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浅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浅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浅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浅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篇1

一、故事激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而大凡故事都具有一定的新异性,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如果能采用故事性强的材料做引子来提问,学生定会饶有兴趣。例如:有位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散文《绿》时,先讲了一个小故事:欧洲有个叫摩根的商人,长得高大魁梧,他的夫人却小巧玲珑。他们夫妇俩运了一大批鸡蛋到非洲去卖。到了非洲,男的先去卖蛋,一连三天也卖不出去。于是他的夫人接过篮子到街上卖,不多时蛋就卖完了。同学们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引起学生的诸多猜想,但多不得要领。老师便揭出谜底:摩根人大手大,鸡蛋在他手中便显得小,他的夫人人小手小,同样一个鸡蛋在她手中就显得大了,所以人们争着买。这就体现了衬托的道理。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老师接着说:“文学家经过对生活现象的长期观察、体验,有时也会有意识地将这种衬托手法运用于文学写作,同学们看看《绿》这篇文章,作者在哪些地方使用了这种衬托手法?”

老师采用这一故事性强的材料做引子来提问,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而且能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2]这是因为浓厚的兴趣会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

二、悬念激趣

悬念激趣,是指教师欲擒故纵,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处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期待状态,以激起思维浪花,并产生强烈求知欲望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方式。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孔乙己》一课时,她的提问是:“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一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孔乙己》小说所写的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样提问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胃口吊起来了,学生在“急盼”、“渴求”的心理驱使下,积极思考,从而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了伏笔。悬念式提问,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因此,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比较激趣

比较激趣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运用对比、反比或类比等方法设问,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直至解决问题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方式。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水》一课时,抓住母亲的话“你们真是饿坏了”中的一个用得有悖常理的“饿”字,引导学生比较:在这里,为什么不说“渴”而要说“饿”?一石激浪,同学们纷纷各抒己见:把“渴”说成“饿”,那是因为大家都有过渴水的感觉,但没有过饿水的感觉,只有在缺水的地方的人才能真切地体会到那种渴是不同寻常的,成了饿。不同寻常的感觉就该用不同寻常的字眼来形容,一个“饿”字用得精妙,较之“渴”字,更写出了水的珍贵、重要。

比较激趣的前提是必须找一个或多个参照物,造成“反差效应”。这种“反差效应”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比较形成的“反差”后,产生“顿悟感”,从而提高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曲问激趣

为人贵直为文贵曲。语文教学也要避免直来直往地讲析与灌输,要让学生“跳一跳”后摘到树上的果子。就课堂提问而言,就是要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例如,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听到老师的提问,都大笑着说:“老师,他没有爸爸!”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当然,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切忌故弄玄虚、艰涩隐晦。

五、夸谬激趣

夸谬激趣,来源于夸谬式提问。是指教师在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上,为指导学生深入思考,故意设计一个或几个错误问题,让学生通过读书、思辨和积极探究,然后教师加以引导,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提问方式。

夸谬激趣常用在教师的“范读”环节。教师在范读过程中,故意将文中的生僻字、容易混淆的多音字、句子的节奏(多用在文言文中)读错,然后让学生对自己的范读进行点评,并找出自己设计的“机关”,说明理由。这种提问创设的其实是一种“学生当老师”的教学情境,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并且由于这种提问不是从正面提出并解决问题,学生为了“自我表现”和论证教师的错误,发表意见的欲望会格外强烈,因此,这类提问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技巧之一。

六、虚问激趣

虚问激趣,即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提问方式。如《祝福》中:“假如‘我’对于祥林嫂的疑惑不是说‘我也说不清’,结果会怎样?”又如《孔雀东南飞》中,“假如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些“虚拟性”的问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因而,这类激趣形式更能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

总之,课堂的生动与活泼,很多时候都是由问题的趣味性激发的。通过趣味提问,寓教于乐,激发兴趣,把有些学生“要我学”的情绪迅速扭转过来,变成“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从而消除学生对学习的内心疲劳,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趣味性,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但同时也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不能以牺牲问题的有效性为代价。任何时候,课堂提问都要以问题的有效性为第一准则。教师设计问题,首先必须考虑有效性,然后在此基础上考虑趣味性。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两点:

1.趣味性问题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文章重点及难点。

2.趣味性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即使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问,也要知道,问题设计的指向在哪里,要解决的目标在哪里。不能为了单求课堂“热闹”,最终弄得不知所问所答是为何而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3]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而要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就应该从“趣”字入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1]严永金.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1.传统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无趣

