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商业模式创新的定义

商业模式创新的定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商业模式创新的定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商业模式创新的定义

篇1

所谓商业模式,是指发现用户新需求、创造新价值,并对剩余价值进行分配的商业结构和机制。商业模式有两个与生俱来的基因,围绕客户需求的战略定位;以战略定位为核心的商业结构和系统。

从商业模式定义出发,就可以找到打造和创新商业模式的路径:从模仿到组合、嫁接,再到本质性创新。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一直以来遵循的就是从浅层次的模仿,到中层次的组合、嫁接,再到高层次的创新。

“旧元素,新组合”

“旧元素,新组合”,是艺术设计中的设计理念。它指把多种旧的设计元素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设计作品。把“旧元素,新组合”应用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中,是指把多种旧的商业元素,通过新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最终创造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大连万达集团,就是以商业地产为核心,伴生出高档酒店、文化产业、连锁百货等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典范。其主营业务是商业地产的投资及运营管理,核心产品是以“万达广场”命名的万达城市综合体。城市综合体是万达集团在业界独创的商业地产模式,内容包括大型商业中心、商业步行街、五星级酒店、商务酒店、写字楼、高级公寓等,集购物、休闲、餐饮、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形成独立的大型商圈。

一般来讲,超市、百货、影院、酒店和娱乐中心,都是旧元素,但是,万达通过将这些旧元素重新组合,并通过“以售养租标准样式”连续扩张,独创了一条商业模式的创新之路。

万达商业模式的内在运作机制在于,前期低价拿地,并同国际主力店商家达成“订单地产模式”,万达开到哪里,这些国际商家就跟随到哪里。作为回报,万达以较低的租金与高质量的商业物业回馈这些合作者。在万达广场兴建的同时,公司销售部分住宅、写字楼和商铺,通过这些出售物业部分的增值和溢价,支持商业地产和酒店物业的长期持有。目前,大连万达持有物业总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左右,年租金收入60亿元左右。

万达广场因此实现赢利模式的几重组合:通过“订单地产”,万达从国际商家那里获得部分投资;依靠国际商家的人气带来住宅、商铺和写字楼的溢价;通过出售部分物业的溢价,支持商业和酒店的长期增值;万达利用已有物业的租约作为抵押去进行银行融资,进行下一轮开发。如此,万达商业模式内部各旧元素重新组合,环环相扣,最终实现万达的快速扩张。

商业模式的“旧元素,新组合”,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首先,“旧元素”必须具有普遍性、大众可接受性的特点;其次,新的组合方式必须产生新的价值;再次,新旧元素之间必须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限制。

万达在执行这个创新性商业模式时,设定了“两个70%”:即无论到哪个城市开发,在其招商和业态组合中必须保证有70%的商家都能受到该城市70%人口的欢迎,这就是旧元素的大众普遍接受度。其次,万达商业模式中,订单地产、以售养租、以租融资等模式的新组合,都实现新旧元素的兼容与相互促进,并最终产生新的价值。

嫁接创新

中国企业当前的商业模式创新,如果仅仅停留在本公司、本领域、本行业、本地域,那么,就有近亲繁殖的味道。跳出本地域、跳出本行业、跳出本专业领域,才有可能诞生真正的创新。嫁接,就是这种创新思维的方法之一。

商业模式的嫁接创新,就是指把一种商业元素、或者一个行业的经营模式,嫁接到另一个行业,使两者巧妙地形成一个完整的新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的嫁接创新,主要有三种嫁接方法:嫁接标杆企业、异业嫁接和打破边界嫁接。

嫁接标杆企业

在很多行业中,当一些先行企业通过某种模式的创新取得阶段性成功,一些后进企业,希望利用创新突破市场,但囿于自身实力和资金有限、创新能力不足,就采用嫁接标杆企业模式的方式。

在白酒行业,安徽口子窖、迎驾、高炉家等品牌,创造出“盘中盘”营销模式,实现快速崛起。所谓盘中盘模式,就是二线白酒品牌的“以渠道拦截对抗一线品牌”的营销模式。这些二线白酒品牌采取从高端顾客渗透的推广次序,以小盘(A级高档酒店)带动中盘(B级中档酒店),最终影响大盘(C类酒店、超市、零售店)。其关键就是在“小盘”即核心顾客和核心酒店建立自己的品牌地位和顾客忠诚。具体方式包括买断促销权、专销等方式,与核心酒店终端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关系,树立起牢固的“渠道门槛”。同时在酒楼派进促销小姐,或者对酒楼的服务员展开开瓶费、客情费等激励。最终目的是将有影响力的重度白酒消费者发展成自己的忠诚用户,最终在当地形成一种消费风尚和潮流。

江苏洋河酒业作为“17大名酒”之一,2003年之前,陷入低谷徘徊。2003年9月,随着洋河蓝色经典上市,以及洋河蓝色经典嫁接口子窖等企业的 “餐饮终端买断(包场/包促销等)”的盘中盘模式,洋河酒业取得突破性成长,7年里实现从8亿到76亿的飞跃。

异业嫁接

将不同行业嫁接在一起,称之为异业嫁接。

上海永琪美容美发连锁机构成立于1999年,截至2010年为止,共有440家直营店,年营业额据称达到10亿元人民币。据中国美容美发行业协会调查,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的美发连锁门店总数占据所有门店总数的67.5%,面积超过100平方米以上的美容美发门店只占到全部门店总数的15%左右。而永琪的每一家连锁店面的单店营业面积几乎都在200平方米以上。

永琪取得如此规模的发展,一个主要原因是将美发行业创造性地嫁接美容行业。永琪的经营范围主要分两块,即“美发理发+美容”,一楼美发理发,二楼美容。永琪把美发和理发作为战术性产品,采用极低价格(6元试用),吸引大量的顾客在没有任何广告的情况下,主动进入永琪店内。一旦顾客进入店内,永琪就获得向顾客推销预付卡的机会。美发和理发,是刚性需求。这无形中就将消费群界定为所有人,从而把连锁店最大的问题――吸客问题解决。

美发理发不赢利,但美容赢利,而且是暴利。很多资料显示,一瓶价格不高的美容产品,永琪可以卖出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正是因为美容暴利,所以永琪在其销售系统设置中,就将推销美容会员卡作为主要目标。永琪还通过掌控大量消费者,以消费需求的规模效应,向上游美容产品生产厂家低成本大规模采购产品,然后再转卖给永琪旗下的部分加盟店。有业内人士说,仅这一转手,永琪就可以获得2-3成的产品差价所产生的利润。

打破边界

许多商业模式创新,是对其自身所处的业务领域进行重新定位,找到产业与产业之间、新产业与旧产业之间、新产业与新产业之间的模糊地带,突破常规的行业边界,将自己定位于不同的产业,或者重新研究是否有可能整合消费者在使用前后的其他服务。

星巴克认为自己不是在卖咖啡,而是在营造一种消费体验。苹果公司不把自己看成是计算机公司,而是为人们带来欢乐的娱乐公司。因此才有Ipod、Iphone、Ipad。这三个产品为苹果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同时这三个产品本身也都是打破产业边界的创新产物。

定位创新

基于众多中国企业已进入二次创业的客观现实,现在所讲的商业模式创新,不仅仅是指在一张白纸上设计商业模式,而更多地体现在商业模式的重新设计上。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模式创新,其实更多地来自于战略定位的创新。价值定位是商业模式的起点,找到新的价值定位,也就找到商业模式创新的钥匙。

重新定位,其实是从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角度入手,去发现市场新价值、开发出独特的新的价值主张,并将企业整个商业系统创造性地定位在新价值上的过程。

重新定位的含义涉及很多,诸如:重新定义客户需求结构、重新定义产品与服务、重新定义产业定位、重新定义产业链位置、重新定义客户,等等。本文仅就重新定义客户需求结构和重新定义产品与服务进行阐述。

重新定义客户需求结构

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需求和需要是不同的,所呈现出的消费规模(需求量)也是不同的。我们把行业需求量在不同细分市场的分布,称之为消费者的需求结构。消费者的需求结构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当消费者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就为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创造了可能。

中国动向在打造KAPPA品牌时,就对运动用品行业进行消费需求结构的重新定位。传统的运动装宽松、透气、款式少,而且不时尚。KAPPA将目标客户定位于那些宣称要运动但从不运动的人,那些想有运动感觉但不想出汗的人。KAPPA发现中国市场这个尚未被满足的消费需求,就将品牌定位于“运动”、“时尚”、“性感”和“品位”,走出一条运动服装时尚化的新路子,实现5年300亿的成长奇迹。

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发现并重新定义客户需求的企业,就有可能成为新市场的领跑者。在创办初期,许鼓将洋洋母婴定位成母婴产品提供商。主要业务模式以“店内销售+直投配送”体系为主,附带母婴保健咨询。虽然店铺销售额在不断上升,但对行业具有深刻洞察力的许鼓,敏锐地感觉到:以出售产品为主的业务模式不会持久,只有彻底摆脱仅仅出售产品赢利的模式,转而介入孕婴服务领域,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

消费者对于母婴服务的强烈需求,使洋洋母婴直接实现从产品销售模式向服务模式的转型,进入全新的母婴服务领域,并以服务内容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这就是企业重新界定自己的产业边界,为其摆脱同质化竞争和取得核心竞争优势创造条件。

重新定义产品与服务

产品或服务的定位,是指企业决定用什么样的产品(服务),来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求。重新定义为客户提供的价值,除了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的角度外,还有就是如何为客户提供价值的新角度。有时换一种眼光,重新审视企业自身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为产品或服务重新做一个根据消费需求而定位的改变,也是可以得到惊喜的。

重新定义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主要有三个方向:

第一,针对竞争对手的现有顾客,提供一种全新的产品或服务,即提供一种全新的价值内容。同样针对送礼人群,保健品提供的是有功效的保健食品,上海泰昌则创造性地将足浴盆定位于礼品,实现对保健品礼品功能的部分替代。

第二,一些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虽有与现有竞争者相同的产品(服务),但更强调与现有竞争者传统商业模式不同的卖点。换句话说,他们提供相同的产品或服务,但是以不同的价值定位促成销售。

施乐公司关注复印机高超的复印技术和它优异的复印速度,而佳能通过低价格和高质量的复印效果进行回击;精工表注重手表的精确性、多功能,而斯沃琪则强调款式设计和风格;吉列剃须刀强调剃须彻底干净,比克则强调剃须彻底、价格优惠且携带方便。

篇2

在全球变革的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和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IBM公司2008年全球调查结论指出,几乎所有CEO都认为需要修改其商业模式,超过三分之二认为需要大变革。在商业模式创新的主体中,中小企业由于一方面受到资源、能力、环境不确定等众多条件约束,另一方面它们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企业家导向,从而成为主要的创新力量。

一、相关文献的回顾

商业模式研究从创业领域出发,融合战略管理中的相关理论,日益成为创业研究和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概念。国外把商业模式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研究起始于1999年之后。Applegate将商业模式视作复杂商业活动的结构、结构中基本元素的联系以及对真实世界的响应方式。Magreta认为,从本质上说,商业模式就是叙述企业如何运作的。随着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越来越受到国内研究者的重视。综合现有文献,可以将国内学者对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企业个案进行的案例分析,另一类是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内涵及理论解释进行研究。罗珉等认为,企业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的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自身、顾客、价值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及制度安排的集合。他们运用企业经济租金(Rentof Enterprise)从经济学理论视角解释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内外驱动力。翁君奕通过对企业内外经营环境及平台界面的细分,将商务模式界定为一个三维空间,由价值主张、价值支撑和价值保持构成的价值分析体系提供了商务模式构思和决策的一种思维方法。

在分析己有的关于商业模式含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认为,企业商业模式,可以是在公开市场获取的竞争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性的安排而形成的一种企业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结合物。因此,企业商业模式应是一个结构体系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包括组织内部结构和组织与外界各种要素的关系结构,这些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存在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商业模式的各种运动,通过商业模式的有效运作使组织能够获得长期优势。

