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与经济管理

农业与经济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与经济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与经济管理

篇1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之一,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起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农业的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新农村理念的提出,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此,必须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模式,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将农业经济合理与市场经济结合,激发出我国市场的调节作用,焕发我国经济的新活力。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就像古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说,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就必须健全相应的管理体制。农村现在的管理制度使得很多经济管理活动失去了活力,太过死板,不能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经济观念相适应,这种不健全的管理体制不但不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相反,还会起到反作用。很多农村受城乡一体化的影响,农业社会结构已不同于以往,所以固有的经济管理体制已经有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尤其在利益分配问题上尤为突出,这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另外,一些偏远山区的村落,其经济观念已经跟不上社会总体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滞后现象,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2.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执行力差

近年来,我国已经加强了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并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这些与农业经济管理密切相关的规定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很多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对现在的社会经济形势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农村经济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再加上管理人员执行力差,所以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不能及时的传达与贯彻执行,使得农村经济管理效果不理想。另外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受教育水平不高且工作不积极,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缺乏动力,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农村工作效率低

由于农村发展受限,农业经济的工作大多以手工制作为主。现代的科技发展迅速,相应的农业生产设备也提高的农民的工作效率,但是现代化的技术仍然得不到全面的应用。首先,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对现代设备的操作很难完全掌握,很多土地作业都采用传统的人工处理模式,使得工作效率很低,严重阻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1.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农业经济改革的利器就是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一切工作的开展都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已经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逐渐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现在人们对环保问题愈加重视,所以农业经济的增长模式也应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另外,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屡次被曝光,所以还要重视农业产品质量和安全,这就要求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思维和方式都要改变,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制度进行合理的改革。首先要是农业的发展理念得到改变,实现农村经济结构合理化,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其次对收获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增加其附加价值,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链条的构建。最后,也是目前国家最提倡的一点,就是要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使我国农业经济得到长远的发展。

2.对基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组织培训

作为农业经济管理改革的革命者,必须拥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不能一问三不知。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而不只是简单的传达国家出台的规章制度。通过严格的培训,使其能够认清当今形式,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为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工作,提高其执行力。另外还可以将其工作效果与薪资水平挂钩,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且使其紧跟时代步伐。

3.创新群众利益管理方式

农民作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庞大群体,在改革中,首先应该维护其利益。在新农村建设的改革过程中,基层的工作难免会与民众的利益有所冲突,很多地区政府部门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执行过程中与民众的利益冲突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甚至有时无能为力,导致民众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信任度降低,使得改革的步伐受挫。因此,基层的工作人员要对群众利益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在遇到实际问题是,把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使得政府与民众保持良好的关系,以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进程。

4.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

篇2

1.1.1尽管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水平与西方先进的国家相比是很落后的,而且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也造成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很慢,缺少国际竞争力。怎样让中国的农业和很好地应对世界的变化,是今后农业管理需要重点分析和探究的内容。

1.1.2现代农业发展出现“生态化”的概念,充分地体现了人类对保护环境的关注,现代农业的管理也需要在可持续的发展上下功夫,并带动农业管理观点的变化。

1.1.3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央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三农”相关的工作,关注农业现代化,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中国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实行分散的农业生产体制,对以规模、产业、集约作为主要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不适应,加大了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难度。另外农业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2.农业经济表现的形式

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农业表现的第一个特点是结构的改变。以前是农业辅助工业,如今却是工业反哺农业,这可以看出来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是非常大的。政府出台了很多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对结构制定了合理的调整,确保了农业和工业可以均衡的发展。中国具有非常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这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也是现在的国情。在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以及发展经济的活动中,农村有着很大的贡献。我们可以理解,如果没有农村足够的支持,就没有现在比较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现在,中国的城市已经具备带动农村协同发展的能力。

3.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3.1建立一支素质高的人才团队。新农村建设不能离开高素质的人才,现在中国政府鼓励大学生去当“村官”,这个举措还不能完全解决农村技术人才缺失的情况。大型的机械化播种收割设备现在已经普遍在全国农村使用,农业的生产迈向了多样化,这些都需要大量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作为支撑。同时还需要免费开办技术培训课程,对基层的农民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基本的生产技术常识等等。

3.2科学和合理的规划,首先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使用有效的科技方法,服务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组织相关的农业专家,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适应农村生产和发展的相关方案,利用走访基层,真心听人民的意见,如果确定的方案是可以执行的,就大力推广到各地农村进行实践。

3.3管理模式的改变一定会破除魍撑┮稻济的管理模式,推动农业的产业链发展。以前只看重片面的管理模式,把眼光主要放在销售的全过程上。现在还应该去细化农产品加工的环节,建立好服务的物流,严格把好质量关。

3.4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系统,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建立科技服务站,把建设和管理充分结合在一起,找到一个适合现代中国的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案。①现代的农业服务系统包括了农业在生产领域的生产资料,一站式的交易,合理的种植技术培训,农用器具的服务内容。②现代化的农业服务系统,建立了完善的农副产品收购和农副产品的期货平台,帮助农民解决了卖货难的实际问题。

