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风险识别机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摘要:资金市场上普遍存在着因供需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资金不合理配置(逆向选择)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借鉴Spence的信号传递模型,运用Bester的结论——抵押品数量可以充当甄别贷款项目风险的机制,构建了一个具有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特征的抵押品信号传递模型.内生化了贷款抵押品数量和银行贷款利率,分别讨论了银行风险中性和风险厌恶下混合均衡和分离均衡出现的几种情况,为银行提供了一种相对更高效率的识别企业风险的机制。
关键词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抵押品信号传递:企业风险识别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 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7-0107-07
收稿日期:2015 -03 -06
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中小企业融资信息平台建设与体制创新”(2012GGE27002)
作者简介:黄少安(1962 -),男,湖南邵阳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权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E-mail:shaoanhuang@ sdu. edu.cn
张帅(通讯作者)(1988 -),女,山东潍坊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研究。
一、引 言
中国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普遍困难的现象促使我们关注和研究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观察发现,在资金市场上,不仅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其他各类资金供需方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于是,资金供给方会对资金需求方保持警惕,从而提高贷款利率。而资金市场上的那些总体信贷风险较低的资金需求方不愿意承担过高的贷款利率,相反那些信贷风险比较高的融资者却比较愿意接受较高的贷款利率。根据逆向选择原理,在资金市场上“格雷欣法则”也会出现。因此,研究资金市场上一般化的资金供需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具有更大的意义。
国外的一些学者利用信贷配给模型解释了信息不对称能够导致资金市场失灵。Stiglitz和Weiss认为信贷市场上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产生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逆向选择又是产生信贷配给的根本原因。S-W模型证明由于存在逆向选择,银行会在一个低于竞争性均衡利率水平上对贷款申请者实施信贷配给,被配给出信贷市场的贷款申请者即使给出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贷款。Wette证明了在借款人风险中性的条件下,银行的抵押品要求同利率一样也可以成为信贷配给的内生机制,因为对于风险中性的借款人而言,抵押品要求的增加同样可能引起逆向选择,从而减少银行的期望收益。Bester利用Wette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考虑利率和抵押品要求的信贷配给模型,将抵押品和贷款利率同时充当银行分离贷款项目风险类型的甄别机制,即银行可以通过企业对抵押品数量和利率变动的反应敏感程度来分离高风险和低风险的贷款项目。
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有两种渠道:一种是信息优势方主动通过其可观察的行为把相关的不可观察的信息传递给信息劣势方;另一种是信息劣势方设计机制甄别拥有不同私人信息的信息优势方。Bester是从信息劣势方即银行的角度出发设计信息甄别机制,以便主动识别贷款项目的风险类型。但是,在现实中,银行没有动力设计信息甄别机制,因为这样会大大增加银行的贷款成本,因而需要设计一种低成本的市场机制来帮助银行识别企业风险。所以,在本文中我们将利用上文提到的第一种解决逆向选择的途径——信号传递机制。
信号传递模型源于Spence的研究成果,他在劳动力市场上设计一种市场机制——企业通过观察工人受教育程度来识别工人的生产力水平。由于具有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工人接受教育的边际成本不同,Spence发现专用教育作为传递工人不可观测的生产力水平信号,将出现如下均衡:高能力工人比低能力工人选择更多的教育,并且企业正确利用教育水平差异中包含的能力差异的信息。通过传递能够显示工人类型的信号,使劳动力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实现帕累托改进。
我们从Spence提出的劳动力市场信号传递模型中得到启发,运用其基本逻辑,在抵押贷款市场上设计类似的一种市场机制以帮助银行识别企业风险。在这个抵押贷款市场上的信号传递模型中,我们还要运用Bester的一个结论——抵押品数量也可以充当分离贷款项目风险类型的甄别机制——我们通过将企业提供抵押品所花费的成本非线性化,把企业愿意提供给银行的抵押品数量充当传递企业风险的信号机制,然后重点讨论该模型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其可能实现的均衡。
二、抵押品信息传递模型
1.假设银行风险中性的模型
本文首先构建银行风险中性假设下的抵押品信号传递模型,基本假设如下:
假设1:有一个完全竞争的抵押贷款市场。经济中存在大量同质的银行,由于银行业的内部竞争,所有银行不存在超额利润。
假设2:银行是风险中性的。
假设3:在这个抵押贷款市场上,银行贷款利率是市场化的,即银行可以自行设定贷款利率。
假设4:企业有足够的抵押品,或企业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他们想要提供的抵押品。
假设5: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签订契约前的信息不对称,即当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不了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假设经济中有大量同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是不同的。在这里,笔者把企业的风险定义为投资某一项目成功的概率,用t来表示。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假设该经济中只有两种风险类型企业:低风险型企业,用t1表示;高风险型企业,用t2表示。假设所有企业中,总有一定比重是低风险的或高风险的,用入表示低风险型企业的比重,λ=p(t=t1)∈(0,1)。假设企业现有一个投资项目,而且企业只能通过银行贷款来投资该项目。该项目的初始投资额为B.若企业投资项目成功则可获得净收益R,若投资项目失败则可获得净收益-B,若没有获得贷款则无法进行投资,获得净收益0。
Bester认为抵押品同利率一样也可以充当银行分离企业风险类型的甄别机制。我们运用Beste的这一思想并稍做改进,将抵押品内生化并作为企业的决策变量来充当信号机制。即两种不同风险类型的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可自由选择他们向银行提供的抵押品数量s,满足s∈[0,B]。银行观察到企业选择的抵押品数量s之后,再决定贷款利率i (s)。一般地,s和i(s)之间是反向替代关系。令风险类型为t的企业提供抵押品s所花费的成本由函数C(s,t)给出,该函数具有连续二阶偏导数,其中,所有的s>0,C(0,t)=0,Css(s,t)>0,C1(s,t)>0,Ct(s,t) <0且Ctt(t,t)<0(角标代表偏导数)。因此,根据上述对成本函数的假设,我们可以推导出:低风险型企业提供抵押品的单位成本和边际成本均较低,因此,其可能会发现,提供某种较多数量的抵押品而使贷款利率下降是值得的;而高风险型企业提供抵押品的成本较高,其可能不愿意为了利率的下降而提供较多数量的抵押品。所以,银行把企业选择提供的抵押品数量s作为传递企业风险类型
该模型的博弈树描述如图1所示。随机的自然行动(Nature)决定了一个企业是高风险型还是低风险型,企业根据它的风险类型选择想要提供的抵押品数量s (t),并作为信号传递给银行,银行再根据所观测到的抵押品信号确定贷款利率i (s),最后,企业决定接受贷款或不接受贷款。
式(1)即为推导出的银行最优策略函数,其图形如图2所示。随后,我们再讨论企业的最优策略,即企业选择的抵押品数量s (t)以及最终是否接受贷款。先研究企业对(s,i)组合的偏好,两种风险类型企业的无差异曲线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两条无差异曲线交叉,在交叉处,低风险型企业的无差异曲线具有较小的斜率(斜率为负)。同一组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靠近左下方,其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下面我们分别考察可能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均衡:分离均衡,两种风险类型的企业选择不同的抵押品数量:混合均衡,两种风险类型的企业选择相同的抵押品数量。
假设如果高风险型企业效用水平为0的无差异曲线如图5中的曲线4所示,那么高风险型企业一定会选择贷款,而且会表现出自己真实的风险水平,选择的抵押品数量为s(t2);低风险型企业也会选择贷款,而且也会表现出自己真实的风险水平,选择的抵押品数量为s(t1)。这是因为,如果高风险型企业选择不贷款时,其效用水平为0;如果高风险型企业选择贷款而且抵押品数量为s(t1)时,其效用水平小于0;如果高风险型企业选择贷款并且抵押品数量为s(t2)时,其效用水平大于0。冈此,高风险型企业的最优选择就是表现出自己真实的风险水平,选择的抵押品数量为s(t2)。同样地,可以得到低风险型企业的最优选择是抵押品数量为s(t1)。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分离均衡。
进而,我们将上述情况进一步扩展。假设政府给银行贷款利率规定了一个上限,如果银行与企业间达成的贷款利率高于这个上限,那么这笔借贷不允许发生。我们假设这个利率上限是公共信息。我们用图6来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分离均衡出现的情况。
当存在一个政府给出的贷款利率上限i时,在假设情况下,高风险型企业如果表现出自己真实的风险水平,即选择s(t2),根据政府的规定,这笔借贷是不允许发生的。因此,高风险型企业会比较两种情况下的效用水平,即其不接受贷款时的效用水平以及隐藏自己真实风险水平时的效用水平,然后做出决定。如图6所示,如果高风险型企业选择s(t1),那么其效用水平会小于0,因而高风险企业选择不接受贷款是理性的。低风险型企业仍会表现出自己真实的风险水平,选择s(t1),从而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亦出现了分离均衡。因此,笔者修正了图6,使分离均衡消失,由此得到了分离均衡不能出现的一种情况,如图7所示。
如图7所示,如果那么高风险型企业在比较不接受贷款和隐藏自己真实风险水平两种决策的效用水平时,会发现选择s(t1)获得的效用水平大于0,此时高风险型企业会选择冒充低风险型企业。低风险型企业的行为不变,仍选择s(t1)。在这种情况下,两种风险类型企业选择同样的抵押品信号,分离均衡不会出现。
分别把式(3)的两条直线描绘到S-i坐标系中,如图8所示。用图9分析混合均衡出现的情况。
如图9所示,假设s*=s1*。因为高风险型企业选择则s*=s1*时的效用水平会高于其不选择s*时最大的效用水平,所以高风险型企业会选择s+。同样,低风险型企业也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的抵押品s*,这样就出现了混合均衡。
2.假设银行风险厌恶的模型
一般来说,银行不是风险中性的,而是风险厌恶的。所以,我们放松银行风险中性的假设条件,讨论当银行风险厌恶时分离均衡出现的情况,并与银行风险中性假设下的分离均衡做比较分析。当银行是风险厌恶时,银行要求的期望利润等于无风险收益再加上一个风险升水,即E
具体信念函数赋值下银行的最优策略函数,如图11所示。同样地,我们重点比较银行在两种风险态度下分离均衡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如图12所示。
从图12中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在银行风险厌恶时,高风险型企业更容易选择不接受贷款,分离均衡更容易出现。因为在银行风险厌恶下,高风险型企业能够实现的最大的效用水平要低于在银行风险中性下其能够实现的最大的效用水平,也就是说,银行风险厌恶使得高风险型企业获得的效用水平更容易低于0,因此,高风险型企业也就更容易选择不贷款。因此,在银行风险厌恶时,该抵押品信号传递模型的分离均衡比银行风险中性时更容易实现。
三、结论及讨论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想要解决在资金市场上各类资金供需方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资金供给一方无法准确估计为资金需求一方融资的风险水平,从而产生逆向选择的结果。所以,本文构建了一个模型——抵押品信号传递模型,该模型运用了Spence在劳动力市场上构建的信号传递模型的基本逻辑,将企业提供的抵押品数量作为资金市场上传递风险的信号,模型把抵押品数量与银行贷款利率同时内生化,分别举例讨论了混合均衡和分离均衡出现的情况,为银行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地识别企业融资风险的市场机制。该模型还讨论并比较了风险中性和风险厌恶这两种银行风险态度下分离均衡出现的可能性:在银行风险厌恶时,该抵押品信号传递模型的分离均衡相比于银行风险中性时的分离均衡更容易实现,银行能够更轻松地识别企业的真实风险水平。而且在现实资金市场上中,一般来说资金供给一方的风险态度都是风险厌恶的,因此,本文构建的抵押品信号传递模型在现实中更具有实用性,资金供给一方可以高效地识别资金需求一方的真实的融资风险。这就是本文的现实意义。例如,可以用抵押品信号传递模型分析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中小企业来说,从大型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尤其困难,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型银行与中小企业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导致大型商业银行很难了解中小企业真实的风险水平,而且大型商业银行也没有动力去主动收集、甄别中小企业的真实信息。运用本文构建的抵押品信号传递模型分析该问题,可以发现银行能够花费极少甚至不花费成本就能甄别出中小企业的真实风险水平,如此,银行就有足够的动力为低风险类型的中小企业融资。
本文构建的模型是基于经典的信号传递模型,并综合了运用资金市场上信贷配给问题的研究成果,但是它在理论研究上也有所拓展和创新。目前研究资金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文献基本都是从信息劣势方的角度出发设计复杂的甄别机制来识别信息优势方的真实信息,但是本文构建的模型中不需要信息劣势方(即资金供给方)设计甄别机制,可以直接通过企业提供的抵押品的数量来判断信息优势方(即资金需求方)的风险类型。可以说,本文是通过使信息优势方主动传递真实信息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
参考文献:
[1]Stiglitz,J.E.,Weiss,A.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393-410.