二、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构建

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实际是企业对生存模式的再设计,用全新的方法来完成经营任务,开发出新的产品,提供客户新的服务,或者以新的方式完成企业运作的其他活动。这就要求,企业在对行业中的既有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努力寻找新模式,这个过程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美籍日本管理学家、资深管理顾问大前研一指出:“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事件不一定都能与线性模型相吻合”。因而商业模式创新涉及到企业运作的方方面面。

中小企业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通过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从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来看,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走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的成长之路,是众多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随着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的消费需求,消费品生产已从大批量、单一化转向小批量、多样化。因此,中小企业以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等优势,更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本文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归纳出以下几种商业模式创新的方法和路径。

1.重新定义顾客的模式创新

重新定义顾客意味着中小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的特点,对企业产品和服务所在的细分市场的目标顾客进行不断确认,这种确认是动态而非静态的,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的。在准确定义了自己的目标顾客以后,企业要做的是换位思考:如果我是顾客的话,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影响顾客需求的产品属性是什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顾客的愿望?中小企业应该明白,顾客需求的变化是常态,顾客需求的变化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社会、文化、经济、心理、个人消费习惯和行为以及竞争对手产品的干扰等,这给企业预测顾客需求带来了困难。但这正是创新的风险,也是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机会所在。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企业也并不总是被动的,企业常常会创造顾客的需求,常常会引导顾客产生新的需求,因为在很多时候,顾客其实并不是很清楚自己的需要,企业应从消费者的隐性需求入手,对顾客进行有意识引导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现在,手机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从蓝屏变成彩屏,从通话功能到上网功能,从录音功能到照相功能,卫星定位功能等,大部分细分市场都是企业引导出来的。

2.重新定义服务的模式创新

这种创新的特点是基于中小企业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并由此出发来进行整个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设计。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如生物体的“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生命历程。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使产品的外延与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顾客要求产品中的知识含量提高了。因而,衡量产品价值的标准产生了变化,即由传统的以物质为基础转为以知识含量为基础进行衡量。重新定义意味着对现有细分市场中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替代,重新定义后的产品和服务体现了对现有顾客价值的提升。重新定义后的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了:对现有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和所包含的技术信息进行重新的规划,实现与既有产品和服务在价值上的区别,在同质化竞争情况下,依靠服务而不是价格来获取竞争优势。

3.重新定义中小企业与顾客沟通的模式创新

与顾客的沟通涉及到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如何送达顾客,企业与顾客之间如何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等问题,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使中小企业更能为目标客户进行贴身的服务,从而充分体现企业的特色,尤其在那些不具有明显有形特性或容易被竞争者产品替代的服务中,例如服务性行业,服务提供者与顾客间的有效沟通就更为重要。企业与顾客之间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接触与沟通,例如:采用人工应答客户来电、利用网络进行客户问卷调查、应用网络聊天工具、应用电子邮件、利用网络,为客户提供网页自助服务、利用自动语音导航、语音识别系统等方式,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沟通模式。但是“越互动、越直接、越频繁的沟通”意味着企业需要付出越昂贵的沟通成本。即使在INTERNET技术的支持下也是如此。因此,顾客接触方式的选择和创新的目标是基于不断提高顾客接触效果的同时也达到合理的成本控制。

4.重新定义供应链组合方式的模式创新

随着竞争的加剧,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越来越依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通过供应链联盟来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实力成为企业经营变革的主要方向。在供应链组织方式上,中小企业面临供应链组织如何选择、供应链如何联接,信息如何集成和分配、供应链活动如何协调等问题。一般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企业通过外包方式,企业仅掌握核心的产品技术,辅的产品和服务外包给其他企业,这种协作可以共享或相互转让专有知识,以此达到更大的协同效应,其极端的方式是企业全部将产品和服务外包,只保留品牌营销和产品设计。二是主体企业通过一种虚拟的动态联盟,将具有技术、资金、市场、管理等资源的其他企业联合起来,这种联合不是实体的结合,而是资源的结合,这些企业通过专业技能或专有知识的共享或相互转让,使各企业在生产制造、市场营销或其他领域获得新的或更好的运作手段。

三、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来源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在规模、运作结构和功能框架上都存在差异,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来源有以下几点:

1.企业家精神

在中小企业中,企业家个性对于企业管理执行方式和企业战略行为有直接影响,通常表现出强烈的企业家导向和创新精神,进而创造出独特的商业模式。企业家导向的企业相对于保守企业,在创新上更加大胆,敢于承担风险,更加容易导致突变式创新。企业家精神是由一个丰富复杂的多种精神要素组成的,企业家精神伦理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意志、思维方式等精神要素对企业家精神的构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家精神系统与整个社会生态和人文环境紧密联系,辨证互动,社会整体环境在总体上影响和制约着企业家精神的生成、演化。

2.战略执行的坚定推进

我们应该知道,即使有了创造性的企业家创业构思,空想式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也是毫无意义的,企业应该积极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为出发点,制定企业战略,并保证战略执行的有效性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中,技术研发和网络拓展是企业战略得以坚实执行的结果。在战略制定过程中,企业要针对公司、业务、职能各个层面制定具体的战略执行内容,保证围绕价值创造来构建价值支撑要素。

3.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的政策对中小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资金贷款优先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支持中小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其次,地方政府的廉洁高效的工作环境,可以有效减少寻租和腐败现象,为中小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未来企业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

未来商业模式的重点是价值创造活动,商业模式的创新将向价值网络和价值星系的方向发展。企业的成功取决于能否在产业中发现和找出独特的市场位置。然而,任何成功的定位都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在某一时期独特和有价值的东西可能会随着技术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改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仅仅凭定位一直保持竞争优势。面对这样的情况,企业需要考虑自己的特色与实力,选择价值链中合理的位置,建立与供应商、分销商、合作伙伴的联系,发挥协同效应,形成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有机联系,形成节点密集、联系频繁、组合运作方式合理的价值网络。在价值网络中,会有多个产业和多条价值链,从而形成立体的、多维度的创新,达到共同为顾客提供价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 闯 关 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篇3

一、引言

“商业模式”这个词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商业术语,正如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F・德鲁克所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然而,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宏微观环境瞬息万变,高科技飞速发展,给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原有的商业模式在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之后,正面临着质的改变,面临着“创造性破坏”。在这种机会和挑战并存的状况下,企业要想把握住市场机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商业模式不断进行创新就显的尤为重要。

二、商业模式的内涵

国外最早研究商业模式的学者之一的Timmers(1998)认为商业模式可以看作是由产品流、服务流和信息流构成的一个系统流程,这是关于商业模式最早的定义之一。Weill和Vitale(2001)在PaulTimmers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市场参与者的地位提出:商业模式是对公司的顾客、供应商等相关利益者的角色与关系的描述。Scott M.Shafer、H. Jeff Smith、Jane C.Linder(2005)认为模式就是创造价值并能从这个价值中获得回报,他们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在一个价值网络中创造和获取价值的潜在核心逻辑和战略选择。

在国内,埃森哲公司的王波和彭亚利认为商业模式有两种理解:一是经营性商业模式,即企业的运营机制;二是战略性商业模式,指一个企业在动态环境中怎样改变自身以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罗珉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是指一个企业建立以及运作的那些基础假设条件和经营行为手段和措施。

三、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分析框架

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那么,商业模式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大的价值。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企业必须明确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来创造价值、在价值链中如何选取上游和下游伙伴中的位置以及与客户达成产生收益的安排类型。高闯、关鑫(2006)指出,商业模式创新是通过对企业全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选择,并对某些核心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然后再重新排列、优化整合而成。商业模式的创新是通过对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创造更大的价值,是通过对目标顾客需求和市场竞争状况分析,区分已满足的需求、未满足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明确企业进行创造价值的内部核心资源能力;对供应链分析,把握与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转换有关的外部资源能力,在这四个方面分析的基础上,以顾客需求的变化为中心,找出创新的可能区域,进而优化整合各种资源来实现价值活动的创新,如图1。

1、目标顾客的需求分析。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都是围绕着满足顾客需求而展开的,只有顾客满意了,企业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所以,目标顾客的需求分析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中心,只有洞察了顾客的需求,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顾客需求,并设计出相应的服务和产品,才能据此对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顾客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使得企业对顾客需求越来越难以理解和把握。这就需要企业持续地对目标顾客的需求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分析,站在顾客的角度,来了解和认识顾客的需求,不断挖掘顾客的深层次需求,发现新的需求,这里的新需求包括全新的需求和对现有需求的细分。这些不断发现的需求就成为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依据。

2、市场竞争状况分析。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是静态发展的,都是处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发展的。虽然竞争对手的存在对企业构成一定的威胁,但是却能够增强市场的活跃度,有利于促进行业的深入发展。这里对市场竞争状况的分析,主要是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是针对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的价值定位来做的分析。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找出主要竞争对手对目标顾客现有需求满足了哪些方面,从而剔除这些已经满足的需求,界定那些没有满足的需求和有待引导发现的需求。那么,这些没有满足和有待发现的需求就成为企业创新的方向。

3、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波特认为,这些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有五种基本类型,包括内部物流、生产经营、外部物流、市场销售、服务;辅助活动有四种基本类型,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每一种类型的价值活动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活动,都对企业竞争优势发挥作用,只是所起的作用的重要程度不同而已。并且,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战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识别这些起关键作用的“战略环节”,使得企业资源得以最优化组合利用,从而发挥企业的独特特性,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奠定基础。

4、供应链环节分析。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为了创造更多价值,这是通过优化配置内外部各种资源获得的。通过内部价值链的分析,起到对内部资源的配置;那么,通过对供应链的分析,可以更深入了解企业的外部资源,促进供应链各成员和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紧密相连的价值网络,能够使得网络内的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使得企业能够有效适应外部动态环境的变化,为企业商业模式持续创新提供保障。

四、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

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空间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来寻找:一是从顾客角度,如何创新顾客价值;二是从企业角度,如何来进行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降低成本;三是放眼整个产业角度,如何进行资源优化整合,发挥最大价值。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创新,企业内外各种可利用资源形成最优组合,使得企业和各利益相关者获得最大化收益。据此,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有三类:一是顾客价值创新;二是价值链创新;三是供应链体系创新。各种类型具体的创新路径如图2所示。当然,实际的商业模式创新可能由于变化因素的非单一性和不确定性,更多的可能是它们的各种组合运用。

1、顾客价值创新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顾客价值创新的实质是企业通过对一种新的顾客价值的搜索和自身使命的调整实现了一种新的市场定位,扩大价值空间的聚焦半径,由此进入新的利润区。综合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三种创新途径:第一,重新定义顾客和顾客需求。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发现潜在的顾客,二是发现顾客的潜在需求。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顾客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个性化、体验式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那么,如何来适应这些需求的变化,使得企业在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重新定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和价值的实现方式。这种创新是围绕新的市场需求来对产品或服务的创新,但是这里所说的重新定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不是指在原有产品或服务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而是根据新的顾客需求,来重新定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和价值的实现方式,体现了对现有顾客价值的提升,改变了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价值和顾客价值实现的方式,是对产品功能、结构和形态的创新,而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形式或款式局部性的改变。第三,提供新的服务方式和途径。这种创新的目的是通过降低分销过程中所增加的附加值,从而达到提高顾客价值的目的。企业可以通过压缩分销的环节,或者调整与分销商的合作方式,甚至提供新的分销渠道,与顾客之间建立新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不仅可以合理控制成本,提高分销渠道的效率,使产品和服务能更便捷到达顾客,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且也能更好地维持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价值,有助于直接、及时地了解顾客的需求。

