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2: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篇1

为了解目前甘肃省财务与会计(涉税工作)人才整体市场需求情况,同时为推动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见,相关人员采取了资料搜集与统计汇总以及实地调查的方法,调查了甘肃省近三年(2012.3耀2015.3)来各行业对财务与会计(涉税工作)人才的需求状况。力求通过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状况的深入分析,对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二、对甘肃省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分析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甘肃省人才市场对于会计人才(涉税工作)的需求具有以下几点总体特征。首先,岗位需求多样化。本次调查的样本总量中,所需求的专业岗位数为623个,可进一步分为17种不同的专业岗位,其中会计岗位的需求占总需求的36.4豫,收银员16.5豫,出纳13豫,收费员8.1豫,财务主管8豫,库管员3.4豫,专职查账人员3.4豫,注册会计师2豫,经济核算岗位2豫,预算员1.6豫,管理岗位1.2豫,审计员1豫,微型贷款借贷员0.7豫,开票员0.7豫,文秘0.5豫,电算化会计0.7豫,其他0.8豫(如表1所示)。其次,大专及以上学历是学历要求的重点。本次调查的有学历要求的309个岗位中,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57个单位,占16.8豫;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204个单位,占66豫;要求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有11个,占3.6豫;要求高中以上学历的有37个,占12豫(如图1所示)。据此可知,大专及以上学历是兰州市人才市场对于财务与会计(涉税工作)人才学历要求的重点。再次,更加注重专业资格的要求。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高职学生就业的压力已经逐渐变成了综合素质的竞争。据调查的数据显示,当前企业对于财经类人才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日益全面。本次调查中,有126个用人单位要求应聘人员具有会计专业资格证书及相关职称。其中,要求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有51个,占总量的40豫;要求具有会计初级职称的有20个,占16豫;要求具有会计中级职称的有26个,占21豫;要求为注册会计师的有18个,占14豫;要求为注册税务师的有11个,占9豫(如表2所示)。最后,对工作经验的要求。资料显示,当前市场,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应聘人员(尤其是财务与会计人员)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实际运用和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在人才需求上就提出了对于工作经验的要求。本次调查资料显示,对于工作经验,根据岗位的技术要求不同而具有不同年限的要求。

三、调查建议

(一)适应用人单位多样化岗位需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据调查,岗位需求的多样化是目前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首要特征,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岗位多样化的需求重新厘定人才培养目标,以用人单位的具体岗位需求为培养目标,以岗位群设置为依据,基于各岗位工作过程设置课程内容,使得课程设置紧跟岗位要求,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篇2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我国从2014年12月正式取消了审计市场的指导价,这也就意味着我国政府取消了对我国审计市场的价格管制。开始由市场需求调节审计市场的工作,但由需求主导的审计市场对审计质量的走向又有什么样的影响?我国的审计市场又是否能够在没有审计价格管制的基础下推动审计质量的发展?

我国当今的审计市场具有独特性,其中突出代表是经济、法律环境正在不断改善;行业环境仍然恶劣;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才和技术环境急需改善;市场竞争中审计费用低,审计质量难以控制,市场效率低下,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过低。总的来说我国的审计市场的发展是不协调,质量与需求是不对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审计发展不协调,审计需求与审计质量不对等的现象?

一、从需求方来说

1.我国审计的总体目标其一是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由于舞弊或者错误导致的重大错吧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其二是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治理层沟通。审计需求主要包括强制性审计需求和自愿性审计需求两个部分。而我国审计服务需求的最初来源是在政府的推动下产生的,在政府的管制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公司被要求聘请审计主体进行审计,我国在没有政府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自愿性审计需求的比例只占极少数,大部分审计的需求者只是为了应付政府机构的检查而进行审计,让注册会计师获取合理保证并编制报表。这种普遍的低水平的审计需求导致了与提高审计质量的目标的相背离,也与审计目标中与管理层治理层深入沟通的目标不能得以实现。

2.审计服务的需求者除了企业本身,还有贷款给企业的银行以及给企业投资和购买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投资者可以通过企业所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来观察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和未来可能的收益情况,来决定自己是否投资或者是是否购买公司的股票,或者是商业银行通过以上来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信用状况来决定银行是否给企业提供贷款。但现实情况却是,投资者或是股民所拥有的专业判断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大部分的投资者在决定是否购买股票时往往不会对企业的审计报告或是其他对外公示的报告有过多的关注,而是通过整个市场的走向以及自身的直觉和经验判断来决定是否投资。因此外部使用者对于审计服务的低水平要求也与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的目标相背离。

其次,从供应方的角度来看

3.正因为在审计市场上不论是从内部还是外部来看使用者都只要求低水平的审计服务,审计需求主要是为了应付政府部门的需求,企业将审计服务视为向政府部门报送相关资料的程序性工作。这种低水平的需求和要求必然会导致审计最终产品的低质量。

4.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是同样需要成本的,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决定了高成本的审计工作,而相应低水平的审计报告只需要耗费相对较低的审计成本。客户方的低要求,对于价格的过度重视使得注册会计师只能通过降低工作质量来减少自身在审计工作中的审计成本。从而引起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得质量高的服务没有需求,低质量的审计服务遍布行业的情况。

5.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威胁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生涯和职业道德。审计风险指的是当财务报表存在着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同时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也受到着自身利益自我评价过度推介亲密关系外在压力等导致的威胁。可见如果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风险将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及对财务报表获取了合理保证。而将重要性设置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也减少了在审计中发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风险;而这样低风险的审计导向也无疑会降低审计工作的精确性,从而降低审计工作的质量。

6.当今审计市场准入和准出的低门槛也使得审计市场分散的大量的小的审计机构,在当审计只需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大量的小事务所分分布加剧了市场的无序化竞争,原本就低水平的审计工作少了政府的强力约束,使得审计工作的质量更难以得到规范,也导致了审计工作的无序与审计质量的降低。

二、对于当今市场上审计需求与审计质量相背离的情况,笔者的建议

1.公司加强公司内部审计系统的完善工作,提高公司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扩大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职权,多推动管理层自理层与内审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并由独董和内部治理委员会等进行复核,提高公司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使得公司的审计能够独立于外部审计,减少公司对外部审计的依赖程度,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了解审计工作对于公司的重要性,从根本上降低审计市场需求与审计质量的不协调性

篇3

一、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的现状

独立审计作为鉴定中介成为一种市场需求起源于资财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导致的委托问题。

1、财务信息的供方——企业的管理当局希望CPA提供对他筹资等目的有利的信息。因而需求“低独立性”的审计,从数量上看这是较小的群体,但他们是企业事实上的控制者,也是中国境内审计产品的主要购买者。他们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因为他们对企业实际运作和财务信息一清二楚,不需要通过审计获取企业真实状况而是要借助独立审计的工作结果向公众传达一种信息,让公众确信其公布的会计信息以实现其经济与非经济的利益追求。

2、财务信息的需方——社会公众期望财务报表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有高度的可信性,需求的是高独立性的审计。这里社会公众是指除了企业管理层及少数大股东之外的一切利益相关者。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群体,由于不介入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无法影响日常的经营管理决策,处于信息的弱势地位。他们期望知道市场公司真实的会计信息。这一期望就成为高独立性审计产生与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在当前中国审计市场上存在诸多不健全的因素,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审计市场只能造成需求与供给的不正常状况,不能产生高独立性审计的需要和供给。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按照等价交换原则提供特殊专业服务的独立经济组织要从基础上解决独立审计质量问题必须首先明确与改善独立审计质量的市场机制,在环境上构建我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市场的高独立性审计的供给需求机制。

二、构建我国上市公司高独立性审计市场的几个方面

在审计市场上有五种市场势力或市场行为影响并左右整个独立审计市场:政府监管行为、客户行为、行业行为、竞争者行为及自身的预期理。下面笔者就这五种市场行为讨论应怎样规范、约束和激励他们的行为以利于我国上市公司高独立性审计市场的构建。

1、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是保证上市公司高独立性审计市场合理均衡的外在保障

从上市公司的资格审计和报表审计来看,由于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改制形成的,国家是这类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是审计业务的真正委托人,所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最大的服务对象是政府部门。政府的这种双重身份是导致其不能建立对上市公司审计市场有效的监管机制的主要原因。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政府监管模式还表现在政府部门的多头监督上,财政部门、审计署、证监会产、工商税务部门等政府机构都参与了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这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针对我国当前审计市场存在政府过度干预的情况,可以在目前的监管体系中增设独立的监管机构。由内部审计、政府审计与独立审计共同构成整个社会监督体系,通过互相监督、彼此制约以平衡各种监督力量

2、培育诚信的客户行为是构建上市公司高独立性审计市场的基石之一

近来审计市场上的诚信危机一浪高过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然而诚信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呢?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是注册会计师的利润摊薄、生存压力及铤而走险;还有的认为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有的认为是市场机制和法制等宏观环境。然而笔者认为诚信危机的源头在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主要是大股东的意志),前文已述及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绝对强势地位就能很好的说明这点。要构建上市公司高独立性审计市场、彻底解除诚信危机必须从源头上消除不诚信的土壤。

3、理性的竞争者行为和合理行业竞争状况是构建高独立性审计市场的又一基石

笔者认为我国必须建立垄断型的市场结构,以增强事务所的碰硬实力和核心业务能力,扭转CPA行业的弱势地位。前面已经提及的审计委派权的转变在过度竞争的审计市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客户和事务所的利益分配机制,如果在垄断审计市场中相对较少的实力强的事务所就可以对上市公司开展有效的高独立性审计,从而可以为实现委托权的实施提供市场机制条件。

篇4

目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环境不佳,不正当价格竞争现象严重,尤其是在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相互压价、同行诋毁、争抢客户现象时有发生。事务所之间的价格竞争也就是审计收费高低的竞争,研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它对于进一步保证审计质量和揭示审计师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审计收费的经济学思考

从理论上看,审计收费一般有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审计费用;二是事务所的正常利润。根据Simunic(1980年)提出的审计费用模型E(c)=cq+E(d).E(p),审计费用包括审计业务成本以及预期的损失,预期损失费用是包括诉讼损失和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审计业务成本是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所需的成本,是审计收费的基本尺度。

从审计收费的构成可以看出,审计业务成本与审计收费存在相关性,审计业务成本是制定审计收费标准的直接依据。会计师是“经济逐利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和其他的有偿服务一样,必须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这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审计业务成本作为刚性指标,为审计收费提供了量度标尺,审计定价任何变动都必须以审计成本为底线,否则就是违背审计市场的基本规律。低廉的收费只能低业务成本相配比,为弥补减少的审计费用,CPA无法保持应有的职业道德水准,以致于减少审计测试程序,甚至根本不履行审计准则规定的审计程序,人为减少资源投入,在审计业务成本降低的同时也降低了审计质量。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审计收费越高,审计质量越高。合理的审计收费反映了CPA执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质量能得到一定的保证。

