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2: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

篇1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还需要认真解读和贯彻新课标的理念,真正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特点,认识到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和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想搞好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慢功夫,是一个“缓”的教学艺术。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由此可见,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就说明语文学科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为了高考大量地做题怎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能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既然高中语文教学是一个慢功夫,是一个缓的教学艺术,那么,怎么样去进行高中语文教学呢?

(一)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每一门课程都有每一门课程的上课特点,语文课的特点就是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没有了语文味的语文课不能说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也无法做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有语文味呢?“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文学的魅力中快乐成长,踏实进取,培养健全的人格,……”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真正融进语文课堂,融入到课文当中。

(二)舍弃为高考的功利做法

为了高考,弃语文教学于不顾,节节都在讲方法、讲答题技巧。这是高中的很多语文教师的一贯做法,适应高考题型,美其名曰不要让自己的学生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种非常不聪明的教学方法,这种教法也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教学本不应该带有功利色彩,但我们一些教师却偏偏急功近利。他们或一味追求考试成绩,或一味追赶教育时髦。考试不考的内容不教,于是给学生打精神底子的名著阅读成了虚设;一切为了学生的分数,于是舍本逐末,大谈解题技巧,背诵范文成了应试作文素材的唯一来源。”“急功近利者忽视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因此我们要舍弃所谓为了高考的功利做法,真真正正回到语文课的本色上来。

篇2

1.什么是“梳理探究”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第二个理念就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中“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三个专题。这些专题有的侧重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

2.“梳理探究”的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梳理探究”部分具体包含的内容是:第一册包括“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第二册包括“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第三册包括“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第四册包括“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进文学大师”“影视文化”;第五册包括“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其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交际中的语言文字应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这七个专题侧重于梳理,其他八个专题更倾向于文化探究。这十五个专题都很注重知识的传递性,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专题对高中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新知识、新概念。

3.“梳理探究”的设计

其源于《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课程目标中的几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如:第一,积累。整合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例如教材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修辞无处不在”“古代文化常识”等侧重于积累、梳理、整合,同时在整合中能够训练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第二,应用。拓展是“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例如“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等都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发现。创新就是“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4.“梳理探究”分析

刚开始分析“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可能会进入一个误区:“梳理探究”就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写照,比如“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等,以为大体上就是汉字、对联、词语(成语)、修辞等生活中常用的语言文字与必备常识。仔细研究一下,其实,人文性的“语文味”是很浓厚的。“梳理探究”不完全是人们想象中的“综合实践”或是“课外活动”课程,它是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名著导读”相并列的。“梳理探究”中的专题牵涉到语文学科的几大方面如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就以小专题“奇妙的对联”来说,分别从对联的常识、对联欣赏、对联作法三个方面去分析。在对联常识和对联作法上介绍了上下联的平仄、字数要求,同时还列举了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实例;在对联欣赏中还运用了写意、锤炼等一些文艺学方面的知识来说明。

5.“梳理探究”考题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高考语文要求考察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都有难易不同的考查。考试范围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必修一至必修五这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无论是必考题还是选考题,都涉及到“梳理探究”这个大专题的内容。例如必考题“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和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等类型的题目都与“逻辑和语文学习”这个小专题有关;古代诗文阅读中的理解、翻译、文言句式等题目都与“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专题有关联。而必考题中的大类型“语言文字运用”与选修课本中的一本书的书名相似,其实是与“梳理探究”中的知识一脉相承的。

从课程标准开始分析,到教材、高考考纲、试卷的大致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梳理探究”这个专题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突出了语文的实践应用。所以,如何开展、组织“梳理探究”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必修五册“梳理探究”中,每册都包括三个小专题。第一册中的三个小专题主要是语言文化常识,第二册是语言积累应用,第三册是语文学习方法,第四册是语文学习空间拓展,第五册是文言文能力提升。特别是三、四册说明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所以,语文学习要注重趣味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总而言之,在“梳理探究”中,如果教师让学生亲身体验有趣的学习过程,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将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吻合了新课标的精神,语文老师可以大胆尝试,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篇3

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与获得,没有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发展中的生命来对待,也没有顾及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师是教学机器,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课堂上,教师沉闷地教,学生被动地学,不仅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也导致了教师的厌教,学生的厌学。生命课堂正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以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师生的生命价值为目标,选择学习内容,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课堂氛围,进行教学评价。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一、高中语文“生命课堂”的概念 人的主动、健康发展是当代教育的终极追求。生命课堂,是从生命的视角,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对课堂教学所作的理想概括。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师生经历生命的活泼,展示生命的精彩,体验生命的意蕴,最终实现每一个生命的健康和谐的发展。