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推行了很多年,素质教育也在不断地推广,但是,在现如今的社会中仍然有很多人对素质教育不理解和不认识。在大部分的中职院校中,语文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得很呆板,使原本充满趣味性的课程变得十分无趣,以此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倦。除此便是老师的教学模式,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课之外布置课下作业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种教学方式很显然并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生不重视对语文学习

在很多的中职院校中,学生只重视自己专业课的学习,而将语文的学习划分为不重要的学科即“选修课”。在学生的认识中,语文课听不听都没有多大的影响,感兴趣的时候就可以听一听,不想学就不学,甚至可以逃课。长此以往,这样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渐下降,最后演变为只是应对考试的心态,对今后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趣味性的实现

1.良好的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建立学生对教师的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增进师生的感情,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节语文课,通常不要马上进入新知识的讲授,首先要向学生做自我介绍,包括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使他们对你产生兴趣并接受你,最后鼓励他们大胆地站起来向大家介绍自己。要注意的是,不管学生说得好不好,都应该肯定他们的勇气和胆量,在这样的言语交际中,师生成了共同的信息收集者,学生利用观察和想象收集的是老师和别的同学的信息,而教师则通过交流、分析,收集到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每个学生的特点。然后不失时机地把你对他们在学习上的要求提出来。比如,在学习上注意做到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提倡以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解记忆为主。

2.优化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第一环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把语文课堂教学比喻成一首动人的交响乐,那么教学导入就是曲子的前奏。课堂导入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有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时过于简单,没有达到效果,而有时又过于花哨,扰乱了学生的注意力,甚至让课堂陷于失控的境地。我们必须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求新、求奇、求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情感,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309-01

在小学语文中,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学习兴趣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质量。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趣味性呢?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从在大量的教学实践来看,想要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十分必要。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心情就会变得十分放松,对周围的事物的兴趣也会变得更加浓厚,如果处于一种相对压抑的环境中,即使周围的事物比较有趣,那么,也难以有效吸引自己的注意力。这就说明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奠定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又因为小学生的依赖心理比较强,教师的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神态,都会使学生的内心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环境,因此老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将积极的因素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轻松与快乐,整个课堂教学气氛也就变得更加轻松,反过来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又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更有助于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提升。

二、建立师生的平等对话,提高教学的质量

因为教师也是普通的人,日常生活中也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些教师往往会把情绪带到教学中来,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自己的工作。而有些教师为了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望,成天板着脸让学生有一种恐惧感,久而久之便与学生疏远。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1)教师注意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你的脸上清楚地写着真诚与善良,你已经品味得相当不错了,老师真的还没有想到这些呢!教师需要及时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理偶发事件。(2)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意义建构活动。在对话中应该学会欣赏他人、鼓励他人。教育在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教师的教育密不可分。趣味教育是精神的,同时也是智慧的。

三、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其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十分必要。对于小学生而言,更喜欢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新鲜感,只有能够不断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具有流动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不同角色,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妙趣横生;在对学生进行说理性文章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的收到感动与启发,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课后作业设计要优化,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

在小学语文中,课后作业设计要不断优化,让其趣味性有所增强,让学生认真、积极地完成各项作业。爱动、好玩是小学生特有的天性,老师设计课后作业时要根据这些特点进行。课后作业设计不能只限制于写、读、抄,更多的作业设计要融入可看、可写、可读、可玩耍等内容,让学生的创造性及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从实际小学语文趣味性教学课堂实践中可以看出,趣味性教学能让教学效果得到增强,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第一,设计课后作业的目的要明确,设计方式要不断优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教学效果有所增强,课后作业设计必不可少,以让学生更好地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老师想要增强教学趣味性,首先要知道课后作业设计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并不断优化其设计方法。第二,课后作业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设计课后作业设计时,老师选择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根据学生不同爱好及兴趣,选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课后作业设计。这种方式设计出的课后作业不仅能满足教学实际需求,还能让课后作业更具有趣味性,让学生成绩有所提高。

总结: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尔后,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技术性问题,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句话,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他们常常对新颖的东西感兴趣,对运动变化的东西感兴趣,对相互矛盾的东西感兴趣,对笑话、幽默故事感兴趣,对美的东西感兴趣,对竞赛和游戏等感兴趣。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黎 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高效课堂、语文能力、课堂创新、语文味

