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深化全面风险管理

深化全面风险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09:57: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深化全面风险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深化全面风险管理

篇1

        一、农村信用社加快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向现代化银行改革过渡的需要。目前,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第一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正在由“深化改革试点”全面转入“深入实施和攻坚”阶段,并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向现代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迈进。建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实现与国际接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农村信用社要实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就必须适应银行业改革的大势所趋,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改革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模式,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特别是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门槛,农村金融市场已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农村信用社在广大农村“一枝独秀”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只有不断引入现代金融管理理念,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适应市场多元化的竞争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获取价值最大化的根本手段,是否能够妥善控制和化解风险,直接决定经营发展的成败。随着各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农村信用社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只有通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对经营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从而保持稳健经营、稳步发展。

        (四)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适应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不仅是银行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监管的标准不断提高,且正在加快与国内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接轨,以敦促农村信用社不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既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外部监管的要求,也是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现实需要。

        二、农村信用社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创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是融合现代金融企业的管理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是金融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更新风险管理理念,着重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化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鉴于以往农村信用社因风险管理不力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历史教训,农村信用社必须牢固树立风险管理“高于一切、压倒一切”的思想意识,正确把握审慎经营、风险可控的原则,坚持以风险管理为总抓手,把风险防控观念贯彻到全部工作和各个环节的始终,真正突出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和首要位置。二是实现风险管理的“三个转变”。首先,在风险管理方式上,要由事后风险化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思想转变;其次,在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上,要由信用风险为重点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性风险等多种风险并重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理念转变;第三,在风险管理的覆盖面上,要由单一的区域,分散的岗位和片面的专业向不留死角、不出空白、不遗漏洞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转变。三是抓住高管人员这一关键环节。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必须从管理层抓起,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做起,带头树立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思想理念,引导和带领广大员工将全面风险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之中。

篇2

伴随苏宁的规模越来越大,业务类型越来越广,公司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上。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董事长不止一次地提醒团队,要关注苏宁的风险控制能力。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时候,公司首先考虑了以公司主营业务传统零售业务为切入点。通过2010年内控项目的顺利开展,公司建立了风险内控组织体系,对电器板块的内控流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建立了内控自评机制。2011年公司对于电器板块进行了两次全面的内控自评工作,一方面做实了电器板块的内控自评流程工作,另一方面也识别了其中的一些风险管理及内控薄弱环节。

同时,公司也逐步完善了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的组织机构建设,从公司总部、大区到子公司都建立了相应的内控管理全职或兼职岗位与内控部进行工作对接,体现了“全员内控”的思路。

2012年,公司结合组织架构调整情况,完成风险内控工作试点范围的拓展。将高速发展的苏宁易购、乐购仕(中国)公司、香港公司纳入本年度风险内控工作范围,完成了配套内控组织搭建和制度建设工作。

风险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给苏宁带来的改变是方方面面的,不仅包括表面的各个业务流程,也包括内在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即将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苏宁在管理学上的一些突破更加令人关注,在风险管理方面也不例外。初期公司采用电子表格以及OA系统的工作方式,在试点工作的时候,还基本可以满足公司的管理需求。但在风险管理全面铺开时,千亿级的公司就体会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各大总部、几十个大区、几百家子公司的风险管理数据若不采用信息化的方法进行管理,则无法满足公司的需求。

2012年7月,苏宁开始进行内控管理平台一期建设工作,并于同年10月份推进系统上线,实现了内控自评工作大部分流程的信息化、无纸化操作,系统从计划管理、自评实施、缺陷整改、考评管理等方面,将内控自评流程通过系统实现,有效保证了自评开展的时效性和结果的准确性,帮助内控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篇3

一、农村信用社加快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向现代化银行改革过渡的需要。目前,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第一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正在由“深化改革试点”全面转入“深入实施和攻坚”阶段,并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向现代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迈进。建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实现与国际接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农村信用社要实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就必须适应银行业改革的大势所趋,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改革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模式,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特别是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门槛,农村金融市场已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农村信用社在广大农村“一枝独秀”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只有不断引入现代金融管理理念,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适应市场多元化的竞争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获取价值最大化的根本手段,是否能够妥善控制和化解风险,直接决定经营发展的成败。随着各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农村信用社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只有通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对经营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从而保持稳健经营、稳步发展。

(四)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适应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不仅是银行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监管的标准不断提高,且正在加快与国内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接轨,以敦促农村信用社不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既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外部监管的要求,也是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现实需要。

二、农村信用社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创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是融合现代金融企业的管理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是金融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更新风险管理理念,着重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化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鉴于以往农村信用社因风险管理不力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历史教训,农村信用社必须牢固树立风险管理“高于一切、压倒一切”的思想意识,正确把握审慎经营、风险可控的原则,坚持以风险管理为总抓手,把风险防控观念贯彻到全部工作和各个环节的始终,真正突出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和首要位置。二是实现风险管理的“三个转变”。首先,在风险管理方式上,要由事后风险化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思想转变;其次,在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上,要由信用风险为重点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性风险等多种风险并重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理念转变;第三,在风险管理的覆盖面上,要由单一的区域,分散的岗位和片面的专业向不留死角、不出空白、不遗漏洞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转变。三是抓住高管人员这一关键环节。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必须从管理层抓起,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做起,带头树立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思想理念,引导和带领广大员工将全面风险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之中。

篇4

一、引言

在中国加入WTO后,闲散外资大量涌入国内,引发金融风险的因素迅速增加。我国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以及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对金融业的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有序推进的背景下,国内金融形势的稳定也就成了重中之重,对处于核心地位的商业银行来说,其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与否也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有所改进,但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文化仍较为薄弱,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信贷文化缺失严重

在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存款和信贷业务占据了较大比重,存贷的利息差是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之一。而信贷业务存在巨大风险,对信贷风险的有效管理是决定商业银行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良好的信贷文化,贷后管理缺乏必要的重视,风险意识较为淡薄,极易造成不良贷款的增加。

(二)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在所有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因而难以消除经营者的道德风险,难以准确地反映经营成果和风险管理状况。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的密切配合,当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时,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也就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面临着诸多的难题。

(三)风险管理技术的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专业化人才仍较为缺乏,风险管理整体专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不同的风险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大都停留在资产负债表指标管理以及头寸管理的层次,大都只是运用静态的财务数据计算的指标进行简单的比例管理,而对于国际上广泛运用的分析量化和管理方法仅停留在引入阶段,还未能在实践中予以应用。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优化建议

(一)优化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应大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治理机制,对权利进行清晰的划分,使权利得以正确的运用。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控制,对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规范、有序的动态管理。建立风险管理决策的执行部门,对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建立健全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方案。此外,还应重视日常业务中良好信贷文化的培养。

(二)建设风险管理必需的基础设施

综合的风险管理需要在内部建立综合风险管理制度所需的基础设施,如建设综合风险管理程序所必需的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库。现代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依托商业银行自身的网络技术及计算机系统,在风险管理体系的框架中,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对其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量化。建立的数据库中应有客户的信用等级、资产状况、风险偏好等信息,同时还应包括行业风险状况、内部组织框架、财务状况等其他数据。

篇5

对于银行业来说,风险管理和业务拓展任何时候都是相互矛盾而又相辅相成的。银行虽然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但它自身的发展却离不开客户的业务支撑。过分强调风险控制会降低客户的满意度以致丧失业务机会,而脱离了客户银行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风险控制是银行科学经营发展始终要坚持的第一要务,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若过分强调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使风险管理失控,最终也会失去客户,被市场淘汰。这就要求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 以促进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实施。

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经济主体在经营过程中都会遇到风险,而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种类以及风险暴露程度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风险管理是银行管理的核心之一。

1.不断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是市场的需要

目前,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以及外资金融机构的不断涌入, 银行业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同时客户的金融理念在不断提升, 金融创新的要求迫在眉睫, 对银行满意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些都使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 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呈现出复杂化趋势, 因而对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如何处理传统银行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模式与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最根本的途径是尽快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国内大多数银行以利差收入为中心、追逐大客户放贷业务的传统盈利方式, 正在逐步向以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销售渠道多元化所推动的新型盈利模式转化。因此,银行必然要进行战略调整与转型,通过前瞻性的市场定位和战略规划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而随着经营环境变化、业务结构日益多元化、销售和营销网络管理日益专业化以及金融监管日益国际化,将使银行经营风险的复杂性剧增,不仅对传统银行的风险控制覆盖面和风险控制效率提出挑战,也对传统银行的风险管理决策及系统控制方式、管理技术提出严峻挑战。

