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1

ABSTRACT

Picked to Chinas national vocal art history,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a rich and varied, with different forms of vocal performance, solo is one of them. Solo music is the "second creation" process, in which persons under the composer sang (including word author) creative works, and from their own conditions and features a voice to create, through the "second creation" works content, emotion and mood to convey to the audience how. It is in the "second creation" process, a solo performance art aesthetic character and its own unique aesthetic functions. Is a vocal solo performance art form, it is largely dependent on vocal solo, sang a distinctive aesthetic character art patterns and functional performance form. All through the simplicity of their forms, colors richness, the diversity patterns, exchange and create the kind of lyrical, sexual summarized it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functions of reflection, inspiration functional, educational functions and self-entertainment functions describes its aesthetic function. I tried to adopt this theory to guide solo Shixi art practice.

Key words: solo performances; Aesthetic identity; Aesthetic functions

目 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目录……………………………………………………………………………Ⅲ

引言……………………………………………………………………………1

1、独唱表演艺术的特征…………………………………………………1

1. 独唱表演形式的简易性………………………………………………2

2. 独唱表演音色的丰富性………………………………………………2

3. 独唱表演形态的多样性………………………………………………3

4. 独唱表演交流的亲切性………………………………………………5

5. 独唱表演创造的抒情性………………………………………………6

2、独唱表演艺术的审美功能…………………………………………………7

1. 审美反射功能…………………………………………………………7

2. 审美激励功能 ………………………………………………………8

3. 审美教育功能…………………………………………………………8

4. 审美自娱功能…………………………………………………………8

篇2

评剧是我国戏曲中的一个重要剧种,评剧表演艺术又是整个评剧艺术的中心语支撑。从美学高度与视角来研究探讨评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对于评剧表演艺术与整个评剧艺术美学品位的提升与美学底蕴的丰富,均具有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价值。为此,本文就此发表几点拙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综合化

评剧表演艺术的第一大审美特征,是综合化。

评剧表演艺术同所有戏曲的表演艺术一样,都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综合化是其最为明显的审美特征。

这种综合化,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大层面:

其一是行当齐全。评剧表演艺术以不同行当的不同特点为主要特征,例如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就各自有着不同的表演特点。

其二是唱腔丰富。评剧唱腔,各个行当的唱腔均十分丰富,即以板腔体为主,通过板式变化形成丰富多彩、综合化的格局,其中主要有慢板、快板、流水板、散板、摇板、垛板等等。

其三是手段多样。评剧表演的艺术手段,以“四功”(唱、做、念、打)与“五法”(手、眼、身、法、步)的多样性构成鲜明的综合化审美特征。

由此可见,综合化是评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

二、风格化

评剧表演艺术的第二大审美特征,是风格化。

风格是艺术风格的简称,它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具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辞海》缩印本)主观方面,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艺术家从艺术体验到艺术构思,指导艺术传达和表现,始终具有独特的审美体验、构思方式和表现角度。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客观方面,离不开艺术作品的体裁、样式、语言等要素,并受时代、民族、地域、文化诸多元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总的说来,“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它来源于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独特性,同时又凝聚着文化特点、时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的客观社会因素。”(同上)它也是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评剧表演艺术的风格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其一是剧种风格。评剧产生于河北民间,以通俗化、民间化、草根化为主要特征,素有“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著称于世。因此其表演艺术以平易、浅近、通俗风格见长,属于典型的“俗文化”范畴。

其二是民族风格。评剧作为我国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其表演艺术以民族风格为主,即以虚拟化、夸张化、程式化等构成的写意风格为主要审美特征。

其三是地域风格。地域风格是民族风格集合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愈是地域的,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北京评剧表演艺术的大气丰厚、天津评剧表演艺术的清新俏丽、东北评剧表演艺术的粗犷火爆,都形成各自鲜明的地域风格。

其四是个人风格。个人风格更是评剧表演艺术的亮点与精华。以评剧旦行的表演艺术为例,白玉霜委婉深沉的表演艺术风格、新凤霞清新秀美的表演艺术风格,都充分彰显出个人风格的艺术魅力。

三、流派化

篇3

丑行与生行、旦行、净行一起,并称戏曲四大行当,它是戏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行当之一。研究探讨戏曲的 丑行艺术,对于戏曲丑行的表演艺术,可以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而且对于整个戏曲表演艺术,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照价值。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戏曲丑行的表演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考,对戏曲丑行艺术发表几点拙见,以就教于同行专家。

一、丑行的重要地位

丑行作为戏曲四大行当之一,在戏曲表演艺术中形成“四轮定位”的艺术格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行当。

中国戏曲的丑行,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宋元南戏时即已有此行当,至元杂剧时期,丑行已趋于成熟。中国戏曲有350余个剧种,几乎每个剧种都有丑行。

因为丑行的化妆是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故俗称“小花脸”,并与二花脸并列,称为“三花脸”。许多戏曲剧种作为“三小戏”,即指由小生、小旦、小丑主演的剧种。

戏曲的丑行所扮演的人物众多,既有语言幽默、行动滑稽、心地善良的正面小人物(如京剧《苏三起解》中的崇公道);也有奸诈刁恶、卑鄙阴险的反面人物(如京剧《审头刺汤》中的汤勤);还有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物(如京剧《蒋干盗书》中的蒋干);更有武艺不俗、仗义豪爽的人物(如京剧《三盗九龙杯》中的杨香武)。不仅有陪衬人物,更有主要人物(如京剧《徐九经升官记》中的徐九经、豫剧《唐知县审诰命》中的唐成)。

由此可见,丑行在戏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艺术地位,是万万不可以小觑的。

二、丑行的审美特征

从美学视角上考量,戏曲丑行不是丑而是美,一种特殊形态的美――以丑现美。所以从本质上说,丑行也是美行。关于丑行的特殊美,早在元明时期古人就有许多精辟的论见。明代有学者进行考证,认为戏曲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皆以反义词命名:“曲欲熟而曰生,宜过夜而曰旦,涂不洁而曰净,行欲美而曰丑。”此说有一定道理。

