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片段教学

小学音乐片段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音乐片段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音乐片段教学

篇1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事物充满着浓厚的好奇心。在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更多的是通过跟唱的形式来学习音乐知识,而在小学音乐课堂引入体态律动教学,适时运用肢体动作进行引导、互动,既是对小学生天性的一种迎合,也有利于打破传统的课堂氛围,创造一种更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其更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各个环节中。

2、有利于音乐知识更加形象生动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他们很难充分理解抽象的概念,而且有意注意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就很难将这些枯燥难懂的乐理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也无法充分保证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适时运用体态律动教学,使难理解的乐理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例如,在进行节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简单易记的肢体动作来代替7个音调,并以此种方式进一步代替常用的节拍,待学生熟记相应的动作后,可以让动作熟练的学生上台演示,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更快地记住基本的乐理知识。

3、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识

在应用体态律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足够的体验机会,这种体验不仅仅是简单的借助教师教授的肢体动作来学习基础知识,还要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用肢体语言充分表达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随机播放一个音乐片段,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个音乐片段的理解进行即兴表演,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倘若学生无法很好地完成即兴表演,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忧伤、抒情等类型多样的音乐片段,让学生进行欣赏,然后设计相应的动作让学生学习,并在下堂课开始的时候让学生跟随音乐表演自己课余时间设计的动作,以便逐步增强学生的表现力。

二、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1、用体态律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节奏

众所周知,对音乐来说,节奏是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之一,而且热烈、欢快的音乐的节奏非常快,庄重、忧伤的音乐的节奏非常慢。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体态律动来感受音乐的不同节奏。例如,在教授《瑶族舞曲》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跟着节奏步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瑶族舞曲中那种安稳、从容的感觉;在《伏尔加纤夫曲》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慢步行走,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纤夫内心的沉重和压抑。同时,指挥动作也是体态律动的一种体现:对于表达愤怒、激昂、慷慨等情感的音乐,往往需要幅度较大的指挥动作;对于表达温柔、平静、舒缓等情感的音乐,往往运用幅度较小的指挥动作。因此,教师可以适时添加指挥动作来进行音乐教学。例如,在欣赏学习《中国进行曲》的时候,教师可以加入快速而坚定的指挥动作,以充分表达出解放军坚定不移的情感;在教授《向新世纪诉说》的过程中,则适时添加缓慢、柔弱的指挥动作,以体现音乐的悲壮之感。

2、用体态律动引导学生理解音乐音调

一般认为,节奏与音调是互不可缺、相辅相成的,只有在两者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够充分表达、体现音乐的情感。因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节奏,也要指导学生通过体态律动来理解、记忆音乐音调。一般情况下,教师是借助肌肉活动的动作来展示音乐音调。例如,对于4/4节拍当中的弱拍,教师则一只手向上拍(弱拍和第四弱拍的动作相同),强拍则两只手都向下拍,次强拍则一只手向下拍;对于3/4节拍当中的强拍,教师将手向上拍,弱拍则两条腿各拍一下;表现2/4节拍的动作基本相似,强拍一只手向上拍,弱拍则只需要轻拍一下腿。上述动作和音调都一一对应,可以将音乐的音调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再加上学生要同时运用多种感官来学习,能够形成听觉、视觉的双重印象,因而十分方便学生记忆、理解。

3、用体态律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

通常,在缺少合理引导的情况下,小学生很难有效欣赏音乐作品,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听不懂,另一方面是学生并不太愿意去认真倾听音乐。所以,为了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借助体态律动来展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认识。例如,在用肢体动作来体现高音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微微向上伸展自己的身体,等到中音再在胸前平放双手,然后在低音的时候,再自然放松双臂,并稍稍向下倾斜其身体,以便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音调的变化和节奏的快慢情况。同时,由于人处于兴奋、低落和舒畅等不同情绪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这些自然的肢体动作和体态运动形式展示出来,以便学生能清楚地形成对音乐形象的认识,自由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铁件波尔卡》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做拉风箱、大小铁锤交替等动作,或者让学生自由展示自己听到音乐脑海中想到的动作,再进行适当改变和调整,以更合理、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音乐作品更生动形象。

三、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师要认识到体态律动是辅助小学音乐教学的一种方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应用的尺度,不要占用太多课堂教学的时间,以免影响音乐教学的整体进度。

篇2

【授课年级】小学二年级音乐第一学期

【授课时间】1课时

【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孩子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形体灵巧,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比较适合采用歌、舞、图片、游戏、故事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在歌唱和形体表演中积极愉快地进行音乐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听、动、唱、舞等多种形式体会《在钟表店里》中音乐的美,加深对音乐主题的记忆。

2.学生能知道曲作家,通过故事与音乐结合,产生一定的联想,并与之共鸣,能用肢体动作反映出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听、动、唱、舞等多种形式体会《在钟表店里》的美,加深对音乐主题的记忆,表现出音乐的变化。

【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彩带。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老皮皮开了一家钟表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钟表,有人物造型的钟表、小狗造型的钟表……(播放课件)

老皮皮的儿子叫小皮皮,他呀,最喜欢钟表店里的小叮当钟、每天晚上,他都要抱着小叮当钟睡觉。

一天晚上,小皮皮起来喝水,发现怀里的小叮当钟不见了,哪去了呢?小皮皮找呀找,把房间找遍了也没找到小叮当钟,正在这时,他好像听到什么声音从钟表店里传来……(播放音乐A-a)

二、欣赏音乐片段

1.通过听、唱熟悉音乐主题A-a(小叮当钟音乐)

师:他走到钟表店,推开门,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好像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所有的钟表都“活”了,他们围成一个圈,好像在进行什么比赛呢!首先上场的是小叮当钟,他说:“最近我新学了几个音符,我把它们做成了一首歌曲,我想唱给大家听听(师范唱A-a改编的歌曲)。”

师:小叮当钟作的歌曲好听吗?

生:好听!

师:同学们想学吗?

生:想!

师: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他新学的几个音符,其实啊,我们也学过,就是mifa soldo。

操作:a.师打手号,学生唱,练习两遍,组成乐句,再练习几遍。

b.师打手号,生唱前半句,师接后半句。

c.师弹钢琴,学生跟琴唱,唱得不好的乐句,师带唱。

2.通过听、舞蹈熟悉音乐片段A-b(企鹅姐妹音乐)

师:小叮当钟刚唱完,小企鹅姐妹跑了过来,说:“我们也要表演,我们要表演双人舞。”(师播放A-b课件)

师:它们的舞蹈好看吗?大家想学吗?既然是双人舞,我想找个人做我的舞伴……

操作:a.师找生示范企鹅双人舞。

b.学生学习企鹅双人舞。

c.请部分学生表演企鹅双人舞。

3.聆听A-a,加律动二次熟悉音乐主题(小叮当钟音乐)

师:企鹅姐妹才演完,就传来这样的声音,到底是谁呢?……

(师播放A-a课件)

生:小叮当钟!

师:对了,就是小叮当钟,他说啊:我觉得我的歌曲配上动作会更好!大家快来帮我想想吧。

师:同学们可以帮小叮当钟的歌曲配上动作吗?

生:各种想法……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好!老师也想表现一下,同学们跟我一起来好吗?

操作:生跟师一起律动。(师播放A-a课件)

师:怎么音乐突然停下来了呢?哦,原来是小布谷鸟冲了上来,说要吹竖笛呢!(师播放布谷鸟叫声)还有小钟,他也说要大家听听他清脆的声音。(师播放小钟声)

师:我想请同学来演布谷鸟和小钟……

生踊跃参加。

4.通过听、演熟悉闹钟和B-a音乐(小猴钟音乐)

师播放闹钟声音(叮……)

师:是谁?原来是闹钟,只见他蹦蹦跳跳的大叫:大家快看,小猴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嘴里还吹着口哨呢!(师播放B-a音乐课件)

师:小猴真厉害,骑自行车还能吹口哨呢!同学们会骑自行车吗?会吹口哨吗?

生:会!

师:要不,我们也来学学小猴,边骑车边吹口哨吧!

操作:师生合音乐表演小猴骑车。

5.通过听、创编、演熟悉音乐片段B-b(小蝴蝶钟音乐)

师:这时,蝴蝶飞上前来说:我也要露一手……(播放B-b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能想象一下,蝴蝶是怎么样舞蹈的吗?

生创编动作。

操作:a.个别学生展现创编动作。

b.全体学生模仿优秀动作。

c.部分学生表演。

6.二次熟悉闹钟和B-a音乐(小猴钟音乐)

师:正当大家在为蝴蝶优美舞姿鼓掌的时候(播放闹钟声音)谁出现了?

生:闹钟!

