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

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

篇1

历史在文化创新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文物保护与城市开发的碰撞、文明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文化发展与经济效益的矛盾三个方面。历史名城发展战略应是:坚持保护第一思想,废除破旧立新意识;搞好文物普查工作,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制定名城品牌战略,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抛弃仿造人文景观,力求历史真实再现;创新资金投入机制,促进名城持续发展。

一、池州概况介绍

池州,一方萦绕历史神韵的土地,一片充满文艺气息的天国,素有“千载诗人地”之美誉。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东邻金陵,南接黄山,西眺匡庐,是长江南岸的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特的地理位置催生出池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吴侬软语、三楚情思、中原雄风在这里融会流转,孕育出一代代文人墨客、风流才俊。

基地分析:白洋河滨河景观带位于贵池区西郊,景观临近杏花村大道,周边分布着居住区、行政办公区、教育区、文化区等,交通十分便利。基地有着特殊的自然地形,地势高低起伏,最大落差可达12米。

我们这次的开发目的旨在通过寻求滨河绿地的生态恢复与价值发展之间的最佳平衡,立足现状提高开发附加值,形成城市空间的民俗风情展示带。

二、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理念

所谓地域特色就是某地区在历史积淀、文化背景、空问形态、民风风俗、物质构成、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及人们的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特点。

(一)历史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特色是体现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内容。安徽池州市发展到了现代,“城在景中”是池州山水城市的又一空间特征,我们这次的开发目的旨在通过寻求滨河绿地的生态恢复与价值发展之间的最佳平衡,立足现状提高开发附加值,形成城市空间的民俗风情展示带。

(二)地理特色和空间形态特色。在旧城改造中,应充分体现城市的地理特征和原有的空间形态,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地域特色。旧城改造以前,白洋河滨河景观带周边建筑均为村民自建竹筒房,形态简单,缺乏特色。成功进行文化城周边景观改造后,这一现状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三)文化梳理与总体规划设计。我们这次对白洋河滨河景观带的设计为体现池州特色的秋浦历史文化,设计从文物古迹、文化遗存、名人踪迹、民间传奇四方面对池州文化进行梳理,来作为景观整体规划和局部设计的依据。我们将整个景观分成五大块,分别是:秋浦古韵、秋浦诗林、秋浦仙境、秋浦乐章、秋浦禅茗。

(四)景观系统分析――“一轴三入五心六配”。一轴,即一条景观主轴线。方案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规划,整条主轴线东西向900多米一线贯通,上置观景平台、座椅、亭台等一系列供游人观赏、游玩、休息的场所,配合花池、树池、跌水、小品,将900米的长距离景观线路联接起来,使整条线路更富有生命力。三入五心,即三条主入口和五个重要景观点。入口作为景观道路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在连接景观主轴线的基础上,配合小径,也成为了五心中的三个主要景点。五个大景点做为本案重要设计对象,融合了当地文化特色,丰富了公园的主题,使广大市民更加了解这座历史古城。六配,即一些小型景观和休息场所。小型景观与休息场所的介入,不仅使幅员开阔的景观带的文化内涵更提升了一个新层次,而且还注重了整个景观体系的空间连贯性,使整个方案一气呵成,在设计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方案的设计充分的利用了基地的特殊地形,抓住了马路与沿河两个方位高低落差的特征,在设计中也站在施工时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角度,确定了打造一个自南向北由高到低的滨河景观带。

三、规划设计构思

1、设计理念。基地自身具备良性循环城市水环境,加之融于自然、变换自然、装点自然、取材自然的设计理念,设计将着力从生态价值、环境保护价值、保健修养价值、文化娱乐价值、社会公益价值及经济价值并重的角度出发,通过将以上水、岸、绿三种元素的重构,进而实现池州市缤纷色彩的民俗文化展示功能,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具有池州地域特色的城市现代滨水景观――具有鲜明文化风情的亲水休闲开放空间、优美的生态景观体验区以及丰富的秋浦文化风情展示带。

2、设计亮点。设计在现有元素基础上,强调景观绿化及公共空间设计,同时完善交通体系,深入剖析相应的文脉资源,加强对区域风情的挖掘;细化白洋河不同形式的亲水岸线形式,对池州市地方民俗风情进行归纳,追求旧有基地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创新,通过“秋浦历史、秋浦故事”进行风情主题的演绎。生态景观园人文风情线从自然、科技、生态三大块展开,并分别衍生到文化、创新、环保的层面,力求自然生态元素的完美融合以及基地历史文化的强烈体现。再加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景观规划理念的创新,使此方案的设计实现人类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再生利用。

