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孩子品德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幼儿时期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幼儿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幼儿园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德占首位,因此,德育应从小进行,即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如何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育。
一、将品德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因此,将幼儿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是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培养、发展个性倾向提供锻炼的好机会。首先,生活习惯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应结合各个生活环节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教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也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我们还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有的孩子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随时进行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其次,文明行为的培养。早上来园与老师、同伴互相问好,与家人道别时说声“再见”,最熟悉的“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这既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文明礼貌用语与行为,又是孩子的生活世界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教育内容。伴随着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外界的交往,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形成优良的文明行为,鼓励幼儿争做“文明小宝宝”。再次,行为习惯的培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幼儿开展随机教育。当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幼儿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会谦让,共同解决问题。心情不愉快时,不乱发脾气,学会控制、调整情绪。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形成于幼儿的生活,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主题教育教学环境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正是在某种环境的变化中,潜移默化地铸造着自己的个性心理和品格,发展着社会性情感。幼儿园应当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环境。
1、活动室内环境创设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在本学期将改变过去单纯地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把品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幼儿生活的环境中。如在“我们的祖国真大”这一主题创设中,为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我们布置了“各族娃娃手拉手”,“可爱的中国”、“中国雄鸡图”等,在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图片、材料、布置展览的过程中,在真实、健康的情绪感染下,幼儿熟悉了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了家乡的名胜古迹,萌发了爱祖国、爱家乡的真情实感,活动室内洋溢着浓烈的爱祖国的气氛和爱国热情。幼儿在师生共同布置的生活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2、区角环境创设
在活动室内设置各种适于幼儿活动与操作的区域或角落。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实践,满足自己参与社会的愿望和情感的体验,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可利用活动室的边角,建立“我是小小工程师”、“智慧屋”、“图书大家看”、“我有一双小巧手”等活动角,幼儿在这里可以自由探索,快乐游戏,他们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遵守纪律。活动角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往空间,使他们懂得了相互谦让、团结协作、互帮互助。
3、自然角环境创设
在自然角种植各种花卉,饲养金鱼、乌龟、小螃蟹、蝌蚪等动物。通过孩子们每天的观察、为植物浇水,喂养小动物等,培养幼儿对动植物的喜爱、做事细心、持之以恒的态度。在充分分享自然给他们带来情趣的同时,也激发着幼儿自己参与劳作的积极性。再如:在班内开创值日生角区,让孩子轮流充当值日生等,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这样具有浓郁的品德熏陶氛围的环境,如春风化雨般的滋润着幼儿的品德,在品德的知、情、意、行诸方面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陶冶。
三、品德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
游戏活动是幼儿最为喜爱的一种形式,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许多游戏活动都是模拟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懂得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也在解决问题或纠纷的过程中,揭示正确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1、角色游戏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
角色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幼儿在游戏中模仿他人并获得愉。开展角色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道德情感。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要细心照顾“孩子”,“孩子”要尊重长辈,“奶奶”累了,帮“奶奶”捶捶背,“奶奶”病了送她去医院,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游戏让幼儿懂得了尊老爱幼。“医院”游戏中,医生要耐心、细心地为病人看病。“超市”里的“营业员”要为“顾客”提供方便,开展“送货上门”服务。“顾客”也要尊重“营业员”的劳动,提倡文明购物。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并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2、桌面游戏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
幼儿玩桌面游戏时,容易因争抢玩具而产生纠纷。这时,教师要教育幼儿团结友爱,知道玩具是大家的,小朋友要在一起友好地玩,不独自占有。需要别人的玩具时,要征得他人的同意后才能拿。培养了幼儿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让幼儿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利用“移情”来教育幼儿,使其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力,有助于人格的完善,良好行为品格的形成。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完成,增进友谊。这时对幼儿进行巩固、强化合作精神,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
宽松的氛围是个性自由流淌的小溪,是个性自由翱翔的天空。教师任何时候的严厉训斥、冷嘲热讽,都只会扼杀一个个创造的萌芽,使学生丧失表现的信心和勇气,产生自责和恐惧心理,使个性发展陷入依赖、封锁、禁闭的尴尬境地。相反,教师对学生亲切的交谈、信任的注视、宽容的微笑,以及融入尊重、关爱的举手投足,都得以构成一种宽松的教育氛围,置身于这种氛围,才能产生如沐春风的愉悦享受,使自己的个性彰显光彩。
在学完《小伙伴》 这篇课文后,我向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个小朋友?” 一个男孩子说:“玛莎不是个好孩子!我不喜欢她!”这样的声音显得异常刺耳,但却跟随了一大群拥护者:“我也觉得玛莎做得不好,只顾着玩,把自己的东西都丢了。”“她太粗心了,怎么可以连随身携带的东西都丢了呢?”“要外出游玩时老师一定会强调要带好身边的东西,玛莎一定是没有认真听。”“对,要让她饿肚子,给她一次教训,下次她就不会再丢了。”
面对这些真实的体验,我没有急于评价,只是用宽容的眼光去理解这个孩子,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孩子独特的体验,引导学生在碰撞交流中判别体验的正误,在学生们的异样眼光中,保护了一颗颗稚嫩而纯真的心。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姿态、思维特征和生活方式,让学生张扬个性,潜移默化间,使反方对人物的认识得以提升,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创造条件。结课时,我抛给学生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延伸了整篇文章的主题,给学生以深深的思索:“同学们,你们想想,当你的小伙伴遇到困难时,小伙伴之间的互相帮助重要,还是指责、埋怨更重要?假如你是玛莎,你希望大家怎样对待你呢?”在足够的思维时空中,在不断的碰撞、感悟中,学生的体验逐渐趋于成熟,趋于理性!这样开放的评价,巧妙的设疑,让一颗富有灵性的种子得以发芽!
