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景观设计规范

城市景观设计规范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市景观设计规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市景观设计规范

篇1

美学原则在城市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城市的审美构建问题成为当前城市景观设计的关键性问题。科学的规划设计城市景观,建设宜居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也是当前城镇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构建城市的美学景观呢?本文就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工作实际,对当前城市景观审美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

一 城市景观审美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于景观的审美有着独到的衡量标准,即景观不仅要有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痕迹,能够体现地区的具体文化底蕴,又要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体现出城市的审美特征。但是在城市审美构建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影响了这种美感的体现,下面本文就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首先,城市景观设计中不能够充分体现城市个性和特色。每个城市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好标志,也是城市的气质和魅力所在,在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也要充分的展现这种特色,才能够更好的彰显城市的美感。但是,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规划设计者对于这些气质较为忽视,不能够很好的抓住城市的特色进行创作和设计,而是根据自己的思想进行建设,或者是根据固有的城市规划方案进行设计,这样一来,就使得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出现雷同,千城一面的现象较为明显,使人们形成审美疲劳。

其次,城市景观设计中缺乏对历史文化的展现。城市的存在是基于不同的发展历程的,在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不断的展现这些不同。但是很多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过于追求潮流,不断的推陈出新,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将很多具有文化历史内涵的建筑拆除,遗失了城市中仅有的文化特色,甚至是完全摒弃了之前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风格,脱离城市的人文习俗特征,将非物质遗产和物质遗产共同埋藏在冰冷的混凝土之中,这样将会不利于构建城市的审美特色。

再次,在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忽视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是城市生活的主体,因此城市景观的审美构建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的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心理需求,这样创造出来的美才更为合适。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城市景观的审美构建陷入到了一个误区,即过分的强调城市景观的观赏性和宏大性,而忽视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这样的美根本不是城市景观美学构建的真正意义。

最后,城市景观美学构建的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到了美的真正发挥。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城市居民最为关心的问题,这比美感的构建还更为重要。但是很多城市规划建设者却将审美构建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去考虑,反而忽视了这个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将会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也会缩短城市的寿命,这样就丧失了城市真正的美感。

二 城市景观审美构建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城市的美对于城市的发展建设来讲固然重要,但是在设计美和建设美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导向,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能够在保证城市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审美的构建,下面本文就结合实际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首先,在城市审美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体现城市的特征。当前,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城市特色失缺十分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在具体的城市景观审美构建的过程中,要保证景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突出地方的特色,这是表层形式美的要求。通常来讲,城市的景观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且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些特性是城市居民多样性生活方式的反应。一个城市的景观空间美学特征,并不是完全取决于城市中的标志性物质,而是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所以说在构建城市审美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结合居民的需求,延续城市的这种特性。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要能够实现城市景观功能美和形态美的统一,对于整个城市而言,要能够突出地区的复杂性和特色,要能够在对立中实现统一,而不是完全的统一。除此之外,对于具体的地段而言,应采用多种多样的设计手段,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模式,一定要突出城市的特色。

其次,在城市景观审美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城市的文化内涵。对于城市而言,历史文化遗产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代表了城市的发展历程,有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该地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发展建设,这是城市的内在美,为此,在城市景观审美构建的过程中,一定要延续城市的文脉,要保持历史和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更好的彰显城市的内在美。

再次,在城市景观审美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且突出强调人们心理上的延续性,这是城市审美构建的深层次追求。在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特征和原则的体现,这是始终贯穿在景观设计中的,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人。城市的地域传统源于一定的地域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人创造的,并且经过不断的实践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度利益和道德习俗。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这些有着心理上的亲近感,认为这些东西才是城市真正的美学体现。因此说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这一原则,将这些因素体现在景观设计中,增强人们对传统美的心理延续性,这样能够创造出更好的审美需求。具体说来,设计者需要充分的挖掘留在人们记忆中的经验和与记忆相对应的设计元素,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于这种元素的审美需求,从情感上增加认同感,这样对于审美的构建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在城市景观审美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环境保护的原则,更好的实现生态美。城市的美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美是多样化的,涉及到的领域很多,不仅是景观的设计美,还包含了城市的环境美。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景观审美构建的过程中,过度的追求景观美,而忽视的环境美,使得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严重的威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当前。这样的状态下虽然能够体现出城市一时的美,但是会影响到其今后的发展。所以在今后的过程中,设计者一定要正确的处理景观审美构建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凸显城市的内涵美、形态美和多样美。

结束语:城市景观是体现城市文化并传承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是满足城市居民审美需求的关键要素,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构建城市景观的审美特色十分必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想凸显城市的美感,既需要展现外在的现代美,又需要将这些现代美和传统美结合在一起填出城市的文化底蕴。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当前城市景观审美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针对性的意见,以便能够更好的实现城市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融合,彰显城市的独特审美魅力。

参考文献:

[1] 糜兵一 唐孟栋 探索城市景观小品的审美特征 城市规划,2014年第9期

篇2

引 言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是指从美学角度,以满通功能的同时。充分考虑道路空间的美观、路用者的舒适性以及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使驾驶员、乘客及行人感觉安全、舒适、和谐。它是涉及城市规划、环境设计、建筑及空间设计、道路美学、园林学、环境心理学等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1、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要素与特点

1.1 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要素分析

总的来看,道路景观设计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第一,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日月星辰、高山、湖泊、数目和光照等,而这些因素在设计的角度又往往体现在视觉分析方面。即设计者从视觉心理出发。对道路的空间线形、道路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进行的分析,为满足视觉的连续性,及舒适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

第二,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建筑房屋、道路、广告、各种附属设施等,而此类因素设计者往往从文化因素角度出发,对其研究分析进行设计。道路景观要素中文化方面的要素主要指构造物的色彩、造型、名胜古迹、广告等。由于部分城市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城市风格。那么其道路的风格也应该与之协调,现代气息十足的城市在色彩上会更加时尚和艳丽。古城里则不适合安放大型的广告画等。

最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交通心理因素是集合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交通心理因素指设计者从道路使用者的感官出发,对道路使用的便利性、通畅性以及和谐感出发进行分析研究,使道路景观的设计能满足方便行人行走,驾驶员行车。

1.2 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特点分析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和城市形态构成的重要因素。从花坛座椅到路牌广告,从带状的行车绿化到点状街头花园.从中让人们领略到充满关爱的道路景观特色。因此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点:

①体现人文关怀。人是使用环境的主体,环境的意义在于每个人参与。城市的建设应从使用者出发,悉心设计每一个环节,表现出人文的关怀.如残疾人坡道。

②规范高效的标识系统。道路本身的功能是有效的组织车流人流,使其快捷安全的到达目的地。城市市民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对城市道路提出了要求。根据路段性质和周围环境,从行人的行为出发,合理设置各种标识,成为城市街头的特色景观之一。

③精细的构思。“细节体现品质”。道路中很多精细之处,如花坛和道路中各种管道在地面的出口,人行道的铺装、道路缘石、排水沟等精美装饰,会给街道增添很多优雅气质。

④植被绿化程度。城市应高度重视城市中绿化环境的培植,这不仅有利于街道的空气净化。噪音控制和城市景观等有形环境,同时也在引导着城市文化这一非物质的社会环境形成。

2、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文化传统的原因,或者城市管理不严、立法不健全等原因。造成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道路景观缺乏整体性、连续性。主要表现在沿街整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欠佳,城市道路两旁建筑、绿化、设施等景观要素设计缺乏统一考虑。

②景观缺乏尺度感、层次感。不同的道路由于其功能、形式的不同应有不同的景观尺度及层次,然而设计上不考虑尺度及空间层次。导致道路景观乏味且单薄的例子随处可见。

③道路景观设计缺乏特色。主要表现在无视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忽略不同城市居民之间的不同观念和不同生活习惯,不能如实地反映城市特有的面貌和风采。

④景观设计缺乏文脉意识。主要表现在缺乏对原有城市道路景观风格或特色的尊重,不能够有机地处理新增元素与原有景观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道路两旁新建建筑不能与其周边传统建筑协调一致。

⑤景观设计缺乏人本意识。主要表现在道路建设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忘记了道路景观设计的目标是为“人”提供舒适优美的交通空间。

3、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思考

①以人为本的适度设计。人性化的设计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设计思潮之一,也应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思想中的主流,即道路景观设计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既要对道路的功能和性质提出要求,如交通是否通畅安全,空间场所是否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城市道路附属构筑物尺度设计是否合理等,也要对道路的设施、小品进行研究、设计,使之能够符合人的尺度,给使用者以良好的感官体验。

篇3

无论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还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都对城市景观提出了更高的水平要求。基于我国城市景观规划的现实情况,一方面就是需要政府加快脚步研究制定、出台以及对专门用途的法规、技术标准机制加以完善;另一方面需要相关的专家学者广泛的借鉴、吸收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城市规划成功经验,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之下,建立一个城市景观规划可操作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景观规划质量的不断提升,克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创造出一个真正具备中国特色主义的城市景观。

一、城市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缺乏专业人才、经验不足。在城市景观规划这个行业之中,要说其最缺乏的,无外乎就是设计相对应的教育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认证体系,间接的就是相对应的景观设计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供应不足。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长时间以来,因为城市景观规划这一市场管理太过宽松,存在有待整治的市场分割以及垄断问题,在现今的计划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均是以实用、经济,有时在可能的情况之下会注重美观这一原则为指导思想,可以说城市规划太过遵循传统、固有的模式,其理论以及方法研究都严重滞后,直接导致打入国际市场领域的经验严重缺乏。

