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养老商业模式

农村养老商业模式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村养老商业模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村养老商业模式

篇1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

我国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攻坚阶段,在切实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落实农村群众的养老保险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国务院于2009年9月1日颁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在为群众提供基础保障的同时,逐渐扩大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设和落实。然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试点推广当中遇到诸多问题,如地方政府筹措资金困难、集体补助存在缺口、个人缴费落实不到位以及基础养老金发放的制度缺陷等等。同时,我国不同地区存在差异,这也对我国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形成很大阻碍。

二、商业保险引入新农保的优势分析

(一)商业保险是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力补充

随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运行,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与弊端,如果可以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引入商业保险,利用商业保险比较成熟的分配机制则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充分借鉴商业保险的运营模式,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可以在政策与制度方面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借鉴,使其进行调整与完善。

(二)商业保险模式能更好的解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凸显的问题

商业保险拥有相对完善的管理经验与风险控制机制,通过商业保险机构的网络与信息管理系统,能够解决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当中的诸多问题,同时商业保险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无论在产品研发或是风险控制方面都可以根据新农保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业务。

(三)商业模式监管更为细致严谨

商业保险在进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过程中,作为社保基金的操控者,遵从政府这个“管理者”进行管理,实行“管办分离”,利用保险公司细致严谨的风险管理制度与管控机制实现客户与的多元化,既可以保证社保资金的安全性,还能够保证社保资金的流动性,可以实现政府与保险公司之间相互监督与管控,从而使社保资金更为安全。

三、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引入商业保险缺乏政府支持与保障

新农保始终都在保险范畴当中,由于商业保险进入新农保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果缺乏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但长此以往则无法对商业保险形成保障,这就造成商业保险公司短期内对新农保的投资热情较高,然而从长远来分析,商业保险公司后劲可能会收到影响,此类业务的持续性不甚理想。

(二)地方政府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推广力度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目前仍然是以缴费型为主,具体则有地方“补入口”,政府“补出口”,这种情况会造成地方参保率与地方财政压力直接挂钩,参保率越高,财政压力越大。这种情况会使地方政府产生消极的宣传,商业保险进入新农保的积极性也随之降低。

(三)商业保险进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需创新思维与模式

首先,保险机构需要根据新农保的需求进行理念上的创新,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的参与到新农保当中来;其次,商业保险要发挥其相对成熟的管理模式与保障机制,真正体现保险行业的专业性;再则,商业保险公司要根据具体情况改善经营方式,通过创新服务的方式,突出保险公司的管控能力;最后,保险公司要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制定应对措施,化解政策风险。

四、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

(一)商业保险需要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寻求支持机制

商业保险通过自身的专业优势,在新农保当中寻求支持机制,根据新农保制度的特点制定相对应的介入方式,发现并弥补新型新农保当中的制度当中的缺点与不足,促进相关部门对新农保政策进行修订与调整,使得商业保险公司能够与政府合力促进新农保制度的完善。

(二)商业保险介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提高流程运行效率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在基本管理服务当中,商业保险要通过管控技术,对保险流程进行风险管控,减少甚至杜绝资金挪用、虚假操作、人情因素等保险风险。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系统,使参保人员的信息能够更准确的呈现出来,更好的为新农保服务。

(三)加强与深化商业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合作与保障机制

一方面,商业保险凭借自身完善的保险管理与控制能力,解决政府在新农保实际操作中的难题,如流动人口资金、账户转移等,可以使资金进行整体统筹;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可以根据农村参保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寻求市场的差异化开拓,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业务,满足农村人口层次的差异化需求。

(四)加强介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的监管力度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相对脆弱,不成熟的农村保障市场非常容易引起商业保险公司的恶性竞争,这就使得对商业保险公司的监管力度必须加强。通过加强对商业保险公司的管控,杜绝挪用资金等违规行为,已经发现必须严厉惩处。

总而言之,政府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施行有针对性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在政策上要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扶持,并且制定更为完善的与农村保险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更为稳定的保险环境,调动群众参保的积极性。同时,要明确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以形成更为完善的保险方式与保险机制,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朱龙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商业保险参与性不足的困境[J].农村经济,2012(08).

篇2

中图分类号:F8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3-0051-04

一、我国小额保险发展模式的理论选择

(一)保险公司主导的商业模式

商业运作模式即由商业保险公司作为风险承担方,不依赖任何其他组织和机构。在产品定价、销售、保费的收取、核保、理赔、服务等方面,完全按照商业化原则运作。在商业运作模式下,提供小额保险的保险公司必须实力雄厚,规模较大,拥有较广泛的服务网络,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支持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在这种模式下,保险运营的所有环节都由保险公司自己掌握和完成,对保险公司的专业化要求很高。

1 销售渠道方面。保险公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找一种成本低且有效的销售方式,比如:依靠自己现有的营销队伍,在薪酬体系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革,降低经营成本。或者建立专门的小额保险销售队伍,从人员招募、培训、薪酬体系方面充分考虑小额保险市场的特点,使小额保险的销售既高效又费用低。在佣金支付结构方面,应充分考虑首期佣金和续期佣金支付的平衡,避免人只重视新单销售而忽视后续服务,造成客户不满。

目前中国人寿以农村营销服务为支撑的驻村业务员模式与印度的塔塔友邦采用的农村社区保险团队较为相似,只是在人员招聘方面没有借助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完全依赖公司自行完成。营销员主要是来自在当地有群众基础、交际广泛、有业务能力、思想品德好、热爱寿险事业的人,包括村电工、协储员、医生、教师、村组干部、乡镇政府精减人员等。每个业务员主要负责本村的新单拓展和后续服务,同时又在每个乡镇网点配备专职的售后服务人员,售后服务人员主要负责收取孤儿保单续期收费,也可以销售新单。

2 产品方面。需要结合低收入市场的特点,设计开发低收入者真正需要的保险产品。保费相对低廉但又要保证商业保险公司具有一定的盈利可能,同时保证销售渠道的利润,使之有销售的动力。

3 理赔及服务方面,小额保险覆盖地区相对欠发达且距离市中心城区比较远,必须保证理赔及时和服务周到,这直接影响小额保险客户的满意度以及小额保险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如果后续服务及理赔不及时,令客户不满意,会引起小额保险的覆盖率(参保率)降低,进而导致人均成本的上升,使小额保险业务的财务状况恶化,导致经营困难。但理赔和服务又是保险业务成本的主要构成之一,要提供更好的服务,一般来说成本也会上升,因此必须巧妙地寻找二者的平衡点。保险公司应该充分地利用营销服务部和电话服务中心、短信、网络、信函以及营销服务部的客服人员、驻村服务人员的现场服务,来提高客户服务的质量。

(二)政府支持下的半商业模式

半商业模式是指基于一定的社会管理需要。政府参与组织动员低收入人群投保,但不承担经营风险,由保险公司本着微利原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或者政府负责建立低收入人群的一个保险基金,保险公司通过获得管理费的方式提供第三方管理服务。

在这种模式下,保险公司负责产品开发、精算、核保、理赔、服务与风险管理等。政府根据对低收入者状况的了解和社会管理的需要,提出初步的产品需求或保险方案,寻找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保险公司。然后利用公信力,组织低收入者投保。由于政府的参与,小额保险在低收入人群中的可信度得到提高。因政府组织动员,甚至提供补贴,销售环节变得简单,有时可能仅仅是一个团体保单,覆盖率可以得到较大的提高。

这种模式通常能以较低的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保险覆盖率达到较高的水平。例如自2005年以来,中国人寿重庆公司针对外出务工的农民,推出了50元保一年的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其中政府补贴30元,农民工个人出20元,最高意外伤害保额3万元,意外伤害医疗保额2000元。很快试点覆盖率已高达70%。

