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音乐教学叙事

初中音乐教学叙事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音乐教学叙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音乐教学叙事

篇1

    笔者在一所中学做过一次乐理测验:其中一项是填空题,即把《歌唱祖国》一曲的空白处填写上:

    (附图 {图})

    ……

    测验结果,大部分学生竟然把这首电台经常播放的歌曲旋律听辨、识别、默写不下来,可见基本知识和技 能还未过关。

    另一题是背写《国歌》的曲调。今天的中学生对这首歌及曲调听了十几年,但测验结果表明,在节拍、节 奏、音高等方面能力不及的情况下,许多学生无法背写出来,这可说是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的悲哀。

    中学生的语文默写能力可说是惊人的,可以一字不漏、标点符号不丢的原样默写出来。我们在乐理教学上 是否象语文学科那样,以感知为先导对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脱离基础知识系统深入的教学,而去片面 追求以“器乐或欣赏、律动”等为主的分割式教学,就必然会造成上述现象发生。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教学 改革也就流于形式。

    基础知识的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有它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中学阶段,要在小学初步接触音的长短、高 低、强弱诸基本概念后,又能因势利导地向纵深发展,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作为基础知识课,是有规律可循 的。以下十种练习策略可供选择使用。

    1.以拍为单位进行组合练习,(均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拍)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拍为单位的方法,并且了解一拍之内有哪些可能的组合形式,如:

    (附图 {图})

    等十几种以上。

    2.划分小节、掌握节拍的概念

    单个的音符并不表示音的强弱关系,也没有旋律起伏的走向,只有在节拍意义中才展示了它在旋律中的强 弱位置及作用,所以必须以拍为单位进行

    (附图 {图})

    3.掌握音符的时值

    学生对于音符的长短(时值)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具体音符在小节内处于什么位置,该唱多少拍,则需要 认真计算,如4/4拍,它的每个小节并不都是全音符,只是相当于全音符时值的几个音,这就要求学生有对于音 符的换算能力。如:

    (附图 {图})

    个四分音符=5-加八个十六分音符等。这些相等关系必须学清楚,否则,学生对于一小节内为什么有这样多 的八分或十分音符的概念不清。这看来是在做数学游戏,而这一关必须过,能够自如的运用音符,才能处理好 音的长短、强弱。

    4.改错练习

    巩固学生知识,并且要使知识学得活,需通过练习来巩固,可做改错练习,一是音符时值的等值改

    (附图 {图})

    5.听写练习

    先让学生听琴模唱,可以听旋律音程、音组,简单的乐句,先把唱名唱清楚,随后要求学生写出来,逐渐 扩大到4-6小节,教师要多次在黑板上核对,使学生能正确的组合、表达、书写。这样音准能够迅速得以提高。

    6.填空练习

    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教师的琴声下,把强拍音写出来,把弱拍音用( )留着,让学生听琴后把音补写出来; 另一种,把学生熟悉的歌曲,有意将曲调写不完整,让学生自己在黑板上填写,其他学生校正,如:

    (附图 {图})

    提高书写能力,使会唱的能写出来,学生认为自己有音乐细胞,愿意同教师配合,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音 乐的兴趣。

    7.用不同节拍的曲调练习,掌握不同的节奏形态。

    (附图 {图})

    这种练习可演变出十几种样式,还可以让学生加上附点音符、休止符、使曲调更富于表现力。要求学生将 自己编出的曲调演唱出来,学生自然会感受到,在不同节奏型的变化中,体验出不同的情感表达。比如有欢快 、跳跃、宽广等等。这样的练习,学生会非常投入,能与音乐形象联系起来,发展了学生的想象与情绪联想能 力。

    8.改编曲调练习

    要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及节拍概念更深刻,可以在教学中作改编曲调的练习。如:《北风吹》选段,

    (附图 {图})

    (附图 {图})

    改编后的曲调有力量,与原来曲调风格气质反差较大,感受到节拍的不同,便会影响到音乐形象的变化。 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来创造音乐的变体。

    9.背写曲调练习

    音乐也要背写?最初学生会感到惊奇;好象只有语文、外语才能背写,难怪有些学生曾经用汉字背读法, 背了一晚上的“五五五 五五五三五 六五 三二三五”(即《卖报歌》的曲调)结果一事无成。事实上,如 果学生有了基本知识和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后,完全可以从背写乐句发展至背写乐段,要使学生有自信的 能力感。

    10.听词记谱(熟悉的歌曲)练习

    这个综合性练习,可以全面检查学生已知的乐理知识。只给学生一个歌曲的主音唱名,其余旋律的音高、 长短、强弱,可由学生凭记忆去根据歌词填写出旋律。这练习可建立起对大小调式概念的理解。最初,学生会 感吃力,但如果注意了乐理知识的系统性、延续性,学生是会有这个能力的。

