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病危护理标识

病危护理标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2: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病危护理标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病危护理标识

篇1

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胃食管反流病患者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22~78岁,平均52.4岁;病程3个月~3.5年,平均6.5个月。

临床表现:46例中咽喉部异物感或咽痛30例;呛咳或咳嗽11例,以慢性咳嗽为主,常在夜间平卧入睡时发生,骤然从深睡中惊醒;胸闷、胸痛、喘息5例。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X线胸部正位片或胸部CT均正常。

诊断情况:本组误诊为慢性咽炎30例,慢性气管炎11例,哮喘5例,按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给予抗炎、止咳、平喘等治疗,症状反复发作,疗效欠佳。46例胃镜检查均示反流性食管炎。按洛杉矶分级法[1],A级26例,B级12例,C级6例,D级2例。46例根据临床症状、胃镜检查所见及治疗结果,确诊为GERD。

治疗与转归:46例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及促动力药物治疗。具体方法:第1周雷贝拉唑10mg,每日2次,莫利5mg,每日3次,硫糖铝片1.0,研细调成糊状,每日3次,同时嘱患者床头抬高15cm。第2周雷贝拉唑改为10mg,每日1次,莫利同前,停用硫糖铝片,治疗3天后,大部分病例临床症状减轻,治疗3周后,全部病例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1个月后复查胃镜正常。

讨 论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除典型烧心、胸骨后不适、反酸等症状外,部分患者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诊治以咽部不适、咳嗽、喘息为主要表现的GERD误诊为呼吸道疾病共46例。

GERD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症状或黏膜损伤。该病在西方国家患病率10%~30%,并发症发生率30%左右,又有癌变风险,因而备受重视。亚洲国家的患病率为5%~10%,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5.9%[2]。

本组病例提示对临床上反复出现咽部不适、异物感、反复咳嗽、咯痰、喘息、气短、胸闷症状,尤其夜间发作明显者,经相应治疗疗效不佳,应考虑到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详细询问是否伴有消化道症状,并行胃镜、24小时食管pH监测,以明确诊断。

GERD导致上述不典型症状,其原因在于:①胃酸、胆汁反流物致反射性咽高压及反流物刺激咽后部黏膜造成黏膜充血、水肿,以及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延长,故造成咽部不适及异物感,易误诊为慢性咽喉炎。②研究表明,食管黏膜存在酸敏感受体,反流物刺激食管黏膜因炎症而暴露的酸敏感受体,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提高气道反应性,以及反流物被吸入呼吸道直接对黏膜的刺激损伤导致出现呼吸系统病症,如支气管炎、哮喘样发作、吸入性肺炎等,故临床常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3]。

近年来,人们饮食结构发生很大改变,人日老龄化以及肥胖者增多,加之部分人生活不规律,抽烟、嗜酒及过度摄入刺激性食物,GERD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由于本病症状可有烧心、胸痛、咽部异物感、咳嗽、哮喘等,涉及不同部位和不同系统,鉴别诊断涉及心、肺、五官、口腔各科,加之病程迁延,症状扰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各科临床医师重视[2]。对于基层医院由于无条件开展胃镜检查和24小时食管pH监测,我们认为可给予诊断性试用质子泵抑制剂、胃动力药和床头抬高15cm等治疗1周,如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本病诊断一般可成立。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护理干预;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分析;护理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快速生活节奏的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herosclerosis Disease)是一类严重影响人类生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管腔狭窄或阻塞而引起的心肌缺血。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冠心病已成为人类致死率与致残率的首位病因,系统了解和认识冠心病危险因素,对于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行危险因素的干扰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讨论护理干预冠心病的多重危险因素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可靠的护理措施。

1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定义

当某些环境因素存在或暴露时使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增加,适当的对其干预后可降低其发生的危险,这些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称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1],具有普遍性,可重复性以及量效关系等特点。