[2]Wette,H.C.Collateral in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3,73(3):442-445.
[3]Bester,H. Screening Versus Rationing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 (4):850-855.
[4]Spence,M. Job Market Signaling[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87(3):355-374.
[5]Bester,H.The Role of Collateral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87,31(4):887-899.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124-02
1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我国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水平与英美发达国家相比,停留在较低的管理水平上,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缺乏对资本充足性的监管。由于金融衍生业务对信用要求非常高,所以资本的充足性巨鼎了能否积极开展金融衍生业务。但是目前,我国对金融衍生业务的资本充足性监管的强度还不够。在中国银监会2004年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第十三条中指出,“金融机构应根据本机构的经营目标、资本实力、管理能力和衍生产品的风险特征,确定能否从事衍生产品交易以及所从事的衍生产品交易品种和规模”,这与《巴塞尔协议》对衍生工具的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所提出的资本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巴塞尔协议》的资本要求提出,所有机构不管规模大小,都必须使用模型计算最低资本要求。由此可见,金融衍生业务在我国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必须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资本充足性的监管。
(2)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在我国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由于目前我国仍在使用传统的财务会计框架,但是金融衍生业务是从国外引进的新兴业务,属于表外业务,因此这一矛盾导致了我国对金融衍生产品信息披露的监管缺乏足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的力度。
(3)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我国金融机构在内部管理方式以及监管制度上并未实施切实可行的、有效的管理办法。例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五条和底时六条规定了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对金融衍生业务应该承担的监督和指导的责任,但是没有明确规定有效的问责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说明我国的金融机构缺乏对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的有效监督,内部的控制制度还有加强和完善的空间。
(4)缺乏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高级人才。 金融衍生工具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创新的行业,因此相应的监管者必须要有很高的素质,但是金融衍生品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现在的监管人员都还不具备足够的与金融衍生品相关的知识,同时还缺乏对金融衍生风险管理的经验。随着金融衍生品业务的日益发展,必须改善这个问题。
(5)缺乏行之有效的国际监管。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仅限于外资银行在我国国内的监管,但是与外资银行的母国联系非常少。而金融衍生市场具有开放性,所以金融衍生品就相应的具有跨国性的特种,同时,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渗透性和高杠杆率,导致了风险在金融市场的扩散和传播将会造成系统性的威胁。这种对外资银行监管缺乏母国支持的现状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日渐发展的趋势不相符。所以,对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实施有效的国际监管十分有必要。
2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管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第一步,主要任务就是识别市场主体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一般来说是根据经营活动的性质以及潜在事件及其产生的后果以及产生原因来检查风险。由于风险随时都存在,所以风险识别必须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市场主体主要通过风险识别来准确判明所承受的风险在性质上属于哪种类别。
2.1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
(1)从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特性上看,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造成的。标的资产的价格受到了经济政策、政治环境、供求关系、投资者人心理预期以及人为操纵等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信息披露存的局限性也是引发信用风险的原因之一。
(2)从宏观层面上看,全球金融的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产生,此外,各种新生的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出现,使得这些各式各样的工具变得越加难以区分。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在加快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速度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制定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的难度的难度。
(3)从微观上层面上看,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会导致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的产生,尤其与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是否健全有很大的关系,而能否严格执行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也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主要有风险爱好型和风险厌恶型。风险偏好型管理层热衷于投机,因此可能给企业带来风险;而风险厌恶型管理层通常会尽量避免从事投机业务而偏向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
2.2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表现
(1)金融衍生工具来源于基础商品,所以基础商品价值的变动会影响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因此,价格的变动给金融衍生工具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使得金融衍生工具比传统的金融工具更容易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波动的幅度也比传统市场还大,使得风险系数因此增加。
(2)金融衍生工具本身形成具有随机性,它的组合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不规则性,很难研究具体的操作模式,同时衍生工具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在任何金融衍生工具的基础上都可以衍生出新的工具。
(3)滥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杠杆导致交易风险增加。金融衍生工具以基础工具的价格为基础,交易的时不用把相关资产的价值全部付清,只需要缴纳一定的押金或者是保证金就能够得到相关资产权益,一直到到期日再对已经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结算。因此,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只需要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以实现交易。此外,风险交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杠杆性,因此在被广泛运用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风险,管理与监管的滞后性也会相应的导致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产生。除此之外,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健全,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监管体制不完备也是催生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原因。
3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范对策及预警机制
3.1 完善信息的披露,提高经营业务的透明度
公平竞争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表现在:所有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参与者都必须遵守一致的交易规则。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在合约签订之时,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就已经确定下来,而交易却要在未来某个时候完成,就使得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企业要根据金融衍生工具的这一特点来改革传统会计记账方法,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规则,以便管理层和用户可以较为全面的掌握风险情况,及时制定对策。
3.2 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体制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许多国家为了避免风险因而建立了政府监管机制、行业自律监管和交易所自我监管的监管机制。政府监管机构的权责是制定监管金融期货与期权市场法律法规。交易所、证券商协会等通过制定运作规则,规章来对衍生交易活动进行监管。这种稳固全面的监管结构可以实现对交易进行全程监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应当包括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识别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分析机制和风险报告机制。进行风险管理时首先要计算市场价值,与此同时应建立分层次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使其能够科学、系统地反映风险状况。
3.3 针对不同风险采取相应管理方法
(1)对于市场风险管理,应对超过交易主体所能承受的风险总规模的市场部分采取对冲措施或者头寸充足的方法。市场参与者可以试着采用更多的测量方法来度量市场风险。
(2)对于信用风险管理,市场交易主体需要根据对方的信用级别来确定每一个交易对手的信用,以此来决定交易量,从而减少风险。其次还可通过其他方式比来增加信用保障,如要求交易对手提供抵押、保证、支付保证金等方法。再次,机构应该对市场上交易的所有品种按照进行风险评估,才能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3)针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机构主要应该控制参与流动性较低的产品交易量,对于流动性较低的产品来说需要能够长期占用的资金,以免造成管理资金流动性风险,而应控制资金流动缺口的额度从而保证资金流通的平衡。
(4)对营运风险的管理。营运风险造成的损失可能会比其他风险更严重,因此营运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之一,但由于其潜在性,很多机构都忽视了其存在。首先,对于一些不可预见的事务所造成的营运风险的管理方法是通过人身与财产保险等方式转嫁出去,对于经营方面漏洞和失误所造成的风险则要减少操作上的失误。其次,机构还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紧对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专门人才的培养。再次,管理层要定期检查金融衍生工具的经营状况,核查其是否符合经营方针以及所承担的风险是否在承受的能力范围之内,若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则要及时中止。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迅速,衍生品种不断推陈出新,因此要提高对风险的敏感度以及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5)为避免法律风险,交易方应该先确保交易对手是否具有足够权力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活动,并且确保对手有法律依据履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并履行金融衍生品合约义务。此外,在合约条款中应明确的规定交易对手的抵押品或者保证金以在必要时弥补交易方的损失,并且清楚说明交易对手违约时应支付的罚金。这些工作在签订立合约之前就应该确保,以避免法律风险。
(6)建立合理的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预警机制,也就是把金融衍生工具所面临的风险分类,并根据各类风险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程度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并赋予相应的权重及衡量指标,于此同时,对不同阶段的风险指标界定风险级别,最后根据风险级别以及风险权重计算各种风险的大小、本机构所能承担的风险程度,然后制定相应的规避风险的措施,提高抗风险的能力。目前我国金融企业已经建立多个指标体系,但是却未建立关于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因此建议企业能够建立分层次的科学、系统的风险指标测试体系。此外,企业内部要防止风险在企业的子公司中迅速蔓延以及这些风险在企业内部的聚集。此外,建立资本充足率和偿付能力的预警机制,上市的企业则要对恶意收购进行检测,防止集团控制权的丧失。
3.4 加强国际监管与国际合作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定层级,但是由于其交易超出了政府超出了国界使得单一国家和地区无法对金融衍生产品实行有效的管理,因此不能全面控制风险,此外,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监管的国际合作相对落后,因此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国际监管与合作,已成为国际金融界势在必行的任务。
4 结语
综合前面所述,我们看到了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缺陷。金融衍生工具只需投入少量资金便可以进行巨额交易,这一特点必然会导致难以避免的投机行为,这种手段既可能带来高收益,也可能带来高风险,而金融的自由化使得风险更加集中因而变得更加难以控制,一旦操作出现了失误便会造成极大的损失,从而进一步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波动。通过分析近年来在金融衍生市场的一些列重大亏损事件,我们可以发现,监管制度和交易规则的不完善或者决策失误是引发风险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在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对风险的监管,在实践中完善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风险的监管手段、监管措施、监管方式和风险的预警机制,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避免过度投机。企业应该努力做到在增强企业盈利能力的同时,尽量减少风险的积累,并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使得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真正的服务于我国的企业。
参考文献
一、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非营利组织发展至今,一方面,对于公益慈善组织的定义、组织机构、组织程序和考察方式我国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对一些发展速度较快、发展趋势较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运营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严重影响了其会计信息披露。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捐赠者对所捐赠财产基本放弃了监督权,这就导致一些人员利用管理上的漏洞进行非法获利行为,“红十字基金会”“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事件的曝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完善非营利组织的法律规范十分必要。
(二)尚未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首先,我国还没有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这就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员工职责不明,由于绩效考核的混乱,管理者的不作为,使得努力工作与不努力工作的员工获得的报酬相同,这样容易导致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不能体会到自我的价值,降低其工作效率。其次,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视不够,不相容岗位不能分离,权力与责任不明确,导致整个组织管理的混乱,财务抗风险能力较差。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非营利组织甚至没有年度财务报告,或者有报告但是也没有经过任何审计。再次,慈善机构本身的内部组织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合理、有效的透明化的监督。当前在我国的慈善机构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岗位分工不明确,再加上缺少必要的监督,致使一些善款使用过于随意甚至私吞善款的现象屡屡发生。
(三)资金来源渠道有限。我国很多从事公共事业的非营利组织,如高校、医院等组织,其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随着这些组织发展速度的加快,如高校要建设新校区、医院要增加设备、房屋等,其运营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仅依靠财政拨款已不能满足其业务发展,需要进行多元化筹资。但目前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上,筹资管理工作薄弱,严重制约着组织的发展。
(四)财务信息不透明、不公开。目前,由于非营利组织财务透明度程度较差,对其通过募捐得到的资金,政府和社会各界不能通过恰当的途径进行了解,并对其财务状况进行监督。在一些相关事件曝光后,政府对非营利组织运行的工作流程做了相关的规定,但仍有一些非营利组织利用政府监管不到位、管理不规范以及制度上存在的漏洞获取利益,严重损害了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更有一些非营利组织消极对待相关法律的规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混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极大地降低了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程度,使得非营利组织筹集资金越来越困难,大大束缚了其发展。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的识别
(一)资金取得风险。