面对这种新形势, 处于结构调整与战略转型中的商业银行, 应该通过体制创新, 打造适合当前市场竞争环境与自身发展需要的长效风险管理机制。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改革被动的风险控制模式, 从被动控制转向积极管理、从分散的点线控制转向整合的系统管理, 在经营管理体系的系统性结构调整过程中, 构建适应银行管理需求的专业化风险管理平台, 通过风险管理体制创新营造市场竞争优势。

2.优化风险资本配置制度,凸显现代风险管理理念

2.1风险资本管理的重要性

风险资本,是由银行管理层内部评估产生、按资产或某项业务进行配置、抵御风险冲击的资本金准备,用于覆盖一定置信度水平下的非预期损失。风险资本配置为银行提供了进行组合管理绩效考核的最佳度量方法,能够在业务计划、资源配置、绩效考核、贷款定价、风险限额等各个方面广泛运用,从而确保银行将最宝贵的资本资源配置到经过风险调整后收益最高的业务单元。风险资本管理在现代银行的经营管理中越来越重要,已成为银行风险和价值管理的核心。

目前,国内很多银行都已开始实行风险资本配置管理,通过将风险资本分配到各个分行和各个经营部门,从而来确保风险资本在全行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和高效运用。部分银行已将风险资本配置延伸到了风险、价值衡量和绩效考核及评价领域,建立起了完整的风险资本管理体系。有的银行还以资产变动法取代了系数法,提高了对风险资本占用情况计量的精确度。

2.2风险资本配置制度的作用

风险资本配置制度的实施,对银行的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风险资本配置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重规模、轻管理”、单纯注重短期账面经营利润的经营理念,使银行在决策时能够综合考虑收益与风险成本的情况,通过在制定综合经营计划时设定系数等方式,确保银行将稀缺的风险资本分配到风险水平低、资本回报高的业务单元。

其次,风险资本配置是促使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落到实处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一些银行都已经提出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并努力在实际经营当中贯彻落实,而采用风险资本配置制度,银行不仅能够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统统纳入到风险资本的计量范围之内,还能将风险管理政策深入渗透到各类业务的实际经营当中。

再次,风险资本配置制度的确立,可以促使银行内部管理从行政指令方式向内部比较考核方式转变。在风险资本配置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全面的综合评价,为内部绩效考核提供了依据。

3.银行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变

按照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 并结合我国银行的特点与金融改革的要求, 努力提高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将风险管理模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①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等多方面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复杂化,银行的风险已由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逐步发展到多种类型的风险共同作用, 大大缩短了从发现风险到形成损失的时间。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增强,由单一的风险管理发展为管理多种风险,并且正朝着集中管理的模式发展,这也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未来银行的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 而且应该更加重视对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不仅要强调对市场风险因素的控制, 也重视对人为风险因素的控制;不仅要把资金损失的可能视为风险,也要把银行自身的声誉损失视为风险。

②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目前,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还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以直接管理为主,例如审批授信项目、清收不良资产等。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要重视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尤其是针对一些时效要求短、批量化处理的银行业务,诸如资金业务、零售业务等,要进行间接管理,定量分析其国别风险、地区风险、行业风险、企业风险、家族风险等,并同时结合信贷审查等直接管理方式,对业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③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伴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特征与资本运作形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企业资产负债审核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风险防范的要求。诸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已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的整体风险管理的转变,不仅要对其财务情况进行审查,同时也要关注企业的经营模式、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的现金流向。同时,还应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放大到整个行业,及时把握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从而,最终向着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与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模式转变。

④风险管理范围由国内向全球转变。在传统的体制下,我国金融体制与国际接轨的程度相对较低,这在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际金融市场对我国的影响。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我国银行业必然会逐步融入国际金融市场,在国外设立其分支机构,同时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也会随着加快。目前,已有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在海外设立了分支机构,大大延伸其业务触角。与此同时,相应的风险管理也在由国内向全球管理转变,逐渐形成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银行也应更加注意综合衡量和管理在全球范围内的风险承担,系统防范在世界任何地区可能发生的不利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对所承担的各种风险进行统一的衡量。

4.提高风险管理的措施

4.1改进利率风险管理技术

目前我国银行业已经普遍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方法测量所面临的利率风险,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管理水平与成本的要求较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以满足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与银行管理能力的需求。但是利率敏感性缺口方法的测量精度较差,它已不再是主流技术。而且我国目前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的相关性较低,在使用久期缺口管理方法的时候并不需要计算其标准化缺口,技术的复杂性降低,实施难度也随之减小。因此,在使用久期缺口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探索出更为精确的模拟方法十分重要,比如可以将模拟极端情景下利率风险的压力测试法作为利率风险管理的辅助手段。

4.2建立金融产品定价体系

我国银行要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健全的、科学的、高效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从客观上讲,需要解决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加快建设按产品、按部门、按客户进行成本核算和细分的财务管理机制,使每一项金融产品的风险和回报、成本费用能够准确界定和量化核算,使每一个客户的风险、报酬和贡献度能够准确计量和进行价值分析,从而为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提供依据和标准。

第二,建立分级授权的金融产品管理与价格决策机制。银行的总行要建立相关金融产品的内部报价体系,使分支机构了解金融产品的基本价格,从而为实际的产品定价提供基准,同时也应对分支机构实行科学的分级授权管理,根据业务种类、风险大小、期限、额度等,对分支行分类给予一定的定价浮动权。

第三,加快建立能够快速反映市场价格的内部资金价格转移体系,充分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做法,在产品分类的基础上,把不同的产品归于不同的业务单元,运用内部资金转移模式,实现对不同业务单元的绩效考核以及对不同产品赢利水平与价格的考核。

第四,依据新《巴塞尔协议》有关信贷风险评估的要求,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评价系统,正确地评估贷款的损失率和违约率,从而实现对贷款风险的有效评估。

4.3完善利率风险衡量系统

利率风险的准确测量是以利率变动的正确预测为前提的,它同时也是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参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和监管原则》,吸收该原则中对银行体系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经验,并考虑到我国银行目前的经营环境、成本收益能力、风险水平、利率风险管理需求和现实的信息技术水平,建立适合我国银行的利率风险衡量系统。

4.4加强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

以人为本是现代银行管理的精髓,培养一批拥有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和方法的高素质人才,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在西方的商业银行中,利率风险管理专家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他们对经济问题有很强的分析能力,不仅能利用各种管理工具和技术控制利率风险,而且能运用先进的利率管理方法增加银行的收益。我国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缺乏,急需加强人才建设,采取以能力和素质培训为主的新型方式,其目的不仅是让他们拥有风险管理知识,掌握其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注重其能力的培养。

4.5加强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

作为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风险管理文化对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文化能够影响员工的价值观,进而成为其在实际工作中判断对错的基本准则,风险管理文化不但决定着银行的风险战略、风险管理制度及各项措施成效,同时也成为银行风险控制的无形防线。

受传统思维方式和原有经营理念的影响,我国银行对风险管理的理解还处在在制度、方法和技术等较浅的层面上,对风险管理文化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中重要性的认识非常的有限。随着我国风险管理实践的深入发展,部分银行开始对风险管理文化逐渐重视,不仅明确了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战略,还通过政策、制度和培训等方式,实现了风险管理文化在全行范围内的传播和普及。当然,由于风险管理文化不是在短时期内就树立的,其成效也是需要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逐步体现,因此,银行在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方面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5.总结

综上所述,银行应当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实现对各种类型风险的全面、全过程的管理。按照银行业的运作规律,提高银行的风险观念和竞争意识,围绕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理念、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以达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实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阳.论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十项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05(4).

[2]谢少平.对利率风险管理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经济,2007(4).