篇3

中国的基础产业是农业,农业是中国的第一产业,农业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属于特别主要的支柱,对国家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1978年以后,中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农业产品的生产率每年都有所提升,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为科学的集约型经济。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农业可以更好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农业的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构成因素,现在农业经济发展不只是决定在农业的投入方面上,信息技术使用更是影响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的重要因素。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将它们进行有效的结合,是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1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应用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从农业的生产到农业产品的销售每个重要的环节都要使用信息技术开展营销。详细的说就是在农业范围里,把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在农业生产中进行使用,将信息技术进行全方位的使用。它可以有效实现和发展农业的决策体系和管理系统的结合,促进农业在生产效率方面的提高,保证科学的管理。我们要注意,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使用不是简单过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应该进行全面的实施信息的管理。详细来看就是要实现农业资源、农业教育、农业技术和农业市场的信息化,必须要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每个环节中,才可以实现农业完成现代化的建设。

2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近些年来稳步的提高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使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成为一个主要的趋势,信息技术对农业的经济管理有很大的作用。

2.1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小康社会有很大帮助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现代化的技术行业在进行持续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保证城乡共同进步和发展是政府所关注的。伴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现在已然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可以提高农村现代技术的水平,推动农村更好的发展。

2.2有力的推动农村经济进行产业化的升级

当下的市场经济开始全面的开放,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将会把农业经济推到社会制高点。农业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农村经济需要进行产业化的升级才可以适应现在的形势,强化农村间的联系,走农业化经营的道路才是应对之策。

2.3对于培养专业农业人才有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不能缺少科学技术的支持,也不能离开产业的经营。把信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进行使用,可以提高农业知识在传播方面的速度,强化农业地区之间的联系,争取将农业技术进行普及,保证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素质高的农业人才。

2.4利于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中国因为农业的发展历史非常长,而传统的农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非常单一,中国的农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很弱。将信息技术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去使用,主要是利用生物工程的技术等这些措施去转变传统农业的一些问题,逐步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更好的发展,把农业的发展变为资源的密集型,最后彻底改变以前传统农业的形式,进行新型农业经营方式。2.5可以有效的使农民进行经济效益的增长有关的数据统计显示,一些农业的生产地区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农产品的产量少而发生的经济方面的贫困,真正导致农民收入低的原因是农民没有办法正确的掌握有关市场的最新信息,而他们的农产品销售策略也跟不上市场的瞬息万变。因此,必须要保证实现农业经济信息的管理,将现代化的技术进行充分的发挥,一定要坚持市场的主要导向功能,帮助农民掌握市场的信息,做出科学的营销策略,提高他们的收入。

3信息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结合遇到的一些问题

其一,农民缺少信息化的意识。农民对信息技术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的农民都是在很偏远的地区居住,他们的教育水平非常有限,农民的思维严重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们对新的技术和设备缺少了解,大部分的农民封建思想很大,他们自以为种植经验丰富,不屑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这会严重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二,在资金的投入方面没有达到标准,信息技术就不能进行现实的施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其实并不是非常简单的过程,它不但需要农民有基本的知识,还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这些年来政府在农业资金的投入上也在努力的加大,可是相当一部分的地方农业把资金用在其他的地方,这就导致农业在信息化的建设方面步履维艰。其三,农业的信息资源缺少必要的整合。中国有的农业地区虽然是按政府的要求进行发展,不过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就是农业的信息资源非常缺乏。地方一部分的农业网站的信息不但缺乏权威性,还没有做到及时的信息更新,这样不能充分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其四,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非常缺乏。农业经济管理的趋势是信息化,可是因为信息技术有一些复杂,中国现在拥有优秀技术的专业人员非常缺少。

4农业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的策略

4.1强化宣传的力度,将农民进行信息技术使用的意识进行提高

农民是农业建设主要的力量,提高农民的思想和意识是发展信息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结合的关键因素。所以政府和地方必须要强化宣传的力度,积极的宣传农业信息技术的效果和重要作用。同时农业地区要组织农民培训,请专业人员对广大的农民讲解信息化给大家带来的便利以及对农业生产有效的作用,提高他们的素养,为了下一步的发展进行基础的奠定。

4.2提高资金的投入

农业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一定不能缺少大量资金注入,中央政府需要制定可行的资金投入方案,结合不同农业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制定,帮助农业地区早日的实现信息化的建设。地区需要把资金的使用用到实处,确保信息技术可以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顺利的实现。

4.3保证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信息化设备与技术在进行完善以后,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要确保农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转变以前传统农业信息比较单一化的不足。

5结语

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完善,农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因为它已经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了阻碍作用,必须要进行改革。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不但是趋势,也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最好方法。它可以提高中国的农业经营规模,实现农民在经济方面的增收。政府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农民在认识水平方面的培训,等等,这样才可以推动中国农业的繁荣。

