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浅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故事激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而大凡故事都具有一定的新异性,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如果能采用故事性强的材料做引子来提问,学生定会饶有兴趣。例如:有位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散文《绿》时,先讲了一个小故事:欧洲有个叫摩根的商人,长得高大魁梧,他的夫人却小巧玲珑。他们夫妇俩运了一大批鸡蛋到非洲去卖。到了非洲,男的先去卖蛋,一连三天也卖不出去。于是他的夫人接过篮子到街上卖,不多时蛋就卖完了。同学们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引起学生的诸多猜想,但多不得要领。老师便揭出谜底:摩根人大手大,鸡蛋在他手中便显得小,他的夫人人小手小,同样一个鸡蛋在她手中就显得大了,所以人们争着买。这就体现了衬托的道理。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老师接着说:“文学家经过对生活现象的长期观察、体验,有时也会有意识地将这种衬托手法运用于文学写作,同学们看看《绿》这篇文章,作者在哪些地方使用了这种衬托手法?”
老师采用这一故事性强的材料做引子来提问,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而且能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2]这是因为浓厚的兴趣会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
二、悬念激趣
悬念激趣,是指教师欲擒故纵,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处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期待状态,以激起思维浪花,并产生强烈求知欲望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方式。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孔乙己》一课时,她的提问是:“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一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孔乙己》小说所写的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样提问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胃口吊起来了,学生在“急盼”、“渴求”的心理驱使下,积极思考,从而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了伏笔。悬念式提问,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因此,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比较激趣
比较激趣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运用对比、反比或类比等方法设问,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直至解决问题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方式。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水》一课时,抓住母亲的话“你们真是饿坏了”中的一个用得有悖常理的“饿”字,引导学生比较:在这里,为什么不说“渴”而要说“饿”?一石激浪,同学们纷纷各抒己见:把“渴”说成“饿”,那是因为大家都有过渴水的感觉,但没有过饿水的感觉,只有在缺水的地方的人才能真切地体会到那种渴是不同寻常的,成了饿。不同寻常的感觉就该用不同寻常的字眼来形容,一个“饿”字用得精妙,较之“渴”字,更写出了水的珍贵、重要。
比较激趣的前提是必须找一个或多个参照物,造成“反差效应”。这种“反差效应”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比较形成的“反差”后,产生“顿悟感”,从而提高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曲问激趣
为人贵直为文贵曲。语文教学也要避免直来直往地讲析与灌输,要让学生“跳一跳”后摘到树上的果子。就课堂提问而言,就是要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例如,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听到老师的提问,都大笑着说:“老师,他没有爸爸!”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当然,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切忌故弄玄虚、艰涩隐晦。
五、夸谬激趣
夸谬激趣,来源于夸谬式提问。是指教师在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上,为指导学生深入思考,故意设计一个或几个错误问题,让学生通过读书、思辨和积极探究,然后教师加以引导,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提问方式。
夸谬激趣常用在教师的“范读”环节。教师在范读过程中,故意将文中的生僻字、容易混淆的多音字、句子的节奏(多用在文言文中)读错,然后让学生对自己的范读进行点评,并找出自己设计的“机关”,说明理由。这种提问创设的其实是一种“学生当老师”的教学情境,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并且由于这种提问不是从正面提出并解决问题,学生为了“自我表现”和论证教师的错误,发表意见的欲望会格外强烈,因此,这类提问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技巧之一。
六、虚问激趣
虚问激趣,即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提问方式。如《祝福》中:“假如‘我’对于祥林嫂的疑惑不是说‘我也说不清’,结果会怎样?”又如《孔雀东南飞》中,“假如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些“虚拟性”的问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因而,这类激趣形式更能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
总之,课堂的生动与活泼,很多时候都是由问题的趣味性激发的。通过趣味提问,寓教于乐,激发兴趣,把有些学生“要我学”的情绪迅速扭转过来,变成“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从而消除学生对学习的内心疲劳,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趣味性,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但同时也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不能以牺牲问题的有效性为代价。任何时候,课堂提问都要以问题的有效性为第一准则。教师设计问题,首先必须考虑有效性,然后在此基础上考虑趣味性。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两点:
1.趣味性问题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文章重点及难点。
2.趣味性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即使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问,也要知道,问题设计的指向在哪里,要解决的目标在哪里。不能为了单求课堂“热闹”,最终弄得不知所问所答是为何而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3]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而要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就应该从“趣”字入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1]严永金.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传统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无趣
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推行了很多年,素质教育也在不断地推广,但是,在现如今的社会中仍然有很多人对素质教育不理解和不认识。在大部分的中职院校中,语文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得很呆板,使原本充满趣味性的课程变得十分无趣,以此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倦。除此便是老师的教学模式,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课之外布置课下作业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种教学方式很显然并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生不重视对语文学习
