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经营的本质

企业经营的本质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2: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企业经营的本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企业经营的本质

篇1

一、 物流成本研究的目的

无论如何,企业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物流总成本(total logistics costs)。我们之所以要研究企业物流管理,就是要寻求降低物流总成本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客户具有终极话语权。因此,企业要保证其市场地位,就必须尽可能满足客户服务要求。显然,满足客户服务要求的过程还受到企业投入资源的能力制约。所以,企业必须在物流服务成本和客户服务要求之间进行技术经济权衡。

对企业物流经理来说,合理的控制存货——既不能损害客户服务水平,也不能使企业因为持有过多的存货而增加成本——就成为物流管理或物流成本控制的首要任务。所以,把物流管理理解为“对处于运动(运输)和静止(仓储)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就更具有物流成本控制的操作性意义。

因为物流成本不是面向企业经营结果,而是面向客户服务过程的,所以,物流成本的大小就具有了以客户服务需求为基准的相对性特点。这是物流成本与企业其它成本在性质上的最大区别。

毫无疑问,物流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的战略决策资源。我们对物流成本的研究就是为了掌控这一战略资源。

二、跨越物流成本研究的障碍

由于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所以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并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物料回运成本常常包含在货物的购入成本或产品销售成本之中;厂内运输成本常常是计入生产成本的;订单处理成本可能包含在销售费用之中;部分存货持有成本又可能包含在财务费用之中,等等。可是,如果我们不知道企业现在的物流成本是多少,所谓的节约物流成本又从何谈起呢?物流成本管理的现实要求和现行会计制度之间的技术性冲突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是物流成本管理巨大潜力的诱人前景,另一方面是物流成本在现行会计制度的框架内很难确认和分离,所以,至少是在现阶段,物流成本仍然是物流业界的一个“无法承受的爱”。

1、开发物流成本测算的可操作性模型

从物流管理理论研究或学科体系建立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物流成本是与物流管理,物流系统,物流功能,客户服务,物流信息和物流绩效等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基本概念。显然,如果没有对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物流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是难以建立的。

一个学界普遍认同的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概念性公式为:

企业物流总成本(total logistics costs)= 运输成本(transportation cost)+ 存货持有成本(inventory carrying cost)+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logistics administration cost)

显然,这是根据物流管理的基本功能活动来分类考虑的。

但是,由于物流管理运作具有跨边界(由普遍的协同运作要求所决定)和开放性(由客户服务要求所决定)的特点,使得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物流活动产生的物流总成本既分布在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中,又分布在企业外部的不同合作伙伴那里。从企业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来看,物流成本既与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管理有关——实现产品的场所(place )和时间(time )效用,又与客户的物流服务要求直接相关——作为与客户互动的界面要让客户满意。所以,即使有了这样一个看起来简单明了的概念性公式,但企业对物流总成本的准确把握实际上的难度很大。

现实的来看,我国企业物流总成本管理的概念比较淡薄,往往只关心直接的仓储和运输成本,而不考虑存货持有成本的其它部分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mercer,2002)。这不仅是现代物流管理知识普及不够的问题,把握物流总成本在实际操作上的难度恐怕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顺便指出,基于活动的物流成本测算(activity-based costing)方法也是为了适应物流服务的过程特点和跨越现行会计制度的缺陷而被采用的。但是,这种管理会计方法的有效使用首先必须弄清楚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行为的互动关系,其次必须有一套能够控制物流活动过程的预算体系和物流服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相配套。

如ray mundy教授(2002)给出的一个基于abc管理原理的物流总成本计算的概念性公式为:

物流总成本 = 物流费用 + 所动用的物流服务资产的总价值x资产占用费率

虽然这一类方法为我们研究物流总成本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它们的实际应用离物流成本管理实践的要求还存在相当的距离(bowersox,1998)。

2、跨越现行会计核算体系的障碍

尽管发达国家的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额中的比重平均在9.5~10%之间(一般认为,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在20~40%之间),但还是有专家认为这个水平不仅是太高了,而且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未来发展构成了最大的挑战(caltagirone 2002)。

更为严重的是,自从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1962)首次提出物流管理是“一块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以来,已经过去整整40年。虽然从那时以来物流管理理论,企业的物流管理运作和物流服务市场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美国的物流成本占当年gdp的比重从1962年的14.9%降到了2001年的9.5%,同时,第三方物流(3pl)市场的份额在2001年也已经达到了6.3%的份额,即608亿美元的规模。但是,我们不无遗憾的看到,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物流管理比较成熟,其物流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几乎成为我们进行物流研究的唯一参照系的国家,在《工业周刊》(industry week)杂志于2002年进行的一项关于价值链(value-chain)的调查中仍然发现,有40%的被调查者回答说不知道本企业的物流成本是多少。不知道物流成本的大小和结构,企业管理者又是依据什么来决策降低物流成本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我们也不能过于迷信。

由此可见,恐怕不少美国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也是采取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而且一摸就是40年。只不过河水清一些,摸的经验比我们多一些罢了。应该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利本质,市场经济体系的竞争压力和比较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美国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模糊控制能力。

这实际上也给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以启示:

(1)、物流成本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企业物流成本数值的精确性的追求上,还是应该放在对物流成本关系的研究上呢?显然,答案应该是后者。

(2)、物流成本的总量研究不能代替微观的企业物流成本的支出研究。

正如“黑箱理论”告诉我们的:当我们由于知识的局限性还无法弄清一个系统的内部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其行为的观察上。确定系统的输入,测定系统的输出,建立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反过来推断该系统的内部结构。这类输入/输出关系即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系统行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各种经验性的数据积累和模型建构,以及由这些模型给出的所谓物流成本结构或分配公式。

虽然it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更准确的测算物流成本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但现实的来看,对物流成本的正确把握比精确计算更为重要。

3、物流成本测算的三要素

物流成本的测算,就如同企业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一样,必须要有材料——数据,工艺设备——模型,和最重要的设计——物流管理知识这三个资源要素的共同投入。如果说在物流成本的研究过程中也有管理要素在起作用的话,那就是以为企业提供物流管理决策依据为目的的三要素之间的互动权衡——物流成本研究技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在这三个方面的条件都还比较欠缺。

三、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

为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方法,我们还是选择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的美国物流成本研究为例。

我们经常引用美国的物流成本占gdp 的比例来评判我国总体的物流管理水平。这本身就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比较管理方法——标杆管理法或基准管理法(benchmark management)。那么,美国的宏观物流成本数据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呢?

众所周知,美国权威的物流市场年度报告撰稿人robert v. delaney先生已经连续13年编纂出版《美国物流年度报告》(annual “state of logistics report”),而对美国物流成本测算的年代则已经上溯到1960年。

delaney先生给出的美国2001年的物流总成本的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2001年美国商业物流系统总成本

(单位:亿美元)

一、

存货持有成本(全部商业存货价值14400亿美元)

3280

1

利息

550

2

税费、过时、贬值、保险

1950

3

仓储成本

780

二、

运输成本

6050

1

公路运输

4940

2

城际卡车运输

3330

3

本地卡车运输

1610

4

铁路运输

380

5

水路运输(国际190,国内90)

280

6

油料管道运输

90

7

航空运输(国际70,国内170)

240

8

货运

70

9

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

50

三、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370

四、

全部物流成本

9700

资料来源:rosalyn wilson & robert v. delaney,understanding inventoy—stay curious,13th annual“state of logistics report”(2002).

下面我们就结合《报告》的内容对这些数据的来源做一简要的分析,以期从中获得我们研究物流成本总量的线索和借鉴。

1、有关物流成本管理知识

物流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物流总成本由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三部分构成。这就是delaney先生一贯所持有的物流总成本研究的基本理念。

我们还注意到delaney先生在给出物流成本结构时,特别注明了所使用的方法来自于哈佛大学教授james l. heskett博士等的专著《business logistics》第二版,还用了一个“方法论”(methodology)这样的大词。可见该书的内容对其研究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事实上,heskett教授等(1973)在《business logistics》一书中阐述的研究物流的方法就是系统论的方法。其主要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企业的各种物流活动之间,企业物流活动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客户服务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内在联系。所以,在考察个别物流系统要素的行为变化时,应尽可能的进行多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发现相关系统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2)、企业物流系统管理的模型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系统要素:存货设施,运输设施,物流费率和服务。二是系统关系:采购策略,产品定价策略和客户服务标准。三是系统设计:系统需求,存货模型,选址模型,调度模型和整合模型。四是系统管理:订单处理,包装和物料搬运,从此,交通和运输,组织结构,绩效评估和控制,以及跨组织边界的管理。

(3)、所谓对物流活动的系统管理就是在进行物流管理决策时,要对各种物流活动成本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在既定客户服务水平的约束下,进行有效的技术经济权衡(trade-off)。换句话说,所有的物流活动和结果都可以换算成物流运作成本,不管是直接的运输成本,还是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还是客户“用脚投票”所产生的缺货成本。

由此可见,delaney 先生在研究报告中使用“美国商业物流系统”(u. s. business logistics system)这个术语,并以全部商业系统的存货管理水平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影响为始终不变的研究主题就毫不奇怪了。

2、有关数据来源

就运输成本而言, delaney 先生是直接从美国eno运输基金会(eno transportation foundation)出版的《美国运输年度报告》(transportation in america)中获取得。eno运输基金会是一个成立于1921年的非盈利的慈善组织。该基金会的定期出版物为《运输季刊》。迄今,已经出了第19版《美国运输年度报告》(transportation in america)(2002)。其中,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包括了货主企业运输管理部门的运营费用和货物装卸费用。虽然该项物流成本的份额比较小,但该项成本是如何估计和测算的,目前还不得而知。

就存货持有成本而言,注明的数据来源包括美国商务部的“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报告”(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当前商业状况调查》(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march 2002)和《美国统计摘要》(u. s. statistical abstract)等。但是,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仓储成本测算时涉及到公共仓库和企业自有仓库这两块。公共仓库的仓储成本数据可以从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census bureau)的《服务业年度调查报告》(service annual survey report)中获取。而企业自有仓库的仓储成本数据则是delaney 先生自己测算的。二是全部商业存货,包括了农业,采矿业,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批发业和零售业的数据。

3、有关计算方法

就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而言,delaney 先生自1973年开始撰写《美国物流年度报告》时起就是按照全部物流成本的4% 来测算的。即用4%乘以存货持有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

但是,有关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就不那么简单了。delaney 先生一直是用alford-bangs 公式来测算存货持有成本的。所谓alford-bangs 公式实际上是一个由l. p. alford and john r. bangs 创立于1955年的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的分配模型。如表2所示。

表2. 企业存货持有成本占存货价值的 %

1

保险(insurance)

0.25%

2

仓储(storage facilities)

0.25

3

税费(taxes)

0.50

4

运输(transportation)

0.50

5

搬倒(handling costs)

2.50

6

贬值(depreciation)

5.00

7

利息(interest)

6.00

8

过时(obsolescence)

10.00

9

总计 ( total )

25.00%

资料来源: l. p. alford and john r. bangs (eds.),production

handbook(new york: ronald,1955),pp.396-397.

