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篇1

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尚存在诸多的问题。据调查,教师在实施该教学法时有两个共同的难点:一个是学生不积极配合教学。由于任务型教学法是通过完成任务来做到吸收新知识的目的,因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配合是实施任务型教学法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前提要素。但是不少教师反映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时候,很难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二是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效率。由于学生的不配合,教学效果当然难以保证。这反映出教师在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时控制能力方面的不足。令我们不解的是,据学生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74%的学生都认同课堂任务的作用和意义。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法,主张授课教师把教学的内容巧妙的隐含在通过信息技术完成的工作任务当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程序当中掌握所学习到的知识与技巧;而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热情主动的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并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捷径等,学生通过对工作任务和学习资源的分析与探索,梳洗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程序和法则,培养了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表达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和开展协作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且,在完成一个一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获得优越感,从而转变成学习的内在动机,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1、任务前的课堂教学。

总之,“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规范的操作意识、技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完美的协作和团队精神;能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实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归纳能力和总结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自学信息、表达信息、获取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2、课堂任务和课外任务。

任务型教学法的互动性、真实性、过程性、学用结合、学习者的个人体验和主动参与都是通过有目的的交际活动来实现的。教师布置的任务可细分为课堂任务和课外任务两种。按照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学生刚入门的时候教师应当多运用课堂任务法,而根据自然教学法理论,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的时候就应当多运用课外任务法,否则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学生对幼稚的课堂任务就会感到反感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

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际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课程单元内容以课程任务为开端、以展开理论与实际教学为内容。学生分5~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至少两名教师授课、指导并全程参与,完全摒弃教师满堂灌输的老式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单元任务驱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教师讲述与学生讲述相结合,教师全程指导,重点、难点师生共同探讨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全程指导与监督,有效的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度和积极度,使之课堂教学更有效的进行、学生素养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任务分析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任务分析理论促使教师教学目标的明确性,能够确保教师切实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的阅读教学提供理论依据,解决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一、任务分析理论在阅读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任务分析理论在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确保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的合理性,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理论基础,确保学生阅读教学的科学化。其次,为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行为提供指导,该项理论改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方法,其中蕴含了优秀语文阅读教师的经验,促进了教学方法的优化。最后,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特点,合理选择阅读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确保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防止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任务分析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分析学生特点,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任务分析理论的第一步,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处于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日益增强,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将阅读教学融入语文学习中来,需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课文预习时间,让学生对阅读内容有直观性的了解。教师为了防止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堂讨论时间,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轻声地读出文章内容,要求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阅读的感受。

(二)分析教材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任务分析理论的第二步,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前,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的阅读,及时提出对文章的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要及时进行纠正。在阅读教学初期,要求学生先阅读一段或者两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需要深入分析阅读材料内容,提前做好问题的预设,将问题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使学生在阅读时更加有针对性,有助于提高学生问}回答的准确率。教师对于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例如,在苏教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采用什么方法进行除草,结果怎样?(2)去年杂草丛生,今年却长满庄稼的原因是什么?在讲课前提前针对阅读内容,给学生设置问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三)分析阅读情况,强化学生朗诵感悟

任务分析理论的第三步,主要强调将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将培养学生的预感和文字驾驭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朗诵,通过学生的朗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展现自我搭建平台。学生可以运用范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和领读等形式开展语文阅读活动,将范读和领读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更多的生字,提高语文阅读素养,促使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语文阅读中的较长句子,强化学生的朗诵感悟能力,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四)分析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品

任务分析理论的第四步,要求学生具备理解作品的能力。每个阅读材料中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为了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学生阅读时,会给学生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使学生在大脑中对作品形成一定的印象,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作品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在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任务分析理论,对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强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任务分析理论的四个步骤进行阐述,帮助学生切实把握阅读教学内容,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因此,需要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力推广任务分析理论教学法,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贡献力量。