事实上,戏曲的丑行的确具有审美意义上美感。

从审美特征上说,戏曲丑行因扮演人物的不同,而分贝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众所周知,戏曲丑行分为文丑(又分茶衣丑、毡帽丑、方巾丑、袍带丑等等)、武丑(又叫“开口跳”)、丑旦(又称“彩旦”,扮演女性人物)。其中文丑以说白、做表为主,说白又分“京白”、“韵白”、“方言白”等;武丑以武功为主,多为翻扑跳跃。

但是,无论是说白还是武功,均具有美感,并充分彰显出丑行的幽默风趣、活泼轻松等审美特征。

由此可见,丑行在戏曲中,具有自身独特而有鲜明的审美特征。

三、丑行的风格流派

风格与流派是一切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戏曲丑行艺术当然也如此。

所谓“风格”,是“艺术风格”的简称,系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彭吉象:《艺术学概论》)

篇4

一、秧歌概述

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类型,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如: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据史料记载,秧歌最早在800年前的南宋时期就已经流行于民间了,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一般表现为自娱性与表演性、舞蹈性与歌唱性的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秧歌是一种民族性的集体舞蹈,表演者通常扮作生活中或历史神话中的人物并组成方阵,由领舞者指挥,集体走出各种队形或图案。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基本动作较单纯,仿佛是民间劳作时基本动作的移植,为增加场面的生动和演出效果,秧歌队一般要配备扇、帕、伞、棒之类的简单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虽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但从中不难看出他们共同的审美特征。

二、汉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汉族舞蹈的形式美

舞蹈的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体形、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舞蹈的形式美在舞蹈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只有和生活的精髓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时代的精品。在构思萌动的开始,舞蹈编导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寻找恰当的形式,来完美体现舞蹈的思想和内容。舞蹈的形式美在舞蹈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影响着内容的表达和思想情感的体现。

舞蹈的形式美是一种直观可感的动态美。因此,创造舞蹈的形式美,除了必须具备作为物质材料的人体外,还要使人体按照艺术规律活动起来,创造出美的感性形态。那么人体凭借什么来创造出美的感性形态呢?凭借人体本身的动作、姿态造型、面部表情、手势和步伐,凭借各种线条、各种形状、各种色彩、各种节律、各种态势、各种质量的动作、造型、手势、步伐和技巧的组合,构成了变化万端的舞蹈形式美。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在中国各民族中,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是秧歌。由此“扭”在汉族舞中处处皆是,一个“扭”字,把汉族民间舞势态形象地勾勒出来。各种各样的扭,各个地方的扭,都有不同。“线”的移动.“圆”的表象。妙用“道具”使用道具和歌舞结合是汉族民间舞蹈的突出特点。使用道具,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舞蹈的内容和抒发舞者的情感。这充分说明汉族民间舞蹈中道具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它的表现手段道具使用的方法很多,有的拿在手中,有的挎在腰间,有的担在肩头,有的戴在头上等等,无论那种道具,都来自生活,经过艺术加工, 对表达思想情绪、塑造人物性格、并起美化舞蹈形象的作用。

(二)汉族舞蹈的内容美

舞蹈的内容美是指舞蹈作品所反映和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的真与善的统一,是舞蹈作者审美理想的形象体现。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作为表演艺术的舞蹈,不仅要求编导创造的形象有真情舞感,同时也要求演员的表演要真挚而富有激情。舞蹈是人们挤思想感情在高度激动时的形象表现,作为表演艺术的舞蹈,其主要特征就是凭借人体在有节律而富有美感的运动中所产生的强烈情绪和情感的直接动觉传感,使观众获得审美感受并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舞蹈表演家必须情动于衷—注情入舞一一以舞传情,求得情与舞合、神与形合。

再如由曲立君创作,海燕、成森联袂表演的一台名为“记忆的风帆”的舞蹈表演会,在用舞蹈来表现人生旅途中一段最值得怀念的时刻—童年中的几个片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台晚会最能打动人的就是那两颗天真无邪的童心。

以上的例子说明了真实地表现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表现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是构成舞蹈内容美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一部舞蹈作品美学价值高低的重要依据。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在论述舞蹈美时是,很重视舞蹈思想—即舞蹈的内容美的。他认为:“我们舞蹈创作都是为了反映和表现我们的社会中生动的人物和内容,在舞蹈家的创作下人物必须栩栩如生。通过作品要人们去认识出什么是可敬的、可爱的,什么是可笑的、可怜的和可憎的种种人物形象和思想。要具有无私无畏地去塑造出真和善的形象,来表演我们当前的生活,那时美就像光芒一样通过事物的表象来深入我们各部感官中去,也即感动了我们。”①以上论述是这位老舞蹈家数十年艺术经验的总结,深刻而精辟地论述了舞蹈的内容美在整体舞蹈美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汉族舞蹈的表演美

篇5

说到汉派喜剧小品,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相关的代表作品、代表演员、表演风格、审美特征以及这类小品的传承发展历史,只有综合考察这些因素,我们才能对形成流派现象的喜剧小品进行整体把握,基于这样的判断和分析,我认为,汉派喜剧小品目前正处于从萌芽期向发展期过渡并快速成长的阶段。毕竟,喜剧小品作为一个艺术种类在我国的舞台表演艺术实践中,其历史非常短暂,前后不过三十余年,汉派喜剧小品的历史就更短暂了。对汉派喜剧小品有了这样的定位和认识,分析其艺术审美特征才不会脱离艺术实践。

汉派喜剧小品作为一种年轻的、处于成长期的艺术种类,在审美上有哪些艺术特征呢?