2. 未能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针对于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来说,目前,其管理仍然未能建立一个真实有效的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作为一个政府职能来看,城市景观规划中管理的地位还是不够强大、比较脆弱,有很大一部分地区的城市景观规划管理都没有对行政执法这一主体地位加以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在城市景观的调控方面,政府都没有形成一个应该有的综合主导、调控能力机制。可以说,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在专业的设计、管理工作尚没有引起大家真正、广范围的重视,致使在其中的一系列设计理念、规划的程序与方法以及设计的水平上,整体都呈现出水准不够成熟的现象,差不多等同于国外20世纪70、80 年代的水平。

3. 法规制度不够健全。目前,我国还未能针对城市景观的规划以及管理确立一个明确的法律地位,致使其严重缺乏切实可行并有效的法律依据,从而使城市景观规划工作无所适从。具体而言,城市景观规划还未能被纳入正常程序的法定管理之下,缺乏有效易操作的法律依据条文。在现在施行的城市景观规划当中,一旦规划的大体要素被确定之后,也就是做建筑设计的时候,建筑师就只把红线范围之内的主体建筑设计放到考虑的范围之内,而对所用地点的周边景观、要实现的功能以及所做用途都不够重视、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致使在城市空间以及建筑体量两者之间缺乏一定的整体协调性。若想要有效支撑以及规划景观设计的要素,就必须要求城市设计的导则具备一定的法定效力,否则,城市景观规划就会变得软弱无力。

4. 规划不够整体化、系统化及科学化。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在美学、科学和人性化、与自然环境和谐方面欠缺考虑,存在视觉上追求宏观、尊贵气派及堂皇的形式美等现象,景观规划的内容需要补充和完善。景观规划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较低,专家参与规划决策和公众参与的机制尚未建立,景观规划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城市景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缺乏统筹考虑,比如,景观的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特定区域规划等。

二、改善城市景观规划的措施

1. 培养人才,转变观念、适应时代要求。首先,我们应该加快对城市建设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育以及引进的步伐,从各大高校的招生、教育入手,围绕建筑、园林、景观、美学、自然人文、动画设计各个相关学科开展,根本上创造市场人才供应机制。其次,针对于设计规范以及标准来说,必须密切的结合我国国情,广泛有效的借鉴国内以及国外城市景观规划的成功经验,就景观规划的要素和守则,组织全国相关专家做出规定,以此作为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的依据。再次,对于景观规划市场来说,要严格的对城市景观规划的单位资质加以强化管理、整治,全方位的引进市场竞争制度,建立一个完善、可靠的市场准入机制,以便更好的形成规范有秩序的城市景观规划大市场。为了营造优良的城市空间氛围,在设计的大环境概念指导之下,要把城市景观的整体要求作为首要考虑点,设计出要与景观规划的场所、底蕴文化相协调的建筑,彻底改变只是唯建筑主导的传统陈旧观念。

2. 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为了起到引导、主导城市景观规划能够正确、易操作的进行作用,政府相关的部门要制定出各具体方面的城市规划法规以及其设计依据,并加以确定。若想要城市的景观规划能够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以及严密性,就必须对实践中的设计提出必须遵循的具体要求,绝不能投机取巧,不能仅仅顾着自己眼前的那么一点利益,不重视大局。作为政府主管、调控部门,不管是出于职业道德的考虑,还是对城市景观规划质量水准的负责,政府在操作中,都必须对法律条文的地位以及控制指导起到自觉维护的作用。

3. 健全法律制度、强化规划理论研究。目前,基于我国城市中,景观规划设计管理的现实情况,彻底的变革长时间以来都是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指导的管理方法是城市景观设计管理的主要改革前进方向。应该以建立健全法律机制建设以及整体的完善市场经济机制作为出发点,合理的运用科学发展观,根据公开透明、公正以及公平的原则,改革市场机制的审批制度,规范景观规划设计的实施管理,与此同时,构建民主严谨、科学具体的景观规划体系,重视景观设计构思,比如多样与统一、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重视人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创造人人满意的城市文化景观,从而彻底实现城市永远的可持续发展。

4. 重视艺术、文化的表达。城市景观的规划囊括了人类物质和精神这两大方面的演变经验,也就是说,其是一种人类的文化行为表现形式。城市的设计者要做的和在做的职责其实就是能够把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正确的继承与发扬出来,这就需要城市景观来体现,城市景观不仅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还需要自然风貌的保持、人工工艺的融合、意境的展现,从而塑造成一个鲜明的具备协调文化语境、环境、人类的建筑有机结合体。过去的城市景观都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意义上的专用含义或是说代名词,比如北京城。优秀的文化传统示人就是通过城市的景观规划表达出来,人们必须明白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是自然的绿色,而民族精神得以延续的基因就莫过于文化的绿色。

三、结束语

城市景观的规划必须合理的关注、重视人类文化中蕴含的特征并含蓄的表现出来,之后,把其融入城市景观规划的整体构架中,构建一个新的城市景观规划理念。

参考文献:

[1] 朱骏,游俊霞,黄卫东.城市景观规划中的文化脉络与地域特征――以杭州市余杭创新基地生态核心区景观规划为例[J].中外建筑,2010,(7)

篇4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已成为最为关注的内容。良好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求我们坚持设计原则,利用发展战略,规划合理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为人们创造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1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概述

1.1城市道路

城市的形成产生城市道路,城市道路为人们日常出行提供方便,便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并与城市的外部道路联系[1]。城市道路可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等,它是城市的骨架,连接城市的各个领域。

1.2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指在道路的两侧、绿化分隔带以内等种植树木、花卉等,达到隔离噪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目的[2]。

1.3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意义

城市道路绿化对城市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1)绿化功能: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提高绿地率。(2)生态功能:城市绿化景观的主要因子是植物,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具有遮阳功能,提高空气湿度,促使城市系统之间的空气流通。(3)美化功能:植物具有丰富的品种和季节变化,能降噪、除尘、空气净化,具有动感效果,提高城市质量。(4)规划功能:植物种植具有分化交通路线的功能,使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得到保证[3]。…

2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问题分析

2.1植物品种单一

据调查显示,植物种植单一是普遍现象,特别是行道树一般选择香樟、桂花、栾树,品种单一,植物群落不稳定,缺乏生态效益,同时,观赏性植物缺乏,景观效果差。

2.2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

外来植物品种可以增添植物的丰富性,但没有经过深入研究而盲目引进外来植物,由于植物不同的生活习性,导致引进植物存活率低,甚至死亡,浪费资源,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2.3缺乏丰富的季相景观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四季有景是现在植物种植所缺乏的,春天观赏性的花灌木少,秋天观叶的植物少,植物的观赏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没有展现城市的生机活力。

2.4忽视城市的安全性

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时,没有充分进行现场调查,没有与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和比较,种植时,植物与电力线路、排水管线发生冲突时,导致植物根系没有伸展之地,导致植物长势慢,甚至是死亡。若在刮风下雨天,有可能导致电线断落,使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4]。

3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

3.1功能原则

不同等级道路绿化植物的功能有所不同。例如,快速路植物种植以人们的生命安全和保护为前提,绿化带具有适当的分级,建议临路一侧道路绿化带厚度为20~30…m,临边建筑的绿化带厚度为15~20…m,对30…m范围的中间部分,活动场地衔接环道,穿插其中。同时,深入研究道路的现状,创造一个舒适、合理的道路环境。

3.2生态原则

植物的生活特性是进行绿化景观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科学挑选植物品种,构成合理的结构。不同的区位环境种植不同的植物,如在医院、疗养院种植具有杀菌和保健功能为主的树木;街道绿化选择易成活,对水、土壤和肥料要求不高,抗烟尘、树干通直、枝叶繁茂健壮的树木;滨水景观选择耐水湿植物,与水景协调等。

3.3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主体,任何一种景观设计的物理空间形式都不以环境设计为目的,最终它是针对人们的生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要充分考虑行人的存在。在以机动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城市,城市道路绿化的人性化设计主要考虑车行的安全感,同时体验与自然零距离的接触,实现“景为人用,人为景迷”的效果。

3.4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是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所追求的,既能展现绿化的美感,又能通过绿化彰显个性,是文化的象征。城市道路作为一个文化内涵的生态走廊,能让人通过行车、步行了解一个城市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特点,实现“车上的路要走,人在画中游”的完美景观效果。

3.5协调原则

道路绿化的协调原则有2层含义:一是在不同植物之间的协调,如植物之间的颜色、形状、高度和适应性;二是把控道路的基础设施,如排水、燃气、电力等,控制与绿化之间的距离,以免发生冲突。《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5]中主要内容如下。(1)树木与架空线。设置在汽车的架空线,不应在大街绿地。当必须设置时,应确保增长空间不小于树木的生长空间。在架空线路的树冠下,应选择开放的剪切品种。电力线导线与植物最小垂直距离见表1。(2)树木与地下管线外缘最小水平距离见表2。(3)有关树木及其他设施的道路绿化及最低水平距离规定见表3。

3.6整体性与连续性原则

城市中的每一条道路都会有一个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它是一种共同的东西,形成城市的整体特征。从整体上看,不断寻求差异,实现统一的景观效果的变化。同时,两边的道路绿化景观将街道周围的景观小品、景观建筑、自然山水等作为一个系统考虑,相互补充,切忌对道路绿地进行隔离封闭的设计。这样,它会产生一个良好的秩序感和整体性,创造标志性景观[6]。

4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发展对策

4.1安全需求是绿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

城市道路绿化以提高植物物种的科学性为主旨,避免使用的物种和现有设施的城市之间的矛盾。同时,可以提高景观的遮光、防眩光、除尘、降低噪音和其他影响。此外,在交叉路口和机动车车道外避免种植超高的植物,以免产生误导和遮挡等。

4.2增加城市景观绿化选用的植物种类,实现

景观季相为了实现城市景观的季节性丰富,增加对街道树种的选择量,例如可以增加观花乔木和灌木树种,使城市道路景观丰富多彩。通过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开花植物的差异,增加景观效果。