篇6

目前,铁路发展战略发生重大转变,铁路企业正致力于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充分利用铁路的各类资源开发市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效益,以实现铁路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大规模展开,资金保障问题也为社会关注,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低成本筹资、加强资金管理成为铁路企业面临的重大考验。因此,笔者就此对铁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一、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及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企业风险管理都是经营过程中的核心内容。现代管理科学对大量企业长时期观察得出一个重要实证:有效的风险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通过卓越的风险管理获得竞争优势,而企业的损失甚至倒闭都是由于不良的风险管理所造成。

1、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1)2004年,COSO(美国发起机构委员会)在1992年《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基础上,全新颁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涵盖企业全面风险管理4个目标、8个要素和4个执行层次的基本框架。其中,4个目标即战略、经营、报告、合规;8个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4个执行层次即总部、分部、业务单位和附属机构。

(2)国内,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颁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正试开始在中央企业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指引》对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进行重要阐述,包括以下主要工作: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改进。

2、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1)财务风险含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未来财务状况不确定而产生的实际财务结果与预期结果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营运资金风险和收益及分配风险等。

(2)财务风险来源。一是源自财务管理风险本身,存在于企业活动全过程,如筹资中自有资金与借款资金的比例及相关的负债经营问题、投资中的多元化投资问题与资金流动性相关的利润分配中的比例问题、应收账款管理等问题。企业规模越大,财务风险管理活动越复杂。二是源自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其复杂性和多变性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财务风险管理重在关注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如持续的通货膨胀使资金成本不断升高、原材料价格上涨致使营运成本增加无法实现预期收益。

二、当前铁路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当前,铁路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来自外部竞争环境和自身经营特性,加上大规模铁路建设带来的资金保障压力。

1、内外部环境

近年来,公路、航空、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给铁路运输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而铁路运输自身经营增长的制约因素也比较多:一方面铁路行业所具有的公益性和基础性特点,使铁路运输价格受到国家严格管控,在既有运能规模下,运输收入增长空间十分有限,致使铁路企业收入与成本严重不匹配;另一方面原材料、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和安全设施、设备投入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生产经营成本逐年攀升,加上职工收入增长的刚性需求、前期铁路建设高额投入的还贷压力以及高铁配套设备、设施的高额消耗等都使铁路经营效益增长受到制约;三是合资铁路相继开通,不确定因素将随之增加。此外,随着铁路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财务面向市场所带来的资金等财务风险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持续紧张的局面一时难以缓解。

2、资金保障需求

“十一五”期间,大规模铁路建设投资对资金需求量激增。运输支出预算以及更新改造计划缺口及调整滞后相应产生较大的资金缺口;合资公司委托管理资金到位滞后影响铁路企业资金周转;资金结算所内部调剂资金剩余空间十分有限,运营资金保障能力呈下降趋势。从建设资金来看,国铁建设资金和合资铁路资本金由铁道部负责筹集,合资铁路债务性资金也由铁道部统借或设定贷款条件,铁路企业筹资能力十分有限,同时由于地方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导致建设资金保障压力持续增加。

三、对于铁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几点对策

增强铁路企业市场主体意识和经营效益理念,夯实财务基础、落实内控制度,大力开展多元化经营,深入挖潜提效,确保运输生产安全稳定、资金运行有序、管理依法合规,才能做到财务风险可控,推进铁路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经营管理效益最大化目标。

1、强化经营主体意识

根据深化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体系,夯实经营管理基础,明确各级各部门经营管理权责。同时,通过设置专栏以及编发手册等方式,解析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内涵,宣传经营导向和管理要求,强化经营主体意识,引导企业上下深刻领会防范财务风险、提升经营效益是保障运输安全和职工利益的基础,营造 “保安全、保稳定、重效益、重发展”的经营管理氛围,提升铁路企业主动适应市场的能力。

2、深化内部控制机制

篇7

我国农村信用正面临着法人治理结构变更、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改善的体制改革,如何保证改革工作有序进行,进而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以及支农服务能力,最终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全面改革发展,成为了相关管理层研究的重要方向。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的重点之一,直接关系着改革工作的成果,关系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潜力。

1.“合规”概述

国际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合规”风险定义为:银行因未能遵循相关的法律、规范、相关准则,以及银行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或者制度惩罚进而形成自身财务损失或形象损失的风险。我国银监会将“合规”定义为:银行的一切经营活动与法律法规、行业行为准则相一致[1]。“合规”中的“规”指的是广义的规则,不但包括了法律法规、监管制度、市场规则、行业准则、行业道德、法律精神等内容,还包括银行企业的内部规则制度。从该定义可以发现,“合规”风险与传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是完全不同的,其地位要高于该三种传统风险,国际巴塞尔委员将该风险当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

2.我国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应用时间较短,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合规风险管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根据我国相关的监管制度和要求,我国农村信用社正开始分阶段进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全国各地的农村信用社均根据我国银监会制度召开了合规风险管理动员大会,构建了初步的合规风险管理组织,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积极进行了合规风险管理人才培训和考核,极大的推进了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进度,降低了农村信用社的合规风险。但是由于客观原因限制,农村信用社的合规风险管理依旧存在不少问题:

2.1 合规组织体系不完善

根据我国银监会和相关部门的制度和要求,农村信用社建立了初步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并配置了合规风险管理人员。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无相关合规风险管理经验,并且合规风险管理人才缺失,其合规风险管理组织构架多流于形式,甚至直接是其余部门兼任。合规组织独立性和自主性难以保证。同时,农村信用社内部也未明确的规定合规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组织系统薄弱,统一的组织体系和构架尚未完善。

2.2 合规风险意识较为淡薄

自农村信用社开展合规风险管理活动以来,大部分的工作人员已经明确了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内容,但是依旧存在不少工作人员对其未来的发展和具体的工作开展不甚明确,合规风险意识薄弱。部分基层的工作人员甚至连合规风险的定义和内涵都尚未明确。还有部分工作人员未将该项工作当做一项独立的工作,依旧用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来应对,在培训和考试上消极应付。这些淡薄的认知都严重制约了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深化和发展。

2.3 合规风险管理资源匮乏

合规风险管理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是一项较为新型的风险管理工作,农村信用社虽然着手建立了不少的管理平台,同时引进了大量的管理技术和人才。但是对于全国的农村信用社而言,这次技术和人才是远远不足。各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在合规管理平台、合规管理技术以及合规管理专业人才上缺口严重,合规管理工作难以有序开展。

2.4 执行力度不强

自农村信用社开展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以来,农村信用社案件发生率显著下降,以2012年为例,其案件发生率低于上一年的5%。但是就整体而言,农村信用社的案件发生率依旧有85%存在于有章不循中,而其余15%为制定缺陷导致。由于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力不足,农村信用社的案件发生率难以根除,大量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3.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改善措施

我国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工作刚刚起步,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和探索过程。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信用社可以从以下几点改善合规风险管理水平,促进农村信用社合规管理工作不断完善:

3.1 健全合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稳定、有序的发展必然需要一个健全、独立、专业的组织结构。农村信用社需明确合规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并且设立独立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团队,为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组织基础。农村信用社需严格执行我国银监会和相关部门的政策和制度,根据政治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理组织,同时给与调配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落实国家相关部门赋予的合规风险管理。

3.2 根据“高起点、高标准”要求,推进合规风险管理的协调统一性

合规风险管理工作对于我国农村信用社而言,尚属于一个新生事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由于县级区县联社、农村合作银行难以真正负担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体系需求的人力、物力、财力,无法独立的完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也无法全面发挥合规风险管理的全面效用。所以,农村信用社需以省级、市级单位为基础,从省、市全局出发,从上而下建立一套完善、系统、专业、统一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并通过试点,成功后再进行推广应用,保证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3.3 建立一支高素质、精专业员工队伍

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是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操作主体,农村信用社需积极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合规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还是合规风险控制的作用主体,因此,需积极提高工作人员的全面素质,降低围观操作发生几率,保证农村信用社健康有序发展,保证合规风险管理有效推行[2]。这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相互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目的,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农村信用社需从以下两点进行实际操作:一是深化合规风险管理活动,积极开展研讨会、学习会、考试、评测等活动,讲合规风险意识深入到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中,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建立科学的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改善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降低围观操作率,进而保证经营业务监控有序发展。二是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的合规风险管理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精专业的合规风险管理队伍,保证合规风险的识别、评测、防范和控制,提高合规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有效开展,促进经营业务健康发展。

3.4 完善合规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农村信用社需根据我国相关制度和标准要求,建立系统、科学的合规管理绩效考核制度,讲绩效考核工作细化、量化,并与工作人员的薪酬和职称挂钩,提高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保证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同时还需建立健全责任问责机制,严格惩处相关违规行为和违规人员,做到责任到个人。还需建立系统、缜密的检举制度,鼓励工作人员积极检举、揭发相关违规人员和违规行为,并需妥善保护检举人。农村信用社还可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内容,将客户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以及合格情况纳入考核工作中,保证合格风险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降低违规发生率。