【正文】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仅是老师能活跃生动的讲解,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生的思维,而是要通过老师学生的自主教师的调动来保证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呢?其实好的语文课,就是要充满“语文味”。

何谓“语文味”?“语文味”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课上充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一节好的语文课,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作为语文课,首先就是让学生感兴趣,尤其从课文中去产生兴趣。我认为,我们可以把字词教学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手段上来。因为每节语文课,我们都希望学生能积极积累文章中的字词句,通过积累理解,主动去进入思考。思考字词在文章中的作用,从而感悟,在以后的阅读及写作中有很大的帮助。很多初中老师会忽略对学生的字词教学,语文教学一定要夯实基础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下一步教学。也只有这样将基础放在首位的课,才能称之为“语文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才能真正的获取语文知识,受到思想的启迪,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要上好一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我们老师首先就是要备好课,在备课时也要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训练设计教学流程,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听、说、读、写训练,促使学生在一堂课中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更备学生。备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思维以及学习的主动性。

接下来,就浅谈如何将“语文味”在课堂中体现出来。

一、扎实基本功。

(一)重视书写

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可以从很多地方体现,当然一首漂亮的字可以是我们的门面。在新环境下的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忽略传统教学的重要性。然而语文课如果老师不在黑板上板书,那学生就难以直观关注教师的课堂。当今时代“写好汉字”已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民众关注的热点。我们不能忽视汉字美。写好汉字,已成为关系到中华文化自信、文化传承、民族凝聚力提升甚至国家文化安全的大事,写字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所以老师应该把字写好,尤其是语文老师,我可以写好粉笔字和给学生的评语,这不仅给学生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也是用行动在教育学生:爱汉字就是爱祖国,努力做到: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二)重视朗读

语文课,要听到朗朗书声并不难,但是要听到老师的范读声可能就难了。很多老师习惯于让学生听朗读带或者看着视频听着朗读,虽然很直观,但是却体现不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其实教师范读,学生朗读,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你对课文的理解,将情绪带入到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跟着你的朗读去体悟情感,更能体现一个语文老师对课堂的重视,对文本的理解。

我在上《黄河颂》一诗中,我没有让学生听朗读,而是让学生站着,看着黄河的视频朗读,学生从一开始的拘谨到气势澎湃就是一个观看视频自我领悟的过程,再接着通过穿插写作背景及战争的画面让学直观的感受到本诗的写作目的,学生再读诗歌,那种气势就更足,民族自豪感更强。读完诗歌,本诗的内容情感学生更容易把握。而最后,我再范读诗歌,学生听后更为震撼,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三)重视对教材的处理。

相信对于教材重难点处理,我们的老师不存在问题,但现在语文课大多数学生还不太感兴趣,教师也就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究其原因还是跟课文教学的实效性有关。很多老师会混淆自读课文和精读课文的教学方式。将两种文章用相同的方式教,学生没有机会自主学习,从而导致阅读能力无法提高。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课堂上阅读,教师做适当指导即可。

自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不一样,我们在自读课文教学时要大胆放手!针对这点,我就结合自己听过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来谈谈。本文作为自读课文,但执教老师却一直围绕着文本精研细磨,忽略了教材安排略读课文的价值所在。如果能围绕着“‘我’的情绪变化?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等这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运用精读所学方法展开讨论交流,便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学生的思维会得以拓展,对文本的处理也会有不同的方向,学生不仅有阅读的方向,通过文章也有了写作的指导。作为自读课文,就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解读、鉴赏、感悟为主,引导阅读从中感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其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阅读,那么课堂也就不存在死气沉沉,也不会成为无效课堂。

二、注重能力培养。

(一)更新教学思路

1.对基础知识的掌控

扎实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如生字词教学。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来谈我采用最多的是“猜谜”法,这种游戏的方式,更直观、简单。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猜谜”将字词放进文章内容,通过创设语境去理解。在完成本堂课教学的任务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加深。

2. 关注课前预习,在课堂上适时进行检测。从上期教学看,利用课堂五分钟来进行预习检测,从一学期的教学效果看,学生的学习习惯得以改善,学生更能主动学习。

3.重视单元导读,让学生自己从单元导读中提取学习目标,从而能做到心中有数,自然对课堂的把握就从容不迫,学生的从容就能更好的掌握课堂内容。

现在,不论是哪门学科都越来越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不仅要求我们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要努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或方法让学生爱上思考。

