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土地资源管理案例

土地资源管理案例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土地资源管理案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土地资源管理案例

篇1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185

1 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国土资源档案是国家相关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其他单位在日常的工作中所形成的各类有价值的文件、资料、图纸、表格、数据、声音、影响等记录,并且这些记录都是直接形成的,没有经过任何的篡改和更改,档案所含有的信息量较大,种类也呈多样化。

近年来,我国的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档案管理工作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应用与档案管理当中,档案的管理条件也得到逐渐的改善,档案管理的干部队伍建设也日渐成熟,干部素质明显增强,档案的管理水平也有所提高。最重要的是,我国各地区部门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逐渐加重,扩充了档案管理的发展空间。

2 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的档案管理工作现存的问题

国土资源局的档案管理工作不容忽视,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的方面。

2.1 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在现如今的发展形势下,还存在着一些干部领导对档案管理不重视,落实不具体,经常是统一装订统一存档,造成文件的混乱,没有规律可循,一旦需要用档案时寻找起来费时费力。有些部门对档案的管理没有专职人员,在面对上级部门的检查时,对工作也是敷衍了事,只是为了达到检查标准而应付工作。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了国土资源管理已经严重的形式化。另外还有一些部门单位没有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致使档案管理较为松懈,管理过程也较为消极,部门单位的管理者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致使档案管理的规划性建设成为泡影。

2.2 档案馆配套设施不全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较为实用的管理手段,在存纸质档案的同时,电子档案也迅速受到人们的追捧,而目前的档案管理方式和档案资料存储模式仍局限于传统的档案管理,使得档案管理在新形势下得不到有利的发展,以至于很多部门单位将档案管理所遗忘。相比之下,我国的国土资源局作为档案大量集中的管理中心,档案管理问题更是十分突出:

没有档案收发的凭据,没有设立用来进行档案归纳管理的专门场所,或是没有可容纳和摆放档案的橱柜,对档案保存所需的温度和湿度更是忽略不计,一旦发生火灾,有的档案馆连灭火设施都不齐全。种种的不良条件,许许多多的隐患和漏洞,文件的乱堆乱放,这些都是国土资源局档案管理的通病,致使档案管理工作一直提升不上档次。

2.3 档案管理业务不熟,管理水平不高

以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国土资源局的大部分档案管理工作者都不是经受过专业的档案管理学习和培训的,管理形式散漫,管理水平较低。外加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流动量大,变更频繁,档案交接并不十分完全,致使许多档案丢失或缺失;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技能业余化,业务掌握不熟练,远远达不到专业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与素质标准。因此在进行档案管理时,对于档案的整理、分类、收集、编号等一系列流程都不能独自完成,并且存在档案遗漏和档案破损的现象,对我国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和发展造成影响。

2.4 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档案应用率不高

有些部门单位对档案管理的力度较弱,导致布置的任务不能被完成。档案管理人员分配不均匀,致使在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仍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部规范、管理目的不明确的现象。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致使档案的查阅和使用过程没有详细的标准和规范,使得档案“有去无回”,档案丢失后也无人查找和过问,档案丢失成为了普遍现象,也是档案不完整的直接原因。

2.5 档案管理监督不到位,档案管理缺乏创新

随着社会发展,信息的大量涌现,相关的文件数据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因此,档案的收集、存储和更新也尤为重要。收集是保证档案完整的第一步,存储是保证档案能完整的被记录下来,而更新就是要保证档案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这样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

3 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为了提高国土资源所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时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笔者认为,国土所档案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3.1 全方面做好国土资源土地档案管理基础工作

首先,档案管理工作内部要明确分工,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能力。在对工作人员聘用时,要选择认真负责,具有爱岗敬业精神和高度的奉献精神的工作人员,以便发挥工作人员的骨干作用。

3.2 加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

现在是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也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纸质档案的存储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但是电子档案省去了这部分的成本,通过电脑之间的信息传输,可以更快更准确的得到想要的资料,存储和查阅都比较方便快捷。档案管理可以采用纸质和电子档案同时存档的方法,这样既保证了档案的完整性,又为查询提供了方便。

3.3 大力培养工作人才,为土地档案管理工作添加动力

随着档案管理工作要求的提高,要多组织员工培训活动,使员工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管理方式方法。培训方式不仅要次数多,更要有效率,方式和途径要多样。要通过专家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在集中培训时还要进行分类指导,并且要把别人的先进经验与自身实际相结合。

4 结束语

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的档案管理是一个值得相关部门重视的工作,它承载着国土资源发展的一切信息,完整标示着我国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今后的查阅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之,必须加强国土资源局档案馆建设,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形成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理论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将档案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篇2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对比;启示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社会转型进程也在加快,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不同类型院校培养方案的差异也凸显了出来。本文结合前人关于该专业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1-4]及实地调研和网络查询资料,通过典型学校该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规格、主干课程、课程体系等对比分析,找出共性和差异及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得到启示。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对比

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和石河子大学等十所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比较,发现不同大学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首先,所有大学基本上都倾向于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次,十所大学都有土地资源学、土地法学、土地管理学等主干课程的设置,但地矿类院校侧重于工科,如武汉大学侧重点在土地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侧重于土地整理与复垦等工程技术。农业类和综合类院校侧重管理,如中国农业大学侧重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方面。总而言之,各高校在培养目标与规格设置时都主要结合的是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南方高校侧重于土地经济管理,北方高校侧重于土地资源管理。

二、课程设置的对比

1.课程模块及学分比较。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几乎成为所有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原则,只是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等学时、学分的增删和开课时序的调整和课程模块的组合不同。相比之下,中国地质大学和浙江大学课程模块学分设计比较均衡,注意全方位培养人才,各个模块所占比例都比较均匀(见图1)。在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各大高校设置内容差别不大,都是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课程,只是所占学时、学分比例有差别,如内蒙古农业大学通识教育模块占29%,比中国地质大学高7%。在学科基础课模块,各大高校差异较大,有的高校只注重数学课程的学习,有的高校既加数学课程,又加化学课程。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类课程占学科基础课总学分的19%,数学类课程占56%,化学类课程占20%,其他占5%。在专业基础课和特色课模块上,除了传统的课程外,很多高校都加入了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不动产估价、房地产经营类课程等现代类课程。总而言之,各大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通识教育课模块上差别不大,在学科基础课模块上凸显本校的学科背景,在专业基础课模块上基本相同,在专业特色课模块中与地域特色紧密结合,集中实践课模块差别较大。

2.主干课程的比较。

该专业所依托院校的学科背景和基础条件不同,在主干课程选择上差异很大。在主干课程数量上设置门数不一,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大学主干课程也就设置了7~8门,南京农业大学设置了15门。主干课程反应的主干学科性质不一,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主干学科为公共管理学和工程技术;华中农业大学为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为公共管理学和应用经济学。总结主干课程的设置,一般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等,但工科类院校侧重于整理、复垦、测绘、规划等,管理类院校侧重于房地产开发、不动产估价等应用方面。

3.实践环节的参比。

各大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是不一样的,实践重点也不尽相同。内蒙古农业大学偏重于植物学、土壤学等方面的专业实验和实习;中国农业大学实习内容包含测量、地质、土地调查评价、不动产估价、规划等有特色的系列实习,尤其加大了地籍管理方面的实习;武汉大学偏重于测量及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实习,强调课程设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突出土地软件综合应用方面的实习;浙江大学侧重于城市管理和规划方面的实习。从实践环节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各大高校设置实践环节时都侧重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设立前的学科背景基础并结合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思路和实践中的启示

1.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体现的启示。

名校在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时非常注重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和综合实力,而且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以办出特色。如中国人民大学借助于非常强的经济和管理学科优势,培养目标中突出管理能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借助地学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管理的工程技术特色;浙江大学凭借综合实力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城市用地等级划分、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突出城市管理、规划方面的应用能力。石河子大学在借鉴名校培养方案时,在下一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应该更加注重分析学校的综合实力、大学资源、重点学科优势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培养方案目标和规格中办出有地域特色的专业,而不是只停留在地学的狭小圈子里。

2.课程设置和安排上的启示。

名校在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视与培养目标的衔接,在环节上又总是从学生认知规律角度考虑灵活安排。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专业课设置上“三分双需”,即在大学三年级在同一专业课程设置里分别设置了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能力和个人志向自主选择。学习能力非常强又致力于钻研工程技术领域的学生可以选择“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模块,加大专业课理论和实践学分;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仍然按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设置的必修课程修读。石河子大学在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时可以考虑考研和就业不同需求进行专业课程模块分流,满足学生考研和就业的不同需求。在课程安排上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核心课程理论要和实践紧密结合。

3.实践教学设计的启示。

石河子大学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应该借鉴名校经验,从教务综合管理、实习内容整合和实践环节安排等方面综合考虑。为控制教学成本在教学实习上对各课程教学实习进行整合,根据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综合应用实习,同时满足多门课程、多个专业对于实践的要求,解决实习经费分散花费高的难题。同时,把课程内实习与学期实地综合实习联系起来,增加综合实习内容;另一方面将专业实践与当地国土部门的业务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深入综合实践基地,经历从调查到数据整理分析再到综合应用的环节,进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真正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邵战林,赵俊,肖锋.梯次推进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8):144-146.