在很多的中职院校中,学生只重视自己专业课的学习,而将语文的学习划分为不重要的学科即“选修课”。在学生的认识中,语文课听不听都没有多大的影响,感兴趣的时候就可以听一听,不想学就不学,甚至可以逃课。长此以往,这样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渐下降,最后演变为只是应对考试的心态,对今后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趣味性的实现
1.良好的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建立学生对教师的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增进师生的感情,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节语文课,通常不要马上进入新知识的讲授,首先要向学生做自我介绍,包括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使他们对你产生兴趣并接受你,最后鼓励他们大胆地站起来向大家介绍自己。要注意的是,不管学生说得好不好,都应该肯定他们的勇气和胆量,在这样的言语交际中,师生成了共同的信息收集者,学生利用观察和想象收集的是老师和别的同学的信息,而教师则通过交流、分析,收集到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每个学生的特点。然后不失时机地把你对他们在学习上的要求提出来。比如,在学习上注意做到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提倡以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解记忆为主。
2.优化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第一环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把语文课堂教学比喻成一首动人的交响乐,那么教学导入就是曲子的前奏。课堂导入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有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时过于简单,没有达到效果,而有时又过于花哨,扰乱了学生的注意力,甚至让课堂陷于失控的境地。我们必须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求新、求奇、求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情感,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309-01
在小学语文中,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学习兴趣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质量。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趣味性呢?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从在大量的教学实践来看,想要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十分必要。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心情就会变得十分放松,对周围的事物的兴趣也会变得更加浓厚,如果处于一种相对压抑的环境中,即使周围的事物比较有趣,那么,也难以有效吸引自己的注意力。这就说明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奠定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又因为小学生的依赖心理比较强,教师的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神态,都会使学生的内心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环境,因此老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将积极的因素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轻松与快乐,整个课堂教学气氛也就变得更加轻松,反过来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又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更有助于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提升。
二、建立师生的平等对话,提高教学的质量
因为教师也是普通的人,日常生活中也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些教师往往会把情绪带到教学中来,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自己的工作。而有些教师为了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望,成天板着脸让学生有一种恐惧感,久而久之便与学生疏远。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1)教师注意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你的脸上清楚地写着真诚与善良,你已经品味得相当不错了,老师真的还没有想到这些呢!教师需要及时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理偶发事件。(2)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意义建构活动。在对话中应该学会欣赏他人、鼓励他人。教育在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教师的教育密不可分。趣味教育是精神的,同时也是智慧的。
三、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其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十分必要。对于小学生而言,更喜欢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新鲜感,只有能够不断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具有流动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不同角色,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妙趣横生;在对学生进行说理性文章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的收到感动与启发,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课后作业设计要优化,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
在小学语文中,课后作业设计要不断优化,让其趣味性有所增强,让学生认真、积极地完成各项作业。爱动、好玩是小学生特有的天性,老师设计课后作业时要根据这些特点进行。课后作业设计不能只限制于写、读、抄,更多的作业设计要融入可看、可写、可读、可玩耍等内容,让学生的创造性及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从实际小学语文趣味性教学课堂实践中可以看出,趣味性教学能让教学效果得到增强,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第一,设计课后作业的目的要明确,设计方式要不断优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教学效果有所增强,课后作业设计必不可少,以让学生更好地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老师想要增强教学趣味性,首先要知道课后作业设计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并不断优化其设计方法。第二,课后作业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设计课后作业设计时,老师选择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根据学生不同爱好及兴趣,选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课后作业设计。这种方式设计出的课后作业不仅能满足教学实际需求,还能让课后作业更具有趣味性,让学生成绩有所提高。