二、关注生命的个性,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身心的健康发展。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 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三、关注生命的个性,要进行多元沟通
个性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沟通,学生的个性必须在沟通中得以协调。教育应走出“自我封闭”,拓展沟通交流的时空,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努力与家庭、社区建立多元沟通机制。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的直接影响,身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有义务、有责任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了解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俗话说,要成才,先成人。要使孩子成才,首先要引导小孩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德育纲要 》指出,“实施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密切配合”。因此,在学生品德养成教育中,在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的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先入为主的特点,他们对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如何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品德养成教育呢?
一、联系生活,适时教育――体现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大力提倡加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生活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所受到的最早的教育,其教育内容恰恰主要是道德品质方面。但一些家长往往错误地认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就是口头的说教。其实不然,教育机会在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在。适时抓住这些机会并进行教育,往往能取得比我们刻意进行的教育更好的效果。
例如,孩子放学回家应主动跟大人打招呼。刚开始,孩子不懂这一点,回家后见到长辈一声不吭。发现这种情况,家长应立即向他(她)指出:“小孩子应该尊敬长辈,放学回家后应主动向家里的长辈打招呼呀。”而且要求他(她)立即改正。经过几次反复,孩子就能逐步形成这种意识了。
由此可见,家长应当高度重视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挖掘生活常规中的教育因素,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榜样示范,潜移默化――体现示范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还不如给孩子树立榜样”。榜样示范是进行家庭品德教育的一种生动而有效的方法。常见的示范性教育有以下几种。
一是家长自身示范。就是由家长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直接为幼儿提供一个活生生的行为榜样,使幼儿在模仿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价值观念。例如,如果要引导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那么家长自己就必须每天在家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读书看报。对孩子来说,第一次看到父母看书,也许感觉不到什么;第二次看到,也许还不会感觉到什么;但第三次、第四次……孩子看到父母一有时间便习惯性地拿出书来读,便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照此去做。刚开始也许是好奇心,但当他(她)或通过父母的讲解、或通过自己的理解逐步读懂书中的内容,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之后,就会变得手不释卷了。
二是引导他们以伟人及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认知水平发展情况,通过引导他们看图书、讲故事、观看一些富有趣味和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来帮助其认识和感受榜样人物,使他们明白伟人的成功来自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顽强不屈的抗争。
三是教育他们学习同伴中的优秀典型。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的模仿性很强,常常以周围生活中的同伴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所以,家长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引导孩子学习自己身边优秀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道德品质。这样的教育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因而教育效果更好。
三、即时教育,防微杜渐――体现即时性
孩子年龄小,身心发展不是很健全,往往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孩子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改正缺点。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缺点,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要立即指出来,并引导他们改正。
例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害怕家长批评,往往会撒谎说是小猫惹的祸。家长发现后,既不要不闻不问,也不要大发雷霆,而是要采取委婉的甚至是幽默的方法来处理。比如,家长可以故意说:“这小猫真可恶!干脆明天把它送人吧!”这时,平时爱和小猫逗着玩的孩子往往就会红着脸承认错误。即使不怎么喜欢小猫的孩子,他(她)这时也会表现出极不自在的表情,家长发现后,可立即追问:“到底是小猫干的还是你干的呀?小孩子可不能撒谎呀!”话说到这种份儿上,孩子再不承认错误也不行了。这时,家长不能发怒,而是要以温和的口吻因势利导:“本来嘛,打碎一只花瓶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撒谎就不对了。你能承认错误,这很好。爸爸(妈妈)相信你下次再也不会撒谎了。”这样即时性的教育,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年幼的时候,小小的不足危害性不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细微的缺点就会发展成危害性极大的恶习,不仅危害自己,而且会危害他人,危害社会。而良好的习惯却能使人受用终生。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多跟孩子接触,跟他(她)交朋友,观察他(她)的行为表现,了解他(她)的思想动态,以便更好地、及时地发现他(她)身上存在的缺点,并适时引导其改正缺点,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体现渐进性
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也是如此。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我们不要苛求其一下子改正,更不能希望其一夜之间就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改正缺点、错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她)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改正缺点、错误。照此坚持下去,他们便能逐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了。
例如,不少家长都遇到过孩子因睡懒觉而上学迟到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家长一般都会采用简单的批评教育的方法来解决,但这样做往往收效甚微。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帮助他(她)逐步减少迟到的次数,以前经常迟到,挨老师批评了,孩子初步产生了要按时上学的意识;现在一周只迟到两三次了,有进步了,家长应及时予以表扬,使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强化按时上学的意识;到下一周,他(她)只迟到了一次,又有了进步,家长应再次及时予以表扬,使其按时上学即守时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照此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孩子就能自觉地按时上学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守时的习惯。
五、和谐协调,全面发展――体现多样性
孩子的道德品质包含的内容很广,包括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热爱读书、勤奋学习、诚信守时、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等。在家庭品德教育中,家长应根据道德品质的这一多样性特点,准确把握上述内容,制订较全面的教育计划,力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使孩子的道德品质得到系统而全面的发展。很显然,上述教育内容全都渗透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我们应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进行教育。