   虽然该公式问世已接近50年,虽然后来也有许多学者和咨询机构从不同的角度或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可以使用的修正公式,如认为仓储成本的费率被低估了,而贬值和过时费率却估高了。为了防止运输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的重复计算,公式中属于企业存货点之间的或仓库内部的运输成本,以及收发货时产生的搬倒成本可以不予考虑。应该用银行年均最优惠贷款利率的1.5倍来代替6%的利率取值等(heskett,1973)。但是,大多数研究的结论都差不多,即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约为其年均存货价值的25%左右。所以,该公式是一个目前仍被普遍接受的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公式。

    历史的来看,存货持有成本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利率的波动引起的,所以,该公式在使用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经济环境,企业类型和金融市场条件等因素对某些参数加以修正。这里主要是对利率取值的修正。delaney 先生选择的是当年商业汇票贴现率。在计算2001年存货占用资金利息时,就是根据当年商业汇票贴现率3.8%的水平测算的。2000年的取值是6.4%。1999年则为5.1%。显然,商业汇票贴现率是一个比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低的资金占用成本费用率。这种与存货变现能力相关的考虑似乎比银行贷款利率更符合企业资产管理和存货流动的实际情况。相应的,存货持有成本占存货价值的比例从1999~2001年分别为24.1%,25.4%和22.8%。

事实上,虽然alford-bangs 公式是针对存货持有成本所给出的测算模型,但是其中所传递的思维方式和成本分配结构却对后来的物流成本研究,以及物流绩效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关于该公式的扩展的应用我们在本文的后面部分还会提及。

四、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规模的测算

随着企业竞争战略的变化和物流管理运作方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将不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范畴的物流业务外包(outsourcing),使得所谓专业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third party logistics services provider)市场逐步形成。所以,从物流服务运作的市场关系来看,在美国的制造业和分销业所支出的9700亿美元的物流总成本中,有一部分是支付给了第三方物流公司。换句话说,物流成本的总量中也包括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贡献。

因此,所谓物流市场规模就是指第三方物流服务交易的规模,而不是物流成本支出的宏观总量。

对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总量和结构的测算, armstrong & associates 咨询服务公司的研究是比较权威的,如表3所示。delaney 先生也是直接引用其结论。

表3. 2001年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

3pl服务供应商

总收入(亿美元)

同比增长率%

1

专项合同运输

83

2.5

2

国内运输管理

175

3.6

3

增值的仓储服务/分销

153

13.3

4

本土的国际物流运作

157

7.5

5

3pl软件

40

6

总的合同物流市场

608

7.4

物流总成本

7.65%

表5. 2002年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

1

运输成本

3.15%

2

仓储成本

1.19%

3

订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

0.39%

4

行政管理成本

0.37%

5

存货持有成本

1.74%

6

物流总成本

7.36%

该公司还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制造业公司的物流成本支出水平随着产品单位重量价值的增加而下降;随着公司年销售额规模的下降而上升。

从该公司2002年调查问券的结构来看并不复杂,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公司业务性质:制造商还是批发商,所经营的产品主要是耐用品还是非耐用品;

(2)、客户:是消费者还是工业用户,营业额,发货量,发货点数目,发货线路数,订单数,和存货单位数(skus),运费自付和客户支付的比例等;

(3)、物流总成本:包括:a. 成品运输费用,包括从工厂和供应商到配送中心的一次运输,和送到客户的二次运输;b. 成品仓储费用;c. 订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d. 分销管理成本和e. 成品存货持有成本(按平均存货价值的18%计算);

(4)、订货周期和成品的可得性,等。

综上所述,采用问券调查的方法来测算行业物流成本的支出水平,在理论和方法均合理的情况下,还要有长期持续一致的跟踪和积累。只有跟踪积累才能发现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六、重要的是趋势

我们仍以delaney 先生的美国物流研究年度报告为例。

delaney 先生对物流成本总量研究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确定了物流成本总量与当年gdp 的比例关系,而且在于他对这种关系的变化趋势的跟踪研究。相应的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1981~2001年美国商业物流系统成本

占gdp比重关系——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的变化趋势图

对变化趋势的分析已经超出本文的范畴,故这里不准备展开对这张图的详细讨论。但根据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变化趋势图,我们不难看出:自1981年以来,美国的运输成本占gdp 的比重基本上处于平稳状态,导致物流成本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存货持有成本(icc)。所以,对物流成本控制的重点应该是存货水平的控制。实际上,他所编纂的2001年美国物流年度报告的主标题就是《高度的保持对存货的好奇心》(understanding inventory – stay curious)。

七、物流成本节约效果的测算模型

无论如何,物流成本研究本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角度来看,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是,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立场来看,物流成本的研究是为了进行物流服务营销。事实上,客户企业购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首先还是从节约物流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的。那么,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向客户展示其物流服务的效果呢?

根据heskett教授等关于所有的物流活动过程和结果都可以换算成物流运作成本的观点,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个基于alford-bangs 公式的物流成本节约效果测算模型,以期进一步拓展我们物流成本研究的思路(sri international,2002)。

sri国际研究所为了计算fedex的服务对客户物流成本节约的贡献,首先根据alford-bangs 公式,测算其存货持有成本费率。

该公司认为:物流管理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fedex所递送的货品或包裹都是客户企业的存货。由于fedex的快速运输,以及定时和“门到门”的服务,缩短了这些存货的在途时间。因此,相对于那些非快递的、非定时的和非门到门的运送方式来说,fedex为客户节约了物流成本——存货持有成本。这些在途存货的持有成本仍然服从alford-bangs 模型。

根据使用fedex快递业务的客户基本特点,该公司根据美国产业分类标准(standard industry classcification)将fedex从1993~2000财政年度的运送业务数据分成高技术产业和非高技术产业两大类,同时还认为,高技术企业产品因为过时特别快和物流运作条件要求高,其存货持有成本应明显高于一般企业产品。据此,该公司建立了这两类企业物品递送的存货持有成本结构,如表6所示。所节约的时间如表7所示。

表6. sri存货持有成本节约模型

存货持有成本构成

非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

资本成本

3.1-5.9%

3.1-5.9%

存货服务成本

1%

1%

仓储成本

4%

8%

存货风险成本

15%

30%总成本

23-26%

42-45% 

表7. fedex国内和国际服务所节约的时间(天)

服务类型

节约的时间

美国国内

隔夜包裹

4

经济包裹

2

定时递送

4

国际递送

优先货和包裹

8

经济货和包裹

4

机场到机场的定时递送

4

由此获得使用fedex快递服务企业的存货持有成本节约公式为:

fedex 为客户节约的存货持有成本 = 

包裹的价值 x (存货持有成本 ÷ 365)

x 使用fedex服务所节约的时间

据此,sri计算出在2000财年,fedex为其美国的客户节约的存

货持有成本价值2.68亿美元,为出口客户节约物流成本5700万美元。自1993年到2000年,fedex累计为国内客户节约物流成本11亿美元,相应的为美国出口的物流运作节约成本2.56亿美元。

在数码物流的时代就是要用数字语言来说话。

八、我们需要行动

1、物流成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但要获取这一资源必须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知识化的提炼。相对而言,一次数据的获取并不难,难的是对一次数据或二手资料的进一步细化的处理、分析和判断。所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际上是知识的不对称问题。所以,对物流成本的研究不仅要掌握调查统计理论和物流管理理论,而且要具备相应的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背景知识。

2、我们需要中国的物流成本指数。对物流成本的研究,无论是在宏观总量的层面上,还是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上,重要的不在于时间断面的数据测算是不是那么精确,而在于历史过程数据测算的口径和方法是不是能够保持一致,在于所获得的数据是不是具有可比性。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物流成本都实施有效的控制。也不可能对每一个物流活动环节进行精确的成本测定或分配。所以,有关物流成本的关键变量的变化趋势比其在某个时点上的绝对值更有价值。

3、尽快建立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测算规则和方法的参考标准。主要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企业运输成本的确认和会计科目单列。二是统一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原则和方法。实际上,这不仅是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变革——建立以预算和绩效评估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显然,我国企业目前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背景下广泛展开的业务流程重组(bpr),实行“购销分离”和“运销分离”变革的实践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

在这个事关我国物流产业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问题上,有关的行业中介组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关各方应尽快建立协调机制,设计统计框架,确定物流成本指标,统一测算方法,研究数据挖掘和组织实施物流行业信息管理工作。不要等纳入政府统计序列以后再做,或者要求政府统计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去做。

4、加强对现行国民经济统计信息体系的物流管理数据接口研究。因为我国已经加入wto和参照国际标准颁布了新的《国家经济行业分类》(2002)标准,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参照delaney先生的方法来测算我国物流成本总量和编制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并以此为参照系,充分利用现行统计体系和信息系统资源,

反向研究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体系的数据结构及其与物流管理基础数据的接口,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数据剥离、补充专项调查统计和分析测算解决方案。该项工作的展开应当有经济学家和经济统计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专家直接参与。

5、选定行业领先企业,通过抽样调查或问券调查的方法来获得行业物流成本的标杆数据。这是一个可行且有效的方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获得各种有关物流服务市场发展变化的即时数据提供了很方便的工具。政府部门和企业应积极资助有关的行业中介组织,期刊杂志,咨询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开展对物流管理服务市场的抽样调查和分析研究工作。此外,也要创造条件展开与国外咨询机构等的合作。

篇2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营状况;开源节流;控制成本

一、县级供电企业成本控制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县级供电企业都按照现代企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制,由于长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或多或少仍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并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表现在成本控制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

成本控制管理仍简单粗放

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可执行性较差

县级供电企业都能够按照预算制度编制预算,对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但从预算执行的效果来看,真正能够做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运营效益的少之又少,往往会出现预算执行难,偏差大的问题,与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初衷背离。

多数县级供电企业缺少严格的预算执行监管体系

县级供电企业虽设有预算管理委员会,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该机构的全面有效监督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地发挥,一方面是企业各级部门对预算的管控职能认知不足,部分员工把工作计划等同于预算;另一方面预算监督部门与预算实际执行部门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预算监督部门难以及时获得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这无形中削弱了预算执行的刚性,增大了出现偏差的概率,进而影响到成本的精细核算。

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薄弱

企业采购是电力企业预算中的主要部分,是成本控制的核心内容,对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县级供电单位从运营的角度划分,应当具有两大资金运营职能,一是购售电,二是电网建设维护,在这部分采购过程中,主要出现的问题如下:

电网建设成本过高

就目前情况而言,县级供电企业电网建设速度相对于经济建设速度,以及居民生活对电力需求的增长速度来说还是稍显滞后,这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加大电网投资建设规模和力度,获得强大的资金支持。实现电网建设通常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电力企业内部采购材料,进行电网建设,一种是通过公开招标,进行工程物资采购。

县级供电企业内部采购材料,进行电网建设施工,相对于其他电力企业而言,人力成本过高。大多数县级供电企业在宏观把握工程建设,统一材料采购方面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这种情况造成了县级供电企业进行内部电网建设的费用过高,工程施工效率偏低。

县级供电企业通过公开招标,进行工程物资采购对工程进度及工程费用把握相对较好,但是现行的县级供电企业采购制度仍需完善,公平、公开、公正招标制度仍是县级供电企业追求的目标。

存货加大成本

在新的经营形势下县级供电企业的材料物资采购,要求物资管理人员必须对企业经营形势,各项物资需求做出科学明确地分析,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采购,避免盲目的采购物资,造成物资积压,加大存货成本。

电力企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其生产所需要的主要设备和物资材料价格走向,必受外部因素影响,包括市场经济环境、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原材料价格等外部环境和国家产业政策取向、建材行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等国家宏观调控。这些因素都客观地影响着县级供电企业的材料采购成本,必须引起重视。

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仍有空间

县级供电企业具有独有的生产经营特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因素主要是电量电价和输配电线损率,特别是输配电线路及设备线损率仍有控制成本的空间。

二、县级供电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县级供电企业成本控制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相应对策分析如下:

(一)职工经营理念要进一步转变

县级供电企业多是改制企业,从企业领导到职工思想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传统的粗放式经营理念,无形中影响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的成本控制,这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精细化经营理念存在明显的差距。在当前不断深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改变企业决策者、经营管理人员的经营理念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就很有必要,也十分重要。

1、通过供电企业间的同业对标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认识到同行业先进管理者的差距和不足,从思想和观念上意识到先进经营理念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主动地转变观念;

2、县级供电企业要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策略,不断地加大企业职工的经营理念和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只有根本上提高职工观念和素质,各项体制改革和先进经营理念才能推行下去,是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前提条件之一。

(二)健全县级供电企业预算及监管体制

县级供电企业要不断地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和执行监管体系。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充分发挥应有职能,在实际的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项指标应符合企业实际经营需要,应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应以降本增效为目标制定指标;在预算执行监督过程中,应明确各项考核指标及考核办法,但也不能单纯以是否完成了规定的任务作为唯一的依据,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节约成本有重点贡献的部门和个人,也应予以嘉奖。

资金集中运作,实行统一采购

为避免采购过程中过多的因素影响到采购成本,县级供电企业应实行资金集中运作,整体把握采购要求和实际需求,严格采购程序,实行招投标制。这种采购形式能够将各部门需求汇总,形成批量采购,一方面对供货商形成大宗采购,价格成本能够降低;另一方面集中管理避免了各部门采购出现的腐败等不良现象,确保采购过程公平、公开,获得性价比优良的物资和工程材料及设备,有效降低物资及设备采购成本,对县级供电企业整体降本增效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通过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提高线路设备效率,加强成本控制

县级供电企业的生产过程既影响到社会各方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又影响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这决定了既要重视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

县级供电企业要通过不断地技术改造和线路设备更新,能够有效地提升输配电设备和线路的安全可靠性,同时也降低了线路设备自身的损耗,对供电企业的生产成本控制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当前的电气化村改造建设就是有效的实践。

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降损主要体现在安全管理、优质服务、低压线损管理和电费回收四个方面,只有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不断地提升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成本。

篇3

我国企业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对成本控制管理的策略和价值链分析不够重视,更多的是偏向成本控制的单一化,这样会使得产品不能很好的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二)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管理与市场脱节

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升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这种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的做法是非常片面的,这样做的后果其实就是进行成本转移,甚至更严重的是把这些成本寄存在存货中,这样做只会短期的提高企业的利润,不能使企业长远的发展。

(三)企业成本控制管理观念陈旧

我我国真正实行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时间还不长,在成本控制管理方面的观念比较陈旧,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他们认为成本控制管理仅仅是表面上的各种开支的节约。虽然这样陈旧的管理方式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可是降低的弹性小,效果不够明显,技术才是科学的第一生产力,用发现的眼睛把科技转化成生产力,这样的成本控制管理才会高效。

二、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控制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

与改革之前的有关成本控制管理的理论研究相比,改革之后的理论研究有了长足进步,但目前的成本控制管理还存在的问题是系统性差。传统的成本控制管理方面的研究都是针对单个成本控制管理进行研究的,缺少了方法之间的联系研究,未能构成系统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各种成本控制管理方法的应用的缺少联系,我们在引进新成本控制管理方法时就通常导致原有方法大部分失效,使成本控制管理缺少连贯性,同时加大了管理成本。

(二)成本控制管理方法陈旧

当以前生产发展的趋势是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这是因为购买者的偏好并不完全相同,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购买者完全能根据自己需要来要求生产商设计、生产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商品,厂方也能取得较高效益,同时保证他们在短时间内得到理想的商品,这时工厂的一条生产线上就可能仅仅只有几台相同甚至没有完全相同的产品。这种生产方式将适用分批法来计算成本,而我国目前只有5.7%的企业是采用这种分批法来计算成本的,这些都表明我国的生产组织比较粗放,对消费个性不够重视,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上也比较简单化。

三、企业成本控制的相关对策

(一)树立企业管理的系统观念

市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企业需要树立系统的成本管理观念,把成本控制管理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注意整体与全局,同时对成本管理的内容、对象、方法等进行全方位分析研究,这样来了解各种成本控制管理方法的本质及特色,构建出系统的管理方法体系。为了增强企业产品的强大竞争力,进行成本控制管理就不能仅仅局限在产品生产过程,而应该将视野延伸到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及产品的设计。对这些成本管理的内容都应进行严格、细致的管理,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成本控制方法

成成本控制方法多种多样,既有通过差异分析进行的传统价值控制方法,又有利用组织结构的协作、技术革新的非价值控制方法。由于在进行成本控制管理的战略选择时成本控制方法没有固定模式,所以必须要根据企业现实基础,考虑企业的文化、组织结构、生产方式等来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法与此同时还应意识到传统的标准成本法、责任成本法、预算控制法等成本控制方法同现代的成本企划法、作业成本控制法等方法并没有完全相互排斥,相反,在一定条件下通常可以融为一体。

篇4

关键词:

智力资本;海西企业;企业竞争力

近年,海峡西岸不断发展成为一个以福建省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和东部沿海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但不少学者认为其经济发展总体实力仍相对较弱,外部竞争激烈,内部差异较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影响,人们对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开始重视,它无疑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因此,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智力资本与海西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的关系,来充分了解智力资本在企业竞争力中扮演的角色。

一、文献综述

从加尔布雷思提出智力资本一词引起业界的轰动后,智力资本的研究经历了构成基本要素研究、测评方法研究及推广应用研究这三个阶段。迄今国内外学者试图把智力资本放入企业发展因素中,针对它的不同方面进行探讨,来为企业发展找寻有效途径。国外较先对这一领域展开研究。PatrickH.Sulhvan给大众提供了“智力资本给予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利润和价值的主要创造者”的观点。而后,许多学者从不同国家和行业来对智力资本和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Firer等尝试采集南非市场上依赖智力资本的企业数据;Ahmed以81家美国跨国制造业或服务业公司为出发点;Marvidis以日本和希腊两国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的结果都证实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国内学者紧跟国际研究的脚步。李嘉明等实证分析了我国30家计算机上市公司的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各组成部分与企业价值的关系。2007年傅传锐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企业综合业绩的贡献随着业绩的提高而减弱,结构资本仅对业绩较好的企业有正向影响,而物质资本对所有企业的绩效都有着显著正向的作用。不仅如此,刘超等的研究也支持了以上学者的观点。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及定义1.因变量本文选取的被解释变量是净资产收益率ROE。ROE体现了企业所有者的获利能力,能综合、准确地反映企业绩效水平,故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指标。2.自变量本文借鉴VAIC法来选取变量。Public认为价值增值VA由人力资本HC和结构资本SC构成,是衡量知识型员工价值创造的最合适指标,定义人力资本增值系数HCE=VA/HC,结构资本增值系数SCE=SC/VA,从而智力资本效率ICE=HCE+SCE,而企业的资本是由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共同组成,故得出智力资本增值系数VAIC=ICE+CEE=HCE+SCE+CEE。此处物质资本增值系数CEE为VA/CE。3.控制变量实际上企业的外界条件、个体和团体资源等因素的也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为了保证分析的准确性,本文以对企业绩效影响较大的资产负债率(Lev)和企业规模(Lnsize)作为控制变量。所有变量定义见表1.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以海西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4年福建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剔除ST公司、PT公司、数据异常及数据缺失公司后,筛选得到70个有效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使用SPSS17.0和eviews8.0等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三)研究假设及模型建立据VAIC法可知,企业绩效来源于智力资本效率和物质资本效率,而人力资本效率与结构资本效率又决定了智力资本效率。人力资本很大程度上为绩效的提高作出贡献,是智力资本的核心。1995年Black就证明了在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当然,结构资本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人力资本能否完全发挥出作用还有赖于结构资本的优劣。1972年Alchina等指出,有组织的团队的生产数量和质量都高于单个个体产出之和。同时,物质资本给予企业最基础的物质支持,为企业的运作和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据表2可知,5年内每1元物质资本带来的企业增值浮动不大,而每1元人力资本带来的企业增值在前4年内从3.91连续下降到2.33,同时,每1元结构资本带来的企业增值从0.32上升到0.58,后几年有小幅度的减少,2012年出现负值可能是由于某个别企业经营不利,“税前利润总额”与“财务费用”之和为较大的负值,从而影响了SCE,为保证分析的辩证性,忽略此异常数据[11]。ROE五年持续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受2007-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10年福建上市公司效益恢复较缓慢,加之此期间中国经济正面临转型阵痛期,整体经济增速减慢,福建企业是东南沿海的主力军,自然会为转型付出一定代价。期间还存在通货膨胀因素,西部开发因素,消费鼓励政策的退出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了福建上市公司业绩下滑。

(二)相关分析本文用spss17.0来对样本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分析出,所有自变量偏相关系数绝对值都小于0.5,故不存在多重共线性。CEE、HCE、SCE、Lnsize与ROE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CEE与ROE的正相关关系比HCE、SCE、Lnsize与ROE的更紧密,而Lev与ROE呈弱负相关关系。