篇3

任务使学生在阅读探究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驱动着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主动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思想和内涵。教师要善于利用任务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主动阅读中逐步地提高和进步。教师在课堂任丈柚霉程中要关注任务设置的原则,关注任务的难易程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主动阅读和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在主动阅读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一、任务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在参与到课堂阅读探究中习得知识。通过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学生会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逐步地灵活应用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教师不要主宰课堂,要通过带领学生探究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逐步地习得知识。教师设置阅读任务时要关注任务是否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在任务的驱动下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参与到阅读的探究中,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葡萄是酸的》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遗憾的狐狸是怎样表现的呢?请认真阅读课文并找出课文中的句子。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阅读动力更足了,阅读目的性也更加明确了,他们会围绕着课文认真阅读。在阅读中找到“临走时,自言自语地说:‘还是酸的’”“为了使自己不至于太难过,它说:‘葡萄是酸的’”“它愤愤地说道……”等句子。阅读中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了,体验了阅读的快乐,更加主动地进行阅读。

二、教师设计的任务要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给学生设置的课堂任务要关注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性的知识来探究和掌握规律,获得知识,方便学生的理解。教师设计的任务能够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会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探究中感受到知识学习的快乐和乐趣。生活性的任务会让学生感觉到一种亲切感,透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来感受知识会增加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促进学生习得知识,了解文章的主旨。

例如在学习《牛顿在暴风雨中》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在暴风雨中通常是怎样的表现?这样的任务对于学生来说都不难,他们都遇到过暴风雨,都有过亲身感受,只需把他们的内心想法和经历表达出来就可以了。在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看看文章中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样的表现?任务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他们会通过比较他们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进一步了解牛顿和科学探究精神,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用任务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的任务设计也要关注民主、公平、平等,使学生能够在任务探究过程中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实现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和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任务会让学生感觉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从而在一种公平、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探究,纷纷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在沟通中掌握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爸爸,我恨死了你的猎枪》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文阅读,之后探究为什么恨爸爸的猎枪?在学生的阅读中他们会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体会作者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学生对于任务的探究中,他们会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畅所欲言,在表达中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爱好环境的意识,更好地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阅读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探究,在沟通中积极表达,实现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综合素养的进步。

四、用任务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形成思维网络

新课改倡导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鼓励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实现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探究中要注重任务的合作性原则,使学生能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习得知识,开阔视野。通过学生的合作,学生会形成思维网络,建构知识框架,从而提高能力,实现潜能的充分发挥和能力的提高。合作的方式会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在探究中掌握知识规律,提高阅读能力,实现对于知识的掌握。

例如在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合作任务:请大家认真阅读文章,想一想怎样才能够把这本独幕剧给演好,请大家首先阅读讨论,之后把故事表演出来。剧本中的故事是由任务对话展开的,在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中,学生会认识到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感情等,并且能够在讨论中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进而站在剧本人物的立场进行表演,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反复阅读,体验他们的内心活动,更好地理解文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沟通会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和乐趣,从而实现学生的有效阅读和高效课堂的实现。

总之,教师要通过不同的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阅读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和探究,使学生能够在思考中逐步地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了解文章的主旨和表达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教师给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并且遵循一定的原则,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动力,使学生在不断地积累中提高阅读能力,实现潜能的充分发挥。通过不断地阅读和思考,学生会完善认识,掌握知识,实现全面发展。

篇4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我们教师要放下架子,近距离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在充满平等、民主、友善、理解、尊重等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技能并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技校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成绩大多不是很好。在中学他们的心灵已经受到一次创伤,目前还是很脆弱、很敏感。他们同学习优秀的学生一样,自尊心很强,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理解和鼓励。为了达到技校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以肯定和表扬,真诚地帮助他们。在课堂上,笔者经常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由于现在有一小部分学生喜欢上课玩手机,笔者就鼓励他们上课不玩手机,认真听课并给他们加相应的平时表现分数。积极思考、提出或回答问题的同学可以获得更多加平时表现分数的机会。在笔者的鼓励下,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保证课上不仅不玩手机,还能主动提出问题。更喜人的是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亲口告诉笔者:“老师我越来越喜欢你的物理课了。”通过努力,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他们得到了尊重,增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习成绩。身教胜于言教,只有老师有耐心地引导学生,学生才能学会理解、尊重、信任他身边的人,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知识、技能创造和谐的环境。