产品方面,除了考虑结合低收入市场的特点,满足低收入人群需求以外,还需要结合社会管理的目的和初衷,满足政府的需要,使政府有积极性参与组织、推动投保。

尽管有政府的参与,但理赔和服务仍然十分重要。政府主要参与销售过程,后续工作仍然需要保险公司承担,如果理赔和服务不到位,将导致低收入者的不满,会影响政府管理目标的实现,参保率也会随之下降,从而造成小额保险经营困难。

(三)多主体合作模式

多主体合作模式是让和低收入人群密切联系的公共或共同机构、联合组织等都成为小额保险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他们以小额保险人的身份介入小额保险业务。

这种模式与合伙模式类似,保险公司作为风险的承担者和保险产品的提供者,上述组织作为,将保险产品销售给他们所接触到的低收入人群。保险公司一般支付佣金或手续费作为给这些团体的报酬。但是,在这种模式下,这些组织并不应该简单以获取佣金为目的来销售保险,应尽量将他们销售的保险与自身的组织目标结合起来。争取与在产品和服务等各个方面都能满足本团体成员要求的保险公司合作,而不是为了简单地获取佣金而被动接受保险公司的委托而销售小额保险产品。只有这样,合作关系才能实现客户、保险公司和机构多方共赢。

在这种模式下,保费可以不采取单独收费方式,而是由组织机构统一收取,再定期划转给保险公司。保费可由组织机构直接从该组织的盈余或下拨费用中提取或者从会员个人账户中提取。这样避免保险公司去面对单个独立的被保险人收取保费,可降低经营成本。

按照这种模式提供给低收入者的保险产品,是组织机构根据他们所了解到的成员的保险需求,从保险公司挑选的符合要求的产品。如果是较大规模的机构,可以与保险公司共同开发产品,以更好的满足其成员的需要。保险公司也通过与这些团体机构共同开发产品,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与团体的市场信息相结合,拓展更广阔的市场。

在这种模式下,小额保险的一些管理工作可以转移给机构。比如客户记录与团体成员登记相结合,核保与成员资格取得相联系。甚至理赔与服务等环节也可以通过团体机构进行,充分利用团体接触客户的便利条件提高理赔的实效性和合理性,当然保险公司应在技术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这些团体的理赔决策中引入客户代表这样更有利于保险公司了解低收入人群真实的想法,并作出积极的反应。

二、不同小额保险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保险公司主导商业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商业运作模式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风

险承担者的专业能力强。这种模式的风险承担者为大型的商业保险公司,技术实力较为雄厚,在精算、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经验数据等方面专业性强。小额保险业务整体风险较小,有利于长期经营的稳定性,对于低收入者来说,可以长期获得需要的保险产品。二是保险公司自主性强,销售渠道带来的风险相对较小。由于所有的流程都有保险公司实施和控制,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合适的保险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价,不会遇到通过其他渠道进行销售时的各种限制。如保险产品与销售渠道的主营业务相关,范围较窄,价格受到销售渠道佣金、手续费的制约等。在核保、理赔和服务时也不会受到销售渠道的压力,能够保持独立性。

但是完全的商业模式也有不足:一是通过商业模式提供小额保险服务难度较大。由于该模式要求的专业性比较强,因此采取这种模式的难度比较高。在成本控制、销售渠道建设、理赔与服务的平衡问题等方面都需要很高的管理水平。二是保险公司接触低收入人群的机会较少,难以确切的满足低收入人群的保险需求。传统商业保险一般是针对中高收入阶层,因而商业保险公司接触低收入人群的机会较少。由于保险公司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险需求了解的不够充分,导致提供的小额保险的产品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保险公司只有花费较大的精力与这些客户进行沟通才能保证产品服务的有效性。

(二)半商业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半商业模式的优势在于有政府的参与对于小额保险的销售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我国目前大部分低收入者对保险所知甚少,在购买保险过程中最担心遇到保险欺诈和销售误导。如果保险公司直接销售小额保险,首先要取得客户的信任,否则销售比较困难。而政府具有公信力,人们更愿意接受政府主导的保险项目,这样销售会变得相对容易,销售成本也可以降低。如果政府还能够提供保费的补贴,就能减轻低收入群体的支付压力,提高低收入群体参保积极性。参保率大幅提升,对改善小额保险经营状况非常有利,也有利于保险公司迅速提升自身品牌形象的渗透率。

与商业模式比较,除了销售的难度和成本降低以外其他环节的专业程度要求并没有降低,尤其是在后续服务方面。因此进入门槛较高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同时由于该模式主体的增加还产生了新问题:一是保险公司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和保险方案时,必须增加考虑政府的要求,有时在风险控制、价格等方面必须作出妥协,有可能影响小额保险业务的盈利状况甚至财务稳定。二是客户与保险公司产生分歧时,保险公司可能会面临来政府的压力。在保险业务中,客户难免与保险公司产生矛盾,在这种模式下客户可以寻求政府的帮助迫使保险公司满足其要求。即使有时客户的要求不尽合理,保险公司也不得不满足。

(三)多主体合作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多主体合作模式可以实现保险公司、机构以及客户的三方共赢。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可以借助团体机构较为轻松的解决销售渠道的问题,提高销售效率。对于团体而言,可以借助保险公司为其成员提供保险业务,扩宽服务领域,提高其成员的忠诚度。而且销售获得的佣金还有助于摊薄固定成本,提高组织效率。对于低收入者可以方便的获得保障,并且可以借助团体机构的力量与保险公司进行谈判,获得更优质的服务,在维护自身合理利益的同时,团体的力量也使低收入者处于更强势的地位。

同样多主体合作模式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保险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团体的销售渠道,独立性受到影响。保险公司有时需要作出一定的妥协,从而有可能影响小额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监管部门指定保险公司能够妥协的底线,避免陷入与目前国内银保市场类似的恶性竞争。二是如果保险公司与团体沟通不畅,将无法发挥各自的优势。尽管双方都有有价值的信息和技术,但是必须依赖于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如果沟通不充分,提供的小额保险产品和服务不符合实际的需求,则不能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

三、我国小额保险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

小额保险既有一定社会性又有一定经济性,因此它既可以定位于为没有社会保险的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发挥社会保险的作用,也可以是向低收入人群提供商业性质保险,因此其发展模式可以采取多种模式共存。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现阶段发展小额保险可选的模式各有特色和不足,而这些又是由于政府、保险公司以及低收入人群在模式中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所造成的。下面从政府的参与度、保险公司的参与度、低收入人群参与度三个方面来对三种模式进行综合的对比分析(见表1)。每个方面用强、中、弱指标来进行简单的评价。

在不同的模式中都是政府、保险公司以及低收入人群三方的博弈,开展小额保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三方的共赢。在现阶段,我国可以选择政府支持的半商业模式为主,保险公司主导的商业模式为辅。探索多种主体合作模式的思路来开展小额保险。

(一)小额保险的性质决定了在其发展的初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小额保险的目标客户群是低收入人群,因而它在经营时和一般的商业保险会有所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国际上,小额保险的发展初期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印度,保险监管部门直接规定了成立一定年限的保险公司农村业务发展必须达成的目标,极大地推动了农村业务的发展;在塞内加尔,国家社会保护战略将小额保险计划定义为扩大社会保护服务的重要机制;在卢旺达和加纳,在全国实施建基于地区和社区互助组织的健康社会保护计划。同样小额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初期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从表1中可以看到政府支持下的半商业模式,政府参与小额保险的程度最强。小额保险主要是针对低收入人群的,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社会保险的补充,可以为没有被社会保险所覆盖的人群提供一定的保障。低收入人群一般对保险了解甚少,有的甚至对保险产生一些误解。政府具有公信力,一旦政府也参与到小额保险中,有利于增强低收入人群对小额保险的信任,从而促进了小额保险的开展。同时,政府也可以利用小额保险发挥社会职能。例如,在我国农村很多人口都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险,截止到2006年年底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参加人数5373.4万人。政府可以和保险公司合作开展适合农村人口的小额保险产品解决农村养老、看病等难题。