高中语文“生命课堂”――是以因高中语文的存在而使课堂生命充满生机为表征,以学生的应用、审美、探究等能力发展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以教师帮助学生学习言语的动态生成过程为教师科研素养的达成手段,以师生的健康和谐发展的同步实现为最终目标的一种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高中语文“生命课堂”的特征 (一)师生共同成长,目标柔性

课堂既是学生成长的“天堂”,也是教师的职业处所,专业的舞台,事业的平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发展目标不求整体划一。

(二)重视体验,关注过程

课堂体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教学过程是培育学生知情意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彰显、拓展和提升的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体验,想方设法让学生体验,在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时,提升自己作为研究型教师的水平。

(三)注重高中生认知与个性心理差异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出现明显的差异,加之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是从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分必修和选修,课程实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课堂中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等,很容易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脱离文本,远离言语,并以为应然。实际上,高中语文教学应以课本为“本”,以“言语”教学为“本”。课堂中的知识、能力、审美、情感等目标的实现应以“学习言语”为本,为“抓手”,在课堂演进的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

(四)注重语文能力的个性化发展

高中语文“生命课堂”把应用、审美与探究三大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素养目标实现的具体途径。因为当代社会,学生必须掌握言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必须通过言语应用才能培养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同样,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高中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理应在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有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加德纳说:“不同的智能组合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的主要根源。”

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文已有偏好。“生命课堂”尊重他们的偏好,为他们个性言语的发展搭建平台,允许他们在应用、审美、探究能力发展方面具有个体的不平衡性。

三、“生命课堂”的构建与语文教学改革

此前的多次语文教学改革都只是较多地关注如何使学生更好的获得知识,忽视了语文教学应该提升学生生命价值、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提升人对自然与自身的责任感。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是以“立人”为中心,即教学要让学生由过去死记语文知识转到通过语言的形式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未来;由过去以传授知识训练学生为主、转到以人的发展为主上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注,对课堂生命意识的觉醒,是培育“人”的教学。构建“生命”课堂就是为了让语文教学更好的回归培育人的本体价值。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体现其工具性,还要关注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为此,必须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四、高中语文“生命课堂”构建的途径

(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不同教学模式

每个学生的性格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性格内向则比较喜欢独自学习,有的外向则喜欢谈论且商讨进行学习,老师可根据不同的情况满足不同的学生。例如,在教学《鹊桥仙》一文中学生可根据文章的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对于牛郎和织女这两个人物的形象,作者在文中所想要表达的感情,教师就可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来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酷爱影视的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梳理思路的学习,有些同学则可以通过活动表演把文章的情节以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一表现出来,有的则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和要好的朋友商讨问题等方式来加强对文章的印象,以此来达到课堂上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精心设计教案,让文本“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一种好的教学氛围,就需要老师依据课本上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设计出让师生、生生间相互交谈、辩论的教学方案和内容,培养和鼓舞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力。

(三)让文本与生活相联系,以文本彰显生活魅力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把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教学课堂课本上的内容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多进行实践方面的活动安排,让学生从这些活动中了解学习的乐趣和文章的思路,引发他们思考。

篇4

带着家人的嘱托,带着青春的希冀,又一批初中毕业生走进了高中校园,开始生命中又一段重要的学习旅程。但很多同学在进入高中不久,新鲜劲还没有完全消退,便陷入了学习的迷茫、困惑中。课听不大懂了,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了,作业做起来吃力了……凡此种种,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如果忽视学生的这种心理落差,势必对学生的学业成长不利。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我觉得语文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应着力抓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而这衔接的关键点之一,便是汉语语法教学的衔接。

一、高一新生语文学习现状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学得很吃力,学习语文的兴趣日渐减弱。即便是一些在初中语文学得不错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个别同学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了畏惧感,动摇了学习的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他们说:“高中语文没边没沿,浩如烟海,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我实在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啊!”“初中的课文我读得很透彻,但到高中有很多文章读不懂,只能一知半解”“文言文在初中比重少,而高中内容太多太难了”“初中语文老师的课挺简单,有意思,但高中语文课容量大,我已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还是学不好”。与此同时,老师们也觉得刚升入高中的学生难教:“一些问题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懂”“初中就应掌握的知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普遍出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不会”的现象,结果一到考试,许多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大红灯笼高高挂”。

二、原因分析

其实,高一新生语文学习出现困难,既不是初中老师没有完成任务,也不是高中老师没有全力工作,在我看来,有如下一些原因:

初高中语文教学系统不完全一致。高中和初中是两个区别比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现在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之间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随着高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在初中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学生进入到高中学习就会举步维艰,给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新课程标准对初高中学习目标的确定有脱节之处。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人民意志,规定了国民素养或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国家将高中和初中分为两个阶段,这就决定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会有所不同,会有各自阶段性的特点。这也是造成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在教学上互不衔接的一个主要原因。整个中学阶段无论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还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应该体现着系统化和一致性。因此由于教学目标的不一致,必然导致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评价等等方面的区别。而初高中教学要求的脱节在语法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初高中的课程标准: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淡化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评价建议”:“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3.语法知识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所处的位置:散见于《汉语词类表》、《句子成分简表》等附录部分。

4.教学与评价现状:因地方考试大纲皆有“语法知识不作为中考内容”的要求,故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例如通过仿句、改病句来间接地考查语法。多数老师平时在阅读教学中虽然都会讲授一定的语法知识,但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以下现象: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语法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训练;语法教学的要求尺度不统一。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淡化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与评价现状:因地方考试大纲皆有“古诗文不考查词法、句法”的要求,中考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考查亦属隐性考查,例如借助句子翻译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及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因此,虽然老师们平时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都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一些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在总复习时也都会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归纳整理工作,但随意性仍较大,城乡之间、学校之间、老师之间在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教学上尺度亦不统一。

(三)高中对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文言句法要求较高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现代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篇5

1.说课标

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发挥育人功能;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人教版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特点:编写原则包括守正出新的编写原则 和构建立体化 语文学习系统; 教材特点包括强调审美教 和注重探究 能力培养。

2.说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分为2大部分:必修和选修 , 这两部分是互相联系的, 必修课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选修课体现选择性。必修是选修的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延伸和提高。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本册必修教材的内容和其他四册一样,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模块。前三个模块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以安排学生寒暑假进行。

在这四个模块中,阅读鉴赏是本册书的主体。它分为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兼顾了文体和人文内涵,但每单元又各有侧重点。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体现了情趣和理趣的结合。第二单元:先秦到南北时期诗歌,它包括诗经、楚辞、汉魏南北朝诗歌。本单元侧重阅读、理解、背诵、鉴赏,全面提高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这些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我们在教学时侧重让学生感悟情、景、理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第四单元:演讲辞,侧重于对话与交流。

表达交流是本册书的第二个模块。他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2个部分。.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记叙文的训练。写作专题分别是①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②直面挫折,学习描写。③美的发现,学习抒情。④想象世界,学习虚构。口语交际专题为演讲。

梳理探究是第三个模块,它设计的专题有:①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②修辞无处不在③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第四个模块则是名著导读,它介绍了《家》《巴黎圣母院》

本套教材是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而必修2 以“过程和方法”为主线,把审美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文学作品占选文的四分之三,而且重视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注重传统文化,文言诗文和传统寻根内容。

3.说建议

3.1教学建议阅读与写作有机的结合

阅读鉴赏第一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文章。展开想象,感受作者心灵,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进入审美境界。

第二单元 学习唐前诗歌(从先秦到南北朝)。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第三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体验古人倘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培养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3.2评价建议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包括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技能,学生评价包括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整合信息能力 应用审美探究能力 团队精神 合作意识。它们体现了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综合素养。在本学校可以通过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来考察学生的阅读兴趣、文化视野及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鼓励学生创作,以此考察学生的参与态度和创作水平。

篇6

二、媒介语言素养教育与高中语文的关系

(一)信息化时代对语文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

伴随着多元媒体阅读时代的到来,语文学科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纯文字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而应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积极开发多元媒体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将网络文本、广播影视、广告等应用于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的阅读媒介,搭建媒介语言素养教育的平台,培养学生信息鉴赏、批判和加工能力。信息化时代下的语文学科,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

(二)新课程语文教学需要媒介素养的介入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思维的敏锐力度和批判性思维越来越被人们推崇,这也成为语文新课程的核心内容。这种思维的批判能力恰恰符合媒介语言素养的特点,媒介语言素养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语文新课标形成交集。培养媒介语言素养成为实现新课程语文标准的有效途径。

(三)语文课堂教学难以回避媒介信息的涌入

我们的语文教材越来越贴近生活,与媒介信息紧密相连,课堂教学不该也不能回避媒介信息的涌入。我们必修1课本“梳理探究”模块《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将一部分新生词和流行语进行归纳总结,以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网络语言和流行文化。必修4中的“梳理探究”《影视文化》“影视百年”“文学与影视”“大片”“国产影视”,欣赏影视表演,欣赏影视语言,语文教学与媒介素养在语文课堂完美地融合了。语文越来越贴近生活,语文课堂教学难以回避媒介信息的涌入。

