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篇1

媒介素养教育空缺中成长起来的高中生一批批走进了大学校园,逃课上网、网上冲浪时的不道德表现、广告诱导下的高消费攀比、处事中滥用暴力等与媒介负效应有关的“失范”行为已呈现出来。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不可能对媒介采取一概抵制的态度,净化整个信息环境也不是一下子能做到的。要减少大众媒介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能单从媒介这方面入手,更重要的是要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当前在我国除北京、上海等少数高校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外,国内其他高校对大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寥寥无几。山东大学从2006年开始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通选课,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为山东省内高校实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做出了有益尝试。根据2005年山东大学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小组对山东大学学生进行的媒介素养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总结,目前大学生媒介素养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1、在媒介接触动机和行为方面,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特点,大部分把了解信息、消遣娱乐作为媒介接触的主要动机。大学生接触媒介渠道更加多元化,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均有良好的驾驭能力,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媒介接触的新宠,但媒介消费还缺乏理性。

2、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认知还比较模糊,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虽有认知,但自律意识较薄弱。

3、在利用媒介资源能力和参与媒介成品制作方面,大学生对新闻、娱乐媒介工具较熟悉,但对学术资源工具的利用还相对陌生。在媒介成品制作和媒介工具选择上,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学生的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此外,大学生主动参与媒介互动的人数比例也相对较低。

4、在媒介认知和媒介批判方面,大学生对媒介类型、介质特点有了一定感性认识,但对媒介历史了解不够。大学生对媒介的商业属性有较清醒的认识,却对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认识不足。大学生能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却相对忽视媒介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也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也就是说,大学生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获得媒介素养,而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自觉感悟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许多是盲目的、不系统的、不健全的。因而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情况,高校构建合理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并对大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就尤显迫切和必要。根据现状,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构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1、让大学生了解媒介类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及其介质特征,认识媒体类型(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及其运作体制(私有制为主体的商业化、公私并举的双轨制、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行),并且让大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制度下的媒体规范理论。

2、让大学生了解媒介节目形态(新闻报道、戏剧、纪录、综艺)、信息类型(广告、新闻、娱乐、教育),并且让大学生知道媒介信息制作过程中的“把关”机制、明白媒介信息不仅反映现实也建构着现实,增强他们对媒介信息的洞察力。

3、让大学生了解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等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避免他们利用媒介传播不良信息、购买盗版制品、侵犯知识产权、学术剽窃等行为。

4、培养大学生参与制作信息制品的能力,让大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媒介的操作技能,知道媒介信息制品的生产流程,提高大学生与媒体的互动和反馈能力。

5、向大学生传授符号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批判力。让其明白媒介的商业取向、社会操控功能、媒介符号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及对性别、族群、阶层的刻板印象。

以上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五个方面实际上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最重要的层次,一是让大学生了解媒介、信息及媒介的环境,二是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对媒介的需要。掌握好这两个层次,通过这两者的相互作用基本可将大学生从一个相对盲目的信息受众逐渐培养成一个成熟、主动和理智的信息公民。

篇2

        引言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人们接触媒体、理解媒体和使用媒体时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素养的一种培养和教育。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目的是教育青年军人要有很强的媒介素养意识和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

        一、加强青年军人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意义

        1、媒介素养教育是信息社会的时代要求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渠道。大众传媒重新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直接来自于大量媒介信息的引导,人们对外界环境所作判断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受制于媒介对这个世界反映的客观度和准确度,即使在管理严格、纪律严明的军营中也不例外。

        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与休闲娱乐功能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置身军营的官兵接触和感知外界社会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很大程度上成为官兵建构自身思想素质和政治理想的重要影响源。当前,我国传媒在产业化、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日益深入和普遍地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当然也包括军营生活。

        2、媒介素养教育是筑牢思想防线的有效手段

        在国家安全面临新挑战、军队建设转向新战略的二十一世纪,我国十分重视信息的对抗与掌控。但是不能不承认,我国目前对卫星电视、越洋广播、互联网络的控制和屏蔽能力还很弱,与西方国家之间亦存在着出入境信息流量的逆差,形成事实上的西强东弱的局面。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中,西方的新闻媒介、文化产品日益渗透并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通过各种新型信息媒介,更影响着具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军人群体。

        应对这种形势,我们可以采取两种主要措施,一是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在全球开放的舆论环境下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阵地,二是在青年人、特别是军人的思想意识中建立一种强有力的“防御机制”,使他们有能力识破某些信息的“温柔外衣”下包藏的祸心,并能主动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传播我们自己的声音。

        3、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在我军建设八十多年的历程中,新闻宣传和文化建设在传播国防知识、树立军队和军人形象、宣传国防政策、培育战斗精神、鼓舞全民国防意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上世纪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等文学、影视作品讴歌了时代英雄、造就了一代精神和时尚,对提升国防力量、树立国家形象和威望、唤起青年的社会责任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大潮中,与军事和军人有关的新闻、专题以及文艺作品仍然受到社会和年轻人的欢迎,军人仍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和英雄。因此说,在二十一世纪,大众传媒以无处不在的影响力给军事信息传播提供了新舞台和新挑战,同样,也为我们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塑造新一代军人,提供了历史性契机。 

        4、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当代军人自我教育能力的基本保证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是通过主体对知识、信息的内化,进而改变其认知、态度和情感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了理想信念的确立,而媒介素养教育则能够确保青年军人在媒介信息海洋中的理性和清醒,有效地利用有用信息、摒弃垃圾信息、抵御敌对信息、传播正义信息。 

        媒介素养教育产生于大众传媒时代对传媒经验理性认知的需求,是当代人面对日益强大的传媒力量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和防范措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成自身与现实环境以及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共存。因而,从根本上说,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在性质上不同于部队针对各种主题或形势的要求而进行的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而言,媒介素养教育侧重于受教育之后一个知识盲区的填补,一种新的认知能力的获得,一种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对青年军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抑制媒介不良影响的措施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加强对传媒的管理力度,禁堵不健康内容登堂入室,进入大众传播渠道;二是在受众中间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让更多的受众拥有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生存本领-媒介素养,成为积极的媒介信息操控者。笔者认为,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青年军人媒介素养教育放到重要位置

        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整合、利用各种媒介素养教育和学习资源。笔者认为,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质教育的途径很多,不一定要设置专署机构,重要的是提高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科学认识,并将之结合到军事教育理念中,将具体工作融合到部队的日常教育中去,拓展政治思想教育的内涵,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教育的方法手段,分析青年军人的特点,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二)更新教育内容,建立结构合理、训教一致的培养体系

        相关部门和机构必须加强方法、策略的研究,制订相应政策,形成具有军队特色的媒介素质教育体系,普及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军事院校教育是我军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军校毕业生是我军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从军校学员的培养抓起。一些院校、科研机构在新闻传媒以及心理战、舆论战理论与战法研究等方面已经有了深厚的科研和教学积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应该尽快使这些资源能很好地利用起来,建立具有军校教育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开发相关的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

