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室管理能力

科室管理能力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室管理能力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科室管理能力

篇1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1

0 引 言

在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绩效改革要想获取整体性的突破,就需创新行政后勤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方式。公立医院应该针对医院实际情况,明确绩效考核设计思路,切实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另外,公立医院也需要将行政后勤职能部门分为3个主要的级别,分别是“服务保障”“技术管理”和“战略运营管理”,按照其不同的属性以及类别部门的工作重点,构建评价考核绩效的体系。

1 公立医院职能部门综合绩效考核的设计思路

公立医院职能部门的综合绩效考核主要依靠量化指标,在满足医院战略需求的基础上,设计绩效考核内容和形式,确定绩效考核的对象,提高临床服务的效率及质量,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

1.1 绩效考核内容和形式的设计

结合医院发展战略,医院可通过分析考核的对象,来确定考核的形式及内容。在设计有关考核行政职能部门绩效的内容时,需要结合个人发展、科室发展以及医院的发展进行综合考虑。因此,在思路上需要把握医院岗位工作及战略目标的主要特点。在实现医院战略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倘若医院正处于发展扩张期,其考核指标就可以合理超前,适当考虑创新管理指标以及效率指标;倘若医院正处于发展稳定期,那么考核指标就适当保守,适当考虑工作业绩及质量等。在个人发展方面需要考虑其创新以及学习的能力,在科室发展方面需要考虑科室的整体工作效率。另外,由于医疗机构普遍关注临床服务的效率以及质量,所以还应该考虑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为主,还是以行为过程考核为主。终末期考核是指通过临床满意度以及评价业务指标来实施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在形式方面也会更多地采纳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

1.2 绩效考核的对象设计

在开展工作之前,首先应该分析绩效考核的对象。服务保障类科室主要为后勤服务管理科、保卫部、设备科、基建科、总务科及工会;技术管理类科室主要为信息网络部、医保科、院感科、护理部及医教部;运营管理类科室主要含有拓展宣传部、监审部、运营管理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医院办公室及党委办公室。

通过分类考核对象的工作内容,将同类科室的相同点归纳为:“战略运营管理”科室,其主要的工作目的就是运营管理以及完成医院整体战略目标,全面执行各项院部以及党委的指令性任务,其工作特点主要是监督、协调运营管理,执行院领导指示;“技术管理”科室,其主要工作内容就是负责医疗业务数据、把握医疗政策法规、掌握临床业务开展情况、指导临床规范诊疗等;“服务保障”科室,其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协助战略运营管理类科室完成医院后勤保障以及满足临床科室需求,为行政以及临床工作提供更加舒适以及便捷的环境。

2 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

2.1 考核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在构建公立医院考核体系前,有关人员需要参考常用的评价指标,从实用性以及权威性进行考虑。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中有明确界定经济运行状态、工作效率以及社会效益。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考核对象类别,通过借鉴以及查阅文献、国内外先进医疗机构以及企业部门的考核指标,将指标分成4部分:满意度指标、创新及学习指标(可持续发展能力)、效率指标(工作业绩)与职能完成指标(科室管理能力)。

2.2 对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考核

由人力资源部、党纪办以及院办共同组建行政管理绩效考核小组,在每月底根据职能部门完成指标情况对小组进行考核。根据百分制对每个考核项目打分,单项基础主要分成60分及100分,而扣分形式的基础分就是100分,加分形式的基础分就是60分,对科室满意度情况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考核。

在建立这样的考核体系时,需要职工代表参与访谈会议,将前期考核科室执行模拟考核的实际情况报告上去,这样上级才能够深入了解参与考核人员以及被考核科室对职能部门绩效考核后工作状态的满意情况,也能够减少执行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外,前期和每个层面的职工进行交流,获得更多科室人员以及职能部门的支持和认可,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及执行力,将职能部门的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

3 结 语

在构建公立医院职能部门综合绩效考核体系的过程中,不仅完善考核体系的内容,同时还对指标体系进行了量化考核。在改革公立医院绩效的过程中,可获得整体性的突破,改变行政后勤职能部门以“衙门机构”“官本位”自居的思想观念,利用有效的绩效考核方式提高行政后勤人员的工作质量及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毅,王倩,尹丽君.公立医院行政后勤职能部门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院,2015(6).

篇2

历史教学向能力培养的理性化阶段发展,是建国后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的一大进步,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客观地反映了在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对能力的突出要求,适应了现实发展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摆正了基础教育中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使历史教育的目的能全面、完整地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又给历史教学本身注入了活力,给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拓展出一个崭新的空间。

历史学的基本思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科学思维方法。不管从任何角度对历史学科能力进行分解都无法离开这一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实际上,历史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中对此已有明确的规定。所以,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确教育目的的双重性。

一是实现近期效益,即要使学生能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引导下,充分理解、认识历史现象,并能运用这一思维方式主动而科学地去分析、评价、判断历史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水平,有效地提高应试技能。二是实现远期效益,即要使这种思维方法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智能并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对学生在其他各方面的学习和将来工作、生活发生影响,极大地增强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改造学生的思维品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使其受益终身。

篇3

摘 要:在知识经济的大时代环境下,科技型企业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科技型企业管理层在知识管理方面存在知识管理局限于信息管理、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滞后于企业的发展以及知识管理模式僵化缺乏创新等不足。因此,科技型企业管理层在知识获取、共享、运用、创新环节分别提升战略规划、激励、控制、文化建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科技型企业;企业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管理绩效;学习型组织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1-0078-05

收稿日期:2014-12-24

作者简介:夏金华(1976-),湖南益阳人,中南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研究;刘冬荣(1942-),女,湖南桃

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围绕知识资源展开的各种加工、传播和应用活动,“知识管理”的概念渐渐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涉及生化医药、航空航天、电子及通信技术、计算机科技等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型企业,更是将知识管理视为推进企业变革的重要手段。科技型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明显地,其竞争优势正是建立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效率基础上。知识本身并不能创造财富,而要靠高效的管理来进行整合和加以利用,才能发挥作用,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1]。学术界相关实证分析已经证明,知识型管理者在营造高效率的企业内部环境、整合和配置知识资源以及控制整个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一、科技型企业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的内涵

科技型企业管理层在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价值导向及文化等方面的领导者职能,与知识管理的整个循环流程,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运用以及知识创新四个环节联系紧密(见图1)。

(一)知识获取环节的战略规划

知识资源分别来自企业的内部和外部,不同类型企业相应的获取渠道和方式不同。知识资源的种类、质量、来源以及研发投入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开发型的科技型企业侧重于形成自身专属的知识资源,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较大,通常在后期知识管理中更加注重知识的保护、保密以确保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2];因而管理层领导风格更具开拓性,如何引导科研团队的建设是知识管理的关键。生产型的科技企业倾向于获取和改造现有知识资源,其发展核心在于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是提供服务。如何构建技术联盟通常是知识管理的重点问题,领导者通常眼光独到,对经济环境中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成果非常敏感。

(二)知识共享环节的激励能力

当知识资源进入企业内部后,如何促进知识资源的流动,以及在各生产经营项目的配置则是知识共享环节中的基础管理活动。基本的职业培训以及知识资源的传授教导是知识共享环节的必要内容。但是,科技型企业知识共享的过程更为复杂,且面临的障碍更大。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的知识体系专门化,使知识共享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知识成果得来不易,知识成果的拥有者在共享过程中存在抵触心理。因而管理层首先要把握本企业知识共享的特点和难点。富于管理艺术性的管理者,通常能够在激励机制的设计方面,把握到具有高知识素养的员工的心理需求和更深层次的发展需要,凸显人文关怀[3]。