二、存在价格竞争的原因

1.市场需求缺乏,导致上市公司压低审计收费

从我国审计市场的需求看,不存在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发达的资本市场对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产生自然的需求,上市公司自然会接受高质量审计服务来向公众证明自己的信息质量。但我国目前的社会审计是制度性安排,审计不是自发的市场需求,而是由政府创造的市场需求,即审计服务的真正需求者不是公众而是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审计只是上市公司应付监管机构的形式而已。他们会更多的考虑上市公司的成本或费用,以价格的高低作为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惟一标准,他们会有意压低价格。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也只能以低价来招揽业务,以求生存。

2.审计收费缺乏公认标准

在西方国家,工人的审计计费标准为审计项目所需要的审计工作小时,一般而言,公司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都对审计工作小时密切相关,因此审计工作小时是比较合理的审计计费标准。但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审计计费标准,因此会计师事务所有的公司的总资产收费,有的按营业收入收费,更多的是通过客户的讨价还价来计算,这样各个事务所就有更大的自由在价格上做文章,价格竞争现象就经常发生。

3.惩罚不够严厉

我国资本市场处于幼稚阶段,存在着法规不健全、监管不严、惩罚不力等问题。目前对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主要停留在警告、没收违法收入、罚款、通报批评和暂停执业资格上,即审计人员法定权利与其承担的风险不对等,这种不对等致使审计人员在审计行为上表现为:只有获取审计收费的冲动,而没有风险对其行为的约束,这使得非理性的行为充斥审计市场,造成审计市场秩序混乱。如银广厦案件中,银广厦被中联实业接管没有被终止上市,对其非法募集2.54亿资金的案件只给予了60万元的罚款。

三、收费问题的解决措施

1.制定审计收费标准

我国财政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借鉴国际惯例,以审计工作小时为基本依据来制定公司统一的是审计收费标准,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公司规模、销售收入、财务状况和所处行业的会计处理的复杂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事先预测出工作量和不同级别的审计人员的配备需要,并根据不同级别人员的小时收费标准来决定最终的审计费用。这样就可以解决收费标准不统一、收费水平高低悬殊的问题。

2.设立审计委托中介,改变现有的审计委托和付款方式

设立审计委托中介,最好是由政府或行业监管的权威部门组织和管理,该中介有权统一定期按照相关主管机关批准的审计收费标准向企业收取审计费用和手续费,并将审计报告转交给企业。它是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聘请事务所来从事审计工作。这样可以避免CPA和事务所为了争夺客户而引发的无序和恶性竞争,使其从对客户负责转向对审计中介机构负责,使其认识到必须保证审计质量,否则就面临无法生存的困境。

篇5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新业务领域拓展的背景

(一)事务所业务结构单一,使行业竞争激烈,事务所的运营难度加大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总体上仍以财务报表审计等传统审计业务为主。从统计数据看,国内事务所的审计业务收入超过70%。由于传统审计业务不仅范围有限,季节性强,有些企业对事务所还设置了各种准入门槛,导致市场进一步缩小。造成过度竞争,执业质量和诚信水平受到威胁。而且很多企业对法定审计需求的积极性不高,也不愿因此支付太多费用,使事务所以期通过审计业务获得收益增加了障碍。

过于偏重传统审计业务,收入结构单一。使事务所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不利于行业健康、稳定、全面发展;也不能很好满足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完全达到为国民经济全面服务的使命要求。因此,拓展新业务,增加市场容量是解决当前会计服务市场过度竞争,培植行业新的业务增长点的有效途径。注会行业要做大做强,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审计业务为主的市场格局,不断创新服务品种。提高非审计业务的质量和范围,实现业务结构合理化。

(二)金融危机既对注会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市场机遇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从金融业向实体经济蔓延,对我国注会行业也产生了重大冲击和影响。据中注协的调研和分析。由于一些外向型企业关停导致会计服务对象减少、新上市企业减少、行业服务的高端客户增长放缓、以及企业受财务状况困扰、自发需求减少,使得事务所非年审业务量减少。并且,由于金融危机造成企业经营困难,使一部分企业把削减审计费用作为企业控制费用预算的手段之一,导致事务所审计收费下降、收入减少。而与此同时,随着一些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经营效益下滑,企业业绩压力增大。致使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增加。为此,事务所不得不增加审计程序,这又加大了事务所的审计成本。

但是,危机的蔓延让社会各界进一步认识到注会行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为此,中注协在2009年4月了《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促进行业平稳发展的意见》,要求会计师事务所要抓住行业发展的市场机遇,积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推进业务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帮助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和改善内部控制、应对和化解危机提供相应的专业服务,为服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和市场信心的提振、促进经济复苏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大力拓展新业务领域,全面优化业务结构,既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注会行业克服金融危机不利影响、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做优的现实需要。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新契机

注会制度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重要的制度安排,注会行业作为服务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审计监督和专业服务力量,应当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综合服务,以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009年10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2009]56号,以下简称“国办56号文”),系统提出了当前加快注会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以及具体要求,指出要大幅度拓展会计师事务所执业领域,推动事务所业务转变和升级。

2010年2月10日。中注协为贯彻落实国办56号文、推动行业科学发展,出台了《会计师事务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领域业务拓展工作方案》,要求围绕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巩固传统领域审计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型鉴证业务,积极开发非审计业务品种和市场,使全行业的业务领域和收入结构得到优化。

这些文件的颁布,以及我国目前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教育出版机构改革、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高新企业资质认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实施等一系列政策的研究和出台,都为事务所开拓新业务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环境。

特别是自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企业内控建设咨询成为政府鼓励、企业需求的新业务。2010年4月26日,五部委又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中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明确了“执行企业内控规范体系的企业,必须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这将使企业内控审计与咨询业务成为注会行业发展的新的业务增长点。

三、会计师事务所拓展内部控制审计与咨询业务的优势

企业内控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需要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控审计、设计与咨询等综合性配套服务。

所谓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由于对内控进行了解和评价是财务报表审计中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将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审计与传统财务报表审计整合在一起实施(这被称为一体化或整合审计)。通过执行内控审计发现,可以提高注册会计师风险评估的可靠性,从而更好地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以确定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地表达;而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通过对企业会计处理的审查,也有助于审计人员了解企业内控可能存在的风险领域(即内控存在漏洞而不能预防或及时发现错报的领域),以检查内控是否有效,从而有助于内控审计目标的实现。所以,整合审计既可以统筹进行审计计划和测试,避免重复,节约成本、减少审计收费;又可以产生协同效应,相互促进,改进两种审计的质量和公正性。提高效率。

内部控制设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业务。因此,企业要建立健全内控,其聘请专业机构咨询的业务肯定会大增。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汇聚了会计、审计、金融、税务、法律、财务管理、风险控制、战略规划等各方面的专家,在各专业领域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下,可以更低的成本提供同样甚至更好的专家型服务,并可产生规模经济效果。

因此,尽管目前我国没有在相关规范中明确要求内控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必须整合在一起进行。也没有限定执行内控设计与咨询业务的主体。但笔者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将内控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并以专业特长和人才储备为天然优势,积极开展内控咨询服务。

四、会计师事务所拓展内部控制审计与咨询业务的路径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市场定位和服务能力。研究确定发展路径,明确业务拓展方向,以促进形成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大、中、小型事务所在执业领域各有侧重、市场定位各有特色、服务对象各有倾斜、地域分布较为合理。且不同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有序竞争、接续发展的格局。

因此。笔者认为,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可利用其业务规模、人才储备、事务所声望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内控审计,为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提供综合;而中小型事务所,应在规范管理运作、严格质量控制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市场需求,深化专项领域服务,为占据我国企业主体的广大中小企业积极提供内控设计与咨询等非审计服务。

五、拓展内部控制审计与咨询业务的举措

为推动和支持事务所开拓新业务领域,中注协、地方注协和各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协调沟通,形成以中注协为统领、地方注协为主要推动力、事务所为主体,因地制宜、因所制宜,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的新业务拓展开发工作机制。

(一)行业协会的推动

为支持企业内控建设,大力推行内控审计制度,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背景下,中注协首先应进一步加强与相关政策制定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研究推动鼓励扶持内控审计与咨询业务拓展的配套政策;推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讲解》,制订内控审计与咨询业务的相关执业准则或技术指南,组织专家进行专项课题研究、编写案例,并通过开展业务培训、专家研讨、经验交流、事务所座谈等形式。不断总结和推广实践经验。为事务所开展内控审计与咨询业务提供政策、理论和技术支持,从而保证内控审计与咨询业务的执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各地注协还可通过积极组织开展内控审计与咨询业务的试点工作,实现整体推进。其次,中注协应大力帮助事务所解决开展内控审计与咨询业务所需要的人才建设问题,应根据内控审计与咨询业务对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技术规范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和专业培训,为事务所开展内控审计与咨询业务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以提高注册会计师对内控审计与咨询业务的执行能力。再次,中注协还应根据内控审计与咨询业务的专业特点和属性,调整和完善监管方式,以加强执业质量的监管,确保内控审计与咨询业务的有序开展。最后,还应以行业名义在公共媒体上,大力开展对内控审计与咨询业务的宣传与推广,为事务所开展内控审计与咨询业务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为提高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控规范体系的理解,掌握内控审计指引的工作要求及操作技能。2009年5月和6月,中注协已经先后举办了企业内控审计研讨班和远程教育(视频)培训班,就企业内控基本规范解读、内控审计业务、内控测试方法与实务、内控设计实务与案例、内控缺陷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培训。体现了中注协大力支持事务所拓展新业务的工作重点。

(二)事务所的举措

拓展新业务,事务所首先应自觉发挥主体作用,转变自身发展和业务增长理念,深化对业务结构调整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参与新业务拓展试点和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在进行正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树立营销理念,大型事务所不必拴死在大型企业的法定审计业务上,中小事务所也可以不断挖掘市场需求,“独辟蹊径”寻找新的业务空间,培育专业优势,注重品牌建设,以最终形成市场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其次,事务所应积极开展内控审计与咨询业务的专业研究,加紧建立和完善内控相关服务的业务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规范服务标准。建立与企业行业专家的专业合作机制,以保障内控审计与咨询业务的顺利开展。再次。内控审计与咨询业务的拓展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事务所要制定相关业务人才培养和储备方案,加强注册会计师核心能力的培育和发展,加大培训投入,逐步改善注册会计师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以适应内控审计与咨询等新业务拓展的需要。具备一定规模的事务所还可以通过与有关院校的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产学研一条龙的人才教育培养机制。

此外,内控审计与咨询业务在为注会行业带来新的业务机会的同时。也意味着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的提高。因此,事务所应严格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正确处理好内控审计与内控咨询的关系,确保执业过程的独立性。

