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乡一体化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乡一体化建设

篇1

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

规划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总纲,是引领区域未来发展的蓝图。城乡一体化最大的工作就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规划,提高规划水平,强调在土地招拍挂等工作中均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基本原则,通过规划去确定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工作部署。当前阶段,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经济区”战略部署,市委提出的“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区委提出“北跃在呼兰”的战略目标,结合我区实际,坚持科学谋划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已经十分必要。

一是城乡一体,形成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包括城乡发展人口规划、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新老城区和小城镇规划等各项规划有机衔接、协调统一起来,在编制工作中加以落实。

二是着重做好生产力布局和区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在城乡规划中全面贯彻“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和要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科学合理地规划老城区、新城区、重点镇、农村新型社区的人口规模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对产业、人口的集聚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克服过去城乡规划建设上存在的误区,努力做到各项规划相互衔接。

三是规划一定要长远合理,并且具有法律约束力。严格依法执行规划并加强监督,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规划一经制定后就纳入法制管理,各项工作严格按规划推进;改革和调整不利于规划管理的种种体制障碍,形成有利于规划管理的机制和办法;加强规划监察,坚决纠正和查处各类违法建设的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彻底改变了过去城乡粗放型发展和建了拆、拆了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和保障

产业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支撑。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注重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形成强大产业支撑,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

一是要按照规划来推动产业发展,避免盲目性。

二是要高度重视并且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的就业和生活安置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三是要注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劳动效率。

四是要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尤其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必须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三大重点工程”,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苗木花卉、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主导产业逐步延伸为产业链,带动经济发展,通过卓有成效的手段,引导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逐步提高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

三、以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工作重点

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就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建立城乡平等的经济社会新体制。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从我区的实践出发,当前要做好以下五点:

篇2

去年8月24日召开的全市新农村建设推进会,提出了明确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要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结合我们平湖的实际,积极稳妥、规范有序、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体现两个关键词(一是体现一个“新”字,二是体现“社区”)、把握三个环节(一是规划环节,二是操作环节,三是政策环节)、突出四个重点(调动多个积极性、典型引路、加强监管和服务)的农村新社区建设目标要求。一年多来,大家围绕这些目标要求在推进,有成绩,有不足,也有需要破解的矛盾和问题。对此,川弟副市长已经作了系统回顾、深入分析,并就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我都赞同,希望大家按照要求抓好落实。这里,我围绕“肯定成绩、坚定信心,查找问题、把握关键,落实措施、务实推进”的问题,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要肯定成绩、坚定信心

全市农村新社区建设总体上是有效的,也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绩,112个完成村庄规划编制的村中已有109个村启动建设了151个农民集聚点,累计进新社区建房农户达到3356户,其中至少有五、六个村到年底有望建成50户以上的规模型新社区,向中心城区、新市镇、集镇型中心社区集聚的工作也在探索和实践,“两分两换”试点工作也已经展开,但要看到,农村新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工程量大、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情况千差万别,又关系每家每户、每个家庭、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特别要强调坚定信心,从而使大家持之以恒认真对待、认真抓。我们认为,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一)符合中央精神。新农村建设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牛鼻子,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怎么样子抓住这个牛鼻子、抓住这个总抓手?农村新社区是一个好的载体。因为新农村建设说到底是在做“三个集中”的文章,即投资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通过“三个集中”推进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三个集中”中最关键的是人口向社区集中,这个集中牵动着其他两个集中,农村新社区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区”问题,而是涉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农村生态环境、土地节约集约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完完全全的“三农”问题。这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历史、辩证、客观、系统地回顾总结了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既看成绩,又看问题和挑战,分析部署非常具有针对性、有效性,为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尤其是会议《决定》提出的“一个长久不变”、“两个转变”、“两个最严格的制度”、“一个允许”、“三个不得”、“三个大幅度”等一系列具体要求,不但给广大农民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而且也给我们抓“三农”工作的同志吃了一颗定心丸,表明我们已经在实践的各项“三农”工作尤其是农村新社区建设和土地流转非常符合中央精神。

(二)符合平湖实际。具体分析起来,尤其符合三个方面实际:

一是平湖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平湖区域规模小、人口密度高、城乡发展相对均衡,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这样的发展阶段所具有的特征,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三个进入”的判断完全符合。所以,我们有条件、也是时候通过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等途径来加快城乡一体化了。

二是农民的居住状况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平湖有9万多户农村居民,分布在2343个自然村落。这种居住状况,既不利于我们对农村的社会管理,又不利于我们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文明、乡村文明、基础配套等都难以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

三是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全市的可用建设用地空间已几近枯竭。另一方面,农村用地节约集约程度很低。目前农村居民居住占用建设用地总面积7.6万亩、户均0.84亩。我们现在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平均每户占地面积0.5亩甚至可以更低,这样每户可以腾出0.34亩以上的用地空间,9万多户能节约3万亩左右的用地空间甚至更多。这是事关平湖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键问题。

二、要查找问题、把握关键

针对目前农村新社区建设碰到的问题,这里就几个需要把握的关键事项作一强调:

(一)针对规划环节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把好规划关。规划是龙头,是管方向、管大局、管战略的一项工作,涉及选址是否合理、规模是否适度、功能是否配套、方向是否对头、执行是否到位,真是涉及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生活生态、基础基层基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关键。可以说,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最大的节约、最大的效益。这个关不把,就是我们失职;不把好,就是我们不称职。我们在实践中感到,规划上的问题还是不同程度存在的,尤其是:

1、有的村规划点太多、太散。点多了、散了,农村新社区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就又不高了,而且配套工程就多、资金需求量就大,市里和镇(街道)、村三级的财力就都难以承受。即使以后发展了,财力增加了,也不能这样到处去配套。

2、有的点规划的规模太小。一个村有时要规划2-3个点。一个村最多就几百户人家,一、二千人,如果规划2-3个点,每个点就可能不足千人。人口少,人气就不会旺、商气自然就不会旺,同时配套就做不到位,尤其一些体现城市文明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施就运用不到农村新社区建设中去,建设的档次、品位就不会高,这样的农村新社区就变成了农户的简单叠加,根本就体现不出我们去年讲过的“新”和“社区”这两个关键词,甚至就可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

因此,我们要把规划完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突出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性、综合性和战略性作用。对农村新社区规划开展“回头看”的工作,刚才川弟副市长已经提出明确要求,希望有关部门和各镇、街道、村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三农”发展规律,尊重历史、尊重实践、尊重乡土文化,把规划进一步完善起来、优化起来,使规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农民群众的检验。