二、物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能力与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和合作等学习方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如学习动能与功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的题目:节日期间燃放焰火,据焰火弹质量m及升空高度h,请估算火药对焰火弹做多少功;近年来,雾霾天气频繁出现,有些城市禁止节日燃放烟花,请同学查阅资料说明我们应该怎样与环境相处。通过这两个题目,既锻炼了学生分工合作完成物理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又锻炼了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尤其是第二题使学生认识到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再比如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资料“能源”,让学生讨论:我们怎样面对能源危机,怎样开采能源及在开采能源时应该注意什么。经过长时间的练习,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品质

教材几乎每节课都有一些阅读材料,它们是有关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的故事或是研究成功投入生产或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笔者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布鲁纳用生命捍卫真理,牛顿勤于思考、悉心钻研,爱迪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等故事,从中学习科学家百折不挠甚至为探索科学献身的精神,使学生体会科学事业的艰辛,激励他们要像科学家那样不怕困难、勇于探索。

篇5

《新课标》指出,教材编写应遵循“用英语做事情”的原则,让学生用英语“理解、控制、表达和交流,让他们把将注意力集中在意义上,而不是语言形式上”。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运用英语口语进行交际实践的机会,对话表就是一种常用的交际形式,牛津版教学中对话选取的语言素材真实地道,在编排上渐进持续,意义正面积极,无处不体现编者的人文关怀。

《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第三条是“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所以教材的对话在结构上依据这种认知规律进行编排。

1.B部分的对话在A部分对话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如第一单元B部分,Mike先作自我介绍“Hello,I’m Mike.”,再问他人姓名;第二单元B部分,Mike先用“This is Wu Yifan.”,再引出初次见面打招呼的方式,既复习旧知,又引出新知。

2.后面几单元对话在前面几单元对话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如第六单元中的“OK.Here you are.”“This is my brother.Hi.Thank you.”在前几单元均有出现。

“Hello!Hi!Goodbye!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Nice to meet you.How are you?Please.Thanks.You’re welcome.”等句子在课文中屡见不鲜,学生自然懂得外国人非常重视礼仪。耳濡目染,见面与人打招呼问好就内化为一种习惯。

“教材的语言材料应适当增强语言形式的显性程度,即通过有意识的控制来增强语言知识的知觉显性度,以增加学生注意它们的机会,并注意相关项目的复现率”。三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记忆不持久,接受能力不强,所以提高常用语句的出现频率就有助于他们形成一定语言意识。

2.在故事上提高人文素养

如果工具性要求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突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人文性就要求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参与体验、感悟积淀、实践创新等能力,以及与感恩、爱人等情怀,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与处世。以生动的故事为文本的语篇教学对于初涉英语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最佳选择。

语篇教学目前已成为小学英语教师关注的重点。语篇教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语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并运用语言。接触英语之初,就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在培养学生语言整体感知能力的同时,也搭建了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这就是为什么每单元的C部分都设有story time这一板块的原因。

(一)情感上引起共鸣

《新课标》界定: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浓厚的学习兴趣,端正的学习动机,饱满的自信心,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与他人合作等,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磨炼和养成的品格与精神。

