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会计初级基础

会计初级基础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会计初级基础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会计初级基础

篇1

1、初级会计考试需要两份资料,《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建议使用考试当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由“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制。

2、参加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必须在考试当年通过所有科目的考试。 您可以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 资格标准:每个科目60分。

3、会计专业资格定期注册。 资格证书每三年注册一次。 持票人应当按照规定到当地人事和财务部门指定的办公室。 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当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接受本级会计师的继续教育。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考生在备考会计基础的时候应该准备教材和课件这两种学习资料,先通过听课件的方式理解知识点,跟着老师了解大概的框架,之后再看教材进行巩固学习,之后做题强化。初级会计实务是考初级会计师的其中一门课程。学好初级会计实务首先要具备最基础的会计知识,比如T字形账户、借贷记账法等。

在有最基础的会计知识后,建议购买相关的初级会计实务书籍,先从目录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开始一章一章的学习。

每次学习后要进行相关的习题练习,巩固知识,多去做做试卷与案例,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消化学到的知识。

与此同时,充满信心。初级会计实务不是很难,多记忆多背诵多练习,两三个月就能学好。如果考初会的话,经济法也要好好学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1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定位

通过《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能够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对财务信息的阅读和运用能力,掌握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支撑和服务,也可以通过继续学习去取得相应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初级会计师证,增强就业能力。

2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2.1理论教学为主,实践环节缺乏

由于教师自身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当前,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多为纯理论的讲解,缺乏实践教学环节,体势必会使课堂枯燥乏味,导致课堂效果不佳。

2.2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率低

对于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授,教师在课堂上过分注重自己的讲解,采用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的参与,形成一言堂,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低,这种缺乏互动的课堂,没有提问、没有思考、不用动脑的课堂势必会造成课堂睡觉、玩手机、闲聊的学生增多。

2.3内容抽象难理解,学生缺乏兴趣

《基础会计》课程的核算方法中的填制审核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编制报表等内容,对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都有较大难度。加上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

3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1通过导言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每一门新课,学生都是充满好奇心,作为带课老师,应该积极准备导言课,通过导言来激以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探求该门课知识的欲望。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我们工作的必备工具之一。此外,《基础会计》也为我们后续一些课程做铺垫,并且为我们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初级会计师提供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上的支撑和帮助。

3.2重新设计教学内容

根据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可将课程内容安排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理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六要素及六大类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其中,会计六要素及六大类会计科目在逻辑上关系密切,在授课时可作为一章内容进行讲授,由会计对象入手。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有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基本假设、权责发生制、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六要素及六大类会计科目相关内定、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试算平衡。以制造业的主要经济活动为例对基础理念加强理解、巩固和应用。第二部分为会计基本实务,即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了解和熟悉会计工作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告的编制,此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需加入实践教学环节,对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实践教学环节多为模拟实践,可采用单项模拟实践,以教材章节为单位,边理论边实践,也可以在实践中贯穿理论,实践的内容包括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传递、入账等;累计折旧的计算;制造费用的集合分配和生产成本表的编制;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试算平衡表的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实践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知识点及其在工作中的应用。对于会计凭证一章,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经济活动中取得相应票据,即原始凭证,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让学生扮演会计人员的角色填制记账凭证,并体会记账凭证的作用及与原始凭证的区别。第三部分为财务报告分析,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看懂财务报告,并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所有章节学习完成后,可进行综合模拟实践,选取一个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资料,让学生全员动手,完成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出财务报告、分析整个会计工作过程,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动手能力,以及完整地体会会计工作过程。

3.3教学实施与评价

1)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启发式讲授为主,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图形图表案例等方法,直观易理解地帮助学生学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业务,学做结合,做中有学,学中有做,在体验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不断地提高综合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将基本理论分解成模块,明确学习目标及基本技能--任务布置--理论知识学习--确定小组及分工--确定及完善方案--执行方案。2)传统考核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平时考核主要有出勤、作业、课堂表现、期中测试、笔记构成,课堂表现的评价因缺乏具体标准而形成虚设,结果也无法真正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掌握以及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应该通过课堂表现来考察学生学习态度、课前对知识预习及准备程度、课堂的主动性及参与度。同时对小组学习、讨论及各模式的掌握程度,学习及操作任务完成质量及效率进行评价。

4结语

传统教学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的学生,难以适应《基础会计》的教学,同样,作为带课教师,也需要培养自身技能,到企业去挂职,去体验相关岗位所要求的技能,有效分析学习任务和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篇4

1、初级会计师考试时间8月29日至9月4日,9月9日至10日。

2、初级会计职称即助理会计师。担任助理会计师的基本条件是:掌握一般的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并能正确执行有关的财经方针、政策和财务会计法规、制度;能担负一个方面或某个重要岗位的财务会计工作;报名参加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除具备以上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教育部门认可的高中毕业以上学历。

3、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1、初级会计证一般于每年的5月份左右开考,报考人员在打印准考证后,了解具体考试时间以及考场所在地点,时间一到携带身份证、准考证等证件,去往考场参加考试。

2、其中《初级会计实务》科目的考试时长为2小时,《经济法基础》科目的考试时长为1.5小时,两个科目连续考试,时间不能混用。参加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考生,必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两门科目的考试,方可获得初级会计职称证书。合格标准:每科均为60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一、《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正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为了培养更杰出的会计人员,许多高校越来越关注会计专业的实践环节。但是在《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实践内容不够全面、实践过程脱离实际等等。

(一)实践内容缺乏全面性

《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主要以集中式的手工记账为主,而且仍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由教师讲解或演示再由学生实际操作,实践内容所涉及的凭证、账簿种类有限,业务范围狭窄。此外,会计岗位设置不够明确,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各个岗位的业务内容,也不利于强化学生对整个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理解。

