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2: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茶文化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济上取得的惊人成绩让世人刮目相看,经济上取得的成就与其自身文化特色有很大关系。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它吸收融合并不断学习发展外来文化的过程。“岛国的地理位置给日本提供了与外界交往的自主性。”日本在很早就开始了吸收外来文化的历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这一点,贾华在《双重结构的日本文化》中总结道:“(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二)选择性地摄取、兼容外来文化……(三)对外来文化具有强烈的融合性……(四)保持和传承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作为与日本隔海相望的近邻中国,也与它有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对日本在对外交流中体现出的这些特征多有表现,本文试图以茶文化为例,说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这些特征:
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日本的文化发展特色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四面环海,面积狭窄的冲积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部短而急的河流纵横交错,生存空间相对狭小封闭。拥有险山、急流、汹涌大海这样的天然屏障,不仅使日本免于外族入侵,还使得文化不发达的日本在选择外来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接受外来文化原则前,日本只取前者,并将它实践为“只取其精华”。
滕军曾将日本的茶道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茶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平安时代。第二个时期是受中国宋朝的抹茶冲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第三个时期是受中国明朝的叶茶泡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代。”从这三个时期来看,日本所选择的对中国茶文化的吸收时期,正是作为茶源地的中国,茶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者出访过程中,“当时日本政府遣使隋唐的主要目的是学习隋唐文化,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通过使节来获取大陆的物品。所以,负此重任的来华日使临走时要选择最有价值、最令日本天皇满意的物品带回国,并敬献给天皇”,而这些遣唐使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正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茶文化带回日本敬献天皇。
隋唐时期作为中国的鼎盛时期之一,理所当然地被日本当作吸收其文化的对象。中国的茶叶及品茶法就是在这个时期传到日本。在传播途径上更是与众不同,“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有许多途径。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等,赠送各种礼品(包括手工艺品和动物等)及书籍,是一条通常的渠道。宗教和贸易,是另外两条重要的途径……在这三方面之外,文化交流还有意外的渠道,为当时的人所意想不及的,即战争与掠夺也会造成文化交流的机会。”而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的途径是“通过佛教和僧人”,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空海(774~835)、最澄(767~822)、荣西(1141~1215)、村田珠光(1422~1502)、武野绍鸥(1502~1555)、千利休(1512~1591)。无论是留学僧还是请益僧,他们在唐期间开展佛教活动时,周围活跃着许多爱茶、饮茶、颂茶的中国诗人学者,耳濡目染了中国当时先进的饮茶文化,带回茶籽,传到日本。南宋时,中国茶文化高度发展,日本遣宋使中主要以荣西禅师为代表。他在中国期间遍访江南名刹,后移居天山景德寺。荣西除了致力于佛教钻研外,也充分利用江南茶园遍布,饮茶之风盛行的优势,加深对茶的研究,并于第二次回国后的1192年写成了主要以宋代《太平御览》为参照的《吃茶养生记》,开篇便写道:“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亦嗜爱矣。古今奇特仙药,不可不摘也。”。即便到了明代,倭寇盛行时期,中日之间也“想方设法”进行交流,尤其日本,派出的遣明使一般都是由通晓汉文的高僧来担任,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日之间的进一步交流,这个时期,“正是日本茶道骤形成的期间”。
二、选择性地摄取、兼容外来文化
日本在积极吸收世界上先进文化时,从不全盘吸收,而是有选择地摄取,根据本国的国情来兼容外来文化。
日本原本没有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更谈不上创造与茶有关的茶文化。自从遣唐使们将茶文化从中国传入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就开始伴随着日本茶文化的延伸发展。围绕日本茶道史三个时期看,当中国的唐朝经济文化臻于繁盛之时,作为未完全摆脱氏族制残余的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更是趋于全方位的。平安时代的日本,社会混乱,忧世忧天的没日思想浓郁,与此同时的中国,茶文化在禅宗大力提倡饮茶以及陆羽《茶经》的大肆鼓吹下兴起,很多人通过接触禅开始了饮茶的习惯,茶也从南方传到北方。《茶经》宣告了中国茶文化的成立,使儒、道、佛等中国文化的精髓与饮茶过程结合,这些,被崇尚佛教并且出于佛教研究目的来到中国的日本使者所吸收,根据当时日本国内的社会状况,民众普遍存在的情绪,人们的精神面貌等,尤其对中国的禅宗思想进行了摄取,“日本的茶道在形成的过程中明显可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痕迹,禅宗的精神就是直接来自中国”。室町时代末期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提倡受禅宗思想的引导而产生的“空寂茶”,茶从奢华之风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与村田珠光参透禅并决心将禅与茶结合有莫大关系,后来,茶室面积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也不断缩小,不讲求世俗的尊卑高下,不断拉近主客之间的距离,日本的茶道也逐渐从禅与茶的融合中确立了“敬、静、寂、和”的茶道精神。