随着我国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合格风险管理工作也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已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合格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人员构建、技术平台等,为农村信用社的合规操作做出了巨大贡献[3]。但是从全局来看,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合规风险管理工作只是刚刚起步,专业技术、专业人才、组织构架等缺陷依旧存在。可以预见,这将成为农村信用社未来的工作重心之一。

参考文献:

篇8

一、电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

根据国家电网2016年对财务部稽核内控和风险管理工作的部署情况,结合公司的相关工作安排,表明在2016年电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以稽核内容和风险管理作为主要实施目标,为了全面、系统的对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实施调整和部署,坚强对电力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存在漏洞的改进和方法,提出了一些重点实施环节,主要包括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对财务风险评估和内控评价能力、深化依法从严治企的管理方针、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服务体系、制定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标准等。

二、电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优化性建议

电力企业作为人民生活保障的最根本条件,其管理水平和管理技g将会直接影响到国家和企业的运行状况,伴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不断开拓和深化,风险防范与管理则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积极的风险管理安排,高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才能促使我国电力经济更加持续的发展,融合国家电网针对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的工作思路,特提出几点发展性建议,希望给予大家参考。

(一)实施财务标准一体化管理

通过对公司核算系统的研究和了解,现阶段公司核算系统共包括五个环节,分别是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EPR”核算系统作为公司统一运用的财务系统,由于本地区的财务核算是由各县公司通过层层递进的关系发起的业务流程,因此,其核算模式也需要经过一级一级进行审批,最终得到完整的核算结果,这样不但大大的降低了企业核算的工作效率,同时在审批过程中,也增大了核算的误差性,这样就不利于企业对财务更好的管理和把握。

实践表明,在我国电力企业财务风险体系建设过程中,始终将财务标准管理作为重点内容来实施,那么随着科技化、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的不断渗透,对于电力企业风险管理问题也应该融入新的管理理念,比如说实行企业财务标准一体化管理,所谓一体化管理主要针对财务标准各个方面从而采取的管理方式,例如为了更好的推动财务标准本地化的运用,电力企业内部将建设以风险控制信息系统为基础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技术融入了岗位责任制的管理措施,通过对岗位职责择地合理划分和监督,降低财务管理的风险等级,进而使风险发生几率等到更加有效地控制。

(二)采取科学化内控评价原则

风险控制信息系统作为新时代下针对电力企业全面风险工作而开发的技术手段,不仅可以用于对财务标准的管理和监督,同时还能够对内控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做出整体的分析和评价,这样就可以对风险评价体系在建设中存在不足给予及时的发现和调整,使风险控制运行机制更加常态化的发展和实施。从2016年下半年起,公司将陆续执行关于内控工作的相关措施,其中有建立信息化内功评价体系、开展专题自评价活动以及对全面风险委员会的工作内容实施自评,那么这些举措不仅可以使电力企业的财务部门在全面风险管理上得到良性的调控,对于下一年度的风险管理工作来说,有着深远意义和影响。

(三)优化问题的协同整改能力

部门间的协同能力将会决定着问题的解决程度和解决效果,面对电力企业内部管理状况,业务类型复杂、操作环节多是最为明显的弊端,因此,只有实时对财务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一次归类、分析和总结,并且对处理完的问题进行跟踪和审核,从根本上对问题实施改正,这样问题整改才会收到实质性的效果,使内控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和具体,促进前段业务更加有序、蓬勃的发展。

(四)加强财务月度监督工作

月度财务的审核工作是电力企业全面风险控制的首要前提,只有采用先进的财务审查手段,比如说财务实施平台、业务凭据网路化管理等,将业务中的分险等级进行明确划分,对重点风险环节实施重点监督、重点管理,结合长效化的稽核管理机制,主要有现场专项稽核、统一在线稽核以及跨区交叉稽核等,将风险内控情况进行巩固和提高;此外还要充分利用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积极开展稽核活动,通过与财务重点工作的配合,并融合对各种开拓式业务活动的运用,可以对前端业务在执行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情况进行控制,不但使月度监督报告内容和形势变得更加多样、具体,同时利用稽核工作的开展,也对基层单位的风险控制情况予以了一定的警示。

三、结束语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一门企业管理技术,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掌握,因此, 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对于电力企业发展壮大和作用的发挥, 对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都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篇9

?y监会自2011年提出要用五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以来,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工作在2016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客观评估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实施效果,审视当前面临的问题,对明晰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未来改革发展的方向,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现状

2.1 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收益稳步增长

一是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年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7238亿元,位居全国农合机构第10位,净增857亿元,增速13.43%;各项贷款余额4547亿元,位居全国农合机构第9位,净增601亿元,增速15.24%;存、贷款余额及增量均位居全省金融机构之首,增速也名列前茅。二是保持了信贷风险总体可控。2016年全年累计清收化解不良贷款277亿元,年末不良贷款余额控制在216亿元,占比控制在4.74%。三是经营收益稳步增长。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442亿元,实现净利润60亿元,为云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2 县级联社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2016年12月27日,全省首批20家县级联社改制组建的农商行正式对外挂牌开业,标志着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20家改制联社以组建农商行为契机,解决了土地、房屋确权等历史遗留问题,走出了由股东出资购买不良贷款第一步,总结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3 支农支小主力军作用有效发挥

一是全力支农支小。截至2016年年末,全省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2981亿元,净增330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77亿元,净增117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86亿元,增速18.92%,户数达20.5万户,申贷获得率近98.29%。二是持续推进农户建档和评级授信。截至2016年年末,共为780万户农户建立经济档案,占全省农户总数的82.2%;给予618万户农户授信192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了25万户和354亿元。三是大力支持脱贫攻坚。截至2016年年末,累计向全省93个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发放贷款2292亿元,余额达2447亿元,较年初净增373亿元,增长18.01%。

3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

中国人民银行《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114家,而云南省目前只组建了20家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改制进程较为缓慢。这主要是因为县级联社的资产规模、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还处于较低水平,大股东选择面较窄,股本金筹集有一定的难度,组建农商行的监管准入条件很难在短期内达到。虽然通过市场转让出表、银登中心登记转让、制定“一户一策”清收方案等措施清收处置了部分不良资产,但处置速度不及反弹速度,部分联社存量不良贷款仍居高不下。此外,部分联社清收处置不良贷款思路单一,压降措施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够。如果仅靠自身努力很难提升监管硬指标,达到现代农商行组建标准。

3.2 产品和服务品种相对单一

全省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中间业务尚未形成规模优势,金融产品较为单一,利率结构简单且缺乏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等新渠道缺乏业务特色,没有形成自身品牌优势。发展客户仍以“感情营销”为主,缺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客户分析。虽然近年来尝试在中间业务、电子银行等方面多元化发展,但收效甚微。利率完全市场化后,缺乏专业人才和专门的利率定价系统,利率定价方法简单,并未实现“一户一策”的差异化定价策略。

3.3 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不足

一是前瞻性不足,事前管理的工作不到位。将全面风险管理片面地理解为信用风险,忽略了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风险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关联性。二是组织体系不健全。多数机构都缺乏统一协调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全面风险管理。或是将金融风险进行粗浅的类别划分,将某一个或某一类风险归口到相关的职能部门,由职能部门“单打独斗”,对各类风险没有形成合力加以防范和处置,没有实行真正的全面风险管理。

4 进一步深化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4.1 明晰产权制度,加快股份制改革

一要稳步推进县级行社股份制改革。按照中央“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和云南省政府25号文件明确的“成熟一家、组建一家”和先易后难的原则,把握节奏,选择条件较为成熟的县级联社分批次滚动推进改制组建农商行工作。做好溢价增资扩股工作,积极引进合格投资者。做好土地、房屋确权,全力清收处置化解不良资产。同时,加强对少数经营困难、暂时达不到条件的县级行社的改制辅导,帮助其尽快提升综合实力、发展能力和整体竞争力。二要超前谋划省联社改革。按照银监会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县级联社改制的同时,探索推进省联社深化改革”的工作要求,积极探索组建云南省农村商业联合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改革模式,做好省联社改革基础性工作。