作者:董文丽 唐烨 单位:临江市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篇4

农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到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经济的发展管理更是会对国家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体的自身利益。为了确保农业经济向着健康方向发展,需要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全面了解、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让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于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适应,导致管理力度严重不足,且执行力也明显不足,使得无法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并严重制约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2)我国农业管理体制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且缺乏系统性、完善性,导致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农业的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不能更好的适应农业社会的结构调整。而在这种欠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很多经济活动也丧失了原有的活力,管理执行力严重不足,严重阻碍到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3)长期以来,农业在我国都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不断流失,加之原有的农业经济体系存在的诸多不适应,导致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阻碍[1]。另外,在农业管理上,由于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缺乏,并存在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足,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无法真正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在执行力方面,由于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较为单一,且经验不足,也导致执政能力严重不足。

2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篇5

虽然说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据着主体的地位。但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相比较于工业经济来说发展起步的时间是比较晚的,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实行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才取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现在我国的新农村政策的全面推进,党和国家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多,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进行发展。但是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当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这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主要问题就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急需进行解决以及改善的问题。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与经济发展不相符合。随着现在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了十分有效的建立以及实施。但是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却没有及时的进行改革以及更新,也就导致了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不相符合的,这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现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的制约以及限制。不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方法的有效展示收到了极大的制约,同时也严重的影响了现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当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多的,但是其中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现行的国家经济体制的不协调是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急需进行解决。

2.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主要产业,并且一直都是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的。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我国政府针对农业出台并且实施了很多的制度,并且也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明确的提出了要求以及相关的只是,这也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树立了坚强的后盾。但是在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过程当中,很多的农业经济管理问题都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很多的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度是完全不够的,这也就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效果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再就是我国的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点主要就是体现在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落后,并且在执行力度上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我国的农业经济进行发展的同时,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是需要进行相关的提升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忽视,是会直接的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产生影响的。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之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有这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的收入,我们在农业经济管理当中需要构建一个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现在笔者针对新型农产品销售体系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进行简要的介绍。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主要目标有三个,那就是高效、安全有序以及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想要实现这三个目标,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就应该具有着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个就是营销主体的规模化以及组织化,第二个方面是交易方式的现代化,第三个方面是批发市场的功能齐全,第四个方面是物流配送系统的高效率,第五个是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零售业态,第六个是交易行为以及市场秩序的标准规范化。

2.信息化应用更加的广泛。随着现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以及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逐渐的对各个行业的传统工作模式进行了改变。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我们应该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这样有助于对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行推动。现在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当中信息化的规模在进行着不断的扩大,信息化已经开始逐渐的向着我国农业经济当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对于农业技术成果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变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有着很大的帮助。推行农业经济管理有助提高现在农业管理的水平,所以说现在我国的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进行相应的提高,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对于收集以及整理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都是能够提供便利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有效手段,也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农业可以的开发以及利用。

3.农民合作社的改进。农民合作社就是把农村当中的农民联合起来,这样能够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于生产成本以及交易费用都能够起到相应的节省的作用,并且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农民市场谈判地位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说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我们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及发展。通过相关的研究,笔者得出农民合作社当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质因素、商誉因素以及关系因素与合作社的发展是有着正相关的关系的,并且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其中商誉因素以及物质因素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是有着更大的影响的。人力因素主要就是有社长的文化程度、担任社长的年数以及是否生产大户决定。制度因素则是由农民合作社当中的机构设置、会议记录、公开财务运营以及盈余分配等相关的情况进行决定的。物质因素有农民合作社的办公场所、服务设施以及注册资金来决定。商誉因素则主要由农民合作社的注册商标以及相关的名牌产品和绿色认证等决定。关系因素则是由农民合作社与政府当中的相关部门以及村里的组织关系来决定的。通过对以上关系的分析,笔者针对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大对于社长等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社长的专业技能以及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对于合作社当中的组织机构衱利润分配等都是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制定,需要做到让每一户农户满意。对农民合作社当中的物质资源进行适当的增加,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以及自身的服务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当中的支柱产业,随着现在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不断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的,但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却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农业经济,本文主要就是介绍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薛敏.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06:218.

[2]于果,马秉南,董洁.浅谈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J].品牌(下半月),2015,06:12.

[3]朴香玉,崔洙男.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7:266.

[4]谷尚菊.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漫谈[J].农民致富之友,2015,18:28.