1.单一的筹资渠道。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政府资助和社会贡献,但是这两者由于其特有的性质,在资助能力方面都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政府芸钍艿降蹦旯家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如果经济形势不好,那么对非营利组织的资助必然会减少。同样,社会各界的资助也是不确定的,特别是在非营利组织形象受损、社会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度降低的情况下,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会受到严重影响。
2.贷款。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导致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一些组织不能够及时和充分地得到社会的捐助,因此非营利组织需要不断地寻找新的资金来源,贷款就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方式。但由于非营利组织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一旦所筹集到的资金不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并且不能及时偿还贷款的话,必然会影响到组织的正常运转。资金的筹集是整个组织运行的起源,因此要重视非营利组织的筹资风险,并进行合理地规避。
3.较低的自创收入。非营利组织为了弥补资金上的缺失,有时也会进行投资,但是非营利组织通过投资所获得的资金来源是非常少的。相比较而言,在一些发达的国家这种状况就很少发生,因其各项制度比较完善,这些国家的非营利组织通过投资所获得的资金来源几乎达到其运营资金的50%左右。
(二)资金支出风险。非营利组织的根本特性是为广大的社会人员服务,因此其所有权属于社会而不是资金的捐助者。捐助人因为不能享有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而常常放弃自己所拥有的监督权,捐助者在向非营利组织捐赠资金后,一般很少关心资金的具体流动状况,也不关注资金是如何使用的,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管制度,部分组织的负责人受利益驱动,会做出挪用善款的行为,增加资金支出的风险。
(三)资产增值风险。非营利组织进行资金增值的目的是为其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要获得资金的增值就必须考虑到所需要承担的风险。由于外界不可抗拒因素和非营利组织自身运营的缺陷导致的非营利组织的收益与预期的收益不符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称为非营利组织的投资风险。产生非营利组织投资风险的原因有:非营利组织的投资没有资金增值和偿还的压力,对投资的收益要求不高,内部缺少完善的、系统的决策机制和责任机制,不能确实有效地预测投资风险,应对风险的能力弱。同时也会受到投资方式、投资风险、投资回报率等因素的影响。一旦投资决策出现失误,可能会影响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上的信誉度,而且会给其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化解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控制制度。
1.完善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目前虽然一些法规也对非营利组织的相关方面进行了规定,比如组织如何进行登记,其所需要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和相对应的权利等。但是总体来说,相关制度、法律规定比较笼统,不便于实际操作。对此,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非营利组织在注册、审查和考核等方面规定,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税收、年度审计等方面做出专业性的特有的法律规定。
2.强化财务预算控制。对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预算管理,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在组织行动之前进行控制,组织运行过程中要加强控制,组织运行完成后要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控制。组织行动之前的控制就是指组织对其投资事项、对运转过程中的策划、对预算分析做出非常明确细致的表达,以防止出现长期的没有规律的运转,创建适应非营利组织成长需求的财务工作规范。在组织运行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指标来对组织的财务行为做出相应的评估,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实施分工合作机制,以此增加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度。组织运行完成后要依据其现实财务情况,对其各种不规范财务行为进行纠正,做到最大程度地减弱其在财务上面临的危机。
3.构建财务风险应急处理机制。非营利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建立健全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应急机制十分必要。财务预警体系的构建可以使非营利组织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预警即将发生的财务困难,以此来减少可预见的财务损失,同时使非营利组织筹集到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应,使非营利组织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强化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监管机制。
1.提高监管效力。为了完善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监管,首先必须制定完善的监管制度以规范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的和重大的信息能够及时地公开,而且对资金的筹集是很有必要的。其次,要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特点,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的优势监督非营利组织的运营。通过专业化的社会监督机构,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监督,促使非营利组织财务活动、财务状况公开,透明。与非营利组织有经济或者业务往来的部门,要通过审查来判断该组织是否正规。
2.加信息披露。非营利组织应该建立专业、透明的慈善运行模式,坚持将慈善信息向社会公开。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对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进行规范,以便于政府和公众对其进行资金资助时有据可依。
3.建立财务风险基金。创建财务风险基金可以对突发的财务危机进行控制。财务风险基金不仅可以以一定的比率从筹集到的资金中提取,还可以从投资利润中按照应急情况及时准备资金,由于使用的时间方式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基金的提取应限定一定的额度。当非营利组织发生财务风险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财务风险应急机制的创建不仅能够及时解决突发的财务风险,而且还可以迅速稳定混乱的管理秩序,第一时间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J
参考文献:
[1]程昔武,纪纲.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机制:一个理论框架[J].财经研究,2008,(4).
[2]周亚荣.非营利组织相关审计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07,(9).
随着现代社会快速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模式不断的推进,企业的经营管理面对着十分大的不确定性,企业进入了以风险识别为导向的管理时期。在基于风险识别为导向的管理时期,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的控制管理,实施有效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控制管理模式,使风险识别在财务收支审计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这样才能够使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进而促使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由此可见,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管理模式,对于企业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以企业构建基于风险识别为导向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为中心,对企业应当如何构建基于风险识别为导向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展开相关的论述。
一、构建合理有效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的一些建议
由于现阶段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就需要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加强内部的控制管理,这样才能够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使得企业能够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下面就如何在企业内部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提出一些建议。
1.提高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意识
提高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意识,是在企业内部构建合理有效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的第一步。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意识呢?
首先,作为企业自身来说,在企业进行重大的决策时,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应当积极的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够使企业的重大决策结果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得到保障。一些企业仅仅将内部的审计部门作为内部控制监管的一个部门,拒绝内部的审计部门参与到企业的重要决策中,这就使得内部的审计部门对企业中的重要决策的产生的过程都不了解,从而使企业重大决策结果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得不到保障。同时,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也难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的问题,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难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企业应当重视内部的审计部门,将内部的审计部门纳入企业重要的管理部门中,并对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中的审计工作人员实行绩效评价考核,对于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中工作人员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对于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中工作人员未能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而导致企业受损的,给予一定形式的惩罚。这样才能够提高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意识,促使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构建合理有效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
其次,作为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说,应当以提高自身的绩效评价意识,并积极的参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的相关活动,促使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进而使企业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的管理者应当以身作则,带领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提高自身的绩效评价意识并,促使企业构建合理有效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促使企业在未来社会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企业要想构建合理有效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只有先提高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意识,才能够促使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构建的更加合理,才能够促使企业在未来社会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2.建立健全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要想构建合理的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除了要提高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意识外,还应当建立健全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体系,那么应当如何建立健全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呢?
第一,使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制度完善
完善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制度,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进行详细的职责分工,确保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中各个岗位之间的职责分明。在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中一些岗位之间存在着不相容的问题,但是由于一些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较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度在企业中难以真正的体现,一人多职务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就会导致职责不清,使得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效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只有明确些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中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使职责不相容制度在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中得以体现,才能够促使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制度日趋完善,为构建合理的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加强交流
除了应当完善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制度外,还应当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但是一些企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业务沟通程序,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的管理较为分散,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从而导致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体系难以得到合理的构建。加强企业中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健全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合理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这样才能够促使企业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3.使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的监管体制日益完善
要想完善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的监管体制,应当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监管着手。首先,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的监管。一些企业对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效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控制,就会使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中工作人员的效率难以得到提升,严重的就会导致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一些企业未将财务内部收支审计工作纳入相关的考评中,就会使企业构建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效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完善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的监管体制,应当在企业的内部构建合理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这样才能够使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依照规章进行相应的工作,从而提高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部门的管理效率,减少现象的发生,进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促使企业在未来社会中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其次,作为企业外部的监管部门,审计部门应当除了重视企业内部的资金收支情况外,还应当重视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的相关情况。只有企业外部的审计部门也参与到企业的审计监管中,才能够促使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中工作人员提高自我意识,才能够使企业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的监管体制日益完善,才能够构建合理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促使企业在未来社会中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结束语
企业要想获得健康长远的发展就应当构建合理的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加强管理。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如何构建基于风险识别为导向的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只有构建合理的企业财务内部收支审计绩效评价模式,才能够促使企业在未来社会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菊清.在财务收支审计中风险识别的相关应用[J].中国证券期货,2010,(11)
[2]边永玲.风险识别在财务收支审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2010,(7)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主要类型