(三)知识运用环节的控制能力

知识运用环节是知识管理的重点环节,对管理层的知识管理能力有极高的要求。组织结构大都采取扁平化设计的科技型企业,对管理者沟通协调能力的要求更高;对于自主性较强的高知识素养员工,管理者有必要更注重扩大员工的参与度和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同时,如何最大程度的利用隐性知识,即不能被企业直接使用的知识资源,也需要管理者在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有所作为。为了保证知识运用取得应有的绩效,管理层一方面要对员工运用知识资源的工作情况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做出评价,发挥好控制职能;另一方面要对自身的知识管理能力有准确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改进管理工作。

(四)知识创新环节的文化建设能力

企业文化代表着员工在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共有认同,在增进互信和培养团队精神方面有着独特作用[4]。而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推崇知识、鼓励学习的企业文化通过影响组织和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工作行为,来加强员工对知识技术创新的重视,从而有助于推进知识管理流程的循环。文化的建立一方面依赖特定的管理活动,如上级领导训示、职业培训、业绩考评等;另一方面更需要得到来自管理层的支持和重视,领导的风格会直接影响企业文化。知识管理和组织文化联系得非常紧密,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项目能否成功推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我国科技型企业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的发展现状

(一)在知识管理循环流程中科技型企业经费投入的特征

科技型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产业,研发费用高,技术更新速度快,产品附加值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衡量科技型企业经营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正是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通常来说,企业的竞争优势及生产能力来源于企业在研究和发展方面的相关成果,这要求科技型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保证一定程度的经费投入[5]。就科技型企业所属的高技术产业宏观环境而言,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以及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在近十几年内总体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

数据显示2010前后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型企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以及新产品研究经费支出的增长速率有明显加快。2005年的研究与发展投入仅362.5亿元,到2012年翻两番已增至1491.5亿元。可以得知,科技型企业相较其他企业更加具备实践知识管理的先天条件和必要性。

事实上,从科技型企业技术获取与改造经费构成来看,反映出科技型企业在知识管理的不同环节的投入情况,以及不同类型的科技型企业在知识管理环节中的侧重。从2012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科技型企业普遍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获取环节和创新环节,反映为对已有技术的获取和改造方面的投入,在其整体研发支出中的所占比重最大。包括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消化吸收技术经费支出和引进技术经费支出四个方面。

其中生产型的科技型企业占据高技术产业主流,主要专注于创新已有的高新科技,致力开发新产品,并通过规模化大生产来创造经济效益,知识的获取和创新将影响消化吸收技术的成效。而开发型的科技型企业主要通过研发活动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并将有关知识成果有转化为高生产力,或服务于其他同类型的企业,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是保证企业研发成果的重要知识管理环节。

涉及生化及医药、航空航天、电子及通信、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和医疗仪器仪表等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型企业,在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方面的经费支出各不相同。总体而言,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无一例外占据最大的比重,而消化吸收技术经费支出则相反,其所占比重最低,这反映出知识创新是这些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其中,电子及通信行业的科技型企业在技术获取与改造经费支出最多,尤其是在引进国外技术方面的支出比例为28%,较其他行业要高,说明知识管理的获取与创新环节的重要关联。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科技型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难题在于:一方面要有效的整合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来保证,在高额经费投入的情况下能获取一定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对区别于传统资源要素的知识资产进行特殊的管理,根据本行业的发展特点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效控制知识管理关键环节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二)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在科技型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科技型企业所处的特殊行业背景,使知识管理的实践也有别于其他企业。科技型企业的管理层通常具有极高的知识素养,本身职业生涯里都有在一线研发岗位或技术操作岗位的工作经历,通过一定的职业发展过程逐渐积累起身为管理层的领导能力[6]。根据以往专家学者、各大管理咨询公司的实证研究,在已经实行知识管理的各种科技型企业中,中高层管理者的知识管理水平参次不齐,究其根本,提高知识管理能力不是技术性问题,而是综合性的管理问题。我国科技型企业管理层的知识管理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和需要改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知识管理局限于信息管理。许多科技型企业的管理层在推行知识管理变革的过程中,错误地将知识管理过程等同于信息技术建设工程。将知识管理的对象局限于各种管理信息,大刀阔斧的投入大量金钱与技术人员构建计算机技术平台。管理层对知识管理概念狭义上的误解,使得知识管理工作仅仅是收集、分析数据,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识传递环节的效率,却很少在知识资源的转化和创新上有所作为。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确实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信息管理并不等同于知识管理,而是知识管理传递环节的重要管理活动。基于信息处理的计算机技术平台,应当发挥技术支持作用,以便节约时间,拓展知识获取和共享的深度和广度。

2.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滞后于企业的发展。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会历经不同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知识资源所带来的效益虽然存在,但是会进入一个不断下降的过程。这是知识更新换代所带来的必然结果[7]。同时,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会进入转折期,在这个转折的时段里,知识管理活动会面临新的问题和更大的挑战。目前,许多企业的知识管理成效有限的原因在于,管理层在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组织结构的设计改良、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所体现的知识管理能力水平,往往落后于企业当前的发展水平,管理层不能有效地应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知识管理难以突破发展过程中的瓶颈而停滞不前。

3.知识管理模式僵化、缺乏创新。一方面,管理的艺术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另一方面,诸如构建计算机信息管理理平台等技术性手段,尽管可以提高知识管理的效率,但是不能等同于知识管理,更不能代替管理者的职能。管理层的知识管理能力应当切合其领导者的角色,在其领导职能方面有所拓展,不能束缚于传统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谋求管理创新。知识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中,如果不重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因循守旧,落后的组织结构设计、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等将直接阻碍组织变革,从而不利于整个企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提升。

三、我国科技型企业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提升路径

(一)提高知识管理能力的基本目标

从知识资源的获取、共享、运用和创新等角度分析出发,提高知识管理能力的目标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知识管理流程良性循环。知识管理的实践环节包括知识的获取、共享、运用和创新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组成一个不断循环的动态机制。首先在明确知识管理对象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企业外部知识资源,保证足够的研究开发投入来创造、创新知识资源;然后重点关注知识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共享和传递,为应用知识资源做好前期的配置准备。在这个过程中,管理层要从战略的高度,为这个循环的流程制定知识管理的目标,并提供足够的领导者支持,以维持知识管理流程的良性循环。

2.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知识资源来源于人的创造力,作为科技型企业“智库”的人力资源[8],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在知识的存储、数据运算以及改善沟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如何在企业内部营造民主开放的工作氛围,构建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基础信息技术平台,是考验科技型企业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这也为企业的激励机制、人员绩效评价体系以及内部沟通模式带来新的管理内容。

3.优化评价反馈机制。为了保证知识管理的成效,科技型企业的管理层对于自身的知识管理能力必须有准确的判断,因此设计一系列量化评估指标,形成完整、系统的评估方案,能为管理层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反馈。这样的评估方案也可以作为知识管理活动的控制方案。企业内部知识的传播速度、知识资源循环流程对市场的反应时间等相关的评估指标,能够反映出企业激励机制、组织文化以及创新力的实际成效,有利于为知识管理过程提供足够的管理信息,提高决策质量。

(二)提高知识管理能力的关键环节

实施知识管理对科技型企业的必要性更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实质上,科技型企业的所有日常生产经营活动都建立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对管理层而言,必须在企业的战略制定、组织结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管理能力。

1.转变战略视角,确定知识管理目标。林淳一(1999)认为应该探讨组织的愿景、使命与战略,从而了解构建组织知识管理的战略意义,作为规划与设计知识管理数据库的依据。科技型企业本身的经营战略决定了知识管理目标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必须保持一致。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社会经济环境给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要求管理层具备前瞻性的战略视角,不能以被动的形式去适应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9]。企业内的控制调整,知识资源的更新和积累应当符合这种新的战略观。扩大员工在战略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有利于指引员工的工作目标,增强责任意识。在这个过程中,管理层要善于以企业的发展愿景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影响战略制定的重要因素正是科技型企业管理层的领导风格。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管理者能够通过建立专家权力而形成领导权威,同时开放型的领导风格有利于保持对发展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敏感度,在企业变革方面更有作为,这样的管理者凭借自身的领导魅力来增进与下属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信任,更能有效的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2.优化组织结构,构建学习型组织。Helleloid&Simonoin(1994)从组织学习的观点,认为以不同的方式构建知识所需的成本不同,而成本是决定于知识的形式及组织在特定时空下的学习能力及技巧,因此组织必须持续学习,才能建立可持续经营的竞争力。科技型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包括部门设置、授权机制设计、沟通渠道建设等方面。组织结构形成了最基本的企业内部环境,直接影响部门间的衔接协调、资源配置效率和知识共享模式[10]。传统的金字塔形组织构架,强调管理层次,集权度高,因而弹性不足,灵活度不高,这并不适合科技型企业。笔者认为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更有助于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形成民主开放的工作氛围,弥补管理层次的阻隔,从而促进知识的传递和共享,克服沟通障碍。