(三)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的探究智力资本与海西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本文根据已收集处理的样本数据和构建的模型来进行检验,所得结果见表4。首先,考虑到时间因素的影响,本文用SPSS17.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每年都建立一个模型,总共建立五个模型。从表6中可知,这五个模型调整后的R2值最低为0.754,F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由此可以表明模型拟合度较好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海西企业的智力资本与其企业绩效存在线性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5年回归结果中各个变量系数符号与研究假设相同,且前三年三者的作用都是显著的,但2013-2014年CEE、HCE的作用显著,SCE的T值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故作用不显著。上述分析说明,物质资本和由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构成的智力资本都会对海西企业的企业绩效起正向作用。海西企业若能更好地管理和运用智力资本,就会对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有较大提高。最后,本文用eviews8.0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以便从整体上更直观地分析。面板数据模型同样也证实了假设结论。AdjR2值为0.796且模型F值较高,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各变量也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T检验模型,说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能够对海西企业的企业绩效的79.6%做出解释。CEE的系数比HCE、SCE的大很多,说明目前在海西企业中,对其绩效做出贡献的主要还是物质资本,但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对其竞争力的提高还是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Lev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Lnsize与企业绩效呈弱正相关关系。从表6整体来看,这5年来CEE的系数整体趋于下降,而HCE的系数上升,这说明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不断建设和发展,一些知识型人才开始把就业目光投向海西企业,海西企业也开始了解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能缺少人力资本。与此同时,SCE的系数整体减少且数值不明显说明了海西企业在结构资本的管理和重视方面还不足。若企业能调整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比例,重视智力资本的管理和发展,相信会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结果表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而认为对企业的竞争力有正向作用,其中物质资本比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大。对海西企业而言,智力资本的增加使企业的竞争力有明显提高,智力资本的有效管理和利用能为企业在市场中赢得优势,加速企业成长。目前,海西企业仍需对智力资本的作用引起重视。建议如下:海西企业自身应提高创新意识,引进知识人才,充分依托人才、科技、信息资源来进行自主研发,结合市场导向,从宏微观整体来建设企业的创新体系;海西企业应在内部形成一系列合理的管理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特色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海西上市企业应在年报上合理披露智力资本信息,使得海西经济区中智力资本信息的获得渠道扩大,有利于增加海西地区的市场对智力资本的认同度,也有利于相互监督和促进。

参考文献:

[1]赵小芳等.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

[2]钱光明.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贡献程度分析[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1,(1).

[3]Firer,S.andWilliams,S.M.IntellectualCapitalandTraditionalMeasuresofCorporatePerformance[J].JournalofIntellectual,2003,4(2).

[4]王东清等.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2011,(10).

[5]MavridisD.G..TheIntellectualCapitalPerformanceofTheJapaneseBankingSector[J].JournalofIntellectualCapital,2004,5(1).

[6]MavridisD.G.andKyrmizoglouP..IntellectualCapitalPerformanceDriversinTheGreekBankingSector[J].ManagementResearchNew,2005,28(5).

[7]李嘉明等.企业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

[8]傅传锐.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来自我国IT上市公司的证据[J].当代财经,2007,(4).

[9]刘超等.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08,(1).

篇5

所谓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因为对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等影响而使得周围环境的功能和质量下降所付出的代价。一般来说,环境成本包括环境退化成本和环境保护支出。环境退化成本是指环境因为污染而带来的损失和因为进行环境保护原则上需要付出的代价;环境保护支出是指在进行环境保护过程中实际上所付出的成本。具体到企业中来,企业的环境成本一般是指企业微观上的环境成本。这里又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广义上的概念,另一个是狭义上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说,企业的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为了消除或者减少企业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而采取一系列措施所付出的成本以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因为违反了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或者是因为生产活动给企业之外的第三方造成了经济上或者身体上的损失或损害而支付的赔偿款或者罚款。广义的企业环境成本除了包括这两项之外,还包括了企业因为消耗了自然资源而付出的代价。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为了进行经济活动、追逐利润的同时,不但大量消耗了地球上的种种能源和资源,还对环境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为了遏制部分企业在进行生产的时候无节制地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同时为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进行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就需要对环境保护进行一定的保护措施;同时,在企业内部,也应该对环境成本进行严格认真的核算,这样也能够让企业更加有效地利用相关的资源。在造纸企业中,进行环境成本核算进而减少企业在造纸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是时代的需求,也是造纸企业能不能进行可持续生产的重要指标。

一、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

就目前来说,在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中,自然资源的计算是通过经济交易间接得到的,所以在进行这些成本核算的时候,往往会低估或者直接省略交易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降级或者环境损耗相关的环境成本,因此这种体系根本不能对自然资源的真正价值进行体现。在造纸企业中,这种现象同样如此。按照目前针对环境方面的会计方法和技术的要求,在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的时候,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所消耗的相关自然资源应该在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列入到环境成本中去。对于造纸企业在造纸过程以及相关的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那些植物纤维的原料,应该归入到自然资源的科目中去;而在生产中所消耗的能源如煤等,以及所消耗的水资源都应该列入到自然资源中去,在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的时候,这些成本都要进行核算。为了更好地体现生产活动中的环境成本投入情况,可以在原来的会计核算中增加一个二级科目,这一二级科目叫做环境成本,而环境成本又可以归入到生产成本这一一级科目中去。对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可以记成是生产成本中的环境成本。对于具体的原料,还可以记录成三级科目,比如在造纸过程中消耗了纸浆,在进行环境成本的核算的借贷表中,借方可以将其记录成环境成本中的纸浆,而贷方可以将其记录到原材料中去,具体可以标记成木材或者稻麦草等。

二、造纸企业中的环境成本核算

(一)环境成本核算的条件

在造纸企业中,要对环境成本进行核算,首先要做的是对所产生的环境成本进行会计估计,看该成本是否是通过会计估计而来的。如果是的话,就要按照会计估计中的变更条件和规律特点来进行处理;对于那一些对环境污染很大的固定资产,在进行折旧时,应该对其折旧成本相应进行增加。另外,在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的时候,也要看企业在往年的发展中有没有一些比较大的失误或者是策略上的更改;如果有的话,要对有差错的估算或者进行了调整的更改进行必要的处理,来对往年的环境成本进行调整。另外,要对环境成本是否带来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减少进行判断;如果此环境成本带来了这种影响,就将这种成本列入广义的环境成本中;最后,按照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作为判断的原则,来对核算进行费用化或者资本化的处理。在进行费用化核算的时候,要注意环境的成本投入是否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对于环境的损失和那些不同时期的会计费用,要分别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

(二)在造纸企业中,进行环境成本核算时,可以使用的核算方法有:

1.资本化的处理

环境成本核算的资本化的处理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为了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预防或者治理所建造或者购置的固定资产的行为而付出的成本。在进行资本化的处理的时候,要利用造纸企业或者行业中现行的财务会计进行资料核算。在对造纸企业环境成本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要增设相关的二级科目,就是环境资产。在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的时候,所有那些已经被资本化了的环境成本都要记录到环境资产中来。比如说造纸企业为了预防环境污染而购置的一些环保设施,为了处理环境污染而购置的一些污染治理设备等,都要记录到“环境资产”中去;环境资产是固定资产的一种。如果企业为了应对环境问题而自身进行一些相关设施的建造,那么在相关设施建造的过程中,先将此项计入到在建工程中去,等到完工之后再将相关设施转记到环境资产中去。在对相关的环保设施进行计提折旧的时候,应该把折旧算入到环境成本的费用里面去。

2.当期费用化的处理

如果使用费用化的处理方法对费用进行环境成本核算时,要遵照一个原则,那就是:谁污染谁治理。所有那些和产品生产有关联同时又能够对成本的对象进行清晰划分的环境成本,都可以记录到生产成本中的环境成本中去,记录的方式可以标为“xx产品”;对于那些成本对象分不清的环境成本,可以先统一记录到制造费用中的环境防治费用中去,也可以记录在辅助生产中的环境防治费用中去。对于那些和产品的生产并没有关系的环境成本,按照成本的承担对象,可以将其记录到销售费用或者是管理费用中去。在进行造纸生产的活动中,如果是由于一些很重大的生产事故而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而付出的环境成本或者是因为不按照资源利用的相关要求和原则来进行造纸生产所带来的环境破坏而产生的环境成本,还必须要缴纳一定的环保税费,这项费用一般可以列入到管理费用中的环保费用中去,在核算的时候再对利润进行冲减。在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的时候,对于那些没有构成环境的长期资产的支出成本,一般可以当成是间接的费用,并且依照相关的分配标准按照相关的产品来进行成本承担。

造纸企业在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的时候,可以按照上述的核算条件和核算方法来进行相关的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1] 王妹,张智光.林纸一体化企业的资源—环境核算研究(Ⅱ)造纸企业环境成本核算[J]. 林业经济问题,2006(04).

[2] 曹惠民,周月华.我国造纸企业环境成本资本化与费用化选择标准[J]. 会计之友(上旬刊),2008(10).

篇6

众所周知,对于住宅楼盘的营销流程一般都是在赶在开盘前大范围地撒广告:电视、报纸、户外媒体等等,大面积造势,然后在开盘时接受预定,最后就是让置业顾问等待客户上门,整个营销的过程非常简单明了。而有家商业地产公司在开盘前期主要把精力放在市场调查和同类市场的摸底上面,每天一上班就让销售经理带着置业顾问到本市的各农资市场走访客户,和他们交流谈心。通过走访和对客户心理及需求的分析,把3000多名有意向进入本市场经营的意向客户的资料进行归档。

在摸底结束的基础上,紧接着开始第二轮走访,并从这3000多名意向客户提炼出1800名目标客户,然后开始对这1800名客户采用密集的攻心战:通过隔三差五的客户回访、开座谈会、对他们灌输将要开建的农资市场的各种优势和进入本市场可能享受的优厚政策、带他们去南方成功的同类市场观摩学习等;通过一系列的一对一的营销将这1800名目标客户培养成本市场的黄金客户。

接下来第一期上市1200个商铺,在开盘的前一天就被这1800名客户中的一部分人抢定一空,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客户买不到房。再加上这部分人的带动效应,以至于在开盘后的几周内,一些没有买到商铺的,甚至愿意出比开盘价高3至5万的价格从别人手里转买。这家公司所用的策略就是典型的精准营销。

一、精准营销具有精准性

精准营销不仅可以做到受众精准,还可以做到效果精准和费用精准。假如我们要销售一款具有美白功效的护肤品,那么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哪些人对这一产品有购买意向,这些意向客户对这一产品报有怎样的心理,然后才能有效锁定这一群体,结合他们的心理开展营销攻势。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精准营销的做法就是选准1800名目标客户开展营销。花同样的精力和费用,一个是漫无目的进行大面积宣传,一个是针对这特定的一小部分意向人群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哪个效果更好?结果不言自明。

另外,精准营销还表现在对媒体的精准选择上,在传统的大众媒体和新兴的精准媒体之间选择怎样的预算比例,选择哪些精准媒体形式作为主要的推广手段都在考验着企业的营销智慧。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推广为例,你准备开展营销前一定要想好:你的产品针对哪部分人?这部分人上网习惯是怎样的?你的目标客户上网时会选择什么样的关键词搜索?在做完这些,你还要确保他们能通过关键词找到你,而且你的营销说辞要有足够的说服力。

二、精准营销具有可控性

精准营销更适合定位明确,目标受众窄或目标受众具体的产品,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精准推广中,无论是搜索引擎推广、及时通技术,还是关键词排名、网盟广告等,都具有极强的可控性。企业可以随时跟踪推广效果,随时根据网民搜索习惯设置关键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精准推广更注重客户的反馈,这就可以让企业随时根据推广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推广方式。

以上说的是推广技术上的可控性,此外,精准营销还具有营销策略上的可控性。由于精准营销的前提是把目标客户首先给精准地寻找出来,每一种产品必然会针对一部分目标群体,不同的客户其心理需求也不一样,而精准营销就是明确的一对一的营销,这就可以让我们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来调整我们的营销手段和推广策略。因为满足客户需求是营销成功的关键!

