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2: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设计;学习效率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目前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二是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三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结合上述三种教学设计模式和新课标,应当针对初中物理教学展开探究式的教学设计,也就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前期设计;二是执行过程设计;三是反馈和评价设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把握课堂方向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必须注意四项原则:一是教学目标要符合物理课程的目标;二是在各个领域上的目标要高度融合;三是以学生的水平为标准,进行分层目标设计;四是教学目标要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要比学生目前的水准高一个档次。例如,在讲《什么是力》时,要针对教学内容,也就是力的概念,将教学难点进行细化,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且制定教学目标,即一是理解力的概念和特点,二是要认识到力在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三是深入了解力的效果是什么。

二、以教材为基,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就是设计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时,应当以教材为基本点,结合生活实例设计教学内容,使内容更加具体可操作。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浮力》时,应当以生活中的游泳圈或者漂流瓶为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探索为什么游泳圈和漂流瓶可以在水上漂浮,这就是将教材和生活实例紧密结合。

三、建立互动探究课堂,增强合作意识

作为初中物理老师,应当注重设计研究学习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和探索能力,目前比较适合探究学习的策略主要有三种:一是支架式教学策略,也就是首先搭好架子;二是抛锚策略,也就是从真实性的问题入手;三是自上而下策略,即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在讲《电路》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提出问题,如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电路的并联与串联有什么区别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试验或者分析,找寻问题的答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四、合理教学情境,增强探究的有效性

探究性的教学情境,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性原则,就是教学情景的创设一定要科学合理;二是适用性原则,即教学情景的设计既要满足教学内容,又要适应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学情境的设计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为基础创设情境;第二种是通过模拟科学创设情境;第三种是通过物理知识相关的现象和学生自身知识的矛盾创设情境。例如,在讲解《地心引力》时,设立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让大家感受月球上失去地心引力时人是处于何种状态的,进而引导学生对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说法进行分析。

五、整合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是一切教学的基础,教师获得教学资源既可以通过书本和教材,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例如,在为学生讲解磁现象时,应当大量收集国内外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国外针对磁现象的所有著名理论和公式,一定要充分收集,并与教学课程紧密联系,并收集与磁现象有关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磁现象。六、建立高效教学评价机制初中物理教学中,按照新课标的指示,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应当符合以下三点要求:一是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选拔和对比;二是放弃单一评价,注重综合评价;三是不能过分依赖标准化,而是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记录。还有,就是一定要设计课后教学反馈,这是寻找教学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的关键一环。例如,讲解《力的概念》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注重鼓励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针对与力有关的任何知识,都可以质疑;二是要通过情境创设巩固练习。例如,创设牛拉车的情境,让学生看到车跟着牛前进,牛是否受力,让学生主动讨论,提出反馈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找寻教学难点和下一步的教学重点;三是布置课后作业。一方面要对重点难点有所布置,另一方面还要布置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主动去寻求与力有关的其他学习点和知识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意识。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视阈下,初中物理教学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创建有效的、探究式的教学设计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主体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做好从教学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到评价设计等各项工作,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案例1 电阻(部分)

环节1:当堂自学:预习课本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改变电路中电流的方法有哪些?2。什么是电阻?单位是什么?常用单位还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3。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用到什么研究方法?

过渡:舞台灯光亮暗需要调节,收音机的音量需要调节,电扇的转速也需要调节。它们都是如何实现的?——自学结果:改变电流。

问题:如何改变电流?——自学结果:改变电路两端的电压,改变接入电路中的导体。

环节2:活动14。1尝试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设计电路图,并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

尝试改变电压及接入导体,观察现象。……

环节3:电阻的定义及其单位(已自学,故简单介绍)。

环节4: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猜想: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以观察不同灯泡灯丝做为依据)

设计实验:在几个因素中,如何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对电阻大小的影响?你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操作?——自学结果:控制变量法。保持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改变长度……评价并实验方案。

实验并记录数据,……

分析与归纳: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种类有关,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演示导体电阻还与导体的温度有关。

总结本堂课所学知识。

环节5:当堂归纳检测教学效果。

2 课前自学的尝试

案例2 电阻(部分)

环节1:课前自学任务:1。在家中收集不同材料制成的导线。2。家中调光灯是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来实现的。思考:你有哪些方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环节2:活动14。1尝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①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因素?——自学后的猜想:电路两端的电压、接入电路中的导体。

②需要哪些器材?设计实验电路图?

