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企业投资问题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从基本定义上来理解,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企业对其他单位的股权投资,通常视为长期持有,以及通过股权投资达到控制被投资单位,或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为了与被投资单位建立密切关系,以分散经营风险。从以上表述中可以看出,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长期持有,企业通过持有被投资单位的相应股份来对其经营行为施加一定的影响,这种持有必须具有长期性才能使得企业的投资目标得到真正实现;其次是利险并存,企业实施长期股权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是同时也必然面临着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来自被投资企业的经营不佳、管理不善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因素;最后是禁止出售,一般来说除了股票投资以外,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是不能够随意进行出售的,这主要是由长期股权投资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步伐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通过长期股权的投资来实现自身经营方式和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已经表现得越来越普遍和活跃,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动力。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投资核算,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机制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切实从各个层面上来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当前我国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核算方法选择不够合理
企业长期股权投资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加之受会计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企业在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核算方法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这二者之间的转换也做得不尽合理。一般来说,企业长期投资核算方法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其中,成本法一般适用于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比如企业对其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而权益法则主要适用于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比如企业对其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在这种两种方法的选择上,往往是以企业是否具有对被投资企业的实质性影响为依据的,并且将20%作为判断的标准。如果具有实质性的影响,就在进行核算时就选择权益法,否则就选择成本法。但是企业所享有的被投资企业股份数量往往又是由会计人员的相关操作所决定,或者由相关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明确界定,同时由于当前很多企业的股权结构较为复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选择的不合理性。
(二)会计信息处理不够对称
当前我国企业实施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时的会计信息处理不对称主要体现在对于投资价值份额差额的处理上。根据现有的制度规定,企业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值份额时,其中的差额部分不会在后续的相关计量中被当作初始投资成本,也就是说这部分差额不做任何会计处理,当然也就不会在企业的财务账面上有所体现,这显然是不符合规定和常理的,也极大地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并且当企业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值份额时,其中的差额部分就会被计入企业的投资损益当中。这就使得企业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坚持了两种标准,使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直接导致了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时会计信息处理的不对称性。
(三)绩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绩效评价是有效推动企业长期股权投资行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然而当前我国企业在积极完善和加快自身长期股权投资时往往忽视了对于绩效评价机制的建设。从实际情况来看,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企业在绩效评价过程中逐步加大了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最终收益水平的重视程度,实施了以利润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来对相关岗位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进行评价,并据此实施一定的激励机制。但是这种较为单一的绩效评价体系可能会导致和左右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比如,当被投资企业处于盈利状态时,企业往往会选择权益法来进行投资核算;而当被投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时,企业一般会采取成本法来进行投资核算。这就突出表明了企业绩效评价机制的不完善性,很容易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难以发挥出实际的指导作用。
二、进一步做好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着力强化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选择的合理性
对于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确定企业对于被投资企业所具有的股权份额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这方面,企业首先要从清理资产开始,要从根本上理顺企业的各种产权关系。根据资产清查的结果,判断企业的投资股权份额是否已经达到了20%的标准,从而为科学合理地选择核算方法提供相应的依据。其次是在企业会计政策的落实上要坚持一致性,也就是说会计人员要按照相同的工作标准来落实具体的核算工作,防止由于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方法选择和核算结果上的偏差。最后是尽可能用实际的制度来规范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工作,降低政策选择对于个人的依赖性,将成本法和权益法限定在既定的政策规范空间之内。
(二)着力提高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会计处理的规范性
会计信息处理是确保企业长期股权投资行为正规性和规范性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企业要从制度完善和贯彻落实两个方面出发,着力提高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会计处理的规范性。在这方面,首先是要有效地避免会计信息处理的对称性和合理性,要切实改变以往“同一事物、不同标准”的工作理念,对于差额份额的处理要坚持相同的标准,都应该在企业的会计信息处理工作中有所体现,从根本上确保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其次是要强化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有关信息的披露,要定期对会计报表、盈亏情况、风险预警等信息进行,以此来进一步规范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行为,避免为违规操作行为留下任何隐患,确保相关会计信息处理工作能够得到正常、有序地开展。
(三)着力完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绩效评价体系的有效性
绩效评价体系是激励企业员工积极完成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战略目标的有力途径,企业要从影响全局的高度来重视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在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上,重点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的多样性,切实改变当期以利润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从文化建设、企业发展和个人诉求等方面出发,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价值需要,避免金钱和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正确引导企业员工看待工作上的得与失,全面评价企业员工的工作业绩和能力。二是要对考核项目和评价指标尽可能细化,并且从制度上来充分规范,尽可能减少操作过程中的弹性空间,防止考核结果被个人左右,保证绩效评价公平、公正、公开,使绩效考核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指导作用。
三、结论
长期股权投资是企业实现经营多元化和降低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社会环境下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运行形式。为此,企业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好的做法,树立科学的投资理念,掌握正确的管理方式,尤其是要从源头上抓好投资核算工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和资料,保证投资决策性,促进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周肖肖.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损益会计核算与纳税调整[J].商业会计, 2014(01).