另外,在茶具,点茶等方面也是有选择地吸收。例如,可上溯到中国宋代的点茶技法,“其茶刷的形状、茶碗的形状都与目前日本茶道中使用的相似。但唐宋时的中国点茶技法重视色、香、味,重视茶与水的比例,对点茶时的姿势、拿茶刷的方法等并没有什么规定。”。另外,在茶碗的选择方面也有所体现。宋代,浙江、安徽一带聚集了许多日本留学僧人,他们接触了中国的茶具,并作为纪念品带回日本,因为当时的日本人为之取名曰“天目茶碗”的饮茶工具,相对于当时日本国内的茶碗而言,更显端庄秀丽。
三、对外来文化具有强烈的融合性
日本对外来文化表现出的强烈融合性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来形容日本民族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不为过的。它以极宽容的态度接纳来自各方的先进文化,经过选择性的摄取,兼容后,使这些外来文化最终为日本本民族服务。
“中国唐、宋、明代都对日本茶道以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日本茶道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日本民族是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养料的,正是长期和多方面的学习和借鉴中国茶道的精神、程式及技巧,并与其本民族的特色和文化相融合,才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在谈及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强烈融合性时,“茶”文化是最有说服力的内容之一。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在与其他国家展开的文化交流中,首先推荐介绍就是日本的茶道。如今,在国际上久负盛名的日本茶道已被很多国家作为课程学习,茶道也早已成为日本先进文化的代表,而这一切,都与中日茶文化交流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唐代,被文人墨客爱不释手的茶被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们带着一种崇敬之意效仿,开创了日本的饮茶之风;镰仓时期,荣西的《吃茶养生记》大谈茶在中国驱睡意,以及救世救民,大有与唐代陆羽《茶经》出世后类似的功效,日本茶文化进一步发展;茶从使用走向艺术是在室町时代,以后又逐渐融入从中国吸收来的禅宗思想。在日本茶道形成的过程中,日本曾经出现过将外国文化与日本民族的文化相结合的思潮,为此,珠光也曾在这种背景下主张过反对自以为是思想,要主动接近有能之人等,此外,他还将地炉导入茶室,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源于中国的饮茶文化与本民族固有文化融合的进程。与地炉导入情况相类似的是风炉。风炉在唐代陆羽《茶经》中有详细记载,它在室町时代传入日本,日本茶道中的风炉有一些仍保留了中国风炉的模样,但是,日本随后又在中国风炉的基础上发明了泥风炉、铁风炉等等。
同风炉地炉一样,中国的茶文化在日本从无到有,从开始的近乎全部的吸收到不断筛选,再到与本民族文化结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最终形成符合自身发展又促进自身发展的茶道文化,这与对外来文化的强烈融合性是分不开的。
四、保持和传承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
日本文化是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但是作为在日本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日本传统文化始终是日本文化的主体。今天我们看日本文化,也许能对日本的任意一种文化找到它的本来归属国家或者地区,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隐藏在日本文化背后的,却是日本固有的宗教意识、道德伦理意识、生活习惯等。
日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这一特性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也有很多体现。例如,《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中,在描述门茶时提到,“门茶初期,以辨别本茶非茶为主,即尝出■尾茶(本茶)与其他茶(非茶)的区别就可以了。这里受到了中国宋代门茶中的辨别皇室专用的北苑茶(正焙)和其他的茶(外焙)的影响。不过,日本的门茶将宋代的门茶大大升级,更加游戏化、系统化、复杂化、”接着,书中又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起中国宋代的门茶来,室町时代的门茶更富有游艺性。这是由日本文化的特点决定的。日本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儒家的君子文化不同,具有明显的结座性。喜欢大家凑在一起做点什么。在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有了平等的前提才产生了游艺。”日本人的游艺性深深影响着日本茶道游艺性,使门茶源于宋代却有别于宋代。
日本还将和歌艺术理论导入茶道,将素淡典雅的日本独有文化融入茶道,还有第一个按照日本茶道理念专门设计的茶碗―乐窑茶碗。另外,日本人爱洗澡,茶道文化中自然少不了沐浴方面的元素,日本在举行茶会时常常有沐浴的活动,这是中国茶文化中所没有的。表层文化背后的日本传统文化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最终使日本茶道文化深入人心的,并不是它停留在表面的外国文化的影像,而是日本民族深层次的传统文化。
日本民族是一个不简单的民族,日本民族的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从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便可见一斑。它在摄取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迷失自己,始终保持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吸收先进文化时始终坚持有选择,有目的。这些都是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贾华:《双重结构的日本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
[2]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1992年.
[3]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4]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5]古田绍饮译注:《吃茶养生记》,讲谈出版社,2000.
