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病理生理学综述

病理生理学综述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病理生理学综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病理生理学综述

篇1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病理生理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4718

国内刊号:44-1187/R

邮发代号:46-9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2

一、病理生理学

1.PBL教学法

目前,全国已有几十所高校开展了病理生理学PBL教学改革,其中中国医科大学是唯一一所进行全程病理生理学PBL教学改革的院校,其他都只是就某一个章节进行了PBL教学改革。我国第一部病理生理学PBL教材已经出版[1]。

2.其他教学法

主要是运用其他多种教学方法对教学进行改革并评价教学效果。如:CBL教学法[2]、EBM教学法[3]、科研实验教学法[4]、E-learning教学法[5]、TBL教学法、模块化教学等[6]。

二、人体生理学

1.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调查

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成教学生就生理学相关内容需求程度及实验安排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成教学生对生理学不同章节内容需求不同,对实验要求与普通本科生也不同[7]。

2.不同专业学生进行研究

以精神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运用多种方法对生理学教学进行改革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发现这种教学改革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8]。

3.不同教学方法运用与评价

通过在全英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运用PBL教学法,并结合形成性评价方式来开展研究,发现这种方式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就学习效果进行评价[9]。

运用发现法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中进行教学,发现这种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调高学生学习效果[10]。

运用网路教育平台对学生开展教学,并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这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科研能力与自主能力[11]。

三、运动生理学

1.学习方式研究

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自主-协作学习模式研究并对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这种方式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受到学生欢迎[12]。

2.教学软件或课件研制

以运动生理学为例,基于交互式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对教学软件进行研制,并评价教学效果[13]。

以新编运动生理学教材为基础,对该教材教学课件进行开发和研制,并评价效果[14]。

篇3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a)-156-02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student in pathophysiology teaching

ZHANG Xi, LI Fancheng, TANG Qun, ZHANG Guomin, LIU Huiping, CHEN Li, ZHU Wei, LUO Lin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Abstract] The seven-year medical program in our university aims to master degree in clinical medicine, pathophysiology is the bridge discipline linking preclinical medicine and clinical medicine, refering to morbidity mechanism content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Reinforcing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n pathophysiology teaching can tra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technical ability to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

[Key words] The seven-year program; Pathophysiology; Teaching methodology; Scientific research

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需要而确立的一种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新模式,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目的是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 [1]。因此加强对医学院校本科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七年制为我校本科教学最高层次,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与21世纪医学发展相适应的智能结构,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能力。因此,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发掘其科研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