2、价值链创新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价值链创新的实质是围绕顾客需求,来通过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使得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同时发挥成本优势。有以下两种具体的创新途径:第一,价值链组合调整。关键思想就是围绕顾客需求确定重要的部分为中心,组合调整非重要的部分来适应这个中心。也就是说,强化企业价值链条上关键环节的主导作用,非关键环节的辅助配合作用,据此来重新组合调整价值链条上资源的配置。具体的做法是以企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的某一点或者几点为中心起点,相应调整价值链条上的其他环节来适应这种变化。第二,价值链优化整合。关键思想就是做优势弃弱势,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降低总成本。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具有价值链条上的每一优势环节,一般而言,一个企业仅具一点或者几点价值链条上的优势环节。然而企业创造价值需要投入大量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必将带来高额的成本,那么优势环节可以使得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而有些弱势环节占用较多的资源却创造较少的价值。据此,可以选择具有优势的企业把弱势环节实施外包,降低自身成本的同时,优化整合出一条具有高效率的新的价值链。

3、供应链体系创新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供应链体系创新的实质是优化配置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形成整个供应链协同创新,保障企业在激变的市场环境中动态发展。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实现:第一,重构供应链结构。关键思想是对供应链资源的优化,加强协作关系,提高供应链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这种创新是围绕顾客需求,简化供应链环节,改善企业与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关键环节的联盟合作关系,其他环节的灵活应变性,保障供应链稳定性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柔性,能快速依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第二,形成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价值网络。这个价值网络是以顾客价值为中心,企业考虑利润产生的环节和自身的实力,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供应商、分销商,并建立相互之间的伙伴关系和隔绝机制,发挥协同效应的同时,也带来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通过这个价值网络,优化配置企业内外各种资源要素,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

五、结束语

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竞争日趋激烈,对成功商业模式的模仿带来趋同化,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因此,没有商业模式是一成不变的,对商业模式的创新始终会是企业所关注的焦点。企业经营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获取利润,才能生存和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应以顾客为中心,来调整、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以合作共赢的观念来建立各种联系,不断地对自身的商业模式进行系统的思考,采用合适的创新途径来调整商业模式,以便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Scott M. Shafer、H.Jeff Smith、Jane C.Linder:The power of business models[J].Business Horizons,2005(48).

[2] 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篇4

一、引言

对商业模式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末期的互联网创业潮。互联网兴起之后,涌现出许多新的公司经营模式,同时网络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业务流程、不同的收入模式、不同的信息流通方式,迫使企业重新考虑竞争优势的来源、结构以及过程,这使商业模式受到了从业者和投资家的广泛关注。

人们认识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必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和成功的商业模式,并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才能获取持续的竞争力,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许多知名的商业杂志和管理期刊,已经广泛使用商业模式这个词语,来陈述成功企业的经营典范。尽管“商业模式”被广泛提及,它却缺乏一个明确公认的概念体系。业内人士对于他们所说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含义以及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等关键性的概念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清晰的认识,商业模式似乎什么都是、无所不包,这使人们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些混乱,从而削弱了其对企业经营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通过对商业模式基本概念等相关文献的考察,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和构成要素等关键问题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简要分析。

二、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从全新的角度来考察企业,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新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因此在相关的文献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的定义。根据研究者们定义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笔者将其概括为三大类:财务角度的定义、系统角度的定义和战略角度的定义。

1.财务角度的定义

Hawkins(2001)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与其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商业关系,认为商业模式界定了一种可行的成本/收入结构,使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收入生存。与此类似,Elliot(2002)的定义同样关注了商业关系和成本/收入流,认为商业模式明确了商业投资中不同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参与者各自的利益、成本状况以及收入流。

Rappa(2001)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公司通过创造收入而维持自身生存的商业方式,认为商业模式表明了公司如何通过明确自己在价值链中的位置赚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也认为“赚钱了才是商业模式”。

2.系统角度的定义

PaulTimmers(1998)将商业模式看作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并对商业模式做出了如下定义:“一个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框架”,其中包括“对商业活动及其作用的描述”、“对不同商业参与者潜在利益的描述”、“对收入来源的描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Amit和Zott(2001)则进一步以网络为中心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他们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为了开拓商业机会而设计的交易活动各组成部分的组合方式。在他们的框架中,详细描述了通过公司、供应商、渠道和顾客的网络协作来实现交易的方式。为了定义商业模式,Tapscott和Ticoll(2000)还提出了B-Webs的概念。B-Webs是指基于网络的商业,代表了一种供应商,渠道,商业服务的提供方,设备供应商,以及顾客都以网络作为主要的沟通和交易手段的独特的系统。

3.战略角度的定义

Magretta(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解释企业如何运作的故事”,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企业对如何通过创造价值,为客户和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所有参与者服务的一系列设想”。她认为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应包括对参与者及其角色的识别,对价值的认识,以及对市场运作和市场关系的把握。Magretta将商业模式创新与价值链理论相结合,认为新的商业模式都是对现有价值链的调整,即对价值链中的两类基本活动(一类是与制造有关的商业活动,另一类是与销售有关的商业活动)的创新。此外她还进一步区分了商业模式和战略的概念,指出商业模式描述的是公司的各个部分如何作为一个体系相互协调,而战略描述的是影响绩效的关键要素。

清华大学雷家肃教授也从战略角度给出了定义,他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在一个特定的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商业流程中,将最终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并收回投资、获取利润的解决方案。企业把上述一系列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反复运用,进行集成与整合,从而形成的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和操作系统”。

4.总结

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现有商业模式概念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主要源于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差异,前两种角度的商业模式定义都是突出强调了商业模式的部分特征,而战略角度的观点则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商业模式的内涵。综上所述,本文对第三种观点的定义进行整合,提出如下商业模式定义:

商品社会里的任何一个商业组织,都有其特定的商业活动业务流程,这一业务流程汇集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最终将增值的商品和服务传递到客户,并产生每个组织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收益。这一与每个商业组织相联系的业务流程和其核心环节的抽象,就是它的商业模式。

三、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与对商业模式定义的研究类似,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并取得了在深浅程度和严密度上差异较大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构成框架。根据各构成框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不同,本文从整体上将这些构成框架概括为3类:一类以价值创造为研究重点,一类以网络为中心,另一类则以市场为出发点。

1.以价值创造为研究重点的商业模式框架

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0)从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从技术中获取价值而建立的合理收益架构的认识出发,认为是商业模式概念与钱德勒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安索夫等的战略管理、波特的竞争战略等理论一脉相承,因为这些理论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将企业的经营机会及威胁联系起来,从而极大限度地获取技术提供的价值。他们通过案例研究说明企业通常倾向于对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技术进行投资,而对于不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技术则不会投资。这是因为商业模式决定了以多大的成本、从何处取得收益,所以需要在一定的商业模式框架下对技术投资进行评价。因此,他们将商业模式视为“技术开发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协调和转换机制”,并通过界定商业模式的6项主要功能来揭示商业模式组成要素,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具备如下的6项功能:(1)明确价值理念;(2)识别细分市场;(3)界定公司内部价值链结构;(4)定义成本结构和潜在收益;(5)描述公司在价值网络中的位置;(6)明确陈述竞争战略。

Afuah和Tucci(2003)的研究同样是以价值为中心,并考虑参与者的价值创造。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向哪些顾客提供价值,怎样为所提供的价值定价,由谁收费,在提供价值时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怎样提供价值,以及怎样通过提供价值维持竞争优势。他们所描述的商业模式包括如下组成部分:顾客价值,范围,定价,收入来源,相关活动,执行,能力,持续性。Mahadevan(2000)也曾指出,商业模式包括3个关键的组成部分:一是价值,识别业务伙伴和买主的价值主张;二是收入,商业模式中需要包括用以确保产生收入的规划;三是后勤,致力于与公司的供应链设计相关的多方面事项。

2.以网络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框架

Papakiriakopoulos和Poulymenakou(2001)提出了一种以网络为中心、关注参与者和关系的商业模式框架。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包括4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协调事项——定义对各种活动的相互依赖的管理;整合竞争——描述与其他公司的关系;顾客价值——使公司的商业模式与市场和顾客的需要相联系;核心能力——面对市场机遇公司如何利用资源。

Alt和Zimmermann(2001)将使命、过程、法律因素和技术也纳入了商业模式框架,提出了6种一般性因素。使命对于愿景、战略目标、价值主张以及基本产品或服务特征的深入理解;结构决定了不同参与者的角色和对产业、顾客和产品的关注;过程提供对于使命和结构的更具体的观点,揭示价值创造过程的元素;收入;法律因素影响商业模式和总体愿景的所有方面;技术技术是基于IT技术的商业模式的驱动力和限定条件,技术的变化影响着商业模式的设计。

3.以市场为基点的商业模式框架

Hamel(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实际应用中的商业概念,并定义了商业模式的4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客户界面。这一概念提供了一种对公司全貌的描述。

Linder和Cantrell(2000)提出了一种描述商业模式的全面的方法。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包括以下多个组成部分:定价模式,收入模式,渠道模式,商业过程模式,网络商业模式,组织模式和价值主张。他们指出,许多人在谈论商业模式的时候,实际上仅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类似地,Petrovic和Kittl(2001)将商业模式划分为7种子模式,包括价值模式,资源模式,产品模式,客户关系模式,收入模式,资本模式,市场模式。这些子模式及其相互关系描述了商业系统在实际过程中的创造价值的逻辑。

4.总结

不难看出,前两类对商业模式构成框架的研究拘泥于商业模式的部分性质,得到的研究成果难免有些片面。相比而言,第三类商业模式框架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提出了清晰明确的商业模式架构。

可见,商业模式是由多个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元素所组成的整体结构。企业正是依靠这样的整体性结构来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的内容十分广泛,凡是与企业活动有关的内容,几乎都可以纳入商业模式范围。

篇5

(一)现有文献对商业模式的界定不统一

商业模式的内涵一直缺乏系统的、一贯的理论框架,Morris(2003)和原磊(2007)的研究已深刻揭示了这一现象。Michale Morris(2003)通过对30多个商业模式定义的关键词进行内容分析发现,不同定义中包含的要素数量有3-8个不等。经过统计,共有25个不同概念作为模式要素被提及,其中一些概念被多次提到,如价值(12次)、经济模式(11次)、顾客界面/关系(9次)、伙伴关系(7次)、内部基础设施/活动(7次),另外目标市场、资源/能力、产品、收入来源等要素也一再被提及。Morris通过这些研究认为,商业模式定义可以分为三类:经济类(将商业模式看成是企业的经济模式,用以揭示企业“赚钱”的根本原因即利润的逻辑)、运营类(关注企业内部流程及构造问题)和战略类(涉及企业的市场定位、组织边界、竞争优势及其可持续发展性)。原磊(2007)在类似的研究中也发现在所考察的22种商业模式中,一共提到了24个不同的因素,其中有15个因素被不同的研究者重复提到。其中,提到最多的是价值提供/主张(12次),然后依次是经济模式(10次)、顾客界面/关系(8次)、伙伴网络/角色(7次)、内部结构/关联行为(6次)和目标市场(5次)。

商业模式缺乏收敛的、良好定义的理论构建造成对企业绩效和组织变革研究的非连续性(George & Bock,2011),结合相关的文献,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商业模式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时间还比较短,商业模式的概念在学术研究期刊中也只是近年来才出现(Osterwalder等,2005)。

二是商业模式的概念来源于不同学科,如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战略、商业管理、电子经济学和技术等(Pateli & Giaglis,2004;Shafer等,2005);其理论基础包括资源基础观(Resource Based View)、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交易成本经济学(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委托理论(Agency theory)、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价值链(Value Chain)、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战略网络(strategic network),这些只是列举的一些而不是全部。比如创造性破坏通常用来解释企业为何会从创新模式中获益(Morris等,2006);战略网络理论用来解释创造附加值的互补品以何种商业模式的类型联系在一起(比如零售商如何为在线销售和实体销售提供商品;Amit & Zott,2001)。

三是商业模式概念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目前还是一个正在形成和不断发展中的理论和操作体系,许多概念和内容的新颖部分尚在不断被挖掘。