那么,为什么许多妈妈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妈妈,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在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会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第二天晨晨、杰杰两个小朋友怀着对自己作品的满心期待,来到美工区开始他们的工作了。开始时,晨晨、杰杰独立制作作品,互不干扰。杰杰先拿了一张A4纸在上面粘上了两条纸,使这两条纸垂直于A4纸,样子很像个展示台。然后,他刚将橡皮泥放在上面想试一试,看得出来他一试就知道了问题的所在,于是他找来了厚纸板尝试重新制作。厚纸板不容易粘和,需要多次加固才能支撑住橡皮泥。加固完成后,他又发现纸板根本站不住,于是他找来了支撑物托住纸板,因为橡皮泥太重了,纸板总是向前栽,支撑物根本没有发挥出作用。这时的杰杰停下了手里的动作,开始回头看晨晨……
晨晨开始得比较慢,他在废旧物品箱里寻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几个盒子,将盒子放到展示台上试了试,发现盒子太多太大根本放不下,于是晨晨就留下了合适的。又找到了硬棉块,想粘在纸盒上当托板,双面胶粘上的支撑不了橡皮泥,于是换胶带,这次非常牢固。可是放上橡皮泥一试,托板虽然没掉下来,但纸盒却向前倾倒了,他尝试了多次也不成功。杰杰一直在看,此时他说:“我的也是这样,根本站不住。这太难了,我不想做了。”然后就放下手里的展示台,去寻找其他活动了。
当看到晨晨也有放弃的想法时,我走了过去,摆弄着晨晨的展示台说:“这是展示台吗,已经很有模有样了。托板做的多结实呀,真棒!”听到我这么说,晨晨对创作又有了积极性:“杨老师,这个展示台根本就站不住,这可怎么办呢?”我说:“是吗?那咱们可得好好看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时他一边说还一边给我演示,“橡皮泥太沉了,一放展示台上就倒了。”我将一个手指按在纸盒上,让纸盒站住了,用琢磨的口气说:“怎样才能让它站住呢?”晨晨没有回答,我又问:“现在怎么没有倒呢?”看到我来了,杰杰也凑了过来,说:“你用手按着它呢。”“按着它怎么就不会倒呢?”“因为你压着它,它动不了了呀。”“压和不压会有什么不同呢?”这时晨晨恍然大悟地说:“哦!我想到了,拿一个东西压住纸盒,这样它就不会倒了。”杰杰马上递过来一个纸盒放在上面,晨晨说:“不行,纸盒太轻了,我们需要一个重一点的东西压它。”于是他们又继续合作,终于使展示台站住了。他们开心极了,我也向他们献上了大拇指。
活动区评价时,笔者请他们展示了他们的作品,并讲解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此时他们从中获得了成功感。而后,又对他们在活动中的优秀表现进行了肯定。这件事让大家认识到:在做事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克服困难,探索实践解决问题是优秀的品质。
笔者继续调动幼儿的探索积极性,让幼儿们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思考,开拓思路,从多角度观察问题,针对让纸盒不倒的方法就想出了很多,比如,将纸盒粘在柜子上,挂在墙壁上等,盒子也不会倒。在讨论中,幼儿们的思路越来越开阔了,有好几名幼儿主动申请参与制作展示台。就这样,我们的展示台拓展了空间,打破了局限。有高低不同的纸盒台,有悬挂在墙壁的纸板台,有折纸异形台、纸筒悬挂台等等。成功创作后孩子们得到了来自多方的肯定,大大地增强了幼儿的成功感与创造欲望。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劳动“答卷”一直令人担忧。各种传媒不断报道有关当代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的现象。如近些年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
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
据北京市家教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
看了三份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答卷”,使我们不得不忧虑,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素质,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品质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与侵蚀。结果,许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欠缺。从种种调查报告和现实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劳动观念正日趋淡薄,对青少年的教育已陷入一些误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应在家长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是由于家长思想上的偏差,忽视了劳动教育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可悲的是,忽视劳动教育,致使孩子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上发生扭曲,不尊重劳动人民,甚至形成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的坏思想。某小学校的一个孩子课间不慎将眼镜掉入便坑中,急得没办法。一位工友用手从便坑中帮她掏出来,还给了她。没想到她转身就走了,连个谢字也没有。同学问她,你怎么不好好谢谢人家?她居然说:“谢什么,她就是干这个的。”
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炼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他们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知道这些劳动成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目前,有不少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东西,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分析今天在丰盈的物质生活氛围中成长的一代,许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质,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决不可掉以轻心。
二、劳动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劳动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孩子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劳动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劳动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不愿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其实学习并不能排除孩子参加劳动。因为劳动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在劳动中,孩子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如湖南省湘潭清联小学的许卫东和张永义,在他们十一、二岁时早晨起来要帮家里烧饭,但又想利用烧饭的时间看书,有时读书入了迷,忘了熄火,饭就烧糊了。为了解决看书和烧饭两不误这个难题,这两个孩子一起研制了一个饭熟报讯器。它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一头是装了米和水的锅,一头是相当重量的沙罐。当饭熟时气体蒸发,重量减轻,沙罐下垂接通电源,电铃便自动报警。如果人在外面,听不到电铃的声音,报讯器还可以自动将炉门关闭。这项成果,在湖南省举办的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是劳动能激发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的生动一例。
劳动可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学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劳动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于孩子的心灵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自觉主动地承担家务劳动,可以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使家庭气氛和谐。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做合格的家庭成员,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做父母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是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过劳动,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即在外关心同学、老师,在家关心父母、长辈,长大成家后才能关心妻子、丈夫。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
三、学习发达国家家教经验,走出家庭劳动教育误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劳动之美德
据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英国为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菜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另据报载,美国和加拿大有17个城市每年举办“铁孩子运动会”参赛者是7至14岁的少儿,比赛内容是连续进行长距离游泳、骑车、越野和长跑。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父母带着孩子前往报名参赛,角逐“铁孩子”的桂冠。无独有偶,日本中学普遍设有一门锻炼课程,即在严冬组织学生身着短裤进行户外长跑,旨地培养孩子钢铁般的意志。