2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调查

2.1 资料与方法:将我院心内科2009年4月-2011年4月收治住院并确诊为冠心病3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150例,男87例,女63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4.2岁。对照组150例,男82例,女68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7.4岁,采取问卷调查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其问卷具体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职业、不良饮食习惯、血脂、血压、吸烟、超重、遗传因素等。

2.2 结果:根据300例冠心病患者发病因素结果调查显示其发病诱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结果显示呈近似线性关系,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50岁后进展较快。②性别,男性与女性相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男女比例约为1.93:1,女性在绝经期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③职业,脑力工作劳动患者发病高于体力工作劳动患者,其主要发病诱因可能与患者心理紧张及工作压力强弱有关,故较易患病。④饮食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可造成该病因的主要因素,因长时间的进食高脂肪、高热量、高胆固醇患者易患此病。⑤高血脂,由于脂肪摄入过多而导致血脂代谢异常,是冠心病发病率的主要预测因素之一,血清总胆固醇的升高是冠心病主要发病因素,老年患者TC的升高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死亡因素。⑥高血压,血压增高与冠心病发病关系密切,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组冠心病患者有188例高血压,占80.17,据统计冠心病患者中60%~70%伴有高血压,且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的发生率为普通人群的4倍[2],其收缩压与舒张压增高均与本病有着密切的关系。⑦吸烟,吸烟是冠心病主要的易患因素。本组冠心病患者中吸烟患者占79.4%,有研究显示,男性吸烟患者冠心病猝死的相对危险因素较不吸烟者高10倍,女性高4~5倍。吸烟年龄越早,烟量及次数越多(或)越大,烟龄越长患者,患冠心病危险因素越大。烟雾中的尼古丁可使动脉痉挛,而增加冠心病发病的危险诱因[3]。⑧超重,体重指数(BMI)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预测指标,是冠心病死亡原因的重要预测因素,控制体重肥胖,增加户外活动及适当锻炼,每周至少进行5天的中等度的体育锻炼,是降低冠心病发病的治疗和预防的措施之一。⑨遗传因素,冠心病家族史的遗传患病人群是普通人群的12倍左右,具体见表1。

表1 300例冠心病患者患病危险因素调查显示结果

3 护理干预

针对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将患者300例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150例,男87例,女63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4.2岁。对照组150例,男82例,女68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7.4岁,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

3.1 制定干预计划:由责任护士和患者共同参与制定,鼓励患者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及不良生活方式,培养患者养成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饮食理念,对个别患者实施个性化干预措施,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并监督与记录患者执行情况。

3.2 干预方法:对干预组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自行救护措施和避免措施,在以下等方面进行指导:①饮食的调整,避免进食高脂肪、高热量、高胆固醇等食物,建议以低盐、低脂、低热量、低胆固醇和高纤维膳食为主。要少吃动物内脏、动物脂肪、蛋黄以及刺激性食物和过量饮酒及咖啡等饮品。多吃动物蛋白如鱼虾等海鲜类食物、新鲜水果、瘦肉、豆制品、杂粮、新鲜蔬菜及韭菜、芹菜等高纤维青菜,提倡使用植物油、防治进食过量及超重,切忌暴饮暴食及进食生冷等食物以及纠正偏食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并保持肠道通畅。②戒烟戒酒,避免饮用浓茶及刺激性饮品。③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早睡早期,加强体育锻炼及户外运动,劳逸结合。

3.3 跟踪随访:干预组患者一个月一次的定期随访,了解患者对冠心病知识的认知和了解。对理解和认知错误的患者进行个别干预指导。

3.4 干预效果评估:干预组中150例患者无新近发生及复发的冠心病事件发生。干预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4项参数中除日常生活能力外,其社会影响、抑郁、焦虑等障碍均有显著改变。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干扰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比较

4 讨论

本文通过研究调查发现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年龄、性别、职业、不良饮食、血压、血脂、吸烟、遗传及体重有着密切关系。