其一,生活的真实美。“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是艺术具有生活美的重要原因。汉派喜剧小品具有一般小品的普遍特征,即生活美。但是,在生活美中,汉派小品又特别注重生活的真实性,与通过荒诞、扭曲、搞怪,甚至恶搞出丑的喜剧小品不同,真实性使汉派小品艺术与现实生活保持血脉联系,汉派小品不仅仅是纯粹的娱乐和逗笑,逗笑在汉派小品的表演中,只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段,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把小品故事中蕴含的生活真实显现出来,是汉派喜剧小品的艺术追求。

生活真实性是汉派喜剧小品的重要审美特征。著名美学家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如果说在汉派小品中也有这样的“理念”,那么这个“理念”就是生活的真实,这种真实也就是生活本质,即我们平常说的生活的道理,汉派喜剧小品是用喜剧的方式讲道理的小品。具体分析,汉派喜剧小品呈现的生活真实美,主要是通过小品的题材、内容、人物形象等几个方面来表现的。

从题材上看,汉派喜剧小品主要是城市社会题材,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城市的社会问题,这与北方小品主要的农村、农民题材具有显著的区别。如《招聘》《五十块钱》《送奖》《走错门》《诊》等,均是取材城市社会问题。而且取材的视角以普通市民视角为主,解决小品戏剧矛盾的方式也是市民习惯或熟悉的方式。这种取材上的偏好与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及文化具有重要联系,因为一个商业社会最直观、最真实的问题就是城市社会问题,而武汉自开埠以来,商贾云集,贸易繁华,形成了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因此,汉派喜剧小品在取材上特别注重挖掘城市社会题材,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

从内容来看,汉派喜剧小品十分关注商业生活,主要是抓住商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利益的矛盾或纠纷展开,其立意承载着某种社会道德意义。正如美学家康德所说,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汉派喜剧小品内容在商业矛盾的外表下,其实蕴含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具有显著的“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北方喜剧小品从内容上看,主要还是关注农民生活。当然,无论关注商业还是农业,从小品内容上讲,并没有高下优劣的分别,但艺术的内容与艺术的形式是相互辩证统一的,所以这一差异也导致了汉派小品在艺术形式上显著区别于北方小品的特点。

从小品人物形象上看,汉派小品中多为市民人物形象,多表现为聪明、机智、幽默、洒脱、世俗的人物性格特点,而以农民为主要人物形象的北方小品,则侧重于表现农民的憨厚、热情、真诚、胆小、怯懦的性格特点,甚至出现了丑化农民的不良艺术倾向。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印象,北方小品中的农民人物,不是很傻就是很笨,不是智障就是残疾,这难道就是真实的农民吗?不是。农民在这类小品中成了一个被人们拿来消遣娱乐的概念,真实的农民形象已经模糊不清了。但是,在汉派小品中的市民人物形象,不会出现极端的精明,也不会出现刻意的愚蠢,舞台上的市民和我们生活中的市民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市民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汉派小品中的市民人物是真正接地气的,因此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具有强烈的艺术生命力。从汉派小品的总体风格看,在题材、内容、人物形象上,围绕生活的真实性构建故事,使小品在审美上呈现出比较强烈的生活真实美。

其二,艺术的形式美。喜剧小品有文小品和武小品之分。所谓文小品,一般是指通过耍嘴皮子制造笑料的小品,和相声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武小品主要是指强调喜剧结构,以结构的戏剧化来制造笑料的小品,与话剧具有类似之处。从总体特征看,汉派喜剧小品应该属于武小品。汉派小品艺术形式美集中表现在结构形式、人物语言中,这也是与表达特定的市民生活内容密切相关的。

从结构形式上看,汉派小品比较强调营造一个首尾一贯的喜剧结构,也就是让故事本身具有戏剧化的喜剧结构,有开端、发展、、结局,结构上强调完整性。因为重视结构,所以在具体的结构手法上比较擅长利用意思的误会、人物关系的错位、性格的冲突、形象的对比等等,也就是说汉派小品的故事结构本身就具备了较好笑料,张三、李四、王五都能通过表演将小品故事的笑料抖出来,如果表演者具有更好的表演艺术功底,那喜剧效果就会更加显著。如果不强调小品的故事结构,那就只能主要依赖人物的表演,让演员把观众“演”笑、“逗”笑,而不是小品故事的戏剧化结构让观众发笑。同一个小品,可能张三演笑料百出,而李四演却让人笑不出来。北方小品的故事也具有结构特征,但不像汉派小品这样,对结构具有强烈的依赖,它更多是依赖演员的表演风格。所以,从结构形式上看,汉派小品与话剧具有更多相似之处,而北方小品与相声、二人转具有更多联系。

篇6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06-02

一、戏曲艺术与中国古典舞的关系

中国的戏曲艺术与中国古典舞有着紧密的关系,舞蹈,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舞蹈”这个专有的名词,在古代我们称舞蹈为“乐舞”。乐舞不仅只包括舞蹈,还包括音乐、诗歌、文学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乐舞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戏曲。然而中国的戏曲艺术从创作、表演形式都与西方的歌剧、舞剧有异曲同工之意。中国戏曲艺术是集音乐、文学、舞与一体的综合的艺术形式,因此可以说戏曲艺术是中国艺术审美的集中体现。直至中国古典舞的出现,采用对戏曲艺术中提炼动作元素的方法,并进行归纳整理,将戏曲舞蹈中的动作、身段的元素运用于古典舞的身韵、体态、动作语汇当中,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古典舞对戏曲艺术的继承。具体来说,古典舞的“形、神、劲、律”等元素正是吸取了戏曲艺术的精髓,而这四点也正是古典舞身韵乃至整个古典舞“韵”所在,因此广大学者认为戏曲艺术是中国古典舞的母体这一观点就显得很贴切恰当,而我们也可以说古典舞是将戏曲艺术用另一种新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所以可以说,古典舞的“韵”是以戏曲艺术为基石,对其进行继承与发展,继而形成的新的文化产物,这样的继承与发展,也对古典舞更深远的发展做好了垫脚石。

二、戏曲艺术与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一)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

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它融入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绘画等,使得戏曲艺术的审美呈现出整体化、立体化、多层次的审美特征,并且实现了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造型艺术与动态艺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完美统一,更使得戏曲具有多方面的审美特征,并使得它成为一门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形式。

1.戏曲表演艺术具有综合美

戏曲艺术如同舞蹈艺术一样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因此它具有音乐与诗歌的听觉性审美;有美术与绘画的视觉性审美和空间性审美,同时又有武术的人物动作性与技巧审美。而各个门类的艺术在用于戏曲表演艺术时,为了适应戏曲艺术的规律以及身法的变化,进行一系列的变化使之更适应戏曲表演艺术。