        (三)优化培养环境,营造媒介素养培养的良好氛围

        在加强媒介知识普及的基础之上,在院校、部队的文化建设、日常生活中营造健康、科学的媒介信息环境。利用校园和部队营区网络资源,让基层官兵参与到媒介信息的制作和活动中。目前,随着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深入,部队官兵的信息能力有了飞速的进步,不仅部队的军事工作、日常管理工作等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或网络来进行,局域网也给广大官兵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生活和娱乐信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变得模糊,浏览信息的人同时也可以信息、参与网上讨论等等。

        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青年军人正处于日益复杂的大众传播媒介环境,能够在各种复杂局面面前保持军人本色、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各种侵蚀和诱惑,是新世纪对军人提出的新考验,也是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基础。通过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让他们了解新闻传播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学会正确分析和判断信息真伪、识别正确与错误、有效地利用信息为学习和工作服务,树立信息安全意识、掌握信息安全技术,是全面提升部队综合战斗力的重要思想保证和技术支撑。 

篇3

当前,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传递着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另一方面,也把诸多负面的、不健康的信息毫无保留地呈现。大学新生作为一个知识结构尚不稳定、认知及评断标准尚不成熟的年轻群体,对以新媒体为主体的大众媒介保持着极高的迎合度与参与度,但他们缺少自控力和辨别能力的现实,使得大学新生入学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最初源自英语“Media Literature”,其中文表达意义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媒体素养、传媒素养、媒介认知能力以及媒介识读能力等。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进,媒介素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概念。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解读、批评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针对大学新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旨在树立大学新生科学的媒介价值观,从而使新生正确认识、合理利用各类媒介。因此,针对大学新生开展适时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对优化大学新生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模式发挥有利作用。早期的专家曾经提出,希望青少年用批评的眼光来对待媒介信息,实现接受信息的自主性,即实现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利用信息。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会受众解码的方法,即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分析,摆脱媒介信息表象的影响,实现对传播者的意图的清醒认知。媒介素养教育强调的是一种基于理性角度的思考。

目前,在众多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和地区中,虽然教育的方式方法各有不同,但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将培养民众“自主的批判”媒介信息和理性的思维方式作为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标,从而让民众正确地认知并选择媒介信息。这种教育一方面能够有助于大学新生从入校开始就逐渐形成对媒介信息独立的判断,另一方面也能为他们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思维方式。

2.对提升大学新生的道德水平、净化大众媒介环境起到帮助作用。因为逐利使然,大众媒介为博取点击率和关注度,通常会使用低级的感官刺激来实现这一目标,然后再通过受众的关注度来实现媒介的商业价值转换,从而获得利润。在传媒与受众双方的互动过程产生了大众媒介环境,因此,和谐良好的媒介环境与受众的态度和行为紧密相连。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受众的良好的审美习惯与观念,有助于建立大学新生的媒介道德意识,提高他们的信息鉴别能力,使他们自觉过滤大众媒介中传播的低俗内容,避免大众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中产生的非理。当大学新生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能以较高的媒介道德水平、媒介信息甄别能力和良好的审美习惯进入到媒介环境中,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者就会根据受众偏好和习惯来调整和设置媒介传播内容,更大程度上实现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和内容的格调高雅,从而对民众的媒介素质进行再一次提升。

3.对大学新生理性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发挥促进作用。培养和锻炼受众传播与表达自身诉求的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项内容。新媒体凭借其自身所具备的信息传递高速与沟通便捷的功能,打破了大众传播媒介话语权被少数人长期垄断的局面,媒介平民化程度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主动参与到大众传播媒介的互动过程中发表言论。

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受众的媒介适应力及表达技能,还担负着提高受众分析思辨水平、培养理性公民的责任。虽然大学新生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还未踏入社会,但是他们积极热情,有着强烈的愿望想要加入到社会事务与公共话题讨论中,对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想法与见解。媒介素养教育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在大学阶段做一个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理性公民。

篇4

关键词:媒介素养 艺术教育 完善自我 

媒介教育又称媒介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够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 

 

一、艺术的传播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1、 艺术在教育生活中的地位 

艺术本身是不现实的东西,常常为艺术之外的现实目的服务。像书法家写字,画家作画,作曲家作曲,及我们对他们的作品的欣赏。柏拉图和墨子是中西方对艺术的功利性典型的代表。而在我们过去的教育体制中也是不折不扣的贯彻柏拉图和墨子的思想主张。就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艺术课程总是处于被边缘化,认为是浪费时间,所重视的是高考所涉及到的课程。我相信大家一般有这样一种看法:艺术确实是某种令人愉悦的东西,可与现实中的诸多急要务相比,艺术终究是无足轻重不可同日而语的。 

2、艺术存在的现实价值意义 

1)现在社会下的学习要求把德育学习放在首位。美育与德育则犹如孪生的亲姐妹,它们互相影响,互相间渗透。审美能力作为一种高级的文化素养,常与人们的道德行为连在一起,所不同的是运用的手段与方法不同。德育是采用说服、监督、奖惩等方式,美育则是通过艺术形象的魅力潜移默化,以诱发、感染陶冶等方式诉诸人的审美情感。因此它的功能是独特的,也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 

2)艺术欣赏是评价国民文化素质与智力的标准。艺术学科尽管操作性强,但文化智力的比重也相当大,国际上评价一个国家国民文化素质的高低都将能听懂交响乐、合唱的人数比例作为主要标准之一。其实,正是由于艺术学科操作性强,如学一件乐器,口、眼、手和脑等各生理器官都要同时运作,因而能极大的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能使孩子变得聪明起来。 

3)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素质中具有重要作用。艺术形象能给人提供丰富的无穷无尽的联想世界,从而极大地开发人的想象力,有丰富想象力的人才有创造力。目前社会上常见到一些具有较高学历的研究人员,尽管在校学业优秀,可工作后几年不能出科研成果,问题就出自这些人缺乏应有的想象力,从而导致创造力的低下。1957年,前苏联发射卫星与宇宙飞船都早于美国发射成功。当时曾引起美国朝野的震惊,经过反复论证,终于查出落后的原因:美国的艺术教育大大的落后于苏联的教育。苏联的近百分之三十的科学家都是音乐家,其他的科学家艺术修养也相当高,所以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并且富于创造性思维。为此,美国近千名科学家联名上书国会与总统,要求在全美加??艺术教育。美国从五十年代末期从小学到大学,全部开设艺术课。