这些生活富裕的国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开眼界。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的孩子未免被娇宠得过了头。然而,眼下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过于娇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劳,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这实在怨不得他人,从72分钟比12分钟的数字里,就不难得出,责任主要在父母身上。该是父母警醒的时候了,做父母的应充分认识到,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素质,从小就应给其创造磨炼的机会。
简单来说,对孩子人品的培养就是教孩子做人。现代教育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即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智力以及身体素质。道德就是人品的体现。有学者曾经研究,为什么是“德智体”而不是“智德体”或者“体德智”。没错,词汇的先后顺序并不是偶然,成才必须先立德。也就是说要想塑造一个人,就先要培养他的人品。当代小学教育是非常注重小学生人品培养的,学校从一年级就开始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又有学者指出,人的意识形态是在五岁之前形成的。于是教育的矛头直指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家长的一言一行会很容易地印在孩子的心中,并对孩子形成终身的影响。如果一个家庭对孩子教育不当,轻则阻碍孩子的成才道路,重则会使孩子走上一条错误的不归路。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却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基石,让孩子受益终生。
一、当代家庭对孩子人品教育的误区
1.唠叨式说教
有些父母担心孩子会树立错误的价值观,于是经常对孩子进行说教。他们每时每刻在孩子耳边叮嘱:你不要惹是生非,不要出口伤人,不要偷东西,不要意气用事;你要孝敬老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好好学习等等。如此频繁琐碎的说教,看似对孩子启到了规范人品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往往会让孩子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孩子一旦产生这种心理后果不堪设想,他们不但不会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还会向着相反的方向去,让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2.错误的价值观导向
溺爱是当代家庭教育中不可逾越的鸿沟。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输在了溺爱的起跑线上。由于家长溺爱孩子,经常出现不正当的教育方式。比如两个孩子因为矛盾大打出手,当看到自己孩子受委屈了,家长就开始帮亲不帮理的做法。这种事情虽然看起来很小,却助长了孩子不讲道理的嚣张气焰,
从而导致人品沦陷。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在当代家庭教育中由于溺爱而出现的不正当教育方式比比皆是。
3.家长无视对孩子人品的培养
一些家长总是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养孩子只管让孩子健康成长不生病就可以了。甚至认为,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学校有义务担负起对孩子品质教育的任务,但是却忽视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学校是个大熔炉,教师少,学生多,什么样的价值观都有。如果孩子没有一个最初的、坚定的正确价值观导向,很容易误入歧途。
二、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1.家长要提高对孩子人品教育的意识
广大家长要意识到对孩子进行人品教育的重要性,并树立长期的教育意志,不能因为教育过程枯燥或者遇到种种困难而放弃教育。
2.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一件事情你告诉孩子怎样做,也许他不会去做,因为他也会怀疑你的说法,但是如果你告诉他的这件事情你做到了,他就会从心底里认可你,认为这件事情是对的,于是就效仿着去做,从而达到了家庭教育的目的。比如,有一个家长,他总是教育孩子要爱护环境,不要随地扔垃圾等,但是他本身却从不注意这些细节,甚至在走路时还随地吐痰。孩子看了家长的行为感觉家长这是在欺骗他,于是逆反心理就此产生,更严重的是家长的威信也因此丧失,这样的家长在以后很难管教自己的孩子。家长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3.教育形式要丰富多样
丰富教育的形式,能有效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让孩子在玩乐中领会正确的价值观。比如晚上给孩子讲一些正能量的故事,平时多带孩子去电影院看一些弘扬主旋律的电影等;周末带孩子去参加户外活动,比如爬山,远足等,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有条件的可以让孩子参加田间劳作,让他们真正认识到生活的艰辛,从而养成节俭的良好品质。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对孩子人品的规范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广大家长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在教育过程中要采取得当的方法、效果显著的教育方式,其核心思想是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只有@样,才能让孩子在健康的教育氛围下凝练出优良的
人品。
参考文献:
2、改变课程结构设置。当今思想品德政治课越来越重要,如果不加以重视的话,就会很难跟上社会的步伐,所以应该平均每天都有1~2节政治课,每次课后都有相应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还要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根据学生的情况让他们给自己制定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体现了“因材施教”。
(三)整顿师资队伍
1、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对于一个学校来说,一直都用同样的教学,师生都难免会产生一些疲劳感,所以需要有老师定期的去外地或其他学校进行先进教学方法的学习和培训,才能给学校及时补充新鲜的血液,提高教学质量。
2、优胜劣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对他们进行定期的考核,对于一些在教学方面有突出成绩和贡献的教师,应该给于他们更多的任教机会还有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对于工作能力差、缺乏上进心的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惩罚制度。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探究式学习
运用小组的形式来开展探究式学习,课堂前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的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把那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通过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然后小组间进行讨论,如果小组的对所提的问题有争议,就可以更大程度上来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最后派代表阐述观点,教师再来做解答与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明白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小组的同学在课后可以相互检查笔记、查作业、监督背书情况、相互督促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2、利用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等,让学生能真正融入课堂,把身心都放在学习上。教师还可以有目的的导入或创设有一定情绪色彩或者形象生动的场景,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助于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
3、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在课后,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跟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比如说小品表演,情景剧、课堂剧表演等,这些活动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会很专注的做这些准备,比起课堂枯燥的无味来说,这些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就连平时不喜欢学习的同学都会跟着别的同学一起加入进来,慢慢就带动了大家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束语
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措施,可以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转变一个新的方式,让教师上课更有成就感,学生更有兴趣,教学的效率更高:对于学生而言,课程教育的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出时代的要求,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最重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力。
参考文献:
[1]袁艳.教师选用教学方法现状研究[D].广东: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陈晓岱主编.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美]普莱斯顿D费德恩,罗伯特M沃格尔著,王锦、曹军、徐彬泽.教学方法―应用认知科学,促进学生学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2006.