一、投资决策的内涵、特点及意义
(一)投资决策的内涵
投资决策是指投资者为了实现其预期的投资目标,运用一定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程序对若干个初步可行的方案进行投资必要性、投资目标、投资规模、投资方向、投资结构、投资成本与收益等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论证,从中选择最佳方案并向其投放资金或价值的经济行为过程。简言之,企业投资决策是按照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对投资各方案的筛选过程。
投资决策分为宏观投资决策、中观投资决策和微观投资决策三部分。
(二)投资决策的特点
1、投资决策有明确的目标。投资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投资决策之后的整个投资行为过程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努力的。
2、投资决策要求有现实收益性。投资经营管理过程就是“决策—执行—再决策—再执行”反复循环的过程。投资决策是投资行动的基础,投资决策是现代化投资经营管理的核心,投资行动具有取得一定收益的现实目标。
3、投资决策是选择最优的方案。投资决策是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是对各方案进行评判、筛选过程。所选的方案也许不是最优方案,但却是诸多可行投资方案中满意度最高的投资方案。
4、投资决策具有风险。投资的环境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风险也伴随着环境的变化等时有发生,是无法避免的。但人们可认识并研究风险的规律,对风险做出评价,从而控制并降低风险。
(三)投资决策对企业的意义
企业的决策者经常要面临各种关乎企业发展的重大投资决策,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在各个方案之间选择。企业的投资一般要耗费大量资金,会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尤其是那些要在企业经历好几年现金流出之后才可能产生现金流入的投资。可正如上述特点中分析的投资决策存在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如果一旦做出某个投资决策,而又不能及时得到回报,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此外投资决策对企业实现自身目标的能力却产生直接影响。综上所述,投资决策决定着企业的未来,正确的投资决策能够使企业降低风险、取得收益,糟糕的投资决策给企业带来损失,所以,我们理应经过深思熟虑并在正确原理的指导下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二、我国投资决策存在的问题
投资决策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决策,决策者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职能就是为企业当好参谋把好投资决策关。然而我国企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更好的认识这些问题,我们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一)投资前的市场调查不深入,投资规划欠缺
我国企业投资前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时所花费的时间太少,并且可行性分析只是描述了需求,却淡化竞争,尤其忽略了竞争对手产品价格和成本变化对项目实施的影响。此外,投资前期规划不完善,不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市场调查的不深入和投资规划的欠缺,使得在实际实施时项目缺乏应对风险的机制,当环境变化时时,企业难以及时适应不同的环境,降低了投资决策的有效性。
(二)体制不善完,投资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欠缺,投资决策盲目且随意性大
我国的企业,投资决策的体制不完善,投资缺乏民主化和科学化,没有对自身资源和能力进行分析,在理论、技术、财务等方面的支持不充足的情况下不切实际地进行投资,要么是自身具备的能力达不到投资条件的要求,要么是投资领域不属于企业的能力所能及的范围,最后使企业陷入困境。
(三)投资资金预算不合理,企业财务负担大
很多企业在没充分筹措到投资所需的全部资金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投资,最后导致资金不能满足投资实际的需求,投资项目因资金的供给不足迟迟不能投入生产并发挥效益。此外,一些重大项目的投资需要很大的资金,并且要事先垫支大量流动资金。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仅仅考虑了固定资产投资所需要的资金,忽视了流动资金的需要,结果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后,因缺少流动资金,巨资建成的项目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另外,一些企业的投资需要借款,可当投资项目建设或者运行失误后,企业则不能如期还本付息,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和信任危机。
(四)投资决策的责、权、利严重脱节
目前企业投资决策,投资成功了,决策者和经营者就有工作业绩,会收到奖励和表扬;但一旦投资失败,决策者、经营者却丝毫不用负任何责任,也不会受到利益上的损失。如此则降低了企业决策者和经营者对投资的责任心。
三、提高企业投资决策水平的建议
企业的投资决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可目前我国的企业投资决策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明显影响了我国企业的投资进程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
(一)正确把握投资方向,及时扑捉投资机会
投资方向选择的正确与否对企业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方向会指引着企业朝着更好的阶段发展,而错误的方向会使企业的努力南辕北辙。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和阶段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向。另外,企业要善于捕捉新的投资机会,不断发展和壮大公司。
(二)科学合理地利用会计信息,科学合理的做出投资决策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计信息披露日益完善、透明,投资者可以从这些繁杂冗长的财务数据中采掘到各种对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借助这些信息,投资者可以更好的了解企业的相关价值情况,正准确的做出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三)要客观了解企业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客观的进行投资分析