二、媒介素养下青少年的艺术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卢梭曾经夸张地说明:“自然的一切都是好的,到了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话虽夸张,但要看到这句话带来的警示: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办事,而不要因为歪曲和干涉自然的发展过程而发生对于我们不利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青少年对艺术认识的基础:家庭教育。首先要端正其教育孩子的态度与目的,尊重孩子的意愿。其次,树立家庭艺术教育的信仰。从尊奉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历史悠久的科举到现在教育学生要有“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学习精神,形成了一种传统观念:学习是斗争痛苦的而不是愉快的。豪不过分的说,我国家庭艺术教育有相当部分急功近利成分。没有平衡远期与近期艺术教育的态度关系。将素质教育扭曲的观点实施到自己孩子身上,把孩子尚未健全的思想意识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剥夺了孩子对艺术渴望需求的判断力。最终导致其成了“天才式艺匠”,可能造成其终身从事音乐职业而内心不喜爱音乐艺术的可悲结果。 

2、深化青少年艺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和内容:学校教育。我们看下西方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游戏和艺术成分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教室和走廊里到处都陈列着学生的艺术作品。如果我们问他们的学生最喜欢的功课是什么,十之八九的回答是体育、美术、音乐、舞蹈等等。对于我们国家的课堂教学效率而言,西方不如我国。正当我们老师在为学生不能背诵99乘法表头疼时

[1] [2] 

,西方的课堂收获像是游戏与艺术的附属品,可奇怪的是,学生一旦到了高中的最后一年以及上了大学之后,就突然紧张起来,并且主动积极地开展创造性的研究活动,于是大批的科学家和学者就从这些年轻的学生中涌现出来。 

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前面都已经说过,既然如此重要为什么在学校实施起来却受阻斑斑呢?自从减负加强素质教育开始,我们似乎看到了希望,但伴随而来的是相反结果。在一次的谈话节目上,一位母亲说自己的孩子比以前有更多的功课需要完成;一个在校大学生说学校的艺术活动只是让他们感觉到忙和累等等。这不得不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冷静的思考下。 

篇5

一、 少小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受教育的程度与高度直接影响了少小民族大学生扩展知识的储备与传播技能的提升,更影响了他们对媒介的接触能力。传统大众媒介在少小民族地区的普及,虽然说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当地获取信息的发达程度,但由于少小民族大学生经济社会地位的不同,使得其接触不同媒介与接受不同信息的能力较弱。所以,媒介影响力在少小民族地区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少小民族地区的新媒介发展,少小民族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标准与要求正在快速提升,这就使我们需要做出及时的反应与相应的调整。

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1]。而知沟扩大假设理论同样认为,“当大众媒体的信息流在一个社会体系中增长时,一些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社会群体会比那些社会地位较低的社会群体更迅速地掌握这些信息,结果就是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知沟趋向于不断增长而不是减少”,[2]从而导致高社会经济地位群体获取信息的速度与质量都相对领先。同时“媒体使用的方式方法会强烈影响知沟,比如本来就拥有很多信息的社会群体使用媒体时侧重于获得信息,而本来就缺乏信息的社会群体更倾向于利用媒体来娱乐消遣……”[3]在多种媒介快速发展的今天,若少小民族大学生仍不能及时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终将会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产生距离,进而脱离社会主流群体。

尽管由于少小民族地区发展上的诸多限制导致少小民族大学生传统媒介素养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有较大差距,但随着新媒体的诞生与发展,少小民族大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即时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不断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新媒介素养教育是新的起点,可以使少小民族大学生在基本相同的基础上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同时,大学生在认识与接受新媒体的速度上相对于传统媒体更加迅速,少小民族大学生也不例外。尽管因生源地等条件的差别,使用媒介还存在一定的“信息沟”,但这一差别也会随着少小民族大学生接触媒介的次数增多而产生质的改变。

二、 新媒体的特点及其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载体,具有大量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如下的特征: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但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4]

互动性是新媒体一个鲜明的特征。单向传播是传统大众媒体的主要特点,而新媒体则突破了此局限性,让传者与受众间的互动更为灵活。传播者与接受者在新媒体的互动性下,更容易进行角色互换,接受者也是传播者的双重身份让受众能畅所欲言,及时反馈信息,在互动中与媒体能够同声共气。

在高校,新媒体即时性、互动性、分众性与个性化等特点及其独特的功能与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如今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基于此,新媒体即时性、互动性与个性化等特点可以为高校所用,通过新媒介来针对少小民族大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针对不同人群、受众在互动中,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快速、有效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三、 以新媒介为主要工具对少小民族大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由于生源地域的差异,少小民族大学生在接触与利用新媒介资源的条件及能力方面与其他大学生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多数少小民族大学新生没有手机和电脑,有的少小民族大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互联网。鉴于此种情况,高校可以与移动、联通等手机运营商合作,对少小民族大学生购买智能手机给予一定的优惠与补贴。同时,努力推动计算机课程的普及,让每一位少小民族大学生进行计算机使用的系统学习。

篇6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08-01

1.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困境

多数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还是持认可的态度,但是在实施上却遇到了许多问题及困难,大致可以从学校与政策、师资培训与认知、课程编排与时间、家长和学生态度四个方面归纳。

1.1学校设备和政策规划。小学低段儿童刚从幼儿园毕业走进小学课堂,其认知的发展还处在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转化的过程,为了达到教学的效果,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时常的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辅助器材,如使用影片或摄影机教学,或者组织学生去实地的参观媒体制作的工程等,这些都需要应用各种硬件和软件设备,器材的配备和使用肯定牵涉到学校本身的设备和教育部门拨款是否足够的问题,而其又是间接影响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成效的重要因素。政策又可分为学校政策和现今教育政策两个方面,学校领导或者大多数教师没有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和重要,就很难建立一个互相合作的教师团队,在学校内的推广上都难以为继,单单依靠个别教师的努力是无法对学生展开全面的媒介素养教育的。

1.2师资培训与认知。教师在对不同媒介的态度有着显著的区别,接触报纸书籍等媒介资料时,教师普遍认为是进行学习和了解信息的,而上网就是娱乐和学习参半,广播电视等就以娱乐为主。这种对媒体的粗陋认识,是长久以来教师们利用不同媒体进行使用时积累下来的媒介操作习惯,当然这也跟媒体制作的产品相关。在一项调查中,54%的教师表示对媒介素养不了解,不知道是何物。[2]师资是媒介素养教育在小学低段推广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小学低段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关键一环。媒介素养教育是近几年崛起的新兴议题,目前国内缺乏足够的教授这门学科的专业教师,而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媒介的认知和批判的能力。

1.3课程安排与教学时间。课程改革为现行的小学低段课程松绑,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推行创造了条件,而另一方面在我国应试教育现状下,即使是已经进入正式课程计划中的副科课程也有被主科占领的危险,更别说媒介素养教育这门学科了。一些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本身很繁重,让这些教师在教学之余再挤出时间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的教育,会大大的降低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意愿,小学低段课程虽然少,但是所要求的课堂时间也少,这就造成了小学低段学龄儿童的课程表安排满载,教学时间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师意愿和课程推广。