(二)更新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重点是读中品、品中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字生动,充满童真童趣,读来寻之无迹、品之有味。我在教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欣赏语言,尤其是在百草园的片段,现在的学生很少有农村的经历,我们在教学时指导学生读,然后品,在读中“品”“品”中读,在“品”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熏陶学生的情感,积累了语言更感悟了文章的情感。

再如七年级下册我所讲的《台阶》,我们从“老”悟出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又从“老了的父亲”回忆到“年轻时的父亲”他的付出,更能体现儿子对父亲的那种同情和心痛。尤其是对“父亲的脚”的片段。当时我出示了文本中如下文字:“他的脚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泥沙,他的脚总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再配上父亲的双脚的图片,学生更直观的读出了父亲年轻时的辛劳、忙碌、艰苦和贫穷。结合这一特点,课堂我给足学生时间自己寻找“年老时父亲的表现”和“年轻时父亲的辛劳”,父亲一生都在为造台阶作出努力,他的勤劳朴实谦卑让而自己感到心痛,于是课堂就圈成了一个圆,简单的题目设计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学生的训练便落到了实处。

三、以生为本。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到辅导作用,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学生们可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认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还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应当注重能力的培养,要关注学生的表现,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尤其在自读课的教学中,我们应当把任务分配清楚,阅读时当有任务,目标要明确,设置问题得由易到难,让学生爱上阅读,愿意阅读。每读一次都要有所得,然后从深层次去理解文章内容。

如我在教《再塑生命的人》一文时,我所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是:“海伦凯勒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由此展开课堂,打破从莎莉文老师来入口的教学。学生在读第一遍时可能不能感受到莎莉文老师的伟大,在学生们自己阅读文本后,会发现曾经的海伦凯勒和后来的海伦凯勒有着天差地别的变化。尤其是在我提出“如果你们是海伦凯勒,你们最想说什么?做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仅语言表达得到训练,更多课堂内容有更深层的理解。其实,学生回答完这两个问题时莎莉文老师的形象就跃然而出了,老师便不用花大时间讲解莎莉文老师的付出,学生便能找出。这堂课,我让他们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于那些独到的见解,我表现出支持与赞赏。当然也有学生有不适宜的答案,我会进行适当的引导,要让他们在有独特体验的同时,还要有正确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总之,这堂课,我们不仅有语言能力的训练,还有写作的训练,基础的训练,让课堂更具“语文味”。

四、重视创新

篇5

活跃的课堂氛围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初始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二、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是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

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五、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氛围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氛围,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氛围,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氛围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氛围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氛围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氛围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氛围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颜移秧.职专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6)

篇6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2.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3.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4.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5.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6.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 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2)

[2] 颜移秧.职专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6)

[3] 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篇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以现实为根基,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获得当代社会所需求的语文能力。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为主,而且他们又无法维持长时间的注意力。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是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的。微课具有的微小内容、微小时间、微细讲解和微小数据的特点更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微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服务于学生的,把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才是最终的学习体验者。在选择微课内容时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正确分析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所选择的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2.设计突出“微”

“微”是微课最显著的特征,也是与其他课程区别所最本质的特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微课的过程应充分突出微课的“微”原则。其具体表现在:首先,资源容量小,存储方便,只要有电脑、手机或ipad等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资源共享;其次,时间短,正符合了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最后,微课的选题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个知识点进行充分的讲解论述,并适当地加入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微课的教学效果。

3.注重“交互性”

在实践教学中不难发现,小学生对于图片的记忆能力远远大于对文字的记忆。因此,在设计微课的时候,不能只是纯文字讲解,这样就跟传统教学模式没什么区别了,而且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保持,进而降低了教学效率。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把图画与文字同时呈现给学生,要比单一的呈现更有效果,所以,在设计微课的时候,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加入与其内容相符合的图画等元素来增强微课的生动性,这样更能激发小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此外,当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索者,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的时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应用时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新课程的倡导,微课逐渐出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的出现可以让小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运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也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降低了微课的教学效果。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虽然有些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应用微课,但是对微课的应用频率偏低,总是在课堂教学中会不自然地使用原来的教学模式,使微课在教学中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和优点,无法起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作用。其次,小学语文的微课资源量较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很多,语文教师在课余时间除了要认真批阅学生的作业,还要进行充分的备课,使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搜集和整理资料,再花时间去制作微课。