师:正是闹钟,只见他又蹦蹦跳跳地叫道:大家快看,小猴倒着骑车走了!(师播放B-a’音乐课件)

操作:师生合着音乐演小猴骑车。

7.聆听A’,加律动三次熟悉音乐主题(小叮当钟音乐)

师:小猴刚走,大家还没回过神来,一个身影又冲了上来,是谁呢?请你用歌声或动作告诉我。(师播放A-a课件)

操作:边唱边律动。

8.通过听,看图谱,舞蹈熟悉音乐主题C(八音盒音乐)

师:同学们真棒!一听这声音就知道是小叮当钟来了。是啊,这爱表现的叮当钟又来了,只不过,他这次的表演没有得到大家的掌声,因为大家都被一个声音吸引了过去:大家快来帮帮我吧,我也想表演,可是我现在动不了。

师:原来,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八音盒。大家见过八音盒吗?

生:……

师:八音盒是会舞蹈的音乐盒,只要给她上了发条,她就能随着清脆的音乐舞蹈起来。看来,这八音盒是想找大家帮她上发条了,我们一起来帮她好吗?

师生做上发条动作。

师:上了发条,八音盒果真动了起来,这八音盒呀,原来是海里的美人鱼精灵,她最喜欢就是跳舞了,同学们想看吗?

生:想!

师:那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八音盒的舞蹈。

操作:(师播放八音盒音乐)师舞蹈。

师:八音盒的舞蹈好看吗?八音盒的音乐好听吗?你觉得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这段好听的音乐呢?

生:抒情、悠扬……

操作:a.师播放八音盒音乐和图谱,学生带问题聆听音乐。

b.师生讨论。

9.聆听A’’,加律动三次熟悉音乐主题(小叮当钟音乐)

师:这时,一个声音突然传来:八音盒的音乐和舞蹈真是太棒了!

(师播放A’’音乐片段)

师:原来是小叮当钟,他激动地说,我们大家也一起来跳舞吧。于是,比赛变成了舞会,大家都高兴地跳起舞来。同学们,你们想加入吗?

生:想!

师:那就一起跟我来吧!(师播放A’’音乐片段),师生律动。

10.欣赏各种钟声、尾声

师:咦?我们跳的好好的,怎么突然没了音乐呢?

(播放各种钟声)

师:大家快看,那有人!!!原来,大钟小钟他们发现了皮皮在门口站着,惊慌地叫了起来:大家快跑!!!(播放尾声)

师生随音乐律动。

三、介绍曲作者,了解曲式结构

师:一切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小皮皮揉揉眼睛,以为自己做了个美梦呢!

师:故事讲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同学们觉得老师讲的故事好听吗?

生:好听!

师:这是老师根据德国作曲家奥尔特的管弦乐曲《在钟表店里》改编的故事,如果你们仔细听了,就会发现,谁的音乐出现的次数最多?出现了几次?

生:小叮当钟的音乐,出现了四次。

师: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各种钟出场的顺序吧。(师生共同回忆)

最后,整理出曲式结构

四、欣赏全曲,综合表演

师: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同学们能把它演出来吗?

生:能!

师:那好,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分好角色,我们一起来把这故事演出来吧!

操作:a.把学生分成各种角色,排好队形。

b.分好打击乐器,彩带。

c.师生共同表演。

五、结束

篇3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所以要提供给儿童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是苏联理论家、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我认为这就是针对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的。一个人的兴趣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也是参与学习活动是最有效的方法。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的任务是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用我们的歌声、琴声、语言和舞姿动作,将音乐美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教学中我总结如下几点:

一、优化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1)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及音乐文化底蕴不同,在我的竖笛课上进度不能够统一,我就选用了学校的好办法,“音乐课上一帮一小组”,让学的快的学生教学得慢的学生,我把规矩定好,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尊重,并且举行比赛,看看谁教的方法好,谁的学生学得快。因此学生非常有积极性,也解决了班级的纪律和吸收程度不同的问题。当然这个办法并不是百分之百对学生好用。

(2)当学生对本学科没有一点点的学习兴趣,或者学习和操作演练的内容有比较高难度的时候,往往表现出无精打采、漫不经心、态度消沉,即使参与,大多数被老师牵制参与的,因此,我决定优化教学活动设计,首先,我把手影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了,每节课开始之前,我带领学生们进行手影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多得积极性,学生能够运用手影组织一段小故事,运用手影进行对话,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在这个活动不断进行中,我发现孩子们能够运用音乐进行创造,让班级一些不喜欢音乐的男孩子们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有的男孩子在课下上网查视频,运用身体去做一些小动物的形象,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意识,让音乐课活跃起来,在下面进行上课的时候,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跟上老师的思路进行。

二、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为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我通过在网上收集图片,视频等方式制作电子相册,或者通过同样风格的音乐来导入是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来体验本课音乐的美,只有学生能够真正体验音乐的美,才能真正受益。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更好的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并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态度来促进音乐学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我们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学生体验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活动体验之中,亲自去感受,去品位,去接触音乐作品。所以在研究性学习的前期准备,我们为学生配备了教学音响资料、各种音效资料以及可以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乐器,以及能发音的物体等。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必要的物质以及材料、设备的准备,激活学生的研究参与欲望。例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音乐的声效,给学生播放音乐片段或电影片段,引导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乐器、声效资料、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铲子、塑料碗、酒瓶、易拉罐等探索声音,为音乐片段、电影片段加配声音效果。有些学生尝试用塑料碗有节奏的拍打,模仿马蹄奔跑,有的在酒瓶中加水探究音乐的不同音高为音乐片段配乐等。学生还利用日常用品的“打击乐”及乐器进行小乐队演奏练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演奏着他们的“锅碗瓢盆儿”交响乐。例:在《雷鸣闪电波尔卡》一课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部分音效,雨中雷鸣的声源,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打击乐去研究创作雷鸣电闪的声音,也有的用日常生活用品去研究,也有的学生运用身体敲击节奏或口技模仿等方式去模仿自然声。学生们用音乐语言来表现电闪雷鸣的景象,从而激发了极大的兴趣。在体验中,学生们通过敲击、吹打、弹奏等音乐技巧的尝试,既感受了音乐,也掌握了技能,也了解了理论,使学生较有兴趣。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多为学生提供感受体验的机会,努力使学生在体验中享受音乐的乐趣,体会音乐的魅力。因此我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上总结了五个优点:

一、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教学情境

二、利用信息技术 更加真切的了解乐曲时代背景

三、利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了的音乐文化视野

篇4

动漫音乐的学习可以增强小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小学音乐教学一直是教师感到比较难教授的课程,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萌芽阶段,对一切事物都没有过多的了解,所以对音乐没有更深的认识,就导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给老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扰。动漫音乐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一、什么是动漫,什么是动漫音乐

动漫,简而言之就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喜欢动画和漫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从懂事起,只要孩子看到电视机里有动画片,就会目不转睛地看,他们对动画片充满了好奇心;家长也会给孩子买很多漫画书,来满足孩子的需求。

动漫音乐,顾名思义就是动漫作品中的音乐,其中包括很多方面,如,主题音乐、背景音乐。很多动画片中都会有不同种类的音乐类型,有悲伤的,有欢快的,还有让人感到放松舒缓的,不同类型的音乐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动漫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童年的时候我们都看过很多动画片,一些动画片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如,《猫和老鼠》《鸭子侦探》《小恐龙历险记》等。每当动画片播放的时候,大多数淘气的孩子都会安静下来静静地观赏,有时还会伴随着音乐唱起来,甚至跳起舞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适当地应用动漫音乐,可以渲染课堂的背景和气氛,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减小音乐老师的教学难度。

1.用动画片中的音乐帮助学生理解

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对很多音乐不理解,吸收的比较困难,所以,这时老师可以引进动画片中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充分了解其中的内涵,例如,老师在教授比较激昂的音乐时,可以插入《小鲤鱼历险记》中的音乐,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2.将漫画与音乐结合

动漫音乐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音乐形式,是将漫画与音乐有机结合的过程。将这种教学形式引进小学音乐课堂中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方便音乐老师的教学。

总之,动漫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大力进行推广。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76-02

就当前新课改背景下,要全面、深入的推进素质教育,小学音乐课堂不仅仅是为了将课本上的知识和技能向学生传输和传递,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艺术素质,这只有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来充分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爱音乐和享受音乐。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想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应该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欢乐的过程中学习,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萌发愿学、爱学的想法,从而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自身的身份转换为学生的朋友,打入学生的圈子中,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游戏和表演中,让学生信任自己,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而消除学生在教学中的压抑感;教师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克服害羞、胆怯、怕出丑的心理,如果学生在表演或表达中显得呆板,要给予鼓励和耐心辅导,如果发现有同学有取笑的行为要及时制止,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要委婉的指出并给予纠正,让学生感到回答错误不重要,只要下次努力就行,从而让学生在课上积极大胆发言。同时也可以让教学变得更趣味性,以学生的音乐理想、兴趣、情感情绪以及目标作为切入点,音乐教师根据音乐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特点,采取各式各样充满趣味的手段,灵活的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音乐

