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长的情绪管理

家长的情绪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家长的情绪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家长的情绪管理

篇1

二、家长情绪管理的内涵

家长担忧孩子的在园生活,社会上存在对幼儿园的各种传言及不利宣传也让他们对幼儿园将信将疑,再加上对幼儿心理特点了解不够,他们经常用成人的想法来推理幼儿的异常行为,这些都会导致家长的异常情绪。对家长的情绪管理就是及时关注家长的情绪状态,对他们的不良情绪有一定的预见和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对家长已经形成的不良情绪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通过日常工作提高家长的情绪管理能力。

(一)情绪关注是家长情绪管理的开端

及时关注家长的情绪状态,特别是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了解他们情绪变化的原因,对情绪的下一步发展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这要求对家长平时的情绪状态比较熟悉,只有通过与平常状态的比较才会发现异常。对家长的情绪关注只依靠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心血来潮还不行,需要幼儿园建立家长情绪关注机制,把对情绪的关注制度化,用制度来帮助幼儿园对家长情绪保持敏感。可以建立情绪档案,对家长的情绪进行常规化的观察和记录,确定典型代表和重点关注对象;还可以建立情绪预警机制,对家长异常情绪能够及时作出高效反应。这些制度的建立与执行需要幼儿园全员参与,能让家长参与进来效果会更好。关注现象只是开端,对现象的理解决定了情绪管理的方向和性质。只有对家长的情绪表现正确理解,情绪管理才会有好的效果。这些有赖于管理人员的情绪素养,因为错误的情绪理解会导致情绪激化。

(二)情绪预防是家长情绪管理的核心

家长出现情绪问题存在一定的规律,有经验的教师对此会有预见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让家长的不良情绪不积累发酵,让可能发生的事件不发生。积极的预防会降低工作的难度,减少情绪问题造成的不良影响。刚入园的幼儿会出现入园焦虑,刚入园幼儿的家长也会出现担忧、患得患失等焦虑表现,既担心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又担心孩子在园的饮食、卫生、睡眠是否好等。类似的问题到了特定的时候,容易爆发一些令人不愉快的行为表现,所不同的是究竟有多少幼儿和家长出现了这些情况以及严重程度不同而已。对孩子出现的入园焦虑,教师司空见惯,可是幼儿家长却容易惶恐不安,幼儿园对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一般来说,可以用预防性的解释、说明让家长对此有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对于家长因不了解情况而妄加猜测、因不熟悉情况而过分担忧引发的情绪问题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可以通过对教师的工作经历和成绩的介绍消除家长对教师的怀疑,可以通过公布幼儿在园的每日食谱或对幼儿在园的生活细节记录的方式帮助家长消除对幼儿的担忧。有的幼儿园每天在幼儿离园时段向家长播放幼儿在园的生活点滴录像,较好地消除了家长对幼儿在园生活的担心。对情绪问题严重的家长还可以在预防方面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

(三)情绪疏导是家长情绪管理的关键

预防再周到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情绪问题依然会出现。合理疏导会减少不良情绪的积累发酵,减轻其程度,让问题更好地得到解决。情绪疏导首先是理解,要理解家长的情绪及情绪表达,只有设身处地,才会感同身受,才不会视对方为另类或情绪及行为怪异。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及个性特点,有效地进行情绪疏导。对家长的情绪疏导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如果家长的情绪是源于家长对教师的误解和陌生,就应该帮助他们改变认识,并加强互相交流和沟通;如果确实是幼儿园的工作不当,对家长最好的情绪疏导就是承认错误,改进工作;如果只是工作细节引起家长的不良情绪反应,可以在改进工作的基础上让他们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有时,适当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也不失为好办法。此外,提供机会让家长适当参与幼儿园的工作也能有效缓解家长的不良情绪。

(四)情绪教育是家长情绪管理的长期保障

情绪教育指的是把改善家长情绪状态、提高情绪调控能力作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活动。有些情绪问题主要是因为家长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不强,对家长进行情绪教育可以有效解决这类问题。情绪教育不仅为当前创造好的情绪环境,也为幼儿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开展情绪教育,就是基于家长当前情绪水平,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情绪素养,实现家园共育。进行情绪教育,首先要设定适当的情绪发展目标,既反映家长的情绪特点,又便于他们接受。其次,还应该提高家长对自我情绪管理的认识,在家长工作中,如何帮助家长提高情绪素养应该是重点。再次,还要组织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家长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并帮助其提高情绪素养。幼儿园的家长会、亲子活动等都是非常好的情绪教育时机。最后,还要注意对幼儿的情绪评价,把情绪作为评价幼儿发展的指标之一,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家长情绪管理对幼儿园的具体要求

(一)重视情绪管理在家长工作中的作用

幼儿园重视家长工作由来已久,但多是关注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园共育,很少重视对家长情绪的关注与管理,这对家长情绪管理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重视家长的情绪管理,就应该有家长情绪管理工作的安排,不仅要有各个班级的情绪管理设计,还要有全园的整体规划,这样才有利于家长情绪管理工作的统筹和实施;重视家长情绪管理,还应该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从全园的层面到班级工作的具体开展,都要有相应人员负责,这些人员不一定是专职人员,但家长的情绪管理的责任应该明确到具体的人员;重视家长情绪管理,还要注意家长情绪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相关规律的研究,只有不断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才有可能将家长情绪管理工作逐渐推向新的水平。

(二)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

从幼儿准备入园时起,家长与幼儿园之间就已经交往了,双方的交往从开始就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家长对幼儿园教职工、幼儿园教职工对家长都有着一定的情绪期待,新的情绪变化是基于这一情绪基础和新的交往活动上的。家长与幼儿园教职工之间的良好的情绪状态是一步一步形成的,家长与幼儿园之间不良的情绪状态亦是如此。在此过程中,幼儿园教职工都要有情绪管理意识,要意识到这些交往过程都会对家长情绪产生影响,从交往过程的细节上注意家长情绪的变化,对家长的不良情绪要及时进行疏导。家长的不良情绪产生并非都是因为幼儿园工作上的失误,有些只是因为家长对幼儿园的误解造成。幼儿园管理方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加强工作的预见性。“对于当前的‘80后’、‘90后’的幼儿家长来说,我们除了传统的家园联系册、家长学校、宣传栏等家园联系方式外,还可以利用园讯通、QQ、电子邮件和微博等多样的现代化工具,更加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对于QQ和微博这种即时上传内容的方式而言,不仅可以通过语言的方式,还可以通过上传图片、视频等方式,将幼儿在园生活和表现记录上传到网络上,让家长能够及时看到幼儿在园的情况,从而消除家长的焦虑。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教师能够及时与家长交流,也有利于家长在遇到难以启齿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4〕这种积极、主动、全方位的沟通会让家长的情绪管理工作变得轻松。

(三)加强幼儿园教职工的情绪管理

幼儿园教职工的情绪状态对家长的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幼儿园方面对家长的不良情绪有良好的应对,这会推动幼儿园工作不断走向进步,家长与幼儿园教职工之间的联系也会变得更加紧密和谐。如果对家长的不良情绪应对失当,家长的不良情绪就可能发酵激发,小事会变成大事,会对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幼儿园方面应该加强对教职工的情绪管理。幼儿园保教人员与家长不同,保教人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有专业的行为反应。只有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才能帮助保教人员在判断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应对,摆脱不良情绪的支配。幼儿园应该对所有教职工进行情绪管理教育,帮助大家掌握家长情绪管理的具体方法,一方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家长作出表率。此外,还要注重对保教人员的情绪关注与疏导,因为他们的情绪郁积会诱发很多的情绪问题,严重的会伤害幼儿。