[5]曹冬梅.转变中学生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方法问题的探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新世纪的十年倏然而过,一场革命却已然悄无声息地进行了许久,“她”在这个时代铭刻出了更为鲜明的烙印。
当才能、抱负、欲望和市场力量结合之时,全世界都在惊诧她所创造的丰腴硕果,她经济,初露峥嵘:因为她娇媚,所以有更多的人为美提供服务;因为她质朴,所以她为更多的人带来舒适的关爱;因为她敏感,所以坚定地缔造起属于她和其他人的商界。
或许,我们未必能够宣告她时代的正式到来,但她,已然改变了这个时代。
初章:美丽正在吸金
美丽,拥有无法形容的魔力。
不论男女,自古对“美”的追求就从未停止过。而女性,以其独特的俏丽与娇媚,尤赛春日桃花。
有所欲,必有所需。风起云涌的市场中,或者是天性使然,或者由于宣传效应,女人永远缺少一件单品。因此,她们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来跟随“时尚”的步伐。她们不仅是“时尚”的所有者,更是“时尚”存在的理由。经营者也为博得其芳心,而各展其能。显而易见,“她”就是营销者眼中最大的宝藏。
美丽,正在开始吸金。
据调查,仅化妆品一项,数目就相当可观。2011年欧莱雅中国在华销售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7亿元人民币。市场研究机构KWP的抽样调查也显示,中国化妆品平均年消费额达到1133.5元。
她经济初露峥嵘,给企业带来了深层的启示:必须更深入地细分市场,针对不同的目标消费者,特别是女性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商品。于是,一些原本看似与“美丽”并不相关的行业也开始揣测“她”的心理,为她提供全新的美丽。
“女性住宅”就是近年来房地产业提出的典型概念,即在建造楼房时,开发商设计出针对单身女性的小户型;即便是在大户型里,也会为女人单独划出一个化妆间,或一个小巧精致的副卧室,这种做法让女人买房子的比例不断增长。
她们追求生活的多样化,希望改变身份,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于是,女性主题餐厅,女性专属酒店,即便是男性用户为主导的汽车、笔记本、手机、信用卡及银行服务等等也顺应她求新求变的心理,新商品和服务便应运而生。
除了物质生活服务,还有对她精神需求上的特别关注。大量女性杂志、女性畅销书、女性网站、乃至女性电视也得以大张旗鼓地占据市场。衣食住行开始有了性别标注,“她”成为这些商品的统一属性。产品质量和实用性成了其次,她们更加关注的是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行业和厂家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令她产生越来越多的“美丽欲望”。
她们在为追求美丽的欲望买单,并扩张着更多的美丽元素,继而促使她们扩张着找寻美丽的方式。
网购,就是她发现美丽的新渠道。京东商城通过对上亿用户消费数据的分析,了2012年不同年龄段女性的消费观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服饰、鞋帽、化妆品类别的商品销量一直在快速攀升。其中,80后女性在京东的消费已超百亿元;70后女性的人均消费金额最高;对于90后女生来说,除了符合校园生活的清新学院派风格,关键字通常变化频繁。
数据还显示,多数的大型促销活动前夕,进行网购的女性用户数量都会稍显低迷;而一旦促销活动开始,“她们”数量和消费额都会急速上升。这反映出,她们会将短期积攒的购物需求留到价格合适的时间进行释放,进行“预谋”已久的美丽消费。
旺盛的美丽需求,就这样在这个时代绽放。有人曾说:她的贡献,超越了新技术带来的巨变。这是因为,追求自主并经济独立的她,主导着许多产业模式的新型增长点。
协奏:她爱的人和爱她的人
细腻,是她们的共性。
对于自己,她们追求美丽与时尚;对于亲友,她们重视分享与休闲;对于家庭,她们关心环保与呵护。在这种情况下,她为家里的经济承担了更大主动和活力。
把家庭消费安排得井井有条、科学合理,对知识丰富且颇有经济头脑的时代新女性而言并不困难。淘宝网2011年度数据中,男士化妆品市场方兴未艾,大有与女士化妆品市场携手发展的态势。这是因为女性买家为自己的爱人进行了有意无意的男用商品的询问,使得那些注意收集市场信息的商家,开始在男士化妆品领域做文章。
疼爱老公,当然不止帮他买化妆品这么简单。2012 淘宝数据盛典公布,舟山女性用户为男性购买用品人数比例高达23.98%,人均消费901.72元,这使得舟山也成为了最疼老公的城市。
相同的榜单下,最顾家的头衔落在了80后女性身上。因为,她们对家居环境更为“挑剔”。她们以超过6000元的平均购买价格,抱回了居家必备的平板电视。除此之外,还有她们相中的沙发、橱柜、洗衣机、电冰箱等等商品。
对爱巢的用心,延伸开来就是她对家人健康环保理念的灌输。这样的需求,商家自然乐见其成,因为他们懂得柔和的灯光、舒适的卡座、晶莹的珠帘、精致的摆盘,这些更容易获得女性消费者的好感。因为,她们往往是一家人挑选上哪儿吃饭的决策者。
随着我国的社会的不断的快速发展,社会上的品德问题层出不穷,其已经制约了我国的现代社会发展。对近些年我国社会出现的品德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剖,不难发现出现这些品德问题的原因无非是品德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品德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这也导致孩子在年少时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随着我国的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对品德教育越来越重视,因此,在幼儿园时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一、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1)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渗透,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培养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通过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渗透,让孩子认识到拥有良好品德的重要性,从而使孩子学习良好的品德,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其的健康成长打下很好的基础。
(2)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渗透,还可以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培养出孩子豁达的胸怀。众所周知,幼儿在幼儿园中很容易发生争吵,也许是因为争抢一个喜欢的玩具或者是因为一言不合就发生争吵的情况。虽然说孩子之间的争吵不同于我们大人那般的激烈,但是如果教师对争吵处理不够恰当,很容易对幼儿的心灵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这时应该要对孩子的个性进行分析,对其个性进行完善,帮助幼儿培养出健康的心理。
(3)与此同时,由于很多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被溺爱着,一旦其遇到自己不如意的事情,就发出现大吵大闹的现象,通过在幼儿园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渗透,可以让孩子学会和他人分享,并且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进而使孩子培养出豁达的心胸,在其未来的人生中能够更好的面对挫折和困境。
(4)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可以为其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很好的基础。当其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后,由于自身拥有良好的品德,可以很好的融入到其他的群体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过在幼儿园进行品德教育渗透是非常的重要的。
二、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品德教育渗透。对于幼儿而言,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其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然而老师的教学是针对于全部同学,而不是针对于个人。对当前我国的幼儿园教学分析可以看出,幼儿园教育的重心还是放在了文化知识方面,忽视了进行品德教育,这也使得孩子错过了接受品德教育的大好机会。
(2)游戏活动中忽视品德教育。在幼儿园中,由于孩子年龄较小,老师通常会开展较多的游戏活动,用于提高孩子的教学效率。这是因为孩子的性格特点决定的,通过开展游戏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知识,而且还会在活动中得到快乐,但是从当前的状况而言,我国大部分的幼儿园都没有在游戏中进行品德教育渗透,这就对孩子培养良好的品德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3)生活中忽视品德教育。幼儿园是平常孩子生活和学习待得最多的地方,对于他们来说,幼儿园时期是他们很重要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孩子对外界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同时,这时他们的接受能力也是非常强,因此,在这个阶段进行品德教育渗透是最好的时期。但是在现实情况中,教师并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很多教师都是进行生搬硬套的说教,而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错过了时机,对于幼儿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三、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教育中的方法
1.在日常生活重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渗透
因为幼儿在幼儿园中,日常生活占了较大部分时间,因此要想使幼儿拥有良好的品德,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对孩子进行细心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慢慢的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教育,渐渐的改掉不好的习惯,培养出良好的品德,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因为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爱玩,因此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渗透能够取得更好的效。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对孩子进行引导,将良好的价值观通过游戏渗透给孩子,同时还可以通过游戏教会孩子行为准则,使游戏不仅达到知识教学的目的,而且能够到达品德教育渗透的目标,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3.加强教师的教育