音乐的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的,它是生活艺术的提升与概括。生活中方方面面都会和音乐有所关联的,高音、低音,还有乐音和噪音,例如火车鸣笛声,汽车的喇叭声、时钟的滴答声等,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声音联系起来,就能形成旋律,所以,教师可以将音乐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生活中引入适宜的音乐素材,将生活中能够为教学所用的地方加以运用,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音乐、感受音乐和创造音乐。以学生现实生活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充分将教材内容中所含有的生活材料挖掘出来,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并进行二度来发和创造,让教学内容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学生在学习常用速度标记之前,即慢速、中速和快速,教师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音乐速度,然后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提出自己所找到的音乐速度有哪些,再通过三个音乐片段,让学生判断这三个音乐片段分别是哪种速度。亦或者在节奏训练的时候,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声音时有节奏的,比如马蹄声、心跳等等,然后再向学生讲授有关节奏的知识。这样,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直接向学生展示音乐的无处不在,促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生活和自然,并且在音乐的潜移默化中,将自身的素质和知识加以提升,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创新特色教学

教师需要不断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用有趣的、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出音乐的内涵与魅力。在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理论讲解的时候,将理论知识加入到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音乐学习的趣味,从而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此实现寓教于乐和寓教于趣的教学目标。每一首歌曲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如果能将歌曲背后的故事充分了解了,那么就有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教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学生简述这首歌曲的由来,以及这其中所蕴含的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这首歌曲真实含义与意义,进而使得学生认真的学习这首歌曲,并且将慷慨激昂的情绪带入到演唱中,从而更快的让学生学会这首歌曲。同时也可以将音乐元素融入到教学中,通过音乐的速度变化、旋律等向学生传达教师自己所想表达的内容,例如在教学的不同环节编配出相应的音乐旋律,例如在组织学生坐好的时候,就可以用“so so so| do-|| ”提醒学生,如果是友好提示,那么就用高音区弹奏,如果课堂纪律不好,强调纪律则用低音区,通过这样含蓄的方式向学生表达教师的意思,凸显出音乐课堂的不同,进而引发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乐于配合教师所下达的指令,从而继续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信息手段,让音乐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将学生带入到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里面,进而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音乐教师需要为学生创建利于学习的学习情境和氛围,利用趣味的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巨大魅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进而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实现音乐教学的顺利进行,并提高其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美云.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 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1:89.

篇6

一、流行音乐的学习方法

流行音乐的学习主要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进行。一种是独立练习,通常发生在家里。它包括训练音乐听觉,从对乐器的练习到拷贝唱片音乐、自由模仿、即兴表演和作曲。另一种练习主要发生在群体中,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指引,以及通过观察、模仿同龄人、与同龄人交谈等方式进行的无意识学习。

无论是独立学习还是群体学习,学习者在听力、表演、即兴演奏、乐曲创作等方面均浑然一体。所有上述相关的音乐学习活动都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其取得的良好效果也已经得到证实。通过这些训练,学生们能相对提高听力、即兴表演、创作乐曲以及对音乐理论的理解力,并表现出了合作、责任、承诺等良好的个人品质。他们较多地重视音乐感觉而不是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尊重各种类型的音乐(包括古典音乐),并在创作动机和音乐欣赏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平。

这种音乐学习方式不同于普通的课堂教学,其区别主要包括以下的方面:

根据个人的选择和爱好学习熟悉的音乐,以区别于被动地学习新的、不熟悉的音乐。

以模仿音乐作为音乐传播和获得技巧的主要听力方式,区别于靠乐谱记录,以及文字或口头的教学与练习。

自学和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以区别于在家长的监督、指导下对书本课程的学习。

在没有计划的方式下,因为爱好音乐而学习技巧和知识,而不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综合提高听力、演奏、即兴表演和作曲的能力,而不是让彼此之间的差距增大。

二、当前的研究项目

这项研究最初选择了伦敦市区中心的一所学校,为时六周。之后,在伦敦西区的三个学校也进行了实验,大约持续一个学期。在写作论文这段时间,我还收集和分析了在哈福德郡进行的第三项研究数据。在每所学校重点观察十三四岁的学生,四个有经验的音乐学校的校长和两名年轻的音乐教师参与了这次实验。这项工作主要研究学生们的学习行为,并从他们的实习笔记、声音和影音记录、对老师和学生的采访以及老师们在课堂上的观察中寻找需要的数据。

(一)课题的第一阶段

首先,让学生们选择他们喜欢的音乐带到课堂上。一点不吃惊,学生满怀热情地带来了大量的CD,均曾经或现在是美国每周流行音乐排行榜前40首的歌曲。课题是由简短讨论音乐家们如何学习音乐开始的。非常有趣,结果表明四个学校的学生在过去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听唱片和模仿唱片这种非正式的方式学习音乐。

把学生分成组,每组2―7人。能和朋友们在一起交流是学习流行音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他们被给予最大程度上的自由练习。共有四个学校的22组学生参与了这次实验,每一组都带了CD和CD机,在没有任何老师指导下花一节课的时间(有一个学校是50分钟一节课,有一个学校是90分钟一节课)去学唱、模仿他们自选的歌曲。通过观察,我和老师们都认为所有组都完成了任务,他们花时间去听,讨论歌曲的特点和歌曲的类型、解决遇到的困难、商量谁去弹奏哪种乐器。

选择完歌曲后,每一组成员又去选择各种乐器,如:电吉他、键盘、钟琴等,然后开始“扒带子”。音乐教师和我都非常清楚,除非他们提出让我们指导,否则我们不会教他们,这个阶段持续了3到6次课。

这些十三四岁的学生带着CD、CD机、一套乐器,以他们认为可行的办法去学习歌曲的结果会是怎样。但是,结果让我们很满意。几乎所有的小组似乎比原来更有学习热情。而且,尽管没有老师的指导,他们也基本上完成了学习任务。

最有兴趣的数据是声音记录和学生的交谈,其中的一个例子是由5个男孩组成的小组上第3次课时的记录。因为上课的时候,老师不在现场,该小组的同学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学习的过程被作了记录(他们后来同意了在研究中使用这次记录)。

在记录的早期,男孩们制作的音乐像是杂乱的噪音。最后,他们通过共同努力,完成了任务。在课程结束的时候,他们给班级的其他同学表演,鼓的敲击类似爵士风格,乐曲前奏结束时加入了钹的声音。接着,吉他弹奏主旋律音符。当乐曲再次出现钹的声音时,钢琴和吉他齐奏主旋律。除了偶尔在段落的连接处作适当的休止外,打击乐始终贯穿整个乐曲。

在弹奏时学生们充满了活力,但他们表情非常严肃。演奏结束后,同学们自发地鼓起掌来,这是对他们极大的表扬。音乐校长低声说:“非常令人难忘、确实非常令人难忘。”下课后,班级的音乐老师说:“当小组表演时,全班同学确实比原来上音乐课时更仔细,更聚精会神。”我不能肯定每节课都那么成功,但是4个班级的学生表演结束之时,真是值得庆祝的时刻。

从表面的混乱到组织乐队,一直到最后的庆祝,学生们的学习是如,何进展的呢?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问题都出现了,现在我选择其中两个予以介绍:

一是关心拍子、结构和音符。在模仿音乐的时候,几组的学生都使用打击乐器合着节拍为乐曲伴奏。举个例子,如五个女孩试图弹奏詹尼弗・洛佩兹的歌曲《爱情非卖品》歌唱旋律的节奏。这其中有一点值得讨论,就是鼓是否应该敲击拍子。第二乐段,明显的节奏出现后又消失了,接下来类似摇滚的节奏出现了。在第三乐段的结尾,鼓手弹奏的摇滚拍子里偶尔伴有哈巴捏拉的节奏。她们极富感情地弹奏整首歌曲,在划分段落的地方弱奏,在部分则使用了钹。

鼓的运用自然地成了结构划分的方法,这种处理顺理成章,不用专门教,他们就可以运用。这里提出了几个问题,包括学生在类似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更倾向辨识演奏法、旋律、拍子和乐曲结构的关系。

二是关注整体技巧和过程的理解。在若干组中,开始阶段学生们可以共同很好地在规定时间内弹奏、唱歌,但是后来他们的演奏就不合拍了,甚至整首歌的演奏或演唱都不合拍。他们却好像没注意到任何错误,并继续演奏。

在那种情况下,老师会感觉到他们的演奏越

来越糟糕,一点也没有进步,因此就想帮助他们改正过来。然而,在提供建议之前应该花更多的时间观察,而不是仅仅教授他们正确的方法。事实确实如此,我和校长曾在此状况下,忍不住去帮助他们,却没有成功。相反,该小组同学经过我们的帮助后反而更加不合拍了。这清楚地表明,我们的干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到了下一节课,他们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完美地完成了演奏。我有其他几组的声音记录,都是类似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又遇到了问题:是否学生的进步会比较顺利地进行下去?是否我们的帮助是有意义的?