把好规划关,除了规划的制订完善,还应该包括规划的执行和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这些方面请大家同样要把握好。我们花了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搞规划,不能使规划成为一种摆设,一定要充分发挥好规划的作用。

(二)针对政策环节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把好执行关。农村新社区建设开展以来,我们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包括这次会议出台的《关于完善农村新社区规划加强建设管理的意见》、《平湖市农村新社区建房管理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在内,总共有过14个政策意见,分两类:一是资金支持类的,二是建房管理类的。政策环节存在问题,主要是建房管理类的问题,因为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超面积的、一户两宅的、“两违”的等现象。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把好关,执行政策不统一、不严肃,这个事情一定要重视起来、纠正过来。一级组织、一个干部,能否让老百姓信任,能否真正取信于民,能否干事、干大事、干好事、干成事?关键的关键说到底,就是看“三条”:一是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二是干部自己要正气,也只有自己正气,才能公开、公平、公正;三是敢抓敢管、敢作敢为,为了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为了维护政策的严肃性、统一性、连续性,敢于批评人、敢于得罪人。这三条,在农村新社区建设上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把好政策执行关,操作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纪律上做到严明、严肃、严格。不能因为无为而导致无序,不能因为怕承担责任而导致不敢作为、无人作为、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

(三)针对操作环节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把好责任关。操作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希望大家引起重视,进一步落实好责任。

一是有的镇、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好象这项工作一定要等上面都谋划好了、创造好条件了再去干,这样也太简单了。农村新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生事物,没有现存的经验可循,惟有一边探索、一边实践。现在我们碰到了一些问题,将来在推进过程中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这是一项纵向看时间跨度很长、横向看涉及面又很广的工作。市、镇(街道)、村都有各自的责任,市里要做好市里的工作,镇里要做好镇里的工作,村里要做好村里的工作。当然,希望向上面争取一些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也无可厚非,但不能完全抱一种“等、靠、要”的思想和态度,有些事情应该由镇(街道)、村来做,由镇(街道)、村来把关的,就不能往上推。

二是有的部门配合不积极、不主动。部门之间的配合总体是好的,但有的部门认识不到位、步调不一致,还是仅仅把农村新社区建设看成是农口部门的事,好象与己无关,碰到问题就采取“推”的方式。希望今天会议以后,大家都能够齐心协力,既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共同把这项工作做好。现在,大家都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没有把会议精神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实践上,是否积极参与、支持农村新社区建设就是一种检验,各个部门在这项重点工作中都有各自应有的责任。

三、要落实措施、务实推进

这次会议之前,市委、市政府专门对农村新社区建设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这项工作能不能真正做到“不走调”,达到“积极稳妥、规范有序、扎实有效”的要求,关键要把这些措施落到实处、务实推进,不跟风,不作秀,不劳民伤财,不图形式,不做表面文章。

首先,组织、领导上要进一步加强。要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合作、镇村实施”的要求,健全和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市里最近对相关组织领导机构作了调整完善,整合成立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七个专项组。同时建立了农村新社区建设办公室,办公室有集中办公的,也有相对集中办公的,集中办公人员的抽调单位一定要支持他们的工作,使他们集中精力来做这件大事情,相对集中办公的也要认真负责做好工作;办公室对农村新社区建设要加强指导、严格把关、落实政策、强化督查。各专项组要坚持开展一年一检查、一分析。各相关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又要通力协作,共同做好工作。各镇、街道和村,要切实承担起责任,积极主动做好工作。村级组织一定要发挥好作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村级组织换届之后抓的第一件大事、为老百姓办的一件重要实事、好事来对待,真正开好头、起好步,在规划、设计、安排和政策把关等方面用心、认真地去思考、去实践、去抓,真正抓出成效、抓出水平。能否把这件大事、实事、好事办成,要作为对我们村级组织、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高不高、战斗力强不强、能力强不强、原则性强不强的一种重要检验。

第二,政策、资金上要进一步用好。我刚才讲了,农村新社区建设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一类是扶持政策,市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有关金融机构也给予了很大支持,这些对农村新社区建设都是有力推动。希望各镇、街道和村结合实际,用足、用好、用活这些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持措施,花有限的资金把农村新社区建设这件大事办好。同时,对有关政策资金的安排、兑现有关部门要按照要求落实好,市里下拨的信贷资金按照要求三年后再分期回收,对农村新社区建设方面的资金各级都要加强管理。

第三,思路、模式上要进一步完善。要全面认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客观规律,根据实践的发展,既要把点上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提炼为指导面上工作的方法,又要认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并有效转化为我市的具体实践,对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思路、模式进行完善。

最后,再强调一下结合问题。农村新社区建设,也不能就新社区而新社区,必须与当前有关工作结合起来:

一要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相结合。既要在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全过程中体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又要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农村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要进一步全面、系统、具体、深入地排查梳理我市“三农”工作当中老百姓反映强烈的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合、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符合、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三农”发展规律不相符合的观念理念、想法做法、政策措施,有的加以纠正,有的加以完善。

篇3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新乡镇”主要是指在农村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包括城镇和小集镇。新乡镇大多处于农村向城市的过渡阶段,是指那些已经脱离农业社区经济但仍处于半城市化的农村区域,主要是一些建制镇和小集镇。由于新乡镇具有种种的特殊性,导致其在发展阶段常常出现各种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新乡镇的建设,必须解决新乡镇的结构建制问题,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入手,实施有效的新乡镇建设。

一、遵循城镇发展不可逆性,重点建设小城镇

农村包围城市的口号已经过去很久了,从国家发改委1990年到2006年的权威数据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的城乡人口比例已经趋向于中值,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城乡一体化模式背景下的城镇发展已经呈现不可逆的趋势,如何实现小城镇建设才是新乡镇建设的根本举措。因此,对于新城镇的建设,必须遵循城镇发展的不可逆性,通过对农村人口、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才是新乡镇建设的根本。通过对新乡镇的大力建设,从民众基层角度出发推进城市化建设,不断扩大城镇区域,发展城镇工商业,从而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同时,新乡镇建设规划部门需要结合各地特色,着眼于特色农业、旅游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切忌走极端,切忌全面建设,必须将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点集中于小城镇建设的某一方面。

二、新乡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

1、城乡资源一体化配置建设

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资源配置的重新整合和再分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乡镇建设也是同样如此。笔者认为,城市和乡村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资源配置上的差异,城市具备较为完备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而乡村则相对落后。经济学家认为,要想实现新城镇建设,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最显著的事例就是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形成小城镇特色的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链,将分散的乡村资源集中利用。对于新乡镇而言,它是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初步具备资源集中优势。例如,某些新乡镇区域的前店后场经营模式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自身的块状经济特点。相对大型城市经济发展而言,新乡镇经济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其地理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等是城市经济所欠缺的。对此,新乡镇建设规划部门可以将城市经济线向新乡镇延伸,让城镇成为城市经济的集散地,同时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对于小城镇自身而言,可以积极接受城市的工商业转移,发挥新乡镇的中转站作用。