三、提升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利用微课创设情境

从小学生思维特点方面来看,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不仅可以给小学生带来更加形象直观的感受,突出教学重、难点,增加课堂容量,更能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喜欢学习语文。

如,在微课识字教学中,“寒流、大雪、北风”,“腊梅、翠竹、苍松”这两组词串,通过微课播放冬天里寒流侵袭、大雪漫天飞,伴随着怒吼的北风的景象,再播放腊梅怒放、翠竹摇曳、苍松挺立的景象,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来领悟这些词语的意义。微课视频配上音乐,把学生寓情于景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快速地识记词语,领悟词语的意义。

2.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教学微课资源主要有两种获得方式,来自网络资源和教师自己的加工制作,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外,还应融入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中。如,识字微课教学内容选择可以是学生在电视中看见过的、阅读中看到的、同学的姓名、广告标语等。把课内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也日益得到凸显,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微课来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必将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研究和关注的课题。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64-03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心理相容、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积极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愉快中学习。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五方面的探究。

一、宽松和谐激趣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中,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在讲授《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无法理解,我就引用同学们正在看的《西游记》激起兴趣:“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像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得到齐声否定后,笔者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 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能! 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去。”望着我 “抓起”“塞入”的手势,同学们会心大笑。进而我一手指着自己的眼睛一手指着课代表:“我的眼睛能把你们吸进去吗?”同学们开 心答到:“能!”“对,通过眼睛我知道了你们是勤奋好学聪明负责的孩子。”接着再以好差两生的评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要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直至铃声响起还意犹未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魅力在于此,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同一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等的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就是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我们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的。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

二、赞扬欣赏激趣法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

篇9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的主体,发展的承受者。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仅偏重于前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而且教师很少顾及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兴趣、爱好,“磨钝”了他们的特长,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必须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受、领悟,自己筛选、吸收、运用,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头脑去接触、思考、欣赏,让他们有发现新知和完成探索的快乐。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给学生质疑方法

孩子一出生,从无知到知,什么问题总是喜欢问为什么?多问与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应给予鼓励,要他们敢于质疑,就会获得自己想知道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小时候好奇多问的他被老师认为是“笨孩子”,赶出学校,夺走他学习的权利。可他的母亲却凭着一颗伟大的母爱之心带着他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受、学习、实验、探索,满足他的好奇心,使他发现了许多奥秘,终于发明了一千多种东西。因此,激发学生质疑,都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

创设质疑的氛围,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由于学生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习惯于“口耳传授”,不敢质疑,再加上由于对问题认识相当肤浅,在质疑问题时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质疑质量不高,面对此情况,作为老师要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畏难心理,激发他们热于质疑,以培养孩子质疑兴趣。如果遇到没问题可问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或师生互换角色,提出问题尝试解答。这样,就能拥有轻松、活跃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如有一个老师在讲《有一个村庄》这篇课文时,先在黑板上板书“有一个村庄”,让学生想想与原课题有什么不同,当加上“这样”一词后,就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经过老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小村庄怎么样?小村在哪里?小村庄后来又怎样了?在学生提问下,老师没有马上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从文中去寻找答案。如在理解“日子过得还不错”这句话时,老师就引导学生抓住“不错”质疑:“不错”是什么意思?什么不错?“不错”说明了日子过得怎样?为什么不用“幸福”而要用“不错”?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思维特点,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读懂了这句话,理解了“不错”这个词用得好的原因所在。老师就是在这样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学—思—疑—问—解”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己解决一个又一个疑点,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三、加强朗读训练,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机会

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朗读能加深理解,学生朗读能力逐渐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同时,朗读便于记忆,学生在朗读时眼看、心想、嘴念、耳听,许多器官同时并用,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从某种意义上说,朗读是变换了形式,更为深入细致的讲解。老师运用指导朗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掌握课文内容,激感,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朗读训练历来受到重视。这一优良传统在观摩教学中得以光大。我们要非常注重读的指导,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反复朗读,边读边想问题,边读边想画面,在读中产生问题,理解问题,体会情感,把读书与复述、背诵结合起来。通过灵活多变的朗读指导,使学生通过自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组织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交流机会

篇10

新的教学大纲规定:“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它强调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教材为依托,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健全学生人格。语文教学,应充分重视学生本身学习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发掘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美学因素,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并感悟其中的美。要营造审美的情感氛围,应该备好教材、备好学生,注重课堂教学的设置和调控,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等。