4.3对绿化中选用的植物品种进行科学配置

减少城市道路污染,可以选择适宜当地生态环境、抵抗力强、耐修剪的树种,此类树种易于管理,而且有很强的抗辐射和耐灰尘能力。城市绿化景观设计时,根据施工现场环境和城市整体需求,引进外来植物品种进行科学栽植,丰富城市植物品种,为城市增添活力,提高城市的品味。

4.4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原则”是道路绿化设计的核心原则,景观设计首先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结合不同城市的发展特点,不断挖掘城市的地域特征,从而展现城市的多样性与差异性[7]。

篇5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12)03008405

我国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在绿色革命、市场化、机制改革的三大背景下,面临着旅游、经济、城市化三大浪潮的考验。[1]旅游大潮①推动了我国风景资源地建设的来临,关于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在实现保护目标与旅游发展的均衡中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理论与思潮层出不穷。②但就总体而言,基本是城市规划理论在风景资源领域的延伸,理论的内容与形式往往适应性不强、弹性不足,可操作性差和缺乏战略思维是其普遍存在的问题。借鉴货币政策的历史经验,适时引入相机抉择理论,将对风景资源地景观设计产生积极的引导意义。

一、风景资源地景观设计的桎梏

(一)设计规范缺乏且指导性不强

设计规范是设计的具体技术要求,是设计工作的规则,是指导性最强的技术描述(包含功能、指标以及限制条件的技术描述等),其目的无疑是量化指标、规范设计、确认要点等技术指导。而我国针对风景资源地的设计规范却少得可怜,国家标准更是微乎其微。现有的《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GB/T 20399—2006)、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GB/T 20416—2006)、《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技术规范》(LYJL26—88) 等标准均是宏观层面的规范与指导,这些规范因没有详细的标准化的技术性规定,在工程设计实践中普遍存在指导性弱、可操作性差的反应。缺乏指导性的设计规范,已经严重制约了设计的规范性和设计质量。

(二)设计趋同化、城市化倾向严重

风景资源地开发建设的迅速铺开,造成专业人才和技术性规范的匮乏。因此,许多设计者及管理者常挪用城市规划、文化建筑、城市广场乃至公共绿地的营造手法,整合风景资源地景观设计的各种要素,使其与城市景观毫无差别而言。风景资源地城市化、趋同化的设计使地域的文化和自然特征被忽视,归属感与个性被泯灭,民族文化受到现代都市文明无情的冲击,唯一性饱受质疑,甚至会造成资源不可逆的破坏。曾经清新秀丽的周庄水镇,经过旅游大潮的洗礼,如今街道两边已全被商业用房覆盖。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曾呼吁各界采取措施制止该现象的蔓延,否则周庄历史留存的江南水乡风韵将毁于廉价的食品和手工制品。[2]

此外,全球化的发展格局造成文化的趋同性,隔离日益减弱,时空渐趋一体,文化与传统被快速复制、快速消费。快餐化的消费模式导致了风景资源地景观设计呈大规模的“复制”趋势,设计手法与结果逐渐趋同。迪斯尼全球开花,主题公园遍地结果,西游记宫布满华夏,便是全球化快餐文化消费的必然结果。如此同一化的设计,不仅忽视了个性、浪费了资源,也恶化了市场、降低了消费品质,对风景资源的持续发展百害无利。

(三)利益寻租与恶性竞争使设计逐利严重

旅游大潮下,利益蛋糕被无限做大,许多利益集团应运而生,他们在彼此博弈的同时竞相寻租逐利,无视保护、肆意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诚然,风景资源保护技术人才与资金的匮乏,以及管理的滞后虽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制约着风景资源的持续发展,但实践表明,一切行动唯经济利益马首是瞻才是资源破坏的万恶之首。资源上市、服务外包、引入竞争、市场准入等制度设计本身与风景资源保护并不矛盾,但是一旦这些制度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前提,后果便可想而知。利益追逐的过程中管理者在寻租,本应具有的监督管理、责任追究的职能名存实亡。管理者与使用者成为利益共同体时,设计便成了助纣为虐的工具。张家界发展旅游造成开发过度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警告,其始作俑者便是逐利避责的管理者和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使用者。

篇6

1城市堤防设计新思路

城市依江而建,市区的江河沿岸常常是人口集中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带。因此,城市堤防对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城市多功能、高品位的建设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即城市堤防不但要具有防洪功能,还要具有景观环境功能,必要时还具有交通、商业等多种功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堤防与自然、堤防与城市相和谐。目前丹东市及丹东附属的县级市的堤防建设已经开始逐渐融入城市堤防建设的新思路。

2城市堤防设计中需考虑的几个问题

通过参与设计丹东市凤城市南大河综合治理工程,其工程重要任务是根据凤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通过本工程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凤城市南大河的防洪体系,提高城市的防洪标准,充分利用南大河水体两侧自然的景观形态,建设以独特、唯美的景观展现城市滨水生态景观独居特色的魅力,将南大河滨水生态景观打造成为环境健康舒适、景观优美自然、文化内涵深厚、地域特征鲜明多功能的城市生态滨水廊道。目的是满足防洪要求,兼顾景观,提高流域整体防洪能力,美化该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并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根据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堤防工程建设必须和城市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和谐。堤防建设首先必须服从流域防洪规划,堤岸线的布置应保证排洪的需要;同时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服从城市总体规划所赋予堤防的功能任务。

2.2重视堤防工程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可考虑与城市景观设施建设相结合。城市堤防在洪涝期是保护城市的工程设施,在非洪水期应该是人们休闲、娱乐、亲水的场所。凤城市南大河滨水生态的建设与远近闻名的凤凰山相结合,不但是当地城市居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更是观光者在此接触自然、感受城市美景,与自然、城市和谐相处的好地方。因此,应充分注意南大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建设,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自然、回归自然的原则,使城市堤防工程成为凤城市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3合理的堤线布置。防洪堤堤线布置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合理性和建成后所发挥的功用,尤其对工程投资大小影响重大。堤线布置应根据防洪规划,地形、地势、地貌和地质条件,结合现有及拟建筑物的位置、型式、施工条件和河流历史演变,充分估计下伏层地质状况,经过技术和经济比评后综合分析确定。

2.4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相结合。以往在进行城市规划中,城建部门负责市区的排水、道路规划,水利部门负责河道防洪规划,人为地将城市排水、道路规划与城市防洪规划截然分开。两个部分相互衔接的地方经常会出现许多漏洞,相互间不能很好的结合。城市防洪规划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二者需全面考虑,统筹安排。堤防建设中应结合考虑城市排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道路与城市防洪工程。

3凤城市南大河堤防设计实例

3.1本次工程的主要任务。本次凤城市南大河治理工程主要任务是通过本次工程的修建,使之与南大河上下游已修建防洪堤衔接,完善凤城市城区段南大河的防洪体系,提高防洪能力。对南大河左右岸加固堤防、修建一级阶梯挡土墙和穿堤建筑物进行统筹安排,使之满足防洪、排涝、护槽固滩的要求,提高流域整体防洪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并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同时结合凤城市城东新区的总体规划,结合南大河左右岸场地及周围自然景观,进行合理的景观序列组织,建设南大河滨河公园;充分利用地域自然景观资源和文化景观资源,形成协调的滨水景观结构体系。南大河滨河公园的建成可以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凤城市建立地区性的生态系统。该城市河流景观将有力地推动凤城市城市健康的发展。

3.2防洪标准及规模。本次工程修建南大河左岸保护凤城市凤凰城街道,右岸保护凤山街道。凤凰城街道总人口11.2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4万人,凤山街道总人口4.89万人。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规定:当城市非农业人口≤20万人时,城市的重要性为一般城镇,城市等级为Ⅳ等,防洪标准为50~20年。本次修建南大河左岸共有企业11家,其中凤城市老窖厂为国家中二型企业,还包括凤城市织布厂、辽东仪表厂、丝绸厂、凤化集团等,共有学校2座,分别为城东小学及市农机学校,医院1座为凤城市骨科医院,凤山路及凤华路穿越该区,又根据凤城市城东新区规划图,左岸防洪区分15个区域进行规划,主要有行政办公区、CBD商贸区、文化服务区等,占地面积约3.67km2。右岸共有企业3家,分别有亦佛实业有限公司、申科公司、蓄电池厂,凤上铁路位于右岸堤后,与之平行。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规定:当工矿企业为中型时,工矿企业等级为Ⅲ级,防洪标准为50~20年。又根据“爱河流域规划报告”,凤城市按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城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凤城市城市防洪标准为50年。同时本次工程设计确定防洪标准既按照城市发展需要也应考虑与上下游已建堤防衔接的原则进行选取。从上述保护对象的论述可以看出,右岸防洪区保护对象较少,且较左岸重要程度低,上游已建成堤防已经达到30年一遇洪水标准,按照上下游衔接的原则,右岸防洪区防洪标准按30年一遇设计;左岸防洪区根据凤城市城东新区规划,保护对象较重要,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综上选定,本次工程设计左岸防洪区防洪标准50年,右岸防洪区防洪标准30年。穿堤建筑物主要以排雨水为主,根据《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505-2012)规定,本次设计穿堤建筑物雨水重现期均选用5年。本次工程治理河道中心线长度约3.5km。两岸共需修建土质堤防长6580m,其中新建堤防2361m,加高培厚堤防2749m,需要修整堤防1470m。共修建一级混凝土重力式挡墙护岸6919m。二级阶梯挡土墙护岸6919m,修建三级阶梯挡土墙护岸6919m。

3.3堤线布置。本次水利工程设计堤线及一级阶梯挡土墙岸肩线应根据水利工程相关要求遵循自然的原则,岸肩线布置在主河槽与滩地交界处,不破坏原有主河槽的河道宽度进行布置。堤防与一级阶梯挡土墙之间的空间应根据景观设计要求布置二级阶梯和三级阶梯挡土墙岸肩线,根据场地的竖向高程,可以考虑形成水体、广场、道路、绿地几个层次。

3.4堤型设计。根据目前常用的护砌材料结合本次工程的具体情况拟定直墙式护岸采用格宾石笼、混凝土重力式挡墙及混凝土悬臂式挡墙三种形式进行比较。最终防洪堤设计采用重力式混凝土防洪墙,并结合城市景观的要求,在重力式防洪墙上修建两层阶梯用于景观绿化设计。这样既可以防止河流冲刷,也可减少堤防占用河道,同时便于景观层次间设计。

4结论

城市堤防工程是城市总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堤防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的要求,城市建设工程布置必须服从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和城市防洪规划,二者需全面考虑,统筹安排。

作者:顾晓琳 单位:丹东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防洪标准(,GB50210-94).