篇3

[2]李镜镜,张志强.国内电子书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出版科学,2013(21):85-90

[3]邓开锋.整合·优化·创新·延伸[D].重庆:西南大学,2012

[4]马力海,张波. 电子书背后的著作权困惑[J].出版参考,2010(16):16-17

[5]李华. 从典型案例看版权保护是数字出版发展的基石[J].科技与出版,2011(5):4-6

[6]万冬朝. 电子书版权保护机制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7]李云. 电子书格式标准化问题刍论[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6):5-9

[8]张大伟,杨丽娟. 电子书标准化中的政府角色与“后发国策略”[J].新闻大学,2011(4):141-144

[9]焦灵芝.亚马逊电子书平台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10]吴雷,毕昱.破冰数字出版:数字内容投送平台的建设研究[J].编辑之友,2013(1):79-82

[11]毛文思.电子阅读器:缘何国内国外两重天[J].出版参考,2012(24):20-22

[12]陈勇.我国电子阅读器市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13(3):62-64

[13]任殿顺. 电子书阅读器产业链竞合博弈分析[J].中国出版,2010(6):38-41

[14]王艳玲.电子书定价方法概观[J].图书馆学刊,2011(7):73-75

[15]沈明.中外数字图书发展现状及定价机制比照[J].出版广角,2013(13):82-83

[16]胡兴球,曲文风.电子书定价的价格歧视策略探讨[J].科技与出版,2013(8):14-18

[17]安达. 电子书的七种商业模式[N]. 中国图书商报,2011-11-25(006)

[18]姚娟. 中美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比较研究[D]. 湘潭:湘潭大学,2011

篇4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071-01

1 引言

2008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我国即将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增长速度大大高于总人口增长速度。总人口在2035年左右达峰值,但老年人口仍将继续增长。2005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到7.6%,预测2040年达22%。

2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处于起步阶段

长期护理保险(Long Term Care Insurance,简称LTCI),是指为那些因老年、疾病或伤残导致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而需要被长期照顾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护理服务的保险。老年人是长期护理服务的主要使用者。

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是在2006年由中国人保健康首先推出,虽然之后其它保险公司也相继推出了一些护理新险种,并且在长护险的拉动下,2008年中国健康险的规模有了飞速地增长,保费收入剧增,但是以商业模式来推行的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发展之路仍然很艰辛。

(1)由于国内经济水平、人们的消费水平的制约,目前长期护理险的投保率并不高。同时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还不成熟,完整的保险产业链还未形成,导致国内长期护理险的费率相对较高。。

(2)文化观念的束缚。“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沉淀中早已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老年人大多没有经济来源,是靠子女的供养。即使是在城市中,虽然大部分老年人都有退休金的保障,但他们并不愿去住疗养院接受外来人员的护理,而是更喜欢跟子女住在一起。对子女来说,他们担心将老人送到养老院会让人看做不孝,即使照顾老人会影响工作,造成身心上的压力,他们还是更愿意将老人留在家中自己照顾。

商业模式的长期护理保险所存在的这些问题,不能满足全民投保的高福利要求,而且由于个人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位置,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政府提供的保险,因为他们认为政府会比营利性的保险提供商赚取较少的利润。

3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不足

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保障范围窄,不足以弥补老年人对长期护理的需求。长期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的根本不同在于其覆盖范围,医疗保险主要覆盖。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看病,化验,手术,体检及住院等项目;而长期护理保险则覆盖包括护理、照看、康复以及一些病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帮助。而这些项目都是一般医疗保险所不覆盖的。

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主要是针对疾病治疗的费用,而对疾病发生之前积极预防和疾病发生之后的老年护理、康复等却鲜有涉及,在基本医疗保险的框架下, 非基本医疗照护、 生活照护等甚至被列为“ 不予支付项目”;另外,我国医疗保险采用的统账结合方式,不管有病无病,年轻年老都要分配一部分资金到个人账户上,部分人的个人账户长期积累,资金沉淀下来,既不能用于非医疗保险方面的支付,又不能用于投资增值,造成资金的闲置,从而导致社会性住院和过度住院问题,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3.2 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不足

从目前中国实际看,虽然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并已初步建立起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老龄化问题的加重,给养老金带来了巨大的支付压力,增加了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难度。据测算,按现行退休年龄和8%个人账户做实方案,到2020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累计缺口将达1.2万亿,这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在这种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收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推动长护险的发展,不但可以满足老年人对长期护理的需求,缓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4 在中国逐步推行社保模式的长期护理保险,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的构想

但从长远来看,我国采用商业保险模式并不能满足全民投保的高福利要求。我们可以考虑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采用先在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试点,再向全社会推广的方式,逐步转向社会保险的模式来构建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在资金来源上,可以借鉴德国的方式,从而减轻投保人的负担。在护理模式上除了提供必要的机构护理之外,也要大力倡导居家护理模式,并给予适当的实务给付或者现金给付。这是符合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与机构护理相比还可以节省护理费用。现阶段我国的社区正迅猛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信息优势,帮助需要护理的人选择合适的护理模式,帮助护理提供者掌握更多的护理知识和信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最终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篇5

一、国内养老服务需求状况

目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大发展,我国养老政策在与市场的衔接上,还存在着明显脱节。尽管居家养老智能化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渐趋成型,但在实现智慧养老全覆盖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智慧养老保障的水准比较低,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需求。然而,近年来,老年人照顾服务需求持续上升,社区养老服务上门看病需求居于首位。城乡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项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和康复护理,其比例分别是38.1%,12.1%,11.3%。

如今,依托互联网平台,在线咨询、预约挂号,以及为老年人提供家政、关怀陪伴等养老互助服务层出不穷;为老年人设计的健康手环、健康腕表等可穿戴监护设备也日渐流行……互联网为老年人带来了哪些新变化?如何借助互联网推进我国养老服务转型升级?

二、“网络赋能”重构老年人生活

社会网络对老年人生活机会的重构:个体生活机会的增加,拓宽了老年人信息和知识获取渠道。在网络上阅读新闻可增加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生活常识、拓展兴趣爱好,丰富日常生活、深入社会参与。网络对老年人的影响主要在于工具性赋能、社会参与赋能和情感赋能。互联网逐渐融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为老年人的交流方式增加新途径,使老年人能够通过网络参与个体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实践,获取更多信息,培养兴趣爱好,增加情感表达,改善孤独状态。语音、视频等网络功能增强了老年人与子女的异地代际交流,提升了家庭凝聚力和归属感,互联网赋予老年人更多的机会和能力,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养老过程中来,实现养老观念的转变。

三、互联网养老服务需求丰富多样

(一)智慧养老服务多样化

老年人可通过微信预约、信息服务平台等参与文化养老活动,并享受到老年餐桌、心理辅导等养老服务,同时还可以进入虚拟养老院、穿戴智能养老服务设备等,极大推动了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二)互联网医疗与养老服务:期待与矛盾并存

老年人在使用互联网医疗的过程中,多数也只使用预约、挂号功能,对于药品配送、问诊、报告等功能很少使用。整体来看,当前我国老年人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率仍然较低。要真正把技术和服务结合起来,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运用智慧养老发展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照护、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等健康养老服务模式,使智慧养老服务更加多元化。

四、当前我国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互联网+养老’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市场还需要去开拓和探索。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要从企业生存环境的良性循环入手,找到一个可营利、可持续的“互联网+养老”商业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一是政府在支持与保障智慧养老服务发展的有效制度供给不足,全面建设智慧养老服务的投入很大,会给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二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不断弱化,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养老的实际需求。三是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用地、用人、融资和运营困境,床位空置率高。四是老年人口受欧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于信息网络技术要求较高的新产品的使用出现困难。五是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留守老人的智慧养老服务难以保障。

