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能建筑的现状

智能建筑的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智能建筑的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智能建筑的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智能化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建筑智能化研究和开发的速度。

二、智能建筑的含义

智能建筑(即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智能化)是为了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建筑物的功能、环境及高效管理的智能化要求,逐渐发展起来的以建筑为平台,将通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设备自动化及在此基础上的系统集成和服务管理进行优化组合,进而形成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就是 BAS(楼宇自动化系统)、CAS(通信自动化系统)和OAS(办公自动化系统)三者通过 SCS(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有机集成,智能化在此基础上通过 A+3C 实现的,其中 A是指现代建筑技术,3C 是指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及现代控制技术。

从广义上讲,智能建筑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建筑,它是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技术的结晶。 具体来说,它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建筑本体提供基本或配套设施、并成为建筑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用户及周边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虽然每幢智能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是根据使用要求、投资额度、经济效益及工作效率等因素而各不相同,但其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主要有:

1、共享信息资源;

2、提高工作效率和提供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3、楼宇采用计算机集中控制和管理, 以减少管理人员和节约资源;

4、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工作性质的多样性。在信息化社会中,办公室工作已从日常的事务处理转向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办公环境已逐渐成为企业集团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和决定因素之一。 智能建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已逐渐成为产业活动的中心。

三、智能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随着信息技术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智能建筑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比于智能建筑的先进水平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一些智能建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

1、对智能建筑的研究不到位

我们对智能建筑的认识和产品的使用大多是在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在其基础上的改造和创新,我国建筑业对智能建筑的理论方面的研究和相关的技术产品的开发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关于智能建筑学术文章和刊物来讲,我国较为专业的智能建筑理论著作很少,而且对于智能建筑的建设规范也是迟迟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没有充分的专业的理论指导前提下,我国的建筑行业就看好现在的智能建筑的优势大力建设智能建筑,所以只能照搬国外的技术加上自己理解进行建设施工。最后一座座的智能建筑在没有明确建筑方向的前提下建成了,难免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智能建筑的发展和使用也没能如人所愿。

2、缺乏智能建筑的施工人才

对于智能建筑的发展,我国对智能建筑工程的规划水平、设计水准和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还不是很强。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关于智能建筑的标准化的规范,也没有成立一支具有高素质和高施工水平的施工队伍,加上对智能建筑的专业工程师的缺乏,整个智能建筑的施工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没有高水准的智能建筑设计师和专业工程师作指导,智能建筑的建设和规划就往往取决于建设商的要求,设计方案缺乏对整个智能建筑全面性和长远性的考虑,这就不能保证很好的智能建筑的质量。另外,智能建筑的施工人员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建筑技术的层面,对智能建筑的整个系统不熟悉不了解,也没有进行过相关的专业培训,这就导致了智能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顺利。

3、智能建筑的技术存在缺陷

智能建筑的建设在技术层面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在网络频宽方面收到了技术上的限制,对于数据传输量大需要宽阔的通讯空间等等,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完整的合理的数据模型,这样就使得智能建筑的建筑系统的自动化设施和控制系统之间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数据转换和交换。另外,对于先进的通讯设备和数据的安全性之间存在着技术层面的缺欠。对于智能建筑行业,涉及到的技术知识甚广,而且要求建筑对信息和自动化控制水平的发展应变能力很强,一个成功的智能建筑是各行各业的高新技术的结晶。因此,如果没有一支专业的稳定的技术人员团队,那么智能建筑的质量水平就达不到国际水平

四、解决对策

建筑智能化要坚持绿色建筑实施原则,倡导“经济、实用、先进、可靠”的理念,保障系统高度集成、安全可靠、同时要考虑到系统的升级性,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需求,推动智能建筑健康发展。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国内外对智能建筑的界定还不统一,主要是囚为建筑智能化所用的科技成果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地在更新。所以,一此投资商对智能建筑不理解,对建设的建筑心中无数,台目投资却建出了低智能的建筑。智能建筑是通过综合布线系统将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通讯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有机的综合,实现大楼各设施的合理运用、高效竹能。社会上有很多误导性的宣传,存在4A, 5A, 6A, 7A的宣传,实际上,A越多表示系统化集成度越低,建筑设备无法统一集成到自动化系统上,内行人看了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非常有必要举办大型的智能建筑技术交流大会,普及智能建筑的基础知识与技术,提高投资商的认识,转变投资商观念,确保建设的智能化建筑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

2、建设高素质的智能建筑设计队伍

不能过于依赖国外的智能建筑设计队伍或者系统集成商,我国要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智能建筑设计队伍。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只是整个建筑物设计工作的一小部分,智能化设计与整个建筑息息相关,要完全服从于建筑的设计需要。我国因为智能设计与建筑设计不符,出现了很多设计事故,因此,建筑物的设计工作要以建筑专业为基础,同时协调好各专业的关系。为了促使智能系统设计和建筑设计有机配合,有条件的设计单位要进行专业调整,有效结合自动控制、信息、计算机、通讯等专业,建设智能建筑设计队伍。在智能建筑中,建筑设计单位作为主体设计单位,系统集成商作为配合单位。

3、加强规范化管理

加强建筑设计工作规范化管理是智能建筑实施的重要环节,实施中要严格按照国家建设部规定的智能建筑设计工作管理要点展开。对工程质量进行时时监理。工程管理中要把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分开,引出第三方监理机制,确保工程质量。为了保证投资的产出最大,对已建成的智能建筑,在正式使用前要经过有关的评估机构评估,通过后方可使用。对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系统运行阶段都要实施监督,确保质量。

4、加强技术培训,培养专门管理人才

智能建筑对物业管理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如果不了解智能建筑,就不能向设计单位提出合理的设计需求。智能建筑发展迅速,设备和技术的更新较快,管理公司的员工必须经过培训,掌握操作系统后才能上岗。智能建筑专门管理人员的培训要通过专门的培训机构,使物业管理人员掌握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和机电设备的知识。

五、结束语

根据当前建筑智能化技术的现场,需要我们不断的对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提高建筑的智能化水平,使其能更好的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的条件。

篇2

引言

自从1984年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建筑,这一名词就立刻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目前,由于建筑智能化的概念越来越宽广,各个国家对其内涵的描述也各有侧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1 智能建筑的定义

智能建筑是智能化了的建筑,就是具有了智能性质或状态的建筑。

智能建筑的概念,在20世纪末诞生于美国。第一幢智能大厦于1984年在美国哈特•福德(Hart Ford)市建成,随后,在欧、美、日及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我国于90年代才起步,但迅猛发展势头令世人瞩目。

智能建筑系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智能建筑是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必然产物;是多学科、高新技术的巧妙集成;也是综合经济实力的象征。大量高新技术竞相在此应用,多功能可视电话、多媒体技术、电子邮件、卫星通讯、计算机国际通讯网络、智能保安与环境控制已不陌生;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能量无管线传输等最尖端的高科技也会在这片沃土上扎根成长。因此,为保持定义的严谨,不宜对设备与技术限制得太具体。

2 智能建筑的特点

像电子计算机技术得以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样,智能建筑不是少数人的杜撰,而是适应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条件的必然产物。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人们的脑力劳动急剧增加,相当多的人长期生活、学习与工作均在大厦中,办公室变成第二个“家”,因而,对办公环境与物质文明的追求达到了空前的程度。除要求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外,更要求具备现代化的办公与通讯环境,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可知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领域的最新信息;手不提笔,便可利用上述情报,完成科研、设计,甚至重大的国际商贸交易。概括讲,智能建筑的优点如下:

2.1 创造了安全、健康、舒适宜人和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办公环境。现在,不少大厦的中央空调系统不符合卫生要求,往往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而智能建筑首先确保安全和健康,其防火与保安系统均已智能化;其空调系统能监测出空气中的有害污染物含量,并能自动消毒,使之成为“安全健康大厦”。智能大厦对温度、湿度、照度均加以自动调节,甚至控制色彩、背景声音与味道,使人们像在家里一样心情舒畅,从而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2 节能。在满足使用者对环境要求的前提下,智能大厦应通过其“智慧”,尽可能利用自然光和大气冷或热量来调节环境,以最大限度减少能量消耗。按事先在日历上确定的程度,区分“工作”与“非工作”时间,对室内环境实施不同标准的自动控制,下班后自动降低室内照度与温湿度控制标准,已成为智能大厦的基本功能。利用最新技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是智能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其经济性也是该类建筑得以迅速推广的重要原因。

2.3 能满足多种用户对不同环境功能的要求。智能建筑要求其建筑结构设计必须具有智能功能,除支持3A(或5A)功能的实现外,必须是开放式、大跨度框架结构,允许用户迅速而方便地改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或重新规划建筑平面。室内办公所必需的通讯与电力供应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通过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在室内分布着多种标准化的弱电与强电插座,只要改变跳接线,就可快速改变插座功能,如变程控电话为计算机通讯接口等。综上所述,智能建筑的灵活性与机动性极强,一天之内,使你的办公环境面目一新已不足为奇。

2.4 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办公条件。在智能建筑中,用户通过国际直拨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与统计分析等多种手段,可及时获得全球性金融商业情报、科技情报及各种数据库系统中的最新信息;通过国际计算机通讯网络,可以随时与世界各地的企业或机构进行商贸等各种业务工作。空前的高速度,大大有利于决策与竞争,这就是现代化公司或机构竞相租用或购买智能大厦的原因。

