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师课堂礼仪

教师课堂礼仪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2: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师课堂礼仪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师课堂礼仪

篇1

同时,肢体语或说是体态语,也是高职礼仪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礼仪教师的肢体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准确、得体的展示自身的肢体语言,既配合了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需要,也是每时每刻为学生作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示范。

肢体语言的表达方式有:

一、眼神

(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很少有其他肢体行为比眼神更能传达出掌握全局的样子。教师在使用“眼神”时要合理调控眼的视角、视域和视线。例如在正常对大众上课时时,以正视为主,这样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对我们讲的”;教师视域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距离,让每排或每列不同角度的同学都感到“老师正看着我,并且一直注意我的所作所为”;教师视线应为短而软,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诚意,从而对所授课程感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能只顾看着少数行为良好、反应主动的学生,而忘掉了其他并非十分认真的学生。

(二)眼神的积极作用可涉及课堂的各个环节。如在重点讲解某个知识点时,有个学生不配合,甚至影响到其他学生。发现这一情况后,教师可以立即用眼神盯他一眼。老师的眼神可以是赞许的,可以是鼓励的,可以是真诚的,也可以是威严的。如对于课堂上见面礼的运用环节,掌握得比较好,展示到位的同学,可以给予信赖的眼神,以示漂亮动作的肯定;对于技术不熟练的同学,教师给予热情的笑脸,投以鼓励期待的目光,传递老师相信你能做好的信息;而对于个别偷懒、不认真练习的的同学,则要用严厉的眼神,表情要严肃,但不点出名字,暗示老师对他的行为不予以认同。平时上课过程中及时通过目光接触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一定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可以避免不良事态的扩大。

(三)眼神在礼仪课堂中具有独特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也可以通过眼睛“读懂”学生。有些教师不能有效使用眼神这个技巧,可以通过练习,经常注视每个学生的脸,不要固定视线,也不要视线易于从学生头顶飞过,或由同学之间扫过,或只是很快地扫描一番而不能注视每一个学生。只有注视每个学生的脸,传达出教师指导并掌握整个教学情境的信息。因次,眼神能进一步预防学生的不良行为,并借脸部表情对学生行为的赞同与反对。

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达各种情绪状态。能传达热情、认真、快乐和责任,都能鼓励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同时,面部表情也能现出厌烦、 烦恼与放弃,这会刺激不良行为的发生。因此,面部

表情的运用,更具有幽默感,让学生更喜欢。

三、身体示范

礼仪课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示范,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准确的动作表象,了解动作的结构和要领,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礼仪规范,提高形象,激发兴趣。教师示范时应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即示范什么、怎样示范等。示范应与授课任务、步骤、学生可能接受的具体情况而定。当然,示范动作要正确,要求教师示范动作过硬、动作规范,力求做到准确、熟练、得体、大方。同时,注重示范位置和方向,示范方向应根据动作结构和要求、学生观察动作的部位而定。教师应尽量把示范方向、线路与学生跟做方向、路线一致。采用示范面有:正面、背面、侧向、镜面等形式。

四、手势

使用许多不同的手部信号来鼓励和制止行为,用以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常用的有:伸出手掌表示“停止”,把手指放在唇上表示“安静”,竖起拇指表示“赞同”等等。这些手势能有效沟通而不影响、干扰必要的教学秩序,而且比口语的谴责来的更有效果。

五、肢体语言的运用实例

1、当老师在讲解动作要领或需要安静时,小王与小张正在说笑,教师就用眼神注视他们,停一会儿,然后继续讲解。当教师注视他们时,小王与小张可能停止说话,如果他们继续讲话的话……

2、教师再度暂停,看着他们摇摇头,也可做一个短暂伸出手掌的手势。他们可能停止说话。但如果继续的话……

3、教师冷静的走过去站在他们旁边,并问全班同学说:“谁能把刚讲的动作要领一一地告诉我?”这是他们应该会停止刚才的动作。

4、教师注视着两位同学并冷静的说:“小王、小张,我要你们现在立即停止讲话”。如果他们藐视教师的命令,应停止上课,把两个同学分开,让他们处在不同的地方,或使出最后手段,通知他们放学后来办公室。你这样做了,需要与两位同学进一步谈话,如果继续不听话,需由班主任、政教主任或校长来处置。

一般情况下,教师使用肢体语言即可,最好不要用到口语责问,尽量不影响上课。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让教学时间不被浪费,学生上课不会分心。

总之,在礼仪教学中,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作用,有利于礼仪课的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因此,肢体语言在礼仪课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与发展。

篇2

一、引言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到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及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是被人们普遍认同和遵守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1]。我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儒家经典论断,意思是不学礼数、不懂礼仪,就无法立身社会。

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渊博学识、创新能力及个人魅力等,会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教师的精神面貌、礼仪素养及价值取向也会在无形中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费40年时间,通过收集9万名学生的信件,概况总结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2],包括友善的态度、尊重每个人、耐心、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良好的品性、关注个人、伸缩性、宽容、教授得法。不难看出,在这12种素质中,友善的态度、尊重每个人、良好的仪表、良好的品行等都与礼仪素养密切相关。

二、高校教师礼仪素养解析

高校教师的礼仪素养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特别是面对学生时)的礼貌、礼节及所持的仪容、仪表、仪态[3]。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礼仪素养应包括以下几点: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

礼仪,是个人修养和素质的表现。正如《礼记》所说:“礼由心生。”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要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具体表现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言传身教;追求新知,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正确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大局意识、主人翁意识和服务意识。

(二)端庄的仪容仪表。

仪容仪表是个人形象的基本要素之一,包括仪容、发式、服饰等,它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品德情操、身份地位等。

1.仪容礼仪。保持面部整洁是仪容礼仪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男教师要保持头发清洁,及时修剪胡须,勤于清洁,避免身上有过多的烟味、酒味和汗臭味。女教师要轻妆淡抹、略施粉黛,喷洒香水以清新、淡雅为宜,同时注意眼部、鼻腔、口腔、指甲等细节,切忌在公共场合化妆、补妆。

2.发式礼仪。教师的发型要自然、大方、整洁、具有个性,但不能过于标新立异,盲目追逐新潮,更不能披头散发、蓬头垢面。除了干净整齐外,还应根据自己的脸型、体型、年龄、身高和气质,选择适合的发型,以增强整体的美感。另外,男教师的头发应长短适中,前不及眉,旁不遮耳,后不及领;女教师不留怪异的新潮发型,不染艳丽的彩发。

3.服饰礼仪。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同样的,教师的服饰会对学生审美观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莎士比亚曾说:“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往往就是这个人的身份、地位与教养的真实写照。”高校教师必须了解和懂得着装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说,高校教师参加教育活动时,不论其服装质量、新旧程度,首先要整洁、大方,要根据年龄、体型、肤色、时间、地点、场合选择符合个人气质的服装。其次,男教师出入正式场合穿着西装时,要遵循“三色原则”,上衣、衬衫、领带、裤子、鞋袜、包等颜色不宜超过三种,切忌着短裤、超短裙、吊带、背心、拖鞋等出入教学或办公场合。

(三)优雅的言谈举止。

言谈举止是人与人之间思想表达、情感传递的重要方式。语言表达是高校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与学生沟通的主要方式。良好的语言修养应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表述清楚、音量适当、语气语调适宜、适度表现幽默。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经过多年研究后得出:有效的沟通=55%的肢体语言+38%的语气语调+7%的说话内容[4]。也就是说,肢体语言可以让我们触及对方潜藏的无声讯息,可以通过人们的面部表情、举手投足、仪态等得以展现。教师的仪态包括站姿、坐姿、行姿和手势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仪态,站立时抬头、挺胸、收腹,落座时动作轻盈、两膝并拢,授课时避免过多地来回走动,巡视课堂时步履从容,交谈时目光柔和、可亲,手势运用恰当、自如。

