效地弥补了学生个体学习进度和认知能力的差异,促进了学习效果,提升了教学效率。

4.4.2激发了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说明,在虚实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过程中,突出了虚拟、现实课堂的优势互补,不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连接生产,而且实践对应市场、技能对应岗位。降低了学习的认知负荷,激活了学习动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4.4.3优化了课堂结构

篇13

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和“动机理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应用的迅猛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开始流行,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联网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传统教学是指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并辅以黑板板书,学生在座位上听讲与练习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都接受过专业训练,能按照教学论原理以班级组织和课堂教学形式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保证学生顺利地学习。②各学科教学十分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③师生之间是在面对面的过程中进行教与学,教师的语言、行为、举止,对于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是互联网教学难以替代的。但是,传统教学也有其不足,表现在:①它是以“教师为主宰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填灌式”的学习状态。②教学内容受教学大纲规定的限制,是“以书本为中心”,学生学习局限于书本知识之内,教学侧重于知识结论、轻知识过程与能力培养。③传统教学是以教室和黑板为中心,教学活动是在教室中进行的,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地点进行,从而也带来人数上的限制。④传统教学的媒介是课本、参考书、讲义、黑板、粉笔、部分实验用具等,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黑板、粉笔、讲义等,学生基本上是被灌输知识,基本程序是――学生预习、教师讲授、学生练习、教师评判、学生答卷、教师给分。

互联网教学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计算机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教育功能和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教与学的环境,传递数字化教育信息,开展交互式的同步或异步的教学方式。互联网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①互联网教学方式十分灵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因此不受教师主宰与课堂的限制。②教学内容呈现多层次与多样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并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③互联网教学要求教师要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互联网应用能力,教师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更新,不断修订教材和教案,随时补充新内容、新材料,以满足时代的要求。④互联网教学中,教师从板书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多地考虑如何清楚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课程讲授可以安排得更合理,某些必要的讲解也可以体现在互联网课件中,还可以为同学们提供一些参考材料,供学生更详细的了解知识点。⑤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汇集了大量资源,因此,互联网教学能使学生冲破书本为中心的局限,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尤其是互联网没有地域界限和时空的限制,能让学生接受优质的远程教育,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互联网教学的不足: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等限制,学习上可能缺乏自觉性与自制力,加上不懂得应该学习些什么和怎样去学习,所以在广袤无垠互联网里如果没有教师的启迪与引导,很难自主地去进行学习。虽然使用计算机可以模拟学习活动,但它很难让学生真正形成实践能力。

三、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整合

1.强调课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传统教学强调教师主宰课堂教学,以“教”为主,而互联网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以“学”为主。教师主导应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以“学”为主,学与教兼顾,以保证学生学习顺利进行。这种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能够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互联网课堂的学习资源多采用非线性超文本方式组织,这使得学生学习随意性很大。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忽视。因此,加强互联网课堂教学过程的主导与控制,是实施互联网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2.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传统教学以知识教学为主,强调学习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互联网教学以培养学习能力为主,强调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既重知识学习,更重能力培养,实现知能并举、发展学习能力。传统教学以抽象文字概念的“填灌式”教学为主,互联网教学以形象具体的“情境式”与“启发式”学习为主,真实情境与虚拟仿真情境的启发式学习,实现图文并茂,形象与抽象并重的学习过程。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互联网教学中,学生自主参与互动学习。接受式学习和参与互动式学习兼有,全面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互动。传统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而互联网课堂教学只强调探究式学习。新型的互联网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要改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接受式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互联网学习、合作学习等。

3.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变人机交互为师生交互。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互联网课堂的交互一般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互联网课堂教学是“师生分离”的过程,容易忽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被削弱了。因此,应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问题,不断从技术上设法弥补师生交流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提高互联网学习的交互性,完善师生之间的交流系统,变人机交互为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灵活运用互联网教室中的语音讨论、语音广播、电子举手等功能来加强情感的交流。传统教学中,师生面对面,互联网教学中,人机交互与师生、生生交互,既可以通过互联网环境实现多向性互动、又保证了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与人文精神体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