1.4家长和学生态度。媒介素养涵盖的领域比较的宽泛,学校和教师能够提供的媒体种类和产品毕竟是有限的,而小学低段学生的在校时间相对于其他年级要少些,学生接触媒介的大量可能都存在于家庭和在与父母的共同接触以及和同伴学生的交往中。家长的媒介认知、选择和使用习惯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媒介素养,且学生对媒介素养课程不够重视,或者是缺乏学习的兴趣,或者学习负担过重,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实践。

2.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

2.1对学校与政策的建议。媒介素养教育要纳入到学校课程施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颁发媒介素养课程的政策,还要成立专门的研究督导机构。媒介课程政策的颁布只是其以“正规”身份走进课堂的第一步,这个“名分”能够让媒介课程在推广的过程中得到师生的重视,而且也是对参与和关注媒介课程开发人员的莫大肯定与鼓励。因此,媒介课程的政策要落到实处需要经过管理和研究部门的长远规划,并成立专门的媒介课程研究的学科部门,制定媒介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策略,鼓励民间媒介机构和媒体机构参与课程推广工作,同时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引导,以践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真正含义。

2.2对课程与教材的建议。研究发现由于缺乏适当低段媒介教材和参考资料,成为教师没有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因之一,而且研究指出这与教师对知道媒介素养课程存在与否无关。[3]在教材上,教师可以留心学生平时的媒介喜好,从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上收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议题,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互动并增强课程的丰富性。在时间上,虽然既有课程紧凑,但是教师可以利用晨间或者弹性课程以及社团活动时间实施,利用时事或者偶发时间作为教材辅助内容,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目标。

2.3对教师认知和态度的建议,师资培训。小学低段学龄儿童对媒体的选择顺序是,电视第一,网络第二,[4]不同媒体在儿童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教师能否认识到不同媒体对儿童影响的深浅并愿意在教学中积极实施媒介素养教学有其关键性。教师应能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法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还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学生对课堂的反馈,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法。教师还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以及社区之间的经验互动,建设交流合作网络,不断扩充和完善教师共同的“教学技能库”。

参考文献

[1]吕杰华,陈逸雯.参与媒体素养研习之国民小学教师实施媒体素养教育之调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6):1-39.

[2]袁 娜.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09:4

[3]李维华.新北市小学教师实施媒体素养教育之研究[D].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营与管理学系.2011:7.

[4]Mary A.Hepburn.Media Literacy:A Must for Middle School Social Studies[J].Media Literacy.1999(7-8):352-356.

篇7

“媒介素养教育”,欧洲一般称之为“媒介教育”,美国和加拿大则称为“媒介素养”,西方也有人使用“媒介素养教育”这一概念。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则称之为“媒体识读”或“媒体素养”,我国香港地区习惯使用“传媒素养”。在中国大陆,目前比较通行的用法是“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1]其实,媒介素养、媒介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在本质上是同一概念,只是在运用上各有侧重罢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是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大众文化在欧美各国日渐流行,1933年,英国学者F.R・利维斯等发表了《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并首次就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做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建议。20世纪下半叶,媒介素养教育走进了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学校课堂,成为这些地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0世纪90年代,随着大众媒介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有关媒介的社会影响和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也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随之也展开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如何?如何在新的媒介语境下开展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是许多从事教育和研究者普遍关注的内容。

媒介社会与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马克思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2]与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是以信息生产为主,信息社会最有代表性的生产力是媒介,媒介是信息赖以传播、交换、储存的设施和通道。社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特别是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大众,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媒包围的世界,传媒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在媒介时代,人们通常是在信息中获取意义,形成人们的经验知识和某种看法,这就对信息内容的真实与否提出了要求。其实,媒介事件与人们亲历事件之间存在着差异:“媒介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不仅吞噬意义,而且在拼贴意义、制造意义,实际上,它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把非真实事件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电子时代真实和意义被瓦解的基本方式。”[3]

媒介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需要媒介社会中的个体有一定的抗拒和辨别媒体的内容等一系列能力,也就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指有能力去运用(access)、分析(analysis)、评估(evaluate)各种媒介信息,并达成沟通 (communicate)的目的。[4]而媒介素养教育关注媒介的特性、媒介的运作,以及媒介传输信息、娱乐大众的功效。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使人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立获得正确的媒介信息、媒介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还力图使信息社会的人具有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5]

媒介素养教育是传授和学习媒介相关知识的过程,它以培养人的素质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大学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尤其重要。

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

1997年,卜卫在她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中,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媒介素养”在西方演

变、发展的过程。随后,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逐步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也在悄然展开。1997年6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传播研究所成立了“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卜卫在中青网“少年园地”频道开设了“媒介课堂”栏目(省略/kids/yuandi/021.htm);2004年10月1日,复旦大学创建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省略.cn);2004年秋,上海交通大学在中国大陆高校第一个开传媒素养教育课。近几年,浙江、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的一些高校开始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选修课程,但教学总体水平还很低,加上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研究只是对国外研究与实践成果的译介,本土化水平还不是很高。[6]这些都制约了大学里的媒介素养教育水平。而有关大学生媒介自身媒介素养调查也显示了大学生媒介素养不容乐观的状况。

2003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西安部分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进行了调查;2005年3月,刘佳主持的“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2008年6月,毕秋敏的“昆明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2008年9月张男星等人的“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报告”是近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调查报告。尽管这几个调查的时间、区域有所不同,但几次的调查内容都涉及到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对媒介的认知、参与媒介传播能力等媒介素养,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大学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整体状况。

关于接触媒介的动机,刘佳的调查显示,上海的大学生中,近一半选择“了解信息”作为其最主要的消费动机和心理需求;35%左右的人选择了“休闲娱乐”;而选择“学习知识”、“打发时间”、“与人交流”的人都在8%以下。[7]其他调查的结果也大致相似。

对于媒介的认知的调查涉及到对媒介组织、媒介结构、媒介功能以及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判断、鉴别能力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媒介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调查显示,82%的大学生认为报纸对自己“有重大积极影响”或“有一定积极影响”,影响程度:网络80.4%、杂志77.8%、电视75.7%。[8]而“对媒体在报道任何新闻时都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的看法”调查上,选择“同意”的占66.28%,“不同意”的占19.84%,“不清楚”的占13.88%,这也说明大学生缺乏对媒介信息反思能力。[9]

对于参与信息传播能力的调查表明,27%的人从未参与任何形式的媒体互动;49.6%的人曾经有过网络留言;22.5%的人参加过短信竞猜;14.5%打过热线电话;12.1%的人点过歌;10.2%投过稿。可见,大学生对传统媒体的参与程度比较低。网络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的参与,但调查显示大学生参与网络实践的人数也是十分少的,数字显示,55.4%的人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媒介内容制作;21.2%的人曾制作个人网页;17.9%曾编辑制作数码图片;7.5%的人曾制作BLOG;6.5%有在媒体实习的经历;6.2%的人曾制作DV。[10]