(二)实践过程缺乏仿真性

《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所引用的资料大多是虚拟的或打印的黑白样式,尤其是原始凭证,学生很难得到填制真实凭证的机会,因此学生对部分凭证的填制较为生疏。除此之外,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影响着经济业务的处理,由于缺乏一种仿真的模拟环境,一旦离开教师的讲解,面对大量的凭证、账薄、报表和形形的经济业务,学生将无从下手。

(三)实践环节缺乏技能性

现实社会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要求越来越高,诸多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皆希望新吸收的会计人员能立即进入工作角色,少交“学费”。但是在《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点钞、装订凭证、装订账簿等等,使得学生毕业后并不能立即走向岗位、胜任工作,因此就形成了“供给”与“需求”相背离的就业状况。

(四)锻炼手段缺乏现代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会计电算化模拟就是其中之一。虽然有些高校已经采用了会计电算化的会计模拟实践形式,但会计电算化模拟一般都集中在中级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单独针对初级会计的模拟软件少之又少。如果具备完全针对《基础会计》的实验资料、模拟软件,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会计意识,提早接触会计电算化,加深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理解。

二、“双轨三线制”模式的构建

“双轨三线制”模式中的“双轨”是指在《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方面采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模拟模式;另一方面采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会计电算化模拟模式。而“三线”指的是: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分散式手工记账实践;独立进行的集中式手工记账实践;融合了会计电算化的全方位式实践。“双轨三线制”模式的建立把《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为“第一轨第一线”即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分散式手工记账模拟实践;第二个阶段为“第一轨第二线”即独立进行的集中式手工记账模拟实践;第三个阶段为“第二轨第三线”即集中进行的会计电算化式的模拟实践。双轨三线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一)第一阶段:围绕部分理论,紧跟实践教学

传统的《基础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分离的,而在“双轨三线制”模式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有部分交叉的。对于总论、复式记账原理及具体应用的理论部分可继续采用现有的教学方式,但对于凭证、账簿的内容则可结合实际操作边学习理论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即边学习边实践。

1.填制凭证的分散式实践

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大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种类繁多,填制要求复杂,诸多《基础会计》教材都尽量列举了各种类型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使理论更加形象化。“双轨三线制”模式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再提供给学生各种真实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边讲解理论边观察实物,使学生加深对凭证的感性认识。此外,结合理论的讲解,每一种凭证皆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堂令学生动手填制,完成凭证的分散式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快速掌握凭证填制的基本技能。

2.填制账簿的分散式实践

账簿的形式多种多样,填制要求更加严格。“双轨三线制”模式要求在讲解账簿理论的同时提供给学生实际的账页,当然只需要零散的账页即可,不需要提供订本式账簿。学生边观察实际账页边学习账簿的种类和填制要求,并当堂练习填制。此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账簿的感性认识,并实现理论向实践的升华。

虽然此阶段的实践教学是间断的、零散的,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所练习的部分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此方法已在《基础会计》的教学环节中试用了三年,学生均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收效甚佳。

(二)第二阶段:集中实践,手工模拟

通过第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核算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于理论教学结束后,安排3-4天的时间,集中进行手工记账的实践教学。

1.准备完整的实践资料

“双轨三线制”模式对实验教程的要求较高,教程必须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经济业务、创造一种仿真的经济环境。实践内容不能只是经济业务实例的简单堆砌,它有一些基本的要求:首先要照顾到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将基本理论融会贯穿在实际的业务中;其次,实践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最后,经济业务应是具体某个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这些业务的选取不能超过初级会计的范围)。

2.集中式手工记账的全面模拟

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场所和模拟材料(各种形式的凭证、账簿,以及简单的报表),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图2的所有操作。此阶段采取个人独立完成的方式,旨在使每位学生能够清楚了解《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熟悉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

3.增加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此环节除了进行上述实践教学之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补充点钞、装订凭证和账簿的练习。首先,准备好练习使用的点钞券和装订工具;其次,由教师示范最基本的操作方式,进行集中讲解;最后,由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做个别辅导。

通过此阶段的实践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熟悉各会计核算程序中的主要内容和流程,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会计方法、会计原则的认识。

(三)第三阶段:上机操作,各就各“位”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锻炼,学生已基本熟悉手工记账方式下会计核算的程序和内容,但对于各岗位间相互牵制的关系并不算明了,同时对目前已经非常普遍的会计电算化也知之甚少,这也正是此环节所要完成的任务。

1.模拟会计电算化的上机操作

在此实践环节需要集中3-4天的时间,运用针对《基础会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拟软件,使学生有机会上机操作。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模拟软件必须是完全针对《基础会计》的,不能直接采用用友或金蝶等现有的财务软件,这就为实践教学增加了难度。然而我们可以采用VB、VF、C语言等高级编程语言自行开发《基础会计》的教学模拟软件,为《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操作平台。

2.采取“分组轮岗制”,固定岗位

“双轨三线制”模式要求在此环节对学生固定角色,采取“分组轮岗制”。即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组充当一个财务科室的角色,每位同学履行不同的岗位,并确定其基本职责。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而且可以强化学生对各岗位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加深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三、构建“双轨三线制”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环节应以充足的课时作为保障

“双轨三线制”模式把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分成了三个部分,在这种模式下,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不再是分离的,而是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以充足的课时为前提。通过实践摸索,理论教学一般应设置在60课时左右比较合适,基本可以保障第一阶段的顺利进行;实践教学应设置在1周左右的时间较为合适,可以保障第二、三阶段的顺利进行。

(二)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具备一定的硬件基础

《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离不开软件设施,更离不开硬件的配置。一个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可以容纳40人左右的小型机房是"双轨三线制"模式实施的硬件条件。会计模拟实验室不需要太复杂的配置,只需要一个宽敞的空间,安置一些普通的桌椅供学生手工记账练习使用;小型机房不需要高配置的计算机,普通计算机即可,供会计电算化模拟练习使用。