3 智能建筑的适用范围

在国外,智能建筑已获得巨大发展,开始人们只认识到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的必要性,故出现智能型写字楼、办公楼与综合楼等,并广泛用于商业、工业、交通、科研、政府办公与医院等场合。今日,智能建筑以其强劲的生命力与突出的经济效率,迅速向纵横发展。在发达国家,愈来愈多的单身贵族与职业妇女置身竞争而无暇处理家务,为适应这种社会发展的需要,智能住宅应运而生。其主要特点是:

通过自动防火、门禁与防盗系统保证安全性;通过中央监控系统保证家庭环境的健康与舒适;通过24小时电子信箱、国际直拨电话与计算机通讯网络系统,提供了与国内、外及时快速通信的手段,使通讯、咨询与社会服务实现智能化;应用多媒体等高技术,提供了学习、娱乐与工作良好的环境,并实现了自动管理家务。家务劳动完全自动化,自动烹调、水电煤气自动节能运行与自动计费,商品咨询与购物不出门。学习靠电脑,医护也靠电脑,自我检测健康状况的同时,与外部医疗机构联网进行诊断与预防。在智能住宅中,可以人工模拟空气流动、日照、风雨声与鸟鸣,使人置身于大自然中。

4 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规律的需求以及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紧迫地要求智能建筑和智能化小区的规划、建设、投资、管理具有较高的水平,因此无论是设计单位、产品供应商还是建筑开发商都应以系统工程的科学管理方法面对日益发展的智能建筑市场。随着智能建筑范围的扩大与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城市建设规划的变革,智能街区、智能城市在不远的未来必将提上日程。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智能建筑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设计理念还是实施管理都不够完善、成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设计意图跟不上用户的需求,建设投资思路保守,工程建设水平不高,工程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如某些开发商只将智能建筑做为卖点炒作,片面的考虑成本降低而不去深刻地剖析用户的实际需求,跟不上科技进步的步伐,甚至因投资资金、系统整合等原因无法竣工,导致工程延期、投资浪费;有的智能建筑虽然已投入使用,但智能化的功能名存实亡,不能正常工作。以上种种原因造成相当大的一部分智能化系统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导致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

因此,与普通建筑相比,智能建筑对设计、施工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智能建筑的出现促使大量的电信信息、自动化、工业控制等产业迅速介入,但只是掌握了新产品和新技术不等于能做好智能建筑工程。智能建筑包涵着深刻的技术内涵和管理内涵,既有系统各自的技术要求和应用特点,又有各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连接;各系统既有先进性和适用性,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和协调性。只有遵循工程规律、遵守工程规范、符合设计要求、严格工程验收、保证工程质量,才能做出好的工程。

另外,目前我国颁布的《建筑节能智能化技术导则》、《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等标准及规范,仅对智能建筑、智能化小区的设计与施工起到指导和导向作用。但在建筑智能化系统研制方面,我国还缺少相关的技术标淮与规范,导致国内的建筑智能系统大都采用国外进口的产品。因此,应制定并颁布适合我国同情的建筑智能化标准,以指导我国建筑智能化技术的正确发展。

总之,智能建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和深远的发展潜力,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便利之处,更顺应了科技进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只有将设计、施工、验收、管理等各环节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使建筑物具有智能的“大脑”将是一个不朽的建筑主题。

参考文献:

[1]孙涛,姜虹. 关于智能建筑及其高速计算机网络FDDI的简要介绍[J]. 林区教学,2001(04)

[2]沈时迪. 国际上生态智能建筑发展趋势[J]. 住宅产业,2009(07)

[3]李旭. 智能建筑浅谈[J]. 中国科技信息,2005(07)

篇3

中图分类号:X799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和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工程智能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并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势,出现了诸如智能建筑、智能小区、智能家庭、智能工厂、智能街区、智能城市等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毋庸置疑,建筑工程智能化给建筑环境的改变和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一、智能建筑的特征

虽然智能建筑已取得广泛的应用,但是国际上关于智能建筑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C314-2000)对智能建筑的定义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于一体,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智能建筑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部分: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即通常所说的3A。后来又增加了智能防火监控系统(FAS)和保安自动化系统(SAS),所以又称5A系统。其中,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是智能楼宇设计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城市住宅建筑智能化的现状

我国对智能建筑的最大贡献是住宅小区智能化建设。在上世纪末在中国开展的住宅小区建设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住宅小区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为住户提供先进的管理手段,安全的居住环境和便捷的通信娱乐工具。这和以公共建筑如酒店、写字楼、医院、体育馆等为主的智能大厦有很大的不同,住宅小区智能化正是信息化社会,人们改变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体现。推动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的主角是电信运行商,他们试图通过投资建设一个到达各家各户的宽带网络,为生活和工作在这些建筑内的人们提供各种人们需要的智能化信息服务业务,用户通过这个网络接受和传送各种语音、数据和视频信号,满足人们信息交流、安全保障、环境监测和物业管理的需要。以此网络开展各种增值服务如:安防报警、紧急呼救、远程抄表、电子商务、网上娱乐、视频点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以及其他各种数据传输和通信业务等,并以这些增值服务来回收投资。目前虽然还有人对这种发展建筑智能化的思路持怀疑态度,但建筑智能化已成为房地产行业最热门的话题。更重要的是他将会改变人们进行建筑智能化建设的技术路线和运作模式,也许这标志着智能化已经突破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范畴,而逐渐延伸至整个城市、整个社会中应用。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于1999年底颁布了《全国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稿),导则计划用5年时间,组织实施全国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示范工程,以此带动和促进我国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以适应21世纪现代居住生活的需要。信息产业部于2001年出台了《关于开放用户驻地网运营市场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关于开放宽带用户驻地网运营市场的框架意见》。将在13个城市首先开展宽带用户驻地网运营市场开放、管理试点工作。摸索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技术标准,进而在全国推广,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宽带建设。

三、城市住宅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1、提高对建筑智能化的认知

在很多年之前,智能建筑这一名词已经被提了出来,但是长期以来都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现阶段,加强有关智能建筑的基本认识,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向将智能建筑的发展引向正途,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3A是智能建筑的核心,智能建筑通过综合布线系统规划和综合了三个系统,极大提高了建筑各项设施运转机制的效率,使其更加合理和环保。目前,社会上相继出现了一些建筑公司的4A、5A等宣传,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越多的A只能意味着越低的集成程度。因此,建筑行业的相关人员应该积极普及和宣传各种建筑智能化知识,使全行业的智能化建筑意识得到显著地提升。如果缺乏必要的宣传,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智能化建筑就无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更好地被建设出来。

2、智能化建筑将实现无障碍发展

在当前建筑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制约了建筑智能化的发展,建筑智能化的发展涉及到多种复杂的机构和环节,管理不善将会造成程序繁杂,浪费时间,也会对建筑智能化的发展制造一定的障碍。随着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变革,今后可以将建筑智能化的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进行管理,促进了系统内各项业务的发展,例如在建筑智能系统中,能够预见消防服务业、物业管理等,其他的项目也都能够得到升级管理,这是今后建筑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也是能够很快实现的目标。

3、云服务、物联网”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云服务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已在各大行业取得了广泛应用。将其用于建筑智能化的建设,对于提高智能建筑设备的管控、资源信息共享等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建筑设备管控和日程服务等方面可考虑运用云服务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促进建筑工程智能化的革新。

4、实现技术发展与生态环保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在经济得到发展和建筑业实现繁荣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生态的恶化和环境的破坏,因此说在今后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在保证建筑智能化的同时,实现其发展和生态环保理念相结合,实现绿色建筑的发展。所谓绿色建筑,就是综合的运用当今生态学和建筑学的知识,综合其他的科学技术成果,把建筑住宅区域打造成为一个生态型的活动范围,为居民提供一种自然气息浓厚,生态环境良好,生活舒适和谐的环境。绿色生态建筑是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就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与智能建筑的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说,建筑智能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与生态环保建筑相结合,在建筑设计上既体现出智能的优势,有能够充分展现出生态的理念,这是今后智能建筑发展的大趋势。

5、大力推动建筑智能化结构和材料的发展

建筑智能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要与绿色生态环保理念相结合,还要推动系统结构的升级和新型材料的更新发展。例如可以进行修复混凝土的应用,即在混凝土中加入装有树脂的空心纤维,当结构的构件超过标准出现裂缝时,里面的树脂就会自动流出进行粘合;再如智能化平衡结构的应用,使建筑物的结构趋于平衡;光纤混凝土也是新型的材料,将其应用在建筑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情况,显示出结构的安全性能和程度。由此可见,建筑智能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向着高科技和新材料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适当的扩大区域范围,使智能化建筑涵盖医院、社区、公共场所等因素,使我国的建筑智能化朝着智能化小区和智能化城市的方向发展。

6、建筑结构本体的数字化、智能化

从智能建筑的定义可以看出建筑智能化主要是对建筑环境、设备及人们日常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管控,而对建筑本体的数字化、智能化却没有考虑。建筑结构作为智能建筑的主体,其健康安全状况等对于建筑智能化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未来的建筑智能化应包括建筑土木结构的数字化、智能化,可利用生物智能技术,将智能传感器、驱动材料、修复材料运用于建筑土木结构,实现建筑结构健康安全状态自监测、自诊断、自适应、自修复等特异功能。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信息化已经成为今天的发展趋势,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建筑智能化的发展,也成为当今建筑行业的发展主流。要继续投入人力加强应用研究,促进我国建筑智能化的发展,为其发展开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篇4

