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体育教育

中学生体育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学生体育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学生体育教育

篇1

2江油市中学体育安全教育现状

2.1体育设施场地检查情体育设施、场地是学校进行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的根本所在,体育设施、场地的合乎标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安全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教学计划、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的完成。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校(93.9%)会经常检查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3.1%草率检查,我们知道,体育设施、场地处于动态的环境中,可能每天、每星期都处在变化中,所以,经常检查体育设施、场地可以避免很多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在此次调查中,只有3.0%的学校不对场地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可见体育老师对设施、场地的检查与上级要求有差异,而这可能与现行的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归责制度有关。所以体育老师对学校体育安全工作还是非常重视的。

2.2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有研究表明,部分学校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因为学生本身体质过于羸弱或者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过于激烈而造成超过身体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因此,在问卷的设计别加入了体育教师对日常教学比赛、课外体育竞赛前参赛者健康状况的了解情况的调查。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对参赛者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有21.2%的体育教师非常了解,51.5%的体育教师比较了解,了解的占到24.2%,只有3.1%的教师对参赛学生的健康状况不了解。说明体育教师对教学活动中或者课外体育活动中预防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还是比较重视的。由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学生健康档案,75.8%的体育教师表示学校已建立了完整的学生健康档案,有12.1%的体育教师表示虽然建立了学生健康档案,但是缺少部分指标。只有9.1%的教师所在学校没有建立学生档案。在学校安排的体育课或者课外体育活动中,容易出现体质好的学生达不到适量的运动负荷,而体质相对较弱的学生则承受不了统一安排的运动负荷的现象。学生健康档案的建立可以为学校因材施教地安排体育活动提供基础,在这一方面江油市中学还有待加强。

2.3体育教师教学安全培训状况

体育安全教育是预防在体育活动中发生危险的教育活动,具体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项目理论部分的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体育运动的生理作用、基本的体育卫生知识、预防体育事故、体育损伤的办法,树立安全运动意识,处理突发体育事故,明白体育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知识,为学生自发锻炼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做好一定的基础。只有体育教师受到过系统的安全教学培训,才能真正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接受调查的体育教师中,有75.8%的教师表示自己接受过专业的体育教学安全培训,有6.0%的教师不太清楚自己有没有接受过培训,其中包括有的体育教师对自己接受培训内容的作用不太明确,只是掌握系统的教学内容,并不明确教学计划中有些内容属于教学安全培训的范畴。有18.2%的教师表示自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体育教学安全培训。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继续完善对体育教师教学安全的培训工作。

2.4学生接受体育运动安全教育状况调查

学生作为学校体育安全的主体,是否真正掌握了体育运动安全知识还要对学生接受体育安全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如表5所示,50.39%的学生表示经常接受安全教育,21.26%的学生表示接受过安全教育,但是仍有9.84%的学生表示没有接受过安全教育,可见江油市的安全教育依旧存在盲点。在对学生进行“你是否接受体育运动安全教育”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示接受过体育运动安全教育,如表6所示,学校采用宣传手段进行安全教育的占到36.61%,教师在课堂中全程进行安全指导的占到30.31%,其他几种方式分别占到一定比例。

3阳光体育安全教育取得的成效

就目前来看,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具体的学校工作,学校安全教育始终是人们十分重视和关注的热点,作为学校安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安全教育,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在江油市中学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实施过程中,各中小学在抓稳定、求安全的体育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显现出了初步成效。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校已经开展并且逐步完善了学生健康状况归档工作,笔者在走访抽样学校时,随机挑选了几个班级,要求查阅学生的体质健康档案,其中大部分学校的健康档案都很完备,指标设置比较全面,时效性也比较强,并且学校每学期都进行体质监测工作,为学校阳光体育安全保障工作的进行提供了有力的客观依据。此外,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也都令人赞叹,个别优秀的体育教师对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能掌握学生的体质特点,安排不同程度的教学任务。这就保障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阳光体育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近年来校园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把学校体育安全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督促学校完善相关工作,为给学生提供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提供了政策上的有力保障,并在社会、学校和个人身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学校体育安全取得的成绩为体育安全教育的继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我国相关制度法规的不完善的情况下,构建和谐、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并非一日之功,在学校体育安全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4阳光体育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4.1阳光体育安全教育形式化

学校体育事故的发生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偶发性,因此学校需要经常性地进行安全教育活动,才能达到提高学生预防事故的意识的目的。然而事实上,阳光体育背景下安全教育形式化比较突出,从体育课的教学来看,整堂课40分钟,前一部分体育教师带领学生做热身运动,讲解运动知识技巧,这段时间由于学生集中,老师全程指导,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不大,如果教学任务完成以后,学生进入自由活动时间,各自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由于场地设施分散,教师无暇分身,就只能在形式上嘱咐一句“注意安全”了事,并不能有效地防止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从课外体育活动来看,学生数量众多,体育教师人数有限,更不可能面面俱到。