[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

篇7

1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关系论述

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对于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由于人们工作生活都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传统钢筋水泥的建筑环境显然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生态环境的建设理念,绿色环保建筑模式成为了当前建设设计发展的主流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回归自然是当前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相互结合的初衷所在,类似花园小区或是景观住宅的出现正是从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互融合方面实现了对现有建筑形式的创新,这样的建筑风格广受欢迎。可见,当前人们在选择住宅时除了对功能结构等因素的考虑之外,更多地是将重点置于社区环境建设方面,是否做到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和谐统一。

从景观设计的构成分析,景观设计的内容极其丰富,并且景观设计学在我国的应用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设计师纷纷意识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对于城市规划的积极影响,并且二者的互相融合也是当前时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现阶段城市环境污染的加剧更加突出了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它是对传统建筑设计方案的完美补充。景观建筑学的出现正是从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互融合出发,将城市规划发展与景观设计规划相互联系,突出了风景园林景观与建筑设计相互映衬的别致效果,是实现建筑和景观设计统一的有效路径,同时这一举措对于提高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及舒适性方面也大有裨益。以景观建筑学作为指导,风景园林规划和建筑设计规范一脉相连,这一设计理念也成为了当前城市规范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建筑因素。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景观建筑学所涉及的专业与内容极其广泛,因此在实际建筑设计过程中顾此失彼的问题仍旧难以避免。

2 建筑设计中景观意识的融入

2.1 设计思想

建筑设计与景观意识的相互融合从广义范围分析是将城市建设视为一个整体,再通过局部设计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来体现景观意识的渗透作用。而狭义范围内的建筑与景观结合主要从设计思想方面将景观意识融入到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像是建筑设计中的外部环境、技术设施或是基本构造等,这一协同关系的体现需要二者的相互配合。融入了景观意识之后的建筑设计其主体部分不再仅仅局限于建筑物本身,而是从城市单元组成方面突出设计过程的动态变化效果。由此可见,从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出发,建筑设计中景观意识的融入应当对城市景观要素中的轮廓线以及面宽等内容进行细致划分,突出景观意识与建筑设计的相互融合效果。

2.2 设计策略

2.2.1 建筑先入式设计原则

在对建筑单体进行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现有建筑创作模式进行创新,从极端的单体设计心态中积极融入景观设计意识,将周边环境或是视域环境融入到建筑设计过程之中,形成全新的建筑设计导则。建筑先入式设计原则重视对建筑主体风格的突出,从环境主色调方面突出景观设施的导入价值,这一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过程正是环境保护与建筑设计的有效统一。

2.2.2 建筑后入式设计原则

从既有环境中对新建项目进行改造需要从环境的适应性角度出发,重视建筑后入式原则中建筑设计与环境关系之间的调整。这是由于后期形成的单体改建过程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必然的,而景观意识的融入正是从新元素组成方面对现有建筑与环境形成强而有力的冲击,在适度调整中突出建筑后入式设计原则的重点。

3 景观设计中植入建筑意识

相较于建筑设计而言,景观设计正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之中,从这一生命周期变化角度分析,景观设计过程中建筑意识的植入必要建立在理性化态度基础之上。

3.1 景观设计中生成过程的控制

景观设计中的生产过程是从科学化角度对景观实施途径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在综合考虑景观设计经济、功能、技术以及生态等诸多要素之后再对其建筑意识的融入进行合理分析。此外,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地貌以及水文气候因素也是需要涉及的重要内容,从垂直模式方面分析景观场地的生态环境是对现有水平式分析的有效补充,这对景观场地区域功能的提升以及适应性的完善都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这些科学性依据的存在都为景观设计中生成过程的控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然而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造园作品的存在往往忽视了对景观主观设计意图的呈现,景观意识与建设设计的融合并没有得到深入体现。

3.2 通过建筑理念实现对景观设计深度的挖掘

由于景观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无论是体系建设还是理论建设都亟需完善,加之景观设计的总体水平良莠不齐,甚至还存在盲目抄袭的问题,因此理解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理念是现阶段实现景观与建筑设计融合首要解决的问题。建筑意识指导下的景观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花草装饰或是平面延伸阶段,而是通过建筑的设计与分析模式来对景观设计进行美化,突出建筑思维对于经管设计的影响,构建更加系统化的现代景观设计模式。

3.3 建筑手段与景观创意的结合

3.3.1 突出建筑技术对景观空间的有效拓展

当前景观设计的畅想空间很难在实践中得到落实,相较于传统植物造景意象而言,景观空间的拓展更加依赖于现代建筑技术的艺术表现手段。由此不难分析,建筑技术对于景观设计空间的拓展不容小觑。以伦敦西部的卷曲步行桥为例,它在利用建筑技术对景观空间的影响作用下使得桥体呈现出变化的发展动态效果,或是圆形状或是弧形状,景观设计的空间效果被有效延伸,这不得不说是建筑技术对景观设计的创意效果。

3.3.2 建筑思维对景观限制的有效解决

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景观创意呈现往往会面临各种因素的限制,像是场地或是经济因素等,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建筑思维来对现有的景观设计模式进行变更,以突破各种限制性问题带来的设计困扰。例如城市夹缝地带难以突出城市造景效果,或是受制于场地的限制无法体现出必要的景观功能,我们就可以利用建筑思维中的经济适应原则来突出建筑与景观的巧妙融合。又或是由于城市狭窄区域的限制隐藏了道路本身的视觉功能,我们就可以通过彩色喷涂的方式来明确人行与车行之间的界线,是对视觉形象的创意呈现。建筑思维通过最为经济简单的方式实现对景观设计的合理变更,而这一思维对于景观限制的解决也有着显著的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发展背景下,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空间得到了有效扩展,同为建筑质量的组成要素,建筑设计更加关注实用性的呈现,而景观设计则趋向于观赏性。如何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实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完美结合是现阶段建筑物设计共同探寻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篇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phasis on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 city parks; landscape design; green space system;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作为城市中具有一定用地范围、供市民休憩的公共绿地场所一城市公园,以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城市景观、丰富居民生活为目标,不仅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维系城市生态,平衡、调节城市小环境.而且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公园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是城市发展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城市物质形式、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建设是现代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周围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随着各类休闲服务设施的完善,随着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增加,城市公园的功能和规划模式亦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性质由传统的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功能由原先的休憩、游览、教育逐步偏重于人与自然的交流,服务对象也由单一的游客扩展为游客、路人、过客。为更好地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趋势和方向应不断发展变化。

1.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概念

公园设计规范6的解释: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定义公园(PUBLIC PARK ):城市公共绍也的一种类型,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等的园林。

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fT91 ―2002J 217 ―2002)定义公园是“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

2、我国公园景观设计的现状问题分析

我国城市公园景观存在的问题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是分不开的我国的城市处在一个飞速发展期,有资料表明:2001年城市市辖区总人口30400.9万人,比1990个增长69.5,其中非农业人口17753.3力.人,比1990年增长51.9%0 2001年市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达37.7%,比1990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也使得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加速发展,城市绿化工作得到加强。“据世界银行拓男七的报告,1985年中国城市生态赤字为21.6%, 199(〕年为19.5%, 1995年为13.8%, 1999年为10.65,数字表明中国的城市环境正在逐步向好的方面转变,这也是中国之所以育韵刻是出发展绿色城市的基础。2001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已达53.1万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0.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3平方米。”

在公园绿地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城市公园也因为也由于城市美化运动、快速建设等因素,造成其景观设计、施工的质量下降,片面重视绿地率,“景观效果”,而忽视城市公园为大众服务的社会效益;等种种问题。

2.1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对人的行为的忽视

1998年8月21日的长江日报6版L有文章题为《谁来为城市的绿色巡守》的文章,文章说为了创建山水文明城市,要根治在公共草坪和花坛内纳凉等不文明行为。市园林局监察大队劝说和驱赶草地和花坛上的人群。但是最终你来他就走,你走他又来。只有派人全天轮流守护,才能保证行人不把草地当路走。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都出现甚;至有违者罚款的标记。这说明了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对人的行为的忽视。景观在城市管理者的视域里,更重要的任务是美化城市形象。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纪念性、机械性和形式性、展示性,为公园而公园,把公园约赶也从城市有机体中分割出来。事实上,城市绿化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闲、生活及工作的环境,而不是土题游乐。

以人仁取代天然,是兴建城市公园的一大误区。当城市规划将城郊某片山林划为公园时,美化的灾难随之降临。把仅有的自然地改造成花园式的公园;以造一个旅游点的目的来造公园,是许多城市的通病。似乎没有奇花异草、珍稀古玩就不能称其为公园。