1.1设备自动化系统与通信自动化

智能住宅的智能化是从小区设备自动化开始的,住宅设备自动化是以计算机控制、管理为核心,对空调、水、电、煤气、火、天然气、电梯等设备检测,以节约能源、减少经济上的开支、和增加便捷度为目标,来进行一体化的检测和调控。卫星和网络电视是与外界沟通的关键,是取得消息的关键途径,是增加信息流通的重要手段。该系统如电话、传真、可视电话、计算机等,可实现高速信息传输和信息交换及电子邮件,确保住宅内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电视信息的高速流通,与住宅小区、市内、国内和国外等有关部门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1.2紧急情况求助系统

紧急情况控制系统是指在出入口时进行适当的管理控制。对住宅管理极为重要的内容大致是确保住宅、住户的安全。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求助情况,在室内应当安装红外报警探测器、烟感探测器、可燃气体泄露报警探测器以及紧急按钮装置等。当住户家中无人时,能够将家庭内的防盗报警系统统一设置为防止状态,而窃贼闯入时,报警系统能够自动发出相应的警报并向小区安防中心报警。而当室内的煤气、烟雾超过正常指标时,可燃气体泄露报警探测器、烟感探测器就会及时发出信号,告知管理中心,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因此,当家中有老人或孩子生病或者其它紧急情况发生时,就可以通过紧急按钮向管理中心求助。

1.3停车场远距离感应系统

该系统运用于管理停车场的进出车辆,这一项目采用远距离感应式ID卡技术和电脑技术,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远距离读取卡片信息,在以往的过程中,用户进出小区需要开窗伸手接受卡片,极为不方便,这项技术运用到小区中后,在车辆驶近道闸时,附着在汽车前方的配套设施就会做出反映并读取卡片用户的信息,栏杆可自动升降,电脑也能准确记录相关车辆的出入停车场时间。第二是结合电脑进行管理。每个用户车辆的相关资料储存在电脑中,不管是车牌号码、车体形状、车身颜色、车辆正面清晰照片、车主电话、姓名、单位以及住址等都能准确记录在案。在车辆进出小区时,所有的备案信息都会出现在电脑上,为小区物业的监管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还能有效的防盗。

1.4智能建筑施工人才相对缺乏

在智能建筑发展中,我国对于智能建筑工程的规划以及设计水平,还有施工队伍技术能力还有待提高。当前没有智能建筑相关的行业标准,找不到较高素质的高水平施工的队伍,再加上与智能建筑相关的专业工程师人才的缺乏,智能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难以保证。由于未经过专业的智能建筑工程师以及设计师的工作指导,智能建筑的建设以及规划完全由建设商的要求来决定,设计的方案也没有考虑到智能建筑整体的全面和长远性,所以智能建筑的质量很难有所保证。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很多都是按照传统建筑技术来施工,由于未经过相关的培训,根本不了解整个智能建筑的系统,所以智能建筑的发展与建设并不顺利。

2住宅建筑智能化发展趋势

2.1高科技家电普遍化

在科学技术的导向下,家用电器的新产品必然会具有信息集成化这一特点。家用电器厂商们通过将功能不断强大的微电脑芯片植入产品来提高家用电器的自动化水平,完善功能。而且随着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平台标准化,信息家电的产品种类会越来越多,功能会越来越强大,集成度会越来越高。将来的家用电脑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处理和存储设备,它可能会集数字电视、音响、可视电话等功能于一身,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庭信息终端设备,互动电视、VOD点播、上网冲浪等都将成为基本功能。目前很多公司已经把信息家电列为下一步的重点发展计划,比如微软(Microsoft)的“.net”计划,联想(Legend)的“.home”计划,目的就是要将传统的信息技术产业向信息家电行业转变,因为这里蕴藏着无限的商机和广阔的市场。

2.2家庭INTERNET和住宅智能化控制系统的技术应用

家庭综合网络的出现是住宅智能和信息产品不断完善和投入实际应用的必然结果。因为所有智能产品功能的实现都有赖于信息的传递,传输介质必不可少,而目前国内的发展还非常的不完善,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各种技术和协议互不兼容,致使住宅内的布线网络纷繁杂乱,不仅增加了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管理和维修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难度。统一协议、统一介质的家庭综合网络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是可以预见的发展趋势。统一的网络必然要求统一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实现功能完善、可操作性好、利用价值高的住宅智能化控制,相信随着信息家电的普及和家庭网络的进一步完善,住宅自动化控制系统将越来越成熟。

2.3物业管理愈加智能化

想要物业公司和开发商以及业主的拥有利益双赢,就需要把物业管理系统与多样化的智能化系统相结合起来。使住户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便利和满意,其住户不管在任何位置,都能够对住宅进行综合性的远程管理,但对于物业公司而言,大大降低了工作管理的成本。 2.4加强对智能建筑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

篇5

中图分类号:U41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对于建筑智能化系统来说,它是以建筑为平台的一个智能化建设的过程,旨在通过更加完善和现代化的建筑规划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和生活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化建筑体系更加丰富,其中包括了通讯、办公以及建筑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与此同时也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他们之间的有效配合与优化,极大的提高了建筑的整体性能,并使得其更加多样化,为人们展现出了一个高效而且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当然,区别于以往的工程建筑设计和管理,智能化建筑的监管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为了更好的确保工程质量,我们要进一步的加强对智能化建筑系统的了解,对其当前的监理现状加以有效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展开监理工作,并提高其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的基本认识

智能化建筑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他不是单一的,而是涉及到多个建筑管理单位或者是机构,其中包括建筑管理业务以及相关的设备生产商以及供应管理者等,在智能化建筑管理体系当中我们需要协调和处理好这些关系,尤其是在工程监理的过程中,如何确保确定不同的责任主体,不同责任主体所承担的责任权限等,这些都要有详细的认识并准确的加以区分,以更加规范化的监管系统来保证监管的有效性。下面,我们就针对智能化建筑管理体系中的几个重大关系进行有效的说明。

1、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业主间的关系。对于监理机构来说,它是接受业主委托来承接监理任务的,在确定监理任务和主体之后,作为工程监理人员就要进行有效的建筑规划分析。其中对整个智能化建筑系统的设计、对工程承包商的选择以及系统安装建设管理和控制的问题都要重视起来,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监理的相关要求加以落实。在以往的一些工程监理过程中往往因为职责权限的推诿而使得建筑的系统设计没能够取得实际的效果,进而严重的损害了广大业务的利益,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监理的过程中重视起来。

2、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需要处理好和设备供应商以及系统承包商家之间的关系。对于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统监理来说,签订和业主之间的监理合同就是一种权责的商定。工程的监理需要以这些合同为基本的前提和依据,并按照其中确定的相关标准来予以落实,确保其得以有效的执行。在这个过程中,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监理与被监理关系。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我们对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监理等也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其中我们了解到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工程监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协调管理工作,也要注意工程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下面,笔者就将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

1、做好系统承包上的选择以及相关建筑设备的选型管理。在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作为监理机构需要按照业主的相关要求来制定一份详细的、科学的项目招标书,并做好对它的审核。在项目招标书完成之后就要及时的组织招标工作的实施和开展,并及时提供技术咨询。与此同时,在选择承包商的选择上,工程监理机构需要做好对参选承包商资历以及工程管理现状的分析,进而确定高效率的施工团队。

2、施工准备阶段工程监理分析。在建筑智能化系统进入工程监理阶段,作为监理几个就要全面做好施工组织计划的审核和监督。对于承包商制定的组织施工方案等进行审核,并及时的了解供应上工程承包以及设计安装的现状,对于设定好的设计方案我们要进行有效的监督,按照相应的施工报批手续进行施工,实现规范化的施工。与此同时,在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阶段,作为监理工程师需要重点做好相关的智能化设计该段分析,并提交相关的设计概算。其中,在施工图阶段,需审核施工图预算,审查设备。而对于相关的建筑材料价格定位也需要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套用定额是否恰当,是否突破投资,必要时作为工程监理机构需要提出改进措施。此外,按照设计合同及国家相关规定验收设计文件并归档。

3、施工安装以及调试阶段的工程监理分析。施工安装以及调试是智能化建筑系统建设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施工设备的检验,以及施工进度的控制等都是我们要重视起来的,对于监理机构来说要重点做好相关设备的质量监理,确保所选择设备符合施工标准的要求。与此同时,建筑智能化系统也是一个系统化的控制系统,因此需要重点做好各个系统之间的调试工作,监理完成之后形成有效的调试报告,及时排除其中存在的问题。

4、建筑智能化系统试运行阶段的工程监理。组织实施系统试运行,协调业主、物业、系统承包商间关系,明确职责界面。明确相互之间的职责是优化智能化建筑管理的基本保证。监理的过程中需要审核系统技术和人员培训的相关资料,同事做好系统操作规程以及设备运行记录的审核分析。在进入建筑工程系统的验收阶段,监理机构需要审核系统竣工资料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按设计要求和合同条款对系统性能及试运行情况进行审核,分阶段、分步骤协助业主组织系统验收,协助业主组织第三方测试与行业主管部门验收,督促落实系统保修责任书,按工程合同、设备供应合同、变更记录审核系统造价决算。

