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长的情绪管理

家长的情绪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家长的情绪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家长的情绪管理

篇1

二、家长情绪管理的内涵

家长担忧孩子的在园生活,社会上存在对幼儿园的各种传言及不利宣传也让他们对幼儿园将信将疑,再加上对幼儿心理特点了解不够,他们经常用成人的想法来推理幼儿的异常行为,这些都会导致家长的异常情绪。对家长的情绪管理就是及时关注家长的情绪状态,对他们的不良情绪有一定的预见和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对家长已经形成的不良情绪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通过日常工作提高家长的情绪管理能力。

(一)情绪关注是家长情绪管理的开端

及时关注家长的情绪状态,特别是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了解他们情绪变化的原因,对情绪的下一步发展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这要求对家长平时的情绪状态比较熟悉,只有通过与平常状态的比较才会发现异常。对家长的情绪关注只依靠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心血来潮还不行,需要幼儿园建立家长情绪关注机制,把对情绪的关注制度化,用制度来帮助幼儿园对家长情绪保持敏感。可以建立情绪档案,对家长的情绪进行常规化的观察和记录,确定典型代表和重点关注对象;还可以建立情绪预警机制,对家长异常情绪能够及时作出高效反应。这些制度的建立与执行需要幼儿园全员参与,能让家长参与进来效果会更好。关注现象只是开端,对现象的理解决定了情绪管理的方向和性质。只有对家长的情绪表现正确理解,情绪管理才会有好的效果。这些有赖于管理人员的情绪素养,因为错误的情绪理解会导致情绪激化。

(二)情绪预防是家长情绪管理的核心

家长出现情绪问题存在一定的规律,有经验的教师对此会有预见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让家长的不良情绪不积累发酵,让可能发生的事件不发生。积极的预防会降低工作的难度,减少情绪问题造成的不良影响。刚入园的幼儿会出现入园焦虑,刚入园幼儿的家长也会出现担忧、患得患失等焦虑表现,既担心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又担心孩子在园的饮食、卫生、睡眠是否好等。类似的问题到了特定的时候,容易爆发一些令人不愉快的行为表现,所不同的是究竟有多少幼儿和家长出现了这些情况以及严重程度不同而已。对孩子出现的入园焦虑,教师司空见惯,可是幼儿家长却容易惶恐不安,幼儿园对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一般来说,可以用预防性的解释、说明让家长对此有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对于家长因不了解情况而妄加猜测、因不熟悉情况而过分担忧引发的情绪问题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可以通过对教师的工作经历和成绩的介绍消除家长对教师的怀疑,可以通过公布幼儿在园的每日食谱或对幼儿在园的生活细节记录的方式帮助家长消除对幼儿的担忧。有的幼儿园每天在幼儿离园时段向家长播放幼儿在园的生活点滴录像,较好地消除了家长对幼儿在园生活的担心。对情绪问题严重的家长还可以在预防方面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

(三)情绪疏导是家长情绪管理的关键

预防再周到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情绪问题依然会出现。合理疏导会减少不良情绪的积累发酵,减轻其程度,让问题更好地得到解决。情绪疏导首先是理解,要理解家长的情绪及情绪表达,只有设身处地,才会感同身受,才不会视对方为另类或情绪及行为怪异。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及个性特点,有效地进行情绪疏导。对家长的情绪疏导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如果家长的情绪是源于家长对教师的误解和陌生,就应该帮助他们改变认识,并加强互相交流和沟通;如果确实是幼儿园的工作不当,对家长最好的情绪疏导就是承认错误,改进工作;如果只是工作细节引起家长的不良情绪反应,可以在改进工作的基础上让他们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有时,适当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也不失为好办法。此外,提供机会让家长适当参与幼儿园的工作也能有效缓解家长的不良情绪。

(四)情绪教育是家长情绪管理的长期保障

情绪教育指的是把改善家长情绪状态、提高情绪调控能力作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活动。有些情绪问题主要是因为家长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不强,对家长进行情绪教育可以有效解决这类问题。情绪教育不仅为当前创造好的情绪环境,也为幼儿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开展情绪教育,就是基于家长当前情绪水平,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情绪素养,实现家园共育。进行情绪教育,首先要设定适当的情绪发展目标,既反映家长的情绪特点,又便于他们接受。其次,还应该提高家长对自我情绪管理的认识,在家长工作中,如何帮助家长提高情绪素养应该是重点。再次,还要组织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家长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并帮助其提高情绪素养。幼儿园的家长会、亲子活动等都是非常好的情绪教育时机。最后,还要注意对幼儿的情绪评价,把情绪作为评价幼儿发展的指标之一,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家长情绪管理对幼儿园的具体要求