[2]王考,郝润梅,张惜伟.以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1):90-92.

篇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271-02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社会转型进程也在加快,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不同类型院校培养方案的差异也凸显了出来。本文结合前人关于该专业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1-4]及实地调研和网络查询资料,通过典型学校该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规格、主干课程、课程体系等对比分析,找出共性和差异及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得到启示。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对比

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和石河子大学等十所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比较,发现不同大学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首先,所有大学基本上都倾向于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次,十所大学都有土地资源学、土地法学、土地管理学等主干课程的设置,但地矿类院校侧重于工科,如武汉大学侧重点在土地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侧重于土地整理与复垦等工程技术。农业类和综合类院校侧重管理,如中国农业大学侧重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方面。总而言之,各高校在培养目标与规格设置时都主要结合的是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南方高校侧重于土地经济管理,北方高校侧重于土地资源管理。

二、课程设置的对比

1.课程模块及学分比较。“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几乎成为所有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原则,只是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等学时、学分的增删和开课时序的调整和课程模块的组合不同。相比之下,中国地质大学和浙江大学课程模块学分设计比较均衡,注意全方位培养人才,各个模块所占比例都比较均匀(见图1)。在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各大高校设置内容差别不大,都是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课程,只是所占学时、学分比例有差别,如内蒙古农业大学通识教育模块占29%,比中国地质大学高7%。在学科基础课模块,各大高校差异较大,有的高校只注重数学课程的学习,有的高校既加数学课程,又加化学课程。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类课程占学科基础课总学分的19%,数学类课程占56%,化学类课程占20%,其他占5%。在专业基础课和特色课模块上,除了传统的课程外,很多高校都加入了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不动产估价、房地产经营类课程等现代类课程。总而言之,各大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通识教育课模块上差别不大,在学科基础课模块上凸显本校的学科背景,在专业基础课模块上基本相同,在专业特色课模块中与地域特色紧密结合,集中实践课模块差别较大。

2.主干课程的比较。该专业所依托院校的学科背景和基础条件不同,在主干课程选择上差异很大。在主干课程数量上设置门数不一,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大学主干课程也就设置了7~8门,南京农业大学设置了15门。主干课程反应的主干学科性质不一,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主干学科为公共管理学和工程技术;华中农业大学为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为公共管理学和应用经济学。总结主干课程的设置,一般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等,但工科类院校侧重于整理、复垦、测绘、规划等,管理类院校侧重于房地产开发、不动产估价等应用方面。

3.实践环节的参比。各大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是不一样的,实践重点也不尽相同。内蒙古农业大学偏重于植物学、土壤学等方面的专业实验和实习;中国农业大学实习内容包含测量、地质、土地调查评价、不动产估价、规划等有特色的系列实习,尤其加大了地籍管理方面的实习;武汉大学偏重于测量及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实习,强调课程设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突出土地软件综合应用方面的实习;浙江大学侧重于城市管理和规划方面的实习。从实践环节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各大高校设置实践环节时都侧重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设立前的学科背景基础并结合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思路和实践中的启示

1.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体现的启示。名校在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时非常注重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和综合实力,而且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以办出特色。如中国人民大学借助于非常强的经济和管理学科优势,培养目标中突出管理能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借助地学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管理的工程技术特色;浙江大学凭借综合实力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城市用地等级划分、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突出城市管理、规划方面的应用能力。石河子大学在借鉴名校培养方案时,在下一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应该更加注重分析学校的综合实力、大学资源、重点学科优势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培养方案目标和规格中办出有地域特色的专业,而不是只停留在地学的狭小圈子里。

2.课程设置和安排上的启示。名校在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视与培养目标的衔接,在环节上又总是从学生认知规律角度考虑灵活安排。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专业课设置上“三分双需”,即在大学三年级在同一专业课程设置里分别设置了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能力和个人志向自主选择。学习能力非常强又致力于钻研工程技术领域的学生可以选择“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模块,加大专业课理论和实践学分;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仍然按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设置的必修课程修读。石河子大学在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时可以考虑考研和就业不同需求进行专业课程模块分流,满足学生考研和就业的不同需求。在课程安排上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核心课程理论要和实践紧密结合。

3.实践教学设计的启示。石河子大学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应该借鉴名校经验,从教务综合管理、实习内容整合和实践环节安排等方面综合考虑。为控制教学成本在教学实习上对各课程教学实习进行整合,根据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综合应用实习,同时满足多门课程、多个专业对于实践的要求,解决实习经费分散花费高的难题。同时,把课程内实习与学期实地综合实习联系起来,增加综合实习内容;另一方面将专业实践与当地国土部门的业务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深入综合实践基地,经历从调查到数据整理分析再到综合应用的环节,进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真正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邵战林,赵俊,肖锋.梯次推进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8):144-146.

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9-02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伴随着土地管理事业的兴起而产生、发展的,并随着我国土地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管理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事业也随之迅速发展。据统计,全国已有80多所普通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1.房地产估价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地位

1.1房地产估价课程丰富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内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实行土地使用制度及住房制度改革,对整个社会经济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动产的市场特征越来越明显,其经济属性日趋突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开始活跃。一些高校开始设置房地产研究方面的专业,如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或在其他专业内进行研究,如经济类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等。之后,许多高校在土地管理方面的专业里也开始了对房地产相关内容的研究。房地产是指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土地定着物,是实物、权益和区位三者的结合体。对房地产的研究离不开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内容一直在不断拓宽,研究内容几乎涵盖土地管理方面的全部内容。此外,有关房地产方面内容的研究,在高等院校专业的演变与调整过程中,主要有两个分流方向,大部分分流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部分分流到工程管理专业,当然还有分流到其他一些专业(包括少数自主设置的专业)[1]。总体上来看,对房地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研究房地产产相关内容(当然也包括房地产估价)的支柱专业,房地产估价丰富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房地产估价师人才培养提供了基地。

1.2房地产估价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专业课程之一

纵观开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如南京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包含了房地产估价课程及相关课程。以华中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表1列出了华中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

2.房地产估价课程的特点

2.1知识体系综合性强

房地产估价理论知识体系庞杂,房地产估价课程是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学科,同时还具有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高度结合的特征。这对于在高校生源中不是文科生就是理科生的课程教学对象来说,既要学工程又要学法律、经济等相关知识,不同的课程而且要求不同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甚至接受、消化知识的过程都存在很大差异。广泛的知识内容跨度,使得我们并不能仅仅将教学大纲的要求停留在掌握这个层次上,而是还要学会综合运用。

2.2房地产估价课程的实践性

房地产估价除了具有较深的理论性,还具有较高的实践性。一方面,房地产估价的实用性很强,这门课程是住建部组织认证的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两个科目的考试――“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和“房地产估价案例与分析”[2]。学生如果能够在校期间将本课程学好,则会有利于未来房地产估价师的考试。另一方面,未来随着我国房地产税的全面铺开,将需要更多的估价专业人员。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涉及到估价的行为有很多,包括房地产交易、抵押、征收征用、拆迁补偿等。所以,房地产估价表现出来的实践性主要包括:①社会经济生活与其关联度高;②与社会上存在利益关联的部门众多;③本课程的综合性高、程序复杂[3]。

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房地产估价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探讨

将房地产估价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其课程如何设置及设置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结合当前我国房地产价行业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房地产估价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设计方面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3.1加强房地产估价理论及技术学习

房地产估价课程不仅要注重公共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还要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估价理论方法的深入学习与研究,要学习国外较为成熟的估价理论,熟练掌握方法的适用条件、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估价师技术及知识结构更新的要求。

3.2加强实践教学部分

房地产估价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经验的结合。雄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是是一名房地产估价师所必备的,然而更重要的是丰富的从业经验。经验是房地产估价师在多年从事房地产估价实践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