篇7

关键词:经济周期;融资约束;企业资本结构

中图分类号: F279.1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4-0056-05

经济周期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因素,其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得到了广大学者和实务界的认可。Levy(2001)发展了一个模型,在模型中债务被视为公司治理中的金融契约,这促使管理层和外部股东利益的结合。在经济周期衰退期,负债企业管理层财务相对于外部股东减少,两者之间的问题加重,而提高企业的负债水平将有利于降低两者之间的冲突。Dirk Hackbarth, Jianjun Miao, Erwan Morellec(2006)研究了宏观经济状况对于信贷风险和资本结构动态调整之间的关系。当企业的现金流依赖于当前宏观经济状况时,根据宏观经济周期变动调整融资政策并适应其破产风险将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通过模型的推导得出企业的资本结构将逆周期调整,而且负债的期限结构与信贷风险显著相关,信贷风险越大,期限结构越短,而且宏观经济因素同时影响了企业的负债能力和资本结构调整的幅度。Bhamra et al(2008)认为,宏观经济因素的时变性导致公司资本结构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而且财务杠杆与宏观信用风险密切相关。

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经济周期的主要影响机制仍存在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那些净值低、自有资金少的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外源资金配给问题;而作为实力较强、拥有较多可抵押有形资产和自有资金的企业来说,外源资金配给较少更多地是基于成本所导致的外源融资溢价问题。不少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已经关注到了经济周期对于企业融资影响的差异性。所以,本文将以融资约束程度高低――内源融资占投资比,对企业进行分类,在一个包含了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金融体系中同时考虑成本效应与融资规模效应。同时考虑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保证后续论文中以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检验,使得假设更符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本文借助Rafael Repullo和Javier Suarez(2000)的研究,展开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一、存在道德风险的一个基本借贷模型

二、包含银行部门和资本市场的均衡模型

三、经济周期对融资约束程度不同企业融资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在上述考虑了权益资本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前提下,同时考虑了企业自身资产负债状况及外源融资可获得性双方面的影响。从静态时点上看,自有资金比较高,自身财务状况最好的企业家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最轻,不存在资金配给的状况,其主要融资选择基于自身道德风险所产生的成本,如果自身的道德风险所产生的成本较低,更倾向于收益损失少的权益资本市场融资,如果自身成本较高,则会选择银行信贷资金融资;而自有资金比居中,财务状况一般的企业家面临权益资本市场配给,只能从银行信贷市场融通资金;而对于自有资金比较低、财务状况最差的那类企业家而言,他们无法获得外源资金,只能放弃投资。

四、结语

自有资金充足的企业以成本为出发点进行融资选择,在经济周期上行时期更多地选择权益市场资金,在经济衰退时期选择银行信贷资金以减少成本上升所导致的成本问题,资本结构呈现逆周期调整;而对自有资金缺乏的企业,融资活动受到了资金配给影响,经济周期上行时期可以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经济衰退期导致信贷配给加剧而无法获得外源融资,资本结构呈现顺周期调整。至此,本文清晰地描述出了经济周期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路径和对信息不对称程度不同企业影响的差异性。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银行信贷资金具有不可替代性,银行稳健在上述影响机制中在平抑经济周期影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Levy.Capital Structu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he Journal of Finanee,2001,56(l):97-129.

[2]Hackbath D.,MiaoJ.,Morellec E..Capital structure,credit risk, and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82(3):519-550.

[3]Levy,Amnon,Christopher A.,Hennessy.Why does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vary with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7,(l54):1545-1564.

[4]Bayless M.,S.Chaplinsky.Is there a window of opportunity for seasoned equity issuance?[J].Journal of Finance,1996,(52):253-278.

[5]Laurence Booth,Varouj Aivazian,Asli Demirguc Kunt,Vojislav Maksimovic.Capital Structur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Finance,2001:87-130.

[6]Robert A.Korajczyk,Amnon Levy.Capital structure choice:macro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financial constrai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8):75-109.

[7]Kiyotaki,N.,J.Moore.Credit cycl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211-248.

[8]Bhamra,H.S.,Kuehn,L.A,I.A.Strebulaev.The Aggregate Dynamics of Capital Structure and Macroeconomic Risk[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and Stan fo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8.

[9]Cook D.O.,T.Tang,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capital structure adjustment speed[R].SSRN Working Paper,2008.

篇8

1.前言

改革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长足的进步,中国制造业风雨兼程,已成为总体规模占世界第四位的制造大国。但在很多制造型企业当中仍存在产品同质化、利润率不断下降,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附加值低,以及消费者需求日益严苛等突出问题。使管理人员重新思考企业流程,消灭浪费,创造价值。而精益制造的实施则可以很好的控制质量和成本。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衡量制造企业的竞争标准的两个重要指标是质量优势和成本优势,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是增加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精益生产摆脱了传统的质量成本管理方式,是制造企业提升自己实力的有效工具。

2.精益生产在制造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中的重要性

精益生产作为一种从环境到管理目标都是全新的管理思想,并非简单的应用,是一套企业与环境、文化。以及企业管理体系高度统一的管理方法,精益生产较大批量生产方式而言,更加追求精细化管理,更加注重过程的优化,管理效率的提高。

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还是准时化生产,它包含经营管理者坚持非成本主义思想,过程管理坚持无情消除浪费,对人的管理尊重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对生产与管理中的问题,采用由易到难的原则,不断地改善、巩固,改善、提高的方法,以求长期的积累,获得显著效果。

精益制造的主要特点在于:首先精益建造有完整的传送目标的体系,可以更好地达到生产的计划;其次精益制造以顾客的最大化价值为生产的最大目标,使消费者的价值得到更好的认定、创造和传递;另外营销与生产一体化,进行可变性控制,减少浪费的产生;最后这是对生产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精益控制,运用一种动态的控制,更好地保证生产预定计划的实现。精益制造主要从产品开发、生产组织、生产计划以及生产控制等方面展开。将成本质量管理溶入到生产过程中,改善生产结构和管理方式,使之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3.制造企业精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在制造行业,所存在的问题不足不仅仅包含着生产空间的现场凌乱混杂,生产车间的员工不具备及时清理整理环境的意识,是我国制造企业自动化水平相比一些发达的国家仍然有一定差距的水平上,管理的不善,使不断地有事故发生,运转效率没有在合理的基础上得到发挥,很多生产出的劣势产品本应及时销毁再投入生产再造,但却将其闲置,浪费了物料资源;还有其行业按照订单量进行生产即多少单生产多少件的原则,使众多的原材料以及半成品堆积库存,这一生产措施使得资金得不到及时的回笼,增添了运转上的难处等等。显而易见,在我国制造行业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大中小企业人就不在少数,其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这些问题的限制,针对这样一个局势,从国有制造行业及民营制造行业来看,尤其是民营行业,实施精益化的管理生产思想是迫切的需要的,其实施的必要性和如何及时有效的管理生产,都应当认真的思考和分析,所以针对一些民营的机械制造企业更应对症下药。主要的薄弱环节有下面这些方面。

(1)质量成本管理理念推行难度大中国的中小生产型企业很多,企业主可能鉴于自身企业的承受能力或者只是在别人产生巨大效益的时候企业主才会采取精益质量成本管理方法。另外由于人才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企业的员工并不能满足精益质量成本管理方式下对人才的要求。

(2)质量成本管理意识薄弱,大部分制造企业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成本管理,忽视非物质产品质量成本,对于质量成本是事前还是事后控制不明确,成本预决策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对成本费用的发生规律和成本动因分析的把握不准确,质量管理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发生变动,从而质量成本管理与市场脱节,脱离最初的精益原则。

(3)生产组织过程缺乏协调,生产组织包括生产过程组织和劳动组织。生产过程组织要求对生产系统内所有的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以最佳的方式将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协调的系统。组织生产过程的基础要求包括:①生产过程的连续性;②生产过程的比例性;③生产过程的均衡性;④生产过程的准时性。我国的制造企业往往很难把生产各要素结合起来,结果使之不能形成一个协调的系统。

4.制造业精益生产的建议

生产计划是组织和控制企业生产活动的依据。要生产的质量和成本的精益生产,要从企业的生产计划开始,计划是对未来事项的一种预先安排,企业的各种资源筹集和分配都体现在了计划中。

生产计划是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各个子系统内部的生产要素信息准确可靠,才能使制定的生产计划。生产计划是依据各种计划信息进行的决策,需要企业不同部门的协调工作才能完成,调度计划设计涉及不同资源的矛盾、部门利益的冲突,因此各资源、各部门间要进行综合平衡,以保证企业现有的生产技术和资源的约束。

生产计划的综合平衡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生产计划与需求的平衡。生产计划与需求的平衡是生产计划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处理生产计划与需求的平衡的策略有追赶策略、均衡策略、混合策略等。

计划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生产计划必须建立在当前可利用的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超出生产能力之外的计划就是不可行的计划,因此制定生产计划时必须进行生产计划与生产能力的平衡。要进行生产计划与能力的平衡,必须对企业的生产能力进行核算,加强生产能力的管理,保证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完成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与物资供应的平衡。生产计划要得以完成,需要物资供应的保证。如果物资供应没有保证,生产计划有可能延期,导致失去市场机会,造成损失。进行生产计划与物资供应的平衡,必须做好物资的预测工作,根据生产任务确定各种物资的需求量,做好物资采购与库存管理工作,和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准时化采购。

生产计划与成本财务的平衡。生产计划与成本财务的平衡时为了保证利润目标的实现,使生产所需的资金投入有保证。进行生产计划与成本计划的平衡,采取措施降低费用,确定产品成本降低率与降低额。然后,根据成本制定企业资金计划、销售收入计划和财务支出计划,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提高企业员工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意识和成本素质;规范基础工作,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成本管理水平;结合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特点,有效改善能源成本;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5.结论

精益制造是用一种新的方法去思考和行动,它在欧美的许多国家都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美国、丹麦、英国等。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通过精益制造在控制制造企业质量成本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推动企业更有效的控制成本,提高了核心竞争力,是制造企业获取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一条有效途径。

精益质量成本管理办法将企业的质量成本责任分解为能够相互约束、相互制约的多个作业环节的成本责任,由相关作业环节来实现自我约束。精益管理的出现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管理工具,是中国企业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是当今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式下,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志祥.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2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1).