(一)重视情绪管理在家长工作中的作用

幼儿园重视家长工作由来已久,但多是关注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园共育,很少重视对家长情绪的关注与管理,这对家长情绪管理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重视家长的情绪管理,就应该有家长情绪管理工作的安排,不仅要有各个班级的情绪管理设计,还要有全园的整体规划,这样才有利于家长情绪管理工作的统筹和实施;重视家长情绪管理,还应该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从全园的层面到班级工作的具体开展,都要有相应人员负责,这些人员不一定是专职人员,但家长的情绪管理的责任应该明确到具体的人员;重视家长情绪管理,还要注意家长情绪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相关规律的研究,只有不断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才有可能将家长情绪管理工作逐渐推向新的水平。

(二)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

从幼儿准备入园时起,家长与幼儿园之间就已经交往了,双方的交往从开始就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家长对幼儿园教职工、幼儿园教职工对家长都有着一定的情绪期待,新的情绪变化是基于这一情绪基础和新的交往活动上的。家长与幼儿园教职工之间的良好的情绪状态是一步一步形成的,家长与幼儿园之间不良的情绪状态亦是如此。在此过程中,幼儿园教职工都要有情绪管理意识,要意识到这些交往过程都会对家长情绪产生影响,从交往过程的细节上注意家长情绪的变化,对家长的不良情绪要及时进行疏导。家长的不良情绪产生并非都是因为幼儿园工作上的失误,有些只是因为家长对幼儿园的误解造成。幼儿园管理方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加强工作的预见性。“对于当前的‘80后’、‘90后’的幼儿家长来说,我们除了传统的家园联系册、家长学校、宣传栏等家园联系方式外,还可以利用园讯通、QQ、电子邮件和微博等多样的现代化工具,更加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对于QQ和微博这种即时上传内容的方式而言,不仅可以通过语言的方式,还可以通过上传图片、视频等方式,将幼儿在园生活和表现记录上传到网络上,让家长能够及时看到幼儿在园的情况,从而消除家长的焦虑。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教师能够及时与家长交流,也有利于家长在遇到难以启齿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4〕这种积极、主动、全方位的沟通会让家长的情绪管理工作变得轻松。

(三)加强幼儿园教职工的情绪管理

幼儿园教职工的情绪状态对家长的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幼儿园方面对家长的不良情绪有良好的应对,这会推动幼儿园工作不断走向进步,家长与幼儿园教职工之间的联系也会变得更加紧密和谐。如果对家长的不良情绪应对失当,家长的不良情绪就可能发酵激发,小事会变成大事,会对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幼儿园方面应该加强对教职工的情绪管理。幼儿园保教人员与家长不同,保教人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有专业的行为反应。只有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才能帮助保教人员在判断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应对,摆脱不良情绪的支配。幼儿园应该对所有教职工进行情绪管理教育,帮助大家掌握家长情绪管理的具体方法,一方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家长作出表率。此外,还要注重对保教人员的情绪关注与疏导,因为他们的情绪郁积会诱发很多的情绪问题,严重的会伤害幼儿。

(四)重视幼儿的情绪管理

家长的情绪受幼儿情绪影响较大,家长产生情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幼儿在园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不佳,做好幼儿情绪管理也是家长情绪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和让幼儿在幼儿园享受优良的保教服务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情绪管理就是对幼儿的情绪能及时、全面地关注,对幼儿的不良情绪有一定的预防,对幼儿的情绪发展有系统的培养方案,对个别幼儿的严重情绪问题有正确的疏导措施。其中,让幼儿在园生活快乐起来是解决家长情绪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营造和谐快乐的氛围,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学习的乐趣、游戏的乐趣、与人交往的乐趣,让孩子的童年充满快乐是幼儿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及时解决幼儿的情绪问题,可以极大地改善家长的情绪状态。幼儿园应该切实落实“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保教工作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家长的担忧。