    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可说是从小学至大学“四世同堂”。一些教师被“一齐唱、一齐奏”的现象所蒙蔽, 认为,全班都会唱歌奏乐,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实际上是学生模仿能力、听觉、记忆能力的种种表现。深究 其因,这仅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完善”,严格说来,许多学生通过电视、广播、录音等传播媒体听来的音乐比 课堂上学的多,因此,这并非是学生真正地掌握了识谱、音准及其它音乐基础知识的结果。

    我们发展学生音乐方面的才能,其目的不是要把音乐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那是专门学校的任务。我们的 任务是:“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形成对艺术的才能。”《大纲》指出:“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教学 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识谱能力。发展听觉和记忆力、想象力,获得音乐表现手段和有关音乐语言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托尔斯泰说得好:“要想学生学的好,就要使他热心学习。”就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音乐知识之门的钥匙 ,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系统性、延续性的有效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动手用脑的创造能力和习惯,这 种独立思考和具有自信的个性,将对其它学科知识的纵深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通过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延续性教学,应有以下收获:

    1.解放学生变声期的困扰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特别是进入初二年级(由于生理的正常现象),认为自己的嗓音很难听,还学什么音 乐呢?因此,容易产生出“逆反心理”的淡漠情绪。在这个阶段,运用对音乐基础知识延续性的趣味教学,通 过听音练习、改错练习、改编曲调、背写等学习过程,再配以适当的器乐、打击乐的活动内容,必然能激发起 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出主动学习音乐的欲望。

    2.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和音准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中的“老大难。”有些教师认为初中教学主要解决音准问题,有 的则认为是解决识谱问题。笔者认为:两个问题的解决在于自然状态下的延续性教学,学生知识的积累,应该 是延续性、系统化的必然结果。

    3.打通欣赏音乐作品的要道

    在欣赏音乐作品中,熟悉、背记音乐主题和利用乐谱辅助欣赏。学生可利用掌握了的基础知识,作为提高 音乐审美能力的工具,进一步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只有理解了作品的情感所反映的生活现实,理解了它的社 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才有可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真谛。

    4.增长学生学习器乐的愿望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尽快地掌握对器乐的操作技能,丰富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 野,并进一步巩固和理解音乐基础知识在表现音乐、感受音乐的实际价值,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

    5.用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做不同节拍的曲调练习,改编曲调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体验其情感,创造性地进行联想与想 象,再用动作、语言、文字、绘画等方式表达出来,这类创造性的练习对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 价值,此类练习活动,可贯穿于歌唱、器乐、欣赏教学之中,与它们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 力,便于学生对人的情感与音乐表现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篇2

一、初中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的基础音乐教学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仍有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三点问题:

1、部分师生对音乐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音乐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音乐素养对丰富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开发人的智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显然人们还没有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这个层面上,没有在思想层次上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以致学生、教师都无动力,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考试也可有可无。

2、音乐考试内容单一、方法简单。长久以来,初中音乐考试基本处于简单唱唱歌或者发一张音乐理论试卷,进行开卷考试的状况。有的学校还甚至没有音乐考试这样的要求。这种音乐学习评价状况不可能全面了解学生认识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体验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得不到切实提高。

3、音乐考试要求不严、不规范,评价效果不尽人意。初中音乐教学是按照国家教育部以及教育法规的要求开设的,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很多学校从不将音乐考试列入到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考试范围中去,有关部门也很少有人去视察、调研音乐教学的情况。这种状况就造成了学生对音乐课漠不关心,音乐能力根本没有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

二、巧妙运用导课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育日渐成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知识,对音乐理论问题也有所关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及,学生接触的音乐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看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越来越新颖,因此,音乐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巧妙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艺术世界的殿堂。

1、利用多媒体音像画面导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广大音乐教师们常用的教学手法。的确,多媒体画面内容丰富有趣,形象逼真,加之多媒体音响效果,能是音乐的感染性充分释放,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获得形象生动的艺术形式。

2、以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导入。中学生对叙事性内容的艺术作品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充分抓住这一点,在课前准备一段与课题相关的视频或故事作为开场,使学生在学习之前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在鉴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时,因艺术内容取材与我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情感变化跌宕起伏,叙事性很强,所以教师在正式引领学生欣赏前可以先讲述故事,了解艺术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作品的内在深意。

3、以配乐朗诵导入。音乐本身具有模糊性、非语言性的特点,在音乐鉴赏中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借助诗歌的艺术形式来导课,即是学生喜欢的形式,又能突破传统导课模式的瓶颈,创新导课形式,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联系在一起,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推波助澜。

4、用演唱的形式导入。演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尤其是教师或学生的引唱,更是同学们所关注的,通过范唱的形式,能使学生对音乐获得整体的认识与感知,并留下较为深刻的记忆,有助于下一步的教学开展。用演唱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歌曲导课,不仅显得贴切自然,而且还丰富了主题内容,扩增了知识量,是一种很好的导课方式。