企业投资决策前,应先对自身资源和能力的进行分析,企业首先应该判断企业是否具备了进行投资的相关条件,如此才能顺利的开展投资。盲目投资,不量力而行的行为不仅取不得好的收益和效果,还会浪费企业的时间和资源。
(四)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责任制,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由于投资决策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正确的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利益的实现。因此,要建立企业的投资决策责任制,明确决策者的责任,促使决策者认真负责的决策。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一是要分清或明确责任,规定出不同的决策者应负哪些相应的责任;二是要使用法律或者规章制度的形式将责任更加具体化和权威化;三是要监督责任的落实和执行,实事求是,赏罚分明;四是要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避免在决策责任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此外还要加强对决策者的职业道德和执业能力的考核和继续教育,使其具有严谨、公正和廉洁的工作操守,并促使其拓宽知识范围、掌握多种职业技能,使其具有胜任工作的专业素质。
(五)建立完善的投资风险管理委员会,加强风险控制
做好投资前期工作中可行性研究的风险预测,制定防范化解措施,可以使企业避免决策失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对投资组合的风险进行实时跟踪,对风险隐患提出预警,对投资组合的执行过程进行实时风险监控,在公司内部建立完善的监督系统。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有了投资委员会对管理人员进行制约,就减少了管理人员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企业和股东的长远利益的风险。委员会可以由股东代表、高管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合作。这样既可保护股东的利益不受损害,同时也可满足管理人员和职员的要求。
综上所述,企业的投资决策在企业的发展中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业,我们应客观具体的分析企业投资决策所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的促进企业科学民主的决策,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246-02
引言
从定义上来说,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是指企业在其本身经营的主要业务以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方式,或者以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向境内外的其他单位进行投资,以期在未来获得投资收益的经济行为。很明显,企业对外投资是相对于对内投资而言的,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对外投资活动已经变得十分活跃和普遍,因此对外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成为了企业总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投资方式的不同,企业对外投资可以分为实物投资与证券投资。其中实物投资属直接投资的一种,是指直接用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投入其他单位,并直接形成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为从事某种生产经营活动创造必要条件,具有与生产经营紧密联系、投资回收期较长、投资变现速度慢、流动性差等特点;而证券投资属间接投资的一种,是指用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购买或折价取得其他单位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等)的对外投资。
从发展历史来看,企业对外投资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一是本国几乎没有所有权优势,也没有内部化优势,外国的区位优势又不能加以利用;二是外国投资开始流入,可能会有少数国家的少量投资,其目的在于取得先进技术或“购买”进入本地市场的权力,净外国投资额逐渐增长;三是外国投资和对外投资都在增长,但外国投资净额开始下降;四是直接投资净输出阶段。 这四个发展阶段既与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情况息息相关,也深刻地受到全球经济化波动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变革之下,对外投资正在对一国国内经济发展产生着越来越重要和深刻的影响。企业对外投资一方面可以在企业外部尤其是在外地或外国开发资源、材料来源,保证企业能源、材料来源成本低廉、供应稳定,较好地解决企业生产经营某些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获取经济信息,在对外投资的可行性调研、合资联营谈判、投资项目建设、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和有利条件,及时捕捉对企业有用的各种信息,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积累宝贵的资料。
一、当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对外投资规划和调研工作做得不到位
应该说对外投资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对于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而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又是一项影响因素多、复杂度高的活动,必须要做好详细的规划和充分的调研准备,才能最大限度地把握和控制对外投资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达到既定的目标。然而当前中国大多数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活动时,在战略规划和调研工作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投资方向的选择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一些企业由于没有有效地建立起相应的投资规划和管理制度,致使在投资方向的选择上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局限性,没有综合考虑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因为过于追求和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甚至草率地做出一些严重违背企业投资管理原则的决策,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埋下隐患。二是对投资对象缺乏足够的了解,这主要是由于前期的调研工作做得不充分,仅仅按照既定的思路或者是传统的经验来指导实际的投资活动。这显然是不能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当前经济发展的进程日益加快,国内外环境瞬息万变,没有科学的统筹和规划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住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最新动态。尤其是在进行跨行业投资活动时,如果不能深入地了解自身和投资对象在产品、技术和人才队伍等方面的详细信息,就很容易给管理上的控制造成很大的难度,并最终导致投资活动的失败。