从媒介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实际和大学媒介素养状况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任务是十分急迫的。其一、中国的大众传媒发展速度十分快,特别是一些新兴媒体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且媒介信息的多元化特征决定了大学生需要良好的媒介素养以区分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有害的信息。其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普遍比较差。其三、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起步晚,受重视程度比较低。其四、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符合中国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建立起来,一些媒介素养教育也只是应景式的,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何在大学里全面开展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每个从事传媒教育和传媒研究的人无

法忽视的问题。

实行多管齐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指出: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11]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利用大学中的各种教育方式和大学各种媒介采取多管齐下的方法。

借助校园的各种媒介,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大力宣传媒介素养意义、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素养学习的兴趣。如校园广播、电视台、校报可以通过介绍,或者举办活动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利用记者团等各类学生社团制作内部刊物或宣传资料,并在校内分发和传阅,以帮助大学生们树立并强化媒介素养的意识。

加强师资培训和媒介素养的相关理论研究。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媒介素养课程教学水平的好坏,对于国内大部分高校来说,媒介素养教育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媒介素养课程的师资比较缺乏,而且总体水平偏低,所以师资培训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通过培训、进修、或者学术交流的方式可以培养媒介素养教育的紧缺人才。此外,对媒介素养理论需要深入研究,强化老师自身的理论素养,给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如在校内设立专门的媒介素养研究小组、申报国家课题、或者是联合其他高校共同推进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和探索等。

开展多层次的课程教学。目前,国内各高校系统而规范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还未建立,大学生对于媒介传播的认知,更多的还是散见于新闻学、传播学等各门专业课程中。媒介素养教育要从专业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公共平台,成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这既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名至实归”,也是高校素质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应有之义”。[12]比如,在刚刚开始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可以开设选修课、或者通过大学生的活动、兴趣小组增强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而在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学校,应该将媒介素养课程转变为必修课程,成为大学生的通识课程。

明确教学目的,注重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增强教学效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形式多样、又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以达到最佳课堂的效果。此外,分析当天报纸的版面设计、评价当天媒体所报道的事件、邀请媒体资深业者授课或讲座等,这样的具体活动也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进而培养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媒介素养。

加强大学生的媒介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必经之路。校内各种媒介尽可能为大学生媒介实践提供相应的空间。如校园广播、电视台和校报、记者团等组织和机构,可以给全校大学生提供大量记者、编辑及其它自由撰稿的机会;宣传栏上的海报制作也是一种参与媒介的实践行为;另外,还可以以班集体为单位,成立读报评报会,共同交流和讨论等,这些都不失为参与媒介实践的表现,而这些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强化媒介素养意识和思想,并且可以提高其自身的媒介素养甚至综合素质。当然运用网络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媒介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渠道,而且许多学校也在努力着手这方面的教学实践。

高校与媒体组织及社会的联动。这是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另外一种途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并非高校单方的责任,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因为高校培养的人才将服务于媒体机构以及全社会。因此,在施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时候,媒体或社会有责任与高校相互配合,甚至可以建立一个联动机制,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媒体机构,并赴媒体进行实践,而社会则也要尊重处于实践期间的大学生所具有的作为媒体专业人员的某些权利等。此外,媒体通过出版专门的书籍、杂志或制作相关节目等形式来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媒介素养。通过社会参与的模式,把媒介素养教育落到实处。[13]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也影响大学生的知识素养、技能素养、道德素养等各项素养的水平。从这个角度说,媒介素养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影响并制约着高校学生其他基本素养的获得与养成,是素质教育真正取得实效所必须实施的基础性教育。■

注释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9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204.

[3]汪明安.文化研究关键词 [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06.

[4]W.J.Potter(1998).Media literacy.Thousand 0aks,CA:Sage:3.

[5]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

[6]朱毅峰.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及构成[J].新闻界,2007(8).

[7][10]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3).

[8]毕秋敏.昆明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J].东南传播,2009(1).

[9]张男星,王炳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报告[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9).

[11]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商务印书馆,2000:426.

篇8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目的、内容和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习者的媒介素养,指导学习者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习者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公众健康的媒介评判能力,通过教育来指导公众正确分析、理解媒介内容,并积极合理地运用大众传媒及其信息和文化资源。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二是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三是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四是培养受众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受众应该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了解自己的需求,建设性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和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二课堂,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适应与改善周围环境的方式。然而,当代中国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这种自发状态的媒介素养,最明显的特点是浅层次、低水平的。因此,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外语教学改革的关系

在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英语事实上已是一种国际化语言的前提下,在大众媒介也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将媒介素养教育整合到外语教学改革中,利用媒介素材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利用语言分析提高媒介素养,既实现了素质教育,又改革充实了外语教学。

1 媒介素养是语言技能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的基本媒介是语言,任何一种媒体都是运用语言来表达意义的,只不过形式不同,例如广播是声音形式的语言,报纸是文字符号形式的语言,电视和网络是电子形式的语言,因此媒介素养教育与语言的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外语教学的一个前提。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合在外语教学中,就是注重培养过去所忽视的语言教学中的另外一个重要能力――语言意识。语言意识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读者对媒介语言所传达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取向的分析能力和评论能力。媒体的使用者应该揭开语言表层的面纱,识别语言形式背后所隐含的思想意识,深刻理解媒体所传达信息的内容、意义、意图、可信度等。这种深层的理解,需要调动读者的背景文化知识、认知能力、自主意识和批判思维,这些都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教学,尤其是外语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这种语言意识的培养。

2 媒介素养教育符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新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虽然没有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中,但明确地提出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实质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实践。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要和关键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在跨语言的文化教学中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授媒介的相关知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也是外语教学的深入和扩展。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可以有多种方式和途径。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从教材的选取、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引入媒介素养教育。

1、教学内容的选取

媒体英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现代英语,其内容体现很强的时代特点,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和现实性。学习媒体英语不仅能使学生接触纯正的现代英语,并能从中领悟英语语言的无穷魅力。教学内容应体现传媒的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并力争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以及对事物发展的敏锐性和预测能力。教学内容可以直接从当前的媒体中选取。这些材料不但具有时代感,而且和学生切身经历相关,符合学生的兴趣,容易被接受。教师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煤体,用心搜集、开发各种英语教学资源,积累与课堂英语教学相关的材料。

2、教学步骤

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之前,先通过讨论引出所要阅读材料的背景,了解学生的思想深度,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预先的认识。第二步,是表层的理解,这和传统的教学一样,熟悉语言材料、词汇、语法层面的意思, 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第三步,系统提供分析的框架,包括媒体生产模式框架。第四步,用探索式、互动式、反思式的方法,进行质疑和协商式的阅读,分析文章的逻辑、可信度、暗含的思想意识、语言策略、考察情感碰撞和个人反映,激发讨论。最后,在课后写作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学生参与更多,师生互动频繁,形式更加灵活。