五、构建科学合理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是政府要做好制度供给,兜底没有家庭依靠的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底线,但不能^度大包大揽,应准确划分政府、市场、家庭、社会的职能与边界

二是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发挥互联网+时代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第一支柱作用,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推行老年健康管理,推进医养结合,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精细化。通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数据采集、信息交互系统优化融合社会养老资源,不断满足老人个性化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三是要多管齐下,缓解民办养老服务业用地、融资、用人以及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呼叫中心建设和配套服务项目等运营困境。尽管近年来政府不断鼓励和扶持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但仍然难以真正扩大社会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政府应该抓住互联网+这个大机遇,大力支持并给予为智慧养老服务的社会企业力量一定的优惠政策,培育一批创新的民办智慧养老品牌,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升级。

四是加强对老人群体的互联网知识的培训,提升老人信息技术水平和使用产品的技术。然而,现阶段老年人口整体教育程度偏低,使得老人在接受和使用高科技产品的时候遇到困难。因此,要大力发挥社会以及政府力量,组织老年群体进行互联网知识的学习,由于老人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下降,因此,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现实情况,如视力下降、动手能力较差等,使得产品易于操作。

五是解决乡村人口智慧养老服务资源有限形成的困境,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智慧养老保障制度,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行智慧养老服务产品进入乡村,加快农村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养老基础环境,构建农村互助式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六、总结

智慧养老建设体系是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创新的举措,在提升老人生活质量、提高老年人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互联网+养老’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市场还需要去开拓和探索。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不断创新,提高养老的服务水平,使得养老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参考文献

[1]李丽君.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析[J].兰州学刊.2015(07).

[2]总报告起草组,李志宏.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J].老龄科学研究.2015(03).

[3]钟春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路径探讨――基于老年人服务短缺视角的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篇6

笔者曾经在某地企业担任策划总监一职,其主要职责就是借助国家对养老产业的高度重视。把当前极具要解决的养老问题结合互联网把这个行业做好,项目本身无懈可击应该说是高度的完美性和理想性。项目本身极具诱惑性,大家都知道中国老龄化特别严重。政府、和社会相关组织都是十分关注。选择养老产业绝对是朝阳产业,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笔者曾用接近半年的时间对当地及周边20几个地、县市调查了解,发现借助养老、养生、保健为噱头的比比皆是。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会议营销,就是借助一次会议进行销售。在这里我不去评价会议营销的对和错,市场营销没有什么对错只要在合情、合法、合理、合乎道义的情况下一切都是对。在调研中我发现大家对流行和随众性倾向特别浓,一个企业无论做什么只要热闹就会有人跟风。在日常聊天中吹牛中大家谈论的最多的就是某某做的项目发了,给我们树立了标杆找到了方向。大家都看好的一定没错,于是乎蜂拥而至,最终又草草收场。会议营销如今发展成四不像产品,说他四不像是看不懂。张三开的是医疗器械,在城市里面招兵买马组建地推团队。广发英雄帖,他们目标人群很精准锁定的就是老年人。李四做的是营养配餐操作模式也大同小异,先广而告之后做功课。比如你来听课张三送给你牙膏、李四送你面条,尽管礼品不同玩法都大同小异。和北上广深大城市办信用卡扫描二维码送礼品如出一辙,商家抓住的就是随众性和功利心。你只要占便宜,我就有办法把你的钱变成我的钱。这种模式如今在地市级城市风靡一时,好比微商、直销、会销、社群一样。最终目的是销售,在大家都乐此不疲的时候危机也随之来临。张三、李四、王五、赵六都搞这个,大家也不在新奇了知道你的玩法了。好比下棋,你刚刚动了一个棋子下一步对方已经知道你要做什么了。你还在津津乐道什么模式,我无语了,模式同质化等同没有什么模式。

篇7

江苏老龄化进程呈现出三大特点:

首先是来得早、基数大。江苏人口老龄化出现于1986年,比全国(1999年)早了13年。全省老年人口数从1986年的629万人到2006年的1151万人,20年净增522万人。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从1986年的10%增长到2006年的15%。

其次是增速快。1986年至2006年,江苏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3.1%,快于全国3%的增长速度。从2001年到2010年,江苏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口27万。到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1260万。2020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1648万,老龄化水平将达到21%。

最后是寿龄高,江苏人口预期平均寿命,从1949年的39岁提高到目前的74岁。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169.7万,占全省老年人口总数的14%,且以年均3.8%以上的速度继续增长。

二、江苏老年人商品市场情况及发展趋势

1、从需求角度看,江苏老年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江苏省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五保供养、农村养老保险、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医疗救助为支柱的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形成;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服务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老年人收入相对稳定,养老金、离退休金标准在逐步提高,“十一五”末人均月基本养老金将达到1500元。比如2006年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水平是每月1109元,2007增加到每月1248元,今后3年将继续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改变,由过去的舍不得消费到现在的花钱买健康、花钱买快乐。

2、从供给角度看,江苏老年消费市场供不应求。与旺盛的市场需求和老年人的消费愿望相比,商家的行动显得相当滞后,在他们眼中,老年人都有抑制消费的心理,赚老年人的钱很难,老年产品和服务获利微薄,因此出现市场供应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的局面。比如老年服装消费市场。江苏老年人对市场上现有的老年服装都感到不满意,他们认为,现在的服装商场既没有老年服装专柜,也没有老年人专有的服装品牌。还有在老年养老服务方面市场供应也不足,据我们座谈会了解,目前提供“一对一”老年护理的高档老年养老公寓在江苏还没有。

3、从经营角度看,老年消费市场有点象“鸡肋”。据南京中央商场常务副总阎永平介绍:原来商场曾经每一楼都设有老年专柜,后来全撤了。商品的品种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需求,老年人消费能力和商品的价位不符等,都是那次撤柜的原因。阎永平表示,就目前南京市场来说,一些综合型大型商场还是能找到老年人吃穿用的商品。只是因为如今老、中、青服饰界限已逐步淡化,所以在商场中找不到专为老年人设立的消费区。但是考虑到部分老年人希望企业在经营结构调整时兼顾老年人的消费问题,为他们购物提供方便,不少商场还是会有部分老年商品销售。一些服装商家表示,由于受老年人特殊体形、陈旧的消费观念和老年服装的超长周期等原因限制,老年人消费在主流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老年人消费档次低,一般都是儿女为了孝敬老人才购买老年人的日常用品。因此,生产厂家并不乐于这块市场。老年服装、鞋等的利润不如女装、男装、童装利润空间大,因此生产、销售的厂商也寥寥无几。

4、从商业模式看,存在创新的巨大空间。如何抓住老年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要求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有的企业家敏锐到察觉到这一商机,通过老年家庭护理服务入手,以服务带动老年商品消费。如南京“家家有老”健康用品公司,以“以良心品质,护老人健康”为企业核心理念,把品牌专卖型保健品店发展同社区商业建设和城镇社区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向社区居民提供轮椅、保健品、助行辅助器具、座便辅助器具、护理辅助器具、失禁辅助器具、低视力辅助器具、生活辅助器具、支具辅助器具、康复辅助器具、无障碍设施、检测系列、供氧系列、家用保健系列、治疗仪系列、防护系列、无糖系列、运动损伤系列等丰富的产品。目前,企业运作良好,正在发展加盟店。

5、从政府规划看,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根据《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我省老龄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围绕老年人需求,遵循市场规律,构建包括养老设施、生活照料、卫生保健、康复护理、文化教育、体育健身、老年用品、老年食品、老年旅游、各种商业养老补充保险等在内的老龄产业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老龄产业,基本实现老年消费供求关系的平衡。积极鼓励、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参与老龄产业的发展。重点扶持社会养老设施建设、老年保健康复服务和老年特殊用品的开发,帮助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老年产品和服务品牌。到2010年,全省养老服务业增加值要明显增长,大幅度增加就业岗位。

