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篇1

 

一、道德、道德教育的目的 

众所周知,“道德”这一术语源于拉丁语。起初意味着传统的习惯之意。而“伦理”的源于希腊语,即风俗、习惯、传统型惯例。所谓“道德”可以界定为:“作为某社会对其社会成员或成员相互间的行为的一种约束,为公众所认可的规范的总体。它并不伴有诸如法律那样的外部强制力,而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说,构成社会的人们旨在制约行为的一般公认的规范总体,就是“道德”。然而,这不过是道德的一个侧面而已。就是说,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来看,道德是那个时代某集团所承认的行为准则的总体。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旨在发展“善”,培养“好孩子”、“好公民”。不过,这种“好孩子”、“好公民”是从社会的角度提出来的主张。从个体角度看,尊重个人、实现人格才是它的目的。降生于世的人,为了生存就必须有基本的能力。但教育教育的目标终究是完美人格的实现。每个人必须对自身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正确的思考、判断并能付诸实践。 

二、学校的道德教育 

在现在的社会中,学校是影响儿童最深的一个地方之一,大部分儿童都是在学校学习到很多知识,并且为以后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儿童在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里的一切都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在人的一生中,不仅仅只有学习知识这一件事情,学会做人比学习知识则显得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不讲道德,那将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我认为,道德的教育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实际上,居有统摄状态的道德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在此问题上还存有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单独的时空,道德教育才会有了现实的抓手,这在实际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就表现为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活动在时空设置上的冲突。其实,正如德罗布尼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的,而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 

1.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以美国为例)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与美国国家的性质具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多民族的国家。美国的年轻,体现出它较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现实,具有进取奋进的特性。美国的多民族,反映出它的多元性文化共存,具有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特点。因此,美国提倡的总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体国民具有这种特性的美国精神。美国又是一个分权制的国家,各州掌管各自的教育事务。因此,很难整体性地描述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这是因为在美国根本就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大纲或计划。然而,通过各州教育改革的文献和对道德教育的规定的及各州学校实施的道德教育方案,也可以大致勾画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较注重爱国家、对国家忠诚的教育。美国并不在学校中大张旗鼓地向学生宣传要爱国、要对国家忠诚,而主要注重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思想意识和基本技能,塑造具有爱国精神或没有精神的一代人。通过学习没有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国家行政体制及功能、多元化、国家决策过程以及比较美国与其他类型国家的差别,是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国情。注重通过国际理解、交流等国际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美国在国家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他国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这一目标,在美国的学校中倒是较为明确提出的,并通过专设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人人都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文件、义务和责任,懂得尊重他人、遵守各种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承诺等,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2.中国学校的道德教育 

个人品德是个人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完善、自觉的和稳定的倾向。个人品德与政治观点等不同,在不同背景的人群中容易产生共同的理解,不易产生明显的分歧。这部分内容即古人“修身”的内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个人品德教育,应进行现代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教育;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应具备的品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正直、善良,诚实,宽容。这些品质为人们所公认,并容易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把这方面的品质看成是对他人生活的适应,而不是主体人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道德就必然是表面的,注重法律的。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刻苦勤奋,珍惜时间,有责任感,坚持不懈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责任感、有毅力、自制力这方面的品质虽然被教育者认为是重要的,但学生却并不容易意识到,同时也是最难具备的。这类品德更多地突出了道德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能力,其特点是不易通过短时间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甚至没有特定的道德行为作为其载体。这方面的品德体现出学生对于其个人行为和个人欲望的控制能力,是内在的。 

家庭,是学生的安身立命之地;家庭,也是学生的真情爱意之田。社会在进步,人心更重要;家庭在变革,美德值万金。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珍爱家庭、孝敬父母、勤劳俭朴及文明礼貌的教育。人的生活从家庭开始。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家人,尊敬、关心父母,听从他们的教导和指点。无论大中小学生都要参加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勤工俭学,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教育学生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追求奢侈享受。虽然有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好或很好,但还是提倡勤俭朴素,在生活上不要攀比,不要追求高消费;在生活上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这样家庭才能安宁幸福。 

 

篇2

一、道德、道德教育的目的

众所周知,“道德”这一术语源于拉丁语。起初意味着传统的习惯之意。而“伦理”的源于希腊语,即风俗、习惯、传统型惯例。所谓“道德”可以界定为:“作为某社会对其社会成员或成员相互间的行为的一种约束,为公众所认可的规范的总体。它并不伴有诸如法律那样的外部强制力,而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说,构成社会的人们旨在制约行为的一般公认的规范总体,就是“道德”。然而,这不过是道德的一个侧面而已。就是说,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来看,道德是那个时代某集团所承认的行为准则的总体。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旨在发展“善”,培养“好孩子”、“好公民”。不过,这种“好孩子”、“好公民”是从社会的角度提出来的主张。从个体角度看,尊重个人、实现人格才是它的目的。降生于世的人,为了生存就必须有基本的能力。但教育教育的目标终究是完美人格的实现。每个人必须对自身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正确的思考、判断并能付诸实践。

二、学校的道德教育

在现在的社会中,学校是影响儿童最深的一个地方之一,大部分儿童都是在学校学习到很多知识,并且为以后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儿童在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里的一切都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在人的一生中,不仅仅只有学习知识这一件事情,学会做人比学习知识则显得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不讲道德,那将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我认为,道德的教育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实际上,居有统摄状态的道德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在此问题上还存有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单独的时空,道德教育才会有了现实的抓手,这在实际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就表现为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活动在时空设置上的冲突。其实,正如德罗布尼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的,而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