简单来说,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下组建跨职能团队。以管理层的权限,可以把不同部门之间的员工组成不同的跨职能团队。通过跨职能团队的自主性,可以保证团队的创造力,从而提高知识资源配置的效率[11]。许意雯(1996)研究知识密集型产业核心资源的运用与维持时发现,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互动,能极大提高知识资源的运用及维持效率。同时,拥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员工聚集在一个团队中,互助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隐性知识资源,促进知识共享。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证团队的工作效率,要避免控制管理的缺位,这对管理层的知识管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3.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知识资源的载体在于“人”,知识管理的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工作是管理活动中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激励的关键在于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平台,不断地提高员工的知识素养,激发潜能来释放创造力。DeloitteConsulting(2000)曾在有关建立知识型企业的研究中发现,额外的物质奖励与报酬对知识提供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在组织内部营造知识共享的氛围,有助于将员工个人的知识转变为企业的知识资源。

一方面,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有效的消除沟通过程中的障碍,特别是消除员工对于共享知识时的保守心理和抵触心理。管理层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与员工之间互相信任的程度,通过增强彼此的忠诚度来促进知识共享。必要时,强制性的制度规定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另一方面,激励是为了满足员工的发展需求,以此来换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把握员工的需求心理是提高激励效果的关键,根据科技型企业员工的知识素养背景和工作能力,以及结合人性不同层次的需求状况,设计不同的激励内容能提高激励的成效。

4.构建模糊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结构,强化控制活动。科技型企业管理层的知识管理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经营效益。任何管理活动中,通过控制管理,能有效的发现战略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并及时据此提供反馈信息,有助于纠正偏差,评价人员工作绩效,确保知识管理目标的实现。对管理层而言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利用知识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来促进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总结“最佳实践”,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教训。

笔者认为从企业管理绩效的研究角度来看,科技型企业产品更新的速度、相对于竞争者在拥有知识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及员工的薪资水平,可以作为考察知识管理能力的基础切入点,据此结合企业的财务指标,建立起评价知识管理绩效的基本构架。

5.建设推崇知识共享、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战略目标、领导风格、价值取向以及员工行为规范,都是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无形的文化力量在引导员工职业发展、增强忠诚度等方面发挥着其他技术手段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企业的知识管理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代表着管理者最高水平的知识管理能力[12]。刘淑娟(2000)曾以实证方式对台湾信息硬件产业知识管理的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组织文化会影响组织知识管理能力,并提出通过确认产业知识特性、调整组织文化,将可提升知识管理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首先,管理层应当尽可能的提高自身的专家权利,并在知识共享中要起到模范作用,通过有意识的改造公司文化,将“独占知识资源”的观念转变为“知识共享能创造更大的价值”的观念。其次,管理层层要改变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管理思想,在企业文化中注入百折不挠的坚忍精神和允许失败的宽容理念。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管理活动,领导阶层有必要保证持续的关注和重视。

四、结语

我国科技型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历程较短,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作为主导知识管理核心力量的管理层,其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直接影响到企业知识管理的成效。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突破传统的领导理念,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才能在知识管理实践中找到转折点。通过将知识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与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文化方面的管理活动协调起来,不断提升知识管理能力,进而充分利用知识资源要素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廖开际.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91-194.

[2]李民昌.加强科技型企业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建设企业创新的人力资源能力支撑[J].学习论坛,2006,(10):64-66.

[3]文富德.印度发展高科技的若干经验[J].南亚研究季刊,2011,(2):41-47.

[4]张雪平.知识管理视角下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J].企业经济,2012,(10):30-33.

[5]樊宏,戴良铁.如何科学确定绩效评估指标的权数[J].中国劳动,2008,(10):31-33.

[6]刘晓静.浅析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共享运行效率评价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1,(21):57-59.

[7]苏新宁.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与实践的进展[J].图书情报知识,2008,(l):4-6.

[8]陈伟,张旭梅.供应链伙伴特性、知识交易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1,(11):7-17.

[9]CHAIT.L.P.creatingasuccessful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J].JournalofBusinessStrategy,1999,20(2),23-26.

[10]WANGJUN.AFuzzyMethodforEvaluatingtheAbilityofKnowledgeManager[J].Systems.EngineeringTheoryMethodologyApplications,2003,12(3):279-283.

[11]GREGORYBT,HARRISSG,AMIENAKISAA,SHOOKCL.OrganizationalCultureandEffectivenessAStudyofValues,Attitudes,and0rganizationalOutcomes[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9,62(7):673-679.

篇4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1997年笔者下岗后应聘进入S碟机企业,进来后发现这里售后人员的工资高的出奇,每月有近4000元的收入。笔者下岗前在国企的工资是每月300多元,也就是说,这里售后人员每月的收入是笔者在国企时近一年的收入总和。

究其原由是因为97年时影碟机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一个新兴的行业,在当时维修影碟机需要具备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当时的售后人员很多曾是解放军电子工程兵学院的教职人员),而这样的人并不好找,企业也没有能力培训出合格的售后人员。

同时,这一情况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以上门服务为例,冬天天冷了不愿去的,夏天天热了也不愿去的,春秋天不冷不热但要是刮个风下个雨还是不愿去的。维修服务中与顾客的摩擦、口角也是时有发生。

而当2004年笔者离开S碟机企业时,售后人员的工资已降至一千多元,对顾客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意识也有了极大的改善。这一变化正是企业借助科学管理的手段解决了售后人员培训问题后得出的结果。

促成这一变化的,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随着行业的成熟、技术的进步,影碟机的生产逐步模块化;二是企业记录、积累了大量的售后维修资料。有了这两个基础后,企业首先是从数以万计的售后资料中分析、归类出影碟机最为常见的几十种故障。之后再针对每一种故障从资料库中分析出导致该故障的所有可能原因及检修方法,并按概率大小排列。以不读碟为例,首先是查光头(光头损坏的可能性最大),如果光头是好的,第二步是去查驱动块(驱动块损坏的可能性排第二位),如果驱动块也是好的,第三步去查解码,以此类推,一步一步往下查,直至查出问题为止。而且对每一种可能性都会告诉你应当怎样去查,量哪一个部件、哪一个管脚,多少伏是对的、多少伏是错的等等。最后是标准化成为维修手册,用于售后人员的培训和平时的工作指南。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按照这种方法,不需要你有多深厚的理论功底,也不需要你有多丰富的实践经验,说的极端一些,从大街上随便抓一个人来,只要他认得中国的方块字,他就能修好机器。虽然这只是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工作方法,但它却解决了99%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例子,笔者一直固执的认为,这种傻瓜式的实用型培训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培训,并且,企业的培训工作应当是一个管理的过程,准确的说是借助科学管理的手段全面分析、解构和研究员工的工作,整理出可用于最终的员工培训,从而改善员工绩效、建立组织自身内在能力体系的管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最后的培训本身。最重要的也并不是这最后的培训本身,而应当是这个积累组织知识、建立组织能力的管理过程。