1 七年制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科研能力的培养现状

七年制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很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会学习新知识,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时至今日,一个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且科研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智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医学本科教育仍是绝大多数医学院校生存发展的根本,但其中大部分本科教育只注重教学,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这显然与现代人才的培养观相背离。因此,突破传统观念的桎梏,加强七年制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2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辩证思维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病理生理学作为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因涉及发病机制的重要内容而备受关注。要充分了解疾病的动态变化,必须具备较强的科学思维能力,而科学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核心和重要标志。比如,有些消化道急症所致的腹泻、呕吐可导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而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慢性阻塞也可带来同样的结果,即虽为不同的疾病,但都涉及上述“酸碱平衡紊乱”的同一病理生理过程,掌握这一病理过程中“平衡紊乱”的机制,就可以把握众多疾病的发展脉络。事实上,这一病理生理过程又是一连串因果关系的序列组合,而所谓机制其实就是根据这些前后衔接的因果关系,对从发病到转归的整个过程进行的严密的推理结果,因而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科研能力,采用在理论课教学中对一些重点或难点,有意识地增加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内容,如详细剖析某些重大理论的发现背景、发现过程、科学家当时的思维和推理过程以及这些理论逐步被完善的过程等。通过对这些理论中经典的实验方法作较为详细的介绍,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为使本科生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及发展,除定时安排系列相关的学术讲座活动外,还鼓励学生多利用学校图书馆电子文库和超星数字图书馆,查阅大量文献开阔视野,鼓励学生了解和比较中西医在此观点上的异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为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和开拓创新能力的新型的医学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在实验教学中开展综合实验,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病理生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实验教学又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即实验前老师讲解实验目的、要点、要求,甚至亲自示教,然后是学生动手,老师从旁指导取得实验结果老师小结课后书写实验报告),过分强调以实验验证理论的教学思想,忽视学生智能的培养[3-4]。因而如何通过实验课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是目前实验课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在实验课教学中,老师启发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要求学生以实验小组(3~4人/组)为单位,立足于教研室现有的实验设备,在写小综述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小实验,来解决理论课学习或实验课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经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以及小组内或小班内反复讨论,逐步完善设计的科学性、逻辑性和探索性,然后利用开放学生实验室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从试剂配制、仪器调试、实验操作的全过程,根据实验结果最后写出小论文。为了弥补学生实验教学中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不足,将对科研有浓厚兴趣的同学组成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组的学生业余科研小组, 实验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及时间安排,粗略地制定出相应的培养计划;参与的学生须写出包括项目的研究目标、实验方法、查阅资料情况、完成形式、得失经验等内容的总结报告及论文,并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让学生亲自参与若干次实验全过程,可使学生进一步得到比较系统的科研训练,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病理生理学教师更需要与临床密切联系,了解临床有关疾病的诊疗进展,并结合临床应用和基础科学研究已取得的进展及成果,使科研成果直接为教学服务。例如非典型肺炎疫情的暴发流行,在经历了校园保卫战、医护治疗战,尤其是科技攻关战以来,以防治“非典”科技攻关为契机,将抗击“非典”的临床实践与科研实践成果,直接应用到低氧、呼吸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章节的讲授之中,并将抗“非典”中的感人事迹融入其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6]。

4 加强七年制学生病理生理教学中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

加强七年制学生在病理生理学学习中的科研能力,对培养实践型人才和促进医学教育改革都是有益的。一方面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在把学生带到学科发展前沿的同时,将研究成果不断地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通过介绍学术动态和研究方法,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水平,使教学与科研并进的教师队伍始终保持着朝气蓬勃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参与科研是大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渠道,通过让学生业余参与科研活动,直接训练学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有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学到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建立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且学会获得科研前沿新知识的方法。科研活动能满足大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增强他们敢于攻坚、勇于突破的信心,培养他们认真的学习作风;科研活动还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树立起解除人类疾病痛苦,攀登医学高峰的事业心。

[参考文献]

[1]孙宝志,于晓松,路振富,等.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4,3(3):45-47.

[2]宋海农,王双飞,黄显南.高校本科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高教论坛,2004,3(1):45-48.

[3]黎莉,徐伟民,李淑芝.跨世纪高等教育应注重培养创造性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5(5):4-5.

[4]徐珞,吴梅,孙向荣,等.《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几点体会[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6,42(4):361-362.

篇4

[中图分类号]G424.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1(c)-114-02

医学机能学实验是一门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组成的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随着机能教学改革的发展,医学机能学实验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完整和系统的课程。但是由于各高校机能实验室几乎都是由以前的生理、药理和病理生理学实验室共同组建而成,因此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都无法摆脱传统模式,三门课程的实验仍然相互独立,系统的机能实验教学无法开展,没有发挥机能实验室真正的教学优势。因此如何真正发挥机能实验教学的优势,提高机能学教学层次已是当务之急。以下是本教研室在课程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实施的一些改革措施,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已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三门课程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使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系统化和完整化。对实验内容进行重组后机能学实验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1.1 动物实验基本知识和常用仪器使用方法

主要是学习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学习基础医学实验有关的器械、仪器设备及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使用方法。

1.2 正常、病理以及药物作用下机体机能活动变化的观察

主要是做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药理学的经典实验,实验安排在生理理论课结束后,与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理论课程同步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系统、完整和连贯地学习机能知识。

