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文化的知与行

茶文化的知与行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茶文化的知与行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而形成的,但是在目前的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将英语教学和相应的文化背景相脱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下降,从而影响了职业英语教学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文化差异性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对改善职业学校英语的学习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学校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

(一)课堂内外缺乏英语文化氛围

目前,在职业学校的英语课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的记笔记、被动的记单词、被动的测试等。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学习的机械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因为这样的教师方式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找到学习英语的方法,从而将英语的学习和汉语的学习结合起来,导致学生产生“文化错觉”。除此之外,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讲授的内容多是应试技巧,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功利性,从而使得学生在脱离文化背景的教学方式下,失去了英语实际应用和交流的能力。

(二)职业学校的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比较低

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息息相关。英语中的很多内容都和文化背景有关,这些单词和词组的应用非常灵活,这样的单词和词组被称为“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在职业学校的英语课程中也有很多,但是受到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惯了死记硬背,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失了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认为英语交际就是将汉语意思翻译成英语,导致在交际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错误,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文化差异性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一)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文化差异性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基础。虽然在目前的课程改革中提倡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的引导作用依然是不可忽视的。由于我国传统的英语课程对文化差异的普遍忽视,同时很多职业学校的教师也没有留学经验,导致职业学校的教师普遍存在文化差异缺乏的现象。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学习和继续教学的方式来学习外国的文化,了解国外的家庭构成,了解国外的用语方式,尤其是打招呼、打电话等的用语,了解相关的用餐礼仪和赠送礼仪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外国文学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承载体,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可以很好的了解外国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了解他们的思维习惯等。通过上述两种方式提升教师的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从而促使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将自己所得融汇到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促使文化差异性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进行渗透。

(二)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职业学校的教师要顺应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进行课程的设置,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来进行教学。转变传统的英语交际能力会随着英语知识的掌握自然生成的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课本知识为基础,穿相关的文化知识,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相结合,逐渐的提高学生的跨国交际能力,防止学生用汉语文化去评判外国文化[3]。

传统的职业学校英语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的“一言堂”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将文化差异性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渗透,转变教学方式是关键。比如合理的利用网络公开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范围的拓展,目前,在网络上会有很多外国教授的公开课。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课前的时间来播放一些适于中职学生理解的公开课。比如,在讲授圣诞节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圣诞节的由来和庆祝圣诞节的风俗习惯相关的网络公开课,以帮助学生真正的了解圣诞节,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能力,从而提高文化差异性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效率。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环境对语言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中职的英语教学中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对文化差异性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播放影片、让学生阅读国外的文学作品、通过英语演讲比赛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国外的用语习惯和思维方式,了解国外的历史、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正确的认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寻找国外的网友,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国外的文化,真正的体会文化的差异性。通过在课堂中创设真实的情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的了解文化差异。

三、结语

英语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语言,如果英语教学脱离文化背景就会失去它自身的灵魂。中职英语教学目前的问题就是没有将文化差异和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导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将文化差异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渗透,可以从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等方面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周锦芳.对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探讨[J].学周刊A版,2014,(8):37.

篇2

今日中国,通过2008年奥运会及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中英之间的文化对撞,擦出了更耀眼的火花。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更频繁,英语作为世界公认的交际语言工具,承载的文化内涵,具有更突出的意义。这对高校外语教学也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出了更高、更实用的要求。语言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化的学习、文化意识的培养及导入,是每个英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加强跨文化语用能力的重要性,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有掌握了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了解了英汉差异,才能真正灵活运用所学语言,学以致用。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的交际手段,语言的产生离不开创造语言的人,以及人类所作用的社会庞大系统。因此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关系。现代文化社会学认为,社会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是文化要素之一,我们研究语言,只能把它放在文化背景里,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语言的本质。

文化是一个包括语言在内的所有人类现象的综合体。文化一方面是在一个共同的语言社团中体现的思维、行为及价值方式,另一方面包括社会团体通过他们的物质产品来表现本身或他人。文化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有不同的文化意识。文化既有历史沉淀,又有动态发展,语言作为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着萨培和沃尔夫提出的“语言相对性”,而且存在着“文化相对性”。

人们对客观世界不同的思维方式跟文化模式差异,是语言学习的一大阻碍。因为语言的集体意义产生依赖于它的文化语境,我们只有了解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掌握语言本身,避免由于对文化的无知而产生误解与冲突。语言教学工作者有责任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化导入。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一)英语词汇的文化因素体现