四、历史名城的文化发展

历史名城的文化创新与发展,要坚持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水融,和谐发展。

1、坚持保护第一思想,废除破旧立新意识传统的历史名城保护理念。

2、搞好文物普查工作,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城市开发中,准确的城市定位是保持名城个性特色,持续发展的关键。而要为历史文化名城准确定位,就必须首先做好文物普查工作,其次是根据调查研究结果科学规划城市发展战略。

3抛弃仿造人文景观,力求历史真实再现。白洋河滨河景观带周边景观进行改造规划将城市功能进一步拓展,整体环境进一步提升,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城市建设有得有失,池州市白洋河历史文化名城周边景观改造规划延续地域特色的方式值得全国其他城市在旧城改造时借鉴。

4以人为本,创造和谐城市:进行旧城改造应该着眼于将来,整合城市中的物质资源,同时依托城市中的非物质资源,以延续地域特色的方式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城市。池州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塑造了池州市独特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城市风貌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加大保护力度,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守特色。

池州香格里拉滨河公园的建设将为市民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具有池州特色的城市现代城市滨水景观。

【参考文献】

[1] 王淮梁.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 [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

[2] 王淮梁. 城市家具系统设计[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

[3] 王光新.《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研究》.安徽农业大学.

篇2

一、阐述城市景观的概念

通常所说的城市景观主要是指城市内的各种人为构造,包括广场、街道、建筑物、绿化等,这些都是由人为建设的,为了服务人类,人们生活在城市中,可以有欢笑,可以有哭泣,可以有嫉妒,可以有交流,城市景观泛指了这一切。城市景观的建设可以有效反映出当地人民的风土人情,城市建设者将自己的情感附加到城市景观中,更多地是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心态,为了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被铭刻在某一个地方,深入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二、阐述城市规划的概念

(1)城市规划必须要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的制定,是对该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要对城市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对城市景观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必须要做好规划因素的综合考虑,要在一定期限内能够实现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必须要符合国家各项发展政策,制定长期和短期目标,然后根据向其目标进行努力。

(2)城市规划的目标不是随便制定的,要能对当地的自然景观进行保护,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的再造,使人和自然环境同步发展。通常城市规划目标也会考虑到城市地区的传统文化,要时刻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合理行和人文主义,要制定长远发展目标,能够快速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的提升和环境保护。

(3)当前城市规划主要有三个大体方向,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科学合理。第二,要尽量打造城市特色,可以以城市传统文化为主,挖掘城市规划的内涵。第三,必须要遵守自然法则,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城市景观设计要素分析

当前构建城市景观设计的要素主要分为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五种。

1、路

在城市景观要素中最为基本的就是路,城市景观规划必须要先将路规划出,每座建筑物需要几个出口,每条街道的走向分布和交错,这都是构成了城市的交通网,具有连续性和方向性,在设计图纸中要标明路的起点和终点,这样才便于施工。

2、区

当前我国城市基本都是由区进行划分的,而且每个区都应该有明显的特征,这就需要城市景观来体现出来,比如商业区、居住区、教学区等,这些都必须要经过科学的规划,对于一些繁华地带,也有可能各个区交错在一起。

3、边缘

在城市规划中,区与区之间基本都是由边缘地带进行划分的,也有个别老城区没有注重边缘的划分,但是在新城规划过程中边缘划分十分明显,可以是一条河流、可以是一条绿化带、也可以是广场,这些都可能是边缘划分的标志。

4、标志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标志性景观,这些标志景观大小不一,但是都代表着城市的特色,可以是电视塔、摩天楼等,可以在远处看到,也可以在近处看到,但是却是城市色彩的最好体现,一个好的景观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重要因素。

5、中心点

在城市景观设计时,一座城市肯定会规划出中心点,这有可能是整个城市的中心区域,也有可能是人们活动的中心。城市中心点主要是依靠墙体、建筑、灯光、绿化等景观组成的,在城市规划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中心点图像。