2、新乡镇公共服务管理建设

公共服务资源的差异是城乡差异的重点,也是新乡镇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新乡镇建设,公共服务建设是首要前提。从目前的城乡建设发展来看,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城乡公共资源建设发展严重不均衡,在水资源、电力资源、交通条件、体育锻炼、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差异更是显著。新乡镇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平台媒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必须承担起均衡城乡公共服务资源的责任。对此,新乡镇必须上带城市,下领农村,成为城乡联系交流的平台。首先,城乡建设规划单位必须加强新乡镇的建设规模,详细落实公共服务的细节建设,提高建设条件和建设标准,从全方位多角度提高新乡镇的服务等级。同时,将新乡镇的水、气、电、路不断向农村扩散,提高科技文化组织在农村的覆盖率,落实行政下乡政策,实现城乡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有机结合。对于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公共服务建设的管理,明确新乡镇的责任和权力,不断完善健全新城镇的财政支付制度,建立起由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新城镇公共服务建设。此外,政府必须完善对新城镇的管理机制,构建起权责分明、运转高效的管理模式。

3、新乡镇区域综合体建设

对于传统的城乡建设,常常会出现重复建设、规划周期短、区域规划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都是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在欠缺长远角度和区域综合性建设理念所造成的。城乡一体化建设,顾名思义,既是同时考虑城市和农村,实现两者的同步建设和互相之间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必须对新乡镇进行区域综合性建设,实现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角度出发,新城镇建设不能片面的将城市或农村作为建设依据,而要从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角度出发,建设新乡镇区域综合体建设。特别的是,对于农村地区的农业用地规划、城市区域的园林绿化规划等,必须在仔细考虑周围背景环境的前提下实行统一规划、综合管理。在近些年的城乡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乡镇实现了兼并,并且得到了更好的规划建设。原本经济实力相对较为薄弱的乡镇之间实现了资源的集中利用,为新乡镇的某一集中方面建设提供了契机。当一个乡镇得到发展之后,充分发挥其扩散和辐射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综合体的发展。总之,对于新乡镇建设的综合规划必不可少,长期的实践证明,区域综合体建设对新乡镇建设作用显著。

篇4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的国家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有很多,但是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建设的一体化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年来,寿光市紧紧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均衡寿光”,坚持建设精品化、管理高效化、城乡一体化的原则,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管理,走出了一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一、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有模式

(一)以全域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建设

寿光市首先在规划理念上进行了创新,把规划布局一体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在城乡规划中,寿光市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突破城市抓城市、农村抓农村的传统做法,把全市作为一个整体,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实行城乡发展统一规划和管理,先后编制完善了城乡发展战略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把市域内每一块土地都纳入规划范畴,全市14处镇街道和975个行政村的新一轮规划及村镇居民点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实现了城乡规划的全覆盖。

(二)中心城市、小城镇、农村社区三位一体建设

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带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此,寿光市按照“一河两片、跨河发展”的思路,科学布局城市空间,加速城市向东、向南扩张,初步形成了“东西并起、跨河而立”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格局。打破“小地块规划、小区域建设”的传统模式,按照成片规划、组团开发的思路,根据城市功能定位,科学布局了弥河新区、城南片区等七大片区,把每一个片区作为整体,实行统一规划、拆迁、开发,实现了由填空式建设向集约式开发的转变。

以小城镇为纽带,以点带面驱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搞好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与中心城市建设形成良性互动,还可以增强对农村人口的吸纳力和集聚力。近年来,寿光按照小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快小城镇提升步伐,提高建设档次,努力实现“中心城市带动,群星环绕发展”。同时,创新小城镇建设融资机制,引导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把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农村,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以农村社区为主体,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社区,推动迁村并点,可节约农村土地资源、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寿光市按照统一规划、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同步配套的原则,采取土地挂钩、城中村改造、村企共建三种模式,稳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集中居住,加快实现农民市民化、生活现代化。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城乡道路一体化。在抓好城区道路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城区道路向镇村延伸,对城镇的主要通道改造升级,建立起以城区为中心、覆盖周边900平方公里的“15分钟生活圈”。

供水、热力燃气一体化。为了解决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寿光市实施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城市供水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供水覆盖率达71%。科学编制了热力燃气专项规划,组织实施了城东、城北、城南热源厂建设、晨鸣热电厂低温循环水改造及供热管网“汽改水”工程,积极推进中石油泰青威管线寿光支线及“村村通”天然气工程,全面推进热力、燃气向镇村延伸,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为93%,城市管道燃气普及率为68%。

污水处理一体化。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3个,其中城市污水处理厂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9个。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6%,初步建成了遍布城乡的污水处理体系。

二、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规划水平不高

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首先要以规划为统领。目前,部分镇缺乏小城镇控制性详规和迁村并点规划,许多小城镇的重要地段和建筑物规划设计与总体规划设计不协调,迁村并点形成的中心村、中心社区在选址、基础设施等方面缺乏规划设计,还有部分镇对就地翻建和新建房屋没有适当控制。缺乏人文理念,不关注自身发展特色,“千村一面”的现象突出。

(二) 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由政府投资占主导,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直接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低。相对单一的投融资主体使得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虽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体来说,还没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

(三) “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政策难以有效落实

在推进中心村、中心社区建设过程中,由于执行的“挂钩试点”指标有限且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单纯依靠开发商垫资或村民预付款的方式很难满足楼房建设的资金需求,致使有些工程开工难,进展缓慢,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影响了迁村并点的积极性。

(四) 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够均衡

政府对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相对较少,城乡在设施共享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公共服务共享上,仍然有差异。特别是公益性基础设施普遍规模小、标准低,部分镇区人口规模偏小,资源配置未能有效发挥,对周围地区的辐射性不强。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五) 城乡建设用地紧张

由于国家实行从严从紧的建设用地供应政策。用地指标过紧,导致土地供需的矛盾已日益显现,可使用的用地指标与实际用地需求缺口较大,有许多较好的项目不能及时建设。

三、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可行模式的建议

(一)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

制订覆盖全市城乡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修订完善中心城区、小城镇和农村社区总体规划,启动镇域产业空间布局、防汛排涝、城市消防和交通等各类专项规划。有序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规划编制,注重各规划间的衔接,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加快新型城镇化空间发展,构建由主城区向外辐射,重点镇、卫星镇布局合理、有机衔接、功能完善的区域化空间结构。