三、重视合作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策略与理论,已经成为新课

以来最成功和最重要的教学改革之一。合作教学是一种综合活动,它将分组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将传统意义上教学活动中的单向交流、双向交流变成多向交流,使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教学,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3

【关键词】

初中音乐 教学实践 创设情境 鉴赏力

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这样来评价音乐的重要作用,他说:“音乐是人一生之中最大的快乐,是人生命中的一汪清泉,也是陶冶人性情的最有效的方法。”事实上,学生一般对音乐怀有很高的兴趣,可是却并不喜欢音乐课,因为课本中设置的音乐与他们喜欢的音乐风格大相径庭,所以,教师一定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爱上民族音乐,感受经典曲目,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进而用音乐为他们的生活增光添彩。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日常的音乐教学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对待初中音乐课堂教学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音乐教学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那就是过于关注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音乐的美感教育。起初,学生对音乐课充满期待,原以为能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获得美的感觉,可是后来才发现音乐课只是无数抽象音乐知识的简单堆积。

(1)植入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来说,音乐欣赏课很难进行,教师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欣赏热情,如何具体分析音乐的场景,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等方面。举例来说,当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这一乐曲的内容展现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整段乐曲不但体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识、相爱过程,也体现出二人从抗争命运到双双化蝶的动人场景,所以,教师采用配乐诗朗诵的方法,这样,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故事情节也发生着跌宕变化,学生的心沉浸在优美的乐曲之中。这样做,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态度逐渐由排斥转为接受,再到喜欢,每一次音乐课都会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态度,并且能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转变传统音乐教学方式,创设交流的互动环境。再比如教唱《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曲时,教师首先对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奉献爱心的捐助活动中才会演唱这首歌曲呢?”要求学生积极思考,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诵歌词,充分体会歌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分析歌曲的思想内涵。然后学生跟着录音来学习歌曲的演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来选择恰当的演唱方式。这样来设计教学过程,学生的主动性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表演能够获得教师和同学的一致认可,这样,学生就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二、整合学科资源,全面提升初中生音乐鉴赏的文化内涵

其他学科与音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为我所用,将其作为音乐教学的资源。比如体育课,可以为音乐配上恰当的韵律操动作,进而更好地展示音乐的节奏、速度和思想感情;如地理和历史,可以使学生有机会了解更多的其他国家、其他年代的不同风格的音乐和传统的音乐文化。假如把音乐看作是带有声音的色彩,那么色彩就是失去声音的音乐。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音乐的手段来理解美术中的基础理论,感悟其中的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术的手段也能够促进音乐的学习,使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形象和直观,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在学习《春之声》时,要求学生合唱《春晓》,可是却不能由伴奏音乐,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于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春晓》配上色彩鲜艳的动画和背景音乐,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激发起来。在接下来的创作联系中,教师利用学生的美术知识,把《春晓》的感悟以图形的方式体现在纸上。这种新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机融合在一起,突出了其中的音乐特征,促进学生音乐水平的提升,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学科的认识。

三、创设想象空间,不断培养初中生音乐学习的创造力

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感悟音乐深层次的内容,这样才会充分融入为我们创造的美妙环境中。教师要积极发挥学生的实践作用,引导学生在玩耍中获得对音乐的感悟,另外,教师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

举例来说,教师可以用钢琴演奏出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用肢体语言把音乐表现出来,可以进行简单的动作,也可以舞蹈,看看哪一位学生的动作最好,反应最快。这时候的课堂气氛十分融洽,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他们或笨拙,或优美,但是每一个人都会尽力去表现。教师和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实现了课堂教学,而且提高了学生感悟音乐的能力和肢体的协调能力。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学生的日常生活与音乐密切相关,学生在课余也会哼唱教材中的音乐了。甚至他们在上体育课或者参加劳动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的哼唱音乐课上的歌曲。

当代十分推崇素质教育,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努力使音乐教学向个性化、社会化和生活化的方向靠拢,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突破传统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更好地感受音乐中的美,从而能自觉去发现美和创造美。

总之,教师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轻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音乐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燕妮.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探微【J】.文理导航(上旬),2011(07)

篇4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全方面的培养,如:艺术欣赏能力、审美能力等都需与文化知识一样开展教育。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初中教育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音乐课程的安排有着一定的时限性,甚至到了初三年级,音乐、美术等与考试不相关的课程都采取停课。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教学设备等条件下,开展高效的音乐教学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结合当前时展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能够凸显社会价值的音乐课程多元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此,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反映教育教学或者建构文化的最终价值取向,在教学中有着指引的作用和意义。新课程提出教学目标分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又称三维目标。在知识经济时展下,初中音乐课程文化目标应向多元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开展,促使学生之间与社会的适应感,推动两者的和谐关系形成,提升综合认识。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从而产生多样的感受、体验,诱发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尊重与深入理解,增强音乐的人文精神等。多元化的课程目标还应包括教学中多元化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即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多样化的课程学习方式,借以来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合作、交流关系的形成,符合目前社会的核心价值“和谐”。而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对音乐知识进行整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诱发学生自主审美能力的形成,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唱歌、演奏,总结相关的音乐方法、技能等,来提高自我对音乐的认知,最终促使音乐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二、构建多元化的课程内容