1.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以美国为例)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与美国国家的性质具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多民族的国家。美国的年轻,体现出它较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现实,具有进取奋进的特性。美国的多民族,反映出它的多元性文化共存,具有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特点。因此,美国提倡的总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体国民具有这种特性的美国精神。美国又是一个分权制的国家,各州掌管各自的教育事务。因此,很难整体性地描述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这是因为在美国根本就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大纲或计划。然而,通过各州教育改革的文献和对道德教育的规定的及各州学校实施的道德教育方案,也可以大致勾画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较注重爱国家、对国家忠诚的教育。美国并不在学校中大张旗鼓地向学生宣传要爱国、要对国家忠诚,而主要注重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思想意识和基本技能,塑造具有爱国精神或没有精神的一代人。通过学习没有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国家行政体制及功能、多元化、国家决策过程以及比较美国与其他类型国家的差别,是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国情。注重通过国际理解、交流等国际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美国在国家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他国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这一目标,在美国的学校中倒是较为明确提出的,并通过专设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人人都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文件、义务和责任,懂得尊重他人、遵守各种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承诺等,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2.中国学校的道德教育

个人品德是个人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完善、自觉的和稳定的倾向。个人品德与政治观点等不同,在不同背景的人群中容易产生共同的理解,不易产生明显的分歧。这部分内容即古人“修身”的内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个人品德教育,应进行现代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教育;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应具备的品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正直、善良,诚实,宽容。这些品质为人们所公认,并容易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把这方面的品质看成是对他人生活的适应,而不是主体人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道德就必然是表面的,注重法律的。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刻苦勤奋,珍惜时间,有责任感,坚持不懈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责任感、有毅力、自制力这方面的品质虽然被教育者认为是重要的,但学生却并不容易意识到,同时也是最难具备的。这类品德更多地突出了道德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能力,其特点是不易通过短时间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甚至没有特定的道德行为作为其载体。这方面的品德体现出学生对于其个人行为和个人欲望的控制能力,是内在的。

家庭,是学生的安身立命之地;家庭,也是学生的真情爱意之田。社会在进步,人心更重要;家庭在变革,美德值万金。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珍爱家庭、孝敬父母、勤劳俭朴及文明礼貌的教育。人的生活从家庭开始。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家人,尊敬、关心父母,听从他们的教导和指点。无论大中小学生都要参加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勤工俭学,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教育学生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追求奢侈享受。虽然有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好或很好,但还是提倡勤俭朴素,在生活上不要攀比,不要追求高消费;在生活上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这样家庭才能安宁幸福。

篇3

1.聋哑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我国存在大量的聋哑学生,这些聋哑学生中又有一部分存在人格障碍,而这些有人格障碍的聋哑学生则是思想道德品质上容易犯错误的学生,究其原因,是学生并没有对思想道德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无法通过自我的定位来衡量自身的行为并加以调节。此外,学生不能深入地了解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知识,就不能明确自身的行为多会带来的后果,最终只能是造成严重的道德偏差。

2.来自家庭以及社会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特殊教育并不是学校单方面承担的责任,它还需要来自家庭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这就要求每一位家长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但相关教育实践表明,目前中国聋哑院校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家庭和社会给聋哑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家长更多地希望学生能够在社会上生存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聋哑生的特殊性,家庭会存在一定的悲观性。

二、加强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1.不断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

聋哑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因为他们天生就存在生理缺陷,有些时候,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会做出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为有效解决学生的这一问题,笔者指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为人着想意识的培养,这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授《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吃饭的时候,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美味的食物等。此外,还可以不断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互相帮助,这能够为学生良好道德教育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2.积极改进思想道德的教育形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而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任课教师一般是由班主任担任,这样既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爱好以及思想动态,也有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展开针对性教学,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兢兢业业、为人师表的形象,让自身科学、严谨以及默默奉献的精神不断地影响学生,最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展开。比如,教师书写工整、着装整洁以及认真负责的态度等都是学生可以学习的地方。

篇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必然引发社会道德的深刻演变。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和探讨当前社会状况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从而寻求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之合乎时展的步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一、经济体制转轨对大学生产生的正负面影响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作用于社会道德,有其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积极的、进步的因素,从道德教育的实质和总体上讲,目前我国道德风气中最深刻、最明显的变化,是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逐步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的转变。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其阻碍道德进步的消极因素的一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各种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其中包括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会诱发如“钱权交易”、“红包现象”、“有偿救人”、“公款挥霍”等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容易造成其道德认知的困惑和道德规范选择的艰难,若不及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积极主动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培养大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摆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二、大学道德教育的目标任务

大学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的一种过程和行为。这种教育应具有一种整体目标的可控性。因此,要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必须科学的构建道德教育的目标导向体系。人类道德观念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嬗变的多层次的历史系统,因此,大学道德目标的构建也应毫不例外的在这其中寻求内涵和支撑。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指向全部历史,即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决不能简单地定位于当前对市场经济的单一适应,否则不仅违背人类对美好道德价值的追求,而且有悖于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而使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失去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依托。道德教育目标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