对于实践环节的学习,要为学生创良好的学习条件及充裕的实践机会。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模式的相互结合来强化房地产估价实践学习:(1)建立房地产估价模拟实验室,从而使得学生不但可以巩固房地产估价理论知识,还可以熟悉房地产估价的操作规程,并且可以在模拟实验室条件下,运用不同方法评估各种状况下的房地产价格;(2)与房地产估价机构建立联合办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房地产估价实务中来,让在实践过程中切身体会房地产估价的内涵,清晰把握当前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发展、行业发展对房地产估价师的要求,掌握其实际操作程序及现实工作中应注意哪些环节,并据此为自身以后学习的重点及奋斗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3.3课程学习与专题讨论相结合

除了学习课本内容外,要针对房地产估价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国家近期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经常开设一些专题性讲座或研讨会,使学生能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关注学科的发展。同时,专题讨论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可以开设有关如下内容的专题讲座:

(1)房地产估价典型案例分析。选择较为典型的房地产估价案例,由老师或邀请经验丰富的资深房地产估价师为学生作专项分析,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房地产估价实务及有关注意事项和应对措施。

(2)房地产估价师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即使房地产估价人员很精通估价理论,有丰富的估价实践经验,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评估出的价格也不会客观公正。评估出的价格如果不客观公注意哪些环节,并据此为自身以后学习的重点及奋斗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解决策略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面积第三大国,总面积达到960万km2,具备着较丰富的土地资源,可是实际却因为山地以及丘陵太多,造成实际可以利用面积较少,为此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这是目前所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虽然近几年国内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整治工作,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旧存在大量的土地资源问题没有解决。为此,需要对土地管理高度重视,使得其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促进国家发展。

1土地资源管理现状

土地资源是国家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目前国内土地资源的发展以及使用的过程中有着大量的问题,这不仅会出现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也会使得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挥受到严重阻碍。归纳总结有以下几点。

1.1土地使用结构不合理土地使用结构不合理是现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重点问题。现在农村开始不断朝着城市化发展,使得往城市涌去的农村人口在不断增多,造成农村大量耕地闲置,同时当地政府并未及时对这类土地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所以导致耕地一直处于荒芜状态,这就使得这些土地资源产生严重浪费的现象。城市区域中,为了能够满足城市本身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土地面积都使用在建筑用地方面,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匮乏与紧张。所以,现在城市以及农村的土地资源结构都明显失衡,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展工作有所阻碍。

1.2规划不科学土地资源一直是国内的重点资源之一,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时候,需要预先开展规划工作,可是目前国内在进行土地规划时,大多数有关工作人员并没有进行实际土地使用情况调查以及土地变更方面的管理工作,这就产生土地使用实际情况与收集资料不符合的问题,这将直接对之后政府的土地规划工作造成恶劣的影响。另外还可能造成土地规划缺乏信息依据以及合理性,导致决策出现严重失误,使得土地资源并未达到预期的利用率。

1.3有关法律法规并未彻底执行目前国内与土地资源有关的法律法规较为健全,并且与实际情况有所符合,但是在法律法规执行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并未落实到实处,未能实际有效执行。具体情况为:在与土地资源有关的管理政策后,却没有实际履行,同时有关权利也没有明确的划分,并且再与其他原因结合,导致许多权利都出现了位移现象;另外,并未对土地资源的使用者权益开展有效的保护工作,对于相关纠纷而产生的暴力冲突,产生了伤亡等事故;法律法规并未及时更新,一旦土地资源状况发生变化后,法律法规却依旧如初,产生了一定的滞后性,这就导致群众集体土地资源出现纠纷时,往往出现无理可依、无法可循等状况,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了动摇。

2土地资源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2.1制定并健全法律法规如果要确保土地资源管理能够有法可依,第一步就需要将与土地资源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健全以及填补建立的工作,这样才能对依法管理工作有所帮助。在这过程中,需要确保立法时的严格审核,确保将土地资源管理能够规范化并且将其中所有有关的案例全部包含,这样才能让目前较为被动的局面有所改变。将有关的职责全部规范并划分,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都能被保护,极大程度地制约地方政府官员、违法乱纪的现象,确保土地管理能够合理开展。

2.2执法力度需加强有关的土地资源法律法规健全之后,需要贯彻到实处,有关的执法力度需要全部加强,如果发现任何违法行为,就需要根据情况对有关责任人的刑事以及行政责任加以追究。同时还需要建立领导问责制,这是为了确保责任到位,一旦领导造成群众不满或者在决策上出现失误,并且产生了重大损失,都需要对其追责处理,确保法律法规的执行能落实到位。

2.3土地资源管理需要提高除了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保障土地资源处于合理使用状态,还需要将土地资源管理水平有所提升。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对土地资源科学规划。政府机构以及土地管理部门每年都要合理科学开展土地调查工作,确保土地调查所得信息和土地实际使用情况能够符合,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使用的土地规划,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土地管理需要严格执行。为了确保土地资源不会被随意浪费,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对土地管理严格执行。针对建设用地,有关土地管理部门需要设立用地审批管理流程,将审批流程全面规范化,这样可以有效整治如今建设用地方面存在的管理混乱问题;土地资源整合。为了土地资源不浪费、合理使用以及管理,确保土地规划能够顺利实施,为此,需要整合土地资源。土地管理部门可以将地籍基础业务工作做好并改善,城市重点项目的用地有所保证,建设用地的规模加以限制。采取这些土地整合工作后,确保了土地资源使用合理性。

2.4工作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具备其特殊的专业性,并且内容多且复杂,如要确保土地资源管理能够依法进行,需要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有所提升。目前国内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人员队伍不具备专业素养,并且对于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严重匮乏,尤其是整体素质都高的专业人才。土地资源管理作为中介性较强的工作领域,所以有关工作人员都需要熟悉这些工作内容,知道每个专业领域都需要哪些专业知识以及特点。土地资源管理是需要具备多技术、多学科、跨行业等特点的人才加入,这样才能使得整体管理状况有所提升。

2.5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目前农民缺乏其应有的法律意识,为了防止土地资源其本身的作用不受到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犯,维护其应有的利益,所以需要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让他们能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这样就能够杜绝土地资源被非法使用的现象。

2.6投资需遵循市场规律现在政府投资依旧在土地投资中占着重要地位,而民间投资却较少。目前国内市场经济在飞速发展,各个企业需要依照市场需求开展投资,参与土地投资的企业需要对市场规律尊重,并进行合理规范地利用以及开发工作。

3结语

如今土地资源的使用率在不断提升,这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资源也引起了关注以及重视,如何将土地资源管理水平提升是现在关注的重点。本文将管理的现状以及问题详细描述,并且就这些问题进行总结以及分析,将其对应的解决措施提出,同时加以实践。这些解决措施如能长期实施,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将会不断提升,使得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应有的保障。确保原先所存在的土地资源浪费、违规使用土地资源等现象能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

[1]刘万平.强化土地资源管理现状与制度创设初探[J].决策与信息(下旬),2011(9):18-19.

[2]刘志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5).

[3]李刚.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改善措施[J].江西建材,2015(6):260-260,261.

篇6

关键词:

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GIS课程;教学改革

地理信息系统又被称为GIS,它是多个学科交叉的产物。该系统主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工程理论、信息等,对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进行分析与管理,以便为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土地规划、地理研究,以及地籍管理提供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同时,在处理这两种数据中,主要依赖于GIS,可以说该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讨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GIS教学改革非常有必要。

一、土地资源管理GIS课程的特点

1.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时间短。一方面,由于GIS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属于一门新兴的课程。然而,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在此基础上要求GIS的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另一方面,当前很多专家致力于GIS的研究,新的理论、成果层出不穷,有力地促进了该课程的深化与发展。以上两点说明GIS教学内容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更新内容的基础上注入新鲜血液。

2.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土地信息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分析与管理,并做好储存方面的工作,因此GIS教学的实践性非常强。为了提高工作的质量,除了要学习专业的软件知识以外,还应该融入大量的理论知识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充分掌握GIS中关于处理土地工作的全部技术。

3.对数据的精度有很高的要求。与GIS在汽车导航、农业等行业中的应用比较,将GIS运用于土地资源管理中,具有更高的精度。比如在进行地籍管理工作中,经常因为边界的权属发生法律纠纷,如果稍微出现差错,就会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在处理土地数据、图形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误差。

4.学生个性化差异突出。由于GIS课程依赖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基础的好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再加上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性等因素,都会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学生在GIS课程教学中表现为水平的不均衡,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更为明显,也就是说部分学生学习困难重重,部分学生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土地资源管理GIS课程存在的问题