总之,国办文件的出台和内控审计制度的确立,为注会行业开拓新业务领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新的业务增长点。事务所应抓住机遇,实现业务的转型和升级,规划好即将开展的内控审计和咨询业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2009]56号)[EB/OL]2009-10-12

[2]王凯,国办文件为事务所扩大执业范围送东风注册会计师行业亟待开拓业务领域新蓝海[N],中国会计报,2009-11-13

篇6

要把握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基本特征,就必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制度背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任何抛开我国特殊制度背景及其现状而对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特征的认识都只具有阶段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发展必将丧失其适用性和原有意义。由于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植根于我国经济转型和新兴市场的总体背景之下,因此,理解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基本特征必须由此入手。将经济转型理解为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新兴市场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制度的匮乏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我国证券审计市场最为显著的基本特征在于其发展必然伴随着更为迅速的制度变更,这也是理解我国证券审计市场需求和供给等相关问题的出发点。

一、政府主导的改革路径与制度变迁条件下的市场发展

尽管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是早期注册会计师的业务主要以三资企业为主,业务范围涉及验资、查账、所得税申报以及外汇收支报告等(杨时展,1995)。直到1990年和1991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在创造了公众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同时,我国证券审计市场才开始形成。显然,这与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审计市场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无法相提并论。与我国大多数行业的市场化发展轨迹类似,政府主导型的经济改革过程决定了我国证券审计市场在发展初期其主导力量也必然来自于政府的行政力量(谢德仁和陈武朝,1999;易琮,2002;韩洪灵,2006)。

谢德仁和陈武朝(1999)较早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状况进行了考察,他们认为,我国审计市场发展早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审计市场的非市场自然细分(行政细分)所导致的无序化问题。这种无序化的行政细分则是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的惯性使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在注册会计师服务市场的行政细分中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由于职业服务需求本身就是由政府创造出来的,因而政府也就是最重要的需求者。尽管他们观察到市场的自然细分一定程度上在当时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是存在的,一些具有较好的自我约束机制的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起了自己的职业声誉并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是无疑市场的行政细分抑制了竞争并造成了审计市场的无序化发展。在该研究的基础上,陈武朝和郑军(2001)指出在我国审计市场中,政府部门是审计市场的最大需求者,但这种非市场化的需求和行政细分的结果决定了其不存在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而多数会计报表使用者尚未真正关心审计质量,因而亦不存在高质量审计需求。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会计师事务所较少或基本不靠质量而是靠其他手段去争取客户,同时亦助长了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以上研究结论对我国审计市场问题的后续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尽管路径依赖决定了上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会继续存在,但是,笔者认为上述研究结论显然不能应用于当前与审计市场有关问题的分析。考虑我国转型经济的基本特征,无疑我国审计市场的行政性细分是市场化发展初期过渡性制度安排的结果,而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安排显然是缺乏效率的。1995年6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实现联合。1997年8月全行业开展了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工作,到1999年底,共依法撤销事务所638家,撤销滥设的分支机构1474家。1998年启动的脱钩改制工作则使会计师事务所成为真正独立的公司法人,从体制上保证了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独立性,1998年年底首批具有证券执业资格的103家会计师事务所完成了脱钩工作。2000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中国税务管理中心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合并,最终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统一管理。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以上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理解为市场化发展初期制度的匮乏以及过渡性制度安排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向规范的制度安排迅速演进的过程,也正是谢德仁和陈武朝(1999)研究中所谓的“基础设施”从缺乏或者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

我国的经济转型主要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行政力量主导应当指的是政府是规则或者制度的制定者,他既非“运动员”亦非“裁判员”,而是基础设施的提供者。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在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证券审计市场发展的初期,行政力量主导并没有问题。据此,笔者并不认同如果存在大量、有效的市场需求,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发展将会自动选择独立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并将事务所脱钩改制理解为政府无奈选择结果的观点(如刘峰和林斌,2000)。因为本质上讲独立审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Watts & Zimmerman,1986),而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事实就已经决定了,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初期,在相关市场还没有形成或者有效运转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大量、有效的对独立审计的市场需求。因此脱钩改制不是政府的无奈选择,而是其培育市场微观主体,创造公平市场环境的必然之举。

二、制度变迁与竞争性市场结构: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变

与发达成熟证券审计市场所普遍具有的寡占特征不同,我国证券审计市场具有较高程度的竞争性,这可以视作我国区别于发达证券审计市场的又一基本特征。李树华(2000)最早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我国证券市场的集中度与国际趋势存在着巨大反差,1993年至1996年按客户家数计算“十大”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1%、48%、44%和35%,市场集中度较低并呈现出显著的逐年下降趋势,此外我国“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各年间的排名很不稳定,研究结论认为我国证券审计市场仍然是一个过度竞争和不稳定的市场。此后的研究者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后期我国审计市场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考察。

吴溪(2001)对我国1997年至1999年的证券审计市场进行了考察,三年间按照股本总额计算的“十大”市场份额分别为44.41%、38.75%和34.93%,仍然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不过对于审计意见的考察结果研究表明,在这三年间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在总体上是逐年提高的,并且规模越大的事务所独立性越强。研究结论指出2000年我国证券审计市场发生的政府诱致性合并重组有利于我国审计市场的良性发展。易琮(2002)直接使用业务收入数据对1998年至2000年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事务所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全行业前“”事务所的各年市场份额分别为42.35%、48.07%和53.47%,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她认为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正说明行业制度变迁(脱钩改制和全行业规模化)对市场结构的变化发挥了作用。余玉苗(2001)、夏冬林和林震昃(2003)则同时对我国证券审计市场2000年的市场集中情况进行了考察,前者按照客户家数计算的“十大”市场份额为31%,后者按照事务所业务收入计算的“十大”市场份额则达到了49.46%,差异来自于比较基准的不同。

笔者对股权分置改革前我国证券审计市场2002年至2004年的市场集中情况进行了统计,如表1 Panel A所示,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证券审计市场几乎全部为“(或五大、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垄断,英国的审计市场集中度最高,达到了100%,日本为最低也达到了80%以上。与此相反,如Panel B所示,在2002年至2004年期间我国审计市场中前“十大”(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集中度,按客户家数计算仅为25%(11%),按照客户资产总额计算则为48%(33%),按照客户销售收入总额计算则为53%(39%)。Herfindahl指数也显示我国证券审计市场具有较高的竞争性程度,根据客户家数计算,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约有50家同等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而按照客户资产总额、销售收入总额计算,则分别为22家和15家。Panel C反映了国际“四大”中国所的市场份额情况。在2002年至2004年期间国际“四大”所审计的A股上市公司仍不足10%并有下降的趋势。不过按照客户资产总额、客户销售收入总额计算,国际在“四大”的市场份额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分别达到34%和38%,表明国际“四大”在大客户市场具有竞争优势。

表1的统计结果表明,与发达国家(或地区)成熟审计市场相比,在2002年至2004年,我国证券审计市场仍然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不过,与上文所提到的相关研究结果比较,这三年间的市场集中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并且时间序列上相对平稳并未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尽管竞争程度仍然较高,但是以上结果可以说明,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发展开始步入相对稳定阶段,市场竞争开始向着较为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竞争性市场结构与审计质量供给:一个争论

鉴于发达证券审计市场寡占型的市场结构,国内部分研究者将市场集中度的高低与审计质量供给联系起来(如余玉苗,2001;夏冬林和林震昃,2003;刘明辉等,2003),认为我国审计质量不高的原因在于市场较高的竞争程度。但是,笔者认为该观点首先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使是发达市场国家如美国,寡占型的审计市场结构的形成亦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总的来说是市场竞争和选择的结果。而我国目前的审计市场结构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从1997年深圳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试点算起,到1999年底全行业完成改制,审计市场才真正走出了行政垄断,开始逐步转向市场化的自由竞争阶段,市场集中度不高是历史造成的现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易琮,2002),并非市场自然演进的结果。

从理论上来讲,国外研究者对于市场集中现象给出了三种解释。其一,Dopuch & Simunic(1980)和DeAngelo(1981)认为大规模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差异化以及产品高质量的声誉能够解释普遍存在的市场集中现象,我国部分研究者的观点正是基于此。其二,Dopuch & Simunic(1980)以及Danos & Eichenseher(1986)认为是由于审计服务生产的规模经济使得大型会计公司在市场中获得优势地位,从而导致了市场集中现象。其三,Doogar & Easley(1998)通过构建了一个无差异化、纯价格竞争的理论模型考察了市场集中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既不是审计质量差异化也不是规模经济,而是订约活动(Contracting practices) 、客户规模分布(client size distributions)以及事务所生产效率的差异(differences in auditor productivity)联合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结合上述解释,笔者认为,若将审计质量高低与当前的竞争性市场结构相联系恐难有说服力,同样,若将审计质量差异化与此相联系一样难以得出正确结论。

那么竞争性的审计市场结构对审计质量研究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西方研究者看来(如Krishnan & Schauer,

2000;Niemi,2004),由于绝大多数关于审计质量的研究均聚焦于寡占型审计市场,在竞争性市场中是否存在审计质量差异化、审计质量差异化沿着何种维度分割、事务所规模是否如寡占型市场一样与审计质量保持正相关的关系,这些都是未有定论的研究课题。此外,Simunic(1980)以及Gist & Michaels

(1995)均认为在寡占型市场中,大型事务所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可能并不必然与提供了更高的审计质量相联系,原因在于费用溢价亦可能代表了大型事务所依靠市场势力所获取的经济租。这使得从供给方考察审计质量陷入尴尬境地,而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应能够较好地避免该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武朝,郑军.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需求的特点及其影响的探讨[J].审计研究, 2001(1):51-53.

[2] 韩洪灵.中国证券审计市场的结构、行为与绩效[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3] 李树华.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 刘峰,林斌.会计师事务所脱钩与政府选择:一种解释[J].会计研究,2000(2):9-15.

[5] 刘明辉,李黎,张羽.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关系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3(7):37-41.

[6] 吴溪.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集中度与注册会计师独立性[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9):14-16.

[7] 夏冬林,林震昃.我国审计市场的竞争状况分析[J].会计研究,2003(3):40-46.

[8] 谢德仁,陈武朝.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的细分研究[J].会计研究,1999(8):2-10.

[9] 余玉苗.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结构的初步分析[J].经济评论,2001(3):120-122.

[10] 易琮.有关审计市场集中度问题的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5):34-35.

[11] 杨时展. 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沿革和发展[J].财会通讯,1995(2):21-23.

[12] DeAngelo,L.1981.Auditor size and auditor quality.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3(3):183-199.

[13] Dopuch, N.and D. A. Simunic .1980.The nat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auditing profession: a descriptive and normative view, in Buckley, J., Weston, F. (Eds),Regulation and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Lifetime Learning Publications.

[14] Doogar R., and R. F. Easley.1998. Concentration without differentiation: A new look at the determinants of audit market concentr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25(3): 235-253.