总结: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尔后,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技术性问题,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句话,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他们常常对新颖的东西感兴趣,对运动变化的东西感兴趣,对相互矛盾的东西感兴趣,对笑话、幽默故事感兴趣,对美的东西感兴趣,对竞赛和游戏等感兴趣。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黎 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高效课堂、语文能力、课堂创新、语文味
【正文】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仅是老师能活跃生动的讲解,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生的思维,而是要通过老师学生的自主教师的调动来保证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呢?其实好的语文课,就是要充满“语文味”。
何谓“语文味”?“语文味”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课上充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一节好的语文课,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作为语文课,首先就是让学生感兴趣,尤其从课文中去产生兴趣。我认为,我们可以把字词教学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手段上来。因为每节语文课,我们都希望学生能积极积累文章中的字词句,通过积累理解,主动去进入思考。思考字词在文章中的作用,从而感悟,在以后的阅读及写作中有很大的帮助。很多初中老师会忽略对学生的字词教学,语文教学一定要夯实基础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下一步教学。也只有这样将基础放在首位的课,才能称之为“语文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才能真正的获取语文知识,受到思想的启迪,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要上好一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我们老师首先就是要备好课,在备课时也要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训练设计教学流程,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听、说、读、写训练,促使学生在一堂课中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更备学生。备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思维以及学习的主动性。
接下来,就浅谈如何将“语文味”在课堂中体现出来。
一、扎实基本功。
(一)重视书写
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可以从很多地方体现,当然一首漂亮的字可以是我们的门面。在新环境下的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忽略传统教学的重要性。然而语文课如果老师不在黑板上板书,那学生就难以直观关注教师的课堂。当今时代“写好汉字”已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民众关注的热点。我们不能忽视汉字美。写好汉字,已成为关系到中华文化自信、文化传承、民族凝聚力提升甚至国家文化安全的大事,写字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所以老师应该把字写好,尤其是语文老师,我可以写好粉笔字和给学生的评语,这不仅给学生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也是用行动在教育学生:爱汉字就是爱祖国,努力做到: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二)重视朗读
语文课,要听到朗朗书声并不难,但是要听到老师的范读声可能就难了。很多老师习惯于让学生听朗读带或者看着视频听着朗读,虽然很直观,但是却体现不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其实教师范读,学生朗读,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你对课文的理解,将情绪带入到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跟着你的朗读去体悟情感,更能体现一个语文老师对课堂的重视,对文本的理解。
我在上《黄河颂》一诗中,我没有让学生听朗读,而是让学生站着,看着黄河的视频朗读,学生从一开始的拘谨到气势澎湃就是一个观看视频自我领悟的过程,再接着通过穿插写作背景及战争的画面让学直观的感受到本诗的写作目的,学生再读诗歌,那种气势就更足,民族自豪感更强。读完诗歌,本诗的内容情感学生更容易把握。而最后,我再范读诗歌,学生听后更为震撼,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三)重视对教材的处理。
相信对于教材重难点处理,我们的老师不存在问题,但现在语文课大多数学生还不太感兴趣,教师也就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究其原因还是跟课文教学的实效性有关。很多老师会混淆自读课文和精读课文的教学方式。将两种文章用相同的方式教,学生没有机会自主学习,从而导致阅读能力无法提高。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课堂上阅读,教师做适当指导即可。
自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不一样,我们在自读课文教学时要大胆放手!针对这点,我就结合自己听过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来谈谈。本文作为自读课文,但执教老师却一直围绕着文本精研细磨,忽略了教材安排略读课文的价值所在。如果能围绕着“‘我’的情绪变化?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等这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运用精读所学方法展开讨论交流,便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学生的思维会得以拓展,对文本的处理也会有不同的方向,学生不仅有阅读的方向,通过文章也有了写作的指导。作为自读课文,就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解读、鉴赏、感悟为主,引导阅读从中感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其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阅读,那么课堂也就不存在死气沉沉,也不会成为无效课堂。
二、注重能力培养。
(一)更新教学思路
1.对基础知识的掌控
扎实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如生字词教学。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来谈我采用最多的是“猜谜”法,这种游戏的方式,更直观、简单。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猜谜”将字词放进文章内容,通过创设语境去理解。在完成本堂课教学的任务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加深。
2. 关注课前预习,在课堂上适时进行检测。从上期教学看,利用课堂五分钟来进行预习检测,从一学期的教学效果看,学生的学习习惯得以改善,学生更能主动学习。
3.重视单元导读,让学生自己从单元导读中提取学习目标,从而能做到心中有数,自然对课堂的把握就从容不迫,学生的从容就能更好的掌握课堂内容。
现在,不论是哪门学科都越来越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不仅要求我们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要努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或方法让学生爱上思考。
(二)更新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重点是读中品、品中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字生动,充满童真童趣,读来寻之无迹、品之有味。我在教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欣赏语言,尤其是在百草园的片段,现在的学生很少有农村的经历,我们在教学时指导学生读,然后品,在读中“品”“品”中读,在“品”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熏陶学生的情感,积累了语言更感悟了文章的情感。