篇9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091-02

中国作为煤炭的生产和消费大国,煤炭企业的发展对于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国际认可且系统性强的管理模式应用于煤炭企业的管理发展中,必将为煤炭企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动力,尤其在成本控制环节实现精细化管理对于煤炭行业的长期发展提供管理上的实质保证。因此,对“精细化管理在煤炭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这一观点的探究尤为重要。

1 煤炭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现状

随着煤炭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煤炭企业的成本控制正由“粗放型”控制模式向“集约型”控制模式转变。然而随着“以人为本”的生产观念不断强化,煤炭企业生产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煤炭企业的各项投入随之剧增,再加上煤炭市场形势下滑,这样一来,以往的粗放式管理的弊端开始显露出来,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推行精细化成本控制。

1.1 精细化成本控制理念缺失

在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生产与经营统一、生产成本与销售成本统一,产品产量与产品质量统一的成本控制理念,导致大量资金浪费在冗杂的生产环节,生产成本与日俱增,致使煤炭企业不能够实现资金的健康发展[1]。

1.2 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体制不健全

纵观煤炭企业的成本控制,大部分煤炭企业并未形成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成本控制不够与时俱进。成本控制管理过程中重视历史经验数据,以实际生产系数完成成本预算的机制不够完善,成本控制过程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强制约束,缺乏以项目为主体的考核方式。因此,当前煤炭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与实际作业和生产销售脱节,存在一定程度的人为预算误差。

1.3 成本控制管理方式难以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管理方式的要求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的成本控制仍然处于以控制生产成本为主,控制销售、储存成本为辅,以成本控制事后措施为主,事前预算为辅的状态,尤其是对成本的控制管理应用科学的方法较少,而且不能够以市场信息化为前提条件进行科学决策,实质上仍处于“粗放型”的成本控制体系。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提出的“集约型”成本控制体系相悖,所以当前煤炭企业成本管理方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对成本控制提出的要求[2]。

2 推进煤炭企业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体制措施的研究

鉴于我国煤炭企业针对成本控制管理中产生的问题,推进煤炭企业成本控制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已然成为推进我国煤炭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推行煤炭企业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要求相关单位与主管部门管理深入到煤炭作业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中,了解煤炭企业生产、储存、销售这一由资源向价值转移的全部过程,真正做到成本控制有利可靠,有据可依,避免成本控制与实际生产作业脱节的现象。

2.1 完善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程序

第一,企业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管理是所有企业员工的行为,不是管理层与某一部门的行为举措。所以要加强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的宣传力度,建立全员节约机制,全体员工参与到成本控制的过程中。第二,强化管理体制。实现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管理体制保障。管理体制系统化,管理制度明确化是生产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丰富管理内容、明确管理责任、细化管理细则、强化管理手段、制式管理措施是生产成本精细化管理的保障。第三,生产成本的控制各个环节落实到煤炭企业的各个部门。形成一套生产成本控制、销售成本控制、储存成本控制完整的生产成本控制体系。第四,将煤炭企业的成本控制纳入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和考核当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煤炭行业由资源向价值转变的全过程实施权责明确、制度透明的成本控制。第五,量化成本控制目标。目标量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之一,对煤炭企业的成本控制同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量化成本控制目标,使得煤炭企业能够在保证生产数量、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储存成本的降低,合理配置各类资源。

2.2 大力提高“预防型管理成本”在成本管理中的地位

实现煤炭企业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必须实现由事后型成本控制管理模式向预防型成本控制管理模式的转变。围绕着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研究的成本控制管理模式,逐步实现以企业、生产团队、生产个人为基础的三级成本控制管理体系。达到权责统一、制度明确的企业成本控制状态。与此同时,针对成本控制的预算机制明确其义务,强化成本管理中的目标管理。

2.3 物资供应管理机制的完善

针对生产设备采购进行严格的掌控。相关管理与审批部门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根据价值规律以及生产设备价值与使用价值进行采购。全面转变生产设备的使用观念,对现场生产材料实施严格的使用管理,改变“事后清算”的生产过程对生产资料浪费的现状,以“事前制度”约束生产过程对生产设备的消耗。

2.4 建立标准化的日常管理体系

企业标准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以科学预测和管理实践相结合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对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重复性动作行为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加以规范,从而降低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各类费用,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利润最大化[3]。因此,在煤炭企业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中,制定标准化的日常管理考核体系,以先进的企业管理日常行为管理体制为蓝本,以“细节决定成败”作为理论基础,将煤炭企业的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纳入员工日常考核体系当中。真正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目标细化、制度化的企业日常管理。

2.5 构建信息化管理体制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企业管理实现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所以煤炭企业的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中必须构建高效的信息网络系统。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是以监督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为目标的。所以,财务部门要构建以搜集、整理、反馈为程序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从而搭建煤炭企业成本控制综合分析评判数据库。使煤炭企业成本控制真正做到有据可依。煤炭企业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要始终坚持制度化,流程化的管理模式,形成切合煤炭行业实际情况的成本控制思路与管理体制,确保煤炭行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

3 结语

伴随中国经济转型的时代特征,从煤炭企业这一行业特点的实际性出发,煤炭企业成本控制实现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势必实行的任务,这项任务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为此,在实现煤炭企业成本控制精细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资源向价值最大限度的转变的最终目的,以建立资源集约型、生产标准化、发展持续性煤炭企业为根本出发点。通过该文系统阐述,煤炭企业在成本控制中实现精细化管理必将为煤炭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

参考文献

篇10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起源于上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社会分工和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立足于常规管理基础之上,同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

精细化管理不是繁杂的管理,而是从系统方面考虑,紧抓既能够给客户带来价值,又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的环节。

(二)精细化管理的特征

与传统的管理理念相比,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具备一定的优势。精细化管理的特征表现为:

1、重视数据化和精确性

科学管理就是实现管理过程的数据化,只有实现了数据化,才能够促进管理的精确性。简而言之,精细化管理就是搜集数据,并进行研究,从而决定怎样操作。在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可以实现数据化和精确化,保证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2、坚持以人为核心

精细化管理认为每一位员工都是管理者,号召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同时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才能够保证精细化管理发挥应有的职能,倘若没有全员的参与也就失去了价值。

3、强调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属于一种管理技术,工人和管理者都将持续改进产品质量放在重点。也可以这样讲,精细化管理体现在企业流程的各环节中,它的关键就是持续改进、不断创新。

二、煤炭企业成本控制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精细化管理是企业必经的发展阶段。管理进步需要经历长期的发展,这个过程也是精细化提高的过程。如今,一些煤炭企业的生产还未奠定精细化基础,倘若直接由过去的粗放式管理跳跃到人本管理,并不能够取得理想功效。而精细化管理的重点体现在执行力;其次,实行生产精细化管理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保障。受市场需求影响,煤炭企业超采现象频繁,企业所开展的安全措施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快速发展需求。然而精细化管理就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安全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制度,让员工从心里得到认可,为确保煤炭的安全生产奠定基础;再次,实行精细化管理是提高煤炭企业竞争力的关键。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产品的质量、服务和管理方面,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仅仅凭借提高产品质量是不够的,还应该具备创新精神,从而就需要精细化管理做支撑;最后,实行精细化管理是提高煤炭企业执行力的有效方法。当前煤炭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生产环节的执行力普遍不高,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过于粗放,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够做到精益求精,制约了煤炭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推行精细化管理。

三、煤炭企业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的策略

(一)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制度和行为的统一

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在于执行,若不能够认真落实,即使是再好的管理方案也是虚同摆设。煤炭企业要想建立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就应该认真落实制度,提高员工的自觉性,及时有效地执行制度。与此同时,推行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有效提高企业的执行力。

(二)选准突破口,掌握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煤炭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找准突破口,掌握方法,致力于实现企业管理向着制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首先,要做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细化,建立健全职工绩效考核方法,强化工资分配的监督职能;其次,落实安全管理精细化。从整体上推行安全管理精细化,建立起安全生产因素,积极消除不安全因素;再次,生产管理精细化。由于煤炭企业的生产环节、工作性质较为特殊,在生产管理方面有更为严格的要求。

(三)强化执行力,严格落实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要结合实际状况,制定出科学且规范的制度体系,这样才能够形成健全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此外,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促使企业在动态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促进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就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精细化管理执行意识;同时还应该强化学习,保证精细化管理机制的积极落实。此外,还应该加强考核,促使精细化管理纵深发展。

综上所述,要想降低煤矿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质量,就应该建立起精细化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来讲,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于制度,核心在于领导,成败在于考核。所以,煤炭企业建立健全精细化管理体系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够使得管理制度得到员工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员工也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自身做起,避免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从而促进煤炭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兴民,张言语,王振栋.任楼煤矿强化成本管理的实践[J].煤炭科技.2011年01期

篇1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石油行业的利润越来越少,绝大的石油企业仍然坚持传统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因此,在整个技术密集型产品过程中, 等各方面相对来讲较为缺失,因此造成了企业经营管理效益逐步降低,我们必须要加强企业战略性目标的逐步实现,帮助人民群众生活状态得到不断的改变,而通过成本控制经济化进行管理,有利于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对整个石油企业进行细致的勘探,从而提高石油企业生产周期的效益性。同时我们必须要提高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在经营管理的?^程中,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的前提下,有利于加强我国石油企业与国外先进性,实现企业经营模式的逐步接轨,促进我国石油企业的跨越式发展。除此之外,通过对石油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对于稳固我们国家的发展目标来讲较为重要,能够保证员工个人的利益问题,使得我国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效益实现有效的发展。

二、精细化管理在油田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油田企业在实施精细化管理成本控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达到精细化成本管理的目标,保证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一,我们必须树立成本意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在控制成本的首要措施就是要具有成本意识,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有利于减少成本的投入控制,岗位员工的素质在成本控制不断得到有效的提高。