四是商业模式涵盖内容宽泛,几乎包括从资源获取、生产组织、产品营销、售后服务到合作伙伴、隔绝机制、收入模式、成本管理等几乎一切经营活动,学者大多从自己熟悉的领域研究商业模式。尽管研究者对商业模式缺乏统一的定义,但都知道这个概念对企业生存、绩效和机会利用都非常重要(George & Bock,2011)。

(二)笔者对商业模式的界定

Zott & Amit的相关理论在一些顶尖的杂志上发表(如《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Management Science》、《Organization Science》、《Long Range Planning》)并有一些实际案例的支持,已成为这一课题研究的前沿代表,因此本文亦采用其商业模式内涵及理论建构体系来深入分析企业的商业模式。Zott & Amit认为商业模式是在利用商业机会的过程中,为了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而进行的交易内容、交易结构和交易治理的组合,其框架描述了如何通过公司、供应商、渠道和顾客的网络协作来实现交易。通过案例的反复比较研究,Zott & Amit(2010)认为商业模式有四种类型:新颖型、效率型、锁定型和互补型;这四种类型并不是正交的(orthogonal),也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有可能在给定的商业模式中同时出现。其中新颖导向型商业模式指的是在不同参与者之间采用新的经济交换方式,比如连接以前没有连接的部分,以新的方式连接交易参与人或者设计新的交易机制;效率导向型商业模式则是在于降低所有交易参与者的交易费用;锁定型商业模式来自于活动系统的结构、内容和治理的转换成本或外部效应;互补型商业模式指的是将一个系统中不同活动捆绑(bundling)在一起以提供比单个活动更多的价值。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

(一)企业重新定义产品/服务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这种模式的创新主要是联合更多的参与者和更多的产品/服务为顾客提供更多的溢价。新技术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引致消费者多维的需求,企业现在越来越愿意基于共同顾客群提供组合产品(Timmer,1998;Chesbrough & Rosenbloom,2002)。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组合成的产品能提供单一产品或服务无法比拟的价值,可以使得企业有更大的定价灵活性。在产品组合中,传统的观点认为大多发生在互补品中,典型的如吉列“剃须刀+刀片”。但实际上可以扩展到更为广泛的产品系列,只要面对的目标顾客群重叠就可以组合。比如2004年苹果公司的itune与百事可乐饮料组合成“喝百事,听音乐”产品束,消费者只要买到瓶盖上印有itune下载信息的饮料,就可以到itune音乐商店网免费下载MP3音乐,通过这样的活动,itune音乐商店在2004年2月至4月共出售了5000万首歌曲,并且每周以250首歌曲下载量继续成长。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组合产品的合作伙伴时候,一定要重视合作伙伴的选择和治理,防止因合作伙伴产品质量或声誉对自身产品价值造成负面影响。在产品/服务或组合产品/服务确定后,还要根据的消费行为设计产品/服务的规格、产品/服务的使用标准和使用规范、消费流程、消费仲裁纠纷规定以及索赔程序和金额等。

(二)企业构建新的收入方式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市场的发展,收入模式的来源呈现多样化,不再是传统的“谁消费,谁付费”单一来源格局。主要收入模式有:一是从主产品收费到主产品免费、附加产品收费。电子商务企业比较流行这种模式,比如QQ以免费的及时沟通软件吸引1亿多用户形成巨量的用户群,然后围绕这些客户群提供QQ秀、游戏、网上支付、发行Q币、广告等获得收益,其相关收入在2010年已达到196.46亿元人民币。二是从单主体收费到多主体收费。大型的零售连锁超市就是采用这种收入模式,从以前单一的买方收费到现在的一方面向买方收费,另一方面也向卖方收取进场费、促销费、堆头费、通道费、店庆费、货架费等各种费用提高赢利点。以苏宁为例,销售规模从2008年498.97亿元、2009年583亿、2010年755亿到2011年939.9亿元。其收益除了销售差价,还有从上游制造商获得的低采购价格、返利和通道费用;还有一个隐蔽的收益来源即是延期供应商的货款,使得账面上存有大量的浮存现金,并形成“规模扩张—销售规模提升带来账面浮存现金—占用供应商资金用于规模扩张或转作他用—进一步规模提升带来账面浮存现金—进一步规模扩张零售渠道价值带来更多的账面浮存现金”的体系循环,这大大降低了苏宁电器扩张的资金成本,无形当中提高了苏宁的收益。

(三)挑选合适的价值活动执行者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Zott&Amit(2010)认为这涉及到由谁来执行价值活动,不同的主体执行价值活动也会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格莱珉银行的治理创新,相比较传统的银行,该银行在设计活动时将贷款人评估和选择、贷款额度等活动都交给“五人小组制”来决定,不仅减少了银行的成本和风险,而且还增强了每个还款人的自理能力。凭借这样的治理创新,格莱珉银行2005年的盈利达1521万美元,累积放贷53亿美元,贷款还款率高达98.89%。这暗含着一个假设:谁来挑选这些价值活动执行者?商业模式创新需要运营、工程、市场、销售和财务等各个部分的参与与交互,而且商业模式创新可能会涉及到部分部门或全部部门职责和利益再调整,因此组织中职能型领导是无法挑选合适的价值活动执行者,他们缺乏必要的权威。公司的CEO非常适合于这个任务,然而依靠CEO挑选合适的价值活动执行者也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家族型企业在选人时,不是按照德才来挑选而是与CEO亲疏关系,这将会大大影响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绩效。

结论

不断创新商业模式以试图从传统被束缚的价值体系中寻找全新的价值,因为按照郎咸平(2009)研究商业模式强则竞争力强,模式弱则陷入被动、无序和恶性竞争。主动改良或者创新企业商业模式将会得较好的利润并有可能成为行业领导者;而对商业模式不关心的企业迟早会陷入跟随盲目竞争的状态,成为其它模式的一个棋子。因此,企业若想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必须从交易内容、交易结构和交易机制方面寻求创新的可能。新的商业模式或现有模式的修改,通常会导致低成本或为顾客增加价值;如果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它们可以为先驱者提供更高回报的机会,直至他们创新的特性被复制。在这一点沃尔玛特别值得借鉴,它从各个方面构筑商业模式的模仿壁垒,在选址的时候将商店开在众人忽视的小镇,因为选择的小城镇太小以至于不能支持类似规模的商店;随后通过大量的折扣、创新和精益的采购以及IT系统发展成为全国性大品牌,使得其商业模式很难被模仿。

参考文献:

1.Michael Morris,Minet Schindehutte,and Jeffrey Allen.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Toward unifi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58(1)

2.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

篇6

2012年12月15~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 2013年六大任务,其中第三项“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中,又一次提出“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是企业基本特征之一,只要开门做生意,就有商业模式。面对同样的商机,即使战略相同和经营管理能力相似,但经营效率和投资效益仍有高下之分,原因在于商业模式不同。欧美大企业十多年前开始实施商业模式创新。Mercer咨询公司 2008年研究表明,1998~ 2007年间,在晋级《财富》世界500强的 27家企业中,有 11家认为成功关键在于商业模式重构。1980~ 1997年期间,标准普尔 500公司的股票市值年均增长 12.3%;市场份额领先的大公司,股票市值年均增长只有 7.7%;而商业

模式重构后的公司,股票市值年均增长23.3%。

2008年,IBM对企业首席执行官调查表明:商业模式重构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共识。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首席执行官都认为公司商业模式需要调整;三分之二以上的 CEO认为有必要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

风险投资界更是很早就关注商业模式。风险投资公司 Highland Capital Partners创始人兼董事合伙人 Higgins在谈到自己从业二十年的成败体会时说:回顾我们公司的发展,我们每次投资失败都因为技术问题,而每次成功都归于新商业模式。不少新兴企业一开始就重视商业模式创新。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因为商业环境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改变了产业链价值分布、企业边界、运营条件和成本结构。不少企业面临增长瓶颈,或者规模收益递减,或者陷入红海。一些企业技术领先、战略清晰、管理到位,行业地位名列前茅,也不差钱,拥有众多竞争优势条件,但却没有获得与行业地位相匹配的经营 业绩和投资价值。

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仅仅从战略、技术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调整改善,并不能有效消除成长瓶颈,摆脱成长困境,此时,需要考虑调整优化甚至升级重构商业模式。确实不少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摆脱了红海,突破了增长瓶颈,实现有效益的增长。

二、什么是商业模式?

创新商业模式,首先需要界定商业模式概念,给出商业模式的准确定义。但如何定义商业模式,到目前为止,业界和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这些定义或者相当抽象含糊,难以在现实中描述刻画出来。例如,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价值主张、价值传递和价值分享”;或者定义的内容比较局部,不能反映全貌。例如,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盈利的方法;或者给出的定义含有战略、价值链和运营方面的内容。例如,把商业模式定义为包含价值主张。

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

S公司创立于 2003年,是全球领先的分布式太阳能发电技术领先企业。公司把目标客户定位于大型连锁超市。因为为了保证用户满意度,每天需要长时间开灯照明,24小时开启冷气,用电量大;同时,超市拥有大片闲置房顶,是应用太阳能技术的绝佳对象。

但全部超市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需投资 10多亿美元,用户心有畏惧,不愿意投资。S公司本身轻资产,没有足够的抵押筹集这笔巨资。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解决方案:S公司与用户签订 10年以上购电协议,电价不超过普通电能。融资、设计、安装、管理和维修等都由S公司负责。S公司自身不承担设施的投资和运营费用,也不拥有这些资产,而是通过金融合作伙伴募集项目资金,将“电力购买协议”打包出售给投资者。投资者实际拥有太阳能设施。S公司的收益来源包括:出售光伏装备盈利,提供整合的太阳能服务—太阳能电力生产,产量保障服务,太阳能设施监控服务。实现运营专业化、资产轻量化、收益多样化。

S公司的解决方案可以由图(1)描述出来。

如果投资者不满足于固定收益,希望获得更高的收益率,并且资本提供者处于强势地位,融资合约还可以调整。例如,可以给予投资者转股权,或者下一轮 VC融资时优先认购权……

对上图,我们如何给出一个名称?显然,上图描述的不是战略,也不是经营管理。而是一个由用户、技术提供者、资本提供者以及政府在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结构。交易结构的参与者各献其能——提品服务或者资源能力,各得其利。

因此,我们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利益相关者即交易主体。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能力、产品及服务提供者。交易主体可以是有着完整业务活动和组织架构的企业,甚至集团企业,也可以是专业化的碎片单元。例如,专业工作室甚至个人。

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内容见图(2):

商业模式的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定义,打开了传统的企业边界——法律边界、组织边界和治理边界。从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角度考察企业,我们可以发现从战略、营销、组织等角度难以观测到的很多差异,企业利益相关者及交易结构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为了增进理解,再举一例。

某航空公司为了提高客户黏性,除了常规的里程累计积分奖励外,还给 6折以上机票乘客提供免费接送服务。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实现这一服务?显然,航空公司自己买车雇司机和管理是最差的解决方案。图(3)是该航空公司给出的一个解决方案。

图(3)展示了航空公司、旅行社、车行和司机之间的交易结构和交易内容。各自提供资源能力,通过交易,彼此增值。航空公司拥有客户资源和机场载客运营特许权;旅行社拥有管理能力,获得航空公司运营授权后,还拥有运营车辆车身广告权;司机拥有运营能力。

三、如何实现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体现在对利益相关者的调整和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上。创新商业模式,首先需要理解着眼点在于增加利益相关者价值。包括:提高收益,降低成本,降低风险。同时,有助于企业自身提高进入壁垒,保护价值空间。

好的商业模式,通过构建利益相关者多维度、多层次的交易结构安排,相互耦合,提供比传统商业模式更好、更高的系统集成交易价值,还可以提高进入和模仿壁垒,有效锁定、增强现有客户和利益相关者及其资源能力,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可以从企业层面入手。

再生银行:美国一家垃圾回收公司。创始人是两个年轻小伙子:帕特里克 ·菲茨吉拉德和罗恩·高南。公司成立以来,发展迅速,获得了 4000多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已将业务扩展到了纽约、宾夕法尼亚、弗吉尼亚、新泽西等 6个州的70多个地区。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在政府支持下与环保机构合作或收购整合环保机构。申请政府补贴,作为启动资金,建立回收分类垃圾高科技体系——公司向居民免费提供一个垃圾桶,用于投递可回收垃圾。垃圾桶底部装有 RFID标签,记录该户居民的数据信息。回收垃圾箱的卡车尾部装有一个RFID检测装置,在垃圾箱被清空时,会自动获取居民的 ID号码。

住户每投递 10磅可回收垃圾,再生银行就向住户支付 5美元。每天支付一次,划到专门为住户开立的银行卡上。住户拿银行卡可到参加该创意计划的商家消费。商家从持卡住户的消费中获得利润,拿出其中利润的 30%支付给再生银行。再生银行将每天获得的垃圾卖掉获得收益;同时获得政府每年 1200万美元补贴。

显然,再生银行构建了一个包括:政府、环保机构、居民、银行和商家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

飞格达电子公司:一家专业从事液晶显示屏(LCD)及液晶显示模块(LCM)系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高科技民营企业。从 2005年 1月创建至今,LCD市场利润微薄,与飞格达同时成立的一家公司,投资 5000万元,如今却经营惨淡。飞格达当初投资 100万元,却做成这个领域的第一名。飞格达如何实现的?