笔者曾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写过“导购员实效培训管理6步法”一文,同样是运用了科学管理的方法,全面地分析和研究了导购员的工作,将导购员的培训分为6个管理步骤。首先是现场记录导购员在卖场工作时实际遇到的顾客的各种问题和经常面对的现场的各种情况;第二步是对现场收集到的杂乱繁多、五花八门的问题和情况进行分析和归类,整理出带有共性的、实际工作中最常碰到的一些情况和问题;第三步是针对每一个问题和情况设计出导购员的应对方式;第四步是标准化这些应对方式,编辑成导购员的培训资料;第五步留心和收集导购员工作中一些个人的好的方法和经验,将它们充实到你的培训资料中去;第六步是持续的反馈、调整和完善。

通过上述方式培训导购员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1、可以迅速提高导购员的水平,而不需要他们完全靠自身的悟性缓慢的积累和提高;2、顾客在各商场得到一致的回答时会强化他对品牌的印象,认为这一品牌是最专业的,从而可能做出对该品牌有利的购买决策;3、即使促销员突然离职,也可以最快地培训出新的合格导购员,把损失降到最低。

我们还可以来看看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汪中求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我们的业务人员整天在外面跑,经常遇到别人的否定、拒绝、打击,甚至被哄出门去,但问题是我们要从这些否定、这些拒绝中得出有用的信息,知道人家为什么哄你,以什么理由拒绝你。之后是分类归纳,也就是要找出被否定、被拒绝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最后是在以上基础上制定出公司层面的解决方案。

虽然汪先生谈的是细节,笔者写的是培训,但道理却是一样的。以地市以下级经销商的入场谈判为例,无论你谈两个小时、两天、两个星期还是两个月,所涉及到的问题一般不会超过六个方面。第一是市场保护,比如商家要求的独家经销及外地窜货的处理,以及厂家要求的主推及一个基本的销量保证等问题;第二是价格保护,比如降价后的补差、时限等问题;第三是形象展示,比如展台制作的条件、出样机器的处理等问题;第四是售后服务,比如包修包换的约定、周转机的提供等问题;第五是促销支持,比如上促销员的条件、店庆、节假日的促销支持、滞销品的促销支持等问题;第六是付款约定,比如是经销、代销还是铺底,各自的条件以及销售返利等问题。

问题是我们的企业能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从市场中收集、归类、整理出这些业务人员每天所面对的问题和情况,并制定出公司层面的解决方案,让业务人员带着解决方案下市场,而不仅仅是凭着自身的经验、自己的关系去做市场,这样才可以保证我们工作的有的放矢、高质高效,而这同样是一个科学管理的过程。

篇5

据调查,有90%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是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能力,绝大部分体育教师更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只有66.79%的教师认为科研能力是21世纪体育教师的必备能力,体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现象说明,当前大多数体育教师科研意识薄弱,他们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即得利益,不愿把精力投入到具有长远效益的体育科研中来。体育科研成了体育教师的一根软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体育教师的个人成才与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制约了体育学科的建设及在学校的学科地位。

1.2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相对缺陷

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包括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写作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由于知识结构的缺陷,不少体育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导致不会或盲目选题,不会分析问题,更不会针对问题去做调查或实验、再撰写成文了。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单元化也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1.3科研队伍学历层次不高,水平较低

高校体育教师在学历层次上较其他学科相差较大,缺乏以博士硕士学历为精英,以研究生、本科生为骨干的高层次研究人员,缺乏具有传、帮、带特色的体育学科创新梯队,缺乏导向性或针对性的科研计划和相应措施,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主攻课题,与相关科研部门及其信息部门联系较少,科研动态和信息沟通阻滞,存在许多低水平的重复研究。

1.4科研动机不纯

从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能力调查情况分析得出,“评聘职称”是绝大部教师进行体育科研的首要目的(占70%),“提高学术水平”是体育科研目的的第二选择(占39.70%),“完成学校任务”排在第3位(占35.15%),只有4.85%的教师是因为兴趣而进行的科研活动。,这说明教师已意识到体育科研重要性,意识到进行体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但从目的和动机来看却显得有些急功近利,往往目的达了,压力没有了,科研活动也同时停止了。

1.5投入经费太少

大学体育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管理者对体育课程建设不够重视,,不仅体育课程工作量系数低,对体育科研的扶持和投入力度与其他研究型学科相比差距较大,这大大打击了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使科研与教学实际相脱节,科研流于形式,缺乏研究深度,缺乏实用性。具体表现为科研仅为满足于鉴定结果和论文的发表,脱离体育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实践,脱离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由于体育科研经费投入少,体育科技情报网络现代化建设滞后,信息不充分,时效性较差,体育教师获取体育科技信息渠道不通畅,往往造成盲目立项、重复研究或研究成果得不到及时推广等现象,挫伤体育教师的科研热情。

2.实现“科研型”体育教师转变的有效途径

2.1加强科研意识

每一位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体育教师,理应成为有研究头脑的科研型、创造型学者,这是现代教育对体育教师的迫切需求。周登嵩教授曾经说过:“研究与创新首先应该成为每位教师(包括体育教师)的生存方式之一,其前景是在研究中学习,在探索中前进,在创造中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再局限于学历提升和多种培训,更重要的是参与科研活动之中。”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那种“辛苦型”、“经验型”、“技能型”教师已不能适应现代多元化发展需求。于是“学者型教师”、“科研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等,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目标。为顺应时展潮流,更为实现人才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体育教师应树立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为动力,以科研促教学,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向科研要发展的思想理念,加强自身科研意识,为实现体育教师由“技能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做好心理准备。

2.2重视继续教育

要提高体育教师科研水平,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应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在职培训或继续教育,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除牢固掌握本学科系统知识以外,体育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成果和动态,加强现代体育理论知识、写作知识、人文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补充,不断充实新知识、新理念,掌握新方法,使自身知识结构应呈现多元化态势。学校也应为体育老师的在职培训、外出进修、继续教育提供机会,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培训体系,形成高效的师资培训平台;从一般要求变为鼓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分类管理和系统管理体制。在进行继续教育时,还应重点组织教师学习体育科研理论和体育教改理论课程,使之掌握体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步骤、主要方法及选题技巧等,从而为今后的科研工作积蓄能量。

2.3从体育教学研究起步

体育课堂是体育教师常年耕耘的地方,最熟悉学生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最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最清楚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作为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要做教学中的有心人,要以敏锐的眼光、科学的态度、研究者的视角去关注教学实践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体育行为、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等,就一定能找到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科研活动应当成为体育教师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自己创造自己的专业生活质量,这才是体育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最佳表现形式。高校体育教师还应充分利用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联合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学科交叉性研究。同时,进一步加强跨校区、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其他高校、国内外同行在学术科研等诸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高校体育学术科研工作向更广更深层次的发展。

2.4加大学校体育科研管理力度,增加体育科研经费

各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及时转变管理观念,切实解决体育教师待遇问题,合理折算体育教师工作量,让体育教师能享受和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工作酬金;尽快建立有效的体育教学科研评估体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严格教师评聘制度,实行全员竞聘,择优上岗,以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保障其持续性。同时积极督促体育科研团队的组建,充分发挥现有骨干力量,组成具有传、帮、带特色的科研梯队,帮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完成向学者型的过渡。此外,学校在人才引进、师资培训、科研立项、科研经费上也要适当向体育学科倾斜,扶持和帮助体育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从而实现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的全面提高。

篇6

中图分类号:TD94;TD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270-01

近年来,我国科技馆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建现代智慧展览场馆(含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等)超过100座,踏入“十二五”期间,目前正在筹建和立项的现代展览场馆也有已近50座。

与目前科技馆高速发展势头相对应的,是科技馆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展览内容越来越丰富,对人员、服务、效率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依靠财力、人力的投入并不现实。只有依靠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实现对展品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对游客的个性化导览、对展览相关数据的精确分析等功能,构建一个智能化的展教管理系统,从而有效克服展馆人力、物力的局限,拓展服务手段和功能,提高整个展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科技馆常见展教管理服务的形式