三、江苏老年人消费特点和加快发展政策建议

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满足老年人需要的产业涵盖了很多领域,如老年教育、老年医疗保健、老年旅游、老年家政服务、社会化养老、老年玩具、老年服装服饰等。

在消费方面,老年人的“要求”很多,比如服装要宽松一些,裤腿要肥一些,这些老年时期特有的特征都是厂家要解决的,但从目前市场来看,绝大多数生产厂家并没有涉及,只是部分厂家在做年轻人服装的同时顺带着做一些。随着听力、视力、活动能力的下降,老人对老花镜、助听器等用品的需求非常旺盛,但我国少有专门的企业开展研发和生产。总体上,老年消费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度统一性:老年人消费的特点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人来说,更具有统一性。老年人的消费行为和习惯不大受潮流时尚的影响,相反更容易产生品牌依赖,加之老年人口流动性小,购物时间无限制,因此这一消费群体有较大的稳定性。

2、强调便利性:老人们有时间,也有耐心。老年消费场所最好别选在闹市区,最好选在环境好,相对空旷的地区,但交通一定要便利。要能享受在一家商场完全购物的便捷,不仅有老年人的服装、鞋帽等大众商品,更可以有保健品、食品、拐杖、轮椅等,力求做到全面。

3、服务要求高:老年人之间的人际沟通比其他群体更广泛。如果商场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服务,那么他们的购买成功率就会更高。贴心的互动必不可少,可以多举办一些小型活动,让老人们常有聚会的机会。这样也容易得到他们最新的需求信息,补给商品。

四、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主要问题:

1、老年消费市场投入回报周期长,企业投资意愿低。

2、老年消费市场诚信度低,特别是老年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3、企业对老年消费市场研究不够深入,开发的产品不到位。

建议:

篇8

与欧美生产业占GDP比重的70%相比,目前我国生产业占比只有15%左右。鉴于此,作为一个量化目标,我们建议国家“十三五”规划应明确将生产占比提升至30%-40%。为此,需要进一步放开生产业领域的市场准入,将服务业领域的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为社会资本释放更大额腾挪空间;要通过完善财税政策、强化金融创新和健全价格机制等措施,创建生产业聚集的平台,进而引导生产服务业在区域间形成合力的分工协作体系和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促进生产业的区域性聚集发展。为了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须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特别是鼓励优势企业“裂变”专业优势,以流程再造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同时大力扶持发展产业调整基金、劳务猎头、技术风投和职业技术培训等服务型公司,鼓励和支持制造业企业通过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

信息经济可以被视作“十三五”期间在服务业领域能够大展拳脚的一个新角色,为此,须重点推动云计算服务企业、大数据服务企业、3D应用服务企业等新IT阵容的成长与壮大。这些新型的服务业主体不仅可以成为为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支持平台,还能为企业和政府提品定制、认证认可、质量诚信提升等解决方案。它们最终在带动管理方式变革、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的同时,将极大地伸展整个服务业的价值空间。

分享经济无疑可视为“十三五”期间值得鼎力支持的服务业又一个全新业态。这种建立在对社会闲置资源开发利用并让参与者互利互惠的新经济业态不仅能够提高存量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而且能够遏制一、二产业产能扩张的冲动,并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扩大生态文明的张力。在国外,分享经济的典型代表是提供车辆服务的Uber和提供旅游租房服务的Airbnb,国内主要有提供车辆出行服务的滴滴快的和神舟租车,提供旅游短租服务的木鸟短租,提供创意设计、网站建设、文案策划的猪八戒网,以及智力资源共享的果壳网“在行”和大咖驾到等。由于分享经济自身具有延展性和投资成本较小等特点,未来极有可能向金融租赁、物流运输、教育培训、广告创意等领域大范围渗透,并将成为互联网时代创业与经营的主流商业模式。不过,与全球分享经济已占GDP的0.1%相比,我国分享经济则刚刚起步,未来五年将有更广阔的伸展空间。

借助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从而壮大国内服务业也应当成为“十三五”期间的一个政策主基调。虽然过去五年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均出现逐年递增态势,但服务贸易逆差却是一个长期未见逆转的事实。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国出口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提高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产品的出口和国际竞争力。可以期待的是,“十三五”期间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会加倍提速,人民币成为全球主流货币指日可待,由此所带动的中国国际金融服务能力将显著加强。另外,伴随着高铁、核电等高端装备走出去,中国的劳务、维修以及技术输出量也将明显放大;而在中韩、中澳以及中美投资协定达成之后,国外金融、证券、旅游、教育、医疗以及养老等服务也将迅速进入中国,成为拉动中国服务业的重要力量。

篇9

一、成都市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模式现状

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到了202.5万人,在全市总人口中的比重超过12.0%,这标志着成都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受传统观念影响,成都的老年人普遍选择以家庭成员看护为主要依托的居家养老。虽然居家养老可以较大削弱老年人的孤独感,但随着“4-2-1”家庭数量的增加,老年人的子女扮演着儿女和父母的双重角色,加上缺乏专业照顾老人的能力,因此,居家养老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发展将对填补养老市场的空白发挥作用。

二、成都市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运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市老龄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2月,成都共有养老服务机构202所,总床位数37320张,仅占老年人总数的1.74%。其中,国办福利机构31所,床位6770张,农村敬老院129所,床位22862张;此外还有42家民办养老机构,共有床位7688张。而根据《成都市城乡养老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成都养老服务要基本形成“9073”养老格局,全市养老床位总数将达到7.4万张以上,与现在相比存在着近4万张的缺口。“一床难求”的养老矛盾已经显现。

结合数据,成都市养老机构现存的问题如下:首先,民办养老机构贡献度低。这是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养老院的开发项目缺乏配套政策支持,加上项目投资回收期长,导致民间投资人介入热情不足。其次,养老院软硬件设施设计跟普通住宅类似,不符合老年人的需求,如紧急呼救系统、无障碍设计等生活必备设施严重缺失;另外专业护理人才配备数量不足。再次,消费定位不精确,没有考虑活跃老人、低度照顾老人和高度护理老人群体的需求差异,混淆服务对象,使得养老服务质量大打折扣。

三、成都市养老地产运营模式

(一)管理模式

针对老年人不断提高的养老需求,专业机构开发和管理的养老地产应运而生。它是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或相关的社会机构推出的适宜老年人居住、符合老年人心理特点及生理特点并能满足老年人社会活动需求,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良好基础设施保障的老年住宅产品。

目前,开发商直接管理和专业公司管理是国内的主流管理模式。开发商直接管理模式是指养老地产建设完成后由开发商负责直接经营管理,为业主提供直接的后续养老服务。这种模式业主与开发商之间建立了直接、高效的沟通渠道,但由于开发商对后续养老服务的经验不足,业主对其服务质量的反馈普遍较差。专业公司管理模式是指引进专业化公司进行养老地产的日常运营管理。相比而言,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工作有利于打造和建设全面、专业的养老服务体系。虽然这种模式在近年来受到主流养老地产开发商的追捧,但容易出现专业公司对业主的消费能力调研不足,导致其服务定价明显超过了业主的负担能力。此外,由于缺乏专业的监督主体,业主对专业服务的投诉和建议也无法通过给予及时反馈和处理。

基于此提出战略联盟模式运用于成都市养老地产的管理中。战略联盟管理是指开发商与专业化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进行养老地产的日常运营。在合作中,开发商成立下属公司专门负责引入专业养老服务公司,下属公司完成对专业服务的公司的筛选后,双方对合作事项进行商谈并订立合同。合同期满时,根据业主的反馈意见对上一年度专业服务公司提供的服务进行评分,经过优胜劣汰后确定与其续签合同还是引入替代的合作者。这样既可以使业主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护,同时末尾淘汰的机制也有利于优化专业养老公司的服务。