第一单元的故事:Zip隐藏在花丛后面,用“Hello!”和Zoom打招呼,Zoom并不认识Zip,询问:“Are you Tutu?”(Tutu这个名字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可能联想到大耳朵图图)图片中显示Zoom一直是吃惊的表情,见到Zip更是显得惊讶,但最后Zoom还提议和Zip一起玩。从不认识甚至是差别甚大的两人成为玩伴,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寻找朋友,增强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第三单元通过讲述Zip和Zoom合作完成木偶,并一起玩木偶到木偶断线逃跑(可启示学生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进行补救?),其中可以挖掘的情感资源有:

1.在活动中能与学生积极配合和合作。

2.与他人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3.遇到困难时能想办法解决。

(二)文化上开阔视野

《新课标》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故事中的语言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只有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基础,才能更好的进行语文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改变和进步,但儿童教学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并没有减少,反而在逐渐增加。关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对今后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将有有重要意义。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

小学语文课本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而在小学语文课本所收录的文章中,有绝大多数来自于儿童文学。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发展规划中,实现学生的基本识字能力,阅读能力,简单写作能力是主要的教学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借助大量的适合儿童学习的,简单易懂又生动有趣的文章作为辅助,在这样的情况下,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其创作目标就是满足小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追求,所以儿童文学的内容是在充分分析小学生的需求之上创作出的,因此,儿童文学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在我国的语文教学历史中,儿童文学作为教科书中课文的主要来源,也即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已经有几十年了,可以说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的时候,儿童文学就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成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也是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之一。

二、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

我们知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广泛的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教学方式之一,由于小学生刚刚进入校园,他们对于传统的课堂教课方式的接受能力还不是很高,这样,通过在语文课上开展大量的课外活动就可以让他们获得放松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而儿童教学就可以知道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活动的开展。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活动的开展的知道作用是体现在很多内容上的,比如,儿童文学中有大量的童话故事,在语文教学的课外活动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童话故事进行表演,这样,既丰富了课外活动的内容,也增加了学生所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于儿童文学中作品的理解,可以说这对小学语文教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因此,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知道也是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三、对儿童文学的阅读有利于教师理解小学生的内心世界

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存在着很多的不同,正因为如此,教师往往很难掌握学生的心理想法,这样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就变得很困难,可以说,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内心世界,知道学生们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才能顺利进行,这就需要儿童文学的作用发挥了。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一些儿童文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就可以更好的保持一颗童心,这样与学生的距离就会拉近,就可以更好的与学生交流,进而获得学生所想;另一方面,在儿童文学中,对于儿童世界的描写一般也是非常正确和到位的,只是描写方式可能采用了拟人之类的手法,但这并不影响小学语文教师的理解,所以,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视觉看待学习内容,语文教师的教学开展才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此,对儿童文学的阅读有利于教师理解校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之一。

四、儿童文学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帮助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不管是识字还是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讲,其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能够写好作文。小学生刚刚接触语文,对于语文中写作的技巧掌握的并不是很好,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拟人、比喻、排比之类的写作方法,因此很多时候,小学生的作文更像是流水账,没有太多修饰和手法的运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儿童文学就可以很好的发挥作用了。儿童文学中多是简单易懂的童话故事,这些内容看似简单的故事讲述,但实际上包含了所有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方法,小学生在读这些文学座屏的过程中,会很自然的记住这些手法,这样在写作中的运用也就变得很灵活了。所以说,儿童文学对于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这也是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之一。

五、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提供更多材料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单是依靠课本中的语文知识,很难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同时也很难满足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课外阅读的内容选择不是随意的,只有那些健康的,并且有利于小学生学习和理解的内容才能成为课外阅读的材料,而儿童文学正是这样的一种儿童读物,所以儿童文学的存在就为教师课外阅读的任务布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可以为小学生选取合适的儿童文学,保证这些儿童文学的内容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同时能够帮助小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因此,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提供更多材料也是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六、结束语

除此之外,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还有很多,比如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等等。总之,儿童文学作为与一门专为儿童量身订造的文学艺术,与专门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自然是分不开的,只有理解了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实现这些作用的更好的发挥。

