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定义

科学技术定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2: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学技术定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科学技术定义

篇1

引言

教育技术学科从产生至今,经历了萌芽阶段、初期发展阶段、迅速发展阶段、系统发展阶段等一系列快速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学科。从1963年教育技术的第一个定义至今,教育技术的定义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本文采用文献搜集法,主要分析从1977年至今的教育技术定义,探讨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影响。

一、从77、94和05定义谈教育技术近三十年的变化和发展

1970年以后,教育技术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相关技术理论的提高,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所以对比1977年、1994年、2005年这三年的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1:教育技术定义对比

(一)从研究范畴上来看

1977年的教育技术是以对问题的分析及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为研究内容,而在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之后,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范畴更加的细化,将1977年定义中的“实施”,拆分为两个“开发”、“应用”,因为这个时候教育技术领域内出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样就要求教育技术的研究者不仅可以按照原来的设计,实施某一种方案,更要求我们可以按照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不同层次去开发,并应用于实践教学之中。

20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虚拟技术、智能技术、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成熟,时代提出了重新思考教育技术的含义的要求。教育技术的范畴从5个(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 management,evaluation)转化为3个(creating,using, managing):Creating替代了design,development这两个范畴;“利用”(utilization)范畴改成了“使用”(using);“管理”(management)转化为“管理”(managing);将evaluation整合在creating, using,managing三个范畴中。在processes and resources前加了限定词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教育技术的五个领域合并为三个领域。设计、开发演化为了创设,评价不再被列为一个单独的范畴,更加强调了教育技术的实践特征[1]。

(二)从研究对象上来看

在20世纪60年代大众传播理论被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学,出现了教育传播学(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从原来的只把教育媒介作为教育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扩大为研究教师(传者)、学生(受者)和整个教育传播过程。所以77年定义的研究内容是整个人类的学习。70年代以后,计算机又作为实现程序教学思想的最高级的教学机器受到了积极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了70年代以后现代教育技术一个主要研究与实践内容。所以94年定义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资源[2]。在05年的定义中首次提出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技术过程和资源。更改后的定义了促进公众对该领域的接受度,向外界解释为什么这是一个独立的领域,为什么这个领域值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在这个新定义中,也表明我们致力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适当的过程”和“更好的”促进学习。

(三)从目的上来看

在77年的定义中,教育技术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94年的定义是以促进学习为目的的,而05年定义的目的则是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实践,体现了对人类绩效的关注。

研究目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教育技术研究中期,出现了教育传播(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从原来的只把教育媒介作为教育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扩大为研究教师(传者)、学生(受者)和整个教育传播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更加注重对各种媒体的综合利用和对学习过程的研究。随后,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不仅仅关注理论的研究,更加注重如何才能提高绩效,才能更好的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所以研究目的和重点发生了转移。

二、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规律和趋势

从上文可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技术领域及其专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一)启示

1.教育技术关注焦点的转移

现代教育技术从19世纪末期到今天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关注的焦点也发生了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关注硬件软件建设发展到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早期的教育技术只关注硬件设备的建设,并没有考虑到应用到教学当中的实用性,而现在我们所开发的硬件和软件,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学习,为了满足教学者的要求,提高绩效是我们著重考虑的问题。(2)从关注教师运用技术做什么,转向关注学习者学什么,学习者学的效果怎么样。现在的关注点更加注重于效果。(3)关注结果(有效性),对结果负责;(4)从学习使用技术,到适合运用技术。也是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2.加强创新研究

教育技术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的专业,要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就必须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有自己学科独特的贡献。而要做到这一点,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都必须不断创新。教育技术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很注重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性研究的创新,包括理论研究,吸纳最新的学习方法等。另一方面就是应用性研究,包括多媒体技术的提高,网络的进步发展,如何结合最新的技术去促进绩效的提高。

3.建设中国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

我国的教育现状和英美国家还存在着差距,我们不可以生搬硬套外国的理论,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结合现阶段中国具体的教育国情来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教育技术的定义[4]。并且发挥教育技术协会在教育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加强协会对该学科的促进作用,加强各高校之间,协会与协会之间,高校与协会之间的学术交流。

(二)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前程似锦。未来的现代教育技术将会朝着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理论研究的深入化及应用模式的多样化方向发展。

1.网络化

当今对世界教育最有影响的技术之一,就是迅速发展的计算机通讯网络。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计算机网络的蓬勃兴起,信息传递的形式、速度、距离、范围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利用计算机通讯网开办网上教育。许多大学的教育科研机构,通过计算机网络,向社会提供了多种学科、多种形式的教育课程,以及相应的学位和证书,创办了各种“虚拟大学”。这种模式大大增加了学习者学习的灵活性、自由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并大大增强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学习能力强、有高度创造性的,能适应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全新人材。

2.多媒体化

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行交互式的信息实时交流的一种技术,又称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具有处理信息的多维性,即能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在时空四维空间中,自由展现各种动态图像;多媒体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能对学生形成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可以把各种教学媒体信息融合,创作出图文并茂、声像皆备的教学软件[5]。此外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的结合,既可以用于一般教学,又可以用于个别化教学,还可以用于远程教学。

3.智能化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是研究如何以人造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能力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将构成智能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CAI)及智能化教师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智能化教学系统是以认识科学为理论基础,综合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教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的新兴教育技术。

由于该教学系统具有适用面广、教学效果好、方法灵活、便于因材施教、适合于个别教学等优点,发展十分迅速。

4.应用模式的多样化

教育技术的应用模式,可概括为如下四种模式;

(1)基于常规教学媒体(幻灯、投影、视听设备、语言实验室等)的“常规模式”。

(2)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多媒体模式”

(3)基于Internet 的“网络模式”

(4)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

其中,常规模式仍是当前在广大中小学中主要和大量使用的模式,多媒体模式和网络模式是当前中小学教育要追求的发展模式。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应考虑是否适应学习目的,考虑以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不能盲目追求高档和先进。

总之,从教育技术诞生至今的近百年中,教育技术的定义,包括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范畴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等势必还会发生不断地变化。探讨教育技术发展的规律及趋势应是我们教育技术人一直关注的问题!

*基金项目:本研究成果得到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职前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的支持。项目编号:08XSYK313。

[参考文献]

[1]朱永海.论“信息技术”本质[J].情报杂志,2008(7);

[2]陈俊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5);

篇2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点首先体现为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一点从其名称上可以明显地感到。其中:数字是指计算机信息技术,如编程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编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交互技术等都属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内容媒体是指设计及设计物的载体,包括材料学、数字存取技术等;艺术设计是具有创造性和符合审美要求的创造性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专业,广告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艺术设计、玩具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影视设计、动画设计、游戏设计等专业或专业方向都属于艺术设计。

从应用和就业的角度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应用和就业面广泛。像广告、动画、创意、音视频节目、模拟现实、网络内容、游戏等领域中,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都是不可缺少的,其应用主要包括策划、创意、设计与制作等。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员的就业面,必然是广泛的。

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具有很强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总结和归纳能力、表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能力、管理能力、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软件编程能力等能力。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现状

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特点和学科定位分析,可以看出:有关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目前,我国已有几百所高校建立起了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命名的专业,归纳起来其被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把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定位在计算机应用学科中,培养目标比较明确,所培养出的学生在网络公司、游戏创作公司、动画制作公司;另一类,也是极少数或极个别的学校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归为艺术类,归为这类所培养出的学生应该说基本上不适合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职业。由于这是极个别的情况,在此不进行分析了;第三类。是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归为艺术设计学科中,这种归类占绝大多数,就目前情况看,以艺术设计为主导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1)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认识的问题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但从整体的教学效果上来看都不尽如人意,这里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存在很大偏差。特别是很多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师大都是以美术或工业美术等相关专业教师,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的教师和极少数的影视方面的理论研究人员为主,教师之间对数字媒体设计的认识分歧严重,如:有强调编程等技术的,有强调新媒体观念的,有强调影片制作的,也有强调创意和编剧的。这也就直接就导致了整个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混乱,没有一条主线。另外,由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综合性及其基础性,使得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艺术设计学科其他各专业的关系及其密切,加之教师之间在认识上的不一致,致使专业建设无所适从,课程计划就像一个大杂烩,脱离实际,而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框架,教学计划没有主线。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之间脱节,各门课程的教师各讲各的,每个教师都从自己的角度来强调自己的观点。

