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2: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

篇1

主体间性理论既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不能一味沿袭传统的、惯性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必须抛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真正从内容、手段、方法、载体、环体等方面进行一体化的改革和创新,使学生感受到从所未有的新颖独特,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并自觉地参与到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悄无声息地实现教育的目的。具体地说,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切忌只重工作目的性而不考虑方式方法,始终坚持平等对话原则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非常注重目标的达成度,甚至忽视了手段和方法的适宜性,以致于出现了事与愿违的后果,并未实现预期的目的,“劳而无功”却在社会、学校“背”上骂名,最终呈现出学生不满意、党委政府不满意的状态。如何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呢?一方面,讲究工作方式方法,注重教育情境创设。方式方法上要讲求“外虚内实”。表象层面上不能显得目的性太强,“昭然若揭”,“有意”惹起学生的反感,从内心产生抵触情绪,失去了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骨子里面确实有工作的想法和目的,绝不是简单、单纯的交流聊天,承载着应有的责任和使命。要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核心就在于教育情境的创设,教育活动的精心策划。经过精心设计的情景是雅致的,经过精心策划的活动是巧妙的。既能实现教育目的,又不引起学生的警觉和反感,取得教育者的水平和艺术。另一方面,尝试师生交往对话,营造平等和谐氛围。对话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对话的前提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格上保持平等。要坚决革除传统模式下教育者“高高在上”,开展工作“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受教育者被“虎视眈眈”“众目葵葵”,大有“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的架势,营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往对话的基础。因此,双方要以平等的姿态、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忘却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尊卑,彻底抛弃“不愿谈”“不敢谈”“不能谈”的心理障碍基础,从心底里把对方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亲人,真正朝着师生间无所不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状态和境界。

二、切忌只顾把控话语权而不契合学生实际,始终坚持互动交流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到话语权的把控。正确的一方把握了话语权,就让正确的思想得到不断的传播,延伸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效果;相反,如果错误的一方把握了话语权,就让谬误的观念象疾病一样流传,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极效应。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的把控不应凭借教育者的优越地位,而是靠要讲究艺术和技术的。一方面,要用以知识为基础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现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难做,一味只采用传统的灌输方式,效果不理想,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既要发挥传统方式的积极作用,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还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格魅力对人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深刻和持久的。因此,教育者自身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尤其是熟练地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能够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得到学生的信任和佩服,做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而且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模范地做到,自觉地把自身塑造成为学生学习的标杆和示范,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的实际为工作出发点来“取悦”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多地强调教育者要做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很少兼顾到受教育者的实际和需要,工作开展起来不能契合学生的内心想法,得不到学生的有效支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行其道”,成了两条“平行线”,不能产生“交集”,更无从去谈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现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不能做“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实际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以急,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自然得到学生的支持和欢迎,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必然“水到渠成”。

三、切忌只重单方面主导而不调动学生参与,始终坚持合作教育原则

在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学生接受信息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形式,来源渠道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加剧了其个性的形成和独立的意识,对人生、对社会有了他们自身的认识和看法,而且轻易不受成年人的左右。但毕竟学生的认识和看法不会完全成熟和正确,教育者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成熟和成长。一方面,要变“单主导”为“双参与”。“互动”才可能“和谐”。社会学上的“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众之间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过程。这种相互作用既有积极的过程和结果,也有消极的过程和结果。当然,消极的过程和结果不是人们所要追求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只有双向互动,并产生积极的结果,才是工作追求的根本目的。所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抛弃传统的“教育者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性模式,转而谋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参与,调动两个积极性,共同致力于育人和成长的目标,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愉快地实现工作目的。另一方面,要变学生“被动”为“主动”。传统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就渐渐失去兴趣,教育过程就完全演变成了教育者个人在唱“独角戏”,“台下”的观众都“心不在焉”,无论多么“精彩”都不会获得“观众”的掌声。而主体间性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学生)都处于主动地位,只有双方共同主导才能完成整个教育过程,期待出现预期的效果。所以现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把学生摆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人翁地位,发挥主人翁的作用,把教育的目标变成自身成长的需要,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从而把教师的职能从过去的强行灌输转变为指导引导、营造环境,由过去的“绞尽脑汁”要学生接受转变为现在的“心情舒畅”地保驾护航,学生自主地吮吸成长需要的“乳汁”。

四、切忌只顾一意孤行而不考虑学生感受,始终坚持沟通理解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就是触摸(及)人的灵魂的工作。要改变学生的思想、净化学生的灵魂,必然要顾及学生的感受,切不可仍然效仿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我行我素”,只有求得师生之间的价值或者观念的共识,开展起工作来才会得心应手。一方面,要善于倾听学生意见,避免“独断专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讲求教育者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而不是学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现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则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主张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有摸清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真实需求,开展工作才是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摸清学生情况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是摸清情况的有效路径和最佳选择。教育者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学生一线,和学生打成一遍,做学生朋友,与学生交心谈心,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掌握开展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做到工作决策有依据,工作措施很科学,实施起来具有针对性,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呈现出来的效果令人满意。另一方面,要善于换位思考问题,考虑学生感受。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站在教育者角度思考问题,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则主张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即人们常说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既然学生成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必须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开展工作的措施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主动争取学生的参与,主动邀请学生的配合,主动赢得学生的支持,师生齐心协力,并肩战斗,轻松愉快地“走完全程”,顺理成章地到达“幸福彼岸”。

参考文献

[1] 周先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何以成为必然[J].前沿, 2010(07).

[2] 熊宝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路径探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0(10).

[3] 陈倩.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探究[J].科教导刊,2010(03).

[4] 李小红.主体间性教育模式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9).