篇6

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农业经济仍未及时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脱节

在国家发展初期,国内仍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的发展体系,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及服务经济共同协调发展的模式。因国内经济成分过于复杂,国内不同经济的管理配置仍然缺乏相应的制度体系的配置。对于农业经济,同样也缺乏相应完善的管理体系。

当前发展阶段,尽管国内农业经济管理节奏得以持续提升,但是与农业经济管理相匹配的管理体系仍未得以明显地改善,不利于国内农业经济管理的进一步改善。这种管理制度的缺陷,严重不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健、快速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不全面

在当前阶段,农业经济管理不够全面,部分农业实际生产环节几乎是死角。在实际农业经济管理中,往往存在过于注重特定环节,而忽视了其他生产环节的问题。比如,农业经济管理过于关注农业种植环节,重视农业生产质量的提升工作,但是却忽视了农业产成品后期加工环节的管理工作。而农产品后期加工工作是食品安全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均是由于非法商家处于成本下降的考虑而应用了非法的农产品加工方式所引起的。

3.农业经济管理意识过于薄弱

在国内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健快速发展,党和政府已制定了很多保护农业经济的法规与正常,而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同样也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规范。

但是,自从工业改革及城市化的进步进展,从事农业经济发展的人员在急速锐减,造成农业经济发展队伍后备力量严重不足。此外,当前部分农业经济管理员工实践经验过于薄弱,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错误的理解,造成农业经济管理意识过于薄弱。比如,部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员工在平常实际工作中,农业管理制度关注度严重不足,再加上管理理念过于滞后,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另外,不同农业经济工作员工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工作态度不够端正,知识储备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解决策略

(一)改变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

目前,国内农业经济管理中最大的不利因素便是农业经济管理思维过于滞后,管理模式跟不上国内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需求。结合全球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经验来看,改变农业经济管理的思维模式便是积极有效的解决策略之一。传统的思维模式大多是应用产量扩大策略,比如在建国初期,为了超英赶美,而应用不正确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策略。当前,随着居民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烈,针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也应该要转变思维模式,而不能仅仅依靠农业产量提升这一单一的发展策略,而应该更为关注环境保护,注重环境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此外,还需要密切关注农产品的安全与健康。

(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发展中,管理队伍参差不齐是阻碍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以更好地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服务,推动农业经济稳健发展。

1.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福利地位

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团队参差不齐,难以吸引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薪酬福利较为低下,与其他行业相比毫无吸引力可言,因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薪酬福利极重要。其一,国家应该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扶持力度,投入更多的资金关爱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其二、应该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企业的优惠力度,这样才能够让农业经济发展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力度,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吸引更为优秀的人员加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队伍中。

2.加大高校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力度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国内大多高校所设置的学科更加接近于这些经济发展领域。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应该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大高校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力度,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三)应用信息化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果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本质上就是指利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各类农业经济发展领域信息及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综合应用,从而实现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优化,明显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效率和管理决策能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健康、稳健及快速发展的过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有利于传统型农业经济向知识型农业经济的转变,并且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还能够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篇7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领域,致使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转变,极大的促进了社会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有助于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创新,为现代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基于此,需要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方式创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便于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缩小城乡差距,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信息技术发展和变革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完善,对于互联网中海量的信息资源,如何从中提取有价值数据信息难度较大,而大数据技术可以满足这一需要。对于大数据的处理,需要新的处理模式出现,以便于具备更强的决策力和处理能力,实现海量数据信息的深层次挖掘和提取。作为数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非结构化数据有实践性强、价值密度低的特点,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通过数据来解决问题和管理决策。“互联网+”作为网络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形态,通过在线和连结,有助于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提升实践成果,以便于为社会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搭建广阔的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识别技术、智能感知和普适计算等技术,在互联网中应用,可以将人机物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信息的智能化处理。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有助于推动物联网业务优化和完善,拓宽应用范围。基于此,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带给人们更加深层次的感知和体验,实现大数据的高效处理。

2.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推动经济管理持续深化,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在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科学化管理,改变传统管理方式的局限性,借助信息化经济管理方法,改善传统管理模式的缺陷和不足,以便于提升农村经济宏观管理效率。其次,推行农业农村经济宏观透明化管理,实现对经济信息的查询和监督,提升经济信息透明度。最后,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质量,以往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较为复杂,很容易受到人工操作误差影响,而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有助于及时改进其中的问题,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质量。

3.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信息技术运用的问题

3.1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

纵观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现状来看,信息技术尽管在数据处理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但是由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严重影响到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成效。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并未开设有线网络,甚至没有公路,经济管理工作中无法通过有线网络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对于此类地区,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工作,借助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尽管使用卫星网络可以提供稳定网络支持,但是成本费用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成效。

3.2专业信息技术性人才匮乏

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由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将会严重影响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更为关键的是,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特性,缺乏专业信息技术性人才。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要落后于城市,在教育方面投入力度不足,高学历的农村居民多数已经进城,留在农村的居民较少,所以迫切的需要培养更多专业技术型人才,为经济宏观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支持。但是,由于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3.3信息技术服务应用范围狭窄

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管理质量,为农村经济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农村信息化经济管理主要表现在农村集体经营和农业合作社放慢,但是对于不同技术服务人员而言,信息管理需求会发生不同程度上的转变。而当前农村区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但是由于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不高,导致信息技术尚未全面推广和应用。

4.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4.1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原有作用为了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应该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宽度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宽带网络运营商作用,在政府的主导支持下提供充足资金支持,以便于为网络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加强网络通信技术的推广和宣传力度,借助信息化技术来综合分析其特征,在降低网络建设成本的同时,切实提升网络稳定性。此外,加强网络通信技术的运用力度,降低建设成本基础上,提供可靠的网络连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辅助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工作开展,为农村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4.2推动信息技术创新