[15] Gist,W.E.,and P.Michaels. 1995. Auditor concentration and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public policy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Advances in Pubic Interest Accounting 6:233-271.

[16] Krishnan, J. and P. C. Schauer. 2000. The differentiation of quality among auditors: evidence from the not-for-profit sector. 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19(2):9-25.

篇7

独立审计不同于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它是一种有偿服务。审计收费作为委托人与注册会计师之间重要的联系,不再被看作的前提,而被当作研究的主要对象(廖洪2001)。从经济学角度讲,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完全由供给和需求自发调节决定;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决定产品或服务价格的因素除了市场外,还包括一定程度的政府管制。而在注册会计师行业中,审计收费就是审计服务价格的直接体现。因此,审计收费也成了注册会计师行业所关注的焦点。为此,本文拟对我国CPA审计收费问题作一探讨。

一、我国CPA审计收费的现状

(一)审计委托人虚拟化

审计是在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时形成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前提下产生的,审计关系源于公司的委托关系。上典型的审计关系应该是CPA接受审计委托人的委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并向审计委托人报告工作和收取审计费用。此时委托人是现实存在的,审计人员的审计收费独立于被审计人。我国审计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计委托人虚拟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股东过度分散导致的委托人虚拟化;二是在国有中由于产权不清而导致的委托人虚拟化。委托人的虚拟化使得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合二为一,审计委托关系也扭曲为CPA接受经营管理者的委托对自身进行审计,并接受经营管理者支付的审计报酬,审计过程中稳固的三方关系发生了扭曲。

(二)审计收费标准差异悬殊

根据目前我国《价格法》和《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CPA的审计收费标准是由各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物价管理部门制定。目前,我国并没有统一的审计计费标准,有计时收费标准和计件收费标准,也有些会计师事务所按被审计单位总资产金额或营业收入收费,更多的则是通过与被审计单位的讨价还价来确定具体收费金额。

(三)审计收费金额偏低

与CPA制度较为成熟的英、美等国家相比,我国CPA审计收费标准明显偏低,且即便如此CPA审计也很难按照这些标准收到审计报酬。作为理性的经济人,CPA在过低的审计收费的压力下,就可能会减少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成本,这无疑会加大CPA的审计风险。高风险、低收费成为我国CPA审计收费的一个突出表现。

二、影响我国CPA审计收费的原因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源于垄断,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多了起来,出现了垄断与竞争共存的局面。近两年随着“脱钩改制”的完成,更形成了审计内部激烈竞争的局面,我国会计市场基本具备了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企业对价格的控制力很弱。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会计市场价格的审计收费偏低的根本原因是会计市场需求不足。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就很难按收费标准收费。与会计市场需求不足相反的是,会计市场供给相对过剩,我国会计市场必然处于买方市场状态,其交易的主动权掌握在委托人一方,具体表现为:

1、 选择交易对象的主动权掌握在委托人一方

在一个公平的、有效的市场中,交易双方均有自由选择交易对象的主动权。然而,在当前的会计市场中,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过快,执业范围又相对集中在审计、验资、资产评估等传统领域,而委托人对于事务所的服务需求并未同步有效放大。仅以上市公司与事务所的关系分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上市公司因种种理由变更为其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而很少看到事务所变更其所服务的上市公司。

2、 决定交易价格的主动权掌握在委托人一方

在一个公平、有效率的市场中,交易价格取决于卖方的产品质量与买方对产品质量的满意度。即使会计师事务所履行法定程序,提供了公正、客观的服务,其交易价格却很少能按照注册会计师协会及物价部门制定的标准执行。决定交易价格的不是服务质量,而是与能否满足委托人的要求(其中有好多是不合理甚至是非法的要求)、与委托人的亲疏度等非市场因素有关。同时,事务所之间为招揽业务而采取的竞相降价等手段,进一步将事务所置于价格谈判的不利地位。

3、 确定交易标准的权限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委托人一方

在一个公平、有效率的市场中,交易双方按照公认的、权威的、唯一的标准进行交易。然而,在当前的会计市场中,独立审计准则及其他由财政部门和中注协颁发的规范并不总是唯一的标准,委托人的意志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交易的结果。有些委托人甚至将能否满足自己的要求(大多为非法要求)作为选择事务所的先决条件。由于一些事务所内部管理不完善,个别注册会计师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风险意识,加之外部监督不力,结果导致这种极端危险的行径畅通无阻。以上种种情况,均使事务所在价格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大大增加了其按照标准收费的难度。

三、规范我国CPA审计收费的措施

(一)制定合理的审计收费标准,适当提高审计收费金额

我国审计市场本身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缺乏内在需求,过度竞争有可能会使审计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提供低质量审计报告的师事务所将提供高质量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挤出审计市场。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必须制定的审计收费标准。西方国家公认的审计收费标准为审计项目所需的审计工作小时。一般而言,公司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都与审计工作小时密切相关,因此,我国财政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借鉴国际惯例,以审计工作小时为基本依据来制定全国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公司的规模、销售收人、财务状况和所处行业会计处理的复杂程度等多方面因素,事先预测出工作量和不同级别审计人员的配备需要,并根据不同级别人员的小时收费标准,来决定最终的审计费用。这样,就可以解决收费标准不统一、收费水平高低悬殊的。鉴于我国地域广阔及各地区政策的差异,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在统一收费标准的前提下还应体现出合理的地区差价、质量差价、人员层次。

针对审计业务的特殊性和目前的现状,我国应适当提高现行的审计收费金额,使会计师事务所的边际收益有所提高。安然事件后,审计收费相对较低的现象更加引起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关注,并且大力改革。在强制分离了审计业务与咨询业务之后,允许会计师事务所适当提高审计收费标准。英国的会计基金会也正在酝酿一个激进的计划来纠正会计师事务所因为审计工作收费偏低而导致审计工作力度不够的现象。我国也应当充分借鉴其经验教训,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设立审计收费监管机构,根据审计质量收取审计费用

要建立有效的审计收费监管制度,首先应该理顺审计关系。针对目前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合一的现象,我们主张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建立新型的审计关系,设立审计收费监管机构。考虑到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必要的强制性执行措施,因此,该机构可作为地方财税部门的一个隶属单位,由财税部门分拨出一定量人员来运行操作。一方面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力,同时也可解决机构成员的工资费用问题。

这样,三方审计关系中虚拟化的委托人转化为真实的审计委托人—审计收费监管机构。由原来的委托人直接付费给会计师事务所改为由需要审计的公司将审计费用预先付给审计收费监管机构,然后由行业主管部门或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审计质量进行鉴定,之后再根据审计质量决定是否支付费用给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委托仍然是双向自由选择。当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结束后,现有行业主管部门随即抽取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检查审计质量的好坏,对抽查到的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审计收费监管机构可拒绝支付费用,将这部分拒绝支付的费用作为奖励基金。这样,审计关系主体三方从形式上和实质上都保持了独立性,注册会计师避免了来自被审计单位由于审计收费金额而产生的压力,可以有效解决或有收费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质量。在这种新型的审计关系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相关性较高的审计收费模式。

(三)建立审计收费披露制度,增强审计收费的透明度。

我国从2002年起,要求上市公司公开披露支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和非审计服务费用的金额。一般而言,审计收费信息作为重要的审计信息之一,公开披露有助于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的合理性进行监督,减少审计收费环节的不正当行为,遏制利用价格进行的不正当竞争。目前,我国现有的审计收费信息披露制度只局限于上市公司,且较分散、相对粗略、执行力度较弱,无法让利益相关者取得有用信息。我们认为,应重新制定条文或修订原有规定,务求完善、坚持集中性、详细性和强制性披露,只有集中、详细和强制三者结合才能保证对会计师事务所报酬披露的信息质量。信息披露形式可以是指定网站,或指定报纸,也可以是二者结合。就目前资本市场信息的传输环境,可同时指定网站和报纸,关键在于存放的文本及位置要能够让广大信息使用者方便查阅。应推行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披露信息的确认制度。

(四)促进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兼并联合,提升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家会计师事务所普遍呈现数量多、规模小、水平低、业务范围窄的现象,有些事务所甚至仅依靠验资生存。针对目前的现状,事务所间的合并、重组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在会计服务业进一步开放后增强与实力雄厚的国际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竞争的能力。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对审计质量的长期监督,有必要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大力推广诚信制度,树立优秀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品牌意识,信誉好的事务所可以执行级别高的审计收费标准,实行优质优价。诚信建设是持久、系统的过程,一个有信誉的事务所必须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信誉评估机构应经常对全行业的诚信状况展开调查,适时的公布各事务所的信誉等级。从而通过诚信制度与经济利益挂钩的机制,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良性发展。

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监管问题课题组 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监管问题研究课题组 会计研究2005年第3 期

篇8

一、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外国企业和投资者都纷纷把目光放在了我国的经济“大蛋糕”上,外资投入大幅增长,对外贸易日益繁荣,众多企业发展迅速。而会计师事务所是由注册会计师组成,受当事人委托承办有关审计、会计、咨询、税务等方面业务,为企业提供鉴证、管理咨询、内部控制、投资决策等各种服务的中介机构,经济大发展,势必为注册会计师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业务需求。

(二)政治关注增加

前几年,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对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维护国家经济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注册会计师行业引起国家的重视,行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三)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

我国会计准则是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颁布的,基本与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趋同,这为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减少了因会计准则的差异而产生的“壁垒”。但会计师事务国际化人才和国际业务的实践经验欠缺,拓展国际业务,需要会计师事务所不断进步,为能够“走出去”提供综合服务而积累实力。

(四)市场需求多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各级政府转变职能以适应时代的变迁,许多政府原有的服务职能被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承担;公共事业对注册会计师的需求不断增多;企业、事业单位也需要注册会计师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的服务。新增的服务对象群体庞大,这无疑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但是,很多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还是以提供审计相关业务为主,没有及时实现业务拓展和升级从而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因此,市场需求多元化是我国大部分的会计师事务所目前面临的一大机遇与挑战。

(五)经营机制逐渐完善

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机构不断调整经营机制来满足企业的需求,通过积极进行市场营销、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强调自律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定时组织人员培训、健全人事管理制度等,增强了会计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赢得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全和发展自身的机遇。

二、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 审计风险加剧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相关规范并不完善,筹资的企业良莠不齐,中小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强化,当他们把资金投入企业,潜在的投资风险转化为了现实风险,就会寻求经济利益补偿以求转嫁风险。许多上市公司利用母子公司的关联方交易、资产重组、托管等手段来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扭亏为盈。更为严峻的是许多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不健全,注册会计师很难掌握真实、可靠、完整的企业内部情况和会计信息,审计风险增加。

