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2: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幼儿园课程体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武术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国粹。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高的竞技和健心、强身、健身价值,深受不同群体的喜爱,尤其对幼儿及青少年有巨大的吸引力。现代幼儿课程理论核心为:“保障儿童生命、生活的质量,让他们获得充分的、健康的发展,是社会应当承担的基本责任。”在我园实施《构建幼儿传统武术教育特色运动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两年中,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现不是武术搏击招法,而是侧重武术的教育功能,旨在使幼儿通过武术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使幼儿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培养幼儿从武术文化内涵的深层面体会、感受武术的魅力,注重培养幼儿对学习武术的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全面地发展。
一、武术与健康教育的密切整合
幼儿武术与健康教育的密切整合,我园根据大、中、小半幼儿的年龄特点,新编幼儿早操、武术早操,选择好听的、节奏感强、具有武术特色的、幼儿喜欢的音乐来编排武术操,并且每天坚持带幼儿进行锻炼。我园创编了多套幼儿武术操,激发幼儿体育锻炼的兴趣:小班以模仿操为主,加一些武术动作、冲拳、推掌等,重在培养幼儿做操的兴趣;中班幼儿以徒手操、五步拳为主,注重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灵活性、协调性;大班幼儿在少年拳武术操的基础上变换队列,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友爱之情。
二、武术精神在语言活动中的升华
幼儿从三岁开始萌发各种意志品质,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吃苦耐劳等,根据幼儿好奇、求趣的心理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武术文化教育,以达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目的,有利于锻炼幼儿的承受能力和竞争力,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品质。在语言活动中,我们通过故事、绘本、儿歌的形式把武术文化的精髓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如故事《爱吃苦的李连杰》让孩子知道只有坚持、不怕苦、能吃苦才能成功;《花木兰》替父从军,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品质等。我们不仅选择反映我国古代和现代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的故事,在幼儿区域活动中也增添这方面的绘本,从情感入手,让孩子们感受武术文化的精髓。武术练习往往很容易让幼儿感觉到疲惫,鼓励幼儿战胜武术练习时身体和精神上的劳累,让其坚持并完成,从而不仅培养幼儿的自制力,还提高其耐挫力。
三、武术气质与艺术的碰撞
艺术是一种可以同时被绝大多数人赞同与惊叹的自然或人类的产物,它的表达方式种类不同,但都是反映和描述事物及其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过程,从而对人的情感、知识和意志进行交流、诱导、感化和训练。那么,武术作为一种集国人气质和文化于一身的国粹,必然是艺术里的一朵奇葩。中国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国人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艺术中的节奏是武术运动极为重要的一个特征,武术套路在动静、起落、快慢、轻重、高低、刚柔的对立转化中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教学时,我们选择武术风的歌曲如《中国功夫》中让幼儿体验雄壮有力的气概,《太极拳》让幼儿感受到武术刚柔并济的节奏,《中国龙》中让幼儿用各种乐器表现歌曲的节奏,《爷爷爱打太极拳》让幼儿用歌声、用身体表现等。幼儿用艺术表现形式传达武术的精神,展现武术的最佳风采,同时让幼儿感受武术的精、气、神。
四、武术兵器在科学活动中的呈现
我国的武术兵器种类繁杂、难以计数,形制多样、异彩纷呈,造型奇特、优美巧妙,名称典雅、动听有趣,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小巧玲珑,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表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有来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哪吒的风火轮、猪八戒的九齿钉耙等,还有取样民间吉祥物龙凤的形象而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如龙枪、凤枪、麒麟鞭、麟角刀等。百数十种民间武术稀有兵器,不须赘述,足以显示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武术古兵器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不能发扬光大而鲜为人知。我们提供给幼儿大量的兵器种类让幼儿观察,并根据不同年龄的特征,小班以刀、枪、剑、棍为主认识其形状的不同,感受弯弯的、直直的、尖尖的、长长的等外形特征,中班以双兵器为主,大班结合人物与兵器的使用,使其对兵器有更广更深的认识。在科学常识中呈现各种兵器,在动手操作中比较各种兵器。
关键词:传统节日;幼儿课程;思考
一、 传统节日在幼儿课程中的现代教育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载看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教育承担着传承人类文化的使命,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人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