(二)盈利模式

现有的盈利模式是在不同收费档次下,老人自主选定档次后按月交纳对应档次的饮食费、基础护理费、公杂费和床位费,每月缴纳1500元至4000元。该方式易于操作,但由于收入来源单一,导致利润增长点少。

在成都市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设计中,将销售和出租相结合可以有效加速项目资金的回收,使开发商从销售和出租中同时获利,业主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经济实力自由选择买或租。第一,销售房产。业主拥有房产的所有权后,在未来既可以享有资产保值增值带来的潜在收益,也可以在临终将房产过继给子女,子女可以继续享受完备的养老设施服务配备。2012年,按照成都市商品住宅成交均价8511元/平方米计算,一套70平方米的房屋总价为595770元,以首付5成、贷款30年及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4.5%计算,每月还款1509元;成都市职工月平均工资接近3200元,月供款占月收入比例低于50%,财务安全边际充足。第二,出租房产。租金按照同期同档次住宅租赁价格制定,每月1200元至2000元为变动区间,每年按照通货膨胀率小幅调整,以20年为一个完整租期,在租赁期内承租人有权将房屋进行转租,租赁期届满时,只要承租人按双方重新商定的租金定额缴纳后,续租即可生效。

篇10

要以农村文化为根基。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是美丽乡村的灵魂,对于城镇居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要注重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体现农村风貌、彰显农村特色,使农村更“像农村”,让城里人来了之后有得看、有得吃、有得玩、有得带、有得住、有得体验,与城镇文明良性互补、协调发展。涉县作为女娲故里和129师司令部旧址所在地,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如何将我们的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当中,就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

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更注重自下而上、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由农民群众立足当地资源条件,与有关部门、外部专家共同制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实现一村一专门规划。通过制定实施体现农民意愿的规划,挖掘地独特优势和价值,实现农民认同、农民参与,让农民真正受益、需求得到满足、发自内心爱护建设成果,不能单纯由外部力量包办代替。

篇11

中图分类号:F7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52-02

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在经历过20年左右的市场历练之后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且作为一个能够集纳多个行业的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中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在中国城镇化飞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的整体转型时期,迫切需要解决诸如城市的战略定位、城市规划、城市公共产品短缺、城市运行效率低下、城市环境污染、城市民生、人口的素质提升等一系列问题。

如果说最初的房地产开发还只限于满足人们基本的居住需求的话,那么今天的房地产开发无不在沿着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城市综合体和产业地产的路子在走。而从项目的开发到一个片区乃至新区的城市运营才是房地产开发中的更高的层次,也是一种具有开拓性的尝试。

一、城市运营的理念和意义

(一)城市运营的理念

城市运营,就是站在更高的角度,通过先进的定位、科学的策划、产业整合,强调产业合理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和效率,实现城市的效能优惠和土地价值提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城市运营是房地产商主动适应当前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形成新的房地产运行模式。房地产开发商由传统房地产商转型为城市运营商,必须自觉围绕城市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充分运用市场化的机制和手段,通过发挥企业产业和资源优势,结合城市发展的特殊机遇,在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同时,使其开发项目能够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城市运营的目的和意义

城市运营商不是以单个地产项目为基础发展堆积木式的项目管理,也不是通过简单的项目叠加来实现短期盈利;城市运营模式,更像一个价值藤,围绕区域经济藤,逐渐深度植入不同产业,房地产业是主要支藤,在协同发展中,逐渐与其他产业彼此给养,共同造血同生,最终使得价值藤整体成长茁壮。正如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章惠生所说:“城市运营模式的出发点是将地产资源与其他的资源整合,把土地开发升华为区域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把政府给的土地,用来孵化出一些先导产业的实体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经济水平才是我们真正要搞城市运营的目的。”在此基础和前提下,实现土地价值提升和企业效益增长也就顺其自然了。

城市运营商可以有效的实现居住价值、产业价值与城市价值三者的统一与良性循环,促进房地产投资向产业运营方面的转化,促进房地产资本转化为实体资本和产业资本,促进房地产开发商提升区域运营能力和产业运营能力,抵御政策的周期性风险。通过对与城市发展紧密相关、与产业升级相关的旅游、文化、教育、养生、养老、酒店等产业项目进行整合,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二、城市运营与传统房地产开发的区别

城市运营比单纯的二级房地产开发要复杂、要艰难,前期的论证更系统,后期的运营也要认真筹划,不是一个简单的设计、建造、销售、后期物业管理的过程。它涉及到更多的科学定位、产业支持,资源整合更艰难、规划设计更广泛、营销推广更综合。如果说二级开发的产品是房子,那么城市运营的重点是土地本身即土地上所需要引进的产业,其难易程度、专业化水平、综合统筹能力等要求差别巨大。

(一)项目选择原则不同

一般住宅及商业地产通常选择成熟区域尤其是城市,商业地产讲究地段、地段还是地段,但如果城市运营亦按此原则选点布局,要么土地容量不够,要么成本高,要么缺乏旅游支撑资源,失去整体运营的意义。城市运营对于区域的选择针对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核心点,通常不会选择城市已经成熟的板块,因为其讲究的是先期低成本控制资源,然后运作资源整合,产业导入提升区域品牌与价值,逐步进行开发,最终获得超值利润;讲究的是资源占有及最终价值,前期小资金占有大资源是综合运营首要考虑的因素,否则就失去了运营的价值。

(二)城市运营行业跨度大

二级地产开发行业链清晰而简单,从论证拿地到开工建设周期很短,涉及的产业基本为设计、建造、销售、物管等单一产业链上的过程,而城市运营属于复合开发的大范畴,但比复合开发更为复杂,不仅要考虑企业运营的部分,还需要考虑社会运营的部分,是以土地为载体,整合多种产业,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其涉及的产业几乎涵盖一个城镇建设的全部进程,行业跨度大、运营复杂程度高。产业与产业的复合能够达到协同效应,这样的效应也才是城市运营所追求的。

(三)城市运营运作周期长

篇12

1、经济转型升级,保险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几年前有所减缓,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增长阶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保险要针对产业组织的新特征,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为经济保驾护航;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成为实体经济的推助器,为实体经济提供长期的投资优势。

2、参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挥社会保障支柱作用

商业保险要逐步成为个人和家庭商业保障计划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发起的养老健康保障计划的重要提供者、社会保险市场化运作的积极参与者。要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

3、面对保险业产业链融合的趋势,积极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险业应该围绕“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从中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4、在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保险“经营模式出现

包括保险公司自建网络平台、加入电商平台、专业第三方保险中介平台、专门的网络保险公司。

二、机遇

在保险业新常态下,保险营销人员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2013我国保险深度为3%、保险密度为209美元,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国十条”确立我国建设现代保险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保险成为政府、企业、居民风险管理和财富管理的基本手段,成为提高保障水平和保障质量的重要渠道,成为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的有效工具。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达到3500元/人”。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健康产业、养老产业、旅游业、农业保险、巨灾风险管理,将会有较大的发展。根据3500元/人的标准计算,我国保险业务总量达到49000亿元,发展空间巨大。

第一,消费者需求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加,保险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居民保险需求在保障型、分红型的基础上,增加对医疗、养老、投资理财型产品需求升级,增加对财富管理、风险管理的需求。

第二,多样化的健康保险服务的机遇。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政府“鼓励保险公司大力开发各类医疗、疾病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并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等健康管理服务。”

第三,多样化的养老保险服务的机遇。减税养老保险政策落实,普通百姓购买养老保险的选择将更多,比如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等。同时还将发展独生子女家庭保障计划、探索对失独老人保障的新模式、发展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等。

第四,提供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机遇。“政府通过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公共服务领域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积极探索推进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各类养老、医疗保险经办服务,提升社会管理效率。”保险营销员利用技术优势和服务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险服务。

第五,多样化的责任保险产品机遇。根据“国十条”,将会把与公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责任、医疗意外、实习安全、校园安全等领域作为责任保险重点,探索开展强制责任保险试点。