教师是品德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人,只有教师自身具备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其才能在幼儿园中对孩子们进行更好的教育。因此,幼儿园还需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仅要使教师认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机会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与此同时,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对外招聘优秀的教师,补充到队伍中去,用以确保在幼儿园中品德教育的渗透。使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培养出良好的品德,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品德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品德教育越来越关注,在幼儿园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渗透,可以使孩子培养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品格,对孩子未来成长的身心健康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姜珊珊.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J].教育探索,2013.10:133-134
从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学校和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但是品德教育之所以存在不少问题,原因就在于品德教育的实施工作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学校,没有落实到每一位德育教师的肩上。当前,不管是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还是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基本上都还停留在以分数定论的阶段。虽然德育部分在考核中占有一定比值,但基本上都是满分,没有高低之分,这就严重打击了教师从事品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品德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2.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脱节
每当上级部门到学校检查,都会发现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但是,只要详加查看和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中的弊病———大多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真正付诸实践的较少。如在“学雷锋精神”的活动中,有的学校提供了活动计划、主任讲话记录、团委活动过程等,但就是没有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影像资料及现场记录。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大多数品德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具体的实践活动,也可以说我们的品德教育活动仅仅停留在说教阶段,真正触动心灵的实践性活动开展极少。
3.家庭不良因素对品德教育的影响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多,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只关心孩子吃饱吃好,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和品德,致使孩子们过惯了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生活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不强。此外,还有些家长不以身做责,没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刻意追求无拘无束、空洞无物的“潇洒”人生。
二、小学品德教育的应对策略
1.学校教育是品德教育的排头兵
首先,在组织机构上,应建立由校长负责,行政部门、工会等部门共同参加的品德教育领导小组,从思想、政治和组织上加强领导,形成以学校行政部门、团队、班级为基点的工作网络,把品德教育落到实处;其次,紧紧围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目标,坚持全面渗透的工作原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后,把爱国主义教育列为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按照务实求效的原则,制定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的工作方针。
2.家庭教育是品德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品德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学校要与家庭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联系,共同探索教育学生的方法,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学生出现的不良现象,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和品质,树立孩子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提高孩子自理、独立的能力。同时,家长还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劳动情况,要教育孩子会生活、会劳动、有爱心,从最基础的道德情感方面加以培养,继而教育孩子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爱科学知识,扩大孩子的情感容量,使他们的心胸更广阔,品行更高尚。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6-0023-03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般概述
(一)思想品德教育含义及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总称。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心理品质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等。其主要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思想、道德规范,形成对事物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辨别和评价能力。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
在教育活动中了解、研究和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是有效地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导向性,是指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从而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是针对性,就是要“有的放矢”,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找出学生存在的思想品德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进行解答;最后是长期性,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细致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外在的行为,再通过引导将外在行为内化为学生深厚的情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最终达到知、情、信、行统一。因此,教师、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身边小事入手,持之以恒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首先,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学生是社会主义转型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与新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必须把学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对象,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1]其次,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还很强。同时,他们又处于社会变革、时代变迁的复杂社会环境里,他们的成长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将严重干扰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二、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品德课逐步失去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地位
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思想品德课在发挥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学校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单一,缺乏灵活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品德教育得不到重视,思想品德课形同虚设,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偏少,缺乏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地位。
(二)传统道德文化教育被忽略