(二)学生的观点

在伦敦东部的三所学校活动结束后,我采访了一个小组,以了解他们在活动中怎样互相合作。在此,我谈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遇到困难时,他们真实的想法是什么?总的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认为学习是很快乐的事情。不过,也有的学生说如果得到老师的帮助,感觉会更好。然而,至少有一半的人认为,没有老师教是有益处的。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你自己可以学得更多;你能实验;没有人告诉你是错的;我们在测试和错误中学习知识……,从你所犯的错误中学习。”

同学们建议,可以在其他课程中做类似的尝试。有些学生说,理想的学习状态应该是当他们需要帮助时老师才给予他们帮助。研究参与者阿蒂姆波拉喜欢这种尝试,他说:“我认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尽量自己解决困难,如果我们解决不了,老师再帮助我们。”

其二,我问那些学生:“自从你们开始参加这个课题,你们听音乐的方式和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比如现在怎么看待美国每周流行音乐排行榜?”有的学生看起来茫然,并摇头表示无区别。有的同学很肯定地表示经过训练后,欣赏音乐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以下是他们表述的观点:

纳塔利说:“我认为自己变了,最近我听音乐的时候,更喜欢关注节奏。”

沙伦说:“说实话,我现在更多地是注意乐器的演奏。”

埃利:“我原来比较注意歌词,现在更关注节拍、节奏……我现在很少注意歌词。”

(三)课题的第二阶段

课题第二阶段仅在伦敦东部的三个学校持续了3到4次课时。学生们主要的学习任务是从CD上拷贝音乐。不过,学生们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更多的帮助。把他们选择的歌曲分为长度1分20秒的音乐片段,每个片段都截取歌曲中一个简单的乐句进行重复。

乐曲是早期爵士乐中的一段(乐器版本),伴随着一段高水准的四个和弦的反复循环,所以它很适合学生模仿。第一个音乐片段只有三个音符的运动,非常容易模仿和演奏。曲子到后来,则难度逐渐增加。例如,有些音乐片段非常容易,但是结尾处却很复杂;有些音乐片段速度很快,而且包括持续的八分音符;有些音乐片段包括连续的八度跳跃;有些音乐片段则从弱拍进入等等。乐曲前面的乐段,可以由两个演奏者密切配合,他们每人演奏一个重复的乐段,其中一个演奏者用两只手,另一个用两个或三个手指。

我希望学生可以从第一阶段的自己选择歌曲、以自己的方式聆听和模仿状态,改变为可以接受更为复杂的由老师指定的歌曲。过去的时候,有些学生看到表格上所列歌曲均由老师决定,他们明显没有热情并开始抱怨。然而,当学生们自己组织乐队,把歌曲分成很多乐段,还能转换乐段使乐曲听起来更为流畅,并且也意识到可以更和谐地演奏乐曲时,这些抱怨的学生很快又有了热情。

有一位音乐学校的校长说:“这样的课程能把学生留在教室里,是很有意义的。”此外,在采访中,我问学生:“如果没有老师指导,你回到第一阶段,像原来那样模仿音乐,你认为你现在做得会更好点吗?”几乎所有学生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问他们是否喜欢重复相同的经历,答案也是肯定的。

三、一些“总体”想法

我把“总体”二字加了引号,是因为这个研究还要继续深入,现在还不能完全作出结论。以下,我提出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以待将来研究: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老师作为旁观者观察他们所犯的错误,有何益处、有何弊端?学生在错误的行为中可以学习知识吗?他们需要多少帮助?他们想要多少帮助?

(二)聆听和模仿音乐是学生们自主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吗?如果是,我们应该加强哪些方面?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怎么指导他们?

(三)个人选择音乐有多重要?其选择是否有所限制?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自由程度上?

(四)重复听音乐并且模仿音乐的练习,是提高还是降低了学生的能力?

(五)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们如何组织、如何协调?这使他们在个人和集体发展中获得了什么?

篇7

啦啦操虽然深受学生的欢迎,然而体育科教学中,它的动作复杂,队形变化较大,路线易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系列的情况,教师应该运用什么最有效的训练方法对啦啦操成套动作完成得准确和熟练,从而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呢?

1. 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啦啦操的动作要领及对音乐的感悟,做到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精气神上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啦啦操的兴趣

只要学生有兴趣就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这就是为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怎样教好啦啦操呢?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工具的作用,如在室内上课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播放啦啦操的视频和体育比赛中啦啦操队员热情奔放的啦啦操表演,让学生感受啦啦操给人带来的愉悦。

2. 生动的讲解和正确的示范

讲解是让学生明确目的,有助于学生注意老师示范时看清动作特点,形成正确的视觉表象。教师在教学中讲解应注意以精简为准则,注意内容的科学性,讲解的艺术性、技巧性以及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生动形象性。这样可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清晰的动态形象。反之,如果教师讲解多而示范少,学生会认为你太嗦产生反感,所以教师的讲解要简明扼要,尽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动作要领加以阐述,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动作表象的建立。

3. 因人施教

因人施教的目的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失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学生因各种原因导致运动能力、对音乐的感知度、动作的协调性和智力方面都有差异。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教师一教就会,但个别学生可能同样一个动作反复练习都难以掌握,甚至今天做得好好的明天就忘记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不能产生歧视心理,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和“一帮一”的教学方法。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4. 啦啦操的音乐节奏鲜明,乐段明显,节拍清晰,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振奋精神的效果

啦啦操动作与音乐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动作与音乐的配合是难点。所以教学啦啦操首先可以让学生多欣赏一些啦啦操的音乐片段,最好是和音乐教师配合,充分发挥音乐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5. 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全校啦啦操比赛

篇8

一、小学生音乐学习障碍及成因分析

1.识谱学习障碍

具有此类障碍的学生在识谱过程中,常常表现出看错、读错音符和节奏或者漏看表情术语、速度记号、力度记号等,小学生是否能很清楚地辨析两个相似节奏(视觉分辨能力),能否记住并演唱(奏)看到的相似节奏(视觉记忆能力),在识谱(唱、奏)过程中,脑、眼、耳、口、手能否很好地协调一致(身体―运动觉智能),能否具有坚韧性(自我认识智能)等等。这些才是小学生产生识谱障碍的深层次原因。

2.歌唱学习思维障碍

小学生的歌唱同样涉及到歌词、乐谱和情感三个方面的“语言要素”,当学生不能有效地利用“朗读”(歌词)、“表演”(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演唱歌曲)、“欣赏”(某首歌曲的典范录音)、“音乐阅历”(一定量的音乐感受)这些“语言智能”的基本元素等方式,来进一步理解、概括、分析或解释并记住教科书上的歌词内容,建构歌唱基础知识和概念的意义,从而感受歌曲情感以及对歌词、乐谱和情感因素进行反思时,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歌唱本身,从而产生歌唱思维障碍。

3.欣赏学习想象障碍

由于受“非音乐”因素的影响较多,小学生在音乐欣赏方面表现出来的障碍,属于问题解决障碍的一种。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的学习分类法,问题解决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不能很好地建构、组织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在提出问题建构模型提出假设归纳条件具体求解检验完善这样几个环节中的一个或几个上产生障碍。”

4.创作学习演绎推理障碍

小学生在音乐创作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演绎推理障碍,这是他们在从一般推到特殊或从特殊推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中所产生的障碍。例如要求小学生根据一些简单节奏创作符合某个特定情境的音乐片段时,他们需要归纳和推理某个特定情境音乐所需要的拍子、典型节奏型、乐音的走向等。但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归纳不出创作所需要的这些音乐要素。由此,我们在教小学生创作这类音乐片段时,常常会告诉他们:先根据情境要求列出几项音乐要素,然后再归纳并猜想、提出一个假设,最后通过演唱(奏)加以实践证明的方法。但是,有些学生往往会在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产生障碍,说明他们缺乏“不仅可以想象某个形体,还可以看到它周围的景象,或可以觉察它的本质属性”[5]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又是视觉――空间智能的主要特征。