2. 组织形式不合理

按照《公司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我国会计事务所只有少部分是合伙制,大多数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一般为30万元。根据经济法的定义,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的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最高赔偿限额以事务所的净资产为限,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个人的违法违纪行为很少承担刑事或民事责任。现行组织结构使很多有限责任制事务所的股东不顾行业协会的执业检查和法律的制裁,以业务最大化、个人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将利润分给每一股东,事务所净资产盈余很少甚至为负,忽视质量管理,这极大的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

3. 风险意识薄弱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处于发展阶段,注册资本低、无需购置生产线、不需要投入大笔资金,运营成本低、收益高、国家法律监管体系又不尽完善,许多会计事务所以业务最大化为首要目标,执业风险意识不强,合伙人对事务所的日常管理更多考虑收益问题,缺乏重视风险管理体系的认识,从根本上忽视审计风险。

4. 质量控制不到位

审计业务委托人与被审单位的同一性决定了如果在重大问题上会计师的意见与委托人的意见向左,意味着将得不到审计业务或是得不到续聘,事务所出于生存需要,在执业时可能妥协,审计独立性受影响,报告质量难以保证;以项目经理、审计部门经理、主任会计师为复核人的三级复核制度在审计旺季,因审计底稿较多,为了赶进度而落不到实处;质量控制制度虽有,但不深入,而且不被重视,许多会计师事务所不愿意也没有太多的能力去深入细致的处理质量问题;缺乏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从业人员流动快,有经验的业务人员普遍缺乏,优秀人才留不住。以上因素造成不少会计事务所缺乏从审计客户评估到审计工作完成,全方位、全过程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质量控制流于形式。

5. 职业素养不高

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可能受到审计对象的利益诱惑顺应公司意图出具报告,或者由于自身执业能力不足在审计过程中没能发现重大的错报和漏报,这对于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自身都是潜在风险,若东窗事发,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就难辞其咎。

6. 社会认知差异

目前社会公众的普遍认知是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能够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这一认识也极大地影响了法律界,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构成了无形而巨大的压力,但事实上由于审计方法、审计成本限制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健全等,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仅能帮助报表使用者合理确定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不能对其经营能力及未来盈利能力做出保证。

三、注册会计师行业面对挑战的对策

(一)事务所自身应对策略

1. 健全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

会计师事务所应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时时对运营情况进行监控,保证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

(1)建立健全统一的执业标准,执行统一的质量控制制度。

建立明确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明确各级质量控制人员的责任,加强三级复核制度的执行力度;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外派人员复核制度,重大项目的质量复核实行条例管理;制定重大项目的评判标准,对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分别适用不同的复核机制;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检查制度;对重点审计领域和重要审计项目执行更为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2)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建立诚信档案和诚信考核机制,追究责任。

(3)建立技术支持委员会,提高业务能力。

(4)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对审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

(5)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做好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将注册会计师与事务所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凝聚成合力;通过与执业质量挂钩的分配制度,采取多种激励手段,建设队伍,提高审计质量。

2. 对内提供多元化服务

注册会计师业务拓展不仅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稳定发展的需要,也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服务于市场在资源中基础作用发挥的必要条件。事务所应跟进《注册会计师业务指导目录(2014)》,拓展如下的业务范围:

(1)研究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商会(协会)等出台的新业务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开展与财政预算资金相关的鉴证业务。

(2)研究出台的行业鼓励扶持性政策。如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业务拓展目标、领域、途径等,推动事务所的服务转型。

(3)研究制定的新业务指引,拓展业务范围。如《商业银行审计指引》、《外商投资企业外方权益确认表审核指导意见》、《外汇收支情况表审核指导意见》等,将审计业务拓展的企业鉴证、管理咨询、会计、税务和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尤其是高附加值的管理咨询业务。

(4)研究注册会计师协会与国家有关部门签订的“行业服务政府(部门)经济社会管理合作协议”,开发承接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特殊领域、高端需求、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业务。

3. 对外加强国际合作

(1),研究当地政策,熟悉掌握国际商业惯例、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资本市场运行规则以及各国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环境等,寻求突破目标国家政策壁垒和地方政策壁垒的方法,开拓国际市场。

(2)建立品牌策略,打造行业品牌。事务所应打造品牌理念,通过高质量的会计服务,保护投资者利益,赢得客户信赖,逐渐树立自己的良好品牌,逐步走向国际化。

(3)加强行业改革的顶层设计及战略部署,重点把握注册会计师行业国际化路线、时间、规模、市场需求等,审时度势的把握好国际化合作的时机。

4. 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素养

为领先于竞争对手,保证可持续性发展,事务所需要拥有与业务相匹配的专业人员(即精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注册会计师),建立学习型会计事务所。

(1)对新进员工进行包括职业道德、职场礼仪、审计程序等相关培训,并组织考评。

(2)对老员工进行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审计行业新知识培训,分析审计失败案例,通过边工作边学习,从工作中总结、反思、重新运用,加强职业道德诚信建设,提高职业关注度和判断能力。

(3)积累国际化的专业人才,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加强人才储备。

(4)在事务所内部培养学习与交流的氛围,使每位员工树立努力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持续学习的习惯,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职业素质。

(二)相关监管部门的对策

1. 设立严格的进出机制

设立会计师事务所时,相关监管部门应对其严格审核,合理控制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避免恶性竞争;事务所设立后,建立对考核评价系统,对违反法律法规、发生舞弊或过失行为并给有关方面造成经济损害的,有关政府部门对会计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本人追究责任,完善相应的退出机制。

2. 实行责任连带承担机制,加快有限合伙制推广

引进国际大型跨国会计事务所的组织形式,通过限制或取消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健全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引进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改革审计委托权等手段,积极推进有限责任制向有限合伙制的转变,使有限合伙会计师事务所以其全部财产对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各合伙人以各自的财产对其负责的审计项目所导致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对其他合伙人负责的审计项目所导致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为审计的独立性提供环境保障。

3. 拓宽政府监督渠道

财政及相关政府部门对企业及事务所的监督管理能够让其时刻保持警醒,对其会计信息造假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和震慑,并且能够提供事务所执业质量的信息,这直接关系到事务所的未来盈利。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增加关于因过失提供重大遗漏审计报告或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定。对有严重违规行为或者不遵守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个人,要承担更重的责任,实行终生禁入的处罚。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加大作假惩罚力度,对审计独立性进行约束。

(2)加强监管力度。政府或相关监管机构应对审计过程进行复核和监督,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随机抽样核查。

(3)规范政府法定业务需求,终止企业自行聘任事务所的做法,改由政府监管部门委托方式进行审计,保证客观公正性。

4. 正确引导社会认知

公众及法律界人士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与实际有的差距,需要加强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和法律界人士的有效沟通,使其了解审计目标、手段及其局限性,正确树立行业形象,纠正有偏差的社会认知和舆论导向。

参考文献:

[1]朱廷辉,许家林.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史研究初步论纲[J].中国注册会计,2011(11).

[2]财政部会计司课题组.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改革与发展报告(2011~2012)[J].会计研究,2013(02).

[3]樊翠云,刘炜.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0).

篇9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企业转型的内涵及其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随着投资环境的变化,以及人力等资源成本的持续升高,经济增速放缓已成为大势所趋,在此情况下,企业纷纷调整战略,将重心从扩大市场份额转移到提升自身能力上。

所谓企业转型,指的是企业长期的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组织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转变,这是企业打造全新的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继而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过程。促成企业转型的因素非常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市场需求。这是促进企业转型的内因,也是主要原因。企业生产活动往往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销售渠道、经营模式甚至售后服务方式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因此,市场需求的变化往往是企业转型的直接诱因。

2.行业环境。这是促进企业转型的主要外因。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决定着企业在本行业的发展计划,进而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计划、营销计划、管理计划。特别是当企业所处的行业处于衰退期时,企业会被迫转移生产经营战略,实现多元化经营,甚至退出原有行业,转入全新的领域。

3.科技环境。科技进步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机械化生产日渐盛行的前提下,企业的生产形式、组织结构随之发生巨变,进而迎来了运营模式上的改革,这也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保持经营优势的必然之举。

之所以强调会计管理职能,是因为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研发人员的培养、劳动力成本的变化、研发费用的提升以及各种投入的变化,这就会引起企业经营成本的变化,因此,积极探讨在企业转型期提升会计管理职能是完善企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提升会计管理职能的必要性

会计职能是指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会计所具备的职能,这是会计本质的外在表现。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财务实际发生业务的复杂化,会计的职能也逐渐融入了新的内容。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会计的基本职能没有发生改变,但对会计管理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促进了企业管理职能的提升。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淘汰了很多手工操作的工作形式,特别在会计电算化日益普及的前提下,传统的手工录入核算形式已经逐渐被载入会计发展历史中。会计电算化使得信息的查询、录入与传输更加便捷和准确,因而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企业绩效结果的审核和监督形式也都脱离了固有的形式,有了质的飞跃。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对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视程度。

2.企业管理结构调整对会计管理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型工作必然关系到公司每个部门工作任务的变化,当经营活动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后,会计工作的内容与方式必然也会随之变化,由此引发了会计工作重心的转移。虽然收集、加工、整理会计信息依然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会计职能越来越高的需求了。会计工作必须突破固有的思维,摈弃“重核算、轻管理”的思想,以提升会计管理职能促进企业服务效能的提升,这是企业转型期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

3.企业战略决策的转变需要会计管理职能的提升。企业决策者在制定战略的时候需要以详实的财务信息为基础,发挥会计管理职能对市场的调节、促进和指导作用,可以有效地协助企业管理部门对企业运营状况进行宏观和微观分析,从而有助于制定正确的经济决策。

三、如何在企业转型期提升会计管理职能

1.加强预算管理,控制成本核算。预算管理是会计管理的基础工作,所谓预算管理,指的是企业利用价值在科学有效的市场预测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的内部营运活动以及经济计划进行规划、控制和管理,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步入“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的轨道,从而达到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收支信息系统的目的,同时,也使得预算工作成为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工作高效完成、顺利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

(1)以资金预算和成本预算为核心,掌控收入与支出两条线管理。将企业所有收支全部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坚决杜绝一切形式的账外资金循环。通过有效的资金收支预算,盘活资金,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

(2)在成本预算上,推实施目标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把指标分解到二级单位,建立二级核算,控制项目开支,对目标成本单位进行逐项检查,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成本控制的绩效,对于超预算的部分,应及时分析,找出解决的对策。

(3)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层级分明地开展会计工作。建立严格的汇报和审核体系,上下级的监督、汇报制度要明确,各部门以总体生产计划为指导,细化部门目标,定期向财务部门呈交资金使用计划与生产经营指标,完善各项会计指标,使预算工作更加细致入微,促进会计管理职能的最大化。

2.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信息化管理要求会计人员不仅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而且要能动的根据资金流入、流出、资产变动状况等各项经济活动及时做出科学的预测决策、分析和评价,为企业领导提供准确有效的财务信息,以便快速做出反映,调整经营策略。