(四)礼貌的交际方式。

孟子曰:“恭敬之心,礼也。”礼仪作为行为准则和规范,其核心是“尊重”。高校教师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尊重”对方。与学生相处时,要亲疏适宜、远近有度。对待学生要如子、如亲、如友,要尊重、关心、爱护、理解、宽容学生,同时在学生面前要保持老师应有的尊严,做到庄重自尊。与同事相处时,贵在和谐,要积极主动地完成学校、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坦然面对领导的批评;同事之间交往重在礼貌谦让,宽容友善,相互尊重,真诚以待。

三、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礼仪素养的重要性

(一)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喜欢一名老师而喜欢一门课程。学生第一次与老师见面,会特别注意老师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在一定程度上主观地为该教师定位。教师整洁的仪容、大方的仪态、恰当的言谈和得体的服饰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正面的教师形象,从而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当学生认可了教师良好的外在形象和不凡的内在素养后,他们会更喜欢该教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有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虽然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审美标准已经基本形成,但当代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个性独立、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善于展现自我、易于接受新事物。高校教师的言行对大学生的自我形象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高校教师所展现出的良好的外在形象、优雅的言谈举止、丰富的知识底蕴、崇高的职业道德,会吸引学生模仿,从而形成自身的形象定位。

(三)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然大方、庄重得体的着装和言行举止向学生传递有效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中。穿着朴素、举止端庄、谈吐儒雅的教师形象,有助于在学生中建立威信,这样的课堂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反之,不注意个人仪容仪表、形象欠佳的教师,不容易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甚至会成为学生茶余饭后议论的对象,严重的还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四)构建文明校园,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不仅是个人修养和素质的表现,而且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更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道德风尚的体现。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借助礼仪表达对彼此的尊重与友好,可以弱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促进社会和谐。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校园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其良好的礼仪修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可以带动大学生自觉习礼,促进文明礼让、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的形成,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提升高校教师礼仪素养的途径

教师的礼仪素养会对高等教育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积极行动,切实提升高校教师的礼仪素养。

(一)管理层面:严格高校教师准入制度。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严把高校教师质量关、强化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教师行为规范准则,将教师礼仪列入其中,并使其制度化,引导高校教师规范自己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

其次,强化个人礼仪修养的学习和训练。将礼仪学习纳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中,通过学习基本知识、配以具体训练,使其具备基本的礼仪素养。

再次,全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在实际生活中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较容易形成积极情感、抵制消极情绪。这就需要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通过相关政策维护、保障高校教师的权益,使高校教师形成较高的职业自豪感和工作幸福感,将加深教师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内化为自身的动力。

(二)学校层面:加强高校教师礼仪培训。

首先,将教师礼仪纳入高校招聘的考察范围。这就要求学校既重视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又重视其礼仪素养,以此保证高校招聘到专业知识扎实、礼仪素养良好的双优教师。

其次,将教师礼仪纳入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领导应将教师礼仪素质的培养作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定期、不定期开展礼仪培训、礼仪实践和礼仪辅导等。同时,对教师职业道德和礼仪行为进行评估,将其列入教师年终考核的指标范围,使之制度化与终身化。

再次,创造良好的全员礼仪环境。高校要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师生员工的基本形象和言行举止,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配备完善的硬件设施(比如说,可分类的垃圾箱等),在教室、楼梯、走廊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张贴文明礼貌用语、宣传标语等,在一些重要入口处安放镜子,让师生随时关注自己的仪容、仪表。

(三)教师层面:将提升礼仪素养内化于心。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发扬主人翁精神,自尊自律自强,既做学问之师,又做品行之师。”[5]

要提高高校教师的礼仪素养,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礼仪意识,高校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礼仪修养不仅会直接影响自身事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在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道德风尚。要把学习教师礼仪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行为,并渗透到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成为一种自然流露。其次,加强对道德理论的学习。提高高校教师的道德理论水平,是指导其礼仪素养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高校教师传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四)学生层面:及时反馈教师礼仪问题。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既要注重职业素养,又要注重职业形象。但在实际生活中,总是有一些背离教师职业道德、损坏教师职业形象的现象发生,例如:个人形象过于随意;课堂上信口开河,牢骚不断;随意对学生说脏话、粗话,甚至辱骂学生;等等。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之一,是教师礼仪的直观评判者。高校应注意将教师的德育评价与教师礼仪相结合,在学生评教环节中,设置“教师礼仪形象”的相关评价指标,对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礼仪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此考量教师是否尊重每一位学生,言行举止是否做到“身正为范”。通过学生层面的反馈,学校可以全面总结教师礼仪问题,分析该问题的诱发原因,并提出有效整改措施。

五、结语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在谈及大学教育时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其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6]教育系统中再小的事也是大事,教师身上再小的细节都必须重视。教师形象是学校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礼仪素养是当代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深入认识和理解高校教师礼仪素养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之上,通过学校层面的规范要求和高校教师自身的反思改进,高校教师队伍的礼仪素养会有较大程度提高,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君.对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礼仪内涵的解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8(4):3-4.

[2]李欣,杨德利.浅论高校教师礼仪素养[J].学理论,2014(5):264-265.

[3]张晔.高校教师的礼仪素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50-53.

篇3

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孟子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并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的礼仪名言。礼仪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而如今礼仪课程是高校教学中一门重要的选修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无常规,学无定法,对于中外礼仪这一课程,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灵活多变。在高校礼仪课程的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准备并重视实践教学法的采用,这是旅游学科最实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礼仪课程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教学是基于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人的学习发展是在实施某种行为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情景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符合教学规律的学生第一主体,教师第二主体,共同参与实施,按部就班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实践操作行为。这是现代教学在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典型体现。

(一)礼仪实践教学在礼仪课堂中创设一种人为的虚拟环境。在这种优化环境中,教学单位及教师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硬件设施和智力支援。在这种优化环境中,例如在星级酒店演练,可以为实践主体提供极为丰富的情境环境,可以培养学生主体能动性和学习潜能的挖掘。而如果是在课堂内则可以为学生提供茶艺表演的相关器具,图片展示,音乐背景,身着演出服装的学生进行模拟现场演示。这符合主体感知学习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学生在特定环境中对所学知识特点的理解吸收。

(二)礼仪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第一主置。学生在教学中充当第一主体,并不等于离开了教师的主体教学过程,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基本由教师引导,这样作为第一主体的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进行高效率地学习。任何一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思考,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正确引导,都不可能是成功的。

(三)实践教学构建了四个层面的逻辑结构:主体参与现场操作、模拟实践情境演练、知识概念现场感知、操作思维反馈总结四个层面的逻辑结构。

在礼仪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学生作为第一主体直接参与课堂操作活动,通过感官直观地发现事物的特征并通过理性的分析获得事物内部与外部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模拟情境强化演练并获得知识概念的深入理解,最后做出思维反馈总结,得到课堂实践教学的知识深化理解并掌握。

二、礼仪课堂实践教学过程

旅游学科的礼仪课堂可以是教室内的实践模拟教学,也可以是教室外的实践实训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地点可以选择在教室、学院实验室、实训的星级酒店等地方。礼仪课程强调以学生为第一主体,教师为第二主体,教学过程以师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掌握礼仪基础知识,强化对实践技能的深入理解,提高自身的思想情操,提高自身的礼仪操作能力。即遵照体验感受、质询问疑、强化操作等方法开展礼仪实践教学。礼仪课程实践教学可以依照以下具体步骤逐步开展:

(一)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在礼仪课程教学进程中,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制定和教材的纲目特点,把教学计划分为几个教学专题,并确定每个专题的教学目的,在每个专题下面安排实践操作的模拟情景。重在培养学生相应的各种操作技巧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单位和学科老师要为实践教学模拟情景的进入准备好相应的软硬件条件,并做好对相关场景的解说,分小组进行模拟实践操作。

(二)导入课程。作为引导的教师,可以通过解释性情境描述,对所要进行的实践操作进行解说,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合乎情境的音乐及视频展示,来增加课堂的渲染力,以此使学生融入特定的实践情境中。这可以通过课前师生精心准备,使得整个操作过程遵照预期的教学进程步入下一个环节。