5.器乐学习中对模型和关系的辨别障碍

小学生在竖笛、口风琴等器乐学习中,面对因不同调式而产生的多种指法,如果不仔细加以辨别、对比,就会认为每种指法都是非常困难的,并由此产生学习障碍。而事实上,每种指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小学生对此模型和关系的辨别错误与他们的自然观察者智能有关,因为“善于寻找机会观察、识别、接触和关注事物,能够根据物体特征进行分类,善于确定各成员间的关系或事物类别”,[6]正是自然观察者智能的主要特征。

二、消除小学生音乐学习障碍的策略研究与实践

1.培养其音乐语言智能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积极开展以识谱、歌唱、创作音乐小片段、主题演奏会等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语言智能。课堂上,对每一个音乐概念、技巧和知识点,都鼓励学生尝试用语言、符号、动作(律动、舞蹈)三种方式来加以表述和阐释,并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寻找最简洁、最有效的表述和记忆方式。这种讨论式教学的开展,可以使课堂产生激烈的辩论;而当学生在为捍卫自己的观点展开积极辩护时,无疑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激发好奇心。

2.加强音乐实践

(1)对音乐表演重新定位。我们赋予音乐表演“树立学生学习自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新功能。首先,在每次表演之前,教师都应该大胆鼓励,积极指导;而表演之后,要及时进行评价,指出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记录并及时更正,努力做到“事后100分”;其次,在设计每次表演时,要设计若干首教科书中及上一轮表演中错误率高、同时又经过教师指正的歌(乐)曲。这样,随着表演技巧的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也会慢慢上升。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表演会促使他们更多地去关注音乐、倾听音乐、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并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快乐”学习。(2)设定阶梯性目标。对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较大的器乐、音乐创作等知识点,阶梯性的学习目标,能让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并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完适合自己学习的目标。这种不需要特殊的、技巧复杂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逐步解决难点,而不会感到有沉重的负担。由此,他们能够感受到求知过程中的兴奋,体验到问题被解决、自我能力得到提高的满足感,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好音乐的信心。

3.构建开放的能力评价系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讲解了某个知识点、某种技能技巧后,部分学生无法通过音乐表现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如果音乐教师坚持要求他们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就有可能使他们产生学习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妨允许并引领学生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4.多途径提高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是一种心灵建构或回忆视觉影像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把我们看到的、想到的以及表现出的形象化信息,在脑海中整合成某种结构,并运用视觉方法组织思维。”

5.培养学生的身体―运动觉智能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肢体活动的方式感受学习内容,在活动中进行创意和想象,他们必将集中注意力,使音乐学习更加刺激和动态,从而增强记忆力。这样,原本一些难以理解和记忆的抽象内容,也会变得更容易学习了。

6.强化问题教学法,实现逻辑―数学智能的培养

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在音乐创作教学中,就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例如:(听音乐后)提出一个可以诱发适应回忆的问题:两段音乐有何关系?继续提出一个较为开放的问题:两段音乐有何音高关系?注意:这两个问题仅仅相差两个字,需要听觉比较能力、类比联想能力。给出各种与此类型音乐相似的模型,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判别是否为两段体结构并陈述理由。学生展开讨论,并利用已有知识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要求学生根据已给出的音乐模型建构一首包含两个乐段的音乐。

这样,通过一些层层相扣的问题,使学生对两段体结构的概念逐渐清晰、生动,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迅速激发想象、刺激思维、诱发行动。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互动,使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机会发展逻辑―数学智能。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1]王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平衡功能测定的病例对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19-20.

[2]董伟家.大学生学习障碍原因分析[J].中国校医,2003,4:68.

篇9

俄罗斯小学音乐课总共135课时,其中一年级33课时,二至四年级分别是34课时。以下对《俄罗斯普通教育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的单元、主题及课时情况进行概述。

1.一年级音乐教学大纲(33课时)

第一单元:音乐围绕在我们身边(16课时)。包括:“缪斯永远跟我在一起”、“缪斯的环舞”、“乐声四处飘荡”、“旋律是音乐之魂”、“秋天的音乐”、“音乐基础知识”、“俄罗斯民间壮士歌选曲”、“音乐可以表达思想和情感”、“圣诞节音乐”、“音乐剧”、“芭蕾舞剧”等内容。

第二单元:音乐与你(17课时)。包括:“生你养你的故乡”、“诗人、画家和作曲家”、“清晨之歌”、“傍晚之歌”、“作曲家人物谱”、“表演俄罗斯民间童话‘凶恶的老妖婆’”、“缪斯不曾沉默”、“各种不同的乐器”、“母亲的节日”、“根据阿尔及利亚童话改编的音画‘神奇的诗琴’”、“马戏团里的音乐”、“音乐童话:歌声荡漾的房屋”、“世上最美好的事物”、“期末音乐会”等内容。

2.二年级音乐教学大纲(34课时)

第一单元:我的祖国俄罗斯(3课时)。包括:“旋律”、“我的祖国,我的俄罗斯,你好!”、“俄罗斯国歌”等。

第二单元:充满事件的一天(6课时)。包括:“乐器知识:钢琴”、“漫步观光:大自然与音乐”、“舞蹈:跳起来吧,跳起来……”、“音画练习:几首不同的进行曲”、“童话故事;摇篮曲;妈妈”。

第三单元:“歌唱俄罗斯犹如在圣殿祈祷”(5课时)。包括:“音画练习:洪亮悦耳的教堂钟声”、“神圣的古罗斯”、“祈祷”、“圣诞节快乐!新年之歌”。

第四单元:“燃烧吧,尽情地燃烧,不灭的火焰!”(4课时)。包括:“俄罗斯民间乐器、舞蹈、民歌”、“民间音乐,编写歌谣”、“告别冬天”、“迎接新春”。

第五单元:在音乐剧院(5课时)。包括:“童话故事”、“儿童音乐剧、歌剧、芭蕾舞剧”、“歌剧舞剧院、神奇的指挥棒”、“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场景音乐”。

第六单元:在音乐厅(5课时)。包括:“交响童话故事《彼得与狼》”、“图画展览会,音乐印象”、“永不衰竭的莫扎特音乐”、“《第40交响曲》序曲”。

第七单元:“为了成为音乐家,需要掌握一定的本领”(6课时)。包括:“神奇的七色小花;巴赫的管风琴音乐”、“大家都在运动之中,同路之歌”、“音乐教人们相互理解”、“神话故事,自然与音乐”、“我因忧伤而快乐”、“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旋律最终会枯竭吗?”

3.三年级音乐教学大纲(34课时)

第一单元:我的祖国俄罗斯(5课时)。包括:“旋律是音乐之魂”、“音画练习,自然与音乐(浪漫曲)”、“贺茨坎特《俄罗斯万岁!》”、“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歌剧《伊万·苏萨宁》选段”。

第二单元:充满事件的一天(4课时)。包括:“清晨之歌”、“音乐形象,每种声调里都有一个人物形象”、“‘儿童音乐’,游戏和玩具”。

第三单元:“歌唱俄罗斯犹如在圣殿祈祷”(4课时)。包括:“欢乐吧,玛利亚!欢乐吧,贞洁圣母玛利亚!”、“最古老的母爱之歌”、“柳花之歌,神圣的古罗斯”。

第四单元:“燃烧吧,尽情地燃烧,不灭的火焰!”(4课时)。包括:“古罗斯壮士歌”、“古罗斯歌手(博扬、萨德阔)”、“歌剧《雪姑娘》选曲”、“音画练习:辞冬迎春——欢乐的谢肉节”。

第五单元:在音乐剧院(歌剧、芭蕾舞剧音乐)(6课时)。包括:“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歌剧《俄尔甫斯与欧律狄克》”、“歌剧《雪姑娘》”、“大自然造就的好孩子;大自然蕴含着无数奇迹……林中漫步”、“芭蕾舞剧《睡美人》选段”、“现代音乐剧”。

第六单元:在音乐厅(6课时)。包括:“音乐比赛(音乐会)”、“乐器知识:长笛、小提琴”、“组曲《培尔·金特》选曲”、“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等。

第七单元:“为了成为音乐家,需要掌握一定的本领”(5课时)。包括:“音乐是个奇迹;强烈的节奏——爵士乐”、“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大自然的颂扬者——格里格、柴科夫斯基”、“赞美欢乐”等。

4.四年级音乐教学大纲(34课时)

第一单元:我的祖国俄罗斯(3课时)。包括:“旋律练习”、“音画练习,歌曲是怎样创作的?”、“我踏上茫茫雪原……欢乐的节日气氛充满俄罗斯!”