(1)以财务会计为基础,拓宽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应从规范财务手续着手,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程序意识,注重监督与考核,确保财务资料与财务信息渠道的畅通,使会计总体规划细致地体现于各个细节之中,为企业的投、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适应企业转型期的需求。

(2)定期进行清产核资工作,确保会计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规定清产核资的周期,定期对存货、固定资产进行账、卡、物核对与清查,适时降低库存储备资金,加快资金周转率。严格控制项目资金的核算管理工作,从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监管,强化跟踪与监控的力度,从源头上控制成本。

(3)及时清理债权债务,加强进出账管理工作。从宏观上把握会计工作的整体性和实时性,从微观上控制支出与利润两方面的会计工作,及时进行往来款项的账龄分析和收现率分析等工作,尽量减少坏账损失。

3.加强内部控制,培养优秀从业人员。从企业转型或会计管理工作的角度分析,必须加强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工作,因为这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有效,进而顺利促成企业转型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结合企业会计工作实际,建立一套科学有效、严格缜密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而制度的执行就要以培养优秀的会计从业人员为前提。

(1)制定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负责人以及基层工作人员的管理,对于关乎企业经济发展命脉的重要信息,不仅要做好保密工作,更要将管理与传输细节问题落到实处。比如,把握好审批程序、资金调度、交接手续、电脑操作密码等重要环节。

(2)权责明确。对于重要的工作岗位,应加强对现金、收支事项,特别是各项会计凭证的核实工作,对于负责电算化系统操作的人员,更应该加强监管,以明确权责。

(3)落实好奖惩措施。在完善上述两项工作的基础上,落实好奖惩措施,分级别、分部门地制定好奖惩标准。

(4)及时组织会计人员的培训,促进从业人员经验交流。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会计工作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手工操作,现代会计工作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积极组织技能培训,促进会计人员的经验交流,以提升企业会计工作者的整体水平。

可以说,企业转型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过程,实现会计信息化,促进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过程,其实就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而会计管理职能的不断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企业转型。近年来,我国会计人员的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新时期会计工作的需求。伴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逐渐完善和规范,会计工作的范畴已经远远超越了投资、金融、法律等领域。因此,会计工作者若想担负企业转型的重任,就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不但要提高自身知识储备,更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期全面提升会计管理职能,促成其在企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有效发挥。

篇10

在东南亚国家中,越南是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较好的国家之一,在政治社会方面,越南也是相对稳定的国家。尽管越南还是一个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起步晚,但经过几十年的革新开放,越南已经摆脱了多年的经济社会危机,并且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会计作为商业语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连,越南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会计的发展。

1989年,越南财政部建立了越南最早的会计组织――总会计师俱乐部(CAC)。该组织最初成立时有200个会员,3年间就发展到了600人。1991年,越南出现了会计师事务所:越南审计公司(Vietnam Auditing Company,VACO)和会计审计财经服务社公司(Accounting and Auditing Financial Consultancy Services Co.AASC)。CAC和越南财政部于1994年共同发起设立了VAA(越南会计协会)。1998年,VAA成为IFAC和东盟会计联合会的成员,但不是亚太会计师协会(CAPA)的成员。2005年4月15日,越南成立了越南注册会计师协会(VACPA)和审计师协会。

1999年,越南的公司法公布,对社会审计人员的需求徒增,到2006年8月,越南已有108个事务所,大约4000名从业人员。其中,越南的会计师行是VACO、AASS、AISC、AFC、ThuyChung、A&C、M&H、TienPhong、DTL、U&I和STT。在108个所中,小规模的所有70个,中型规模有30个,大规模有8个。截至2009年年底,越南共有会计师事务所150家,其中,越南本土所有130家,国际所有20家,总共有会计从业人员7000多人,其中注册会计师1100多人。目前,在所有事务所中,只有28家可以对证券发行进行审计,其中4家为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是安永、均富、普华永道和毕马威。

“经济越发展,会计就越重要”,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会计的发展,特别是贸易经济的发展。随着越南加入WTO、美国国会给予越南永久正常贸易国地位,以及越南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越南成为全球投资者寻求投资机会的理想目标,大大促进了各相关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在越南经济结构持续向积极方向转变、市场体制日益完善的过程中,各种类型的经济实体不断涌现。从现有的在越南河内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情况来看,该交易所现存最早的上市公司为2005年7月14日上市,截至2010年6月30日,河内市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共有312家,胡志明市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总共有249家。上市公司数量的增长,也推动了越南会计审计行业的发展。就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情况,目前越南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仅有1500名,其中从业人员1100多名,这个数量不能满足越南经济发展的需求。据越南相关部门统计,在接下来10年中,越南将需要7000名注册会计师。

如今,越南的会计市场表现出以下特点:

1.越南本土事务所规模小。相对于前几年,越南的会计行业在近几年发展得不错,也逐步注重对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张,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量和复杂程度不断增加,越南本土的事务所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会计服务市场的要求。越南本土的事务所规模普遍偏小,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从业水平偏低。尽管小规模事务所在帮助小企业成长等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越南仍缺乏本土有实力的大规模事务所。

2.事务所业务范围窄,竞争中降价,审计质量不高。目前,越南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多集中于传统的鉴证业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客户类型更复杂,客户的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多(如纳税筹划、财务人员培训、设置财务制度等)。2009年越南注册会计师协会表示,由于审计行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费用不得不降到不可思议的低点。这带来的问题是事务所无法满足所有审计程序的要求,人们开始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产生质疑,从而对审计质量产生担忧。

3.政府监督管制过多。越南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会计服务市场化程度不高,现有行业法律法规不健全,这些都造成越南政府监管机构与行业协会尚未分离,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管理的关系没有理顺。如越南注册会计师协会,其直接由财政部管理,受到的政府监管过多,自身的自不大,不能从职能上定好位,直接影响行业的运行,导致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执业中严重造假问题的监控滞后,效率低下。

4.越南的注册会计师供给不足,不能满足该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自1986年实行革新开放以来,越南在经济体制和市场体制上进行了大量改革,并且积极加入了各种国际组织。近年来,越南经济高速增长,然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未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存在行业发展滞后的现象。目前,越南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仅有1500名,其中从业人员1100多名,这个数量不能满足越南经济发展的需求。

5.缺乏会计审计类的专业中文、英文等翻译人员。对于其他国家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而言,越南是一个新兴的陌生的市场。基于对越南目前经济政治、投资环境、行业基本情况及进入准则的不了解,很多会计师事务所感到无所适从,加上无法把握进入后的发展前景,给越南进入国际市场造成一定阻碍。要想让他国人更了解越南的会计,就需要一批会计审计类的专业翻译人员。

越南不断为融入国际会计审计服务市场做出努力,计划在2005―2010年实现外国人可以在越南建立会计审计公司和独立开展会计审计工作,并提出在2020年完全融入国际会计审计服务市场的目标。因此,我们要按照国际标准培养会计与审计人员,争取建立符合越南经济、文化、会计审计环境的经济专业服务平台。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创建经济、专业的服务环境。一个开放的、透明的、民主的环境是开放市场的基础,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会计与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行业素质,会吸引更多投资者投资,这样就会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会促进会计的发展。

2.教育系统,从低到高。在全国范围内,针对初中和高中学校的职业会计和审计,为学生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尤其是会计与审计的学习打好基础。大学应尽快建立独立的会计、审计学院。创造条件让学生得到有关财会方面的实践机会,并且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使得会计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3.巩固专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实质性的管理会计和审计的协会,组织学习专业的会计与审计课程,并通过国家相关会计认证的考核,以此不断带动国家会计审计人才的发展,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会计审计人才,满足市场需求。

4.面向国际化会计。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会计作为经济的商业语言,必然促进会计的国际化。由于改革开放的促进作用,越南经济高速发展,慢慢地面向东盟地区甚至国际。因此越南在培养会计人才时要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特点,不断面向国际化。

越南的会计与审计服务虽然很年轻,但发展很迅速,在越南的地位不断提高,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因此变得迫切。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量机遇的涌入,越南应抓住机遇,不断拉近与国际社会的距离,实现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越南的会计市场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越南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借鉴国际会计培养越南国家的会计人员,在会计与审计方面,不断提高会计人才的素质,为越南市场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会计人才。从越南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我们得到启示――加强国际会计人才的培养。在培养我国会计人才时,不仅要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要适应国际化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全国经济一体化的同时,我国会计人才也日趋国际化。

越南与中国地理位置接壤,有相同或类似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双方又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员。自2002年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项目以来,越南提出要发挥其在东盟国家的区位优势和东盟面向中国的“桥头堡”作用,中国与越南的贸易、投资活动十分活跃,贸易和投资额快速发展,到越南投资的中国企业逐渐增多。可以预测,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面向越南,越南将会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战略伙伴。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中越两国的会计标准、会计实务存在很大的差异。会计是各国经济交流的商业语言,在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投资、资本流动中,都需要会计这一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评价资产实力、财务风险和资讯状况。因此,要促进两国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双方资本的自由流动,必须充分发挥会计在两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越两国会计差异较大,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如何使得会计在两国经济发展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呢?这就要求我国在培养会计人才时,适应中越两国贸易区发展的需要。我国的会计人才在学习本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同时,还相应地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等。经济发展的同时会计也随着发展,这就要求会计人才不停地学习与进步,适应市场需求,在高校进行构建国际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昊,李家媛.对中越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比较[J].财会研究,2008(7).