(四)重视幼儿的情绪管理

家长的情绪受幼儿情绪影响较大,家长产生情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幼儿在园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不佳,做好幼儿情绪管理也是家长情绪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和让幼儿在幼儿园享受优良的保教服务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情绪管理就是对幼儿的情绪能及时、全面地关注,对幼儿的不良情绪有一定的预防,对幼儿的情绪发展有系统的培养方案,对个别幼儿的严重情绪问题有正确的疏导措施。其中,让幼儿在园生活快乐起来是解决家长情绪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营造和谐快乐的氛围,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学习的乐趣、游戏的乐趣、与人交往的乐趣,让孩子的童年充满快乐是幼儿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及时解决幼儿的情绪问题,可以极大地改善家长的情绪状态。幼儿园应该切实落实“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保教工作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家长的担忧。

篇2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的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胎儿及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后遗症多,儿童一旦罹患此病对家长的心理刺激较大,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和医务人员发生冲突,有的家长甚至放弃治疗。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解决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其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家长的不良情绪尤为必要。我们对2009年5月—2011年4月住院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家属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简称SAS)进行调查评估,针对其焦虑状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改善了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

2009年5月—2011年4月入院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家长53名。主试者向患儿家长讲解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知识和心理干预的观念,使调查者知情本研究内容和意义,再填写调查问卷,所有样本均是知情同意、自愿加入。53名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均在初中以上,平均年龄27.8岁。

二、方法

(一)调查工具

Zung自评焦虑量表。此表20个测评项目,每项症状按1—4级评分,统计方法将各题得分相加,再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得到标准分。标准分的临界值为50分,分值越高,焦虑程度越重。

(二)干预方法

1.入院24小时内填写调查问卷。对同意接受此项调查的患儿家长进行SAS问卷的自评,对得分≥50分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出院当天再次由同一家长进行SAS问卷自评。并说明两次自评的填写均表达其当天的实际情况。

2.针对焦虑情绪实施护理干预

(1)心理支持疗法的主要措施

①建立良好的干预关系,理解和同情家长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有些是生产时窒息所至,家长往往对医院存有疑虑,一进科可能就存在不满情绪,所以患儿入院时一定要热情接待患儿及家属,医护人员应仪表端庄、举止得体,主动与患儿家长沟通,耐心倾听家属叙述自己的困难、困惑和不懑,让其释放压力,同时给予相应的安慰,尽可能地帮助家长解决困难,得到精神和生活上的支持,从而取得家长的信任和合作。帮助患儿及家属尽快熟悉适应环境,介绍病房其他病友的情况,提出要关心帮助新病友,介绍病房主管医生、科主任、护士长、值班护士、查房时间、联系电话,有事随时取得联系,消除新的环境带来的焦虑。介绍主管医师的精湛技术和高尚职业道德、较强的责任心,放心地配合治疗。②接纳患儿家长疑虑的态度和认知 接纳的关键是不指责、不批评,对家长的不满和冲动行为予以充分理解和包容,把科学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清楚,对其配合诊疗的语言和行为及时给以表扬和鼓励。尽量多巡视病儿,使家长感到被关注和重视,从而稳定和改善家长的情绪。③让患儿家长享有知情权,从而减轻患儿家长的不安全感 对孩子的病情应如实告知,讲明病情,解释病情变化的原因,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的病情所定,使家长放心,尽可能介绍国内外治疗前景,介绍治疗成功病例,让其看到希望,增加安全感。④提高护理质量和技术,从而增强患儿家长的信任感 由于新生儿反应能力较低,病情变化要通过仔细的观察和一些医疗手段才能发现,所以必须保证巡视观察到位,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使患儿得到及时治疗和护理。静脉输液采用留置针减少患儿疼痛刺激,选派技术过硬护士,争取一次成功,减少家长恐惧和焦虑,增强其信任感,积极配合治疗。⑤建立家长互动交流的机制 提供家长相互交流的条件,介绍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患儿恢复的病例,调动应激积极性。

(2)环境支持 改善住院环境

儿科病房陪护率高,相互干扰易导致家长疲乏和加重焦虑,因此应加强病房管理,保持清静、整齐、无异味,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消毒,减少交叉感染,谢绝非探视时间探视,加强午休管理,减少互相干扰。同时还要防止患儿亲属之间的焦虑情绪相互影响,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医疗环境。其次,合理收费,一日清单要及时发放,让病人明白消费,增加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进一步减轻其焦虑。

(3)认知重建与行为改变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通过健康教育的手段宣传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讲解新生儿的生理和病理反应以及与疾病有关的表现,使患儿家长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患儿家长不必要的紧张恐惧心理,达到改善患儿家长不良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目的;告知调整心理状态、促进睡眠的正确方法,帮助患儿家长掌握正确的情绪宣泄方式,以达到释放压力、自我放松的目的。通过患儿家长的认知重建和行为改变,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三)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

三、结果(见表1)

通过心理干预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四、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100%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家长有焦虑情绪存在,是容易发生情绪障碍的高危人群,对患儿的护理不能单纯地把对疾病的护理作为工作中心,如果患儿家长心理健康,积极应对应激,给患儿很好的心理支持,配合治疗,对患儿的健康恢复有益。而患儿家长的消极情绪,不仅影响其本人的心理健康,而且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影响医嘱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3],所以及时有效解除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非常重要。从表1看,给予患儿家长综合护理干预后,SAS得分明显降低,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焦虑程度大大降低。其机制为:(1)心理支持:医务人员热情的态度,及时耐心的沟通,周到的服务,是对焦虑者一种极大的精神支持,从而使情绪得到改善,焦虑减轻。(2)环境支持:优越的环境不仅使患儿和家属能得到生活上的帮助,同时还能使心情放松,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配合治疗。(3)认知重建与行为改变:通过认知干预,树立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消除不必要的担忧,采取正确积极的应对方式,为患儿的康复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

通过综合的护理干预,不仅有效地减轻了住院患儿家长的焦虑心理,而且提高了家长对患儿的护理知识水平,促进了护患和谐,对患儿的早日康复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1、处理你自己的情绪。没有家长愿意看到孩子“早恋”,你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反应非常正常。但是,因为你是成年人了,因此管理你的情绪是你应该做到的了,在你自己没处理好情绪之前,不要和孩子讨论这个问题。

2、正确看待孩子。孩子的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是青春期发育的特点,性发展是孩子的正常发育,这期间强烈的性感觉是不以孩子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如何管理好他们的性冲动,如何与吸引自己的人相处,正是他们不知道的,所以需要家长的教育,因此,这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

3、调整自己的性价值观。性是正面的积极的,性不是肮脏的下流的事情。管理不好自己的性冲动,不在社会规范允许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性需求,才是问题所在。