篇7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恒等式)

收入-费用=利润

2、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具体是借方还是贷方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会计科目来判定,根据“贷来”)

3、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期末(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末(初)余额合计

4、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银行已收企业未收款-银行已付企业未付款

=银行对账单存款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款-企业已付银行未付款

5、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坏账准备计算出的期末余额-账上已经存在的

6、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坏账准备

7、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取得价款-初始成本

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影响损益的金额=取得价款-账面价值

8、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9、计划成本法下实际成本的计算:

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差异(注意题目是问的“库存”的还是“发出”的)

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

10、发出商品的毛利率法: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额×100%

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

销售毛利=销售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11、发出商品的售价金额核算法: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

=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1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年限平均法: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13、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工作量法: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14、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年)

年折旧额=每个折旧年度年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年折旧率

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

最后两年直接取平均,此时才要考虑预计净残值。

15、固定资产有关的不同专门名词:

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固定资产原价(即“固定资产”这个科目的余额)

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6、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年数总和法: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17、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的计算: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

=不含税销售额×增值税税率-当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

=含税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税率-当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

18、小规模纳税应纳增值税的计算:

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

19、可供分配的利润=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年

初未弥补亏损)+其他转入

20、盈余公积的计算:

(1)若年初未分配利润余额为正数:

盈余公积=本年净利润×10%

(2)若年初未分配利润余额为负数,但可供分配的利润为正数:

盈余公积=可供分配的利润×10%

(3)若年初未分配利润余额为负数,可供分配的利润也为负数:

盈余公积=0

2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就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其他收益

2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23、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24、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人期初余额)

25、货币资金项目金额=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26、应收账款项目金额=应收账款借方明细科目余额+预收账款借方明细科目余额-坏账准备

27、预收账款项目金额=应收账款贷方明细科目余额+预收账款贷方明细科目余额

28、应付账款项目金额=应付账款贷方明细科目余额+预付账款贷方明细科目余额

29、预付账款项目金额=应付账款借方明细科目余额+预付账款借方明细科目余额-坏账准备(如果题目真的有的话)

总结:收对收,付对付,借贷方向看科目。

30、未分配利润项目金额=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的明细余额

31、长期借款项目金额=长期借款期末余额-将在一年内到期且企业不能自主地将清偿义务展期的长期借款

32、固定资产项目金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3、无形资产项目金额=无形资产账面余额-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34、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金额=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余额-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35、存货=原材料+委托加工物资+周转材料+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发出商品+材料成本差异-存货跌价准备

36、货币时间价值有关公式:

(1)复利终值:F=P(1+i)n=P×(F/P,i,n)

(2)复利现值:P=F/(1+i)n=F×(P/F,i,n)

复利终值系数和复利现值系数互为倒数,即相乘等于1。

(3)预付年金终值:F=A×[(F/A,i,n+1)-1];F=A×(F/A,i,n)×(1+i)

(4)预付年金现值:P=A×[(P/A,i,n-1)+1];

P=A×(P/A,i,n)×(1+i)

(5)递延年金终值:F=A×(F/A,i,n)

(6)递延年金现值:P=A×(P/A,i,n)×(P/F,i,m);

P=A×[(P/A,i,m+n)-(P/A,i,m)];

P=A×(F/A,i,n)×(P/F,i,m+n)

特别注意递延期m,极易出错。

(7)永续年金现值:P=A/i

(8)实际利率i与名义利率r的关系:

i=

(1+r/m)m

1

实际利率

=

1+名义利率1+通货膨胀率

-

1

(9)偿债基金系数与普通年金终值系数互为倒数

(10)资本回收系数与普通年金现值系数互为倒数(回本)

《经济法基础》

1、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的计算: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

=不含税销售额×增值税税率-当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

=含税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税率-当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

2、小规模纳税应纳增值税的计算:

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

3、进口货物应纳增值税的计算:

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

=(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税率

关税=关税完税价格×关税税率

4、扣缴计税方法:

应扣缴税额=购买方支付的价格÷(1+税率)×税率

5、从价定率的消费税:应纳税额=销售额×比例税率

6、从量定额的消费税: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定额税率

7、复合计征的消费税:

应纳税额=销售额×比例税率+销售数量×定额税率

8、从价定率的消费税的组价:

(1)自产自用: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比例税率)

(2)委托加工:

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1-比例税率)

(3)进口:

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1-比例税率)

9、复合计征的消费税的组价:

(1)自产自用: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数量×定额税率)÷(1-比例税率)

(2)委托加工:

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数量×定额税率)÷(1-比例税率)

(3)进口:

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数量×定额税率)÷(1-比例税率)

10、一般工资、薪金所得应纳个税的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每月收入额-3500或4800)×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11、

年终一次性奖金的个税计算:

(1)当月工资薪金所得≥3500元或4800元:

应纳税额=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当月工资薪金所得

3500元或4800元:

应纳税额=(全年一次性奖金-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3500或4800的

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1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纳个税的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全年收入总额-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其他支出以及以前年度亏损)×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1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应纳个税的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纳税年度收入总额-必要费用)×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14、劳务报酬所得应纳个税的计算:

(1)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800)×20%

(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1-20%)×20%

(3)每次收入的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0000元的: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1-20%)×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15、稿酬所得应纳个税的计算:

(1)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800)×20%×(1-30%)

(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1-20%)×20%×(1-30%)

1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纳个税的计算:

(1)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800)×20%

(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1-20%)×20%

1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纳个税的计算: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20%

18、财产租赁所得应纳个税的计算:

(1)每次(月)收入不足4000元的:

应纳税额=[每次(月)收入额-财产租赁过程中缴纳的税额-由纳税人负担的租赁财产实际开支的修缮费用(800元为限)-800元]×20%

(2)每次(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

应纳税额=[每次(月)收入额-财产租赁过程中缴纳的税额-由纳税人负担的租赁财产实际开支的修缮费用(800元为限)]×(1-20%)×20%

19、财产转让所得应纳个税的计算:

应纳税额=(收入总额-财产原值-合理费用)×20%

20、偶然所得、其他所得应纳个税的计算: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20%

21、从价计征房产税=房产原值×(1-扣除比例)×1.2%

从租计征房产税=租金收入×12%(或4%)

22、土地增值税的计算过程:

(1)确定收入——题目给出

(2)确定扣除项目金额

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题目给出

房地产开发成本——题目给出

房地产开发费用——根据题目内容判定利息是否明确

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题目给出(【小胖提示】注意印花税迷惑)

计算加计扣除

(3)确定增值额——((1)-(2))

篇8

Abstract:Inaccountantreformsintheprocess,wealwaysfacelikethissomequestions:Howdoesaccountantadaptthestateeconomysystem''''stransformation,howtoestablishconformstosocialistcountriesmarketeconomyrequestaccountantthesystem,whatfunctionsuchaccountantshouldthesystemhaveandthestructure,howtotreatWestaccountingtheoryresearchresultsandsoon,speciallyitisnoteworthythatalongwithaccountingtheoryresearch''''sthorough,theWestalsodaybydayreceivestheattentionaboutaccountingtheory''''ssupplyanddemandquestion''''sresearchresults.Becauseourcountryisalsoatthesocialisminitialstageatpresent,thesocialresourceisnotveryalsosufficient,intheaccountingtheoryresearcharea,mustpayattentiontothecostbenefitespeciallythecontrastquestionaswellasthesupplyanddemandbalancedquestion.

keyword:Accountingtheory;Practicefoundation;Accountantgoal;Accountantenvironment

1关于会计理论的一般认识

会计理论一词虽然广泛应用于财务会计多年,但尚无标准的定义。在会计文献中,对会计理论的含义有许多不同的理解。

但笔者认为,瓦芡和齐默尔曼作为当代实证会计理论的代表人物,对会计理论提出的意见是符合当代经济发展的潮流的。他们认为:“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解释”是指为观察到的提供理由,“预测”则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测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必就是未来现象,它们包括那些已经发生,但与其有关的系统性证据尚未从数据中收集到的现象。因此,在他们看来,假设和通过数据进行验证构成了发展会计理论的基本前提。

2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关于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目前尚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会计理论的研究应当以会计环境还是以会计目标作为其逻辑起点,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会计环境论和会计目标论之争。由于二者都有说服力,针对其相持不下的情况,又有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结合论。以下作者试图进行简要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语言等方面的原因,美国的会计研究对我国的会计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两国会计环境的差别在某些场合却往往忽视。美国社会经济和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市场完全监管严格,税制完善且管理手段强硬,注册会计师职业得以充分发展且有着严谨的自律机制,资讯系统完善且高效,相比之下,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尚处于发展之中,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建立,但尚需调整与完善。资本市场还处于成长的初期,市场监管手段和税收征管以及税制的完善尚需要时日,审计环境和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不容乐观,资讯条件不够理想。由此可见,不同环境下的会计理论研究的前提条件显然是不同的,所以进行我国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应当以我国会计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本国的问题。当然,借鉴他国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也是不可缺少的。

虽然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中存在诸多具有共性的成份,但并非所有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下被特定会计实践证明了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都具普遍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对会计环境论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的观点进行反思。

此外,双重受托责任也应运而生。双重受托责任观认为现代会计在“受托—受托”的关系中的责任是双重的,既包括对受托资源的安全完整、充分运用和实现经营目标的责任,也包括对员工的福利、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政府的税收、公众的就业、社会公益事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笔者认为,会计目标论是受制于特定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运行体制的。在产品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通过运用会计信息来考察受托者对托付财产或资源的管理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特别在资本市场有效的动作情况下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但仍然关注受托资源的经营情况,而且由于他们处于一个相对发达的市场条件下,随时可以通过资本市场间接地对其所托付的资源进行调配,社会经济体制和资本市场本身也确实充当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因而使得会计信息对决策的作用日益重要。不言而喻,决策有用观应当是财务会计被普遍认可的情况下才得以成立。只有当所有权和经营权充分分离之后,企业外部利益关系集团的力量足以制约财务信息的公允呈报,决策有用观才能够确立。因此,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相同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对于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以及私营企业而言,决策有用观和经营责任观的侧重点也未必相同。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国际会计准则只对财务会计处理和呈报的重要方面进行规范,而不顾及次要的方面。同理,大多数国家的会计准则也主要用来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因此会计目标倚重决策有用观是可以理解和易于接受的。

综上所述,从会计理论体系本身来说,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联系实际的逻辑起点,它基于特定的会计环境,对会计基本假设和原则具有统驾作用。从实务方面看,它指导特定会计系统的建立并引导其运行,从而构成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3关于发展会计理论的方法和实践性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证会计理论逐步发展是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我国应用实证方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条件尚未完全具备。这首先是由于我国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生着重大变化:经济体制的转变使会计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致使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群体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企业相对地位的确立导致财务信息呈报的企业导向,会计人员身份的转变致使会计信息编报立刻发生了微妙乃至深刻的变化。其次,由于20年来我国财务会计规范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尽管这种变动的程度和频率不尽均衡,但相对而言,较大规范的变动至少应当包括1993年会计转制和1997年以来具体会计准则的和实施。这样的制度变迁,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相关年度财务信息较为严重不可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如果考虑到1994年税制改革,和汇率并轨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的不可比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会计规范的两次大的变动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因此,在当前,以对我国财务报告数据的统计分析为依据的研究成果的可信度是值得考虑的。所以,我国当前和今后几年的会计理论研究势必仍然无法以统计和建立模型等研究方法为主,而传统的研究方法仍将居于主流地位。