在新建居住区中,真正为居住者的生活和栖居而美化的社区并不多见。而大量出现的是,样板示范区导向的美化,目的是展示政绩,供人参观;商利导向的美化,试图通过美化招徕住户。这两种导向都把居住者和居住环境作为展示品,忽略了环境美化对居住者的日常生活和居住意义,导致居住区美化走入了歧途。

2.2追求局部最高效益造成公园整体空间效益的降低

(1)房地产开发影响城市公园的开敞性

这一问题最为典型的表象是出于商业利益动机,城市公园周边大量兴建高层建筑导致城市公园的开敞性景观特征被破坏。该问题从更高层面来看是人居环境与综合公园景观设计关系问题。

这条来自《北京日报》的消息便是实例:“北京城市水景稀缺,所以临湖盖楼,借景卖房便成了开发商赚钱的一大妙招。由于市区内有点儿规模的水面早已被开辟为供大众休憩的公园,所以挨着公园扎堆建房也就成了京城楼市中随处可见的景象。像紫竹院、陶然亭、龙潭、玉渊潭、团结湖等公园周围者隋一两个已建成或正在建的物业项目。而因为看得见风憬,这些楼盘的售价整体居高不下。其中的一些项目更是作足了“风景”文章,就因为育目欢赏到公园湖景,阴面朝向的房间竟比南向正房每平方米贵出近两千元,一些朝湖的大户型更是卖到每平方米近两万元的高价。”

这一点,在全国各城市公园周边都有出现,是相当普遍和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图1其结果是,满足了少数人拥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利益,却妨碍了广大的游园群众远眺风景、畅怀心胸的景观需求。

图1莲湖公园周边的高层

2.3城市公园景观详细设计层面

a.景观设计缺乏一体化

这突出表现在城市公园的经营过程中,公园的游乐设施更新,选取标准化的产品如:果皮箱、冷热饮座椅等与公园整体风格不一致的现象。这往往成为整体景观中的瑕疵。

b.景观建设的简单粗略

由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包括城市公园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同时也有的出于商业性的短期行为,造成了公园景观的决速建设,同时也产生了施工质量不高,不顾气候条件地习拌宇征,以简单的西方式的大草坪作为景观现代化的力式。往往一边砍掉高大乔木破坏绿化环境,一边种植草坪促进景观现代化,西安友谊西路街心绿化的高大乔木被全部推倒取而代之的是草坪和低矮的灌木,炎夏道路的遮荫也随之消失。

C.对残障群体老龄群体考虑不足

城市公园缺乏必要便利残疾人、老年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城市公园系统中也缺乏专门为残疾人建设的城市公园如盲人公园等。

d.景观对象以静态的观赏为主,缺乏参与性

我国的城市公园,景观对象受山水法景观模式的影响多以观赏性为主。(见图2)就兴庆公园来看,主入口喷泉水池、主要的景观建筑沉香亭、彩云间都是观景性的,从人下门游乐方式的发展来看越来越不满足于单纯的观景式的游憩方式,对景观的要求趋向可听、可触、可嗅、可戏方面发展。

图2兴庆公园彩云间

3.城市公园系统对策

城市公园是伴随着改善大城市的住区条件、环境而产生的,不论是西方出现的居住郊区化,还是在中国现阶段的城市住区园林化,都反映出人们对于自然更好融合的居住环境的向往。不论是田园城市理论、还是山水城市理论都试图解决由于工湘发展产生的居住与自然环境分离的矛盾。

图3公园理想级配模式图

系统理论是20世纪重大的科技成果,对社会的发展在多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市绿地系统的建立就是该理论指导下的产物。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中指出:应当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体系,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沪、游憩休闲和城市文化等功能的活动。现阶段应当进行绿地的系统规划应当点、线、面结合,即以小区游园、街头绿地等点状绿地与城市公园的面状约牡也相结合以你首绿化,带状公园为贯穿,形成具有系统化的级配模式,理想的级配模式如图3所示。

结束语

总之,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要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节约建设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从不同人群内心深处对景观的需求考虑,遵循生物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及公众的认同感,井体现当代城市的人文关怀。将其设计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尊重传统、赋予新意;多设项目、重视游乐;广造绿地、精创景观:慎造地形、巧理水体,集游览、休闲,游乐、文化、生态于一体的舒适、祥和的城市公共绿地。

参考文献

[1]傅伯杰,陈利项,马克明,王仰麟: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10

[2]王向荣,林管: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王晓俊二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4]孟刚,李岚,李瑞冬,魏枢:城市公园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篇9

中图分类号:TV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4-0011-02

Abstract: From the viewpoint of Yulin’s road and stree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paper bring up the viewpoint that yulin’s roa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hould be planned and designed according to road’s different character; there should be pay more attention to Yulin road Landscape’s local culture character; as well as developing yulin’s paving material industry while developing yulin’s roa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gram. In accordance with previous viewpoint, the paper bring up some advice which have certain feasibility.

Key words: Yulin Roadstree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形象的延伸和外在体现,好的城市道路景观可以形成人们对一个城市良好的第一印象。这种良好的城市形象无论是对于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还是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抑或是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前者比如京津高速公路进入天津市的入地段,后者比如深圳的城市景观大道。

榆林依托煤田和油气田开发的经济背景,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经济建设能力的增强,目前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的愿望目前比任何时候都变得要为强烈。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面对政府超速,高效改善城市整体投资和文化环境的强烈愿望,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作于榆林城市建设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特地对榆林城市道路景观建设方面进行了如下思考与研究。

1. 榆林城市道路景观主要建设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城市外部主要交通干道景观建设,以及城市内部

交通道路景观建设。榆林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主要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分类处理,各具特色

目前榆林的城市道路设计有程式化和同一化的趋向,不同的道路属性常常按照一个模式去规划设计,对于道路的交通组织、行人分流、商业服务等功能性考虑较少。作为城市道路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外部交通干道与城市内部交通道路在绿带宽度,车辆速度,形成密度,交通道路安全规范的要求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因此,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当分门别类加以规划设计,不能一概而论。

1.2注意榆林独特的气候与土壤条件

作为通用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包括榆林在内的新兴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一般都是从对东部地区和南方发达地区的模仿和学习开始的。这种模仿和学习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承担单位一般为东部发达地区的设计单位,或者对东部和南方发达地区规划设计方式的学习与模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榆林独特的干燥气候和沙质土壤,依赖于东部与南部地区植物资源的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景观效果和植物适应性、性状方面表现必然会发生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形。

1.3通过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突出榆林的文化特色与文化形象

诚如前边所指出的,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对于东部地区和南方发达地区的模仿和学习,必然会导致榆林城市道路景观陷入千面一律,与国内其他北方城市和地区同一化的误区。

榆林具有独具文化特色的沙漠和黄土高原的风土景观和植物资源。要树立榆林文化大市的城市形象,在城市景观道路规划设计方面尤其是植物景观方面如何体现出雨林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品位,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1.4城市道路建设与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

榆林每年道路绿化的大量苗木、灯具和铺装材料等都需要外调。通过林业和建设部门的行政引导,市地方群众在育苗品质品种方面加以改进,地方建材生产企业在铺装、灯具以及铺装材料方面改进工艺,增加新品种,满足新型城市道路绿化的需要,借助城市建设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百姓致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几个具体问题的研究

良好的设计理念必须要在技术和可操作性方面落到实处。下面对榆林城市道路景观规划

设计原则在技术层面上如何落到实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2.1明确城市道路的属性,考虑城市道路用地的综合功能

从榆林的实际情况来看,榆林的城市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城郊部分;城市新区的道路和环城道路;城市内部的主要道路。

对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城郊部分,重点考虑道路两侧景观林带的宽度,景观层次,后期管护方式和成本问题。具有道路中央绿化隔离带的,在职务设计方面要考虑苗木间距与防止对行车辆的眩光问题;

城市新区道路和环城道路部分,要考虑城市未来发展的规模与空间,在道路绿地的宽度控制和实际内容方面要考虑道路绿地向市政公共绿地的转换弹性。榆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道路在绿地面积与城市道路商业活力之间的平衡力把握不足,在道路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横向的交通绿带与纵向的城市次级道路的交叉与衔接问题;

城市内部的主要道路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内和西沙的新区道路绿地面积狭小,缺乏与城市社区公共绿地的有机联系(榆林城区内几乎就没有几块像样的社区公共绿地)。在未来的城市道路景观改造中,重点突出街道铺装,街道家具的景观效果,强化街道景观的休息、集散、游憩等综合性使用功能。

2.2结合榆林的自然气候自然风土特点,突出榆林城市道路景观的地方特色与文化特色

东部发达地区道路景观绿化的核心模式之一就是基于草坪基础上的景观绿化模式。所有的植物配置和造景方式也是基于草坪存在的背景而来。榆林是一个以沙土为主的缺水地区,保水性不足,蒸发量巨大,单纯沿袭东部地区的道路景观绿化模式,建设成本、管理成本相比于东部地区要高,景观效果方面则较东部地区大打折扣。

从改善城市景观形象和建立榆林文化大市的角度来讲,榆林城市道路景观有许多文章可做。从乡村景色来讲,和东部地区相比,榆林具有特色鲜明的以沙地、农田、旱柳、杨树和渠道为骨干的乡村景观;从自然景观来讲,榆林有旱柳、沙柳、花棒、踏郎、柠条、苜蓿、胡枝子等植物组成的沙地植物群落景观。这些具有榆林地方特色的乡土景观和自然景观不但在景观特征上区别于东部地区的独特性,而且在性状表现方面也因为适合当地的自然气候而表现良好,管理维护费用相对较低。

建设榆林文化大市,不仅要向东部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文化建设经验,同时也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在榆林自身的自然、气候、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在保持自身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学习吸收外来文化,而不是为外来先进文化所同化,丧失自己的文化主体性。