(四)媒介素养与语文应试紧密关联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也使语文应试与社会媒介越来越紧密关联。

(1)语言运用题的设题也讲求时代性

2014年马鞍山市语文的几次模考,语言运用题非常关注当下:二模中关注“雾霾”,三模中关注“浮躁的国学教育”、“出彩中国人”“中国好声音”,还有一档访谈栏目--2014年3月11日,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接受了《人物》杂志记者的专访,要求根据交谈的内容,在文中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访谈栏目题型的设置,是媒介素养在语文学科最佳体现。

(2)几乎所有的优秀作文题都具有极强的时代性

2014年的马鞍山的三次模考作文也是如此,尤其是马鞍山二模。作文极具针对性,材料如下: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选自《论语》)(庞恭)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选自《韩非子》)。这次作文命题直接引导学生在媒体信息极其丰富的时代,如何进行正确的辨别,合理地选择。引导学生对“道听途说”的信息,需有冷静的判断。今天的语文应试绝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与现实社会的贴近,与媒介结合,是语文学科设题的方向和宗旨。媒介语言素养与语文应试紧密相连。

三、如何开展高中语文媒介语言素养教育

(一)构建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

首先要选择丰富的学习内容。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学生的学习内容被各种媒介放大,传统媒介(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与新兴媒介都为学生提供了种类繁多的“课本”。就教师而言,要转变观念,甄别筛选,将其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媒介信息的便捷与优势,选择丰富文本阅读内容。第二,要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语文教学也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将网络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信息整合能力、思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媒介语言素养。

(二)以文本为主线,进行多角度媒介对话

语文教学中,最容易出现唯“教材论”,即在授课的过程中,难以走出教材的范围,很少对教材的知识进行介绍和比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育人。教师要不断从各种渠道搜集有用材料为学生提高多元化自主解读。如在上《雷雨》时,在多元自主的解读文本同时,将《雷雨》电影、话剧提供给学生,让其揣摩不同的剧作语言,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三)通过大众媒介,引导学生时刻关注生活

在进行媒介语言素养教育时,我们应选择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关注、探讨,以从中得到启发。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其自主查阅资料,培养学生选择、重构、归纳、总结等媒介素养能力。

(四)开展媒介交际实践活动

所谓媒介交际活动,就是以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广告、报纸等为载体,以丰富多彩的媒介信息为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媒体交流和制作为目标,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鉴别能力、爱思考的主动学习者。语文课堂要把媒介语言和听说读写视融合在一起,在获取媒体信息的同时利用媒体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与各种媒介互动的愉悦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信息鉴别、批判和加工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有争议的、有一定影响的事件往往会引起多种媒介的关注和报道,我们可以让学生倾听不同媒体的声音,体会视像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异同;甄别中外媒体所体现的不同立场,受众对不同媒体所激起的情感反映的异同。学生通过不同媒介获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并从不同视角,在对媒介信息和话语进行分析、鉴别的基础上提升批判性媒介语言素养。

篇7

一、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情感教育具有兴趣性、审美性以及创造性等特点,旨在通过多种情感教学方式,实现课堂的感性化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现阶段,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法,习惯于灌输式知识讲解,忽视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和思考,因此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改善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环境,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加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情感认知,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如可以引进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以此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情感教育的效果

二、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课程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课文编排突出人文特点,课文内容涉及青春、生命、历史、梦想等诸多方面,且蕴含丰富的情感资源。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对课文中的情感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帮助学生产生情感回应。在教学中要适当减少对文章字词语句等知识的讲解,努力通过感性因素的注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情感认识。同样,在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挖掘作文题目中的情感诉求,引导学生对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行梳理,从中提炼出具有运用价值的写作素材,提升作文的情感深度。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课文《陈情表》,作者以真挚的语言向晋武帝阐明自己和祖母间的深厚感情,请求成全孝悌、推辞征召,表现了作者的孝义。教师可将祖孙两代间的亲情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点,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化对文章的感性认知。再如,必修2中“珍爱生命”专题,其中课文《我与地坛》以地坛为情感载体,表现了作者在人生低谷中寻求希望的心境,同时抒发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文章内容较长,且以抒情感怀为主,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以挖掘和放大作者的情感抒发为教学重点,引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利用多媒体音像资料,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文字、图像、音效、动画于一体的特点,能够有效弥补二维教材的教学缺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先对与课文相关的音像资源进行搜集,选择适合的教学素材,然后将其中的文字描述转化为直观演示,通过创设课文意境营造作品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感官的直接刺激,深化学生的课程体验,提升情感教育的效果。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专题四中的课文《祝福》,作者鲁迅通过描写祥林嫂的悲剧人生,揭示了旧社会农村妇女悲苦的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文章结尾描写祥林嫂在新年热闹祥和的祝福声中悲惨离世,呈现出强烈的戏剧冲突。教师在对课文进行讲解时,可先播放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的电影《祝福》中的精彩片段,然后让学生结合文字表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电影结尾处,祥林嫂在除夕夜的大雪中行走在街头,面容疲惫,头发苍白,最后在新年到来的祝福声中倒下,身体逐渐被大雪覆盖。学生观看此场景后,内心的悲伤情感受到了强烈触发,心境与鲁迅的写作心境相一致,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也得到了深化。