[6]徐静波:《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1.引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兴起,新闻传播的媒介变得更丰富和发达,现代文化的传播形式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传播方式,形象化的符号已成为文化传播的核心部分。视觉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影视、动漫、广告招商、游戏设插图等,随着视觉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形式的丰富,依靠计算机技术的数字插画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数字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可以看做数字艺术的主要特征,而数字插画则是重要的表现方式。本文以数字插画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视觉文化中数字插画的艺术特征及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2.视觉文化中数字插画的艺术特征
2.1视觉文化概念
南京师范大学张舒予教授认为视觉文化就是“将以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1],这是从视觉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角度对其进行的定义。我国著名学者孟建认为在当前环境中视觉文化十分重要,并且在以后技术的支撑下会得到更大发展和进步,“显然,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特别在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三者的合理作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2]。视觉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阅读习惯的改变,“视觉文化不仅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转换”[3]。
2.2数字插画概念
“现代意义上的插画,属于视觉传达设计范畴,主要应用绘画手段对表达的思想内容做出艺术的图像性解释,包括各种视觉传达设计中出现的绘画作品,存在的媒介可以是实体的物质形式,也可以是虚拟的数字形式,广泛应用于广告、传媒、出版、影视、网络、移动通讯等领域”。也就是说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插画之中,成为传统手绘插画之外的插画形式,可以被称为数字插画。数字插画的出现不仅给插花艺术者带来了工具上的革新,还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性,并且在整体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突破。
2.3视觉文化中数字插画的艺术特征
2.3.1数字插画使创作工具更新。数字插画同以往插画相比更注重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绘画软件的层出不穷使数字插画的发展更为迅速。插画设计者可以利用Photoshop,Painter等软件进行绘画、上色等。数字插画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不断更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数字插画中,没有了传统绘画和各种涂料、画布等,插画设计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方便地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实现绘画、插画的目标。例如,Painter软件里提供的笔刷功能不仅模拟出了多种画种的特征,还提供了纸张的肌理,从而为插画设计者提供了更灵活的创作选择空间。
2.3.2数字插画使创作周期缩短。利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提供的便利,插画设计者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快捷迅速的艺术创造。传统收回插画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水分是否完全干透,油彩是否挥发等,这些注意事项是否完成需要几天时间,而数字插画在创作中完全不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可以说,数字插画使传统插画创作时间和周期大大缩短。
2.3.3数字插画传播作速度加快。数字插画的创作周期缩短、速度变快,同时其传播速度也在加快。同传统需要借助海报、书籍、展览等方式传播的传统插画相比,数字插画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可以利用网络传播的方式快速展示给观众。网络技术使数字插画的传播更快速。
2.3.4数字插画的表现内容更丰富。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更丰富,插画设计者通过敏锐的洞察能力捕捉和记录这个社会。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数字插画设计者的表现对象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可以是当代的,也可以是古代的,总之没有什么不能表现的。因此,数字插画在内容的表现上比传统插画艺术更丰富多彩。
3.数字插画的发展趋势
数字插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于数字插画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表现:
3.1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融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接触到的事物越来越丰富,相互之间的经验越来越相似,因此,设计者所设计出的插画作品的风格越来越呈现出趋同的趋势。但这并不表明他们的作品是雷同的,从总体来讲,不同民族的设计者在插画设计中总是带有本民族的特有风格,从而使作品既能在风格上相互接近,又保持本民族的风格和个人的差异性。
3.2数字插画的绘画工具更加人性化
未来,数字插画的绘画设计工具会比现有工具更人性化。未来的绘画工具会更小巧和轻便,更有利于设计者携带,而且在工作过程中,绘画工具还可以同设计者一起工作,而非现在单方面的由设计者一人完成构思、创作等。工具使设计者感到更方便和有趣,为他们工作提高效率,节省大量时间。
参考文献:
英汉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方式有异而形成各具特点的习语。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因而英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来自航海用语的习语。如: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to take the ropes了如指掌,to trim one’ sails to the wind随机应变,nail one’s colors to the ma坚持到底等等。英语 中有不少用鱼来比喻人的习语:a poor fish可怜的家伙,a cold fish冷淡的人,queer fish怪人,a shy fish羞答答的家伙等……