第二,我们必须加强油田企业预算控制体系。在油田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建立较为全面的管理思路,按照精细化动态管理,强化分析等各个方面的理念,推行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等相结合的机制,对整个油田企业成本进行管理。同时,对于资金预算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使得企业资金制度不断的对企业资金计划进行讨论时,每项项目的成本在可控的范围内,由财务部门及时上报企业准确的数据。

第三,我们必须加强分成本属性管理,建立相关的预警机制。在油田企业精细化管理成本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将企业成本的费用分为两部分来进行使用,主要是指通过一部分的成本费用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另一部分能够带通过企业的运用,维持企业运营,包括水、电费等各个项目,只有通过相关的管理制度对企业成本的特点进行划分,才能够使得成本预算得到有效保证。我们必须加强成本动态预警控制,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及时保证,利用成本费用管理的相关平台,对成本动态预警进行管理,加强管理机制,确保各项成本费用的平稳运行。

篇12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7)05-0109-06

企业社会资本是指蕴含在企业拥有的社会网络中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对于企业创业、融资和创新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间通过微博、博客和微信等在线媒介构建连带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从而使得企业社会资本的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真实社会关系,而同时包括基于社会化媒介形成的虚拟连带。相较于真实社会网络,基于虚拟连带的在线社交网络突破了私人社交和地理接近的限制,改变了企业间传统的交互与协同模式,从而为企业社会资本形成提供了新的可能。然而,尽管已有研究围绕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展开了大量探讨,但对社会资本的形成仍关注较少。特别是对于在线社交网络在企业构建社会资本过程中的角色并未给予重视。鉴于此,本文将从梳理企业积累社会资本的前因及其影响机制人手,提出企业社会资本形成机制的整合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基于虚拟连带的社会化网络对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认识并不统一,其中,以资源观和能力观较有代表性。持有资源观的学者将企业社会资本看做是一种资源,Nahapiet和Ghoshal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指源于企业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且有助于企业达成其目标的实际和潜在的资源。不同于资源观,能力观认为社会资本是企业的一种能力。边燕杰和丘海雄指出,企业的社会资本实质上是企业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而张方华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指是企业建立在信任和规范基础上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范围与质量,以及在此基础上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然而,尽管现有研究对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并不一致,但普遍认为企业社会资本与关系网络、社会连带、信任等社会结构特征紧密相关,并且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多数研究证实,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第一,企业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获得外部资源与支持。Uzzi指出,社会资本能够帮助企业获得融资;而李京提出,企业社会资本能够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和人才等一系列支持,从而有助于企业经营和成长。第二,企业社会资本能够促进企业创新和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企业参与技术交流的强度与企业社会资本直接相关,进而影响企业创新水平。蒋天颖等通过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发现,在企业社会资本有益于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和创造,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第三,企业社会资本有助于加强信任,抑制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隋敏和王竹泉指出,企业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获得外部信息和资源、防范机会主义和节约交易成本:Kumar等的研究发现,制造商与供应商和零售商的社会资本对制造商的绩效具有显著正效应。

对于企业而言,获得和累积社会资本是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已有文献从企业社会资本的来源和获取角度考察了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关于社会资本的来源,王晓文等通过对新创企业的分析,指出创业者社会资本是企业社会资本的最初来源;徐军辉提出,民营企业的社会资本包括源于其经营者血缘、地缘社会关系的原生陛社会资本,企业家社交网络拓展带来的社会资本以及与经销商、供应商合作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资本。关于社会资本的获取,盛意指出,企业所嵌入的社会网络特征影响社会资本的获得。同时,部分学者探讨了网络连带和网络位置的形成,Ahuja等研究发现,在企业网络中,企业间连带的形成与企业资源特征有关:Zaheer和Soda指出,已占据网络中心位置的组织更容易在后续网络的扩张中获得优势位置。

尽管现有研究围绕企业社会资本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相关研究多侧重于社会资本的结果而很少涉及社会资本的形成。隋敏指出,现有研究成果并未全面揭示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过程以及内在机理,同时,相关研究往往仅涉及社会资本的单一维度。Nahapiet和Ghoshal指出,社会资本包含结构、关系以及认知维度,其形成需要不同维度的综合演进,探究单个维度社会资本的形成固然有利于揭示社会资本形成的基A,但仍不足以勾勒出社会资本构建与累积的整体过程和机制。此外,目前相关研究均以现实环境为背景,而随着Web2.0技术和社会网络软件的广泛应用,企业间连带和网络的建立突破了现实的时空局限,企业如何在虚拟环境下拓展网络和获取社会资本等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二、企业结构社会资本的形成

企业结构社会资本是指企业之间的连接模式,包括网络联系、网络结构形式和可使用的组织等。因此,现有研究中往往将企业间连带或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作为度量企业社会资本的指标,例如企业间联盟关系与合作关系的数量、企业间联盟或合作关系的形成概率以及企业在网络中的中心度和结构洞位置等。企业结构社会资本的形成受到社会网络特征、资源依赖和制度环境塑造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制约了企业拓展社会网络,积累社会资本的机会、动机和资源,从而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

1.既有网络特征的影响

社会网络的演化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因而未来的网络结构会受到已有的网络结构的影响。上述影响通过社会网络的信息传导和信号释放两方面机制实现:一方面,已有的网络限制了网络成员对于新信息的获取,从而使其拓展网络的方向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已有的网络能够帮助网络成员鉴别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使网络成员在后续构建合作或联盟关系时免遭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因而企业倾向于和原有的伙伴建立其他层面的关系或借助于原有合作伙伴扩展网络。

在企业结构社会资本形成的过程中,企业现有网络的结构和网络地位是主要影响因素。Zaheer和Soda以及Rosenkopf和Padula等学者认为,现有网络结构对企业结构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企业间或企业成员间现存连带(Pre-Existing Ties)的影响,以及网络位置(Position)的影响。在企业间连带方面,现存连带增加了企业了解网络中其他成员的机会,从而有助于后续连带的形成,而企业成员间已有的私人社交关系有助于培养信任,从而导致个人所在企业间连带的形成。同时,占据某些网络位置的企业更容易与其他企业构建连带从而累积社会资本,例如地理位置的相邻是企业问连带建立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Ahuja等发现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和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企业在信息获取和传播方面更有优势,更容易吸引网络中其他企业与之建立合作或联盟,而边缘位置的企业在吸引合作伙伴方面则具有天然的劣势。此外,企业在原有网络中的地位与企业间联系的建立有关。网络地位体现为企业的市场主导性和绩效表现。在企业网络中,绩效较优的企业在选择与其他网络成员建立连带时拥有更大的主动权,也更容易在新的网络中占据较为中心的位置。

2.企业资源禀赋的影响

组织间的资源依赖是建立组织间网络并形成结构社会资本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建立和改变网络结构特征,组织能够通过网络中的其他成员获得资金、技术、知识诀窍和市场等资源从而实现自身的目标。基于以上观点,一些学者从资源依赖的角度探讨了企业间连带形成过程中,资源禀赋的特征如何影响企业选择联盟伙伴和合作对象。研究发现,企业的伙伴选择存在两类策略:第一,与和自身禀赋相似的企业建立连带。Rosenkopf和Padula指出。企业间相似的资源禀赋为双方获取和利用彼此的资源提供了便利,因而企业往往更容易与和自身资源禀赋相似的企业建立联盟。Madhavan等发现,企业间采用技术的相似性和人力资本的相似性均正向影响企业间连带的形成。第二,与和自身禀赋互补的企业建立连带。Mitsuhashi和Greve提出,市场的互补性正向影响企业间联盟的形成。Baum等则指出,企业知识的互补性有助于企业间创新协作网络的形成。

3.制度和环境的影响

除去原有企业社会网络的惯性和企业自身资源禀赋的特点,环境与社会制度因素在企业结构社会资本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Ebers认为,蕴含在环境中的制度、规范以及文化是网络发展的内在惯性,而法律制度和产业特征是影响企业间网络形成的重要原因。环境特征影响企业网络扩张行为所需的资源并决定了企业的战略选择,进而影响企业间网络形成的可能性和网络演进的模式。部分研究发现行业环境影响企业间网络形成,肖东平和顾新指出,在技术密集、产品更新频繁或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行业中,企业更加需要缄默知识、技能诀窍等无形资源的频繁交换,由于企业间网络具有突出的信息传播能力,在上述行业中的企业间更容易形成网络。同时,制度因素对于企业间网络的形成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在制度的推动下与其他企业建立联系并加入网络能够免于被孤立、获得更多合法性资源。而李国武则提出,法律制度是组织间网络形成的基础,平等宽松的反托拉斯法律体系、促进研究和开放的政策法规以及激励高等教育与产业合作的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了企业间研发联盟的建立,进而有助于企业间网络的形成。

三、企业关系社会资本的形成

企业关系社会资本是指通过创造关系和利用关系获得的资产,包括信任和互惠规范等维度。在企业间关系中,关系社会资本能使企业减弱对交易或合作伙伴的怀疑,降低对交易或合作伙伴违约的预期,并强化未来再次交易或合作的意愿。Elfenbein和Zenger认为,企业间沟通的便利性、地理接近性和企业面临技术环境的动荡性会影响企业间合作与交互行为,从而影响关系社会资本的形成。其中,沟通的便利性。例如共同的语言和沟通技术的使用能够促进企业间的交流,有助于关系社会资本的积累:地理接近提高了企业间发生交互的可能性,促进关系社会资本的形成:交易环境的动荡影响交易双方调整对交易关系持续时间的预期,可能导致一方提前退出合作,从而减少关系社会资本。由于信任和互惠是P系社会资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下将分别围绕企业间信任和互惠规范的形成展开分析。

1.企业间信任的形成

作为商业关系的基础,信任是企业关系社会资本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故在相关研究中,信任往往被用来表征关系社会资本。企业间信任的形成受到被信任者的特征、双方关系特征、双方的沟通和制度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在被信任者特征方面,Fulmer和Geffand认为。被信任者完成任务的质量和能力、组织规模与声誉以及企业道德等有助于向合作伙伴展示自身的优势,减少双方信息不对称从而消除合作中的不确定性,促使信任形成;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似特征,例如高管对于企业经营的共同的理解和看法有助于培养企业间的信任。第二,双方关系的特征,包括过去的合作经历以及在过去合作中的相互依赖程度等。例如企业间曾经的合作经历能够增进双方的了解,强化合作双方对未来继续合作的期望,从而有助于培养信任,因而企业在正式合作前往往通过参与实验性合作消除彼此的不信任感,而当企业在合作中相互依赖程度较高时,对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的预期较低,从而提升对合作对象的信任感。第三,在沟通方面,较为频繁的沟通有助于消除合作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培养信任;而在沟通时表现出的诚实和礼节也对信任的形成有正向影响。第四,在制度因素方面,Bachmann和Inkpen认为,制度可通过法律条款、企业声誉、资格认证以及规范等机制为信任的形成奠定基础。而在虚拟交易背景下,交易制度的规范性同样影响企业间信任的形成。