交流评估所设计的电路。电路中接入小灯的目的:首先能通过小灯的亮暗来显示电流的方法。其次能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步骤:将收集的某一根导线接入AB间,改变电池的节数,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变化;电路两端的电压不变,改变接入AB间的导线,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变化。

小结1:不同导体接在同一个电路中,电流大小是不同的,说明导体在导电的同时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同一电路中,电流越小,表明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

环节3:电阻的定义、单位及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

过渡:活动14。1中的现象:电路两端电压相同,接入不同的导线,电流不同。表明所收集的导线电阻不同;观察你所收集的导线,请你猜猜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环节4:活动14。2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猜想:与导体的长短、粗细(横截面积)和材料有关。(以观察事实为依据)

设计实验:要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怎样研究?如何比较电阻的大小?——渗透控制变量及转换的思想。电路图为图1。AB间接入导体如图2。

实验并记录数据,……测得数据后,电流、电阻用大小表示。(电流大可推得电阻小)

分析与归纳:材料、横截面积一定,导体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材料、长度一定,导体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长度、横截面积一定,铜丝电阻比不锈钢丝小。

通过分析灯泡为什么开灯时容易烧断灯丝,猜想,导体的电阻大小还与温度有关。

演示: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结论:大部分导体,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问题是否所有物体的电阻都满足上述规律?

演示:绝缘体和导体的转化。

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输电线路中的导线是铜制的?——在长短、横截面积相同时,铜的电阻小。

知识的迁移:我们希望输电线路中的电阻越小越好。科学研究发现某些材料在超低温的情况下电阻会变为零,这种性质称为超导性,具有超导性的物体称为超导体。

环节5:当堂归纳检测教学效果。

3 课堂观察对两种“先学后教模式”的反馈

3。1 自学不等于预习

通过分析课堂教学的生成,发现若课堂上仅仅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知识结构进行简单的建构即通过看书来预习,则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就会部分失去探索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而正确的做法可以是学生课前观察相关的现象、收集相关的材料、或自制相关的学具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间架设桥梁,从而降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难度。

3。2 后教不等于重复

若自学是简单的知识建构,那么教学中重复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就显得非常多余,验证性的实验或过程使学生丧失了对于探究的体验。

篇3

在我的引导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反应非常热烈: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后,知道同一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当然这仅是质量跟体积的粗略关系,那么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又有什么准确的关系呢?要准确地找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用什么方法呢?以此切入主题,即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根据物质的颜色、气味、软硬程度等特性来区别物质,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如区分体积相同的、看不出颜色、软硬程度的两个固体块,哪个是铁块,哪个是铝块,再举一些类似的事例,最后归纳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是鉴别物质的一种方法。

(按照我课前站在学生角度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充分讨论区分这两个物体的方法,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任何方法,然后选择、分析和归纳出从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把它们区分开来,这种方法最严密和直观,从而引出密度的公式P=m/v。)

二、科学探究,交流合作,自主学习

准备器材:天平、长方体铁块、铝块,圆柱体铁块、铝块,某种金属、刻度尺。

实验要求:

1.学生分组选课题;

2.按所选课题设计探究方案(包括原理、应测物理量、记录数据的表格);

3.选工具进行科学探究,开展小组协作学习;

4.学生汇报探究学习的结果;

5.交流与合作。

①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次数1与2、3与4与5,找出它们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或相近?可归纳出什么结论?

②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次数1与3,或2与4、5,可归纳出的结论是什么?

③如果换几个其他物体(如铜块或盐水、酒精等)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将怎样?

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动手能力得到锻炼,科学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第二点结论获得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所进行的实验活动对获得科学的结论及内在的联系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交流与合作,使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能勇于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也使学生真实体验到了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之情。

三、把握主线,分析处理,画龙点睛

实验结束之后,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得出实验结论的关键,因此在分析比较这些实验数据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既要竖着比较也要横向比较,让学生知道每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反映了某种物质的特性。通过渗透“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比较方法,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了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比较物质的特性,虽然不是唯一的方法,但它是一种最直观、最简单的方法。很好地理解了密度的概念。到这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就自然地展现了出来了。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物质的密度,并要求学生记住水的密度。

篇4

1.设计的任务应接近生活,体现应用性。语言一旦离开了环境,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脱离环境而孤立地教英语,必须让学生在语境实践中学习语言。因此,设计的任务应当是真实的,或者接近现实生活的。只有当学生感到任务的内容与他们的需求和身心发展一致时,才能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活动,尽力去完成任务,教学的内容才最容易内化。

2.设计的任务应力求新颖,体现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教师所设计的任务感兴趣的时候,他们才能集中注意力,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应多采用诸如游戏、表演、问卷调查、手工制作、竞赛、辩论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设计的任务应体现引导性。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储备知识,其最终目的是将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任务,通过任务来引导学生发展语言实践能力,并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使用英语的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二、任务设计案例与分析

1.教学内容: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4

(复习)。

2.教学目标:掌握有关野生动物的知识;if 条件状语从句的熟练表达。

3.教学任务设计:

Task 1. Guessing game

Teacher: Imagine you are in the forest. Listen to the hints and guess what animal it is.①They walk on tiptoe. They can eat 100 to 1000 pounds of grass every day.( Elephant)②They sleep with their eyes open. They live in the water. (Fish)③They don’t have ears , but some will spit poison if you step on them.(Snake)④They have long legs. They have only seven bones in their long necks. ( Giraffe )

[设计说明]用猜谜语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很快地被引导到学习 的情境中来。

Task 2. Competition Teacher: Write down the names of the wild animals you know.