篇2

目前,贵州的高职教育基本上与其它省份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是一样的,都是上世纪末以来通过并、合、升、建发展而来,很多院校形成多层次教育并存、生源体系庞杂的过渡局面,更有一些合并院校系部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系部为混合学生系部,其学生管理和思政工作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状况、心理状况等情况不够了解,在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所感受的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能结合各个学校实际及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来进行教学。按照我国高职教学计划的要求,高职学生有部分的时间是要参与顶岗实习的,是在企事业单位或工厂里度过的,他们与工厂、企事业单位的联系紧密,会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与在学校内封闭教育不一样的问题。但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还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同时,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质涵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他们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时间较长,对学生产生的言传身教的影响较大。此外,目前我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着照搬原来中职中专模式或向普通本科院校进行简单移植的现象,由于建校历史不长,文化底蕴较薄弱,因此尚未形成具有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高职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通过对我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调研与分析,笔者认为,我省高职院校在当前时期加强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可以尝试采取如下对策。

1、强化思想认识,构筑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持之以恒地发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文化软环境,需要一个诚信公平的道德环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需要优秀的道德建设成果,民主政治建设除了依靠法律、制度等做保障外,同样依赖于公民道德水准的不断提高。所以,要切实增强思想认识,把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的同等重要位置上来抓,切实解决思想滞后的问题,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实施,积极推崇先进事迹,表彰优秀人物,同时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引导全社会向优秀公共人物学习,形成以崇优的社会氛围,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2、加快推进思政教育的制度建设,靠制度保障。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牢牢抓住制度化建设这个带基础性、长远性和全局性的重要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发挥制度化建设的保障促进作用,用制度来规范思想政治教师的育人行为,用制度约束学生的道德修养、素质提高,形成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从院校的思政工作人员入手,制定各种积极、健康的制度,组织学生体验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求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等服务内容。积极推进思想政治进寝室制度,开展辅导员定期走访寝室、与同学谈心等制度,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加强学生工作人员的培训,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的体系,全面持续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突发应急事件处置、就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并注意系统性与实用性的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普遍性与专业化的结合。

3、系部主抓主管,部门协调一致。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在系部。系部再忙也不能拆学生思政工作的台,再累也不能打学生思政工作的折扣。系部要实施教管结合、教导结合、教养结合等工作思路,求真务实。

坚持学风建设这个永恒的主题不动摇。混合系部学生要实行分层管理,开设学风阳光台,以评促管、以评促建。

着力抓好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会干部三支思政队伍不放松。选拔班主任、辅导员要坚持原则,要任用具有工作能力、乐于奉献且有工作时间和条件的人员。

用好奖、评、贷、补、助五项权力。对长期不来上课、多门成绩不及格、品行较差、累教不改的学生的助学金可以扣发或缓发。

学校各职能部门均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把学生思政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过程中。

4、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要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基本具备从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职业教育规律和青年成长规律,具有较强的组织活动、调查研究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加强对学生工作队伍的实践锻炼,增加他们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的机会,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他们开展社会调查和扶贫、支教等活动,通过岗位交流轮换、校外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为他们开阔眼界、增加阅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创造条件。

针对政工干部整体素质不平衡的问题,可以加强对政工干部队伍的培训,每两年对新上岗的政工干部进行一次岗前培训,有计划、有步骤的选送政工干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抓好教师上岗培训,对新上岗的青年教师要进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培训和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断完善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制度,选配思想政治素质高、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中老年骨干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在思想、政治、品德和业务等方面全面关心指导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高职院校应该以育人为中心,坚持德才兼备、专兼结合的原则,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队伍的选拔、培养、教育和提高,逐步形成一批精干的学生工作专家型人才。

5、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

篇3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是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解决高校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资助资金的投入力度,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形成规模,高校也基本形成了以“奖、助、贷、补、减、免、勤”为主体的资助体系。随着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已初步实现了“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承诺。现阶段国家的资助体系走向了资助育人。但同时,现阶段许多高校还存在着资助宣传力度不大,对经济困难学生重经济资助,轻思想教育,存在资助与育人相脱节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应在资助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建立资助与育人相平衡的工作模式,实现资助育人的最大效用。

一、在资助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是明确国家资助政策导向的重要途径

政策的导向功能即政策能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国家资助政策的导向功能体现在:一是增强经济资助的广度和力度。新的国家资助政策增加了财政投入和扩大了资助覆盖面。二是引导教育结构优化和人才合理分布。在努力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享有受教育机会的同时,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接受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适当向国家最需要的专业倾斜,引导学生学习国家最需要的专业;引导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就业;鼓励学校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招生规模。

高校的资助工作人员应该让学生理解这种国家的资助政策导向,这就要求资助管理工作必须上升到讲政治的高度,在进行资助工作的同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能更好地发挥资助育人功能,提高育人效果

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重要原则。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大学生实际经济困难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思想问题,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如性格内向、孤僻、沉郁、压抑、过于自尊、过于自卑、不善人际交往等,也会在生活中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如经济问题等。所以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相结合,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以更好地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提高育人效果。

二、被资助学生的思想状况

(一)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和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是公民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是ψ陨砩缁崛利和义务的自觉认识。在被资助的大学生中,有少数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困难是社会问题造成的,他们对资助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自己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感激谁。这部分学生平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努力学习,也不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整天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混日子”,社会责任感淡薄。

(二)缺乏励志进取精神。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赖于社会,依赖于获得资助,他们不愿意吃苦,缺乏励志进取精神,缺乏与贫困作斗争的勇气,对今后的人生道路很少考虑,心安理得地维持现状,无所追求。他们对通过自身努力来克服经济困难缺乏信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奋斗意志,产生惰,不愿参加一些稍微艰苦的勤工助学工作。

(三)诚信缺失。在新的资助体系下,学生受助资金大、资助面宽,资格审核的程序也较为简单,如在困难生界定上缺乏行之有效的界定标准,高校一般会参照当地相关部门盖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对困难生作模糊的界定,缺少监督。这就使得少数同学,利用政策的漏洞,捏造家庭经济困难事实,跟真正贫困的学生争抢受助名额,获得不应获得的资助。在助学贷款环节上,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没有利息的贷款不用就亏了,所以,很多经济不困难的学生也去申请助学贷款。同时,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环节,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措施,使得少数贷款学生为追求利益而忽视信用意识,出现了国家助学贷款逾期还款、违约的情况。

(四)感恩意识缺乏。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到高校之后,因为自己的家庭状况,让其感觉自己好像低人一等,从而产生自卑和羡慕心理,甚至产生不满社会的情绪,这部分学生开始封闭自己的生活,不能与同学之间进行正常的交流与沟通。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他们对自己所获得的资助费用没有做到勤俭节约。由于学校对学生的资助有名额限制,学生还出现埋天怨地的现象,他们的感恩意识难以形成。个别受资助者对恩人漠不关心,只担心能否继续被资助,这些感恩意识较差的贫困生不懂得“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

三、在资助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以育人为导向,加强资助工作宣传

重视资助政策宣传,大力开展资助政策解读活动,让学生理解资助政策的价值指向和行为导向,深入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是为困难学生提供受教育机会,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的一项制度。

资助工作宣传要注重常规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把握新生入学和开学前后等重要事件节点进行重点宣传,同时举办资助政策宣传月活动加大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注重学校宣传、家庭宣传和社会宣传相结合,真正做到资助政策“全覆盖”,体现育人导向。

(二)建立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高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同的困难生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长期、系统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包括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教育等。