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土地、山水对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土地、农业有关的习语,如:山崩地裂、东山再起、水到渠成、土生土长、卷土重来、揠苗助长、顺藤摸瓜等。比喻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是挥金如土。又如,中国盛产竹,竹子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习语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节外生枝等。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咏竹之高洁与坚贞。英美民族生活地区不产竹,bamboo是舶来品、借用语,所以英语中与竹子相关的习语寥寥无几,更无联想意义。形容事物迅速发展,汉语用雨后春笋般、如雨后春笋,英语用 like mushrooms。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夏天常常是骄阳似火,赤 日炎炎似火烧。英国夏季气候凉爽宜人,英国人形容夏天是如“爱人”般可爱、温柔、美好。在汉语中东风是春天的使者,在英语中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著名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二、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民俗是习语赖以生长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出自民俗。要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汉语有习语“小菜一碟”英语有习语 a piece of cake。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有“容易(或轻松愉快)的事情”之义,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一种食品,所以他们就用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国,小菜在中国人的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这两个习语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饮食风俗习惯。
在性格方面,中国人质朴凝重,谦虚宽容;英美人性格外向开朗,看重自我,从不贬低自己。汉语习语如“不为祸死,不为福先”、“知足常乐”、“安贫乐道”、“枪打出头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命中无者莫强求”…等表现了中国人以自苦、中庸、明哲保身为特点的为人处世哲学。而英美人则强调人要不断创新,不满足现状,标新立异,寻找新的机会。如No money,no honey.没有钱就休想得到称心如意的女人为伴侣 ;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在爱情和战争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等习语就是这种形象的反映,这些对于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是接受不了的。
三、历史文化差异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由于古代中国长年战争,许多习语如围魏救赵、临阵磨枪、毛遂自荐、四面楚歌、卧薪尝胆、负荆请罪、三顾茅庐等出自国家间的征战故事,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 古代的英国,磨坊和铁匠铺是农村的主要手工业生产地,许多习语如 a rut! of the mill job没有多大变化的普通工作,to go to 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call a spade a spade实话实说 ,to come under the harmer被拍卖”等与此紧密相联 。
四、典故和神话故事
大量英汉习语源于典故。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黔驴技穷”等是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画龙点睛、愚公移山”等出自神话传说。英语习语如cat’s paw受人愚弄的人,the bear and the two travelers患难见人心,the dog and the cook吃一堑,长一智”等出自《伊索寓言》,A laddin’s lame能满足人的一切愿望的东西等出自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以其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丰富了习语 ,成为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对事物认知的差异
汉英民族对客观事物各持己见,赋予事物不同的内涵。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习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有时也用“腾飞的巨龙”来形容我们的国家,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然而在英语中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凶残狰狞的怪兽。撒旦被称为dragon,凶暴的女人称为dragon,“亚洲四小龙”是Four tigers,而不是Four dragons。又如在中国北方,猫头鹰出现就是一种凶兆,和吉祥全然无缘。英语中却有 as wise as an owl,表明西方人把 owl象征“狡猾、机警、聪明”。两个民族都养狗,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丧家之犬、狼心狗肺、狐群狗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腿子、狗头军师”等口语。由此可见中国人对狗讨厌之至,对狗没有任何赞美之意。
然而,对西方人而言,狗既可以看门或打猎,也可以做人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多数有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top dog优胜者;a gay dog快活人;a water dog水性好的人;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运。”又如中国人用“花花公子”表示“只追求享受、过纸醉金迷生活的轻浮阔少爷”,用“拈花惹草”表示作风不正派的男人。而英语的 flower却无汉语中提到的含义。再如daffodil汉语中是“黄水仙”,仅仅是一种花而已,但在英语中它是春天、欢乐的象征。在色彩方面,英语中的白色象征着快乐、纯洁。例如习语“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a white lie无恶意 的谎言,white elephant大、笨而无用之物”…。但在汉语中,白色蕴涵悲怆贫寒,衰败死亡之意。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一穷二白”,都勾勒出苍凉寂凄、衰败哀愁的意境。