(一)外部风险
1.宏观经济风险。宏观经济风险对于每个房地产投资企业都是不可幸免的。譬如说,当经济衰退,处于低速消沉时,社会对消费的需求也会大幅度减缩,这其中当然包括房地产。更有甚者,每当经济陷于低谷,消费减缩时,受冲击最大的往往是如汽车、房地产之类的长线耐用消费品,这时人们会修正在经济景气时制订的消费计划,推迟或干脆取消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社会风尚如此,造成房地产市场一时供大于求,房屋价格亦连连下跌。
2.财政利率风险。财政利率风险多来自于利率波动的影响,因为很多人买房并不是全额付款,一般都会利用杠杆原则向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敖以解决一部分资金。假如贷款利率上升,投资人所需要负担的贷款利息就可能是楼价本身的价值,此种情形对于一些财力有限的投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加息有可能迫使他们放弃房地产。当然如银行收回抵押房地产可以得到贷出款项的话,则投资人无须再负担任何责任。然而,假如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低潮,银行在拍卖房地产时仍得不列足够的款项偿还抵押贷款时,则投资人仍需负一定责任。所以,投资者在策划置业计划和议价房地产时,必须把利率波动因素考虑进去。
3.市场风险。由于供求形势变化,引起市场竞争范围、竞争程度、竞争方式以及房地产市场性质、市场结构、市场发育等变化而导致的风险。市场风险是房地产市场价值跌落的一种可能性,主要来源于房地产供应的时间误差。譬如当房价因供应短缺而上升时,开发公司便会纷纷兴建楼宇,但由于建筑需要一定时间,故此虽然待建楼的总体规模已经超出供应需要,但短期内楼价仍然会持续上扬。近年来,建筑业技术日渐先进,所以造成房地产能迅速供应市场,直接缩短了地产循环的时间,也使得楼价波动变得更为频繁。
4.自然风险。由于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不可抗性(如地震、洪水、风暴、火灾等)以及土地的自然地理和技术经济特性带来的风险。
(二)内部风险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由于房地产投资经营上的失误(或其可能性),造成实际经营结果偏离预期望值的可能性;经营风险起源于投资内部问题和项目的经济环境情况,如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低,使用经营费用超过预计值,房屋空置率高,租金回笼等问题,都将使企业的营业收入小于预期值。经济环境可能不理想,对房地产的需求偏低,会产生比预期高的空置率。
2.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房地产投资者运用财务杠杆,在使用贷款的条件下,既扩大了投资的利润范围,同时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增加的营业收入不足以偿还债务的可能性。
房地产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所掌握信息不全、不准,投资决策草率。所依据的信息不够准确,或前期调研不细,对购买力及项目的销售前景预期过于乐观,都会导致在运用中出现与当初的估计有较大偏差。
宏观形势出现意想不到的不利变化,由此引发多种风险。这在近年的经济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表现为:一是前些年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诱发建材价格上涨,工程造价跟着上涨;二是货币发行政策和银行信贷政策。如银行紧缩银根对房地产商就意味着筹资或变现风险。三是房地产供求形势的变化。房地产供给严重不足的状况已成历史,现在的情况是供过于求,房价自然就要下降,销售难度增加,促销成本加大,期房销售几乎成为不可能。四是房地产政策及由此形成的大气候。如当前银行对房地产业的支持重点从“开发”变为“购买”,这不利于刚开发并需持续投入的房地产项目的开展。
发展商主观上对房地产市场供求形势,房地产政策,金融政策的理解、判断或把握上出现偏差。具体表现为:发展商过分相信自己的“感觉”,而实际上“感觉”错了或反了。如有的发展商过分地相信自己会容易地找到“下家”,将项目脱手,而实际并未如愿;有的发展商在决策上项目时只考虑、分析了一时的市场供求形势,而没把开发的周期因素考虑进去,结果供求关系“此一时彼一时”,或者对市场的估计及项目自身的优势的判断过于乐观,最终导致销售困难;还有的发展商过分相信自己的“道”(即通过“关系”拿到“好项目”的能力),而经营实力(开发实力、管理能力、行销能力)不足或较弱,项目运作中难于实现预期的经营业绩。
此外,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发生也是引发房地产开发中的工程建设风险的原因。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识别
如何正确估计和评价一宗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呢?通常的办法是计算投资风险率,其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采用国际房地产投资业常用的三个指标来识别
1.投资房地产的营业率。一切能够带来收入的房地产都必然发生经营费用。以利润来维持其赚钱的能力。营业率被用来判定投资报告的净营业收入是否具有现实性。计算公式为:
营业率=年营业总费用/年计划总收入
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新公寓楼营业率在38%―40%之间是可行的。办公楼、商业楼有不同的营业率。营业率太低说明投资方案中有些成本费用没有考虑。太高则说明管理不善。太低或太高都说明风险太大。
2.偿债收益比。营业净收入是扣除所有成本费后的收入,是偿还债务资金的基本来源。它和偿债责任的比率反映了借款人偿还贷款的能力。
偿债收益比=营业净收入/要求的年偿债额
偿债收益比数值越小,该项借款投资的风险越大;反之,则风险越小。住宅资产的偿债收益比一般要求超过1:2才被认为是安全的。
3.保本占用率。保本占用率是计算房地产安全性的另一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保本占用率=(年营业总费用+要求的年偿债额)/年计划总收入
保本占用率越高,投资风险越大。可以接受的住宅资产的保本占用率一般为85%-90%。
(二)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方法
由于风险度量涉及到房地产投资项目可能结果的概率分布,因而可以采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作为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识别方法。这里的投资结果主要是指房地产投资的报酬回报率。而报酬回报率的概率分布的取得很不容易。虽然可以作市场调查,有已开发项目的资料,可以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分布或其估计,甚至通过统计检验,但其结果只能在相对意义上代表拟开发项目的概率分布。这是因为各个房地产项目之间的差异较大,有时相距十几米的位置,即使其它条件都相同,投资的报酬回报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将抽样调查的方法与主观概率判断结合而确定出房地产项目投资的报酬回报率的概率分布是实际工作者常用的方法。
但如果某一房地产项目投资的报酬回报率的可能结果有几种,每一种可能的结果为xi其出现的概率为Pi,则其数学期望为:
如果投资者将投资报酬率的预期结果取为数学期望是合符情理的。因为在统计的意义上真实的投资报酬率出现在数学期望左右的概率最大。那么此标准差就描述了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平均”变动程度,因此可作为一种风险的度量。标准差越大,风险越大,标准差越小,风险越小。用标准差度量投资风险的优点是概念比较清楚直观,可以借用成熟的数理统计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在降低投资风险的投资组合理论中,这一度量有出色的表现。其缺点是准确的概率分市Pi不易找出。考虑到相同的标准差,对于期望值不同的投资项目,它所表达的影响程度或对投资者的损害程度,也即风险大小,应该是不同的。期望值大时,风险应小些,期望值小时,风险应大些。所以人们更喜欢用变异系数来度量风险:
R=б/E
怎样的R值是小(大)风险,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性格有关。但R接近1的风险,通常是投资者不愿接受的风险。R>1的风险,是很多投资者不能忍受的风险。也可以用Δ=E-б这一绝对数来度量风险。Δ<o是投资者不愿接受,甚至是使投资者招致破产的风险。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控制
在房地产投资活动中.投资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对于所有的房地产投资者都是一样的。投资风险的控制即在于能及时的发现或预测到这种风险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缓和、减轻、控制这种风险,减少投资者预期收益的损失可能性。
控制风险的基本思想是对某种损失的可能性进行调整、进而最大程度降低这种可能性的主要方法有:
(一)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分析以作出科学的项目决策
风险是指在投资经营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减少这种不确定性,从而减少这种偏离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市场调查,获得尽可能详尽的信息,把不确定性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较好地控制房地产投资过程中的风险。通过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和趋势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从中选择社会最需要的并能够取得较大收益的投资项目,这部分工作可以由投资者自己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查,也可委托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
(二)在预期收益相同的情况下投资风险较小的房地产项目
房地产投资项目种类较多,它们的风险度大小不一。有的风险度较大,可能遭遇的不确定性也较高,而有些投资项目的风险度较小,选择风险小的投资项目可以使投资收益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三)以合理组织融资形式进行滚动开发
房地产投资需要量大,必须以一定的形式筹措资金,以满足需要。房地产融资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筹集开发资金。通过预售开发的商品房和卖楼花,从客户那里筹集房地产开发所需资金。利用已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到银行获得抵押贷款。组建股份公司,申请成为上市公司。从股票市场上融资。各房地产开发公司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的融资形式,以便迅速、大量、低成本地融入资金,投入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公司不但要掌握融资技巧;而且还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比如在投资项目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运用多种手段,促使施工单位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周期。房地产企业还要增收节支、提高劳动效率,减少经营管理费用,以保证所投入的资金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通过多项投资组合及多种经营分散风险
不同投资项目的风险、收益等因素也是不同的,所以,实行多项目投资组合可以获得比所有投资集中于一个项目上更稳定的收益:当然,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不能太强,否则就无法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
(五)通过加强资产管理来控制风险
一个投资项目能否达到预期的收益水平,管理人员是最为重要的关键因素。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而提高管理水平,可以提高对市场的可预测性,降低不确定性,可以更有效地使用资产,减少经营费用,降低空置率,提高收益水平,进而降低和控制风险。
关键词 :企业财务;风险;识别;内部控制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世界潮流,我国的经济也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新型企业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对财务工作的管理也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对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要求。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就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从各个方面降低企业在经营中的风险。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
(一)企业财务风险概念
企业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在市场经济运作中会有各种无法预料或不确定的难以控制的因素,会导致企业自身预期的经营成果与实际结果有偏差,加大了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常见企业财务风险类型
1.筹资环节的风险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筹集,企业通过直接吸引投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与此同时,企业还需偿还贷款、支付股利、利息和其他筹集资金的费用,在理想的情况下,只要企业有正确的决策及有效的管理,那么就可以达成企业经营的目标。但实际上,市场情况复杂多变,随时会造成企业决策失误,从而影响企业筹集资金的实际效益,出现筹资的风险。
2.投资环节的风险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投资,既包括加强企业基础的经营资产、建造厂房、购买设备、购买材料、燃料等对内投资;又包括企业投资于其他企业的股票或债券等对外投资。不管是企业的内部投资还是企业对外投资,两者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在投资过程中,投资的时间跨度大,企业以现有的有限资金来获取未来的不确定的收益,存在着较大的投资风险。
3.经营环节的风险
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组织,只有企业产品成功销售出去才能取得收入,收回前期投资的资金。在这一过程中,受企业决策、技术水平、管理操作以及具体经营方式和市场变化等多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有可能造成企业账目失控,部分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按期收回,这将严重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及安全,导致经营过程中出现巨大的风险。
4.分配环节的风险
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获取的利润在按国家的规定缴纳相应的税款后可以自主分配,即安排所得盈利中有多少比例发放给股东股利,有多少用于弥补上期亏损、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以便扩大基本设施和改善员工的福利待遇,又有多大的比例用作企业长远发展的资本,以便获取更大的利益,这就形成了公司股利分配政策。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企业收益分配环节和企业的后续经营产生了不平衡,就导致了收益分配风险的产生。
二、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大生产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将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多变的宏观环境。无论是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还是实现企业的阶段性目标,企业的经济效益都会随着宏观经济发展周期、市场经济变化、物价水平等客观的经济因素变化而变化。另外,国家经济政策影响着利率水平、消费信贷、税收率利等,这些政策的变动导致了企业持有资本的变动,带来了企业财务收支的不确定性。
(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完善
随着企业现代化的进程,对企业的内部组织机构的构建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只有有一个科学的、相互制约的内部组织机构才能保障企业的高效运转。中国大部分的企业结构较为单一,信息传递较为闭塞,企业主要由少数人做出决策,缺乏合理的组织结构,投资人的决策直接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一旦投资决策发生失误,那么将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
(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合理
如果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合理安排各岗位人员调配,不能清楚地限定各部门的权责,不能有效地配合各部门工作,那么在中间的某一操作环节很容易产生财务漏洞,导致资金调动不合理,最终将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营运。
(四)企业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中国大部分的企业没有风险管理机制,即使有也只是阶段性的、被动的。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并没有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客观不足,忽视了在企业运营活动中对风险的预估和预警,这就导致了部分企业在事故已经发生了却没有足够的应变能力来解决财务风险带来的困境。
三、避免企业财务风险,加强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关注经济发展态势,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国家的经济政策对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要随时根据市场的实时动态对企业的计划和策略加以调整,降低企业的决策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对市场信息的考察,根据市场信息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使各岗位权责明确,避免分工不明及员工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减少外界对企业的影响,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能够顺利运行。
(二)明确内部权责,加强组织管理
首先要让企业决策科学化和透明化,尽量避免因决策人的失误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其次,要建立畅达的信息渠道,以便更好地协调企业运营管理;最后,要拟定员工管理政策,并落实到位,做到人岗合一、权责明确,最终建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新型管理组织。
(三)加强内部控制,优化企业资本管理
首先企业要根据具体的市场环境来调整企业的资金结构,精确资金的预算控制,优化资源配置,使资本结构合理化,避免因计划失误而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流失或闲置,保障资金的安全,实现利益最大化。其次,要合理安排项目投资,优化资金调度,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投资和筹资所带来的风险。
(四)构建风险文化,强化风险意识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努力,因此企业要打造风险文化来强化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营造企业员工共同努力抵御风险的氛围。特别是企业的财务人员要能居安思危,关注每一个微小的市场变化,同时要能够根据这些变化作出财务调整,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预测,并能够帮助企业将财务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或者是化解。
四、结论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企业财务风险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还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来进行革新,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尹恺.浅议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与内部控制的应对策略[J].现代商业,2012,11(26):251-252.