通过励志教育,开展困难大学生发展性资助,培养困难学生的独立自强意识,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引导他们化压力为动力,积极体验生活的意义,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争做生活的强者;通过诚信教育,增强困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诚信教育作为发挥资助育人作用的核心推动力,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始终,引导学生内诚于心、立信于行、守信做人、勇担责任;通过感恩教育,在困难生群体中大力弘扬饮水思源的优良传统,培养困难生的回报社会意识,力争用优秀的表现回报国家、回报母校、感恩父母;通过心理教育,培养困难生的健全的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能够坦然面对自己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实,引导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心理压力,提高其自信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三)开展多样化教育活动,搭建资助育人平台

针对贫困生开展以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应实现多样化。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开展困难学生家访活动,一方面可以核实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家长们宣传资助政策,让家长明白国家资助政策的导向;可以开展“励志、诚信、感恩”主题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付诸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实现由“受助”向“助人”的转型;可以利用网络和校园文化阵地,营造诚信、感恩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座谈会和个别谈话,引导他们提高对事物正确判断的能力。

(四)调整资助结构,更多发挥勤工助学作用

勤工助学制度是一项国家鼓励学生自食其力的教育制度,为家庭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条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精神。

高校首先要加大对勤工助学的支持力度,积极拓宽勤工岗位,为学生提供更多校内勤工助学的机会。其次,要更多的发掘一些能发挥学生专业特长的工作岗位,让困难学生在助学的实践工作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改变勤工助学就是体力劳动的陈旧观念。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核心环节。在资助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但重要而且必要。Y助工作不但要重视对困难生的经济资助,更要关注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在资助中实现育人,在育人中创新资助,是新形势下资助工作的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晓艳,李钊,沈婷婷.大学生资助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4).

[2]史凌芳.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

[3]赵贵臣,刘和忠.在大学生资助服务指导中提高思想政治

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

[4]武立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调查研究―――基于北京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的问

卷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6 (3).

[5]袁秀良,陈中桂.资助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

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2).

[6]洪流.资助育人: 高校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安

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7]杨凯.论在新的资助体系下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

度[J].科教导刊,2010(9).

[8]吴薇.发挥资助工作服务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实效性―――厦门市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调研报告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6).

[9]赫崇飞,王继辉,彭勃.高校被资助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

篇4

Abstract:the aid work i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ability, higher education fairness and harmonious society, how to the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work as an opportun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combining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with economic assistance, it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education funding

学生资助工作的大力开展,使得贫困生的现实困难基本能得到解决。将资助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感觉到精神上的愉悦、思想上的充实和行动上的动力,教育学生诚信感恩,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把教育引导作为资助工作的发力点。

一、健全思想教育工作机制

将经济资助工作贯彻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中,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教育引导,利用结对帮扶的形式将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建立切实可行的思想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高校要提高认识,利用结对帮扶形式从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对贫困生进行帮扶。思想上教育学生物质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贫乏。只要自立自强,合理利用国家奖助学金的资助,刻苦学习,努力奋进,前途是光明的。国家对贫困生的关心是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最好回答,是对大学生最大的关心和期望。教育学生感恩社会,知恩图报,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学习上要通过辅导行形式帮助后进同学,树立他们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奋斗意识。通过结对帮扶,让贫困生在学习上有成功感,在生活有依靠感。

二、强化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审工作

国家奖助学金是用来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他们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贫困生的特殊关爱,体现了教育公平公正。所以,学校在评选国家奖助学金时,应该积极组织资助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校园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大力深入地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宣传在评选过程中出现的先进同学事迹。通过先进事迹教育后进思想,积极的舆论引导落后的风气。

三、加强诚信感恩意识的培养

国家助学贷款从这些年的情况看,还款违约率居高不下,学生在校申请,毕业后离开学校,银行和学校很难规范和督促他们按时还款。国家从2007年开始陆续在全国部分省份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到目前已在全国22个省市推行,生源地贷款以学生信用为担保,以学生和家长为共同借款人,在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办理,越来越显示它的优点。高校和当地教育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在一定程度防范了金融风险。生源地助学贷款是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根本措施。

国家助学金的无偿性,助长了一些贫困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而助学贷款的有偿性恰恰可以起到相反的教育效果,在申请的过程中,可以深入宣传,鼓励广大贫困生申请生源地贷款,教育努力学习,积极奋进。出校靠自己的双手取得报酬,靠自己的劳动来偿还贷款。可以调动学生在校努力学习的积极性,树立他们自立自强的意识。同时注重诚信意识教育,通过诚信教育活动来增加学生的诚信意识。比如通过举办诚信感恩演讲比赛、励志成才征文活动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

四、拓展勤工助学活动

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是指高等学校组织引导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外从事适当的智力或体力劳动,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的活动。它具有经济资助和思想教育的双重功能。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自立、自强,锻炼了实践能力。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也是参与学校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对某一具体问题提出个人的见解,从学生的角度参与民主管理,勤工助学具有特殊的实践性和独特的育人作用。首先要建立勤工助学相关管理制度,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其次要发挥学生组织特有的参与热情;再次要成立大学生勤工助学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最后学校要从事业收入中提取足额经费保障活动的正常进行。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资助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贫困生成人成才,而责任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基础。有的同学拿了国家的资助好像理所应当,对班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对周围需要帮助的同学视而不见。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此,不仅要让贫困生生不落泪,更要让他们的思想不掉队,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到班级管理和集体活动中去。

针对个别贫困生有消极沉默、彷徨悲观的心理状态,适当开展心理教育工作,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心理辅导与咨询等形式,帮助引导贫困生正确面对困难,客观认识现实,摆脱心理困扰。对他们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集体事务。比如,许多贫困生成绩好,在学习上,发动他们结成“一帮一”的帮扶对子,对学习后进同学帮助辅导,使班级形成优良的学风。通过各种帮扶措施,使得这部分学生学会和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反过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树立阳光自信的心态。通过帮扶行动,发现一批,帮助一批;帮助一批,培养一批,使他们成为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心理健康、奋发有为的学生。

参考文献:

篇5

截至到2015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300所左右,高职院校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渗透至各个行业,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人才需求更加旺盛,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类型之一;但高职院校的大发展背后也有一些隐忧,生源的多样性和个性的独立化尤其是学生数量的增长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我国高职院校经过30余年的快速发展,学生管理工作也形成了一套较为成型有效的管理体系,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教育、自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成效较好。但面对变化剧烈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新形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凸显。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建立的专职的学生管理队伍,从校级分管副书记或副院长到学生处、团委再到二级院系的党、团组织,到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整体队伍非常庞大,但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和合理化。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从中职升格,众多的教职工成为专职辅导员,但思想上仍然以中职思维管理高职学生,造成管理偏差;另一方面,新进辅导员,专业背景和学识背景复杂,但专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科班出身极少,在思想上、行为上和心理上专业性不强,管理效果差;最后一方面,辅导员多位青年人,其思想稳定性不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难以引导高职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观念有待改进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观念有待改进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思想方面、制度方面和组织方面。思想方面就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观念混乱,犹豫于普通高等院校和高中教育之间,低不成高不就,造成混乱无特色;或者拔高学生管理的困难,趁机自抬身价,造成其他专业教师不配合学生管理。制度方面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不稳定,一时走行政路线,一时又走专业技术路线,摇摆不定造成学生管理队伍不稳定。组织方面有待改进就是错把辅导员、班主任当成学生的保姆,不放心学生的自治管理,自身很累成效较差,上级任务太具体,让学生管理专业人员在工作中职责不清,管理失效。

(三)学生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失控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2+1”甚至“1.5+1.5”成为很多高职教育的特色,但学生长期在外实习,院校不能跟进管理,造成管理失控。高职学生在实习期间具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性,但实际上企业基本是按正式员工要求,在缺乏科学的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引导下,很多学生心理失衡,顶岗实习脱岗现象屡禁不止。另外,学生不在校学习,学校的各项活动仍然正常推进,很多奖、助、减、补工作带来实习生的不便利和不信任,造成学生思想的不稳定。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一)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专业辅导员队伍

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助理辅导员)是学生管理的中坚力量,要想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重视并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专业辅导员队伍。首先要完善招聘和选拔工作,把好辅导员队伍管理的第一关,择优上岗,岗位匹配。其次是做好专业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工作,从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高度,制定相关培训方案,建立培训达标制度。最后要完善绩效考核与薪酬制度,专业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要有抓手,所以绩效考核与薪酬制度的建设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学生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如何,当然考核不是目的,要合理科学地使用考核结果,促进相关工作的提高。

(二)优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包含的层面很多,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入手。一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有效性,用老师来提升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二是坚持人本思想,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制定个性化的学生管理模式;三是实施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对教育管理者、对教育被管理者、对高职思政教师等都有不同的激励方式,对特殊学生人群进行专项性激励;四是强化学生自治能力,建立优秀的有威信的学生自治组织。

(三)实行“互联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迅速发展,带给社会巨大的改变。高职院校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诸多的高职学生已经热情拥抱这个新生活,学生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借用这种新工具、新手段,实行“互联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要推广到网络,在院校的微信公众号、无线网络登录页面、微博等现代资讯平台都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席之地。“互联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所以评估C制和激励措施不可或缺,可以从访问量、点赞转发数量等方式方法观察教育效果并改进完善。

(四)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课题,良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置身其中的人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当然对校园中的高职学生也有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组织形象塑造(CIS)进行,不论在理念、行为还是视觉上,校园文化都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开展系列高职院校文化活动,不论是技能大赛还是艺术文化,都可以培养并发挥学生的相关才能,树立优秀学生榜样,养成良好的纪律性。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团结、组织功能,在校园文化开展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篇6

前言

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强调,加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采用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应用平台,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如何利用微博独特优势,利用微博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1]

通过对陕西省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发展的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只有充分的认识到这些问题原因,才能在利用微博操作实践中更好的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

一、微博内容过于单一,多忽视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内容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任务和目的的具体体现。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媒体,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会给大学生带来大量的信息资源。调查发现如果微博信息的内容过于单一,可读性、服务性、权威性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微博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校信息通知、考务信息、学生学习、情感励志、名家讲座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一些励志的、宣传正能量、基调过高的微博内容;同时又很少引用一些实际案例来增强说服力;很少有实事热门事件的官方微博,就极容易造成微博的信息与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匹配低,学生对此微博的关注度相应降低,利用微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力也同时降低。[3]

二、更新内容不及时,与学生互动不足,吸引力较低

通过跟踪调查发现,接近一半的高校官方微博更新比较及时,每天大约有3至5条微博更新,也有部分高校官方微博平均每日微博量不到1条,更新较慢,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教育类微博的关注度。在我国,高校传达信息的方式基本是传统的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通知来进行的,缺乏直接沟通与互动。即便网络媒体的发展也并没有改变这种传统的方式,原因有,一是信息的不能与学生形成互动,只是学生单向反馈,不能引信息主体的反应,导致这类官方微博不能吸引大学生持续关注,丧失了微博自主获取信息与及时主体沟通的自身特点;二是这类官方微博本身的特点没有显示出来,致使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突出,学生评论转发的热情不高,导致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并不明显。[4]

只有主动积极的与学生互动,突出官方微博的特点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和给予信息反馈与及时沟通,利用微博掌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与心理需求,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接受和消化所接收到的微博信息,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部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微博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够

作为信息,主动获得与分享的工具,微博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新渠道,也是信息者与接受者的互动平台,同样也是联系感情的新方式,受到高校学生与教师的欢迎。从高校的角度看微博的运用情况,和其他行业相比,在数量和影响力方面仍有差距,微博在高校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但微博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缺乏共识,已经开通微博,但还从在操作和维护不及时,内容单调,更新缓慢等其他问题,原因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模式还没有真正放手,没有真正理解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5]

四、信息定位不够明确,宣传报道不到位

微博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许多是管理的问题。许多大学仍然停留在“用户浏览信息模型”,不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播的内容与网站相差无几。就当前形势,高校微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微博操作,管理人员培训,员工奖惩,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还需要时间来探索开发,因此,导致高校微博宣传覆盖不到位,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微博理解,加上微博内容对学生的影响不够,更难让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

五、工作团队不健全、缺乏微博操作经验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成功的经验表明,微博的效率和良性的操作需要一个良好的工作团队的日常操作和维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全职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和辅导员,他们的主要工具室使用教室和校园工作。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利用新媒体开展教育工作已成为必要手段。目前,学生宣传部门或部门管理干部主要负责微博的日常管理和操作。一是微博能源是有限的,他们倾向于多元化,对微博的特点和优势功能没有深入研究,只是停留在一般水平,缺乏相关经验。二是他们的微博写作也需要改善。大学微博良性运行需要一个团队的工作,才有可能使高校建立吸引和影响学生思想的、便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信息。[6]

结语

微博的快速发展及进一步普及,对大学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改变了大学生对世界、学习、生活和思想的认识,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说,提出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运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更好地使用微博,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因此,探讨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更多的意见信息,更广泛的覆盖范围,更容易操作和更独特微博,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梅,孙丽娜.“微时代”中国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应对之策[J].河北学刊,2012(3) .