三、结束语

随着城市信息化发展进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有了蓬勃发展的机遇,如何在一些投资大、技术新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中实现投资、质量、进度的有效控制,对包括业主、监理、承包商之内的各方人员都提出了极高的专业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的要求,而作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人员,则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加强专业知识和工程管理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自我充电,以适应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应用图解 朱成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

篇6

一、 引言

智能化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高效、安全、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二、当前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的现状

(一) 建筑智能工程化发展现状

①发展水平低。由于我国智能建筑目前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功能短缺,运转失灵,甚至个别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无法完工,进而导致了整个工程延期,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投资浪费。②社会需求高。在我国对于建筑智能化的需求量现在还比较高,在各地都掀起了一股建设节能环保型建筑、绿色建筑的热潮。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资料显示,智能化系统为我国环保节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此系统,智能建筑在设备的维护、能源节约、管理方面的投入、维修次数、设备更新换代等方面都可以为我们节省出一笔很大的费用,其大概相当于全周期成本的20%。

(二)建筑智能化工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建筑智能化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由于其发展历程短等方面的原因,当前建筑智能化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缺少系统规划理念。由于建设单位对智能化系统的理解深度还不够,因此,常常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的要求,而承包单位对以需求为主导规划理念的缺乏,最后导致仅仅简单以技术系统的数量堆砌为衡量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进而使整个工程的有效性降低。

②施工管理模式落后,现场管理混乱。由于智能化系统技术相对复杂,且技术更新也非常快,所以加大了总承包方、建设单位以及监理方的管理难度。经常是要么管理力度不够,要么仅简单当作传统的电气工程来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频频发生路由矛盾、空间矛盾、接口矛盾等等,不仅费钱、费力、费时,而且还可能造成系统缺陷严重的后果。

③重建轻管现象普遍。建设单位往往只重视建设的过程,而忽视了竣工后的维护,对维修人员和使用人员的培训也过少,而且经常出现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过关、介入晚、人员结构配备不合理等情况。通过对以上不良现象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在建筑智能化建设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和阶段出现问题都会对其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从每个细节做起,严把质量关。

三、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特点

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是一项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成功实现,需要以施工管理技术、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作为支撑。另外,它又是一项建设工程,因而必须科学地进行投资和工期规划等方面的设计,并按照建设总体总目标进行全程的投资控制、进度控制以及质量控制。具体而言,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建设工程十分复杂,它不仅具有传统建筑电气的特点,同时还具有现代控制工程和信息化工程的相关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涉及的工程内容非常多。建筑智能化系统可分为通讯网络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等。如果按照专业来划分,其可以划分为二十多个子系统。

②涉及的协调和配合单位多。在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多个单位进行协调配合,主要有:监理单位、市政工程施工单位、项目管理咨询单位、安装工程施工单位、土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装修工程施工单位等等,而且这些单位之间的相互协调也非常复杂,给整个工程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

(一)“智能化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的选择

纵观国内外建筑智能化管理现状,项目的成功实施智能化工程项目,在项目建设初期要对其整体规划和优化的方案进行深入的探讨。而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解决总体控制和专业化分工之间的协调问题。因此在智能化工程项目中,一般采用“智能化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具体要求如下:

①此模式下各单项智能化系统工程分包合同的签订方式及原因。一般来讲应该由智能化工程总承包单位、建设单位以及分包单位三方共同签订合同。这样可以方便智能化工程总承包单位进行全面的管理,也便于分包单位服从总承包单位的管理和安排。有效防止总承包单位以各种理由向分包单位收取其它不合理费用。

②此模式下总承包单位完成的智能化工程原因和内容。总承包单位在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负全责。因此对于智能化系统中协调工作面大以及技术要求高的系统,应该由总承包单位来负责全面实施,而对于那些相对专一,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协调工作相对简单,协调面小的系统可以让分包公司来实施完成。

③ 此模式下必须指定分包的智能化工程的原因和内容。找出智能化系统中专业性强、保密度高、施工相对简单的系统,由分包公司来完成,可以为总公司节约一部分人力和物力,使其有更多是时间和经历投入到难度系数大的系统中去。那些可以由分包公司来完成的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电话交换机、移动通讯覆盖系统、微蜂窝通讯、有线电视及卫星接收系统、接入网设备、大屏显示、应用软件等等。

(二)智能化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的优点分析

①责任明确。智能化工程总承包单位在智能化工程项目的建设中负全责。由于其责任划分明确,所以可有效避免众多单项系统工程的分包单位,防止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故意推卸责任,可以有效减少在建设过程中协调环节造成的时间浪费。

②技术管理压力减少。智能化工程总承包单位有能力进行智能化系统的设计、策划和实施管理。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有非常高的可靠性要求,同时智能化系统本身还有很高的系统和技术要求。比如建设单位自行策划和实施该工程智能化项目,在人员配备和技术力量上会承受巨大的压力。而智能化工程总承包单位在此方面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力,可以使该工程项目克服诸多困难,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③ 有利于协调和智能化工程项目。有目的的进行协调和沟通是项目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其影响着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等诸多方面。承包单位在整个智能化工程项目的作用是协调和管理,他们利用自己擅长的技术和特长,制定整个项目的实施计划,以确保整个智能化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篇7

道路排水设计存在常见问题总的来说,道路排水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人行道的路面积水,原因就是采用了昂贵的花岗石、青石或釉面砖密封路面,加上汽车压上人行道造成路面不平整;立交桥下会积水,除了排水系统老化不够通畅外,原因就是地面径流太大,水量大大超过设计依据的历史资料;公交车站前的道路积水,除了施工质量外,也是因为路面硬化和车辆施压造成路基下沉所致等等。

1.随着城市道路建设的发展,市政建设部门已经习惯了把地表铺设成沥青、水泥的地面,不仅是马路,还包括人行道、广场,甚至房前屋后的空地。整个城市除了少量的绿地,大部分地方都已成为硬化地面,似乎这就是都市化和现代化。城市规模的扩大就意味着硬化地面面积的扩大。硬化地面是指用花岗岩、大理石、釉面砖、水泥和柏油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的城市广场、商业街、人行道、停车厂等地面。这类硬化地面首先是影响城市排洪。下雨时,这样的地面完全阻止了雨水的渗透,使不是污水的雨水也全部流入了下水道,加重了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厂的负担,事实上增加了市政建设的费用。

2.当前道路建设中,人们只注重人行道的美观,但是不科学不实用。下雨天渗水性能不佳,雨水横流;下雪天路面又湿又滑。城市建设,尤其是人行道这样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终极目的,应该是最大程度的服务于人,方便于人。总体来看,城市地面的“硬壳化”一混凝土、大理石、花岗岩的地面、广场、路面、人行道等,使雨雪等自然降水渗入补充地表的范围大大缩小,许多地方年降水量并未增加,但是,地表蓄水路径被堵,稍有大雨,城市排水系统就应接不暇,瘫痪失灵。有专家指出,大量的硬化地面造成不透水面积增加,渗水排水不畅,内涝灾害危险加剧;地下水补给减少,又超采地下水,易造成地面沉降。象立交桥下,原本就处于地势低洼地区,但由于地表无法渗水,再加上排水系统老化,就会直接造成严重积水。城市不透水面积的增加,使雨水不能直接从地表渗入地下,增加了地表径流,从而导致大量积水,造成交通阻塞。

3.雨水下渗量的急剧减少,影响了地下水的补给,大量的地表径流在雨后短时间内流失,会加剧水资源的短缺。其次,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城市地面直接影响着高度为地面以上一百到三百米的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城市

小气候。硬化地面的比热较小,受热后增温剧烈,这是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之一。而且硬化地面在晴天时含水分极少;蒸发热消耗远小于普通自然地面,因此更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并降低空气湿度,使城市小气候更趋恶化,同时使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难以沉降。有些硬化地面还产生了光污染。如釉面地砖的光反射率达67%~82%,比草地、森林以及其它毛面装饰物高十倍左右,已经足以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再就是不利于补充地下水。硬化地面阻断了雨水直接补充地下水的途径,使城市的地下水位难以回升,因而直接影响城市植被的健康发育,进一步加重

二、我国市政道路建设中的道路及排水智能建筑设计的完善措施

1.道路建筑中的人行道最好采用透气式步道板,效果极佳且成本低廉,既经济又科学。

这种采用混凝土制造的透气式步道板,这是―种防滑和渗水性能俱佳的透气砖,它的表面粗糙,防滑性能强于现已铺设的所有步道板,气孔多而粗大,在雨天里可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减少路面积水。还可以采用鹅卵石铺砌、石块拼砌、石板铺设等方法,而且通常采用路面比绿地高的办法。这些方法的共同优点,在于透气透水,不积水,非常环保等。

2.城市广场在设计中,排水应考虑广场地形的坡向、面积大小、相连接道路的排水设施,采用单向或多向排水。

一般的城市广场,停车场,人行道等等都应该尽量采用地毯式混凝土草坪或者其它生态路面砖。还有在路面砖的下面铺设井字型水泥肋框,在铺设路面地砖的时候,可以在砖与砖之间留有一定间距,对于已经铺设的不能透水的石板或者地砖之间可以深钻一个个直透路基底部的透水孔,建成的广场可以挖坑栽树,做到“绿地必须低于道路”,而且道路的坡面应向绿地倾斜