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研究方法进行再认识。分析我国会计研究的传统方法,很难证明其等同于规范方法。换言之,规范研究方法与传统方法并不是相互重合的概念。二者充其量只不过是交叉的概念。在我们以往所进行的研究中,我们自觉不自觉的部分采用某些实证研究方法。众所周知,实证研究方法既包括当前十分流行的统计分析和“建模”,也包括诸如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访谈、案例研究、实验室模拟研究、实地试验等方法。因此,以往的研究中所采用的实地调查方法、解剖麻雀的方法、较为简单的统计分析方法、蹲点实验等方法应当属于客观的以实践为基础的或称之为以经验为根据的方法,也可认为是实证研究方法。

随着实证研究的兴起,规范研究受到日益普遍的批评。规范研究的根本缺陷在于其所基于的假设通常在性质上是主观的,因而无法在结论上获得普遍的共识。尽管如此,对于诸如会计理论框架,财务报表的要素及确认与计量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仍然主要地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应当承认,研究人员的主观随意性不仅表现在规范研究的过程中,而且也出现在实证研究的若干阶段。正如瓦芡和齐默尔曼在他们的《实证会计理论》中所指出的:“研究人员在建立会计理论的过程中必然带有主观随意性。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理论模式的建立都会受到研究人员自身价值观的影响”。

在批评规范研究时,我们应当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命题的学术性加以区别,从而克服所谓纯学术研究的思想。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实际上都不是所谓纯学术的研究,因此强调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并不意味着否定规范研究方法。

4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会计论坛日益繁荣,然而,改革开放初期对国外会计理论的引进和评价,毕竟只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拨乱反正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并非不可突破的既定模式。借用他山之石,是为了攻克本山之玉。借鉴并非为了借鉴本身,而是为了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会计特用的系统结构。这个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和优化方法,需要由我们自己实事求是地去探索,实实在在地研究,把中国会计实务作为他国研究的许多成果试验田的做法实不足取。

同时,由于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许多成果基于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的新兴学派的观点,而这些学派及其观点在其本学科领域中往往仍然存在争议,因此,当会计理论研究者对其所借用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未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时,这种借用显然是危险的。同时,由于新兴经济学理论的某些假设,例如理性经济人假设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实,未必符合我国社会和文化现实,盲目借用显然是有害的。

篇9

二、现状

基础会计课程组,以郑州升达经贸学院为例,分别采访了2016级和2017级专业的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试卷分析和学生座谈等。学生目前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学生对于学习主要集中的问题,反映在了教材教法以及考核和新手段的运用之中。比如希望通过更多的途径来学习知识。学生反映课堂案例较为陈旧,有些学生反映老师的讲授与最新的新闻和案例结合时,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需要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基础会计教学的进度与新的改革内容,即使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但还需要一个逐渐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教学方法使用的效果,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能够将问题进行细分,进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边思考边开动脑筋,这样一来,将大的问题化成小问题,学生逐渐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有浅入深,养成解决系统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和实践脱节

目前大多数基础会计教材,往往把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视了理论之外的实践性,由于会计行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行业,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很多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时,都会优先考虑动手能力和有实践经验的人,因此高校应当考虑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落后

传统基础会计教学往往是针对会计理论进行讲授,在讲述的过程中,老师进行一言堂和填鸭式教学,没有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大多根据传统的企业会计准则从会计理论,借贷记账法,到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等进行讲解。并没有强调其中的实践性和动手能力。没有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三)传统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单一

目前基础会计的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方法,学生的所有学习都集中在课堂讲授,课下老师仅仅布置作业,学习从课前课中到客后,没有一个有效的信息化手段,学生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只能通过课堂上进行回复。导致学生学习基础上会计的积极性不高。

(四)基础会计教材内容单调,考核方法单一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基础会计教材,以会计准则为依据进行编制。教材内容还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线,基本上是以会计理论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主。没有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材内容较为单调。在应用本科院校对基础会计考核中,往往采用试卷考核。通过试卷的分数来决定学生学习的优劣好坏。

(五)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

目前,民办高校多以应用型的定位为主,师资力量也主要集中在青年教师,尤其是刚研究生毕业生的老师,这些老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专业实践经验相对却反,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师资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已经退休的教师进行返聘,但是,这些老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在精力上和跟随时代的发展上,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民办高校在教学设备硬件建设、学生生源质量以及教师福利待遇等方面与公办高校仍然存在着差距,“双师型”教师的引进难度很大。

四、解决基础会计教学改革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基础会计的实践性教学

在基础会计实际教学中,通过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整个基础会计中提到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必要时候可以为学生申请到企业中进行认知学习,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模拟手工账和模拟电脑帐,通过大量的模拟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出贴近社会需求的学生。

(二)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应当采用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出纳,会计,财务经理等,在课堂中对不同的会计知识进行分工讲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引入新的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性,可以录制慕课小视频,让学生进行分散学习,同时可以借助于清华优慕课等平台,制定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随时随地能够学习基础会计知识,对于学生的提出的疑问,也可以在线上,让老师随时进行答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综合兴趣。

(四)引入新的丰富的教材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针对教材单调的问题,可以引入新的案例式教材。将企业中真实的会计案例引入到课堂的教材中来。通过案例的剖析,来分析其中用到的会计理论知识。针对不同的案例,给出会计解决方法。必要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自编教材。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来学习基础会计。对于基础会计期末考核单一的问题,应当引入多样化,系统化考核。学生平时学习慕课和课堂表现以及课后作业等,都应当转化成一定的权重,引入到期末考核中来。尽可能降低期末试卷的比重,改变学生通过期末记忆来考试的方法。真正的让学生掌握基础会计知识。