再如七年级下册我所讲的《台阶》,我们从“老”悟出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又从“老了的父亲”回忆到“年轻时的父亲”他的付出,更能体现儿子对父亲的那种同情和心痛。尤其是对“父亲的脚”的片段。当时我出示了文本中如下文字:“他的脚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泥沙,他的脚总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再配上父亲的双脚的图片,学生更直观的读出了父亲年轻时的辛劳、忙碌、艰苦和贫穷。结合这一特点,课堂我给足学生时间自己寻找“年老时父亲的表现”和“年轻时父亲的辛劳”,父亲一生都在为造台阶作出努力,他的勤劳朴实谦卑让而自己感到心痛,于是课堂就圈成了一个圆,简单的题目设计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学生的训练便落到了实处。
三、以生为本。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到辅导作用,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学生们可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认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还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应当注重能力的培养,要关注学生的表现,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尤其在自读课的教学中,我们应当把任务分配清楚,阅读时当有任务,目标要明确,设置问题得由易到难,让学生爱上阅读,愿意阅读。每读一次都要有所得,然后从深层次去理解文章内容。
如我在教《再塑生命的人》一文时,我所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是:“海伦凯勒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由此展开课堂,打破从莎莉文老师来入口的教学。学生在读第一遍时可能不能感受到莎莉文老师的伟大,在学生们自己阅读文本后,会发现曾经的海伦凯勒和后来的海伦凯勒有着天差地别的变化。尤其是在我提出“如果你们是海伦凯勒,你们最想说什么?做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仅语言表达得到训练,更多课堂内容有更深层的理解。其实,学生回答完这两个问题时莎莉文老师的形象就跃然而出了,老师便不用花大时间讲解莎莉文老师的付出,学生便能找出。这堂课,我让他们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于那些独到的见解,我表现出支持与赞赏。当然也有学生有不适宜的答案,我会进行适当的引导,要让他们在有独特体验的同时,还要有正确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总之,这堂课,我们不仅有语言能力的训练,还有写作的训练,基础的训练,让课堂更具“语文味”。
四、重视创新
活跃的课堂氛围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初始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二、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是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
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五、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氛围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氛围,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氛围,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氛围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氛围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氛围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氛围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氛围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颜移秧.职专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6)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2.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3.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4.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5.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6.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 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2)
[2] 颜移秧.职专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6)
[3] 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以现实为根基,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获得当代社会所需求的语文能力。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为主,而且他们又无法维持长时间的注意力。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是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的。微课具有的微小内容、微小时间、微细讲解和微小数据的特点更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微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服务于学生的,把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才是最终的学习体验者。在选择微课内容时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正确分析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所选择的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2.设计突出“微”
“微”是微课最显著的特征,也是与其他课程区别所最本质的特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微课的过程应充分突出微课的“微”原则。其具体表现在:首先,资源容量小,存储方便,只要有电脑、手机或ipad等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资源共享;其次,时间短,正符合了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最后,微课的选题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个知识点进行充分的讲解论述,并适当地加入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微课的教学效果。
3.注重“交互性”
在实践教学中不难发现,小学生对于图片的记忆能力远远大于对文字的记忆。因此,在设计微课的时候,不能只是纯文字讲解,这样就跟传统教学模式没什么区别了,而且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保持,进而降低了教学效率。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把图画与文字同时呈现给学生,要比单一的呈现更有效果,所以,在设计微课的时候,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加入与其内容相符合的图画等元素来增强微课的生动性,这样更能激发小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此外,当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索者,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的时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应用时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新课程的倡导,微课逐渐出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的出现可以让小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运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也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降低了微课的教学效果。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虽然有些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应用微课,但是对微课的应用频率偏低,总是在课堂教学中会不自然地使用原来的教学模式,使微课在教学中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和优点,无法起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作用。其次,小学语文的微课资源量较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很多,语文教师在课余时间除了要认真批阅学生的作业,还要进行充分的备课,使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搜集和整理资料,再花时间去制作微课。