(二)对外投资管理措施没有及时跟进
对外投资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活动,也应该成为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公司法》中的相关规定,资人享有对投资企业派出经营管理者、进行重大经营决策和获取投资收益的权利。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加强对外投资管理、了解和掌握投资各个环节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活动时,没有充分利用自身所享有的这些基本权利,将相应的管理措施及时跟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外投资活动的失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一些企业在出资协议和公司章程中接受合作方不合理要求和条件,从根本上丧失了自身所享有的参与投资活动管理的基本权利,没有从企业本身的利益出发,坚持最基本的投资原则,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使投资活动面临很大的风险,并损害出资人根本利益。其次是有的企业不按规定比例派出管理者或者委托不相关人员代表本企业进行管理,甚至是根本就忽视日常经营管理,而只享受利润分配。这种现象在目前是十分普遍的,很多企业在投资观念上没有积极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从思想上轻视管理活动,认为投资管理仅仅是对企业人力和物力的占用和消耗,实际意义不大。最后是一些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出资人与受资人权责不清,在很大程度上给投资的有效运行埋下隐患。这种错误行径的后果主要表现在当所出资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发生违规操作和经济纠纷的时候,企业不能够及时地发现并做出有针对性的纠正和补救措施。
(三)对外投资企业融资比较困难
融资困难是当前中国很多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是制约企业拓展投资渠道和规模的主要瓶颈之一。这种客观存在的制约因素与中国当前的经济政策和市场现状存在很大的关系。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目前对资本项下的外汇实行严格的审批管理制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企业境外投资用汇具有很大的难度。由于中国目前实行的结售付汇政策不允许企业在资本项下拥有自有外汇,那么当企业需要使用外汇时就必须得到外汇管理部门的审批,然后才能进行后续的投资活动。然而现实情况是,这种审批所需要的手续是十分繁杂的,经历的时间周期也是很长的,并且规定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不能购汇汇出,也不能由母公司向境内银行担保后由银行在投资地的分支机构对海外子公司贷款,这种严格的规定不可避免地会限制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投资活动。另一方面是融资成本比较高,当前中国对外投资企业进行融资的利率是比较高的,同时企业在贷款时还得强制进行出口信贷保险,并且这种政策性保险的费率也比较高。这两项因素综合起来就导致了企业对外投资综合成本比较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最终收益,致使企业对外投资风险不断提高,管理和控制的难度也随之增大。
二、对外投资活动中的相关风险防范措施
(一)合理制订企业对外投资战略计划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发展背景下,对外投资已经成为了企业所必须要熟练面对的一项事务,成为了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能力大小的关键。因此企业应该积极地掌握对外投资的规则和要领,提高把握和捕捉对外投资机遇的洞察力,重点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好自身的对外投资政策。一方面要有充分合理的规划,要在健全的投资管理制度和充分调研的指导下制定详尽的投资策略,尤其是要避免主观上的随意性和操作上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问责体系,降低因人为失误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二)加强进行对外投资管理的力度
强有力的监管措施是确保企业对外投资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当前中国很多企业投资失败的原因所在。加强对外投资管理力度,首先应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在前期调研、决策制定、实施控制和总结评估等全过程都要有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作为指导;其次是要突出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充分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对企业在制度落实和决策制定等方面的行为进行科学地评价;最后是要积极做好风险评估,这是有效地避免风险和降低损失的重要举措,目前比较流行的是SWOT分析法,即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和Threats(威胁)。
(三)加大金融扶持的力度
解决当前企业对外投资活动融资困难的关键是要尽快地出台相应的财政措施,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逐步放宽在外汇方面的管制力度和措施,适当赋予满足条件的企业境外融资券;以各种方式鼓励企业积极地进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进行容易操作。另外还应该对使用外汇的审批流程进行优化,减少和合并审批环节,尽可能地缩短审批时间周期,从而为企业的投资活动创造更加优越的时间和空间优势。需要说明的是,在当前中国外汇储备数额比较大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有条件地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性优惠,这样做不仅对企业本身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结论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对外投资活动势必会变得越来越频繁。为此,企业应该积极转变思想,加强认识,努力提高对外投资的应变力和掌控力,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的对外投资模式和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天龙.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及动机[J].中国经贸导刊,2012,(25).