中图分类号:P468.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4-6427-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4.026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强调,全球气候在过去的年代里确实发生了显著变化,几乎所有地区都经历了升温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气候显著变暖,特别是自1985年起温度急剧升高,东北、华北是中国增暖最显著的地区[1]。内蒙古地域辽阔狭长,东西跨度大,各地区气候不尽相同[2],鲜见关于内蒙古中西部乌兰察布市气候变暖的报道。本研究利用乌兰察布市1971-2013年逐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数值模拟的方法,从气温常态变化和气温变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模式模拟来对实况观测结果进行对比检验,同时评估模式模拟效果,以期为该地区气候变暖的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案
1.1 资料来源
乌兰察布市占地550万hm2,共有11个国家气象站(图1)。其中,丰镇市气象地面观测站(站号53484)于1998年迁站,由山地迁移到平地,气温前后变化很大,因此剔除该站数据,分析其余10个气象站1971-2010年的气温资料。
所用数据全部来自乌兰察布市气象局气象档案馆,包括上述10站1971-2010年的逐月、逐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实况资料。所用研究资料均有足够的序列长度和精确度,满足均一性、代表性和比较性的研究要求[3,4]。
1.2 技术路线及基本方法
具体研究线路:采用气候倾向率、线性趋势和气温距平分析年际、季节、年代际变化基本规律;利用CCSM4(通用气候系统模式4)的历史试验中1850-2004年的模式大气的气温资料,与实况观测资料比较,评估模式对区域气候特征和异常变化的模拟。
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研究,使用Exce1 2010,Fortran 6.5,Surfer 8.0软件对乌兰察布市近40年(1971-2010年)全市10个站逐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资料进行处理、制图,另外根据各站气候特点以及空间特征,把四子王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商都县、化德县5个站划分为“后山地区”,把卓资县、集宁区、凉城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兴和县5个站划分为“前山地区”,分区域对整个地区的气温变化规律和特征进行分析,从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研究这一地区气温变化规律和特征[5]。
2 乌兰察布市气温变化分析
2.1 气温年际变化
2.1.1 全市及^域气温年际变化 乌兰察布市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4.0 ℃,年平均最高气温10.9 ℃,年平均最低气温-2.1 ℃。极端高温值为39.3 ℃,出现在2005年7月7日的凉城县;极端低温值为-32.2 ℃,出现在2008年12月21日察哈尔右翼中旗。按照历史习惯和气候特征,以大青山(乌兰察布市境内为东西走向)为界,大青山以南称为前山,以北称为后山。后山地区纬度和平均海拔高于前山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低于前山地区,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前山地区凉城县和后山地区察哈尔右翼中旗。
根据这一特征,分别从全市、前山地区、后山地区1971-2010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年平均变化和距平来分析乌兰察布市气温的年际变化,分析乌兰察布市的气温年际变化规律和特征。由表1可知,乌兰察布市1971-2010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显著上升。全市平均气温增温速率为0.48 ℃/10年,该速率远高于近50年来,全国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0.22 ℃/10年,也高于内蒙古地区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0.42 ℃/10年[2]。前山地区、后山地区同样升温显著,后山地区最低气温升温速率达到0.64 ℃/10年。后山地区气温升温速率均高于前山地区,特别是平均最低气温,比前山地区高0.06 ℃/10年,后山地区的平均最低气温在1989年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均值突变。全市平均最高气温升温速率比较一致,前山和后山仅相差0.01 ℃/10年,这一点在升温速率空间分布上也有体现。
从图2a、图2b平均气温变化和距平可以看出,全市平均气温在1991年之前以负距平为主,之后转为正距平,气温上升明显,其中正负距平峰值出现在1998年(对应气温为5.7 ℃)和1984年(对应气温2.8 ℃),两者相差2.9 ℃。由图2f中的5阶多项式拟合曲线可以看出,1977年以前偏暖,1977年之后转为偏冷,1984年达到负距平峰值,之后开始升温,至1991年转为偏暖,1998年达到正距平峰值(1.7),之后至今一直处于增温减缓阶段,因此,乌兰察布地区的平均气温一直处于波动式升温状态。21世纪的近10年来,温室气体排放速率加快,城市热岛效应日益显著,而气温的增温速率降低,其原因目前还不确定[3]。
由表1和图2c、图2d可以看出,1971-2010年近40年乌兰察布地区的平均最高气温同样显著升高,气温变化极值分别为12.3、9.4 ℃,两者相差2.9 ℃。1991年之前以负距平为主,之后转为正距平为主,与平均气温同步。其中正负距平峰值分别出现在1998年和1983年,与平均气温相比,正距平峰值出现时间一致,负距平峰值出现较早,峰值为-1.6,平均气温负距平峰值出现在1984年,为-1.4;最高气温距平正负峰值差为3.0,超过了平均气温的正负距平峰值差2.9,表明最高气温波动大于平均气温。由表1和图2e、图2f可知,平均最低气温正负距平的分界点出现在1991年。正负距平峰值差为3.9,负距平峰值为-1.9,正距平峰值为2.0,均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表明最低气温波动较大。正负距平峰值出现在1998年和1985年,气温变化极小值出现在1974年,对应气温为-3.9 ℃,极大值出现在1998年,对应气温为0 ℃。
综上所述,1971-2010年乌兰察布市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均显著上升,正负距平转折点均出现在1991年,期间呈波动式升温,其中最低气温波动最大,升温速率最大。后山地区升温速率大于前山。
2.1.2 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乌兰察布市最高、最低气温大致为由北向南递增,低值中心出现在北部察哈尔右翼中旗站附近,北部气温偏高,南部气温偏低。由图3a可知,近40年乌兰察布市平均最高气温最小值出现在察哈尔右翼中旗(8.9 ℃),由察哈尔右翼中旗向南北两侧递增,最大值出现在凉城县(12.6 ℃)。由图3b可知,最低气温低值中心有所南移,出现在察哈尔右翼中旗(-4.0 ℃)和卓资县(-3.9 ℃)一带,由该地向南北两侧递减。这主要是因为大青山横亘于察哈尔右翼中旗、卓资县一带,这一地区海拔较高,并且受季风的影响,因此出现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空间分布的不同。
3 模式模拟
3.1 CCSM4模式