(三)教学过程。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作为导演的教师,应当随时关注场景的变化及情境角色扮演中学生的行为,并在教学进程中,采取适当的体态与口头语言维持操作行为的稳步发展,适时适当又不过度地纠偏。未介入场景的学生则可以体验感受,操作结束后,可以总结归纳,及时反馈实践教学信息。

1、体验感受。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体验是抓住情感在认知转化为行为过程中这一不可缺少的要素,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主动应对。

舞会礼仪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舞会礼仪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T·P·O原则(时间、地点、场合),精心准备穿着,同时要重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即邀请舞伴和共舞礼仪。在场地选择上,可以选择学院的咖啡厅,在咖啡厅里设计出舞会场合的庄重典雅气氛,在针这种情境之下,学生有着强烈的展示欲望,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饰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

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教学单位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以及学生的特点,创设虚拟而又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主观创造力,体验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2、质询问疑。在实践教学中,同样可以选择饭店或者咖啡厅,引导学生分小组模拟角色,选择座次,通过不同座次的选择,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获得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例如对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的探究,可以明确在座次礼仪中,我国的政务礼仪与涉外礼仪对座次的讲究。在课堂演示中,给出鸿门宴的图片,对其位次进行分析,明确中国传统礼仪是“以左为尊”。

3、强化操作。寓知识于实际操作中,突出训练环节,在训练中求提高,在训练中求能力。礼仪课程的实践操作环节,强化训练十分重要的。训练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发展需要,设计不同梯度的训练内容与形式,让学生选择,从而激发学生以较强的主体意识投入行为技能的练习中。这正是“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这一阶段,要传授给学生相应的训练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

在站姿训练中,标准站姿所要求的头正、微笑、肩平、挺胸、收腹、立腰、提臀、夹腿,练习时间一般为一个课时。对于条件差的学生,一个课时往往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而对于条件好的学生,一个课时单项强化练习后就能进行综合练习和持久性练习。练习进程因人而易,使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都得到了增强,练习不再是一件被动、强迫的事,因为谁都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训练合格,考核过关。同时,学生的练习可以设计多种有趣的形式:微笑练习有“咬着一根筷子找感觉”;挺胸练习有“双人背靠背”、“单人靠墙”;腿形训练“膝盖夹纸”等。学生回到宿舍后,可以自主训练,教师则可以督促其学习进程。

(四)教学情况反馈。教学情况反馈是整个实践教学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学情况反馈最终对各种能力和行为加以考查,以利教学单位和教师经验的总结提高。教学反馈可以通过比较教学效果来进行总结。例如,可以由卸去角色的扮演者开始,要求他对这个角色的感受和下个扮演者将要获得的感受做出区别,并把他们的体验与这堂课的教学目的联系起来,同时要求其他未参与表演的学生阐述自身的感受并写出相应的课堂作业对此进行分析总结。

三、结语

最后在学院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时,教学单位和教师可以召开师生实践教学研讨会,选择学生进行现场展示,总结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表扬和建议。学生群体还可以通过教学评估,给相关课程以相应的等级,以此对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估总结。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李兴国.社交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金正昆.商务礼仪教程[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32-0110-01

一、教学设计

(一)课程定位

中餐宴会座次排位是市场营销專业商务礼仪课程中商务宴请的准备工作内容之一。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做为一名市场营销一线人员,通过参加宴请工作的组织与参与,是对个人必备人际社交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目标

基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商务礼仪课程目标。明确本单元的目标为:“三知、三习、三修”三个方面。知识目标为:理解中国古代宴会的传统礼仪、掌握中餐宴会座次文化、了解国际商务宴会的位次礼仪;能力目标:掌握宴请座次礼节中如何体现“尊重”的礼仪核心原则、中餐宴请桌次布置的方法、中餐宴会座次排位的方法;素质情感能力:提升职场伦理的审美能力、提升礼仪文化修养、提升团队合作。

(三)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筵席布席之礼与现代商务宴会中餐座次礼仪,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类型的场合(小型、中型、大型宴会)进行商务宴会的中餐桌次排列,根据不同情境(社会角色)进行商务宴会的中餐席位布置。

(四)学情分析

课程教学对象是市场营销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交欲望,但欠缺规范的行动。此前已经学习宴请准备中的场地选择与组织人员分工,由于对宴请礼仪文化背景的挖掘能力不足,并对商务宴请活动接待服务实际的经验不足,无法将所学的礼仪知识系统、灵活地运用到中餐宴会座次礼仪中。

(五)教学重难点

以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学情分析策划教学的重难点:古代食礼座次礼仪、现代国际商务宴会座次礼仪国际惯例、现代国际商务宴会座次礼仪的灵活应用。

二、教学策略

(一)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学生的能力起点和这堂课的目标将教学过程按能力建构的梯度分为下面四个阶段,以此来逐级实现教学目标。知礼:理解古代传统中餐宴会中的位次礼仪文化;懂礼:判断现代商务宴会的中餐桌次排序方法;习礼:掌握正确的中餐座次礼仪审美原则;行礼:现代国际化商务宴会中餐位次礼仪综合应用。

(二)教学要素设计

教学模式: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进行能力的建构;教学手段:使用信息化课堂教学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学效率低和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有效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及各互动之间的思维互动、资源互动等,通过有效的互动达成学生能力的构建,实现堂教学目标;教学资源:采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比如图片、动画视频可以高效率地突破难点;教学方法:采用多触觉感知(动、视、听、说)的教学方法,如任务法、引导文法、可视化法、互动法、启发教学法、讲授法、调查法、粘贴板法等,以适应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有利于能力的建构。

三、教学实施

(一)知礼

课前,教师通过信息化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下发任务单调查学生对宴会中座位“尊重”的理解,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中,教师采用动画视频的互动,引导学生与中国传统宴会礼仪文化的知识点进行链接。

(二)懂礼

解决难点问题的理解环节,教师通过新闻视频再现场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以随机抢答和点将法的方式分析难点。学生在互动中掌握宴会座次礼仪的运用方法。

(三)习礼

突破难点问题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学生掌握座次排序方法运用的规范性、针对性、灵活性,教师采用“G20视频”的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训练,用手机将成果拍照上传,让每组的成果都可以展现在大家眼前,高效率实现生生、师生的成果互动。

(四)行礼

课后,教师通过信息化学习平台下发视频资源、布置任务单。

四、教学效果

与传统课堂的效果相比,在信息化课堂里逐一得到改善,如:(1)知识点概念由抽象化转变为可视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同时教师通过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提高了知识传授的准确度;(2)课堂氛围由可控性差转变为学生自主积极性高,创建了一种参与和互动的学习环境;(3)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教学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的及时反馈使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许赟,方法林.基于高职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信息化课堂赛项教学设计探讨:以《客房迎接服务中的手势礼仪》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3(3):91-92. 

篇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服装服饰礼仪课程教学,作为一个文明国度里的素质教育一门课程其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确认。是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供同学们公选的素质教育课程,必将在优化在校大学生素质养成,外在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服装服饰礼仪课程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新。随着内涵建设的更新,教学大纲及相关教材也必须随着跟进。服装服饰礼仪任课教师知识结构也虽要不断更新,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也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更新。

1 服装服饰礼仪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服装服饰礼仪涵盖的知识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社会生活不断提高,物质生活不断丰富,服装服饰礼仪内容和形式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否则,将会导致跟不上时展的潮流,直接影响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品位和气质;支撑着任课教师有效地开展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很有必要组织服装服饰礼仪领域的专家和有经验的一线任课教师组成的编写团队,注意结合现代化服装服饰礼仪元素产出质量好、科学合理与现代社会相符的服装服饰礼仪教材。任课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剖析教材,消化教材,融会贯通,时刻关注社会流行色,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时刻把握住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吸收到当今社会上关于服装服饰礼仪的新知识,新时尚。要及时根据社会上的变化拓展和优化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任课教师学识广博服装服饰礼仪学识和服装服饰礼仪课程融为一体,就能打造一门精品公共选修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上装和裤装的搭配展示教学是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很有必要注意结合社会、生活来阐述如何科学合理着装。课堂教学内容必须结合社会上着装的流行潮流和着装规律展开,开阔大学生的眼界。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巧妙地通过美学观点引伸大学生们对着装的认识。通过影片介绍来拓展同学们国内外对着装的文化的差异,改良课堂教学效果。