1.社会传统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联系的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内容是:提倡“公忠”爱国的道德原则(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强调“人伦”价值和“人伦关系”的准则(如孟轲“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准则);向往理想人格的道德追求(如孟子“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的道德精神);重视修养践履的道德行为(如孔子的“修己”、“克己”的道德修养等)。

2.社会基础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与现代化社会相呼应而又超出经济道德范围的一种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教育学生树立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真诚、友爱、合作、助人的道德品质;要求学生履行遵守各种社会公德的道德义务等。

3.社会经济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的与市场经济有直接联系并可以能动地适应其发展的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自主、自尊的道德意识;造就学生竞争、务实、实效、创造的道德精神。

4.社会理想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超越现实,面向未来的一种高层次的、具有理想境界的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精神教育;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的道德取向教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的道德情怀教育。

三、实现大学道德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目标与层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如前所述,大学道德教育应是一种规范的科学的教育行为,而不能成为一种简单零散、修缺补差的狭隘的短期教育行为,因此必须具有内容的系统性和目标的整体性。其实现也应该是有层次、循序渐进的。首先应将道德教育的整体目标与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分学段、分步骤地对道德教育的整体目标做出科学的安排和合理选择。

(1)新生入学时应主要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础道德、社会传统道德中的一些基本道德观念的灌输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

(2)随着学生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对进入高年级学习的学生应主要向他们进行社会经济道德、社会理想道德中的一些基本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道德情怀的理性教育。我们应该因学生的道德水平、思想觉悟的差异而有不同层次的区分,要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方法的教育,以达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道德灌输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的原则

各种优秀道德观念的内化都不具有自发性,道德能力和觉悟也不能游离于道德灌输之外,而是系统的、科学的外部灌输教育的结果。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外部灌输是自觉内化的前提,自觉内化是外部灌输的升华。通过外部灌输教育,将代表社会本位的优秀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信念,外显为规范的道德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轻视或舍弃道德的灌输教育,要随时帮助大学生校正人生方向,避免偏离正确的人生道路,但这种灌输决不是指枯燥无味的、死搬教条的说教,而应该下大力气、花大功夫以丰富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生进行优秀道德知识的灌输教育。

篇5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1-0073-02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一方面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但同时也滋长了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和其它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市场经济本身的功利性等负面因素,对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日前我国新增劳动力中,约有60%是由各类职业学校输送,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技工学校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知行统一的高素质劳动者,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加强技工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1.学生就业和成才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技工生的成才‘意识很强烈,但一部分人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在实际丁作中,眼高手低,缺乏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意识,责任心差,集体观念淡薄,对工作环境、待遇等较为挑剔。然而绝大多数企业却十分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把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技工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缩小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目标的差距,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各行各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技工学校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实用人才的重任,其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员工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和改进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声誉,也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兴衰和市场形象。如果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是停留在职业道德知识和规范的传授上,那么学生即使了解和掌握了,也很难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将它们转换成为必要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毕业生的认知与企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出现错位,就容易造成企业用人方面的职业道德风险,对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形成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础,而这些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职业道德风险的大小,技工学校毕业生作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主体,其职业道德风险的客观存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文明。所以,降低和缓解他们的职业道德风险,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问题,也是作为用人单位企业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风尚提高的问题。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举措

1.正确认识技工学校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处理好专业理论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技工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重要特征是鲜明的职业性,它侧重培养工艺型、操作型、应用型的中、高级技能人才。与此相适应,技工学校德育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抓好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爱校、爱专业;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既不好高骜,也不妄自菲薄;教育学生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技工学校德育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专业意识、技术道德意识为主要任务。

2.通过课堂教学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技工学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先从课堂理论教学入手,逐步向养成教育和实践教学过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及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会自我职业生涯设计,根据市场需求择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并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动。在实践中,可采用:一年级以公共职业道德的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同时辅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道德的启蒙教育,重点讲述职业道德规范及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相关内容;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大赛”,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认识自我,确立职业目标。二年级以行业职业道德内容为基本出发点,讲授内容以个案教学为主,可开设职业指导与求职面试技巧方面的选修课,举办以所学专业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座谈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三年级是以下企业亲身体验和结合实习实训为主的职业道德实践教学,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座谈,开设以“就业与创业”为主题的讲座,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指导学生顺利就业。

3.注重在日常管理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要营造一个文明、卫生、优美、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开展“文明小区建设”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品德;通过“文明班级”、“星级宿舍”的评比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专业技能比赛等,提供给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从而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在公共场所设置职业道德教育的格言、警句牌等,在校园网上开辟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网站或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开辟职业道德教育专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把择业观、职业理想等根植在广大学生的心中。

4.与行业要求紧密结合,强化实习、实训

行业要求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例如,教师组织建筑专业的学生讨论建筑业的行贿受贿问题、豆腐渣工程、欺骗性广告问题等。学生只有在职业实践中感受、体会和锻炼,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加强实习、实训,既是技工学校专业实习训练的需要,也是职业道德养成过程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职业性”、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做统一”,摒弃“坐而论道”,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增强道德选择能力,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5.引入企业文化,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企业文化是职业道德的有效载体,它包括坚持职业道德以诚实守信为核心,塑造品牌形象;以共同理想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以行为创新为载体,苦练内功求发展等。技工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一

方面可以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的基本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另一方面可以突破原来陈旧的教学理念,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入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在将来就业中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对改革和竞争的应变能力。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整合师资队伍结构