篇7

有效教学是素质教育下广大教学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低下,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同时还会浪费教学资源。在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就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对于提升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必须要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调动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二是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三是丰富教学形式;四是善于营造课程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五是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善于运用教学设备。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实现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教师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所谓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教师要认识到以下几点:一是小学语文的教学主体是学生;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素质。

(一)小学语文的教学主体是学生。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人们普遍以为小学语文教学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在这种错误思维的影响下,使得教师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是围绕着教师来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真实需求就不会被人注意。小学语文教学就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要认清学生自己的真实需求,只有充分掌握了学生的真实需求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二)小学语文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实现有效教学。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小学语文教学的形势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教师要相适应时展变化的要求,就必须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教学素质。在平常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来进行学习。学校可以通过与外校合作,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样教师自身的眼界也会得以拓展。

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不是一层不变的。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要结合教学任务的安排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是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建立在对学生特点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的。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项目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项目教学法就是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把一个完整的教学项目分成几个子任务分给各个小组,有各个小组来实现教学。项目教学法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有效教学。

三、丰富教学形式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现有教学优势。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仅限于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任务的安排来选择教学地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巧妙地运用教学模型,通过展示教学模型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四、善于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课堂气氛。要通过营造课堂气氛来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容易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氛围的营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所谓营造课堂气氛,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把握教学内容和特点。课堂氛围的营造主要是基于教学内容来营造的,此时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就至关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认真备课,掌握教学内容;二是要善于提问,引出话题。课堂氛围的营造通常是通向学生提问来引出的,此时合理提问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要把握两点,首先是这个问题与教学内容有关,其次是这个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成功营造课堂氛围。

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善于运用教学设备

课堂时间的安排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要对课堂时间进行科学安排。小学语文课堂的安排,笔者认为主要是两部分小学教师自身的教学部分,还有就是学生讨论自学部分。针对课堂时间的安排要协调好这两部分。善于运用教学设备,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来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时候要正确把握教学设备同教师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实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分析了实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五个措施。笔者认为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前提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是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篇8

任务教学法是一种在课堂上规定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根据目标进行学习并完成任务,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积极主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使学生真正激发出学习的兴趣,不仅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应变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在职业院校中的语文教学中运用任务教学法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教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运用、写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任务教学法的概念及作用

任务教学法最先应用于英语教学,由于效果显著,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教育学专家的认可,运用范围逐渐扩大。任务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和人物,采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交流、互动、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而是作为引导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发挥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充分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运用在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进行有目的的教学,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主要以学习职业技能和技术为主,一些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不感兴趣也不重视,这样其实并不利于学生素质教育以及能力的全面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任务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有学习的热情;有助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提高交流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知识贮备,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全面素质、高尚道德品质以及良好性格的培养,语文不仅是一门单纯的知识学科,更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教育学科。

二、任务教学法在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首先,任务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教学方法,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更注重教育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同样在语文教学中适用。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师单纯的知识输出,更是学生自主思考和感悟的结果。例如在教师在课前就制定教学目标和课堂任务,在课上进行有计划的教学,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并注重学生“学”的这一过程。这就类似学生在学习一种职业技能的过程,首先必须学习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基础之后进行实践,培养实操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门技术。语文学习同样需要学生的自我思考和感悟,例如在文章阅读和写作教学上,教师在讲解相关的知识之后,需要学生自己阅读文章感悟其中的情感与内涵,需要学生思考动笔写作,这样才能领悟到语文知识的精髓并提高能力。