1、导览服务

现阶段,在国内科技馆所采用的导览服务大概分为三种方式:一是采用语音导览,由参观者租用专用设备,选择感兴趣的展品或展区参观并收听语音导览内容。二是讲解员导览方式,由讲解员带参观者按参观路线重点式讲解。三是手工输入方式导览,游客手工输入展品编号,手持专用导览设备收听相关信息播报。

2、展品管理

展品管理主要包含三个部分,一是展品的日常管理、控制,二是展品的更新、维护,三是展教人力的分配。

展品的日常管理、控制主要是展品的开关机、定时开放、状态监控等,目前在科技馆行业基本上采用的展教员手工操作,定时巡查,不可避免会出现展品定时开放不及时、展品故障不能及时发现等问题,从安全角度来看,还存在闭馆时漏关设备等情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展品的更新、维护主要是对展品进行更新换代或者维修、改造、保养等,对于展品的更新主要依靠相关人员的主观印象,比如主观认为某件展品游客参与度不高、损坏率高等因素需要进行更新,并没有确切的数据支撑。在维修等问题上由于不能及时准确获取展品的状态信息,难免会延误展品的维修,影响展示效果。

展教人力的分配主要是按照展区或展厅配备人手,由于管理者很难实时掌握展厅实时人流分布情况,在展教人员安排上,很难根据展厅人流情况动态分配,造成一定程度上人员安排不合理。

二、东莞科技馆智能化展教管理经验探索

东莞科技馆自开馆以来一直很重视场馆智能化的建设,先后建设了中央控制系统、智能导览系统、维修管理系统等相关信息化展教服务管理系统,应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中央控制系统

中央控制系统采用基于网络通信的多路集散控制技术,对展厅300多件套展品实行了集中控制管理,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

(1)展品集中控制管理

电脑类展品开关机控制(正常关机后切断电源)

非电脑类展品开关机控制(切断电源)

投影机开关机控制(通过232控制接口控制投影机开关)

在显示屏上远程监控展品的运行状态

(2)楼层服务管理

把原本分散在4个楼层内(服务器)的展品的打印、刻录功能集中到服务器,起到展品和服务台之间的桥梁作用。

(3)安全视频监控

中央控制室安装有40台监视器,视频信号由安防系统提供,可以对场馆的参观人流、展品安全进行监控。

(4)照明控制

对馆内照明实行集中控制。

2、智能导览系统

智能Ю老低呈且恢肿灾式多媒体讲解系统,通过现有的Android或IOS系统的智能手机实现自助导览,当游客手持该终端靠近信息点(展品)时,终端就会自动感知,从而在终端屏幕自动弹跳出附近信息点(展品)的多媒体信息,供游客选择浏览。

智能导览终端上配备了自动配对感应的蓝牙标签,发射功率可控制在直径1米至直径10米半环形范围内,可以分为6个等级,以适应展馆内不同面积的展区;智能导览系统还可支持用户实时交互,对终端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即时收集对展品的意见。

3、维修管理系统

东莞科技馆维修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目前已开发了移动终端版本,实现展品故障报修、维修内容记录、展品运行完好率统计、维修员绩效统计等功能,主要由展品损坏报修、维修进度管理、维修效果评价、展厅完好率计算、消息通知等模块组成。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展品的维修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管理职能部门亦能及时了解展品状态。

三、智能化展教服务管理系统在科技馆行业的应用探讨

1、技术突破点

在实际应用中,智能展教服务管理需要突破以下几个关键技术:

先进的检测、感知、识别技术和手持设备。通过采用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蓝牙技术获取人的地理位置、展品状态信息、人与展品的交互等,实现人物相通。研制和开发游客手持电子装置、展品的自动检测和控制装置等;

先进的监测、调度系统。需具备实时监测人流、展品状态分析功能,能达到尽快的合理分流和安排展教人员岗位以及及时发现和处置展品故障的目的。

智能的数据分析系统。能自动统计分析展品参与状况以及游客反馈信息,对于展品更新、改造等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对展教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2、智能化展教服务管理系统模块

应用1:智能导览系统

智能导览系统是整个展教服务智能化的精髓,是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的产品,是整个系统中重点模块。智能导览的实现方式有以下几种:利用RFID射频识别设备、利用蓝牙自动感知设备、利用二维码扫描设备。由于RFD射频识别设备需要定制设备终端,游客进馆后必须租用专用设备;二维码扫描设备既可以使用定制设备终端,也可以借助智能手机下载定制软件进行扫描识别,但它存在的问题是游客与展品之间的信息交互存在很大困难,服务器端的数据统计难度很大;基于蓝牙技术的自动感知设备不用专有设备,普通的智能手机都具备蓝牙功能,通过蓝牙技术自动感知,并实现游客与展品的信息交互,比较适合作为智能导览系统的技术手段。

基于蓝牙的智能导览系统实现的功能:

(1)游客利用自有智能手机自助下载导览终端软件,在展品感知范围内自动触发,播放展品讲解视频或知识介绍;

(2)导览软件具备游客打分或书写建议的功能,能通过蓝牙或WIFI上传到服务器;

(3)服务器端能实时统计各蓝牙点的游客数量,从而估算展厅人流分布情况;

(4)游客可通过导览系统呼叫帮助,控制中心或展教员终端收到求助信息后能及时赶到蓝牙点附近给予游客帮助或指导。

应用2:中央控制系统

中央控制系统主要是解决展品的定时开关机、展品状态监控、视频监控等功能,一个智能化的中央控制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功能:

(1)不但在控制室能监测和控制展厅、展品状态,通过智能手机也可以实现这些功能,比如在手机上控制电脑、投影机的开关机等等,便于展教员对这些展品进行控制,也便于维修人员的实时监控;

(2)实时监测展品状态,对不正常的展品能实时在相关工作人员终端上进行消息提醒。

应用3:其他功能

其他功能包括展品的自动报修、展品相关数据统计、游客满意度调查等,这些功能都基于智能导览系统和中央控制系统延伸的功能O计。

(1)展品维修管理系统:利用中央控制系统的监测功能,发现故障展品及时向维修人员终端推送消息,及时检查维修。系统自动统计展品完好率、故障类型等信息,为科技馆的展品更新、改造提供决策依据;

(2)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利用智能导览系统收集每个展品的参与数据以及游客的评价,自动分析每个展品的受欢迎程度。利用智能导览系统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自动统计展馆的游客满意度等;

篇7

办公环境究竟能耗多少?我们在办公环境中如何节能减排?新的节能减排计算系统,让您能精细化管理办公室能耗。

在11月11日富士施乐举办的DocuWorld 2010上,富士施乐在中国首次展示了其最新的可视化能源管理系统EneEyes。该系统能够管理企业的办公设备、空调、照明、燃气以及电源插座等电子设备,自动计算出企业的总能耗及各楼层、各位置的能耗,以便企业对能源的使用量进行最优化的管理。该系统甚至可以做到将每个员工每天出行、工作、会议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日程表的形式进行可视化的管理,管理者看到这些情况后可通过改变员工的出行方式、调整企业会议时间等降低企业的能耗,帮助企业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这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减排系统,已经应用在富士施乐在日本横滨21世纪未来港的研发中心大楼中,富士施乐准备将该先进的技术向客户推广 。

富士施乐(中国)有限公司总裁/CEO徐正刚表示: “企业办公环境的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是富士施乐从成立之初就一直追求的目标。我们期待通过采用创新的办公环境设计、节能设备、全新的工作流和管理实践,与企业一同建立起一个高效、高生产力和环境友好的全新绿色办公室。”

徐正刚同时表示,最先进的技术就应该让更多的用户分享,富士施乐会将其所研发的包括节能环保技术在内的所有技术拿到中国。“我们要做的是真正的绿色,在设计产品时就考虑节能、环保;但在另一方面,不会以牺牲客户方便性作为前提条件。比如,在复印、打印的过程中,在待机状态下,把电源完全关闭是最节能的方式,但再次启动要花好几分钟的时间,这就会给客户带来不便。所以,我们会实现节能与便利性的兼顾,这是我们设计产品的核心。” 徐正刚说。