一是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二是建立专业课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性和实效性;三是从企业中聘请相关专家或从生产一线挑选品质高尚、有经验的师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充实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力量;四是树立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为全校教职工学习的楷模,同时挑选部分优秀教师有组织地开展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科研工作,以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并逐步成为德育学科的带头人。此外,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完善师德的考核、奖惩机制和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优秀教师”报告会制度,使“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为每个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7.学校与家庭、企业、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篇6

今年三月是第十个“三德”教育月和第五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月。开展“三德”教育月和“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具体体现,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为以月促年,扎实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现将我院开展“三德”教育月和“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有关事宜安排如下:

一、深入学习、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大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是先导,教育是基础。在“三德”教育月和“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中,我们要通过认真学习、宣传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深入和广泛上下功夫。工作重点:一是深入普及20字基本道德规范,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市民公约》为基本教材,同时,要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法官行为规范(试行)》和我院编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手册》,广泛宣讲,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市民八不准》、《***市民公约》等内容到局域网,营造学习氛围,扎实地开展好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学习效果达到对以上内容干部要熟记,并且,要对家人、亲戚、朋友广泛宣传,力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建设“学习型法院、知识型法院”教育及创建活动。要以双道德教育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把精神文化建设放在法院文化建设的首位,形成全体法官和工作人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发展目标和法院精神;逐步增强法院管理的文化色彩,使各项管理更加符合先进文化要求,体现法院文化精神,强化法官职业观念和自律意识;通过学术研究、法官论坛、庭审观摩以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浓厚的法院文化氛围。三是要按照我院制定的《争创全国文明单位工作计划》,将“三德”教育月和“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抓实抓好。特别是要按照院党组对2006年法院工作提出的要求,积极行动起来,把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新措施不断落实到各项具体审判工作中,推动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版权所有

二、以法官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努力提高法官的道德素质。

在开展双道德教育活动月中,要根据法院队伍建设的实际,与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法官行为规范》密切结合,与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公正执法密切结合,切实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法官忠于法律、勤勉敬业、清正廉洁、遵守司法礼仪的良好职业道德,达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目的。在审判工作中认真宣传贯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作到文明、热情、廉洁、高效。要对群众大力宣传以诚待人、重诺守信、言行一致的人文精神,把诚信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灌输到头脑中去,引导人们牢固树立诚信观念,强化诚信意识,遵循诚信道德规范。用诚信将人们的道德行为、经济行为、政治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诚实守信真正成为人民所认同与遵循的行为准则,共同构筑诚信社会。

三、以“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篇7

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由于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意识,在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道德教育贯穿其中,让道德教育无处不在,渐渐渗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无论是历史课,还是英语课,都可以进行道德教育。当学生沉浸在道德教育课堂当中,教师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在我担任班主任期间,同所有的教师进行过交流、探讨,讨论如何将道德教育应用于平常的教学当中。许多教师都提出了一些讲课融入道德教育的好方法。最终,我们制定了将德育应用于课堂的具体方案并进行了实践。通过不同科目课堂道德教育的方式,学生对于道德的了解更为深入,道德意识也得到很大提高,道德这个词已经深深地融入他们的生活当中。

二、德育奖惩制度

在初中德育中,应该制定一套德育奖惩制度,实行学生德育分管体系。如果学生出现不文明的行为应该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同时扣除一定的德育分。如果学生有良好的表现,应该实行加分奖励。通过制定奖惩制度,提高道德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改变学生心中“成绩是第一”的观念,让学生意识到“学为本,德先行”的教育理念。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都会越来越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规范,渐渐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在学期开始的阶段,我同学生进行了一次以制定班级道德规范的班会。通过结合学校的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再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探讨,我们制定了一个属于自己班级的道德考核规范。例如:1.在班级中随地乱扔垃圾、乱涂乱画者扣除德育分5分。2.上课无故迟到、不尊敬老师者扣5分。3.在班级举行的大扫除活动中劳动积极者加5分。4.顶撞老师、不尊敬师长者扣10分等。每学期末对全班学生进行一次德育分比拼,通过比拼竞争,反过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

篇8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283-01

一、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是关键。

(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各项惠农制度的推进,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农民的道德文化素质也有了质的飞跃,基本上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进入21世纪,面对国内外最新形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这一决定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长远发展,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既是主要建设者,又是最终受益者,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道德文化素质,加强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二)有利于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加强农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规范化、科学化、具体化、使之成为农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而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三)有利于培养农民的现代化意识

当今社会正处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只有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才能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只有加强对农民的道德文化教育才能使其思想觉悟,自觉学习与时代相适应的农业科学知识和现代农业技能。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农民现代化意识的前提是必须行之有效针对性的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切实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现代农业知识的重要性,这样自身才能主动培养现代化意识,与时代接轨,更加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

二、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物质基础是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前提条件

《管子 ・ 牧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条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首先保证了农民的物质基础,才能谈及精神追求;只有建设高度的物质基础,才能为推进农民道德教育的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国家政策是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根本保证

《孔子 ・ 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需要有好的政策作为支持和引导。我国是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人口大国,农民作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有主体地位,对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应该加强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发展,做到城市带动农村,先富带动后富,真正做到公平,公平是实现小康社会重要保证,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要处处为农民着想,消除农民心里上的不平衡,能够使农民自觉接受道德教育,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使广大农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爱国的新型农民。