(2)师资构建问题

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建设的师资构建存在很大问题。具体来说,在构建师资队伍时由于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会直接导致出现两种偏差,一种是认为艺术设计以艺术为主,忽略技术,所组建的师资队伍以美术或工业美术等相关专业的教师为主,强调艺术设计的表面效果,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只会在表面做功夫,缺乏实际动手的能力,无法让市场接受;另一种则注重技术,一味只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在能直接投入市场的“工人”。无论强调哪一方面的师资构建都违背了数字艺术设计的本质。而对师资构建准确的定位是整个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在构建师资队伍时是考虑艺术与技术分离开,还是对教师的要求是既有技术又要有艺术设计的能力,真正能够实现艺术与技术的融合。

(3)教学体系构建问题   基于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在构建教学体系时就会出现偏差。一方面,以现有教师的能力、学术水平以及特长为基础建立的教学体系,这些教师能上什么可课就设立什么课,即便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存在,也不去重视,去解决;另一方面,课程体系中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框架,没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之间无法做到环环相扣,各门课程的教师各展所能,培养出来的学生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不精。从以上的分析上来说,数字艺术虽然涉及面非常广,但对于培养来说还是有明确目标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

(1)定位要与学生实际能力相匹配

任何学科和专业,在设定培养目标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例如:让数学和物理都非常差的学生学习电子、通信、机械或工程等专业;安排对音乐或艺术一窍不通的人学习表演、音乐、绘画等专业,即使上述所涉及到的人对所安排的专业感兴趣,由于基础和性格、生理等原因还是不适合为他们安排这些专业。

(2)要注重策划与创意能力的培养

策划和创意是一种选择。虽然,所有属于艺术设计的专业都要求学生具有策划和创意能力,在课程设置中也都包括了对策划和创意能力的培养,但策划和创意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来说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来说,在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和修养的基础上,在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他们的策划和创意能力,培养他们用艺术的视角,结合数字技术进行策划和创意能力是一种比较恰当的定位。

(3)要注重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学生具有能够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进行素材的收集、整理和进行后期制作的能力。这个目标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策划和创意能力: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修养要熟练掌握处理素材所需的各种应用软件及其处理技巧要掌握和比较深入地理解相关理论。   (4)要注重提高人文和科学素养   计算机毕竟是一个高效、便捷的使用工具,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实现手段,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基础应是设计者具有深厚的美术功底、艺术修养和完备的设计思想。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字媒体技术软件的熟练操作,又要加强对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5)要注重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数字艺术设计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创意是一个成功作品的先决条件。但任何创意过程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在理性的前提下,多接受外部信息,扩展眼界,结合实际进行创作。

(6)要注重与市场相结合

就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本身来说,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与行业相关,与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数字媒体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科的特点,不但要注重对艺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加强与数字媒体行业的联系,扩大视野,拓展思路。培养创新能力。因此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定位

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来说,由于其综合性强,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多,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源情况、师资情况和学校的特点来定位。学科定位如下表所示。

五、在艺术设计学科中构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思考

综上所述,如果在艺术设计学科中建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应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定位,及学科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笔者认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要找到准确的定位就需要从整个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入手,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必须做到一环紧扣一环。

篇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和探索,对艺术设计素描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近些年来,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问题成为这些争论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归纳起来,对于环艺设计素描的认识大致具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把传统素描看做环艺设计素描。二是把染织、服装、陶瓷、装潢、环艺等研究方向的素描教学统一于同一教学体系,执行一个教学规范,认为设计素描就是环艺设计素描。三是把结构设计素描等同于环艺设计素描。笔者认为,上述环艺设计素描的认识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却并非环艺设计素描科学的认识。

一、环境艺术设计素描定义

大百科全书把素描解释为:“素描是单色的徒手画;素描是用线条或块面进行造型的绘画形式;素描主要是以线条表现物体、人物、风景、象征符号、情感创意或构想的艺术形式”。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准确地说是解释了什么是素描作品的问题。参照按照(美)大卫罗桑德在其著作《素描精艺》对素描的理解,素描这一概念还应该包含“素描的动作或事件”。

对设计素描的认识是从上世纪80年代对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和探索开始的。起初,设计素描是作为对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的素描训练课程翻译介绍而提出的一个词语。这种注重研究对象的形体结构,强调用线条来刻画对象的形体结构的方法和形式也被翻译作“结构素描”。后来,人们约定俗成地把那些更能为艺术设计教育服务的新的素描形式称为设计素描。并在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中,把过去沿用的素描教学定义为传统素描或基础素描,努力搜寻设计素描和它们的差异性,以此来界定什么是设计素描。经过近30年的争论,现在人们似乎弄清楚了什么是设计素描这一问题,但至少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设计素描是与传统素描(基础素描)具有明显区别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在观察方法、表现形式和手段、思维方式和方法、素描性质和目的等方面与基础素描有着明显差异的素描形式,如表1所示。

这种认识对艺术设计素描教学起到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但笔者更愿意从设计素描一词的多义性来进行理解:(1)设计出来的素描,强调素描是设计思维在设计程序下的一种产物,重在素描的创作过程。(2)设计的素描,强调是记录设计思维创造过程的一种语言形式。(3)设计素描,强调对素描的设计,是指的一种设计形式。(4)为设计服务的素描,强调了设计素描的目的。(5)设计素描,强调素描,是指素描的一个子系统,一种素描类型。

此外,在设计素描教学改革和探索中,人们还发现艺术设计不同的研究方向对设计素描教学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比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学生空间、结构、光影、构造和材质上具有很好的认识和运用能力。而染织则需要学生在图形、形态、工艺技术、色彩等方面有过人之处等等。试图把服装、工业设计、环艺、染织、视觉传达等研究方向的设计素描课程按照设计素描的一定程式规范起来不切实际。虽然这种方法可以节约师资力量、有利于教学管理,但却与各研究方向的内在需求和特征不相适应。正是基于上述的这种认识,笔者在环境艺术专业设计素描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立足环艺艺术专业的内在要求,从学生的环艺设计综合能力培养和知识体系建构出发,结合设计素描教学的成果,逐步形成了一种观点:即环艺设计素描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的设计观念;要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和认识环艺专业知识中的空间、结构、光影、材质和构造,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要把素描课程看做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素描向专业知识的过渡和桥梁;要使教学内容、培养模式、训练方法和教学目标更能体现本专业的特点;要积极主动地应用相关课程的知识和成果来充实和丰富素描教学。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笔者从环艺素描教学的角度把环艺设计素描进行如下较为科学的定义。

定义1: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概念

环艺设计素描是以线条、块面来表现环艺题材的建筑、风景、景观、物体、象征符号、情感创意或构想的素描表现形式,是一种徒手绘制的单色绘画或设计作品,是环艺设计素描动作或事件。

定义2: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素描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是运用一定的素描和设计素描知识,在设计思维和设计观念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综合表现能力、素材搜集与整理能力、审美能力、设计观念和专业学习兴趣为目的,服务于环境艺术专业的一种素描训练手段和表现形式,是艺术基础教育和专业设计教育的纽带和强梁,是环境艺术知识体系的一个具体组成部分。