英语语言教学,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外语教学。它也是一种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本身就具有文化性。在中国的大文化背景之下,学习英语语言就要明白两种语言中符号的非对称性,例如中国文化中的“白”字往往为贬义,含有轻视、徒劳、低下、无价值的意思。如、白眼、一穷二白、白费、、白搭、白色政权、白丁,以及东北话里面的白瞎,等等,懂京剧的人,一定记得曹操在舞台上有典型的白色脸谱,奸佞的象征。相反,白色在英语里面是美好的象征,让人联想到上帝、天使、纯洁、幸福。“white hands”是公正廉洁:“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指幸福的日子。童话里可爱的“snow white”还有七个小矮人,个个都是“white man”(忠实可靠的人)。再如龙在中国的文化里,我们把它看成是民族的象征,是至高无上、尊贵的象征,在语言中,承载的是褒义的色彩,像“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等,中国古代皇帝,被称作“真龙天子”。而在英语国家文化里,并非没有龙(dragon),只是与中国截然相反,龙化身为凶猛残暴的怪兽。尤其是在影视作品里,龙总是代表邪恶势力,具有强大的破坏性,这一点,在2010年3月梦工厂上映的电影“驯龙高手”里有着完美的体现,与我们儿时喜爱的“小龙人”形成鲜明对比。

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空缺,即在中文中出现的词汇,无法在英文中找到,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中国人特别讲究孝义亲疏、伦理纲常,因此在这一文化背景下,汉语中表示亲戚关系的词有很细致的区分,而英语中的亲戚概念十分笼统。中文里叔叔、伯父、姑父、姨父、舅舅在英文里只用一个单词“uncle”代替。不同文化中的某些词汇,具有不对应性,比如汉语中的“牛”是强壮、勤恳、任劳任怨的象征,我们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表达,而用英文却要翻译成“Work like a horse”,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就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里,中国人用牛耕地,而英国人大部分依靠马。

我们看下面一段对话:

―Mum, I forgot where I put my glasses. Do you know where it is?

―It’s over there, on the table, you really have a foggy noodle.

中国人第一次看到“have a foggy noodle”一定会疑惑不解。“noodle”在汉语中是面条的意思,并无其他深层含义。而在英文中,因为大脑组织是条状的,就如同面条一样,所以“noodle”也用来指代头脑,“foggy noodle ”就是头脑糊里糊涂的意思。

由于客观条件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summer”在汉语中会让人想起炎热,而“spring”会使人想到温暖,欣欣向荣。 那么如何翻译下面这个句子呢?“Jobs died in summer”,如果理解为乔布斯死于夏天,那就错了。在英语中,夏天才代表温暖,欣欣向荣,这跟春天英国糟糕的天气不无关系,所以上面那句话应该翻译成“乔布斯英年早逝”更恰当一点。

(二)文化差异在句法上的体现

句法结构反映了人们最原始的宇宙观,可以体现不同民族器物文化的不同色彩,反映人们不同的思维模式。这一点中英之间的差异刚好体现在语序上。英语的语序通常是主语-谓语-宾语,把人或人的行为摆在前面,而客观世界的事物放在后面,句子的尾部修饰比较强,总体是“头轻脚重”,如:The girl is my sister, who is in red and standing across the street.而汉语前置的修饰很强,是“头重脚轻”,如:“街对面站着的穿红裙子的姑娘是我的姐姐。”

那么,中英文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句法差异呢?英国人有其特有的价值标准,他们一般来说比较务实,人们因此称他们为“行动之人”(man of action)。英伦三岛四面环海,地理条件差,天气条件更是恶劣。安格鲁撒克逊人于450年到达英格兰,他们面临异常严酷的自然条件的挑战,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同时,又经战,这使得古英国人逐渐形成“开放跟激进”的民族特征, “个人主义”在其文化中居于主要地位,因此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显得直截了当,往往把句子的主干放在前面,修饰成分放在后面,直入主题。例如: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film with me tonight, if the rain stops.

汉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地处内陆,气候适宜,生活平静,且孔孟的中庸思想深入人心,讲究事事含蓄,说话不开门见山,先次要再主要,迂回进入主题。同样是上面那句话,中文的表达就是这样:如果晚上不下雨的话,我可以请你看电影吗?

我们再来看下当英籍老师夸奖一名中国学生的口语流利时,师生间的对话:

―Your oral English is pretty good.

―My English is poor,I will study harder.