三、提升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利用微课创设情境
从小学生思维特点方面来看,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不仅可以给小学生带来更加形象直观的感受,突出教学重、难点,增加课堂容量,更能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喜欢学习语文。
如,在微课识字教学中,“寒流、大雪、北风”,“腊梅、翠竹、苍松”这两组词串,通过微课播放冬天里寒流侵袭、大雪漫天飞,伴随着怒吼的北风的景象,再播放腊梅怒放、翠竹摇曳、苍松挺立的景象,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来领悟这些词语的意义。微课视频配上音乐,把学生寓情于景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快速地识记词语,领悟词语的意义。
2.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教学微课资源主要有两种获得方式,来自网络资源和教师自己的加工制作,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外,还应融入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中。如,识字微课教学内容选择可以是学生在电视中看见过的、阅读中看到的、同学的姓名、广告标语等。把课内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也日益得到凸显,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微课来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必将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研究和关注的课题。
一、重视学生的朗读
(1)读正确,读流利。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它的读都以此读为基础。宋代教育家朱熹对于读书不仅强调读准,还强调读的遍数要多,他说:“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2)边读边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诵心维。“心维”指的是读书时,思维处于活动状态,或感受,或理解,或疑惑。“口诵心惟”简单来说就是边读边思考。让学生用心地读,认真地思考,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内部已有的经验,通过联系上下文,真正做到有所感知、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产生新的疑惑。然后通过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的交流,把语文学深、学广。为了让“口诵心惟”成为学生的读书习惯,我设计了两种训练:①在布置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要求同学们提出三个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自己不懂的,也可以是自己已懂,但很有讨论价值的)。这些问题有可能成为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学生为了显示自己提的问题最有探讨价值,能让老师采纳给同学们讨论,都很仔细地读、认真思考。有的从内容上提,有的从思想上提,有的从写作上提,有的从遣词造句上提,有的还从标点上提……有许多问题正是老师在备课想到的、要引导学生探讨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仅阅读仔细,而且会思考,会质疑释疑,对课文的理解就深了,阅读不再是肤浅了。②在课堂上,带着任务读。如我教《白杨礼赞》时,引导学生感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步:这是一棵怎样的白杨树?请你边读边思考,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把它归纳出来。第二步: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再读读课文,想想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作者是怎样写这个特点的?就这样不离文本,紧抓读,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口诵心惟,读出语文味。
(3)有感情地读。这是一种美读,一种升华的读,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口诵心惟,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后的朗读。这时的情感得到升华,通过朗读创造性地表现这种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深情。如教《记承天寺夜游》时,学生在体会月是空明之月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赏景之人是什么人吗?”我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朗读全文,然后对照注释自己讲给自己听,最后让学生咬文嚼字再读,读出声调的起伏变化,读出抑扬,读出停顿,读出表情。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赏月之人的率性、欢欣、苦闷。学生读得那么投入,那么动情,那么令人陶醉,有了感情朗读,课堂的语文味就更浓了。
二、贴近文本,摸索到达教学目的的新可能
随着各种教辅书籍的出现,语文教师似乎有了一个误解,那就是好像我们什么都不用教了,因为你提出的问题学生总能在教辅书里轻而易举地找到答案,而且标准到你无法订正。其实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这个现象时,不难找到问题的结症,不是教辅书阻碍了我们的教学,而是我们教师没有贴近文本,没有以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学识和修养来解读文章,我们也在依靠教辅书备课,因此这样的课堂没有思维的灵动、没有曲径通幽的探索、没有心与心的相通,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的味道,变成机械的教与学。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新课程标准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那么,课堂就是一个思维场,而“学生在思维之前,就必须有一个情境,有一个范围广泛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思维能够充分从一点到另一点进行连续的活动”。教师导入时力争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师生间彼此进行“心电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主动性和参与率大大提高,为语文课堂的高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请看在一次市级公开课上,温州二中的郑老师在教授《安妮日记》时,通过欣赏形象逼真的战争图片,让学生思考“战争”是什么,通过“如果这样的战争就发生在你身边,你会怎样”的问题导入文本的解读,用形象直观的图片和教师入情的讲解,一下子就把距离学生非常遥远的战争拉到了眼前。郑老师的开局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作了极好的铺垫。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同时又能发表自己的较为深入的见解。可见,在课堂的导入上作深入的思考,结合文本的特点用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必然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率,这是课堂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二、重视问题设计,营造主动深刻的思维场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理想的语文课堂,必须营造主动、深刻、创新的思维场,追求积极深度的思维文化,为此,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