(三)教育是提升农民道德素质的必要手段

《孟子 ・ 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道德教育上,要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以人为本,制定切实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和道德教育机制,进而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素质教育。

三、结语

篇9

一、活动内容

今年的“实践月”活动将围绕“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主题,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积极推动农村家庭教育和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为重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

主要内容:

1、组织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各县(区)妇联要围绕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突出实践月活动的主题和重点,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吸引力强的“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亲子携手同行双合格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及展示活动。活动要体现家长与儿童自主参与、自我教育、亲子互动、共同提高。要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及流动人口子女,使他们从活动中切实受益。

2、开展全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专题调查研究。各县(区)妇联要认真贯彻全国妇联《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精神,按照已下发的《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和摸底工作,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形成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要制定本县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具体意见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实施方案(成县、礼县的调研报告和各县的统计表按要求尽快报市妇联)。

3、积极创办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各地要依托中小学、幼儿园、儿童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活动室、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阵地,积极创办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家长学校(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可在原有家长学校中挂牌,必须是留守、流动儿童多,学校对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做的好)。

二、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是开展双合格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妇联一定要充分认识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认真组织,抓好落实。

篇10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同时也是教育全球化的一个时代。而这种教育全球化集中反映到了对人才素质的培养方面,国家的振兴,民族的振兴都系于高质量的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就是道德品质教育。韩国在道德教育方面的发展上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同时,韩国的崛起同其社会文化对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通过对韩国社会文化的进行介绍与分析,将有助于更好地借鉴韩国德育的成功经验,有效地推动中国德育工作的改进。

一、 儒家文化是韩国当代道德教育发展的摇篮

(一)儒家伦理在韩国当代道德教育中的发展

起源于中国的儒家文化传入韩国已有漫长的历史,在韩国的文化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德育教育中,自从儒家文化传入韩国以来,便开始生根发芽。其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时期。1. 光复时期(1945~1961年);韩国光复后,教育从原来的奴化教育、殖民主义教育制度中摆脱出来, 树立了民主、民族主义教育思想,建立新的教育制度,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当时把“弘益人间”作为韩国德育教育的理念,即“ 教育的宗旨是在弘益人间的理念下,协助所有人完善其个人品德、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公民应具有的资格,使其为民主国家的建设服务并努力实现全人类繁荣的理想。”而这一教育理念确立的理由就是:弘益人间既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又与儒家文化中强调仁义,博爱的思想相通[1]。这一理念一直沿用至今。2. 经济腾飞时期(1962~1978年);二战以后,随着西方技术和文化的大量涌入,韩国的道德传统也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影响,许多社会问题随之而生。在这种情况下,韩国政府更加强调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于是韩国教育部于1968年公布了“国民教育”[2],强化了青少年和整个社会的“国民精神”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生存意识。3. 经济转轨时期(1979~现在);进入80年代后社会教育有了新的飞跃,1982年颁布的“社会教育法”把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思想贯穿其中。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终身教育还是主体、创造性教育都与儒家的重视教育,重视学习,把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直接联系起来。因此,儒家文化在韩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二)儒家伦理对韩国当代基础德育的作用

韩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有着深远的儒教传统。今天的儒家伦理不但体现了韩民族的精神,更成为韩国的教育主体,是韩国学校德育的灵魂。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儒家伦理已成为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第二,儒家伦理是韩国国民教育的基础思想。儒家认为,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 才能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良好风尚[3]。第三,儒家伦理是家庭德育的重要体现。儒家的“忠孝一体化”思想使韩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也都贯彻着这种原则。但是,韩国也正在批判地弘扬儒家文化,努力地解决东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所以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来看,世界上儒家伦理保存得最多、最好的国家应是韩国。

二、美、日德育文化是韩国当代德育的创新条件

20世纪是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世纪,东方国家在吸收西方优秀科技文化的同时,也导入了西方文明,如西方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道德基准等等。对于韩国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对其影响极其深远。韩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方面与美、日的矛盾不是很大。但韩国毕竟也是一个有着本民族传统文化几千年历史的国家,在对美、日文化大量吸收的同时,并结合自己的国情予以改造和利用。

(一)美国德育思想对韩国当代德育的影响

1945年朝鲜半岛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以来,朝鲜半岛又经历了三年的美国军政统治。于1948年分裂成两个独立的国家——朝鲜和韩国。在朝鲜战争过后,由于韩国一直处于朝鲜的军事威胁下,所以韩国政府毫无选择地采取了“仿美政策”[3],这不光体现在政治上,更体现在教育上,尤其是道德教育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德育目标上,美国教育家强调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2)在德育内容上,美国一直以来被称为是“自由乐土”和“民族熔炉”的多民族国家,因此特别主张道德教育的民族统一功能[4]。(3)在德育方法上,美国一般不赞成采用直接方法,他们大多强调道德教育应该是间接的,综合的。他们注重启发、引导;注重实际生活中的锻炼;重视渗透性教育。因此,韩国人巧妙地利用美国道德教育方式中的优点,注重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渗透, 侧重于通过道德教育实践、大众传媒和社会公共环境强化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日本德育思想对韩国当代德育的影响