(英国老师说:“你的口语很不错。”中国学生回答:“我的英语很差,我要好好学。”)

从上面的简单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英汉文化的差异。我国的传统文化比较强调社会和集体的力量,不提倡个人突出,当受到赞扬的时候,中国人通常否定自己。而在英美人看来,这种过分的自谦,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如果不懂英美的文化价值观,这样的跨文化对话就如同自言自语了,根本就谈不上交流。

综上所述,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跟语法上的差异承载着两种文化的差异。要在英语教学上有所建树,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导入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不断了解并发现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跟英汉的差异,只有这样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才能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篇3

一、引言

语用预设是指“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还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Keenan则指出,许多句子要在受文化制约的条件或语境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方可被理解,这些条件自然地成为该句子的预设前提。从语用学角度观察,语用预设不同于语义预设,它把预设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即预设是说话人的预设;而语义预设是指把预设和句子或者句子的命题联系在一起, 即预设是句子本身具有的一层意义。语义预设是客观的、非语境性的、静态的,但有时无法对预设概念做出充分合理的解释。因为预设并不像其他语义关系(如蕴涵关系)那样,独立于语言使用之外,仅为语言本身所固有。预设除了语言本身的固有特征之外,与说话人以及其他非语言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一种主观的、动态的、依赖于语境的意义,因而也是开放的。语用预设在言语交际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探讨语用预设的合适性、共知性和文化差异性等特征对成功进行言语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用预设的合适性

所谓合适性,指预设要跟发话人所处的语境相适应,是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前对语境所作出的一种假设,这种假设的语境必须符合现实语境,否则说出的话语就不合适,预设就不成立。何兆熊认为“语用前提实际上存在于整个交际语境之中,是语境的一部分”。例如,一家美国银行在中国开业,董事长在开业致辞上这样说道:“我们的银行像万里长城坚不可摧。”

当中国人听到这句话时,就会想到万里长城的确很坚固,他们的银行像万里长城,资金一定很雄厚,可以放心的把钱存在他们的银行里。可见,该董事长的比喻预设了中国人对万里长城的深刻认知,在此交际语境下是非常合适的。

那么怎样的预设才具备合适性呢?Austin提出了使交际成功的三个“合适条件”:首先,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第二,说话人对自己要实施的行为必须抱有诚意;第三,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可见,言语行为的成功完成,必须具备他人认可的条件。例如,小张对室友小玲说:“请把杯子递给我?”小张发出这个言语行为是在提出一个“请求”。这个“请求”是否合适,有一系列的语用前提作为先决条件。比如,小玲明确知道是哪个杯子和杯子放的位置;小玲有空儿做这件事……如果实际的语境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小张的请求就毫无意义。也就是说,预设的合适性取决于说话人。

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语句的合适性是通过类型的交际准则制定出来的。类型的交际准则有很多,比如,语言学家H. P. Grice的关于语言交际的“合作原则”就是其中之一。Grice认为,人们要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就必须遵守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包括: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质的准则,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关系准则,要有关联,所说的必须与对话主题相关联,说话应表述一定的意图;方式准则,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歧义、哆嗦,井井有条。

可以看出,Grice和上面提到的Austin等人关于合适性的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一般情况下,在交际中,如果交际双方的语句或命题遵守了交际准则,则是恰当的、合适的,而一个语句的语用预设就是保证该语句具有“恰当性”或“合适性”的那些背景知识或条件。例如,相对于“小张,快去开门”这一语句,要使它是合适的,就必须有这样一些背景:那扇门是关着的,小张有能力去开门,说话人和小张处于同一时空位置等。如果这些条件得不到满足,该言语行为是不合适的。这些背景是“小张,快去开门”这一语句的语用预设的依赖基础。总之,语用预设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使得交际的言语表述具有合适性的条件。

三、语用预设的共知性

言语交际是说话人传递信息和听话人接受信息的互动过程,正确理解话语中存在的各种知识对于交际的顺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言语交际应建立在互知互明的基础上,这就是语用预设的“共知性”或“共同性”。

语用预设是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施受双方的“共有知识”。在语用学中,语境除了语言知识外,还包括许多非语言知识。何兆熊将非语言知识分为三类:一是背景知识;二是情景知识;三是相互知识。背景知识指的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即常识;情景知识指与特定的交际情景有关的知识,包括特定的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交际活动的主题内容、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参与者的相互关系等;相互知识是交际双方对对方的了解。预设作为语境的一部分,不仅有说话人对自己的交际意图、内容、语言手段及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信任的一面,也有说话人在说话前对听话人的知识状态,包括其年龄、社会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信任或假设的另一面。说话人在传递信息时,必须有意识地操纵共知性,建立有利于实现交际目的的语境,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结果。