4.2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存在的困难

学校体育安全教育的队伍建设是制约我国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从教师队伍建设来看,学生在体育运动时出现意外,体育教师有责任,班主任也有责任,主管学校领导也有责任,没有固定的体育安全教育的专职老师,就会导致安全教育工作没有负责人,没有主心骨的情形。学校体育安全教育时间难以保障和实施路径存在困难。一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教学任务已经捉襟见肘,如果要加上专门的体育安全教育,就只能在热身活动和运动知识技巧讲解示范体验中渗透,时间上得不到保障。通过对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开展的方式方法的研究,得出方法单一的结论,并且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方法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

篇2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与一个人的追求有关,追求是人们用积极行动经过努力争取达到的某种目的,练习有明确的需要、具体的需要指标,使学生懂得经过努力会产生所需达到的效果,因而对练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进取行为。如,为了提高学生短跑成绩,应使学生明白短跑是所有田径运动的基础项目,它对整个田径运动水平提高有重要影响。要想提高其它项目如铅球、跳远、跳高等的成绩,必须先提高短跑的成绩,因为短跑包含了速度、力量、灵敏、弹跳力等素质在内,而短跑又是我们的教材内容,就更应该努力提高它的成绩了。通过上述启发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有所追求的目标,练习兴趣就这样产生了,那么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也就大大加强了。

2 灵活编排教材内容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内认为:“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从心理学上分析,是诱因促使动机的产生。以学习材料作为分部刺激的“诱因”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这种“动机”的产生。它的选择和设计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备课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趣味性、难易性和可行性。

2.1 编排的科学性。在课堂教学上做到难易适度,课堂活动与训练项目要搭配得当。一般来说,课的前半部分学生的精力和体力充沛,注意力较集中,应把新授内容和动动负荷较小的教材以及灵敏、速度、柔韧和协调性的练习内容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体力有所下降,注意力不易集中,为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奋性和积极性,应把趣味性强与竞争性较突出的游戏、比赛、测试、力量性及兴趣性较强的内容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

2.2 内容的趣味性。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且牢固。采用多媒体等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更能引起学生的新鲜好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把握好难易性。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往往以语言描述为主,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采用多媒体课件可利用二维、三维等空间的设计,全方位地剖析难点、化难为易,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加快了学习速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利用前滚教学课件慢放,使学生认识到几种常见的错误动作的原因、过程,从而在练习时尽量避免,在教学中起到积极作用。

3 改进传统的教学方t法,不断更新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要想使学生对新学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就应根据教材特点,运用灵活、新颖、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3.1 巧设教学情景。通过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创巧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转化为学习动力,用真情实感感化学生,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如:讲授排球技术时,先让学生唱国歌,再让学生观看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时升旗仪式的录像,接着介绍孙传芳、郎平、冯坤、赵蕊蕊、陈中和等运动员和教练员勇夺世界多项金牌的动人事迹。结果许多学生被他们的爱国行为所感动,至此教师就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应如何报效祖国呢?”那就是学好知识,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既达到了德育上的情感教育,也达到了引导学生热爱体育活动的目的。另外教师结合自身独特经历的感受来说明教材上的一些相关知识。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若历其事之感。同样可以达到用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2 巧设游戏情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体育学科最新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多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游戏的兴趣,体育游戏来源于生活,创造于实践中,它具有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思维能力的功能。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根据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要求,制作一些既符合教学要求,又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小卡片、小动物头像,设置在体育游戏中。如老膺捉小鸡这一游戏,可将“老鹰”“母鸡”和“小鸡”的头像让学生戴在头上进行练习。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成功的喜乐。使学生情绪倍增,效果良好。

4 准确的讲解及示范

中学生具有情绪不稳定,注意力差,练习的自觉性不持久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进行正确的示范和生动简练的讲解进一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

1.1、体育生的行为缺乏约束

由于缺乏文化素养,体育生在体育课程中,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大局意识,导致其个人行为太过自由,缺乏约束性。例如:体育生在课堂上,虽然积极表现,但是缺乏力度控制,有时甚至影响到整体课堂秩序,对其他同学造成影响,引发同学们的不满情绪,同时为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1.2、体育生之间缺乏团结意识

高校体育生更加注重个人实际的技能表现,严重忽视其他学生,高校体育本身是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主,实际没有达到素养培育的效果。例如:篮球赛中,体育生缺乏团结意识,则会导致正常比赛漏洞百出,学生之间没有默契的配合,篮球最需要团结和协作,如此才可领域到比赛的实际含义。

1.3、体育生严重缺乏素养知识

高校体育生只注重体育实践知识的学习,忽视理论知识的建设,导致体育生缺乏与素养相关的知识。高校体育考核时,除考核技能训练外,还需考核理论知识,如果体育生不注重素养知识,则会导致体育系统知识的缺乏,对个人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加强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培养,需通过有效的途径,结合高校体育课堂的实际,提出有效的途径,重点提高体育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其不论是在体育发展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保持高质量的文化素养。