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开发和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具有重大的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孜孜不倦的努力。
二、传统节日融合在幼儿课程的现状
近年,将传统节日融合在幼儿课程中有了丰富的理论探讨和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内容与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①许多幼儿园将传统节日融入到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一些环节,给幼儿在一日的生活中营造出传统文化的环境;或是把传统节日融于主题活动中,如端午将至,学包粽子,学画龙舟,学编红绳。
但在把传统节日融合入幼儿园课程中,许多老师出现了一些困惑。有的老师困惑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度,如何把控;有的老师困惑于我国的传统节日种类太过丰富,不知选取哪些传统节日最适合于幼儿;有的老师困惑于传统节日整合于幼儿园课程的核心在哪;等等。
三、传统节日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反思
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是文化的血脉之一。将传统节日整合于幼儿园课程中是现代幼儿教育的责任。尽管许多幼儿园也在努力的将传统节日整合于幼儿园中,但由于对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理解不深入,对幼儿园课程了解不透彻,对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把控不到位,因此,传统节日融于幼儿园课程更多是注重形式,没有真正将传统节日的精髓与幼儿园课程整合。
(一)理解文化内涵,理清本质关系
1.文化与儿童的关系
“人类发展是一个文化的历程,作为一个物种,人类的本质被定义成文化参与度。”②从个体社会化的发展视角来看,儿童发展是一个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也是接受文化代际传承的一个过程。一个生生不息的向前发展的民族,是一直不间断地在祖先的经验中获取前行的动力,然后将生命在创力耕植于民族生活的每一个细胞之中,扎根于下一代。记得一位文学家曾说过“一个人的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从这些中透视出儿童的成长是一个个体与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幼儿在这一时期,还没有清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生活在怎样的文化环境中就会渐渐形成那种环境的文化底蕴,拥有那种民族文化的归宿感。因此,幼儿园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国的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应走在不断寻求和探索将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优秀文化遗产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幼儿教育先进的科学成果逐步融合在一起的道路。
2.传统节日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我国的传统节日,种类丰富,内容多样,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传统节日蕴含着许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节日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各类传统节日均是在围绕着特有的主题而展开,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又不断渗入新的内容和形式,一个节日中常常包含了多种性质的民俗活动。
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教学形式一般是以活动、游戏、主题为主;表现的形式侧重于内隐性、差异性、操作表现性、直观表达性。老师抓住幼儿园课程的特征和本质将丰富的传统节日融入活动中,将对幼儿的智力、语言、动手能力、积极的情感发展、群体塑造、社会人际交往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所突破。
(二)深入研究探索,挖掘文化底蕴
我们应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平衡点,用创新的精神,现代的科学教育理念去深挖在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底蕴。人类学家泰勒说:“对于进步的文化,以及所有的科学文化,比较高层次的态度应该是:尊敬前人,但不卑躬屈膝;从过去获益,但不是为了过去而牺牲现在。”③有取舍的对丰富的传统节日进行更新,改进。寻求更多更新的传统节日的形式和内容整合于幼儿园课程。
教师只有把控好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如:幼儿因生理心理发展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启蒙性、可能性、综合性、基础性、阶段性。才能与传统节日中所特有的情境性、感染性、实践性、娱乐性有机整合起来。幼儿的特殊性又受家庭文化因素(如:家庭成员、个人价值观、心理需要),幼儿园园情(如:地域局限),幼儿的年龄和个体差异,生活经验。真正理解幼儿教育和幼儿的特殊性,就能了解不同阶段的幼儿在传统节日融入课程中学到什么,如:小班侧重对节日的体验,中班侧重对节日的初步理解,大班侧重对节日活动的展示。
(三)深化家园合作,创新方式方法
要建构一种幼儿园课程,还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考虑家园合作(即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与参与)。让家长和社区的资源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和效益,填补幼儿园资源的不足;让家长走进幼儿园参加园内活动,周末以游戏的形式生成家庭活动,将传统文化贯穿于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页.