3.全面做好道路排水工程规划前期的调研工作,做到因地制宜。

要注意与给水工程,道路交通,环境保护,防洪等多方面的相互协调,要重视设计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以先进的技术和经济论证为依据,避免片面的因素干扰。

4.认真处理好道路与排水的关系

篇8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行业。从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到广大建设单位、行业从业人员,均认为在现代建筑中,智能化系统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的现状存在着很多问题。根据本人多年来专职从事这个行业的实践和体会,本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概括起来说有五个不到位,即设计不到位、施工不到位、监理不到位、检测不到位、验收不到位。五个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从目前已建成的工程项目看,能够达到功能要求的,建设单位满意的较少。这需要广大从业企业、从业人员及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努力。

设计不到位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单位主要是建筑设计院和系统集成商。无论是设计院,还是集成商,在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均存在各自的弱点,以致由于设计问题影响到工程质量。

建筑设计院专业配套,人才济济,但主要集中于建筑、结构、水、电、暖五个专业,能从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人员缺少。更何况智能化技术并非专一,要有这么广泛知识面的设计人员十分困难,而且这些人员要懂技术,还要熟悉设备产品。虽然有的设计院领导重视智能化系统设计,抽调设计人员组建专职的建筑智能化设计研究所,但要完全符合工程设计要求也做不到,以致设计院的设计图纸及设备材料表达不到施工招标的要求,更谈不上能指导施工。

系统集成商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大大多于建筑设计院,且大多对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技术比较了解,对设备产品也比较熟悉。问题在于这部分人员走出校门后未经设计培训,施工图设计质量较差。而且由于建筑设计中建筑、结构、水、电、暖各专业均由设计院设计,系统集成商只搞智能化设计,与各专业配合困难。从严格意义上说,系统集成商并非勘察设计单位。但他们取得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专项设计资质,成为专项设计单位,也有建设主管部门发的出图章。其实与建筑设计还有很大差距,这些企业甚至对校审也无规定。系统集成商企业领导对参与施工招投标投标文件比较重视,对于设计目的也想从建设单位中取得施工标,所以对设计并不重视。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依据主要是国家现行标准规范和建设单位的投资情况、功能需求。目前国内关于智能化系统技术的规范很多,但不够具体。

根据有关部门规定,建筑设计施工图必须经具有审图资格的审图公司审查,经审查合格才能取得施工许可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经审图公司审查的极少,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一方面部分工程项目在土建施工开始后才进行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由系统集成商设计的工程项目施工图更不会送审;部分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如果送审也由于审图公司未配备相应智能化设计审图人员以致走过场。施工图设计质量未得到有效监督。

建筑设计一般有三个阶段: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前两个阶段一般要经规划部门、建设部门组织的评审。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未与建筑设计一道委托,以致滞后未参加评审。部分工程项目智能化设计与建筑设计同步进行,但由于参加评审者为有关主管部门,以致智能化部分无人评审。

施工不到位

1.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单位一般由招投标产生。由于招标公司大多缺乏智能化系统工程招投标的实践和经验,在招标文件的编制,特别是招标内容和技术要求章节编制中缺乏针对性,套用土建施工招投标只要求投标单位描述一些施工组织、质量保证措施、施工进度安排、施工机械等内容,并按此技术标打分,根据不符合智能化系统技术要求,没有投标单位对系统设计图纸的理解,设备配置的完整性、先进性,对各子系统的优化建议或合理化建议等。技术标无技术内容,评标专家对投标单位的技术水平及能力看不出。

2. 设计单位在完成工程施工图设计时有一份主要设备材料表,但这个设备表作为施工招投标时的工程量清单则还有很大的距离。由于目前设计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设备表只有名称、数量;有的甚至连设备表都没有。所以业主在施工招投标时委托招标公司或预概算编制单位编制工程量清单,任务也很繁重,设备的技术性能指标(因设计单位一般不能指定设备型号),管线的数量,要在设计图纸上细查。工程量清单的正确性直接影响商务标的报价及评分。目前能正确编制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工程量清单的单位也很少。

3. 智能化系统工程商务报价的评分分值高达60,甚至70 分,以致商务报价可决定中标与否,系统集成商在投标时也重视商务报价。虽然目前主流评标办法为综合评分法与最低价中标评分法,实际上综合评分法也趋向于次低价。由于总的形势是低价中标,投标单位也只能报低价。在工程中要能用上著名品牌高档设备是困难的。虽然招标文件中推荐品牌为三个,性能指标完全一样不可能,往往为三个品牌中最便宜的那个设备材料品牌中标。系统集成商为了商务标取得好分数,不惜以低于设备供货商报价的价格直接投标,但中标后为了公司利润,以变更产品型号规格或品牌施工影响工程质量。

4. 目前有大量的工程施工并非中标单位在做,而是挂靠企业。这些挂靠企业低资质甚至无资质,人数少,管理成本低,可以低价中标,低价竞争能力高于管理规范的高资质企业。但由于低资质、无资质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施工能力较差,工程质量很难保证。

5. 项目经理到场率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招标文件中往往规定要一级资质的项目经理,系统集成商投标时也承诺为一级项目经理,但实际上往往是一般现场管理人员,施工时无能力指导手下工作,也缺乏方方面面的组织协调能力,勉强应付完成工程,不能把工程做精做好。系统集成商企业领导也一般重视标中标,不重视施工。

6. 系统集成商施工工艺与技术能力低于机电安装公司。本人有时也参加一些工程的竣工验收,发现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要整改的问题多于机电安装施工。例如很简单的一只弱电箱,从箱子安装,进出线缆管子固定,接地线的规格,线缆端子的标识等均存在问题,说明项目施工人员缺乏施工工艺的培训和技术。有的机柜背后线缆绑扎也存在问题,进出管线电缆井内十分无序,弱电管线敷设不规范影响到信号传输的质量。

检测不到位

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结束要经过检测,检测结论是评估工程施工质量的依据。目前,第三方检测得不到落实,有的仅一、两个项目经过第三方检测,有的工程甚至什么也不检测。建设单位也没有认识到检测的重要性。

验收不到位

工程施工完成后是竣工验收。质检部门有这方面的验收技术人员,但他们也缺乏智能化系统工程质检验收人员。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完成后必须进行专项验收,由质检部门、设计单位、行业专家等有关人员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审查,包括所有文件资料、竣工图纸及现场查看,对不符合规范的提出整改意见,以对建设单位负责,对工程负责。

结束语:

篇9

1.前言

近年来,随着智能化建筑比重不断加大,智能建筑受到雷电袭击问题也日益突出,对智能建筑用户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究其原因主要是智能建筑大多数属于高层建筑或者超高层建筑,高差相对较大,容易受到雷电、雷电波或者电磁感应灯袭击。同时智能建筑中设置有信息系统、网络系统以及中央控制中心等电气,而这些电气抗雷击性较弱,受雷电袭击破坏性较大。因此,必须在智能建筑建设过程中,安装防雷装置,以提高智能建筑抗雷击强度,保证智能建筑的安全性。

2.智能化建筑防雷装置施工要点

2.1防雷装置——接闪器

根据我国建筑物防雷设计规程的要求,在夏季雷雨时期,智能建筑必须安装接闪杆、接闪带或者接闪器。由于现代化智能建筑大多数屋面网格的现浇板均由100mm×100mm的钢筋绑扎形成,满足了建筑规程要求。因此,只需在建筑屋面周围安装接闪带,并在屋面重要位置设置镀锌圆钢材质的接闪杆对建筑进行保护,则不需再安装接闪网格[1]。再者,如果建筑屋面设置有金属材质管道,如消防管道和暖气管道等,则应该在金属管道敷设位置进行防雷接地,并与屋面处的防雷装置进行连接。如果需在屋面设置卫星天线,需在施工时,预设与等电位箱连接的子板。

2.2防雷装置——引下线

现阶段,很多智能建筑都通过柱筋中主筋作为引下线,而按照建筑物引下线操作规程要求,在以柱筋作为引下线时,必须通过气压焊来进行焊接,同时又专业部门进行焊接检测。所以,在对引下线焊接进行检测时,要求由主筋组成引下线不仅要通过气压焊进行焊接,同时必须气压焊接处设置长度在10mm以上的镀锌圆钢,在进行跨接焊措施。同时在每一层都通过焊接多个绑扎圈,以形成闭合环,注意焊接长度必须满足操作规程的要求。除此之外,引下线必须与建筑的圈梁钢筋、金属外墙及均压环等,进行电气连接。

2.3防雷装置——均压环

按照我国《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自智能化建筑30米起,并需以楼层中的圈梁钢筋作为防雷装置,即均压环,然后每隔一个楼层,即间隔大约为6米,利用大小为40×4mm的镀锌扁钢作为均压环,并在施工时预留与等电位相连接的子板。高度在30米以上楼层金属门、栏杆及窗户等金属物质应该与均压环进行电气连接,以防止建筑受到雷击[2]。同时均压环必须与智能建筑外墙处避雷引下线进行电气连接,并在预留等电位接地的时候,通过大小为40×4mm的镀锌扁钢,并在扁钢弯曲物质设置长度在10mm以上的镀锌圆钢进行焊接,焊接需满足操作规程的要求。