篇11

引言

现代审计理论认为独立性是民间审计的灵魂,我国民间审计目前面临的状况是独立性缺失,本文从民间审计的起源分析独立性之于民间审计的意义,独立性包含的内容,进而从微观和宏观层面上分别探讨影响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的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民间审计的起源与独立性

目前学术界普遍的观点认为民间审计的起源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密不可分。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所有者希望存在一个独立于经营者的第三方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核实,经营者也希望通过一个独立第三方的验证来解除其受托经营责任,于是受所有者委托,专门负责对企业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鉴证的民间审计产生了。可见,独立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第三方是审计委托者与被审计者共同的要求,即独立性是民间审计从起源上的基本要求。

何谓民间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又包涵那些方面的内容,在审计理论界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仅列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莫茨和夏拉夫在《审计结构理论》一书中认为审计独立性包括实务人员的独立性和职业的独立性,实务人员的独立性是指单独的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过程中独立性保持的状况,职业的独立性则指民间审计这一行业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另一些学者如Moiser、Higgins等则将审计独立性分为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实质上的独立性要求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必须确无利害关系,形式上的独立性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于一种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状态,即在第三者看来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实质上的独立性对于第三者而言过于抽象且难于评判,形式上的独立性则通过观察较易于判断,所以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是否具有独立性第三者是通过对形式上独立性的判断来实现的。第三者通过观察形式上的独立性来推断实质上的独立性,单个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影响着公众对单项审计业务独立性的判断,众多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则影响着公众对整个注册会计师职业独立性的判断。当公众对单个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产生怀疑时,将会影响公众对聘请该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公司的投资决策,当公众对整个注册会计师职业界的独立性产生怀疑时,公众将不再依据经审计的会计报表进行决策,从而影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可见形式上的独立性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独立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形式上的独立性主要通过审计委托者(所有者)、审计受托者(审计人)、被审计单位(经营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经济环境来表现。因此分析某一国家民间审计独立性可从其形式上独立性入手,分别微观和宏观角度进行研究。

二、影响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分析

从形式上独立的角度出发,影响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站在微观的角度,我们首先从三方当事人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从民间审计起源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民间审计产生的初期,所有者委托经营者经营企业并委托审计人对经营成果进行审计,审计人与经营者为审计与被审计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规模的扩大,股东由原来的几个、几十个发展到成百上千个,众多的股东在利益一致的大前提下仍存在各自的利益冲突,为了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一些大股东开始凭借股份的优势插手企业经营管理,表现在审计委托上则是利用控股权优势委托有利于自身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大股东权利凌驾于公司利益之上的威胁西方国家是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及相关法律制度来制约的,而我国由于股份制建立较晚、资本市场不发达、相应的法律法规又不健全再加上我国股份制企业的一些特殊情况,使得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更加复杂:国有股一股独大,国家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中占主导地位,但在企业管理中国家是个抽象的概念,真正行使公司经营管理权的是国家派出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表现在民间审计上则是国家派出的经营管理者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请具有决定权,并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审计人对经营者有了明显的经济依赖性,形成了经营者自己委托审计人员审计自己的奇怪现象,造成了我国审计委托关系上的严重先天缺陷,加上我国的国有股多为不流通股,企业经营的好坏并不能通过股票的涨跌真实反映,因此许多经营者为了圈钱、完成利润指标等目的进行盈余管理,改变了委托审计的初衷,影响了民间审计的独立性。

其次我们从审计者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的状况:民间审计在国外属于垄断性行业,在我国却属于竞争性行业,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数量众多且规模不大,在会计报表审计业务中具有垄断地位的大型事务所不多,使得单一依赖报表审计业务为生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竞争激烈,为了生存许多事务所不得不以竟相压价和迎合委托人既被审计单位的需要来获取业务,降低收费的代价是审计质量低下,独立性无法保证,而迎合委托人的需要更是以直接丧失审计独立性为代价的,不利于我国民间审计行业的长期发展。加上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初期,与当时的情况相适应,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都有其所谓挂靠单位,虽然后来随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先后都与挂靠单位脱钩,但现实中效果并不理想,事务所依赖原挂靠单位获取审计业务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造成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在获得审计业务上的不公平竞争和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依赖加剧,一些后成立的无挂靠单位所依的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生存更是置独立性于不顾。

第三,从审计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由民间审计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出民间审计是在所有者为了审核企业经营者对资源的利用状况和经营成果,经营者为了解脱受托经营责任的情况下二者共同需求产生的,而我国民间审计的需求是扭曲和不足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界限的模糊导致委托审计者往往为了吸收资本(圈钱)、完成利润指标等目的委托审计,有些甚至是在上级单位要求必须把会计报表与审计报告一起上交的情况下委托审计,中小股东则由于在企业经营决策上处于弱势甚至根本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从而并不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状况,仅致力于短期股票的买卖差价,因此我国中小股东在对会计报表审计上存在需求不足,债权人、潜在投资者虽对会计报表审计存在需求但苦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以及各种原因,他们无法依据审计后的会计报表进行决策,因此也存在需求不足。

综上所述,我国民间审计在微观层面上不具备形式上独立性存在的条件,进而影响我国民间审计实质上的独立性,因此我国近几年接连出现丧失审计独立性的典型案例,从而影响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整体的独立性。

站在宏观角度,我们对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分析如下:第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晚,行业自律管理经验不足,特别是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受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省级财政部门的双重领导,财政、税务等政府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干预较多,不利于行业自律管理,影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独立性;第二、我国审计市场目前处于买方市场阶段,市场营销学认为买方市场比卖方市场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具体到我国审计市场来说,买方市场使得经营者在委托审计及支付审计费用时拥有过多的决定权,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健全及相应法律制度的缺位无法制约经营者,众多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生存处于被动地位,影响着民间审计的独立性;第三、我国与审计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本身不健全,相互之间不乏矛盾之处,并且对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规定较少,对刑事、行政责任规定较多,使得因丧失独立性而导致审计失败的当事人得不到应有的民事惩罚,刑事、行政处罚也不够严厉,违法成本低廉,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在权衡了违法成本和因此获得的收益以及为保持独立性而付出的成本和收益之后,无论是注册会计师还是会计师事务所均倾向于丧失独立性,结果是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独立性遭到公众的置疑。

三、加强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的途径

形式上的独立性主要通过各种相关制度来体现,因此加强形式上的独立性就离不开与独立性相关的各项制度建设。

第一、加快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在公司内部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促进公司非流通股的上市流通,真正做到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将审计委托与付费的权利归还所有者,消除审计人对经营者的经济依赖性,二者之间仅保持审计与被审计的正常关系。

第二、培育健康、旺盛、良好的审计市场需求,改上级或有关部门要求企业审计的被动审计状况为经营者主动要求审计的积极审计状况。

第三、促进审计市场的公平竞争,鼓励事务所扩大规模,开展多样化业务,降低对会计报表审计及单一客户的经济依赖。

第四、加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管理。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上,我们应减少政府行政部门的干预,增强行业在管理形式上的独立性,参考国外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不断完善的行业管理模式。

第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改变目前注册会计师仅注重短期效益的行为。

第六、完善与审计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加大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完善与审计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大民间审计的民事赔偿责任,是改变我国目前审计市场状况的一项可行且见效较快的措施。

篇12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环境变化

会计是社会经济环境下的产物,会计通过会计信息的传递,实现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的职能,会计信息又具有“公共品”的某些属性,这使会计人员又要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必须对社会公众负责。会计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专业人才必须是能适应环境变化、满足市场需求、能为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等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新型专业人才。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和境外并购,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改革和金融全球化、融资证券化等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必然使会计发生重大变革,也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人才是需要经过市场来检验的。因此,高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时,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考虑经济环境变化,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经济形式下培养出新型会计专业人才。这不仅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而且是经济环境变化对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是会计国际化的必然结果。

二、新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新型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在伦理道德、职业判断、沟通与协调能力、创新能力、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一)伦理道德意识

伦理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而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人们的许多行为是受到自己的一套道德准则约束的,因为法律法规无法穷尽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细节,也无法对人性做出种种硬性的规定。会计工作也是如此,要做好会计工作必须具备伦理道德意识,这对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保障公众利益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会计是诚信行业。如果会计失去诚信,弄虚作假,欺诈舞弊,则必然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给国家、企业和投资者等带来损失。近年来,会计公信力受到了挑战,会计面临“诚信危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塑会计公信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除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具有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职业素养,能够提供出诚信的信息产品。可见,会计的伦理道德意识是新时期会计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职业素养。

(二)敏锐的职业判断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职业判断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会计职业判断,一般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会计规范,充分考虑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运用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存在不确定性的经济事项所做出的判断。会计职业判断的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少判断的偏误。以前会计遇到问题,很少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解决,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准则的大量出台,会计会碰到许多诸如企业合并、分立、资产重组、关联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会计政策、或有事项等新问题。而会计准则告诉人们的只是处理会计事项的原则和方法,不是某具体事项的具体处理方法,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并给予充分的披露,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因此,敏锐的职业判断力是新时期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会计工作也是如此。从某种角度来讲,企业与投资者、政府、工商、税务以及银行等部门的关系,与其他企业和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关系,需要会计与之沟通与协调。会计专业人才只有具备良好的交流与协调能力,才能了解对方并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做好会计工作。新时期要求会计不仅要善于取得他人的支持,更要以良好的心态去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会计人员对内要具有协调、沟通的能力;对外要具有谈判、联络、交际的能力,能为所从事的会计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因此,具有丰富广博的知识,能善于沟通社会的方方面面,能很好地处理与各方面的关系,是新时期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

(四)较强的法律意识和充实完善的知识结构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通过法律手段来调节经济行为已成为法制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会计如何面临逐步健全的法制化社会,已成为会计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现阶段的经济主体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法律诉讼成为每个主体保护自身权益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作为经济主体中的会计人员,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必须加强法律意识,要用法律武器来维护经济主体的自身权益,以免其受到侵害。另外,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会计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会计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这都需要会计人员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以及拥有充实完善的知识才能解决。因此,新时期要求会计专业人才不但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熟知国家的经济政策,熟知财政、金融、投资、国际贸易、税务、法律、市场营销和外语等相关知识,才能适应时展对人才的要求,不被市场竞争所淘汰。

(五)创新能力

创新是当代经济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给会计带来多方面的冲击,这就要求会计面对新变化和新问题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即会计人员要具有创新能力。一方面,创新是会计的内在本质,没有创新,会计就会墨守陈规,失去生机;另一方面,面对新的经济环境,企业要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作为“国际性商业语言”的会计必然要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中,我国是一个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国家,经济状况有其特殊性,面对会计国际化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的会计专业人才不仅要有具备广博的知识,还必须具有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能力,并在会计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才能做好新形势下的会计工作,才能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

(六)风险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复杂性等问题的存在,增加了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会计人员要树立风险意识,遇到问题要进行科学、谨慎的分析,要熟练运用规避风险和利用机遇的理论与方法为企业出谋划策。只要工作总会遇到困难。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和疑惑,如果会计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没有锐意进取的精神,没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及务实的工作态度,就会得过且过,在工作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给企业和国家带来损失。新型会计专业人才必须要具有风险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胜任新时期的会计工作。

三、新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要求。由此可见,政府确立的素质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而我国目前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只重视通识教育,却忽视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提的多、讲的多,实施成效少。会计本身属于经济管理的范畴,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会计专业人才要有强烈的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事业进取心,能正确对待竞争、挑战、机遇,能关心他人、与人共处,能满足市场需求、为社会所用,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高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抓好学生从入校到毕业过程中每一环节的教育,切实把综合素质培养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环境下的新型会计专业人才。

(二)要抓实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育

教育部在《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特别重视基础课程教学力量,教授应承担基础课教学任务,知名教授应为本科生上课”的要求,因此,抓实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育,确保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是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高校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样面临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育问题,只有抓实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育,才能给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专业的学生带来发展的空间和契机,才能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强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会计专业人才。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扎实的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理论是会计专业人才继续学习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校要抓实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育,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质量观,要把教学质量视为教师的生命,教师要“因材施教”,保证学生能充分地发挥其内在潜能。2.高校的管理者要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服务工作思想,紧紧围绕教学积极开展工作,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3.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针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要采取单位现场教学、课堂形象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兴趣和热情,学生才能把基础课的内容学实、学透。