这一概念至少包括以下几层次的内容:(1)素描、设计素描和环艺设计素描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素描是母系统,设计素描是素描的子系统,而环艺设计素描又是设计素描的子系统。环艺设计素描必定包含一定的素描或设计素描知识,比如:画面层次、画面空间、画面构图等。(2)环艺素描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着环艺专业展开,把环艺专业中的空间、光影、结构、材质等知识和设计素描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进行设计素描的过程中对这些知识有朴素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3)设计观念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是环艺设计素描的核心。以学生图形创造能力和综合表现能力为重点。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通过素描训练课题而得以展开的。(4)环艺设计素描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一个过渡阶段,起着学生绘画艺术向设计艺术转变的转化作用。(5)作为一种表现形式,环艺素描具有一定的工程图纸性质,素描所记载的是设计思维的轨迹,体现着明显的过程性和图纸功能。

定义3: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外延

环艺设计素描除了专业设计教学素描这一基础课程主体外,其外延非常广泛。广义的环艺设计素描还应该包括以下的内容:环艺速写、风景素描、建筑素描、构思草图、素描语言表现或具有素描风格的表现图纸和以环艺为题材的素描绘画。

二、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属性

1.空间属性

空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环境艺术设计最终要在空间里得以实现。环艺专业设计素描是为专业设计服务的一种训练方法和手段,是表现环境艺术题材的风景、建筑、物体等的素描形式,无疑带有一定的空间属性。这种属性表现在课题训练中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建筑空间、室内空间、景观空间的观察和体验,把它们作为描绘的对象,素材的来源,然后对其进行合乎自己意愿的组合和调整;体现在素描创作过程中的空间意识和空间思维;也体现在环艺设计素描作品的透视空间和画面空间当中,也体现在特定素描形式的矛盾空间里……这种属性是由环境艺术内在的空间属性所决定的。例如,上世纪90年代,鲁迅美术学院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素描作品以室内特定空间等为描绘对象,运用设计化了的素描表现语言重新进行了合乎作者意愿的空间再造,即形成了一种素描形式,也体现了素描为专业服务的目的,自然也让作品带有明显的空间属性。

2.材质属性

早在约翰伊顿执教包豪斯的初步课程时便设计一个特别重要的练习,那就是“让学生把玩各类质感、图形、颜色和色调”,来进行平面和立体的练习。随着设计艺术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发现,材质媒介凭借其自身的物理特性和审美价值逐步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设计艺术表现形式和方法。环境艺术专业中的材质指的是装饰材料,不同的材料质感与触觉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设计师也正是通过不同的材料组合来完成设计作品的艺术创造。在环艺设计素描中不但要追踪这些材料特性,还要突出表现那些有趣味的材质特性,可以把一些材质特性作为素描图形创作的一个题材。在环艺素描教学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不同材质的感受能力和组合表现能力。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装饰材料作为素描的描绘对象,然后要求学生任意地进行组合并通过具象写实的方法进行描绘。

3.光影属性

在传统基础素描中,我们对光影的概念并不陌生,正是这微妙的光影关系使得我们的素描作品更加真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光影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素描。对于设计素描而言,光影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了,人们借助于抽象的方法把对象概括成单纯的图形,并运用构成原理把这些图形进行重新组合来完成带有装饰性、抽象性、意向性的素描作品。但对环境艺术来说,光影关系是环艺设计的一个基本内容。有了光影可以让人们感受空间、结构、材质,创造空间范围和意境。而在景观照明中,更是把光影当作一个结构形态来加以运用。在素描训练或创作中应体现出对光影的关注和表现。我们可以通过对建筑空间、室内空间、景观空间等的光影进行观察、临摹、表现,运用不同光影来进行二维或三维图形和图像的创造。事实上,约翰伊顿早在包豪斯任教期间,便认为明暗对比是最具表现力之一。他在教学中强调对建筑空间进行明暗素描的练习,他要求学生们专注于建筑空间的明暗关系和亮度层次表达,忽略对建筑形体的勾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重要的练习——“黑卡纸素描”,即是约翰伊顿在包豪斯任教期间所组织的一个课题,他要求学生们用白色的或其他亮色的笔来在黑色的卡纸上单纯勾画光的形态和光的丰富层次,每一笔就代表一个光亮度的状态。时至今日,这种方法对设计素描教学来说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4.结构属性

环艺设计中的结构是体现设计风格和满足功能需要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对于环艺专业的素描训练而言,不但要理解什么是结构,还要清楚结构的组合方式和集合构成。学生对建筑结构、室内局部结构等内容的观察和临摹,对结构为题材的形态进行加工、概括、提炼、变形、整合出新的结构形态或二维图形,并把这些过程用素描语言记录下来等诸如此类的行为和事件都或多或少地体现着环艺设计素描的结构属性。而对于素描绘画而言,环艺设计领域具有非常多的迷人的结构形式和组合样式,这些都可以转化为有趣味的素描图形或绘画作品,从而让这些艺术充满结构特征。

此外,因为环艺素描是设计思维过程或设计创造过程的具体素描体现,具有记录的功能。再加上广义的环艺素描还包括了设计草图、素描性表现图纸等类型,使得环艺素描更多具有图纸属性而不是绘画属性。

三、结语

试图给环艺设计素描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一个痛苦的事情,我以专业教师的身份进行了环艺素描的教学改革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少形成了我对环艺素描的上述认识。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有关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黄作林,杨悦,李育,邓旭.设计素描[M].四川: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2]马克辛,吴成槐.环境艺术设计手册[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

[3]弗兰克.惠特福德著.林鹤译.包豪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篇4

1.引言

随着数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各种教学方法也逐渐不断的引入数学教学课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何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以学定教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该方式依学生的学情为基础制定教学方案,并且将学生的状况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确保所制订的教学方案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素质教学的背景下,采用以学定教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学改革逐渐成为教育的重点。教学中的课程是整合课程与教学概念之后的产物,主题式教学将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并且突出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与教学的影响,符合“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能够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探究的组织者、合作者与指导者,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构建平等的课堂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理分析

以学定教的方式是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相比于以案定教、以教定教的教学方案,以学定教的本质在于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以学情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本质是尊重学生、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与素质教学的要求相符合,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发展。以案定教是以教案为依据的教学方式,以教定教是以教学自身为依据的教学方式,而以学定教是在素质教学的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3、“以学定教”教学开展建议

3.1 了解学情,把握起点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学生的学情、个性特点以及学习进度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从而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的关键,从而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该与学生多沟通,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并且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明确学生的学习难点与疑惑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1:比如在“两个点之间什么线段最短”的教学中,为了提升教学的趣味性,笔者采用生活情境设定的方式,采用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走近,然后测量走过的路程,不仅能够或缺气氛,增进师生交流的质量,也让“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概念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的记忆。

3.2 因人而异,分层教学

在以学定教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进行数学教学设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织教学,从而进行教学活动。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但是传统的课堂学生较少,所以因材施教的教学活动开展相对容易。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面对众多不同层度的学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习惯进行划分,将学生分成基础扎实、学习踏实;基础一般、学习踏实;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的三组,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率。

3.3 合作探究 教学生成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学习方式,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能够在学习中实现资源共享与风险共担,从而有效的开展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建具有竞争性的学习环境,将学习的主动给学生,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点拨,使学生得到启发。

案例2:比如在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教学中,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设定情景等方式,并且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平行现象进行讨论,从而对平行获得直观的认识。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不同的证明方式,在引导的情况下,给学生正确的指引,最终得出正确概念。