2.企业间互惠规范的形成

互惠是企业合作的基础,企业在网络中能够获得其他成员的帮助和支持,一方面,源于信任;另一方面,则与网络中的互惠规范有关。网络中的互惠规范包含了获得和给予两方面,即每一个网络成员在借助其他成员获益的同时也为其他成员的利益而付出。网络成员之间的互惠常与自身利益相冲突而仅仅有利于网络的整体发展,互惠规范的存在能够增强成员之间协作的可能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搭便车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Cropanzano和Mitchell指出,网络中的互惠规范的建立以网络成员之间的社会交换行为为基础,需要网络成员投入时间和努力,一方面,通过网络成员之间的社会交换,例如信息交流或社会支持,成员对他人的帮助和付出得到了回报,从而强化了成员助人的意愿:另一方面,网络成员对互惠规范的违反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抵制和制裁,从而遏制了搭便车的冲动。

四、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与在线社交网络因素的影响

1.企业社会资本形成:一个整合分析框架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资本的累积是包含多个层面和环节的复杂过程,涉及企业间连带的形成、企业网络结构特征的演进以及企业间信任的建立等问题,其影响因素包含企业自身、企业间以及宏观环境三个层次,这些因素会导致企业在积累社会资本的机会、动机和条件上产生差异,从而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形成。根据对上述因素的综合,笔者得到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机制框架,如图1所示。

(1)企业自身特征。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企业自身特征包括企业既有的社会网络特征,例如网络中的位置和占有的社交连带,以及企业的声誉和绩效特征。社网络特征决定了企业获得信息知识和了解其他企业的可能性,从而影响企业间社会连带的形成。在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或拥有更多连带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其他企业的信息,在网络扩张方面有更大的主动权,从而增加累积社会资本的机会。企业的声誉和绩效特征则有助于向潜在的合作伙伴展示优势,减少双方信息不对称并且消除交易和合作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强化企业间建立连带、构建社会资本的动机。

(2)企业间特征。企业间资源禀赋的异同是导致企业间连带和网络形成的动因之一,企业间资源禀赋的差异影响企业选择联盟伙伴、扩张网络和积累社会资本的动机,从而影响企业间连带的构建。占据互补性资源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动机建立合作与联盟,而地理位置、技术和市场地位相似的企业则由于更容易相互了解而形成联盟。同时,企业间合作关系的特征对关系社会资本的积累有重要影响,例如曾经的合作经历有助于强化双方对继续合作的期望和信任的培养。相互依赖程度较高的合作关系能够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预期,提升双方的信任。此外,企业问沟通的频次、工具和便利性也是交易与合作中积累关系社会资本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

(3)宏观环境特征。企业所面临的制度、市场环境以及文化特征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市场环境与文化特征影响企业对于建立企业间关系网络的决策以及企业塑造和管理自身关系网络的策略,限制了企业网络扩张行为所能动用的资源,同时,制度的存在通过法律条款、资格认证以及社区行为规范等形式影响企业对于交易与合作关系的预期,从而影响与其他企业建立关系的动机。

2.社会化网络因素对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

在现实环境中,企业社会资本的构建受到地理接近性与私人社交的约束,伴随着真实互动过程的逐渐发展演化。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社会资本的建立已不仅仅依赖于现实社会网络嵌入中的强连带,同样可能建立在虚拟嵌入中的弱连带的基础之上。上述变化引起了企业自身、企业间以及宏观环境特征的改变,为企业社会资本形成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式。

首先,社会化网络的出现强化了企业行动在社会资本的获取中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资本形成的过程中,企业自身特征,例如企业原有社会连带数量和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企业获得信息的机会,从而限制了企业构建社会连带和拓展社会网络的行动。而在在线社会网络的背景下,企业能够脱离现实网络的限制,更加主动地获得其他企业的信息,从而在企业间连带关联对象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大的自。通过选择合作伙伴并借助在线社交工具维护与伙伴的关系,企业得以建立企业间虚拟连带与社交网络,占据较为有利的网络位置,从而获取和积累结构社会资本。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再被动受限于既有社会网络的特征,而是更为主动地构建网络和塑造网络特征。在虚拟社会网络中,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同样呈现出网络化和虚拟化的趋势,例如借助蕴含在社会媒体和网民中的知识,企业能够为其研发设计提供支持。

其次,在线社交网络背景下企业间关系特征与交互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由于传统社会网络中维系连带的成本相对较高,企业更倾向于与同一个伙伴建构多重连带或重复连带,而在虚拟社会网络中,虚拟连带的维持成本较低,故企业基于不同目的构建较多数量的连带是可能的;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社会网络,虚拟社会网络中个体之间的沟通手段大大丰富,并且基于互联网的频繁互动业已成为新一代电子商务的最重要特征。博客、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以及用户创造内容的广泛出现,使得企业在沟通的时机、内容以及沟通互动的模式等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和主动性。企业间关系特征和沟通方式的改变会如何影响企业间连带、信任以及社会资本的形成,上述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

最后,在线社会化网络丰富了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在传统社会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因素更多地来自于行业规范和法律制度,而对于虚拟社会网络而言,媒介和网民正在成为企业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了系统内规范与文化的构建和形成。在传统社会环境下,规范和制度有助于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那么,在虚拟社会网络中,媒体、网民以及企业间的协同演化如何塑造网络生态系统的规范和文化,如何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上述问题仍需要深入探索。

篇13

修订后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包括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其中基本指标包括利润总额和经济增加值指标(EVA),并对相关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予以详细阐述。

1、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是指经核定的企业合并报表利润总额。利润总额计算可以加上经核准的当期企业消化以前年度潜亏,并扣除通过变卖企业主业优质资产等取得的非经常性收益。

2、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是指经核定的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即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其中,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1-25%)。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为了规范资本成本的计算,国资委也对资本成本率作出了规定。国资委明确规定,央企资本成本率原则上定为5.5%;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较重且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资本成本率确定为4.1%;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的工业企业和80%以上的非工业企业,资本成本率上浮0.5个百分点。资本成本率确定后,三年保持不变。

二、指标解析

1、引导央企做强主业,提高发展质量

国资委限制央企涉及非主业投资,引导央企通过主业经营取得好效益的意图明显。从上述指标概念和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此次公布的新考核办法充分体现了国资委对央企的考核以“主业价值”为重的新思路:央企的非经常性收益在基本指标得分计算过程中,均被列为扣除项。在计算利润总额时,要扣除通过变卖企业主业优质资产等取得的非经常性收益;在计算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时,对企业非经常性收益按减半计算,而对符合主业的在建工程,则可从资本成本中予以扣除。

在原有的考核体系下,为了增加利润和效益(净资产收益率)的最大化,一些央企的非主业投资乱象较为严重,热衷于追逐股市、房地产和期货等“见效快”的收益。此举不仅挤占了原本应用于增强主业发展的资本资源,还往往带有较大的潜伏风险隐患。以房地产为例,据一些媒体统计的资料显示,约130家央企中,只有十几家的经营主业是地产,其他央企的主业均与地产无关,但实际上却有多达数十家的央企涉足房地产,想尽办法以旗下地产公司参与房地产市场的争夺。

上述现象的背后,是一些央企经营理念失当的症结所在:热衷于非主营投资、漠视主营业务的战略投入,且在盲目多元化的过程中忽视多元化经营快速扩张的高风险等。长此以往,势必会严重影响到央企主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削弱央企长久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根基。

以新考核指标体系衡量,那些通过土地等资产出售、二级市场股票交易收益提升利润总额的央企经营业绩将现出原形,即原体系的考核排名若按新考核指标来评判,必将出现一些颠覆性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非主业活动对管理层业绩的影响,可以对央企从事非主业经营的活动产生较大的限制影响力,央企非主业投资乱象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面对日益变化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中企唯有做好自己的主营业务,突出主业、发展主业、做强主业,才是最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

2、强化权益资本成本概念,引导央企重视国有资本投资回报水平的提升

利润总额指标是个绝对量指标,且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金的成本,没有将权益资本成本从营业利润中扣除。这样计算出来的会计利润会造成一种错觉:权益资本是一种免费资本。从而使企业经营者忽视权益资本成本,忽视权益资本成本就容易忽视股东利益,不重视股东资本的有效使用。

经济增加值指标的引入,就是要引导企业增强价值创造能力,提升股东资本回报水平。对央企经营者而言,国有资本及其权益如同企业有息贷款,不再是“免费的午餐”,其也是有最低成本率要求的。从国际上看,多数行业的资本成本率在10%以上,根据测算,我国央企应为7%~10%。国资委从中央企业的实际出发,本着稳健起步的考虑,参照了商业银行3年期贷款5.4%的基准利率标准,将央企资本成本率原则上确定为5.5%。央企的盈利只有高出其最低资本成本(包括股权成本和债务成本)的部分,才是股东资本所取得的真正投资利润。对国有资本而言,如果一个央企经济增加值指标(EVA)为负值,即使利润总额为正,也意味着资本成本要求尚未得到满足,换言之,央企的经营运作没有创造出真正的国有资本投资回报率,其主业经营仍处于失败状态。

以经济增加值指标(EVA)作为考核的基本指标,对传统以利润总额来考核效益好坏的管理理念产生了重大冲击:以前规模大、利润高就是好企业,现在却不一定。因为有利润的企业也不一定真正创造了价值,经济增加值(EVA)高的企业才是真正的好企业。通过用经济增加值(EVA)的增长数额来衡量央企经营者的贡献,将经营管理者的经营水平与股东的最低资本要求紧密挂钩,可以反映经营者真正的经营管理水平并有效激励经营者从企业角度出发,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提升国有权益资本的回报水平。

3、进一步鼓励央企加大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投入

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无一不是靠高科技取得所在领域技术和市场的“话语权”,靠自主知识产权及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保持本企业在领域内的“龙头”地位,使企业进入不断发展和攀升的良性循环轨道。因此,加大科技投入、贴近市场加强科技创新就应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为鼓励企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国家通过《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符合法律法规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作为企业应交所得税税额的加计扣除项,更多地抵减企业应交所得税税额,减少企业税费的负担。

在此次新增的经济增加值指标的计算公式中,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作为税后净营业利润的调增项,能加大央企考核分值,再次凸显了国家鼓励企业加大关键领域和占领未来制高点研发投入的战略意图。中央企业应切实担负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开创科技发展的新局面。

三、小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