多元文化教育专家班克斯认为:“在学校中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形成学生容忍与接纳其他民族与文化的态度,以获得多元文化知识与技能。”音乐课程文本的教育目的在于反映人类音乐文化的精华,这里既包括对自己国家优秀文化的展示,同时也包括对其他民族,国际上一些优秀文化的展示。如:中国音乐按地区可分为:东北音乐代表作品:号子、小调、秧歌,民间乐器有辽宁鼓乐;华北音乐的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民间器乐河北吹歌、晋北鼓乐等;还有华东音乐、华中音乐、华南音乐、西北音乐、西南音乐等等,都拥有具有自己地域特色的民歌和民间器乐。

此外,我国还是个多民族大国,有56个民族,而每个民族又都有自己的音乐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如:苗族音乐,单单民歌就有芦笙调飞歌、盘歌、嘎百福歌、游方歌、酒歌、苦歌等多种形式,代表作品有芦笙叙事曲《诺德仲之歌》、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等;还有以宗教为主题的音乐等等,可以说中国有丰富的音乐资源。国际上的音乐更是多种多样,因此,在音乐课程文化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结合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需求,吸收多元化的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三、实施多元化的音乐课程

新课程强调,教育教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学生本身的资源,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音乐课程时,结合师生关系、教学方法两方面来构建。

第一,教学方法上,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设计教学计划,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思维空间和表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自我的体验、感受、实践过程中,增强对音乐课程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从而逐渐掌握一定的音乐学习方法与技能。第二,就师生关系而言,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即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将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应该力争做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构建伙伴的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是多样性的,除了上述的身份外,还要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育的协调者、班级的管理者、教学的促使者等等,努力开展各式各样的音乐课程来丰富音乐课堂,推动学生素养的提升和技能的形成。

总之,课程的产生是时代的发展的需要,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实施过程等都需要依靠社会的价值标准来衡量。现如今是知识经济化的社会,需要的是多样的人才,注重的是“和谐”。因此,初中音乐应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文化,借以来满足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5

【摘要】音乐剧( Musical)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音乐剧”又被称为“音乐喜剧”,它是将简单的剧情为基本、以音乐为全剧灵魂,并伴以富有表现性的舞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的一门戏剧表演艺术。初中阶段音乐课堂教育以美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音乐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开发智力、升华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课堂教学,将音乐剧这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融合进初中音乐课堂,通过参与音乐剧表演和创作的方式,使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培养和增强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这对于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音乐剧;审美能力;初中音乐;课堂教学

一、我国初中阶段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音乐教育究其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培养高尚完美的人,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其具有丰富的情感、良好的品德和创造精神。而目前,我国初中教育阶段偏重文化课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音乐美育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初中阶段教育必须重视音乐美育,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但是如何在有限教学时间内,使初中生对艺术门类有广泛了解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正是我们所要思考和探讨的。

二、何为音乐剧

音乐剧( Musical)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 “音乐剧”又被称为“音乐喜剧”,它是将简单的剧情作为基本、以音乐为全剧灵魂,并伴以富有表现性的舞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的一门戏剧表演艺术。比较著名的音乐剧有被称为“世界四大名剧”的《猫》《歌剧魅影》《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皆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例如优美经典的歌曲“Memory”就出自劳埃德·韦伯创作的《猫》。

音乐剧按表演形式可分为以剧情为主的叙事音乐剧、音乐喜剧;按表现手段可分为戏剧导向音乐剧、舞蹈导向音乐剧、音乐导向音乐剧;按音乐剧流派可分为古典音乐剧流派、小歌剧流派、浪漫主义流派、后现代流派等。音乐剧也以其雅俗共赏、感官视听一应俱全的特点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当我们将音乐剧视为一个整体的时候,其构成元素囊括了几乎绝大多数的艺术种类,它涉及到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幽默艺术、杂技、魔术等。所以说音乐剧是对艺术的再综合。