1.实验环境落后。土地数据处理需要很强的技术,因此对教学设备的要求非常高,包括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设备等。但是与政府部门的设备相比,学校的教学设备很不充足,而且比较陈旧、落后。实施设备的更新换代,需要昂贵的资金,然而很多高校面临经费匮乏的问题,因此必须完善实验环境。

2.教学内容滞后。近年来,国家对土地资源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不断扩大了对GIS技术研究的力度,在此基础上,促进了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因此,高校在GIS课程教学中,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将新的知识、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中,为教学内容注入新的血液。

三、实施GIS课程教学改革的办法与措施

1.学校方面。首先,合理设置教学的方案。具体要求为:参考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实际案例,合理设置教学的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地指导,使其充分掌握GIS的基础知识、应用方法。其次,由于GIS技术内容比较枯燥,难以理解,教师应该积极采用借助电子地图、操作演示等方法,降低内容难度,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内容。再次,除了现有教学资源外,要不断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论,以满足知识的更新要求,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览网上资源,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面。最后,学校应该不断投入教学资金,改善实验环境,给学生创造充足的实验机会,不断提高数据处理技术的水平。同时,还要培养一支优秀的、专业的GIS技术教师,为学生做好专业的指导、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

2.社会方面。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必要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开辟GIS第二课堂。国家针对GIS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在相关计划中明确表示,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在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各种有价值的校外资源,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更多的土地资源科研项目、教学实践地基,以及企业生产项目当中。这样,不但可以在科研项目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且可以使学生不断强化GIS技术的运用能力,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方面。当前,由于学生计算机、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导致在GIS课程学习中的个性化差异。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实施动态分组,以及分层的教学模式,从而在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发挥他们在科研中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土地资源管理、GIS应用技术方面的优秀人才,解决土地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四、结束语

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必须加强管理。国土部门在土地规划、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利用GIS技术进行数据的管理与分析,所以必须提高GIS教学的质量。当前,高校GIS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实验环境落后等因素,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改善实验环境,引入新的科研理论、成果,培养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骨干。

参考文献:

篇7

“土地生态学”是由“Land Ecology”翻译而来,根据国外的文献,“Land Ecology”所涉及的研究内容、方法等与“Landscape Ecology”(景观生态学)基本相同, 但其使用不如“Landscape Ecology”广泛和普遍。中国许多学者参考国外的资料并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经历对土地生态学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傅伯杰将土地生态系统研究(即土地生态学)归结为3个主要方面:土地生态系统形成、演替、结构的研究;土地生态系统功能(主要是生产力)的研究;土地生态系统最佳生态平衡的研究[1]。何永祺[2]认为,土地生态学是在生态学一般原理的基础上,阐述土地及其环境间能量与物质循环转化规律,优化土地生态系统对策和措施的科学。举[3]将土地生态学定义为“研究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结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吴次芳[4]将土地生态学定义为“土地生态学是以协调人-自然-土地为核心,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对一定区域的土地生态系统进行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制定的时间安排和空间部署的科学”。根据土地生态学的形成特点和学科性质,郭旭东和谢俊奇[5]认为,土地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等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开展土地利用优化与调控的学科”。其基本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应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 二是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规律。从以上对土地生态学的理解可以看出,土地生态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工程(即对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所实施的综合工程技术措施)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6]。

尽管许多专家和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为中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土地生态学仍是当今土地科学体系中最为薄弱的学科。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为了适应国土资源管理由“数量管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并提供某些破解“土地难题”的现实途径,还需要进一步切实加强土地生态学的重要理论研究, 构建知识体系, 推进学科建设,为我们进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因此,土地生态学在土地科学中的基础地位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得到了普遍认可,不少学者把土地生态学作为土地科学的一级分支学科,认为土地生态学是土地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5,7, 8, 9],谢俊奇[9]认为:未来20年中国土地科学技术应当大力发展3大技术体系和4大学科,这4大学科为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生态学和土地规划学。在此背景下,不少高等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纷纷开设“土地生态学”课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一轮修订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已将“土地生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列入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生培养方案,待出版)。本文根据土地生态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学科地位和作用,探讨了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期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体系建设

土地生态学是一门在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其主体是土地学和生态学之间的交叉[9]。它是一门新兴的有待精心培养的学科,也是一门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与保护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学。土地生态学是土地科学中的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既研究土地生态功能、土地生态过程、土地生态变化、土地生态分异等基础理论,同时又研究土地生态调查、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规划和设计、土地生态恢复和重建、土地的生态管理和管护等技术方法,还涉及土地生态经济、土地生态伦理、土地生态文明等社会科学范畴。因此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覆盖面非常广。需要先修土地资源学、土地地理学、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等课程,拟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开设,该课程将作为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与复垦等课程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部分:

1. 基础知识部分

包括:①土地生态学的概念、产生的背景;②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任务、原则;③土地生态学在土地科学学科中的地位、土地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资源生态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④土地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2. 基础支撑理论部分

基础支撑理论部分为两个层次的内容进行讲授。首先是最基本的生态学基础知识,主要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未开设“生态学”课程缺乏生态学基础知识背景而设置,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等知识的一般性介绍;其次是其它学科应用到“土地生态学”的具体的相关理论体系,包括整体论与系统论、生态平衡及其调控理论、生态—经济协调论、复合种群理论、渗透理论、等级理论、地域分异理论、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论、生态动力源-汇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生态系统原理。

3. 核心理论与技术部分

核心理论包括土地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土地生态功能与过程、土地生态变化与生态分异等,以及典型土地生态系统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城镇、工矿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特点及人为干扰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核心技术包括土地生态分类与调查、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土地生态工程、土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土地生态管理等。为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掌握核心技术,该部分均设置相应的案例分析内容。#p#分页标题#e#

4. 实践应用部分

包括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规划设计两个环节。

除上述基本内容外,及时获得和发现土地生态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动向,并将其不断充实到课程教学与实践体系内容中。

二、实践教学设置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进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通过实践教学, 使课堂教学中讲授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和实际应用, 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土地生态学的基础理论, 并运用这些理论进行土地生态学核心技术的实践。为实现以上目标, 课程设置了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生态规划设计两个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1——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

通过生态足迹法分析评价某一给定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使学生掌握数据搜集处理方法、土地生态评价、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土地资源可持续性等评价方法和过程。

实习2——土地生态规划

结合给定项目区特点(如地理区位、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状况),通过土地生态分类、土地生态功能区划分、土地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分析及调整等步骤和环节,最后形成土地生态规划方案,并进行方案优化。

三、结论与展望

随着土地科学的发展以及土地利用带来的各种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将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到土地学科中, 为审视和研究土地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土地生态学由此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广大学者的普遍认可,作为土地科学体系中的基础性学科在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发挥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因此,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开设《土地生态学》这门课程非常必要。同时,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对教学效果的好坏至关重要。本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上设置了课程基本知识介绍、基础支撑理论、核心理论与技术等内容,核心技术部分均设置了相关的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土地生态学的相关技术与理论。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突出可操作性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强化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傅伯杰.土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研究的主要方面[J]. 生态学杂志, 1985, 4 (1): 35-38.

[2] 何永祺. 土地科学的对象、性质、体系及其发展[J]. 中国土地科学, 1990, 4( 2) : 1-4.

[3] 举. 土地科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5.

[4] 吴次芳, 徐保根. 土地生态学[M]. 北京: 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3.

[5] 郭旭东, 谢俊奇. 中国土地生态学的基本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J]. 中国土地科学, 2008, 22(1): 4-9

[6] 黄炎和. 土地生态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篇8

作者简介:赵中秋(1975-),女,河南周口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曹银贵(1982-),男,湖南常德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S112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79-0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改革创新,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为目标,以“3S”技术与工程技术为手段,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理复垦、保护管理为研究核心,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计算机、测绘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管理、土地估价、土地规划、房地产经营开发等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1]该专业分别于2008 年、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依托学校地学、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强化了具有明显工程特色的“土地整理复垦与生态修复”、“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土地集约利用技术与工程”的学生能力的培养。[2] 2009 年,学校为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启动新一轮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此为契机,从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设、突出实践教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立了“通识基础课 + 学科基础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主干课 + 实践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循序渐进式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基础课增加了土壤环境学、土地生态学、土壤地理学等环境科学、生态学背景的课程。

土壤环境学是一门环境科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环境科学的兴起逐渐发展起来的,着重于研究土壤污染的发生与防治,包括污染物的形成、迁移转化规律、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复方法等等,以及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等方面,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3,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下简称“我校”)开设该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有的土壤环境学教材知识结构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不太适用,为使“土壤环境学”符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需求,必须对现有“土壤环境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土壤环境学”教学特点