就建立榆林文化大市的这一命题来讲,在城市道路景观过化设计方面,如何在树种选择和植物搭配方面保持榆林自身地域特点,吸收东部发达地区的规划设计先进经验,还需要规划设计人员的反复探索与研究。

2.3通过榆林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促进榆林建材工业的升级换代

近年来,榆林每年都有大量的城市道路建设与改造项目。令人遗憾的是,面对如此巨大的建设投资,用于城市道路建设的建筑材料,铺装材料以及照明灯具和绿化苗木许多都需要从外地调入。这些相关产业的前期利润都落入到了外地相关企业的手中。

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榆林不可能永远依赖有限的地下资源发展下去。如何通过榆林近年来大发展的时机,通过城市建设,实现榆林建材产业和苗木繁育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带动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建材生产企业与苗木生产基地,对于榆林经济未来的健康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讲,我市拥有丰厚的资本优势,充裕的石材、土地资源,巨大的市场空间。迅速引进国内铺装材料和石材精细加工技术,及时掌握国内铺装材料的市场动态和流行趋势,大力发展荷兰砖,环保砖,透水铺装材料等铺装类建材产业,以及以绥德为核心的地方石材精细加工业,不但可以满足榆林的市场需要,而且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占领周边地区的相关市场份额,实现榆林建材产业的升级换代,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本地百姓的收入,把铺装类建材产业的前端利润留在榆林本地。

3. 结语

通过对城市道路景观根据不同性质分类加以规划设计的讨论,可以为规划、交通、市政和园林部门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方面提供技术性参考;通过对榆林城市道路景观文化特色与乡土特色的强调,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在建设榆林文化大市的目标下,榆林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建设性思路;通过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促进建材产业升级换代问题的讨论,可以为榆林建材工业升级换代的破题提供一个潜在的可选方向。

榆林城市道路景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同时也是建设榆林文化大市的主要内容之一,它需要规划、交通、林业、市政、园林等部门在各个技术环节方面的共同的努力与衔接,如此才能在道路景观方面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具有榆林特色的文化氛围,形象良好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 徐家钰.城市道路设计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 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 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篇10

中图分类号:X820.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3-0107-01

城市景观灯光建设的设计理念和追求目标是以照明设计为载体,对城市景观在夜间进行重新塑造,而不是白天的再现。在可持续发展阶段,提倡“低碳照明”,强调照明节能,将光污染问题降到最低程度,创造安全舒适、美观宜人、特色鲜明的都市夜景,这需要决策者、设计师、建设者、市民共同不懈地努力!

首先谈一下城市景观灯光关于光污染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景观灯光规划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在总体上呈现无序状态,夜景的总体质量不高,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国夜景光污染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特征:

1.规划层面

城市夜景“千城一面” 在夜景照明建设初期,夜景规划、管理力度不足,工程光污染屡屡发生;夜景照明注重装饰,创意不够;片面追求大效果,忽视照明细节等问题。尤其对部分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建筑群体,不管其文化底蕴或其形象特征,大量的泛光灯或霓虹灯、LED 灯装饰,或加亮商业照明标志,破坏了建筑原有的文化与审美定位,具备有城市特色的景观灯光设计作品数量相对较少,造成“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城市名片”无法识别。

光污染区域密集程度大。进入21世纪,一些沿海开放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已完成几轮夜景照明建设,国内光污染问题主要集中于这些城市;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实力受限,光污染主要集中在特定的城市区域。然而,仍能随处可见全国各大城市光污染的踪迹。

2. 技术层面

技术层面不成熟。城市景观灯光设计不是简单的灯光亮化问题,而是要求从美学、心理、艺术、行为、美等多方面来塑造城市形象,需要城市规划师、城市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建筑师、灯光设计师等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完成任务。

3.管理层面

3.1管理缺位

景观灯光的设备在维修、管理方面比较欠缺。城市霓虹灯、广告标志照明、大型 显示屏若图片、文字显示不全、污浊、损毁的,没有在限定日期修复。由于灯具设备和施工质量、人的行为问题致使灯具损坏,没有按时亮灯,灯具忽明忽暗,灯具受损等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这种效果将适得其反,大煞风景。

3.2光污染防治立法缺位

国内现行法律,《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①、《环境保护法》②、《民法通则》③都暂无对光污染作出明确的规定,仅有《物权法》第 90 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法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该条是首次在法律层面上将光污染纳入法律规范范畴,但是没有详细的法律规范。各地政府为了限制城市光污染,纷纷制定起地方性法规: 2001 年修订的《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2005 年修订的《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2008 年修订《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2008 年修订《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可见光污染问题已经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期望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光污染是一个可以测量的东西,光污染到底产生多大的量属于光污染,这些都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指标,并且,尚未确定光污染的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排放标准。虽然也有的地方在一些行业技术规范里明确提出去光污染的防控,如 2004 年 9 月 1日上海正式实施《城市环境(装饰)照明规范》,后又重新修订,被誉为上海市乃至全国首部限制光污染的地方性标准。该规范首次在我国明确界定光污染的定义。这些法规重点指向行业的技术规范,不具备法律强制性,只是强调防治问题,至于光污染受害者与制造者的法律责任陈述不成体系,不足以成为打官司的法律依据,操作性差。据新闻报道,上海市正式实施《城市环境(装饰)照明规范》后,市容环卫热线每天就接到光污染十几个投诉电话。

1996年,上海出现了第一起因城市建筑物玻璃幕墙折射引起光污染的环保投诉,随后各地有关玻璃幕墙光污染的投诉不断增多。但也正是人们目光过于集中的原因,“光污染”一词的范围被锁定在玻璃幕墙上,而忽视了身边其它的光污染。

前一阵子报上有一则新闻,说的是上海,一个市民将一个厂子告下了,认为他的邻居即这个厂子里的路灯太亮,严重影响了他的休息,诉状要求该厂停止“光污染”,并要求象征性地索赔精神损失费一元。官司打赢了。厂子的路灯不会再干扰这位原告的休息了。

上海一家汽车展销厅的高压钠灯直射附近一位居民的房间,让居民无法入睡。这位市民递上一纸诉状,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拆除对其造成伤害的高压钠灯,停止光污染侵害并赔偿人民币1元。今年11月1日,上海浦东新区法院宣判:被告应停止使用涉案照明路灯,排除对原告造成的光污染侵害;原告的其余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这是上海首例公开审理的光污染纠纷案件,也是全国罕见的原告胜诉的光污染案件。

4.标准化层面

4.1国际照明设计标准

CIE 是国际照明届的权威学术组织。自成立以来,到目前为止先后组织出版了百余个技术文件,其与夜景照明有关的,关系比较密切的有:

(1)CIE 第 37 号出版物――室外环境照明;

(2)CIE 第 92 号出版物――城区照明指南;

(3)CIE 第 94 号出版物――投光(泛光)照明指南;

(4)CIE 第 01 号出版物――减少靠近天文台的城市天空光的建议;

(5)CIE 第 X8 号特殊出版物――城市天空光――天文学的烦恼;

4.2国内照明设计标准

(1)《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

(2)《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3)《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2006;

篇11

一、城市桥梁设计准则

城市桥梁的使用要求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如以通行机动车为主,还是通行非机动车及人群为主;是在文化商业区,还是在居民区,在风景区还是在工业区;并对通行荷载、流量及线路等级等要求。对不同情况要分别对待。在交通发展方面,桥下航道级别发展的变化,如要求增加桥下净空;桥面车行道的拓宽(如将现在人行道―部分变为车行道,或将目前的非机动车道并入机动车道);使用荷载的提高等。因此在设计时必须考虑这些发展因素。

在城市建设发展,系指在设计新建桥梁附近,在可预见的将来,是否要建新构筑物(如欲兴建地下铁道、地道、高层建筑、埋设大型管线,紧靠原桥再建新桥),这一点应在设计时加以考虑。总之,城市桥梁设计的总体要求是适用、安全、经济、美观是辩证的统一,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适用――建桥的主要目的

1)在桥位选择上过去有许多经验,如有些桥为方便城市交通,建在市区,往往将过境车流引入市区,造成拥挤;过分强调远期发展,将桥建于远离市区,则近期车辆往往绕道太多,不能吸引更多的车流,且由于车辆绕道造成的耗费也很大。

2)过分强调高标准通航要求,往往形成桥梁高度过高,造成引道坡度陡而长,使大量车辆增加爬坡,特别对非机动车增加不少困难。

3)片面节约,将桥梁宽度定得偏窄,或缩短引道长度而造成较陡的纵坡,不利于使用。

2、安全――这里的安全不仅指结构物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的安全,且还需注意在使用过程中,对航运、车辆、行人的安全。过去有许多经验,如桥墩布置不当造成船撞桥,桥墩受损,船毁人亡。如某市×××桥因桥墩布置欠佳,一艘装运百货的船,撞桥墩而沉没,损失严重。机动车辆在桥面上闯上人行道,撞断栏杆的事故,在各地屡有发生。如××××大桥、××××大桥等都发生过车辆撞断人行道栏杆而坠入江中的车毁人亡事故。有些事故虽应由驾驶员负责,但若在设计中,在可能条件下多考虑一些安全措施,则能减轻事故的严重性,减少损失。如××××大桥在设计中吸取××××大桥的教训,采用高缘石,在1982年12月的一次较大车祸中,车头虽撞毁栏杆,但后轮被高缘石卡住,从而避免车辆坠江事故,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是合理的。此外,照明、排水、桥面线形、纵、横坡、易燃管线过桥,都需注意结构安全和使用安全。随着交通的日益发展,车流量与车速愈来愈大,故安全问题更为突出。