目前,冠心病的预防和控制受到了社会及人们的重视。在护理工作中开展冠心病的干预和控制对冠心病的防治极其重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当代医学和护理的主要宗旨。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仅通过系统的治疗是不够的,在冠心病的系统治疗同时加强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突发心脏事件的应激能力及预防能力,减少冠心病的发病频率及次数,从而减轻了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使冠心病患者更好的参与社会活动,加大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在重视冠心病防治和系统治疗的同时,必须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强调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防治作用[4]。最佳的控制方案为对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实施个性化的干预。目前护理干预主要体现在临床患者的健康教育宣传,局限于医院内部及病房。随着社区医疗体系的建立,护士在冠心病的预防方面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结合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分析是护理工作在这一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综上所述,改变不良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提高自我防预水平,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减少心脏病的猝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参考文献

[1] 鄢盛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6)324-326.

[2] 马翠,李寿芬.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及整体性评估[J].宁夏医学杂志,2007,29(8):759-761.

篇3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5(c)-0191-03

Study on the causes and nursing methods of metabolic syndromes among community residents in Shenzhen

SUN Xiao-ling SUN Shi-hua LUO Xia

Dongyuan Community Center,Futian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03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of metabolic syndromes (MS) in community residents in Shenzhen,and to explore the nursing methods accordingly. Methods With adoption of the sampling method,2000 residents in Futian community over the age of 30 from March 2014 to June 2015 were involv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ivided into Healthy Group and MS Group according to the Metabolic Syndrome Diagnostic Criteria.Then,the single factor and multi-factor were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general factors of patients and explore the pathogenes is factors of MS.Based on the risk factors,relevant nursing measures were discussed. Results Among 2000 samples involved in this study,386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MS,and the incidence rate was 19.30%.The single-factor analysis result showed that male with increasing ages,low educational background,high labor intensity,high psychological pressure,bad living habits and related genetic genes had higher incidence of MS (P

[Key words] Metabolic syndrome;Causes of disease;Nursing method

代谢综合征(MS)为糖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肥胖等聚集的临床综合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统计指出,MS在西方人群中发病率为25%,而在我国城市地区2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14%~16%[2]。MS为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发生独立危险因素,危及人群健康,为目前备受关注公共卫生问题[3]。深圳市为经济发达城市,MS发病较高,临床中针对MS发病相关因素实施护理,对预防、治疗MS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随机选取深圳市福田社区30岁以上居民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MS发病因素,并探讨护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抽样方法抽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深圳市福田社区30岁以上2000例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23例,女977例;年龄30~82岁,平均(48.3±8.2)岁。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深圳市福田社区常住居民,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精神疾病患者。将符合MS诊断标准人群分为MS组(n=384),其余归为正常组(n=1614),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研究两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劳动强度、心理压力、生活习惯、遗传等,探讨影响深圳市居民MS发病危险因素,并针对发病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

1.2 方法

检测所有研究对象一般项目和血液学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心率、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γ-谷氨酸转肽酶(GGT),参照《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4],具备以下4项中的3项或全部。①肥胖或超重:BMI≥25 kg/m2;②血糖升高:FPG≥6.1 mmol/L及(或)2 h PG≥7.8 mmol/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③血压升高:SBP/DBP≥140/90 mmHg及(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④血脂紊乱:空腹血TG≥1.7 mmol/L及(或)空腹血HDL-C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χ2检验)及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本次研究选取2000例居民作为研究对象,386例患者明确诊断为MS,发病率为19.30%。单因素分析得出男性、年龄增加、文化程度低、劳动强度低、心理压力大、生活习惯差及有遗传人群MS发病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单因素分析(n)

2.2 多因素分析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劳动强度、心理压力、生活习惯及遗传均为深圳市居民MS发病危险因素(表2)。