1.内容多

现有“土壤环境学”内容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土壤基础知识、土壤污染、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第一部分包括土壤的形成、组成、结构、性质(物理、化学性质),是学习后面内容的理论基础知识,对没有土壤学背景的学生来说,这部分课时量需要较大;第二部分土壤污染包括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环境容量、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来源与分类、特点、土壤污染动力学过程(迁移转化规律)、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价等内容;第三部分土壤污染的防治与修复包括土壤污染修复概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有机污染修复技术、放射性污染修复技术及其案例分析等内容。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教学内容非常多,而该课程安排学时量为32学时。

2.知识面窄

从上一节“土壤环境学”主要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整个内容体系除了前面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外,其他内容主要涉及土壤污染的发生、迁移转化、防治与修复等,也就是说土壤污染与修复是该课程的主题内容。从土壤环境学的环境科学发展背景来看这一知识结构体系是不难理解的,土壤环境学是随着环境科学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并作为环境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3,4]因此,目前大多数的土壤环境学教材主要是面向环境科学专业并以上述内容为主体知识结构。除了土壤学基础理论知识外,教学更侧重于讲授土壤污染的发生和防治,包括污染物的形成、迁移转化规律、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复方法等。[4]

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当前的“土壤环境学”教学内容显然知识面太窄。此外,随着环境科学向着重视生态环境研究方向发展的趋势,土壤环境学研究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与扩展,土壤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研究也同样受到重视,并获得重要进展,例如土壤环境退化研究,包括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酸化以及土地的非农业侵占等。土壤环境学应成为融合土壤环境学基础理论,土壤污染与防治,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环境质量评价、规划和管理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5]曲向荣[5]对土壤环境学内容体系试图做了些调整尝试,将土壤污染与修复的内容进行了适当压缩,增加了一章关于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防治(包括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酸化等)的内容。

3.实践性强

“试验实践”是“土壤环境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学生在掌握土壤环境学基础理论的同时,还必须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如土壤及其植物样品的野外采集及制样,土壤理化性质室内分析试验,土壤中常见污染物的调查、分析及污染评价,土壤修复技术操作观摩等。其教学不能仅仅是传授基础土壤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土壤环境学知识与方法来发现和解决治理土壤环境问题。因此,土壤环境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二、“土壤环境学”教学内容体系重构

“土壤环境学”是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目前主要的教材有陈怀满主编的《环境土壤学》,王红旗主编的《土壤环境学》(研究生用),张辉主编的《土壤环境学》,曲向荣主编的《土壤环境学》。这些教材均是针对环境科学专业而编写的本科或研究生使用教材,多是以土壤污染与防治为主题内容。虽然曲向荣主编的《土壤环境学》对教材内容体系试图做了些调整尝试,将土壤污染与修复的内容进行了适当压缩,增加了一章关于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防治(包括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酸化等)内容,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酸化等诸多土壤环境问题仅仅是点到即止,篇幅较少。而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体系中土壤环境学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土壤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或退化机理及其调控与治理方法。为了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在土壤环境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需求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内容联系,对其内容体系进行了重新组织与优化。主要内容由土壤学基础理论知识、土壤环境退化与防治、土壤环境评价与管理三大部分组成,具体见图1。

1.土壤学基础理论知识

本部分包括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土壤的组成、性质,是学习后面章节的基础和前提。按照“系统结构组成决定系统性质,系统性质决定其功能发挥”的逻辑思路,该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后面章节的内容至关重要。而本专业学生先修课程里有关土壤学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很少,因此,在32个总学时中,分配1/4左右的学时数讲授该部分。其中“土壤的形成与发育”部分在土壤地理学中有详细介绍,为避免知识重复并节约课时将本部分内容删掉。土壤组成包括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水、热、空气,其中土壤矿物质、有机质与土壤性质及后面要讲的土壤退化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需作为重点来讲;土壤生物部分压缩,主要讲授与土壤性质关系密切的土壤微生物部分,并与土壤有机质合并为一章;土壤水、热、空气一章内容进行压缩和简化,保留与土壤退化过程关系较紧密的主要内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容重、孔隙度、质地等;化学性质:酸碱性质、胶体化学性质、氧化还原性质等)都与土壤退化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详细介绍。经过如此调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各种土壤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或退化原理及治理措施。

2.土壤环境退化与防治

这部分内容将重点扩充。主要讲授目前存在的主要土壤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或机理及其治理方法。包括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沙化与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理、土壤盐渍化与治理、土壤酸化与治理,每部分设置一个案例。该部分打破了传统的土壤环境学只介绍“土壤污染”这一种土壤退化形式及其治理方法,把土壤污染内容压缩,补充了其他几种土壤退化形式,大大拓宽了知识面,更有利于土地综合整治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的需求。该部分是该课程主体教学内容,安排总学时的1/2左右进行讲授。

3.土壤环境评价与管理

本部分包括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土壤环境质量预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生态风险评价以及土壤环境管理。土壤环境现状与预测评价依据评价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侧重土壤环境污染的土壤污染评价和侧重于土壤生态变化的土壤生态评价以及对土壤环境特性和外部条件、土壤污染和生态在内的系统全面的综合评价。[5]通过该部分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土壤环境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了解和掌握土壤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与措施。

三、实践教学设计

土壤环境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土壤环境学授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土壤环境学实践教学环节,在总学时只有32个学时的情况下,本课程教学大纲设置了8个学时的实践教学学时。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实践学时,本文对实践教学部分进行了重新设计。土壤样品的野外采集与保存是大多数“土壤环境学”实践的必有环节,由于本课程授课对象学习的“土壤地理学”中安排了土样采集这一环节,本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直接去掉了这一环节。在这有限的8个学时内,对土壤环境学的核心实践内容进行实习教学,土壤污染的调查、评价及修复,即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对土壤中常见污染物进行调查、污染评价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适的修复或治理对策,由学生自由选题,自行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性和探究性试验,通过试验掌握土壤中常见污染物的调查、评价方法,了解土壤污染物存在形态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及其原理,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当前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功能减弱或丧失,加强土地综合整治研究工作是解决土地退化问题,恢复土地各种生态功能的重要手段。土壤退化是土地退化中最重要、最基础、具有生态连锁效应的退化现象,因此,土壤环境的治理与修复是土地整治的关键与前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土壤环境退化过程或机理及其防治的专业理论及实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土壤环境学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针对本科二年级学生而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任务是通过土壤学基础知识以及土壤环境问题的形成及防治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利用这些理论知识与方法来发现和解决土壤环境问题,为土地综合整治与管理奠定专业技能基础,从而全面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付梅臣,袁春,周伟,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与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5,(2):26-29.

[2]周伟,袁春,付梅臣,等.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2,(2):38-43.

篇9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15701

1 国土资源管理执法监督产生的问题分析

1.1 执法队伍执行能力差

我国国土资源部门的一些管理人员还不具备专业的执法素质以及较强的执法能力,加上我国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国土资源违法现象也越来越多,这就加大了对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而一些国土资源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及能力不能够满足新时期的执法工作要求,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这个问题很突出。在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动态的巡查作业时执行效率不高,地方违法占地现象、违规采矿现象、违背国土资源管理法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国土资源部门加大巡查力度的时候,由于专业执法人员数量不多往往导致违法占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1.2 执法监督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基层的国土资源执法上,面临违法行为时制止难、发现难,调查取证难、有效处理难。一些单位和个人擅自变更国土资源部门的批准用途,乱开矿厂。进行国土资源执法时,个别单位对国土资源部的查处不配合,甚至出现暴力抗拒执法的现象。国土资源管理执法监督制度没有强有力的控制措施,给国土资源管理执行监督带来困难。

1.3 国家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已经出台了很多的管理措施,在土地资源管理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际法律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只考虑到自身利益,地方利益,没有按照国家法律制度执行,例如向不具备合法手续的单位发放土地用地许可,使国家土地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在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方面,国土资源部门没有进行足够的宣传,使民众法制观点薄弱,特别在涉农方面,存在很多违法占地现象。

2 完善国土资源管理执法监督的方法措施

2.1 提高国土部门服务能力

国家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需要提高对社会的服务能力,作为国土资源方针政策的实施者,执行人员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国土资源服务能力的强弱。在国土资源工作人员方面,需要开展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例如房地产交易涉及的土地转让问题,国土资源工作人员服务素质的提高给国土行政部门带来便利。根据国土资源管理执法人员的工作绩效来加强他们的教育培训,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组织执法人员对国土资源法律、政策、规范文件的学习,还要在教育培训时加入错误案例的追究制度,奖惩制度等,保证国土资源管理执法监督工作有序运行。