2 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手段及模式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增加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内充分展示服装服饰礼仪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服装服饰礼仪教学由于它的普遍性,更要注意融入实践元素,关注社会上服装服饰礼仪方式及习惯。课堂教学需要优秀服装服饰礼仪教师任课,这样课堂教学质量才有可能得到保障。教师必须亲身体会生活中点点滴滴,才能做到在实施课堂教学时灵活列举活生生的例子,促使学生对服装服饰礼仪课程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3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发展逐步完善,为制作服装服饰礼仪课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课堂教学可有较多的教学模式供教师选择,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的课堂教学课件已经成为现实。近年来,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经不断改进和不断创新,产生了大量服装服饰礼仪精品课堂教学课件,为服装服饰礼仪教学实现多媒体教学创造了机会。因为,优秀的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可不受时空的影响将课程内容通过屏幕展示出来。其优点是可发充分阐述概念性的名词和展示各种风格的着装模特的风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更容易将服装服饰礼仪随着社会潮流的变化和发展及时更新。服装服饰礼仪教学课件要保持时尚的流行元素。

教师在做出选择服装服饰礼仪课件时,要注意时效性,要使用最新推出课件新品。但是,不论何种课件同样存在优缺点,需要精心对照教材的要求产出符合时展要求的课件,好课件应用得当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因为教学课件的使用可在课堂上实现时空的大转换或逆转,表现强大功能,合理使用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4 服装服饰礼仪教师形象的打造

服装服饰礼仪教师的外在形象的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必须打造好任课教师的外在形象是影响课堂教学教学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历史的经验表明教师的水平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可能就是因为不喜欢任课教师,导致该任课教师的课不受欢迎,可见教师的外在形象的养成是必不可少的。基于上述原因,任课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技能,也必须反复打磨个人的修养,只有改善任课教师的外在形象,课堂教学中才具备有效地展现自身才华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凭借自身的魅力影响到每一个学生。因此,为了打造任课教师的个人形象,课前教师必须打好基本功,较为完美地构思每节课教与学的动态过程。反之则很难获得学生的认可,更难达到预想的目标。因此,必须要求任课教师做好后台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服装服饰礼仪第一节课堂教学必须是点睛之作,深入地分析服装服饰礼仪课程特点及在学生中将产生的预期效果,分析学生选服装服饰礼仪公选课程目的和动机,只有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摸索和探讨,才能达到师生之间的互相交融及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虽然公选课服装服饰礼仪课程是一门师生之间互动相对比较强的素质教育课程,控管权掌握在教师手上,只有教师的全盘掌控整个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课堂教学的成功。

5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

(1)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必须由任课教师来掌控课堂教学,关注各种媒体所反映的着装流行趋势及热点问题,从中找到适合与学生互动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共鸣。都市流行着装形式引发全社会服装服饰礼仪走向,引领服装服饰礼仪在社会上的流行趋势。

(2)分析采用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中去的作用。任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技术水平进行可行性分析,发现好的多媒体课件要大力推广。课堂教学必须以所选教材为基础,其内容覆盖面宽广,中心突出,实事求是;任课教师对教材必须读懂、读通,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将繁杂、看不懂的概念、公式推导过程直观化、形象化。

(3)课堂教学实现师生互动,便于互相交流。任课教师必须掌握课堂教学进展性情况,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上的互动、交流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互动和交流不能拘泥于某利形式,随着课堂教学的需要变化随机选用,也可以通过不断进行赏识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和台上做题,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同学,以此增强化教与学的凝聚力,改善并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

(4)服装服饰礼仪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公共选修课程。该课程适合各种不同的专业和不同学科。值得注意的是文理科学生对服装服饰礼仪课基本上有着共同的爱好,在教学时可以同等对待,就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收集来自学生对服装服饰礼仪知识学习的反馈信息以便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形式。服装服饰礼仪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是任课教师关心的重要问题。通过学习服装服饰礼仪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园满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意识地收集文献、材料等信息,通过自己的分析进行消化,找出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

(5)公共选修课程,大多采用书写小论文模式,以适合大学生现代考试的形式。不少学生上公选课的目的是获取学分,最初的选课动机不明,对选修课的性质不是很了解,只是觉得学分有用,所以才选择课。为了确保教室正常的管理,必须制定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做好考勤工作,从制度上来确保学生的到课率,到课率高了,教师才有开展教学水平的平台,成功的课堂教学质量又能有效地稳定学生的到课率。

任课教师对待课堂教学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可尝试实施加分奖励的条款。可提前为同学布置思考性题目,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上台表演的机会,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并给予学生鼓励性,可落实到学分或考核成绩上。也为学生提供了表现、锻炼自己的极好机会,活跃课堂气氛。

6 结语

篇6

一、示范教学,模拟训练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在自身水平和学习能力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的亲身示范是抽象的礼仪知识变得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示范之后,学生进行模拟训练,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例如,教师在讲授表情、坐姿、站姿、走姿等仪态礼仪时,教师的示范会使学生看清楚不同仪态的动作要领和规范,能有效的避免自己训练的时候频繁出错。学生在进行模拟训练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和问题,并给与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标准,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多种手段增加礼仪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切记按部就班、死板教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礼仪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礼仪教学的有效性。

二、视频教学,模拟训练

教师还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的方式开展中职商务礼仪教学。利用视频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在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将视频暂停,讲解之后再继续播放,还可以重复播放来巩固相关的要点,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服饰礼仪教学时,就可以采用播放教学视频的方式,将领带的打法、西服的穿着规范向展示给学生,学生模仿视频进行训练,在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要适时地给与指导。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组织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并在小组内进行操作测试,然后选出优秀的成员与其它小组之间进行展示和竞赛,以此来巩固学到的礼仪知识,同时也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实地调研,模拟训练

为了提高中职商务礼仪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小学在相关内容正式教学之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礼仪调研活动,到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对优秀员工的礼仪进行观摩,并取得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将收集到的资料向同学展示,分享自身的感受,针对相关的礼仪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进行模拟训练。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找到努力和提高的方向,有效提升中职商务礼仪的教学效果、提升中职学生的礼仪素养。

四、创设情境,模拟训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相关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设置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境,并组织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模拟实际操作进行训练,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取得很好的训练效果。例如,在进行见面礼的训练时,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先后模拟不同的场景记性训练,反复演练相关的礼仪,如称呼礼、名片礼、介绍礼等等,没有参与的学生在观看之后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与指导和纠正,进而快速、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

五、模拟实训,教学结合

篇7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在当前的大专英语教学中,灌输式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高,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实际上,由建构主义理论看,知识应该是学生依靠有关情境与材料,经过自主建构而得的,而不是单纯吸收教师灌输的知识。这与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所以,英语教师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由知识灌输者变成学生学习引领者,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提供思维空间与探究时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建构性,改善教学效果。

一、巧设情境,引发参与热情

情境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要素,对学生的意义构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不能脱离情境,学生需要在实际情境中激活已有经验与知识,经过顺应与同化等过程而实现意义建构。英语语言学习更是如此,需要真实语境,当教学内容与逼真情境融合时,可优化知识与任务的呈现方式,增强教学吸引力,还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意义建构。相反的,如若教师未给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真实的情境,使知识(任务)和情景处于分离状态,则会阻碍学生对新知的意义建构。因此,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英语新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情境纳入教学设计之中,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优化话题与教学手段,巧妙设置逼真、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热情,为后续的意义建构做好良好铺垫。

首先,借助现代电教手段巧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习欲望。在大专英语教学中,教师可紧扣单元话题,利用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辅助手段来设置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使枯燥而静态的语言知识变得更具体形象、活泼生动,给学生多重视听刺激,激发参与动机,产生探究欲望。如教学广告话题时,由欣赏广告语以及英文原版广告视频引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紧张情绪,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习猜词、说感受,为阅读学习做好准备。