2.戏曲表演艺术的“形”与“神”之美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大多追求用形的手法对神进行描写,也就是“以形写神”,与此同时,也更注重脱离形写神,通俗的说就是“形似”与“神似”。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戏曲艺术,同样也具备“形”与“神”的统一。戏曲艺术是以表演为中心的一种舞台艺术,它不纯粹的追求外“形”并不等于不需要外部形象,而是说在戏曲表演程式中把“形”作为一种元素动作符号,是对生活动作元素的提炼,这个“形”是具有一定的程式化的;在整个戏曲表演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将“神”赋予在这个程式化的“形”之中,在塑造人物特征时所追求的“神似”也是依附于“形”之上的。将戏曲表演艺术发挥到极致,就在于善于利用诚实的艺术语言,赋予人物神情意态、精神气质以鲜明的外部形象,将“形”与“神”进行统一,造成传神的离合感,在神似中寻求形之所在。

(二)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舞蹈不单单是一种“运动”的艺术形态,它更是一种“审美”的形态,而存在于“运动”中的“审美”也是古典舞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由此可见,在中国古典舞的历史长河中,整个古典舞会给人一种“行云流水”的审美之感。而这种审美之感要归功于古典舞身韵的运用。

在古典舞身韵的表现方法上强调轻与重、收与放、急与缓的对比;在动律中讲求欲上先下、欲左先右、封开闭合的辩证思维;并且在造型上强调拧、倾、圆、曲的特征,再加上对于戏曲艺术中身法的元素提炼,根据动律、造型以及表现方法,使其形成具有古典舞性格的韵律,也使古典舞成为中国具有时代气息新的舞蹈形式。古典舞如行云流水、动中有静这种艺术魅力,正是将“形、神、劲、律”这种古典舞身韵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与韵律等的高度结合,才会有这样的审美效果,由此可见“形、神、劲、律”是对古典舞身韵的高度概括和重要体现。

而这四字原则的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和”,由此构成形神兼备,内外统一的特征,也构成了具有古典舞特色的美学价值。

(三)两者艺术审美的关系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来源于戏曲艺术,而古典舞身韵的精髓则在于“形、神、劲、律”这四字原则,更可以说这更深刻鲜明的体现了整个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内涵,而这个“形”与“神”也正是戏曲艺术所要追求的一种艺术审美价值。在戏曲艺术中,“形”与“神”的统一,通过“神”写意,也是古典舞所要追求的审美价值的体现。

戏曲艺术与古典舞都有一种写意性,这也就如同绘画的写意,但两大艺术门类又将写意赋予了新的含义。在戏曲艺术与中国古典舞中,写意是通过表演得以实现的,通过肢体语等进行抒情,然而古典舞与戏曲艺术都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们视觉与听觉的统一,更加深化了抒情的色彩,更能体会出“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意境。

由此可见,不论是中国古典舞的形、神还是戏曲艺术的形、神,它们都注重形神合一、以神带形。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审美上又相互影响,两者存在共通点。

三、戏曲艺术与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融合

中国古典舞身韵是在古典舞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戏曲艺术中的身段与动律进行提炼,最后形成动作元素,以此来训练身体韵律的重要手段。身韵是对身体韵律感训练的重要方法,强调的是以“圆”为运动轨迹,加上“点”和“线”,通过腰部发力点带动整个身体做“圆”的运动,从而产生韵律感,达到中国传统美学“圆”与“和”的思想观念。然而中国古典舞并不是依从于戏曲艺术而是从戏曲艺术剥离出来的一种归于舞蹈的艺术形式,因此古典舞的身韵是“身法”和“韵律”的结合,是对戏曲艺术审美中“形神统一”的一种升华,也相对于戏曲艺术来说更多了一部分的“韵”的理解。

(一)从“形”看古典舞与戏曲艺术的融合

古典舞身韵“形”的训练,是以腰为发力点、以腰部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平圆、立圆、八字圆为运动路线,以“拧、倾、圆、曲”为体态重点,组成古典舞中的典型性动作,但这些动作正是我国戏曲艺术中以圆为美的审美原则。中国戏曲艺术有一套自己的典型性动作,例如,“云手、风火轮、燕子穿林、青龙探爪”等,这些动作是极富有形象性和感染力的,但如果让这些动作成为一个个孤零零的动作而存在,必然会使得这类典型性动作缺乏生命力。在古典舞身韵中通过提炼、强化和发展元素,对单一元素进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创造,将这些典型性动作韵律化,使其更富有生命力。

(二)从“神”看古典舞与戏曲艺术的融合

戏曲艺术的审美原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形神合一”达到传神的离合感,在戏曲艺术中用“神似”带动“形似”。在中国古典舞的形与神的关系中,也是将神放在首位,以神带形,形神兼备。而正是这种形与神的转化,也造就了身韵的“韵”,“韵”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之所在。例如,眼神运用中的聚、放、凝、收,这不单单指的是眼球的运动,眼神的收放一定受心理情感的支配。

戏曲艺术很十分重视动作瞬间结束时的亮相,亮相主要体现在神的瞬间停顿,再加之以姿态性的动作,这在中国古典舞中也广为所用,称之为舞姿的训练,这类训练是舞姿与节奏的紧密结合,在节奏中的瞬间屏息停顿或是在节奏末的停顿,都完全体现古典舞“神”的动律,也将戏曲艺术中的“神”发挥的淋漓尽致。

四、结语

中国的戏曲艺术与舞蹈艺术可以说是相互影响与依存的姊妹艺术。戏曲从形成开始就是在乐舞中吸收养分成长并发展的。而中国古典舞,即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又兼容吸收太极、武术等其他形式,进而形成一种新的舞蹈形式。这两种艺术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审美观念有着高度的凝结与概括。而古典舞的“韵”虽对戏曲艺术有更多的继承与保留,但如果要向前发展,要从戏曲的程式化走出来,要在继承中传承传统,就要深入地研究并认识它,使传统文化艺术得到深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戏剧审美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万凤珠.戏曲身段表演训练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3]余秋雨.中国戏剧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陈聪.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基训课中的渗透[J].科学之友,2010(06).

[6]叶宁.漫谈古典舞[J].舞蹈,1986(4).