[2]李文浩,姜太军.借助“微博”的“微薄”之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 .

[3]王云峰,李峰,李彦.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2) .

篇7

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高校很是关注的话题,对大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高校是大学生形成自我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大学生个人品德与正确意识形态的重要阶段,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因此,构建高校随想政治工作机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如今,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艺术类院校,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现状

1.政治参与意识不强

对于现代大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爱国情结,蕴含有丰富的爱国情感,但是参与国家政治的积极性不强,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1]。尤其是艺术生,艺术生拥有丰富的个人情感,也拥有足够的民族情结,但是对于政治的参与度不高。例如,对于一些政治投票,艺术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不高,只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件予以关注,政治责任不强。

2.集体意识比较薄弱

集体意识比较薄弱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大学生课程的减少,大学生相处的时间不断减少,相对的集体意识也有所下降。艺术类学生由于其艺术的特性,每个人都追求个性,追求与众不同,直接影响着艺术生的思想意识。集体荣誉感是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主要内容之一[2]。

3.过于关注爱情问题

过于关注爱情问题是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以高校艺术生为例,对于艺术生而言,比较注重浪漫情节,向往纯洁美好的爱情,尤其是音乐专业。但是在大学阶段,过于关注爱情问题会对艺术生的情感意识、身心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心态的形成,对大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具有一定的制约性。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有效策略

1、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是实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石[3]。在高校中,应当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专项教育。教师、领导干部、政工等都是构成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关键,提高各个部分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度,齐心协力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而努力。如今,在高校,大学生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是有关的思想政治课程,其中涉及的内容还不够全面,而且对于大学生不能够实现实质上的教育。因此,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可以相应的举行大学生文明校园行活动、党政教育活动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活动,尤其是艺术生,思想政治比较薄弱,有利于促进对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评估制度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评估机制是评判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标准[4]。通过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评估机制,能够对领导、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各个环节的表现进行有效的评定和判断,对工作进行一定的总结。根据思想政治工作评估制度,能够对工作队伍进行一定的约束和激励,实现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优化和提高。思想政治评估制度会涉及评估的周期、内容、对象以及评估标准。评估制度要对领导、教职工以及政工人员等实施评估,对各个阶层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进行评估是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时,可以采用上下级互评的方式,不存在级别的贴属性,提倡公平、公正性,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性。

3、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监督制度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监督制度是有效保障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监督,能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力度和开展质量,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对高校的领导班子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监督,能够对高校的有关人员产生一定的约束力,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监督约束制度,根据相关的制度对政工队伍进行一定的约束。以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为基础,对政治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提高政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监督制度可以实现上下级之间的监督,也可以实现同级之间的监督,加大监督力度,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开展的重要举措。

三、结束语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在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工作是教学的基础内容,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决定大学生个人思想品德、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待人处事方式的重要因素。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与思想觉悟,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采取相应的措施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建美.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09(03):79-80.

篇8

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如何,极大地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因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高校要认真研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新途径,选准结合点,抓住着力点,找准落脚点,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高校坚持社会义办学方向,落实社会以主义办学方针,从而促进高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疏导和化解加快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步伐带来的新问题新矛盾,促进高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可以使广大师生正确认识高校面临的形势、任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高校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一是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深化,部分师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政治观念淡薄,只强调个人的民主、自由,关心国家与民族前途问题的较少;在价值取向上,重个人本位、轻国家集体,重钻研业务、轻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中最深层的问题。这方面的挑战,无疑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复杂性,增加了难度。因此,高校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师生的思想疏导工作,使师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是帮助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的客观需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特有的强大信息资源优势,利用网络、电视等手段,大肆向我国灌输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道德标准,从而使得高校部分师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使广大师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项非常迫切的现实任务。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可以全面纯洁校园的思想政治文化环境,增强广大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师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从而有效的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进而促使师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亟需越来越多的各种合格的建设人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培养合格人才,通过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觉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师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激励自己认真工作、刻苦学习,锻炼和培养自己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政治觉悟和过硬的业务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而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所以,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服务的现实需要。

四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能否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关键在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所以,要通过不断地完善师生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极大的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从而使高校成为具有较高文明程度和理想育人环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阵地。

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与社会有着紧密互动的关系,因而高校广大师生的言行对社会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在新的科学技术、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正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因此,高校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精神方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和思想支持。所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高校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二、以思想政治建设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之一。近年来,各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了使思想工作落到实处,都在积极探索各种新的、易被师生所接受工的工作方式,并且取得一些很好的成绩。但是,当前我国正自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改革开放和社会义市场经济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高校师生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笔者认为,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方能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解放思想是做好高校思想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所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就是高校要通过探索争取在理论上有新的建树,在实践中创造新的办法,积累新的经验;就是高校要加强调查研究,对师生的思想状况作研究、作分析,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走到广大师生心里去;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始终保持一种开放、活跃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动力,因而对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解放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的视野和新的舞台,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代合拍,与改革开放同步。因此,高校要抓住时机,解放思想,摆脱陈旧观念和传统习惯的束缚,拓宽思想,全方位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促进高校和谐快速的发展。

2、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近年来,高校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变革的客观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已形成一支年龄构成比较科学、知识层次比较合理的精干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办好社会主义高校,保证学校改革和发展始终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努力建设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同时,一支“关于接受教育,关于教育别人”的素质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专职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得以很好开展的保证。而且这支队伍稳定与否,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办学的质量。因此,高校在集中精力搞好教学科研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不过,在新形势下,社会实践的变革又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高校还应该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通过培训,促使这支队伍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及时更新知识,扩大视野,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3.将思想政治工作寓于高校管理工作之中

高校管理的核心是广大师生。可以说,高校管理工作是一门以师生为主体,以做好师生的工作为主要内容和手段。高校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管理中最经常、最广泛使用的一种特别重要的手段。因此,做好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的关键是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高校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寓于高校管理工作之中,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师生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自觉地为实现共同目标而采取行动,从而做好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管理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管理者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在管理中,高校要自觉将思想政治工作寓于高校管理工作之中,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使管理的效益最大化。同时,高校管理工作内容要从实际出发,体现时代精神,满足师生需求,既坚持先进性,也体现层次性,从而不断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为了保证高校和谐地发展,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任何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的言行都是错误的。但加强并不等于固守,加强的重点在于继承基础上的努力改进、创造和创新。与时俱进。不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高校要依据当代高校出现诸多新特点和新问题,科学合理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调整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篇9