3.4 当堂训练 及时评价

在进行学前指导与学习完成后的评价与练习,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检测练习的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人力,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采用当堂训练与评价的方式,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与合作,从而使学生能够了解自身的情况,加强自我认识。采取分层次的随堂教学与教学评价,能够加深对课堂重难点的理解,让不同类型的学生能够得到提升,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课堂训练与教学评价,既能够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也能够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进行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受挫时会产生放弃,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与评估,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教学有效性。

4、结语

数学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数学改革的持续进行,采用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能够在满足当前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提升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目前,高等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与发展不容乐观。很多学校没有与此相关的课程设置,又或者虽有相关课程但体系结构并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均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等院校教师对此学科认识不足或存在分歧,数字媒体等学科的老师侧重于对数字媒体技术等课程的教授,而艺术类学科老师则坚持认为更应该注重学生艺术类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两个领域老师之间所存在的意见不统一导致了该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一致,使得该学科的教学定位得不到统一,从而导致课程之间失去联系,结构不完整,体现不出该学科的综合特性。所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定位需要相应的改进对策。

首先,高校教师应革新教学理念。高等院校的老师应该消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在定位上的异议。数字媒体相关课程的老要明确艺术类课程对于该学科的不可或缺和二者之间的相互补充关系,同时艺术类相关课程的老师也必须明确只有将数字媒体学科和艺术设计学科有机融合才是该学科的教学精髓,以大局意识认识该学科,体现其综合性,以当前市场发展情况为基础,对该学科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进行分析,合理地完善课程体系,找到该学科正确的教学目标。

篇6

一、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认识研究教材,根据新课改的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每一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课前导学案》。

在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第一册(下)第三章:表格数据处理中的“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一节内容中。课本教学目标主要是要学生学会编辑计算公式、利用函数进行统计计算,在制定教学内容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技能水平。学生的《课前导学案》是:(1)阅读课本P12-13,了解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统计计算的公式格式?(2)分别查找出自动统计的求和、平均分、最大值、最小值、排名的函数是什么?(3)如何引用单元格区域进行自动统计?这个自学内容就在上一节课后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和自学。

二、课前要认真检查学生的自学内容,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掌握情况,以便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检查方式可以是:提问学生、学生展示成果、学生成果汇报等。检查的范围是各个小组都要有代表来回答或展示成果。

三、根据课本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分层次教学法来让学生先自学,学生分组、讨论、协助学习后,老师再总结强调。

1. 引入部分:设计成一个小任务,这个任务跟本节课要息息相关,既可以让全部学生完成,又能引入到新课中,达到导学的效果。在“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一节课中,采用的是用笔算、口算或用电脑自带的计算器计算出5位同学的总得分。这个任务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只是完成所用时间不一,它的作用体现在:紧扣课本、计算的效率低,为学习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作铺垫。(见图1)

2. 新课部分:学生完成任务要考虑层次性。操练自学内容太难,学生学习时就会停滞不前,甚至放弃下来的学习。考虑到学生的水平不一的情况,课堂上教学活动任务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学习。首先完成总分、最高分、最低分的计算:老师展示第二个任务,学生看课本、根据提示说明、小组讨论完成学习。(见图2)

其次完成选手实际得分的计算:老师展示第三个任务,学生看课本、根据提示说明、小组讨论完成学习。

增加的难度体现在:选手实际得分=(总分-最高分-最低分)/3,在这个题目中为什么要除以3,而不是除以5?每学期的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个人得分是否也这样来算?两个问题由学生分析说明,并总结。

再次完成选手的排名计算:老师展示第四个任务,学生看课本、根据提示说明、小组讨论完成学习。

这节内容中,排名的计算是最难的,单元格的引用知识点要充分理解并会应用才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是计算结果的展示,给学生对照完成,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修改。(见图3)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134-01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具有知识容量多、应用广、难度大的特点。要想在课堂中充分贯彻知识、技能教学目标,只有教师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完整、准确、详细的设定知识与技能目标,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实现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一 充分了解学生基础,做到准确定位

课堂教学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上好每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与顺利实施,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应有自己的特色。教学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有限的资源对学生设定能独立完成简单的目标,学生们能打开兴趣之门;但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深入,有些内容需要记忆,且枯燥无味,难度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慢慢降低了。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情况适当变通,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学期笔者接手两个班级,班级特色鲜明,一个是与重点中学的合作班级,一个是本校的普通班级,针对两个不同班级重新制定教学目标,最终都要完成学科内容,但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合作班级定性制定目标普通班级定量安排。总之,在制定目标时坚持一个原则: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联系为主线。只有这三者有机联合,才能在信息课堂中有效地贯彻教学目标。

二 制定目标,完成定位

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首先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同时,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从只关注教师的教学转向关注课程的实施过程,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从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来看,课堂教学目标仅有知识与技能一个方面构成是不够的,还应包括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应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组成。

针对《多媒体作品的制作》章节,由于不同班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在合作班级的教学目标制定中着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消化、理解,老师的点评,可顺利完成一次课程的内容。而在普通班级中制定目标时着重强调让学生多练、多做、多想为什么。

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及教师和学生等各个因素,主要通过教学目标来发挥各自的作用。也就是说,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组成的课堂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活动的其他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 加强目标达成,实现有效学习

教学目标作为预先规定的教学结果,是测量、检查、评价教学活动成功与否,是否有效的尺度或标准。从测量、评价的量来看,有显性的量和隐性的量。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的量,方法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隐性的量。显性的量是否形成可以通过终结性的结果加以判断,而隐性的量是无法通过终结性的结果加以确定的。隐性的量是动态的过程量,它更多地隐含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之中。因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关注了课程的实施过程,对教学活动起着控制作用。

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加强了过程性和体验性目标,起到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作用,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改变原来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 色彩课 误区 重新定位

我国艺术设计的色彩课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西方色彩教学体系,包含了西方艺术自文艺复兴时期直到印象派之后的所有色彩研究成果。20世纪上半叶由陈之佛、庞薰等兴办的“图案科”,在不同程度上与包豪斯的色彩教学理念相呼应,但由于政治历史原因,在随后的一定时期内,我国的色彩教学却只局限于写实绘画观念影响下的色彩观范畴。建国后的国内美术教育更是在现实主义美术思潮的统领之下,基本上延续了西方古典主义和前苏联写实主义绘画的教学体系,并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符合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特点的基础课教学体系。这种情况延续到改革开放后,直到从中国香港和日本引进了色彩构成课,情况才有所改观。

客观上讲,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无论是过去的“工艺美术”还是如今的“设计艺术”,对色彩教学都非常重视,对于色彩教学所进行的思考和整合也从未间断过。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之后,有必要对现有的色彩教学进行一次回顾和整理。在全面清醒地认识教学失误之后,对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教学进行重新定位。

一、色彩课教学的误区和原因

从专业性质来说,艺术设计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绘画艺术,它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紧密结合,体现了科学与美学的统一、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为保证色彩课教学与设计专业性质相适应,各高校对色彩课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改革涉及到色彩课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课时分配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从整体上来看,色彩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由绘画色彩向设计色彩的转变上。

从目前国内高校色彩教学的执行情况来看,色彩教学改革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就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 部分高校对色彩课等基础课程采取了取消或弱化的现象。

这一情况的发生有两种原因。其一,我国艺术类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对专业有严格的要求,且考试科目大都为素描、色彩,所以选拔上来的学生一般都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据此,部分教师认为没必要再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重复的基础训练,于是把色彩课课时一减再减或武断地取消。殊不知,现今在高校扩招形式下的美术考生与以前的考生素质已不可同日而语,许多“速成班”出来的学生,他们的基础只是一种程式化的教学结果,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艺术认知,更谈不上什么艺术修养了。其二,由于国外许多前卫艺术院校已经取消了传统的艺术培养模式,于是我们一些艺术院校盲目地参照国外模式进行“大胆”改革。殊不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艺术教育普及水平的不同,国内学生同国外学生相比,艺术素质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第二, 过于强调色彩构成课程的作用,有一种将色彩构成取代其他一切色彩教学的趋势。