2.1、增加体育课堂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

据有关调查显示,高校体育课堂普遍为户外形成,教师基本在户外结束文化素养的培训,实际体育生在意识上根本没有重视,所以,高校体育需要增加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例如:教师可将体育教学氛围上、下两部分,第一课时重点讲述体育知识中的文化素养,教育学生如何在体育中考虑更多的素养因素,既要做到体育技能的完美,又要发挥个人的文化素养,教师利用素养案例,激发学生内心的素养意识,第二课时以实践为主,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平衡文化素养的表现,在体育事件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教师讲述的文化素养。

2.2、通过实践加强体育生的文化素养建设

教师在实践课堂中,应注重文化素养建设技巧,以此作为文化素养培养的途径。例如:实践课堂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小组,组织小组活动,促使学生分工、配合,使学生充分感受团队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文化素养,利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具体行为。由此,通过学生的主动性,营造文化素养的范围,进而带动其他的学生,教师在其中只是发挥推动作用,此类建设途径在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建设中,具备较高的实践价值。

2.3、利用体育资源提高体育生文化素养意识

高校中的体育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将其作为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后备资源。例如:教师播放我国各项体育盛会的视频资料,通过体育人士的风采展示,激发学生内心的人文素养,重点观看国外体育选手在我国体育赛场上的表现,教师告知学生,学生在体育场上的一举一动,不仅代表个人,更是代表班级、学生,甚至走上更大的体育场时,会意味着更深远的意义,学生通过教师视频资料和教师的讲述,会逐渐意识到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三、文化素养对学生的意义

文化素养对高校体育生非常重要,其不仅关系到体育生的素质,更是关系到体育生的未来发展。首先文化素养可以提高体育生的社会价值,社会需要德才综合具备的人才,体育生在校期间,注重个人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其在社会中发挥个人价值;其次高质量的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综合素质,体育生的文化素养高,可以增加其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判断力,促使其更容易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知识;最后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体育技能,通过文化素质的培养,体育生会虚心接受体育技能知识,充分认识到个人的不足之处,保持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促进个人体育能力的稳定发展,保障个人在高校中的体育表现力。

篇4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又流露出稚气。加以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的溺爱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少数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体育教学的德育内容及任务理论

但在实践中,这种全方位的德育常常变调,基本上已经演化为以政治为核心的德育。德育理所当然地担负培养全面的、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重任,而且应当作为主要任务。随着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现代公民意识与品德的养成将成为学校德育的当然之责,而且是德育工作为社会所负担重要之责。

1.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而影响全局,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其它项目中也可以通过实例,让他们意识到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2.竞争意识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拼搏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如在接力跑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规定最后一组到达终点的同学做俯卧撑、立卧撑等,让这些同学认识到胜利和失败带来的两种不同的结果,教师便抓住时机,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启发他们在下一次的竞争中战胜对手。又如在球类项目中,把他们分成几个组,轮流进行比赛,打败的组没有参赛资格,其它组继续比赛,让他们在比赛中尽最大力量战胜对手,保证本组能继续打比赛。

3.心理承受能力教育。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平坦的,都有一些坎坎坷坷,当代中学生都是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下长大,心理上更加脆弱,承受能力更低。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在测试体育合格项目时,把体育不合格的厉害关系告诉一些体育成绩不合格的同学,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压力,然后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刻苦锻炼,争取补测时能顺利考合格,逐渐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4.良好风气、互助互爱教育在武术课教学中,用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些武打电影片及武打小说中的问题,由学生回答,使他们对“习武以德为先”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培养他们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体育器械的管理中,每次值日的同学必须认真负责领交器材,上课时,不允许任何一位同学把排球当足球踢,应爱护公共财产,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游戏课“开火车”中,对游戏规则严格执行,让他们在游戏中明白同学之间应互助、互爱。此外,在体育课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篇5

关键词 中职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人格 团队能力

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心理健康的学生,内心一定是充满阳光的,并且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行为活动中去,从而来不断地提升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改革的主张保持一致,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意义。

一、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目前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很多学生受到家庭因素和影视教育的影响,他们很容易性格孤僻、不合群,始终将自己放到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去,导致了人际交往的障碍,这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十分不利。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普遍偏差,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发育,成为未来发展的阻碍因素。

(二)学习压力较大,造成心理扭曲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造成了心理的扭曲。同时,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同学都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担忧,认为学习是今后唯一的出路。这种错误的心理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的发展和发育。加上青春期本来具有的内心错乱心理,很多学生的心理容易扭曲、变形,他们无法正视自我,从而造成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降低了自身身心的不平衡性。