2.4防雷装置——等电位连接

通过等电位的连接,能够使得相同区域电压有所降低,并使得区域内部中的电位相等,防止建筑内的建筑设备,如计算机系统、电子系统等,由于电位差较大,而受到雷电袭击,造成严重的损害。等电位材料主要以大小为-40×4mm的镀锌扁钢为主。在智能建筑进入口处的金属管道、引下线及电缆等位置,设置相应的等电位连接点,并与周围相近的接地系统进行连接。对于智能建筑中没有带电的金属物品,如金属构件、外壳、管道、支架等,可以与周围相近防雷系统进行电气连接。对于进出口金属管线,则应与防雷系统进行电气连接[3]。

2.5防雷装置——综合型布线

通过对智能建筑雷击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智能建筑信号线路和电源线路布置不合理是导致雷击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将导线敷设到屏蔽性的金属桥架中,或者在线路外设置金属屏蔽,然后再进行敷设,然后将金属桥架与配电柜进行电气连接,而具有屏蔽性的金属管则与穿线位置进行接地,当线路进入建筑室内时,需再次接地。为了防止电池感应或者雷电流经过金属桥架时形成的雷电感应的产生,要求信号线路和电源线路需分开布置,不能设置在相同的管路内。同时不同信号线路也必须分开布置在不同金属桥架中,以防止信号线路间出现电磁干扰。

2.6防雷装置——电涌保护器

如果只能建筑在受到雷电袭击时,其防雷系统就会对雷电产生泄流,部分雷电就会通过信号线路或者电源线路进入智能建筑的电子设备中,而电子设备本省抗雷性能较弱,就容易受到雷电的破坏。所以,在安装电源系统时,首先要在智能建筑总配电柜中设置一级的电涌保护器;其次,在每个楼层的配电箱内设置二级的电涌保护器;再者,当电源线路布置在信息控制中心、消防控制中心、空调中央控制室等地方时,并需安装三级的电保护器。在安装先好系统时,首先要在智能建筑进出口设置一级的电涌保护器;其次,当电源线路进入智能建筑关键部位时,并需安装二级电涌保护器。

2.7防雷装置——供电系统

在智能建筑安装的供电系统,必须为TN 2S型的供电系统,其特点主要是中性线N和接地线PE只能在变压器内的中性点位置进行共同接地,而在其余位置均不能进行电气接地。因为三相电源失衡或者线路受到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中性线N可能会产生零序电流,而接地线PE则出现不带电现象。所以,要求接地系统必须具有可靠且安全的基准电位,并在局部供电系统。

2.8防雷装置——接地系统

联合性的接地系统,即在智能建筑外部和内部安装颚防雷系统、供电系统均采用相同接地系统,同时要求联合性接地电阻值不能超过1Ω。在对智能建筑防雷装置进行检查的时候,必须对接地极,也就是建筑基础孔桩中的主筋与引下线、圈梁连接状况进行有效的的控制。基础接地主要是通过增加镀锌圆钢的焊接,使得焊接两面大于6倍的d值,二焊接单面则大于12倍的d值。如果接地电阻超过1Ω,接地与基础圈梁距离必须大于3米,并沿着建筑四周形成环型接地极。

3.结语

随着智能化建筑进程不断提高,智能建筑内部设置很多的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而这些电子设备抗雷击性较弱,容易受到雷电的袭击,对用户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要求在智能建筑中合理安装防雷装置,规范防雷装置施工操作,保证防雷装置施工质量,减少智能建筑雷击故事。

【参考文献】

篇10

1.前言

近几年来,国家对建筑节能越来越重视。也认识到我们国家的高速发展是在大量消耗浪费能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节约能源,事在必行。

建筑外门窗的保温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节能效果。目前现有的建筑外门窗检测装置都是要求安装场地要有一个足够大的房间,并且要求房间四周保温效果要好,房门要求保温,门关闭后密封要严实。房间的温度控制采用大功率空调器进行温度控制。用户很难提供出这样一个大小适当保温效果又好的房间,空调器的控温精度较低,很难满足测试精度要求。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总结过去生产同类产品的基础上,设计了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检测装置。该装置对房间的保温性能没有要求,只要提供一个能够容纳安装设备的房间就可以了。设备采用在冷热箱外部加装环境套层,在环境套层内安装温度调控装置。环境套层采用高密度聚苯乙烯双面夹芯彩钢板制成,保温效果好。环境温度调控装置包括热风幕、蒸发器、加热管,采用冷热对抗原理,将蒸发器温度调到所需温度以下,用加热平衡温度从而解决用户因房间保温效果不好及空调器控温精度低而使得环境空间温度波动范围大,影响测试精度及周期。更主要的是采用了这种环境空间温度调控方式可以使环境温度控制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为试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温度。保证测试准确性。

2.系统工作原理及结构设计

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检测装置基于稳定传热原理,采用标定热箱法检测建筑外门、外窗传热系数。冷热箱采用均质保温材料,其热阻值不小于3.5m2·K/W。隔风板采用挤塑聚苯板,热阻值不小于1.0m2·K/W。试件框采用不吸湿、均质的保温材料,热阻值不小于7.0m2·K/W,其密度为20kg/m3~40kg/m3。试件一侧为热箱,模拟采暖建筑冬季室内气候条件。热箱的加热采用电暖器加热原理,不加风扇,靠电暖器自然散热,使之更接近于现实生活北方冬季采暖的实际情况。另一侧为冷箱,模拟冬季室外气温和气流速度。冷箱的温度调控装置包括风扇、蒸发器、加热管。采用冷热对抗原理,将蒸发温度调到所需温度以下,用加热来平衡温度,将温度控制在标准规定范围之内。在对试件缝隙进行密封处理,试件两侧各自保持稳定的空气温度、气流速度和热辐射条件下,测量热箱中加热器的发热量,减去通过热箱外壁和试件框的热损失,除以试件面积与两侧空气温差的乘积,即可计算出试件的传热系数K值。

检测设备包括计算机监控系统、环境套层、环境空间、热箱、电暖气、外门窗试件框、冷箱、冷箱温度调控装置、隔风板、环境温度调控装置、冷冻机组。

3.检测过程

试件的尺寸及构造应符合产品设计和组装要求。将被测试件安装在试件框上,试件外表面距试件框冷侧表面50mm,试件周边密封并夹紧。在试件冷热两侧表面适当部位布置温度传感器,作为参考温度点。

启动检测装置,设定冷、热箱和环境空气温度。将热箱空气平均温度设定为+20℃,温度波动幅度不大于0.2K,热箱内空气为自然对流。采用除湿系统控制热箱湿度,保证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相对湿度不大于20%。冷箱空气平均温度设定为-20℃,温度波动幅度不大于0.3K,试件冷侧表面平均风速为3.0m/s±0.2m/s,试件冷侧总压力与热侧静压力之差在0pa±10pa范围内。环境空气平均温度设定为+20℃,温度波动不大于0.5K。当冷、热箱和环境空气温度达到设定值后,监控各控温点温度,使冷、热箱和环境空气温度维持稳定。传热过程稳定后,每隔30min测量一次参数,共测六次。各参数取六次测量的平均值。

试件的传热系数K值[W/(m2·K)]计算公式:

K=Q-M1·Δθ1-M2·Δθ2-S·Λ·Δθ3A·(th-tc)

式中:Q—加热器加热功率,W;

M1—由标定实验确定的热箱外壁热流系数,W/K;

M2—由标定实验确定的试件框热流系数,W/K;

Δθ1—热箱外壁内,外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度之差,K;

Δθ2—试件框热侧冷侧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度之差,K;

S —填充板的面积,m2;

Λ—填充板的热导率,W/(m2·K);

Δθ3—填充板热侧表面与冷测表面的平均温差,K;

A —试件面积,m2;

th—热箱空气平均温度,℃;

tc—冷箱空气平均温度,℃。

4.结束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基于GB/T8484-2008《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中测试温度高精度的要求,采用了全新理念的温度控制方式,满足标准要求的温度控制精度。环境套层和环境温度调控装置的设计,为测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温度,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8484-2008《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篇11

关键词: 机动车;坡道;驻车制动;检验

Key words: automotive vehicle;rampway;hand brake;test

中图分类号:U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052-02

1机动车坡道驻车制动检验的要求

机动车坡道驻车制动就是机动车在一定坡度的坡道上停车并保持原位的状况。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加,城市道路上的机动车密度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坡道上停车、等信号时,由于前后车辆的车间距较小,很容易出现溜车、追尾、刮蹭等车辆及人身伤害事故,所以良好有效的机动车驻车制动性能是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保证。对此,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了《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GB/T21861-2006)及《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GB 21861-2008),对机动车驻车制动性能的要求以及相关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把机动车驻车制动性能的检测作为机动车年检的必检项目和否决项。

1.1 坡道驻车受力分析机动车驻车性能的优劣主要与车轮的制动力、轮胎与路面之间的附着系数、车辆总质量以及道路的坡度有关。

图1是车辆上坡状态驻车制动时的受力情况。图中L为汽车轴距;h和a分别为汽车质心的高度坐标和纵向坐标;α为坡道坡度角;G为整车的质量;N1和N2分别为路面对前后车轮的支承反力;Pz为后轮驻车制动力,前轮的滚动阻力忽略不计。