还是以郑老师的课为例。郑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安妮的数字人生”、“走进安妮的密室”、“走进安妮的心灵”、“写给安妮的信”几个问题展开教学。老师以递进的方式巧妙地处理教材,让学生走近文本,从而走进安妮的内心,又由此让安妮走进自己的内心,让和平走进自己的内心。正是因为巧妙的问题设计,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飞溅,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特别是在前面的铺垫下,让学生在互动环节小组讨论“我们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安妮”时,学生的回答很是精彩:我认为安妮对和平有着强烈的渴望,对未来满怀希望,同时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安妮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积极向上、宽容、对战争憎恨的女孩;安妮是一个相信未来、相信世界美好的女孩;安妮坚持自己的理想,坚定的相信和平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源于她内心的善良和心灵的纯洁……。在这些精彩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真实感受。教师问题的恰当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理性思维,培养了一定的批判意识。
这些比较成功的课例,正是教师符合学生的认识与思维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地发挥,也真正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体现,真正使学生乐学。
三、给学生深入思维的时间
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时间来保证的。一般而言,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时间。思考时间如果偏短,学生的思维必然无法展开与深入,势必失之于肤浅散漫。这样,学生就容易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使教学呈现支离破碎的状态。但是在很多的公开课上,可能是教师为了追去所谓的不“冷场”,试图给听课老师留下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的印象,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缺乏冷静思考的时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不必追求表面的热闹紧凑,必要的冷场往往是学生深入思考的体现,此时无声胜有声,表面冷静,实际思维活动却很稳定、很活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031-02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主课程之一,是学生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任课教师在传授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不忘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只有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学能创新,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新型课堂教学理念也在发生着积极的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培养创新型、自主性人才的需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努力创设学生易于接受的有效课堂,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介,促成教与学方式的积极转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来说,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理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教学关系把握不准确
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很多的学生不得不被动地应付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教师往往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质量,而忽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的提升,这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对教学关系的把握不准确,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只听到教师的声音,学生是课堂上的“配角”,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无形中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二)教学重内容与重形式的两极分化
在优质课及各类优秀课例的评比过程中,教师为了吸引评委的眼球,不断的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课堂的观赏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一,教师在一堂课中经常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事实上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无法适应多种教学方法的不断转变。例如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从没有接触过类似的学习方法,突然在优质课中老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因为学生没有合作学习的习惯,也就无法让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第二,课堂的形式过于丰富,学生在丰富的课堂中,主要精力停留在了课堂的精彩环节上,而对课堂知识本身却较少关注,造成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不佳。与优质课及各类优秀课例形成鲜明对比的传统课堂,较多的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总是不舍得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这使得学生的主动性无法被调动,学生的兴趣无法被充分地激发。
二、多媒体技术助力“学为中心”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生作为主体存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真正的学习空间。我们应该清楚,在课堂上学生理解接受教材是一个不断创造,意义不断生成的活动,学生的接受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手段再也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多媒体渗入课堂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多媒体这个随着语文课改而走红的“时代宠儿”,以其“图文并茂,声像毕现,动感无限”的课堂优势,深受教师喜爱。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语文课本的“真”,制约学生的思维。因此口诛笔伐其事不断,有人认为多媒体势必昙花一现于语文课堂,而我认为,多媒体的恰当运用确实能让课堂增色不少,但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课堂上,多媒体运用只要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能恰当运用多媒体呢?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制作“微课”。
制作微课,让学生在微课的助学功能发挥下,建立学习兴趣,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微课也叫微视频,是以视频片断的形式展示教学重难点内容,时间一般控制十分钟以内,微课具有可视性强、短小精悍的特点。微课要最大化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微课的选题是微课制作最关键的一环,微课往往选择教学中的重难点部分,切入口要小,一个微课就是一个重难点知识,微课的兼融性要好,要适合传统媒体介质的播放,微课要适合学生观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要达到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微课,可以通过录音、PPT课件、视频欣赏等多种形式进行。