(二)建立功能完善的小城镇体系

小城镇是统筹城乡的节点,是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发展的载体。完善小城镇功能配套,壮大经济实力,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小城镇道路、电力、生态等基础设施配套,推进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小城镇违法建筑拆除、垃圾集中清运、日常卫生保洁和植树绿化,创造整洁有序的环境。同时,积极开展强镇扩权工作,赋予小城镇充分的发展和管理权,把规划建设、投资管理、公共事业、资源利用、财税工商等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镇级,赋予小城镇与完成任务相匹配的权限和资源。

(三)建立布局合理的农村社区体系

农村社区是城镇服务体系的延伸,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应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为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向基层延伸搭建起高效平台。要坚持以农民为本,从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和需求出发,逐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同时,要积极推进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土地整理、旧村改造结合起来,借助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吸引农民向社区中心村和镇区聚集,改变空间布局,逐步减少行政村、自然村,促进以社区为居住中心的形态发展,把社区建设成为有吸引力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形成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便捷的服务和更舒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洪运.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土地市场,2008(07).

篇5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国家规划中的重点以及热点,具体是指将城市发展和乡镇发展结合起来,由城市发展带动乡镇发展。城乡结合发展具有地域性、模糊性及不确定性,根据城乡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及规划。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促进我国各个城乡的共同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平衡发展。下面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然后重点探讨如何创新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

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这个项目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规划对象既有共同的特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两者之间的共性占有重要的位置。规划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而且城乡结合发展是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的,首先要对规划的范围进行确定,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区、乡镇等区域进行不同的规划,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局域规划的一部分。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水平低下具体表现在低于工业化水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尽管我国经济已发展到以共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还需要进步一提高。据相关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比,滞后于10个以上的百分点。此外,我国的人均GDP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相差较大距离,城市化率仅仅为45.36%,美国、日本及韩国的人均GDP水平均在65%以上,从该角度来看,我国城镇化水平还是处于低水平阶段。

2.农业基础较薄弱。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步伐较慢,可能由于我国在过去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城镇化水平发展较慢,并且受到的挫折较多。加上农村条件较落后,一些先进的信心技术无法进入到农村中。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通信、交通及水利条件相当差,甚至还有部分城市存在饮水困难现象,更别提发展农村经济。因此,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建设。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我国城市分布特点为东边较紧密,而西部较稀疏,且越往西经济水平越低。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较低下,经营规模较小,加上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据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东部城镇化水平明显高出西部水平的15个百分点。此外,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历史、地理及文化、教育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难以建设完整的社会保障系统,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二、我国城乡一体化改革措施

1.创新社会保障体系。所谓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劳动就业及保障两大部分。首先,对于城乡劳动就业体制进行改革创新,建立有序流动的就业机制,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消除对外来劳动力或者农村劳动力的限制,实现公平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的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多方面培训,提高知识水平;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市自主创业,政府允许农民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为其自主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健全城乡保障体系,尤其是扩大失业、养老及医疗等基本服务,提高城市最低生活标准,加大政府救助力度,并有针对性的做好老年人及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工作,为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创新城镇土地利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是其重点内容,且切实保障国家土地制度的前提之下,完善土地利用机制。不断推进土地利用及其管理,建立相应的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及土地收益等管理办法,利用市场化方法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促进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变。此外,还可创新城镇土地利用制度,建立相应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自愿有偿原则之下,充分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的调配,其土地利用应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最终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

3.创新公共服务机制。健全及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机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实践中得出:若城乡公共服务呈现不平等性,将会加大城乡差距,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对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行优化,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共享的基本医疗机制,加大投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的基础之上,注重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建立,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此外,对城乡文化体育发展机制进行创新,健全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体育事业。高度重视城乡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及公益性文化设施等,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农村服务功能。

4.改革城乡交通及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应着重抓好统筹城乡的交通网络建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坚持量力而行及适度超前的原则,实现以城市为核心,向下延伸的交通体系,对交通客运资源进行整合,由城市向农村等延伸公交线路等,形成便捷及安全的交通体系。此外,还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平台,特别是供水、供电及供气等方面,实现城乡对接及共享等,提供农村经济水平,减小城乡差距。

三、结束语

城乡一体化建设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也是推进我国改革发展的根本措施,缩小与国外差距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从社会保障体系、土地利用机制、公共服务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几方面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改革创新,旨在提高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全市总体规划,坚持立足长远、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现实可行原则,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切实做好推进区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生态建设和单项工作规划,突出做好新城区分区、尚集组团分区和新城行政区控制性详规及禄马、丈地、西街等“五朵金花”的村庄规划等,形成了城乡一体、定位科学、衔接协调的高标准规划体系。

二是坚持功能配套。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推进的要求,从完善推进区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垃圾处理、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入手,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累计投入资金3.4亿元,建成许长城际道路、创业大道等14条道路建设,完善了推进区配套功能。同时,以村庄改造为载体,加快推进区水、路、气、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六有五化”的要求,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努力建设饮水安全、能源清洁、村庄绿化、街道明亮、环境整洁、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三是坚持产业支撑。坚持从完善城市功能和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按照节约发展、突出效益的原则,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着力抓好瑞贝卡化纤发丝、万向钱潮三期、远东公司等速传动轴等重大项目建设。三年来,在推进区新建规模以上项目112个,初步形成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物流、纺织、档发等特色优势产业带。

四是坚持培育特色。按照提升档次、培育精品、打造亮点的思路,建设“4个精品园、4个景观带、4条绿化隔离带”,完成花木种植面积4.2万亩,全县建成花木基地12万亩。同时,按照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定位,充分挖掘推进区内三国曹魏文化价值、花卉产业开发价值、文化书画价值,实行政府引导,统一规划,业主开发,以尚集书画村、小江南国际度假村建设为重点,在推进区形成林水一体,生态、文化、旅游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是坚持体制创新。以土地流转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按照村企合作、业主运作、土地入股、协商转包、委托租赁、“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动土地向经营大户、种植能手和龙头企业集中,提高土地综合效益。积极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大大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六是坚持环境创优。启动推进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通道绿化、亮化工程以及整体规划等基础工作,努力塑造推进区新形象。同时,制订完善相关优惠政策,落实重点企业、项目推进机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切实解决项目入驻和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打造全省最佳创业基地。

二、存在问题

一是土地因素制约。中央执行严格的土地政策,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还存在农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权问题,减缓了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二是融资渠道不畅。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另一方面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投入不畅,涉农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发展方面也存在职责不明、效果不显等问题。