日本的德育思想对韩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一时期的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工业大国、金融大国、贸易大国和科技大国,作为近邻的韩国,虽然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但是日本一些优秀的德育理念还是对韩国有一定的影响。(1)日本注重社会公德教育的理念给韩国提供了借鉴价值。(2)日本在道德教育上吸收外来文化与保持民族特色相结合的理念也给韩国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日本的历次教育改革都是以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改进、模仿、吸收和创新为主旨的,但无论哪一次改革又都保持了日本的民族文化传统。日本的这一特色同样也引起了韩国的思考,这集中体现在对儒家伦理的继承上。同时,为防止西方价值观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过度冲击和侵蚀,以维护传统美德习俗,学校把学习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并对学校道德课进行改革。总之,始终注意在坚持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因素,也已经成为韩国道德教育的一个特色,同样也值得我们借鉴。

转贴于

三、独特的家庭文化是韩国当代德育的突出体现

家庭作为人类代际间道德灌输、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对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人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影响很深。韩国人素来重视家庭传统、家庭文化对孩子人格成长的作用。

(一)尊敬长辈、重孝道

尊敬长辈,孝敬老人是整个东方人的美德。韩国的家庭文化一直受着这一思想的影响,而且在当代演绎得更透彻、更具体。走进韩国家庭,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看到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行为。另外,当孩子对家中的长辈,老人或父母不尊重和不礼貌时父母会给予一定的惩罚,严肃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之处。让孩子学会懂得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到现在为止,韩国家庭文化中提倡的“尊老”不仅限于传统“孝”的范畴,而是上升到了一种道德规范的程度。学校、职场或者其他的社会环境中,也都受到这种道德规范的约束。

(二)崇尚文明,重礼仪

自古以来,韩国家庭文化中的一个优秀传统就是注重对子女文明礼仪的熏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用餐前,一般餐桌上的餐具都会摆放得整整齐齐,一家人就座时长幼有序,讲话彬彬有礼,一起说笑从不大声喧哗。另外,母亲做好了饭如果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句“您辛苦了”;在用餐时,年幼的总要把最好的饭菜放在长者的面前,以表示对长者的尊敬。长者开始用餐后,大家才可以吃饭。同时韩国的父母会告诉孩子,不要浪费,粮食宝贵等等;在公共场合时,父母会教导孩子注意穿戴和文明用语,坐要有坐姿,站要有站姿,要时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待人接物时,韩国父母会主动让孩子参与接待接客,要让孩子锻炼交际能力,体会到主人和客人的地位不同,对待客人要有责任感;在个人方面时,韩国父母会告诉孩子未经别人允许,贸然介入别人的活动是不礼貌的,和别人谈话时,应多说说自己的朋友,少说自己。谈话不可长篇大论等等。

从以上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韩国的家庭文化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也是独具特色的;同样也可以看出韩国的家庭文化是韩国当代德育成功的突出体现。韩国教育学家认为:良好的品行是孩子一生的资本,道德教育的好坏是决定孩子是否成才的保证。同时良好、和谐的家庭文化教育也促进了社会各方面道德教育的发展,为孩子将来的做人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与启示

综观韩国的社会文化,我们不难看出韩国的社会文化对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韩国人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更多地关注受教育主体,注重从生活实践的不同侧面入手,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然而,韩国今天的德育成果也是在艰难创业中得到的时代财富,是经历火与血陶冶的历史精华。目前,中国正处于道德建设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像韩国学习和借鉴其优点也是必要和现实的。

(一)借鉴韩国在开展德育教育中处理儒家文化的积极因素

儒家思想在韩国深入人心,但儒家文化进入韩国文化“并作用于学校德育”不是直接的、原本的,而是接受了韩国文化的改进和受到学校德育的相应选择的结果。一方面,儒家伦理的某些部分被删去、被改写,或在中国被强调的东西而在韩国不被重视;另一方面,儒家伦理的某些东西已根据韩国实际被重新阐释。与韩国一样,中国也应该批判的弘扬儒家文化,吸收儒家伦理的精华,结合当今时展的特点,不断的完善和充实德育教育。

(二)吸纳西方德育文化的优秀成果,处理好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充分发扬其对德育的影响

韩国在面临西方德育文化时,打破了封闭式的道德教育,把东方注重系统道德规范教育和西方注重道德思维判断能力结合起来,即把现在社会文化与人的培养结合起来,促进了当代德育的发展。虽然中国和韩国的国情大相径庭,但是中国在面对不断涌进的西方文化时,也应大量吸收现代西方伦理道德的理论成果,结合中国的现代德育建设的需要,进行分析和比较。对于有利的一面,应该借鉴,并发扬光大,对于不利的一面,要摒弃或者是去粗取精,使之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三)坚持社会文化与道德教育相互融合,加强社会文化对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韩国注重社会大环境的德育功能,不断地加强社会文化的渗透性。中国也要克服学校德育注入式的弊端,要增强社会文化对开展德育教育的影响和渗透,要促使德育与现实社会接轨。从而增强了德育的实用功能。另外,加强社会文化对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例如,在公民素质教育中,要着重加大社会文化中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德文化的渗透;逐渐培养人民的公民意识,使其具有现代人应具有的现在性,从而促进了德育中的公民素质教育的发展。再如,在国民精神教育中,要着重加大社会文化中爱国精神的渗透;逐渐加深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从而培养强大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社会文化对中韩当代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不断地促进和正确的利用社会文化的功能,才能更好地丰富德育内容,加强德育建设。 参考文献

[1]索丰.儒家文化对现代韩国基础教育的影响[J].外国教育研究,2002,(9).