三、欣赏精彩剧情,培养学生体验美的能力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生理的快速发育期,也是接受音乐教育、增进音乐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初中生观察力、注意力都有了一定进步,思维能力也能够逐步以逻辑抽象思维发展为主,认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为通过音乐剧学习音乐及相关知识提供了重要前提。如改编自法国作家雨果同名小说的音乐剧《悲惨世界》,剧本为学生们展现了以冉阿让、方汀和囚犯、众乞丐、工农、为代表的社会最底层的残酷生活,并揭示了社会偏见、人性善恶等深刻的思想内涵。学生可通过欣赏音乐剧,充分体验感知剧中珂赛特、艾潘妮和马吕斯三位青年所表现的青春之美、爱情之美、自由之美;以安卓拉为代表的青年学生为实现革命而献身所体现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理想;以及主角冉阿让救人于危难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些内容皆在音乐剧中得到了最生动、最感人、最彻底的艺术表现。

四,表演经典片段,提升学生表达美的能力

音乐剧融戏剧、音乐、歌舞于一身,极富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并经常运用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和乐器编制,可使用通俗唱法演唱,歌词也多简洁通俗,难度并不大,初中生可以选择经典片段练习并演唱。我们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时,学生们都被剧中女主角玛利亚和孩子们演唱的《Do-Re-Mi》那真挚热烈的情感和优美流畅的旋律深深打动了,他们不仅跟着剧中人物一起轻轻哼唱,还在课后从网上下载《Do-Re-Mi》的英文歌词、歌谱学习演唱。

大多数音乐剧都是歌舞相伴的,因此在音乐剧中,仅次于音乐的第二大构成元素就是舞蹈。作为形象生动、灵活传神的舞台表演艺术,舞蹈能够营造舞台气氛、推动剧情发展、升华主题思想。《猫》中群猫月下起舞就是很好的学习片段,通过表演,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听觉享受,更能将音乐情绪起伏变化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出来,达到音乐“联觉”提高的目的,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的发展。

五、改编音乐剧本,拓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提出要“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教师通过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创造编排简单的音乐剧,将艺术体验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从而使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升,音乐的审美视野得到拓展,并且在音乐剧创造和表演过程中,学生的集体意识及合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音乐是横跨世界的语言,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当代初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手段,通过音乐剧的欣赏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正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种趋势,其在培养具有创造性和鉴赏力的合格人才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

[2]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13号令)[S].

篇6

但如何在这浩翰的乐海中掬起闪烁爱国思想的浪花,并根据我国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呢?须注意两点:一是作品要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二是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

初中音乐教材第一课《苏武牧羊》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多少年来它一直在人民群众中传唱,经久不衰。这首歌作于民国初年,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爱国群众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歌中苏武“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精神形象正是当时群众爱国激情的反映。

歌曲的旋律由五声间阶构成,有浓厚的中国民歌特色,古朴苍劲,通俗感人。具有深沉,悲壮的音乐气质。节奏庄重、坚定、平稳,调式的交替运用使音乐既统一又富于变化。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用宽厚舒展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苏武的爱国主义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象这样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了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大量的近现代创作歌曲、民歌以及器乐曲等。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来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二、在音乐教学中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48-01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而音乐的学习更是要以感官的直接印象为出发点,这启示我们,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非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感性的方式融入到艺术作品中,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形成更加透彻、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以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作出努力。

1.利用音乐作品本身来构建教学情境

音乐作品本身蕴含着作者或者时代的丰富情感,具有一定的叙事性,通过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力,便能使他们很快的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有初步的领悟。例如,在欣赏著名的琵琶曲《十面埋伏》时,教师可先对作品所描绘的故事情节进行讲述,学生便对故事情境在心中有一个各自的想象:两军交战,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这时教师可进一步的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对音乐作品再想象、再创作,这对于拓展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由教学的实践证明,当学生的情感大门向音乐作品打开时,作品中知识性的东西便自然而然的内化为学生的情感需要,使他们能自发的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并从中学习到一些音乐知识技能。比如上文提到的《十面埋伏》乐曲的欣赏,当学生听到戛然而止的琵琶声后,纷纷热泪盈眶,仿佛盖世枭雄项羽自刎于乌江的场景就发生在眼前。对于此类音乐作品,要求教师在实际的课堂设计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活动情境中使用丰富的教学语言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借助语言我们可以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成果。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语言帮助学生领会音乐作品中的意蕴。通过语言的描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情感的感知效果。教师将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感情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对于作品情感上的共鸣,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意境中。

学习一首歌曲时,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意义,带领学生共同进入作品意境。朗诵是一个比较适宜的方法,在朗诵时,教师要以饱满的情感投入其中,注重情感的流露、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从而由声音传递出的韵律感染学生,达到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何使用教学语言来构建教学情境。歌曲《盼》是著名的四川民歌,主要表达了战争时期与人民的鱼水之情。教师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歌曲的歌词,通过柔美、喜悦的的语调传递给学生一种人民爱的情感意蕴,同时激励学生树立爱党、爱人民的高尚品质。再如十大名曲之一的《渔樵问答》,教师可先用意味深长的语调朗读歌词,为学生创设一种飘逸脱俗、神情洒脱、悠然自得的意境,然后在曲目的欣赏中与学生共同体会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对摆脱尘世羁绊的强烈愿望,最后,随着曲调的渐渐消散,仿佛故事中的人物真的归隐到了山林之中。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对作品的表达定能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3.以实践和表演活动充实教学情境