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当今社会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道德教育逐渐被新的文化教育观念所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表现为传统道德教育观念的淡薄。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革,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渐渐脱离人们的生活,很大一部分中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是陌生的。其二,表现为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渠道缺乏,当代的很多中学生对传统道德文化很感兴趣,但是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并没有专门为中学生提供传统道德教育的渠道,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传统道德文化的机会。而传统道德教育中的许多优秀的内容都是当今社会思想品德教育所需要的,例如,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义等。因此,吸收和继承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进行传统道德教育能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规范学生品德行为,构建和谐的社会。
(三)家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诸多误区
父母是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家庭思想品德教育是当今每一个家庭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当今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当代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丰富,享受到众多的关注,家长的溺爱往往导致孩子自私、任性;其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从而使得子女没有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其三,“一些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等会给子女的思想品德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带来负面影响”[2];其四,家长难以树立一个知行统一的模范形象,青少年正处于思想和品德发展的关键阶段,家长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很多家长通常不能做好表率。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失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能陶冶学生的精神,是其他教育形式不能代替的。学生生活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可以使情绪驱向平衡,心灵得以净化,品德得以美化,情感得到深化,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学校对校园文化重视不够,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够,缺少必要的规划,正是这些实际的困难造成了脏、乱、差的校园文化现状,使学生得不到优美的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学生能够最为直观感触到、接触到的文化现象,学校应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开设各种各样的社团,以及组织丰富多彩的大型活动,如校园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促使学校形成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发挥校园文化隐形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无形地完成自身的思想品德教育。然而,在现实中,更多的情况却是部分中学由于重物质建设轻精神建设,片面提升升学率等原因,很少开展校园活动,造成校园文化的应然价值得不到有效发挥,严重影响了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它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团队活动、班主任工作、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共同构建成德育网络体系形成以德育为首的学校教育格局。”[3]教师应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积极探寻其中的教育因素,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积极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二)继承、吸收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
辩证地对待我国传统道德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汲取、继承其中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对进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值得当代乃至未来社会去吸收、传承。首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借鉴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等教育思想,例如,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忠”“义”等思想,通过对爱国主义等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提升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其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志向教育思想,例如“立志”等思想,并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传统道德文化应用于实践,指导其学习与生活。再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感恩思想相结合,既要引导学生学习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孝道思想,又要学习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尊师重道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加强家庭思想品德教育
家庭在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着学校、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家长必须掌握并实施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观念以及方法,把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上。首先,家长必须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娱乐之中。其次,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家长,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系统,想要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家长必须学会与其他两者的合作配合。再次,家长必须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在与孩子的生活中,仔细留意孩子的性格爱好、行为习惯,寻找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育经验;同时,家长还应该学习科学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策略,并将这些用于实践中。最后,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展现出自己良好的素养,成为良好的行为模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四)发挥校园文化的应然价值
校园文化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存在着,影响着每一位中学生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自己,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与否,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协调统筹好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把三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结合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有效地激发校园文化中潜在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完善的校园环境中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其次,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文化的载体在无形之中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全校开展一些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朗诵、以发挥团结精神为目的的体育比赛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一教育工作,就要在了解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只有找到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找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吴巨安.浅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8(12).