4、创造谈话机会。在这一阶段应该多和孩子聊天,注意孩子的思想动向,要避免面对面的气氛紧张的谈话形式,最适宜在慢慢做家务活动之中,谈及此事。还可以安排一些亲子活动,不要刻意的“说教”孩子,而是像朋友聊天一样,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家长不要刻意避免在孩子面前谈“青春期恋情”。其实,家长越是开放坦白的和孩子谈“青春期恋情”的事,孩子越是能打破对“恋爱”的神秘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5-0092-03

手足口病(hand 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可引起患儿出现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多发于4岁以下儿童[1]。由于病情反复易引起患儿家长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又会进一步影响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影响病情的恢复。相关研究显示,给予患儿家长相应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疾病的治疗效果[2]。为了进一步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心理状态的评估干预及对患儿康复的影响,我们选择150例手足口病患儿及家长作为研究对象,评估干预前后家长的焦虑情绪及对患儿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5月~2012年8月150例手足口病患儿,均为普通病例患儿,诊断治疗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标准[3];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4]、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inventory,BAI)[5]进行调查评分,筛选符合要求的15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1.1.1高学历家长组 51例患儿中男26例、女25例,年龄1~4岁、平均(2.65±0.68)岁;家长中,男18例,女33例,年龄23~34岁,平均(25.25±6.12)岁,博士6人,硕士14名,本科15名,专科16名。

1.1.2中等学历家长组 52例患儿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1~3岁、平均(2.44±0.65)岁;家长:男20人,女32人,年龄22~35岁,平均(24.85±5.86)岁,中专22人,初中30人。

1.1.3低学历家长组 47例患儿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1~4岁、平均(2.71±0.64)岁;家长中男20人,女27人,年龄22~25岁,平均(23.14±5.21)岁,47名全部为初中以下。

三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入院病情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患儿家长的性别、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明显差异,学历层次差异有显著性(P < 0.05)。

1.2 干预方法

入院48 h内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二(内容涉及到10个问题)、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进行调查评分,根据调查结果来评估各群体家长最焦虑的问题,针对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干预和常见的健康宣教相结合心理辅导方法。

1.2.1 入院宣讲 患儿入院2小时内主动向家长介绍主治医师、责任护士、病区环境及安全线路图,增进家长与医护间的交流,解除陌生感,使家长感受到被重视。

1.2.2 健康教育 讲解手足口病的病因、治疗和预防等常识。根据自制问卷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讲解家长焦虑的问题,让其了解真实情况,但也不能轻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

1.2.3 辅助治疗 指导其正确用药, 说明坚持正规治疗、系统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性。在治疗的过程中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与心理支持,需坦诚,避免虚假安慰,从而增强信任感。

1.2.4 心理干预 多与家长交流,耐心倾听家长提出的问题,帮助其分析解决问题,从精神上、物质上给予关爱,使家长体会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大胆地与其谈论是否有绝望的想法,这样使其有机会释放心理压力。2周后再采用相同的自制问卷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贝克焦虑量表进行评分,调查干预的结果。

1.3 观察指标

1.3.1 三组患儿家长心理干预前后焦虑的发生率 入院后48 h内及评估干预后2周时,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对三组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进行调查评分。SAS量表是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经过换算,y=int(1.25x);即用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BAI量表是把表中21个项目多项分数相加,得到粗分,再公式Y=int(1.19x) 取整数后转换成标准分。

1.3.2 家长焦虑情况对患儿康复的影响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6]拟定,分痊愈(体温正常、皮疹及口舌疱疹消退)、好转(体温正常、皮疹及口舌症状减少)、无效(6 d体温高于正常、皮疹及口舌症状无变化)。观察三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日、治愈、好转、自动出院例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经SPSS12.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结果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家长焦虑情绪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焦虑情绪的主要因素有担心患儿预后的影响、治疗不及时、交叉感染,不同学历组在担心患儿预后影响及医疗费用上表现明显的差异性,见表1。

2.2 三组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

干预前,SAS评分、BAI评分均为高学历家长组

2.3 三组患儿的病情相关指标

住院时间、转院例数均为高学历家长组低学历家长组(P < 0.05)。

2.4 三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住院期间,发生脑炎、心肌炎、口腔继发感染、肝炎症比例为高学历家长组

3 讨论

手足口病(hand 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较为常见,可引起患儿出现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手足口病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近年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可并发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7]。

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对手足口病家长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干预的研究。梁琪[8]采用SAS 焦虑自评量表、SCL290 症状自评量表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及支气管肺炎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焦虑及抑郁等状况较支气管肺炎患儿家长更严重,护理人员应关注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王春芳[9]对手足口患儿家长进行心理干预后,焦虑分值明显降低,且家长处于高水平焦虑状态时直接影响了患儿的治疗和康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心理分析、干预只集中在心理干预前干预后或分组干预和不干预或与其它疾病患儿的家长焦虑程度等做比较,对于同类报道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缓焦虑情绪基本能达成共识。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上述研究并未针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自身文化情况进行分组并给予心理评估干预。在本研究中,我们根据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对其进行分组,并发现入院时SAS评分、BAI评分均为高学历家长组

手足口病患儿家长最为担心的大都表现为患儿有无后遗症、会不会复发、药物对患儿有无影响等,表现在不同的群体中,高学历家长更为关注社会问题,如担心得了传染病会不会受歧视等,低学历家长由于经济较拮据,更为关注住院费用问题等[10]。进一步细化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性别的家长焦虑情绪又有所不同,表现在女性更容易发生心理异常,可能与女性感情更为细腻、敏感、脆弱、外露有关。郑国琴等[10]通过将98例患儿家长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展开对比研究发现,母亲更希望得到同类疾病的治愈率、患儿的自我护理等方面的信息与知识。有研究表明女性更难接受患儿疾病、住院、手术治疗等事实[11]。我们通对高学历(大专及以上)、中等学历(初中及以上)、低学历(初中以下)等不同群体患儿家长的心理调查,发现各群体家长焦虑的发生率、各群体家长最焦虑的问题、家长焦虑对患儿康复的影响,制定出不同的干预措施,尽早进行心理干预。由结果也能看出,通过评估干预三组患儿家长的SAS评分、BAI评分均明显降低,且仍为高学历家长组

由于我国目前的儿童基本是独生子女,患儿家长都格外紧张。在诊治过程中,因患儿家属对相关疾病知识的认知度不足,对患儿生病表现出过度紧张、焦虑、恐惧[12];另一方面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沟通上存在困难,致使患儿家长的负面情绪不断加重[13]。相关研究表明,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康复有直接的影响。评估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不同群体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制定出不同的干预措施,采取针对性干预,使其最大程度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提高依从性,促进患儿康复,具有实际性意义[14]。从结果我们也能看出,家长的学历越高,住院时间、自动出院例数越少,治愈例数、好转例数越多,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越低。

综上所述,针对患儿家长不同的受教育情况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家长焦虑情绪、促进患儿病情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淑焕,赵鲜丽,岳福花. 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管理方法与体会[J]. 护理管理杂志,2009,9(11):38.

[2] 张瑞红,王宝珠,付瑜,等. 手足口病患儿照护者焦虑症状的质性研究[J]. 护理研究,2011,25(2):2469-247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 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473-1475.

[4] 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207,221.

[5] Beck A T,Epstein N,Brown G,et al. An inventory for measuring clinical anxiety: Psychornetric properties[J]. J Consult Clin Psychol,1988,56(6):893-897.