(三)通过课本剧表演,加强学生的情感领悟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中注重课文体裁的多元化,教师可利用教材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简单的课本剧表演活动,引导学生对课文主旨进行自主思考,并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从而缩短与课文的距离,增进与课本的情感交流,提高对课文的情感领悟能力。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人性世界”专题中的课文《雷雨》,通过讲述鲁、苏两家的恩怨情仇,对中国旧社会的封建思想进行了批判。由于《雷雨》属于剧本体裁,内容表述与一般课文相比有一定差异,且内容较长,情节较为复杂,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不易产生情感共鸣。基于此,教师可充分发挥戏剧的表演特性,邀请几名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分别饰演文中的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周萍。节选一段剧本内容进行情景表演,可以把学生带入角色世界,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深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并与自身的情感体验相融合,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情感领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断审视自身的情感诉求,增强情感体验,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旺强.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15(02):198.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21-01

所谓课堂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可以根据语文教学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类,从大到小一般可以细分为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这几方面并不是分裂开来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认清这几个方面的不同关系,从而更好的去完成语文课堂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方面,也是需要在教学中用力最多的地方。笔者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不断地总结,认真的分析,此进行了相关探究,以便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能够少走弯路,更好的展开语文教学。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制定的情况来看,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比如第一,很多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方面存在着随意性,在进入课堂之前并没有很强的目标,在课堂上任意发挥,使学生不能够抓住老师的教学主线,导致了学习的盲目性和无目的性。

第二,语文课堂教学制定的目标过于笼统,不能够细致的剖析语文课堂的细节所在。比如很多语文课本中的阅读文本,其背后有许多深厚的思想内涵需要学生去挖掘,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做好引导,但是很多教师在设计这些课堂教学目标时,往往不会在意这些细节,只是把很多空泛的目标定位其中,使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变得模糊,把学生引导到空洞的说教课的圈子内,这样的话也就失去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落实其中。

第三,还有一些语文教师在制定课堂目标的时候过于单一,不能够很好的让语文课堂更加具有立体感,使学生不能够得到综合的锻炼。这种目标的定制往往只盯住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而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不全面的,不能够让学生把不同层次的语文学习有机的融到语文课堂之中。

以上是典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的案例,我们必须剖析其问题所在,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更好的去完成高中语文课堂目标的设计。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原则

我们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中可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既要结合高中语文自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又要体现高中语文课堂的综合性,还要细分每个不同的方面,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在课堂之上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首先,坚持整体性与部分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要考虑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细节、各个方面,这不仅是对于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更是高中语文课堂自身的要求。在新课堂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双重培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这些特质去设计一个整体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中能够有一个宏观的把控。

部分性原则是相对于整体性原则而言,因为高中语文自身就可以分为不同的板块来进行教学,比如字词、阅读、作文等等,这些不同的板块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设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从每个板块的不同方面出发,进行明确的目标设计。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明确不同板块的学习目标,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更加有方面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更能够让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坚持明确性与模糊性的原则。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客观存在,也有很多需要主观发挥的东西,因此根据这样的特点就必须进行不同的课堂内容的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就是教学目标要集中,要精练,而且课堂实施比较具体,学生比较容易完成。教师对于这种明确性的课堂目标要始终牢记在心中,并且在教学中去不断的实施,一步一步的去接近教学目标。

另外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存着一些模糊性的东西,这种往往是提升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地方,但是这种目标的实现不是明确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并且每个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是不同的,再加上学生自身的性格原因,学生自身所收获的东西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模糊化的目标设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体目标的框架下,去完成高中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则,比如系统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等,这些是在高中语文设计中必须坚持的,有了这些原则,才不会在高中语文课堂设计中犯下以往的错误,走向更深的误区。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应该不断的研习高中语文教材和最新的教学大纲,不能随意的进行课堂设计,教师必须从教材自身出发,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源于教材,同时也要高于教材,这样才能够在掌握好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去获得更大的提升。另外教师对于整个高中语文体系,以及教材中每个单元、每篇文章都要熟悉掌握,这样才能够从宏观上去完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并且能够做到目标的科学性和连贯性,顺利地完成高中语文教学。