(一)分析外部风险环境
企业的外部风险受到国家政策调整、市场主体经济变化、消费者消费结构改变,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因素影响,任何一项因素变动都能让企业的外部形成环境风险。政治风险主要受控于国家的政策变化情况;法律风险是指国家法律的变更要求企业根据变更款项调整经营政策;国家银行利润一旦上升,会增大企业的机会成本,但是这会对企业的利率产生风险,企业可以有更多投资项目和赚钱机会,但高额的银行利率也代表一旦企业决策投资失败,必将承受更大的经济损失,当汇率上升调整时,在境外贷款的企业将承受汇率风险,如果汇率下降,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也将遭受汇率的风险;无论经济形势发生何种变化,通货是否膨胀,均会为企业发展带来风险。
(二)分析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企业财务风险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因而成因比较复杂:组织结构方面,多数企业财务机构内部冗杂,结构混乱,忙的部门非常忙,闲的部门非常闲,导致企业资源调配不合理,甚至部门功能性缺失,忙的部门很多工作细节无暇顾及,闲的部门工作闲散不能细致化工作流程,并且由于工作强度的不合理分配,很多员工心存不满,工作心态不佳,最终结果是不能将现有的资源和人员充分利用,发挥他们的最大工作效率,更不能提供详细的财务方案供其他部门参考。财务管理中会计人员失误也是频发现象,为规避失误,第一要求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同时在财务政策调整中不断的学习和充实自己的财务知识。第二要加强自身工作责任意识。完成以上两点将有助于减免财务管理失误的频况,另外财务管理者在管理的同时应注意结合外部财务变化情况,这样开展的财务管理才会避免固定的决策行为带来的惯性失误。
(三)道德风险
目前企业中经常出现赊购的情况,这是考察企业信誉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今大量企业都存在拖欠款的现象,这也是形成财务风险的主要诱因之一。伴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较多的人存有“搭便车”的心态,想在不付出的情况下获取利益,避免自己在不了解市场运作的情况下出现经济损失,虽然这种做法短期内让企业在新领域发展中规避风险,但企业需要在深入考虑后再做决定,否则一旦企业深入其中后,会危害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为占有市场地位,应退静持续稳健的经营行为,需杜绝假冒行为或者有失信誉的事情,踏实的做好运营,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否则企业一旦遭遇信誉危机,那么财政上需面临较大的风险。
二、行业环境识别财务预警控制机制
(一)财务风险的控制预警措施
为让企业财务风险处于可控范围,需将可识别的行业风险摆放到重要位置。第一,需要清楚企业设立财务预警的动因,财务预警主要的目的是控制企业中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事件,并且对以往出现过的问题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前期预警提醒,在问题没有发生之前找到问题根源,这样能避免损失,并找到解决方案,避免同类事件反复发展;第二,需要建立模型预测财务风险,以往运用的财务模型多为线性模型,虽然也能清晰的了解财务问题,但是却不能探究问题的出现路径,由此这类模式有一定局限性,在无风险回归路径的情况下,让问题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企业由此将处于被动管理状态,能发现问题且解决问题,但是不能真正的探究问题缘由,故而不能从根源上规避问题。就现金动力学模型为例,该模式一方面能够清晰的解释清楚问题的因果关系,通过结果,探究原因,最终找到问题路径,跟随路径寻找到根源;另外一方面,传统指标运用同时,可以借助于仿真模拟,在变量不充足的情况下提供充足的变量,进而呈现出全面的变量状况,企业由此能够制定更为全面的风险控制机制。
总之,实践行业环境风险识别系统需率先预测财务流程中的众多不确定因素,并且了解这些因素对财务的影响情况,然后针对给定的数据做好预测,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并注意可能出现的系统流动,有力的控制财务的风险,也避免同类错误的二次出现。
(二)不确定状况下的风险问题
环境根据性质不同能被的划分为宏观、微观、内部和外部等,任何一个发展的企业都处于大的环境内,但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可变影响,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是有小的细节要素构成,故而大环境需随着小的细节因素发生变化,如果细节因素变化状况下那么大环境的变化也小,但是如果细节因素变化较大,那么随之大的外部环境变化也会较大。企业为参与竞争就需根据大环境变化作出适度调整,我们一直强调的行业环境隶属于外部环境范围内,并充当外部环境的基础部门。因而建立财务预警机制的前提是建立企业环境意识,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只能适应,不能把控,因而外部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有时外部环境变化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但是有时会阻碍企业的发展。若外部环境不适宜企业发展由此将引发行业政策、市场、技术等方面的风险问题,当前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更具多面性,并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如果众多外部环境控制因素发生变化并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那么必然会对企业产生间接的不良影响,进而形成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160-01
石油钻井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中核心工程之一。钻井行业具有野外独立施工、流动分散、多工种、多工序、立体交叉、连续作业、环境复杂的特点.由此决定了钻井行业是一个相对高风险行业。如何将钻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使钻井获得最大收益,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对各类风险因素进行评价,能够提前预料事故的发生状态,提高钻井人员的决策能力,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1、影响钻井施工现场安全的各种因素
总的来说影响钻井现场施工安全的因素分为三大类,环境因素、设备因素、人为因素。
1.1 环境因素
由于目前主要钻井作业均是在漏天的情况进行,导致天气直接对作业过程产生影响,如高温使施工者中暑,雷雨威胁设备及人身安全,雪冻带来隐性危险等。在涉海作业中,风暴潮,潮汐等都会影响施工安全。不利的地理位置,如钻井现场主要集中在市区,施工场地狭小,周围建筑物密集,临近道路和其他油气井,施工条件差,亦易引发事故。
1.2 设备因素
这类风险表现在设备设计不当、结构不符要求;起下钻制动装置缺陷;安全距离不够;钻台拦网有缺陷;工件有锋利倒棱;电路绝缘强度不够;机械强度不够;吊装绳索不符合要求;设备带病运行;设备超负荷运转;设备失修;设备保养不良、设备失灵及公用防护品达不到安全要求等。
1.3 人为因素
从事故案例原因分析,占总数80%以上是人为的责任事故。人的感知错误。风险源出现,但施工者没有觉察或感知错误。人的判断错误。施工者及管理者如果对风险源的感知错误,从而带来的是判断和操作上错误。对作业动态判断不准确;对设备运行状态判断不准确;对人员工作情况判断不准确;对即将发生的危险采取的措施不恰当等。人的操作错误。操作者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等;忘记关闭设备;操作按钮、阀门、扳手等错误;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机器超速运转;工件固定不牢;用手代替手动操作等。人的责任过失。客观条件的影响难以履行责任。如钻探高峰任务重,压力大,或操作业者疲劳,或设备运行不良,保险设备不齐全而凑合作业等。
2、导致风险的根本因素分析
环境因素对施工安全带来的风险具有可预测性,在提前预测的基础上,施工方e极的采取措施可有效减小该类风险。设备因素多是由于人的操作不当或对设备运行情况的认识不足,这类风险也主要归因于施工者或施工负责人的风险认识。综上,钻井现场施工过程中风险产生的根源主要是人的因素。从事故预防措施来看,主要是技术、教育和管理,三方面措施都涉及到施工负责人、施工者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安全管理,对钻井施工现场安全来讲,生产管理和安全管理是必不可分的一个问题两个方面。
一方面施工负责人、施工者对风险源不能有效控制,表现在为追求经济效益,一些施工队伍甚至管理部门对钻井施工的安全设施投入少,没有使各设备保持适航状态,设备带病运行;对承包队伍以包代管;对施工作人员员缺少必要的安全教育;安全制度流于形式等。另一方面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综合管理不强,易忽视对风险源的识别、评价及预控预防对策。在对风险源预控之前,首先应对风险源做一个基本的识别和评价。由于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的风险源,当然,要完全杜绝钻井事故是不可能的,必须不断强化钻井质量意识和钻井风险意识,完善钻井技术管理制度,做到对钻井事故“早预防,早解除” ,化大事故为小事故或零事故,努力避免和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
3、减小风险事故的措施
3.1 增加安全生产的投入
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是增加安全生产的投入,因为安全投入的不足会带来许多严重后果,比如生产设施破旧,安全设施欠缺,人员安全意识低下等,并最终导致了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所以,只有增大投入,才能实现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作用,才能组建出强有力的监管队伍;只有增大投入,才能整改设备存在的隐患,才能配置生产需要的安全设施;只有增加投入才能让安全生产变为现实。从表面上看,经济效益与安全不存在直接关系,而实质上,只有通过安全作保障,才能使生产劳动行为顺利达到目的,并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与其说安全投入是成本,不如说是效益,必须实施到位。
3.2 加强员工队伍的素质教育
钻井施工现场是钻井工作人员集中的场所。现场管理的核心为人的管理,人与人、人与物的组合是现场生产要素基本的组合。企业的生产活动及各项管理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要想优化现场管理仅靠少数专业管理人员是不够的。必须增加现场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动广大员工参与管理。现场施工作人员员在岗工作时,应该按照安全标准和规定的要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岗位工作人员之间的应该实现相互监督。从而实现工作人员自主管理。另外应该开展职工民主管理活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工作人员的安全操作习惯和参与安全管理的能力,只有现场生产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现场管理水平提高了,才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提高他们工作主动性。
3.3 强化现场安全管理
钻井生产现场是钻井企业生产力的载体,是职工从事生产活动、创造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主要场所。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的好坏、效益的高低,以及钻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适应和竞争能力。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是现场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现场各项生产活动能高效有序地进行并最终实现生产目标的基本保证,所以应该进一步强化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钻井施工过程标准化管理是钻井现场安全的基础。
钻井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是随着石油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步的。石油工业要保持高速度发展势头必须要有安全稳定的局面作保证。只有加强生产中的安全管理,才可以达到高标准的安全生产发展目标。
企业财务风险潜伏于财务的各个环节之中,它是各种风险影响因素的统一集中表现。然而,企业的财务风险做不到从根本上消除,所以,只有采取有力措施,并在综合考虑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掌握有效的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方法,从而在各种财务分析中,找出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与控制的方法。
企业财务风险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经营风险,另一种是财务风险,而财务风险又往往是由经营风险所引起的,当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一旦财务收益与预期的收益产生偏差时,就会造成一定的风险,进而转变为企业的损失,从而降低企业的偿债与盈利能力。因此,有效规避或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实现企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成为了提升企业发展实力的一项着重要务。
一、对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存在是有其内外部原因的,要想实现对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方法的有机探索,首先就需要对其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内部原因探析:
1.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套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就需要实现各种财务活动规范化、制度化进行,能够促进整个企业财务筹资、投资、运营活动的标准化。然而,一旦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就会使整个企业的财务活动产生漏洞,不能够实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也不能够实现企业财务管理评价与考核活动的标准化,进而造成一定的财务风险。
2.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资本结构指的是企业的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若这种比例不合理就会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借入资金过多,就会加重企业的负担,增加企业债务。然而,如果企业的借入资金的比例过小,就会使企业的资金运营不足,也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以,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