[2]Barbara Rogoff 著,李昭明,陈欣希译:人类发展的文化本质[M].心理出版社2008年,第1页.
[3]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28页.
[4]赵淑芳,民族妙韵慧童心: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5]庞丽娟.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注解:
1前言
本文主要研究幼儿时期的“体”,从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着手,幼儿时期体育课程的合理设置既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也符合当代社会对新时期新人才培养发展的要求。幼儿体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体育就是通过对3-6岁幼儿身体的养育和教育,塑造幼儿体育精神,让幼儿从小学会至少一门赖以终身体育锻炼的体育项目或技能,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1]从1952年至今,国家对幼儿体育的关注与日俱增,颁布了众多有关幼儿体育的政策;并且强调幼儿体育课程设置必须从幼儿实际出发,合理设置。很多学者对幼儿体育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研究,部分学者研究显示幼儿园重智力轻体育,体育师资力量缺乏,场地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2]因此,本文通过对大同市城区幼儿园体育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为日后大同市幼儿园体育课程合理设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是大同市城区幼儿体育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以大同市城区的北京红缨幼儿园、新天地幼儿园、市级机关幼儿园、地球村幼儿园、城区实验幼儿园为调查对象,并对150名在校教师和200名家长进行调查研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CNKI(中国知网)分别以“幼儿体育”“幼儿体育课程设置”为关键词搜集相关文献30余篇,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依据。2.2.2问卷调查法2.2.2.1问卷设计根据课题需要,将幼儿体育课程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针对两类幼儿体育课程分别设计了《大同市城区幼儿体育课程设置幼儿园教师调查问卷》和《大同市城区幼儿体育课程设置家长调查问卷》,并且进行信、效度的检测。2.2.2.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卷的信度检验:为了确保问卷调查所得信息的可信度,本文根据信息检验的基本要求,在第一次回收“教师”“家长”问卷后,间隔两周,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重测(相关系数r=0.8),来说明该调查结果的有效的可信度。问卷的效度检验:为了确定问卷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对专家问卷、访谈的形式的对问卷的设计、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审核,通过检验结果证明本问卷有效度较高且符合本研究的要求。2.2.2.3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150份,回收了112份,回收率为74.7%,其中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为84.8%。共发放家长问卷200份,回收了144份,回收率为72%,其中有效问卷118份,有效率为81.9%,有效回收率符合本课题研究设计的标准和要求。2.2.3访谈法依据研究需要,对大同市城区的五所幼儿园部分在校教师进行访谈。2.2.4数理统计法根据本研究需要,将回收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并进行总结提出对策和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大同市城区幼儿园显性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显性体育课程是指在学校进行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3]幼儿园显性体育课程是指在幼儿园进行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为了解幼儿园显性体育课程编排,对五所幼儿园部分在校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五所幼儿园体育课程编排几乎都是一周两到三次,部分幼儿园甚至一周只编排一次体育课程。为进一步了解显性体育课程设置,进一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为:大同市城区幼儿园体育课程编排一周一次占总体的54.5%;一周两次占总体的34.6%;其它占10.9%。调查结果显示大同市城区幼儿园体育课程编排欠佳,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尤为明显。很多学者对幼儿体育课程编排研究结果也呈现出重智育轻体育现象。[4]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大同市城区幼儿园显性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进行调查,见下表:表1大同市城区幼儿园显性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分析表(N=126)(单位:%)跑步早午操基本体操体育游戏其他北京红缨幼儿园34.89.819.725.610.1新天地幼儿园35.215.210.325.214.1市级机关幼儿园27.922.818.524.66.2地球村幼儿园30.014.320.826.68.3城区实验幼儿园27.315.921.627.18.1该表显示:大同市城区幼儿园显性体育课程内容涉及有跑步、早午操、基本体操、体育游戏等。但仍然以跑步和体育游戏为主,为达到幼儿智体的全面发展。[5]跑步是幼儿园日常体育活动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跑步促进幼儿体质的增强,增进幼儿健康。体育游戏既可以开发幼儿智力,也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