三是社会保障亟待加强。失地农民在就业、养老、救助、低保等方面缺少保障等。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必须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要求,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居民生活区、工业区、商贸区、休闲区等,使城乡发展能够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二是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促进城乡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突出发展工业经济,加快第三产业提档升级,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畜牧养殖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立足花卉苗木特色优势,推进土地流转,搞好规模经营,发展观光农业。按照生态旅游区的定位,充分发掘推进区内三国曹魏文化价值、花卉产业开发价值、风味饮食价值、文艺书画价值,促进文化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着眼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切实加大对农村道路、水、电、通信和垃圾处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努力完善服务功能,并与城市有关设施统筹考虑,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篇7

Key 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iscussion on l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在当前的呈现一体化问题中存在很多的的土地管理方面的挑战,虽然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障碍也是在所难免的,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提出了很多相应的问题的解决措施,这些问题正是那些基层人们所要考虑的问题,然而有些笔者们就此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反应提出了自身的想法,这些只能功专家们指正。在目前的城乡一体化问题中依然存在了很多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不能很好的规划这一问题,往往在局部利益与长远利益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矛盾也时有发生。笔者发现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人们往往看不清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往往牺牲了整体的利益去追寻那小小的局部利益。然而一些当前的领导者无法掌握这一问题,忽视了土地的发展规律,因此土地的开发性问题也会时有发生,人们不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土地开发破坏问题也在所难免。众所周知土地投资周期性大、投资金额大这些基本规律本应尊重但是有些地方急功近利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土地自身发展规律,盲目的追求开荒、只追求当年收益的原则,这些做法往往破坏了整个生态的平衡。我们发现一些不管不顾开发区的小环境、土地、水质水文的想象的发生,而后备资源并没有适应生态环境。2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篇8

1.2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没有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以长远的角度看待利益,就土地开发而言,不仅要让当代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让后代人对土地的需求能力也不被损害,让土地的持续发展得到保证。但是,开发土地的过程中需要较大的投资力度,同时周期较长。开发负责人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投资力度、投资周期“偷工减料”,对所开发区域的环境因素和区域内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未加考虑,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如,在土地整理开发的时候,仅仅对政府文件中提到的田地整改重视,对河流、山地等生态环境的规划没有考虑,长此下去,区域内必将出现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的局面。

1.3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的投资主体比较单一。为了让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政策很好的实现,在土地开发管理投资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政府,政府发挥的作用不能忽视。仅仅依靠政府有关部门的力量未免太单薄,就资金而言,要想实现土地的开发管理还略显不足。

2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工作的对策

2.1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加强土地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对土地管理的过程中应首先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城市规划、建设必须依靠建设品质、质量的提高再辅以建设的连续性来完成。对小城镇进行建设不应该忽视,其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任务,就小城镇中的主要产业来讲,要对小城镇的资源、人口、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等为基础进行确定,以本地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使用科学的措施助力小城镇的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并打造地方特色,采用各项措施促进小城镇的全面发展,以便于国内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得到促进。

2.2土地开发管理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切实增加农民的收人为前提。土地开发整理要结合区域内农村经济的发展,并搭配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寻找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切实的增加农民的收入。要把该思想融入土地的开发整理、管理政策的制定以及规划的设计上。必须以高质量耕地的开发和管理为出发点,为现代化农业以及农业的规模经营服务,进一步提升农业的质量,保障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唯有如此,才能让土地开发整理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2.3土地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要体现公益性和有偿性。就土地开发与管理工作来讲极其复杂,是一件系统化的工程,在对土地进行开发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的投资,还必须进一步拓宽渠道。在社会上对所需的资金进行筹措,出台科学、有效的筹资机制。以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角度来看,效益问题是筹资机制里的核心问题。要想让企业、组织、个人参与到土地整理之中,必须让其看到土地整理所蕴含的经效益,让他们在后续产业中得到较高的回报。所以,土地开发整理中必须在自愿和有偿的原则下开展社会性投资,这也是改革开放后和计划经济有别的在土地整理过程中体现政府行为的举措,政府要兼顾双方,在市场选择上找到平衡点。政府和企业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增地,另一个是增效,农民的目的是增收,虽然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进行土地整理的目的不一,但是对象是一致的———土地。笔者认为这就是企业、个人、政府部门的结合点。要以土地为中心科学的建立良性的机制,让政府投资的公益性,企业、个人投资的有偿性得以显现。

篇9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114-02

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相互促进与制约。新时期城乡互助互利、实现平衡可持续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农村金融机构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综合性、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来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提高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来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推出好用实用的信贷产品与便捷的服务方式来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更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努力服务好新型城镇化建设来缩小城乡差距。而城乡“二元”分割、各自为阵的金融服务平台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城乡贫富二级分化,弱化了农村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基础和人才基础,严重障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完善

(一)农村金融服务平台现状以及原因

农村金融需求不断加大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收益低、成本大、风险高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市场化过程中,资本的“逐利性”与农业的“薄利性”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少”、服务于农村的金融人才配置“少”、服务于“三农”的资金“少”。目前涉农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性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其投资重点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或县域的大型企业上;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其主要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粮棉油收购、农业产业化企业;特殊性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其农村存款占比高而贷款服务较少,存在资金从农村倒流城市的现象;合作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实际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唯一金融机构,但“一社难支‘三农’”。

出现农村金融供需不对等的原因既有正规金融渠道的有效供给不足,也有因法律地位尚不明确、政策风险过大导致的非正规金融等民间资本被压抑,同时还有政府职能发挥不充分、财政资金没落实到位等方面。

(二)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

中国并不缺少大银行,缺少的是贴近基层的中小金融机构,尤其缺少贴近农户、符合农村基本需要、根植农村的微型金融组织。在充分发挥并加大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力度的同时,应降低农村金融准入门槛,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将民间金融升级转化为官方承认、法律保护的新型金融机构,包括特殊的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特殊的小额信货组织、贷款公司、合作金融、农村资金互助社等等,以完全不同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理念和模式为农村居民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形成传统金融机构与微型金融组织相互竞争、相互监督,共同为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服务的局面。

(三)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进一步完善

长远来看,平台的搭建只是开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体系的改善任重道远,可以从三个方面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强立法步伐改善执法,保障农村金融债权安全;健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净化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稳定性,从而构建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政策建议

(一)正规金融主导、多层次协调发展的金融机构服务公共平台

农村金融体系可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大类,其中正规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非正规金融机构涵盖:农村合作基金会、小额信贷和私人借贷等。前者是农村金融的主体,后者构成前者的补充形式。一方面要增加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合作性银行在农村地区建立营业网点,引导和监督非正规金融的良性发展,限制和取缔不正常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正常的非正规金融活动,承认其合法性,降低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使具有一定规模和管理制度的非正规金融组织浮出水面,以竞争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金融政策服务公共平台