2.2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建设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还需要不断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整个管理制度要根据当地区域实际,对国土资源管理遇到的难题制定出合适的计划,让国土资源管理执法监督工作可以进入标准化、科学化、统一化的运行轨道中,从源头上保障国土资源管理执法监督工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需要摒弃传统的管理思想,发散思维,深入内部进行分析调查,探讨出问题出现的根源以及问题的解决措施,例如农村耕地问题、土地转让问题、土地矿产问题等等。真正落实国家土地资源执法监督制度,对于复杂的问题例如土地评估、土地复垦整理、集体土地的征收征用展开专题会议研究探讨,以文件形式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身上,要形成主管人员亲自抓、分管人员具体抓的局面,层层抓落实。依法收缩划拨土地的数量规模,在经营性土地资源、工业用地资源上实施土地最低价标准,强化市场监督。

2.3 加大执行监督力度

国土资源的管理在进行内部监督工作时,需要根据职能分离制度,审裁分离原则、听证人内部独立原则,提高国土资源的执法监督力度。当涉及到国家土地管理的人大监督,需要有效落实人大监督形式,完善人大监督机构,使人大监督制度通过不断完善的立法变的固定化、规范化、制度化;当涉及到国土资源司法监督,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保证司法可以独立进行办案。在社会公众的监督工作上,要强化舆论监督的力度,完善社会立法保障,可以在舆论监督上出台监督法律,让社会公众监督有法律上的保障。

2.4 注重权利的运行建设

国土资源管理执法监督,还要注重权利的运行建设,权利运行建设工作中心可以放在比较突出问题方面,例如国有土地转让、征地拆迁方面、政府采购方面,这些方面很容易造成国土资源管理执法人员的腐败堕落。坚持民主决策能够很好防治国土资源的权利失控、决策失误。有主次、有轻重的细分国土资源管理执法监督措施,第一时间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

3 总结

国家土地资源的执法监督工作需要多种措施共同运作,及时有效解决国土资源管理执法监督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提高国土部门服务能力、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加大执行监督力度、注重权利的运行建设方面抓起,使国土资源管理执法监督可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然林,凌森,张永栋等.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效能建设[J].科技和产业,2009,(03).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土地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土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对土地利用、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很多高等院校也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河南省最早成立的土管本科专业。在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要求下,土地资源管理系的教师们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为土地行业培养知识型、创新型和实践型的复合型人才。

1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课程体系和结构改革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毕业生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具有测量、制图等基本技能,能在城建、国土、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利用、规划、调查评价、整治和管理等相关工作。①为完成培养目标,必须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合理的课程结构。为此,资环学院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开展多次学习和宣传教育活动,使学院教师切实提高对河南农业大学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建设年”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夯实“人才为本”的办学理念,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意识,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1.1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合理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决定了专业的基本架构。课程结构是专业各种课程类型的比例及其排列、组织的形式。很多高校的课程结构不够科学,例如基础课涉及面太窄,分科太细,不适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向,理论课偏多,实践课偏少,学时分配不合理,课程设置不是以专业需求为导向,而是因人设课。核心课程缺乏系统性,必修课偏多,选修课偏少。通过教学计划的修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及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六个部分组成,基本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1.2制定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对提高该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起决定作用的课程。②核心课程的制定要系统分析各主干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功能差异和互补性,研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之间的联系,通过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有利于培养专业人才的核心课程体系。③核心课程不能太多,一般8~l0门比较合适。资环学院在核心课程的制定中,通过专家和教师论证,结合学生就业方向,设置了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整治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土地估价、遥感基础与应用等10门核心课程。

1.3通过课程论证,整合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修订的教学计划里每门课程的学时量基本都控制在40~60学时,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不可能对教材面面俱到,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取舍。土地资源管理系通过组织全体教师都参与的课程论证工作,每位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进行介绍和章节论证,在多个教师的交叉论证过程中,对缺失的前导课程和前导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对教材里的重复内容进行舍弃,只由一位或两位教师重点讲述,其他课程在涉及时少讲或不讲,并通过课程整合,把知识上联系比较紧密的几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由几位老师共同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4加强核心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设置合理的教学梯队资环学院采取核心课程负责人制度,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科研水平较高和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每门核心课程都有一位教授或副教授作为课程负责人,带领1~2名一直承担本课程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共同负责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并通过调研考察、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式,提升团队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保证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

2立足学科前沿,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从课程发展角度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保证其前沿性,不断增加研究型、课题型等具有创新性质的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从授课教师角度看,随着学生学习途径的多样化,教师也要做到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认知和实践创新能力,必须具备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的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

3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倡灵活的教学方式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里,有很多理论性很强的专业,例如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房地产金融税收,土地法等课程。针对理论课授课方式单一,过于注重教师的“授受”,忽视学生的自主性“求知”等问题,资环学院搭建教师发挥个人才能的平台,在教学活动中给予教师充分的自,鼓励教师形成独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探究式、模拟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鼓励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达到同化—内化—活化知识的教学效果。

4开设创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现代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围绕这一目标,资环学院要求本科专业要开设创新课程。课程内容的选定以社会需求为主导,倾向于对社会或生活问题的核心设计,其目的是让课程与学生自身能力、社会更有效地融合。创新课程的教学设计采取导师指导为主、课程教学为辅的方式,以学生小组为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学科知识的整合、凝练与重构,将知识内化为能力与素质。土地资源管理系通过开设3S创新课程和实施学生为主导的“飞鹰创新计划”,以实施科研项目的方式,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专业素质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时间,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可以达到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的目的。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的历练,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深入了解了行业发展现状,毕业后会更容易融入社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④对实习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教材,而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活跃的思维和提出的问题,也会激发教师对课程的再思考;与行业从业人员的接触,有助于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反思与运用,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同时,实践环节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生毕业后即使会遗忘课堂上的知识,但不会遗忘通过实践环节培养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探索与运用知识的体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建设,形成了一套以科研为依托、实验和实习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模式,共设置了17门250学时的实验课程,8门课程都有外出实习安排,并呈逐年增加趋势。同时,土地资源管理系的任课教师都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综合整治,耕地地力评价、村镇规划、土地复垦等方面有较多的研究,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可以以科研助手的形式跟随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巩固知识,为未来就业打下基础。

6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机制

目前高校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数以笔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简单、公平、有效和易于执行,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记忆力的考察,忽视了对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评价。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必须在考试理念的更新、考试内容的筛选、考试方式的设计上重新思考,引入以过程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土地资源管理系在课程考核上鼓励教师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机制,课程成绩取决于教学全过程的考核,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例如出勤率、课堂参与程度、案例讨论、方案设计、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与处理、调查报告的撰写、小组答辩成绩等,把课程考核重点转移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上来。

篇11

[作者简介]杨小雄,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0-0211-04

一、引 言

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工程化、规范化的推进以及国家地理基础设施的加强建设,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特别是随着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与融合趋势的加速,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在大学期间开展科研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结合2l世纪人才需求条件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特点,探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途径及其保障措施。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与途径

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开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科研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指在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领。具体地说,科研能力包括学习与搜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立题思考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和推导论证、分析综合的能力,科学实验的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等。

(一)培养目标

根据科研能力的这个内涵,同时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目标,即在坚持土地资源管理总的学科目标的指导下,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知识面宽、基础扎实、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门人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动手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以及组织协调决策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竞争实力。

(二)培养途径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是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土地资源学、系统科学为基础,以公共管理理论为核心,以规划、信息技术为手段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学科。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是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综合能力的人才。而科研能力是综合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对于土地资源管理这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专业,科研能力的培养更显重要。科研能力培养途径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1.把大学生科研工作纳入教学计划,让科研成分融入课程内容。教学计划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培养科研能力的教育思想,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专门的有关科学研究知识的课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从事科研的理论知识,引导他们从事初级的科研尝试或开设研讨班课程,是以一种研究探讨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培养科研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要把科研工作纳入教学计划,还要在课程内容和设置上分层次有步骤的进行。一般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主要通过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信息的收集、资料的简单分析、论文摘要的撰写等科研步骤和方法。高年级(三四年级)学生可以参与由导师指导的科研项目或导师本人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设计、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环节,最后形成书面报告或论文,使他们在科研实践中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

2.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建立教学科研良性互动的机制。专业课程内容是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得以实现,按规格、质量培养人才的基础之一,教学方法则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有力手段。因此,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水平,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学校应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