(五)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引进双师型队伍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来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需要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只有一个好的师资,才能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为学生学习提供好的帮助。具体来看“双师型”教师人才随着技术的革新和产业的升级,教师的专业能力也要随之更新和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培养要做到“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是邀请企业的专家或者一线员工到学校,对师生开展前沿技术讲座或者专业技能培训,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专业建设出谋划策。“走出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和交流,包括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工作流程、专业技能等。

五、结论

基础会计课程与其说是一门学科,不如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当中,教师不能采用生硬、俗套的语言讲解晦涩、难懂的会计理论知识,而是要使用思想性、趣味性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幽默、通俗、情感色彩浓重的语言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课程学习的情趣,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尽量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能够启发人们联想与思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此外,使用这些简单、通俗的语言能够使教学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和谐效果,还能够收获到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效果。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以后,组织学生进行操作能力训练,增加学生到企事业实习的机会,能够使学生积累到更多的会计工作经验,在理论知识得以巩固的同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会计。基础会计的学习,对于学生后面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只有打好了基础会计,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境界学习,通过对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全方面的改革,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毛莉莹,吴玮.基于翻转课堂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06):202.

[2]唐衍彬,施军.基于慕课背景下《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0):395+397.

篇10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可以激发出激大的热情,从而产生高昂的求知欲。如著名科学家童第周因为对青蛙的浓厚兴趣,从而在生物学、动物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环境的熏陶和有目的的培养。因此,从事《基础会计》课教学的教师,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需重点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抓起。

一、课前——做好准备工作

1.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中职学生因其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和面对的特殊成绩,逆反心理相当严重,因此,要使学生喜欢相对枯燥的《基础会计》,必须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可以说,师生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教师走进课堂,就应该面带微笑,给学生友善的鼓励,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再不时运用学科知识开开玩笑,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心情愉悦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浓厚兴趣。

2.讲究导课的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

精心备课,争取让每一堂课都上得精彩、有效。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精彩的导课会引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它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进一步的课堂教学创设一个良好氛围。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一个大家关心的热门话题,一句名言俗语,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恰当生动的比喻,或者一个谜语,都是导入新课的载体。运用的好,会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学习原始凭证时,就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一家经营红火的饭店,自从雇佣了一名采购员后,其业绩每况愈下,直至资不抵债,但老板还一头雾水。后经公安、审计等部门介入调查,才了解到,该采购员每次采购商品后,都要在原始凭证上做手脚,结果该采购员很快成了百万富翁,而该饭店只能以破产告终。老板因不懂会计知识而付出的惨重代价,就可能会唤起学生学习原始凭证的强烈兴趣。

3.上好入门第一堂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学好一门课程,首先要对他感兴趣,只有上好第一节课,才能帮助学生跨上专业学习的新台阶。给新生上第一堂课,可以先不讲课本内容,而是讲有趣的会计故事、启发性的经济案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会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此外,还可以讲一些从事会计工作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有关知识,如会计专业技术等级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而且要从事会计工作就必须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要想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基础会计》是必考科目,从而明确学习《基础会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和教材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手段引入、制造或创设与书本知识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气氛,帮助学生体验、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理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教学中可以创设情景。如手中有2元钱,再从某学生处借来1元,这时手上就有3元钱,而且是本人拥有或控制的(拥有2元,控制1元),所以本人的资产就有3元。又因为其中2元是自己的,这就是本人的所有者权益;另外1元是刚借来的,那么这1元就是负债。此时教师在黑板上列出资产(3元)、负债(1元)、所有者权益(2元),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得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基本等式。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种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方法。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

如学习“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两个账户。在课堂上给学生描述这样一个情景:学生甲和学生乙一块去商店买笔记本,学生甲忘拿钱了,于是向学生乙借了2元钱,最后两人买回了笔记本。引导学生讨论事后甲、乙两人应该怎么做?学生讨论后会说:甲应该付(还)钱,乙应该收(要)钱。这时,老师可以趁势引出:甲如果要做账应用“应付账款”这个账户,乙如果要做账应用“应收账款”这个账户。这样,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小案例,可以使貌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多媒体计算机课件的设计运行来实现的,既保留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又具有人机交互,文、图、声、像并茂的特点,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直观、生动、高效、先进等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优化教学效果。

如会计账簿中更正错账的红字更正法是教学的难点,传统授课教师无法把真实的账簿、凭证、更正步骤一一演示给学生看。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凭证、账页及更正过程以及红字更正法账务处理过程同时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形象、直观地对比教学,使抽象难懂的理论形象化,学生易于理解会计上的“红字”的真正涵义,由表及里地掌握“红字更正法”账务处理的实质,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4.实践教学法

会计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型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基础会计》的操作性比较强,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这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如在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时,要在讲解完基础理论知识后,让学生自己到模拟实训室进行操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爬滚打,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亲自参与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学完所有章节时,我们还应该集中安排一周对会计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操作,开展实际操作竞赛,这样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熟能生巧。

三、课后——将会计教学从课堂扩展到课余

将会计教学从课堂扩展到课余,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都有生活委员,班费的收支就可以运用会计知识。会计老师应指导生活委员填写收付转记账凭证,尤其是现金日记账的正确填写方法,学期终了,再指导学生编制会计报表。最后,把所有账务处理贴到教室财务栏或让全班同学传观。这样,同学们既学到了会计知识,又使班级财务清晰化、明朗化。再如会计知识可以和其它学科知识交叉运用。为增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我校常年举办“课余市场营销活动”,该活动把学生进行了岗位分工,有销售人员(业务员、营业员等),也有会计人员(会计、出纳等)。此项活动,涉及到了营销组,也涉及到了会计组。活动时,营销组在营销班中选拔销售人员,会计组在会计班中选拔会计人员,两个专业的学生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该项活动。每次活动,学生都积极准备,踊跃参加,通过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们赚取了生活费,扩大了交际面,增强了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要合理利用课前、课中、课后时间,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会计基础知识,为学好会计专业其它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玉森,陈伟清.基础会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四版.