(三)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正确认识自己

受到国家政策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很多中职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长期以来,他们是整个家庭的中心,这就很容易造成他们自我、骄傲等心理现象的出现,从而影响到了个人的人际交往。同时,个人主义、盲目攀比、自我认识不足等问题也凸显出来,他们往往不能客观理性地来认识自我,对于自己的有点和缺点都无法进行有效的衡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成长。总而言之,面对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要对此进行足够的重视,以此来帮助他们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实现个人心理健康发展。

二、如何实现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通过体育锻炼来调解学生情绪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及时环节学生的情绪问题。比如太极拳,要求静中生动、静中生智,能平缓情绪,克服急躁、冲动等不良情绪,遇事能冷静对待,有条不紊的处理突况,对自我情绪调节和控制都有很好的提升作用。体育活动为学生心理压力的释放提供了很好的排解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他们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应该减少理论教育,通过具体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二)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团队能力

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很多项目都是与学生团队能力息息相关的,团体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接力赛、双打乒乓球等,都是多人参与的团体项目,均有利于学生交流沟通、感受集体力量,从而融入人群,改善孤僻等性格。将个人放到团队中去,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力量的不足,深刻地认识到团队力量的巨大,在与人的交流和沟通中,他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态度、心理问题都得到了有效地改善,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进步。

(三)注重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是保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意义。在体育教学课堂上,应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比如通过讲故事、做游戏、与学生谈话等方式来进行,从而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重塑自信心,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类心理问题。其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对症“下药”,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来进行准确有效地判断,从而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解决之道,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进步。

三、结语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实现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不断地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素质、实现个人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帮助学生环节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实现个人心理素质朝着更加健康的状态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有效的完善自我,对于自己有更加清晰地认识,从而来不断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篇6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们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理念,使学生们的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规范,是我们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当注重学生体质的加强,而且还应当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理念。因为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体育在开展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此之外,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包括课堂讲座、体育游戏、体育视频等内容,而且还包括体育竞技比赛以及社团活动等多个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下生活。所以说,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由于体育教学方式具有多元化,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粗浅的分析:

(一)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体育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德育教育的目的,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有挑战意义的活动,例如体操、攀岩等,通过教师的专业型教育以及言语方面的激励,使学生能够通过克服障碍,树立对自己的信心。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的实现教学预期目标,而且还能够使学生能够正确的面对困难,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水平。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这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重要基础。体育教师应当多采用正面的语言给予学生鼓励,而坚决不能使用那些容易给学生自信心带来负面影响的语言。

(二)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体育教学在开展针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所在。我们体育教师应当在课堂活动内容中多安排一些能够开展团队合作的比赛,比如拔河、篮球等,使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应当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使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充分意识到:在集体活动中只有成员间相互配合,才能够将个人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树立起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不是追求个人风头。

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外组建一些运动社团。积极开展体育社团的活动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充分体现出了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教育意识,对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也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当代社会是一个竞争型社会。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竞争意识能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我们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多开展竞技类活动,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浓厚的竞争氛围,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通过各种比赛的方式,对学生的竞技能力特别是拼搏意志进行锻炼。除此之外,我们体育教师还应当成立各种专项的兴趣小组、俱乐部,或篮球小组、乒乓球小组等,由教师定出阶段性目标和总的目标,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来参加,培养学生的竞技能力和竞争意识。在日常的练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充分重视激励的作用,这对于学生参与兴趣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进行百米短跑项目的练习时,定20秒为及格、15秒为优秀。这样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去努力,由于不仅仅是和别人比较,也要和自己比较,对竞争意识的培养是有益处的。当然,在培养竞争意识的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才有利于学生心理平衡和进取心的成长。在组织比赛时,无论是个人比赛还是集体赛事,都要选择合适的对手,让两者有竞争性,最好能够势均力敌。这样就不会出现一方没有压力,另一方又压力太大,甚至消极放弃的状况。

(四)注重学生意志的磨练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基本上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这就很容易导致他们感情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以后继续升学甚至是就业之后,学生难免会遇到打击和挫折。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要教导学生:对挫折和失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心理上要有准备,并有自我调节能力。一场比赛总有胜负两方,胜不骄不容易做到,败不馁尤其艰难。教师如何引导非常重要,要培养学生永不言败的精神,能够跌倒后再爬起来,知耻而后勇。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有难度的活动,对学生身心的磨炼有益处,培养学生认识困难并且战胜困难的信心。比如负重接力、跨越障碍等活动,长距离的越野跑、登山等,都需要耐力、毅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对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是有所帮助的。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们的思想价值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强德育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体育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制,而且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渗透作用,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应当充分重视体育教学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理念,通过体育活动这种特殊的形式实现我们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是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在未来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额日敦套格,肖慧英.体育教学:实施德育的场域[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0)