[6] 孙传兴. 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疗好转标准[M]. 第2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72.

[7] 关瑜,张丽娟,王静. 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干预[J]. 吉林医学,2009,30(14):1441-1442.

[8] 梁琪. 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分析[J]. 护理杂志,2009,26(4B):70-71.

[9] 王春芳. 家长焦虑心理干预对手足口病患儿康复的影响[J]. 医学信息,2010,1:107-108.

[10] 郑国琴,李国保,陈敬芳,等. 手足口病患儿家属焦虑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7):18-20.

[11] 汪方东,郑爱玉,刘君芳,等. 母亲在小儿接受心脏手术前的焦虑情绪与应对方式调查[J]. 护士进修杂志,2004,19(3):234-236.

[12] 梁剑玲,司徒美华. 护理干预对手足口病治疗效果的影响及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4),207-208.

篇5

在医院的各科室中,儿科具有特殊性,收治的患者年龄小,自身抵抗力弱,易哭闹,因此,给临床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1]。若患儿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或哭闹不止,家长可能出现各种负面情绪,对医护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严重时会导致医疗纠纷[2]。因此,实施科学管理,改进儿科护理质量是当前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本研究将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实施常规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现将两组护理质量情况的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5.9±1.1)岁,其中呼吸系统疾病21例,消化系统疾病19例,其他疾病10例;研究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0~12岁,平均年龄(6.1±1.1)岁,其中呼吸系统疾病22例,消化系统疾病16例,其他疾病12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

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患儿病情,遵医嘱给药,健康指导和心理疏导,研究组实施人性化管理,具体方法如下:①病房环境。患儿年龄小,对医院陌生环境存在紧张心理,对吃药、打针存在畏惧心理。因此,为减少患儿的恐惧紧张心理,护理人员要为患儿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诊室和病房要采光充分,通风好,干净,整洁,定期进行消毒,防止患儿发生二次感染,为患儿准备图画和玩具,病房张贴动物、卡通人物等患儿熟悉的图片,缓解患儿的紧张、恐惧情绪。②加强沟通。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治疗情况等相关信息。护理人员要通过拥抱、抚摸等方式与患儿亲密的接触,实施护理时面带微笑,与患儿进行情感交流,缓解患儿的不安、恐惧及紧张等不良情绪。③加强关心。护理人员在护理病情时,要关心患儿的心理状况,结合儿科科室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考核,关注护理细节,加强细节管理,工作中不忙乱,轻重有序。④加强对家长的管理。重视患儿家长在医护工作中的作用,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指导,给予柔性关怀,进行知识讲解,引导患儿家长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缓解患儿家长的抑郁、悲观、焦虑等负面情绪,给予患儿家长支持和鼓励,使家长能够为患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照顾,感受家庭氛围,使患儿情绪稳定。⑤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定期考核,提高护理技能,减少护理差错,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不良护理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护理风险、护理差错、护理纠纷,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三级。

1.4统计学

方法使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儿科收治的患者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对医院、医护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感,进而对治疗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患儿家长担心患儿,可能会存在质疑医护工作等情况,进而导致医护人员与患儿家长关系紧张等问题。因此,需要实施有效的管理,改进护理质量,减少纠纷的发生。分析原因,人性化管理是以患儿为中心,为患儿提供人性化管理,改进了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质量改进中,应用人性化管理能够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减少不良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楠,陈龙,李霞,伍莉,邓陵,张丽,孙清,曾登芬.人性化管理在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3,14(33):4102+4104.

[2]李翠花.浅谈人性化管理在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6(2):210-211.

篇6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89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日常纪律时,不可避免地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因此,尊重家长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应细心观察,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了解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注意掌握家长与孩子间的融洽点、疏忽点。通过实践,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班主任应保持爱心

孩子的成长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用爱心、耐心和理性去呵护。为了让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真正感到快乐,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建立一座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共同走进孩子心中。

作为班主任应时刻保持有爱心与热心,只有真心关爱学生,让家长知道班主任是真心关心他和他的孩子,知道班主任同样为学生的进步而高兴,牵挂孩子的成长,操心孩子的教育。因此,班主任可以在学生有进步时,与家长、学生一起庆祝这个成长的过程,用真挚的感情拉近教师与家长的距离,让之后的沟通更舒畅、更愉快。

二、班主任应保持真诚

家长是班主任教育路上的伙伴,与班主任一样都有着教育好孩子的共同责任,应当彼此真诚。

一把椅子、一杯茶、一句问候……不管家长是贫穷还是富有,都应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的真诚。处理学生问题时,班主任不应该把家长晾在一边,自顾自地处理事务,也不应敷衍地应付、打发家长离开,应珍惜每次与家长交流的机会,有针对性地与家长和学生进行沟通,让家长看到班主任的态度,明白班主任的用心,更好的配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班主任应注意尊重

教师与家长沟通时,首先一定要尊重家长,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家长,尊重他们的观点,应耐心、虚心、诚心的听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这样才能保持家长与班主任对学生教育步伐的协调一致。

其次,要在家长面前肯定学生。班主任一句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家长感到高兴,甚至影响到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如班主任可以摸摸学生的小脸蛋说:“你真棒!”或在家长面前夸夸学生,这些奖赏性的动作和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继续努力的心理。

最后,家长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无论家长间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从他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的那一天起,家长与教师就开始了共同的历程――教育好孩子。因此,教师应该学会与每一位家长平等的进行交流,让每位家长都能感受教师的关注与重视。

四、 班主任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班主任与家长交流时,还应注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控制好情绪、保持冷静、语调委婉、合理处理问题。班主任应审时度势,始终掌握着交流的主导权,采用合理办法,避免形成尖锐的、激烈的、对立的场面。既要讲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要肯定学生的成长与改变,还要对学生提出要求。不应把班主任与家长间的交流变成单纯的告状。

不应当着学生的面或在大庭广众下指责家长的不是,不应用尖刻的言语刺激家长。遇到家长情绪激动时,先缓解他们的情绪,说说心里话,让家长逐渐平静下来,要有足够的耐心,避免矛盾升级,将心比心,让家长多找自己或自己子女的做得不妥当的地方,不护短、不偏袒,相互体谅,共同教育好学生。

五、班主任巧用鼓励

篇7

1 注意接待技巧,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护士和患儿家长交往中第一印象极为重要,起着先入为主的引导作用[1]。患儿及其家长初到医院时往往会感到陌生无助。护士接待患儿时应主动热情的介绍自己本人、分管医师、医院的环境、管理制度、医院设施、同病室患儿、常规治疗护理程序及注意事项等,这样可以减少患儿的恐惧感,家属的陌生感,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使患儿和家属感到亲切,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打好基础[2]。

2 保持良好的护士形象

良好的护士形象是与患儿家长沟通的基本前提。首先,护士应随时保持整洁、端庄、大方的仪表形象让对方感到自然亲切。其次,面部表情也是护士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语言性沟通中最丰富的表达部分,护士的面部表情可直接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3]。护士应随时注意到自己展现给患儿及家长的表情,多用微笑自然的表情来面对患儿及其家长,尽量控制或减少会造成患儿害怕、陌生、恐惧的表情。