对前轮接地点取平衡力矩,得出以下关系:

当α为上坡状态轮胎与路面限定的驻车极限坡度角时,设此时的附着系数为?准,则有:

沿路面方向的平衡关系,有:

由以上受力分析可知,机动车在坡道驻车时,其驻车制动力的大小与车重与坡度角的正弦值成正比,同时还与轮胎与地面的附着系数密切相关。

1.2 驻车制动力检验要求目前我国机动车坡道驻车制动性能的检验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权批准的各省市一级的机动车安全检测机构实施的。2009年10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实施了《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监督管理办法》(第121号令),并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出台了《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检验资格许可技术条件》,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的设施设备、工作场所、工作环境及总体布局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具体的实施办法。

按照GB 21861-2008《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中的相关规定:机动车的驻车性能检测采用路试和线上检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路试驻车制动性能的要求是:“将车辆驶上坡度为20%(总质量为整备质量的1.2倍以下的车辆为15%),附着系数不小于0.7(混凝土或沥青路面)的坡道上,按正反两个方向保持固定不动,其时间不少于5min”。在检测线上检验车辆驻车制动性能的方式是利用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测得驻车制动轴的制动力数值,再与各轴静载荷之和的数值换算成百分比,以决定是否合格。

2机动车坡道驻车制动性能的检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机动车坡道驻车制动性能的检测现状根据我们对天津市及全国几十家主要城市机动车安检机构的调查分析,绝大多数检测机构对机动车坡道驻车制动性能的检验都是采用“线上检验”(反力式滚筒试验台,以下简称“台式检验”)替代“坡道检验”(简称路试)的方式检验驻车制动性能,少数机动车检测机构虽然装备了驻车制动检测坡道,但仍然无法满足机动车坡道驻车性能检验的许可技术条件和标准中的有关规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建造坡道占地面积大,而绝大多数机动车检测机构难以实现;尤其是对大轴距、超长车辆的检验必需增设足够长的过渡坡道以防止车辆“拖底”的现象;另外在大型车辆上、下坡道和驻车检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多年以来形成了机动车驻车制动性能的检验是在“无坡道”的状况下进行的。

台式检测驻车制动性能通常是将机动车的驻车制动轴驶上反力式水平滚筒实验台,并以一定的车速使车轮向前转动,然后实施驻车制动,通过电脑计算出驻车时车轮制动力的大小,从而判定驻车检验结果是否符合要求。

2.2 目前驻车制动性能的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制动台检验驻车制动性能的方法,虽然操作简单,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动车驻车能力的大小,但由于是在“无坡”状态的检测,其检测结果及精度与机动车在实际坡道上的制动性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2.2.1 在实验台上测得的驻车制动力是按被测驻车辆在水平面上的整车重量作为计算参数的,按照GB 7258《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7.14.2的规定:驻车制动力的总和不应小于被测整车重量的20%。而机动车在坡道驻车时,所产生的驻车制动力必须大于整车的重量沿坡道向下的重力,如果按20%的坡度计算,被测车辆的驻车制动力要大于整车重量的1/3,而且随着坡道坡度的增加,对机动车的驻车力的要求会进一步提高。

2.2.2 在坡道驻车时,上、下坡的驻车概率基本上是50%,而由于机动车的结构和载荷分布的不同,导致机动车在上坡和下坡时的重心会发生变化,从而对驻车制动性能出现了方向性的差异,在GB 7258《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中也规定了检验驻车制动力时应进行坡道正、反两个方向的检测,而这一点对于线上检测确无法体现。

2.2.3 在GB 7258《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7.13.3中对于机动车驻车制动力的检验提出了一个时效性的指标,即机动车在规定坡度的坡道实施驻车制动时,其车辆保持不动的时间不应少于5min,而在台式检验时却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综上分析,目前在大部分机动车检测机构普遍采用的机动车驻车制动性能的检验方式,即检测线上采用的台式制动力检验方式,与机动车在实际坡道上驻车制动状况及制动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用台式驻车制动性能的检验结果代替坡道驻车也是不科学的。

3机动车坡道驻车制动检验模拟平台的研发及效果分析

鉴于台式与路试在机动车驻车制动性能检验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在GB 7258《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7.14.3中注明了“当对台式检验存在质疑时,可进行路试复验。并以满载路试检验结果为准”。可见采用路试的方法检验机动车驻车制动性能,能够较为客观真实的反映被检机动车辆的实际坡道驻车的状况。但正如前文所述,之所以绝大部分机动车安检机构没有采取路试检验驻车性能的方式,主要还是因为场地环境要求及检验安全的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以天津市交通职业学院、天津市交通科学技术研究所、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信息研究所组织有关专家通过广泛的调研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检验机动车驻车制动性能的方案,即通过研发机动车坡道驻车制动检验模拟平台,解决目前台式与路试检验驻车制动性能存在的问题,为驻车制动检验实现安全、准确、便捷开辟了一种新的检验方法。

机动车坡道驻车制动检验模拟平台为钢梁结构、可组合液压举升模拟平台,其主要技术性能及特征:

3.1 坡道模拟平台结构设计可分别满足坡道为15%、20%双向驻车制动性能检验要求;模拟平台初始固定坡度不大于8%,并可在8%~20%之间自由设定,车辆上下平台安全方便,不会发生前后保险杠或底盘部位与地面接触现象。

3.2 模拟平台具备反复组合、重复使用功能,满足被检车辆不同轴距、不同车长变化的需求。同时模拟平台具有车辆锁止装置,能有效地防止被检车辆溜坡、滑移等情况发生。

3.3 模拟平台具有角度自调、自校及补偿功能车辆的举升、上下坡的换向、角度的设定、整车车重与驻车制动力的计算以及车辆在制动时限(>5min)内的位移量在均由微机控制系统完成。

3.4 模拟平台具有可变附着系数仿真路面功能轮胎与路面的附着系数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驻车制动性能的效果,在GB 7258《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中对驻车制动时轮胎与路面的附着系数明确规定为“不低于0.7”。但在实际上由于不同被测车辆轮胎类型及磨损程度的差异,导致检验时的很难保证轮胎与路面的附着系数大于0.7。本模拟平台在研发过程中尝试采用具有不同附着性能的材料所制作的模拟路面(样块),根据被检车辆轮胎的状况换用不同的模拟路面(样块),以保证驻车制动时的附着条件达到GB7258的相关要求。

4结论

目前广泛采用的滚筒式制动检验台检验驻车制动性能的方法存在偏差大、不安全等诸多因素,而机动车驻车坡道制动模拟平台的研发,可以满足机动车驻车制动性能路试技术条件要求,能够较为精确的检验机动车在上、下坡道上驻车制动效能,具有仿真性强、检验精度高、设备占地面积小、车辆移动安全便捷,消除了一些特种车辆在检验时底盘托底以及安全稳定性差的后顾之忧。特别是所研发的坡道驻车模拟平台具有自校性及可变附着系数的模拟路面的功能,提高了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的准确性与公正性,提升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预警能力及安检数据准确度,对保障交通运输安全、改进机动车驻车制动检验方式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并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12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智能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其内部包含大量的电子设备,如通讯自动化系统、大楼设备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电梯控制系统、保安监控系统、消防及火灾报警系统、卫星电视系统等。这些设备的耐压等级低、抗干扰性能差,因此在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中,不但要重视智能建筑的性能指标和设备的先进性,更应注意其接地技术的应用。接地系统的合适安装不仅可以保护建筑物和设备免遭意外的故障电流或雷电导致的损坏,而且还具有保护人身安全的作用。接地系统的安装看上去似乎简单,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为此,本文笔者结合施工经验,参考国内外的接地工艺,对现代智能化楼宇电气设备安装工程中的接地技术问题从以下几点来探讨。以供同类智能建筑安装施工时参考。

2.土壤特性对接地系统的影响

在安装电力设备时,良好的接地系统是为了给故障电流和雷电感应电流提供一个流入大地的低阻抗通道,以保证在电气设备发生故障和雷电袭击时获得最大程度的安全。但是,实现接地系统的正确安装不仅要求掌握有关标准、导体材料以及正确的连接方法,还必须考虑不同的土壤条件因为土壤电阻对埋设导体的总阻抗有显著影响。为此,在接地施工中,应该首先考虑土壤的以下特性:

1)含水量。一般来说,含水量越高,土壤电阻率越低。

2)土壤温度。温度低于冰点会使电阻率增高,所以在高寒地区,需要将接地极挖到冻土层以下,以保持低电阻值的接地。

3)土壤类型。黑色土壤或有机物含量高的土壤能够保持较多的水分并且具有较好的电解性能,所以电阻率较低。沙土泄水快且含水量和电解性能差,故阻抗较高。岩石和灰渣性土壤不含水分和电解物质,故电阻率很高。各种不同土壤的电阻率见表1。

土壤类型一般最小最大填土(灰渣、含盐份残渣)23.75.970白土、豁土、含砂土40.63.4163含有不同比例成分的砂和石子15810.21350含少量白土或沙土的砂和石块9405904580。