3.2大同市城区幼儿园隐性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隐性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潜隐性,是无形的。[6]幼儿园隐性体育课程主要是指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及诸如情感、认知、态度等因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3.2.1幼儿园场地及器材设施幼儿园场地器材设施是进行幼儿体育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6]场地器材设施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幼儿园体育课程设置是否合理。通过实地走访五所幼儿园,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情况显示如下(见表2、表3):表2显示:体育场地中幼儿园塑胶场地占总数的35.6%,水泥场地占44.3%,泥土场地占11.9%,草坪场地占8.2%。场地设施不合理,不完善,多以水泥厂地为主。政府及学校对幼儿体育场地设施的重视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幼儿园开设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场地设施是否合理设置直接影响幼儿体育课程的设置。场地器材合理设置,有助于幼儿园体育课程合理的安排,合理开设体育课程有益于促进儿童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培养智体协调发展的优秀人才。表3显示:体育器材设施中塑料品占总数的54.6%,铁质品占20.8%,水泥质地占21.3%,其他占3.3%。大同市城区幼儿园体育器材设施相对完善,但是缺乏合理的体育场地设施,因此,体育课程的设置也受极大的影响。3.2.2幼儿园师资力量影响幼儿园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师资力量的好坏。[7]通过访谈法对五所幼儿园师资力量进行分析:第一,大部分幼儿教师都是幼教专业毕业,专门对幼儿进行体育教学的教师几乎没有,大部分幼儿园体育课程由班主任进行教学,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于幼儿教学很熟悉,经验很丰富,但是非体育专业毕业对于任教体育课程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科学合理的引导幼儿进行正常的、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体育活动。第二,在所调查的五所幼儿园中,女性教师居多,从教育角度来讲,教师结构呈现出男女性别失衡的是不科学的。国家和政府应该重视幼儿体育教师师资力量的培养,倡导幼儿体育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占主导进行教学。定期对幼儿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化指导,专门化培训。3.2.3幼儿园家长态度通过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以及发放问卷时的访谈得出60%的家长支持幼儿园开设体育课程,有22.4%的家长反对幼儿园开设体育课程,有17.6%的家长持中立的态度。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超过一半的家长很乐意使自己的孩子积极参与体育课程,不断培养孩子的兴趣,使孩子可以全面发展;这些家长认识到了体育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有接近五分之一的家长不支持幼儿园开设体育课程,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或者担心孩子受累;也有接近五分之一的家长持中立的态度,认为是否开设体育课程对幼儿无显著影响。可以看出现如今家长很重视幼儿体育,重视幼儿身体健康。3.2.4家园合作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到:五所幼儿园部分在校教师和家长家园合作呈现出良好的状态,家长对于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面十分配合。幼儿园与家长经常沟通;幼儿园经常开展以幼儿园为主的家园合作教育活动;同时,幼儿园定期开设亲子活动,来促进幼儿和家园之间的感情;幼儿园也会定期家访,定期和家长进行沟通。幼儿的进步需要家长和幼儿园的合作,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开始,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双方在配合的情况下共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8]
4小结