这是国内高校具有的一个共性问题。以色彩构成为主的色彩教学手段,是在改良绘画性色彩课程中的一种选择,无疑对丰富原有的色彩教学体系大有裨益。但由于认识上的不足,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盲目扩大色彩构成作用的倾向。我们必须明白色彩构成教学只不过是整个色彩训练系统中的一个训练课题而已,并不是色彩教学的全部。过分强调色彩构成教学,这种情况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国内教学上的“时代断层”而导致相关教材缺乏造成的;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少数权威人士为快速扭转绘画性色彩教学体系而用心良苦的“误读”。

第三, 存在着相关色彩课程多次重复的现象。

在教学改革中,除了以上两种较为激进的情况以外,还存在着一种较为保守的、试图包容所有相关课程的做法。产生这种情况,原因之一,可能是出于一种兼容并蓄的美好愿望。应该说这种做法具有良好的初衷,即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保留原有教学体系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因为缺乏应有的整合能力,造成了课程罗列的现象。原因之二,可能是出于改革过程中的阻力难于克服,最终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做法,结果是在课程设置上使二者分并列不同的教学机构。绘画性色彩教学和色彩构成教学由基础部和平面教师分别承担,再加上常规意义上的装饰绘画中的装饰色彩,在色彩基础理论上三者多次重复,浪费课时。

二、色彩课教学的重新定位

通过以上对于目前国内色彩课教学所存在误区的分析,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提出对现有的色彩课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基础课之后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关系到我们的教学宗旨能否实现。艺术设计专业不是培养一般的工匠,而是要培养兼通艺术与技术的高级人才,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制定和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必须时刻为这一宗旨服务,反映在具体课程如色彩课更是如此。色彩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完善现有的教学内容和计划,将以往教学中的所有成果蕴含其中,尽可能避免上述误区。于是,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课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现阶段来看,国内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课教学一般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绘画色彩为基础的色彩训练,二是以色彩构成为主要内容的设计色彩训练。绘画性色彩教学和设计性色彩教学在我国设计专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时有侧重,虽然二者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完全同步的,但不可否认,它们各自在教学中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对于它们的评价应该保持客观的态度,切不可偏颇。

篇9

【摘要】数学探究课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质疑和创新精神,达到对数学文化的理解。但其实施有一定难度,既要从理论上研究,又要调查和实践。本文从圆周角定理一课的设计说起,谈谈关于数学探究课堂设计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数学探究课堂;设计;几点思考;

思考1:这节课教给学生什么?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知识目标:理解圆周角的概念,理解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初步学会用圆周角定理解题。

(2)数学思考:通过探究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推理证明的能力,实验检验的能力。

(3)解决问题:经历探究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的过程,体会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内在关系、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从图形运动看分类,克服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和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策略。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质疑和反思评价的能力,创新应用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和知识的价值。

课时安排:2教时

本节课承担的任务较重,内容较多,为了使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有充分的时间保证,突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把应用和证明作为另一个重点安排在下一课。

重点:

理解圆周角的概念,理解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初步学会用圆周角定理解题;通过探究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推理证明的能力,实验检验的能力。经历探究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的过程,体会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内在关系。

难点:

体会从事物的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出发,猜想出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度数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体会从图形的运动上看如何对圆周角分类,克服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体会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策略。

思考2:如何设计探究的总问题情境?总问题情境有什么要求?

(1)刘兼教授认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

(2)吕传汉先生、夏小刚先生提出了数学情境的创设应遵循的要求:(1)合理性。即情境创设中的背景信息应符合现实生活场景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其数学信息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2)问题导向性。即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3)有效性。即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以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着力点。

(3)一个比较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该具有衍生性,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

(4)富有趣味性、有价值,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按照以上要求我设计了下面的总问题情境:

剧院和大会堂的观众席常设计在同一条弧上,如图所示:你想知道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吗?

总问题情境的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探究的逐步深入,并不要求学生独立探究,只是为了设置悬念。

思考3:如何设计探究课的环节和步骤?

笔者认为:探究课按照“问题情境-数学建模-解释应用-反思评价”四个环节较好。

环节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课件出示上述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设置悬念。引导探究的逐步展开。

环节二: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问题。

分步骤:(1)由观众的视角引出圆周角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圆周角的特点,归纳出圆周角的概念。

问题:如图:观众A的视角为∠DAC,观众B的视角为∠DBC,这两个角有什么特点?从角的概念入手分析。

引导学生归纳出圆周角的概念:像∠DAC 和∠DBC 顶点在圆上两边和圆相交的角是圆周角。

(2)引导学生猜想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问题:仔细观察图中的两个圆周角∠DAC 和∠DBC 还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DAC 和∠DBC 是同一条弧DC所对的圆周角。

用量角器度量∠DAC 和∠DBC你能猜想到什么?

学生猜想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3)引导学生质疑反思,引出理论证明的必要性。

问题:能不能通过度量弧DC所对的所有圆周角的方法来证实你的猜想呢?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用度量弧DC所对的所有圆周角的方法来证实猜想是很麻烦的。

(4)引导学生探究从理论上证明猜想。

(师)我们已经得出圆周角∠DAC 和∠DBC所对的弧是同一条弧弧DC,那么它们是否与弧DC所对的圆心角有关系呢?

激发学生提出寻找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它所对的圆心角度数的数量关系的问题意识。

(师)如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弧DC所对的圆周角∠DBC、∠DAC和它们所对的圆心角∠DOC的度数究竟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师)你能探究所提出的问题吗?你是如何探究的?你能猜想出什么?与同桌交流。

学生通过度量和同桌交流不难猜想出: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引导学生质疑反思:

(师)刚才同学们从上图中获得猜想: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这很好。可是是不是对于弧DC所对的所有圆周角都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DOC的一半呢?用度量实验的方法显然是难以证实的,我们是否能先找出弧DC所对的圆周角的所有情况再来研究呢?

请你画出弧DC所对圆周角的所有情况。

(师)展示学生对圆周角分类,暴露出学生思维的片面性。

教师补充出学生遗漏的一种情况。

(师)上面的分类根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分类根据:根据圆周角的边与圆心的位置分为三类:圆心在角的内部;圆心在角的外部;圆心在角的一边上。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造成分类不全的原因。

观察课件(几何画板制作)中圆周角的运动,想一想:图形的运动对纠正分类片面有什么作用。

(师)现在我们要证明猜想“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圆心角度数的一半”是否正确,你认为从上面的那个图入手最简单?你能用这个图证明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学生不难找出最简单的图3进行证明。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挑战精神。

(师)你们还能证明图1图2的情况吗?想一想证明图1和图2的关键是什么?

先由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辅助线的作法以及将图1和图2的情况转化为图3来解决的策略。

最后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证明。引导学生归纳三种情况证明的结论得出: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圆心角度数的一半。

环节三:解释和应用创新。

让学生证明猜想“ 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进一步体会圆周角定理沟通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关系的作用。从理论上解决总问题情境中所提的问题。

(师) 你能证明猜想“ 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吗?你是怎样想的?

同桌合作完成,教师巡视点拨辅助线作法。

实验验证: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验证圆周角定理和其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周角定理和其推论的理解,体会理性探究在发现和证明中的作用。

(师)你知道剧场和会堂将观众席设计成如图所示的道理吗?