其次,借助互动活动巧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热情。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交际与运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置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活动,给学习者创造更多的真实交际情境,促其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表达,既巩固所学语言,也获取新的知识与能力。如新生第一节课,英语教师可以只介绍自己的名字,再鼓励同学们向老师提问,而后请一位学生尝试根据提问内容概括成文,向全班学生介绍英语老师。再如引导学生根据“面试”、“用餐”、“谈判”等场景,编写对话,模拟角色表演,促进全员参与、生生互动, 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沟通表达,改变“满堂灌”与“填鸭式”教学局面,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二、明确主体,实现意义建构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意义建构是最终目标,而意义建构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结合自身知识与经验,对学习材料或外部信息展开主动选取、灵活处理与加工,建构新的意义,完善知识结构,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由教师或他人代替建构。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教师霸占着课堂,学生变成了被灌输、被填充的“容器”,被动接收、机械记忆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自学机会与建构过程,学习能力与思维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主体、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指导者、促进者与帮助者,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的英语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等方面加以优化与改进,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其在自主探究、实践体验中实现意义建构、深化与升华。

如运用发现法、探索法、任务驱动法等方法,打破灌输教育,启发学生自主收集相关信息,探寻有关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通过预习、讨论、归纳总结、质疑提问等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理解,加深认知,也把握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学习广告话题时,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以“情景交际教学法”为辅,围绕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精心设计任务与活动,将问答、交流、讨论、表演等有机结合起来,给提供学生参与体验与知识运用的机会,在实践与应用中自主学习,深刻理解知识,也提高交际能力。比如学习文中核心词汇与重点句型时,要求学生套用文中句式进行造句操练,更好地认识与把握语言用法。教学之后,再布置“制作产品广告”的任务,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共同设计产品推销广告,分配角色,模拟产品推销、展示与表演。教师则参与学生设计活动,予以引导与帮助,启发他们由产品特色、优势、款式等方面入手,用简洁的语言来阐述,得到新的意义建构。另外,在拓展环节,播放广告视频,畅谈观点,说明理由,再次运用语言,内化成技能。

三、协作交流,促进多向互动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往往是单向的信息传递与知识传授模式,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较少,而且学生必须沿预设轨道走,不敢提课本未涉及或教师未提及的问题,显得被动、缺乏活力。而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协作与交流是重要的要素,学生有着个人问题领域,可以自我协商、自主质疑与提问,再经过师生商榷、生生讨论或辩论等互动,群体共享多样思维与见解,生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在大专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将协作与交流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营造教学协商氛围,实现信息多向传递与反馈,推进意义建构。

首先,师生协商,优化目标与教学方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制定活动,协商明确教学目的,这样教师更能顾及学习者的不同认知能力与兴趣爱好,设计梯度性任务;在选择活动方式时,还可以让学生以投票或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协商某节课的活动形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协作学习,促进生生互动合作。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同桌讨论、小组竞赛等学习活动,营造协作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个体智慧与思维被整个群体共享,形成集体智慧,共同实现意义建构,促进学生整体发展,而不是个别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如学习“ 餐桌礼仪和习俗”有关内容后,引导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中国餐桌习俗和西方餐桌习俗的差异”的研究课题,进行课后调查,相互交流讨论,选取设计子课题,比如吃西餐要注意什么、中外餐桌礼仪的不同等等,再明确分工,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形成调查报告,课堂上通过幻灯片、小报、小品等不同方式展示本组的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展示后,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借助提问、提建议等方式进行相互评价与互动。而后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收集整理、分工协作、展示与汇报等情况展开自我反思与评价,发现不足,端正学习态度。最后,教师对参与活动的各成员展开多元化的总结评价、激励鼓舞。这样,通过研究性协作学习,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沟通了课堂内外,使学生多途径汲取信息,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升文化修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更提升了应用英语进行交际表达的能力。

总之, 基于建构主义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打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不再是知识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情,创设灵活多变但真实自然的教学情境,设置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促进师生协作互动,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213

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现实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弱化现象

在目前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而被弱化了,具体表现在:

语法和词汇教学作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一味进行语法、词汇的语言教学,对英语文化中的常用习语、行为规范、社交礼仪、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多数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相应的文化导入。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过分注重语言应用能力和英语应试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为只要学好语法、词汇,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就能与外国人进行顺利的交流,而不会出现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其实,用英语进行人际交流时,讲本族语的人一般能容忍外族人语法和词汇等语言方面上的错误,而异国文化的障碍和误解却往往会导致相互间的摩擦和隔阂,甚至造成最终的交际失败。因此,当语言运用能力上升到一定水平后,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愈显得重要。

三、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教师素质,切实转变教师观念

我国的英语教学大多数在课堂内进行,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应采取高中英语教师集中培训、高中英语教师自我研修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高中英语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切实转变观念,使全体高中英语教师意识到文化障碍的危害性以及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充分利用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进行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课堂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阵地,也是高中英语教师打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一战役的主战场。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当抓住课堂这个最为重要及主要的阵地,利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利用词汇教学进行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词汇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非常基本而又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做到让学生在掌握词汇相关的拼写、词义、用法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词汇内部的相关文化因素和内含的文化信息进行相应的教学,这样在让学生掌握词汇的同时又进行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本来枯燥乏味的词汇鲜活、生动起来,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特别对一些表面相对应而文化含义不等值的词汇,教师应多从词汇内部的相关文化因素和内含的文化信息进行挖掘。例如,the knife and fork 这一短语与其相对应的汉语是刀和叉。在中国文化中,这分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和工具。但在西方文化中,西方人用餐时的礼仪是左手拿刀,右手拿叉,双手齐下,刀和叉已经是不可分离的用餐工具,因此 the knife and fork 作句子的主语时,谓语动词一律使用单数:The knife and fork is made of iron .

2.利用阅读教学进行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高中英语的日常教学和学习活动中,阅读活动占据着绝大部分的比重。而且阅读活动中所涉及的阅读材料其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教师若能充分挖掘其内部的相关文化因素和内含的文化信息进行相应的阅读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阅读应试技能,又对学生进行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比如现行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英语Book2 Unit5的话题是 Music,在进行本课教学的同时,教师就应该利用多媒体材料向学生介绍美国门基乐队的成长历程以及美国乡村音乐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了解西方国家的常见音乐形式,深化对西方音乐的全面认识。

3.利用口语教学进行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实际地运用所学的英语语言,教师在英语的课堂上应尽可能地创设现实情景,让学生通过实践进行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比如现行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英语Book4 Unit4的话题是 Body Language,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种方式创设一些诸如初次见面、上街购物等现实情景,让学生利用肢体语言进行现场的实际表演和交流,这样就能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的同时,又让他们亲身体验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课外教学进行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辅助培养

篇9

一、何谓理答

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问答并不是教师提出问题就宣告这一过程结束,而是一个四合一的过程,即发问、候答、叫答和理答。理答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行为。简单地说,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评价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

课堂理答的好坏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理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理答恰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建立愉快和谐、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运用智慧理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理答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行为,它的形式有很多种,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甚至是不理不睬的;可以是一种提示,帮助学生再思考或将思维导回正确的方向;可以是探问,当学生由于知识本身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而无法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使用探问的理答方式变换角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可以是转问,当有部分学生解答有困难时,通过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得到答案,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是再组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重新组织和概括;或者是回问,特别是在学生下意识地脱口而出还未进行细致思考的时候,可采用回问的理答方式,既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又能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理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进程,也影响到学生对一堂课甚至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态度。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进行智慧理答,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肤浅、零碎、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回答,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是不留情面地批评,也不能不理答,而是应该再次发问,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使学生的思考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教师在课堂理答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答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尊重学生出发。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潜力,对提问的评价有针对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二)理答要以鼓励为主。

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评价效果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鼓励。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爱、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才会产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发现和赞美学生的闪光点上,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唤起学习的激情和动力,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主动学习,追求真、善、美。