3 明确沟通目的,注重情感交流

儿科护士除和患儿打交道以外,更多的是与其家长沟通。而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家长在谈论到关于自己孩子的问题时都是滔滔不绝,所以护士在沟通中要明确沟通目的,避免离题。护士在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过程中,要注重感情交流。比如多数父母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和照顾,因此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做到耐心、同情、关爱等。如静脉穿刺时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拔针后夸奖患儿等。护士在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过程中要理解家长的焦急、紧张等情绪,换位思考家长的心理状态、设身处地的为患儿着想。比如部分患儿家属害怕某些检查和治疗措施会给患儿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因此不予配合治疗或拒绝治疗。遇到这种情况时护士要主动耐心地向家长解释和说明治疗、检查的目的,做到有问必答,最大程度上消除家长不必要的担心。另外,倾听也是护士与家长间有效沟通的重要技巧。尤其当家长表达不满情绪时,护士要耐心倾听家长的心声。这样做不仅可以发现引起家长不满意的根本原因,及时完善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能减轻家长的焦虑和急躁情绪。

参考文献

[1] 王舒眉,吴冬波,武玉欣.影响儿科护士与家长沟通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0,7(5):123

篇8

识别和理解――3~4岁孩子的情绪课程

很多爸爸妈妈反映,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比较容易发脾气,为一点小事情就可以大哭大闹。其实,发怒是人的情感表现形式之一。3~4岁的孩子,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还不够平衡,兴奋过程超过抑制过程,情绪表现便会极度强烈,这种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情感的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

如何协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情绪,顺利度过情绪表达阶段呢?

关键词:学会用语言表达

第一步:识别我情绪

定义:爸爸妈妈从旁提示,引导孩子了解和区分各种情绪。

常用方法:提示法

孩子即便闹情绪,也不太清楚自己闹的是何种情绪,家长在讲道理之前可加以提示。慢慢地,孩子对自己的情绪反应就会有初步的概念和区分。一旦孩子能正确地用语言或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情绪,就为良好的宣泄迈出了第一步。

实例:嫉妒小弟弟

妈妈和佳佳在小区里散步,见到邻居家的小弟弟,妈妈想要去抱小弟弟,佳佳气鼓鼓地快步上前,用力推开那个小弟弟。

妈妈发现佳佳情绪不对头,对他说:“看你眼泪汪汪的样子,有点嫉妒了吧!”

“没有!”佳佳立即否认,还把头转向一边。

第二步:理解我情绪

定义:协助孩子把发脾气和可能导致发脾气的原因结合起来。

方法1:搂抱法

3~4岁的孩子仍然很喜欢身体接触。初进幼儿园的孩子,十分希望老师牵他的手,摸摸他,亲亲他。有时只要大人拍拍他的肩膀,也会感到极大的满足。这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孩子需要得到鼓励和支持,尤其是在孩子闹情绪的时候,家长需要尽量利用各种机会搂抱孩子。

实例:鞭炮好可怕

小区里有人迎娶新娘,鞭炮声震天响。孩子受到惊吓,哭了起来,妈妈温柔地抱起孩子,柔声对她说:“鞭炮声音突然响起来,吓到你了,是吗?”孩子边哭边点头。

当家长以认可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情绪,他便会认为情绪的流露是自然的,每个人都有表达情绪的权利。

方法2:概括法

孩子在大发脾气的时候,往往无法连贯表达,家长应努力从孩子的只言片语中获得有效信息,然后加以归纳总结,重复一遍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妈妈理解他,更理解他的情绪。实例:谁抢了谁的玩具

祥祥和小朋友一起玩,玩着玩着,为一件玩具争抢起来。这时,爸爸回来了,祥祥向爸爸哭诉:“我……不要……小弟弟……抢……”爸爸结合当时的场景,概括之后对他说:“你的意思是,这个玩具是你的,不要让小弟弟拿走,是吗?”

祥祥知道爸爸理解他的意思,也就不哭了。

尽管此时家长并没有在和孩子讲道理,但有趣的是,孩子发现大人能理解他的情绪,逐渐平静了下来。

表达和管理――5~7岁孩子的情绪课程

5~7岁的孩子处于情绪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开始掩饰自己的情绪,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大人相应的反应;他们还会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对情绪因果的理解能力也有进一步的提高。

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日渐成长的时候,家长的协助手段也需同步提升。

关键词:学会选择和管理

第一步:表达方式的选择

通过“演故事”的办法,运用简单的角色扮演,表达孩子的情绪。

方法1:互换法

利用孩子日常比较爱听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角色互换,体验不同的情绪色彩,使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有所觉察。

实例:乐乐演故事

乐乐吃饭时总闹别扭,妈妈让乐乐扮演故事《不爱吃饭的东东》里的东东,乐乐妈妈扮演东东的妈妈;然后,两人角色互换,由乐乐扮演妈妈,妈妈扮演东东。

演故事的过程中,妈妈清晰地告诉乐乐,“妈妈”、“我现在不饿,过十分钟再吃。”、“我好饿啊。”、“我真的饱了。”……出乎意料的是,等两人将角色换回来,乐乐再度扮演东东的时候,她变得善于表达,而且也不胡乱摔勺子了。

方法2:对峙法

通过真实场景,培养孩子和同伴之间友好合作与相处的能力。爸爸妈妈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然后告诉他应对情绪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孩子的应对策略才会更有效。

实例:别碰我的玩具

西西抱住自己的玩具熊,不让别人碰,妈妈没有责备西西,而是扮演起他的小伙伴――亮亮,委屈地对西西说:“你什么都不肯给我玩,我只好去找某某了!”说完,转身走开。

西西一个人抱着玩具,想了一会儿,追上来邀请“小朋友”一起玩。

真实场景的情绪比模拟故事时更激烈,家长可以适时提醒孩子,不懂得分享、耍小脾气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在模拟时,还可引入一些社交小技巧,如“换着玩”、“轮流玩”等,让孩子知道,换种表达方式可能更容易达到目的。

第二步:学会管理情绪

孩子在5~6岁时,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7岁时,就有一定的情绪管理能力了。家长在协助孩子管理情绪时,需要注意以下3点:

1、把握消气的火候

当孩子的表现有点不近情理的时候,家长可以在确保孩子人身安全的情形下,走开一会儿,并说,“你看上去心情不太好,等你心情好了我再来找你玩。”等孩子的哭闹声轻了,再走近孩子,假装刚才什么都没有发生,不经意地递给他一些好吃的东西或提议去哪里玩等。

2、家长的示范作用

家庭和睦,父母关系亲密会给孩子以良好的情绪示范。家长不开心的时候,不妨清晰地告诉孩子,如“妈妈现在很不开心,你自己玩一会儿好吗?”这时千万不能将心中的怒气转到孩子头上,否则,孩子可能学会迁怒他人的情绪发泄方法,不利于自我情绪的管理,更影响其日后良性的社会交往。

3、适度的宣泄策略

在孩子憋气、窝火时,不妨教他几招安全宣泄的方法,简单的体育运动通常比较奏效。

策略1:发泄球

给孩子一个好看、好玩又摔不烂的“发泄球”,教他在生气的时候,往地板或墙面上砸,没砸几下,他的注意力就被这种造型可爱、颜色鲜艳的乳胶制品吸引了,很可能越砸越开心。

策略2:拳击沙发垫

篇9

【关键词】有效沟通;儿科;护患关系

儿科有人称为“哑科”,因为护士面对的不仅是无法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而且还要面对焦虑烦躁、对孩子疼爱倍加的父母家长们,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容易发生护患矛盾而影响护患关系,所以儿科护士要熟练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充分向家长解释到位、练就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对减少护患纠纷、和谐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1]。