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对信息技术合理化运用的重视程度,结合农村经济实际发展情况,借助合理的信息技术来改善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缺陷。但是,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和企业经济管理之间差异显著,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农村信息化水平滞后的问题。所以,应该进一步加强资金投入力度,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和完善,以便于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3构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农村经济较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为了改善其中的问题,应该构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在政府的主导下整合资源,实现农村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诸如,引入社会资金支持,推动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同时,满足农业市场发展需求。在推动农业现代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户收入。

4.4加强信息人员培训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37-02

一、创新“行校结合、校企合作”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

1.“行校结合、校企合作”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依托行业业务主管部门,携手全省各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局)、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与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农业经济产前策划,产中管理与产后营销环节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以能力项目为载体设置教学内容。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层级递进、循序渐进的思路,将全学程分为“4+1+1”三个递进的教学阶段组织教学。教学进程与内容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阶段(1-4学期):专业基本技能与素质培养,分项培训职业岗位技能。第二阶段(第5学期):专业岗位综合能力培养,模拟训练岗位操作能力。开设专业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通过ERP软件和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软件模拟农村经济经营管理过程及工作任务,将农产品市场调研、产品营销和企业经济效益分析等技能贯穿于一体。第三阶段(第6学期):顶岗实习,进入社会掌握工作能力。运用“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农校+农村+农企+农协+农户”专业办学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顶岗实习。

2.“行校结合、校企合作”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立项目管理小组,确定试点班级。依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协调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关系,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按照层级递进、三段安排方式组织教学进程,安排教学内容。“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组织专业实训。多元主体、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分析工作实绩与目标的差异,进行动态调整,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实用性加以修正和完善。

3.建设成效。2011年《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教研成果获得第四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教研成果获得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2010年本专业学生参加牡丹江地区高校大学生演讲比赛获得第一名。“双证书”获取率由80%增加到100%。

二、基于农业经济管理流程设置核心课程,实行“双证融通”

1.建设措施。首先,根据毕业生履职能力培养需要,确立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行分项设置、相互补充和整体耦合。其次,基于农业经济管理流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农村经济、农村经济核算、农业企业经营运作和农产品营销四门核心课程。在此基础设置其他专业课程。第三,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将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实现“双证融通”。按照“经济以社会为课堂,课堂外延与社会融合”思想组织教学内容与安排教学进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采取举案分析、角色扮演、软件模拟、分组活动、任务驱动和现场实做等方法进行授课。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第四,“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组织与安排生产实训,以“农校+农村+农企+农协+农户”实训平台为支撑,着重培养学生策划、经营、核算与营销四大职业岗位能力。

2.建设成效。新增国家级精品课《农产品营销》,完成《基础会计》等5门省级精品课建设,完成4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公开发表教研论文36篇,主持完成省级教改课题11项,主编专业教材16部,其色教材4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获得第三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三、构建形成职业化、综合化和开放性的专业实训平台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①社会内化,仿真模拟。引用真实案例,建设模拟经济法庭、商务谈判室和报关大厅等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演练和掌握实际业务处理能力。②虚拟岗位,软件操作。新购计算机227台、专业教学软件26套,设定虚拟岗位,进行经济核算、贸易业务和物流配送等管理程序及方法训练。③“引企入校”,实际经营。学校提供场地和基本办公条件,引入星辰速递有限责任公司和牡丹江国恒商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委托经营和教师自营两种模式。④前校后厂,现场实践。学校的农场、畜牧场、校园超市和农副产品经销公司常年开放,满足学生参加生产技术与管理实践的需要。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①依托行业,服务企业。依托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组织学生参加农村经济调查,增加实践经历和体验。与牡丹江德世盟公司、大润发公司等企业合作,学生为其代销商品和进行市场宣传。②携农企、助农协、带农户。依据农业产业化企业产品订单,协助桦川岩顺香谷合作社、海林长胜农机协会等合作组织进行经营策划、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带动农户实现标准化生产与规模化经营。③多方合作,共建共享。依托黑龙江省用友软件公司等企业,与区域内兄弟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多方合作互惠共赢,实行资源共建共享。

3.建设成效。新建农产品营销、农村经济核算和农产品模拟贸易公司3个实训室,扩建农村经济策划和企业经营管理2个实训室,引入星辰速递有限责任公司和牡丹江国恒商务咨询公司2个合作企业。新开发8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多元投资、机制创新、方式多样,建成了功能配套、模拟与实战并举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体系。

篇9

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农业经济管理在长期发展中并没有更上时代管理的步伐,其存在条件管理的落后,但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落后。例如,农产品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市场问题及再加工问题等等,根本原因是农业缺乏系统的管理,对农产品的产生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或是不重视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在其产生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技术评判标准,生产的流程不规范等等,同时仍然处于被动销售的状态,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及销售的手段多是停留在人工在市场被动销售,没有积极采取一些营销的手段或是增加销售的手段,如网上销售,或是加工成品的销售等等,这些都表明了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落后。