作者简介 韦春北,玉林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广西玉林537000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728(2008)08―0173―04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规范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使之形成一定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有组织、有秩序、高效率地进行,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工作效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高校管理工作必须涉及的重要方面。研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特征和内容可以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管理学的新视角。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相对于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而言的,指高等学校把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在政治、思想、法纪、道德和心理方面的规范或要求,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引导,使之内化为青年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对象是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担负着引导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动力,规范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塑造青年大学生健全人格等具体的任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则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目的,依据科学管理和动态管理原则。有计划地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实施、评价等活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形成一定的工作制度和机制,组织和协调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有组织、有秩序、有效率地进行,达到科学化、制度化、网络化、系统化、规范化,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工作效率。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特征

与高校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如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师资队伍管理、后勤管理等相比较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目标的特定性

教育过程并不是抽象的思维活动,也不同于以物为工作对象的其他工作,而是通过教育活动的进行,达到在客观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提升人的主观世界的品质的特殊目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目的是将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要求充分贯彻和落实到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并提高其实效性,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目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定位的特殊性要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管理系统、评价方式等都要围绕这个教育培养目标开展相应的工作。只有通过教育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增强和巩固思想教育的效果,并带动监督机制、评估机制等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不断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

(二)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特殊性

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价值选择方式体现出开放性,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和方法更符合单一结构、封闭型社会的要求。而今的大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复杂,信息的开放、人员流动方式的开放、价值选择标准的开放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表现出更强的亲和力和包容性,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体现出更强的柔性管理倾向,在此基础上体现现代管理科学要求的人性化、科学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是多种管理要素相互制约的多结构、多层次的复杂动态过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针对变化的环境,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适时的管理。在整个管理过程之中,从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实施、评价等各个方面多层次胶合在一起。因此,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者要善于树立体现时代特征的新观念。

(三)管理对象角色的特殊性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以青年学生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大学生不仅是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而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系工作的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必须面对、适应这一成长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群体互动特点,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当代大学生特殊的成长背景、身心特点使得他们具有与其他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所不具备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才是我们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依据。当代大学生在判断是非、处理问题时,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倾向、平等观念和一定程度的非组织化倾向,正式群体(宿舍、班级、系部、学校等)对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交往方式等)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正在减弱,从而在大学生的行为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疏离。当代大学生的交往界面十分广泛,除传统的交往群体类型外(同班、同乡、同系、同年级、同宿舍、党团员组织内部、学习小组、学生干部群体、共同爱好特长等),还出现了网友、合租圈、经济集合体等具有时代特征,反映出大学生交往方式的丰富性和特殊性。

(四)管理环境的多变性。人的社会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对管理环境的认识和利用对于提高管理功效至关重要,因为教育环境的任何一个侧面和层次都会对教育效果产生影响。从管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教育环境的多样和多变性,就会发现管理环境超越了其他管理工作所主要面对的空间环境,而体现出多种环境因素的复合性,主要包括:大众传媒、同伴群体、教师、家庭生活、游戏群体、公众场所等。除传统的教育环境以外。互联网则从更本质的意义上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存在方式。在网络中,教师形象失去了教育中制度权威的保障。其以“支配文化”、“成年文化”为表现的强势文化地位正在逐渐弱化。同伴群体、公众场所、课外书籍都构成了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管理环境。“综合许多调查研究的结论能够表明,同伴之间所传播的更多的知识是关于人的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不仅同伴群体内部的交流构成了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要来源,而且,教师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也会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甚至在课堂上传达给学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环境的多样和多变性表明了管理工作的特

殊性和复杂性。

三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项主要内容。

(一)目标管理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就是要思考针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状况、政治素养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实现管理科学化必须要确立目标管理的理念,制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将重点目标和一般目标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统一,灵活性与计划性相统一,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现代化。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发挥强化功能,保证目标管理的效果。通过管理目标,“强化导向功能,保证目标管理的正确方向;强化激励功能,保证目标管理的有效运行;强化评价功能,保证目标管理的效果”。

(二)制度管理

制度管理是一个社会组织按照管理目标,通过设计、制定和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果的过程。特定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这一特殊领域,就是如何优化学校的制度环境,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问题。制度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制度管理过程就是通过制度协调学校内部的不同要素系统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对教师而言,每一位学校教师都具有权威性,这就造成了权威来源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通过制度建设和各种机制的完善(竞争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以适应现代德育系统开放性与权威多样性的要求。对学生而言,高校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不仅要在技术层次上追求科学管理模式要求的高效率,还要避免由此带来的体制僵化和创新能力减退;不仅要考虑到管理目标的实施效果,而且要在尊重主体需要的前提下使管理体制具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适用性;不仅要使管理者具备有效的组织影响力,还要通过参与挖掘组织成员的潜力,使群体气氛和效率得到改善与提高。

(三)环境管理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管理是指高等学校有意识地创设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情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有校园的建筑、校舍的布局、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的布置与管理、运动场的设置、校园绿化、宿舍管理等;精神环境(校园文化)则包括学校的舆论倾向、校风和传统、学术气氛、人际关系、教学秩序、规章制度等。学校的物质环境影响着教育的质量、规模和水平。如物质设施是否在遵循实用价值的同时,充分地考虑使用者需求方式的多样性和层次的丰富性,是否体现出正确对待任何主体需求的平等精神和人文关怀;建筑风格是否反映出人对特定时代精神的理性思考与感性把握,景观文化是否能够利用特定的场景布局展现大学的文化特色、能否使人涉足期间就受到视觉上、情感上、思想上的冲击与震撼并引人思考,带给人一定的启迪,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管理应该考虑的内容。以校园文化为主的学校精神环境的管理就是要发挥隐性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每一所高校都应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通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科技竞赛、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构建优秀校园文化,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其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四)队伍管理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管理就是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教育、培养和锻炼,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学校稳定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通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管理可以提高学生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良性互动,使之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教育成本分摊机制的推行和就业方式的社会化,以及网络传媒的普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坚持原有一些好做法和好经验的基础上,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而这些都有赖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五)宣传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管理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形象塑造的问题。宣传形象是指高校通过一定的信息渠道有效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和政策措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形象,具体而言包括宣传主体、宣传目的、宣传内容、宣传方法、宣传效果等基本要素。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宣传的基本范畴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二是宣传内容存在简单化、庸俗化、教条化的问题。三是宣传语言生硬呆板,缺少亲和力,甚至有程式化倾向。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因此,需要通过宣传管理来实现共赢。第一,围绕高校党委制定的整体工作规划,把握大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针对大学生各层次的问题,分阶段制定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路,实施宣传教育工程。第二,要对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形成宣传好人好事、弘扬正气、奋发向上的宣传教育格局。第三,要构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网络。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包括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树立先进典型、模范人物,鼓励积极向上的校园风尚和大学文化,使大学生有目标、有方向。第四,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宏观控制,加强对宣传、出版的管理。第五,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宣传设施和宣传阵地建设力度。第六,加强与社会新闻媒体的联系,强化正面的宣传,树立高等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六)课程管理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课程管理就是在高校课程设置和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管理,使其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满足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具体而言,一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程管理。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二是加强各种类型和层次的专业方面的课程管理,提升专业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三是开展素质教育的课程管理,通过素质教育中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引导学生突破个人利益的狭隘界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七)信息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管理是指在信息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高校通过信息网络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开放性、互动性、时代感,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信息生活。由于网络使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复合化为校园生活―社会生活―虚拟生活,因此保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日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势。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给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良好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新形势下,保持和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必须继续解放思想、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思路方法,不断探索总结规律,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决不能脱离社会和高校的现实状况独立地存在和发展,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