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开始实施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保障社会公众利益,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计准则体系作为技术规范,有着严密的结构和层次。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和为尚未具有具体准则规范的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处理原则;二是38项具体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具体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三是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主要包括具体准则解释和会计科目、主要账务处理等,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这三项内容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关联,构成统一整体。以下主要对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会计问题进行研究。
一、金融资产和企业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属于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项;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等。
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购买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企业购买基金进行间接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由两个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中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具体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其中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及其应用指南规范的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二、企业投资股票形成金融资产会计问题
(一)企业投资股票形成金融资产的归属问题
企业购买股票形成金融资产,可作为长期股权投资,也可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若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归属为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会计处理,若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考虑归属问题时,看其是否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若没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时,仍归属为长期股权投资;若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归属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处理,若股票价格的变动可以影响企业当期损益时,作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若股票价格的变动不可以影响企业当期损益时,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
(二)股票投资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比较分析
企业购买股票形成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时,其会计处理的过程比较分析如表1。(见下页)
案例1,乙公司2007年7月13日从二级市场购入丙公司普通股100 000股,每股市价15元,手续费3 000元;乙公司至2007年12月31日仍持有该股票,该股票当时的市价为每股16元。2008年2月1日,乙公司将该股票出售,售价为每股13元,另支付交易费用1 3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初始确认时,乙公司将其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其账务处理如下:
1.2007年7月13日取得: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 500 000
投资收益 3 000
贷:银行存款 1 503 000
2.2007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变动: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 000
3.2008年2月1日出售:
借:银行存款 1 298 700
投资收益 301 3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 500 000
――公允价值变动100 000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 000
贷:投资收益100 000
从股票的买进,到股票出售共发生投资损失204 300元。
初始确认时,乙公司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07年7月13日,购入丙公司的股票
借: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成本1 503 000
贷:银行存款1 503 000
2.2007年12月31日确认公允价值变动
借: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97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97 000
3.2008年2月1日出售股票
借:银行存款 1 298 700