设计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巩固定理及其推论,初步学会用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解题。体会一条弧所对圆心角在沟通圆周角关系中的作用。

练习:

1.如图:弦AB所对的圆心角∠AOB=120°,求弦AB所对的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应用圆周角定理,体现分类讨论思想。

2.如下图:∠C与∠D有什么关系?∠A与∠B呢?证明你的发现,写出你发现的定理。

设计意图:应用圆周角定理,体会圆周角定理沟通圆周角关系的作用。

创新设计:

如图:小明班的教室座位是按直线排列,分别坐在图中D、E、B位置的三位同学D、E、B看黑板的视角∠CDA、∠CEA、∠CBA有何关系?按直线安排座位有什么缺点?你能证明为什么?请你给小明班教室座位的排列设计一个好的方案。(课后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设计示意图

环节四:评价与反思小结。

通过反思评价达到学生对自己思维的优化调整,通过整理小结达到提炼升华的目的。

反思评价小结要具体一些,这样学生才会体会深刻。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和自我评价。

1.提问学生整理所学知识。

圆周角的概念是什么?圆周角定理是什么?圆周角定理的推论是什么?

2.提问学生学到的主要方法。

(1)克服圆周角分类的片面性,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

(2)圆周角的关系是通过谁来沟通的?辅助线是怎么作的?

3.提问学生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方法中所受的启发。

本节课是如何化繁为简解决圆周角定理的理论证明的?

思考4:如何了解你的学生?

(1)教师要以学生的身份了解学生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是如何反应的?他们会如何思考?他们的情绪反应如何?这不能仅靠教师主观推测,还需要收集以往的教学实践资料,需要调研。

(2)对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习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观,心理发展特点多个层面进行细致具体的分析,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要具体,定位要准确。本课中圆周角分类的片面性实质是学生静止思维方式造成的。

问题 知识、经验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

(3)按照学生 优良

{ 中等}

学困生

来收集信息。

思考5:如何诱导你的学生?

(1)设置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数学探究的问题应是有趣的、有价值的、新鲜的、有美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问题的来源可以是由实际应用提出,也可以从数学理论问题提出,还可以从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

数学问题情境应是现实的、合理的,符合现实生活场景和事物运动的规律。

数学问题情境应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以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着力点。

数学问题情境的设置应是难易适度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合理开发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以跳摘桃子,跳以跳能摘到。使学生不断建立自信、自主、自强的性格,激发他们勇于开拓创新,积极进取。

总问题情境的设计还应激发学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的子问题链,推动探究的逐步深入。

(2)教师的引导重在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陷入问题之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抓住学生思维的结症,即时点拨因势利导。使学生产生顿悟,达到对问题的解决,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会,主动调整自己的思维。本节课从暴露学生分类的片面性入手,诱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探讨造成分类不全原因的问题意识,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圆周角的运动,使学生产生顿悟-让圆周角运动就能有效地解决分类的片面性。

(3)教师的引导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通过归纳、类比、迁移等手段,引导学生发现和创新。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观察与度量入手,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猜想出圆周角定理,通过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圆周角定理。

(4)教师的引导不应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更要关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观层面的问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探究问题的方法,因为后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本节课教师的引导重点突出沟通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数量关系,分类讨论的思想、运动的思维方式、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5)教师的引导应是有的放矢的。启在要害处、导在关键时。妙在画龙点睛之笔。

(6)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反思,主动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7)对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观、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尽可能用简单的例子反映深刻的道理,不要搞得太复杂,以便于学生领会和掌握;训练要按照渗透、练习、提炼升华的步骤循序提高。要突出训练的重点目标强化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反复体会达到领会和掌握;对核心的目标要长期训练循序提高;在一节课中难点目标设置要少而精,最多一到两个,以便于集中力量突破,避免多重难点带来学生学习的困难,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要面面俱到,应让重点和难点的解决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思考6:如何激励你的学生?

教师要怀有一颗宽容的心,一颗平常的心态,特别是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要中肯分析,要冷静灵活处理,不断总结处理问题的好方法和经验。想一想,人非圣贤,谁能不犯一点错误呢?更何况是学生?要以法执教。

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的师德修养,不断学习研究,做到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怀一颗爱心,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言,从其道。

对学生要亲切和蔼,信任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与学生亲密合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寻找失败的原因。

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小组,逐步建立平等互助和谐的小组学习氛围,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让学生能从小组活动中得以展示、交流、提升、帮助。

思考7:如何安排组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

(1)应根据探究问题的难度、探究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对于那些只有通过师生互动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就应选择师生互动模式。而对于那些由学生小组可以有效解决的问题以及小组实验活动就应选择小组活动模式。

(2)科学安排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点拨,当然必要时还需要讲解。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该引导时需引导该点拨处需点拨该讲解时需讲解。应准确把握教学的火候。对于那些必须由学生亲身探究才能领悟的问题、学生能够通过独立完成或小组讨论完成的问题应交给学生完成,教师不能待劳。以便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按照师生互动解决普遍困难的问题,力争中等及中等以上学生领会,然后这部分学生再帮助中等以下的学生解决困难;对于中等难度的问题可采取难点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后独立完成;对于简单问题可先让所有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由中等及中等以上学生帮助中下学生完成,纠正他们所犯的错误。

(4)精心组织设计小组活动,即时收集小组活动信息,及时进行引导和调控。

(5)师生互动、特别是生生互动形式是一种更高级、复杂的教学形式,会面临更多复杂的情况,实践性很强,需要教师积极调查实践,总结经验,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需要更高的教学智慧。课后教师要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学生小组活动情况的原始材料,作为这节课的实验数据材料保存下来,为教师修正、改进教学提供实践依据。

篇10

2 教学背景分析

同分异构现象是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同分异构体的辨析和书写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有机试题中的难点。我校学生有机化学复习到最后,其他内容如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合成推断、反应类型等均能做到胸有成竹,唯独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总无十分把握,总担心会有遗漏现象。事实上最后阶段有机试题也基本上失分在此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维不够有序、不够全面、不够灵活。如何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存在的这个问题呢?

通过对各种网络、教辅资源的深入研究和本人的切身实践,我认为“基团插入法”在判断和书写同分异构体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1)该方法只需要考虑骨架的碳链异构、苯环上相应基团的位置异构而不需要考虑官能团的类别异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2)它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有序化,有效避免重复和遗漏问题,提高高考得分率;(3)这种方法判断限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更加方便、快捷,而近几年高考基本上考查的都是限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含苯环的居多;(4)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适用于醇、醛、羧酸、酯等主要衍生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鉴于以上分析,我决定在教学中引入“基团插入法”,因此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红色基B同分异构体书写,认识“基团插入法”。

(2)模仿“基团插入法”书写C5H10O2(含-COO)的异构体,掌握-COO的2种插入方法。

(3)通过托品酸3种条件下异构体的书写,体会含苯环碳骨架上基团的相对位置。

(4)灵活选择“插入基团”和“碳骨架”解决高考试题中限定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问题。

3.2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基团插入法”从认识完善灵活运用的过程,在充分交流、讨论中学会“插入基团”和“碳骨架”的选择方法。

(2)学会提取“限定条件”所含信息,并运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融合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综合加工。

(3)在“基团插入法”的认识和运用过程中,建立有序思维,并逐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同分异构现象是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感受原子、分子以及化学键的魅力,感叹“小分子”与“大世界”的有机联系。

(2)积极参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在合作与对话中彼此分享智慧,感受尊重,体验学习的乐趣,发现的惊喜,成功的快意。

4 教学过程

4.1 初识“基团插入法”

教师带领学生解读课程标准、高考考试说明,呈现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关于同分异构体的考查题型,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引出作业中红色基B(图1)限定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问题。

问题:-NH2和-NO2直接与苯环相连且处于对位的同分异构体一共有多少种?