篇9

一、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台阶,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人文素养甚至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试想,如果文明进步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相违背、相脱离,那么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发展、社团组织的发展都会成为压制、残害甚至毁灭人类的野蛮力量。基于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先在高等教育中加强了人文素养教育,近年来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从小学生就开始抓起,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在当今时代以优秀的人文文化来武装学生的头脑、陶冶学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精神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强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要从民族的下一代抓起,以情感教育和优秀文化的传播保证学生强大的精神竞争力。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全面揭示其中的人文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涵盖着历史、地理、天文、哲学、美学等相关内容,浓缩了古今中外社会的、历史的文明精华。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爱亲情。实行人文教育,首先就是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品格。在低段语文教材中韵文、儿歌、童话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内容浅显,无需进行过多的讲解、分析。这一阶段,可以将侧重点放在挖掘教材蕴含的美学因素,让学生感受美、表达美,继而提升到创造美的角度上来。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对待生活,他们的一生将收获更多的快乐。中高段语文教材内容涉猎范围广,语言相对含蓄深沉,情节相对曲折复杂。这一阶段应该立足课本,放眼课外,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文陶冶和培育。

2.价值判断的均衡性。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核心内容,而阅读实质上是读者与阅读文本的内涵知识、文化传统认识、继承的一个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的是:学生不仅仅是阅读文本信息的接收者,更是这些信息价值的判断者。学生在对阅读文本信息的接受程度代表着其阅读的素养程度,而对文本思想内涵的价值认定则可以凸显出学生的人文素养,如:认同、排斥、同情和共鸣等,都将直接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认知评断阅读文本信息,确保信息价值判断的均衡性。建构主义指出,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其中解读文本可以直接反映阅读者的技能水平,也能体现出其对文本思想价值的认定和人文评价。在此,对于价值判断的均衡性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把握,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1)有依托。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般是贯穿在语文认识教学活动中,那么它必须确保从本为依托,通过阅读感悟的形式来完成认知与蕴意的统一。

(2)把握有度。阅读本文的内涵丰富多样,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一切要从文本实际出发,联系真实生活,实事求是地对文本信息价值做出判断。

(3)完善基础知识。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教育属于学科内教育的范畴,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应以学科的基本特点出发,完善基础知识教学,避免空谈、架空理解现象的发生。

(4)学生的主体性凸显。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做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做学生的伙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主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抨击,以情感做师生间的纽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外资源。

(1)引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开展扩展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此基础上需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用心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扩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将厚积而薄发。比如,学完《丑小鸭》的时候阅读《安徒生童话》,这样的学习既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又是孩子们培养阅读习惯、感受文学魅力的契机,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大量阅读中获得了发展。

(2)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到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亲密接触课文以外的世界,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发现、去描写生活中的人与事,抒发自己的情与感。如编演课本剧,续写故事,开展辩论演讲比赛,进行诗文配乐、演唱等。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增强创造力,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荣誉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尊和自信,让他们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积淀人文素养。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展的产物,人文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深入挖掘的重要课题。我们在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中,要弘扬人文精神,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顺应人的禀赋,发掘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教化功能。

参考文献:

[1]苏佳会.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周刊,2011.2.

篇10

    语文学科作为中小学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中小学的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文学科的学习的好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鉴于此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更重要的理论以及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已经持续多年,然而改革并没有带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的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通过消除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壁垒来提升教学效果。但是研究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内容就会发现,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内容生活气息并不浓厚,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中小学生对课文内容难以理解,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其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关注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尤其如此,脱离生活实际的教材内容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例如小学课文中有陶罐与铁罐这节课,铁罐认为自己坚硬因此看不起陶罐,但是当二者被埋入泥土多年以后,铁罐化作了泥土,而陶罐却毫发无损并成了文物。这节课的本意是告诉小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但是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该道理的认识并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原因就在于现在的中小学生的生活中根本没有铁罐与陶罐这两种事物。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果不一致的话,很容易造成中小学生认知上的分裂,进而对其人格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手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手段的单一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中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都决定着语文教学应当多样化,忽视这种客观规律的教学手段不然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填鸭式的教育不仅仅难以实现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反还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与此同时老师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不利影响,学生总是处于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其自身的想法往往会被淹没在老师传递的信息当中。