[2]顾明远.亚洲“四小龙”学校德育研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篇11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284-0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国家,历代先贤留下了许多教育子弟的良言警句,其中身体力行者不乏其人,大教育家孔子就是杰出代表人之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观念在改变,新时代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一章明确规定了幼儿园德育的主要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开展幼儿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如何与《幼儿园工作规程》相结合,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探询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幼儿道德行为的表现及评价

道德是一种社会范畴,幼儿的道德行为主要体现在待人接物处事上。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只要你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道德表现有多种多样:有的孩子有爱心,懂礼貌,与小朋友们友好相处,爱护公物,会与同伴分享快乐等。而有的孩子则显得无礼貌,惟我独尊,不爱护公物,对人对事漠不关心,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付出;或心理素质过于脆弱,自尊心太强,任性、固执。所有这些都是幼儿所具初步道德的表现。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经过良好的教育都是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二、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呱呱坠地来到人间,天真无邪是孩子的天性。但我们看到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性格各异,表现不同,究其原因,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家庭、社会和幼儿园教育和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每个孩子的先天因素及后天环境各有不同,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彼此或多或少都具有不同的品德个性。现代社会是一个开发型、多元化的社会,各类新闻,公众媒体,影视作品内容多、范围广,良莠并存,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孩子上幼儿园之前都是在家庭成长,所以在某种程度讲,家长是孩子的最早启蒙者,家长的道德修养对孩子的道德影响也是巨大的。在幼儿园里,教师根据《规程》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的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获得良好的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幼儿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捉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捉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知道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就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其次,父母在生活中对幼儿的做法作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为孩子指明方向。

四、通过各种感观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哪些是正确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资料,培养幼儿的兴趣,使孩子喜欢听、读、看故事、儿歌、图片、动画片等。同时要引导幼儿从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培养孩子道德情操、道德认识的重要手段李岚清同志曾说过:“美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美对个儿的素质影响是很大的,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注重环境美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原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 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五、德育教育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要及时地进行顺势的强化巩固。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篇12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民族。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国家正统,道德教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如“格物”是道德教育的起点,“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必须从“格物、知致”,即认识道德规范开始,由认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形成道德信念.即“诚意、正心”.才能最终达到约束自身行为,即修身的目的。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还是从德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符合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样。《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通过“修身”来达到的。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十分强调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说,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既是我们民族优良的德育传统.又符合德育发展之规律。

(二)知行结合,以行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子日:“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即是对知行关系形象而生动的表达。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更是强调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王阳明也认为“满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途径只有一个——“躬行实践”。

(三)立足当前,胸怀大志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要想提高道德修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而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这里就提出了《大学》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立志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明确提出官员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在孟子的论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诚然。要实现以上的道德理想,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如果一个人连“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小事都不愿干.又何以谈论治理国家呢?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启发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之心,胸怀天下的道德理想.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道德目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教育方法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启示作用。挖掘和概述中国传统德育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道德结构的思想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虽然没有关于品德心理结构成分的系统阐述,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极着丰富的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思想.就是强调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提出的“仁者不忧”的思想.即有道德的人是感到快乐的人,强调的就是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中的道德关系以及这种道德关系的原则、规范、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品德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心理上对某种道德义务在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爱憎、好恶态度。

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憎什么人.可见仁德中含有“爱”和“恨”两种情艨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义务有发自内心所具有的定信念。孔子提出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均强调道德信念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后来的儒家学者提出的“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已成为激励华夏儿女道德意志的格言警句。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十分重视道德实践的作用和道德行为的激励。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不能转变为道德行为。不能践履自己的道德诺言.这是一种可耻;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言语慎重迟钝.行动却敏捷干练.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此外.孔子也十分重视道德行为的持续性。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坚守仁德规范,甚至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违背仁德;一个人处处事事都要实行仁德,甚至在“流离痛苦“的时候也要按仁德行事。也就是说,即使遭遇不幸变动、困难等逆境,仍然不改初衷.坚持道德操守。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许多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彩。概括起来,这些道德教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启发诱导法

孔子说:“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愤”、“悱”的时机来进行启发。启发诱导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循循善诱”。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要逐渐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习惯。

2.因材施教法

对不同的个体.先哲们很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其进行示同方式的道德教育。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表扬颜渊道:“回也好学”,“回也不愚”“贤哉.回也”;而对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很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评的方式教导他。

3.以身作则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仅重视“言教”。更重视“身教”。他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以身垂范,时时处处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学生们示范,以自己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问君子。子臼:“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启善的心灵和德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心灵的道德修养。“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得为心得.则修亦修之于心。”在具体方法上,古代学者先后提出了诸如寡欲法、唤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耻感法、慎独法、诚敬存心法和返璞归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们通过修心育德达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评法

篇13

家庭德育的不同要求

一、对婴幼儿说“好”或“不好”