(三)理答要体现多样化。

教师正确、恰当地评价,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但长期使用一种方法,就会失去它的作用。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多样化,恰如其分,不断推陈出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学生感到新奇,乐于接受,这样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学生回答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水平。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学生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提问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逐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积极思维。

2.抓住提问时机,适时提问。课堂提问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必须抓住提问的最佳时机,注意时效性。不合时宜地提出问题,设计得很好的问题也可能是没有效果的。不能因为急于赶进度而在不恰当的时候提问。

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循序渐进。问题设计难易要适度,角度要新颖、富有趣味性。问题提得深了往往会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尴尬场面,提得浅了又会使学生“不屑一顾”,无法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并在符合教学目的要求的情况下恰到好处地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经过思考回答问题。

4.创设气氛活跃、情感融洽、交流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尤其要把握好理答的态度。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倾听、尊重学生;二是期待、信任学生;三是鼓励、赏识学生;四是宽容、理解学生。其外在表现是:学生回答提问时,教师以微笑的脸庞、期许的目光、专注的神态注视着学生,学生答问后教师以衷心的肯定和赞美、合理的建议、细致的指点、耐心的辅导等鼓励学生。

三、结语

课堂是教师耕耘的田地,除了精心备课以外,我们还要钻研“课堂对话”,把握师生对话的技巧,即课堂理答。恰当而又巧妙的课堂理答能引领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促使学生获得对问题全面、深刻而正确的认识;恰当而又巧妙的课堂理答能推动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它充满智慧、情感和技巧。理答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的高低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总之,教师上课前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课堂上要认真倾听,审慎地进行提问,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并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

篇10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素材,它的灵魂是课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我们应该多思考它与课改理念、与课标要求衔接得是否合理,多质疑教材的局限和不足,有选择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重建知识网络,化无序为有序;依据课标,把握重点;结合学生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个性特点,确定探索性教学的亮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历史领域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结合相关教学素材进行教学活动,展现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联系热点或焦点问题,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发展,等等。对教材中的若干内容,对课后练习与活动探究的作业,都可根据教学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灵活处理。

二、合作:要避免走形式

新课标倡导探究、交流。没有合作、交流,就无法实现和谐的教学互动,更谈不上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小组合作无疑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实践,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对小组合作的目的、过程没有认真设计,未把握好时机;只要有疑问,不论难易,甚至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时间没保证,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差的学生变成陪衬、听众,在小组汇报中被忽视、轻视。因此合作学习过程中应注意:

1.强调每一位学生的平等参与,共同分享学习乐趣;让学生感受到真诚、公平和责任;接受不同背景的人以及他们的观点,做到和谐相处。

2.有计进地将小组成员编为A、B、C、D等组,合理分配认知责任,在不同学习活动中承担的任务进行互换,如课堂讨论、实验操作、课外活动等。一段时间后,小组的组成重新编排,以利于不同的学生相互了解、合作。

3.可以在小组内或自己喜欢的同伴中交流自己的收获、问题及感受和体验。

4.师生在合作中结成同盟,教师既是指导者,同时又共享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对话:不等于回答

对话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和理解。对话意味着教育双方不仅有语言上的你问我答,而且有知识、思想、情感、体验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

课堂上,有的教师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课堂上的一问一答,造成表面上的互动,实际上是将发挥学生主体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问题的数量和轰动效应,忽视了问题的质量。如有教师问学生“秦始皇最大贡献是统一全国,是不是?对不对?”而不问为什么。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论正误,都不给予表态和引导,使学生难于建立正确的概念。实际上,课堂对话需要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进行和达成,建构一个多维交叉、互动的课堂对话网络。这个网络折射着人性的关怀,散发着互动的气息,涌动着个体的灵性。教师学生合作参与,平等对话,互教互学,融合成―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四、体验:不仅仅是活动加游戏

伴随着新课标倡导体验式学习,活动、游戏、表演等走进课堂,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课堂中设置“活动、游戏,表演”是让学生“体验的”,然而有的课堂如《秦帝国的兴亡》,教师将战国模拟图、道具都推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活动,结果学生一会儿看模拟图,秦灭六国的顺序;一会儿又扮演秦始皇,你是怎样当皇帝的?一会儿又做秦灭六国顺序的游戏,学生“活动”杂乱,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特别是学生在“角色扮演”后,教师未给学生反思的机会,同学们有何感想,悟出了怎样的道理,一概不知,反会给人有“作秀”之嫌。

较恰当的做法是教师应抓住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相互交流的机会、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阐释自己结论及辩论的机会,抓住学生在表述中暴露出“思维漏洞”的机会,及时矫正,体验内化。

五、个性:因人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也有与自己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水平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施教。如学习内容在深度上分出不同的层次,提供不同的材料,授课的起点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呈现上运用不同的方式,如口述、板书、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空间上不局限在课堂,可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集体教学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或学生自己作社会调查、查阅资料;作业布置上,根据实际分类,让学生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作业。如学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识、材料、爱好、特长来表现对二战的看法,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擅长绘画的同学用漫画来表现法西斯国家的暴行;擅长搜集材料的同学组成小型材料展,来展现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激烈场面、盟国之间的协同战略及人民赢得战争、赢得和平、羸得进步的思想;擅长写作的同学用自己的笔来强烈控诉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新威胁,反映了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六、训练,少一些常规练习,多―些问题解决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为了巩固“双基”,过去的常规训练题都有固定的格式,追求对学习内容的“标准化”理解和“课本式”、“教参式”表达,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雄、唯一答案,对学生的质疑、别出心裁、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压制、回避、冷处理甚至简单否定的做法,即使实验题也是验证性的,结果都在预料之中。大量机械、单一的训练,使学生学会的只是“复印”知识,而新课标强调训练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它的创新意识。因此,常规练习要适量,问题设计应有开放性,富有真实气息。

如让学生设计一个旅游计划,要在规定的日期内完成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游览任务。再结合地理知识,以节省经费和路途时间为前提,自己选择交通工具,且根据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区的气候特征准备衣物和必备品。也可让学生不依赖向导,自己以导游的身份,介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和激励。这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真实的历史,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各学科知识相互融合的目的。

七、多媒体:是辅助不是装饰

新课标改变了过去以教材为本的课程观,倡导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对课程自主构建的新理念。强调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呈现、设计应有的自主性、创造性。许多观摩研讨课,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把所要学习的信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其图文声像并茂,学生只要对着屏幕回答问题就行了;有的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代替学生的亲自操作、实验和感悟,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探究体验。过多的多媒体演示,把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掩盖了,人机对话取代了师生、生生间的思维交流。

其实,现代教学媒体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更代替不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成功的多媒体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将原来说不明白的问题说明白,难以体验、理解的事件或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将静态、抽象的事件变得动态、直观,给学生留有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可用多媒体动感演示的方式,将欧洲的三条战线用多媒体演示出来,学生对战线的方位、交战双方、两条战线同时作战的国家等一目了然;对西线出现的三大战役情况用图、像和文字介绍相结合,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此次战役的特点,从而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教学中,教师应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淡化“装饰”效应,切不可为体现“现代教学”而一味地运用多媒体,忽略学生的自主探究、体验交流的主体性地位,使教学工具和教学主体本末倒置。

八、评价:一味赏识并不科学

新课改倡导赏识教育,对“批评”这一基本教育方法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不少教育专家也呼吁推行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但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表扬,对学生取得的一些成绩甚至最简单不过的回答也大夸其口:“你很聪明”、“你真棒”、“你回答的很好”。这种过多的廉价的奖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个别学生误认为是对他的漠视和贬低。而有时恰当的批评可能是一剂增强信心且有效的良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关键在于惩罚时机、技巧和方法的恰当使用。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错误结论明确地加以纠正,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对学生的不良表现不仅是简单否定,而是深入了解和分析,提出恰如其分的批评和改进意见,使其他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九、反思:教师和学生应思考什么