现有观测资料存在一些缺陷[8,9],因此普遍采用数值模式模拟气候变化,本研究选用 CCSM4(通用气候系统模式4)[10]的历史试验中1850-2005年模式大气的地面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采用与实际大气气温观测资料比较的分析方法,分析该模式对区域气候特征和异常变化的模拟。
3.2 分析方案
选用CCSM4历史试验的部分资料(1850-2005年数据),该试验中温室气体(CO2等)为实测值,其余为模式模拟结果。按照实际大气相同分析方法,选取与实际观测资料对应的时段1980-2005年,完成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乌兰察布市的区域气候特征和常变模拟,利用气温计算乌兰察布市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气候态,分析乌兰察布市的1980-2005年间气温变化和趋势,对比气温变化的周期和实际存在的周期。
3.3 模拟结果
3.3.1 气候态 1980-2005年实况观测的平均气温和最高、最低气温平均值为4.0、9.5、-2.0 ℃,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体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气候特点。模式模拟普遍偏高1~2 ℃,但也能模拟出区域的气候特征。对于乌兰察布市的前山和后山地区,模式也模拟出了相应的地域特征,前山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都高于后山,模式对于这两个区域的模拟也偏高。最明显的就是模式能模拟出最低气温的区域特征,模式值和观测值中最低气温都低于0 ℃。总的来说,该模式可以模拟出区域气温的特征,误差都在2 ℃以内(图4)。
3.3.2 气候趋势 图5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为了更好地分析气温的变化,去掉了气温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气温在去掉趋势后的变化振幅大致在 ±4 ℃,而且可以看出明显存在着年际和年代际周期。区域的平均气温变化在1982、1992和1995年出现了气候转折,突然变冷或变暖。这个时间点落后于全球气候突变的时间。CCSM4模式基本模拟出了这些特征,尤其是在气候突变上,在1990-2000年之间CCSM4模式模拟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高于观测值,但总的变化趋势和观测值吻合,这说明CCSM4模式的物理过程能够发映出气候变化的特征。
4 小结
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市1971-2010年近40年气温变化规律和特征做了全面分析,利用乌兰察布市10个气象站1971-2013年逐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变化,从气温常态变化和气温变率两个方面,通过变换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来分析该地区气温变化,最后通过CCSM4模式模拟研究结果和实况观测值,进行对照检验,并对模拟效果进行评估。
从年际变化角度分析,乌兰察布市1971-2010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显著上升,最低气温升温速率最大(0.61 ℃/10年)。全市平均气温增温速率为0.48 ℃/10年,远高于全国水平(0.22 ℃/10年),也高于让晒诺厍平均水平(0.42 ℃/10年)。3种气温正负距平转折点均出现在1991年,1991年之前气温以负距平为主,之后转为正距平,期间呈波动式升温,其中最低气温波动最大。后山地区气温升温速率均高于前山地区,特别是平均最低气温(0.64 ℃/10年),比前山地区高0.06 ℃/10年。单站气温年际变化大致符合区域气候特点,即前山较暖,后山较冷,但其中略有不同,后山地区的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平均气温处于全市中等水平,并不偏低,前山地区的卓资县气温较低,这可能由于受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影响。察哈尔右翼中旗的气温均明显低于其他9个站点,特别是最低气温,大约偏低2 ℃左右。
全市近40年气温空间分布特征:气温分布大致呈由北向南递增,低值中心出现在北部察哈尔右翼中旗站附近,北部气温偏低,南部气温偏高。气温倾向率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由北向南递减,北部地区气候倾向率大于南部地区。近40年乌兰察布市10个站中有9个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差值在减小,只有凉城县是增大的。
CCMIP5的CCSM4模式的历史试验结果验证了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气候特点,可以模拟出观测区域的气候特点,但总体上模式结果偏高,模式误差在1~2 ℃内。模式模拟出了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时间变化的特点,尤其是对于气候突变的模拟更接近实况观测值。
参考文献:
[1] 林学椿.中国近百年气温变化趋势[J].气候通讯,2000(2):29-33.
[2] 尤 莉,曹艳芳,阎 军,等.内蒙古近40年最高、最低温度变化特征[J].内蒙古气象,2006(3):11-13.
[3] 秦大河,THOMAS S.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J].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2014(1):1-6.
[4] 赵宗慈,王绍武,罗 勇.IPCC成立以来对温度升高的评估与预估[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3):183-184.
[5] 唐红玉,翟盘茂,王振宇.1951-2002年中国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4):728-735.
[6] 翟盘茂,任福民.中国近40年最高最低温度变化[J].气象学报,1997,55(4):418-429.
[7] 谢 庄,曹鸿兴.北京最高和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J].气象学报,1996,54(4):25-37.
Analysis on geological ,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ad and zinc polymetallic prospecting area in inner Mongolia
Wang Zhenqiang
No .325 Geological Team of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of Anhui Province ,Huaibei, Anhui 2350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geological, stratigraphic exploration, structure, magmatite and mineralization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iscusses the abn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4 magnetic element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delineate two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Cu, Pb, Zn and hydrothermal type deposits in the target area.