A. 2种 B. 4种

C. 6种D. 10种

正确答案10种。课堂调查发现,全班41人中第一次写出10种的只有9人。请学生A表达其思维过程,教师板书。学生A在-NH2和-NO2直接与苯环相连且处于对位的基础上改变-OCH3在苯环上的位置,得到2种不同的结构;将-OCH3改变为-CH2OH,在苯环上也得到2种结构;再将-OCH3换为一个-CH3和一个酚羟基在苯环上有6种相对位置,共得到10种符合题意的异构体。

学生B表示有不同的方法,固定基本骨架(图2),将-O-原子插入骨架上苯环与甲基之间、甲基的碳氢键之间以及苯环上3种碳氢键之间,得到5种符合题意的异构体;然后将甲基挪至硝基邻位又得到5种相应的异构体。

图2

教师介绍学生B的方法,引入书写限定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新方法“基团插入法”。

4.2 模仿“基团插入法”

要求学生模仿“基团插入法”在学案上书写任务1中C5H10O2(含-COO)的所有同分异构体。教师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对话,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刚开始学生对这种方法比较生疏,再加上-COO有2种插入方式有的学生没有想到,所以学生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写出7种,有的写出9种,少数学生写出13种。小组之间自发进行交流。

教师请学生C(写出13种结构)表述其思维过程,肯定学生C发现了-COO的2种不同插入方法。根据学生C的描述,教师板书如下(图3)。

图3

4.3 完善“基团插入法”

要求学生在学案上书写任务2中托品酸(图4)3种限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

图4

限定条件Ⅰ:1,3,5三取代苯,苯环上直接相连的分别是羟基、甲基、含-COO的基团;

限定条件Ⅱ:1,3二取代苯,苯环上直接相连的分别是羟基、含-COO基团;

限定条件Ⅲ:二取代苯,苯环上直接相连的分别是CH2OH、含-COO基团。

教师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对话,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由于学生对“基团插入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感觉,很快不少小组都得出了正确答案。请学生D表述思维过程,教师板书。然后请将亚甲基(-CH2-)作为插入基的学生E讲解他的方法,强调“插入基团”可以灵活选择。

4.4 活用“基团插入法”

要求学生在学案上完成任务3和4:

任务3:扁桃酸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属于甲酸酯且含酚羟基的同分异构体共有种(2010年北京高考题)。

任务4:化合物E(C7H7OBr)有多种同分异构体,1H核磁共振谱图表明,其中某些同分异构体含有苯环,且苯环上有2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写出这些同分异构体中任意3种的结构简式(2010年浙江高考题)。

此时,学生对“基团插入法”已经能应用自如。任务3想出了插入“-COO”以及固定“-OOCH”插入“-CH2-”2种方法;任务4想出了插入“-O-”和“-CH2-”不同的插入方法。

4.5 课堂小结

请每个小组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说出“基团插入法”的优点。

图5显示了上述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图5 教学环节间的关系

5 教学评价设计及实施

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见表1。

课堂观察 观察学生对“基团插入法”是否能领悟、会模仿,观察书写速度的快慢、正确率高低、是否能灵活改变“插入基团”以及能否优选更简单的插入方法 任务1,C5H10O2(含COO)同分异构体书写属于学生模仿阶段,用时长、答案不统一(7种、9种、13种等);任务2,含苯环限定条件同分异构体书写,虽然难度有所加大,但是学生对该方法已经找到了感觉,正确率大大提高(几乎每组答案都对,个别同学开始有问题,经过小组交流后自行解决);到了任务3、4,学生已能较熟练变通地运用这种方法,灵活选用“插入基团”,能够初步评价方案的优劣

课堂小组自评 一句话或一个词说出“基团插入法”的优点 “两根键(二价基)”、“思维有序”、“快速”、“不容易漏”、“含数学思维”……

课后问卷调查 1.你以前是怎样书写同分异构体的?

2.你觉得“基团插入法”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3.这节课你感到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4.你觉得“基团插入法”更容易还是更难 1. 72%同学先写出一个再观察或先想类别,然后改变碳链

2. 90%同学认为“思维有序”,不用一个一个写出

3.“神奇”、“缜密”、“一种新方法”、“快速”、“实用”、“连续而有逻辑”、“拓展了思路”……

4. 41位同学,39人认为更容易,1人认为更难,1人未作答

6 教学实施后的反思

本节课我力求上成一节高三复习常态课,没有“大动干戈”,只用到了每节课最常规的PPT和板书。主旨是想在常态下把最经济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手头教辅资料”用足,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价值。

教师资源:本人的亲和力创设了一种富有活力、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明确的任务驱动着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激起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课堂交流非常充分,对话不只是“一问一答”。“大家同意吗?”“其他同学也都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吗?”我随时都在关注全班同学的表情、反应和随时生成的问题,及时鼓励不同意见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是看似“跑题”的观点。

学生资源:“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例如:教学预设由教师介绍“基团插入法”,而在展现作业过程中,一个学生说出了这种方法。我于是充分利用了这个资源,“我把这位同学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对该生是一种赞赏(整节课该生举手3次),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激励。“-COO”的2种插入方法也是学生“发现”的,我及时予以肯定,并沿用了他的“正插、反插”名称。课堂实录显示,该生的脸上笑容荡漾。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个体资源互相激发,思维有效碰撞,迸发出新的火花。例如,书写C5H10O2同分异构体时,某个小组有2个学生意见相左,经过交流,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2人都有收益。

作业资源:作业中的问题具有共性,而且经过了学生的深思熟虑,利用充分思考过的作业作为资源,可以最大范围内引起学生思维的共振。本堂课以红色基B引入,课堂结束时又要求学生课后改变插入基团重新审视该物质,充分挖掘了作业资源的价值。

篇11

关键词: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定位;科研特色

Key words: Ningxia Polytechnic;orient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scientific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235-02

0 引言

高职教育面向生产、面向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要以应用性科研为主,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要有自己科研的定位,有本校科研的推手,进而形成自身的科研特色。

1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的定位

1.1 教学带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 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知识,认识真理,而科研的本质是创造知识,发现真理。职业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科研工作应该也必须为教学服务,形成教学带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局面。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要积极鼓励广大教师边从事教学边搞科研,一方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通过科研改善了办学条件,通过实验室的改造,能在办学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改善学校的教学、科研环境。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教学科研条件,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1.2 以校企合作应用性科研为主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面向宁夏招生的学校,通过对宁夏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状况的调研,开展的科研项目紧密的与区域发展需要结合。横向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研究实际问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能够对学科前沿加深认识。2011年7月,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与宁夏晓鸣生态农牧有限公司共建宁夏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了校企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拓展,学校与宁夏家畜繁育(银川)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开展繁育技术的推广服务和培训工作,参与农业部“良种补贴项目”的种羊鉴定工作,鉴定种羊2万余只;为企业开展羊胚胎移植技术服务,为企业增收节支达200余万元,对推动杂交改良工作的开展、提高羊产业良种化率和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培养基层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100余名。目前承担2项自治区成果转化及1项科技支撑重大专项项目研究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1.3 科研团队“双师型”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团队要求是“双师型”,这就要求科研团队必须有企业人员参与。同时要求学校的教师必须走向社会,走进车间,走入企业,在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开展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企业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承担起生产技术改造和开发任务。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要通过这些努力,提升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树立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社会服务的形象。

1.4 通过科研增强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应该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教师在科研工作的作用,逐步提高学校的对外影响力。2006年以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16项自治区科技攻关(支撑)等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授权专利9项,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53项,居宁夏职业院校之首。主编或参编的教材、学术著作10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875篇,其中252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SCI、E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6篇。这些科研成果的取得,极大的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影响力,提高了宁夏职业技术学校在社会的美誉度。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53-02

本次课程改革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课程内容及教材编排方式的更新上都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它带来教学观念、方式的一大改变,就是要求打破原有的教学观、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内涵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和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合理、有效利用。它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目的,避免形式化、极端化倾向。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将得到飞速提高。

那究竟如何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笔者拟通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一课来具体阐述。在人教版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体会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创设任务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二、课堂再现

课例1

1.提出问题。T:相传两千五百多年前,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去朋友家做客,在宴席上,其他的宾客都在尽情地欢乐。只有毕达哥拉斯却看着朋友家的方砖发呆,原来朋友家的地面是用直角三角形形状的砖铺成的,黑白相间美观大方。主人看到毕达哥拉斯的样子非常奇怪就过去询问,谁知毕达哥拉斯突然站起来,大笑着跑回家了,他发现了直角三角形的某一些性质。同学们,你知道毕达哥拉斯发现了什么性质?你能发现什么?S1:我发现图中有直角三角形,而且是等腰直角三角形。S2:我发现以直角边为边做出的正方形的两个面积之和等于斜边为边做出的正方形面积。T:我们发现A+B=C,由于这个三角形为特殊的直角等腰三角形。我们再来看几个直角边为整数的三角形,它们的面积是否依然存在这样关系?