1 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

1.1 护理理人员方面

1.1.1 缺乏“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护理服务不到位 (1)主观因素:近年来,护理人员也日趋年轻化,她们自己本身也是独生子女,体会不到作为父母对孩子的那种疼爱和珍惜,不能从患儿和家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还有的工作目标不明确、人员不稳定(聘用制护士多)、待遇低,容易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来。(2)客观因素:护理人员缺编严重,一线护士配备不足,工作量大,超负荷工作;嘈杂的环境刺激使儿科护士身心疲惫,情绪容易急躁而影响有效沟通。(3)护理技术因素:儿科护士的技术水平是影响护患关系最直接的因素、也是患儿家长最关注的问题之一[2],在儿科护理操作中最多的是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和采血,其穿刺难度较大,而家长要求也较高,护士心理压力大,易导致失误而使家长不满。

1.1.2 缺乏有效沟通技巧及心理学知识 由于接受教育程度受限,又缺乏此方面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和培训,不善于察言观色、不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需求,在与家长的交谈中态度生硬而面无表情,不会巧妙运用肢体语言,过多使用专业术语而产生概念上的误解,影响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3]。

1.1.3 缺少护患沟通时间 由于儿科工作繁忙、紧张,护士往往只急于完成事务性工作,没有过多时间和精力倾听患儿及家长的倾诉,主动巡视病房意识差、观察病情不仔细,做各项操作前向家长主动解释不到位,都可导致家长对护士工作不满意。

1.1.4 医学知识匮乏 患儿生病期间,家长最关心的是疾病的进展、治疗方案及预后,会向医护人员提出很多的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如果专业知识匮乏,会对家长的疑问解释含糊其辞,很难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容易引起他们的不信任,甚至产生不满而投诉。

1.1.5 不注意自身职业形象 护士具有良好的职业形象是与家长交流的前提[4],护士的职业形象主要表现在仪容仪表、举止言谈、医德修养、能力气质、个性特征等方面。个别护士仪表不端庄、言谈粗俗、举止轻佻,使患儿及家长产生不信任感;有的责任心不强又缺乏同情心,使人产生不安全感;有的性格孤傲、沉默不语,使人感觉难以接近,产生距离感,这些现象都会降低护士的职业形象和人际吸引力,影响护患关系。

1.2 患儿及其家长方面

1.2.1 患儿方面 患儿由于年龄及疾病特点,血管细、肥胖、病情危重循环障碍都可穿刺困难,或由于患儿恐惧、哭闹、不配合而增加治疗及护理难度。

1.2.2 患儿家长方面 儿科患者自费者较多,对费用更加关注,加上药品价格上涨及各种较高科技诊疗技术的普遍应用,使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加重,两者之间的矛盾常常转化为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不满如催款;患儿家长对所获得的医疗服务质量不满意,表现在对医生的诊治、用药、疗效等方面不满意,他们一般不会直接与医生发生冲突,往往会通过护士工作上的失误如穿刺不成功、更换液体不及时、拔针时孩子哭闹、语言上的不慎等来发泄不满情绪;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爱子心切,把 正常的患儿哭闹、操作疼痛在他们看来能放大几倍、几十倍,对医生护士提出了近乎苛刻的不合理要求,影响正常的工作程序,引起医患矛盾。

1.3 其他 病区环境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差、不通风、无热水、后勤服务措施不到位,病人不理解,抱怨情绪多等而影响护患关系。

2 应对措施

2.1 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从思想上转变服务理念 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树立主动服务的理念,医院也要进行全员培训,普遍提高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采取继续教育、外出进修学习等多种形式,不断更新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丰富护理服务内容。

2.2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熟练的专业技术能使病人产生依赖感和安全感,赢得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结合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重点培训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组织高年资护士向年轻护士传授穿刺经验,教育年轻护士平时工作中养成多看、多练,尽量做到镇静自如、有条不紊、一针见血,注重培养儿科护士的应急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及临床应变能力,学会从患儿的哭声中区分和判断病情,了解患儿的需求,培养工作中一丝不苟、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从而尽快的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2.3保持平和心态,开展换位思考 儿科护士要充分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情,对怨恨不满情绪 者,要保持宽容、谅解、忍让的态度,对个别素质差的患儿家长应谨慎、和蔼、不卑不亢,冷静处理,正确引导其听从护士安排,另外要有宽广的胸怀,想方设法为病人解除病痛和忧虑,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自己的乐观开朗来影响患者的情绪,以达到最佳沟通目的。

2.4进行有效沟通,履行告知义务 经调查77.8%的病人希望每天与护士交流一次[5],86.9%的病人选择沟通的内容与疾病有关[6]。因此要建立完善护患沟通制度,及时倾听患儿及家长的心声,尊重其知情、同意、选择等权利,自然、真诚地表达对患儿关心、体贴,注重情感交流,实施人性化护理,可通过发药、巡视病房、做各种护理等机会主动与患儿及家长沟通,讲解有关疾病转归过程、住院须知、安全教育、用药注意事项、消毒隔离、育儿等方面的知识,增加其信息来源量,多使用夸奖性语言,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患儿 及家长的信任及配合,促进建立和谐、融洽、友好的护患关系。

2.5 保证合理收费,维护医患双方权益 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儿家长沟通,告知所用费用,提供每日清单,增加收费透明度,对家长提出的疑问与要求及时提供查询帮助,话解因费用误会引起的护患矛盾。

2.6 改善基础设施,创造优美诊疗环境 医院要给患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就诊环境,病房要清新、整洁,设施符合患儿需求,可在病区或楼道的墙壁上画一些卡通人物,贴一些别致的卡通动画及人物,护士站强面颜色要鲜艳,可迅速消除患儿对医院的恐惧感。

2.7 增强法律意识,正确处理护患冲突 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

3 掌握有效沟通技巧

3.1 对家长要预见性沟通 因患儿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对家长沟通变得就尤为重要,首先要对家长的焦虑表示理解,并表达出愿意想方设法为他解决问题的意愿;对体温上升期的患儿,由于血管痉挛收缩,末梢循环差,手脚冰凉,穿刺不易成功,要提前告知,并协助家长用热毛巾热敷末梢血管,同时嘱患儿喝温热开水;肥胖、年龄小、血管细、脱水等原因血管不易穿刺时提前进行预见流,解释不易穿刺成功的原因;应用刺激性药物前如阿奇霉素对消化道有刺激,可引起恶心、呕吐,钾盐可出现输液部位疼痛等,提前告知家长,家长也会表示理解和积极配合。