实践活动和表演活动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实践和表演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既能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爱好,又能使学生从心底真正的喜欢上音乐作品。

2013年春晚上宋祖英和席琳・迪翁演唱的歌曲《茉莉花》是一首著名的江苏民歌,这部艺术作品集中体现的是江南人文风情的阴柔美,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极强的生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的情境,指导学生分别扮演作品中的花朵、游人、座椅、小草、大树等等,通过学生的参与,仿佛大家都置身于美丽的江南景色之中,在这美景中,人们纷纷尽情歌唱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一起憧憬着美丽的未来,在歌曲的部分,扮演小草、大树等角色的同学随着大家一起歌唱,便更能完整的表达出江南的美与人文风情。这样的情景交融、人曲合一的教学情境,必定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在教学结束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事物编入《茉莉花》的曲调中,如"好一朵美丽的栀子花…",这既加深了学生头脑中乐曲的印象,又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起到了提升的作用。

4.将生活经验迁移到教学情境中

篇8

初中阶段,从11、12岁至14、15岁,属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已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活泼、快乐,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逐渐将兴趣转向能满足其多方面感情需要的音乐作品,例如:“优美、活泼的”、“开朗、奔放的”、“兴奋、激昂的”、“悲惨、哀怨的”等等。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应该有针对性的将中外一些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介绍给他们,让他们广泛地接受各种音乐信息,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

2 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欣赏

在运用电教设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今天,影视欣赏作为一种感染力很强的欣赏,以其直观性和娱乐性,非常适合青少年心理要求。把影视欣赏结合到音乐教学之中,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到音乐的美,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中国戏曲剧种及其唱腔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和聆听几首作品,教法死板,将无法激活课堂的学习氛围,不能产生好的效果。于是,我让学生们观看了中央三台的戏曲票友大赛实况录像,舞台上演员声情并茂的表演,白燕升通俗的讲解,专家们独到的点评,让学生结合视觉和听觉,感受中国戏曲不同剧种的特性和风格。精彩的讲解与演唱交替进行,使学生看得真切,听得入神,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略了艺术家们的风采,体会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此外,影视欣赏还不仅是用于课堂教学的,在课外活动中,可经常为学生们播放一些音乐故事片,如《音乐之声》等一些高质量的电影作品。这对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听觉感受,加强审美情趣都大有好处。

3 将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

课前,先播放一段周杰伦的歌曲,此举立即燃起了学生们的兴奋点,很多人跟着唱了起来。歌曲结束,教师提问:“周杰伦的歌曲属于哪种风格?”“R&B”、“Hip-Hop”、“Rap”,学生们马上说出了这些词。紧接着又问:“它们究竟都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让学生们陷入了思考。于是我将这些音乐术语一一进行解释,并展示出它们的旋律节奏特点。然后再听歌曲时,学生归结出了周杰伦音乐中的R&B风格特点。随后我又放了一首“后街男孩”的歌曲,让学生对比欣赏,找出中美两种R&B歌曲的异同点。最后学生们总结出:因为R&B音乐源自美国,所以其歌曲风格更加浓郁、鲜明,而周杰伦的中文流行歌曲借鉴了美国的R&B曲风,没有全部照搬,而是融入了一些中国音乐的元素,更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因此,周杰伦等人的歌曲可以称为“有中国特色”的R&B风格歌曲。

以周杰伦歌曲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感受源自美国的R&B音乐风格。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的课是非常受中学生欢迎的。由此可见,流行音乐的鉴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类课不仅能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鉴赏,培养了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面对纷繁的流行音乐世界,能够作出属于自己的客观理性的评价。在整个初中音乐鉴赏学习中,流行音乐的专题鉴赏可大约占到1/4左右。部分课题内容可以根据流行实际随时进行调整更新,这样既吻合流行音乐的时代特性,同时也能够满足不同时期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

除了专题鉴赏以外,在其它内容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可以选择符合课堂主题、优秀经典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补充,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拓宽了他们的欣赏视野,使其从不同角度感受欣赏内容,同时调节了课堂气氛。

篇9

一、增强情感教育,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情感方面的教学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青春舞曲》、《颂祖国》、《文明在哪里》等。还有一些教材,如:《为了谁》、《烛光里的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让爱融入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了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了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让爱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情感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的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让爱融入各种课堂形式

中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情感教育于各种课堂形式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让爱融入各种教学手段之中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71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音乐教育作为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音乐教育的资源宝库,中学音乐教学中要开发和利用当地音乐资源,创建校本教材,丰富音乐课堂。