任何儿童在1岁以前,还不可能有道德判断,也不可能做出什么道德行为。1岁以后,在儿童与儿童的交往中(游戏是最主要形式),就可观察到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关系。如为抢夺玩具而呈现的攻击性动作,因失去玩具而放声大哭等,这可算是儿童道德行为的最初形态。随着儿童依呀学语,逐渐掌握语言后,道德行为就同时在成人的影响下,开始逐渐强化。如当儿童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时,成人投以愉快的表情,并用“好”、“乖”等词语给予正刺激,或负刺激。这个过程,就可促使儿童不断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会十分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此同时,儿童很自然地会认定成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是好的行为,而被成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这就是婴幼儿的最初的道德判断。只是这种最初的道德判断,仅仅只有“好”、“不好”两大类而已。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用合乎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儿童以后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二、对学龄前孩子明确提出要求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对事物已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评价,在道德行为方面,有了各种道德感的明显表现,如:大些的孩子乐于照顾小孩子,同情被欺侮的小朋友,互相谦让玩具等。然而,学前儿童的道德感以及被这些情感激发出来的行为虽然多是真诚的,但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时刺激所制约,需要成人对其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学前儿童在道德判断方面,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有实验证明,学前儿童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还是很空洞、模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大多数学前儿童常把英雄与混为一谈。还不能将“英雄”提高到道德原则上来加以评价。因此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中一定要注意,让孩子有实际的道德体验。对良好行为进行练习是这个时期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而空洞的道德说教绝难奏效。同时,鉴于学龄前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的特点,家长的示范作用很重要。要孩子做到的,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三、对学龄期孩子要规范其行为,强化道德意识

学龄初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正式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成了他们负有责任的主导活动,并且是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真正开端。有研究确认:自觉地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是从小学时期才逐步开始形成的。

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意识形成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对道德知识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本质的理解;2.从只注意道德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3.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需说明的是,学龄初期儿童虽然形成和发展了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但并不能因此绝对保证他们一定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因为,这一时期儿童言与行,认识与行动脱节的现象时有所见。因此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帮助他们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还应注意的是,作为一个人的道德观点、道德原则、道德感情相联系的道德意识的高级形态——道德信念,也是这一时期儿童在已有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量。通过教育,可望使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明确学习动机,从而表现出认真完成作业,用心听课,遵守纪律等良好道德行为。

家庭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爱心教育

具体讲,爱心教育包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尊老爱幼等。

对孩子来讲,进行这方面教育,应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爱心。爱心教育要从孩子生活的环境开始,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升华。比如,先引导孩子爱家庭,爱父母,爱自己周围亲近的人,进而开阔他们的眼界,引导他们爱自己的家乡、居住的街道和村庄,爱名胜古迹、壮丽山河,最后升华到爱祖国爱人民。

如今的孩子,大多独生,得到了太多的关注与爱,可是很多家长却常忽视孩子的爱心教育。不少家长认为:现在我们疼爱孩子,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回报的。其实不然,你从不教孩子爱父母,孩子从哪里学会爱你们?

爱心是要父母精心培育的。

二、文明礼貌教育

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有修养、有道德的反映,许多国家把文明礼貌看作是国民教育的头等大事。如果人人都很文明礼貌,生活就会很愉快、健康,社会秩序也会更有保障,国家建设就能更顺利进行。

文明礼貌教育具体有以下一些内容:1.礼貌用语。2.待人接物的礼节,如大人讲话时,小孩不能随便插嘴;不经允许不能随便拿他人东西;到他人家中要先敲门。3.文明行为规则,如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果壳;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破坏公物等。

三、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让孩子理解劳动的意义,懂得劳动的艰辛,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中磨炼孩子意志,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学会勤俭节约等。

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有:1.生活自理,劳动教育要先从自我服务开始,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2.家务劳动,这是要求孩子逐渐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应该主动去干点家务,培养孩子责任感。3.集体公益劳动,孩子入学后,应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会上组织的劳动,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社会责任感。

四、良好品格教育

诚实、正直、勇敢、毅力、进取心、自尊心等等,这些都是做人的一些不可缺少的品格。一生对电学做出杰出贡献的富兰克林,从青年时代起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达到道德圆满的勇敢而艰苦的计划”,他为此特地做了一本小册子,将“节制”、“诚恳”、“俭朴”、“正直”、“谦虚”等十三项美德记录在册,每项占一页,并用红笔画成空格,每天晚上都要做一番反省。如果日间犯了某一项过失,就做一个黑点,记录在相应的空格里,一星期换一本小册子,他这一计划一直坚持了五十多年,始终严格躬行。因而,富兰克林的美德和他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一样,永载史册,留芳百世。

家庭德育的主要方法

一、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自己德行如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品行。一个老是对亲人、同事、朋友说谎的父亲想要教育孩子“做人要老实,不能说谎”是绝不会取得相应的教育效果的。因为他自己的行为起了恰恰相反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启蒙学校,要让孩子品行端庄,父母要做出榜样,以身作则。

二、寓教育于故事游戏中

儿童心理,具有容易接受暗示和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特征,而且,儿童对道德的认识也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由零碎到系统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形象性、榜样性、渐进性和针对性,而游戏、故事是儿童最容易接受的形式。

三、教导结合,启发思考,培养孩子言行一致

教导结合,即正面教育和引导行动相结合,使孩子切实达到言行一致。

有些家长,虽然也给孩子讲故事,带孩子看电影、电视、录像,但往往不考虑孩子能否辨别其中的是非、恶善,不明确怎样引导,让孩子从中学到一些什么,而是听其自然。这样即使是有教育意义的文艺材料,也往往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现在家家有电视,家长常管不住孩子看电视,这就更需要家长的引导教育。如5—6岁的孩子看了武打片,如果不加分析,孩子只会对武打姿势感兴趣,容易产生一些副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