2.解决问题。T: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大家看下图。A、B、C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边长a、b、c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老师发现有的同学不会算C的面积,于是请会算的同学说说计算思路。

S:我用的方法是补的,就是把这样以c为边的斜的正方形补成一个正放的大正方形。

先算出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4块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就得出C的面积了。

T:非常好,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S:我用的是分割的方法。我把这个大的正方形割成4个直角三角形和1个小的正方形。我们可用三角形的面积加上中间小正方形就是大的正方形的面积。

T:非常好。接下来,请大家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请想一下,直角三角形三边可能存在哪些数量关系?

S:a2+b2=c2

3.揭示本质。T:我们刚才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猜想a2+b2=c2是成立的。那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是否都有a2+b2=c2?不要忘记,刚才我们在求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如何求的?它给我们什么启示?其实历史对证明勾股定理有许多种,而我们中国古代数学家的证明思想是“以盈补虚,出入相补”。

T: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放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会徽正是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关于勾股定理证明的草图。同学们,请拿出纸笔证明一下。

S:我用大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四个直角三角形加上小正方形的面积。

T:运用面积不变,用割补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a2+b2=c2。

4.描述定义。T:下面我们给出勾股定理的表述。

命题: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数学语言:ABC为直角三角形,∠C=90°AC2+BC2=AB2

5.教学总结。T: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勾股定理,那你学到了什么?S:用割补法进行勾股定理的证明。T:对,我们讲了中国古代以盈补虚的数学思想,那这种以面积来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同时也体现了我们的数学上的数形结合的思想。这节课你还学到了哪些数学方法?S:从特殊到一般。T:我们从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入手再探究有整数边的直角三角形,最后到一般直角三角形的证明。

分析:张老师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定理的证明上,让学生充分体验逻辑推理的魅力。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直观理解勾股定理规律的发现,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在与同学交流学习中,通过取长补短,吸收同学意见,修正、完善自己的想法,探讨出利用割补法求面积的方法,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言,掌握方法(割补法)和渗透学科思想(转化的思想)与知道结果同样重要。

课例2

1.引入课题(第一次活动)。T:请在方格纸上画面积最小的格点RtABC,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一位学生作品即如图ABC,并随即提问:RtABC中,BC=1,AC=1,你能否用计算面积法求AB的长?

S:可以把四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得到正方形的面积为2,那正方形的边长也就是AB的长为■。

T:对于一个特殊的Rt确实有a2+b2=c2,但对于一般直角三角形能成立吗?

2.深入探究(第二次活动)。T:请各组利用手中的四个全等Rt纸板,拼出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设定两直角边、斜边分别是a,b,c)学生合作后摆出了如下的两种图案:

T:对于摆法1,大正方形面积可有几种表示法?S:两种,一种是c2,另一种为4个直角三角形和与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T:小正方形边长为多少?S:b-a,把两种表示法等同起来(b-a)2+2ab=c2,化简整理得a2+b2=c2。

S:对于摆法2,也可得出a2+b2=c2。

3.强调定义。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4.总结拓展。T: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五百余种,在这数百种证明方法中,有的十分精彩,有的十分简洁,有的因为证明者身份的特殊而非常著名。下面我们来看几组勾股定理证明的简单介绍(介绍刘徽图、加菲尔德图),希望同学们课下也去思考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分析:课例2中的两次活动都运用了动手操作的形式,非常符合中学生好奇性强的心理特点,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与了整个学习活动,并在教师的提问下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新课程下的学生不希望老师经常给他们一些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有时他们渴望做一个探索者、研究者、论证家。而上面的两个活动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氛围与平台,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思想,整个设计提倡多样化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在活动中完成了思维的不断发展。最后老师展示了一些较为典型的证明方法激发学生思考,也为学生课下学习奠定基础。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上述两位老师都在课堂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究竟有哪些可取之处呢?笔者认为有三点:首先,它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树立课程意识,以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来重新审视、规划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以更高、更宽的眼光来设计教学、看待孩子,而不仅仅局限在教材和一时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中应充分认识明确教学目的的重要性。每节课、每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而不是为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轻率、刻意地去更改教材内容等等。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的原则是创造性教材使用的基本着眼点与归宿。最后,希望教师们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获得专业成长。一是广泛吸收各种教材的精华与长处,进行合理整合,逐步形成自己的东西;二是结合个人教学经验、研究成果和本地实际,尝试编制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行的教材体系。当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有了明显的课程意识和研究、探索意识,教师就不再是普通的“教书匠”,而是已经步入到学者型、专家型的实践研究者行列,其专业化教学水平必然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篇13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口算

(共1题;共1分)

1.

(1分)

(2019·北京)

一个小数,如果把它的小数部分扩大了5倍,它就变成17.92;如果把它的小数都扩大了8倍,它就变成20.38.则这个小数是________.

二、填空题。

(共4题;共9分)

2.

(1分)

计算.

0.8×0.94×12.5=________

3.

(6分)

(2020五上·天峨期末)

根据运算定律,填上合适的字母和数.

①ac+bc=(________+________)·

c

②12.5×(k+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分)

计算.

0.65×99=________

5.

(1分)

计算.

0.5×7.6×20=________

三、数学医院。

(共1题;共5分)

6.

(5分)

(2018五上·微山期中)

直接写出得数。

8.1+0.9=

0.2×0.4=

9.1÷0.7=   1.2×0.99×8=

3.57-0.7=   4.5÷0.45=

3.8×0.1=

3.8×8.2+3.8×1.8=

四、计算

(共1题;共5分)

7.

(5分)

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7.51×0.25×0.4

五、解答题

(共4题;共20分)

8.

(5分)

琳琳一家要到300千米外的易水湖玩。爸爸汽车的油箱里有35千克汽油,每千克汽油可供汽车行驶6.8千米。爸爸中途要加油吗?

9.

(5分)

一箱啤酒有12瓶,每瓶定价6.5元。买一箱啤酒一共要多少钱?

10.

(5分)

下图是一块红领巾实验地,(每小格表示1m2。)如果在这块地里种白菜,每颗白菜大约占地0.2m2;每颗白菜可以卖0.4元,在这块地里种白菜大约能收入多少钱?

11.

(5分)

贵阳到重庆约463km,一列火车从贵阳到重庆,已经走了3.5时,还差282.4km才能到达重庆。这列火车平均每时行了多少千米?

参考答案

一、口算

(共1题;共1分)

1-1、

二、填空题。

(共4题;共9分)

2-1、

3-1、

4-1、

5-1、

三、数学医院。

(共1题;共5分)

6-1、

四、计算

(共1题;共5分)

7-1、

五、解答题

(共4题;共20分)

8-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