篇7

体育教育是德、智、体三项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在现代健康新理念倡导下学生健康形成的重要手段。现代健康理念不仅仅要求身心健康,还要求心理健康,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通过多方面传授运动技术、健康理论、健身方法等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克服各种心理困扰,以形成不怕困难、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健全人格,使之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和时代要求,具有强健体魄和健康心理的现代社会的建设人才。

一、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心理不良的表现

(一)紧张或恐惧。在教学实践中,很多体育课教学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大纲”为主题,造成了过分夸大大纲目标,片面追求达优效率的局面,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体能力和水平的正确估价。然而,每个学生却又确实存在着先天条件、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差异。所以,那种以中等生为基准的“一条线”教学方法,难免使一些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巨大的力,造成了紧张甚至是恐惧的心理。特别是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弱项内容表现出紧张感,比如单、双杠,跳箱等项目。

(二)自卑或自负。现在的学生,不少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有一种特殊化的优越感,并且自尊心强,然而心理承受能力却又极差,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年级的不断升高,小时候的优秀成绩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于是脆弱的心理会表现出一种不平衡情绪,再加上传统的以“学习态度+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式,往往使一些学生,特别是所谓的“差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相比之下,考试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特别是名列前几名的学生,有些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缺少进取求精的精神,流露出了强烈的自负心理。

(三)消极冷淡。不可否认在现在的体育课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堂堂一种腔,课课一个调的现状。学生普遍对体育课学习没有愉,处于被动,甚至是被迫的地位,再加上学校、教师、家长也只重视考试成绩和升学,很少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没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技能的培养,致使一些学生因得不到恰当的培养和训练而变得僵滞、萎缩,从心理上表现出烦躁沮丧,消极冷淡的不良状态。调查中发现有40.2%的学生因为体育课不够生动,没有充分活动的空间,缺乏发挥和训练自己特长的机会而对教学不感兴趣,于是消极对待,有12.4%的学生因各学科成绩都不够理想而情绪低落,对体育课的学习也十分冷淡。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不抱任何偏见,公平、热忱地善待每一位学生。在注意研究学生共性的同时,更要研究每一位学生各自的身心特点,因人而异地采用既符合体育教育规律,又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科学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和教育内容相和谐;以文雅的语言、优美的动作、高涨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影响学生,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关心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以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闪光点,并努力创造使其在这方面能够得以充分发展和得到提高的机会和条件,以做到各得其所,各显所能,使教与学得到和谐发展。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92-02

1.前言

体育课程在初中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课程,它对中学生的学习有着促进作用。初中体育教育是以提升中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标,通过体育锻炼来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其中体育考试就是衡量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1]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体育教学在提升学生健康素质的基础上,更应该重视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从而使得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初中体育教育如何提升中学生健康

2.1强化学生体能

传统的体育教育因设施及各种因素的制约,都会被取消这一课程或是被其他课程取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机会。初中生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加强体育锻炼,对于他们身体的成长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都是极其重要的。体育活动应该尽可能的安排在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改变体弱多病的身体状况,同时对于塑造良好的身形也是很有帮助的。

2.2激发学生的参与能力与应变能力[2]

体育教育课程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能力与应变能力,使得初中生在体育活动中不但强化体质,而且也使得自我意识得到增强。通过体育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激发相应的兴趣,积极的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中来,改变其一味死读书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学习也是有益无害的。同时,体育活动本身存在着对抗性,学生通过参加集体活动,比如篮球、羽毛球等一些体育项目,激发学生的应变能力,也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感及集体荣誉感,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3刺激学生学习热情

在初中体育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很大影响。[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体育成绩与名次,而是应该从各方面考虑,比如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学生的努力程度以及学生的提高程度,针对那些身体素质差但又很积极努力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多多发现学生的优点,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在激励的基础上,学生的热情也会相应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体育教育不仅能够强化学生体能,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全方位增强学生的智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学生体能这是不言而喻的,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体育活动所指定的规则能够提高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促进其遵纪守法;两一方面,体育活动注重团队之间的配合与协助,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情感与个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体育活动也重视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与空间。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是智力发展的良好阶段,这一阶段,他们有着极强的能动性与好奇心,体育教育更是与这相吻合,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3.增强初中体育教育的措施

3.1 提高宣传力度,增加人们的重视度

学生对体育学习有充分的认可与重视,是提升体育教育质量的基本点,否则初中体育教育改革很难进行。所以,增强初中体育教育的基础措施,就是要在全社会加强对初中体育教育的宣传力度,尽可能全面普及高质量的体育教育。让学生、家长及学校充分认识到学习跟运动的相互关系。教育部门强化对初中学校体育教育的评估,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3.2不断创新和转换教学角色

在体育教学过程,教师要适当的进行角色互换,传统教师发言改为学生多发言,让学生多尝试课堂讲解,鼓励学生多发言,这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里,展现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同时也是相互发展与进步的关系。

3.3 完善学校体育教育设备[4]