农业经济管理技术手段落伍。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的第一动力。特别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然而,我国农业经济本身发展相对落后,同时农业多是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及小镇,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不能正确认识信息科学的用处,甚至没有接触过信息科学的发展。同时,农业的发展不均衡,缺乏必要的技术管理人员,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限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发展落后。国家重视农业的管理与发展,并对农业的发展投入了一定的人才与资金。但是,农业经济管理的好坏取决于领导农业管理发展的团队。管理者受教育水平及拥有的管理技术决定了农业管理发展的程度。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知识已经不只是农业这一学科,其中还包含了管理、法律、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对于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是管理者自身没有与时俱进,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自身的发展落后与农业现代化管理的发展,如何促进农业管理的发展的进步,如何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建立建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建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前提。首先,过去的农业发展主要是以传统的农业为主,在农业的建设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废物等,并且是一昧的追求产量。这需要对农业发展的理念进行改革,向绿色、低碳、环保、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军。因此,目前需要解决农产品种类单一的问题,创新并开发出新的农产品品种,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策划多种营销手段,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向的农业产业链。其次,需要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以创新型的技术提高农业的价值,真正在技术水平上提高农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市场中国占据重要的地位;最后,需要对加工后的农产品或是其他直销的产品进行严格的食品安全严查,保证其绿色、健康、无污染,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危害。这是农产品可以长期的根本。

全面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动化的农业发展将成为主流,而信息化的技术及设备则是核心。这需要在农业范围内大量传播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先进的技术及时获取有关于农业的信息,以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率。在过去,传统农业发展获取的信息主要是天气现象,谚语及先辈的经验等等。但是,在如今,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不适应与跨时代的农业发展,必须依靠智能的手段获取。国家应对农业管理的发展投入一定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尽可能在农业范围内普及计算机和网络。同时,为其配备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实施。

篇10

1.前言

 

对于我们所处的信息化时代来说,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是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2.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使农村与城市、国内与国外保持信息的联通,使农业的发展能够充分的利用和发挥现有资源,而且农产品所面临的市场也会由于信息化的作用而得以扩大;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因为信息化的原因也会顺畅有序在农村和城市间流动,进而加强了城镇化的建设,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决定性的条件。同时,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能够帮助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找到理想的实验基地实践他们的研究成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由于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决定了其自身的固有特点——成本高且质量难以控制,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标准化的生产,同时运用先进的贮藏和加工手段,而实现这些的前提就是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2.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以运用高科技技术和设备为前提的,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是保证农业发展各个领域得以利用高科技技术和设备的必要途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软硬两个方面的支撑,其中软的方面的支撑就是信息化。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使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个环节的经营者获得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有利于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避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的相关经济管理决策部门的决策失误。同时,由于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还能够提高农民的文华素质,增强农民的科学意识,进而全面推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在农业及农业经济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设施设备的建设,只有完善了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才能进一步的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信息化建设中设施设备建设不完善甚至是没建设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信息化网点的覆盖都是不完善的,农民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多都是通过传统的手段,农业活动的开展也是通过人力或者是一些机械设备来开展。信息的传播是很缓慢的,信息量也小,而且具有很大的时滞性。

 

3.2信息化服务人才短缺。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除了设施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涉及多个领域的相关信息的采集、储存、分析、计算以及传输,这要求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服务人员是一种复合型人才,而这种复合型人才的缺失,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制约作用。而且,相关部门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够的,这会使社会上与专业相关岗位的待遇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学生对职位的期望,这使得这些专业的学生很少有走向农村真正的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与实践的。

 

虽然高校内有很多做相关研究的学者,但所做的研究一般都只限于发表文章。因此目前虽然关于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研究很多,但真正在农村实践的几乎没有,这使得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3.3信息资源开发滞后。虽然网络信息内容繁多,但是有针对性、指导性、预测性和时令性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偏少;而且针对农业、农业经济的应用软件的开发也处于空白阶段,可以说几乎没有完善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网络专家诊断系统,这都有待进一步开发。

 

3.4信息化意识薄弱。我国农民以及一些基础工作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收入较低,接触的计算机等信息工具用于农业生产和经营方面的意识是比较薄弱的。而且,地方的政府也没有意识到信息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忽视了对信息的利用。可以说,信息的有效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4.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具体措施

 

4.1完善信息化网络的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的重要环节就是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它是有效的分析,处理和传播各类农业经济信息基础。信息化网络体系包括基础传输网络及在此基础上的专业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以及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只有获得有效的农业经济信息,才能将信息资源整合并利用与农业经济的决策。

 

4.2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在加大人才培养这一块,我们既要搞好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也要着重农村当地人员的培养。一方面,要实施有力的措施,做好农业农业信息技术、经济和管理三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努力组织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专业团队。另一方,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因为在信息化建设中他们既是参与者也是使用者,唯有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真正的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4.3创新信息化的服务模式。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主要是从其主体的社会化、内容的多元化和载体的多样化来体现。首先,农业经济信息主体化是以确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多元参与”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结构的建设为模式,有效并快速的推进农经经济信息化的发展的。