篇11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91-02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其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和能力在不断创新和提高,对会计领域的影响也随之不断改变和深化。正确把握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会计变革的方向,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为经济建设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历程

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处理部分或全部会计数据业务的会计信息系统,一般称为计算机会计。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经历了单项数据处理、数据综合处理和数据系统处理三个阶段。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是计算机用于会计数据处理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主要是将计算机用于某一方面的数据处理。20世纪60至70年代初期,是计算机在会计中应用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应用计算机的目的是对会计数据进行综合加工,及时反馈会计信息,更好地为预测、决策和日常分析服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数据库系统大大开拓了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呈现了计算机会计普及之势。一些企业在进一步扩大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目前,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还在向着更高阶段发展,会计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发展成为会计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其现实状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大部分企业实现了账务处理的电算化,利用计算机局部替代手工记账、生成报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会计软件逐步完善,功能日趋多样化。大量成熟的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推出,给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计算机应用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强有力的支持。(3)各核算模块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互换。当前,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中的作用主要是摹仿、替代手工核算,停留在账务的“电算化”上,而对诸如购销存、工资、成本、固定资产等会计分支应用较少,已经应用的单位,各模块之间也缺乏信息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系统性,形成相互隔绝的信息“孤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信息的有效循环。(4)尚无成熟的管理型会计软件,会计信息的利用有待于向纵深发展。会计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并不单纯是为了替代手工记账和提高会计人员的劳动效率,其最终目的应是通过对信息的标准化处理进行多种形式的再加工,为优化管理决策和控制系统提供更好的服务。如果仅仅停留在所谓“以现代信息技术处理传统会计模型”的层次上,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深入应用则必然缺乏动力,其生命力也将难以长久。

二、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应用的意义

毋庸置疑,计算机技术的产生与应用提高了许多行业与部门的效率,对于会计领域来说,它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的质量

计算机会计改变了会计人员手工操作,实现了会计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把手工操作发生误差的可能性压缩到最低限度,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质量。人们只要把收集的数据信息直接输人计算机,以后的一切账务处理均由计算机来完成。这就使广大会计人员从原来记账、算账、编制报表等烦琐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也使会计人员可以把主要精力运用于会计管理和监督上。

2.为会计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

计算机会计不仅仅是会计核算手段的变革,还必将对会计核算的方式、内容、方法,会计核算资料的保存以及会计理论等产生重大的影响。计算机替代手工使会计的职能、方法、岗位分工和业务流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仍以传统的会计理论规范现实的会计操作,显然就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进程,所以,要积极研究新的会计基础理论,为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铺平道路。

3.为企业进行经济分析、预测和决策创造条件

计算机会计不仅可以对过去经营活动进行详细记录,而且通过计算机的实时处理功能及时掌握当前经营活动的最新数据,同时还可以把未来的方案、预测、预算等资料都组织到会计信息系统中去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经济分析、预测和决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为企业管理工作现代化奠定基础

实现计算机会计为企业管理手段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可以加速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现。行业地区实现计算机会计后,大量的经济信息资源可以得到共享,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迅速了解各种经济技术指标,极大地提高经济信息的使用价值。

三、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发展前景

和其他领域一样,会计领域也不断地获得由计算机技术变革而带来的方便和效率,会计电算化在很多单位也成为体现计算机实用价值的典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会计领域中的影响呈现出以下新的趋势:

1.计算机逐步成为会计人员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

首先,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制造成本已大大降低。由于购置成本的降低,使得计算机应用到会计领域更易于被接受。其次,基于WINDOWS操作平台而设计的会计核算和管理软件,帮助非计算机专业人士很容易便可以掌握计算机技术,而在此之前,复杂难记的DOS操作命令构成用户和计算机之间的主要障碍。最后,未来社会将是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会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会计领域如果跟不上这种发展步伐,就无法加入信息系统的社会循环之中,并影响其应有职能的有效发挥。

2.推动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会计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水平,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又为会计软件向大型和功能多样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可能。经过多年的应用和实践,会计软件的基本核算功能已更加完善,替代手工记账和自动生成报表不再是难题;在设计上,开始注重各核算模块之间的相互衔接和转换,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财务计划、财务分析、费用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功能,满足了部分应用比较成熟的单位对会计信息更深层次的需求;此外,还出现了强调企业供应链管理的ERP软件,即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仍以传统的会计信息为核心,增加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在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之间建立了有效的连动互换渠道,避免了信息资源的重复采集和口径的不统一,也带给企业崭新的经营思路和现代经营模式。

3.计算机网络化为会计信息的采集和传输提供了新的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企业实现了会计数据各个工作站点的并发操作、统一管理和数据共享。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跨国集团和跨地区联合体纷纷诞生,规模较小的企业也不得不同时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为企业会计信息的传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我们把世界摆在了眼前。国际互联网为会计数据的远程查询、远程维护和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提供了良好服务,为跨区域企业组织实行有效的财务监督和控制提供了方便和可能,网络化将给会计工作带来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篇12

1、两者是没有区别的。

2、初级会计职称即助理会计师。国家现有会计职称: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会计职称亦称为助理会计师,中级职称又称为会计师,高级职称又称为高级会计师,其中高级会计师又分为副高级会计师和正高级会计师,副高级会计师相当于副研究员或副教授,正高级会计师相当于研究员或教授。

3、其中初级会计师,即助理会计师,仅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不属于初级职称,只是拥有可以从事会计工作资格。并非拥有初级职称。初级会计职称(助理会计师)需要在一年内同时通过《经济法基础》和《初级会计实务》这两门课程,才予评发初级专业技术职称证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3