对于偏远山区的学校而言,体育教育是很难实行的,很大的原因是在于环境条件相对较差,体育设施薄弱。但对于城市的大部分学校而言,体育教育是基本上都可以实行的,但是也只是局限在操场及篮球场,针对游泳、羽毛球、足球及兵兵球等竞技类体育设施还是不完善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教育的进步。所以,教育部门应该加大整改力度,强化学校设施建设,促进体育设施的建设,使中学生能够真正得到德、智、体的全方位教育。

4.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教育通过课堂及课外活动,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得到体能上的锻炼,同时,全面提高了整体素质,增强中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以及体育意识。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此,要把握好初中生的全面教育。初中体育教育关系着整个体育发展战略的发展,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强化初中教育的认识,重视初中体育教育,使得体育教育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标.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育分析[J].考试周刊,2013,(70):116.

篇9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57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62

体育教学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运动项目,还要注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使学生人格健全,为学生未来继续深造和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课堂严格要求,树立学生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对于人的约束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规章制度、法律规范对于人的约束,还有一部分是社会道德体系对于人的自我约束。现在的部分学生,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往往规矩意识比较差,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纪律意识的培养,要在仪容仪表、整队集合、队列演练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对于不合理的行为要及时作出指正;对于学生做的比较好的地方要给予肯定。

同时,要给学生指出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要鼓励学生严格按照规定来要求自己,这样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己都有积极意义。只要纪律意识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觉悟和认识,这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就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引导学生养成科学锻炼、主动锻炼的意识

现在的社会节奏非常快,人们的各种压力也在增加,而通过体育锻炼是个人减压非常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学生时代引导学生养成科学锻炼、主动锻炼的意识非常重要。

对此,在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意把一些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在学生时代能够喜欢上一项体育运动并坚持。当然也要告诉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使坚持体育锻炼成为学生一种内在的需求,这样才能够逐渐养成主动锻炼的意识。另外,教师要尽可能地丰富体育课和学生活动课的内容,结合中学生喜欢表现自我的特点组织一些竞赛性的体育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这样学生科学锻炼、主动锻炼的意识就能够逐渐地形成。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座右铭,体育运动能够锻炼个人的品质,使弱者逐渐变得强大。在体育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学生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锤炼意志品质。作为教师来说要利用体育课堂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鼓励学生要敢于尝试和挑战自我,结合学生的表现及时予以指导和肯定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出现失败时要多鼓励,培养学生不服输的精神。

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

挫折是现实生活中的正确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较少经历挫折。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有意地为学生创设一些“困境”,逐步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在体育训练中,某一项目完成得不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完成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思考,找出不足,思考怎么克服,并积极再次尝试,直到成功。另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到“我累了”“我不干了”等这些话很容易使人自暴自弃,如果有了这类想法,应尽快打消。

五、关注学生的言行教育

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适应社会的整体的发展,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完善体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要正直、善良、健康、大方,注重自己的修养的提高。要求学生加强学习,有正确的审美观,让学生认识到漂亮不一定“美”,要真正“美”应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行为修养,大方、得体地表现自己。

篇10

对中小学生来讲,心理健康与否主要看学生是否能适应环境,是否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能否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心态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心理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期的学生身心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心理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还是一个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时好高骛远,羡慕虚荣,遇到挫折也较容易灰心、泄气、退缩,甚至有抵触等逆反心理;还有因课业负担重、各种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单调性,面对父母、老师寄予厚望,形成无形的压力,很容易使其在学习、生活以及平时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逆反心理、恐惧心理、依赖心理、强迫心理和抑郁心理等,严重者选择逃避、离家出走、拒绝上学等现象,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根据运动者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1)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讲,较多地采用游戏教学、情境教学,能够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

(2)对于年级高的学生,心理比较复杂,单一的体育运动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应多选择综合类有竞争性的活动为主,如在“集体过障碍”这个体育活动中,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各成一路纵队前后拉手站在起跑线后,教师鸣笛后各队集体向前跑,滚过垫子,钻过栏架,走过独木桥,以动作快,脱手少和队形齐的一方为胜。

2.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学会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体育运动,要耐心引导学生,不失时机地使其心理得到充分发展。

3.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改善学生情绪障碍。体育活动的特点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任何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一种体育运动,而体育运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和身体练习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体育活动可以改善情绪的效能。

(1)跳远项目。女生害怕跳不进沙坑,即使勉强跳过去的学生样子也不好看,还弄的满身是沙子,这样更没有学生愿意跳了,教师首先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恢复自信,对动作分解进行练习,再以小组比赛形式练习,学生学习的情绪也提高了,而且获得了成功。

(2)跑类项目。相当一部分学生听到跑,特别是耐久跑,往往很反感,有抵触情绪,容易退缩、泄气、害怕的心理。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了解学生产生惧怕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克服,引导和鼓励学生用顽强意志力去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4.融爱与体育教学之中,排除心理障碍。教师平常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有助于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中能积极的表现自己,教师也往往因为学生的表现而变得更加敬业。