    3.教学评价僵化

    以考试成绩这一指标来评价中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做法,不可否认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这也是众多中小学为自己教学评价所找的借口。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并不能衡量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的高低,毕竟知识的掌握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之一,而非全部,语文教学的其他功能,例如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等,单一的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必然会导致教学目的的扭曲。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鉴于中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是刻不容缓,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把握以下几个趋势:

    1.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要想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做到理论教学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互为印证。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寻找教学内容与中小学生生活的契合点,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小学语文课有这样一个课文小马过河,讲述的是一匹小马要渡过一条小河,但是却不知道河水的深浅,于是就问松鼠和老牛河水有多深,结果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使得小马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没办法就去问自己的母亲,母亲告诉它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必须自己去尝试。语文教师在讲授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生活化的任务,来学生去自己去探索,亲身体会小马所悟出的道理,从而使得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2.语文教学手段多元化趋势

    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可以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也可以采用游戏、讲故事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堂上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图片,学生见其形,看其色,听其音,把语言和形象、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学生多种感官参加记忆,多种渠道输入信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和准确,语言技能更加熟练。

    3.语文教学评价模式动态化趋势

    这种趋势是由于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语文的学习终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以及写作技能,而这两个指标,尤其是语言的运用是很难通过成绩评价来实现的,鉴于此应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来不断地调整语文教学评价模式,使之与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保持一致性。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既需要理论上的突破,同时也需要实践层面的不断创新,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在把握语文教学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现状灵活变通,毕竟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以及模式来借鉴,中小学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在把握语文教学的三个趋势条件下进行适度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大幅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文菊.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 考试周刊,2011(18).

    [2] 咸高军. 中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管窥[J]. 小学时代,2010(3).

篇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与挑战。在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如何应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摆在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学校、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目前,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应对问题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忽视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

语文这一学科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富有生活情趣的,然而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树立起大语文观,没有办法把语文课和其它的学科以及社会生活进行联系,忽视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无法把握语文学习的尺度范围,导致语文这一学科逐渐走向封闭的境地。

其次,教学的效果不明显。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倡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或游戏中学到知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一起探究等学习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还不够了解,所以在教学中一些盲目的教学活动有所增加,有些教师甚至走极端,觉得一堂课没有活动就不成功,觉得活动越多课堂教学做的越好。老师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何种形式都必须是为教学服务的,但是,一旦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脱离,不管形式有多好,都不能算是成功。

再次,一些老师的教学方法很落后。

以前,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办法正确地处理好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单方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总是让学生进行重复地机械训练,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现在,还有很多老师依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机械训练”和“满堂灌”等一些比较传统,而且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小学语文的课题教学效果。

最后,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里存在着重视读写,轻视听说的问题。很多老师认为,读写才是硬任务,虽然课标有要求,但是,学校有考核,如果完不成考出好的成绩就无法向学校、家长有交代,对于那些考试考不到的软任务,就觉得练不练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许多老师对于课本中的大多数听说训练,一般都是以点带面,一带而过。在小学中,这种重视读写,轻视听说的形式主义教学,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也与课标的具体要求相差很远。所以,很多小学生的听说水平依旧很低,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不善说。这就造成了听说和读写发展的不平衡。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其一,更新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遥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授知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二,课堂教学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课型的创新。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型的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领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二是找准切入点,创新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认知点、训练点、教育点、激发点和切入点。三是教学手段的创新。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四是板书设计的创新。一堂富有创意的优质课,始于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所作的精心构思,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的教学方案。

其三,语文课外活动的创新。

思维活动要占领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会知识、生活阅历和较宽的知识面,这些是进行再造想象、进行创新的基础。学生必须把握好教材中学到的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但知识涵盖仅局限于教材。学生的视野将是狭窄的。人的知识量与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没有广博的知识,就谈不上创新。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环境,进行大容量的课内外阅读。