 

其次,提供内容多元化的农业经济信息服务,例如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农业科技信息,可以是农业经济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应,进一步降低农业成本。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可以传递新的农业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及服务理念,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农业信息服务载体的多元化,主要是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氛围的的制约,在发展新载体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传统媒体的信息服务载体,充分发挥新载体和传统载体传播信息的重要作用。

 

4.4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发挥其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协调和组织职能。政府需要制定统一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目标、方针和任务,进一步落实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同时充分发挥其协调和职能,整合多部门的信息资源,提过农业经济信息的全面性、时效性和可用性。

 

5.结语

 

篇11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奠基石,更是提高我国人民经济水平的前提条件。近几年来,在经济体制与科学技术双重革新的带动下,农村经济正一步步的向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坐标上迈进,可以说,农业经济已经进入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现阶段。

 

一、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设现代化农业是提高农业整体竞争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只有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以及资源利用率才会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才能得到保障。农业不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根本无从谈起。

 

(二)城乡经济体化。由于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明显,所以在今后段时期内,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将会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工农业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使他们之问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优化组合,而这是以城乡经济体化作为前提条件的。换句话说,城乡经济体化会带动城乡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使其优化组合的水平提高。由此可见,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就是城乡体化,

 

二、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1)农业专业知识的范围日益扩大。(2)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断趋于国际化。(3)农业经济管理知识逐渐外延。(4)农业经济管理中环保意识开始渗入。仔细分析世界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知道,全球化的知识产业是各个国家的首要关心问题,但是最为热门的问题还是对于环境的保护问题。

 

三、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延续过去保守的思维模式,遇到困难坐等帮助,不能主动的想出解决办法。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还不够,农民对科学技术与科学信息带来的影响收益还不够多,导致农村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获取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向的平台较小。

 

四、提高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对策

 

(一)实行项目化运作。借助城市工业技术、人才、资金、物资、设备等生产要素,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加快城乡体化进程。不断谋划和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吸纳外来投资,激活民间资金,进入规模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销等领域,建大基地,办大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规模化生产,体化经营,借助外力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使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二)实行产业化经营。用抓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应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个整体、

 

个系统工程来抓。以工业化的组织方式为手段,围绕市场需求,引进高新技术,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组织农业生产,搞活农产品流通,全力推进农村的产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三)必须实行市场化营销。农业实行市场化营销,不只是般地抓农产品销售,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市场需求的调研预测,选准目标市场,调整农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同时创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秩序。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统、开放、竞争、有序和公平、公正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

 

五、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农业经济的稳定与提高是加快国民经济的基础条件,农业经济发展的快慢,事关全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首先,农业发展方向要明确,要切实有效的解决国民一直关注的“三农”问题,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拓展农业经销范围、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合理化权益、提供劳动力就业等为主要目标,以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营销理念为支撑,将产品与技术进步的融合在起,让现阶段的农业经济走上技术化、体化、多元化的道路。

 

(一)推进农业经济体化进程。由农村走入城镇,再由城镇走入城市,这步步的迈进,我国人民的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上来,农业产业才能脱胎换骨的屹立于经济高山之上永推不倒。城乡体化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全力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所谓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就是要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一个整体来推动,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围绕市场需求,把优质、多产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引进推广,进而达到品牌产业。

 

(三)推动农业经济工业化进程。运用工业理念在农业领域内进行生产、营销和管理,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就在于如何将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工业化思路正是解决这

 

问题的先锋军。

 

篇12

我国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改革,大力打造以科技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以科技和智能化为主,所以,当代农业经济转型要朝着智能化和科技化种植技术发展,通过创新农业种植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来提高现代农业经济转型的速度,从而开展现代化农业种植,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然而,就目前的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现状来看,有一些地区依然存在着管理不科学的现象。为了解决当前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我们有必要对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进行探究。

一、当前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转型无法实现观念的更新,导致管理方式落后

通过对当前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很多地区都在积极进行农业经济的创新和改革,但是在农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经济观念。比如,一些农村地区农业经济转型中仅仅只是更换了农作物的种植,如将大豆更换成玉米种植,又或者是将小麦变成了棉花种植,虽然这种方式也是农业经济转型的体现,但是这种农业经济的转型效率较低,无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直观的影响。农业经济转型不仅指的是在农作物的种植上,更重要的则是指在农作物的加工和销售以及生产上,从多角度入手,才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通过对当前农业经济的转型调查和分析后,我们发现,很多农村地区在经济转型中没有进行根本上的改变,仅仅只是从基础的种植内容入手进行转型,无法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实现农业经济的转型。