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是我们的融资对象,它们大多属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这就与资本“逐利”的本性背道而驰,成为农村地区缺失资金的主要原因。所以,在这个阶段,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把金融的市场调节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更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对农村金融给予合理适度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是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增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制定和实施金融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的特性和各地的特色,不能仅仅从使用资本的效率出发,还要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更多地注重公平的发展。

(三)传统与差异相结合的金融产品服务公共平台

除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外,农村金融新业务、新产品太少,服务单一:农业保险覆盖面偏低,险种单一;农村证券、基金、理财业务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一方面,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普遍情况,可以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当农户不能按期还款时,由担保基金代为清偿。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面向农户或农企发放小额贷款。另一方面,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例如在农业现代化集中的农村可以大力发展农业联保或者引入基金。总之,在发展传统金融业务的同时要注重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之间的差异。

(四)全方位与个性化相融合的金融信息服务公共平台

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不能简单模仿城市金融模式。民间金融的独特优势在于“社会人际关系效应”,且民间金融经营灵活,快捷高效,能达到正规金融达不到的地方和领域,所以对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有更高要求。建立农村信息传输平台,畅通资金、技术、金融服务对称信息;畅通农村结算渠道,积极推进农村服务电子化、信息化和规范化,优化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功能,研发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掌上银行等。

参考文献:

[1] 吴少新.湖北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2)

[2] 陈敏政.韶关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与发展探究[J].广东经济,2012(9)

[3] 吴代红,王小华.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述评[J].新疆农垦经济,2012(4)

[4] 谢平,徐忠.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基于贵州省及其样本县的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6(4)

[5] 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1)

[6] 张自力,范纯,夏溢,祝翠丽.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问题研究――基于广东城乡地区配置结构差异性的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09(12)

[7]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8] 朱志萍.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J].软科学,2008(6)

[9] 任保平.论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5)

[10] 陆学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J].社会科学研究,2009(4)

[11] 农业部产业政策发展司课题组.统筹城乡和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4(1)

[12] 厉以宁.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3] 姜作培.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探索[J].南方经济,2004(1)

[14] 吴爱华,李明贤.新型农村金融创新方法探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1)

[15] 石长明,李萍.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基于成都市的分析.经济与管理,2007(10)

篇10

[中图分类号] P27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4-2

地籍管理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模式,和城乡建设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联系很紧密的,属于技术工作的范畴,包括服务、权利和责任。

当前地籍管理模式人为地分成两种管理:

一方面是城市的地籍管理,重点放在资产管理的方式上,以完成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变更调查统计为工作范围,对该地区的国有土地进行管理,包括城镇和独立工矿区范围管理。

另一方面是农村地籍管理,重点强调对资源管理,通过土地利用现状管理、土地使用管理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管理来实现土地变更和数据统计。

1 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由于历史上的多种客观原因,造成多年来土地资源分类标准不统一,土地资源基础数据统计采用不同的口径,导致出现了很多矛盾,各种各样的土地和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影响到国家宏观管理以及科学决策。另外,城镇与农村地籍管理模式也不同(图1)。

2 数据衔接的问题

在进行城市和农村的地籍数据统计的时候,必然会出现重叠的部分,也会产生遗漏的部分,如何在进行数据统计时能有效地处理不同精度的边缘郊区,不出现重叠或遗漏,这也是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建设需要面临并去解决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的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已经开展,在全面和统一管理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城镇与农村以往土地分类和调查的结果,对两地的土地重新进行分类,满足土地分类协调制度的总体要求,使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具备统一管理的基本条件,通过汇总数据和其它调查数据的结果,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土地数据库,便于统一管理,可以使城市和农村土地管理实现多部门、多通道共享数据,,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的价值。

2.1 城乡一体化数据集成技术

应用城乡地籍数据集成力争去解决城市和农村地区在土地数据上的各种不同问题,把不同属性的城乡地籍数据从坐标系统、大小、类型、土地和组织的数据结构等在同一标准中体现,当然,还要对采用的这种技术与原有数据的有机结合进行研究,最终达到城市土地的不同属性和农村土地的地籍数据能在同一套数据管理模式中去进行操作。

在进行数据集成时,要有一个统一的数学基础。目前很多地区还在采用半个多世纪前的北京坐标系统进行地籍调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个别地区应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西安坐标系,这些坐标系都是以所属地的城市为中心点的,而对于面积巨大的农村坐标系标的却很模糊。

城镇和农村地籍数据库的建立,必须在相同的投影方法及在相同尺度的空间数据下进行拼接,对于坐标系的邻近地区,可以采用不同的投影方法在相同的坐标系中进行转换。因此,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必须充分研究并着手解决投影以及坐标系的方法,最大限度的保证地籍数据库建设原始数据的统一性,以确保城市和农村地籍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在坐标系统上是一致的,同时还可以确保原有的效果,能与周边单位的数据进行结果整合。

2.2 统一地类

在2001年、2005年先后对土地进行分类的基础上,2007年的8月份,国土资源部又对土地使用分类作出重大调整,并颁布了分类标准对全国的土地部门进行指导,使城市和农村土地都使用新的统一的分类系统,做到统一管理。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对土地进行了两个层次的体系分类。

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的统一,避免各政府部门重复统计,解决了土地使用分类矛盾,控制了难以分析应用等问题,做到了科学划分土地利用类型,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对城市和农村实施统一的数据管理,对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统一数据组织结构

据最新的全国土地调查指导方法和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以及调查研究,并进行实地考察,笔者认为,应针对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利用数据标准之间的差异,建立一套城乡地籍数据组织标准,融合两个概念:广义街坊和广义宗地,利用它们共同的性质,消除两者之间的误差。对城市和农村地界、边界、地形和其他图形数据、属性数据进行统一衔接,在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建立标准的、统一的城乡地籍数据库。

第一种是广义街坊。就是为了方便管理,进行地籍调查的时候,按照人工表面特征明显进行划分,比如河流、道路或行政边界线等,最终人为的确定地籍的一个管理区。该管理区域包含了许多空地、宗地,一个管理区域成为一个街坊,都有自己唯一的编号。

而在农村,为了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就建立一个自然村组织,可能包含若干个村民小组以及几个连续的成片土地建设,之后再按连续大片土地建立一个行政村,也可能按照成片的连续独立采矿区,成立一个行政村,还有的是按农村道路、自然水系(包括一些季节性水系)等建立一个自然行政村。