预设共知性的非语言特征为人们的交际提供了方便,它使得人们在交际时省掉了许多心照不宣的信息,使烦琐的言语表达变得简洁。否则,前面例句“请把杯子递给我”,就有可能用下面这种冗长的形式表达:“我要用一个杯子,你知道我说的是哪一个,我知道你有能力拿到那个杯子,并且你会愿意帮我的忙,所以请你把那个杯子拿过来。”

语用预设是动态性的。预设为交际双方所共有,存在于整个交际过程的语境中。而交际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表明共有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交际的深入而不断扩大、积累,原来不为交际双方所共知的会随着语言交际的深入变为双方共知的事情。

四、语用预设的文化差异性

前面已经谈到语用预设是在具体的交际环境过程中施受双方的“共有知识”。而作为预设的共有知识与交际双方所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识密切相关,魏在江将之称为文化语用预设。作为交际双方所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识,袁建军和梁道华认为文化语用预设包括哲学思想、、神话传说、历史地理、文学作品、社会风俗习惯等诸方面。生活在同一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成员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与文化有着独特的敏感性,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根据语用的经济原则,说话者和听话者都不会把不言而喻或不言自明的有特定文化身份的信息的具体内容说出来,从而提高交际的效率。比如,同学甲对同学乙说,“嘿,你真是我们班的小诸葛!”说这话时,同学甲明显预设听话人知道诸葛是谁及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否则他就无法期望自己说的这句话能被听话人所理解。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而言,这句话的含义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拥有与说话人相同的文化背景知识:诸葛是三国著名人物诸葛亮的姓,是其简称。因为他足智多谋,所以在中国文化里他被誉为智慧的化身。说某某人是个小诸葛,是夸他头脑聪明,点子多。可见,这些共享的文化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进行言语交际的最大前提,也是话语具有社会适合性的基本保证。

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价值标准、道德准则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故而反映思维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预设的理解基于各种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如果交际双方不具备跨文化知识,交际很难进行下去。下面一则对话是中方陪同外宾参观以后,外宾表示感谢,中方答谢的对话:

A:Thank you. B:It’s my duty to do so.

听完此回答,外宾并不觉得高兴,并且对中方陪同的好印象也随之降低了。究其原因,这是交际双方存在文化预设差异所致。“Thank you”这一言语行为用来表示感谢。当对方做了一件有益于自己的事,一方或出于礼貌或出于真情,理应向对方表示感谢,这对中外双方说话人是共同的。因此“Thank you”一语被直接地理解了。但中方的回答“It’s my duty to do so”是用于中国文化环境下恰当的言语行为,决非有意的冷待,而是谦逊的答礼。可是,外宾根据一般使用英语的背景知识却期望听到类似“It’s my pleasure”的恰当回答。他可能认为“duty”一词背离了交际准则,而另有它意。在英语文化的语境中,他对中方的回答可能有以下预设:你是没办法才这样做的,因为这是你的职责,否则你是不会来陪我的。所以,交际双方只有意识到彼此的文化差异,以共同的文化知识为背景,才能够具体、恰当的使用语言,以保证交际的正常进行。

五、结语

预设是一种特殊的语用推理,言语交际的成败与否与语用预设密切相关。识别预设既需要语言知识,又需要一般的非语言知识,把它与合适性、共知性等语境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对它做出充分、合理的解释。语用预设还因文化不同而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所以反映思维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预设的理解基于各种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认识了解预设的语用特征对成功的交际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4

文化市场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文化市场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凡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精神产品和文化娱乐服务活动都属于文化市常文化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它具有双重性,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有自己的特性,因为文化市场中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既有一般的商品属性,又兼具意识形态属性。

文化市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它的发展对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风尚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既涵养了税源,带动了饮食、宾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又为社会创造和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而且还为人们改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的精神食粮,优化了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县文化市场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年产值上亿元,年创利税3000万元左右。勿庸置疑,文化市场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是巨大的,效能是全方位的。