在这次大会上,富士施乐还展示了一些其他的绿色办公技术,如EA环保墨粉、新LED打印技术等;同时,还举办了一系列针对各行业发展的研讨会,包括绿色采购提高生产企业竞争力、创造未来绿色办公环境ABC、数码印刷创意之道、绿色办公服务、节能减排等主题。

篇8

众所周知,在诸多学科中,教者往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多年来,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生活,不断探索。

首先是激发兴趣,引导观察。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兴趣是关键。我充分利用农村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以春夏秋游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神秘色彩和乐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发现了大自然和生活中蕴藏着更多的科学奥秘,并能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总结事物的特征。在《植物的身体》教学中,让学生拿出自己采集的植物标本和自建的资料卡,通过比较对照来发现植物身体六种器官的一般特征,同学们积极踊跃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其次是确立目标,顺利观察。教者在课堂上,如果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观察,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才能使观察顺利进行,并收到预期效果。教者要充分均衡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差异。年龄不同,年级不同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信息化的年代,学生知识的储备量,是教师难以预测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而且更需要切实深入学生,设法去了解他们的多种能力。有的放矢,在课堂上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得心应手。然后,抓住学生的心理,调动起积极性。把课本的相关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捕捉去思考,在课堂上去展示,时刻抓住其闪光点,进行评价,使学生觉得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

第三是指导方法,学会观察。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事物的特征就难以揭示出来。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我在科学课上主要指导学生两种观察方法:

1、有序观察法。运用这种观察方法,学生能够按着空间和时间的顺序,抓住主次,突出重点。这样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大自然的事物千差万别,教给学生根据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确立恰当的观察顺序。教师要时刻本着自己的教学实际,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低年级学生他们认识水平较低,思维能力也不强,教师有必要把观察的顺序予以点拨,让学生有法可依,有据可查。而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就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确立自己的观察顺序,建立自己的空间感和时间感,达到观察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2、观察总结法。观察总结法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不但能提高观察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和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比如在认识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及其标识。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特点,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经线,纬线等标识这一概念,使学生对这些标识的认识在观察总结中牢牢把握住。这和死记硬背比起来真是事半功倍。不断观察,记录,总结也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我们切实要予以重视。

二、鼓励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在具备观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势在必行。心理学家认为,创新能力的有无和大小主要有三种因素的影响。即: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方法策略。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有那些能促使人们产生新奇,独特想法的思维方式,这也是诸多创新活动所必需的。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内部动力和前提条件。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培养其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做:一是用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胆猜测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充分发挥民主,给学生创造一个开展创新思维活动的教学空间。三是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受知识和能力限制,思维还没有那么定势,往往想出的问题有些怪异,甚至出人预料,这也正是他们创新意识的体现。为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容不得有半点疏忽,要切实抓住这创新火花,并让它绽放异彩。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我主要从几个活动入手。一是研究讨论活动。通过观察、讨论、实验,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进行研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由师生进行评价,形成一种相互竞争的局面。若要有创新就一定开动脑筋,运用创新思维,去发现新的科学知识。二是巧设实验活动。在科学教学中,深入指导学生精心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某种假设,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放开手脚,大胆操作。看谁设计得最合理,最新颖,最科学。使学生充分运用创新思维去寻求新的方案,更能表达出其创造性。比如教学《热胀冷缩》时,有一个同学在被踩瘪的乒乓球受热鼓起来现象的启示下,设计出了用矿泉水瓶捏瘪并将盖拧紧,在将这个小瓶放入热水中,小瓶又鼓起来。然后,再把小瓶放入冷水中,小瓶又瘪了。这个实验足以看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硕果。三是发明制作活动。科学课本中,涉及制作的内容很多,教师应把制作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敢于有超常规的做法,敢于别处心裁,把新颖,独特作为追求的目标。这样,学生就能运用创新思维,制作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3、教给学生创新方法。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必须结合教学实际,教给学生必要的创新思维方法。例如直觉思维,逆向思维等方法。

直觉思维是一种不经过严密的逻辑思维分析,在没有明显意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某种新念头或做出某种判断的思维方式。直觉的判断,切不能强迫学生很快的周密的阐述理由,更不能因其离奇而横加指责。要循序渐进,不能抑制学生知觉思维的发展。凭直觉判断通过观察实验判断正确与否。

篇9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管理能力;管理策略

高效、灵动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有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条件。

一、教师课堂管理内涵及其基本类型浅析

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有着较广的内容范畴,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首先,教室作为课堂活动进行的物理空间,是课堂管理实践的主要场所,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客观环境保障;其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在为学生进行知识讲解的同时,还应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督导,进而维持有序的课堂教学状态,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课堂管理并非传统意义上对学生不良课堂行为的单一化管束、指责、批评甚至惩罚,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充分尊重学生的切实感受和体验为原则,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当行为进行的必要沟通和疏导,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课堂管理方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放任型、专制型和民主型。放任型的课堂管理模式容易使学生忽视课堂秩序的重要性,注意力相对不集中,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专制型课堂管理以教师为主,教师依照制定的课堂规范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学生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课堂活动,对超越规定界限的学生进行指责和批评,而这一管理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氛围较为呆板、严肃;民主型课堂模式旨在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有序、健康的课堂管理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合作。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意义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灵魂。学生以教师的言行举止为榜样,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尤为重要。中小学教师的课堂管理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其一,对学生而言,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思维活跃,敏感好动,极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从而分散注意力,教师良好的课堂管理可以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意识,加强自律性和自控能力;其二,对教师而言,教师心理角色的合理转换是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另一方面也应尽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助力于提高自身的综合教育素养与能力。

三、有效提升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策略探讨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规则,共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规则对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规则的制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规则的制定可以由学生共同讨论形成统一意向,教师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依依落实为细则、条款,这一规则制定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纳,使学生积极参与并配合后期的实施。第二,规则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制定,在听取学生的建议后进行适当地修改、整编和完善。其中,教师应该尤其注意以下两点:其一,规则的制定一定要与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有机结合,如学生个体差异性表现、课程与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教学环境的多维度等等;其二,道德性,制定课堂管理规则是针对学生的行为构建的一个正确标准,学生在发生错误时,教师应该学会灵活地应对和解决,绝不能固守规则、机械刻板。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水平,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是解决学生不良课堂行为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关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理论研究,汲取最新的教育理念来更有效应对和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错误。另一方面,教师应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尽多地利用课外时间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现阶段面临的困难或烦恼,及时帮助学生疏导和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肯定,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遵守课堂秩序。

(三)正确处理学生课堂不良行为,培养正确的因果归因观

大量的教学案例表明,许多教师在制定了具体的课堂规则后仍然无法有效地解决课堂行为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缺乏维护学生尊严的意识。例如,一位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这样说道:“今晚必须做完15道数学练习题,否则明天站着上课!”,而另一位教师这样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布置10道数学练习题,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后5题也完成,明天课堂,老师愿意与你们共同探讨,一同分享正确答案!”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中感受到了不同的态度,后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再如,学生经常会被窗外的鸟叫声打断思路,漏听教学重点,导致无法与教师形成共鸣。此时,教师不应该趾高气昂地斥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可以巧妙地提醒学生注意听讲“窗外的小鸟叫声确实很动听,但接下来讲的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哦!”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尊严,同时没有因教师的指责而迫使讲课停顿下来。久而久之,通过教师因势利导的教育和管理,学生可以主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逐步形成正确的因果归因观。

(四)定期举办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构建有效信息反馈机制

致力于大幅度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层应重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重要意义。例如,学校可以聘请从事课堂管理的教育工作者,传播教育、管理经验;另外,鼓励年轻教师向资历较深的教师学习工作经验,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再次,学生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研讨活动中,畅所欲言,加深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同时增进师生间的情谊。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定期举办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断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促进教师心理角色的合理化转换与定位。

结语

课堂中师生的行为是围绕教学活动展开的,良好的课堂秩序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但应努力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自律自强、自尊自爱的高尚品德。因此,落实民主课堂管理理念,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作者:郑瑞华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平舒乡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篇10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①归:女子出嫁。②(fe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横生。

这首诗歌鉴赏的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而这两个知识点是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经》两首的学习重点,老师上课时肯定着重讲过。但为何得分率仍不能如人所愿?我想,在老师们埋怨学生不认真听课,不能学会知识的迁移的同时还得问问自己两个问题。

一、我是否智慧地建立了大课堂教学观,把三年的课看成一节课 ?