首先分析潜在的“利益相关者”。

2006年的 LCD和 LCM市场,黑白屏大行其道,由于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很多制造商开始准备撤退。当时,飞格达电子研发出了假彩的 LCD和LCM,这明显领先于市场主流的黑白屏。但是,要不要继续做下去?做下去的话要采取什么样的做法?经过飞格达的分析,当时市场存在四类“利益相关者”:终端产品 MP3组装商、设计公司、各种零配件制造商、客户。飞格达属于其中的零配件制造商。那么,这四类相关者在当时是什么关系呢?

(1)“产品组装商”收集“客户”的需求,并向“设计公司”提设计要求;

(2)“设计公司”选取各“零配件制造商”的零配件,组合设计;(3)“产品组装商”根据“设计公司”的方案,向“零配件制造商”选取零配件,然后组装成品后销售给“客户”。

这里,“产品组装商”占据支配位置,就像是树干,而“设计公司”和“零配件制造商”,则分别像是两个树枝,处于被动的受支配位置,很难做大,成长性有限。同时,由于 LCD和 LCM市场进入门槛不高,竞争非常激烈,市场看淡。

构建新的交易结构:首先,飞格达利用本来就不充裕的资金,以较低的价格吸纳原材料,积极增加库存,这样做的好处是,大大缩短了交货时间。当时行内通常的交货时间是 15天,飞格达则把他缩短到 3天(最快可达到 1天),这样就为第一个利益相关者——“产品组装商”带来了更快的市场反映能力,业务量也迅速增加。这使飞格达的资金周转效率大大提升。和竞争对手资金一个月周转一次相比,飞格达可以达到一周一次,利润增加,现金流也更加充沛。那么增加库存会不会占压大量资金?原来,飞格达对“产品组装商”的应收账期,和对供应商的应付款账期,都是 30~ 60天,这两部分可以做到相互抵消。

接下来,如何与第二个利益相关者——设计公司建立新的交易结构呢?经过多年的市场淘汰和积淀,MP3市场的 LCD和 LCM设计已经达到了标准化水平,这给飞格达电子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飞格达制作了几十种标准的产品样本,分发给二十几家设计公司,和他们订好协议:假如在设计中采用飞格达电子的产品,那么,最后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提成。

在别的公司准备退出,而且从来就没有过提成先例的情况下,飞格达建立了和设计公司之间的利益分配结构。

经过这样的模式转换,飞格达将市场变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业务系统,其在MP3市场的份额也扶摇直上,从以前的无名小卒变成了行业老大。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飞格达电子承包了一家以前在东北做黑白屏的工厂,还准备通过融资,收购利润丰厚的上游原料供应商——玻璃厂,以完善公司的产业链条。

我们可以玩味这两笔交易,采取承包的手法消除了潜在的产权问题,又不会带来重资产运营的风险;而收购玻璃厂,则为公司后面商业模式的继续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新的战略选择。

优劣,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

飞格达电子之所以能够在进入门槛低、竞争程度激烈的低层级竞争行业中享受高增长,除了其把握市场趋势的眼光,还在于其独到的看问题角度,从利益相关者而非竞争对手角度出发看问题。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市场格局,看到的是各个主体在自己的利益驱动下有可能形成的合作关系,以及相应的信息流,产品流和资金流运动;从“竞争对手”的角度出发去看市场格局,看到的则是主体之间的争夺关系,以及相互博弈的格局。

飞格达电子的聪明之处,就在于考虑到了“利益相关者”各自的立场,把自己的利益一部分分给了合作伙伴,从而促进了整个市场更为充沛的信息流、产品流和资金流运动。这从“竞争对手”的角度来说是不值得的,因为丧失了一部分的利益,而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说,却是形成了良性的市场循环,做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因而得到了更大的利益。

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还可以从业务环节入手。

雷士照明的加盟店模式:1998年创立后 10年,成为行业老大。雷士照明当时有上万个竞争对手。创始人决定发展加盟店,建立品牌和渠道。连锁加盟是一种成熟的扩张模式。但企业与加盟商的交易模式可以差异很大。通常的做法是收取加盟费。但雷士对符合条件的加盟店,不但不收加盟费,反而倒贴三万元补贴其装修和样品展示费用,并给店员发基本工资。同时,设定进货量,例如,要求第一单进货不少于 10万元。同时,雷士照明还给加盟店提供增值服务。例如,缩短交货期。一年内开 300家店。

新型复印机销售模式:20世纪 50年代中期,美国商业复印市场上有两种复印技术:光影湿法和热干法。这两种复印方法产量低——平均每台复印机每天只能复印 15到 20张,90%的复印机每个月的复印量少于 100张;质量差——复印件也不能持久保存,并且很脏。当时复印机厂家盛行的做法:对复印机设备用成本加上一个适当的价格卖出——售价 300美元左右,以吸引更多的客户购买,对配件和耗材单独收取比较高的费用。

Chester Carlson发明出了一项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令人惊奇的复印新技术——静电复印术。基本原理:利用静电把色粉印在纸上。用这种技术复印出来的复印件是干的,并且页面既干净又整洁,复印的速度也非常快,每天可以达到数千张,远远高于当时采用前两种技术的复印机。

Carlson找到了当时的IBM、柯达、通用电气等大公司,希望合作把这项技术商业化。这几家公司经过评估,认为缺乏商业价值。Carlson后来找到Haloid公司总裁Wilson,获得对方认同。两人一起发明了静电复印机。但每台复印机的生产成本高达 2000美元!如何才能让客户为这种高质量的新技术产品支付这么贵的价格呢?

Carlson和 Wilson设计了一种新的销售模式:将复印机以较低的租金租赁给客户,每月复印张数低于 200张不收取费用,超过 200张,每张收取 3美分。

嘉兰图:一家工业设计公司。传统模式是按项目一次性向客户收费。一个项目从十几万到上百万元。嘉兰图采用新的交易结构。设计新产品并申请专利,并将专利授权给其他企业,收取授权费。例如:一款老年手机,功能简单实用,如按键较大,屏幕颜色对比强烈,手机最下方还设有“儿子键”和“女儿键”,可直接拨通儿女电话。当时没有任何公司推出有年龄特点的细分产品。于是,嘉兰图为该产品申请了专利,2009年将它授权给一家品牌商,在指定区域销售。从每一部手机中,收取一笔授权费。为了控制客户不如实提供销售数量的行为风险,嘉兰图要求自己负责手机的芯片采购。这样,产品越畅销,嘉兰图收入就越高。2010年,公司从该手机获得的授权费近 1000万元。

篇7

1.商业模式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研究商业模式的市场营销意义,需要首先界定商业模式的概念与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一些学者从字面含义出发定义商业模式,指出所谓商业模式就是关于企业做买卖方式的简要描述,是对企业为获取利润而进行的、与交换直接相联系的各种相关活动的整体性描述。例如,阿普尔盖特(Applegate)给出的商业模式概念是:对于复杂商业现实的简化。【1J玛格利特(Magretta)也认为,商业模式从根本上说就是关于企业如何运作的解释。【21莫雷斯(Mon-is)等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种简单的陈述,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战略方向、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等方面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以便在特定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奥斯特沃尔德尔(Osterwalder)等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许多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之上、用来说明特定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1111内学者翁君奕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与界面要素形态的有意义组合,即客户界面、内部构造和伙伴界面的各环节要素的可能组合,而每一种有意义的形态组合称为商业模式原型。…可见,虽然商业模式被认为是对企业商业实践的一种简化描述,但这种描述不仅包含有形的要素,如企业的资源组合、运作流程,同时也包含无形的要素,如企业获取利润的内在原因与逻辑。因此,在综合借鉴现有商业模式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如下商业模式概念:商业模式是指对企业商业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外在形式的描述,是企业活动整体性和一致性的综合反映,它包括价值主张与价值形成逻辑、资源组合、运作流程与界面模式四个方面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价值主张(V:ValueProposition),是指企业提出的为其目标顾客创造并提供的价值。价值主张通过回答企业的产品是什么和企业的顾客是谁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得以体现,并以信息的形式通过企业产品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在企业内部与外部进行传递。价值创造逻辑,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内在规律与本质特征,是企业系统的关键要素。企业价值主张的实现需要利用特定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而特定的技术与管理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创造逻辑。资源组合(R:Resources)是指企业为实现价值主张而需要投入的全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原材料、厂房设备、专利技术、品牌商标、其他知识产权等各种有形与无形的资源。价值创造需要资源的投入,没有资源的投入,任何价值都无法创造出来。所以,资源组合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运作流程(P:Processes)是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组合在一起并不断重复是为了更有效率地完成某项任务。企业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生产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将全部资源以最有效率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生产出产品朋艮务,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就形成了企业的各种运作流程。企业内部主要的运作流程包括战略计划流程、产品开发流程、订单完成流程、销售流程等等。企业的运作流程支撑起了整个企业的商业运作架构,运作流程的差异将直接导致企业之间形式与效率的差别。界面模式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既定的价值主张,在制定企业内部与外部、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各种互动关系的方式和规则,可以划分为企业的营销模式、采购模式等。企业的界面模式受到来自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分析,界面模式位于企业系统的边界,发挥着企业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交换与沟通信息、维持系统稳定的作用。因此,以价值主张与价值形成逻辑为核心、以界面模式为边界,将价值主张与价值形成逻辑、资源组合、运作流程以及界面模式四方面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反映企业整体特征的商业模式概念。

2.商业模式的结构特征

根据要素的性质与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商业模式划分为界面层与核心层两部分。其中,核心层主要涉及企业内部产品价值形成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价值主张与价值形成逻辑、资源组合与运作流程要素。界面层涉及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的交换与互动关系,由企业与外部环境交换产品和资源的各种相关活动与要素构成。如果将企业看作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开放系统,那么,商业模式的界面层与核心层就是构成企业系统并相对独立运行的两个子系统——核心系统与界面系统。核心系统与界面系统分别拥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商业模式的有机结构。其中,核心系统既包括产品研发、生产作业等可以直接观察的企业活动,也包括价值主张与价值形成逻辑等无形要素,而后者对于企业的商业活动通常具有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影响。商业模式的界面系统可以划分为营销界面和供应界面两个子系统。与外部互动是为了向外部环境输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的相关要素或部门都属于营销子系统,而与外部互动是为了输入各种资源或价值的相关要素和部门属于界面系统的供应子系统。营销子系统与供应子系统构成了企业界面系统的有机结构。通过核心层与界面层、界面层与外部环境以及各层次子系统与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商业模式形成了一种可以全面、深入地反映企业商业活动特征与价值创造规律的商业模式结构。此外,还可以根据商业模式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价值主张和资源组合作为企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以运作流程为主体支撑,以界面模式为特色表现,形成一个具有三个层次的动态立体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在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外在特征的同时,深刻地揭示驱动企业发展的内在思想与理念,这种内外兼顾、有形与无形要素相结合的动态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商业模式创新奠定了基础。