3.2对患儿的沟通要用心沟通 与患儿沟通时,要有父母般的关心、爱心、细心、同情心、责任心,要有亲和力,用一个搀扶的动作、一个拍肩膀的鼓励、一句关心的语言都会拉近与患儿的距离。对患儿来说打针毕竟是可怕的,挣扎哭闹是自然表现,不能产生厌烦情绪,对懂事的患儿可以说鼓励的语言也可用小玩具、糖果哄,分散其注意力以配合治疗,在允许的情况下也可让患儿选择治疗护士、注射部位,同时不断鼓励,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和恐惧感,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用微笑沟通 微笑是人际交往中的“剂”,在儿科,微笑沟通处处可用:导诊护士可用轻轻地、和蔼的微笑表示热情,用温馨、真诚 的微笑表示同情关爱,用自信、坚定的微笑鼓励患儿坚强起来;在患儿配合检查治疗、疾病康复时予以赞许的微笑表示赏识,出现小误会时别忘了表示歉意,用请求宽容与谅解的微笑获得相互理解。

3.4 用技术来沟通 熟练、过硬的注射技术和穿刺技术是沟通效果的主要体现,因此“一针见血”容易赢得患儿和家长的信赖,对静脉条件欠佳的患儿,尽量让有经验的护士进行操作,最大程度减轻患儿的痛苦。

3.5用一个活动方式来沟通 开展多种活动服务患者,如某院开展的“为病人多说一句话”活动,即入院时多说一句话、操作时多说一句话、操作后多说一句话、检查前多说一句话、留标本前多说一句话、出院时多说一句话、为安全多说一句话、为康复多说一句话。

3.6个性化的护患沟通 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不断建立新型护患关系,对患儿及家长的服务不是简单的态度和蔼,而是按照护理程序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对危重患儿全程陪同检查,根据患儿年龄、病情的不同提供个性化护理和健康教育,切实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并根据不同患儿的特点,在入院当天、治疗期、康复期、出院后等不同时期提供患儿所需的健康教育内容。

3.7进行有效沟通的注意事项 与家长沟通时,切忌单向的信息传递,应注重信息反馈和家长的反应,在宣教中间要有停顿,询问家长是否听清、是否听懂;正确运用语言和形体语言艺术;注意口语的科学性通俗化,防止因语言不当引起的不良心理刺激,不要生搬医学术语,以满足不同层次患儿及家长需求;家长有愤怒情绪时,要密切观察家长行为的变化,注意保持冷静,切忌“硬碰硬”,应及时转移冲突现场,积极寻求帮助,及时消除误会。

4 小 结

近年来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儿科护士面对的是因孩子生病而住院或就诊而焦虑不安的家人,如果只注重完成护理操作,忽略家长的心理变化,容易导致家长对护理行为的不理解,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又要求我们要不断创新护理模式,全面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因此,儿科护理人员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掌握有效沟通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学会慎言、能言、善言,有效地与患儿及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满足患儿及家长的心理需求,树立医院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 卢仲毅.从医患关系现状看医患沟通在医学继续中的必要性[J].重庆医学,2003,32(4):385-386.

[2] 谢康秀.护患沟通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西南军医,2008,10(5):174-176.

[3] 成幼林,王晖,邓力红,等.急诊儿科护患沟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学报,2008,15(1):46-47.

篇10

【中图分类号】R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00-01

我们医院设有重症监护病房,入室者都为病毒性脑炎/急性支气管炎伴心力衰竭/大手术后的重症患儿。为了保证各项抢救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实施,减少交叉感染,必需限止患儿家长的陪护和探视,但家长们的陪护需求较为强烈,经常滞留在监护室门口或走廊内,给PICU的管理、病区环境秩序等带来了不良影响,为此,我对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89例PICU患儿家长进行了陪护需求的调查分析,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

1. 调查对象:

患儿家长,年龄为20―71岁,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干部、无业人员。学历有文盲、初中、大专以上。与患儿的关系有父母,有46位,占51.68%,祖父母有37位,占41.57%,其他(患儿的老师、姑姑、阿姨等)6位,占6.74%。

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的形式,每位患儿调查一位家长,将获得的资料记录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时按每项累计的人数计算百分比。

3.调查结果:

患儿与家长长期相处、共同生活造成感情上相互依赖。一旦分开,引起焦虑程度较严重,还因患儿年幼,日常生活对家长有强烈的依赖心理,使家长更不放心,所以陪护需求也就特别强烈。

亲属要求陪护的原因见表:

由表可以看出,家长要求陪护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对患儿存在不放心心理,担心患儿病情突变不能及时知晓,同时想提供心理支持和生活护理等。

4.护理对策:

4.1 提高PICU护理质量。

从对PICU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分析得出,患儿家长对治疗费用解释的满意率最低,其次为生活护理,对临床护理操作满意率最高。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应转变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思想,通过实施整体护理,形成关心患儿,一切有益于患儿身心康复的工作模式,主动为患儿解决健康问题,并提供心理支持和生活护理。使患儿感到护理人员处处关心他们,护士阿姨是他们亲密的朋友。

4.2 加强与患儿家长的交流。

通过与患儿家长的交流,一方面可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有利于疾病的诊治和患儿对新环境的适应;另外还可以耐心解释PICU的特点和取消陪护的原因,获得他们思想上的合作,通过交流,及时提供患儿病情发展状况、预后及常规的健康指导,让家长明白:即使家长不在医院,我们也会通过电话联络的方式、在第一时间报告病情变化。

4.3 适当满足家长的心理需求。

在患儿诊治过程中,家长不仅要担心患儿的病情,还要根据新情况对工作、家庭、经济安排进行调整,此时心理和身体的负担都很重,也需要他人的支持[1],所以我们在救治患儿过程中也要注重家长的心理反应及需求,消除或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美国心理学家斯托曼等人的研究表明[2]: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社会―情感纽带。一旦离开,这种纽带就会受到破坏而引起焦虑。所以我们要更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解释,缓解其压力,允许他们完成能力范围内的照顾行为。比如允许定时探视,允许家长送餐等等。

5.小结

通过对PICU患儿家长陪护要求的调查,根据需求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减轻家长的焦虑情绪,保持良好心态,必然降低其陪护要求,从而有利于PICU的管理,进一步保证PICU工作的正常实施。

篇11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计划实施如下工作:

一、将稳定幼儿情绪作为工作重点。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入园前还生活在熟悉温暖的家庭中,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而到幼儿园后,而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及素不相识的保教人员,一切都难以接受,幼儿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惶恐、不安,害怕,甚至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稍不如意就会发脾气,哇哇大哭,所以我们将怎样才能使刚入园的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作为新生入园工作的重点,争取尽快使幼儿适应新环境,稳定情绪。可采取:

1、用新颖的玩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幼儿。

2、对哭闹不休,家长难以放下的幼儿,老师将幼儿抱下来,用亲切的态度对他进行安慰,或多搂搂、哄一哄,看有趣的动画等方式来淡化幼儿对家人的依恋,和焦虑情绪。

3、尽快熟悉幼儿姓名,可亲切称呼其乳名。让幼儿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亲近。逐渐将依恋情绪转移为对老师的亲近。

二、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接待家长时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对所带物品仔细认真交接,幼儿入园时,一般每个家长都对幼儿在家的情况作一些交待,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耐心热情,根据不同幼儿的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对家长的嘱托,要认真听取;对有病幼儿带来的药物,要标记幼儿的姓名、药名、服药时间和服药量,按时给幼儿服用。经常与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尊重家长对我班保教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同步教育,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幼儿离园时,根据需要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对暂时不能回家的幼儿个别照顾、妥善安排,适当组织活动,消除幼儿因等待家长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情绪。