体育课程合理设置对幼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身体方面,开设体育课程可以使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增强幼儿体能体质;心理方面,体育课程的内容很丰富,与智、德、美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在课程中通过简单地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洞察力和反映速度,教育幼儿诚实勇敢,培养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品质,通过体育课程可以让幼儿获取体育相关知识,提高幼儿的涵养;[9]社会适应方面,幼儿通过参与体育课程,身体和情绪都比较活跃,可以使幼儿与他人进行肢体和语言的交流,培养其活波开朗的性格。幼儿园体育课程合理设置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坚强的品质。[10]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克服恐惧,勇敢面对困难;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信开朗的性格。幼儿积极参与其中,可以使其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使其注意力集中,培养其对事物的洞察力,有助于幼儿树立集体主义精神。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大同市城区幼儿园显性体育课程设置编排现状不理想,很多学校重视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却忽视幼儿体质的发展。体育课程设置内容比较丰富,课的内容主要内容以跑步和体育游戏为主。5.1.2大同市城区幼儿园隐性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为:场地及器材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家长持支持态度、家园合作良好。
5.2建议
在体育课程设置过程中,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合理设置幼儿体育课程是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基础。因此,在设置幼儿体育课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5.2.1从政府方面而言,大同市城区相关教育部门应重视体育课程的合理设置,加强对幼儿园开设体育课程的重视,加大对幼儿园的投资和建设,提供相应的经济保障和一定的物质基础,完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5.2.2从办园方面而言,在幼儿园中,园长是最具有发言权和决策权的,作为一名领导者,他的教育观念、学历程度、文化素养及管理教学等方面直接影响着能否开设更全面的体育课程,园长对幼儿园课程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一定情况下园长可以进行引导和帮助。园长对课程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因此,园长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作用。5.2.3从师资方面而言,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大同市城区幼儿园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通过各种方法、手段、途径对在职的幼儿教师开展专门的培训,使师资队伍壮大起来。通过不断地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意识和保护措施。5.2.4幼儿园的教师应当多与家长沟通,不断提高家长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让家长全面了解到开设体育课程对幼儿的益处。通过完善体育课程的教学形式以及内容,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使更多的幼儿在体育课程中受益。
参考文献:
[1]郝晓岑.幼儿体育概念辨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29(1):26-30.
[2]童森森.幼儿体育课程合理化设置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5):111-113.
[3]张清江.对学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3,18(1):61-62.
[4]肖素霞.幼儿现代体育课程模式探索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9,28(3):276-278.
[5]黄贵.蒙台梭利幼儿健身思想与方法[J].体育文化导刊,2006:76-78.
[6]姚蕾.对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关系及其内容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7,25(4):509-511.
[7]张学.“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对我国幼儿体育教学的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7,(3):161-164.
[8]孔露.近十年国内家园合作研究述评———基于CNKI(2005年-2014年)期刊论文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5,31(5):63-66.
摘要:本文论述了“实习场”这一课题在幼儿园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育活动应注重综合性、活动性和趣味性。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实习场对幼儿园课程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幼儿园设计和开展实习场的活动,就应关注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实习场课题 幼儿园 课程 研发当前,在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和实践中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更加关注实习场的问题。这是因为实习场来源于现实生活,实习场的环境更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是幼儿现实生活的展开。 