要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应改善课堂结构,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个性的机会。对具有明显理工科特征的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高级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多采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贯彻“产、学、研”一体化的思想,使学生在“做”中理解知识,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形成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以科研促进学术理论、以学术理论指导科研的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机制。

3.以研究课题为依托,指导本科生立项的研究创新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既发挥学生在科研中的作用,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真正地体验到科研实践,加深对研究领域的认识,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极大的锻炼,能迅速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有机会和研究人员接触,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研究问题。

4.吸收学生参加专业教研室或指导老师的课题研究工作,指导学生撰写课题科研报告。吸收本科生参加课题,是培养研究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指导老师的课题一般针对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大学生参与这样的课题研究可以得到教师的直接指导,能积累较为实用的研究经验。学生作为指导老师的科研助手,在指导老师的课题中做研究工作。这样,围绕科研课题,学生作为整个科研力量使用的有机部分,被组织了起来。同时,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和学会创新,并且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被置于突出的地位,其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5.鼓励并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活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多数专业课都涉及到对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等领域。如“土地资源学”中对土地利用状况的调查,就需要收集有关区域的社会经济资料;“地籍管理”则需要对土地权属状况进行社会调查;而“土地估价”不仅需要了解每一待估土地的自然状况,更需要弄清其规划限制、收益状况等社会经济方面的情况。在课堂和考试中涉及的评估案例均已给出了反映社会经济状况的数据,而在学生今后的实际操作中,相关数据都需要学生自己通过社会调查获得。至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课程更需要根据规划目的,对规划区域进行社会经济方面资料的收集。

由于社会调查并不是兼收并蓄地网罗材料,而是整理和分析材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实施办、法,所以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在实际运用中理解、消化、巩固和丰富在课堂上已学的知识,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使所学知识获得全面的检阅,从中可以发现在自己所学知识中,有哪些是社会需要的,哪些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哪些能满足社会长期需要,哪些知识是还待研究的,等等。

学校还可以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科研能力,与有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部门或单位,如不动产评估公司、房地产公司、国土局等进行合作,这样既可以使之成为大学生们参加社会科研工作的有效基地,又可以通过吸收学生充实研究队伍和力量,为社会提供服务。学生可以通过参与项目学习知识、提高素质,把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6.指导并资助学生。通常情况下,在教师的指导、修改、鼓励和资助下,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能力可以通过发表学术论文体现出来。学生在研究问题和成果发表的过程中,由于提升认识的驱动,可以产生极大的创新冲动;也由于初次进入学术领域接受同行评价,能更加深入思考而推动认识的升华,积累自信心;还由于亲自接触更多的学术前辈和同行,受到熏陶和感染产生新的研究火花。可以说指导学生是一个承上启下,即总结提高其已有研究成果,提升自信心,产生进一步研究冲动和创新想法的关键环节。

7.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的系统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生研究能力如科研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搜集和处理资料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的综合体现。通过就学位论文选题开展的研究和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位论文的答辩,可以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毕业设计是在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总结,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论文的选题应结合土地资源管理应用领域或学科前沿来进行选择,重点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或在学科前沿领域进行探索,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应用,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8.开展知识讲座、科研征文活动。开展知识讲座、科研征文活动,有利于吸引广大学生的共同参与,以形成一种良好的科研风气。因此,学校可开设课外专题讲座,请专家学者介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当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已见。也可邀请国外学者讲学,专门为大学生作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的科普性报告。其次,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开阔视野。同时,要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与科研的能力,仅将目光盯在本系是远远不够的。要让他们多参加其他院系的学术活动,特别是多参加一些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学术活动。

三、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保障措施

为了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必须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由此要设置职能机构,建立大学生科研制度并不断完善其培养机制。

(一)建立统一负责的工作机构――教研室

要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必须设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教研室,以加强对大学生科研工作的规划、管理与指导。教学是教研室的基本活动,而教学与科研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因此,为了把教学与科研活动有机结合,教研室应负担起大学生科研的组织管理工作,负责处理大学生科研工作中的日常事务,组建大学生科研小组。此外,学校还应帮助他们成立大学生科研协会,制定会员规章制度、权利义务,聘请校外著名学者、教授担任名誉会长。

(二)建立以教研室为主、其他职能部门为辅的管理机制

教研室作为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纽带,不仅能够认真贯彻教学计划中的科研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完成大学生培养目标,而且可以直接委派教师为大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支持或者吸收大学生参加教研室或教师所承担的课题,为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开辟一块新领域。建立以教研室为主,其他职能部门(如学工处、教务处、团委、科研处等)为辅的大学生科研管理机构,可以推动大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为其提供软件和硬件支持,使大学生能立足于本专业进行科研实践的尝试,不断提高专业科研和技术水平。

(三)建立软硬件设施保障制度

为了便于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需要解决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环境建设,同时需配置服务器和局域网络设施。学生机房的计算机全天向学生开放,扫描仪、打印机、绘图仪等设备也要向学生开放。

土地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技术基础是软件。要将国内外较著名的商用土地资源管理软件提供给学生使用,如Arc/Info、GeoMedia、ArcGIS、Map-GIS等,以及图形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野外测量数据处理软件等。同时将学生机房所有计算机联网,将软件上网供学生使用。

(四)建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

为了调动大学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保障大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为大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基金主要用于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组织开展和科研课题的研究。这样既可以保障科研活动的正常运转,又可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五)学校教研室委派专门的指导老师

科研工作是一项复杂、创新、细微的工作,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理论性、科学性,要求创作者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较高的智能水平,特别应当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敏捷而全面的思维力。而大学生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在进行科研工作时遇到困难挫折在所难免。实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专业老师,因此,教研室应当在新生-入校就为其指定专门的指导老师来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和专业情况,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己兴趣和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计划、研究计划,在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从课题选择、资料查找到内容修改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协助他们解决在科研工作中碰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帮助他们及时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指出不足等等。这种导师负责制能更为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科研领域,避免盲目性,提高大学生科研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六)实施优惠政策

首先,要给大学生提供适当的科研经费。科研经费是大学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先决条件。科研经费缺乏,科研工作也就无法开展。一般来说,大学生的科研课题多属于教师课题的组成部分,属于子课题,故他们的科研经费原则上应由教师负担。教师为争取科研经费,可以承担政府、科研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科研课题。学校也可以建立大学生课外

科技文化基金,以资助大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制作、社会调查、学术论文的撰写,鼓励支持他们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其次,要适当给予一定的硬件方面的方便。图书资料、实验基地、仪器设备等是大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取得科研成果的有力保证。因此,为了使大学生科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学校在图书资料、实验基地、仪器设备等方面应给予方便,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

(七)实施奖励政策

科研工作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因而,为了调动大学生参加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精神,提高科研能力,取得科研成果,学校可实施大学生科研工作奖励政策,建立大学生科研津贴制度。给在科研工作中表现出很大才能并获得重大成果的大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奖金、纪念章等,甚至免试推荐其中的优秀生读研究生。把学生的科研成果作为考核其绩效的重要内容,直接同综合素质测评、学分挂钩。大学生科研奖励政策的实施对获奖者来说具有巨大的精神动力及激励作用,能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同时,对其他大学生来说也具有导向作用,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科研风气。完善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评价体系,如设立技能证书制、设立各种技能奖项和称号等,让学生品尝到通过努力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的快乐。

(八)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学生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81-02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土管专业)是横跨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区域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公共管理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为培养具有土地规划、测量、土地信息系统、地籍管理、土地规划、不动产投资与估价等基本技能,能够胜任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城建部门、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与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国土资源调查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管理、房地产评估、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国土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资源学》和《土地信息系统》为专业的6大核心课程。其中,《地籍管理》作为为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无论是在时机上还是在授课内容上,都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讨《地籍管理》课程体系优化与授课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籍管理》与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1.与《土地管理学》的关系。《土地管理学》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土地管理的原理、内容和方法。在学科体系中,《土地管理学》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于管理学的土地管理原理与管理活动过程;第二部分为基于系统学的土地管理内容与方法;第三部分为基于应用学的土地管理案例分析与操作实务。在第二部分中,就主要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和土地信息管理等内容。其中,地籍管理常作为《土地管理学》教学的一个章节进行介绍。在设立土管专业的高校中,《地籍管理》课程普遍是开设在《土地管理学》课程之后开展教学工作的,因此,《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学》教学关系应为细节与整体的关系。