3、经济――设计要注意整个工程总体经济

建桥不仅应注意桥梁本身造价,还应综合考虑附属建筑、征地拆迁、施工简捷、缩短工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使用上经济。如压缩桥长则增长引道,往往还要增加护岸设施。沿海平原城市通航河流上采用上承式拱,桥本身造价可能降低,但往往要提高桥面高程,增加引道工程。城市中人口密集,车流繁忙,如桥位不当,则绕道过多,要增加运行费用,都应综合考虑。

4、美观――城市桥梁不只是解决城市交通的重要构筑物,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将成为城市比较突出的街景。故其造型的美观(着重结构造型的良好),总体布局的舒展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应予足够重视。

二、当前我国在城市桥梁景观的设计和建设上存在以下问题

1、在城市桥梁景观设计上存在的误区是:认为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桥梁建筑仅仅是桥梁结构工程师的杰作,对从事桥梁景观设计的工作未引起充分的重视。

2、认为桥梁景观设计仅仅是事后的包装,仅在结构之外过多增加装饰物,形成“伪桥型”。例如将梁板结构简单地改装成拉索或拱形。并未在桥梁方案设计阶段予以总体上的考虑。

3、对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研究与应用仍显不足,缺乏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自主创新上缺乏源动力。

4、在城市桥梁夜景照明上,更多是考虑交通照明的需求,还缺乏建筑艺术的推敲。譬如,有的城市桥梁仅追求将桥体照亮,未根据桥型的特点,做系统的照明设计,因而虽然桥体被照得通亮,但其照明的最终效果是消蚀了桥梁结构鲜明的空间,未体现夜景照明对桥梁景观的艺术表达、桥梁自身的魅力,以及充分表达桥梁空间和时间的延伸。

5、在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资金安排上,并未给予更多的支持,而是更关注桥梁的交通作用;对城市桥梁景观建设在城市环境品质的贡献上,并未予以充分的重视。

6、很薄弱。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桥梁设计在决策过程中,受环境保护及文化尊重方面相关法规制约是十分严格的,其取得的效果是:自然环境中的桥梁景观与地域景观实现了有机结合,同时亦实现城市文化环境中的桥梁景观与城市和谐、协调地统一起来。

三、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至二十一世纪的最初十年,国内外城市桥梁得到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将充分重视桥梁美学及城市环境保护的研究和应用,强调桥梁建设与环境协调、文物保护的关系,达到人文景观与环境景观的完美结合,并积极开展各种适应城市特点的新型桥型开发工作。今后一个时期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是:

1、将问世的一大批城市大跨径桥梁,将实现人文景观同环境景观的完美结合,将成为陆地、江河、海洋和天空的新景观,成为建桥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2、在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上,将引入国外的先进理念和研究成果:譬如,国外的桥梁景观学家认为,桥梁形式的塑造不应仅关注荷载效应。而不考虑其外观,同时桥梁形式的塑造,也不应只求其外观,而不考虑桥梁城市桥梁承受荷载的效应,即桥梁最终应由功能和外观共同确定其形式,亦将桥梁结构力学规律与美学的形式法则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加完美的桥梁形体。

3、城市桥梁的夜景必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桥梁夜景观系照明科学也桥梁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亦是人们对城市景观多样化的要求,城市桥梁夜景观拓展了桥梁的景观表达、桥梁魅力,是桥梁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延伸。

篇12

   目前中国正面临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的阶段,这对于我们建筑行业来说,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试图从桥梁景观角度略谈一下自己对城市建设的一些浅言拙见。

    对桥梁造型进行符合美学规律的组织与优化一直是那些懂得桥梁结构规律的建筑师的行为,到上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认识到桥梁的设计不仅仅要“关心自己”,同时还要“关心别人”,如关心桥梁对城市、大地的影响,关心桥梁的地标意义;景观生态学更将桥梁上升到解决被道路切割的大地之物种的生存与繁衍的高度,亦即桥梁还要“关心”生态环境等。这些问题均非桥梁美学所能涵盖,而其综合解决之道是对既懂得桥梁美学规律又深谙景观科学构筑规律的专业人员的需要。这便是桥梁景观学的诞生基础!美国学者Frederick Gottemoeller于上世纪九十代将Bridge与Landscape合成了一新的词汇Bridgescape用于表述这种新的结合。 

但人们对桥梁建设中景观问题的关注却较此为先。日本的本州——四国联络桥工程总长178km,如此超大规模的桥梁建设活动在人类历史上还是首次。人们不得不慎思桥梁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干扰,也更希望新建的桥梁对所通过的历史、文化及自然保护区域在关爱的同时还能成为一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景观。这使日本政府将桥位周边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与把发挥桥梁的观赏功能和文化功能、“追求世界一流景观”的目标链接为一体。类似的实践活动为桥梁景观设计在提供实践平台的同时,也奠定了桥梁景观学科的科学基础。 

我国对桥梁景观的理解一般反映在“景观”一词的分解上,即“观”桥与桥上观“景”,两者合成便为“景观”。这种观念有其历史传统。古典园林桥梁在“景”与“观”方面便早有此独到考虑,中国的风景园林更是深谙此道。我们说“景”与“观”之关系确实反映了人、桥、环境的空间联系,其寓意颇具中国特色,这是我们文化智慧的结晶!但这种观念只有“与时俱进”地和景观科学的构筑理论结合才能产生具有更积极的尊重与改造自然意义。 

     一、桥梁景观学研究的意义

    (一)推动景观设计在桥梁建设中的深化与体制化。 

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建成了22.4万座公路桥梁,但桥梁景观设计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便发展成熟的以桥梁形式美为主导原则的水平。这完全不能适应物质文明大踏步前进的祖国对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

    (二)满足社会对桥梁景观的更高要求。 

桥梁景观设计跟不上社会的要求,这是因为: 

1.桥梁的大规模建设不仅意味着要耗费巨额社会资金,还反映出社会物质的频繁互动对空间跨越的要求。桥梁已成为遍布城乡的一道风景线,其景观面貌作为一种现象便与物质文明挂钩,使桥梁景观有物质文明特性。 

2.桥梁景观因其巨大的体量及独特的造型成为城市居民的骄傲,在蕴涵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还表达出一种对社会制度、人类力量的讴歌。此外桥梁景观还有一种作为地理沟通的意味,亦即所谓“纽带”的战略意义,这使桥梁景观往往成为城市文化的聚焦及城市形象的窗口。也使桥梁景观有精神文明寓意。 

3.桥梁景观除以其流畅的形态、简约的造型、大空间的跨越产生巨大物质景观的震撼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现出的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使桥梁横生出文化景观的韵味。 

上述诸点使各地政府或投资商对桥梁景观的营造更为倾情,也是社会意识超前的原因。这是桥梁景观设计研究的压力,也是桥梁景观学发展的动力! 

    (三)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意义。

我国不少城市、乡镇因桥而名。大多城市几乎都有与桥有关的地点、街区或行政区划称谓。这里既有桥梁景观的历史沉积也有现代桥梁景观的功劳。这是桥梁景观对城市的地标作用。无论江河湖海上的水桥、城市立交之旱桥或高速公路互通,他们一般均处在城市或区域的结构要害,这使桥梁对城市或区域形象的塑造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如50年代木桥,60一70年代拱桥,80年代梁桥,90年代斜拉桥,20世纪末悬索桥、立交桥。每个时代的桥型均是其结构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使桥梁景观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其时代特征又会感染城市,从而产生以点击面,一俩拨千斤的作用。 

    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伴生。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同时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表现。 

    (四)对桥梁建设提供景观方面的理性决策参考。 

我国桥梁景观设计还无相应的技术规范,这使桥梁景观的思考缺乏科学依据。在桥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中景观仅为结构后的包装或结构关系的美学调整。桥梁景观学研究除力图揭示更多的桥梁景观发展的新趋势,还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等方面综合考量以便整理出景观设计原则,使决策或方案深化有据可依。 

    二、桥梁景观的特点 

    (一)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性。 

篇13

城市自诞生以来就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随着时间变迁积淀的物质、文化、精神的综合体。城市的发展模式会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规模并直接决定道路景观的表现手法。

(—)城市发展的几种模式

在世界众多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各国针对资源、经济、文化、卫生、绿化等因素把城市发展可分为田园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绿心城市、园林城市、园林生态城市等模式。从城市规模发展趋势来看,又将城市发展分为了郊区城市化、板块式城镇化、中心城市圈发展化和开发建设小城镇化等发展方向。不论是从城市发展趋势看还是从城市发展的模式来看,人们都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状态。不论是园林城市也好、生态城市也罢也都带着人类美好的愿望,希望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丽。在中国高速前进的背景下,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各个城市在经历长期发展后小论依照哪种模式发展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最终现实城市的发展趋势。

(二)城市的文化定位决定城市的整体形象

城市定价是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需求趋势等及其动态变化科学地筛选城市发展的基调而提出的。不同的城市针对自身的特点会提出不同的城市文化方向。如:国际上世界佛教文化之都的曼古、圣经文化的耶路撒冷、音乐文化的维也纳、足球文化的巴西里约热内卢等;国内码头文化的江城武汉、陶瓷文化的景德镇等。这些城市都将自己的主要文化特点做为城市的城市形象。不管哪种定位都是以区别于其它城市的差别宋体现个性化的城市形象。

(三)城市文化定位的形成与道路景观建设的关系

一个城市的形象与文化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建设。随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道路在城市生活中除满足各种交通运输的基本功能外,还要为人们提供各种公共活动空间,并承担继承传统文化、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重任。因而,将城市文化与道路景观建设融为一体已成为城市道路建设的必然的趋势,并且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道路景观设计在城市文化中的应用