华东师范大学张远增教授说,大课堂教学观就是“把三年的课看成一节课,把一节课看成三年的课”。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熟悉并透彻地理解课程标准、三年的教材内容,建构三年的知识体系,把三年的课浓缩成一节课,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增强合作性,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共同目标整合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就会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经?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的就是比兴的手法。桑未落,新鲜润泽,既比喻女子的年轻貌美,又比喻恋爱的甜美;桑落,枯黄脱落,既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又比喻爱情的失败。桑由未落到落矣比喻女子容颜由盛而衰;两人爱情由盛而衰 。

在《诗经・采薇 》中,“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这两个知识点都属于高考备考应该复习的内容,但很多老师在执教《诗经》两首时认为现在是高一,没必要对学生搬出高考,只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行。于是,执教《氓》时可能会从诗歌主旨出发,把“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谈谈你对爱情婚姻的看法”作为探究拓展的重点,执教《采薇》时,把赏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经典名句作为课堂的重点。

这种处理教材的方式并不是不好,但从高考来看,从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来看,这样的方式不免给人舍本逐末之嫌,这样处理教材重点的执教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还没有形成大课堂教学观的理念,所以也就不会把三年的课看成一节课,整体规划自己三年的教学内容与方式,规划自己每年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这样的教学是无序的,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杂乱的,知识自然也就难以转化为能力。

二、我是否智慧地建立了大课堂教学观,把一节课看成三年的课?

今年湖南卷第一次考《诗经》中的诗歌,题目看似很新,但高考考查《诗经》中的诗歌,湖南卷并不是首次出现,早在2007年北京卷就出现过《采采》,而且今年湖南卷选择的诗歌素材结构形式与当年的北京卷大致一样,考查的知识点(表现手法)也相同。

若我们的老师们有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教学观,能熟悉并透彻地理解课程标准、三年的教材内容,建构三年的知识体系,把握高考的方向与动向,那么在执教《诗经》时,一定会把这一节课看成三年的课,也就是说,他们会在教学时智慧地拓展2007年的北京卷《采采》来引起学生对《诗经》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的重视,并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巩固,把纯粹的知识变成可以运用的能力。

篇11

近年来,我国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相继成立,把各院系的实验教学与设备集中起来,为各院系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创造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在实验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我国经济管理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达29个。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改变了以往各学院分设实验室,教学软件重复购置和实验设备使用效率不高的弊端;通过整合完善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优化了实验教学环境,建设了协作学习实验教学平台并开放实验室。

但是,由于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实验教学及其研究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总体来看,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方面还普遍存在如下比较突出问题。一是实验师资问题:实验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二是实验条件问题:实验室规模偏小、功能单一、设施落后,实践基地流于形式,难以发挥作用;三是实验内容与方法问题:实验性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社会实践缺乏严格的规划和指导;四是实验性教学管理问题: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评价不科学等。在此背景下,探索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管理学科应该培养大学生什么样的能力

近几年来,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专家、教育行政者都有各自的看法,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能力培养的做法。高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就业、创业做充足的准备,同时也是加强索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更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和信念。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认为管理专业学生应该注重品质能力、软技能、硬技能三方面能力的培养。

1.品质能力

品质能力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从社会企业要求的角度分析,主要包括:敬业精神、诚信、职业素养与伦理、社会责任等方面。

2.软技能

软技能其实是“情商”(EQ: Emotional Quotient)的社会学术语,它由一系列反应个人特质的要素组成,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软技能包括:语言、文化、管理协作和沟通;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3.硬技能

硬技能是指实践能力,既指专业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又指实际解决问题、社会实践的能力。前者是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在专业领域内继续深造、继续发展的必然前提;后者则是学期与假期、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专业内与专业外相结合的过程,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同时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全面发展的活动过程。实践能力是当前大学生的能力短板,管理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注重行业领域背景、实践项目的训练等。

三、实验教学中价值链理论的借鉴

1.价值链理论概述

价值链概念是Michael E.Porter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较偏重于以单个企业的观点来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可能的连接,以及企业从中获得的竞争优势。价值链涵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价值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客户等)。

后来Peter Hines重新定义价值链为“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这是另一种有关价值链的定义。Hines所定义的价值链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把利润作为满足这一目标的副产品。Hines把原材料和顾客纳入他的价值链,这意味着任何产品价值链的每一个成员在不同的阶段包含不同的公司,这不同于波特的分析。

随着因特网的出现,价值链理论被再次时代化。电子商业使得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模糊,竞争也可能来自价值链之外。除了在价值链中获取利益外,公司也可能通过因特网建立新的产品与服务流,因特网不只是一个直接连接顾客或价值链参与者的渠道,也是一个改革的平台。为此,一些学者又进行了一些新型价值链的探讨,提出构建企业价值网。新价值链不是由增加价值的成员构成的链条,而是虚拟企业构成的网络,它经常改变形状、扩大、收缩、增加、减少、变换和变形。价值网是那些可用价值网络模型描述的企业缩写。依赖于媒体技术,价值网把相互独立的客户,或是时空中的顾客相互联系起来,企业本身不是网络,而是提供网络服务,如电话公司、零售银行、保险公司和邮政服务公司都属这种网络中的成员。

2.价值链理论与培养大学生能力的结合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与大学生称号相适应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近年来高校教育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认为,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单从实验教学的角度,应结合管理学科的特点来培养能力。

管理学科主要是对社会现象的研究,表述社会发展规律,是关于人的科学或者关于人际关系的学科。它的典型特征是应用性、边缘性、综合性,学科涉及面广,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往往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某一个环节,教学设置的课程独立性很强。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企业经营实际情况,从价值链的角度进行仿真实验教学是一个创新性的探索。具体思路是:构建以生产制造业务为驱动,以现代服务业为环境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供应链竞合,生产业务链、流通业务链、资本运作业务链相互交织,高度整合的网络状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运作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郭嘉仪.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管理机制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

[2]陈军,劳本信.经济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难点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1,(8).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33-02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素养,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从近些年中考、高考试题的分析来看,试卷难度有所加大,出题者在考察学生历史知识的记忆之余,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结果相当一部分平时肯认真刻苦,成绩优良的同学都在大考中遭遇了滑铁卢,侧面反映出我们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不足。

下面,本文就历史学科特点和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可以表现为很多方面,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等。而最基本的和最主要的是历史的阅读能力、历史的思维能力和历史表达能力。

一、历史学科阅读能力,是奠定历史学科能力的基础

历史阅读能力即学生阅读历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对历史事件的认知、领悟能力,就是通过对所给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的能力。对于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课本和材料的一些具体的方法,如:“提纲式”阅读法、“问题式”阅读法、“比较式”阅读法等,以便使他们通过阅读掌握历史的主干知识,通过阅读,注意到历史叙述中所显示的人物动机和意图、领悟历史的叙述中的现象和本质。在阅读历史文献中,特别要求学生要避免用现今的观点和价值标准去判断衡量历史,而是要历史地考虑事件的前后联系和具体情况。

通过阅读促进学生对历史的领悟,还应让学生利用历史地图、照片和各种图像资料,并能够进行分类、解说。在这种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中,确定历史文献或叙述的作者和来源、比较和对比不同的思想、价值观以及人物、行为和制度、区分历史的事实与历史的解释、注意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并通过这种形象的认识,分析简单和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比较相关历史事件,从而一步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历史的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形成的核心