篇7

中图分类号:J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26-01

一、舞蹈与表演的关系

(一)包含

舞蹈中有表演的成分,表演中也包含舞蹈表演这种艺术形式,因此两者是相互包含的关系。舞蹈是转瞬即逝的一种艺术,舞蹈表演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必须通过精湛的表演,包括舞蹈的技艺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将人物要表达的内心情感演绎出来,然后传达给观众,形成与观众情感的共鸣,从而在观众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使舞蹈永恒的效果。

(二)并列

舞蹈是一门艺术,而表演也是一门艺术,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舞蹈需要表演,舞蹈需要依靠表演来将舞蹈的内容体现出来,将舞蹈的魅力展现出来,舞蹈就是一种表演。同时,表演也离不开舞蹈,舞蹈是表演艺术的一种,舞蹈的出现丰富了表演艺术,为表演艺术增添了新的活力,而且舞蹈的出现,也丰富了表演的形式,使人们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三)交叉

舞蹈和表演又是交叉的关系,舞蹈涉及的一些内容也是表演涉及的内容,舞蹈中对某些素质的追求,恰好也是表演中同样追求的。比如说,在舞蹈中,除了要表现一位舞蹈演员丰富的舞技之外,还要求舞蹈演员丰富的表情和不同表情下肢体动作的配合来反映舞蹈演员的情感,将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从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在表演中,也同样追求人物情感的表现,刻画人物的性格,从而达到揭示社会意义的作用。

二、舞台表现力教学的重要性

舞台表演是舞蹈学生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重要机遇,通过无数次的教学实践证实:舞台表演给舞蹈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首创精神的机会,而课堂上与教师在一起的时候,这种精神是不存在的;在舞台上,学生能够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表现出以前不曾展示过的表演天赋;在与观众的交流中,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舞蹈的技巧,能更好的表现作品的内容以及自己的内心情感,并会尽力用肢体语言去影响观众;在节日晚会的舞台上,学生对表演活动有一种巨大的责任感,同时演出表演结束后,观众对表演的赞誉,会使表演者产生轻松、自由、、满足、欣慰,所有的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表演会伴随着表演激情的高涨,带来巨大的欣慰感和长久的记忆,它使学生产生要在舞台上表演的坚定信念。

三、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的培养

(一)注重舞蹈内涵的把握

教师教授舞蹈中需要注重舞蹈所表现的艺术特征及表演规律,这样才能更容易把握住舞蹈的灵魂。其中主要的舞蹈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舞蹈表演艺术的形象性;舞蹈表演艺术的动作性;舞蹈表演艺术的虚拟性。不管是我们的舞蹈教授者还是舞蹈的学习者都应该积极的探索舞蹈表演艺术的美学特质表现手法和舞蹈反映生活的美学规律,把我们的生活生动活泼、惟妙惟肖的反映,并借用一些特殊的舞蹈美学手法展现给观众欣赏。

(二)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对舞蹈的欣赏,对舞蹈的产生、历史,对舞蹈的技能基础、对舞蹈的编创等课程的观摩和赏析不仅仅可以了解舞蹈家的舞蹈风格、创造思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分析经典舞蹈作品的能力。让学生站在舞蹈历史的高度,站在欣赏者和观赏者的视角促进学生对舞蹈表演、舞蹈音乐、舞蹈服装、舞蹈舞台、舞蹈灯光等方面能力的提高,促进多元化舞蹈人才的培养。

(三)注重舞台表演经验的积累

舞蹈艺术就是需要在舞台上进行表演,那么舞台上的经验对舞蹈表演就很是重要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舞蹈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舞台经验的灌输,同时也需要我们舞蹈教师多对学生进行实践上的指导,例如,进行影视表演的实践,模特表演的实践等等。

四、结语

篇8

一、关于曲艺表演

所谓的曲艺表演,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演员在舞台表演时,既要讲述故事还要注重表演,需要演员让自己进入那个表演氛围中,还需要投入到互动交流当中,用自己的作品感染观众达到表演的效果。但是仅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观众在欣赏节目时,会通过演员的演绎效果来判断演员的品德和道行,观众由此在心里会产生一把衡量的标尺,对此表演产生评价,从而达到对艺术表演的积极配合和反馈。在艺术表演上,表演者要学会掌握观众的心理状态,了解观众的口味,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让观众喜爱自己,让艺术之路越走越好。在曲艺演出中,表演者一般都是以讲述者的身份出场,还会对其表演内容进行人文知识传授,观众在欣赏曲艺表演的同时,还能够对自己进行多方面的教化作用。表演者为了能将角色表演得更好,除平时努力练习和对内容精心设计外,还要把自己塑造成观众喜爱的形象。通过演员一系列形象塑造的表演,他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演员,而是一个和观众有着密切联系的鲜活角色,让表演者和角色融为一体,并且也是一个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表演者。

二、关于曲艺表演艺术的创作

关于曲艺表演艺术,它的创作是对大众艺术本质的体现。曲艺表演必须要结合观众的审美情趣,这在曲艺表演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回头看一下以往的经典传统曲艺节目,就知道为什么其会成为永恒流传的不朽名作了。这些创作都表达了群众的愿望和诉求,采取了观众喜欢的表演方式和技巧,它的内容和主题都倾向于人民大众的理想生活,通俗性的说唱语言,比如说运用方言进行曲艺表演创作,这些表演都广泛使用了各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的语言,增加了趣味性和生动性,让曲艺表演艺术的品种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一场特殊的生命救援》的创作特征