3.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
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主要在于有关财务人员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与预测的忽视,并对企业财务风险来临时其应对能力也较为不足,这种缺乏风险意识与对风险客观认识不全的财务人员也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4.收益分配的不科学
收益的分配方式也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一种因素,其收益分配方式不仅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还会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判断。所以,一旦其收益分配方式不科学就会造成企业缺乏合理的内控制度,并使企业的财务结构失调。
5.企业的投资决策不恰当
企业的投资决策会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以,若企业的投资决策错误,就会导致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错误,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会降低,所以,企业的投资决策不恰当也会造成企业财务风险。
外部风险分析:
正所谓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所以,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也是具有一定外部条件,其主要的外部原因在于其所处的行业背景与经济环境。
1.行业背景影响
一个企业发展的行业背景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也是直接连接企业财务与宏观经济,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其发展方向与投资方向也是不同的,所以,其行业背景的优劣,也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2.宏观经济条件与政策不乐观
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与生存,也会给企业财务带来风险,企业的经济效益会随着宏观经济政策与政策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果宏观经济环境运行不乐观,就会使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企业投资于经营受到影响。而我国目前的经济经常也常常发生变化,且具有不确定性,例如:当国家实施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时,利率水平就会提高,企业就会支付更多的利息,增加企业的负担,进而就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如何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识别
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识别,就需要密切注意企业的各种财务状况,关注企业的运行、决策,下面笔者就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进行详细分析。
1.持续下降的销售额
持续下降的销售额是企业财务风险的较为显著的表现,也是较为容易识别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虽然大多数人会把下降的销售额仅仅看做销售额的问题,不会考虑其实财务问题的表现,但久而久之,长期的销售额就会使企业失去资金来源,降低盈利能力,甚至失去市场份额,最终企业的财务资源将会流失,进而产生财务风险危机。
2.企业的平均到账期延长
企业平均到账期的延长,也就意味着企业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增加,提升了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应收账款作为以信用为基础的,发挥着促销的重要作用,但应收账款的增加,就会加速企业的现金流出,虽然增加了利润,但企业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税款,从而使得企业的流动资金、库存现金减少,从而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并出现 严重的财务问题。因此,企业的平均到账期延长也是有效识别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方式。
3.依靠借债来维持经营
依靠借债来维持经营也是识别企业财务风险的方式,所以,其识别方式就应该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当负债了较大时,就应该合理的增加负债,从而增加流动资金,充分利用负债经营的好处,从而降低流动资金不足的企业财务风险。而相反的,负债越大,其财务风险也就更大。其次,有效识别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也就是要对企业的资产变现能力进行合理衡量,从而在对企业现金流做出可靠估计的基础上,实现未来发展的合理规划。最后,对企业的对外投资或者扩大经营是否依靠自有资金进行衡量,只有企业能够具有足够的未来发展的资金时,才能够有效规避与减少企业的财务危机。
4.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
企业合理的资本结构表现在企业流动资产的购置大多数由流动负债组成,而另一部分由长期负债集成,另外,其固定资产的组成为发部分长期负债与长期自有资金筹集,也就是说,自有资本全部用于固定资产的购置,而流动资产全部由流动负债来购置。所以,在企业财务风险识别时,就应该以其购置资产作为标准来进行有效识别。一旦企业财务有不良资产结构,或者出现自有资本比重加大、负债增加等情况时,也就说明了企业存在了潜在的财务危机。
5.存有货物积压的现象
当企业的货物积压增加时,就会使企业的流动资金减少,造成运营资金紧张,长期的货物积压,也会使存货价值贬值,失去原有价值,这种现象不仅会增加企业的库存成本,还会浪费企业资源。所以,为了对其财务风险的有效识别,就需要对企业的存货与销售比例进行考察,从而通过这种不合理的比例,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判断。
6.企业的利润下降,甚至亏损
当企业的利润下降时,也就说明了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销售份额降低,竞争力下降,进而企业的资本也就减少。资本减少了,就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甚至未来的长远发展,最终恶性循环。所以,企业的利润下降,甚至亏损也是有效识别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有机识别方式。
三、推进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措施探析
有效防范与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是实现企业长远发展,健康运营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减小或规避财务风险重要途径,所以,为了推进企业未来发展,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就需要探索有效措施,加强风险分析,从而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与控制。
1.风险控制
控制风险是防范与治理财务风险的核心工作,也是有效回避风险、接受风险与分散风险的有效策略。在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从筹集资金开始的,然而,在市场环境下,筹资获得的使用效益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就会产生一定的风险。所以,为了控制风险,就应该在纳税与利润分配之后,再进行投资,并实现企业负债规模的有效控制。对于投资风险的控制,就需要在选择投资时,应该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的观念,本着降低风险,追求投资的收益性与稳健性选择投资的最佳组合,从而实现投资平衡。再次,对于收益风险的控制,就应该综合把握收益与分配股息,有机平衡两者之间的所占比例,加强收益性风险的监测。最后,对于资金回收风险的控制,就应该注重现金流出的比例,另外,还应该建立较为稳健的信用,评估客户的资信等级与偿还债务的能力,并在控制应收账款比例的基础上,有效健全销售权责制度,从而在制度的规范化,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与控制。
2.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就是指企业在面临或者预测即将面临财务风险时,对可能造成风险概率较大的方案主动放弃,从而以实现风险回避的目的。这也是实现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实际的业务工作中,就需要对各种方案进行判断,对于企业来讲,就需要对企业本身与业务相关的财务能力进行判定,然后要对其相关信息进行详细、准确把握,之后再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审核,一旦发现有造成财务风险的几率较大的项目,就应该主动选择放弃,这样就能够有效实现风险的规避了。
3.风险预防
所谓风险预防,就是通过有效措施,在企业财务风险发生之前,实现降低风险发生几率的目的。所以,为了能够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有效控制,就需要做好各个方面的风险预防措施。
首先,优化企业财务组织结构。由于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组织结构不同于传统的财务组织,所以,在实行风险预防措施时,仅仅只按照原有的组织模式进行预测,就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监测出现漏洞、权责不明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就需要对其组织结构进行重组,根据有效分工原理,实现企业财务组织模式的优化。
其次,加强企业资金运行制度建设。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发展时间较为短暂,且发展不成熟,所以,企业的资金运营制也就没有形成一个完善财务运营管理制度模式。因此,为了能够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需要对其各种业务行为进行规范,对企业的内部结构进行管理,明确合理的资金管理运行制度,从而实现财务运营的规范化、科学化,进而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预防。
最后,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评估。实现企业财务的有效管理与评估是预防财务风险的关键手段,所以,当企业在进行方案的选择与评估时,就需要能够在高综合素质的员工带领下,在财务业务的实际工作中,提升有关人员对风险的评估鉴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各种财务制度的有效管理。因此,实现企业财务方案的有效选择与评估,也是实现风险预防的重要方式。
4. 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分为两种形式:主动风险自留、被动风险自留,它是源于企业领导对财务风险的承担。但大多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企业领导都是被动的风险承担者,所以,为了能够在风险中实现收益,并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就需要合理的采取措施实现风险自留。因此,一方面就应该做好有关财务运营的业务安排,选择一些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进行自留,并在业务实际操作过程中计提一部分资金预留,从而为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损失准备相关处理资金。另一方面应该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财务损失基金,这样以便于在面临风险之时能够对企业造成冲击的事故进行缓冲。从而在这样两种措施的防范下,以便于能够在实现企业财务风险自留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运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5.风险转移
所谓风险转移,就是在风险发生之后,企业在无法预防与规避风险,并无力承受时,就需要让一部分或者全部的风险进行转移。一般常见的风险转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保险,另一种是选择有效担保人。保险是企业在资金运行业务过程中实现风险转移时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所以,企业就需要对各种资金、资产与财务方案建立与之相连的保险业务。另外,企业为了能够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就需要在融资过程中加入一些风险转移、责任要求,并让融资企业成为业务担保人,从而能够承担某些情况下的还贷责任,进而能够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控制。
总而言之,企业的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虽然我国的风险防范与预测能力比较弱,且整个行业宏观经济环境也具有不稳定性,但只有能够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方案选择的过程中,端正态度,深化风险认识,做好风险预防与控制措施,就一定能够更好的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推进企业向更广阔、更深化的空间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爱丽.企业财务风险浅析[J]. 财会研究. 2004(03)
[2] 李微微.略论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2审计风险模型的借鉴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审计风险的评估为基础,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为目标的现代审计程序模式。其基本原理可用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于1983年的第47号审计准则公告中审计风险模型阐述: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即对风险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评价,首先确定一个预期的风险水平值,然后通过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确认和评估,按照模型确定检查风险,并根据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和重点[1]。本文将以该模型为基础,对工程建设的审计风险进行识别与控制研究。
3内部审计风险识别
基于上述审计风险模型,结合高校审计的实际,笔者针对建设工程特点,按构成风险模型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等风险形成的子系统识别风险。