5.创建合作与交往机会,优化人际关系。相当部分的当代青少年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关系,在客观上也影响了他们心理成长,主要表现为不合群、自私、任性等。教师可以通过集体项目比赛,让学生团结一致、协同作战、彼此鼓励,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及人际交往能力。

6.要特别重视社会适应的培养。在心理健康的诸多定义中,最普遍的一种观点就是以是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健康与不健康的。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加大力度,可以多选用些集体项目,团结协作完成的项目,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碰撞”,以便发现和解决个性化的心理问题。

三、体育教学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1.能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不如他人、可能学不会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2.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的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3.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的特征,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4.有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由于中学生处于自尊心、自信心较强的阶段,体育运动正好为其自我概念的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现机会。

5.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6.有益于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其显著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性,尤其中学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结合体育运动特点,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四、小结

1.体育教学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又能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2.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学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大力度,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3.在体育教学中,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但决不是全部。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身体健康,那将会从一个极点走向另一个极点。所以,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

参考文献:

篇11

前言

一般来说,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多个方面。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它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影响到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体育活动能使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社会学家预言,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新世纪青年取得成功的必备的首要素质。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中学生应有效地充分利用和发挥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素质的健康培育,走出心理障碍的阴影,以积极的健康心态拥抱生活,开创未来,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一、体育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体育包括体育教育、体育锻炼、竞技体育三个方面,具有健身、教育、娱乐、政治、经济、科技等功能。体育教育是现代体育的基础,它的任务是全面发展人的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技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教育过程。体育教育特点:1.竞争性与挑战性中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为了取得好成绩,不仅要同他人竞争,同时也要向自己挑战,这符合中学生的好动、好强、好胜、积极上进与展现自我的心理特点。2.群体性与互动性体育教学、比赛、游戏等活动,多数是以集体为单位参加,活动中学生相互团结亲近,抵制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加强了集体中的技战术和心理上的协作与互动,符合中学生群体生活特点。3.公开性与活动性体育教育活动多在开放的场所进行,主要是学生与学生,班级,年级之间相互的交流与比赛。在活动中,各班队、学生、裁判、工作人员、观众之间所形成的心理气氛对直接参加活动者的心理影响很大。4.显性与隐性体育教学的显性反映在教学大纲中,隐含的内容富于显性教材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促进个体社会化,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形成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符合中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规律。5.时空的特殊性体育是各学制各年级从小学到大学连续开设的唯一教学课程,而且延续到校外,为广泛丰富且有惊险的娱乐体育和竞技运动做准备。

二、当代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

人的心理素质是由智力、人格、心理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所组成,心理健康程度越高,心理素质就越优秀。心理健康的特征可用心理能力来表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自我认识能力;2.控制自我的能力;3.为自己目标努力奋斗的能力;4.理解他人的能力;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当前,由于心理素质教育还没有得到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的重视,而中学生又正处于个人社会化的特殊时期,既面临自身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与好奇,又要面临高考巨大的压力,所以在校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心理素质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1.依赖心理较强,缺乏自立、自理的观念和能力。2.情感淡漠,性格内向,心理闭锁,不合群等。3.适应环境能力弱,认知存在偏差,行为反映倒错等。4.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遇到挫折易逃避,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等。据资料表明,在全国范围抽查8.6万名中学生,约30.12%的人中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与疾病。

三、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培育

1.确定良好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认识能力。

中学生自我意识特点主要表现:关心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尊心明显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性加强。实践证明:中学生通过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意识整体概念显著增强。有的学生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劣势,就会使自己的潜在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必将影响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相反,有的学生只跟自己差的同学比,又易过于自信,滋长骄傲心理,影响自己的思想行为,防碍其潜能的挖掘。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在体育教育中突出科学性与教育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认识自我,使自我意识中积极的自我方面逐渐战胜消极的自我方面,从而占据主导地位,培育出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控制自我能力。

研究发现:用力运动可减轻或消除情绪障碍。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能发泄抑郁,展现自我,体验到快乐,满足,从而改善情绪状态。学生积极的自控力可形成一些优良的意志品质。例如:在自由民主与组织纪律发生矛盾时,他们虽有意见,但能实行自控、依然能服从组织、按章办事;而消极的控制自我者在体育运动中有时明知某些行为不对,却又情不自禁地去做,例如犯规及不服从裁判等。体育教育者在体育教育中应协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才能与缺陷,认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让学生经常感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认识控制自我的意义,将其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主动请人监督,促进自控能力的提高。