鄱阳大鼓约在清朝咸丰年间,由艺人张嵩山创演,传播于江西的鄱阳、乐平、余干、万年一带,后来又将鄱阳民间小调、鄱阳湖渔歌融入大鼓说唱,使鄱阳大鼓在当地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鄱阳大鼓《一场特殊的生命救援》是由江西省曲艺家协会策划,上饶市曲艺家协会、广丰县文化馆联袂创作完成的,讲述的是2014年8月,以江西美术书法界艺术家为主要代表的江西文艺家联手举办义卖笔会,筹集手术费,挽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生命的故事。这个曲艺表演是非常成功的,它把曲艺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都继承了下来。其成功之处在于它的通俗性。比如在此表演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些善良的人物形象,比如说书法艺术家们,这些人物角色贴近现实的生活,贴近当前主流社会的价值评判标准,这样更容易吸引大众的眼球。故事的论述以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贴近大众的生活,容易引起人们的思想共鸣。除此之外,该剧的表演有一种集体性的特点,它不同于个人的个性创作,因为它要表达出人们的深层情感,包括乐于助人、慷慨的心理等等,它可以代表绝大多数人们的思想,显示出曲艺艺术与大众的价值取向。所以曲艺表演的创作一定要结合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生活,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所以通俗性是曲艺表演的重要一个特征,《一场特殊的生命救援》正是迎合了这一特点,才吸引了大众的眼球。曲艺艺术发展至今,曾出现过很多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艺术观念上出现了理论觉悟的偏差。对曲艺艺术本质特征的正确把握,会让观众清晰地知道曲艺到底是什么?然后才可以知道怎样继承并且创新才会真正符合曲艺的基本艺术规律,就不会导致发生偏差问题。我们只有真正掌握了曲艺艺术的本质特征,主要运用口头语言在说唱的表演形式上去继承,就一定会弘扬曲艺的艺术特点,发挥曲艺的艺术优长,而不至于在继承传统时误把糟粕当精华。

四、总结

曲艺表演艺术要真正被大众接受,要被大众尊重理解和喜欢,同时要在大众的心中树立新形象,作为传承者的我们也要发挥自己的绵薄之力,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弘扬曲艺文化,让它发扬光大。

作者:潘霞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声乐表演;美学;个性;风格;整体美

ABSTRACT

The aesthetics to the acting art of vocal music is the mental feeling that the singer has to the art beauty of vocal music.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aesthetic to the singing, singer always plays a special role as the chief body of being aesthetic. He is an aesthete and also a performer of the images of beauty and a creator of the acoustics of beauty.

篇10

二、声乐表演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

1.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歌唱艺术形象并不代表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形象,而突出的演唱艺术形象是独特鲜明的个性,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把社会、生活中的本质、规律深刻地呈现到观众或听众的眼前,只有这样才能把声乐表演的艺术形象充分的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被称为经典的艺术形象。典型的艺术形象同传统的艺术形象相比,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高度的概括性,同时还具有能否反映生活现象的深刻性、哲理性,也就说明典型的艺术形象是具有代表性的。

2.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情感,其内心活动的表达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声乐表演家来讲,其情感就更显深刻、更显丰富,对待人、对待事也就更加爱憎分明。声乐演唱家在表演的时候能够把自己最真实的情况添加到艺术形象中,使艺术形象更加逼真、生动,更具有美感。因此声乐在表现形式上必须要重视人物的个性,让倾听者或者观看者体会到不一样的感觉。

3.注重表现艺术形象的独创声乐表演者将声乐表达得更具有独特性,这样能够更加吸引倾听者,传达出声乐的情感内涵,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每个演唱者塑造的形象都是新鲜的,独特的,并具有独创性,都代表着自己的价值,那么在艺术的形象上也是一样的。对于唱歌者而言,艺术形象独创性同心理素质关系密切,同时也同唱歌者的独特感受及其内在所具有的音乐文化素养相联系。因此在表演中塑造艺术形象时,要尽量从独特角度出发突出创造性。

4.注重表现艺术形象的美感演唱过程中,表演者要尽量树立美的观念,以美的方式来塑造艺术形象,这一形象美不仅体现在外在,更要在坚持外在艺术美的基础上揭示内在美,突出其性格、情绪的变化。这样一来,塑造出的艺术形象将更为形象生动,符合美感要求,能够让听众从中体会到美,进而表达出演唱者自身的表演与声乐艺术形象的有机结合。

篇11

一、听觉与视觉艺术审美方式一艺术表演

 

艺术创造与实践的过程,离不开艺术表演这个特定的途径。不论听觉艺术或是视觉艺术,它的审美特征的展示方式,均囊括在艺术表演中,包括用声音、节奏、旋律、和声、人的肢体动作(步法、神韵、姿态、手势、声腔及面部表情)等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形式。如美声、民声、通俗的演唱,舞蹈和杂技艺术,电影、电视剧、音乐剧、戏剧表演的角色创造中的面部表情、台词对白、动作、构图等这些不同的展示方式共同完成了艺术表演的形象定位。

 

表演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首要的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各类艺术的文字脚本所提供的间接形象转化成为直观的形象,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二度创作,使人们在欣赏演员的表演中,如临其境,产生情感的交流,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生活及思想内容,获得审美享受,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熏陶和艺术的教育。

 

表演艺术的另一个美学特征是它兼有的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性。它通过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取得一种艺术手段单独使用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并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引起审美欣赏活动。

 

就声乐艺术的表演而言,现代的声乐表演艺术已远远不是18和19世纪的状况了,只有表演者自己孤芳自赏,与时代、与社会、与群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相脱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艺术的融合,已使艺术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民族唱法、西洋唱法,发展到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不同的声乐唱法格局。尽管这三种唱法的分类是否科学尚有争议和分歧,但它毕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表演形式,这是在新时代的推动下的新生产物。各种器乐演奏、舞蹈表演形式以及比较西方化的音乐剧也已被我国音乐戏剧界所引进。实践证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产生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欣赏追求。面对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艺术家必然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适应群众、完善自我,创造新的艺术种类,将艺术的多元表现手法融于一炉,以完美的艺术修养来丰满自己的表演羽翼,以精美的艺术表演满足欣赏者的渴求。这应是音乐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理念。

 

二、声乐表演与舞蹈表演的共性与不同

 

声乐演唱是以嗓子、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舞蹈则是以无言的肢体为主要表现手段,这就是它们的不同。一个是有声的展示方式,一个是无声的展示方式,两者表现的方式截然不同,但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思想情感却是一致的。声乐演唱与舞蹈表演的共性是以内代外、以内代歌、以内代舞、以情传神、以形达意,并将其融合在一起,来完成作品最终所要表达的内容。气息的流动是它们的命脉,如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抒情优美的舞姿,都是以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组合的运用,形成表演者的情感表现,如果演唱者和舞者只是随着音乐的旋律单调、机械的去演唱、去舞动,那么就失去了艺术的生命力,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作为表演者,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能感动观赏者。尤其在当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有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已往的艺术水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观赏者的欣赏水平,人们要求表演者要用声、情、神、形并举的多元融合的艺术表演,给人们以欣赏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以往的专业定位与当代观众的欣赏追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而要求我们针对现阶段的缺陷和不足,选择可行的途径进行适应时代的改革与提高。