Wild animals: bear, kangroo,lion,wolf ……

Self-evaluation:①I’m able to write down more than 15 kinds of wild animals correctly. ――A②I’m able to write down more than 10 kinds of wild animals correctly. ――B③I’m able to write down more than 5 kinds of wild animals correctly.――C

[设计说明]教师让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比赛,请每一组出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英语快速地写出动物名称。如果这位同学写不出更多的,可以由本组其他同学迅速接着写,比赛限定时间,写得多的一组获胜。教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词汇比赛,有利于他们回忆学过的关于动物的名称,比如monkey,fox,elephant,tiger,squirrel,polar bear,giant panda,tortoise,zebra,dolphin,giraffe,bull,ox,camel,swallow. Sparrow,swan,frog,crane,snail……活动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后面的任务作好了铺垫。教师通过Self-evaluation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

Task 3. Find the information.

Self-evaluation:①I’m able to find almost all the information.――A②I’m able to find most of the information.――B③I’m able to find some of the information.――C

[设计说明]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完成该任务的同时复习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面临的危险和对它们的保护措施等知识。通过Self-evaluation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对症下药,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

Task 4. Brain Storm

Teacher: Say as much as possible.

①If I see a snake in front of me……

②If I go to the zoo,……

③The bear will attack people if ……

篇5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使教师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目标。笔者认为,在教材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外活动,既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更是知识巩固的过程。生物学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教学的要求,设计相应的课外实践活动,不断开发教材外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为此,本文总结了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几种课外活动形式。

一、亲身实践

首先,让学生亲自实践,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饲喂家蚕的实验,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各个阶段的特征,并记好观察日记,课堂上可以用学生的蚕蛾观察日记指导学生认识“蚕的一生”,进而归纳总结昆虫的生殖、发育特点。同样也可以指导学生饲养蝌蚪来认识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通过这些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更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其次,让学生亲自实践,能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又如,在进行“发酵技术”教学时,教师可先在课堂上提供方法指导,然后让学生回家进行酒粮的制作,课堂上让成功制做出酒粮的同学把酒粮带来给同学们品尝,并跟大家分享制作酒粮的成功经验,教师及时点评并给予充分肯定,会让学生感到参与课外活动是有价值的,能够对课堂产生一定的影响,感到他们所做的努力是必要的、被欣赏的,使学生渐渐地形成一定的成就感。

二、探究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材中很多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解决,而探究实验一般周期较长,不能在课堂上完成。因此,布置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实验是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进行“植物种子的萌发”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实验探究时需要哪些材料工具?②应当选择什么种子?每组应当有多少粒?③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对照组应当提供什么样的条件?④每个实验组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通过讨论,最后得出探究实验的两个关键:一是科学探究要设计对照实验,二是在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根据这两点让学生自选其中一个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单独或两人一小组进行实验,每天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并定期拍照,完成实验报告,课堂上教师再请同学代表介绍实验过程及得出的结论。从探究实验的设计到观察实验现象,再到实验结果分析,进而归纳出结论,再进行表达和交流,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的流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利于他们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综合提升,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三、制作模型

由于初中生物学中很多概念和生理过程比较抽象,如神经元的结构、肾单位的结构、吸气和呼气的过程、尿液形成的过程等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教师仅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视频及文字资料等来理解,学生很难消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行制作一些模型,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来降低学习的难度。如在讲神经元结构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用彩泥捏出树突、轴突、神经末梢等结构,然后在空白硬纸板中央拼出神经元的结构模型,并在旁边标出各个结构的名称,这样既动手也动脑,学生就能牢记各部分结构的名称。模型的制作可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抽象概念和过程的认识和理解,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通过手工制作模型还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如上述神经元模型除了可以用彩泥制作以外,还可以用植物种子等其他的材料来完成。在学习尿液形成过程时,学生之所以对这一过程很难理解,主要是因为对肾单位的结构很模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制作材料,如红色毛绒线、橡胶管、短颈漏斗等,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己动手制作肾单位模型,还可以鼓励学生去寻找各种不同的材料来制作,把自己制作好的模型带到课堂上来展示给同学们看,制作过程中,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2-4人合作完成,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四、活学活用

书本知识最终是为人们的实际生活服务的,教师应深刻认识到把所学知识密切应用到生活实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大量的知识都可用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解决很多常见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以起到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提高学生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七年级“膳食指南”时,教师可让学生课前记录自己某一天的一日三餐所摄取的食物,经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营养搭配知识之后,对照自己记录的食谱,评价自己平时一日三餐的安排是否合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重新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这一课外活动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灵活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