一、从教材中挖掘,抓住丰富的作品蕴含是创设审美情感氛围的基础

中学语文教材选材丰富,其中有大量优秀的名家名作,文章从体裁样式到语言风格到文章所包含的思想主旨和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情感性、形象性,有着丰富的美,这些都为营造课堂氛围创造了条件,结合教学目标,要培养学生主动地去感悟其中的文学美、社会美、自然美、人情美、生活美等等。

第一,根据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把握文本显示的不同的美,教给学生一定的美学知识,让学生自己有基本的审美判断。例如,在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中,教会学生欣赏作品赋予白杨树的阳刚之美,热情歌颂的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如白杨树一般的英勇、刚强、坚毅的崇高品质;在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对孔乙己丑陋的艺术形象的审视,触及人情的淡漠,人心的麻木无情,了解孔乙己这一角色具有的深刻的悲剧意识,是化丑为美;在冯骥才的《珍珠鸟》中,除了珍珠鸟的可爱,还有着人与动物之间的互相依赖,这里,人本身自然的归属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韵,是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朱自清的《梅雨潭》和《春》中声音、线条的组合以及听感触觉的调动,让自己在学习时有着对景物鲜活的印象,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因此一定美学知识的把握,对学生在文学作品中自主去把握美的因素,学会对真善美、假丑恶的初步识别,对课堂教学的开展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第二,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载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事件的发展都是以文字的形式间接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优秀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精炼、优美,本身就给人以美感。文学语言具有美感性、褒贬性和表情达意性。(周红兴《简明文学词典》作家出版社主编:26页)运用语言的美感性,可以营造审美情感氛围。作品中文句的参差错落、平仄韵律、重叠反复即文字美感性的体现,教师引领学生感受文学之美。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叠词的运用,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表现力――“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脉脉”的流水、“密密”的挨着的荷叶、“一粒粒”珍珠似的荷花花苞以及“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错落连绵的树的景致;运用语言的表情达意性,营造审美情感氛围,如《再别康桥》中前后诗句的反复,诗歌语言的凝炼和音乐美给人以清新之感,充分表现作者淡淡的离愁和依依不舍的情怀。

第三,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建立了不同的审美构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建立了审美主体对美的完整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对小说中典型人物、典型细节、典型环境和事件刻画的学习,可以了解作家观察的独特审美视角,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文学作品的结构要求完整和谐,组织安排得当,是美学中形式美的体现。

中国文学传统中意境这一表现手法更是文学艺术美的结晶,在教学中值得充分挖掘和利用。营造审美情感的课堂氛围,离不了文学作品本身创设的意境,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物象与情感的完美融合中,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里打开想象的闸门,将情感恣肆于作品中进行多种审美体验。可以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空旷悲凉;可以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怦然心动;还可以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廖廓孤寂。在意境本身丰富的物象情感中,教师要把握好意境的作用,在课堂氛围中让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情感产生共鸣,以陶冶性情,感化心灵。

二、注重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审美特点,注重教学审美情感交流

审美情感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教学讲授和交流中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在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上,积极调动其已有认知水平,走进课堂情感氛围。中学生活力丰沛、活泼好动,审美心理出现拓展性变化,在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活动中,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一,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确立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学生的情感态度是进入教学氛围的关键,只有当学生用审美的心境和审美的态度对待审美对象的时候,真正的审美教育活动才得以开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去,调动他们的注意力,以作品情感作为他们课堂的审美情感,在作品中发现美感受美,排除不利于课堂学习的情绪,使干扰课堂内容的其他情绪得到转移,融入课堂情境之中。这里强调只有学生真正体验了审美情感才能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丰富的审美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体验、感受和领悟。如在课的导入部分,以疑激趣,以情激趣,把学生从散漫的状态集中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例如,让学生“吟诵郭沫若的《凤凰涅磐》,似乎感到那滚烫的诗句在燃烧;聆听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时,似乎感觉到一股愤怒的岩浆在奔涌;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似乎触摸到那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炽热感情”。(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第5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二,美是具有直觉感受力的特征。在教学氛围里,要注重学生对审美形象的感知,加强审美形象的直觉感受力。直觉感受力是美学感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不经过理性思维的,与心灵直接发生感应的一种体验。例如,杜牧《江南春》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莺啼、绿树红花、依山的城郭、飘飞的酒旗、空朦的烟雨、鲜丽明媚富有生机的江南春景,学生在把握诗句的形象的同时,运用直觉感受进行再造想象并体会后两句文字蕴含的一种悠远的历史感,引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思考。所以,凭借大量的审美实践,使学生的直觉感受力和直觉思维能力能得到发展。