 

三、声乐与舞蹈表演者都要具备艺术的综合素质与修养

 

任何艺术家创造与演出的艺术作品,都要追求艺术表现的完美性,从作品内容到艺术表现的形式都要和谐统一,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表达思想感情要准确、深刻、鲜明、生动,这同时也体现了表演艺术者的素质修养。这种修养程度越高,展示出来的艺术性就越强,对欣赏者的感染力也就越大,审美的价值也就越高。因此,当代艺术表演者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加强戏剧、文学、文化方面的修养,注重音乐基础素质的培养,注重舞蹈形体课的训练等。可以说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当前艺术领域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突破禁锢、完善自我的途径

 

就目前而言,突破禁锢除旧俗是完善声乐与舞蹈表演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对音乐定义的理解,不宜机械的或单纯的将其认定为“音乐是耳朵的对象”,而应认识到“音乐主要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描绘性很强的艺术”,它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道理。从将听觉与视觉二者结合起来的角度可定义为:音乐是通过声音和音响为材料,以物理、生理和心理学为科学基础,展现人类精神文化的艺术。这说明音乐是以表达人类感情为出发点的艺术,它长于抒情,不应以历史对音乐艺术的定位而将其僵死在一个模式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经济生活的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的超越,必然带来文化生活多层面的追求以及审美情趣的多样化。因此,以声乐与舞蹈艺术水平不断提高,来满足当代观赏者的审美要求应是艺术表演者的出发点。声乐、舞蹈表演的表情性是其音乐语言的主要美学特征,以表情性为主,以描绘性为辅。将二者统一,通过表达感情来塑造音乐形象,用“心灵直接的语言”激起人们的感情共鸣,引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是音乐艺术的独到作用。声乐表演应不仅仅局限于独唱、重唱、合唱的表演形式,还有歌剧、音乐剧等戏剧的表演形式,通过它特有的表情性、形象性等各种表演因素,打破原有培养声乐表演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其向综合型与复合性人才方向发展。

 

篇12

小品是近年来走红又讨俏的艺术形式,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王景愚的哑剧小品《吃鸡》与陈佩斯、朱时茂的话剧小品《吃面条》在央视闪亮登场以后,小品便成为各种晚会的亮点,甚至成为压轴节目。特别是“小品大王”赵本山的小品,几乎成为每年央视春晚的“必备大菜”。

而小品表演又是小品的中心与支撑,也就是说,整个小品艺术,主要是通过其表演艺术得以具体呈现出来。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小品表演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考,对小品表演发表几点拙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戏剧化

小品,其实是喜剧小品之简称,因此小品表演的要点,首先就要戏剧化。

喜剧小品原系戏剧学院表演系学生进行表演训练的一门课程,因此它具有戏剧表演的基本要素,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后来,小品成为一种正式演出的戏剧形式,登堂入室,获得独立的艺术品格。但是这种独立的艺术品格,仍以戏剧的基本元素为基础与前提。

具体来说,小品表演的戏剧化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动作性。动作是戏剧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有人认为,戏剧就是“动作的艺术”,此话颇有道理。小品表演的动作性,也同所有戏剧表演一样,都分为形体(外部)动作与心理(内部)动作,并要求二者有机统一,完美结合。

其二是冲突性。冲突性也是戏剧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所谓“戏剧冲突”,为戏剧所独有。戏剧冲突实际上指的是剧中人物或自身的矛盾、碰撞。之所以强调戏剧冲突的重要性,是因为必须以戏剧冲突予以强化,以吸引观众。因此,小品表演也同样凸显戏剧冲突,要注重演员之间的交流、碰撞、矛盾、冲突。

其三是情境性。情境性同样是戏剧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有“规定情境”之说,并作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中的一大重要概念。戏剧情境又包括人物关系、事件、环境三个要素。所以小品表演也必须把握情境性的特点。

其四是语言性。动作与语言是戏剧艺术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小品表演也同所有的戏剧表演一样,要做到双轮齐动,比翼齐飞。语言又名为台词(对白、独自、旁白)、唱词小品则台词(道白)与唱词并重。

二、人物化

人物化更是小品表演的核心与关键、生命与灵魂。小品表演同所有的戏剧表演一样,均以人物形象塑造为首要目标。

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赵本山的小品表演,就首先以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的“大忽悠”的人物形象,已经达到典型化的艺术高度。他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火炬手》中塑造的农民“黑土”的人物形象,也已达到典型化的艺术高度。他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以人取胜。

要塑造好人物形象,小品演员一定要深入生活、进行认真的情感体验,把自己化为角色,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观众。