其四,考试的创新。

考试的创新是对课堂教学创新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检验。同时也是对教学和学习的具体导向。没有考试的创新,课堂教学的创新将受到阻碍。为此摒弃死记硬背、机械重复、标准同一、形式单调的考试方法,采用鼓励创造灵活评分形式、多样的考试方法:口试、笔试、操作相结合;朗读背诵、说话、书写各占一定的分数,笔试时增设创造性的问题。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于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势在必行的。小学学校以及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吕世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

[2]张燕玲.袁建桥 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百例[M]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2

[3]刘济元.小学语文教学策略[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5

篇12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课程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变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变革。

1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1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

1.1.1正确运用中华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是每位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这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语言的习得是人发展的基础,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标准之一。只有每位公民都具有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正常交际的能力,才能保证每位公民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1.1.2语文教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同时,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们形成创造性地应付社会的能力,成为自觉、自治和负责的公民奠定基础。

1.2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作为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都能够达到最基本的要求。

1.3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他们创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课堂和自然环境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体验,获得语言的发展。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要,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求知和探索的过程。

1.4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和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从而缩短理解语言文字与认识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语文内容和意义的理解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开放和实践的特点,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需要反复的实践与运用。语文教学要突破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的狭窄范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和实践领域。

1.5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汉语汉字的象形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汉语文的文化精神,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遵循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6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传播途径多、速度快,现代小学生接触信息的机会也多,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中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语文教学的视野,开阔语文教学的思路。

2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2.1小学语文教学观变革的趋势。小学语文教学从以内容分析为重点转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从以教师讲、教师问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向以发展能力为核心: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2.2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建立的趋势。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建立合理、科学、层次明确的语言教学新体系。

2.3小学语文课程变革的趋势。传统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理论,把知识放在首位,其次是能力,最后是情感、态度。然而,现代课程理论目标认为,目标体系应该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循环系统,在这个循环系统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与态度环绕在知识与能力之中。

传统语文课程强调内容的思想性、政治倾向性,现代语文课程更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广泛性、实用性和生活化,强调课程内容应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内容。

篇13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是启蒙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传统的教学弊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缺陷与不足,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对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造成阻碍,需加强分析与探究。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存在问题

依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只有积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受到几千年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当前诸多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凸显,教师仍旧在课堂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如此一来则无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课文,学生发言、提问问题的机会甚少;(2)小学语文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反感现象。

(二)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决定了教学质量,因小学生年龄较小,且正处于心智不断发育的时期,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融入这一点才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才能进一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与质量。但是当前在诸多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模式呈现出单一性与枯燥性,语文教师利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便可以完成课堂教学,这种方式会使学生出现反感现象,甚至还会抑制学生思维的开拓,长此以往,则会导致死板、固化的方式成为阻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

(三)缺乏生活化

语文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只有将语文与生活相互结合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有序发展。但是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呢?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可以了解到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感受到亲切感与熟悉感,从而增强自己的求知欲望。但是当前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对生活化的认识,甚至部分教师缺乏对生活化的理解,无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这样一来便无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新变革的对策

(一)提高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背景下积极提高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举措,其中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则是最为直接的措施。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在制订教学策略时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考虑,要从学生的角度入手,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特点制订有效的教学策略,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避免自顾自的教学方式,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互动,与小学生做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互动方式。

(二)创新教学手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保证教学手段的丰富性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在创新教学手段与方式中需要做到两点:(1)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师要依据自身多年的执教经验以及学校的教学设备,丰富教学方法。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利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要加强与小学生的沟通,可以在沟通中询问小学生喜欢哪一类教学方法,并将其应用到课堂中,比如,有的小学生喜欢小组合作,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全班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

(三)实现与生活的密切结合

正如上文所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并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理解能力比较差,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需要运用通俗的语言,要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提高小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程度。另外,在课堂中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列举诸多发生在身边的例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师进福.浅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3(35):192-19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