第六,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机遇。在国际上,巨灾商业保险赔款一般占到灾害损失的30%至40%,我国还不到1%,建立巨灾保险制度非常紧迫。“国十条“明确要研究建立巨灾保险基金、巨灾再保险等制度,逐步形成财政支持下的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第七,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的机遇。“国十条”明确了将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探索天气指数保险等新兴产品和服务;落实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今后,农民将可以选择到更多的“三农”保险产品,包括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农房保险、农机保险、农业基础设施保险、森林保险,以及农民养老健康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

第八,拓展保险产业链带来的发展机遇。“国十条”指出“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整合,探索运用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设立医疗机构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鼓励发展治安保险、社区综合保险等新兴业务。支持保险机构运用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参与保安服务产业链整合。“国十条”还明确了加强养老产业和健康服务业用地保障政策。意味着与保险有关的领域,保险公司都可以进入或参与。保险经营既要发展主业,也要重视客户的附加值服务。

总之,在新的社会发展新常态下,保险营销员在社会保险经办、健康保险、健康管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理财管理、责任保险、农业保险、巨灾风险管理、信用保险以及与保险相关的产业等方面的业务,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保险营销员要成为客户的风险管理专家、理财顾问、健康顾问。

三、挑战

在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行业转型升级,要求人才也要升级,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是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开发,无论是普通工人还是科学技术人员,是管理人员还是营销人员,各种人力资源素质都要不断提高,以适应社会经济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在保险新常态下,保险营销员面临新的挑战。

1、市场的发展要求营销员调整知识结构

保险营销员除了掌握传统的保险业务之外,由于要提供更多的保险附加值服务,就要学习更多相关的业务知识。风险管理专家,要懂得风险管理的一般知识、风险管理流程,还要熟悉有关法律知识;要做好客户的理财顾问,除了掌握保险产品之外,还要懂得其他个人投资理财产品的特点,如证券、期货、黄金、房地产业务等等,一名合格的理财顾问还应当懂得财务知识、税务筹划知识;健康顾问需要懂得医疗保健知识。一个优秀的保险营销员,就像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2、新常态下的消费需求要求营销员提升服务能力

保险营销员在新常态下,不仅要具备产品销售能力,还要具备发现和开发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具备进行投资理财、风险管理、健康管理综合保险计划的设计能力;主动提供附加值服务的能力。随着“互联网+保险”业务量的增长,互联网销售渠道抢占了市场份额,主要是险种简单通俗易懂的险种。保险营销员的立足点在于提升服务能力,在险种条款复杂的险种和综合保险计划方面赢得客户。

3、保险公司经营要求营销员创新营销模式

保险公司传统的“加强激励措施,加强推销力度”的营销模式,已经不太适应保险新常态发展的要求。保险营销也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保险营销员最终以提品和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客户解决急需的和潜在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解决方案。由于每一位客户的背景、条件和需求都不相同,对于保险营销员来讲,顾问式的销售模式,具有创新性和极大的挑战。

四、适应新常态,创新谋发展

1、转变观念,适应新常态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在保险业新常态形势下,保险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保险营销员面临巨大挑战。我国保险营销员制度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保险营销员,从发展的情况来看,目前营销队伍人员逐渐老化,当年的业务精英,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各家保险公司出现增员难的情况;新的业务人员培养要花费巨大成本而效果慢。老龄化的结果,一方面,不仅是有效人力减少,另一方面,老的营销人员出现知识更新慢、跟不上形势发展的步伐。一个典型的例子,某老营销团队,平均年龄50多岁,团队业绩与年轻团队(平均年龄30多岁)比相差一大截,究其原因是,老龄化团队以销售小额健康险和意外险为主,年轻团队以销售大额健康险和分红险为主,老龄化团队知识落后、观念落后,知识不足,难以销售理财产品。

所以,转变观念、适应新常态是营销人员的当务之急。2013年苏黎世香港公司终止了700名经纪人的合同,改用独立理财顾问模式;汇丰上海分公司关闭拥有200人的营销员渠道,改为银保渠道;泛华集团正在探索开展互联网线上交易平台;中衡公估建立了在线咨询平台。国内300万保险营销员何去何从?是改变经营模式的时候了。观念对了,路子就不会错,保险营销员要有新常态观、新营销模式观、新知识统领观。

2、营销员角色转型升级

保险营销人员是理财顾问、健康顾问和风险管理专家,是了不起的工程师。在保险产业链中发现消费者的当前需求和潜在需求,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提供理财计划、健康管理过程中,需要细致、细化的专业服务;优秀的营销员应当具备投资理财知识、健康医疗知识、客户服务知识,并能将知识运用于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营销员实现转型升级,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

五、营销模式多样化

1、绿色营销是赢得竞争的必由之路

保险业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个性化的服务要求首先是诚信、合法。维护保险业的良好形象,使保险业持续稳健发展,是每一个保险营销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有了这个基本的职业道德,就不会向客户强力推销不适合的险种而获得高回报的佣金,应当诚信地、切切实实地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为客户量身定制保险计划。

2、锁定专属客户的营销策略

保险产业链上众多的服务项目,要完全掌握并能统揽,有一定的难度、不易做到。所以,锁定你的专属客户,并提供专业的服务,是制胜的法宝。因为专业,更容易获得客户满意而赢得竞争。

3、向独立人模式方向发展

目前已经出现保险公司专门服务各公司专属人的保险中介机构。例如广州美臣金融服务集团,专属各保险公司的人,遇到客户需要投保其他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时,可以透过美臣金融服务提供不同保险公司的产品。独立人可销售多家寿险公司产品,保险人通过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留住客户。

4、拓展网络营销渠道

篇13

[中图分类号] F1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2-0046-04

[作者简介] 邓娜(1980 ― ),女,湖南安化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和投资;陈丹(1991 ― ),女,山东潍坊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曾思孟,女,湖南沅江人,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研究方向:金融数学。

一、我国需求结构变化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和设备投资高速增长、耐用消费品和住房逐步普及、出口竞争力持续提升,带动了总需求规模扩张,需求结构总体呈现“两高一低”特征,消费、投资、出口比例不协调状况有所缓解。

一是需求结构“两高一低”特征明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触底回升。从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看,2011年以来,我国“调结构”措施效果逐步显现,消费贡献率多次超过投资贡献率,2014年最终消费贡献率达到51.2%,比资本形成贡献率高2.6个百分点。从三大需求占GDP比重看,最终消费率从2001年的61.4%逐年下降至2013年的49.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与此同时,资本形成率呈现阶梯式上升态势,从36.5%提高到47.8%,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

二是消费需求稳步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换代加快。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十二五”前四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7%,2013年我国最终消费规模达到29.2万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新型消费不断涌现,消费结构升级换代步伐加快。从消费结构看,实物消费经历结构升级换代,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等消费比重逐步下降,消费结构由“吃穿用”向“住行”为主升级;同时,交通旅游、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消费快速增长,网络购物、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从消费主体看,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劳动人口抚养比逐步提高,年轻群体改变了低消费、高储蓄的传统,二代农民工等新型城市消费群兴起,都对消费稳定增长形成一定支撑,消费潜力得到一定释放。与此同时,我国传统消费升级缓慢、新兴消费供给滞后、特别是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制约消费的体制性因素仍然很多。

三是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服务业和民间投资比重持续提高。2001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22.2%。从投资占GDP比重看,2013年投资率高达47.8%,比2001年提高11.3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有所优化。从三大主要投资领域看,制造业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总体上行,但近年来增幅持续回落。2004~2013年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为25.2%,制造业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04年的27.8%提升到2013年的33.1%,2014年降至13.5%。此外,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服务业投资明显快于工业,信息服务、电商服务等领域投资增长较快。2014年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6.2%,高于制造业14.7个百分点。