3.商业模式创新

如果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赚钱的方式,那么,同样可以简单地将企业运用新的方式赚钱定义为商业模式创新。然而,由于现实中商业模式概念的复合性与构成要素的多元性使如何界定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一个并不简单的问题。米契尔(Mitchell)等认为,并非所有商业模式的变化都是商业模式创新,如果只是模式的某一个构成要素发生改变,即使这种改变能够显著增强公司当前的销售、现金流或竞争力,也只能称为是商业模式的一种改进,而不是商业模式创新:只有当相对于竞争对手,至少4个以上的商业模式构成要素都有所改进时,才应该被界定为商业模式创新。【6】客观地说,商业模式改进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根据发生改进要素的数量来区别商业模式的改进与创新显得过于简单。不应该说有4个要素的改进就一定是创新,而有3个要素的改进就不是。笔者认为,由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机的系统结构关系,其中有些要素处于系统的核心地位,相对于其他因素,对于系统的全局或者结构具有更为重要的决定作用。而另外一些要素对全局的影响较弱,处于影响力相对较弱的位置。因此,关键性要素的变化,会引发其他要素的改变,进而引起整个企业商业模式的改变和创新。所以,判断商业模式创新的标准应该是以商业模式作为一个整体是否发生变化为依据,而不应以单独的要素变化程度或者是发生变化要素数量的多少为依据。迈迪凯尔等用4个以上要素的改变来定义商业模式创新,揭示了商业模式概念的整合性本质,揭示了商业模式创新涉及多个要素协同变化的基本特征。事实上,整合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要素协同变化既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也是商业模式创新区别于传统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的本质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正是网络时代商业模式创新为企业带来辉煌业绩的奥秘之所在。所以,研究商业模式的营销本质,其核心内容就在于商业模式的整合性与协调性。

二、营销概念演进揭示出商业模式的营销意义

虽然市场营销的概念与定义数量众多,但由于具有较长的发展历程,关于市场营销的内涵与本质存在着基本共识,尽管这种共识伴随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入也处于持续的发展变化之中。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是世界营销领域具有悠久历史的权威性专业组织,其博采众长而形成的市场营销定义,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接受度。其定义的演变过程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业界对于市场营销概念认识的发展。通过分析其从1960。2007年这四十多年来营销定义的变化,可以清晰地发现人们对于市场营销概念认识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而从这种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商业模式的营销意义逐步显现的过程。1960~2007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先后四次修改市场营销定义,具体如下:定义1(1960年):市场营销是指将货物和劳务从生产者流转到消费者过程中的一切企业活动。定义2(1985年):市场营销是指通过对货物、劳务和思想的研发、定价、分销、促销等方面的计划和实施,以实现个人和组织预期目标的交换过程。定义3(2004年):营销是有组织的活动,包括创造价值、将价值提供给顾客以及维系管理公司与顾客间的关系,从而使得公司及其相关者受益的一系列过程。【7】定义4(2007年):市场营销是个人或组织通过一系列过程和机构所开展的创造、沟通、传递和交换对于顾客、商、营销者和社会具有价值的市场提供物的活动和行为。从上述四个代表不同时期认识水平的概念出发,可以发现四十多年来,市场营销概念的内涵一直处于拓展和变化之中。这种拓展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营销主体的拓展:企业-+一切面向市场的组织和个人。(2)营销客体的拓展:货物和劳务_货物、劳务和思想一价值。(3)营销对象的拓展:顾客_+利益相关者。(4)营销方式的扩展:销售活动_4.Ps—硝ll造、传递价值和管理关系。(5)营销目标的拓展:通过扩大销售获得主体利益_+通过满足需求获得主体利益_通过价值创造、传递及顾客关系管理使企业及其相关者受益,即实现所谓的“双赢’或‘多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伴随新概念的出现,市场营销呈现出范围不断扩大、目标不断延伸、方式与手段不断拓展的趋势。例如营销方式,从最初的通过扩大销售提高销售利润,到后来的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发产品、合理定价、分销和促销有效满足需求,再到现在的通过创造和传递价值,实现各方利益的满足,市场营销正在成为覆盖企业生存和发展各个方面的全局性、整体性活动和过程,成为有效整合企业资源,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管理哲学与方法。结合商业模式概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上述市场营销概念的拓展趋势与商业模式概念呈现出逐渐接近并趋于一致的态势。例如,企业的营销客体从最初的具体产品,演化为如今的“价值”说明,今天的营销活动涉及企业创造价值、并向顾客传递价值的各种活动,这与商业模式概念中价值主张的提出与价值形成逻辑不谋而合。而营销概念中维系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以及使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受益的目标,正是商业模式要素中界面模式要素所反映的核心内容。以美国市场营销协会2007年提出的最新营销概念为标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商业模式概念包含了这一营销概念的全部内涵与构成要素,换句话说,也就是二者具有很高的内在一致性。因此,从最新营销概念出发,商业模式就是市场营销,这样也就很好地解释了商业模式创新所具有的营销意义与价值。此外,从商业模式概念出发,利用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关于企业营销功能的评价,可以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德鲁克在其著名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指出,营销和创新是决定企业之所以成为企业的标志,任何企业都具有而且只具有的两项基本功能就是市场营销和创新。由此可见,要反映企业的本质特征,离不开对于企业营销功能的描述与刻画,商业模式作为反映企业本质特征的模型系统,自然需要全面反映企业的营销.功能,否则它将无法反映企业的本质特征。因此,无论是从市场营销概念发展的视角,还是从商业模式概念的视角,都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商业模式概念与现代市场营销概念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商业模式创新既是现代营销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新型营销方法与有效手段。趋势

三、营销组合策略演进揭示的营销发展

1.4Ps、6Ps组合策略揭示的营销发展趋势

杰罗姆•麦卡锡(E.JeromeMcCarthy)于1960年在其《基础营销》(BasicMarketing)一书中,第一次将企业的营销策略归结为四项基本策略的组合,首次提出了著名的“4Ps”理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由于这四个词的英文字头都是P,再加上策略(Strategy),所以简称为“4Ps”。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其《营销管理:分析、规划与控制》第一版中,进一步确认了以4Ps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较为完整地提出了4Ps营销组合理论的具体内容:…产品策略包括整体产品概念、产品线与产品组合策略、产品生命周期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以及品牌和包装策略等;价格策略包括定价目标、价格影响因素以及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方法与技巧等:分销策略包括各种类型中间商的选择,以及分析渠道长短宽窄的策略:促销策略涉及企业的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与公共关系等刺激消费欲望,激发消费者行为的具体策略。从上述4Ps组合策略的内容可以看出,与市场营销理论初创时期的销售和推销策略相比,4Ps组合策略在范围与形式上有了大幅度的拓展和丰富。营销活动开始跨越企业的销售领域,进入了包括生产之前的市场调研与产品开发在内、贯穿于企业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而且这种拓展趋势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继续发展着。1986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哈佛商业评论》(3~4月号)发表了《论大市场营销》,提出了“大市场营销”的“6Ps”概念,在原来的4Ps组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政治力量”(PoliticalPower)、“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s)两个P。他认为,随着环境的变化,公司营销还必须掌握政治力量与公共关系两种技能。首先,公司必须懂得怎样与政治力量打交道,特别是与其他国家交易时,只有在了解其政治状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才能有效地向其推销产品。此外,营销人员必须懂得公共关系,知道如何在公众中树立产品的良好形象。大市场营销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拓展了企业营销策略的范围和形式,使企业的营销策略不仅在企业内部扩张,同时还跨越了企业边界,向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各种资源拓展。

2.7Ps组合策略揭示的营销发展趋势

伴随着经济发展,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服务业的营销问题曰益受到关注。1981年布姆斯(Booms)和比特纳(Bitner)建议在传统市场营销理论4Ps的基础上增加三个“服务性的P”,即人(People)、过程(Process)、有形展示(PhvsicalEvidence),形成了服务营销的7Ps组合策略。这里的人员策略是指在营销中充分利用人为因素,利用服务人员影响与改变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认知与喜好,从而实现公司的营销目标。过程是手旨‘‘顾客获得服务时所必经的每一个环节”。有形展示是针对抽象的服务而言,认为好的服务应该将无法触及的抽象概念变成有形的服务,以使它更加贴近顾客,更容易被接受。对比4Ps组合策略,可以发现7Ps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更加重视员工对于公司营销所发挥的作用。认为公司每个员工所做的每件事都将成为顾客对企业服务感受的一部分,都将对企业的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应让每个员工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来,实现全员营销。另一方面,公司应该更加关注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全过程,通过全过程的互动沟通,了解顾客在过程中的感受,使客户成为服务营销过程的参与者,从而更加及时地改进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期望。此外,7Ps策略还认为,营销是一个由公司内部各部门分工协作、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全局性活动,而部门之间的有效分工与合作是营销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所以,企业的营销策略不能忽视公司内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发现7Ps策略的提出,是在4Ps的基础上再一次将营销活动在企业内部推向全面化和综合化,使营销策略范畴在公司内部进一步扩大至全体员工、全过程和所有部门。

3.4Cs整合营销策略揭示的营销发展趋势

1990年,劳特朋在《广告时代》首次提出的整合营销传播概念与4Cs组合策略在营销领域迅速传播并产生了深刻影响。4Cs是指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望(Customer'sNeedsandWants)、消费者获取满足的成本(CostandValuetoSatisfyConsumer'sNeedsandWants)、用户购买的方便性(Conve—niencetoBuy)、与用户沟通(CommunicationwithConsumer)。该理论强调企业需要改变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应该站在顾客的角度进行整合营销传播,而不是仅仅站在企业的角度研究4Ps。应该首先把追求顾客满意、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与欲望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仅仅研究如何开发产品、如何定价和如何分销;应该研究如何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为顾客在购买过程中尽可能提供便利,因此,4Ps由企业向顾客发出的单向信息传播也应该被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沟通所代替。对比4Ps可以发现,4Cs理论的主要特征在于将营销活动的出发点由企业改变为顾客和潜在消费者,并将企业营销活动的边界进一步延伸到企业之外包含消费者在内的更加广阔的社会领域。整合的资源也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涉及包含消费者在内的一切可以利用的企业内部与外部资源。例如,将顾客作为企业营销资源的一部分进行统筹管理,让顾客参与到产品的开发设计之中并作出贡献;将公共交通设施等各种公共服务资源作为企业营销资源与策略的一部分活动加以统筹考虑和利用,并藉此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便利和价值。可以说,4Cs理论的出现,同样进一步拓展了企业营销的范围,扩大了企业营销活动的内涵和方式。

篇8

对商业模式的破坏性创新主要通过重新定义顾客价值、改变提品或服务的路径、改变收入模式等方式实现。苹果公司通过重新定义顾客价值,成功开发iPod产品并使企业重新焕发活力;宝洁公司创造性的改变产品服务的路径,把薇姿护肤品放到药店销售取得成功;五粮液通过与金六福的品牌联盟进行市场运作,则是改变了其收入的模式。过去的创新主要集中体现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领域,而在今天,商业模式的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商业模式之争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传统行业演绎新商业模式,还必须大胆突破旧的市场游戏规则,进行颠覆性的创新,企业才能出奇制胜。如家酒店改变传统酒店经营模式,迅速地将连锁业态的模式运用于经济型酒店,使客户入住率达到了100%,取得了非凡的收益。在绝大多数服装企业还在渠道和价格上苦战时,上海却冒出了一个空手道高手批批吉(PPG)服饰有限公司,公司员工不到500人,没有厂房和流水线,只有3个小仓库,没有一家实体店,仅凭呼叫中心和互联网,每天卖掉1万件男式衬衫,用了短短一年多时间迅速跻身国内衬衫市场前三甲,PPG男士衬衫销量在国内市场排名第一,成为服装行业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者。批批吉的创始人李亮说:“我们既不是服装企业,也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数据中心,甚至你可以认为它是一家服务器公司。”