为了正确埋设接地系统,需要首先用电阻测试仪测量土壤的电阻率。通常采用的测量方法有三种:四点测量法(最精确)、三点测量法(变化深度)、两点测量法。

在测得土壤的电阻率后,对于电阻率不合要求的土壤应该设法降低电阻率,其方法有三个,一是增加土壤的含水量,但是这种方法不易实现。二是在土壤中加硫酸铜、硫酸镁或氯化钠等盐类,这种方法成本较低,但存在的问题是,当盐类被冲洗掉后土壤会恢复到加盐以前的状态,为此必须定期对接地系统补充盐分。此外,有些盐类可能会腐蚀导线。三是采用接地增效剂,采用接地增效剂不仅能改善接地性能,而且效能稳定,无须维护。在选择增效剂时应当注意它要和接地极、引线以及连接材料兼容。

3.接地电阻的正确测量

接地系统的安装验收的主要依据是接地电阻是否符合要求。因此接地电阻的正确测量十分重要。要做到正确测量接地电阻,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以下要点:

图 1 接地电阻的测量

1)选用合适的测量仪器。不能用万用表测量接地电阻,因为万用表用两点法测出的是两连接点间的环路电阻,其中包括两点间土壤的电阻,它无法消除由于存在瞬变电流而引起的误差。

2)选择正确的测量方法。图1给出了正确的测量原理图。图中含有电压和电流两个回路,用测得的数据和欧姆定律可以得到接地电阻值。这种测试电路测得的电流为方波,它能消除电网电源中谐波电流的影响,从而摆脱了瞬变电流的于扰。

3)考虑测量时的环境条件。就接地极而言,大地是一个电阻性的包绕环境,此包绕环境的固有特性决定于土壤的种类、接地极的形状和电气要求。

4)正确布置辅助接地极。在测量时,辅助接地极的正确布置是十分重要的。由于辅助接地极的正确定位与土壤湿度以及有无其它地下埋设物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将辅助接地极多试几个位置,以便选定能得到有代表性数据的位置。

4.几种特殊设备设施的接地工艺

对于一般常规建筑物和工业设备,如能设计适当的接地系统并注意上述问题,其接地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对于一些对接地要求更高的设备设施,则要考虑更多的技术问题,下面介绍几个实例。

4.1 电信基础设施的接地

图2为带电信设施的高层智能建筑物的接地系统。为了使语音数据设备可靠地运行,而且当雷击和接地故障发生时能够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接地系统必须有正确的等电位连接和接地。

由图2可见,左下方的电信进线设施(TEF)采用了经由电信主干接地母线(TMGB)的单点接地。安装施工时,需要在不同的接地平面上做三个等电位连接, 以便给电信基础设施建立零伏基准电位。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第一是在TMGB和交流主干供电盘的接地平面之前敷设一条导线,这样不仅为TEF建立零伏基准电位,而且保证了电信设备处在和交流电力系统出故障时的电气设备在同一电位上;

第二个等电位连接是TMGB与设施的建筑钢结构。这样可以利用钢结构对大地较低的阻抗通路加强TMGB的接地;

第三是施工人员在TEF内做一个与交流电力盘的等电位连接,这样可以进一步保证交流电接地与电信设施接地之间的电压相等。

为了使接地贯穿全部电信设施,可以从TMGB敷设一条等电位连接主干(TBB)导线到电信设备室,并继续延伸到三层楼面的电信室。同样另一条TBB沿着建筑物左侧敷设到各电信室。在主干和各电信室接地母线之间需要敷设分支导线,应该注意,两条等电位导线在到达最终进线点处不能分开连接,因为导线长度会影响主干导线的阻抗。

一般来说,电信室内都加设电涌防护器,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合理的设计而没有正确的安装会使电涌防护器形同虚设。所以安装中应该注意以下要点:

一是接地线的长度。施工中应该将各级电涌防护器的接地线布置的最短最直,因为不必要的地线长度会增加总阻抗,高阻抗产生的大电压降会阻碍电涌防护器的正常动作。此外,过长的接地线加上高频瞬时过电压引起的并联谐振会导致接地形同开路;

二是接地线的路径。应该避免电涌防护器的接地线拐90度直弯。试验表明:有4个直弯的连接与无直弯连接相比,电涌防护器钳制电压增加了10倍;

三是必须注意电涌防护器的接地线要远离无屏蔽电缆。因为接地线与无屏蔽电缆会产生电容藕合,从而使原来本不会因雷电损伤的电路受到扰动;

四是最好采用多股绞线而不要使用单股铜线做接地线。因为多股绞线的表面积大,对电涌的阻抗较小。

4.2 发电机的接地

1)接地系统内发电机的接地,这种接地方法有两种方案,分别用图3、图4表示:

对于图3所示方案,建议采用四极自动转换开关,即ATS,施工时可在系统内安全的装用多台发电机。注意安装时中性线到接地线环路在四极ATS处断开。如果发电机中性点接地而采用三极ATS,则会形成并联的接地线一中性线环路。

图4所示方案采用了三极ATS,发电机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线与接地环路是断开的,这就需要安装时按线间电压值来标定ATS,并且按满载电流选择中性线,调试时要求仔细调整继电器的协调配合。如果将发电机中性点也接了地,则会构成接地线一中性线环路,从而导致中性线电流分流到原来不通电流的接地线和接地继电器。这时,即便系统内没有出现故障,也会因为接地继电器动作而使电源总断路器或发电机断路器跳闸。

2)多台发电机的接地。如果配电系统内分散安装了几台发电机且有各自的ATS,那么接地时可以按独立的发电机单元处理。如果发电站有多台发电机并联运行且经过一台或多台ATS给一回或多回线路供电,那么施工时可以把这些发电机的中心点接到共用的接地装置上,如配电盘接地母排、接地网、钢筋混凝土内的钢筋或建筑物的钢结构上。安装时注意要在发电机出线端子处接地,同时将避 雷器安装在发电机出线端子处且接地线要尽量短和直。

图 四

5.接地故障泄漏电流的监测

随着智能化建筑的增多和工业设备性能的提高,设备安装工程中对接地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对于对接地要求高的建筑物和设备,应当注意对接地故障电流的监测。

监测故障电流的方法是让相线和中性线穿过一个电流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用于检测相线和中性线电流的瞬时向量和。如果系统内没有对地泄漏电流,电流互感器检测出的电流和应该近似为零。如果三相负荷不平衡,则电流差会通过中性线。

监测故障电流的方法视电流互感器的安装位置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1)监测含有中性线的主干回路。对只有很少几台设备的小型电气系统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大型电气系统需要装多个电流互感器,否则难以查找故障点。

2)监测变压器中性点到总接地端子板间的电流。这种方法是直接监测泄漏电流而不是相线和中性线的向量和。

3)监测参考接地线上的电流。这种方法用于监测有专门参考接地线的电气系统。采用这种方法,装在参考接地线上的电流互感器不仅可以监测泄漏电流,还可以检验接线错误、导线和与参考接地线连接的设备的绝缘等问题。

篇13

2规范智能建筑设计理念

对于智能建筑充分的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来说,还应该重点从智能建筑的设计理念入手,规范其设计的基本理念,提升其设计的水平,就能够更好地保障智能建筑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具体来说,就以往的传统建筑设计来说,一般都是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理念进行具体的设计,即先设计好整个建筑项目的分系统,然后再综合成为整个的建筑项目整体,而就智能建筑的设计来说,应该是自上而下的,首先应该针对整个的智能建筑整体进行有效地规划设计,进而才能够对于其分系统进行设计,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智能建筑的作用和价值,这一点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是想通的,即在智能建筑的整体设计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智慧城市的建设问题,考虑如何促使智能建筑更好的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

3充分应用B/S访问模式

对于智能建筑的使用来说,其智能化是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对于这种智能化特点的实现来说,充分的应用各种门户技术以及优化访问模式是极为必要的,就当前的智能建筑设计来说,其在具体的访问模式设计上应该优先选择B/S访问模式进行构建,这也是确保智能建筑应用效率提升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也得到了实践的证明;并且从智慧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在智能建筑中合理的运用B/S访问模式还能够有效地促使智能建筑更好的融入到整个智慧城市中去,值得在今后的智能建筑设计中采用。

4加强智能建筑的集成效果

对于当前的智能建筑应用来说,其集成效果也是必须要严格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切实提升智能建筑的集成效果能够有助于提升整个智能建筑各项功能和作用的协调性,因此,对于具体的智能建筑相关集成技术就应该进行充分的关注,确保其对于集成技术的选择和使用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就当前的应用现状来看,以往常用的一些ODBC技术、OPC技术等都很难满足当前智能建筑集成化的基本要求,必须要选择更为先进、更为适用的新型集成技术,比如充分的运用Web服务以及IP以太网等进行集成平台系统的构建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实现智能建筑的集成效果,并且还能够对于智慧城市的融入发挥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5充分运用智能云计算技术

对于智能建筑的设计和使用来说,云计算技术在当前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和价值,并且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也应该充分的运用这种云计算技术,因此,对于智能建筑的设计应该重点加强对于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构建,充分的运用云计算技术来提升其平台的服务质量,保障其智能建筑的应用效率,促使其更好地和智慧城市的建设融为一体。

6加强对于维护平台的构建

对于智能建筑的使用来说,运行维护平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这种运行维护平台的构建确实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其智能建筑使用的效果和水平,一般来说,对于智能建筑运行维护平台的构建都是采用第三方模式进行建设,这也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该方面的管理和控制,保障其运行维护平台的可靠性,而这也必然是促使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