表2 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本次研究得出,深圳市社区30岁以上居民MS发病率为19.30%,高于我国人群MS发病率,可能与本次研究对象年龄选择及深圳市地区差异有关。同时分析得出,影响深圳市居民MS发病危险因素较多,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劳动强度、心理压力、生活习惯及遗传。MS为代谢性疾病,其发生与多因素有关,男性人群代谢较女性有显著差异,加之男性人群吸烟、酗酒比例大于女性,同时男性人群在心理压力、生活习惯等方面较女性人群危险程度更高[5-7]。影响MS发生危险因素中,除遗传和性别外均为可控制因素,临床中通过危险因素控制可有效降低MS发生率,进而保障人群生活质量和健康。护理工作在健康教育方面有重要发挥价值,通过护理措施、健康教育协助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危险因素可有效预防MS发生。学者研究指出,MS重点在于预防,通过社区、临床中健康知识讲解、生活习惯干预、饮食指导等多种方式干预可降低发病率[8-10]。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影响MS发病危险因素实施护理,可获得满意的预防、治疗效果。

针对本次研究影响深圳市社区居民MS发病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①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提高人群对MS相关知识了解、掌握,为提高人群自我预防、依从性,降低MS发病率做好基础。以社区为单位,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手册、举办讲座、一对一讲解等多种形式向居民宣传MS相关健康知识,提高社区居民对MS发病、发展及危险程度等健康知识掌握度,让居民从自身健康出发进行自我预防,自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危险因素,从而获得良好预防效果,特别对于男性人群应加强管理和宣传,评定患者发生MS危险程度,及时消除危险因素。建立管理档案,将人群一般情况、合并疾病、用药情况、体检状况进行登记,通过动态观察和评定,便于系统管理人群。②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指导社区居民科学、合理膳食,养成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少食多餐的良好饮食习惯,根据不同人群合理搭配三餐饮食[11-12];根据运动喜好,指导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每日应坚持锻炼30 min以上,包括散步、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对吸烟、酗酒人群应指导其尽早戒烟、戒酒,同时列入高危人群行列,鼓励每年坚持体检;对于肥胖、超重人群,应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实施减肥计划,控制体重。③减轻精神压力: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随之增加[13-14]。本次研究得出,心理压力同样为MS发病危险因素,对于精神、心理压力较大的应列入重点人群监测对象,通过组织娱乐项目、心理疏导等多种方式减轻心理、精神压力。④高危人群管理:以社区为单位将符合MS发病高危人群建立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定期进行电话、上门随访等形式了解高危人群生活习惯、饮食、运动等改变情况,对高危人群实施监督、管理。上述护理措施均根据影响MS发病危险因素制定和实施,将护理方法和措施有针对性地实施可有效避免患者接触危险因素,从而更有效地降低MS发病率,保障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学者研究指出,MS发病主要与日常生活方式有关,通过健康教育、宣教等方式提高人群健康知识掌握度,在生活中积极避免危险因素为降低MS发病,保障人群健康提供保障[15]。另有学者研究指出,MS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仅与生活水平提高、不良生活习惯有关,还与疾病健康知识在人群中推广和讲解有关,临床中应加强健康知识宣讲,为预防和降低MS发生提供保障[16]。

综上所述,深圳市社区居民MS发病危险因素较多,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劳动强度、心理压力、生活习惯及遗传等多因素,临床中针对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对避免影响MS发生危险因素,降低MS发生率,提高人群生活和健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男,林连捷,郑长青,等.脂肪肝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0):1115-1119.

[2] 陈星,郭剑明,王国民,等.代谢综合征与泌尿系结石尿液危险因素的相关性[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5,42(5):596-600.

[3] Ucero AC,Sabban B,Benito-Martin A,et al.Laser therapy in metabolic syndrome-related kidney injury[J].Photochem Photobiol,2013,89(4):953-960.

[4] 徐芳华,霍亚南,吴明斌,等.南昌社区中老年女性产次等因素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0(6):460-463.

[5] 胡浙芳,丁钢强,章荣华,等.浙江省城市居民膳食营养素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研究[J].营养学报,2014,36(1):17-21.

[6] 雷鸣,周权,夏先考,等.膳食因素与常德市城区居民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6):682-685.