篇9

关键词:高考语文复习 回归课本

Key words: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Language review Return textbook

2008年江西省高考语文命题特色是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回归语文教材,导向读书,考查学生的文化积淀和知识迁移能力。这四个命题特色既解释了08年的命题特点,又指出了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的方向: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回归语文教材。

纵观多年的语文高考题,高考语文一般不考偏、难、怪的题目,考的都是大家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东西,而课本又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基础文本,高考题目虽来自课外,但知识点却出自课内,可谓万变不离其宗。例如08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内容覆盖中学教科书所涉及的语文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许多题目的命题原则是“命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注重课内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与延伸。如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题分别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的《归园田居》、《扬州慢》,第四册的《陈情表》和中国古代戏曲单元知识简介以及第五册的《春夜洛城闻笛》,充分体现了“回归课本”的特点。字音题、字形题、文言文实词题、散文阅读题、句式仿用题,均与课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稳定和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对脱离课本一味盲目沉浸“题海”的纠偏。

因此,在全面复习阶段,同学们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做过偏过难的习题,应以基础知识为本,重点应放在课本上。

回归课本,首先要反复看课本,熟练背诵课本中规定的必背篇章,将高中语文一至六册课文中易错易混字词与疑难字词的音、形、义摘抄下来。只有在掌握好课本字词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一套自己比较完整的重点字词记录表。例如08年江西卷选择题第一题的“付梓(zǐ)”、“锱(zī)铢必较”,“不恤(xù)”、“隽(juàn)永”、“咸与(yǔ)维新”、“邂(xiè)逅”、“便(biàn)宜行事”和第二题中的“赝品”、“浅尝辄止”、“蓬蒿”、“告罄”、“倩影”等词语均来自课内,同学们在复习时如果注重掌握好课本上的基础类和识记类内容,就能准确判断这些词语中的读音、字形的正误,也就不会轻易丢失这些题目的分数了。

其次,文言文复习也要从大量积累课外材料回归到课本,因为高考中的文言文也是从课本的篇目拓展出来的。在2008年高考江西卷文言文阅读中,第10个选择题要求学生从试题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与“郑人病之”中“病”的用法相同的一项,不少考生因选项无上下文语境,推断不出“病”字的用法而导致失分。其实,试题所提供的选项都是考生所学过的内容:《病梅馆记》、《触龙说赵太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后的练习题。但由于同学们平时对课内文言文掌握得不够熟练,所以做起题来就困难重重,失分严重。因此,在平时的复习时过程中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比如实词,应该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梳理;虚词,应将重要虚词的各种不同用法及典型例句加以梳理;句式,应将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方面对典型例句加以梳理。这样既形成了文言文知识网络,又加深了对典型例句的印象。

篇10

真没学过。

你们语文现在学些什么?怎么连动词、名词、形容词都弄不清呢?

这些现象在高一新生的课堂上屡见不鲜,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那是老师无奈,学生无辜。这其中折射的就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不衔接。在此,我就初高中语文衔接问题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帮到初升高的学生。

每每看到新生在语文学习上遇到很多困难,作为老师总是无奈的苦笑,因为很多问题的出现,不是学生的错,在初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教学要点的设定上,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作为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只能在现有的状况下找到更好的契合点,顺利完成初高中的过渡,向着高考迈进。

高中和初中是两个区别比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现在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之间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许多在初中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就会举步维艰,给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首先,由于初中属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初中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

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用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式,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如:考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加上学生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考出来的分数当然不会很理想。

其次,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以课本为依据,这种考查形式使学生把精力多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考前的临时突击,养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而高中学习则对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同时,初中的一些教学目标也造成了与高中教学的脱节,如初中的淡化语法,地方考试大纲皆有“语法知识不作为中考内容”“古诗文不考查词法、句法”的要求,故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例如通过仿句、改病句来间接地考查语法;借助句子翻译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及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虽然老师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语法知识,但存在以下现象: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语法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训练;语法教学的要求尺度不统一。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淡化语法的要求,害苦了学生和老师们,进入高中后,大部分学生根本分不清句子的主谓宾,认不清病句,分析不了句子结构,当然,更是认不出文言句式!似乎对文言句式就认一个――倒装句!