3、教学方法

篇9

在信息时代,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变化的时代,认识媒介,选择和接触媒介,解读、甄别和判断媒介信息,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学生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一分子,无时无刻不在与媒介接触。外语教师也同样面临着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要求。教育部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培养。全面分析外语教师媒介素养的内涵、研究现状,应该具备的媒介素养水平,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希望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目前外语教育质量,更好地实现外语教学理念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相关概念

媒介素养,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于公民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逐步培养对于媒体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参与社会发展。

二、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

1993年,英国学者富兰克·雷蒙德·李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就学校引人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

但就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各国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的主体还是各级学生及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也鲜有文献涉及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我们利用中国期刊网进行了文献调研,按篇名和模糊匹配,从1999年到2007年全部进行搜索,查看有关媒体素养教育方面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数量和方向。从文献检索结果中可以看到目前“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中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献相当多(占到64.9% ),说明它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004年10月,“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以“信息社会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2006年8月在复旦大学召开的“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也将“公民的媒体素养”列为会议的十个专题之一。

目前,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媒介素养的内涵,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探讨、途径、方法的研究;在学校教育层面研究比较集中在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和青少年的媒体素养教育上。在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献中,还未有人涉及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表明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大多还停留于对学生的媒介素养研究,这说明社会和学术界、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和研究存在空白,这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将严重影响外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影响外语教学理念和外语教学改革的实施。

三、培养和提高外语教师媒介素养的意义

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加强外语教师对于媒介的接触和认识,客观、合理、高效地使用媒介,促进自己教学效果的提高和自身的专业发展。这对于提高目前外语教育质量和促进外语教育的改革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对于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当代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实现教学手段和内容的丰富、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培养素质和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运用各种媒介技术,能够创设最佳情景,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和运用语言,同时能加强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增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从多种角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开阔学生的视野;多方位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并能利用电子学档技术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变化,进而促进学生培养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更好地体现外语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体,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由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在信息的处理方面和媒介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也就会形成信息鸿沟和相应的弱势群体。如果加强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就可以使教师能够利用媒介对学生加强引导和关心,提供各类信息资源,消除学生的“知识沟”问题,实现基于网络的教育援助,让每一个学有困难的个体都能及时地获得帮助,进而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三)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更好地促进外语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当代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

在课程整合背景下,教师的角色由管理者、传递者转化为指导者、课程设计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环境的建构者等新型角色。世界信息化趋势是把现存的各种媒介整合到一个信息更加密集性的“信息高速公路上”。这使社会中的每个成员的角色发生变化:师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人。

(四)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外语教师利用媒介进行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教师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利用相应的媒介技术进行科学或课题研究;并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实现课程在线观摩,并利用网络技术支持构建虚拟教研组和群体协作网络互动平台,实现教师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协作教研;还可以利用社会性软件如BLOG构建教学反思平台。这些都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

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有益做法,结合我国的现实条件和需求,以下提出我国实施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及策略性建议:

(一)加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使教师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二是要让教师批判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三是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

(二)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1.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

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是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从世界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倾向于由政府指定或委托一些机构来实施。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建设,实行由政府或政府委托某些机构来组织实施是必要的。

2.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在教师培训中的地位。

首先要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在英语教师培训工作中的地位。一方面要借助环境、渗透在生活中的大众媒介来宣传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媒介素养逐步成为现代人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政策、法规的扶持和与之相配套的由政府启动的媒介素养培训项目来实施和落实,并有明确的组织者、实施者。

3.开发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资源。

首先要编写规范的培训教材。其次要坚持灵活性原则,多渠道地获得教学素材,如可从报刊、杂志、影视、因特网、手机等媒体获取。再次要建立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库和设计与开发支持平台。

4.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实践中学习”的学习模式。

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传媒素养,而素养的提高不仅靠传授,更重在养成。教师需要在学生的作品和材料的分析中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和技能。教师要促使学生去感受被媒介包围的生活环境,体验各种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和作用。媒介素养只有在学生不断试误中才能养成。

5.提升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素质。

为了提升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素质,一方面.可依靠师范院校,广播、传媒、新闻等大学或学院来直接培养。另一方面,采取在职培训、假期进修等方式来培训在职教师。此外,还可采取大学与中小学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来共同促进一线教师媒介素养的发展。

篇10

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但是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在信息时代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大学语文课堂引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因在于:伴随着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的勃兴,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无处不在的媒介文化正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学生却缺乏对媒介的基本认知,缺乏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即媒介素养,导致了泛滥的媒介信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与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旨的大学语文教学相背离。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大学语文课堂,目的就是通过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学生正确看待媒介文化,获取好的媒介信息,质疑媒介的不良信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的教学是开放的,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将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提供新的思维。

一、媒介素养教育产生的背景及其在信息社会的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当时,广播、电影正势不可挡地闯入人们的生活,英国学者发现大众媒体带来的流行文化和新兴价值观几乎无处不在,其中相当一部分有悖于传统文化和正统观念,于是媒体被认为是传播“文化病毒”的根源。他们认为媒体破坏了文化原有的高雅性和本真性,文化一经媒体传播,就会出现低俗枝蔓。因此,一些英国学者大力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希望以此教育学生“认清并抵制”大众媒体的消极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文化开始走出象牙塔,学者们也开始注意到媒体并非一无是处,它能给人们提供丰富的文化享受和多元思考,这些作用不能一概而论。于是,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学者提出媒体是个复杂的系统组合体,需要批判地分析。此时,媒介素养教育已得到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开始把目光聚焦在传媒语言所构架的拟态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和差别上,希望通过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媒体的力量,了解媒体的传播特性,并由此探讨媒体与经济、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媒介素养的概念是指人们面对媒体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①它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是人们传统素质(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学习者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习者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公众健康的媒介评判能力,通过教育约束指导公众正确认识、理解媒介内容,并积极合理地运用大众媒介及其信息和文化资源。它被誉为“信息社会的公民基本素质”。

在信息社会中,媒介像一双巨大的看不见的手,时时刻刻暗示着、拨弄着,或者控制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精神与意义上的日常生活。②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则认为,媒介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个人裹挟其中。③大学生是媒介的深度使用者和重度关注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网民数字中,18岁至24岁者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36.8%,而这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④他们此时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型、成熟阶段,面对着种类繁多的媒介通过各种语言传播的各式各样负载着特定文化的信息。不可否认,由媒介所营造的社会文化在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而此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将对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财经类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其与媒介素养的关系