2.与《土地经济学》课程的关系。《土地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学科分支,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土地资源利用活动中人地关系(生产力)和与此相关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生产关系)的经济规律。课程研究领域涉及到土地资源经济、土地财产经济、土地资产经济等方面。从课程性质来看,《土地经济学》既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生产要素经济学,同时又是一门边缘叉学科,它与土地科学、资源科学、房地产经济密切相关。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中的“土地分等定级”以及《不动产投资分析》与《不动产投资估价》共同构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土地估价师、房地产估价师方向的主要教学内容。因此,《地籍管理》中的“土地分等定级”教学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与《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的关系。《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强调土地利用分析与规划的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包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制定与修编,也包含了例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规划后评价、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土地资源质量评价、规划基础数据预测、土地利用滚动调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在土管专业课程设置中,《地籍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学》一般同期开设或《地籍管理》先于《土地利用规划学》开设,其中《地籍管理》课程中“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地籍调查”等教学内容可以同《土地利用规划学》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二、《地籍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为处理好《地籍管理》与上述课程教学整体效果之间的关系,《地籍管理》课程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课程体系优化。《地籍管理》课程应在充分优化的基础上,分为三个主要教学部分。

1.《地籍管理》的通识教育教学内容。《地籍管理》的通识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在课程体系教学中,授课教师必须对一些土管专业的通识概念进行一定基础的重复讲解。“温故而知新”,在《地籍管理》课程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有些专业的基本概念就不必再强调了,有些以前课程讲授过的内容就不必要再重复了,其实此种观念是相对错误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每位专业授课教师可能在讲授同一个概念或问题的时候所处的认知角度是不同的,这些与教师个人专业方向、知识构成等不无相关。在当今广泛采用的群体式教学模式中,我们认为有多个教师重复讲授某一个特别重要的专业问题也很有必要,因为不同的讲授方式可能会有效提升更多不同悟性的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2.《地籍管理》的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地籍管理》的基础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指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强调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地籍的概念、地籍管理的概念以及五大工作内容等。常有教师认为这些都是一些非常浅显易懂的内容,没有必要跟学生强调,但是殊不知教师对教授课程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感悟等做支撑,而学生可能只有有限的次数来接触相关内容。因此,强调这些基本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就过去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如果不强调《地籍管理》课程中的一些基础教学内容,学生则连地籍图、基本地籍图、宗地图和宗地草图四者的异同、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异同等涉及基本概念基础教学内容都分不清楚。

3.《地籍管理》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地籍管理》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属于本课程的特定内容的重视和讲授。每一门功课的教学都必须分清楚主次,突出重点。《地籍管理》课程中也是一样,虽然类似于《地籍管理》这类的管理课程感觉内容涵盖包涵很多,但教学还是应该突出重点。对于那些属于多门课程包括《地籍管理》的通识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学而时习之”;对于特属于《地籍管理》课程的专识知识点,则要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对于《地籍管理》和其他课程有交集或者前后逻辑关系的知识点,则要讲清楚各知识点的具体联系,让学生对这些专业问题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三、《地籍管理》授课技巧探讨

针对于《地籍管理》课程体系优化的剖析,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经验,特提出授课建议和技巧以求探讨。

1.适宜开展双语教学。鉴于《地籍管理》课程是管理学科类的综述性的课程,课程牵涉的专业术语、概念和理论知识较多,因此,适合进行双语教学来培养学生专业英语方面的综合能力。参照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可在课程中适度引入相关的专业英文文献,同时结合教师的英文讲授,来达到丰富学生专业英语见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双重能力的目的。从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来看,现在国内还缺乏原版的英文《地籍管理》教材。同时,因为我国土地管理工作与国外的土地管理工作的差异,能够直接在课堂引用和借鉴的专业英文文献也较少。因此,在《地籍管理》课程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把握好一些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环节,提升《地籍管理》课程的学习质量。

2.可适当增加实习内容。参照课程的综合教学内容,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教学章节上适当增加室内实验环节;在校园内或者大型综合性实验室完成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实习。此外,可结合《地籍测量》等课程增加地籍管理综合实习内容。综合实习可针对学校附近的一些乡镇进行分小组调查,以培养学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技能,以及掌握土地调查、土地动态遥感监测的技术操作流程。

3.可有选择性地重点讲授。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本门课程的特定内容,其他课程虽有涉猎,但都是简短概括,因此必须重点讲解;土地条件调查属于本门课程的兴趣内容,由于包含土地自然条件调查和土地社会经济条件调查两部分内容,知识点几乎涵盖物理、化学、地理、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五大学科,授课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此部分的教学内容来一个大串讲,则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欲望。

4.可开展专题讲座,培养初步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能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阶段虽然强调的教学重点是本科学生对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门类、专业术语等方面的认知能力,但从素质培养的角度考虑,知识不是简单地填鸭式灌输,因此,在完成课本所对应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最好能够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开展某一个专业方向的专题讲座,以达到提高本科学生专业能力成熟度和综合把握能力的目的。

5.开展网络教学。当代教学当然离不开网络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教学,可以将《地籍管理》课程中的特别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制成微课,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如:课程中“宗地编号的方法”中,教师可采用纸笔现场绘制,同时加上口头讲解,制成微课后,学生只要观看2~3遍就可以很深刻地理解诸如正弓、反弓、仰弓以及我国现行宗地编号等4种编号方法的异同,非常值得尝试。

四、结束语

诚然,一门课程的体系优化与授课技巧并非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把握时代的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严谨的课程教学质量要求,多进行诸如授课技巧等内容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突显课程的特色,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篇13

专业性

LIS设计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数据库技术为核心的一门学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对本课程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爱好及所处的学习环境的不同,导致学生对设计实验学习的积极性有较大差异,从而产生实验内容的不均衡现象。同时,LIS设计也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包含现代地理学、地图学、测绘学、信息学、空间技术等多个学科,是专业理论课程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的产物,使得设计实验的内容选定及评判标准确定具有一定难度。

LIS设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综合性设计实验环境有待改善

土地信息系统设计实验主要是图形设计及空间处理,要求实验室具备良好的计算机软硬件支持,具有大量高配置、能良好处理图像的实验教学计算机。由于缺少LIS设计辅助模块及应用系统软件的支持,学生不了解系统设计及使用流程,实验教学与专业理论结合不紧密。同时,综合性设计实验室建设配套资金需求较大,实验室整体环境有待提高。

(二)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滞后

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随着国家“一张图”工程的实施,以LIS技术为支撑的国土信息数字化平台初步建立,新技术及新理论得到广泛的使用,要求LIS设计实验与国土行业信息化建设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设计实验内容要紧跟土地管理专业的发展需求。这是目前设计性实验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LIS设计实验是一门专业技术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专业,利用空间信息技术来处理解决相关专业问题。传统观点认为设计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学生多按照理论课学习的方法,通过“背”的方式来记忆设计实验。忽视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后,缺乏应用LIS技术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LIS设计实验教学的改革途径

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LIS设计实验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要实现LIS设计实验为LIS课程教学服务的目的,就要从教学方法及教学心理等多方面考虑课程建设,科学设置设计实验内容,强化实践环节,调整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科学设置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及国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科学制定实验方案。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突出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加强设计理念的熏陶。为达到预期效果,教师需要编写符合新技术、新方法要求的设计实验使用手册及教学方案,并引入国土信息化实际应用案例,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LIS设计实验内容包括系统功能设计、系统应用基础设计、空间数据库设计、LIS空间分析方法等,内容包含LIS、RS和GPS技术。在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向学生展示设计实验的预期效果,使学生了解设计实验的最新研究成果,再重点讲解实验流程、要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及视频演示技术,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快速更新实验内容及要求,适时将新技术和新方法融入到实际教学内容中,避免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结合设计实验的思想及内容,将前沿信息融入设计实验中,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填鸭式”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转变。

(二)强化设计思想

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现的是设计思想与实验的融合。设计性实验不同于一般的过程式实验,要预先开设系统设计流程、图形学、软件工程学、数据库基础等。在综合专业知识的影响下,学生能够较为专业地将系统设计、LIS应用于实践,利用LIS技术和方法,设计出既符合专业实际,又具有创新性的成果。设计实验教学实践表明,LIS设计实验的开设不但能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研促教,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是科研成果的传播,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如要保证学生参与设计性实验的效果,就要求专业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活动中获得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及时引入实验教学,不断充实和修正教学内容,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使课堂教学信息量饱满,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加强师生互动。

(四)建设综合设计实验室

实践是提高专业性和创新性的主要方法,也是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唯一途径。综合设计实验室建设应侧重设计性及创新性建设,配套相关教学辅助软件资源,加强开放性实验室网络资源建设等。同时,联合国土部门及相关单位,将设计实验同国土信息系统结合起来,这样既能保证设计实验数据资源的获得,又能将实验的过程及方法运用于实际工作。

(五)创新教学模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