第二单元:“歌唱俄罗斯犹如在圣殿祈祷”(1课时)。包括:“神圣的古罗斯”、“勇士伊利亚·穆罗梅茨之歌”。

第三单元:充满事件的一天(5课时)。包括:“安宁、劳动和灵感之港湾”、“歌剧《苏丹王》片段”等。

第四单元:“燃烧吧,尽情地燃烧,不灭的火焰!”(2课时)。包括:“俄罗斯民族乐器知识”、“俄罗斯民乐团演奏的《充满魅力的音乐家》”等。

第五单元:在音乐厅(5课时)。包括:“乐器知识:小提琴、大提琴”、“大提琴与乐队《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图画展览会》选段”、“贝多芬《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片段”等。

第六单元:充满事件的一天(1课时)。包括:“冬天的早晨;冬天的傍晚”。

第七单元:在音乐剧院(6课时)。包括:“歌剧《伊万·苏萨宁》选段”、“歌剧《伊万·苏萨宁》林中场景音乐”、“歌剧《霍万斯基之乱》玛尔法唱段”、“芭蕾舞剧《天方夜谭》音乐片段”、“芭蕾舞剧《彼得鲁什卡》音乐片段”、“音乐喜剧”等。

第八单元:专门为小学最后一个学期设置,目的是为了复习和总结(11课时)。包括“为了成为音乐家,需要掌握一定的本领”、“歌唱俄罗斯犹如在圣殿祈祷”、“燃烧吧,尽情地燃烧,不灭的火焰!”、“为了成为音乐家,需要掌握一定的本领”等几个与前面重复的主题。(具体内容略)

三、音乐教学大纲对各

年级的要求

1.一年级

启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浓厚兴趣。

唤起学生对各种体裁音乐的反应,培养他们对各种音乐的评价能力。

使学生接受内容丰富、表现力强的音乐作品,并判断此类作品的情绪和风格特点。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使他们能够通过充满激情的语言、动作、姿势和面部表情说明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看法。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唱歌技巧和技艺(听觉与声带的配合,掌握齐唱、歌唱时的呼吸方法)以及富有表现力的唱歌技能。

培养学生以最简单的动作、优美的发声、改编等方法评价标题音乐作品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简单乐器演奏乐曲的技能。

使学生掌握领悟音乐语言的工具——音乐基础知识。

2.二年级

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类体裁的民间口传音乐(民谣、歌谣)、宗教音乐、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通过旋律和音乐形象,理解内容较为简单的音乐作品(歌曲、舞曲、进行曲)和内容较复杂的作品(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交响曲)。

帮助学生通过反复聆听、对比和改编等形式积累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音乐语言、音乐的自然属性、音乐展开的方法和音乐曲式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合唱(齐唱、无伴奏合唱、合唱、重唱)技巧和技能。

提升学生的演唱技能,以及利用简单的乐器演奏音乐作品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即兴音乐创作能力(独白、歌唱、节奏、乐器、舞蹈和文艺表演等)。

积累音乐基础知识,关于音乐作品、音乐家和演奏家方面的知识。

3.三年级

丰富学生对世界各民族、各种风格、不同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的认识;对俄罗斯作曲家与外国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和音乐特点进行对比。

通过了解风格各异的音乐作品(结构简单的作品与结构复杂的作品),加深和丰富音乐印象。

培养学生对形象特点较为复杂(与前两年学过的作品相比)的音乐作品的反应和评价能力。

完善学生对音乐活动三统一(作曲家、演唱者或演奏者、听众)的理解。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唱、重唱和独唱技能,使他们能够充满激情地演唱歌曲、即兴声乐表演、扩充歌唱曲目,使他们具有举办音乐会和公开演唱的能力。

完善学生对风格特点不同的音乐作品做出反应的技能,通过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达这种特点(演唱优美的练习曲)的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如指挥”的技能。

通过各种形式的儿童音乐活动,掌握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手段。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作才能。

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各种音乐艺术现象做出评价的能力。

4.四年级

通过聆听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民族和不同作曲学派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加深音乐印象。

通过对世界各民族音乐进行对比,挖掘俄罗斯音乐(民间音乐与艺术歌曲)的区别性特征。

培养学生在音乐形象基础上理解并接受音乐的能力,对音乐内容、曲式和音乐语言进行分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课堂上和课外听到的音乐作品做出独到的评价,发表个人对不同音乐作品的观点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经常在校外和家庭聆听音乐的习惯和欣赏艺术的需求。

培养学生在各种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充满激情地演唱或演奏音乐作品的技能。

培养学生进行艺术、音乐和美育方面的自修(唱盘收藏、书籍收藏、音像资料收藏)的习惯和能力,引导他们独立工作、独立完成作业并随时记录个人对某些音乐作品产生的印象。

增强学生对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文学、美术、电影、戏剧)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并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形象思维。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0

引言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处于l5一l8岁之间,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理解能力也不很强,行为自制力也比较差,缺乏专业学习的思想,这就给声乐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作为中职声乐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地创新,重视基础课程训练和舞台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中职声乐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声乐课程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安排在中职课程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开设声乐课程是中职学校音乐教学以及学生课外活动的需要。中职声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以下能力的音乐人才:一是能够胜任幼儿和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能力;二是具备学校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三是具备社会团体演艺人才的专业素质及道德素质等等。其次,开设声乐课程是参与社会音乐活动以及参加教学工作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学习声乐知识,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中职学生可以考虑到课外辅导机构进行声乐教学,这就为中职学生开辟了一条就业的途径。再次,开设声乐课程是进行多元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需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声乐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和表现,通过对乐曲的了解,学生可以干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比如,通过对民乐的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及审美素质等等。

二、中职声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2.1设立阶段训练目标,分阶段地进行训练

中职声乐教学需要设立阶段性目标,分阶段的展开训练,让全体学生掌握唱歌的基本要素。第一阶段是歌唱的发声训练。最关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喉咙的打开,常用的方法是半打哈欠加上叹气;二是歌唱时吸着唱,吸气时喉头打开状态最好,吸气的位置正好是歌唱的位置,可以边吸边唱;三是换声区要半声唱,先找到喉咙打开和吸着唱的感觉,遇到困难时轻轻让一下,等发声训练练熟练后,横隔膜再用力加气息,声音自然会很响亮。第二阶段是基本音阶训练。语音由元音和辅音构成,元音可以延长人的声音,念好、唱好元音就可以使歌声流畅。第三阶段是说话声与歌声的结合训练。说话声和歌声是有区别的,说话的气息较浅,咬字、吐字也较前、较浅,以口腔共鸣为主;而唱歌的气息则深,咬字、吐字都在靠近咽部的腔体里调整,使用全共鸣。学生在练习时要在正确念字的基础上美化元音,调整好口腔部位及共鸣状态,才能使歌声更加完美。第四阶段是加强学生的音乐片段训练能力。音乐片段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音高、调式、调性、音阶、等节本要素,可以提高学生的读谱能力,发展学生的内在的听觉音乐记忆力,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宝贵乐汇。

2.2激发学生歌唱欲望,培养声乐学习兴趣

在中职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首先,可以通过示范演唱激发学生歌唱的热情。一方面,教师范唱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反复地推敲研究范唱作品,体验作品当中蕴含的情感,用歌唱技能、技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利用榜样示范作用来带动学生的积极作用。可以多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多看,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感染力,还可以利用学生周围的好的榜样等等。其次,要营造良好唱歌的氛围。一方面,教师要握教学评价的语言艺术,对学生要多表扬和鼓励,唱得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唱得差也要进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在上课时要“解放”学生的身体,要肯定、鼓励、引导学生用身体语言来演唱。再次,声乐作品的难易程度要适当,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一要选择难度适当的作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自我学习的动力;二要选择学生熟知的、媒体热播的歌曲,学生对这类作品有整体的印象,更加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三要将通俗唱法和流行歌曲引入声乐课堂,这类歌曲音域适中、感情真挚、接近生活、易于模仿,可以从通俗唱法和流行唱法入手,通过对比、比较,讨论使学生认识不同唱法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2.3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倡导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在中职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倡导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首先,可以在课堂中可实行跨界唱法教学,同时演唱美声、民族、通俗等不同唱法的声乐作品。比如美声唱法要求学生在良好的基础上利用腔体共鸣,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演唱;而民族唱法发声靠前,声音明亮、甜美、清脆,注重外在表现力,学生掌握不同的唱法,可以更加适应基础音乐的教学。其次,可以采用大课、小组课以及个别课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对示范演唱的赏析,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还可以尝试户外教学,加强学生对作品意境的把握。再次,声乐教学中要与艺术实践相结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唱活动。通过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并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提高声乐学习的兴趣。