三、风格化

小品表演作为一种艺术创造,要以风格化作为重要的艺术目标之一。因为所谓“风格”,乃“艺术风格”的简称,它“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彭吉象:《艺术学概论》)也就是说,风格是艺术个性的体现,也是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本质上讲,风格也是创造性的重要特征标志之一。小品表演的风格,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篇13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需求的变化,服装表演诞生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独特审美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艺术活动。它是一个区别于严肃的歌剧表演、严谨的戏曲表演以及其它表演的艺术品种,其主要特性表现为前沿性、市场性、大众性、娱乐性、时尚性。前沿性是服装表演艺术的根本所在,他既有创新的特征又具备时尚的潜质。毫无疑问,服装表演艺术是引领时尚的前沿审美活动。但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是,服装表演艺术通常不是让人们欣赏已经被人们所认可、所接受的审美观念的,而是向人们展示一种新鲜的、尚未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的审美,具有超前的特性。标新立异,应该是一名设计师和服装表演编导最为重要的艺术特质。市场性似乎应该永远是一名艺术家最为痛恨和努力要摆脱的。但恐怕服装表演艺术是个例外,因为服装表演艺术本身就是市场的产物,服装在模特表演的过程中不但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同时还推动着服装市场的发展,从而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商业利润,服装表演艺术也得以深入发展并成为了永远的朝阳产业。所谓大众性即是蕴含于服装表演之中的一种先天的“通俗的意识”。服装表演一般是以商场促销和服装品牌促销的表演形式呈现,目的是为了刺激并引导大众的消费。服装表演的大众化立场使服装表演真正关心大众作为个体的自身,服装表演的大众化特征决定了其主题主要反映来自大众切身的审美特征和着装状态。所谓娱乐性是指包含在服装表演之中的强调其观赏性或是强调其文化性和审美性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是取悦欣赏者的手段。娱乐性意味着服装表演的主题可以是多样性的,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展示内容。另一方面,服装表演的娱乐性还体现在观众的审美趣味方面。这种表演的目的除了愉悦欣赏者,还可以是强调文化性和审美性,这就脱离了大众口味的层面,上升到体现审美趣味的更高层面。不过尽管如此,我们的服装表演艺术的编导们也千万要记住:永远不要把我们的服装表演艺术弄成一个让人提不起精神的所谓的“严肃”艺术。时尚性是指服装表演在表现形式和风格上,被人们所追逐的新颖和别具一格的“前卫”意识。时尚性要求服装表演必须借助于夸张或超越的表演方式来适应和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要。同时必须能够借助于浓艳或夸张的化妆,创意性强的服装、多变的灯光、专业的音响甚至舞蹈表演等手段来创造独特的视听氛围以及其它可能使观众获得的感官刺激,运用这些展示手段来表现不曾表现过的令人赏心悦目而又兴奋的表演内容。所以,从服装表演的审美取向来看,我们对服装表演的艺术审美应以人体美为基本原则,从服装表演的不同性质、不同风格、不同功能方面对服装设计的三大要素(服装色彩、服装面料、服装结构)进行审视。总的说来,服装表演作为表演艺术的一个品种,其艺术风格、美学意义、审美价值要体现大众性、娱乐性和时尚性。在这中间,无论表演的形式和状态如何的变化,如何的丰富,如何的时髦以及如何的标新立异,皆要体现服装表演的审美实质,因此,服装表演的审美追求即是视觉和谐与听觉和谐的完美统一。

二、服装表演艺术活动视觉和谐的要求与手段

近年来,国际知名内衣品牌的服装表演活动——“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成为国际时尚界关注的焦点和效仿的大事件,由众多著名模特来展示内衣华贵性感的主题服装表演活动,其经典震撼的艺术效果值得我们国内服装表演编导去学习和借鉴。首先,“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的舞台设计是根据服装表演的主题配合灯光、音乐与编排方式体现编导的设计构思,充分展示顶级内衣的整体形象,创造良好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氛围,构成模特与观众的距离和接触关系的空间条件。“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的舞台设计往往打破常规,尽量使模特走台进行穿插表演时有较大的表演空间,使其自然地进行表演。最大特点是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没有演出的隔绝感,更加生活、随意、自然化。其次,舞台背景和标题的处理与表演主题、格调一致,处理手法大多比较单纯。而舞台色彩使用纯净的素色,突出服装作品,背景板的处理多采用与服装主题相协调的LED高清投影技术,还有舞台机械的处理,如旋转的背景板和升降的舞台等,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背景上最醒目的是品牌标识和服装表演的标题,在起到很好的广告宣传作用的同时,也让这种神秘的气氛融为一体。另外,服装表演灯光效果的设计也是达成视觉和谐的一个重要指标和手段。从整体表演效果而言,灯光的作用是为突出服装的肌理感、层次感和造型感,表现模特的容貌和修长优美的线条,改变空间大小,构成空间隔断,形成独特的舞台风格和艺术氛围。高规格或电视播出艺术类时装表演和一些大型的服装会上,优秀的灯光设计能够营造独特的艺术气氛,完美地表现服装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和艺术创造力,构造情调,渲染主题。所以,服装表演编导平时需要多积累舞台设计和灯光设计的知识与技巧,多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服装表演作品,以便在表演编排时达到更为完美的效果。

三、服装表演艺术活动听觉和谐的要求与手段

在传统的服装表演活动中,音乐通常是作为一种烘托气氛的手段而存在的。然而,这种情况在近年来已发生了变化,无论是服装设计师还是服装表演的编导们都发现,音乐不仅能让他们在创作中产生灵感,更重要的是音乐还具有充分展现创作者构思、理念、效果的功能。而对于欣赏者来说,也早已不满足于视觉感官的享受,而是追求视觉和听觉完美交融所带来的愉悦。音乐在服装表演艺术活动中大体有两个作用:第一,运用音乐的旋律色彩意境和强烈的节奏音响表现力,限制观众的想象范围,引导观众欣赏的思路,启发观众对服装设计个性的理解与联想;第二,利用音乐的和声织体感表现服装设计自身内在的韵味,同时也使模特更准确地把握服装展示的内涵,表现服装动态时的韵律。所谓限制观众的想象范围,引导观众的欣赏思路,其实也是一种创作手段。通常在服装表演中,除了事先公布的主题,设计师和编导们很难通过服装和模特之外的艺术元素传达自己的创作理念。而更让他们担心的是,观众往往还会产生与他们创作目的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审美感觉。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在现代传播技术飞跃发展的进程中,受益最大的艺术种类莫过于音乐了。优秀的设计师和服装表演艺术的创作者们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开始尝试将音乐变为展示自己创作理念的一只无形的手,用这只手指挥或牵引着观众的审美视线。音乐声起,一种特定的情境就开始生成了,相对来说,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观众是很容易被创作者的意图所俘获的。节奏和旋律,是音乐最重要的两个艺术元素。通常来说,服装表演是通过线条和色彩来表现服装内在韵味的。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体验到这种韵味的,也就是说,对这种韵味的体验是需要一定的审美修养和能力的,而这对于通过电视屏幕和网络视频来观看服装表演的大众来说,未免是有些要求过高了。这种情况在音乐被利用之后有了改变,人们会发现,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会使服装的这种内在韵味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也就是说,音乐弥补了社会大众审美美感的不足。

四、服装表演艺术活动视听和谐交融的要求与手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