(一)教育认识滞后,教育成效低下。当今世界,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社会主义仍处低潮。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艰巨。在这种形势下,部分高校仍单纯运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既不重视教育资金的投入,也不重视教学方法、手段和内容的改革,至于效果就更加没有讲究,再加上教育资本本身十分有限,导致忽视对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开发,很少从人本价值的挖掘上来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由此导致一些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高调但肤浅,难以找到学生的共鸣点,教育成效低下。

(二)拜金主义盛行,人生价值偏差。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旧体制转换交替时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使许多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被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而不愿付出爱心,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不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生存环境复杂,心理问题突出。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承受父母家庭太多的期望,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还不强。从心理上讲,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第一,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第二,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第三,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第四,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加之学习、就业、经济方面的压力及人际交往、情感、竞争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在大学生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四)社会阴暗面屡现,诚信观念淡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明显,诸多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和激化,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对大学校园造成冲击,使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诚信意识正受到极大的挑战。学习考试方面,抄袭作弊;缴费上学方面,恶意拖欠;助学贷款方面,逃避债务;求职择业方面,弄虚作假;日常学习生活中,打架、斗殴、偷窃、赌博等现象时有发生,行为粗野等情况更不鲜见。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模式探索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研究、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成长、变化及发展的新特点,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措施、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创新基本理念,提高责任意识。思想政治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不仅要把人视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而且要把人视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不仅要把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而且要把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应努力把握好几个原则:一是学会积极引导,而不是试图左右人们的思想;二是强调交流互动,而不是单向灌输;三是解放人的思想,而不是束缚人的思想。在高校,以人为本就是一切工作都要以满足广大师生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否有效的关键在于能不能真正以师生为本,做到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把师生看作权益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尊重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增强师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师生的创造性和参与热情,把师生看作能动的、有创造力的主体,把外在教育引导与人们的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人们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潜能。真正做到情为师生系、权为师生用、利为师生谋,想师生所想、急师生所急、做师生所做。

(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实际效果。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进方法。在实践中,应把握好五个“更加注重”,即在管理上更加注重服务,在对象上更加注重个性,在教育上更加注重实效,在时空上更加注重全程,在范围上更加注重全员。通过有效的方法,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从管理向服务、从封闭向开放、从重视“堵”向重视“疏”的转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把握不同对象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当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我们应正视并尊重这种差异,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实施分层分类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师生必须有实心、重实际、讲实话、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切实解决与师生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不能空对空、搞形式、走过场、摆花架子,虚以应付;既要重视横向、纵向、双向、多向交流,也要注重对个体的教育,因人而异,从而使说服教育和自我教育、理论灌输和思想疏导交相辉映。

(三)丰富教育载体,完善教育手段。要采用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抽象的概念变成生动的事实,把正确的导向体现在丰富的活动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抽象的书本知识、无形的思想教育与具体的思想政治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构建多渠道、多途径、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形成事事是教材、处处是课堂、人人是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要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形成包括舆论阵地、培训阵地和校园文化阵地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舆论阵地一般包括广播、校报、电视台、宣传栏、阅报栏、广告栏、校园网等;培训阵地包括业余党校、业余团校、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等;文化阵地以图书馆、科技馆、展览馆、运动场、教室、宿舍、艺术团等为主体。广泛开展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师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辐射到学生班级、宿舍,延长到八小时之外,使广大师生员工置身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浓厚氛围之中。

(四)丰富教育内容,发展教育内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是解决的指导地位问题、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问题。一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最新成果的要求,主动吸收社会各学科的理论成果,突出形势与政策、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等教育,切实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二要重视高校网络文化内容的创新。改变网络内容来源比较单一、静态成分偏多的现状,积极推出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生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相适应的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内容,用正确、健康、科学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三是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针对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就业、经济等压力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的状况,必然重视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五)注重实际效果,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既关心群众的思想实际,努力回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开其思想疑惑;又关注群众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努力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要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抓师生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要深入基层,深入班级、宿舍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师生的实际问题,凡是涉及师生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都要尽心尽力地办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同时,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化解矛盾,稳定思想,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六)加强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要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视为学校党政管理骨干队伍的重要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视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术骨干队伍的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全方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政治过硬、思想解放、道德水准高、心理素质好,更重要的是要有献身事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选拔和培养机制,优化知识结构,增强理论浓度,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并能熟练运用高科技工具,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田建国.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N].人民日报,2009.7.28.

篇11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背景

教育承载着民族复兴、国家腾飞的希望,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2010 年7 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

随着当前教师队伍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群体。我们必须认识到,处在高校教学第一线的青年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与此同时,青年教师还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专业能力提升、择偶、婚姻、家庭等。因此,鉴于高校青年教师职责特殊和现实特殊,做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环节。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意义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理论意义。

1.促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学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通过探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盼望能为完善现有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体系做出努力。

2.有利于拓展和丰富青年学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我们知道,青年教师属于青年群体的组成部分,同样,青年学可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互补,通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以实现用更宽阔的学科领域和更全面的理论体系及更深刻的理性认识了解、研究青年,推动青年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才能够有序开展。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首先探讨了青年教师群体的基本情况、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依据、意义;然后根据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重点阐述了当前青年教师思想的现状、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最后思考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2.有利于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发展。当前,青年教师思想观念在社会转型时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了新特点。然而,高校仍延续陈旧的内容、单一的方式方法、机制等,这造成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不科学和不规范。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等方式,了

解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促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科学化和规范化早日实现,从而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良好运行和长远发展。