篇2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的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胎儿及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后遗症多,儿童一旦罹患此病对家长的心理刺激较大,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和医务人员发生冲突,有的家长甚至放弃治疗。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解决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其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家长的不良情绪尤为必要。我们对2009年5月—2011年4月住院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家属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简称SAS)进行调查评估,针对其焦虑状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改善了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

2009年5月—2011年4月入院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家长53名。主试者向患儿家长讲解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知识和心理干预的观念,使调查者知情本研究内容和意义,再填写调查问卷,所有样本均是知情同意、自愿加入。53名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均在初中以上,平均年龄27.8岁。

二、方法

(一)调查工具

Zung自评焦虑量表。此表20个测评项目,每项症状按1—4级评分,统计方法将各题得分相加,再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得到标准分。标准分的临界值为50分,分值越高,焦虑程度越重。

(二)干预方法

1.入院24小时内填写调查问卷。对同意接受此项调查的患儿家长进行SAS问卷的自评,对得分≥50分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出院当天再次由同一家长进行SAS问卷自评。并说明两次自评的填写均表达其当天的实际情况。

2.针对焦虑情绪实施护理干预

(1)心理支持疗法的主要措施

①建立良好的干预关系,理解和同情家长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有些是生产时窒息所至,家长往往对医院存有疑虑,一进科可能就存在不满情绪,所以患儿入院时一定要热情接待患儿及家属,医护人员应仪表端庄、举止得体,主动与患儿家长沟通,耐心倾听家属叙述自己的困难、困惑和不懑,让其释放压力,同时给予相应的安慰,尽可能地帮助家长解决困难,得到精神和生活上的支持,从而取得家长的信任和合作。帮助患儿及家属尽快熟悉适应环境,介绍病房其他病友的情况,提出要关心帮助新病友,介绍病房主管医生、科主任、护士长、值班护士、查房时间、联系电话,有事随时取得联系,消除新的环境带来的焦虑。介绍主管医师的精湛技术和高尚职业道德、较强的责任心,放心地配合治疗。②接纳患儿家长疑虑的态度和认知 接纳的关键是不指责、不批评,对家长的不满和冲动行为予以充分理解和包容,把科学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清楚,对其配合诊疗的语言和行为及时给以表扬和鼓励。尽量多巡视病儿,使家长感到被关注和重视,从而稳定和改善家长的情绪。③让患儿家长享有知情权,从而减轻患儿家长的不安全感 对孩子的病情应如实告知,讲明病情,解释病情变化的原因,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的病情所定,使家长放心,尽可能介绍国内外治疗前景,介绍治疗成功病例,让其看到希望,增加安全感。④提高护理质量和技术,从而增强患儿家长的信任感 由于新生儿反应能力较低,病情变化要通过仔细的观察和一些医疗手段才能发现,所以必须保证巡视观察到位,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使患儿得到及时治疗和护理。静脉输液采用留置针减少患儿疼痛刺激,选派技术过硬护士,争取一次成功,减少家长恐惧和焦虑,增强其信任感,积极配合治疗。⑤建立家长互动交流的机制 提供家长相互交流的条件,介绍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患儿恢复的病例,调动应激积极性。

(2)环境支持 改善住院环境

儿科病房陪护率高,相互干扰易导致家长疲乏和加重焦虑,因此应加强病房管理,保持清静、整齐、无异味,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消毒,减少交叉感染,谢绝非探视时间探视,加强午休管理,减少互相干扰。同时还要防止患儿亲属之间的焦虑情绪相互影响,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医疗环境。其次,合理收费,一日清单要及时发放,让病人明白消费,增加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进一步减轻其焦虑。

(3)认知重建与行为改变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通过健康教育的手段宣传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讲解新生儿的生理和病理反应以及与疾病有关的表现,使患儿家长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患儿家长不必要的紧张恐惧心理,达到改善患儿家长不良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目的;告知调整心理状态、促进睡眠的正确方法,帮助患儿家长掌握正确的情绪宣泄方式,以达到释放压力、自我放松的目的。通过患儿家长的认知重建和行为改变,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三)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

三、结果(见表1)