(二)缺乏专业的科技和技术指导,农业经济转型效率低

在农业经济转型的今天,科技力量的重要性得到了凸显,农业经济转型的方向就是以科技为基础开展农业种植和促进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但是在实际的转型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导致农业经济转型的效率较低。我们可以先从农业经济转型的发现来分析,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以科技为基础,以智能化种植为核心,但是前提是需要农民掌握专业的技术,农业种植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管理技能,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好农业经济转型的管理和促进农业经济转型的高效发展。当前农业经济转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农民没有掌握相关的技术,并且管理制度落后,这些都是当前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中常见的问题,更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

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种植越来越离不开科技,以智能化种植为核心的科技农业是现代化农业改革的重点,现代化科技农业种植可以使种植方式更加科学,这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农业经济转型也体现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以往的农业发展中多数都是以农作物种植为主,随着农村改革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模式发生了变化,比如从最初的农作物种植转变成了农作物加工和销售,甚至部分地区形成了一体化的农业发展体系,这为农业经济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基础经济,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整体效果,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看出,农业经济转型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农业发展的一体化,所以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非常重要。

(二)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农业经济转型最直观的结果就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所以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就有了保障,通过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策略

(一)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农业经济转型速度

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首先需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比如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农业部门要加大对灌溉设施的建设和防汛、防旱水利设施的建设等等,通过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来保障农作物的生长,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比如农村地区的农作物交易集市建设,或者建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路径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可以拓展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使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提升。不仅如此,农村地区还可以和电子商务销售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和城市批发市场建立合作,或者在农村建立农作物加工厂等等,这些都是当代农业经济转型的途径与方式。农业部门和地方政府要重视农业经济的转型,加大投资力度来促进当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一些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设备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农业经济转型和管理中需要重视的内容,需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扶持,这样才能有效做好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型,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对农村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为农业经济转型奠定基础

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中,农民的专业技术直接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中,需要加强对农村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其掌握专业的技能和相关的知识。例如在农业种植技术转变中,无论农业种植转变朝着什么方向进行,都需要农民掌握相关的技术,从农作物种植转变成果蔬种植,或者是到农作物加工等等,这些都需要掌握专业的技术,才能有效地保障农业经济的转型。不仅如此,农业经济转型的方式多种多样,农业部门需要结合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培训,例如培训一些专业的种植技能,对一些加工技术等进行培训,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农民的种植技术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种植,而农作物的种植又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加强对农民专业技术的培训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农业经济转型的有效方式。

(三)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和制度,提高农业经济转型的管理效率

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中还需要创新管理模式。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多数以传统经济为主,而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朝着科技化和智能化进行,农业经济的管理模式也要跟着科技的发展。农业部门可以结合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农业种植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中以智能化和科技化为基础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变革。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去进行农业经济的管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高效和科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不仅如此,在农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还要开展灵活的管理,避免管理模式的单一而影响当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和趋势,只有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趋势开展管理,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和创新,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结语

总之,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式,更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途径。所以,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经济转型的重视,做好科学合理的监督和指导,来保障农业经济的有序转型,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化,达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长青.我国农业经济转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18(7):169-170.

篇13

基于农业经济管理过程的“产前策划、产中管理、产后营销”能力与素质培养需要,以应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主线,设置五个层级课程: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能力课程和专业综合能力课程(如图2),按照从单项到综合,从模拟到实践的原则,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课程内容实行分项设置、相互补充和整体耦合,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双重需要。

(二)精心策划,试点运行,科学管控专业改革进程与质量

本模式是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理念、方式与方法的全面性改革与创新,其科学性、适用性和实用性需要进行实践检验,通过综合对比分析,结合实际加以调整和改进。过程与方法如下:

1.成立试点领导机构经济贸易系建立由系主任、系教学副主任、系学生副主任、专业带头人、校内实训基地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试点的组织、管理与协调工作。

2.确定试点班级为检验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经研究确定农经081、091、101班为试点班,农经071班为对照班。

3.试点实验过程与方法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行为准则,遵循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对专业教学内容与质量严格管理,科学组织、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科学安排教学进程。选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试点班班主任,强化试点班级的思想教育工作;从校内专业骨干教师和校外业务能手中精心选聘任课教师,适时开展业务技能与职教理论培训,实现了专职教师“会教能做”、兼职教师“会做能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关系,确保各种资源及时到位,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系部和学校主管部门严格审定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将工作任务与流程项目化,以分组活动、举案教学、任务驱动、角色扮演、以虚拟实、岗位实操和现场教学等方法开展教学;实行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的工作程序,分析工作实绩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对工作偏差进行动态调整,对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三阶能力递进“41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合理性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

二、人才培养改革成效

通过专业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角色发生转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专业学习思想认识发生改变,学习时间投入明显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与处理问题的方法产生根本变化,独立学习、合作共事和勤于思考的习惯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基础,学习成效得到提高,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本专业学生代表队在2010年黑龙江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中获得冠军,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011年在黑龙江省高职院校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中获得冠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09、10级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2009年和2010年参加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经营管理创意大赛有8名学生获得一等奖,14名学生获得二等奖。专业办学质量提升,社会认可率提高。2011、2012年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由2010年的89%增加到100%。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2011-201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5.8%和97.4%,用人单位满意率为9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