我们知道,直接经验是幼儿最重要的经验,与幼儿生活相关的直接经验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幼儿的直接经验不是来源于图片,不是来源于教师的说教,而是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感性生活。强调实习场,就是关注直接经验,并努力将其他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幼儿进入实习场,就是练习这些角色的行为,感知这一特定场景中的事物、规则,解决可能遇到的矛盾和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实习场的理念不是教育理论中的新理念,而是很多教育家所倡导的一种基本的儿童教育观念,其中杜威的相关思想尤其鲜明。杜威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工作坊追寻的其实就是一种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感性的、生动的学习方式,一种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与操作物品和使用工具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方式,一种蕴含交往、互助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只要让幼儿主动去做,就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本能,吸引他们去实验和发现。让幼儿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忙碌,就是教师追求的幼儿积极探究、操作和交往的过程和状态。在实习场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心智、社会性都得到了发展。由此看来,实习场的理念或基本立场是教育家们很早就关注的,我们有必要深入学习,深化我们的实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育活动应注重综合性、活动性和趣味性。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实习场对幼儿园课程具有特殊的意义。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在行动中学习,经验性学习是幼儿重要的和基本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在幼儿园设计和开展实习场的活动,应关注以下几个基本问题。1.关注现实生活,不断发现实习场现实生活是实习场的主要来源。从形式上看,实习场的“实习”主要针对校外的社会生活。因此,教师尤其应关注那些幼儿可以理解、可以参与、可以有所作为的生活情境和事件,深入分析这些情境和事件蕴含的教育和发展价值。同时,关注幼儿的需要和兴趣,这些都是实习场产生的源泉。当我们采用实习场这一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时,学习活动变得综合和开放了,幼儿的思维摆脱了学习内容原有的界线。在不断呈现的问题情境中,幼儿不断面临挑战,幼儿需要的不只是识记,还包括探究、操作、比较、交往等多种活动,涉及的心智成分是多方面的,发展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
2.挖掘课程资源,不断优化实习场实习场是一个与特定的材料相联系的环境,无论实习场的核心是什么,对材料的需求是它们共同的特点。如在公共事务实习场迷宫的搭建活动过程中,让幼儿设计不同的淘气堡,选择和寻找相应的材料,使用某些工具,按一定的分工开展建造活动时同样需要课程资源。在资源的收集过程中,教师给予幼儿指导和帮助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应把收集课程资源的过程看作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资源适合和充分,才能使幼儿真正面临挑战并学会解决问题。3.把握实践过程,不断反思实习场实习场是一个实践场所,实习场的活动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幼儿通过操作和交往,建构自己的经验。幼儿的学习是具有自主性的,教师除了要给予幼儿必要的帮助外,准确把握实习场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如何把握实习场呢?我们认为,首先,以关注的心态而不是评判的心态对待幼儿的行为。幼儿的行为只要与情境有关,只要指向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就具有合理性。教师不要急于作出评判,更不要急于提供帮助或加以干涉和指责。教师要欣赏幼儿任何有意的尝试和探索。其次,深入观察,发现幼儿行动与情境之间的联系。观察是教师在实习场中的首要任务。在迷宫的搭建过程中,教师不仅注意观察幼儿,而且适时的给予指导,使幼儿学会了分析、正确使用材料。同时,鼓励幼儿对搭建材料的数量、重量、稳定性、牢固性等问题不断思考,大胆尝试、验证,提高了幼儿独立做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评价指导行为的成效。在实习场中,教师应经常评估自己的指导效果,以不断优化自己的指导行为。
通过课题的研发活动,我们明显的感受到,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一次次遇到挑战,每到这时,他们总是通过不断的尝试,寻找问题的答案并确定最佳解决方案,幼儿的各项能力(语言表达、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伴交往的能力、与他人的沟通等)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螺旋上升。教师的教育行为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尊重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大胆尝试,适时加入,适度指导,适当鼓励。同时,教师及时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分析原因,调整引导方式,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化解疑问,不断完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真正成为幼儿合作的伙伴。