3.1固有风险就建设工程而言,固有风险是指在没有内部控制的情况下,工程项目的投资造价或管理发生差错的可能性。它独立地客观存在于审计过程中,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风险[2]。它注重对高校所处的社会和行业的宏观分析,主要风险源有:
(1)融资偿债风险。高校快速扩张广泛筹集建设资金,对融资成本、筹资结构及偿还能力考虑不足,容易造成高校财务危机,甚至造成资金断链,工程停工等风险。
(2)行政审批风险。建设项目审批手续包括了立项、可研批复,建设用地许可证、规划许可证及施工许可证,施工图审查、环评、节能检测、消防检测等许可环节。审批的缺失面临违规被叫停、责任人接受调查、学校被经济处罚等风险。
(3)安全事故风险。工程质量安全关乎项目成败,高校可能为赶工忽视安全生产,施工单位可能为逐利而偷工减料,面临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质量隐患的风险。
3.2控制风险这里的控制风险是指高校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发现并纠正建设项目中的某些错误或不法行为,以投资造价失控或管理混乱的可能性。工程项目建设主要控制风险源有:
(1)集体决策风险。中央提出了“三重一大”的集体决策制度,工程项目涉及的重大事项,不经集体决策可能导致长官意志产生浪费、低效甚至民众抵制阻挠等重大决策风险。
(2)采购风险。我国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明确了采购的范围和方式,工程的设计、监理、施工等项目的竞争性谈判或公开招标过程中,可能出现招投标程序违规,围标、串标等风险。
(3)工程管理风险。高校工程管理的不健全、不规范,可能造成工期拖延,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随意变更签证增加造价,合同纠纷以及法律诉讼等风险。
(4)基建财务风险。目前高校一般性会计业务的内部控制已逐步建立健全,但由于内部控制不健全等原因,基建财务仍可能出现挪用资金,未专款专用,超额支付,长期未财务决算等风险。
3.3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从审计主体的角度进行考虑的风险,也即审计人员由于自身的原因导致重大错报未能被发现的风险[3]。工程项目建设主要检查风险源:
(1)制度保障风险。审计制度风险,一方面是指没有制定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规章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指没有制定为保障审计的合法地位和实施依据的内部审计规定带来的风险。
(2)信息软件风险。利用软件进行清单工程量的计算,定额的套用,费率的取值等,但计价软件仍然存在出错引起造价错误的风险。
(3)专业程度风险。工程项目的专业化分工带来了审计专业化的风险,审计工程师可能会对自己不熟悉的建筑安装专业审核而带来风险。
(4)职业法规风险。审计法规对内审机构、内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的审计职业规范,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不按规定执行,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和法律诉讼的风险。
(5)审计外包风险。工程审计外包已成为高校弥补审计力量不足的重要措施,但由于行业发展的不成熟,可能发生被委托的中介机构跟踪审计不到位,发表不实审计结算报告而给审计机构增加额外风险。
4审计风险的控制分析
4.1合理定位审计职能,审慎发表意见受托经济责任是内部审计的本质,审计工程师应根据决策目标在法律和职业允许范围合理定位审计职能,强化工程审计的风险意识,尤其是面对如贷款、审批等项目前期的固有风险,可能超出审计可承受的范围,更应审慎发表意见。对于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风险,在取得足够充分的依据之前就应该持保守意见。
4.2贯彻遵循性审计原则,明晰职责
(1)遵循性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和有效程度进行的审计,是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重要体现。工程项目从立项、筹资、实施、管理、验收、移交、结算、决算等过程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贯彻遵循性审计,是审计工程师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
(2)审计职责的不明晰是审计风险的重要源头。工程审计的介入引起工程管理职能的弱化,审计工程师就要面临着承受超出法定职责的尴尬和困境,明晰监督职责与管理职责二者的划分将利于降低审计风险。一是建立健全工程资料送审承诺制度,审计法规明确规定被审计单位对提供的送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也是划分管理责任和审计责任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有审计参与的联席会议对重大问题如补充协议、工程变更等形成集体决议,有效分散审计风险。
(3)审计依据是支撑内部审计报告的核心。高校工程审计的重点围绕造价控制展开,审计工程师应对提供的设计图纸、施工方案、材料品牌规格等送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检验,充分的依据是降低审计风险的利器。
4.3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做好工作记录
(1)按时完成审签,做好送审材料的管理。工程签证、进度款支付、竣工结算审计的时限等有明确规定,应作好送审材料和往来函件的书面记录,如期完成审计任务,以避免因时间滞后给学校带来纠纷或损失,或当损失发生时作为划分责任的依据。
(2)撰写工作底稿,建立逐级审核制度。审计工作底稿是鉴定审计责任的重要书面材料。逐级审核制度则能预防内审人员失误或舞弊,多层次、多交叉的减少审计错误。
4.4拓展全程跟踪审计,规避和转移审计风险
(1)工程项目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已被高校广泛采用。高校委托中介咨询机构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介入可研、设计、勘察、监理、施工等阶段,审计工程量清单、预算控制价、招标、合同、变更、签证、索赔等行为,避免了由于不了解过程、不熟悉现场而作出不真实结论的风险。
(2)内审机构力量不足时适时外包审计。高校的审计机构目前通常面临着人员紧缺、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的局面,引入中介咨询机构能够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是转移风险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内审机构仍应清醒的认识到,外包审计仍然要预防合同签订及履行、审计合谋等风险的发生[4]
参考文献
[1]王会金.风险导向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一、集中核算后的通信企业主要财务风险
互联网行业OTT业务的爆发式增长,蚕食着通信企业的收入;通信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又缩小着利润空间。如何降低财务风险,保障既得收入和提高利润成为传统通信企业必需坚守的底线。
通信企业常见的风险主要有:免费体验超期、网间结算SP结算规则漏洞、大额流量赠送、公免用户滥增,导致收入流失;欠费客户办理后付费产品、移动用户一拆一装、信用购机、增值业务欠费、托收用户欠费、用户在终端补贴协议期内离网,导致欠费增加;商采用一机多卡或终端拆包方式套取终端补贴、利用政策漏洞养卡套取酬金、发展移动用户多为三零(零通话、零短信、零流量),导致利润减少。
收入流失潜在风险:免费体验超期指需要SP结算的业务,长期免费体验用户已纳入结算范围而不能获取收入,造成公司损失。网间净结算为负数指网间结出大于收入,存在异常结算情况。公免用户滥增指不符合公免定义的用户违规使用了公免政策,使得收入流失。
欠费增加风险:欠费客户办理后付费产品指此类用户已属于欠费风险用户,继续办理后付费产品并导致欠费金额实质性上升,增加了公司坏账损失的风险。托收用户欠费指此类用户欠费后基本不催不停,公司与用户均容易忽视,形成长账龄欠费。增值业务欠费指用户利用业务规则中漏洞恶意消费。信用购机风险指用户0元购机后不及时续费造成欠费,或重复享受信用购机资费导致欠费增长。
利润减少风险:商指使同一客户短期内对同一类产品进行一拆一装,导致通信企业低质态用户增加;终端合约机拆包售卖、虚假发展养卡,套取通信企业的终端补贴和酬金。
二、优化财务风险管控的方案
以财务日常管控系统为抓手,以内控管理为切入点,一方面加强财务日常管控系统应用,自动揭示和防范重大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加强内控检查,聚焦重要风险,强化内控落实。
1.建立财务日常管控系统
系统的功能必须完善,保证财务日常管控系统能够覆盖绝大多数风险点,从海量的数据中揭示风险,担负起风险自动防范的重责。建立起财务风险系统管控机制,不断完善操作流程,对重要风险实行派单处理,跟踪活动效果。系统开通的用户权限需涵盖市场、财务、业务支撑等部门,省、市两级人员在流程中的角色需对应准确,因为系统风险管控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将风险事项逐层派单实现的。集中核算中心可依靠财务日常管控系统,实现对日常会计核算质量的及时校验,自行纠错,实现月末关账前系统强制整改的逻辑设置。被集中单位应配合核算中心积极做好整改工作,采取补救措施,从流程方面完善相关制度,防止类似问题重复出现。
整个系统的建立可包括预警管控、风险派单、风险评估三部分。在预警管控中根据上述的财务风险设立五大模块:成本风险模块、结算风险模块、受理风险模块、商风险模块和欠费风险模块。风险派单中列示各条风险点、派单量、办理率、及时率等指标。风险评估中可以将本风险以指数方式列示,提供风险指数环比下降数量和环比下降率指标。
2.加强内控检查
集中核算后的通信企业应定期安排内控检查,内控检查可采取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两种方式结合开展,同时关注业务过程管控环节。财务内控检查的重点内容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收入确认:收入确认的规范情况。按照通信行业规定,欠费1个月以上用户不再计列收入,预付费用户欠费不再计列收入;预收年费需按月分摊,不得出现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情况。各项套餐收入拆分须符合规定,不得随意调整收入产品项结构。赠送话费和充值卡须按规定进行收入冲减处理。合作分成等业务的收入确认规范、依据充分。集成项目收入、成本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
收入资金稽核:营业网点资金现场管理规范、收入资金及时足额缴款并准确录入资金信息。营收资金稽核及业务稽核情况。大额应收款及时收回,特别是集成项目回款是否及时。
成本核算:各项费用的真实性、报账的及时性。业务外包、维护外包真实发生、单价合理、手续齐备。支付给社会渠道的渠道补贴、终端补贴、代办费用等真实,以实际业务发展量为依据,审批手续是否完整。终端补贴、代办费结算及时。
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界定: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界定恰当,无资本性支出挤占收益性支出情况,特别是有无线缆整治、大额房屋装修、动力电源及监控系统改造支出等列维修费用的情况。高价值的低值易耗品在资本性支出中列支。
工程资产核算:物资未入库不得确认工程物资、物资未领用不得确认工程成本并办理资产转固。关注长期不办理工程决算项目。
路基工程是公路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特点主要表现为:结构物种类较多,防护排水工程多,导致工程施工占用的时间较长。在整个道路施工中,路基工程施工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对施工的影响以及参建单位对施工的影响等,这些影响因素导致路基工程产生的风险因素增多。当风险因素超过一定的限制时,会对路基产生不可预估的危害,对其稳定性和耐久性造成影响,为此,加强路基施工质量风险识别和控制是巩固路基施工质量的必然选择。
1.路基工程的风险来源分析
1.1受到岩土材料复杂性的影响
岩土本身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材料,任何力学模型都难以全面的描述岩土的性状。岩土工程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异性,受到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采用细致的勘察测试法也难以完全查明岩土性状的分布。此外,岩土具有地区性的特征,地区不同,所形成的岩土也会各式各样。由于路基工程由很多的岩土材料构成,岩土材料的复杂性因素,导致路基工程施工设计中受到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最终使得施工设计结果出现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容易导致工程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发生施工质量损失,严重情况下会出现风险事件。
1.2受到施工环境及其施工人员的影响
路基工程的施工环境都是露天施工环境,这种施工环境必然遭受各种恶劣天气的影响,风、雨、雪、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是造成路基工程风险的重要原因。路基工程施工人员也会对工程施工质量造成影响。路基工程的施工环节较多,任何一个环节施工中受到人员因素的影响,都有可能造成工程功能出现损失,因此,人员因素是路基工程风险管理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2.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风险识别途径及方法
2.1路基工程风险识别的主要途径
常见的路基工程风险事件主要包括路基滑移、路基坍塌等,这些风险都难以恢复,并且这些风险因素会造成路基变形以及损伤,投资和工期都会超过预期,对路基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对路基工程的风险来源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探讨风险识别的途径。风险识别需要结合具体状况进行识别,将风险事件的查找和风险源的查找相结合,风险事件的查找可以按照“工程项目―分项工程―分部工程―施工工序”的程序进行风险事件的查找,风险源的查找需从五个方面进行查找,主要围绕自然、地质、环境、材料以及设计施工查找风险。
2.2路基工程风险识别的具体方法
路基工程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经验类比法、理论分析法以及试验求证法。
其中,经验类比法就是基于经验核对和排查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这一种方法也是风险识别过程中最为常用的方法,该方法通常是借助于专家的经验和智慧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同时还需要风险识别人员掌握基本的技术,具备系统的工程知识和工程施工经验;理论分析法主要借助于理论方法和工具,计算和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发生概率,同时对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的敏感性进行计算,通过相关数据的计算,为风险识别提供具体的依据;试验求证法主要针对复杂的风险问题或者是影响较大的风险问题进行求证。