篇11

2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不教,就是为了培养学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一个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经常给他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钻研﹑思考﹑探索中尝到探究学习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而每一次成功都会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充满热情,充满动力。这种探究学习获得的成功感,不但会使他对历史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还可以使他掌握一种探究学习的方法,使他养成一种探究学习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及终生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3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历史教学中,学习的过程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题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题作用统一起来,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因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探究、思考、钻研 、探索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发展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有效地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讲解历史理论知识和记忆。用社会上的真人真事、用有些典型的历史故事,用目前社会发展的现状,用社会上的人们话题讲解历史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利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有时组织学生进行激烈的争论才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式。要想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相应的的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力图创新,学习创新。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历史上的问题,让他们采用推理法,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引导他们用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学习学的习惯,进而实现历史教学的质的飞跃。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对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取决于老师工作的效果。和谐色师生关系是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的基础,它有助于将教师的热情和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桥梁。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就应该用一颗执着的事业心去关爱学生,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引导学生,用一颗包容的心去理解学生,如果一位教师不热爱自己的学生,不主动关心自己的学生,学生就会对这位老师产生反感,从而在学习上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就不会认真听这位老师讲授的课,慢慢就会对这位老师所讲授的课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从这个角度上讲,作为历史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时候,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的时候,在引导教育学生的时候应当对学生多一些关爱,少一些责备;多一些责任,少一些冷淡;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训斥,让学生在关爱中明白道理,在表扬中树立信心,在包容中感受温暖,在理解中健康成长,同事在宽容中明白道理,只有这样,历史老师才能以身作则,使学生逐渐明白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形成宽宏大量,乐观向上的性格,并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只有在浓浓的师爱中,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可以消除厌学的情绪,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拘束心理,才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对社会上的焦点问题进行探讨,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历史教师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好功课。如果历史教师只顾灌输自己的观点,只顾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历史故事、历史问题,只顾说教,学生就会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无从谈起了。如何让化学课堂教学活起来买提图尔荪·麦麦提

(策勒县努尔乡中学 新疆策勒848300)1发现学生的亮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既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首先,化学老师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做化学实验的时候,或解化学方程式的时候,要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的一面,不能只抓住学生的缺点不放,不能只揪住学生做错的事不忘。作为一位老师,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原谅学生,要学会发现学生优秀的一面,适时表扬,当学生改正错误,开始进步的时候还要学会忘记学生的过错。只有这样,化学教师才可以用自己的浓浓的师爱培育学生,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包容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另外,化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踊跃回答每一个问题,只要学生积极发言了,即使是出错了也要表扬学生这种敢于勇敢的回答问题的精神,同时老师要肯定它积极向上,爱动脑筋,勤思考,大胆发言的这种学习精神,还要鼓励全班学生向他学习。当学生的表现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肯定时,他内心世界充满了自信和肯定,不但调动了他学习的积极性,也使他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面临学习中的问题时,就不会沉默不言了,而是在告诉自己‘什么问题也难不倒我’。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肯定学生,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学生才愿意主动接近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育。因此说学生的信心来自于老师对他的肯定,鼓励和赞扬。教师的鼓励可以给学生插上一双爱学习的翅膀,教师的肯定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天空翱翔。任何一种教育都应该是渗透着爱的教育,在充满爱的氛围里,学生才能快乐的学习,以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爱,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爱。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学生,努力创设一种平等、和谐、快乐的气氛。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如在提问学生是,时不能只关注优等生,还要照顾后进生的感受,教师提问的时候应该把难一点的问题给优等生回答,把适中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把最简单的问题留给后进生,什么样的问题问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应该心中有数,但你能不能让学生知道,以免给后进生造成自卑的心理。如果教师给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回答问题的机会,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感受,让成功的喜悦变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篇12

《课程标准》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教师们的课标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在2013年9月28、29日召开的“新疆自治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历史学科由来自乌苏市第五中学的尹强和克拉玛依市第三中学的郭世富两位老师,对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第二单元12课《美国的诞生》进行了同课异构。虽然这次活动是以课例、研讨为主,但因教学环境的不同和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上的差异,使这两节课又具有一定意义的对比性和可借鉴性,也突出反映了初中历史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和理解上的差异。

《美国的诞生》这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讲述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尹老师和郭老师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了自己的教学目标。

尹强老师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美国独立战争的概况。分析独立战争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美国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

(二)教学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及经过。

教学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郭世富老师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来克星顿之战;第二届大陆会议;华盛顿;《独立宣言》;萨拉托加战役;1787年宪法;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

2.过程方法:

(1)在美国的独立战争中,北美人民的斗争是正义的。英国的殖民统治是非正义的。

(2)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弱胜强的战争。通过作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通过评价华盛顿,了解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美国独立战争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和1787年宪法

从总体上看,笔者认为,尹老师制定的学习目标宽泛、笼统、模糊,只有美国独立战争的基本要素(原因、经过、性质),没有突出课标中的具体细目和能力要求,忽视了本课中的核心人物华盛顿的贡献,学习目标指向性不明确,对课标的理解有一些偏差,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尽管使用了导学案和多媒体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但重难点把握不准,教学立意平淡。而郭老师的教学目标就相对具体,有内容,针对性强,有具体的知识目标,有过程方法中能力的培养,有通过核心人物来认识独立战争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对课标的要求基本把握的较好。

在课堂教学环节,尹老师以“渴望自由”“追求自由”“保障自由”为线索,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重点强调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背景,课堂教学从导入到背景的讲述用时20分钟,从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上看,占比重较大。讲过程用时10分钟,其中重点的内容《独立宣言》只用了2分钟,出示了书中的一则材料和一幅图片,要求学生找出其意义。在“保障自由”中重点解释了1787年宪法和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而对于为美国的诞生做出卓越贡献的华盛顿,课堂上基本上忽略,只是在课后小结中略提到一二,并布置成回家的作业。笔者认为,这就是对《课程标准》把握存在偏差,导致的教学重难点的偏离。

郭老师的课,以克拉玛依市三中推行的1:1教学模式为主,把课堂分为五个环节,“展示目标、自学检测、合作解疑、激励引导、总结检测”。教师讲述没有超过20分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郭老师的课在教学设计上也是突出一条主线“自由”。按照“渴望自由”讲解战争原因;“追求自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北美独立战争过程;“宣布自由”了解课标《独立宣言》内容及影响;“保障自由”理解1787年宪法,建立美国联邦政体,推动世界近代历史进程。最后,通过两则材料评价华盛顿,了解华盛顿对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的民主进程和近代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贡献,体会华盛顿身上以国家利益为先的精神和优秀的个人品质。他按照课标的要求,把落脚点放在了《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独立战争影响和华盛顿的贡献上。

这两节课给笔者感触最大的是两位老师都有课标意识,但重视课本的程度更高,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及教学设计该如何体现课标精神还都有欠缺。所以,仅仅把《课程标准》写在教案的首页作为装饰是不行的,一定要紧扣课标的内涵和文字表述。