通过心理干预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四、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100%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家长有焦虑情绪存在,是容易发生情绪障碍的高危人群,对患儿的护理不能单纯地把对疾病的护理作为工作中心,如果患儿家长心理健康,积极应对应激,给患儿很好的心理支持,配合治疗,对患儿的健康恢复有益。而患儿家长的消极情绪,不仅影响其本人的心理健康,而且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影响医嘱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3],所以及时有效解除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非常重要。从表1看,给予患儿家长综合护理干预后,SAS得分明显降低,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焦虑程度大大降低。其机制为:(1)心理支持:医务人员热情的态度,及时耐心的沟通,周到的服务,是对焦虑者一种极大的精神支持,从而使情绪得到改善,焦虑减轻。(2)环境支持:优越的环境不仅使患儿和家属能得到生活上的帮助,同时还能使心情放松,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配合治疗。(3)认知重建与行为改变:通过认知干预,树立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消除不必要的担忧,采取正确积极的应对方式,为患儿的康复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

通过综合的护理干预,不仅有效地减轻了住院患儿家长的焦虑心理,而且提高了家长对患儿的护理知识水平,促进了护患和谐,对患儿的早日康复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1、处理你自己的情绪。没有家长愿意看到孩子“早恋”,你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反应非常正常。但是,因为你是成年人了,因此管理你的情绪是你应该做到的了,在你自己没处理好情绪之前,不要和孩子讨论这个问题。

2、正确看待孩子。孩子的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是青春期发育的特点,性发展是孩子的正常发育,这期间强烈的性感觉是不以孩子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如何管理好他们的性冲动,如何与吸引自己的人相处,正是他们不知道的,所以需要家长的教育,因此,这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

3、调整自己的性价值观。性是正面的积极的,性不是肮脏的下流的事情。管理不好自己的性冲动,不在社会规范允许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性需求,才是问题所在。

4、创造谈话机会。在这一阶段应该多和孩子聊天,注意孩子的思想动向,要避免面对面的气氛紧张的谈话形式,最适宜在慢慢做家务活动之中,谈及此事。还可以安排一些亲子活动,不要刻意的“说教”孩子,而是像朋友聊天一样,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家长不要刻意避免在孩子面前谈“青春期恋情”。其实,家长越是开放坦白的和孩子谈“青春期恋情”的事,孩子越是能打破对“恋爱”的神秘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5-0092-03

手足口病(hand 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可引起患儿出现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多发于4岁以下儿童[1]。由于病情反复易引起患儿家长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又会进一步影响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影响病情的恢复。相关研究显示,给予患儿家长相应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疾病的治疗效果[2]。为了进一步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心理状态的评估干预及对患儿康复的影响,我们选择150例手足口病患儿及家长作为研究对象,评估干预前后家长的焦虑情绪及对患儿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5月~2012年8月150例手足口病患儿,均为普通病例患儿,诊断治疗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标准[3];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4]、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inventory,BAI)[5]进行调查评分,筛选符合要求的15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1.1.1高学历家长组 51例患儿中男26例、女25例,年龄1~4岁、平均(2.65±0.68)岁;家长中,男18例,女33例,年龄23~34岁,平均(25.25±6.12)岁,博士6人,硕士14名,本科15名,专科16名。

1.1.2中等学历家长组 52例患儿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1~3岁、平均(2.44±0.65)岁;家长:男20人,女32人,年龄22~35岁,平均(24.85±5.86)岁,中专22人,初中30人。

1.1.3低学历家长组 47例患儿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1~4岁、平均(2.71±0.64)岁;家长中男20人,女27人,年龄22~25岁,平均(23.14±5.21)岁,47名全部为初中以下。

三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入院病情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患儿家长的性别、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明显差异,学历层次差异有显著性(P < 0.05)。

1.2 干预方法

入院48 h内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二(内容涉及到10个问题)、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进行调查评分,根据调查结果来评估各群体家长最焦虑的问题,针对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干预和常见的健康宣教相结合心理辅导方法。

1.2.1 入院宣讲 患儿入院2小时内主动向家长介绍主治医师、责任护士、病区环境及安全线路图,增进家长与医护间的交流,解除陌生感,使家长感受到被重视。

1.2.2 健康教育 讲解手足口病的病因、治疗和预防等常识。根据自制问卷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讲解家长焦虑的问题,让其了解真实情况,但也不能轻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