(一)黄石市矿冶文化的定位

矿冶文化,顾名思义是以矿冶资源为主并以矿冶资源历史文化为代表的文化。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迳其北,即黄石矶也。”因其“石色皆黄”《(湖北通志》注)故名———黄石[2]。黄石市矿冶历史悠久,矿冶遗址众多,享有“青铜古都”的美誉,在中国矿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华夏古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黄石的铜矿开采、冶炼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中晚期,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鼎盛阶段。唐代在今天大冶铜绿山就开设了采冶机构进行采矿冶炼,经考古学家证实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跨越了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经历了奴隶社会的兴盛与衰败,封建社会的建立与发展,经历商、西周、春秋、战国全汉代,时间长达千余年。矿冶文化是黄石市之魂,矿冶元素已经渗透黄石生产生活、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的各个环节。

(二)道路景观设计的城市文化性

城市的个性是不可替代、难以模仿和超越的,是具有个性的,别具一格的。城市特色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体现呢?正如凯文•林奇(KevinLynch)指出的城市形象五要素中提到的,道路印象首当其冲。以瓷都景德镇为例,景德镇做为世界瓷都有着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有极为丰富的陶瓷历史文化积淀。景德镇的城市景观,特别是道路景观都时时处处以“瓷”为表现。不论是公路两侧的山壁上还是道路两旁的路灯柱子都以陶瓷为材料展现陶瓷的魅力,并彰显瓷都的风格与瓷都的底蕴。黄石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矿冶文化的历史名城,依托着矿冶文化,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在街道景观上也可以做到个性表达,让黄石市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过程中能以道路景观营造从视觉上转变城市印象,突显城市个性,形成黄石市整体矿冶文化的市容形象。

(三)道路景观设计的具体应用

1.城市标志色彩与色彩景观英国学者边克尔•兰开斯特(MichaelLancaster)针对色彩的主题提出了色彩景观(Colorscape)概念,把色彩作为城市环境中重要的景观元素。从狭义的城市色彩景观概念来划定,主要包括建筑色彩和场所色彩。其中场所色彩又包括街道色彩、广场色彩和绿化色彩等。由于人的感知器官中视觉器官距离大脑相应的反射区最近,路径最短,因而它所传递的信息最丰富、最重要也更直接。所以,城市色彩景观最直观的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空间和形象的印象。城市色彩运用得当对城市的整体风格与特色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日本大阪市就制定了《大阪市色彩景观计划手册》,目的为了准确控制城市易杂乱的色彩,创造出与大阪市相称的有品质的色彩景观,以早现城市和谐有机的整体面貌。道路自身的色彩及道路周边种植物的色彩连同周边建筑的竖向景观色彩等都成为道路景观色彩的视觉表现。合理运用景观色彩对打造城市道路景观及道路周边景观形成统一的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帮助。从黄石市的地质资源来看,全市已发现矿产资源共四大类77种。其中,以铁矿的黑色金属、铜矿的黄色有色金属、金矿的金色贵金属和与铜矿、铁铜矿等伴生的锗、镓、铊等金属为主。从黄石本地的矿冶特征来看,主要以黄铜色为代表。黄色系在古罗马和中国封建时期被当作高贵的颜色,只有贵族和皇帝才可使用。在东南亚各国佛教中,黄色也有超凡脱俗的教义,象征着神与佛头上的神圣光圈。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黄色是土的象征,以黄色系为主的城市色彩不仅与黄石市名的得名不谋而合而且与黄石矿产资源的色彩一致。因而,打造属于城市自身的城市标准色就成为道路景观设计中要整体把握的前提要素。

2.道路景观设计中的铺装应用

(1)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从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在欧美等国家开始研究并使用,这种路面不仅可以与道路周围的建筑艺术更好的协调也可以起到美化城市和诱导交通的作用。如果把城市色彩景观理论导入黄石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去,可以用黄铜色的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做为城市的基础色彩使用。道路的硬质铺地与色彩做节奏韵律变化以提醒司机车行道的限速度情况。

(2)人行道的铺地景观

人行道在铺装上多种多样,从铺装材料上分,目前常用的主要有各类混凝土砖、花岗岩、青石板等板材。以黄石市为例,首先铺地景观应该充分发挥黄石矿冶资源的特点,采用本地的石材资源进行铺设。黄石的非金属矿产有35种,其中石灰岩、凝灰岩和花岗岩三种材料可做为城市建设的主要铺地材料使用。在使用中既可以体现黄石本地的地域特征又可以节省材料运输等人力费用,做到合宜而用。其次,在人行道的硬质铺地上的图案或等式上应尽可能结合城市或街区的历史,让图案与环境相结合,更富城市地域特点。具体可以在人流较大的城市步行街、人行道的铺地中也可以结合城市的矿冶文化或城市标志直接做到铺装上以体现黄石市的人文景观。

(3)盲道的铺地景观设计

随着黄石市的战略发展,铺地景观中的有道铺设不能是一种摆设,更不能像有些城市一样仅仅是一种装饰,在铺地设计的时候要落到实处。要让盲道设计的宽度以及铺设的位置都要符合设计规范。根据路段性质不同在最小宽度为3~6米的步道上有道的宽度要设定在0.4~0.8米,如果步道最小宽度为2~5米的地段旨道的宽度要设定在0.4~0.6米。如在遇到人行道、过街天桥、过街地道、室外通路、建筑入口等处设有台阶或坡道时,要在距台阶和走道0.25~0.4米处铺设宽度为0.3~0.6米的提示盲道,铺设的长度要大于台阶或坡道宽度的l/2。要让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上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3.道路景观设计中的绿化应用

(1)景观绿化的处理原则

在道路景观设计中,根据道路的模式不同应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法。宽度在大于5米的带可采用乔木、灌木、地被多层次搭配的自然式种植方法:宽度2.5~5米的绿化带可采用双排乔木“品”字形种植,下层种植花灌木做配合;宽度1.5~2.5米的绿化带可以采用单排小乔木配合花灌木的方式;宽度小于1.5米的绿化带可采用种植灌木和地被植物进行设计。

(2)行道树的栽植

行道树的选择和种植方式是道路景观的主要内容。黄石市地处湖北省鄂东南地区,为典型的亚热带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行道树的选择余地非常大。借以这个气候优势应将黄石市的市树———常绿树种香樟和市花———石榴做为首选树种,同时配以常绿树种桂花、石楠、广玉兰、女贞和落叶树种枫香、尖树、鹅掌楸(马褂木)、合欢、银杏等进行栽植。考虑到黄石的水域范围较大,素有“半城山水半城湖”的美称,在水域周边可以适当栽植落叶树种水杉和池杉配合需要。根据常绿和落叶树种的2:I的比例在城市道路周边及绿化带进行种植。

(3)灌木与垂直绿化的使用

在道路隔离带与侧绿化带的景观设计中,通过灌木或小乔木进行密植的种植形式达到遮挡不良视点、隔离防护、防尘防噪等作用。针对黄石的地理气候特点绿篱可用栀子花、珊瑚树、海桐、红继木、黄杨、枸骨、金丝桃、火棘、含笑、紫薇、杜鹃、紫叶小檗、南天竹、月季等为主。街道的垂直绿化中可栽植金银花、薜荔、常青藤、藤本月季、凌霄、紫藤、木香、爬山虎等。在具体使用中可根据所处道路的景观色彩搭配不同常绿或不同花色的攀滕植物组合使用。

(4)地被植物

地被植物在景观绿化中可以起到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吸附尘土、净化空气、减弱噪音、消除污染的作用。根据黄石城中湖泊面积较大的特点,可以在沿湖的广场与休闲通道上大面积种植地被植物。建议种植马尼拉、天堂草、早熟禾、富贵草、马路金、麦冬、沿阶草、葱兰、石菖蒲等。

4.道路景观设计中小品应用

景观小品是一种体量小、对空间起点缀作用的室外艺术品。景观小品包括了各类雕塑艺术小品、照明施、休息设施、各类标识以及其他市政服务设施。如:建筑小品里的雕塑、壁画、亭台、楼阁、牌坊等;设施小品中的坐椅、电话亭、邮筒、垃圾桶等;道路小品是的车站牌、街灯、防护栏、道路标志等,既只有实用功能又具一定的精神性。在黄石的城市建设中,沿磁湖一带已经修建了以磁湖北岸为代表的沿湖景观。鉴于这个良好的开端,现可以以磁湖为中心向四周进行景观辐射,将带有黄石矿冶文化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充分进行展示。

(1)公交车候车站

车站是城市中运输网的节点,对市民出行的枢纽之一。黄石市市区地形特点,有一部分城市运输网点是沿着磁湖设立的。车站是人流量较大且驻足停留的地方,打造有特色的车站可以形成道路周边景观重要的切入点。现有的城市公车候车大部分采用不锈钢材料建造,只在功能上满足了使用要求却未能凸显矿冶名城的地域特点。打造有地域特色的候车亭成为了道路景观中要解决的问题。黄石有自己的矿冶文化,在候车亭的设计中可以采用本地的材料铜做为主题材料,用电镀铜的材料还可以解决防锈问题。同时,在站牌及宣传栏上可以宣传黄石的矿冶文化及矿冶名人等方式将矿冶名城的人文景观与候车亭相结合,甚至可以将采矿、冶炼的场景融入到车站整体造型中去,让人们在候车的同时认识更多的矿冶知识。

(2)街灯

街灯是道路上必要的设施,且在夜晚还起到照明的作用。室外灯具中分为路灯、草坪灯、水下灯及各种街道用的装饰灯具等。在街灯的使用中可以学习景德镇用陶瓷为材料做街灯的例子大胆选用黄石的铜金属。而且在材料煅造加工上,铜材料能更容易的加工形成不同造型的透雕和浮雕等表现形式。

(3)雕塑与壁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