历史思维能力,即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主干知识的学习,以相关的历史学理论为指导,去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弄清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解释历史发展的重要现象,并根据历史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提出自己正确认识的能力。

简单地说,对历史思维能力概念的界定,如果按照狭义的定义,历史思维就是历史学科所专有的思维方式,如果按照广义的定义方法,凡是历史学习和研究所涉及到的能力,都可以列入历史思维能力的范畴。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更新观念,让学生真正懂得历史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2)重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是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钥匙。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群众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继承与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如中国古代史上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的影 响,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原理最好的体现。(3)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可以帮助学生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共同的特征,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共同本质的现象中找出他们各自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4)充分利用史料和时政热点,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与原理迁移到新材料、新情境中去解决新问题。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要求我们,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

三、历史表达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体现的关键

篇13

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89-03

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活动质量,而且还取决于课堂管理的合理性。课堂管理是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中,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内容为中介来维系的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体系,包括教师的自我管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管理以及教师对课堂环境的管理等若干方面。[1]本文所提到的课堂管理仅指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发生在课堂上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且影响、妨碍并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2]这些课堂问题行为不仅直接妨碍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而且也干扰了教师的教和其他同学的学,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课堂管理现状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发挥教书育人职能的重要场所,而课堂管理是使教师得以完成社会所赋予职责的重要保障。但课堂教学中,注重传道授业解惑工作与教书育人职能而忽视课堂管理的教师大有人在,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不能管理即无能力管理

不能管理的教师过分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视而不见,继续授课或者手足无措,停止授课,任由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客观原因在于教师对课堂教学中课堂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他们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书,学习的结果要由学生自己来负责,甚至还认为这样的管理有可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主观原因在于教师自身,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胆小怕事的性格等。

(二)不会管理,管理但无效

“管理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不会管理的教师有课堂学生问题行为管理的意识,但无管理的方法,或管理方法运用不当,不但达不到管理的效果,而且可能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师生关系对立的情况,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活动。原因的一方面在于教师掌握了大量的管理技巧,但还不能准确地识别学生的问题行为,技巧运用缺乏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另一方面在于教师过于看重自己的权威地位,问题处理中忽视了学生的“面子”、情感需要等。

(三)不愿管理,有能力有策略管但不作为

此类教师可能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习以为常而“忽视”;也可能是怕管现象严重的老师,想管但不敢管,怕学生闹事、投诉,怕因自己的原因而让学生流失。

二、教师管理职能回归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课堂管理的意义,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1. 课堂管理的意义:课堂与教室不同,它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环境共同形成的坚强而有力的互动情境,是一个有多种结构的功能体,是建立有效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课堂管理有助于创立良好的课堂环境,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助于促进交流与互动,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助于激发课堂活力和促进课堂生长,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3]美国教育研究学者布罗菲认为,出色的课堂管理中不良行为已经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更能在不良行为发生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更重要的是,课堂总是持续着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课堂管理有两方面的意义:①监督和控制学生,以使其遵守纪律和规范;②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无论忽视了课堂管理的哪个意义,都不能保障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

2. 教学观:教学观就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主张,也即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教师从这一认识出发,并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对教育对象采取的态度。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了他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如何实施教学、如何组织与管理课堂、如何处理课堂中的问题行为,也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课堂。因此,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行为必然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

教学观也体现在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上。从教师课堂管理的关注点出发,可将教师的课堂领导行为划分为超强控制模式、控制模式、综合性模式、放任模式。[4]也有研究从教师是否管理与如何管理可将教师课堂管理的类型分为放任型、独断型、民主型、理智型、情感型和兴趣型。在放任型和独断型的课堂上,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但无视或限制了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学效果较差;在民主型和理智型的课堂上,教师以教学为中心,灵活地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学效果较好;在情感型和兴趣型课堂上,教师用爱和兴趣激发、吸引学生,从而达到无为而为的管理,教学效果最好。

(二)加强管理策略学习,强化问题识别与处理技能训练

新课程改革呼唤人文性的课堂管理。因此,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课堂管理的核心价值取向。实现人文性课堂管理提出策略性的思考和实践对策,主要有:理解并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创设人文性的课堂环境、运用人文性的课堂管理方式、实现人文性的课堂教学形态。[5]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等提出有效的教师应掌握三个技能:①计划:即为课堂教学活动作好充分准备;②管理:即控制学生的行为。③教学:即指导学生的学习;“管理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管理的“法”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因此,管理策略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课堂管理策略。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班尼通过实验指出:“在教师从事的一切任务中,没有比管理技巧更为重要的了。”良好的管理者应具备三方面的能力:①全面而准确地制定效率标准的能力;②敏锐洞察目前工作水平与标准之间差距的能力;③纠正偏差的能力。确立行为标准时需要考虑所确立的行为要求:[6]①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②是否影响课堂秩序和学生的学习;③是否体现了对课堂成员的尊重;④是否具有切实可行性;⑤是否具有改变或修正的可能性。

教师常用的课堂管理策略有信号暗示、幽默、创设情境、有意忽视、提问、转移注意、移除触媒、正面批评、劝离课堂、惩罚等。每一策略的应用都应该考虑问题产生的情景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正确灵活地应用。

2. 问题的识别与处理。(1)问题识别。按是否促进课堂教学活动,把学生的课堂行为分为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三类,其中后二者也即普遍意义上的课堂问题行为。中性的课堂行为既不促进也不干扰课堂教学活动,包括对教学活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活动,如走神,写画看与本节课无关的信、作业、书或电影等,做手工、听歌、玩手机游戏、发短信,照镜子、梳头发、化妆、睡觉等。消极的课堂行为明显干扰课堂教学进行的行为,包括说话、喧闹、传纸条、打电话、戏弄同学、扮小丑和顶撞老师,频繁地出入教室等。

在识别学生行为的性质时,不应该只考虑是否促进课堂教学活动,还应考虑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学生本人的原因还是学生以外的原因,若是学生本人的原因,还要考虑某个问题行为究竟源于道德品质或性格,还是由于看待问题的不成熟观念导致的。

(2)情景分析。凯利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而上述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①区别性: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②一致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③共同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某学生的问题行为归因:

(3)对症下药。当明确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来源,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即可。若问题行为的产生是因为教师或教学内容,教师就要提高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若问题行为的发生由情境激发,就要设法消除情境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降到最低;若是学生本人的原因,则要从学生本人的品行、性格、世界观等方面进行分析。

(三)尊重教师的合法权益,维护教师正当行使权力的权力

仅有课堂管理的意识和课堂管理的策略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拥有管理的权力。《未成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的约束、某些家长对孩子的非正当保护、某些学校生源困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等一些客观原因致使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成为不容易的事,成为一个烫手的山芋。学生专职管理人员为难,任课教师刻意回避。

一方面,要维护教师作为教师的职业权力。教师法指出: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即,教师是有这个职业所赋予的某种权力的,比如惩戒权。[7]惩戒权是源于教师教育权力的强制性权力,有助于维持教育活动正常秩序、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和“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决不能成为解决师生问题的托词。学德皆高的教师是社会在教育领域的代言人,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如果这样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尊严,何谈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技能的尊重,何谈学生对教师行为的接受与模仿。社会和舆论要维护教师这个职业的地位,学校更要为教师的合理行为说话。

总之,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高效性取决于课堂教学本身和课堂管理的相互配合。因此,课堂环境的基本要素作用的发挥,宽松、和谐、融洽的人际心理环境的构建,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正是课堂管理的主旨所在。

参考文献:

[1]李保强.教师课堂管理的结构性指标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1,(17):41-43.

[2]龚志雄,赖祥荣.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调查及矫正策略[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5):17-19.

[3]陈时见.课堂管理:意义与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3,06:5-8.

[4]郭玉兰,张星瑞.谈教师的课堂领导行为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0.07:57-5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