4.2 坚持“新老”并重,进一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方面,要理性对待传统,切实回归“三农”。农村信用社应该有阵地意识,回归自己擅长的领域,回归经营本位,坚守市场定位,持续加大“三农”和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支持扶贫攻坚,做大做强“三农”金融市场,做细做优小微金融。另一方面,要全力推动创新。进一步加大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增加科技信息投入,发挥科技对服务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多元高效的服务响应机制。将发展中间业务上升到转变盈利模式、提高盈利能力的高度,丰富中间业务产品,主动探索与“三农”发展规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

4.3 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篇10

一、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概念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实施过程,紧密结合在企业经营战略的设定之中,是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协作执行,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企业的各个部门及各项经营活动,用于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从而对企业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根据企业管理层经营的方式划分,全面风险管理包括八个要素,内部环境识别、制定经营目标、企业风险评估、经营事项评估、风险应对方案、风险控制措施、信息获取与沟通以及风险效果监控,上述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作,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

(二)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全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控五个互相联系的要素,体现于管理层经营企业活动中。企业内部控制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突出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有利于梳理全面、全过程控制的理念。

笔者认为,内部控制的基本出发点是以预防为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始终,内部控制需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性的控制手段,对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过程进行评估,从中获得当前内部控制体系的有关信息,及时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修订、完善和补充,确保企业管理的完整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审计职能、提供各方决策依据等内容,以达到整体控制的效果。

二、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既相互联系又存在一定差异,具体情况如下。

(一)管控实施主体一致

从实施主体上看,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管控主体都是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各息与沟通及监控五个互相联系的要素,体现于管理层经营企业活动中。企业内部控制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突出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有利于梳理全面、全过程控制的理念。

笔者认为,内部控制的基本出发点是以预防为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始终,内部控制需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性的控制手段,对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过程进行评估,从中获得当前内部控制体系的有关信息,及时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修订、完善和补充,确保企业管理的完整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审计职能、提供各方决策依据等内容,以达到整体控制的效果。

二、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既相互联系又存在一定差异,具体情况如下。

(一)管控实施主体一致

从实施主体上看,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管控主体都是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各员工,其管控主体为公司全体员工,为公司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二)管控范围相互包含

从管控范围上看,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内控体系建设的动因则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内部控制是管理的一项职能,而全面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

(三)管控视角侧重不同

从管控视角上看,全面风险管理强调通过前瞻性的视角去积极应对企业内外各种可控和不可控的风险,侧重于战略、市场及法律等领域。而内部控制主要通过防范性的视角去降低企业内部可控的各种风险,侧重于财务和运营。

(四)管控目的存在差异

从管控目的上看,企业通过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及合规风险等多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获取机遇,规避或预知影响。而内部控制则没有对风险和机遇进行明确的区分。

综上所述,能够对风险包括风险偏好、风险应对策略、风险零容忍度等战略要素,进行准确全面的度量和评估,建立初始信息框架,是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流程起始点,因此,要确保企业在风险偏好及运营发展战略方面保持一致。内部控制则是在对企业内部风险和机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各种应对措施及方法,内部控制措施其必要性与风险系数呈正相关的关系,并依据风险内容制定控制机制与实施,企业在生产运营管理中,通过使用具体的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效工具,对各类风险进行控制、评估,从而监控管理潜在的各类风险爆发隐患。

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实施

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和资本市场监管要求日趋严格,以及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理论的特性,为企业建立风险管控体系提供了指导依据。同时,将风险管理理念列为管理重点,以有效的内部控制为基础,科学融合了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风险管理理念,促使企业充分审视、完善和加强自身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其发展历经了SOX内控体系到全面风险管理内控体系演进的过程。

(一)基于财务报告相关基础的SOX内控体系

初步建立以《萨班斯》财务报告为基础的一套内控体系,主要关注内控组织和制度的建设,完成体系的搭建,内外部审计中,均顺利过关,遵循工作总体有效,主要建设效果如下。

1.搭建内部控制体系组织架构和体系

内控体系从组织架构上实行两条线管理机制。一方面,财务部门作为内控职能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虚拟团队)作为运动员,分别负责公司内控体系的设计和执行;另一方面,内审部及外部审计师作为裁判员,负责内控体系的监督和检查。

按照内部控制建设目标和原则,通过统一、规范、系统化的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度的建设,完善了基本的内部控制设计,业务流程范围覆盖了企业所有业务部门,形成资本性支出流程、收入和计费业务流程、存货管理流程、营运支出业务流程、货币资金管理流程、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业务流程、人工成本管理业务流程、会计和财务报告、筹资业务流程、关联交易业务流程、法律法规遵循业务流程、税务管理业务流程及信息技术整体控制等十三大主要内控流程及关键控制点,形成内部控制手册和矩阵。

2.梳理规范业务操作

梳理及规范了业务执行层面各类操作,实现了风险评估、制度设计、业务执行、监督报告的闭环管理流程。通过业务访谈及专业判断进行了业务流程的风险评估,通过内控文档的优化更新及内控制度办法的建立完善了制度设计,通过明确落实关键控制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保证执行落地,通过内外部内控审计测试及业务自查加强了监督检查力度,通过定期内控体系建设情况报告形式明确了管理要求。

3.提升风险管理意识

通过结合基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控建设初步的风险管理体系,深化了内控的管理细度,实现了将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控要求融入日常工作,与业务运营融合,提升了业务执行效率与效果,增强了风险管理意识。

4.内部控制落实

企业通过部门层面内控常态化管理项目的实施,将公司层面的控制落实到部门层面,控制的执行更加明确,转换部门角色,把部门由受控主体转变为控制的主体,形成部门内控闭环管理体系,实现部门内部控制的建立、执行、测试及跟进闭环管理,将控制真正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避免内控管理与生产管理“两张皮”。同时,建立并完善内部信息沟通渠道即内控月报制度,内控月报涵盖了各部门日常工作中涉及的相关内控工作,实现与公司内控职能管理部门财务部的有效沟通。

5.加强内控执行监督

为加强对内控业务执行的监督力度与执行效果,设置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企业采用了将内控业务执行监督纳入公司各部门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的方式,以加强业务部门对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日常监督检查方面,采取了部门层面内控闭环管理体系,通过明确各部门内控自测要求,促进业务部门开展自测,并与内外部审计等检查实行有效衔接,主动发现风险,从而达到关注重点、聚焦实质的目标,将内控风险管理工作和业务管理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以风险为导向、面向业务运营的全面内控体系

开展企业层面的风险评估,编制全面风险评估报告,全面优化SOX内控,梳理、搭建业务风控框架,以风险管理控制为核心,面向生产运营内控体系逐渐过渡到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建立全面内控体系,其主要效果如下。

1.搭建业务框架

内控体系框架不再以存货、资金等会计视角为主线,而是从市场营销、采购等公司具体业务视角搭建。同时,从全生命周期出发,在各关键环节设置数据稽核的控制要求,区分实物管理和数据管理采集稽核样本,从而加强全流程的风险管理控制,提升数据真实性。

2.增设关键控制,注重前后评估

一方面,由于业务合作形式日趋多样,多渠道整合营销及联合促销等合作模式对双方资金、资产安全提出了更高的控制要求。如,对于代销商与营业厅合作业务,对代管存货明确了控制措施,明确控制要求;另一方面,结合原则性控制要求,针对具体方式进一步细化控制要求,提高关键环节控制力度。如,对于采购业务,鉴于采购方式及业务流程不同,区分了招标采购、非招标采购与集中采购三类模式,细化控制要求。

根据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发现,部分业务流程未明确事前评估及事后监控的闭环要求。基于此,在业务流程评估的基础上,对部分业务流程增加了前后评估环节,提升了效率效果。

3.合并同质控制

通过长期的业务实践来看,对于同类业务,放在不同的流程中,出现了不同业务部门的认识不统一,导致管理方式不一致。通过业务流程的删繁就简,归并整理了同类型业务控制。

4.梳理标准规范

考虑系统维护量增加,效率降低,以及未来的可扩展性,兼顾控制基线要求,适当强化部分控制,为不断增多的系统提供统一、标准的控制规范,统一了各信息系统的整体控制要求。此外,通过梳理与财务报告相关性系统,考虑其是否产生计费话单或生成财务数据,是否传输或存储财务数据,对与财务报告无直接关联的系统不再纳入内控手册矩阵关键控制系统范畴,而是纳入日常管理流程。