二、我县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现状

正是因为文化市场具有显著的作用与效能,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繁荣文化市场,同时应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促使其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行政执法。那么我县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的现状如何呢?要了解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的基本情况,首先要知晓其基本概念。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正确地说就是文化市场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相对人(指文化经营户和文化经营活动)采取的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者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的行使进行监督检查的行政行为。这里需要指明的是,我县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包括县文体局、县公安局、工商象山分局以及其他一些单位,很多,这些单位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职责以及相应法律、法规对文化市场实施行政执法,但笔者调查的仅是文化市场行业主管部门,即县文化体育局。目前,县文化部门在实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过程中依据的专业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以及《浙江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等。

纵观我县文化市场的行政执法工作现状,大致可以从执法机构设置、执法人员配备、执法基础设施条件以及执法效果体现等方面来透视、来洞察:

(一)执法机构设置情况。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我县于1989年3月设立了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其性质是全民事业全额拨款单位,隶属于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随着法规的进一步健全,管理和执法职能逐步明确,原办公室的具体职能得到调整,到了1997年4月,我县又增设了文化市场稽查队,性质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也同样隶属于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以上两执法机构是由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委托实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的,执法主体仍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在文物市场执法方面,根据工作实际,由县文物管理办公室实施,但由于文物市场本身和文物办工作性能等原因,行政执法工作处于冰封状态,基本没动。此外,为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系,有效推进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我县还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担任主任,文体、公安、工商等职能部门以及有关镇乡街道分管领导为成员的象山县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并下设办公室在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属协调组织,不属常设机构。

(四)执法效果体现。在建立文化市场执法机构后,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克服种种困难,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了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加强执法人员和文化市场经营者培训,协调处理内外关系,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维护了经营秩序。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契机,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为重点,把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集中行动、突击检查等形式相结合,有效打击了违法违规经营活动,保障了消费者和守法经营户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文化市场正常经营秩序。二是创造了文化环境。通过有效实施行政执法工作,不仅对违规违法经营者给予了沉重打击,而且也遏制了非法经营之风,促进了整个市场的健康、有序、繁荣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三是提高了社会认同度。通过广泛的法制宣传,社会对文化市场法制意识明显增强,监督力度逐年加大,同时明显提高了社会对文化行政执法部门的关注度。有作为才有地位,经过十多年的文化行政执法,使文化市场执法机构和主管部门在社会上的影响扩大,地位提高,社会各界对文化市场执法管理由过去的不知道逐渐变为普遍认可,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还多次被评为市、县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四是锤炼了执法队伍。执法人员专心搞执法,认真学法律,不仅掌握实体法,而且熟悉程序法,同时规范学习制度,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对一些重大、疑难和复杂案件进行集体研究,并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快速反应能力,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办案能力逐步增强,自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和稽查队成立以来,全县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无一起行政复议案件,无一起引起诉讼程序。五是探索出了有效管理模式。文化市场案件由于专业性强、文化科技含量高、涉及面广影响大等特点,注定其有效管理模式的探索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经过这十多年来的摸打滚爬,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运行模式已渐渐浮出水面,那就是以行政管理部门为主体,依靠社会~监督,强化经营业主的法制教育和正面引导,通过日常监管、制度建设、教育引导、设立举报电话等手段,内强基础,外创条件,里外结合,多管齐下,相互联动。

三、当前我县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经费短缺。主要表现在日常执法办案经费不足和稽查仪器设备配置薄弱等方面。文化市场项目多、范围广、战线长,一年必要的稽查经费(含车辆交通费)就不下30万元,特别是近几年,上级部门对属意识形态的文化市场加强了整治力度,几乎月月有整顿,日日有行动,管理费用明显增加。而文化市场稽查队又是差额拨款单位,工资没有足额保证,还要从仅有的县财政2530万拨款中予以留用补足。事实上,自1999年文化市嘲管理费改税后,文化市场稽查管理经费就开始明显不足,连年得不到保证。另外,随着文化经营项目呈现的高科技趋势,以及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配置办案仪器设备特别是取证设备越来越显重要。至目前,我县文化市场执法机构虽有数码摄像机和照相机,但已趋落后,现在需添置一些尖端高新技术产品,如微型摄像机、袖珍录音笔等取证设备,但碍于经费有限,无力购买。

(三)管理相对人及社会的文化法律意识相对淡保这几年,虽然通过四五普法以及管理部门组织开办法制培训班、开展文化市场法制集中宣传月活动,管理相对人及全社会的文化法律意识较以往有了大幅提高,但从高标准严要求来看,还是比较薄弱,有些经营户存在着说起来有理,做起来不理的状况,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时有违规经营行为,主要表现在:网吧、电子游戏机房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现象没有得到根除;音像制品店零售出租盗版碟片情况较为严重,流动地摊、街头游商非法经营现象较为普遍,且出售的大多为盗版、~类出版物和音像制品;歌舞娱乐场所中仍存在着营利性陪侍活动;印刷企业常有超范围经营情况等。