一、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更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的一项尖端现实课题。为了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我校组织部分骨干教师,成立了“留守儿童教育”专题研究小组,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品德和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展开全面系统地研究。其中带有倾向性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父母关心缺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调查发现,80.5%的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但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亲情的抚慰与呵护。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同正常家庭孩子相比,明显具有焦虑紧张,心浮气躁,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2.学习习惯不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幼缺乏有效训练,其学习习惯普遍较差。集中表现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的自觉性缺失,上课交头接耳,经常抄袭拖欠作业,逃学逃课,打架斗殴,屡教不改,甚至极少数农村留守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性格孤僻,留守儿童人际关系障碍严重。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亲的有效监管,爷爷和奶奶等监护人过于溺爱孩子,加之只注重负责孩子的食宿和安全,疏于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及时给予矫正,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等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时有发生;在学校常常表现为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谐相处等问题十分突出。
4.家教误导,留守儿童价值观念扭曲。
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的老人认为,不管孩子读书多少,将来无非都是外出打工,因而现在让孩子在学校里成长,等到了打工的年龄,还是让孩子早打工早挣钱更现实些,因此对孩子的学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常年在外打工,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于是偶尔回家和孩子团聚,便采取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的毫无原则的极端补偿方式,一味用金钱补偿对孩子的心理亏欠,使得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引诱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以及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甚至导致“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思考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校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深化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改革的有效举措。经过近两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应采取如下行之有效的策略:
1.进一步完善家长学校教育功能,创新家长学校教育内容,切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品德教育职能。实践证明,家庭教育,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具有特定的亲情关系,因而在孩子的品德教育方面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惟其如此,要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首先要想方设法加强留守儿童家庭品德教育功能,补齐家庭品德教育短板。为此,一是要进一步创新家长学校办学功能,把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培训,特别是留守老人的培训,作为家长学校培训的重点内容,转变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或代行监护人的教育观念,学习儿童品德教育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二是班主任要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要建立特定的双线联系渠道,一方面要与留守儿童现任监护人建立稳定的联系渠道;另一方面要通过电话或微信,与留守儿童父母建立稳定的联系渠道,督促留守儿童的父母亲,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让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为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关键性作用,为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构建特定的教育平台,切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大幅提升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教育在儿童健康成长过程中扮演着特殊重要的职能。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学校特殊的教育对象,应当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为此,一是在学校层面上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各方面发展变化状况,为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制定特定的教育方案,出台倾斜性特殊政策;二是在班级层面上建立留守儿童教育互助组。一方面在班主任的统一指导协调下,各科任教师要认领若干名留守儿童,肩负起指导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责任;另一方面全面开展“优秀生帮扶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鼓励优秀生与留守儿童结伴帮扶,共同进步。
3.政府部门要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实现全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教育部门要面对的问题,而且已经演变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杨健王平达.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3).
中图分类号:G416
引言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政治法律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对在校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让他们将来更好地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想品德教育是重中之重,作为小学教师,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引领者。在小学生初进小学校园时,小学教师就应当开始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下就其重要性做出阐述,并从多方面、多层次去深入探究应如何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纵观人的一生,少年时代的教育对后来的影响很大,对在青年时期形成如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深刻影响,所以从小学就应该抓好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这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个人早期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难以彻底颠覆,因为这是要经过教育并通过长时间实践而形成的,少年这一重要时期有其延伸性作用,不可小觑。少儿的思想品德观念还较弱,是处于一个人终生发展的最初级阶段,可塑性较强。如果可以利用小学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课堂,融入教学,将会帮助学生正确发展。如果无法做到正确引导,会使得学生错失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变成人们口中所说的"坏小孩",更有甚者影响致其一生走入歧途,变成一名对社会形成危害的罪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二、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
1.生活上的正确引导
正因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小学教师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雨果讲过"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况,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做人该有的常态。"这就是在告诉世人,一个人的智商和情商是其次,良好道德是为人的重点。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接纳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要有针对性的指导,观察学生,找出问题根源所在,做到有的放矢,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让他们有正确的人生观念。
多与学生交流,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谈心一方面能够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学会辨清大千世界的是非对错。另一方面,能够在学生心里塑造一个可亲近的形象,便于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呵护和精神上的指引。作为教师,想要教育自己的学生成为一名尊师重道,品格端正,内心善良的人,首先自己本身要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行,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以关爱、宽容,以身作则,让学生能够从自己身上学到良好的思想品德。
2.学习上的不断渗透
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可以从学习中渗透。小学有思想品德课程,这门课程不应作为单独唯一的课堂来教学,应结合其他学科一同进行。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书里出现的、生活中的常见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遇到不同情况应如何做。另一方面,教师应善于利用不同学科的特点来融入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实现自我价值,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信心。
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将书本知识学的透彻,只是基础。在课余时间,也不能放松。教师虽然是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引导者,但是孩子的主要成长环境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学校和家长要相互配合,这样,教师要和家长及时沟通,在家庭访问或者家长会上,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成长,对孩子的德行教育双管齐下。家长可以在节假日或者特殊的日子,带着孩子去烈士林园扫墓,学习英雄事迹;周末的时间,小孩子都喜欢看电视,这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如《海尔兄弟》、《丁丁历险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容易看懂,也能从动画片中学到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让孩子在轻松之余也能受到教育。
3.课外活动延伸教育
在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展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因为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其中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益于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理解并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例如可以开展班级集体清洁活动。让学生从家里带来所需要的清洁工具,然后分配工作,共同完成一次清洁活动,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表扬,在清洁后要让学生把工具带回家,养成良好的清洁习惯和减少丢三落四的习惯。又如每年六一儿童节可以举办一些班级娱乐活动,让学生共享自己的快乐,给有才艺的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无论是跳舞唱歌、吟诗作画、武术杂技等,都能够一展身手,赢得掌声的同时对他们无形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是单靠课堂或单靠教师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应当课堂与生活相结合,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不断完善,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学习效率,并在各方面都自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