5.实施内控系统固化

伴随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逐步规范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的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和流程相对明确,内控工作的重心从内控手册矩阵优化转到控制要求的落实执行上。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内控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执行中,将内部控制矩阵中的关键控制点在业务系统中予以固化,以建立常态化的内控执行体系,既是进一步改善内控措施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又是实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智能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内控固化管理也是顺应持续性审计、惩防体系建设等内外部监管领域发展趋势,并为业务的健康成长和管理效率的提升提供支撑保障。

(三)以全面风险管理为视角的内控体系

遵循COSOII框架的全面风险管控体系,组织开展重大风险管控项目试点,促进风险管理工作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主要关注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实现向全面风险管理过渡,不断完善其风险体系和内控体系建设,构建与以全面风险管理视角的内控体系,其主要建设效果如下。

1.深化风险文化

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企业已将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标杆管理体系,从制度层面上保障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并将风险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对于不符合风险管理要求、违反商业道德和诚信原则的行为进行处罚,促进风险责任的落实。公司管理层和风险管理专职人员作为传播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两种基本力量,分别通过自上而下和由点及面的推动方式,传播公司的风险管理文化。通过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与培训,风险管理意识日趋深入人心,风险文化逐步形成。

2.构建风险体系

企业以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确定的分类为参考,结合企业行业特点及其实际业务情况,主要风险主要划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和信息技术风险等六类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从上述六类风险角度出发,营造企业自身文化;梳理公司各业务和内外部环节存在的风险,健全风险防范制度,构建风险防范体系。通过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提升公司形象,加强公司的廉政建设。

首先,企业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联系实践,落实企业文化规划,完成企业文化发展规划,提升企业文化知晓率和认同度。

其次,企业通过梳理公司业务管理、网络运营等各方面存在的风险点及薄弱环节,提升全员信息安全意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开展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再次,企业通过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廉洁自律,强化纪检监察、内审、安全生产、法律和社会责任风险管理,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最后,加强利益相关方沟通管理和需求回应,全面提升社会形象。

企业通过上述措施制订执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明确责任,评估各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后对公司的影响程度,并对风险的重要性程度排序,确定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细化落实相关计划与措施,定期开展回顾总结,监督执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完善风险管理的闭环管理机制,将风险管理的工作要求与业务运营管理相融合,切实做好日常的风险管理控制。

3.提升管理水平

通过规范业务流程,促进公司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以价值为导向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阶段,实现了风险评估、制度设计、执行、监督检查及报告的闭环管理的新的提升。在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通过风险量化分析工具及效益评价开展风险评估,建立风险评估标准完善了制度设计,通过专项风险管理加强执行,建立风险信息数据库方式增强监督检点,通过定期编制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4.关注重点风险,内控业务对标

随着企业管理日益精细化,相关内控要求与业务制度也在持续优化更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运用正向、逆向思维,梳理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管理制度,内控制度设计覆盖业务管理全过程,关注重点高风险和舞弊领域,业务制度是内控制度执行依据,内控制度是将业务制度中与内控相关条款归纳、整合。基于此,从内控合规角度出发,查找设计不合规或两者不一致的内容,进而完善内控要求与业务制度,实现全部内控业务流程对标,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内控常态化管理工作范围,不断完善内控体系。

上述内控体系特点为,建立企业统一的、标准化的内控手册和矩阵;控制点要求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确保有效落地执行;内控管理执行部门和风险管理监督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全面覆盖涉及企业所有业务单元,涵盖生产、市场和管理等各业务线条;采用风险评估的方法,以风险为导向,关注关键环节风险管控;将内控与业务活动的紧密融合,避免“两张皮”;利用信息化手段固化内控要求,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优势。

四、未来全面风险管理内控体系的实施建议

(一)将企业风控管理和战略管理结合在一起

战略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整个治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企业战略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可持续增长,企业价值创造的路径是“股东价值客户价值业务流程核心资源”,所以企业必须具有高效、快捷、有可靠质量的业务管理流程,是企业价值链的形成途径,企业风控管理也应遵循这一路径而展开。这就需要企业结合整体战略规划对本企业的风控管理目标、建设原则、建设步骤及建设蓝图等进行评估、设计与决策,并且企业还需结合已确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规划,审核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监督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日常运行和持续改进,从而实现自上而下的风控管理与战略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一方面将风控管理偏好和企业的战略结合在一起,将企业成长、风险和收益联系起来,增加风控反应决策,使企业的经营意外和损失最小化,减少企业生产、运营管理风险盲点;另一方面确认和管理企业的总体风险,合理配置风控管理领域的资源,抓住机遇,针对多重风险提供完整的应对反应方案。

(二)全员参与自主风控

全面风险管理是长期性工作,涉及企业生产和管理整个过程,需要全员上下共同参与实施,也是与日常生产和管理活动紧密相关联的。通过有效运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相关手段和要求,评估企业关键性业务的状态,避免业务执行和风控执行信息不对称;实行自主动态风控管理,使业务制度涵盖内控要求、业务流程符合内控要求和业务系统固化内控要求,从而不断提升全员风险管控意识,做好重大风险自主评估;增强内控与业务融合度,确保关键业务自主内控合规;深化内控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内控要求系统自动控制;推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复查,发挥审计检察闭环监督价值。

(三)强化风险监控预警,有效完善内控体系

企业的风险监控是风险预警的关键部分,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行业特点,通过一定的评估方法或模型来确定风险监控指标的权重,充分利用统计分析的决策支持、工具和系统,从生产管理多维度入手,如运用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分析,监控企业经营业绩、发展效益、网络质量等;通过年度全面预算标杆管理体系,对标分析查找差距,突出价值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对业财半年报表和日常管理情况分析,监控业财指标,从财务角度进行风险分析和提示;透过月度/季度统计数据,分析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风险,并将监测动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风险的变化趋势,定期进行汇总提出分析报告,为企业决策和风险管控提供参考依据,也为业务流程和内控体系持续优化提供有效信息,切实起到风险把控作用。

篇11

关键词 全面风险管理 地市级供电企业 风险评估

佛山供电局于2013年着手开展对地市级供电企业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可行性的研究、论证和分析,并于2014年由企业管理部牵头正式启动局体系建设与应用工作。佛山供电局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旨在为局的经营与生产管理目标实现提供持续、可靠的保障,也致力于为南方电网其他地市级供电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创建一套能够推广复制的典型管理范本。在这套范本中,最具有实践探索意义的就是其中的风险评估体系和方法,该评估体系将全面风险管理中许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方法论转变为了可操作的工作内容。2015年,为进一步保障风险管控实效,加强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管理的深度融合,佛山局开展将风险点嵌入业务流程的实践,进一步积累了管理经验。

一、背景

2014年年初,佛山供电局结合南方电网公司一体化作业标准体系建设的进程和战略性风险管控的需求,正式启动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编制《佛山供电局全面风险管理领域深化创先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规划。

在充分承接南方电网公司重点风险领域、体系要素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思路基础上,佛山供电局围绕“打造地市局层面全面风险管理先进工作示范”的建设目标,结合南方电网公司一体化作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思路,将“风险集中、风险分层、风险分类”三原则落实到具体的体系框架设计中,形成具有地市局特点的体系框架。

在管控框架上,佛山供电局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涵盖所有领域、不同层面存在的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控载体上,佛山供电局将不同领域的风险,按照颗粒度的不同,切分为管理层面和作业层面。其中,管理层面的风险以“业务指导书”为主要风险管控载体,作业层面的风险以“作业指导书”为主要风险管控载体。

二、搭建科学的全面风险评估体系

(一)优化风险分类框架,统一风险识别和评价的层级与对象

风险分类框架是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工作。佛山供电局在南方电网公司划分的7类一级风险、48类二级风险和136类三级风险的基础上,根据地市局的管理特点及实际情况,对地市局没有的业务进行剔除,同时为了避免与作业层面的风险重复,将风险框架主要设定于管理层面的风险,另外,在三级风险的命名中,统一优化为动因导向的命名原则。最终形成7类一级风险、38类二级风险和135类三级风险的风险分类框架。