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说:语言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怎么做人的问题。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就是要为每个人构筑一个精神家园,让人们在这里学会对人类普遍价值、对真善美的认同;培养出人的良知和正义感,也就是培养出真正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是建立在学生中学阶段已经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基础之上的崭新课程,是对学生人文修养和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如果说中学语文关注的是基础的、技能的层面,那么,大学语文关注的则是由此延伸之后的文化的、精神层面。⑤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应该是以传授人类文化成果,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己任。财经类高校由于是非综合性大学,学生大部分从事经济学科的专业学习,要想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必须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级人才文化素质培养中的综合性价值。

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中的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本身就是语言技能的一部分, 任何一种媒介都是运用语言来表达意义的,只不过形式各异。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大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语言意识是读者对媒介语言所传达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取向的分析能力和评论能力。媒介的使用者应该识别语言形式背后的思想意识,深刻理解媒介信息的内容、意义等,这都需要调动读者的背景文化知识、认知能力、批判思维等,这些都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作为语文科的教学,也应该重视对语言能力的高层次――语言意识的培养。另外,媒介信息之中往往蕴涵着经济的变动。财经类高校学生必须学会从媒介信息中提取到影响经济发展的信息,敏锐地发现媒介信息可能带来的经济价值,这就需要把握媒介语言背后的意义。只有拥有必要的媒介素养和足够的语文知识才能抓住信息实质,既能促进财经专业学习,又能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此外,媒介素养教育符合财经类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目前在大多数高校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学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切入口,因为文学有润物之功,与别的人文读本比较,文学作品更感性,更易被接受,更能起到教化的功能。大学语文教育应侧重在文学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当前,大众传媒以无所不在的方式覆盖和左右着人们的生活,也深刻影响着文学,表现为媒介新文体的出现拓宽了文学的内涵和视野;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削减了经典文本的影响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写作素材等方面。这些都是大学语文课堂上不可回避的东西。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到不仅仅用经典作品陶冶学生,更注重用身边发生的诸如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指导学生阅读,这就提出了在增加媒介文学阅读的同时提高媒介素养的问题,否则学生只是对媒介内容采取“拿来主义”,缺乏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及方法分析

在母语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早在1989年就在英国开始实施,很多国家都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英语教学中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并且从小学坚持到大学阶段。在澳大利亚甚至还通过法令将媒介素养教育放在英语课中。在加拿大的英语课上,教师让学生分析不同的报纸与文章所使用的标题、语言,以及其所表示的意义,区分事实与意见的不同,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同时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⑥这些国家成功的例子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启示:在大学语文课堂引入媒介素养教育是面对信息时代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媒介高度依赖的一种正确应对,能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质,避免被不良的媒介文化信息影响。

目前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引入媒介教育有很多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从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首先教学内容可以直接从当前媒体中选取,选取原则为体现媒介的新颖性,具有时代感,而且和学生的切身经历相关,符合学生兴趣。教师可以选择当前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环保、国际关系等方面的一般文章或者文学作品,让学生认识当前社会的文化特征,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利用投影、录像和录音等多种电教媒体,采取把立体教学,把报纸、网络、电视媒介结合起来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

注释:

①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

②尹鸿.媒介文化研究:知识分子的发言场域.省略/zhuanjia /article/20112072357.htm.

③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图书馆,2000.

篇11

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但是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在信息时代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大学语文课堂引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因在于:伴随着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的勃兴,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无处不在的媒介文化正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学生却缺乏对媒介的基本认知,缺乏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即媒介素养,导致了泛滥的媒介信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与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旨的大学语文教学相背离。将媒介素养教育引人大学语文课堂,目的就是通过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学生正确看待媒介文化,获取好的媒介信息,质疑媒介的不良信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的教学是开放的,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将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提供新的思维。

一、媒介素养教育产生的背景及其在信息社会的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当时,广播、电影正势不可挡地闯人人们的生活,英国学者发现大众媒体带来的流行文化和新兴价值观几乎无处不在,其中相当一部分有悖于传统文化和正统观念,于是媒体被认为是传播“文化病毒”的根源。他们认为媒体破坏了文化原有的高雅性和本真性,文化一经媒体传播,就会出现低俗枝蔓。因此,一些英国学者大力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希望以此教育学生“认清并抵制”大众媒体的消极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文化开始走出象牙塔,学者们也开始注意到媒体并非一无是处,它能给人们提供丰富的文化享受和多元思考,这些作用不能一概而论。于是,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学者提出媒体是个复杂的系统组合体,需要批判地分析。此时,媒介素养教育已得到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开始把目光聚焦在传媒语言所构架的拟态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和差别上,希望通过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媒体的力量,了解媒体的传播特性,并由此探讨媒体与经济、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媒介素养的概念是指人们面对媒体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舒〕它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是人们传统素质(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学习者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习者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公众健康的媒介评判能力,通过教育约束指导公众正确认识、理解媒介内容,并积极合理地运用大众媒介及其信息和文化资源。它被誉为“信息社会的公民基本素质”。

在信息社会中,媒介像一双巨大的看不见的手,时时刻刻暗示着、拨弄着,或者控制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精神与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助f1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则认为,媒介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个人裹挟其中。。大学生是媒介的深度使用者和重度关注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最新的网民数字中,18岁至24岁者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36.8%,而这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厂4他们此时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型、成熟阶段,面对着种类繁多的媒介通过各种语言传播的各式各样负载着特定文化的信息。不可否认,由媒介所营造的社会文化在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而此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将对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财经类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其与媒介素养的关系

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说:语言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怎么做人的问题。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就是要为每个人构筑一个精神家园,让人们在这里学会对人类普遍价值、对真善美的认同;培养出人的良知和正义感,也就是培养出真正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是建立在学生中学阶段已经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基础之上的崭新课程,是对学生人文修养和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如果说中学语文关注的是基础的、技能的层面,那么,大学语文关注的则是由此延伸之后的文化的、精神层面。吠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应该是以传授人类文化成果,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己任。财经类高校由于是非综合性大学,学生大部分从事经济学科的专业学习,要想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必须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级人才文化素质培养中的综合性价值。

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中的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本身就是语言技能的一部分,任何一种媒介都是运用语言来表达意义的,只不过形式各异。将媒介素养教育引人大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语言意识是读者对媒介语言所传达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取向的分析能力和评论能力。媒介的使用者应该识别语言形式背后的思想意识,深刻理解媒介信息的内容、意义等,这都需要调动读者的背景文化知识、认知能力、批判思维等,这些都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作为语文科的教学,也应该重视对语言能力的高层次—语言意识的培养。另外,媒介信息之中往往蕴涵着经济的变动。财经类高校学生必须学会从媒介信息中提取到影响经济发展的信息,敏锐地发现媒介信息可能带来的经济价值,这就需要把握媒介语言背后的意义。只有拥有必要的媒介素养和足够的语文知识才能抓住信息实质,既能促进财经专业学习,又能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此外,媒介素养教育符合财经类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目前在大多数高校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学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切人口,因为文学有润物之功,与别的人文读本比较,文学作品更感性,更易被接受,更能起到教化的功能。大学语文教育应侧重在文学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当前,大众传媒以无所不在的方式覆盖和左右着人们的生活,也深刻影响着文学,表现为媒介新文体的出现拓宽了文学的内涵和视野;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削减了经典文本的影响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写作素材等方面。这些都是大学语文课堂上不可回避的东西。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到不仅仅用经典作品陶冶学生,更注重用身边发生的诸如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指导学生阅读,这就提出了在增加媒介文学阅读的同时提高媒介素养的问题,否则学生只是对媒介内容采取“拿来主义”,缺乏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篇12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006-03

Construction and Signification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 Media Literacy in Information Age//Hu Zhengbing, Xie Xiaojing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media society,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the youth becomes critical. But the media literacy of teacher is poverty. Improving the media literacy of teachers is important, not only to themselves ,also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youth.