(四)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实施机构的性质不利于工作开展。作为文化市场管理的行政执法机构,应与其他执法部门一样,以其合法的行政科室列编。同时,在执法机构合法化的基础上,相应的对从事执法管理人员在政策上和实际待遇上作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县虽已建立了文市办、稽查队这两个文化市场执法管理实施机构,但均属事业性质,且稽查队属差额拨款单位,经费上没有保证,待遇上得不到落实,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完全体现,容易出现感情执法等现象,不利于执法队伍的稳定和执法工作的开展。

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的保障体系。具体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文章:一是要把执法经费落到实处。只有保证了执法办案经费,才能有力地开展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二是要把仪器设备配置到位。只有确保了执法办案仪器设备的配置到位,只能有效地开展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三是要把工作待遇相应提高。文化市场执法人员是一线工作者,直面社会上各种矛盾,尤其是为处理举报事件,24小时要随时候命出击,双休日及夜间为强化日常管理查案办案,充满着艰辛但执法人员相应的待遇没有提高,应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四是要把编制性质予以解决。既是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就应列为行政编制科室,这不仅是促使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名正言顺地履行行政职权的需要,也是认真解决后顾之忧,增强自尊心,调动积极性,努力促进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有力保证。

(二)建立健全和完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体系。具体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和完善执法机构网络。形成一个以县文市办、稽查队为主,乡镇街道文化站为辅,各有关管理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纵横交错,多层次、广范围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网络;二是建立健全和完善执法工作网络。在全县范围内形成统一行动、统一检查、统一公布(通报)检查结果的专项整治活动,使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真正在社会上有形象,群众中有影响,违法违规者前有权威;三是建立健全和完善信息网络。各地各部门联动,及时交流执法经验和信息,通报执法案件查处情况,提高执法效果和效率。

篇5

我科2010年2月—2011年7月应用灯盏花素联合鲁南欣康(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取得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1例均为我科住院的老年患者,均符合我国2000年发表的《不稳定心绞痛诊断和治疗进度》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62.3±3.78)岁;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62.4±4.12)岁;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观察期均无死亡病例。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拜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阿托伐他汀、ACEI类或β受体阻滞剂等)的同时加用5%葡萄糖(糖尿病患者使用木糖醇)注射液250ml,鲁南欣康注射液40mg,1次/天,静滴,连续10天。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5%葡萄糖(糖尿病患者使用木糖醇)250ml注射液,注射用灯盏花素(湖南恒生制药有限公司)80mg,1次/天,静滴,连续10天。观察记录患者症状、体征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均复查三次心电图。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胸闷、胸痛完全消失,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胸闷、胸痛症状明显改善,无持续性心绞痛,心电图见下移的ST段部分恢复至等电位,或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无效:胸闷、胸痛症状无改善,静息心电图无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各指标数据值以(x-±s)表示,同组治疗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变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治疗组有1例出现轻微头痛,未作特殊处理;对照组有4例出现头痛、头昏等症状,对症处理后明显改善。 转贴于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治疗后心电图结果比较[n(%)]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理特征是由于斑块破裂或糜烂发血栓形成、血管收缩、微血管栓塞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的减少,从而造成胸闷、胸痛的发作和心电图的变化。鲁南欣康可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特别是小血管平滑肌,使周围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减少,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绞痛得到缓解,并能促进侧支循环形成[2],但其扩张脑血管的作用可引起头痛,而且长时间使用会产生耐药性而影响疗效。灯盏花素又名灯盏细辛、东菊,是从全株植物中提取分离的黄酮类有效成份,化学名为4,5,6三羟基甲酮-7-葡萄糖醛酸苷。药理研究表明,灯盏花素具有活血化瘀、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粘附和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并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心肌供血量,改善肺内微循环障碍,促进机体对氧的利用,改善组织缺氧,有助于改善心肌缺血,纠正心衰等作用[3],同时还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对抗脂质过氧化及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本研究显示,灯盏花素联合鲁南欣康疗效优于单用鲁南欣康,而且联合具有互补作用,减轻了鲁南欣康长用耐药性及副作用的发生,安全性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