《基础会计》是一门重要的会计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后续各门专业会计课程的先修课程,它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及操作性,学生掌握了这门会计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其他会计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但对于初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而言,抽象、空洞、难以理解,甚至语言的表述与以往学习过的其他课程迥异,从而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难以“入门”,为后续专业会计课程的学习带来了困难。为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充分理解和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基础会计快速入门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会计入门第一课——看

常言说,万事开头难。基础会计课程的专业性和专业概念的抽象性,课程内容超强的系统性,都会给初学者造成一定的学习困难,常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不易入门的感觉。所以会计入门的第一节课,就必须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好奇心和好胜心。所以,我们大胆尝试,利用第一课,帮助学生跨过学习会计的第一道门槛。

第一堂课如果照教材按部就班地给学生讲会计的概念、会计职能、会计对象等抽象的理论,学生不理解、没兴趣,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上好第一节课,唤醒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的兴趣,让学生重视基础会计课程,应当是每一位会计教师的责任。所以,我们决定,第一堂课不讲授课本抽象难懂的知识,而是组织学生参观学校财务处和校内会计仿真模拟实训室,翻阅查看会计资料,学生边看,教师边解说。通过看账使学生在第一堂课就对“账”有了一定的认识,从感性上,对什么是账户,账户的借栏、贷栏、余额栏等结构有所了解,这样学生脑子里有“账”的烙印,对以后会计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就变得轻松了许多。

其次,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与动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详细向学生介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向学生介绍会计从业人员要考取的资格证书,从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再到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相当于为学生做好了职业生涯规划。往往这些知识一讲完,学生对会计的兴趣马上就被提了起来。接下来可以向学生介绍取得会计一系列资格证书应学习哪些课程,通过哪些考试。学生对会计学习就能做到事先有数,最起码愿意接受这些课程。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情绪饱满、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鼓励学生参与,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学习,是没有效率的学习。充分发挥第一堂课作用,以提高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

二、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讲

根据高职教育“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基本原则,以及会计改革不断深入和新会计准则的不断出台,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已迫在眉睫。近年来我们先后走访了各级各类企业资深会计人员,召开财务专家座谈会、企业有关人员座谈会、历届毕业生座谈会等,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重新构建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整合《基础会计》知识体系结构。第一章:会计基本理论包括会计概念、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计量、会计核算方法等内容,对初学者而言,这部分内容是很难接受和理解的,如果在开课时首先讲解这部分内容,势必造成学生稀里糊涂,像听“天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不影响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这部分内容调整到课程最后讲。此外,对有些内容,如:财务报告、财产清查,成本计算等,在后续的其他专业课程中将详细讲解,在基础会计中可以做简单介绍。本着实用、适用和快速入门的原则,将会计要素与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与运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内容作为基础会计的主要重点内容讲解。其次,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最新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及最新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在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扩大信息量。最后,将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考证内容等纳入课堂教学。

另外,在课时分配上,强调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新的课程体系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前提,以岗位技能要求来组成教学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职责为要求,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并根据学科特点,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压缩理论授课学时,对会计基本理论的

部分内容进行精简,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提高实践技能的比例。

三、加强实践教学——练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且该课程的应用性很强,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将抽象的会计理论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很快理解、消化、吸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环节中采用了三种形式:随堂实践、单项技能实践、综合技能实践。

1.随堂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教师边教、学生边学、边练。在学生掌握复式记账原理的基础上,抓住会计核算程序的三大环节,即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让学生进行随堂技能训练,使他们在课堂训练中初步掌握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为以后的单项技能实践和综合技能实践打下基础。

2.单项技能实践。单项技能实践是指在教学中,按各章节次序以加强学生的实务训练为重点,例如:在讲授会计凭证的内容后,让学生就会计凭证的填制,进行单项训练。这样,通过逐章逐节过关,循序渐进,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对相关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进行正规化的技能训练,使理论与实验同步进行。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综合技能实践。综合技能实践通常在课程结束后集中一周进行,模拟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指导学生从建立新账、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会计账簿的登记,到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财务分析,进行全过程的综合演练。通过这种逼真的实战演练,学生对教师所授内容有了更加综合、清晰和直观的了解,巩固并深化了会计理论知识,增强了动手能力,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另外,校内综合实训课可以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校外财会人员来校指导,向学生传授其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总之,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其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提高其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缩短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以上各种实践性教学,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实践体会,完全模拟实际会计机构的环境,使学生能很快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

四、努力做到授课语言—通俗化

会计起源于生活,用身边的事例增加学生对会计的亲切感,让学生感觉会计不仅不是遥遥不可及的,而且就在我们身边,唾手可得。贴近生活的举例或比喻能很好地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索,学生常常会产生一种恍然有所悟的感觉,确立自信,变畏惧为兴趣。会计基础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运用教学语言艺术。生动活泼的故事、贴切的比喻都能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幽默风趣、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能给课堂教学增添情趣,增强知识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无限学习兴趣。善于挖掘生活情境。会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会计教学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会计知识贴近生活,感受到会计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会计的魅力,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教师在会计教学中随时可将生活引入教学,将教学引入生活。比如,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比喻资产的重要性;用借鸡下蛋卖蛋还钱来解释融资租赁等信手拈来。总之,通过会计问题生活化不仅做到了教学通俗易懂,快学快会之目的,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中,在教学内容改革上,强调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以适用为原则,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教学顺序上做到一体化,与工作过程相适应;教学上引入新的方法和手段,强调案例教学和建立实训实验室;考核上以实践为主,以适应社会对高职会计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玉红.《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探索[J].新课程,2010,8:169-169.

[2]胡玲燕.对高职《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71-17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