3.增强心理受挫力,提高学生为自己目标努力奋斗的能力。

体育活动是以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特征的。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要不断克服外在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自身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体育教育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预定目标(如跨栏可适当调节栏高和栏间距),让学生从克服日常的、小的困难做起,逐步养成持久的意志活动能力(如晨练、长跑等)。目标设置要适当,目标设置太低会使学生轻而易举的成功,缺乏成就感,失去拼搏和进取心,冒险与挑战性;目标设置太高,让困难无法克服,目标难以实现,那么意志活动会随之消失,起不到锻炼身心和磨练意志的作用。中学生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实现一定的目标,就越能增强心理耐挫力,提高为自己目标努力奋斗的能力。

4.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力。

人际关系是适应社会、环境、生活,形成完善个性的重要途径。每个人在体育活动中都要和他人发生伙伴性关系或对抗性关系。体育活动这种特殊的运动环境能增进中学生相互交流,有助于克服孤独感、开放自我。尤其在中学生受到挫折时,能够通过体育活动来转移或替代,尽情释放心中的不快,保持乐观、愉悦的心境。体育活动中频繁的人际交往,可以提高中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合作精神,让其在实践中体会如何让个体适应其他个体和团体,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诚待人,,和平共处,互助互进,在体育活动中避免一些令人生厌的言行,如说话气傲、刻薄、好卖弄自己等,从而形成人际交往的吸引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篇12

一、中学生心里健康的现状

目前我国学生的心理问题总趋势随年龄增加而递增。据调查,城市在校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5%,初中生约为17%,高中生约为20%,大学生约为28%,比同期国外严重的多。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海南医学院心理学副教授叶莜雯同志在分析“马加爵案”时称,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家庭、学校重孩子成绩,轻心理素质教育;二是家庭、校园等成长环境灌输给孩子的信息偏颇,导致孩子形成对社会的看法偏执,直接影响其为人处世,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表现为偏执、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

1.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这与社会剧烈变革和学生就业压力、升学压力有关。

2.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

3.我国独生子女群体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较为缺乏。

二、正确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

1.体育是良好情绪的调节器。良好而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科学认为,生命以蛋白质为基础,以新陈代谢为基本条件,以神经系统、尤其以大脑皮质为主导力量。其中神经系统的活动与生命衰老的关系最直接。而在神经系统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情绪,故情绪直接影响人的健康。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2.体育能锻炼出坚强的意志。人的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影响、思想教育有关,但严格的体育锻炼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体育能从心理意识上增强人的意志力。体育运动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强化训练。从事体育运动,要克服疲劳、寒暑对身体的侵袭,要从心理上战胜胆怯和退缩。克服外界对心理的不利因素影响,这本身就是一个意志品质的磨炼过程。坚强的意志品质,需要长久的磨练培养,而长期从事体育运动的艰苦性、持久性,为意志品质的磨炼,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各种体育运动都有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如长跑能培养人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打乒乓球能培养人的机智灵活、快速反应、果断的品质;登山能培养人的勇敢、坚韧不拔的品质……因此可以说,体育本身就是磨炼人的意志的运动。

3.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三、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脑消除残存的睡眠抑制,为学习状态作好准备;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演,教师也习惯于发号施令,力图将全体学生都统一到自己设施的规范中去,其结果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被忽略了,缺乏主体的热情和主体的参与,体育教学难以渗入科学的理念。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因材施教,加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体育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前的“编”,更要注重课堂上的“导”,切实提高体育在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必须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设计授课内容,这样的“剧本”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得到响应和产生共鸣。

篇13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64-02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发生。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1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关因素

中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祖国的未来,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当今随着对知识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学生、学校家庭又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而中学生身心正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各种社会冲突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以及“应试教育”中教师、家长、社会对学生过高的期望所带来的学生心理负担,课业负担重等,都会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1.1学校因素

当前不少学校仍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为了学生能考出好分数,采取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如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等,使得学生负担过重,睡眠不足,使大脑过度疲劳,产生焦虑感和缺乏自信心。另外,学生个体课程负担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等带来的压力。学生其他考级、评优评奖均要求的高分数、同学间的无形或有形的竞争,更加重了中学生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得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厌学等心理行为问题。

1.2自身因素

自身独立生活能力差。计划生育的实施,家庭的独生子女现象开始普遍。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生活上事事多由父母包办,缺乏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另外家长长期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因此对于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更是缺乏应有的培养。进入中学后因为独立生活能力差,出现不适应,久而久之就难免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1.3社会、家庭因素

对学生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第一,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过低,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挫折感、压抑、敌视等不良心理,过低的期望则容易使孩子对自我的评价过低,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等不良心里行为。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愈来愈广泛,特别网络电视的普及,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中及各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影响和毒害着学生的心灵。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2 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发展

2.1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心理健康的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长期坚持科学的体育运动,可以促使身体各系统正常、健康的发展,从而为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的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在运动的环境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让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使脑力得以快速恢复。良好的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还能提高人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反应和想象能力,从而为认真学习提供有效的保证。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

2.2体育运动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进取精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