其实,高中对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文言句法要求是较高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现代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教材共有五个模块,课文八十篇(课),其中古诗文有三十二篇(课),占40%,且难度较大。

这便要求进入高中后,学生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补上欠缺的这部分内容,可是这些内容毕竟不是高中的教学内容,老师的讲解不会太过详细具体,导致了很多学生跟不上老师的速度,以至于到了高三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最后,两个阶段的阅读能力要求又有差异。

初中语文新课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

不难看出,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样的内容要求便需要学生在进入高中后紧紧跟着老师的步伐,不要总是用初中的那套来应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要点。

篇11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及遵循"行--知--行"的原则,叶圣陶先生也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这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关系是密切的。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教师要适当地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交替互换,通过"有意注意"落实来树立培养学生养成圈、勾、划的好习惯,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知、情、意、行,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1.强调"手与脑"并用

传统的教学观把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化为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呆板,导致课堂沉闷、无效的现象。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性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及实践性等多种学习方式来促使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角色,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勤于动手与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课堂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勾、圈、划、写的好习惯;在解决问题时,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整合材料的能力;在回答问题时,要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为此,在执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探究"哪些细节体现了林黛玉进贾府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为了避免学生捧着资料书照本宣科的现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分三步解决:一是检查学生勾、圈、划、写的过程;二是聆听学生整合材料的结果;三是比较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此答题设计虽然多此一举,实践表明,教师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学生能够按要求有条不紊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技巧,养成解答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口脑"并重

在执教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提问时,原本抬头看黑板的学生一个个都低下头,课堂显得异常沉寂,教师处于无奈点名回答,学生回答后,整个课堂开始"动"起来。针对这一现象,我曾与学生进行过谈话,很多学生觉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是担心答非所问;二是站起来心里紧张,影响答题思维。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明白在教学时应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打消学生心中的疑虑,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动口与动脑的能力,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手、口、脑"都动起来。

强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养成书写发言提要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信息梳理能力、知识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概括问题,同时也帮助学生摆脱了回答问题时的尴尬,增强了他们学习的成就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久而久之,使他们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变了他们对待语文课堂学习与考试之间的关系,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生活即教育",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理论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是: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要反映生活的内容。这无疑与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靠积累,还要靠应用、拓展。只有在积累、应用、拓展的不断循环中,语文素养才得以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还指出:"应注重在生活和

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个目标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应回归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因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语文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

语文教育教学要体现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切实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施生活教育最重要的是语文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这是语文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生活教育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核心之一,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去思考: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生活教育应该怎么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真正落到实处。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只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高中语文教学,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可以消除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畏惧感和倦怠感,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优化教学资源、组织教育活动,要克服过多的接受性学习,提倡探索性学习,让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趣味化",这无疑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三 "社会即学校",高中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就多起来。"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面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生活时时处处伴随语文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表现在两方面:联系生活,由生活导向新知;走向生活,由生活决定教学。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一方面,由生活导向新知,通过再现生活这一环节走向课堂。另一方面,由生活决定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感兴趣的,他们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内容为重点进行教学。实际上,短短45分钟,是无法把所有的知识全面讲透的,我们应该删繁就简,把常用的、必需的知识与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实用性与有效性相结合,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生活处处是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学习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将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高中语文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高中语文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社会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切实感受高中语文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语文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语文知识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高中语文学习。

四 "教学做合一"--教学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篇12

一、新课改后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

从新课改实施的这几年来看,每年都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新课程是以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国际化理念下具有宽阔的全球视野的综合型人才为目的。在课程的改革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学拥有独特的地位。从根本上来看,语文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是人类文化不可多得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习别的学科的根基,还是一种语言,属于人跟人交流的重要交际工具。作为这么重要的课程,其基本特点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新课改以后使之好多方面得到了转变。

1.新课程下教学方法的转变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们的传统教学理念正在逐步转变。首先就是教学材料的改变。教师们从以往的单一传统方式传授教材上的书面知识转变为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有用的知识,有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力和学习特点熟练的应用教材,敢于取舍,尽可能的开发和利用教材以及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特色开发出适应本校学生的课本教程。再者就是学生的观念也得到了转变。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观念。教师们越来越重视学生才是主体,改变过去把教师作为主导者转为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懂得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看法不在只限于学习成绩这单一的标准。懂得发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照顾成绩差的学生。教师们已经知道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是自己和学生们交流和分享的过程。这个传授过程是学生和老师之间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共同进步的过程。