Key words: the lead and zinc polymetallic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characteristics; hydrothermal type deposit
巴彦温都尔铅锌多金属勘查区位于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本文在综合研究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勘查区内的1∶10000地质、物化探、高精度磁法测量工作,分析勘查区的地质、物化探综合特征如下。
1. 地质特征概况
勘查区基岩出露不良,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区,有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ls)及上侏罗统的满克头鄂博组(J3m)和玛尼吐组(J3mn)分布,区内岩浆活动较强烈,主要为燕山早期(γδ52、βμ52)的产物,北西、北东向次级构造为区内主要构造。
1.1 地层
本工作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及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和玛尼吐组(J3mn),除此之外为第四系全新统草原砂土、坡洪积物,现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1.1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
岩性主要为变质泥质粉砂岩、粉砂岩。该组地层在工作区内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工作区的中部广大地区,在东南部也有少量出露。与上覆地层满克头鄂博组(J3m)和玛尼吐组(J3mn)为不整合接触关系。
1.1.2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
岩性主要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工作区内出露较少,主要分布于工作区北部的中段,出露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
1.1.3 上侏罗统玛尼吐组(J3mn)
岩性主要为安山岩、安山质角砾凝灰岩、凝灰角砾熔岩。该组地层主要分布在工作区西部,中部少量出露,呈长条状分布,与下伏地层寿山沟组(P1s)呈不整合接触。
1.1.4 第四系
工作区内出露的第四系主要为更新统冲积、洪积砂砾层,全新统冲积、残坡积砂土、湖积砂砾泥土层,风积砂等,主要分布在工作区南部好来吐郭勒河北岸一带。
1.2 造
工作区在区域上处于北东向构造带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之复合部位,但区内构造简单,从岩体的侵入及岩脉展布情况看,区内以北北东向的构造为主,少量北西向构造。区内仅见有一条逆断层、一条平推断层、两条性质不明断层。
1.3 岩浆岩
工作区内岩浆活动较强烈,主要为燕山早期的侵入岩在区内分布。
1.3.1 燕山早期(rδ52、βμ52)侵入岩
工作区内岩体为燕山早期辉绿岩(βμ52)和中细粒花岗闪长斑岩(rδ52):
中细粒花岗闪长斑岩(rδ52):主要分布在工作区西北部,面积约0.12平方公里。
中细粒花岗闪长斑岩:浅灰风化呈淡黄色,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少量角闪石,斑晶约占15%,基质由微晶组成,主要矿物成分斜长石、石英。
辉绿岩(βμ52):主要分布在工作区西部,东部少量出露。
1.3.2脉岩
工作区内脉岩发育一般,主要为闪长玢岩脉(δμ)、花岗闪长斑岩脉(γδπ)、正长斑岩脉(ξπ)、花岗斑岩脉(γπ)、英安岩脉(ζ)及安山玢岩脉(αμ)。脉岩大致为北东向、北西向展布。
闪长玢岩脉(δμ):规模较大,走向为北西向和北东向,长约500m~900m,宽约30m~80m,侵入上侏罗统玛尼吐组(J3mn)地层中。
长石斑岩脉(ξπ):走向北东,长约550m,宽约30m,侵入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和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地层中。
英安岩脉(ξ):走向北西向,长约700m,宽约30m~70m,侵入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地层中。
花岗斑岩脉(γπ)、花岗闪长斑岩脉(γδπ)及安山玢岩脉(αμ)规模均较小。
1.4 矿化蚀变
1.4.1 蚀变
测区内岩浆活动频繁,脉岩也较发育,导致测区内蚀变普遍,主要见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及硅化。受后期热液影响,巴彦花一带燕山早期辉绿岩绿帘石化蚀变极强,已成绿色蚀变岩,与之接触的寿山沟组(P1s)泥|粉砂岩、粉砂岩大多强蚀变。
1.4.2 矿化
经1∶1万地质测量,发现三处铜矿化、两处褐铁矿化带,部分已达工业品位。
2. 地球物理特征
2.1 磁异常特征
在测区西部有3个局部异常(C1、C2、C3),另在测区东部出现1个局部异常(C4)。
各异常的主要特征为:
C1异常:位于测区的西北角,异常强度达1000多nT,有两个高值中心,整体近东西方向展布,面积约0.68km2,该异常区分布有玛尼吐组安山岩、安山角砾凝灰岩和燕山早期辉绿岩以及寿山沟组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另外还有闪长玢岩脉分布。