Key words Education informatio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media literacy

Author’s address Wuhan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 430079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类正在步入一个真正的媒介化社会。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报纸、广播,到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媒体——网络、博客、微博、手机、iPhone、iPad等,媒介形式日趋多样化,媒介内容日趋丰富化,媒介影响愈加复杂化。媒介化社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认识到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易受外界影响的青少年。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是众多学者的共识。教师是学生媒介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引导者,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责任重大,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关键因素。

1 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

20世纪30年代,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带来的流行文化大行其道,英国学者为保护本国传统文化不受流行文化冲击,首次提出媒介素养概念。20世纪下半叶,媒介素养在欧洲、北美等世界各地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的教学科目。经过80多年的发展,媒介素养已发展成为一种多含义、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对媒体信息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地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se thoughtfully)[1]。

媒介素养教育伴随媒介素养的概念而提出,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欧美国家的实践来看,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含:正确认识媒体的性质和功能;建立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为个人的成长服务等。前三点都是从认识媒介,保护受众不受媒介误导的角度出发的,而第四点则是侧重于媒介使用者的主动性[2]。

简而言之,媒介素养就是公众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介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判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公民健康的媒介评价能力,通过教育来指导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并合理地、积极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信息资源,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完善知识、参与社会活动。

2 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1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

在社会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媒介及依赖媒介所进行的信息传播已经成为人类须臾难离的中介,并且催生了人类新型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对于在电子媒介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来说,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媒体已经成为了他们学习和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媒介以及由现代媒介所形成的媒介文化正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行为、思维方式和青少年时期的角色认同[3]。众所周知,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在发生着特殊的变化,并由此出现特殊的心理行为反应。对自由的追求、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等,都是青春期学生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在这个时期,中学生身心的各种变化决定了其在这一阶段对媒介特有的需要,媒介在很大程度上成了青少年自我社会化的工具。

篇1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00-02

媒介素养在现代社会中,主要培养公民有效并且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在面对大量的媒介信息时能建立合理的思维意识,独立地对信息的价值和信息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的判断。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后,使公民有正确判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并且合理地利用媒介提供的资源,改善并且监督我国的传媒,成为有判别能力和责任心的人。

一 媒介素养教育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势在必行

1.高中语文课程的发展要求

专家学者曾经提出这样的说法:整合的p实践的p生成的课程观才应是新课程观。我国进行新课程改革后,所有的学科已经突破了制度化,不再像以前完全给定的模式,所有课程都发展为可再创造的和动态的、分化的p单一的内容体系已经被淘汰,只有发展多学科整合,提倡文化间的跨越式交流才能更好地发挥新课改的作用。这种新的教学体系,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封闭的教学体系,教师应把日常的实际生活与对学生的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方式p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以及一些实际的社会要求结合在一起,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是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的生活阅历,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掌握了更多的社会生存能力。

若将高中语文课程与实际需要进行整合,高中语文课程将与媒介素养教育形成相互整合的趋势。对媒介信息进行理解、思辨、评估、质疑的能力是每个公民所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社会进步逐渐要求公民还应当具有制作和创造媒介信息的能力。传统的语文课程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这就使学生并没有得到应变现实语文的能力,所以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意义很大,这关系到学生知识范围是否能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还关系到语文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2.媒介素养对提高高中语文涵养的意义

媒介素养是对语文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西方的一些国家,他们对语文课堂的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口头交流、读文章和认识文字这么简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文章、课文等,他们的教学范围超越了课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判别或分析媒介中所提供的文本,并且能根据不同的受众进行杜撰,通过媒介文本的形式对自己的思想观点进行表达,这使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范围得到了拓展。媒介素养要求通过高中语文教学后,学生能具有创造性的、积极的、批判的识读和交流能力,这样语文素养就不仅仅局限于会写、会读、会说、会听,还要求会制作和会判别。

二 媒介素养教育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方法

1.提倡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媒介素养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多提倡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自选课题,积极创新设计并且自己分小组进行学习的方式,使语文学习更具开放性p自主性p实践性。除了对学科框架内的知识进行学习以外,还应当让学生多了解与课内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然后将课本内容与生活知识进行融合。

2.媒介素养教育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方法

为了提高中国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步伐,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然后将学到的比较成熟的方法用于整合教学中去。在整合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批判或质疑媒介的能力,只有有了基本的信息判别能力才能逐渐融入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这就要求语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对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的教育上,而是应当把教育的主题放在运用判别性的目光对信息进行质疑,寻求真实的新闻,建立更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的能力。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教学,学生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就能准确而快速地提取出信息,并且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评论意见。

3.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组织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某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探讨、提问等方式,认清媒介信息的整个架构,并且对所剖析的媒介信息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选择性地提取相关真实、有效的信息。如在网络中获取新闻或信息时,让学生对所看见的信息进行自我的评判,说出自己对消息真实性以及多方面的想法,并且客观地对这类消息提出自己的判断。教师还应当多鼓励学生自己学会制作一些媒介信息,通过博客的形式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评论,或对原有的媒介进行修改创新,在遇到电影、广告、照片等方面信息时,选择自己觉得较好的或觉得对自己有用的,将其摘录然后进行核实的改编,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媒体信息。如在遇到一则有意义的公益广告时,应当让学生从这则广告的镜头、灯光、拍摄角度入手,了解画面的独特意义,然后让学生通过这则公益广告的内容、意义进行评论,了解广告中叙述的是怎样的主题及作者通过对此件事的叙述想表达的观点。最后学生还可以谈谈对这则广告的看法,并且做出设想,如果自己来做这样一个公益广告,会从哪几方面入手。教师对学生做这些方面的训练,能更进一步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三 结束语

媒介素养教育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实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推进了高中语文课堂的改革,在我国只有改善了整合过程中做法单一以及教学重心太过于落在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多多吸收国外的先进实践和理论才能在媒介素养教育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帆.高职聋生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实践探索[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8):105~1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