第三,利用美学知识进行教学,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审美情感的交流和对课堂氛围的调控。教师的语言体态要根据教学情境和整个审美情感氛围吻合,根据作为审美对象的作品内容,确定情感基调和语言表达,自然和谐地将整个课堂与学生的审美情感相融合,将审美情感的交流达到一个高度,使课堂的情感互动气氛得到活跃,使作品与学生情感碰撞出火花,以达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完全统一。一位语文教师在讲解契诃夫的《变色龙》正文时,教师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大的坐标系,当时同学们纳闷:这是什么意思?原来教师将课文中主人公的喜怒当做纵坐标,将时间作为横坐标,在坐标轴上画起抛物线,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在高低起伏的抛物线的最高点和最低落点各画上一个圆圆的脑袋,并添上简单生动的表情,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一同画起来,在几年之后,学生仍然记得小说的情节。课堂上师生围绕作品主题的情感的交流和互动,推动教学的开展,给了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美的感受,在和谐积极的情感氛围中,引发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性思考的热情。

当然,在教学中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个人修养、广博的学识、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氛围和对教学的调控。

三、注重教学环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创设审美情感的氛围

在教学中尝试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审美情境。美学的形态有多种多样,有声、光、色、线条等等,利用文字给我们的空间,将现代化设备的运用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情感主动与审美客体交流,从而进入教学氛围,达到审美教育目的。

第一,利用音乐在朗读环节创设氛围。人的视觉和听觉对美的感知是最直接的,在中学教材中有很多作品可以利用音乐调动审美情感,朗读的方式有朗读、默读和诵读。在这个环节,选择与作品情感恰当的音乐,如在古典诗词部分可选用古筝、二胡、琵琶等来作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就可用《渔歌唱晚》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默读,体验诗的意境。结合语言本身的美,营造课堂氛围,可以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第二,运用影像。人的视听觉辅之以其他感觉,能让学生的美感更强烈。如在《苏轼赤壁怀古》一文的教学末尾,运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开篇歌曲和图景作为结束,会给学生强烈的情感震憾和感染,与前边的教学互相呼应,让学生体验到时光易逝,应在青春时珍惜光阴,干一番事业的豪情,他们便得到了比诗文本身更高一个层次的思想认识。

在美的情感氛围中,学生的体验是真实的,学生的身心是愉悦的,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接受并创造美,通过对艺术的直觉体验和情感交流,促进学生感性能力的生成和发展,最终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协调和融合。

靠道德说教和生硬灌输甚至强迫接受,是难以培养出健全而正常的人才。以情激情,以爱发现爱,以心理解心,在情感的滋养中,启迪学生对于人性、人生、社会的认识,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师生间的真诚交流和探讨,在艺术的科学的指引下,才能激励青少年感悟生活的真谛,帮助青少年自我审视,发现和了解自我情感和内心意识,促进心灵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11

一、创设问题悬念,引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唯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二、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三、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像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每节课笔者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3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就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这也是营造轻松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

1为什么要营造一个良好轻松的的语文课堂气氛呢?

过去的教学模式是教者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的结果学生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学习的效率可想而知,学生看似坐在教室里,其实心已经不知道飞在何处?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心理相容、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积极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 情操,优化教学效果。

2怎样营造一个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

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做了以下的探究:

2.1 巧设导言趣味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我在讲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乡下人家》一文时,这些城市的孩子整天生活在高楼临立的环境中,乡下对于大多数的同学是那么的陌生,我把课本上文字转化为生活情境中来。让一些去过农村亲属家同学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巧设课前导言,结果未去过的同学好奇心满满,带着期待的心态学习,而且配上美妙的音乐,听者与教者的情景相融,达到了维妙维肖意犹未尽的学习效果,当时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所以我认为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这就是教者大胆放手,学生原始的创造力的表现出来,这也正是我们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的,这也充分展现语文课堂的无限活力。