[7] 王娟,马秀玲,张崴,等.既往妊娠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及与炎性因子和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33(4):229-233.

[8] 李津,石一鸣,严晋华,等.广东和江苏两省成年居民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和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3, 52(8):659-663.

[9] 袁越,季红,胡淑春,等.老年代谢综合征病人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14,28(10):1216-1217.

[10] 陈冯梅,陆宏虹,郭志荣,等.老年代谢综合征、非代谢综合征人群血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6082-6084.

[11] 陈丽,刘红,叶丽梅,等.对215例代谢综合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及其效果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 13(23):4492-4494.

[12] 张金惠,吕阳梅,缪艳霞,等.能量计算模型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3, 48(1):10-13.

[13] Lin Z,Vicente Goncalves CM,Dai L,et al.Exploring metabolic syndrome serum profiling based on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and random forest models[J].Anal Chim Acta,2014,827:22-27.

[14] Jeong S,Jo YM,Shim SO,et al.A novel model for metabolic syndrome risk quantification based on areal similarity degree[J].IEEE Trans Biomed Eng,2014,61(3):665-679.

篇4

护理标识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要保证所设计的护理表示能够起到真正的警示作用。针对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医院要设计出有自身特色、有代表性、统一的护理标识,根据护理部门的统一设计,采用特定的颜色、图案、大小、材质等,力求简洁美观醒目,确保所设计的护理标识在医院护理工作进行中能够对相关的护理人员和病人家属起到警示作用,还能够提高病患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构建一个温馨的病患护理治疗环境。

2护理标识的分类

2.1床头卡标识

床头卡是病人住院身份识别的重要标志,对于病人的护理内容、病患疾病基本情况、病人基本信息的记录都有着重要意义。床头卡由护理部门设计完成后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电子模板,存放于护理部门电脑内部。患者入院之后,通过护理人员在护理内部系统的电子模板中输入正确的病人信息后再打印插入病患床头牌中。根据不同医院制定统一的床头卡标识标准,例如采用不同颜色划分不同护理等级的病患,部分病患是病危、另一部分是病重,需要提供一级护理或是二级护理,都应该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并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而进行颜色的调整。而不同颜色的使用应该由整个护理部门进行商讨决定。

2.2病患腕部标识

相较床头卡这一固定的身份识别标识而言,病患腕部的标识更具有灵活性。由于不同病患的病情差异,尤其是部分特殊的病人,例如有记忆力衰退情况的患者,腕部标识带中所含有的足够的信息量能够帮组这部分病人在发生意外后能够有护理人员带回到正确的病房区域。当然,不同类型的病患也需要使用不同颜色的腕部标识带进行区分。新生儿、重症手术患者以及其它普通病患,患者腕部标识主要以上述三类患者为主要划分,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划分。根据患者入院护理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准确的划分及记录,在病患的腕部用恰当的松紧度扣锁扣牢固,根据病情变化情况以及病人出院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变更或摘除。

2.3管道标识

管道标识依然需要用不同颜色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标识。有不同的置管护士亲自根据不同的流管的名称、所需时间做好标识。同事,需要注明置管护士姓名以及所置管时间,相关护理人员需要根据颜色不同将不同的引流管道与引流袋标识相连接,绝不可出现错误。另外,针对特殊药物,需要更为仔细的监管,做好警示标识,标注好点滴速度,严防意外发生。

2.4警示标识

警示标语的规范使用对于防范日常活动中的意外事件有着重要意义。首先,要对治疗室内不同抽屉柜子做好分类,张贴合适的标识,对于存放治疗物品的柜子要注明所放置的物品名称,用统一的颜色字体大小制作标识。药品的分类更为重要,内服药物、外用药物、普通处方药物、高危药物都需要做好划分标识处理。尤其是高危药品与普通药品间的区别,最好能够分柜放置,如若不能,一定要用明显的颜色标识进行区分。再一方面,区域的标识也是护理标识中的重要一环。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的分类标识,特定区域不能够让闲杂人等随意进出,区域警示标示的使用也就必不可少。