1.2.3 辅助治疗 指导其正确用药, 说明坚持正规治疗、系统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性。在治疗的过程中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与心理支持,需坦诚,避免虚假安慰,从而增强信任感。

1.2.4 心理干预 多与家长交流,耐心倾听家长提出的问题,帮助其分析解决问题,从精神上、物质上给予关爱,使家长体会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大胆地与其谈论是否有绝望的想法,这样使其有机会释放心理压力。2周后再采用相同的自制问卷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贝克焦虑量表进行评分,调查干预的结果。

1.3 观察指标

1.3.1 三组患儿家长心理干预前后焦虑的发生率 入院后48 h内及评估干预后2周时,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对三组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进行调查评分。SAS量表是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经过换算,y=int(1.25x);即用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BAI量表是把表中21个项目多项分数相加,得到粗分,再公式Y=int(1.19x) 取整数后转换成标准分。

1.3.2 家长焦虑情况对患儿康复的影响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6]拟定,分痊愈(体温正常、皮疹及口舌疱疹消退)、好转(体温正常、皮疹及口舌症状减少)、无效(6 d体温高于正常、皮疹及口舌症状无变化)。观察三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日、治愈、好转、自动出院例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经SPSS12.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结果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家长焦虑情绪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焦虑情绪的主要因素有担心患儿预后的影响、治疗不及时、交叉感染,不同学历组在担心患儿预后影响及医疗费用上表现明显的差异性,见表1。

2.2 三组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

干预前,SAS评分、BAI评分均为高学历家长组

2.3 三组患儿的病情相关指标

住院时间、转院例数均为高学历家长组低学历家长组(P < 0.05)。

2.4 三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住院期间,发生脑炎、心肌炎、口腔继发感染、肝炎症比例为高学历家长组

3 讨论

手足口病(hand 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较为常见,可引起患儿出现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手足口病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近年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可并发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7]。

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对手足口病家长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干预的研究。梁琪[8]采用SAS 焦虑自评量表、SCL290 症状自评量表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及支气管肺炎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焦虑及抑郁等状况较支气管肺炎患儿家长更严重,护理人员应关注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王春芳[9]对手足口患儿家长进行心理干预后,焦虑分值明显降低,且家长处于高水平焦虑状态时直接影响了患儿的治疗和康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心理分析、干预只集中在心理干预前干预后或分组干预和不干预或与其它疾病患儿的家长焦虑程度等做比较,对于同类报道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缓焦虑情绪基本能达成共识。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上述研究并未针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自身文化情况进行分组并给予心理评估干预。在本研究中,我们根据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对其进行分组,并发现入院时SAS评分、BAI评分均为高学历家长组

手足口病患儿家长最为担心的大都表现为患儿有无后遗症、会不会复发、药物对患儿有无影响等,表现在不同的群体中,高学历家长更为关注社会问题,如担心得了传染病会不会受歧视等,低学历家长由于经济较拮据,更为关注住院费用问题等[10]。进一步细化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性别的家长焦虑情绪又有所不同,表现在女性更容易发生心理异常,可能与女性感情更为细腻、敏感、脆弱、外露有关。郑国琴等[10]通过将98例患儿家长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展开对比研究发现,母亲更希望得到同类疾病的治愈率、患儿的自我护理等方面的信息与知识。有研究表明女性更难接受患儿疾病、住院、手术治疗等事实[11]。我们通对高学历(大专及以上)、中等学历(初中及以上)、低学历(初中以下)等不同群体患儿家长的心理调查,发现各群体家长焦虑的发生率、各群体家长最焦虑的问题、家长焦虑对患儿康复的影响,制定出不同的干预措施,尽早进行心理干预。由结果也能看出,通过评估干预三组患儿家长的SAS评分、BAI评分均明显降低,且仍为高学历家长组

由于我国目前的儿童基本是独生子女,患儿家长都格外紧张。在诊治过程中,因患儿家属对相关疾病知识的认知度不足,对患儿生病表现出过度紧张、焦虑、恐惧[12];另一方面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沟通上存在困难,致使患儿家长的负面情绪不断加重[13]。相关研究表明,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康复有直接的影响。评估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不同群体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制定出不同的干预措施,采取针对性干预,使其最大程度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提高依从性,促进患儿康复,具有实际性意义[14]。从结果我们也能看出,家长的学历越高,住院时间、自动出院例数越少,治愈例数、好转例数越多,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越低。

综上所述,针对患儿家长不同的受教育情况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家长焦虑情绪、促进患儿病情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淑焕,赵鲜丽,岳福花. 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管理方法与体会[J]. 护理管理杂志,2009,9(11):38.