按照城乡一体化数据组织和处理的数据管理模式,一体化的城市和农村,社区和行政村的范围和目的以及采用的地籍数据管理的方法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他们就可以成为广义街坊,并且都有自己的编号。数据组织库的基本单位一般为广义街坊范围线的数据块组织库,在广义街坊内各种调查和评估的数据是一个普遍的区块范围,降低线形成的数据称为数据块。一般在单元库中的数据组织的基本块有很多,也就是多个广义街坊数据块。

第二种:广义宗地

宗地应该是封闭的,以同一所有制界限为主体,根据最小地块连成片的数量来确定宗地使用,以及宗地的所有权。图斑就是环斑类的边界,具有线性特性的所有权和行政边界线的特征,多是以多边形构成。

事实上,宗地与图斑在概念可以认为是相一致的。二者所属的地籍要素在土地所有权、土地面积、土地形态面积等方面有很多相同的属性,都是对这几项进行的描述,唯一不一样的重点是土地所有权的归属。对于宗地的图形来说,是从面到点再到线,有非常详细的图文介绍,同时也十分重视点的准确性。而图斑对地块的描述相比如宗地就比较粗糙。每个广义的宗地允许有广义地籍号,可以在图2中看到。

所以,无论是城镇地籍调查、土地利用调查,在广义宗地里都布满广义街坊,一个广义街坊可以包含多个村庄,一个村庄也可以包含多个广义街坊,可以同时满足城镇和农村地籍组织模式数据和调查数据。

2.4 多尺度数据融合

城乡地籍数据管理的集成是一个统一的管理,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是大小不同的地籍数据管理的核心问题。

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考虑到不同的空间规模,覆盖的数据的连续性,可以创建不同层次的空间索引层,利用大小不同的数据空间索引层来实现这种管理。根据实际数据,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级别,如地籍管理水平的乡镇(街道)、居委会(村),然后创建空间索引层。打开不同规模的数据,以确定调查区域,然后找到相应的区域,按照既定的空间索引层,打开区域内的数据,以达到统一管理不同大规模的数据的要求。考虑实际需要,可以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索引层,打开不同尺度的数据,根据描述对象的数据来确定最高水平,对空间索引层进行自动选择。

不同的线性特征要保证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势必边缘匹配,必然影响数据加工区、区域功能区的功能处理,数据处理总是基于对低精度的数据提升到高精度数据的原则,保留了大尺寸的空间数据,计算机逐渐综合的方式可能会显示为一个小规模的空间数据,大比例的标的在小比例的平面元素中可能就是一条线或窄面的情况,重叠部分就应按照大比例的数据来作为参照,删除小比例尺数据;该中心的交界处之间,将小比例尺地物调整到大比例尺地物中心。

3 关系数据库及空间数据引擎技术

传统的根据图形数据文件管理和大型商业数据库管理属性数据管理的混合数据模型依

然在新的土地地籍数据库建设时可以进行使用,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地方也正在应用这种传输完整的数据库管理模式,这也是关系型数据库里的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管理集中管理模式,完整的数据库管理模式的经验对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建设其中重要的作用。

GIS数据库建设特点是,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通过大型的商业关系数据库,采用二进制和面向对象技术,对数据库记录字段进行保存,为图形元素进行统一管理。利用空间数据引擎技术,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存储,通过完整数据处理,使所有数据形成统一的用户管理,在安全性上得到保障,使基于国土的GIS实现共享管理。

4 宗地历史回溯及变更

在定义的情况下,本地数据发生了变化,关系模型生成一个新的存储放置于关系数据库中,它实际上是一个序列快照模型。在元组级模型中,每个元组在规定的时间,当另一个元组的属性更改时,它就会创建一个新的记录,标志着一个新元祖产生,经标记上时间的印记。在属性级别的模型中,每个元组在属性附加都有一个有效的时间标记,这些时间印记都很明显,为了处理这些时间印记,就可以采用一个可变长度的字段进行编程处理。

应当指出的是,在空间和时间上增加数据库操作可以采用传统的操作模式,可以在数据库中添加一个新的记录。对数据库进行删除、修改的时候,切记不能删除旧记录的内容,只修改消亡的老记录时间印记,然后添加一个新的记录,以确保历史信息的完整性。第一范式的关系模型结构要加以保留,也可以使用SQL语言查询操作。保存所有的历史记录的好处就是,在想快速还原历史的时候,在任何一个时间段都可以达到,地籍数据恢复提取,可以采用SQL 语句从宗地信息表中提取当时的宗地数据。

5 结语

由于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大规模的工作,也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基础性工作,笔者在本文中仅对城乡一体化数据库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对于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模式、各种规模的数据集成、一般地籍管理模式这些涉及的都不多,还需要把这几项做为出发点进一步的研究,结合测绘管理与土地管理,建立以现代地籍管理系统建设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模式,建立一个科学的、标准的、具有潜力的地籍数据库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进行城市和农村统一的土地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仅仅是要整合地籍数据库,掌握现有的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维持目前的国土资源调查结果,还可以利用土地总体规划的决策和规范所提供的依据,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做到符合国家政策的,全面落实维护、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有力号召,使地籍管理成为管理城乡一体化土地资源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汪文雄,杨钢桥,李进涛.农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lO.32(6).1169一1176.

篇11

在农业税取消后,目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上,消费税、关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印花税等方面也有少量涉农优惠。这些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产品经营者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收负担;支持农产品的扩大出口税收政策,促进了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增强;支持农村多种经营、涉农服务和乡镇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较好地发挥了税收在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政策引导作用,推进了“以工促农”,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现行税收政策还存在一些局限。如: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所得税,优惠对象大部分局限于农业企业及涉农企事业单位;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乡镇企业缺乏重点支持,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支持不足;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现代化转变方面缺少有力的激励措施;税收政策对新农村环境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相对滞后,不利于各种经济成份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参加新农村建设;对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就业待遇难保证等。

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创造条件,逐步统一城乡税制”的税制改革思路,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改革和完善农村税收制度,既要体现税收的收入功能和利益分配功能,更要体现激励和约束功能。取消农业税,并非废除农民的纳税义务,这只是国家对农业“休养生息”的一项举措。从遵循税收公平原则,防止“税退费进”,以及提高政府农村公共品供给能力角度看,调整和完善涉农税收政策很有必要。

二、逐步统一城乡税制的总体思路

按照统筹规划、经济稳妥、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税收制度应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提升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引导和鼓励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供求均衡,保障农民收入。统一城乡税制并不是将现有的城镇工商税制照搬到农村,应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制度。