一、渔歌文化融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意义

1.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惠东县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惠东渔歌历史悠久,古代D民们在海上捕鱼、回港避风、节庆、祭祀、婚丧等场合皆唱渔歌。渔民们从婴孩时开始,就听到妈妈在织着渔网的时候唱渔歌,等待男人归来;年岁稍长,就会在劳作和休息时跟着母亲哼唱,在婚丧嫁娶、祭祀节庆的时候,听到人们在歌声中唱出更多悲伤、喜悦、祈祷、调笑、轻诉;当长成一个正当年的小伙或姑娘时,就开始和意中人唱那对歌斗歌的调子。如今,惠东渔歌还顽强地生长在生活的角落、出现在报纸的油墨和电视的色彩里。沿海部分地区仍保留有唱渔歌的习俗,在婚嫁、亲人团聚、生日庆宴等场合,人们还会请来渔歌手。学校音乐教育是传承渔歌的保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渔歌引进中学音乐课堂,有利于渔歌的传承。教师整合与创新渔歌课程资源,发扬与传播渔歌中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其了解渔歌文化,培养其热爱本土音乐的意识,激发民族情趣,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丰富音乐教学模式

渔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实现了音乐教学方法和模式上的创新,将渔歌引入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体现了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提升了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教师带领学生到渔村实地采风,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让学生体验音乐来自于民间,搜集音乐素材,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传统渔歌音乐搬进课堂,丰富了音乐教育模式,保护和发展了渔歌音乐。

二、渔歌文化引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措施

1.整合与创新课堂内容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自主探究渔歌音乐文化,大胆创新。音乐课程标准提倡创新,音乐教师要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即兴音乐表演挖掘学生的音乐天赋,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惠东渔歌歌词深入浅出,通过叙事、叙人、叙物、叙情来表达人与人的情感,语言纯朴、修辞简练、源于生活,均为渔民对自身生活的真实写照,教师应指导学生为渔歌旋律编歌词。惠东渔歌因曲调品种多样,旋律韵味独特,教师应指导学生为渔歌歌词作曲,启发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例如,在教学渔歌情歌时,教师鼓励学生演唱情歌,让学生为歌曲编舞或即兴伴奏,享受渔歌的美感,体验创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引导学生探索、感受惠东的民俗民风,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在原始渔歌的基础上改编创新教学内容,与中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

2.在体验中感受渔歌的艺术美

音乐课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审美活动,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体验音乐的美,从而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陶醉于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音乐艺术、热爱生活。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播放有关渔歌的视频,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多层次了解渔歌文化,形象、直观地感受,通过学唱、演奏渔歌,给学生视听感受,体会渔歌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

3.加强课外探究,培养实践能力

教师应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惠东的风俗人情和地理文化中,组织学生对渔歌调查研究,打破课堂教学有限的空间,开放探究环境。例如,在教学渔歌时,组织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渔歌形成的地理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聘请艺人到学校进行渔歌表演,讲解渔歌音乐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渔歌音乐艺术,与学生互动,回答学生的提问,让学生欣赏渔歌的艺术魅力,认识到音乐与劳动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成立惠东渔歌业余歌唱队,组织开展渔歌对唱比赛,组建渔歌创作小组等活动,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

总之,惠东渔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传承着惠东的历史和文化,将渔歌作为音乐资源,引入中学音乐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提高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篇11

《梁祝》因为深情柔美的引子,至今令人依然神往,从而成就了爱的音乐经典,《命运》更是因为扣响了命运之门的声音,从而成就了不朽的人类交响。可见音乐课教学与其他的学科教学一样,导入新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好的课堂导入有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设计,直接影响着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一门课的教学效果。就如有位教师所说:“好的课堂导入就像一根导火线,能点燃学生倾听音乐的欲望,激发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总是很用心地设计课堂的导入环节,力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导入

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一开场我就为同学们讲述了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欣赏完整个乐曲后,有的同学为梁祝美好纯真的情感不禁黯然泪下,有的为两位当时年轻的曲作家能创作如此动人的民族音乐而骄傲。课前精选的这一段与课题相关的故事题材作为开场,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尤其是大型艺术作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作为顺利欣赏作品的过渡

二、利用多媒体音像画面导入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已成为当今音乐教师的标志。的确,多媒体画面色彩艳丽,形象逼真,与音响浑然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获得准确生动的艺术形象。例如,我在上《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这一课时,课前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我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到辽阔的草原上游览观光,看看草原人民是怎样生活的?”这时教室里静了下来,学生们都聚精会神地等待着,我立即播放课件,映入同学们眼帘的是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草原美丽的景色和草原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同学们看得入神,听得仔细,不时为精湛的乐器演奏、优美的舞蹈表演而赞叹。一开始已遨游在草原音乐世界里,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营造了氛围。有时,因制作课件受时间、内容的限制,且课程内容题材单一,相对具有独立性时,也可直接播放光盘、录像、磁带,只要能起到引情入意,烘托气氛的效果即可。