1.3 机能学整合实验

把以往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重复开设的几个实验结合临床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组成的综合实验。如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失血性休克及其治疗;家兔呼吸运动调节、膈肌放电及呼吸衰竭;正常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及急性缺血性肾功能衰竭等实验。

2 利用虚拟实验系统进行人机交互式教学

理论课的教学由板书发展到多媒体后,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但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即使是在多媒体广泛应用的今天,理论教学暂时还仍无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实验教学自始至终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因此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不能仅仅是把多媒体搬到实验室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中我们利用计算机制作虚拟的实验操作系统,实现人机交互式教学, “交互”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交换,可由人向计算机输入信息,也可由计算机向使用者反馈信息[1]。学生可以在这一虚拟实验操作系统中完成如现实一样的实验操作,这种虚拟的实验操作系统不仅可以解决实验动物高成本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实现学生与虚拟系统的直接对话,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整个的实验操作过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人机交互式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课程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2.1 虚拟实验系统在实验预习中的应用

学生实验课前的预习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操作整个过程,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操作时间内很好的完成实验操作。但是以往的经验,学生很少能主动预习实验内容,即使预习,也很难只凭借实验指导书上的操作步骤,理解实验内容。而虚拟实验操作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直观地进行预习,学生按照实验要求,按顺序进行虚拟实验操作,从实验准备开始到整个实验的结束,都可以在虚拟实验系统中完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预习效果。

2.2 虚拟实验系统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应用已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师讲解实验操作的难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教师在详细地讲解完实验过程后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但是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操作,需要教师在旁边指导。这说明多媒体的应用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引入人机交互式教学后,在教师讲解实验内容过程中,学生可以同步通过虚拟实验系统跟随教师完成一遍实验操作,之后再进行动物实验操作,虚拟实验操作系统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3 虚拟实验操作系统在课程考核中的应用

机能实验课程的考核应当主要以考核实验操作技术为主。但是由于条件限制,无法满足学生考核使用的实验动物,这就使得实验操作考核很难进行,只能以平时表现和实验报告册书写为主进行考核。但是虚拟实验操作系统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这一系统进行操作考核,不仅节约了教学成本,而且对教学也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3 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等教育中将科学研究纳入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是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产物[2]。目前高校教育的目的已不仅仅是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点方向。科研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限于科研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整体科研素质的培养。机能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研水平最好的平台,因为机能学实验使用的各种实验动物和实验手术方法在科研工作中很常用,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掌握基本的科研实验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促进作用,所以如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科研水平也是机能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部分。但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满足学生的科研要求,因此可以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将个别功能齐全的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开放。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真正了解实验室功能,并熟悉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药品的配置方法,以及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此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入设计性实验,对学生进行分组后,引导各组学生查阅文献、撰写综述、进行实验设计,然后对各组设计的实验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3],选择可行性强的实验,让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内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教师加以引导。通过实验室的开放,不仅可以使有兴趣的学生真正的接近科研,培养了科研态度和团队精神,而且还能够真正激发出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机能实验的重要性和意义众所周知,很多院校虽然成立了机能学实验室,但还只是形式上的实验室合并,实质上仍然是三个学科独立上课,互不相融。一些院校先前成立的机能实验中心都形同虚设,有的甚至解散,重新回到原来的体制当中。经过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为如果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机能实验教学的优势,就必须要大胆改革,摒弃陈旧思想,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机能实验,使机能实验教学提高到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徐玮,张军,张茂军.关于《多媒体人机交互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8(4):83-84.