四是对外贸易换挡减速,结构进一步优化。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进出口增速大幅下降,年均增速从危机前7年的24.3%下降到危机后7年的10.3%,特别是2015年,可能出现年度性进出口负增长。随着货物贸易增速的由正转负,再加上不断扩大的服务贸易逆差,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缩减。贸易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装备制造业成为出口的重要增长点,民营企业已成为最具活力和出口潜力的经营主体,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71.8%。一般贸易占出口比重达51.4%,20年来占比首次过半,对出口增长的贡献达87.8%,开始形成以我国自主产品为主体的结构。贸易伙伴不断拓展,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占比达45.4%,我国已成为42个WTO成员国的前三大出口国和107个WTO成员国的前三大进口来源地。2014年中西部对进出口增量的贡献率为60.3%,首次超过东部。服务贸易发展加快,2014年进出口总额达6043亿美元,增长12.6%,占外贸总额比重升至12.3%。

二、“十三五”时期需求结构变化趋势预测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需求结构将出现阶段性调整优化,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更加凸显,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传统投资需求空间受限,新的投资机会不断涌现,进出口步入中速发展阶段,国际竞争新优势正在积极培育。

一是三大需求“一升一降一稳”态势更加明显,消费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十三五”时期及今后10年,我国将经历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进程,潜在增长率明显放缓,需求增速有所放缓、但结构将更趋合理,三大需求逐步呈现“一升一降一稳”态势,即消费率逐步提高,投资率达到峰值后转而下降,净出口率保持总体稳定。按照最终消费年均增长率16%(比“十二五”前三年提高1.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年均增长率保持13%,净出口年均增长率6%计算,到2020年,投资率将降至43%左右,比“十二五”下降5个百分点,消费率上升至55%左右,净出口率在2%左右。

二是消费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服务等新型消费发展迅猛。“十三五”时期我国消费市场具备平稳增长条件,但增速将比“十二五”时期有所放缓,到“十三五”末期,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网络消费、服务消费、大众消费和绿色消费成为新亮点。食品和生活必需品消费比重下降,高档商品和医疗、信息等服务消费比重不断提高,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注重用户体验、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一二线城市掀起消费升级浪潮,三四线城市生活品位迅速提高,中西部城市、二代农民工等催生出新的城市消费群,消费潜力巨大。

三是三大主要投资增速稳步放缓,新型投资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和房地产投资相对饱和,化解产能过剩需要较长时间,制造业、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三大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预计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达100万亿元左右,“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13%,比“十二五”前四年下降6.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投资行业结构不断升级,逐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研发投资和服务领域投资比重不断提升;投资主体结构逐步优化,政府投资比重下降,私人投资比重提高。

四是外贸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竞争新优势逐步形成。“十三五”时期,随着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减弱,国内产业全球布局和价值链进一步优化,我国经济中工业比重将明显下降,加上全球总需求不振,外贸增长将相应地由高速向中速过渡。“十三五”时期,预计货物贸易增速略高于世界贸易平均水平。同时,国内产业技术不断升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并行发展,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比较优势由传统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综合优势转换,出口主导产业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升级。服务贸易保持快速发展。

三、促进三大需求稳步增长

和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充分释放消费需求潜力,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结构、需求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要顺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升级大趋势,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坚持稳需求和调结构同步推进,以最终消费为依归,以投资为先导,扩消费、优投资、稳出口。

(一)建立健全扩大消费需求和推动结构升级的长效机制

一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节初次分配、提高二次分配公平性,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增加就业,拓展居民投资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缩小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提升广大民众的消费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鼓励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的消费预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社保、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改革,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国家对居民基本需求的托底作用,增加公共消费支出,以社会消费带动居民消费,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三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释放农村消费,鼓励流通企业下乡,加大农村基本交通、电信网络建设,逐步将消费与生产、交易相结合,促进农村市场消费。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服务业发展,缓解服务消费增长的供给瓶颈,重点培育和发展信息消费、家政、旅游休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绿色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服务消费发展和转型升级,激发服务消费潜力。鼓励多层级、多样化的消费方式,对基本完成工业化的东部地区,消费供给要向服务消费升级,物质消费向绿色、低碳、环保的可持续消费转变,大力发展以体验经济、精神消费为核心的服务经济;对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流通、交易成本,更好满足基本消费,挖掘消费潜力。

四是以电子商务引领流通方式变革,引导和创造消费需求。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和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正在对流通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传统流通业态发展空间受到挤压,新型业态蓬勃发展,线上线下交易加速融合,物流体系重新整合,流通格局面临深刻调整。要规范和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提高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探索发展全渠道经营模式,促进商业模式、消费模式创新,积极引领流通方式变革,推动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创新和应用,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以更加有效的供给发现需求、引导需求、创造需求。

五是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消费便利性和安全性。要健全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加快流通方式变革,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和业态配置,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和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向社区、农村延伸,构建方便、快捷、安全的流通网络,挖掘消费新增长点。加快商品流通和消费品安全领域的立法进度,加强市场秩序规范及整顿治理,加大侵权假冒打击力度,加强农产品等重要商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对消费环境的监管机制,完善商业诚信体系建设,提升安全消费保障水平,促进安全消费,提振消费信心。

(二)稳步推进投资结构调整和优化

一是保持主要投资稳定,有序化解产能过剩。适度采用“托底”政策,稳定基础设施、房地产等投资增速,释放尚存的需求空间。建立市场化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预警与调控化解机制,抑制垄断企业和公共机构的过度投资倾向,杜绝投资领域铺张浪费,形成与后续消费、出口相匹配的投资规模,防止再次出现严重产能过剩行业。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推动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破局性重组,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缓解企业融资成本过高困境。

二是加快研发创新和民生领域投资,培育投资新增长点。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发展信息产业新业态、新服务和新模式,开发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加大公益性体育健身场所设施、养老机构服务设施和护理人员培训投资,增强信息、养老、健康、文化、体育等服务供给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加大教育、医疗、水利等民生领域薄弱环节的投资,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工程,弥补城乡民生领域投资欠账,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投资保持合理增长。以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为切入点,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产环节的设备更新改造投资,大力发展机器人替代人工,适应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推动环保设备更新改造投资。

三是创新投资模式,提高投资效率。加快对非公有制经济开放垄断行业的投资准入,进一步放开服务业,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发展公私合作制(PPP模式)。为广大社会资本提供优质投融资服务,培育推动创新和生产率提升的私人部门,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活高级生产要素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推动需求结构升级。

四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推广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使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的领域,更好落实企业投资自。改革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完善“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方式,提高企业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安全审查、投资争端解决。改进政府投资方式,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制度,硬化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预算约束,强化投资责任追究,规范地方政府举债投资行为,更好发挥政府性投资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和放大作用。

(三)加快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一是巩固传统优势,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在巩固传统市场和传统优势产业,稳住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推动高铁、通信、电力设备、工程机械、汽车、商用飞机等资本品和中间品出口,提高中高端、高附加值商品出口比重。充分发挥我国市场规模巨大的优势,扩大先进技术、短缺资源进口,增强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鼓励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开展研发创新,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是创新贸易方式,促进贸易投资互动发展。鼓励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加快发展,培育外贸发展新平台,打造对外贸易新增长点。充分发挥对外投资对外贸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对外开放由简单买卖型向相互投资复合型转变,形成一批具国际强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要素资源配置和市场网络布局的跨国公司。

三是推动服务贸易大发展,提升服务贸易水平。巩固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领域的规模优势,重点培育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领域发展;加快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加强承载中华文化特色服务领域的贸易、投资和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开拓服务贸易新领域,鼓励技术进出口,加大吸引外国游客来华旅游、购物的力度,缩小运输服务逆差。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建立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体系,提高现代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保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持续快速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服务外包业务比重。

Analysis of Demand Structure in the Period of 13th Five-Year Plan

Deng na , Chendan , Zeng Simen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