三、打造“学为中心”课堂的策略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流程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先由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点,然后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记录、识记和背诵,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学生早厌倦了这种学习形式。任课教师应该努力打造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地发挥出主人翁意识,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培养对学科良好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创造民主平等、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思想核心是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 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宽容的课堂氛围,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教学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大胆质疑、思考和发问、甚至与教师的争论。构建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探究讨论问题,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驰骋想象。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 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我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进行了探究:
一、 教师个人魅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造就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即有魅力的教师。一副自然大方亲切随和的教态,一身时尚端庄搭配得当的衣着,一手龙飞凤舞刚柔相济的书法,一口字正 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一段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的朗诵,一句委婉动听相得益彰的轻唱,都会对学 生的注意力具有无形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带人美妙的文学殿堂,最重要的还得用语文的真正学识去感染学生,使其受到熏陶。如果教师满腹经纶,才气横溢,授课时, 或宏论滔滔,妙语连珠,让学生如饮甘醇,定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 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辞约意丰的简明性,和谐悦耳 的音乐性,严密准确的逻辑性,教师用这种语言描景状物,述说人事,说明特征,品味诗文,剖析事 理,定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轻松融洽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轻松融洽和民主平等的气氛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 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投入语文学习,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独有的活力和魅力。
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 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讲授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写托尔斯 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 确无误的频波”无法理解,我就引用同学们喜欢看的《西游记》激起兴趣:“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得到齐声否定 后,我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 学生答:“不能。”我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 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里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去。”学生望着我抓起语文书往眼睛里塞得动作时,同学们会心大笑。进而我一手指着自己的眼睛一手指着语文课代表:“我的眼睛能把课代表吸进去吗?”同学们开心答到:“能!”“对,通过眼睛我知道了她是个勤奋 好学聪明负责的孩子。”接着再以好差两生的评 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 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要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赞扬和欣赏
人性的本质是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励,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我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 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 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 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每节课我都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甚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有了赞赏这一“催化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效果不断变好。
我先从《百合花开》这堂课谈起,林清玄先生通过描写一株生长在偏僻遥远山谷里的百合花,在野草蜂蝶的嘲笑、讥讽之下,冲破重重困难,最终开花,赢得人们赞美和喜爱的事例,说明只有顽强、坚韧、执著才能战胜风雨,迎来彩虹的人生哲理。在教学中我结合文本与学生的对话,使课堂变成百合花生长的断崖,使孩子们化身为断崖上生长的百合,以及旁观的蜂蝶鸟雀和野草,让百合的成长历程与孩子们的表现融为一体,从而使百合花开带来的人生启迪深植于孩子们的心中。孩子们用心品读“它那透着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了断崖上最美丽的一道景色”这一句时出现了一段精彩的对话:
在几个孩子深情诵读品味时,我发现班上最顽皮的周喜良与同桌在悄悄逗闹,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微笑着请他背诵:
周(有些意外地):老师,我还不太熟呢。
师:没有关系,你先读一遍,再背。
周:它那透着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了断崖上最美丽的一道景色。
师:读得很好嘛,相信你一定能背诵下来的!
周:它那透着洁白的灵性和挺秀的风姿,成了断崖上的美丽风景。
(其他同学不禁哄笑了起来,但周喜良毫不介意,也跟着笑了起来)
师(严肃地):先看看书,再重新背。
周:它那透着洁白的灵性和挺秀的风姿,成了断崖上美丽的一道景色。
(又是一阵轻轻地哄笑,周喜良有些不好意思了。我意识到这个教育契机的珍贵,干脆借着周喜良的表现,把课堂变成百合花生长的断崖,让周喜良体验做百合花的感受,从而鞭策他,使其他同学得到启发)
师(面带微笑):背吧,什么时候背会了咱们再品味其他语句。
周:它那透着洁白的灵性和挺秀的风姿,成了断崖上最美丽的一道景色。
(一阵哄笑,我不动声色地望着大家,微笑着等待周喜良重新背诵。)
周:它那透着灵性的洁白和挺秀的风姿,成了断崖上最美丽的一道景色。
(同学们笑声少了,我平静地望着他,周喜良还想继续背,我示意他停止)
师:同学们,周喜良背诵得有没有进步啊?
生:有!
师:(面带轻松的微笑)可是,孩子们,你们知道刚才你们充当了什么角色吗?
生(面面相觑):……
师(微笑):你们刚才无意中扮演了课文里那些蜂蝶鸟雀和野草的角色!
(许多孩子立刻意识到老师话中的含意,纷纷低下了头,而周喜良则非常得意,刚才的拘谨一扫而空)
师(语重心长地):孩子们,也许在你们的心中,周喜良同学连文中的野草都不如,但当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付出努力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其实就是一株不断努力的百合花!而我们许多时候却不由自主地充当了阻碍百合成长的蜂蝶鸟雀与野草!