(二)建立风险评分与统计模型,设计多维度的评价标准

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步骤,需要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把损失发生概率、损失影响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对风险的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为风险应对做好准备。为了让全体人员在进行风险评价时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佛山局借鉴安风体系风险评估的经验,在承接南方电网公司两个风险评价维度的基础上,将风险的属性划分为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其中影响程度又细分为五个子维度。同时结合佛山供电局实际,调整了风险评分等级,降低了风险在局层面的可接受水平。

风险评价准确性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其中重要一点是风险评价人员需综合考虑风险因素,对风险事件进行综合评价。这就表明风险评价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及对各类风险的反应不同,会造成评价结果的差异较大。为了尽量避免评价人员的主观性成分影响评价结果。佛山供电局通过两项措施来降低影响。首先是在评价的过程中,业务部门对所需评价的风险事件按照承担主要责任和辅助责任两类进行打分,承担主要责任和辅助责任的分值在计算总分时赋予不同的权重。其次,对风险评价的个体,按照不同职位授予不同的权重,最终通过风险评价模型得出风险评价结果。

其次是邀请第三方进行独立评价,即由专业咨询机构在电网领域的专家对佛山供电局的风险进行评分,并将专家评分结果作为参考值,通过研讨会形式与各风险的主导部门逐一确认和调整。在首次开展风险评估过程中,企业往往会因为认识不足、心理抵触、沟通不够等原因,造成风险评估数据的质量问题。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佛山供电局以质量换取效率,采用三种方式结合的办法确定风险评分。

三、风险评估体系在佛山供电局的实践探索

(一)风险与流程深度融合,径直切入流程梳理风险点

风险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识别风险并对风险进行管控,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地才能体现风险管理的意义。佛山供电局在搭建风险管理体系时,已经明确了管理层面的风险以“业务指导书”为主要风险管控载体,故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融合,就必须切入到流程里面进行管理。

2014年,在进行风险识别时,采用的更多的经验识别法,即识别人员从自身专业角度,利用头脑风暴等方法进行识别,识别得到的风险数据库,包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识别的风险事件。2015年,为将识别到风险科学的嵌入到日常的业务流程管控中,通过两项举措进一步加强风险与流程的深度融合。首先是优化风险识别方法,开展基于流程节点的风险识别工作。即在已梳理出的业务流程节点基础上,进行风险辨识。其次,在风险识别的同时,将所识别的风险与流程节点实现匹配,最终通过业务指导书实现风险管控措施落地到业务流程节点,落地到关键业务、关键流程、关键环节和关键岗位中。

(二)全体动员参与风险识别,保障风险数据库的全面性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收集有关风险因素、风险事故、风险损失等方面的信息,发现导致风险损失的源头,有针对性的制定管控措施。由于风险识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保证风险数据库的全面性,必须制定对应的措施。佛山局通过领导挂帅、全员参与、广泛识别三个步骤开展风险的梳理,邀请了各职能部门、物流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和试验研究所等单位的全体人员参与到识别的过程。同时在识别表中,根据三级风险分类,划分三级风险的主辅导责任,要求各业务部门既识别本单位承担主导责任的风险事件,也要识别本单位承担辅导责任的风险事件,最终在对风险事件进行汇总和规范化处理后,形成了2014年的初始风险数据库。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在不断的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也随之改变,因此佛山局在2015年进行新一轮的风险识别,保障风险数据库的实效性。

(三)设计全面风险评估工具,大幅提升风险评估效率

全面风险评估是一项系统复杂的过程,通过两年的风险管理实践,深刻体会到风险评估效率和评估质量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为提升风险评估效率,佛山供电局设计并开发了风险评估工具,减少了业务部门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评估过程中的汇总、计算等等耗时耗力的工作,大幅提升了风险评估的效率和质量。该风险评估工具的功能主要包括系统管理、风险分类、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统计分析等功能,通过信息化工具,对各业务部门新增风险,风险评价,风险匹配流程提供了便捷。同时可以自动绘制风险重要性等级,展示风险事件数量分布等,便于各业务部门查询自身的风险、编制风险报告。

(四)绘制关键风险坐标图,形成风险性重要等级

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风险重要性等级,为有针对性的管控风险做好准备,那么如何有效展示风险评价的结果呢。佛山供电局采用风险坐标图的方式,通过可靠性和影响程度两个维度对预测到的风险进行排序和统计,展示业务风险状况。风险评价结果的统计和展示主要有两个目的,首先是依据风险评价形成的风险事件等级排序和三级风险的等级排序,将关键风险事件作为下一阶段风险应对策略的制定范围,重大三级风险作为专项风险治理的对象。其次根据各风险事件的评分,往上统计三级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评分,形成三级风险的重要性排序,最终形成风险坐标图。风险坐标图不仅反应佛山供电局风险的重要性分布,也用于反映佛山供电局的风险偏好。为各部门和单位领导呈现全局的风险分布和风险大小视图,弥补管理层面风险监测的不足。

(五)编制全面风险工作手册,形成规范化工作机制

为适应未来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统一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规范,佛山供电局编制了《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手册》。工作手册分为五个章节,包括总体目标、工作框架、组织职责、工作指引和附录。其中,总体目标章节明确了局开展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工作目标;工作框架明确了局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体系框架以及流程要素;组织职责明确了局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职责分工和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的划分;工作指引明确了局开展全面风险管理过程所需的组织分工、工作流程和工具表单;附录明确了局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所涉及的分类、分工与评价准则。通过工作手册的编制,为后续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机制保障。

四、结语

佛山供电局从管控界面、风险颗粒度、风险分类原则、风险评估技术、风险管控载体等不同维度,对地市级供电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有效的研究、论证和实践,典型示范的基本框架和潜在作用已经基本形成。同时在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风险评估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优化风险评估体系和方法,从顶层设计出发,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形成规范性机制,保障全面风险管理的顺利推进。地市局供电企业管理人员需提高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从战略高度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保障体系推进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敢于突破,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进一步发挥全面风险管理在地市供电企业的价值。

篇12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045-01

纪检监察部门作为国有企业中履行监管职能的重要部门,要主动融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之中,积极发挥作用,促进企业形成有效的风险防控监督体系,为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有力保障。

一、正确认识企业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防控的重要性

企业风险,是经营管理中的一切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腐败行为风险等。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国有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范,极易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经营管理水平,保护国有企业资产安全,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其重要性、紧迫性愈加突显。

全面风险管理是从战略目标制定到目标实现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应从上至下,由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实施。国有企业必须调动所有力量,全员深入开展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工作,明确风险管理岗位职责,确保风险管理责任制的落实,实现对重大风险全过程的动态监控,确保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无重大风险事件发生。

二、纪检监察部门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职能定位

人的因素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风险管理的因素很多,人的因素也必定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根本上规范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各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行为,是加强企业管理,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风险管理基本流程主要为:风险点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其核心是把握风险管理的关键要素,采取有效手段通过系统、动态的方法,进行全面防控。纪检监察部门在企业党委的领导下,通过开展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和惩处等工作,围绕人的因素,避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各参与主体出现违规违纪行为而带来的风险。因此,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纪检监察部门也要从自身职责出发,重点关注人的因素对风险管理的影响,发挥纪检监察部门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关键作用,要牢牢把握好这个职能定位。

三、纪检监察部门参与全面风险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1.建章立制,确保业务流程规范清晰

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制度体系在风险管控中的作用。一是建立健全“三重一大”制度体系,明确企业管理层决策的范围、程序、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规避决策风险。二是针对企业运营的重要领域、关键业务流程,建立涉及财务、运营等主要业务流程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确保企业各项业务的规范运行,规避财务风险和运营风险;三是规范廉洁从业各项规定,保证党风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确保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合法合规,规避法律风险和腐败行为带来的风险。

2.有效监督,使各项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纪检监察部门应积极发挥牵头作用,促进企业构建“大监督”工作格局,统一部署监督任务、统一调配监督人员、统一组织监督检查、集中运用监督成果,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财务、法务等各监督主体优势,形成对关键管理环节的监督合力。从战略到执行、从流程到运营、从决策到实施、从目标到考核,实行全面流程管理,关注业务衔接和业务流程的科学性,使风险防范工作各项职能协同配合更加紧密。纪检监察部门重点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用权行为的监督制约,保证权力运行公开、透明,规避滥用权力带来的企业经营风险。