(一)建立适合农业特色的增值税制度。开征农产品增值税,把农产品作为商品,有助于促进农村居民和涉农企业大力发展农业商品化生产,促进农业生产者主动改良品种,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农业生产者自产农产品的销售在零售环节应改变一律免税的做法,规定起征点,采取低税率。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应考虑对农业投入实行税收减免,以体现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和优惠。

(二)建立体现促进农业发展的所得税制度。农村的所得税制度主要针对农业生产经济组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征收个人所得税。同时完善土地使用税制度,通过对土地级差地租的税收调节,鼓励农村土地向农业生产大户集中,促进农民实行规模化生产。

(三)建立保护农业资源的消费税制度。在现有环境保护和促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基础上,可考虑对部分价格过高的“土特”产品、贵重或非生活必需品等进行消费税调节,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村资源合理利用。

(四)调整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用途,加快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体现城市支持农村,可将城市维护建设税扩展为城乡维护建设税,推动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三、改革完善分税制,增强地方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自我发展能力

城市化是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传统落后的农村向先进的城市升级转化的过程。税收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应立足实际,找准定位,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有所作为。针对现行分税制下事权财权不相适应,不利于公共财政的建立、完善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划分,在事权下放给地方的同时把必要的财权归地方,使地方有充沛资金满足城市化建设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必要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限,使地方可以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同模式和不同特点自主调节、配置地方资源;有必要不断完善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三农”支持力度,加快农业部门的现代化,防止城乡差别过大,农民盲目流动引起“城市病”发生。

篇12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4-0101-01

“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这是人们对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的一个形象而又无奈的比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我国城乡之间的这种巨大差距,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而且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有效途径。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实践和路径。浙江嘉兴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开创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目前,嘉兴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前列,它的成功的发展范例为我国其他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 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嘉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纲要

嘉兴地处长江平原,历朝历代比较殷实、比较富庶,历史上称鱼米之乡,文化之邦。过去是整个浙北的粮仓,农业一贯都比较发达,又是水乡,百姓比较殷实。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应该说嘉兴的城市和乡村的协调性比较好,各个县的均衡度比较好,所以这几年市委市政府充分地考虑到嘉兴的实际,在统筹城乡发展当中,提出了一个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来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在2003年花了一年的时间认真做方案,形成了嘉兴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纲要。这一规划纲要展现了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独特道路,其突出特点是政府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1)打破城乡壁垒,统一规划,强调农民参与共享城镇公共资源。嘉兴市出台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是嘉兴城乡在道路、供水和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行市域资源共享。

(2)农民培训、平等就业和特色经济一起抓。嘉兴市全面推行“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消除农村和外来劳动力就业的各种政策,实行城乡平等就业。同时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在沿海、沿路两大产业带,逐步培育出木业、皮革、服装等一批区域特色产业。这些特色产业吸纳几十万本地农民和外来劳动力,使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

(3)让农民共享城市化成果。嘉兴市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逐步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落实。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发展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使得嘉兴农村居民在交通、教育、卫生、科技、信息、生态环境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基本达到同等服务水平。城乡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2 具体实践及成果

当前嘉兴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已全面启动.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去年人均GDP已达到3807美元。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冷静思考、趋利避害、把握主线,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与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发展的统一和协调。

(1)2007年10月1日起,浙江省嘉兴市正式实施养老城乡一体化,近100万城乡居民受益。根据《嘉兴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规定,全市年满16周岁至60周岁,不符合参加现行社会养老保险或保障,或者原一次性低缴费参加农保的城乡各类劳动者,都将被纳入应保尽保的社会保障体系。

(2)嘉兴市供水城乡一体化,在资金投入困难的不利条件下,嘉兴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克服各种要素制约,把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计划2010年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3)嘉兴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为主要特点,总分馆体系内的所有图书馆实现“五免费”――免费办证、免费借阅、免费查询、免费上网(局域网)、免费参加活动,切实解决城乡居民借书难、看书难问题,努力实现和保障城乡居民平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益,让图书馆真正变成体现全体人民共享文化科技发展成果的场所。

(4)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平。努力做到城乡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基本一致,生均占有校舍资源、教学设备、图文信息资源、公用经费基本一致,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大致相当,学校管理水平同步提高,同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基本接近。统一城乡学校布局,优化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全市基本实现“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或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小学向镇和中心村集中一的布局调整目标,实现城乡学校空间布局一体化。统一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管理,推行义务教育“零择校”。

(5)嘉兴城乡居民户籍制度一体化,嘉兴还率先打破了城乡居民户籍制度的界限,嘉兴市出台《关于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若干意见(试行)》。根据规定,从2008年10月1日起,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称谓正式告别历史舞台,全市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称为“居民户口”。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从“农民”到“居民”称呼上的改变,关键是制定了相应的措施配套。目前,嘉兴总人口330余万,农民和城镇人口大约各占一半。几年来,嘉兴市政府不断努力,让农民和城市居民在就业和服务上,享受同等待遇。但在社会保障和子女入学上,城乡还存在差别。户籍改革,将彻底改变这种差距。

(6)嘉兴四通八达的城乡一体化交通网将这个有着3915平方公里的城市与农村和谐地组成一体。目前嘉兴全市940个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公交车,受益农民超过300万人。公路修到家门口,公交车开到村里头,打造惠民交通,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这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兄弟的出行,促进了农业生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 启示

(1)嘉兴城乡一体化建设解决了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篇13

1、农村庄园化。

大力发展庄园经济是农村城市化的必由之路。我国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然而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1/2,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1/4。我国农民人均耕地约为世界农村人均耕地的1/3。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太小,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等生产费用高,使得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纯收益率太低。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城市化,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资源量,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同时,庄园经济有助于保护区域农产品的经济优势,能够统筹人力、科技、政策等资源,让农民们树立“依山靠山富于山,依水靠水富于水”的意识。切实的保护好环境,避免农村盲目发展其他产业带来的巨大污染的问题。最后,庄园经济有助于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以前的农民都是单纯的出售农产品,有附加值的很少,更别说全球眼光了。庄园经济通过严密的组织,通过宣传、策划、加工、营销,把简单的农产品变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有效地遏制了“谷贱伤农”。

2、城市园林化。

怎样有效解决好城市的环境恶化是一个长期问题,城市郊区的科学规划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环节。这里应该成为一个缓冲带,城市的设计上就应该以园林化为主,对入驻企业实行严格要求。主要以低污染低能耗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高科技农林生产企业,各大职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一来吸引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在这里就业和学习到技能、专业知识,同时将有资金和技术的城市人口引向农村市场。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园林化对城市的绿化程度,产业布局和环保意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有效促进了城乡文化上和生态上的协调发展,同时对农村草坪、苗木、花卉市场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动力,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多元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