投资收益 301 3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 503 000
――公允价值变动97 00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97 000
贷:投资收益97 000
从股票的买进,到股票出售共发生投资损失204 300元。
企业购买股票,不论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核算还是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核算,对企业利润的总体影响相同,只是在持有期间内,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股票价格变动,会影响企业各期的损益,但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的股票价格变动,除非发生减值损失,不会影响企业各期损益,会影响各期所有者权益。
三、企业投资债券形成金融资产会计问题
(一)企业投资债券形成金融资产的归属问题
企业购买债券形成金融资产,可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也可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若企业购买的债券其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从主观上讲,企业有明确意图将其持有至到期,并且从客观上来讲,企业也有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债券,归属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管理和核算,若不具备持有至到期投资条件,考虑归属问题时,若债券价格的变动可以影响企业当期损益,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债券价格的变动不可以影响企业当期损益时,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
(二)企业购买债券形成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较分析
企业购买债券形成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较分析如表2所示:
在我国会计标准改革的过程中,企业会计准则的建立,开拓了会计职业新境界、提升了会计工作新水平、创造了会计事业新辉煌的希望之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有效实施,将使会计工作更深更广地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新准则的实施任务艰巨,本文仅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及其应用指南规范的企业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会计相关问题进行粗浅研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小镭, 薛祖云. 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应试精华讲师团.中级会计实物.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我国企业年金市场主要牵涉六方,即受益人、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对于六方的身份资格和相应关系,根据2004年我国颁布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中的相关规定,我国企业年金的受益人是参加企业年金计划并享有受益权的职工;委托人为企业与职工;受托人是企业成立的企业年金理事会或者符合国家规定的法人受托机构;托管人是受托人选择的具有资格的商业银行或专业托管机构;账户管理人是受托人委托的具有资格的企业年金账户管理机构;投资管理人是受托人委托的具有资格的投资运营机构。
二、我国企业年金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年金计划实施呈现行业化特点,筹资渠道有限
由于受到种种政策性的限制,能够回应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并不多,目前我国企业年金主要集中在电力、金属、石油、铁道、民航等大型国有企业的企业保障计划中。由于企业年金计划在投资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中小型企业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积极性并不高,从全国来看,企业年金基金筹资渠道有限。
2.投资方式单一,投资收益率低
一方面,我国的资本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够成熟,加之政府对投融资的相关限制,使得用于企业年金投资的方式单一。另一方面,我国施行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大多数采取在企业内部设立投资管理委员会或相应的投资管理部门,对企业年金进行直接的投资管理,其绝大部分的基金投资方式为流动性较好、收益率稳定的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等。
3.企业掌握投资决策权,员工缺乏自
现阶段我国企业年金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员工年金个人账户中的资金由企业全权进行投资管理,对于全体员工这个整体来说,投资渠道的单一化和一致性容易形成企业年金的系统风险。员工没有权利去决定自己账户的投资方式,因而一旦发生投资风险,企业则必须承担全部责任。
4.投资风险补偿机制不够完善
对于由于投资失败所导致的企业亏损和赤字,企业应建立相对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如设立风险基金用来弥补由于投资失败带来的财务影响,保障员工的切身利益。
三、确定合理投资管理人的可行性方法
作为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人,其基金的投资计划和投资收益结果直接与企业年金计划的受益人紧密相联。受益人的切身利益基于投资管理人对于企业年金的各种投资管理计划和各种投资组合的运作。因此,在选择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时企业通常从两方面考虑:
1.投资管理人角度(即确定投资管理人的依据)
投资管理人所管理的资产应当具有一定的规模。在选择企业年金基金要想成功的运转起来并能够进行有效的投资,在一定的程度上依靠投资管理人雄厚的资产规模,雄厚的资产规模能够确保基金在投资运营过程中的后续流动性,并且能够使基金及时、灵活的周转。在投资不利的情况下有效的降低投资失败的风险。同时,在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上,良好的投资管理公司应具有专业的风险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业务的实际操作,组成一个比较专业的投资管理、运营团队,实现合理的人力、物力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