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还将通过家访、书面联系、电话联系等,共同沟通孩子的进步与不足,使家长了解,家园的工作目标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孩子的进步。宽容、理解、真诚、将沟通作为处理家长工作的基本方针。家园有一个共同的纽带——孩子。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认识,这样可以让我们与家长的合作变得轻松而愉快。家长们也会由此而放心送下孩子就离开的。

三、细心照顾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1、孩子大多数是孩子都是老人带大的,并且由老人负责接送,隔辈抚养的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相当之差,依赖性较强,入园情绪很不稳定,照顾年龄小的幼儿入厕,新入园的幼儿,因环境的改变,大、小便可能会出现异常。老师会有足够的耐心,主动接近幼儿,帮助、教会幼儿穿脱衣裤,协助其入厕,消除其恐惧感,让幼儿尽早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幼儿掌握正确大小便的姿势,和家长配合,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

2、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新入园的幼儿,在家大部分是家长喂饭,有的还养成了边吃边玩的习惯,我们要逐步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观察幼儿进餐情况,及时处理幼儿进餐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观察初步掌握每个幼儿的饭量大小,在以后的进餐中做到心中有数,对不愿进餐的幼儿要进行检查询问,调查其原因并给予解决,注意纠正有不良习惯,培养幼儿文明进餐的习惯。家园共育,使幼儿健康成长组织管理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不平凡而琐碎的,然而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正是通过这些平凡琐碎的活动环节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家长配合,在对幼儿进行保育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教育,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3、建立合理的常规,保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运用常规对幼儿日常生活环节进行组织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也是我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日常工作中运用常规管理幼儿生活时注意:

a)、悉心照料幼儿生活,必须与积极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相结。

篇12

一、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确保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孩子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前提和保障。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宽松、愉悦、充满亲情的心理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心理环境是造就人性的先决条件。因此,创设和保持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是家长时刻应当注意的。首先,父母应善于管理个人情绪。因为父母的情绪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营养。即便发生争吵也应该尽量避开孩子,不愉快的事尽量不带回家中。其次,家长还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素养,保持对生活的热情,维持稳定的情绪,并讲究方式方法,谆谆善诱,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营造优良的家庭氛围并不容易,但只要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就一定能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祥和、安全和亲情浓厚的心理氛围,使孩子从小就能体验到和谐的人际关系及积极乐观的情绪。

二、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项探无止境的课题。它需要家长懂得这门科学和艺术,更需要家长付出及其艰苦、细致、耐心的汗水。

三、树立以身做则榜样,给予孩子无限“正能量”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欲教子者先正其身。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家庭教育的最主要的原则之一,也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家庭中,孩子的认同首先从父母开始,即孩子模仿父母的言谈举止。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崇拜者,在子女幼小的心灵中,家长的权威性、榜样性是十分强大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所以,父母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必须注意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不要忘记旁边有个正在成长的以你为榜样的孩子。然而,有些家长并未认识到自身言行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家教环境严重被“污染”,比如打麻将成疯;孩子在场时,讲粗话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们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言行对孩子无形的影响,身正为范,给予孩子无限“正能量”。

四、建立家长威信,监控孩子健康成长

篇13

1.幼儿情绪概况

随着纲要的颁布和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幼儿的情绪变化。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情绪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在进一步增强,产生了一些比较稳定的情感,并且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能运用语言调节情绪。同时,这个阶段幼儿情绪反应的社会性进一步加强。他们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尤其希望得到心目中权威人物的重视,渴望与同伴游戏并建立较为稳定的友谊关系。在这一时期,他人的态度表现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反应。成人的表扬会令他们欣喜高兴,同伴的拒绝会让他们情绪低落。

2.负面情绪形成的原因

2.1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长对幼儿过分溺爱,什么都依着幼儿,不分析幼儿的要求是否合理,什么都满足他们,从而养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习惯,在群体生活中稍不顺心就会形成负面情绪。当幼儿出现负面情绪时,家长没有正确引导,也很少鼓励幼儿,幼儿稍微哪一点做得不对,家长就会大声斥责,甚至采用打屁股等手段惩罚幼儿,反而助长幼儿的负面情绪。

2.2幼儿园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师与幼儿同伴对幼儿不正确的评价使幼儿缺乏自信,同时产生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或同伴的否定性语言会使幼儿不够自信,从而产生负面情绪。

2.3生理特征的影响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研究表明,幼儿的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其情绪有一定的影响。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易产生负面情绪。但是,研究者们在谨慎地得出上述结论的同时反复强调这些生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是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

2.4家园沟通脱节

家长每天只接送幼儿,很少与教师交流幼儿在家的表现,教师也不主动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园的表现,从而没有办法有效处理有负面情绪的幼儿。

3.解决策略

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我们要对孩子表现出关心和,采取师幼沟通的方式,理智地帮助幼儿疏导情绪,帮助幼儿走出负面情绪的阴影。

3.1尊重是管理负面情绪的前提

有些老师一看到孩子带有负面情绪就会很排斥,觉得孩子“没有教养”,在心理上便和孩子形成对立局面。他们把愤怒情绪的管理简化为两个字:压制。“你怎么能随便打小朋友!”“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男生不能哭,丢人!”这些话不经意间就会从我们的嘴中冒出来。很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无法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尊重,孩子心里无法感受到爱的温暖,会更激发孩子的反抗心理,增加孩子们的负面情绪。要想让孩子从心底接纳我们,愿意和我们沟通,真正平息心里的负面情绪,我们首先要做到尊重他们。

3.2理解是管理负面情绪的基础

“要教育好孩子,先要了解孩子”,这是一句永远经得起推敲的教育箴言。在处理负面情绪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造成幼儿负面情绪的原因有许多,如要求得不到满足,心理不平衡,对成人行为的不理解,与小伙伴之间的矛盾,缺乏社会交往经验等。另外,还有一些幼儿自身的原因,如身体上的不适,孩子本身的气质类型,家庭环境等。我们要认真分析幼儿愤怒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3.3疏导是管理负面情绪的关键

转移注意,让愉快的情绪占领制高点。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负面情绪只是暂时的,因此适时地转移注意力是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比如:我们常常会看到老师搂着被欺负的孩子劝慰:“好啦,好啦,不哭了。老师等会儿找他!”其实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时这样的效果远不如“哇,让我看看你的新鞋子,好漂亮啊!”这样的转移注意来得有效。

3.4预防是管理情绪的保证

当个好老师,为孩子创建温馨的好环境,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纲要指出,要重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这里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给幼儿创建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要求教师爱孩子,对孩子付出爱。实验证明,一个和谐安全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幼儿对问题做出积极的归因,从而有效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

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变化。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要求教师不但眼里有孩子,更要心里有孩子。及时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幼儿情绪进一步恶化。

教个好方法,使幼儿学会自我情绪管理。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讨论,使他们学会更多情绪管理方法:小朋友们生过气吗?为什么生气?我们生气的时候应当怎么办?只要引导及时、正确,我相信孩子们完全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3.5家园合作

家庭是幼儿教育的第一个港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看到,家庭环境对幼儿情绪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幼儿对同伴间的矛盾容易做出积极的归因,而家庭环境不和谐的幼儿多会出现脾气暴躁、易怒的情况。家长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也会影响幼儿的情绪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家及时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积极引导幼儿,最终帮助幼儿实现情绪的自我管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