[2] 张瑞红,王宝珠,付瑜,等. 手足口病患儿照护者焦虑症状的质性研究[J]. 护理研究,2011,25(2):2469-247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 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473-1475.

[4] 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207,221.

[5] Beck A T,Epstein N,Brown G,et al. An inventory for measuring clinical anxiety: Psychornetric properties[J]. J Consult Clin Psychol,1988,56(6):893-897.

[6] 孙传兴. 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疗好转标准[M]. 第2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72.

[7] 关瑜,张丽娟,王静. 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干预[J]. 吉林医学,2009,30(14):1441-1442.

[8] 梁琪. 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分析[J]. 护理杂志,2009,26(4B):70-71.

[9] 王春芳. 家长焦虑心理干预对手足口病患儿康复的影响[J]. 医学信息,2010,1:107-108.

[10] 郑国琴,李国保,陈敬芳,等. 手足口病患儿家属焦虑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7):18-20.

[11] 汪方东,郑爱玉,刘君芳,等. 母亲在小儿接受心脏手术前的焦虑情绪与应对方式调查[J]. 护士进修杂志,2004,19(3):234-236.

[12] 梁剑玲,司徒美华. 护理干预对手足口病治疗效果的影响及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4),207-208.

篇5

在医院的各科室中,儿科具有特殊性,收治的患者年龄小,自身抵抗力弱,易哭闹,因此,给临床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1]。若患儿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或哭闹不止,家长可能出现各种负面情绪,对医护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严重时会导致医疗纠纷[2]。因此,实施科学管理,改进儿科护理质量是当前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本研究将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实施常规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现将两组护理质量情况的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5.9±1.1)岁,其中呼吸系统疾病21例,消化系统疾病19例,其他疾病10例;研究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0~12岁,平均年龄(6.1±1.1)岁,其中呼吸系统疾病22例,消化系统疾病16例,其他疾病12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

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患儿病情,遵医嘱给药,健康指导和心理疏导,研究组实施人性化管理,具体方法如下:①病房环境。患儿年龄小,对医院陌生环境存在紧张心理,对吃药、打针存在畏惧心理。因此,为减少患儿的恐惧紧张心理,护理人员要为患儿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诊室和病房要采光充分,通风好,干净,整洁,定期进行消毒,防止患儿发生二次感染,为患儿准备图画和玩具,病房张贴动物、卡通人物等患儿熟悉的图片,缓解患儿的紧张、恐惧情绪。②加强沟通。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治疗情况等相关信息。护理人员要通过拥抱、抚摸等方式与患儿亲密的接触,实施护理时面带微笑,与患儿进行情感交流,缓解患儿的不安、恐惧及紧张等不良情绪。③加强关心。护理人员在护理病情时,要关心患儿的心理状况,结合儿科科室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考核,关注护理细节,加强细节管理,工作中不忙乱,轻重有序。④加强对家长的管理。重视患儿家长在医护工作中的作用,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指导,给予柔性关怀,进行知识讲解,引导患儿家长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缓解患儿家长的抑郁、悲观、焦虑等负面情绪,给予患儿家长支持和鼓励,使家长能够为患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照顾,感受家庭氛围,使患儿情绪稳定。⑤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定期考核,提高护理技能,减少护理差错,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不良护理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护理风险、护理差错、护理纠纷,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三级。

1.4统计学

方法使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儿科收治的患者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对医院、医护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感,进而对治疗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患儿家长担心患儿,可能会存在质疑医护工作等情况,进而导致医护人员与患儿家长关系紧张等问题。因此,需要实施有效的管理,改进护理质量,减少纠纷的发生。分析原因,人性化管理是以患儿为中心,为患儿提供人性化管理,改进了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质量改进中,应用人性化管理能够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减少不良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楠,陈龙,李霞,伍莉,邓陵,张丽,孙清,曾登芬.人性化管理在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3,14(33):4102+4104.

[2]李翠花.浅谈人性化管理在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6(2):210-2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