(周喜良不好意思地羞红了脸,眼睛里充满了自信的光芒)
师:孩子们,也许你们会说他背到最后还是没把“秀挺”与“挺秀”区分清楚,但我还是很欣慰,相信他只要用心品悟,一定能够分清“秀挺的百合”与“挺秀的白杨”两者用词的不同。
(孩子们纷纷向周喜良投来敬佩的目光,周喜良带着十足的自信坐下。)
我以周喜良同学背诵课文为契机,猜测同学们的反映,巧妙地把课堂化做百合花生长的荒谷断崖,让平时贪玩好逗的周喜良化身为文中的百合花。当那些对周喜良有成见的同学感到自己无意中充当了野草的角色后,我适当点拨,使《百合花开》这篇课文蕴含的“顽强、坚定、执著、理解与尊重”,在嬉笑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深深扎根于孩子们的心中,初步引导学生体会林清玄“像百合一样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的情怀。生成性课堂资源好比星星之火,可以瞬间熄灭,也可以成燎原之势。一切以学生为本、充满人情味的课堂,令这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二、深入挖掘文本,精心设计
课堂的“人情味儿”不能仅靠这些临时生成的资源来营造,还需要结合文本特质精心设计。语文教学对于学生鉴赏与表达能力的锻炼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习作与概括进行。如何把一个话题写具体,需要真功夫,同样的道理,如何把长文章读成几句话也能体现真本领。冀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整合教学中,我把《天涯情思》与《故乡》结合起来教学,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诵读《故乡》这首小诗,体会意境美。我留了这样的作业:借鉴《故乡》的诗情画意,以阿玲的语气或者兰兰的语气把《天涯情思》改写成一首小诗。第一次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比较直白,可以看出他们非常努力完成作业,却不知道门路。于是我把写诗的一些基本方法给他们进行讲解,并把本文内容改编成一首小诗等待同学们填空。在意境创设与诗句押韵这两个方面引导同学们补充诗句,经过同学们的集思广益,一首精彩的小诗令整个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儿:
天涯情思
几番梦回故乡,
轻嗅茉莉花香,把那乡愁轻轻(吟唱)。
还能依偎在(母亲身旁),
笑着把他乡的故事细细讲:
告诉她,我不再孤单无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84-01
新课程理念改革的焦点,强调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这种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引导者,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教师教的过程是顺应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教的效果是体现在学生学的效果上。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唤起灵魂,用智慧培育智慧。那么,如何围绕“以生为本”展开教学,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呢?
下面就本人教学经验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1.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他们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体验与探索的过程中,迸发想象的火花,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并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发现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林莘老师“场景描写”作文教学这堂课上,林老师上得有滋有味,让学生写得有板有眼,甚至把习作当作是一种享受,连听课者也为之着迷,为她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折服。这堂课,林莘老师先从学生熟悉的“李宁飞天点燃奥运圣火”的录像片段入手,创设有针对性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维,进入新的学习内容。从学生对“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的回答中概括出场景描述中的三要素“点、面、景”。再撷取“西班牙夺冠”、“泼水节”和“闹元宵”等熟悉的画面和学生共同体验“一沙一世界”细微之处,“捕捉从一个小小的细节中透露出的重要信息。”帮学生分析其场景描写的写作方法,从而达到 “以文带法”、“以文悟法”的效果。最后,通过“我是木头人”这一游戏中设置的“场外主持”和“超级木头人”的角色扮演,在“动态”的过程中活学活用掌握到的场景写作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轻松和谐飞氛围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自己亲身经历,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加深了学生理解与掌握,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乏味的教学一下子生动起来,课堂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2.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教学设计弹性化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从事课堂教学工作前,预设的教学活动方案。任何一位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都务必要做好两项最基本的工作:教案设计(备课)和组织好教学活动(上课)。从一定意义上讲,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因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应做好“教学设计”,尤其是“富有弹性”的教学设计这一常规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在《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中,按照常规,一般是结尾凄清之景衬托孤寂落寞之情,但我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学生可能会陶醉于柳宗元笔下祖国的奇山异水之景中,课堂气氛可能愉快融洽,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罗列了我国历史上大量山水游记的写作初衷,介绍了很多文人墨客的人生历程,这样才能顺利地引导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事实证明,我的弹性设计是合理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学生对古代山水游记类的小品文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说明,传统的教学设计,教师虽然非常认真、一丝不苟深挖教材、备教材,却忽视学生的学,把学生搁在一边,自始至终地执行自己既定的教案。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强调学生情感与心理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课堂的学生活动主体,强调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此,进入新课程的今天,随着课堂教学的新变革,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应理所当然的进入我们的课堂。
3.正确的实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