如何去进行教学设计?这是每个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但要上出一节有质量的公开课实属不易。一节好课不仅是教师与教材文本的交流,还有与自己的思想交流,但更多的是与学生的交流。在得知郭老师上报的课题是《美国的诞生》一课时,笔者为了更好地和郭老师一起把握这节课的主旨,上网看和这节课相关的各种优秀教学案例(课件、视频和教学设计),翻阅高中教材中有关美国独立战争的章节(必修和选修),查阅《历史教学》中曾经介绍这部分内容的文章,重新回顾《大国崛起》中关于美国的介绍以及相关的影视片如《爱国者》等,通过反复的研习这一课的课标要求,笔者也尝试寻找这节课的教学突破口。从教材的表述看,就是讲美国诞生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意义。但课标上却从要求掌握《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入手,难道美国诞生的背景就不要求掌握吗?后来忽然想起,有一次听了上海李惠军老师的专题讲座,说一节课重要的是要有教学立意和教学灵魂。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立意该放在哪?在翻阅他编著的《笃学行思录》中笔者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灵感。《美国的诞生》是第二单元的主题“步入近代”的组成部分,是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迈向近代的标志。于是,笔者感到这节课的教学立意应打破从背景、过程、意义入手的教学常规,而应该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美国的近代化历程。宏观上,注重对单元标题的理解,把美国的诞生放在17、18世纪世界变化的大背景之下,来看待美利坚民族所创造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具体到这节课,可以对教材文本进行整合,以人物(华盛顿)为线索或是在串讲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时,重点突出分析《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战争的影响和华盛顿的历史作用,使学生明白这些重点内容是美国近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事件,对美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和课标上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带着对美国诞生的思考和理解,第一次去听郭世富老师的试讲,多少有点失望。课堂教学平铺直叙,讲背景,讲战争过程中的几件大事,讲意义等,战争的过程就讲了23分钟,更多的是描述了“爆发、建军、建国、阶段、独立”等,对《独立宣言》匆匆带过,没有分析。对于战后颁布的《1787年宪法》更是惜墨如金,用时2分钟。可以说重点不突出,亦没有特色,虽然体现了学校的1:1教学模式,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是模糊的,更看不到教师匠心独具的设计,在“展示课标”环节中还存在遗漏课标内容的现象,也没有严谨的板书设计。课后我与郭老师和学校的骨干教师及教研组长等进行多次交流和沟通,具体谈了谈自己对这节课教学立意的思考。

经过反复的研讨,和对课标的研读,郭老师也认为从整个美国历史、世界近代史和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理解这节课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立意,能更好地达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也能更好地达到学生对本课的理解。经过几次磨课研课,当再一次试讲的时候,虽然说在细节上还有一些问题,但在对课标和教学立意的理解上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以下是郭老师备课上课的心路历程:

本节课,在第一遍的备课当中,我是完全按照课本的顺序:原因―过程――结果――影响――评价华盛顿,教学设计过于程式化,面面俱到,导致每个方面浅尝辄止。

第一次试讲后,大家提了很多意见,一是对课标理解有偏差,二是教学立意不高,给我的触动很大。综合大家的意见,结合本课的课标,我先对本课内容进行了疏理:

1.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课标无要求)

2.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属华盛顿活动,课标要求内容)

3.美国打败英国,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课标无要求,但华盛顿的作用属于课标内容)

4.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性质(课标要求内容)

5.评价华盛顿(属于课标要求内容)

在本课的设计当中,1、3属于在课标当中并不需要学生掌握,如果在设计当中,能够适当减少这两个环节的设置,突出其他方面内容,以“自由”为主线,突出美国的诞生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内容和实现重点难点的突破。

这节课后,针对课中出现的问题,郭老师也进行了反思:

1.《独立宣言》是否做到理解?

在讲课当中,我引述了书中阅读卡关于《独立宣言》的原文,设置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份宣言的意义和所宣传的思想。

学生达成度:通过学生举手发言来看学生基本能够理解独立宣言标志美国诞生,但还不能意识到,此时的独立并非真正意义的独立(因为还没有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宣传思想能够回答出“独立、自主、人权”等关键词,但与启蒙思想的联系仍需教师引导。

2.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学生是否能够了解?

在这一部分,我主要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完成来完成的。由于课文当中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在课文的最后一段,很容易找到。进而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学生达成度:本部分留给学生的时间较少,没有给学生预留反馈的时间。且意义内容较多,仅仅通过课堂讲解,显然不够。

3.能否结合华盛顿的事迹使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本部分的处理,主要是通过展示两段材料:清朝赠送的纪念石和美国老兵三个“第一人”来讲解,学生对华盛顿的事迹基本能概括出领导独立战争、主持1787年宪法。但开创民主政治先河还不能够完成,这也跟自己在讲课当中缺乏引导和提升有很大关系。

和第一次试讲相比,这次教学基本做到了对课标的理解,但给学生合作讨论的时间较少,在过程方法和情感价值观上也还有欠缺。

课标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仔细领会课标要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确立教学立意,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课堂资源和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以“美国的诞生”一课为例,可以设置情景以“美国近代化的起步”融会贯通最基本的知识点的要求,也可以用“华盛顿”这一人物串起美国独立的全过程和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篇13

当代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而正如陈至立部长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基础教育还没摆脱应试教育的的惯性和影响。”在影响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许多障碍中,教师忽略具体知识的传授;讨论等探究活动也难以进行或深入;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上过于追求形式,刻意模仿或简单借用等等,这已经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大绊脚石,因此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研活动的开展形式已经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这种现状为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一个严峻的课题:什么样的历史课才算得上一堂好的历史课?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观察一堂历史课?同一节课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等,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不断从新的视角入手,探索研究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不能简单理解为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而应逐步通过“教学设计”、“说课”、“观课”、“同课异构”、“活动课的开展”等多种有效的教研形式的开展,提高自己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较全面的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还要求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创设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建立起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我多年的探索积累,与大家共同分享。

视角一:用教学设计代替以往的教案。

现代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参与,提倡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纯粹接受与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封闭状态下的活动,教学更趋向于多维度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以往教案编写应有较大的不同,它的每个教学环节不仅注意知识的呈现,而且还要考虑教学意图、活动主体、行为方式、媒体运用以及教学的预期效果等等。

教学设计与教案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内容上来区分,教案是原来我们老师备课结果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教案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备学生部分,教材部分,教法部分。教学设计则不同,它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

教学设计综合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模式化,提供一种实施教学系统设计的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在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等)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试验、形成性评价、修正、终结性评价等)使解决与人有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系统设计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原比教案范围要广,目光的着眼点可能会在整个学段的知识体系,或者整个单元,再到某节课。另外,从定义中我们也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技术将使我们从感性的教案设计走向更加理性的技术应用,掌握教学设计的技术将是我们成批量培养优秀教师的一个新途径。

视角二:用观课、评课代替以往的只听不评。

现代教育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方法的水平,踊跃参加听课、力求多学习一些别人的长处的教师大有人在,可是评课的现场,就显冷清,往往是少数人发言或只有管理者的一言堂。有发言者亦多为三言二言,只限于“教态好,有重点,课堂活跃……”等套话,刚开始我只听不参加评课,不会评。后来我想如果长此以往我的课堂教学效率肯定提高不上来。因此我一有空就看关于观课评课的理论知识,慢慢地我就能很好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了,评课时就有话可说了。

我依据以学论教的全新理念再去听课或评课就不会偏离方向。这个全新理念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促进教师成长。三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听或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听课既要看教师的教,又要看学生的学,同时要进行适当的笔录。二看学生的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感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体现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探索,主动发现与创新。我在评课中,主要评价学生学习中的四种状态听课是教育管理者检查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教师互相学习的一种手段;评课是评估一节课的优劣、相互磋商、经验交流、取长补短的重要途径。

观课、评课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展示、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水平提高等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观课、评课过程,是教师在互动中获取经验、自我提高的过程。评不足,能评出方向,评优点,能评出希望。因此,观课、评课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业务能力最有效途径。

视角三:用同课异构代替以往的一本教案行天下。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或同一教师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而调整教学思路的教学设计,从而上出每堂课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就形成了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也避免了教师依据一本教案行天下而造成的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现象,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视角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众多途径中,搞好历史活动课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那么,如何搞好历史活动课呢?

1 搞好历史活动课,要确定好历史活动课的主题

历史活动课的主题必须要有感召力、吸引力,要与教材紧密结合,与学校实际相结合,与学生年龄、认知、心理水平相结合。如历史猜谜活动:可由历史老师准备,也可让学生课前收集,用纸板写好,或直接写在黑板上等,这种活动简单易行。当学生看到谜语:宫墙上的战斗(猜我国古代一战役)(赤壁之战);愉快的一生(猜我国明代的一年号)(永乐);拆信(猜我国一古都)(开封);花开花落(猜我国的一个历史时期)(春秋);凿壁借光(猜三国时一著名政治家)(孔明或诸葛亮);爷爷打冲锋(猜我国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他们一定会感兴趣,从而对他们掌握、了解相关的历史朝代、名人、战役、地名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历史活动课形式要多样,编排要恰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