2.5温馨标识

医院治疗区域中的温馨标识对于提高患者对医院工作的满意程度,提高医院环境的温馨程度有着重要意义。例如,为了方便病人、病人家属以及医务人员特定的病房、床位,每个房间外部都应该设立相关的标识牌,标明房间名称床号以及医务人员信息。对于医院的特殊情况,例如装修、大型工程项目等,一定要做好警示预防工作,坚决避免意外情况的出现。

3效果

篇5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床头护理标识牌的种类

1.1.1 分级护理标识包括特、一、二、三级护理标识,其、一级用红色;二、三级分别用蓝色和橙色。

1.1.2 饮食护理标识包括普食、禁食水、半流质、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标识等,除禁食水用红色外,其他标识均用绿色。

1.1.3 禁用药物过敏标识包括禁用青霉素、先锋霉素、链霉素、奴夫卡因、磺胺药物标识等,均用红色。

1.1.4 特殊护理标识包括病危病人、因病情需要记录出入量、记尿量标识等,均用红色。

1.1.5 特殊病人标识如艾滋病、淋病、梅毒、乙肝等传染性疾病及肿瘤或怀疑肿瘤的病人家属要求向病人保密的标识,用红色。

1.2 标识的设计:护理部负责对标识牌进行设计,并统一标准、颜色、字体及位置,军务科负责统一制作以供临床使用。床头护理标识牌包括:床头标识牌和标识卡两部分。标识牌为插卡式设计,选用市场上压克力工艺材料,制作成长20cm,宽10cm,厚4mm的长方形矩体(见图1)固定于床头设备带上,共五个插孔含两竖孔和三横孔。标识卡是插入标识牌内用双色板雕刻成可以随意取下的长5.5cm,宽1.5cm,厚1mm的长方形矩体(见图2)。

1.3 标识的使用:护士长负责指导护理人员对标识的正确使用。医生下达医嘱后,护士将标识卡插入相应的床头标识牌内,并根据医嘱及时更新。标识卡的插入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分别是:分级护理、饮食护理、禁用药物过敏、特殊护理及特殊病人标识。

2 结果

2009年3月使用改进的床头护理标识牌,病房规范统一且护理工作井然有序,无护理差错发生;护理缺陷由2008年的3起降至1起;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全年无护理纠纷发生。3 讨论

3.1 自制床头标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医护人员通过护理标识的有形展示[1],有效地规范了护理行为并提高了护士的规范化、正规化操作。未使用自制标识前,将患者的护理级别、饮食要求、过敏标识或特殊要求记录在护理牌或一览卡中。一方面,在床旁交接班时,容易遗忘,此时通常需要重新查阅护理牌或医嘱,既浪费时间也不利于工作质量提高。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病人提出的一些问题,如护士不了解该病人的病情时,不能及时准确给予病人相应的指导,易引起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下降。通过自制的标识牌,只需看到标识牌,就可以及时准确地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加强宣教,及时解决患者所需,提高患者满意度。

3.2 自制床头标识牌有利于护理安全管理,减少护患纠纷规范的护理标识能给人提醒、警示作用[2];将重要的标识如床号、床头卡、一级护理、进食、过敏牌用红色表示,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3];用不同颜色的标识牌在床头显示提示患者的护理等级及特殊要求等,直观便捷,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时准确掌握患者的护理要求,更好地落实分级护理。另对于有特殊传染病或怀疑有肿瘤而病人家属要求向病人保密的情况,通过此标识卡在床头上体现,床旁交接班时一目了然, 防止护士因交接班不到位或者遗忘而泄露病人的隐私,减少护患纠纷[4]。采用上法,经过全院1年多的使用,使各种护理要求在床头上体现,实现一体化,此方法操作简便,标识明显,可使病区规范统一,整齐美观,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鹏,于雁,赵婷.实施“5S”人性化服务 创科室护理品牌[J].护理研究,2005,19(5):833-834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