3.强化教育,营造全面风险管理的氛围

不断强化全员的风险意识,特别是各级企业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是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纪检监察部门可以以全员职业安全为目标,对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上的潜在违纪行为进行专项风险识别防控,对关键岗位违纪风险点进行梳理,逐条描述出潜在违纪行为及控制要点,并据实标明是否有相关管控制度,在此基础上使教育预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将监督防范关口前移,进一步提高教育监督的有效性。

4.惩戒问责,发挥惩处的手段和作用

推进建立风险防范惩戒问责机制。让责任归位,处理好权与责的关系,贯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规受追究”的基本理念。提高管理的“硬度”,对风险管理中失职和渎职的管理人员一律追究责任,使各级管理人员树立一种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同时,将全面风险管理的惩戒问责结果,纳入年度经营管理目标考核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之中,作为评价、奖惩的重要依据。通过明确职能、责任等方式,引导管理模式向职责确定化、流程规范化转变,促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四、履职尽责,不断增强防控风险能力

“风险无处不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营管理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越来越多。如何尽早发现潜在风险,有效进行防控,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保障,是每个企业面对的永恒课题。纪检监察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自身完成好工作任务的同时,也要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履行好工作职责。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风险监测”,对 “三重一大”、高风险业务等重要事项开展专项风险评估。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制度,共享风险信息,总结工作经验,及时掌控企业的风险变化趋势、重大风险管控进展和成效,使全面风险管理不断深化,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增强。

篇13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148-02

1 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的分析

(1)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一系列的财务管理观念,逐渐得到深化,以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的需要,目前来说,我国的财务管理系统依旧是不健全的,需要根据现实财务管理运作的不足,展开分析,进行企业运作过程中,相关不足的解决,实现其资金的利用效率的提升,满足企业的实际经济运作的需要,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为此我们要进行企业的组织形式的完善,促进企业的生产运营水平的提升,满足实际经济的发展需要。时代的发展,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尤其,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日益复杂,为了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我们要进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以满足财务管理更新的需要,满足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企业财务管理的运作,离不开对其内部财务管理环节、营销管理环节、及其生产管理环节的应用,通过对上述几个环节的应用,保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行其运作系统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促进其管理体系的健全,进行企业管理的强化。目前来说,我国的一些企业内部不能实现对企业管理系统的深化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企业管理的片面化发展,不能确保企业的综合效益的提升,难以满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需要,为此我们要进行日常生产经营环节的优化,促进其财务管理风险的有效控制,实现其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健全,进行企业的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的提升,确保管理人员自身管理素质的提升。

在企业的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有效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出现了企业财务管理运作过程中的各种麻烦,比如其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的影响,都不利于企业的对市场经济环境变化的有效使适应,不能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的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不公平性,也不能保证企业之间的合理公平竞争,有些区域政府的相关管理机构的干涉,也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环节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有些领导管理人员不能实现其管理观念的更新,导致了一系列的状况的出现,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的优化。我国的金融市场管理体制的也是不健全的,也就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深化。为此我们要进行相关管理途径的应用,实现对其客观环境的适应,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的不断健全,以满足企业的财务管理的需要。

(2)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有些企业不能实现对资金环节的有效控制,出现了资金渠道的狭隘性,不能促进其资金管理系统的健全,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企业的生产规模的限制,不能实现企业的规模效应的提升。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落后,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增大了企业日常运作的风险,不能实现对其短期行为的规划,企业的还贷诚信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上述环节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融资难度的提升,这也与它的财务控制环节的薄弱,及其日常管理水平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实现其日常资金管理系统的健全。有些企业认为现金环节越多越好,这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现金闲置的状况,不利于其资金环节的有效应用,不能实现其生产资金环节的有效周转,出现了一系列的资金闲置问题。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第三,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第四,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严重。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

2 企业以财务管理内部相关环节的分析

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深化离不开其内部经营环境的稳定,我们也要保证企业的合法经营,内部经营结构完善的情况下,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优化,以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促进其市场经济的不断提升。这需要企业的经营管理计划的更新,实现其事前预测环节的应用,实现对其传统企业的管理弊端的突破,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的优化。实现其企业财务内部环节的有效控制,以确保其企业的利润的最大化的实现。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企业的经济活动包括其价值运动及其使用价值运动。价值运动是企业的财务活动的表现,企业的其余的经济活动都通过使用价值活动来表现,两者的结合,实现其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深化,满足了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管理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而财务管理的总目标恰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其他各项管理目标均为财务管理目标服务,是围绕总目标的具体目标。从财务管理职能的控制性而言,财务管理的职能有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其中,财务决策与财务控制起着关键作用,甚至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决定着其他各项管理活动的产生、变更或消失。从财务风险的制约性而言,企业的供应、生产和营销活动,除了考虑需求的变化,还应考虑能否以较低成本筹措所需资金,能否进行分散风险的组合投资,能否在进出口贸易中减少外汇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从防范和化解风险角度出发,企业理应加强财务管理。

为了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优化,我们要进行企业产权制度及其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优化,实现其资本运营环节的完善,促进其企业经济的稳定运行。通过对企业的组织形式的规划,实现其相关职能的实现,确保其财务预算环节、计划环节、投资环节及其相关环节的优化。将其他管理的决定权下放到了董事会的委托机构,经理层,财务管理在企业中处于全局性的地位。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企业必须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合理安排资本结构,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本成本,实现资本增值。

3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的优化

(1)为了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的降低,我们要进行管理组织的优化,确保其业务环节、风险管理环节及其相关环节的优化,这个过程的实现,离不开对相关部门的应用,比如董事会、业务部门等。董事会要发挥好自身的职能,实现其经营管理决策的深化,风险管理委员会要制定相关的风险预防措施,促进企业的日常经营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其日常风险系统的健全,实现企业的内部的管理体制的健全,进行企业的风险管理系统的优化,实现其相关风险的有效避免,促进其风险管理策略的优化。风险管理部是以总经理为管理主体的风险管理层,是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风险管理机构,其组成人员包括经营管理层和总经济师、总会计师。风险管理部通过制定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实施风险评估,全面评估公司的风险状况;将公司指定的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付诸实施。同时,监督业务经营管理部门的工作,监督促使其严格遵循风险管理程序;审查各业务部门的风险报告并评价其风险管理业绩。业务部门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集团整个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职能是执行风险管理部制定的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

我们也要实现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健全,促进其相关策略的优化,实现其风险防范环节、风险接收环节、风险回避环节、风险转嫁环节等的欧化,确保其整体风险环节的有效控制,通过对风险回避策略的应用,实现其风险的有效控制,确保其相关财务管理损失的降低,满足企业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回避风险措施具备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保证企业的经济活动稳定运行,我们要进行风险回避策略的内部运作不足的分析,通过相关措施的应用,确保其企业的整体运作质量效率的提升。为此我们要进行风险接收策略环节的分析,它包括以下适应条件,其一是企业财务能力足以承担风险损失的极限值;其二是采取其他风险管理技术的费用大于自我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其三是风险管理缺乏处理风险的知识和经验,疏忽处理或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无意识地承担风险。风险接受策略通过将企业自身承受的风险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承受下来,并采用必要的措施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或减少不利事项的发生。企业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特定财务风险的关键变量并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程度或减少不利事项的发生,使财务活动朝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

(2)我们也要确保其相关防范措施的深化应用,进行相关风险单位的有效分离,促进其风险的降低,以降低企业的运作工程中的风险,实现对其风险损失环节的有效研究深化,进行相关风险事故的避免,通过对相关措施的应用,促进其潜在财务风险的解决,促进其应急计划策略的应用。为此我们要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进行相关环节的技能培训,促进企业的风险防范环节的有效控制,进行相关风险环节的有效处理,促进企业的内部风险系统的健全。风险转嫁策略主要包括财产转嫁策略和财务成果转嫁,前者可以用有经营管理特长或经营经验丰富的人员经营,完全避开风险。即使有风险,也可以通过合同得到合理处理,避免造成声誉上的损失。后者是将存在风险及其损失的财务成果进行转嫁的方式,但这种转嫁方式是在转嫁的同时可能付出一定的代价。衍生性金融工具既可用于防范商品价格风险,也广泛应用于防范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货币购买力风险、信用风险等。

4 结语

为了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优化,我们要进行资金筹集环节、分配环节、决策环节等的优化,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策略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现对这一环节的有效优化,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的健全,确保其企业管理内部相关环节的有效协调,实现企业的经济运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