三、结论

随着中职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中职声乐教学也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无论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是为例实现教育目标,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声乐教学都具有及其重大的意义。广大中职声乐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中职声乐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11

一、主题引导法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欣赏曲目一般由二至三个乐章组成,各乐章都有鲜明的音乐主题,主题能够集中体现乐曲的音乐形象和思想感情。从这些篇幅不长的音乐主题入手,学生可以感悟到乐曲的基本特质和表现方式,如果带着这种感悟聆听全曲,有助于学生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如柴可夫斯基《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第一音乐主题是一曲毫无雕琢痕迹的民间歌谣,极富俄罗斯民族特色,恰如痛苦的啜泣。通过听赏这一主题音乐,学生很容易体味到音乐的质朴和伤感,进而在乐曲的不断变奏和发展中感悟到伟大的作曲家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二、中心引导法

小学生对于那些直接表现某种冲突的音乐作品很感兴趣,这类作品大多有一个中心内容。就像语文课中通过中心段落理解全文一样,音乐欣赏也可以从最具冲突性、戏剧性的乐段入手,首先领悟乐曲的中心内容,再在此基础上辐射性地感悟全曲的内涵。如海顿的《C大调第94交响曲》,作曲家在第二乐章开了一个小玩笑,第二乐章通常是交响乐中比较悠缓平稳的部分,他用八个小节营造了一个平静的主题,然后又重复一遍,突然,全乐队奏出最强烈的和弦,把人一下惊醒。听完全曲,学生不仅了解了交响曲的基本结构、感受到作曲家的创造才能和诙谐幽默,也能体会到音响强弱对于音乐表现的重要作用。

三、角色引导法

提供给少年儿童欣赏的乐曲,有些是带有多种角色的叙事性音乐作品,听赏这类乐曲,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辨析、体会不同音乐片段刻画的不同角色,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意境,同时了解不同音色乐器(或组合)的表现特点和作用。如欣赏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乐曲中各种乐器刻画了七个角色:1、长笛表现小鸟主题。2、双簧管在低音区呈示小猫主题。3、单簧管低音区呈示小鸭子主题。4、音色浑厚的大管表现老爷爷主题。5、三支圆号表达大灰狼主题。6、定音鼓急速的滚奏表现猎人开枪的主题。7、弦乐四重奏表现少先队员彼得的主题。作品基本上按作曲家撰写的旁白进行音乐表达,学生在不同角色的体验中饶有兴趣地受到音乐美的熏陶。

四、背景引导法

篇12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249-01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接触与了解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了解其不同的风格,并且,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民族音乐、喜爱民族音乐、提高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呢?教学中,笔者试着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舞蹈带进音乐课堂,借助舞蹈的肢体语言来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优美内涵的感悟,效果很好。

在几年的音乐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不高,主要是因为对民族音乐不太了解。因此,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学习民族音乐非常有必要,运用舞蹈来感受民族音乐,能有效地让学生体验音乐,在教学中应广泛运用。

一、了解民族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舞蹈的热爱

少数民族的歌、舞、服饰、器乐、文化等都是结合在一起的,要让学生爱上民族歌舞,首先要了解民族文化。例如,在教授《我是少年阿凡提》一课时,给学生讲解新疆的服饰、手鼓等与歌舞有关的文化,待学生的兴趣提升之后,再引入歌舞的教学。

二、了解课本里民族歌曲的种类,掌握舞蹈动作的要领

把课本里常出现的民族歌曲进行分类。例如,教学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雪莲花》,欣赏歌曲《新疆好》时,首先告诉学生,维吾尔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新疆一带,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论男女老少,都能随着优美的乐曲或清脆的手鼓节奏翩翩起舞。维吾尔族舞蹈热情奔放、开朗幽默、轻快抒情、动作优美,擅长头部和手腕的运用,通过移颈、翻腕、绕腕,加上眼神的巧妙配合,使民族色彩浓郁,别具一格。“微颤”是维吾尔族舞蹈中富有特色的动律;“旋转”在维吾尔族舞蹈中运用很多,它讲究快速、多姿;“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然后,教学生手型、叉腰、托帽位、敬礼位、跺地转腕、移颈动作,及“赛乃姆”的基本步法。最后,让学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从中感受到维吾尔族音乐和舞蹈的艺术风格。

蒙古族歌曲是小学音乐课本中出现最多的。蒙古族舞蹈动作的特点体现在肩、臂和腕上,肩部动作丰富、灵活、富有弹性;腕部动作主要是在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上提、下压手腕来带动整个手臂的舞动。头要稳,上身端庄,身体多为摆身、推身和靠身。做各种步伐时,双膝的屈伸要沉稳柔韧,双脚落地扎实,脚下稳重,强调下沉的力量。

还有藏族歌曲也是小学音乐课本中经常出现的。教学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欣赏乐曲《雪莲献北京》时,首先告诉学生,高原幅员辽阔,富饶美丽,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能歌善舞,具有悠久的歌舞传统。藏族舞蹈具有纯朴、健壮、豪放的特点。膝部的颤动和屈伸是舞蹈的动律,舞与歌密切配合,常常是边歌边舞。舞蹈的形式有“堆谐(踢踏舞)”“弦子”等,格调各有不同。“踢踏舞”的特点是节奏鲜明、轻快,情绪欢快,动作热情、奔放。舞蹈时,脚的动作较多,变化丰富,发出脚击地的节奏声响,上身动律松弛。“弦子”是优美、抒情的歌舞。动律松弛、柔美,长袖轻拂,多用撩袖、甩袖,动作圆润、流畅,舞姿舒展、细腻。然后,教学生“踢踏舞”的基本步法和“弦子舞”的基本步法。最后,让学生边歌边舞,从中感受藏族音乐和舞蹈节奏鲜明、纯朴、豪放的民族韵味。

维吾尔族、蒙古族和藏族的音乐应作为民族音乐的重点被教师熟知,而这些民族的基本舞蹈动作,教师也应该熟悉和掌握。

教材中还有傣族、朝鲜族歌曲,因为不是所有音乐教师都懂得这些民族的音乐及舞蹈,所以教师首先是把维吾尔族、蒙古族和藏族的舞蹈要领掌握好。

篇13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乐曲)教学目标:“运用图谱律动,细听海顿《‘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中主题A、变奏A1、A2及A4四个乐段,初步建立交响音乐思维。”[1]游老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的时候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中对音乐表现要素的要求:能够在感知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2]。这是将音乐表现要素放在首位思考,所以在教学目标中得以体现,而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环节的“灯塔”指导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方向。教学过程片段:分析第一乐段时,教师提出“重复演奏时音响力度的变化是怎样的[2]”问题。随即播放音乐,学生默唱“bang”加手势律动感受体验。引导学生感受b段音乐力度和音色重复变化为旋律增加的色彩与活力。安静聆听b段旋律,若学生没听清再放一次音乐,引导学生聆听,感受除了力度发生变化外还有什么新的变化。音乐是一种聆听尤为重要的艺术,游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音乐聆听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美妙。而声势律动伴随要素的变化可以辅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表现要素微小的变化对音乐表现力带来的影响。

(二)方法归纳提升

1.聆听法、比较法。聆听是欣赏音乐的基础。速度和力度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速度影响着音乐作品性格以及音乐表现形象。快的速度往往表现欢快、热闹、高兴、紧张、恐惧等情绪;慢的速度常常表现雄伟的形象以及优美、流畅、舒适、悲伤等情绪。强的力度会将作品的情绪感觉正向扩大一倍,比如一首欢快的乐曲,力度强就会增大热闹的感觉;悲伤的乐曲,力度强就会将悲伤的情绪予以加强,反之效果减弱。采用对比手段进行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速度、力度对音乐表现力带来的影响,效果明显。2.奥尔夫教学法———律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律动是吸收了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发展而来的。指一种伴有音乐伴奏的身体运动的教学法,有音乐伴奏、受音乐启发。”[3]音乐和动作相互配合,使身体富有乐感,能更有效地结合听觉感受音乐。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聆听音乐时,带动学生边律动边听音乐,感受速度与力度,逐渐让身体自然、直接地对音乐做出反应,增强对音乐美的体验。

二、节奏、节拍———奥尔夫、柯达伊教学法及指挥图示法

“节奏特指音的长短关系,节拍特指音的强弱关系,它们是音乐中密不可分的两个表现要素。”[4]