2. 新课程下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不再是以前传统的压抑气氛,随着新课程改革一来,课堂上老师们的教学形式多姿多彩。教师们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有单独思考的时间,学会自己动手学习,再者遇到难题还能在课堂上讨论,实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课改后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有过去单一的形式转变为当今多姿多样的模式。教师们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也是多姿多彩,不在像以前留大量课本作业让学生通宵达旦的去完成,而是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性作业让学生完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直接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经过实施的几年来看,学生已经能够做到自主自觉地学习,不在局限于平常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已经学会在课外搜集信息并合理利用信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处理为己所用。学生们也学会了与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在是单独的各学各的,如今学生学会了主动和老师沟通交流了解自己,跟同学们分享自己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体会等等,总之新课改后,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二、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及普及,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选修课。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学生领到教材的时候兴高采烈,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现实给他们直接泼了一盆冷水,因为大多数地方都没有应有的条件进行全校选修。部分学校开设的选修课还是根据教育部门强要求规定科目才开设的,都是根据高考大纲来确定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只好把选修科目当作必修科目来教。老师们猛的一下难以适应,怨天忧人,各显其能。一直到后来高考考纲出来,导致高考怎么考老师教了,选修也就变的名不符其实了。再者就是学生负担大,学习兴趣不高。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课业负担,但是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的负担没有降下去反而增加了。在平常的教学中,新课程都设置了许多板块,比如“名著导读”“梳理与探究”“综合性实践”等等,这些都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但是由于老师们的指导不够,使之这些教材全部丢给学生自学,实际效率不高。要想减轻学生的压力,负担大的问题,就要打造高效课堂,而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就要从根基上改变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法,完全把老师和学生释放出来。

三、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策略与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一切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因此语文课程的改革,首先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教师首先要清楚教育的本质以及语文教学的本源。

1.要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看分数的器械,不是升学的工具。它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类的健康成长,实现有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转变。

2.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根基就是不同于别的学科,它是以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为核心。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

3.角色定位。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而学生才是主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因此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组织。

四 结语

商业化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趋激烈的竞争,强大的生存压力,要求学校教育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目前的语文新课程以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我们对于高效课堂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是有些不足需要继续进步,继续研究。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大家要团结同行,不断深入,不断探索,力图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篇1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22-01

语文与每个人的生活都紧密联系着,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语文在我们的一生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高中语文作为语文这门课程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延续,承担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责任。因此,广大师生切不可小视语文在高中阶段的重要作用,语文不但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还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净化。

高中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平日语文课堂只有四十来分钟,许多知识语文教师没有时间讲得十分透彻,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课下做好相关的预习工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等。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下列几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很多面的,过去认为语文教学只要让学生会读书会写字就可以了的陈旧观念需要得到更新了。高中语文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更倾向于让学生们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审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和学生的欣赏水平。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语文课程的学习如果仅凭教师的课堂讲解是非常不够的,高中语文的学习还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突出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语文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于语文这门课程的兴趣。学习就像是从涓涓溪流中获取营养,而兴趣恰恰是获取营养的最大内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从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入手。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需要语文教师简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学生每天被各科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考虑到这一点。高中语文这门课程本身是非常有趣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果能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情况而进行的话,课堂上的教学效果会比较好。一般来说,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学生容易陷入学业自卑或者对未来不确定的惶恐中,对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可以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地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减量而增质"。具体来说,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语文课堂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可以提前备课,简化教学的内容,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轻松愉快的将语文知识学得更加扎实。而知识内容精简后的语文课堂,学生的参与度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能够得到比较大的提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专题训练的方式进行,这样一来语文课堂的氛围就会更加有趣生动,这种方式也可以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巨大魅力。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现代新诗和古代散文等许多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稍显生涩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对这些内容不会产生畏惧的心理,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专题进行讲解,将学生的疑难困惑总结起来,用专门的几节课去进行梳理和解释,同时语文教师可以拿出一些时间来进行古代散文的专题训练,让学生对一些古代字词的用法更加熟悉。这些方式都能够促进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我国古代散文的一些字词的基本用法有所了解,语文教师还能够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2.加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培养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够让学生在一个互帮互助的氛围中进行高中语文的学习。语文的学习不应当只是闭门造车,应该走出个人学习的误区,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才是学习的较高层次。因此,要想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要想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来说,教师习惯将同桌的两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实际上除了这种方式之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将前后几位同学划分为一个小组,这样一来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倾听的机会能够得到增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比较有效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语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们多多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意见和建议,学习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不同经历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着不尽相同的意见,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就是让学生学习倾听大家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通常来说,语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需要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们的小组来解决问题,针对问题各抒己见,达到共同讨论的目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能够得到非常大的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3.强调学习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