篇9

一、引言

随着科技革新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共享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978年美国的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琼・斯潘首次提出了共享经济的概念,但直到2008年经济危机后才最先在欧美国家流行起来。近几年,共享经济逐渐走进中国,滴滴、ofo共享单车等企业的出现便是顺应经济潮流而生,但是ofo及此类企业的商业模式却一直被外界所诟病,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只一味地烧钱,若有一天不再受资本的追捧,企业如何依靠自己活下去?因此,对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研究十分必要。

二、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共享单车行业处速发展时期,ofo、摩拜、小等层出不穷,在此以ofo为研究对象。ofo共享单车起初是北京大学几个学生的创业项目,现已发展成一家创业公司,致力于解决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目前ofo已经完成多轮融资。2016年10月,ofo宣布完成1.3亿美元的C轮融资;2017年3月1日,ofo宣布完成4.5亿美元的D轮融资,成为共享单车行业单笔融资的最高纪录。

共享单车能成为资本的宠儿是因为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企业的发展不能仅依赖资本而需有清晰的商业模式。据IBM商业研究所和哈佛商学院克利斯坦森教授的观点,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基本的运营方法,包括:用户价值定义、利润公式、产业定位及核心资源和流程。

(一)用户价值定义

用户价值定义是为目标用户提供的价值,是企业产品、服务和渠道的某种组合,强调满足用户的需求。ofo从校园到城市超过150万辆单车为4亿人次提供过出行服务,但ofo并不销售产品,而是通过一个共享平台将单车的使用权暂时转移给需求者,需求者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及提高单车的使用率来创造价值。

(二)利润公式

利润公式主要包括成本结构、收入来源等方面。

成本结构:ofo的固定成本主要是单车的生产投放成本,不同于摩拜自主研发的方式,ofo选择与第三方合作,未升级前一辆单车的成本为200多元,升级后也仅有300元左右,理论上属于轻资产运营。变动成本主要为车辆丢失、损坏及运营管理费用。

收入来源:这是ofo商业模式中不太清晰的一部分。ofo改变之前复杂的计费标准,现行计费规则为师生0.5元/小时,非师生1元/小时,校内两元封顶,校外不封顶。从表面看,ofo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分时租赁的租金,但就算其日订单量能达到两百万次,日租金也仅有一百多万,却要承担超过150万辆自行车的投放、丢失损耗及管理费用,所以租金里的利润空间并不大。除了租金还有押金。ofo的押金为99元,从2015年6月至今,ofo的注册用户超过2000万,押金的数额可想而知。ofo可实现即时退还押金,但由于用户黏性不会所有人同时申请退押金,因此仍会有大量资金沉淀在平台上。虽然ofo强调会对押金进行专款专项保存,但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却仍在继续烧钱,当无法从资本市场融资之后,押金会否被动用,我们不得而知。

(三)产业定位

产业定位是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及充当的角色。按设想,ofo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让有车的人将车拿出来分享并取得平台上其他车辆的使用权,用户只需支付小额费用便可使用平台上的车,即C2B2C的模式。但走出校园后ofo有90%的车辆为自营,仅有10%的车辆来自共享,所以很大程度上还是B2C的模式,即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充当的角色还是生产者而非完全意义上的第三方平台。

(四)核心资源和流程

核心资源和流程是企业将所需的各类有形及无形资源整合的生产及运营流程,在此主要指单车的管理流程。管理中的难点一方面是“潮汐效应”,指一个地点一车难求而在另一个地点停满了车却无人使用的现象,但该问题会随着用户养成习惯,企业采集到大量数据之后被解决;另一方面是有人对单车进行私占和恶意破坏的问题,在对此方面还没有明确法律约束的今天暂时还无法解决该问题。除此之外,破坏密码锁、乱停乱放、贴虚假二维码等都是共享单车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三、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

对于共享单车行业,影响其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主要是利益相关者和科技。

利益相关者在此主要指投资者、客户及当地社区。首先是投资者,共享单车能进入市场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企业开启疯狂烧钱模式也正因为其背后有雄厚的资本作支撑,故投资者是改变共享单车烧钱圈地却不注重盈利模式现状的核心要素之一;其次是客户,即单车的用户,各个共享单车企业之所以一直加大投放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抢人,因此对客户用车需求及用车习惯的研究十分重要,有助于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最后是当地社区,共享单车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利,但势必会损害到一些人的利益,如传统的公交、出租车行业,如何安顿好这些人,如何合理地切分“最后一公里”这块蛋糕,不仅是企业也是政府要思考的问题。投资者和客户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企业为社区创造社会价值,这些价值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转化,因此利益相关者是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国家如此,对互联网企业而言也是如此。共享单车想要走更远,想要使商业模式运转更灵活,科技创新尤为必要。在单车上安装灵敏的定位装置降低单车丢失率、将密码锁设计得更难以破解、APP使用更为方便等这些都需要技术的支持,因此科技也是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

四、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

政府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尤其是押金方面要切实保障用户的利益,要在法律上加强对公众用车行为的引导和制约,减少单车私占、恶意破坏等事件的发生,还要对单车停放占用车位的问题进行规范。

企业方面一是要加快技术研发工作,二是要在抢占市场的同时思考什么才是支撑企业活下去的关键,ofo的日订单量早已突破百万,意味着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在平台上活跃,有人有现金流,完全可以在平台上做一些“不务正业”的事,例如发展社交功能,做电商,接广告等,而疯狂烧钱模式带来的则是低价竞争和对商业模式的破坏。

对公众而言,使用单车的是我们,破坏单车的也是我们,我们享受着共享单车带来的便利,理应对共享单车加以爱惜。规范自我行为,自觉遵守用车规则是对共享单车起码的尊重。

五、结语

社会在进步,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虽然共享单车行业目前仍处于抢占市场的时期,运营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秉持着环保和共享理念的共享单车也会在创新中越走越远。

(作者单位为河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尹一丁.商业模式创新的四种方法[N].

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6-29(022).

[2] 益言.共享经济发展简介[J].金融会计,总第265期,2015(12).

篇10

一、Osterwalder和魏朱关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观点

(一)Osterwalder的九要素模型

该模型由Osterwalder提出,他指出商业模式应该包含四大支柱――产品或服务、资产管理界面、客户界面和财务,这些支柱下还包含九个构成要素――价值主张、目标消费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资源配置、核心竞争力、合作伙伴网络、成本结构、盈利模式。这个模型用于分析公司经营中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该特定实体所能为其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实现(创造、推销和交付)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要素(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他还给出了各要素的内涵及之间的联系及每个要素的内在含义。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所建立的商业模式关系图如下:

其中,箭头指向部分表示分析时需要考虑的子要素,比如:对消费者分析时应该明确其分类标准,才能找到目标客户;对渠道讨论时要分析公司与消费者如何建立联系等。实线表示要素间存在的联系,对一个要素分析时应该连带考虑与之相连的要素。〖BP(〗比如:对渠道进行讨论时,应该结合价值建议和消费者的情况来考虑,他们会对渠道产生影响;对价格进行研究时,应该考虑产品或服务能为消费者提供什么,其在渠道链中处于什么位置,这些都对价格的制定产生影响。虚线框表示四大支柱各包含的要素,比如:消费者界面包括:渠道和消费者分析。

该模型由于要素概括全面,关系表述清楚,四大支柱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独立分析模块使用,简明扼要的表示出组织的商业模式的优点,当时被应用于诺基亚研究院《诺基亚研发体系商业模式改进实施方案》项目。但运用者该模型进行分析时,需要对各模块的要素予以澄清;各个要素之间存在联系,容易造成归类不清楚;模型要素较多,较为复杂,对于商业模式较为简单的组织适用性较差,因此提高了应用了难度,并且有些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还有待商榷。

(二)魏朱六要素模型

该模型由魏炜、朱武祥、林桂平(2012)提出,他指出商业模式应该包括以下6个要素:定位、业务系统、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现金流结构、企业价值,如图2。其中定位指企业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产品、客户、需求和方式);业务系统指企业选择哪些行为主体作为其内部或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构型:连接的结构;关系:交易内容、交易方式、交易性质;角色:〖JP3〗有一定资源能力的利益相关者);盈利模式指以利益相关者划分的收入结构、成本结构以及相应的收支方式;关键资源能力指支撑交易结构背后的资源和能力;现金流结构指以利益相关者划分的企业现金流流入的结构和流出的结构以及相应的现金流的形态;企业价值指未来净现金流的贴现,对上市公司而言,直接表现为股票市值。

把商业模式定义为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打开了企业黑箱,能够为理解、诊断、设计、调整企业商业模式提供全面的视角,也使我们可以把商业模式与战略、管理等概念加以区别,凸显了商业模式概念和理论体系可以,而且需要作为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但将商业模式定性为一种交易结构,本身值得商讨。如果说商业模式是一种交易结构,即商业模式里所谓的利益相关者的交易关系的一种列举和排序,仅仅是概括了商业活动的参与者的角色,较少的反应角色之间的关系。〖BP(〗其次,这种商业模式模型包括定位、业务系统、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等六个方面,这类似商业计划书或者构建商业模式的框架,不能全面的反映商业模型的内涵。最后,从外延看,这种定义容易造成商业模式的狭义和趋同,企业有商业模式,其他组织也有商业模式,而对于有些非盈利性组织而言,它不一定必须是什么交易结构,也不一定非要什么盈利模式。商业模式是为研究和实践独特的商业活动而诞生的,是一种有明显特征的个性的,是鲜活的,而不是共性的,也不应该成为一种概述商业活动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大而泛、广而全的定义。

二、创新视角选择

目前而言,有关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主张非常庞杂,从不同企业实际出发,自然会衍生出多种研究流派和观点,究其原因还是学者在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视角的好处在于帮助我们拨冗去繁,有效地避开细枝末节,准确地抓住所要研究问题的关键和要害。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研究可以基于不同的参照系或基点开展研究。而商业模式创新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各要素的作用及其关系,更要考虑到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商业模式创新也可基于不同的视角:(1)基于不同类别的商业模式创新。原磊(2007)认为包含四大类商业模式,即经济类、运营类、战略类和整合类商业模式,出现以上分类,均来源于研究学者的侧重不同,基于不同类别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更有针对性。(2)基于外部环境视角。由于企业经营都有一定的外部环境,本文提及了技术、消费者、竞争、商业环境,及它们构成的系统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基于外部环境视角能够关注到外部驱动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3)基于要素视角。对于系统类的商业模式,其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系统,系统有各个构成要素,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Alexander Osterwalder的九要素模型和魏朱的六要素模型较能反映商业模式的实质,因此要素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可以拿以上两个观点做参考。(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Afuah,A.,Tucci,C.L.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cs:Text and Cases[M].NY:Graw一Hill,2001.