2.2 爱心欣赏趣味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一朵小小的红花,一个小小的加分,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或者一句赞许的话语――“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一个赞许的眼神,正因为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 跃,学习效果好。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赞赏要适度,因人而宜,有地放矢地进行,这样才会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2.3倾听赞同趣味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 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想想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 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让学生感受到你的信任,学生的表达能力,注意力和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参与,日积月累那才会培养出祖国栋梁之材; 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 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 的教育观,由传授知识向学生终生发展延伸。由一名同学举起的窃窃的小手,到形成的几乎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4 互评互品趣味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最高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质上也漠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尤其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体内平等、和谐、信赖的自由氛围。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瓦评,取长补短。对于作文的评改,笔者经常“放手”,具体的做法为:最初学生的草稿由我来批,确定大方向是正确的,在看草稿的过程中,选出优秀的作品人让他们成为写在作文本上的小老师,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写作热情,这样同学们感悟到当老师的辛苦,尤其是互评作文的小老师,下笔前精心的酝酿,形成了比超赶学的良好的风气,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以往死气沉沉的作文评讲课变得活力四射,魅力无限。

篇13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作家的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对客观现实的感觉而产生内在情态。但很多情况是作家生活的年代离读者久远,作家当时所在的情境已不复存在,甚至有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很难理解作者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情感。学生只有在理解作者的处境后方能了解作者的情感,或者说只有在了解作者的处境后,才能对作者的情感体验得更加清晰、深刻。作者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很多事情和情感在后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而当时所处的文化背景也限制了这一方面的教学。例如,学密的《陈情表》时,学生很难进入文章营造的深沉情境,总感觉李密有些无病,装腔作秀,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反应很平淡,没有预想的效果。此时,仅参考书上给的资料明显不够用,所以必须对当时的历史环境加以补充。

二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在理想的氛围中进行

首先,要求教师寓情感于文本中。只有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充满激情,才会在课堂上激起学生的情感。从古到今,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千古、流芳百世,是因为诗人作家的笔墨,饱含着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的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被选入现行教材的有许多这样的名篇佳作,如《满江红·写怀》《江城子·记梦》《还念红狐》《寒风吹彻》等,教师应根据文本的喜、怒、哀、乐,把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思化为教育者的灵魂,以打动和感染学生。

其次,要求教师是这个氛围的营造者。一个感情充沛、激情飞扬的教师,他的课堂一定是活跃充实别开生面的。学生会深深地被那富有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所吸引。教师情绪激昂、言语诙谐、动作幽默夸张,举手投足之间洋溢着激情和个性的风采,把单调沉闷的课文上得有声有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增加了收获。不少学生还因此产生了灵感创意,进而自觉地发展和运用知识。激情演绎着课堂教学的教师怎能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最后,要求教师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只有教师把激情传递给他们,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例如,教学苏轼的《江城子·记梦》时,先适当介绍苏轼的家庭生活尤其是和亡妻生前的欢乐生活,并同与后任妻子的生活作对比,联系作者仕途的坎坷,让学生感受作者生活的情况,对于作者深切的情感,学生就能理解得较深刻一些。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作者的情感朗读课文,文章读得非常有感染力,效果远远超出预想。教师只有点燃学生的激情,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

在我所听过的课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教学能力都很过硬,课堂设计也是环环相扣,然而课堂教学效果却常常不尽如人意,听课的教师和学生的反应很平淡。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营造好适合的氛围。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认识到: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才能成为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者。李镇西老师说过:“教育者应是个性情中人,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澜,孕思考于胸中,遣激情于笔端,扬激情于课堂。”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需要氛围的,它需要教师充满激情于文本,洋溢激情于课堂,点燃激情于学生。只有当教师有了激情,学生才会有浓厚的求知欲望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突现新课程理念中的人文性,营造快乐的课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教师要根据目标设计和营造教学氛围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奏效的气氛将取决于教师做些什么,以及怎样做。教师应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整体情况及自身的优势,精心设计、营造学习氛围。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全面深入地备课,充分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确定本节课重点要讲些什么,如何讲等问题。

其次,根据确定的目标围绕学校现有的条件,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流程,如在哪些环节利用什么资源,营造什么样的氛围,包括了作者创作心境的氛围、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和谐互敬的课堂氛围、浓郁的探究氛围,作文课积极参与表达和创作的氛围,复习课高效严谨的氛围,讲评课积极参与评判的氛围对于。

最后,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该如何营造好与教学相关的氛围,以及可能出现哪些问题需要提前预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