篇12

初中阶段,从11、12岁至14、15岁,属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已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活泼、快乐,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逐渐将兴趣转向能满足其多方面感情需要的音乐作品,例如:“优美、活泼的”“开朗、奔放的”“兴奋、激昂的”“悲惨、哀怨的”等等。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应该有针对性的将中外一些优秀的经典的音乐作品介绍给他们,让他们广泛的接受各种音乐信息,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欣赏

在运用电教设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今天,影视欣赏作为一种感染力很强的欣赏,以其直观性和娱乐性,非常适合青少年心理要求。把影视欣赏结合到音乐教学之中,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到音乐的美,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中国戏曲剧种及其唱腔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和聆听几首作品,教法死板,将无法激活课堂的学习氛围,不能产生好的效果。于是,我让学生们观看了中央三台的戏曲票友大赛实况录像,舞台上演员声情并茂的表演,白燕升通俗的讲解,专家们独到的点评,让学生结合视觉和听觉,感受中国戏曲不同剧种的特性和风格。精彩的讲解与演唱交替进行,使学生看得真切,听得入神,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略了艺术家们的风采,体会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此外,影视欣赏还不仅是用于课堂教学,在课外活动中,可经常为学生们播放一些音乐故事片,如《音乐之声》等一些高质量的电影作品。这对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听觉感受,加强审美情趣都大有好处。

三、将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

课前,先播放一段周杰伦的歌曲,此举立即燃起学生们的兴奋点,很多人跟着唱了起来。歌曲结束,教师提问:“周杰伦的歌曲属于哪种风格?”“R&B”、“Hip-Hop”、“Rap”,学生们马上说出了这些词。紧接着又问:“它们究竟都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让学生们陷入了思考。于是我将这些音乐术语一一进行解释,并展示出它们的旋律节奏特点。然后再听歌曲时,学生归结出了周杰伦音乐中的R&B风格特点。随后我又放了一首“后街男孩”的歌曲,让学生对比欣赏,找出中美两种R&B歌曲的异同点。最后学生们总结出:因为R&B音乐源自美国,所以其歌曲风格更加浓郁、鲜明,而周杰伦的中文流行歌曲借鉴了美国的R&B曲风,没有全部照搬,而是融入了一些中国音乐的元素,更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因此,周杰伦等人的歌曲可以称为“有中国特色”的R&B风格歌曲。

以周杰伦歌曲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感受源自美国的R&B音乐风格。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的课是非常受中学生欢迎的。”由此可见,流行音乐的鉴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类课不仅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鉴赏,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面对纷繁的流行音乐世界,能够作出属于自己的客观理性的评价。在整个初中音乐鉴赏学习中,流行音乐的专题鉴赏可大约占到1/4左右。部分课题内容可以根据流行实际随时进行调整更新,这样既吻合流行音乐的时代特性,同时也能够满足不同时期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

除了专题鉴赏以外,在其它内容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可以选择符合课堂主题、优秀经典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补充,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拓宽了他们的欣赏视野,使其从不同角度感受欣赏内容,同时调解了课堂气氛。

在鉴赏中国戏曲音乐的教学中,穿插欣赏信乐团的《北京一夜》或是李玉刚演唱的《新贵妃醉酒》,都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和作用。

四、以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引导欣赏

篇13

在音乐中改造学生的情感,通过潜移默化使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艺术教育中自然而然的形成。所以在音乐课堂中应不失时机的渗透德育,从情感上对学生进行陶冶,做到“以情育人,以情动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真理转化为有血有肉的具体行为和行动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教育和善良情感的形成,而以情感育人是音乐学科育人的一大优势。”也就是说,让音乐课堂成为爱与美的课堂。

首先,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关键。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也能够参加音乐活动,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同时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品德的养成也离不开生活,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去感悟。所以,我们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的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如《摇篮曲》一课,教师可抓住小朋友很想做爸爸妈妈的特点,准备几个娃娃,让学生亲身体验做一天爸爸妈妈是多么辛苦,从而进行爱父母,尊敬长辈的教育。所以,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范围内选取适当的内容,可以是儿歌、寓言、童谣、谜语、神话等等,也可以是孩子自编的故事。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其次,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再次,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中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第四,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神奇、美妙的音乐,像阳春白雪润物无声,陶冶人们的情操;像高山流水奔流不息,净化人们的灵魂;像空山鸟语使人愉悦,热爱生活;像旱天雷使人警醒,催人奋进。

音乐的魅力无限,不分男女老幼、不论高低贵贱、人们都喜欢她,都能从中得到教益。甚至一个数都数不清的弱智儿童,却能指挥交响乐团在国外演出,取得极大成功。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不同语种的民族可以通过音乐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当今世界,人们更是把音乐视为精神营养品,一刻也不能离开,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