【关键词】
游戏激发幼儿体育活动兴趣
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情景化的教学方式特别重要。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而教,教是为了乐学而教。”情景游戏能让孩子迅速进入游戏角色,在趣味游戏活动中幼儿主动、积极、感受到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一、创设情景游戏,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在体育活动中,我们通过讲故事、设置情景、说儿歌、音乐等形式,激发幼儿参加游戏的欲望。幼儿和教师通过扮演生动有趣的角色,幼儿参加体育活动兴趣得到大大提高。在富有游戏情节中,让幼儿戴动物头饰,以某身份练习动作、技能。如在《娃娃兵》的体育游戏中教师设置情境炸大灰狼的碉堡要钻电网,用大灰狼的扮演让幼儿扮演娃娃兵钻电网、炸碉堡,孩子们非常怕大灰狼,静悄悄地进入角色完成任务,很快就懂得遵守游戏规则;如在体育游戏《小青蛙跳荷叶》中,我以青蛙妈妈的身份与小青蛙们一起学本领,边说儿歌边练习“跳荷叶”“捉虫子”,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拉近我和孩子们的关系,孩子们玩得更开心。由此可见,创设情景化游戏,更能调动兴趣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幼儿体验活动成功的乐趣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正常开展,在安吉游戏的启发下,记得初次带孩子们玩梯子,一头在贴地里面,一头搁在轮胎上,有些孩子胆战心惊从上面慢慢爬过去,胆小的孩子只敢站在旁边看看。我便根据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创设“救小动物”的游戏情景,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进行练习。以去森林解救小动物为情节,用木桩、梯子、轮胎等材料创设“钻电网”“爬山坡”“跳大灰狼窝”“走独木桥”等场景,考虑到胆小的徐昊涵等幼儿走平衡木害怕的心理,我设计了一条窄窄的梯子,一条宽宽的梯子,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路线完成《救小动物》的任务 。最让我吃惊的是,开始只敢走宽宽的梯子的幼儿后来也敢从窄窄的竹梯上走过去了。在老师的协助、鼓励下孩子们渐渐地尝试竹梯不同高度、不同玩法的挑战。现在孩子们经常自信地说:老师,你看我都敢从两个轮胎上走过去了!老师,我爬这么高,又挑战成功了!可见,幼儿在与不同运动材料游戏情景的互动中不仅练习了基本动作:钻、爬、跳、走平衡木,发展幼儿的动作协调性还培养了幼儿大胆自信的良好性格,体验了运动游戏的乐趣和完成任务的喜悦。
三、诱发一物多用,激发幼儿参与创造游戏的乐趣
孩子们都喜欢具有各种玩法的游戏材料,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自由组合,还可以自己创造一些新奇的玩法,总是玩的不亦乐乎。如:玩筛子网,孩子们想出了各种玩法:颠皮球、过山洞、运沙子、捉小鸟……孩子们动脑筋想着法子玩,玩出了许多的新花样,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做法和想法,培养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材料,使材料充分地“活”起来。以材料作为影响幼儿的媒介,充分发挥了其一物多用的教育价值。
四、幼儿前教师后,唤起幼儿不断创新游戏的兴趣
游戏材料的玩法丰富多样,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很高。幼儿对体育游戏材料过了新鲜感,就不感兴趣,我们要做到幼儿在先,老师在后,善于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引导幼儿变换游戏方式,唤起幼儿不断创新游戏的兴趣。
一件游戏材料,很长时间玩一种玩具,孩子们就会失去体育活动的兴趣。如: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最爱玩彩虹伞的游戏,有些幼儿拉着彩虹伞的边缘用力抖动往上抛,有些幼儿就躲到里面捉迷藏;有时大家共同拉着彩虹伞转圈走走、跳跳、趴在上面嬉闹玩耍,玩得开心至极,体验合作的快乐。玩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幼儿失去了新鲜感,我便设计了网小鱼的游戏,让一些小朋友在彩虹伞里面当小鱼游玩,另外一些小朋友边走边说“网小鱼”的儿歌,儿歌快念完的时候,里面的小朋友要想办法逃出来,不然就变成了被捞到的“鱼”;我们围着彩虹伞边走边说“炒蚕豆”的儿歌,当说到“翻跟斗”时,孩子们一起将彩虹伞里“豆子”炒熟抛起来,幼儿对彩虹伞的兴趣再次被激发。
五、创设互动环境,让幼儿享受体育活动的快乐
教师作为一位观察者和引导者,随时捕捉幼儿发展的情况,不断给予幼儿鼓励和展示的机会,给幼儿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活动氛围。
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那些来自幼儿自己的东西是他们最感兴趣的。 组织体育活动时通过游戏并富于情节,让游戏材料“活”起来,使孩子们在相互模仿学习中尝试探索与别人不一样的玩法。如在练习双脚并拢向前跳,我们采用了《小猴子摘玉米》的游戏,从种玉米、给玉米浇水、摘玉米等情节,练习基本动作,锻炼动作的灵活性及协调性,孩子们积极性投入,沉浸在收获玉米的氛围中。老师作为幼儿的玩伴,与他们一起布置游戏情景,协商角色,制定游戏规则,幼儿积极参与,获得主动发展。整个游戏充满无穷的乐趣,孩子们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创设情景化游戏,让幼儿在自由、自主、愉悦的环境中,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创新性,还能有效的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体验体育游戏的快乐,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工作规程,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