篇1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下,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全社会特别是产业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美国苹果公司在2010年5月以2213.6亿美元的市值一举超越了微软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后,苹果公司的商业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苹果公司的成功,依靠的不是简单的产品和技术创新,而是卓越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及其创新的内涵与特征

(一)商业模式及其创新的内涵

Timmers(1998)对商业模式概念进行了系统定义,他认为商业模式可以作为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有的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指的是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实现的逻辑过程(Ghaziani,2005),它阐明的是企业如何通过价值链中的具体定位来获取利润(Chesbrough,2002);还有的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将技术可能性变为经济价值的启发式逻辑,强调技术和市场的连接性(Christoph,2011)。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基本逻辑的创新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到社会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Sosna ,2010)。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赵晓康,2009),本文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客户现有和潜在的需求,据此优化组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对企业价值分析体系要素进行发现和定义,从而建立新的价值主张模式、价值创造模式、价值传递模式和价值网络模式的综合过程。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技术、产品或工艺等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有其自身的一些特征:商业模式创新的出发点是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而是更加注重客户的需求,从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为出发点来设计企业的经营活动;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综合集成创新,它不仅仅限于企业某一方面单一因素的变化,而是常常涉及企业经营活动多个方面、多种要素同时发生重大的变化,表现的更加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商业模式创新还可能开创一个全新的可赢利领域,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当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如:技术是重要支撑,常表现为技术支撑的商业模式创新,如风电的商业模式,就迫切需要解决高峰时的储电及稳定供电的技术难题。商业模式创新还依赖于整个价值网络,如移动互联网产业就需要系统设备制造商、运营商、内容和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制造商等的密切协作等(乔为国,201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分析

(一)商业模式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建立在技术创新、技术突破基础上的技术驱动性的产业,然而仅依靠技术创新并不能带动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只有和整个商业模式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化。企业将新技术推向市场都要借助一定的商业模式才能实现,商业模式是联系技术及其经济价值的桥梁(Chesbrough ,2002)。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面临的挑战是在技术和市场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且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条件下,如何找出合适的商业模式,把技术特性与市场需求特性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实现技术的潜在经济价值。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或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方面的缺陷,特别是对于我国许多企业在不具备太多关键技术的情况下,商业模式创新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乔为国,2012)。

(二)新商业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的形成

商业模式创新需要建立市场的多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密切合作,特别是共性技术平台搭建、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支持。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开展车身材料、汽车电子、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技术攻关,以及生产、控制与检测装备等的研制,而且还要积极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不断探索新能源汽车整车租赁、电池租赁以及充换电服务等多种商业模式。这种不同的商业网络的构建以及合作模式的变化会在原有的市场上产生新的商业机会或者会创造新的市场,从而引起产业本身以及附属产品、服务的变化,有可能会催生一些新兴的产业。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带来已有产业(企业)商业模式重构

技术创新特别是激进型和破坏型的创新必然会引起商业模式相对比较彻底的变革创新,引发商业模式重构,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性带来的应有之意(陈志,2011)。如苹果公司自主设计了iPad的微处理器,独立开发操作系统iOS,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产业的彻底改变,iPhone就是手机、相机、音乐播放器和掌上电脑的功能的组合,将硬件、软件和服务整合在一起,改变了普通人的消费方式,同时也开启了手机数码产品新的商业模式。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商业模式创新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加快了对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全球将形成一个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及相关高科技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新兴产业通常是建立在颠覆性技术基础之上,会导致传统产业的产业链重构,甚至会使某些产业出现“创造性的毁灭”,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商品化和新产品的产业化,新的商业模式也将不断随之产生。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加快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分工进程,促进了商品、资本、人员、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形成了制造业新的全球价值链,而新的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又需要新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对策

(一)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选择

1.顾客价值创新。顾客价值创新是指企业从顾客的利益出发,通过为顾客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改善顾客价值,给予顾客强烈的心理上的获利感受,并通过改变顾客价值来使顾客满意。顾客价值创新有三条创新途径:一是要重新定义顾客和顾客需求,即发现潜在的顾客和发现顾客的潜在需求。二是要重新定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和价值的实现方式,这是根据新的顾客需求来进行的,体现了对现有顾客价值的提升,改变了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价值和顾客价值实现的方式,是对产品功能、结构和形态的创新。三是要提供新的服务方式和途径,此目的是通过降低分销过程中所增加的附加值,从而达到提高顾客价值的目的。企业可以通过压缩分销的环节,或者调整与分销商的合作方式,甚至提供新的分销渠道,与顾客之间建立新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高莉莉,2010)。

2.价值链创新。价值链创新的实质是围绕顾客需求,优化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同时发挥成本优势,给企业创造更多的新的价值。具体有两条创新路径:一是价值链组合调整。就是围绕顾客需求来确定重要的部分为中心,组合调整非重要的部分来适应这个中心。二是价值链优化整合。就是企业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优化整合资源,实施归核化战略,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总成本。

3.供应链体系创新。供应链体系创新的实质是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内外部资源,形成整个供应链协同创新,保障企业在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中动态发展。具体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要重构供应链结构。通过优化供应链资源,加强协作关系,提高供应链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二是要形成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价值网络。该价值网络是以顾客价值为中心,企业需要考虑利润产生的环节和自身实力,在价值链中选择自己合理的位置,积极发展与合作伙伴、供应商、分销商的联系,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共同为顾客提供价值的网络(李椿等,2010)。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对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双管齐下,取得发展。

1.不断进行价值创新,努力实现新兴产业载体企业价值最大化。价值创新是商业模式的灵魂,企业必须借助商业模式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努力实现新兴产业载体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此,要注重轻资产经营。轻资产主要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企业的经验、企业的品牌、治理制度、规范的流程管理、与各方面的关系资源、资源获取和整合能力、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同时,还要为广义的客户创造价值。广义的客户是指企业提品和服务所涉及的内部和外部的对象,包括顾客、员工、股东和社会。由于价值创造的目的是要让整条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利益共同体受益,这就要求商业模式能够创造四种价值:为顾客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为股东提供持续、稳定、高水平的价值回报;积极回报社会。

2.以客户为中心,加快客户商业模式创新。客户商业模式创新是商业模式的中心,新兴产业企业必须立足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为此,要精心研究客户需求,加强和客户的联系和沟通,时时关注客户需求的新变化,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同时,还要实施客户互动管理,让客户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制作及定价等过程。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和客户的沟通和交流,且要积极实施大客户管理,锁定大客户,建立客户经理制,为大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3.加强政府扶持的力度,积极实施“绿色信贷”推动政策。为了促进新兴产业的产业化,推进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需要打造以财政引导、资本市场为主体的金融环境。由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对新兴产业技术的投资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许多新兴产业技术的示范工程必须由政府出面,加大支持力度,从而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向新兴产业技术领域。新兴产业技术的推广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行为,在发展的初期需要政府在财政、税收、法律、资金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同时,也需要银行的“绿色信贷”推动,“绿色信贷”能够促进和带动国内及国际金融机构资金、外国政府贷款向新兴产业领域倾斜,进一步调动新兴产业载体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新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

4.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作用, 组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与企业的相互配合协作,不断发掘新商业构想,研究新技术,开拓新市场。通过成立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优化整合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不同研究院所及大专院校等的优质资源,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各成员通过减少创新成本、分摊创新风险、分享和转移新技术等方式,能够迅速捕捉新兴技术和市场机会,不断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有利于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Timmers P.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Journal on Electronic Markets,1998,8(2)

2.Ghaziani A,Ventresca MJ.Keywords and cultural change:frame analysis of business model public talk,1975 -2000[J].Sociological Forum,2005,20 (4)

3.Chesbrough,Henry,and Richard S.Rosenbloom.The role of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

4.赵晓康.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内在机理及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篇12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082-01

一、创业板上市的创新性要求

创业板较主板和中小板有着较低的财务门槛,但却在创新性方面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以控制低财务门槛导致的风险,以使创业板真正成为科技型、成长性企业发展的摇篮,而不是不良企业的提款机。创业板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前需要对其“创新性”进行实质判断,并提出了“两高六新”标准,即高成长、高科技、新经济、新服务、新能源、新材料、新农业、新模式。这并不意味着企业需要实现全面创新,但需在某一点上存在创新特质,而对于那些传统行业,要想实现新服务、新能源、新材料等,可能耗时长、成本高、风险大,商业模式创新便成为了一种较好的选择。

二、商业模式的敲门砖作用

商业模式表达的是企业从价值定义到价值创造与传递再到价值获取的经营逻辑。在“魏朱六要素商业模型”中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并包含以下要素: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每个要素都反映了交易结构的一个侧面。商业模式创新可能源于六种要素中的任何一种。交易结构中的角色,即利益相关者他们都有具有独立的利益诉求,有相对独立的资源和利益的输入与输出。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一定是一个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务使系统持续达成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因此判断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否是成功的商业模式的一个重要标准,即赢利,持续的赢利。因此具有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应是依赖于稀缺的资源、学习曲线或是很难被模仿。合理披露自身的商业模式及商业模式是否可以体现其能够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价值最大化,是企业成功打开创业板大门的敲门砖。

三、商业模式的“预见功能”

1.商业模式是企业运营的放映机。通俗讲,企业披露的商业模式就是在描述企业现在甚至短期的未来所开展的活动,通过这一“故事性”的描述,信息使用者才能沿着“故事”的情节去预见未来,了解企业是如何赚钱的,能否给予认同。

2.商业模式是释放新生产要素价值的转换器。有时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未必一定带来更高的企业价值,它们可能会受到原有商业模式的干扰,要使得新要素投入生产,并实现市场化,最终获取价值的目标,需要新型的商业模式带来的转换作用。商业模式的披露可以让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否可以最大化地释放生产要素的价值。

3.商业模式是当今世界竞争的焦点。彼得・德鲁克就曾说过:“当今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现在越来越多的产业卷入“红海”之中,在已存在的行业和市场,采用传统的竞争方式与同行业的企业展开针锋相对的竞争,同质化严重,产能过剩,差异化和成本领先战略已经无法保证企业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其以较弱的力量参与竞争,不如转换思维,打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的产业,是否可以发掘潜在的顾客主张,是否可以创新顾客价值创造和传递的过程。因此,商业模式是打破传统边界,开辟并占领新的市场空间的利器,信息使用者可以凭借企业披露的商业模式判断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及其竞争力。

对商业模式进行披露,能够满足监管机构、市场投资者对于企业当下和未来成长性及可持续发展的预期需求,对于企业能否成功在创业板上市及获得资本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篇13

一、 引言

在创业企业商业模式生成的过程中,创业者更喜欢为了实现战略柔性会牺牲交易效率,因为这种方式能够使创业者改善其商业模式,从而当目标市场面临更激烈竞争的时候,创业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相关者承诺(Santos & Eisenhardt,2005)。本文聚焦于创业企业成长阶段,以商业模式生成和调整为切入点,系统探索创业者如何构建并调整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而实现创业企业成长。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更好地指导创业者提升创业活动质量并降低创业失败率,更有助于缩小我国创业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 文献回顾与概念界定

近年来,商业模式日益成为管理学界和实践界持续关注的焦点。目前商业模式的概念林林总总,一些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与价值有关,既包含价值创造也包含价值获取(Johnson et al.,2008;Teece,2010;Zott & Amit,2011),强调商业模式的价值属性。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是实现技术或机会潜在商业价值的架构或逻辑(Timmers,1998;Chesbrough & Rosenbloom,2002)。还有一些学者强调新兴市场下的商业模式是为了共享价值而与利益相关者互动并阐明市场边界的结果(Holloway et al.,2010;Aspara et al.,2011;Verstraete et al.,2012)。本文主要采用Zott等的研究定义,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了为了通过开发商业机会而创造价值所设计的交易内容、交易结构和交易治理,它是超越核心企业的跨边界相互依赖的活动系统。

从上述总结可以看出,商业模式的定义多是在成熟企业情境下界定的,并主要集中于商业模式的构成组件及其与绩效的关系,忽视了创业企业市场规则、规范和市场边界被清晰界定和被广泛接受之前,商业模式是如何生成和演化的问题。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商业模式的起源与生成过程(Verstraete et al.,2012;Holloway et al.,2010;Moyon et al.,2012;Cavalcante et al.,2011)。有限的可得证据表明,商业模式是通过一个复杂的生成过程才得以确立的,这是因为创业企业通常会面临不确定性。Andries等(2007)对七家企业的案例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发现其中四家企业选择不偏离最初的商业模式,管理者这样决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先行者优势以及稳固现有商业模式来获得融资,二者分别可以视为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然而,由于初始商业模式的结构不合适,这四家企业必须在两到四年内对其进行修正,但代价很高,另外三家企业则采用了商业模式逐步浮现的战略,这就规避了对企业进行彻底改造的问题,体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哲学,并且通过快速、可调整的学习建立了更加有效的商业模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