由于路基工程中使用最多的方法是经验类比法,因此,这种方法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明确的风险识别方法。信息核对法就是常用的风险识别法,该方法主要根据施工之前的项目信息以及相关信息编制的风险识别核对表,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成果,挪列出某一风险事件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然后风险识别人员结合具体施工情况进行核对。信息核对法一般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均适应,但是受到可比性因素的限制,要求相关识别人员具有一定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此外,还有层次分析法,这种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复杂的但层次较少的风险问题,将这些复杂的风险问题分为若干层次,然后在同一层次的因素之间进行对比和判断,最终确定风险要素的重要程度。
3.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风险控制
3.1施工中的关键控制点
3.1.1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
路基工程施工中,按照不同的填筑类型可以将施工分为路堑式、路堤式以及半填、半挖式,无论是那一种形式的路基,都需要使用填筑强度高、渗水性较好的填充材料进行填充,然后进行材料摊铺和压实处理。尤其是路堤施工中需要的填充材料相对较多,如果材料的指标不能够满足工程施工质量要求,造成的施工风险因素也会增多。因此,在材料填筑过程中,需要采用强度高、水稳性较好的材料,然后通过取土试验的方式确定填料的强度和粒径。在路基填充的过程中,需要对周围的杂物进行清理,避免将生活垃圾以及树根等一些含有腐蚀性的物质作为填充材料填充到路基当中,从而为路基施工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
3.1.2下承层施工质量控制
按照路基顶面标高的距离不同,可以将路基分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以及下路堤四个层次。在具体的施工中,为保障路基的压实质量,可以采用分层碾压的方法增强路基的地基。在上一层次路基结构的碾压中,需要提前准备下承层,保证下承层的粒径均匀,并且要确保下承层的压实度满足施工要求,达到施工评定的标准。如果在检测过程中,下承层无法满足施工技术的要求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避免在不合格的下承层上铺设路基结构。
3.1.3路堤填充施工质量控制
路堤填充是路基施工中的管阿金施工作业,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作业施工指标满足施工质量的要求。填土路堤施工中,需要保证施工压实的含水量,避免施工中出现弹簧土;填石路堤施工中,需要控制路堤的层厚,通过相应的计算方法列出不同分层在路堤相应位置的控制性层面标高,以此作为分层填筑的基本依据。在土石路堤施工中,可以采用分层压实的方法进行施工控制。
3.2施工风险控制措施
为了降低施工风险对路基施工的影响,在风险控制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风险进行分类,然后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对于施工过程中因为不可抗力造成的风险因素,需要采取投保工程保险的方式进行处理。对于工程施工准备风险造成的影响因素,可以选择物探方式排查风险,尤其是一些地段的地质条件不够明确,为此,相关施工管理人员可以组织专家技术论证会,通过这种方法确定施工图纸的设计方法,从而加强对施工风险的控制。对于工程施工中检测风险造成的影响因素,根据项目的检测目的确定具体的检验类型,从而减少人为因素对工程施工造成的影响。在整个路基工程施工中,施工过程风险是工程施工质量影响的关键因素,影响因素较多,产生的影响效果也较大,施工单位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施工试验设计确定施工工艺,并且对工程施工工艺进行有效控制,以此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
3.3建立公路施工的危险源的动态数据
建立公路路基施工的危险源的动态数据,不仅能够对此次的公路路基的施工的信息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还可以对其他类似的施工作业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动态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使所有的数据进行共享,可以对所有的危险源特点以及预防的措施进行详细的了解,这样就可以减少许多无谓的时间,提高了公路路基施工的工作效率。动态信息库的随时更新使得施工人员对危险源的辨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路基工程的施工特征决定了其施工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对施工质量造成威胁,即存在路基工程施工风险。因此,在工程施工建设中,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施工风险的重视,将风险事件的查找和风险因素的查找相结合,风险因素的查找可以围绕地质条件、施工设计、施工材料以及施工环境等方面实施,然后评价风险造成的施工后果,根据风险后果的评价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式,降低工程施工损失,提高工程整体施工质量,保障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参考文献:
[1]薛宝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方法在盾构工程施工过程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13(12):31-33.
[2]马晓玲,张连,牛其悦.浅谈公路工程路基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13)[C].2003.
[3]王开凤,张谢东,王小璜,等.大规模山区高速公路施工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4(6):1096-1099.
一、引言
房地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在过去的50年中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现在房地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支柱产业,成为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中国房地产业逐渐走向成熟。在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房地产企业涉及的相关行业非常广泛,它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相关行业的兴衰成败。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房地产企业所开发的项目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并且在开发过程中尤其是前期阶段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那么如何有效地制定房地产企业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如何识别和度量项目风险以及如何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成为我们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房地产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和一般程序
1.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项目风险管理实际上就是贯穿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管理步骤,其中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管理策略、风险解决和风险监控。它能让风险管理者主动“攻击”风险,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中,建立风险管理策略和在项目的生命周期中不断控制风险是非常重要的,风险管理包括四个相关阶段:风险识别,识别风险的方法常用的有风险识别问询法(座谈法、专家法)、财务报表法、流程图法、现场观察法、相关部门配合法和环境分析法等;风险评估,对已识别的风险要进行估计和评价,风险估计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后果,风险评价则是确定该风险的经济意义及处理的费/效分析,常用的方法有:概率分布、外推法、多目标分析法等;风险处理,一般而言,风险处理有三种方法,①风险控制法,即主动采取措施避免风险,消灭风险,中和风险或采用紧急方案降低风险。②风险自留,当风险量不大时可以余留风险。③风险转移,风险监控,包括对风险发生的监督和对风险管理的监督,前者是对已识别的风险源进行监视和控制,后者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督人们认真执行风险管理的组织和技术措施。在房地产项目管理中,应该任命一名风险管理者,该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在制订与评估规划时,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项目规划或计划进行审核并发表意见,不断寻找可能出现的任何意外情况,试着指出各个风险的管理策略及常用的管理方法,以随时处理出现的风险,风险管理者最好是由项目主管以外的人担任。
2.项目风险管理一般程序。按照美国国际项目管理学会的2000年版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规定,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如图中所示的五个步骤:
由图1中可以看出,一个项目的风险管理涉及到项目风险管理规划的编制,项目风险管理的识别,项目风险管理的度量,项目风险应对措施计划的编制和项目风险的监督和控制这样五个步骤。
三、房地产企业项目风险识别结果一览
四、房地产企业项目风险的控制
1.建立项目风险控制体制。在项目开始之前,必须根据项目风险识别和度量报告所给出的项目风险的信息,制定出整个项目的风险控制措施和程序,以及项目风险控制的管理体制。这包括项目风险责任制度,项目风险信息报告制度,项目风险控制决策制度以及项目风险控制沟通程序等。
2.确定控制的项目风险。它要求根据项目风险识别与度量信息,报告所列出的各种具体项目风险,确定对哪些项目风险要进行控制,对哪些风险可以容忍并放弃对它们的控制。通常要按照项目具体风险后果的严重性大小和风险的发生概率来确定。
3.确定项目风险的控制责任。所有需要控制的项目风险都必须落实负责控制的具体人员,同时要规定他们所担负的具体责任。项目风险的控制工作必须要有专人负责,不能分担,否则将会造成大量的时间与资金的浪费。
4.确定项目风险控制的行动时间。对项目风险的控制也要制定相应的时间计划和安排,即制定出解决项目风险问题的时间表与时间限制。因为没有时间安排与限制,多数项目风险问题是不能有效地加以控制的。许多由于项目风险失控所造成的损失都是因为错过了风险控制的最佳时机造成的。因此,制定严格的项目风险控制时间计划就显得特别重要。
5.制定各具体项目风险的控制方案。在这一阶段由负责具体项目风险控制的人员,根据风险的特性和时间计划,去制定出各具体项目风险的控制方案。在这一步当中要找出能够控制项目风险的各种备选方案,然后对方案进行必要的可行性分析,以验证各个风险控制备选方案的效果,最终选定采用的风险控制方案或备用方案。同时还要针对风险事件的不同阶段,制定出相应的风险事件控制方案。
6.实施具体项目风险控制方案。它要求按照确定出的具体项目风险控制方案,开展项目风险控制活动。这一步必须根据项目风险的发展与变化,不断地修订项目风险控制方案与办法。对于某些项目风险,其风险控制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几乎是同时的。
7.跟踪具体项目风险的控制结果。这一步的目的是要收集风险事件控制工作的信息并得出反馈,即采用跟踪的方式,确认所采取的项目风险控制活动是否有效,项目风险的发展是否有新的变化等。这样就可以不断地提供反馈信息,从而指导项目风险控制方案的具体实施和完善。通过跟踪可获得项目风险控制的工作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去改进具体项目风险控制方案的实施,直到对风险事件的控制完成为止。
五、房地产企业项目风险对策研究
1.回避。回避风险有两种基本途径:第一种是拒绝承担风险,如了解到某工程风险较大,拒绝业主的投标邀请;第二种是放弃以前所承担的风险,这一类事例很少,如了解到某一研究计划有许多过去未发现的新风险,决定放弃研究以避免风险。
一般来说,回避风险是一种消极的手段。因为,在现代社会经营中广泛存在着各种风险,要想完全回避风险是不可能的。
2.风险损失控制。风险损失控制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风险处理手段。在现代社会里,风险不仅很多,而且难以完全避免,所以风险损失控制方法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性,而且可以通过事先控制或采用应急方案,使风险不发生或一旦发生后使损失额降到最小。
3.风险分离。风险分离是常用的风险控制对策。从理论上讲,风险分离可以减少一种风险的最大预期损失。根据概率理论的大数规律(一种表述大量随机现象平均结果稳定性的定理),企业或项目借助于风险分离,增加了独立风险单位的数量,但在其他情况相同的前提下就可以减少风险。风险分离对策往往应用于工程上材料设备的存放、资金来源多样化、多种施工方案、增加分包单位数量以及扩大经营范围等方面。
4.风险分散。分散与分离有类似之处,它们的不同在于:分散是将企业承担风险的单位增多或扩大,而分离是将风险单位分离开。通俗地说,分散风险是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而分离则是通过分离风险因素而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比如一个核心的企业可以通过兼并、参股来扩大企业的规模,就可以分散规模经营中的风险,从而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如规模经济就是分散风险的好办法。
5.转移。这里的风险转移是指风险控制下的转移,而不是财务对策下的有偿转移。风险控制转移只可以转移财务风险或人身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将风险的财产或活动转移。它主要是通过转卖方式,比如企业卖掉所有的一切设备,就将设备风险也一并转移给对方。总承包商如果担心项目的空调工程会超过投标时的预算,则可以分包给空调安装分包商,这就转移了这种超预算而致亏损的风险。
(2)依据合同将风险转嫁给他人。业主可以利用苛刻的免责条款开脱自己的风险而转移给承包商。这是一种不公平的做法,但承包商在项目较少时往往能予以接受。这种风险控制转移与风险财务转移往往容易混淆,最重要的差别是前者往往是有失商业道德的。此外,如前所述,风险控制转移除可转移财产和人身风险外,还可以转移责任风险。
6.后备措施。有些风险要求事先制定后备措施,一旦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不同,就需动用后备措施。项目的后备措施主要有费用、进度和技术三种。
六、结论
本文对房地产企业一般性的项目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针对项目风险的识别、控制及对策作了重点分析。由于房地产项目的特殊性,在实际应用时,应根据具体项目的情况具体作出风险识别、控制及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学东:商业房地产投融资与运营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8
[2]郑 华:中国房地产政策研究――堵漏、体改、维权 电子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5
[3](美)查尔斯.J.雅各布斯:房地产职业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3
[4](美)丹尼斯.J.麦肯齐 理查德.M.贝兹:房地产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