(三)要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培养会计专业人才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时期的会计专业人才是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能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是新时期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关注的问题。

篇13

中图分类号:F232;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4-0111-04

一、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多年积累的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数据逐渐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战略资产。云会计作为一种高效率、低成本、易维护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模式,能够为大数据技术在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中的应用实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受到中小企业的普遍关注。短期经营决策通常是指决策产生的结果只涉及一年以内的经营业务,并只对该期间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决策,主要涉及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两方面。借助云会计平台,企业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与企业生产和定价相关的海量数据,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帮助企业决策生产什么类型的产品、产品的生产数量和产品如何生产,以及企业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产品的最合适价格。

多年来,学者们从决策的理论、方法、模型等方面对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周凌等(2014)在考虑企业季节性产品周期性生产和销售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元线性生产模型,使得企业的生产决策更加客观。燕伟等(2014)将库存管理决策和应收账款管理决策视作企业生产决策中相互联系的两部分,采用DCF法分别构建了三阶段商业信用条件下,生产商成本现值最小化和利润现值最大化的生产决策模型。范丽繁等(2014)强调制造型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分析了竞争企业间的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过程,并从需求学习的角度建立了竞争企业的最优控制模型。冯颖等(2012)在需求率线性依赖于销售价格的情形下,针对有限销售周期内一次订购模式下单一易变质产品在连续时间上的最优动态定价决策问题,以最大化产品销售周期内总的销售利润为目标,利用最优控制理论分别建立了易变质产品的动态定价模型。赵江安(2012)通过分析茅台酒频频涨价的案例,借助数学模型对产品定价决策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阐述了数学模型的运用对于产品定价决策的作用。杨申燕等(2014)在比较分析信息产品与传统物流服务产品定价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两级物流服务供应链中的定价模型,并针对物流信息服务产品分析了企业的定价决策流程。

纵观现有研究,发现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研究文献主要从微观层面借助数学模型研究企业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的具体方法措施,很少涉及信息系统和数据方面的短期经营决策研究。事实上,由于云会计和大数据技术能够为中小企业的短期经营决策提供强大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支撑,所以从数据的视角去决策企业的生产和定价过程将会更科学有效。鉴于此,本文基于大数据、云会计背景,在分析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内容及其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云会计的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框架模型,分析并阐述了大数据、云会计技术在中小企业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中的应用实施。

二、大数据时代云会计对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的影响分析

短期经营决策是中小企业日常经营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生产决策、定价决策、库存决策等决策内容。为了研究的方便,并考虑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主要的短期经营决策内容,根据决策的内容来分类,建立了图1所示的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组成框架。

如图1所示,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是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最主要的两个内容。其中,生产决策包括新产品开发决策、亏损产品生产决策、追加订货决策和零配件取得决策等,而定价决策主要根据所采用的方法分为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决策、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决策和以特殊情况为导向的定价决策。在大数据时代,企业通过云会计平台,可以实时、准确地获取与企业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相关的海量数据,并依据决策的内容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以实现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的科学化。

(一)对中小企业生产决策的影响

在中小企业生产决策过程中,新产品开发决策按是否有专属成本投入可以划分为不追加专属成本的新产品开发决策和追加专属成本的新产品开发决策。对于不追加专属成本的新产品开发决策,可以借助边际收益分析法提供支持,但是新开发产品的预计单价确定对传统会计处理提出了挑战。对于追加专属成本的新产品开发决策,企业需要确定新产品开发的专属成本,而传统的会计处理对这个数据的精准确定存在较大的困难。在大数据时代的云会计环境下,企业可以获取的数据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本身,对行业数据的及时把握能够帮助企业客观、精准地确定新产品预计价格和开发过程中的专属成本。

亏损产品生产决策需要分析亏损产品的边际收益。如果边际收益大于零,那么亏损产品的生产可以补偿固定成本,这样就可以继续生产。但是,边际收益的计算需要预估亏损产品生产之后可能带来的销售收入,传统的会计处理在这个数据的取得上并非是完全准确的。因为按照亏损产品生产以前的市场价格来预估亏损产品生产以后的价格并按此价格判断收入是存在较高经营风险的。在大数据时代的云会计环境下,企业通过云会计平台可以实现和相关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行业数据的取得成为了可能。企业可以按需购买企业亏损产品生产决策所需的相关数据,通过对亏损产品的整体行业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市场环境下价格和销量预测就能降低亏损产品生产带来的风险。

中小企业在追加订货决策过程中通常会借助差量分析法,在不需要增加新的生产设备的情况下,将合作企业的出价与追加订货的单位变动成本进行比较,如果能够补偿企业生产成本的订货就可以追加。追加订货决策过程也需要判断单位变动成本的数额。企业可以借助云会计平台获取市场上其他企业进行该类订货的生产成本,进而核算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这样就比传统的单位变动成本确定方法更加准确、可靠。

零配件取得决策主要是判断自制还是外购,这个决策过程主要考虑成本的高低。其中,自制过程需要考虑生产工人的工资和生产设备的引进等其他相关费用,外购过程需要考虑零部件的买价、运输费和差旅费等费用。传统的零配件决策主要是比较上述两种方式的成本大小,其中成本较小的就是合理的决策结果,但是自制过程的成本核算往往不太准确。借助大数据和云会计技术,企业能够通过市场需求分析预测未来此类零部件的需求,如果这个需求是存在的并且较为庞大,那么生产设备的引进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就不能简单地在本期进行归集。对于中小企业的生产决策,借助大数据和云会计技术,企业还能够实时、动态地获取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化,从而准确地预判未来一定期限内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优化和完善中小企业的生产决策过程。

(二)对中小企业定价决策的影响

对于中小企业的定价决策,按照决策过程采用的方法可以分为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决策、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决策和以特殊情况为导向的定价决策。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决策是指在产品单位成本的基础上,加上预期利润作为产品的销售价格,但是这个决策过程中所需的单位成本实际是很难准确分配的,因为单位成本的确定需要将各成本费用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但是成本费用的合理归集对于传统会计处理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在大数据时代云会计环境下,企业对原材料从入库到出库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可以做到成本、费用的准确归集,保证了单位成本确定的准确性,体现了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决策的可靠性。

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决策不再以成本核算为基础,而是强调对产品需求量的准确预估,这个决策需要对产品销售地区、产品销售时间、消费者偏好等影响因素进行预判,这就使得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决策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云会计背景下,中小企业通过购买云端的信息,借助大数据处理工具分析企业产品未来的销售情况,对同地区、同时段的其他产品销量进行比对,最终合理预判市场需求,为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决策提供支持。

中小企业以特殊情况为导向的定价决策是指企业面临生产能力、市场需求发生改变或者为了扩大或维护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而进行的定价决策。这个决策对市场环境的要求更为严格,它需要企业在了解市场消费者个人偏好的同时,能够较为准确地掌握同类产品的定价策略。借助大数据和云会计,企业能够了解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并通过市场调查或者其他行业的相关数据了解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情况。同类产品的定价可以对比分析竞争企业的历年定价策略,并结合目前的市场环境进行预判,最终实现可靠、有效的产品定价决策。

三、基于云会计的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框架模型构建

云会计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短期经营决策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财务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基于云会计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所在行业内与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相关的各种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可以转化为被企业管理者直接使用的决策信息。基于大数据、云会计背景,结合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内容,根据云会计的体系架构,本文建立了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框架模型,如图2所示。

根据云会计的IaaS、HaaS、DaaS、PaaS、SaaS体系结构层次,图2展示了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的基本框架,下面分别对中小企业的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过程进行阐述。

(一)基于云会计的中小企业生产决策

基于云会计的中小企业生产决策实施过程,企业需要对新产品是否开发、亏损产品是否生产、是否追加订货、零部件的取得方式等具体内容进行决策。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于专属成本的确定需要成本核算系统的支持,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关于原材料采购、生产工人工资发放、制造费用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等内容需要各部门将相关的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上传至云系统中的生产主题模块当中,进而转化为DaaS中的“生产数据”,“生产数据”从云系统上升到云应用层面就可以使得中小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决策、亏损产品生产决策时直接获取产品的专属成本数据。零部件取得是自制还是外购决策,对于自制生产中的设备成本直接计入当期存在一定的疑问,企业日后生产经营是否继续存在对该零部件的需求,决策过程中需要作出判断。在云会计环境下,企业的历史订单、以往的生产信息和市场上关于该类零部件的需求信息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处理后传递到“生产主题”模块,这样企业就可以合理预判未来该零部件的需求情况,并应用于企业的零配件取得决策。中小企业追加订货决策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评估自身的剩余生产力能否按时完成订货需求,但是传统会计难以实现对剩余生产力的有效评估,可能会因此而放弃其他的生产机会,云会计环境下,企业能够根据市场信息,合理推算企业短期内的预计订单,实现企业追加订货决策的智能化。

(二)基于云会计的中小企业产品定价决策

基于云会计的中小企业定价决策实施过程,市场上关于消费者购买偏好的各种类型的统计数据通过云会计平台实现采集,并借助大数据技术处理后传输到“市场营销主题”模块后,数据被分类、归纳到DaaS中的“同行业数据”、“相关行业数据”、“销售数据”。整合后的数据经过PaaS中的数据管理服务和组建服务,汇总了企业所处市场环境下的消费者偏好数据,但是对该数据的运用必须依靠大数据技术处理后,才能转化为对企业产品市场需求量的判断。对于以成本为导向的中小企业定价决策,数据从云系统到云应用的过渡同样经历了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产品生产过程中材料的采购成本、生产工人的工资、制造费用等相关成本费用在发生时按照一定的标准在企业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这些成本费用的核算需要借助云会计平台实现企业各个业务信息系统的无缝衔接才能够实现数据的获取。借助大数据、云会计技术能够准确地获取产品的单位成本以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预计成本,进而准确地归集和分配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成本。大数据和云会计技术的应用,能够从成本核算和市场分析等多个角度完善和优化中小企业的产品定价决策。

四、结语

大数据、云会计技术为中小企业实现科学的短期经营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云会计对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中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两方面的影响,并结合大数据、云会计的技术特征,构建了基于云会计的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框架模型,详细阐述了新产品开发决策、亏损产品生产决策、追加订货决策、零配件取得决策、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决策、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决策、特殊情况导向下的定价决策等短期经营决策内容在云会计环境下的具体应用。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小企业的短期经营决策提供全新的模式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程平,何雪峰.“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55-60.

[2] 程平,赵子晓.云会计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及供应商选择策略[J].会计之友,2014(11):117-119.

[3] 周凌,杜文.基于柔性产能的季节性产品生产决策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20(11):2863-2868.

[4] 燕伟,刘西友.基于DCF法的生产商最优生产决策模型[J].系统工程,2014,32(7):94-100.

[5] 范丽繁,王满四,周颖.基于需求学习的竞争企业的定价和生产决策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8-9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