(三)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基本情况。

1.青年教师数量多,规模大

一是扩招政策的实施间接增大了对青年教师的需求。我们知道,为解决我国经济和就业问题,自 1999 年起,我国实行了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扩招政策实施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据 2010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 661.76 万人,比 2009 年增加 22.27 万人,增长 3.48%;在校生 2231.79 万人,比 2009 年增加 87.13万人,增长 4.06%。另外,扩招政策的实施既要求高校必须不断更新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设备等,又要求配备相应数量的教师,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这对教师队伍的壮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队伍的壮大必然伴随着青年教师人数的不断增加。二是高校教师队伍年轻化趋势凸显,使青年教师队伍规模增大。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目前高校专任教师的总人数为 1343127 人,而40 岁以下(含 40 岁在内)的青年教师总人数为 843278 人,占所有专任教师总人数的 62.78%。由此看出,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青年教师的数量增多,并发展为普通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

2.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

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师学历层次的高低影响着其教书育人的效果。根据 1993年《教师法》第十一条规定,“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比往年有所提高。我们知道,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中级职称,那么我们就通过对比中级职称中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教师数目变化来看青年教师学历层次的变化。1997 年高校中级职称的教师数为 156791 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有 4102 人,占中级职称教师数的 2.62%;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有 45881 人,占中级职称教师数的 29.26%。同样,2010 年高校中级职称的教师数为 516938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59009 人,占中级职称教师数的 11.41%;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为 219302 人,占中级职称教师数的 42.42%,这两个比例比 1997 年的 2.62%、29.26%分别增长了 8.79%和 13.16%。我们知道,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下,研究生教育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通过此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大多数拥有中级职称的高校青年教师而言,具有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教师比重逐年增长,其学历水平也处于较高层次。

因此我们必须知道,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其始终在高校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的重要意义,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注:西安工业大学党建研究项目资助文章,项目编号:DJ2013B20。

篇12

新时期的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强,对于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受到外界的诱惑也比较多,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就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出发,利用发展、辩证的观点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使大学生可以健康成长。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要不断创新和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一、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1.通过创新,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具针对性

目前,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越来越强。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永远使用一个方法,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找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才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针对性,并掌握主动性。

2.通过创新,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时效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而要想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就要求我们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我们不能依靠单纯讲道理、提要求来解决思想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将工作重点落在实际工作中,少讲口号,真正将工作落到实处。

3.通过创新,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

目前,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这要求我们要有大局意识,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待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中,要用理论占领文化阵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掌握主动权。利用校园广播、报纸、网络积极宣传党的精神和政策,弘扬社会正气,批判错误思潮。将舆论宣传与舆论监督相结合,将思想政治的主动性紧紧握在自己手里。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策略

随着网络技术以及移动通信等新媒体的发展,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都给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

1.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利用新媒体可以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传统的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基础上引进新媒体的教育模式,如利用博客、微博、论坛及专业网站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新媒体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双向、平等、公开的。教师与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互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相关部门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倡导文明上网,避免一些消极、不健康信息在网上流传。

2.师生之间平等互动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将灌输方式改为互动模式。大学生主观意识强,更喜欢平等的交流方式,教育方式的改变可以使思想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升。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逐步认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这种认同,是学生自觉、理性的认同,是学生主动的认同,而不是传统教育中被动的认同。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使交流互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步进行,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校园暴力事件屡有发生,它不仅不利于高校的和平稳定,也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因此,高校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法制教育。市场经济中,人们要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公平与效率等各种关系。高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要以宪法为依据,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培养一批法律意识强,善于运用法律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高校教育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关系到高校能否稳定发展以及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寻找多种途径,应用多种方法,全面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晓浪.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继续教育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3).

[2]刘燕.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篇13

1 移动互联网的内涵

在快节奏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碎片化,需要新的互联网的服务模式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而基于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移动互联网模式的到来,使得人们随时随地利用信息成为可能,满足人们在移动环境下的信息需求。移动互联网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共同产物,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模式,有着不同于已有信息服务模式的特征与规律,需要学术界和实业界对移动互联网的机制与规律进行研究与探索,为移动互联网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移动互联网不仅具有互联网的开放性,而且具有移动网的实时性和便携性,尤其还具有互联网所不具有的高隐私性等特点,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既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机遇,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挑战。

移动互联网为我们及时交流、进行情感融通提供了绝好机会,为我们甄选信息,形成自身价值判断搭建了广阔平台;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即时性可以更迅速地促进知识更新,移动互联网作为继广播、报纸、电视之后的新兴媒体,具有信息存储量大、信息更新速度快、信息查询便捷等特点,在获取信息的即时性为思想政治工作搭建了重要的桥梁,体现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的本质和特征,扩充了学习资源,能使知识迅速的更新。

2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2.1 移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重构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现实生活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环境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是客观实在的现实生活,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则彻底颠覆了这种一致性,不再是仅仅作为一种教育载体或者教育工具而存在,其自身就是一种现实环境与教育背景。换句话说,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一种重构,这样一种崭新的环境使得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时间无法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跳离出来,无法及时融入高校师生的网络世界,更无法准确地掌握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规。

2.2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和现实生活具有一致性

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环境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是客观实在的现实生活,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则彻底颠覆了这种一致性,移动互联网不再仅仅作为一种教育载体或者教育工具而存在,其自身就是一种现实环境与教育背景,增加了育人环境的复杂性的不可控性。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育空间更加开放,不再局限于教室或者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和自由。

2.3 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性受到了冲击

中国社会千百年来,“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以往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权威性不容置疑。而今,移动互联网的进入,信息可以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客体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接收,也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信息的提供者,同时也是接受者。所以,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在虚拟条件下依然保持思想政治工作者原有的“权威性”,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挑战。

3 移动互联网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3.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把移动互联网作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着力点,研究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增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议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生命线”的作用。

3.2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应该对校园网络信息进行依法审查,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目前有很多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对校园网络进行规范。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方面,手机移动客户端的IP地址是由服务器动态分配的,会不断变化,使得对不良信息的追踪难度大增,同时开发商缺乏信息检测意识,技术薄弱,存在较大的信息监控盲区。对此,高校需积极制定专门的网络运行规章,比如规范网络语言、移动网络信息审查等,同时积极贯彻落实,加强师生使用移动终端文明上网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上网安全意识。另外,还应加强对校园网络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需要专业人士参与,各个环节紧密配合,才能更好地保证高校移动网络的信息安全。

3.3 秉持共建共享,不断加强具有开放互动的支术平台建设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发现引导青年师生的新思想、新点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促使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动活泼”的局面。

3.4 疏导教育创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