篇5

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科学、符合专业教学指导思想、并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基础。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习护理专业临床课程的先修课程,其开设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护理院校,基础医学课程均由基础医学院承担,受以往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影响,课程设置往往参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模式,与临床医学专业无明显差别,基础医学所占课程比例较大,没有突显护理专业特色。近年来,就如何进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各护理院校都进行了广泛探讨,目前尚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科学的、可广泛应用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方案。我校要开设本科涉外护理专业,提出一套适合此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方案至关重要。

 

本次研究着重从基础医学应开设课程门数、应开设基础医学各课程的总学时及理论实验学时分配方案、应开设基础医学课程的开课先后顺序、相关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调整方案以及课程教材的选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1文献法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P1。采用我校现有的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文献总库,查阅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改革相关文献,了解国内护理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最新信息,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写出综述,作为最终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的参考资料。

 

2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研究人员与被研究者面对面,或者通过电话进行有目的的访谈。到全国开设有本科护理的特别是进行过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高校进行调研,了解其基础医学课程开设比例,学习其课程改革经验,先后到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及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进行学习,采用非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2所院校的教学主管及相关老师进行了访谈,收集其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资料,并将资料按类别进行整理、分析、归纳;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武汉大学护理学院毕业生进行访谈,了解其对武汉大学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开设的意见及学习感受,并将资料进行详细记录;邀请担任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基础医学教师、护理专业教师、护理临床带教老师,召开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研讨会,对其进行访谈,根据对各种途径获得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商讨出一套本科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方案。

 

3课程整合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研究,有些学校进行了全面整合,将所有的基础医学课程全部打乱,不再按传统的模式进行单课程教学,而是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每个系统从正常讲到异常,形成了基础医学教程导论、基础医学教程各论的课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目前尚没有配套的教材,对师资水平要求较高,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坚持基础医学学时够用为度的原则,我校在课程设置时,选择了局部整合,选择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有配套教材的整合方案,将一些联系紧密的课程进行了整合,将组织学、胚胎学与人体解剖学整合为一门课程人体形态学,将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整合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4开设门数与学时

 

我国目前大多数护理本科院校基础医学教学,沿袭临床医学的教学模式,开设门数过多,学时数过多,针对这一情况,我校本次课程设置,经过课程整合把课程门数定位正常人体结构学、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7门,课程总学时压缩为362学时,课程学时比例分配中增加了形态学实验的比例,压缩了验证性试验比例。

 

5开课学期及教材选用

 

依照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遵循由基本形态、结构到功能,由正常到异常的学习习惯,安排基础医学课程的开课顺序,把正常人体结构学安排在第一学期;教材选用上,医学基础主干课程均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护理专业专用教材,如选用了步宏主编的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选用了董志主编的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的药理学,选用了唐四元主编的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的生理学,选用了周瑞祥主编的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的人体形态学,选用了高国全主编的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的生物化学,选用了黄敏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选择了安云庆主编的医学免疫学。

 

6涉外特色

 

为了满足涉外护理的需要,根据基础医学课程特点,选择了相对容易理解的人体形态学中的解剖学部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中的病理解剖学部分进行双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医学英语知识,为后续护理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打下一定基础。

 

经过近1年的探索,我们初步提出一套本科涉外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方案,此方案将在我校本科涉外护理专业学生中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不断评价,不断改进,逐步完善此课程设置计划,更好地满足本科涉外护理教学的需要,为各护理院校进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赵艳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编制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⑴.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18):1640-1642.

 

[2]沈开忠,叶国英.消化系统基础医学与护理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探索U]护理学杂志,2013,28(11):55-57.

 

[3]王娟,余丽君.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调查分析⑴.护理学报,2009,16(10):13-16

 

[4]段颖杰,余丽君.实习护生对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评价的分析[JJ.护理管理杂志,2009,8(8):29-31.

 

[5]王虹,成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3-34.

 

[6]马连娣.本科护理教育社会人文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2-24.

 

[7]杨桂染,李旭,王欣.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效果分析田.教育与职业,2011,(29):136-137.

 

[8]朱慧芳,刘先俊,张莹,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初探[U]基础医学教育,2013,15(7):682-68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