C2异常:位于测区的偏东北部,异常强度达700nT,有四个高值中心,总体呈东西方向展布,面积约2.47km2,该异常区分布有玛尼吐组安山岩、安山角砾凝灰岩和燕山早期辉绿岩以及寿山沟组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另外还有闪长玢岩脉和花岗闪长斑岩脉分布。
C3异常:位于测区的西南角,异常强度达600多nT,形成高值中心,总体呈东西方向展布,面积约2.11km2,该异常区分布有玛尼吐组安山岩、安山角砾凝灰岩和燕山早期辉绿岩以及寿山沟组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另外还有英安岩脉和花岗闪长斑岩脉分布。
C4异常:位于测区东南部,异常强度达1000多nT,有两个高值中心,总体呈北西向展布,面积约0.56km2,该异常区分布有燕山早期辉绿岩以及寿山沟组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另外还有花岗闪长斑岩脉分布。
3. 地球化学特征
3.1 元素的含量特征
这里用工作区内各元素迭代剔除后的平均值与区域背景值的比值来评价本测区的成矿可能性,测区各元素含量与区域背景值相比,Au、Ag、Sn明显偏低,As、Mo、Zn、W、Sb、Pb基本相当,Cu、Pb略高,Pb比值最大,超过区域背景1.2倍以上,表明本工作区Cu、Pb易成矿,Zn、W、Sb成矿地球化学条件较好。
元素在不同地质单元的分布,反映了元素的时空演化的特征,为了解元素在各地质单元中的分布特征,将工作区100件岩石样按各个地层归类,计算出各元素迭代剔除后的平均值,各元素含量与区域背景值相比,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地层Ag、Cu、Sb比值最大,Pb、Zn略高且比上侏罗统玛尼吐组(J3mn)、燕山早期辉绿岩(βμ52)强度高,说明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地层是有利成矿地层。
3.2 元素的分布特征
从地球化学图上可以看出:As、Sb、Cu、Pb、Zn、Mo、Bi等八个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相似,高低背景的展布吻合、一致。较高背景、高背景主要分布于测区的北西部,与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及上侏罗统玛尼吐组(J3mn)地层分布基本一致,极高背景一般位于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与辉绿岩岩体的接触带附近及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及上侏罗统玛尼吐组(J3mn)地层接触带附近。较低背景、低背景一般位于区内平缓沟谷中。Cu、Pb、Zn高值点与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地层受燕山早期辉绿岩(βμ52)上侵提供热液及含矿物质密切相关。
W、Sn两个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相似,高低背景的展布吻合、一致。极高背景分布于测区的南东边缘。较高背景及低背景分布较为均匀。
Au元素在本区较为独立,较高背景、高背景主要分布于测区的南东部,北西部分布较为均匀。
根据各元素含量特征及找矿潜力,在圈定综合异常时以铜铅锌作为主要成矿元素,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元素存在异常的区域为综合异常区。本工作区共圈定22个化探综合异常。
4. 找矿靶区
通过综合分析,全区共优选了两个找矿靶区(图1),作为下一步工程验证寻求找矿突破的有利地段,分述如下:4.1 Ⅰ区
该靶区位于工作区中部,面积3Km2,区内主要出露二叠系下统寿山沟组变质泥质粉砂岩,整体呈灰绿、浅灰色,破碎强烈,局部具褐铁矿化、硅化。
高精度磁法测量该区具较高磁性,ΔT达700nT。
区内分布有Ht-7、Ht-8、Ht-10、Ht-13号化探综合异常。化探综合异常各元素吻合较好,浓集中心明显;在Ht-8南部地表见有大量石英细脉,在Ht-13北西部地表见两条褐铁矿化铜矿化带。
4.2 Ⅱ区
该靶区位于工作区南东角,面积4Km2,主要出露二叠系下统寿山沟组变质泥质粉砂岩及燕山早期辉绿岩。变质泥质粉砂岩整体呈灰绿、浅灰色,破碎强烈,局部具褐铁矿化、硅化,多具有绿泥石化、绢云母化,蚀变极强,受燕山早期辉绿岩上侵有关。
该靶区北部具强磁性,ΔT达1450nT。
该靶区内分布有Ht-15、Ht-16、Ht-17、Ht-19、Ht-22号化探综合异常。化探综合异常各元素吻合较好,浓集中心明显,部分元素衬度高。
靶区北部Ht-16中部地表见有大量石英细脉,发现一铜矿化点,产于二叠系下统寿山沟组变质泥质粉砂岩及燕山早期辉绿岩接触蚀变带北侧硅化蚀变辉绿岩,具绿泥石化、绢云母化。
根据地质、构造与化探结果认为:该两处靶区有形成Cu、Pb、Zn等热液型矿床的有利条件。
5. 结论
通过勘查工作,总结分析了勘查区地质、物化探特征,圈定了两个热液型矿床成矿靶区,为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地质综合资料。
参考文献:
[1] 范立新,李世杰,樊彦红.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哈日根台矿区银锌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J].《西部资源》,2015(6):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