(一)案例分析

案例:《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5]教学目标:初步学习并了解塔吉克民族音乐典型的节奏和节拍特点,能够感受乐曲中丰富的情感变化(通过欣赏、聆听的方式)。这段表述指向节奏、节拍,音乐表现要素表述比较具体,音乐欣赏中聆听最主要,每个教学环节从音乐的聆听开始,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并了解塔吉克民族音乐特殊的节拍和典型的节奏。【难点】感受和体验塔吉克民族音乐特殊的节拍和典型的节奏。教学过程:复听音乐片段后,描述其中典型的节奏。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聆听发展学生的听觉,加入教师的设问引导,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通过音乐表现要素的引导,逐步完成感受塔吉克民族音乐风格的教学目标。左右手配合声势动作的方法,给出数字、数节拍(7/8拍)。通过1、2、3、1、2、1、2数字的不同组合形式引出塔吉克民族音乐中的经典节奏型,根据数字的变化读出节奏,随音乐手拍感受节奏。观察乐谱,聆听音乐,感受7/8拍的强弱规律(仔细聆听感受强弱规律)。通过视觉感受引导学生说出7/8拍的特殊节拍,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就违背了音乐的听觉基础,没有让学生感受到7/8拍,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缺乏音乐兴,没有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美。用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来感受节拍,符合音乐学科的审美规律。听完之后拍一拍,感受和体验共同进行,增强了对音乐的感知力。聆听舞蹈段落两段主题音乐时感受节拍和演奏音区的变化。(按照指挥图示挥拍、聆听)有针对性的聆听、加入指挥图示挥拍感受变化了的2/2节拍,通过简单的音乐实践活动参与到体验音乐要素中来。

(二)方法归纳提升

1.柯达伊节奏唱名法节奏唱名法,是给音符重新命名,用tatiri等简单的唱名来表示音的长短关系。避免传统教学中da的通用名读节奏,不易区分音的长短。将四分音符读为“ta”,八分音符读为“ti”,四个十六分音符读为“tir-itiri”等。这样多次练习后,面对丰富的节奏型,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快速认识节奏。2.指挥图示法指挥图示感受节拍、节奏,是用音乐的专属语言辅助体验音乐。节拍有其内在的基本规律,在随音乐挥指挥图示的过程中,有节拍的基本韵律在;同时加上聆听,可以把复杂的音乐理出头绪,让节奏和节拍共同出现在学生的音乐思维中,建立二元旋律概念。3.奥尔夫教学法———声势活动“声势是奥尔夫教学法中最独特的学习方式之一,用拍手、捻指、拍腿、跺脚等方式让身体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将身体变为一种乐器。”[6]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节奏,掌握基本节拍,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教师可以在音乐拓展环节让学生根据音乐作品,编创适合的声势动作进行展示。由于声势活动简单易操作,只要学生的活动符合节奏、节拍的特点,我们都应鼓励。

三、旋律、和声———聆听及分析综合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1]教学过程:连续提问:“①大家有没发现音乐中是否有重复演奏的乐段?②怎样重复的?③这两个乐段在重复时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吗?④什么原因使你感觉出不一样?”(采用律动方式:对照图形谱,用手随着音乐按照图形比画)教师用逐层推进的设问引导学生从音乐表现要素的角度向音乐的深层次挖掘,让学生自己感受音色发生的变化。先从感性的角度谈感受,再从理性的角度找到原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音色这种表现要素的作用,让人印象深刻。在欣赏变奏A1的时候,教师除了让学生跟随音乐画图形谱外,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聆听另一旋律,并提问:如果让你为这条旋律画一组线条在原有的图形谱中,你选择画在它的上面还是它的下面?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而且可以建立学生多声部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方法归纳提升

1.聆听、模唱法。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聆听法是欣赏音乐最主要的感受手段,不可替代。在聆听音乐前,老师创设一定的音乐氛围,抛出具有指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表现要素,感受、体验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聆听、模唱多次出现的主题旋律等。2.分析综合法。分析综合法,顾名思义有分析、有综合,但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是“综合—分析—再综合”的过程。学生在初次聆听音乐后,都会对音乐有一个简单的认识,那是一个整体的笼统的概念。通过教师的提问、追问、引导,加上细细的聆听、思考、讨论以及分解研究,最终再次综合而获得音乐感受。此方法在运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能通过引导、追问让学生关注音乐本体,分析、结论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不可由教师替代。

四、调式———比较及色彩联想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教学过程:钢琴演奏主题和变奏A2的对比聆听(降E音);加入低音旋律演奏。对比聆听有无降E音的感受,对比聆听加入低音旋律和声的音乐整体情绪效果。只改变音乐中的一个音,作品的情绪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会极大吸引学生的兴趣,认识调式调性这一音乐表现要素;仅仅改变一个音并加入低音旋律伴奏,就让音乐的整体情绪完全逆转,让学生觉得特别神奇!

(二)方法归纳提升

1.比较法。“比较法是老师为学生提供具有类比性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相同点及不同点,进而认识音乐事物,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7]在初中音乐教材中,有很多中国民族音乐都是具有标志性的音而构成其音乐风格的,比如苗族降三音、塔吉克族升五音,我们将变化音还原演示,再变化演示,让学生通过听觉对比感受哪一种是更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让学生在判断的过程中加深印象,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2.色彩联想法。调式大概分为大调式、小调式、各种中世纪调式及各种民族调式等。不同的调式音阶组成的音乐会给听众不同的感受。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生聆听音乐时,在大屏幕中出示两幅不同颜色的图片,让学生根据音乐选择出与音乐感觉相符的色彩画面。根据学生多年来的音乐感觉,他们是可以判断出哪种颜色比较合适的。此时,教师再追问为什么这样选择,引导学生找到音乐表现要素的作用。

五、音色———聆听及创造性活动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洲乐声———化装舞会》[8]教学目标:能听辨出《化装舞会》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特点。能用体态动作感受与表现主题二,初步了解手风琴音色与探戈风格相吻合,是演奏探戈主旋律的重要乐器。教学目标明确到具体的音乐表现要素上,目标的导向性及操作性就更强,它指导着课堂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不同主题根据不同音乐表现要素来进行课堂音乐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让课堂的教学行为更有效。教学过程:初听音乐,通过音色变化判断作品结构。教师在聆听前,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通过音乐表现要素———音色作为依据来判断《化装舞会》的结构。两次聆听第二主题B,体验旋律特点,分析节奏和音色的特点。教师用手风琴演奏第二乐段,让学生感受手风琴的音色特点,体会音色和情绪表达的关系。聆听是欣赏音乐的基础。通过主题B的两次聆听对比主题A的音乐,从旋律、节奏、音色三方面音乐表现要素进行分析,挖掘音乐表现要素与音乐情感表现的内在联系,感受音乐艺术美的魅力。教学过程片段:聆听、感受第一部分主题二速度、力度及情绪特点;感受、体验大管、双簧管音色的特点。这一部分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声势动作为主。声势动作是奥尔夫体系独特的活动之一,对于初中音乐课堂来讲非常适用,拍击不同的部位可以表示不同的音高,拍手、跺脚、拍拳等动作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便于学生感受乐器音色、速度、力度、节拍等音乐表现要素。声势又被称为演奏身体乐器的活动,非常易于被学生掌握并进行创编、设计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感受音乐的能力。

(二)方法归纳拓展

1.创造性活动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探索音响的课程。比如寻找生活中的音乐,根据音乐片段自制乐器等。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界或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非音乐性的声音。例如,敲击锅碗瓢盆的声音、狂风暴雨的声音、闹市车流的声音等。2.聆听法。用于常规性的歌曲及器乐曲中,主要在于聆听主唱的音色、聆听主奏乐器是什么,或者根据乐器的音色来判断音乐的结构。在对各种乐器、人声建立音乐概念后,提高音乐表现、创造能力。本文分析涉及的五个案例来源于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中五堂初中音乐欣赏课。对于课堂中音乐表现要素的运用方法,我们一定要对应着音乐作品反复聆听,基于对作品非常熟悉了解的基础上,找出这一作品标志性的表现要素来进行活动设计,如果泛泛体验,学生也不能真正体验到它的表现作用。任一音乐表现要素的作用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比如在分析《瑶族舞曲》作品结构时,就是以主奏乐器的音色为划分依据,曲式和音色不可分割。运用哪种方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表现力,需要老师开拓思维,不断探索。本文中多次强调聆听的重要性,所有的活动都基于聆听的基础,教师恰当的语言引导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做到,还需要老师在备课阶段多下功夫、研究作品。教学方法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的,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责任重大,让学生从音乐的角度了解音乐、爱音乐也爱音乐课,需要在课堂内外不断摸索、与时俱进,切实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游海涛.美妙的交响伴奏[M].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案例集(中学),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3]尹爱青.当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

[4]雍敦全.音乐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4.

[5]刘向真.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M].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案例集(中学)2014:1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