综上所述,城市景观设计要素主要包括这些,这些要素结合到一起就构成了城市的特色,鲜明的景观可以快速激发人们对城市的幻想,也可以大大改善城市的居住舒适度。

四、城市景观设计

1、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在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时,首先要对城市各个区的功能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中心区、广场区等,这些都与城市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通常城市的中心都是商业、文化、行政区域,是整个城市地理位置最佳的区域,这主要是由于人们潜在意识决定的,为了方便人们的工作及办公、生活需求。在对城市中心区域的景观进行设计时,必须要结合城市文化,要分析人类景观需求,要注重景观特色化建设,要通过中心区域的景观反映出整个城市的生活节奏。

2、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当前城市规划对于市民广场景观设计格外重视,市民广场功能也在不断增加,可以用于停车、居民集合、娱乐、购物等,这些都是为了突显市民广场的繁华,那么如何通过景观设计突显城市娱乐色彩、购物色彩,这已经成为当今城市规划的重点。

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雕塑小品,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此外,对于市民广场的建设规划也是有一定讲究的,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要精算比例,通过景观设计使市民广场与周围环境更为和谐。

五、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问题

我国在城市景观设计方面起步较晚,缺乏设计经验,虽然也建造了一些大型城市景观,但是在景观功能设计方面缺乏实用性,没有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有些过于盲目。而且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与城市文化传承相结合,要正视历史文化,同时还要融入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理念,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而且也要融入中国特色,要体现城市特色和民族文化,要通过城市景观设计反映出城市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洋,戚贵宝.试论生态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 现代装饰(理论). 2012(05)

篇3

Abstract:ThepaperintroducesfiveaspectsofurbandesignandlandscapedesigninJapan,bringsoutthatthefirstproblemofurbanlandscapedesignistoprovidetheplacetocommunicateandcontactwitheachother,whichisusefultocommunicatebyheartwithhumanbeings.Andthesekindoflandscapedesignispowerful.

Keywords:humanbeingsnatureurbanlandscape

在今天,许多人认为有两种文化类诗人存在于社会,其一是诗人,其二就是景观设计师。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景观的创造活动”并迅速普及到全国,这种活动大多是地方或居民自发的,景观设计师利用当时的机会与民间活动融为一体,创造出很多优秀的作品。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近代主义理念急速变迁的城市建设及建筑机能主义、合理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和制限曾一度出现缓慢状态。使“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得不到人们广泛深刻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它的真正价值才被人们重新再认识。

随着越来越大范围的地球环境污染侵袭人类,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深思阪神大地震结束后留给人们一个课题,在复兴计划中如何设计创造一个安心、安全合理的人居环境,并结合科学技术手段指导创作。即使这样综合各方面条件,也无法解决多样而又复杂的自然观念、生活观念,由此造成了很多不合理问题的出现。这时人们意识到城市景观设计与人的直接关系。日本能在城市景观设计上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应该说是国民整体对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意识的全面提高。我曾经在日本留学工作8年多,在研究生院读书的时候学的就是景观设计,在日本就职工作也一直是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内容,在学习与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充分认识到景观设计不仅仅是日本的专利。中国在城市建设中也应该把城市景观设计放在首位,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因为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反映,全社会的人都应重视。在新时期条件下的景观设计理念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把中国建设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的环保国家,这一目标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对于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必须能够给使用者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相互接触的活动场所,起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相互沟通的“精神家园”的作用。要通过对城市景观的设计创造出心理景观概念,与建筑和周边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起到表现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融洽的景观理念,走入“人与自然共存”的新时代。

日本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的特点大致分为五个方面。

1.重视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在人类的现阶段,对作品的表现是离不开地域文化根基的。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取决于此的。从日本城市景观设计看日本城市生活、文化,可以从中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在生活中的自然流露。无论是山村小镇还是大都市,景观设计都离不开它的地域文化根基。进入这样氛围的环境中无法不让人感受到地域文化内涵。自然与人的共存是日本景观设计理念。因此,这样的景观设计才有生命力。

2.利用有限的空间再创造

对每一位景观设计师来说,要想创造历史文化与自然景物的时空关系,即空间再创造,始终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对利用空间的艺术再创造,否则就会导致作品的失败。人们深知景观设计师创造的作品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使用者,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景观应该与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这样才是景观设计师的创造程序,在创造中使用者和地域文化是二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我拍摄到的日本城市景观实景图片中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使用者,地域文化,再创空间”这就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人与自然共生

日本城市景观设计,可以说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主题思想,这样的作品随处可见,我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共存”这样的概念并不仅仅只局限于对视觉形象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包括用身体去感受自然界中的一切,这就是现代日本城市景观设计中常用的理念,用中国人的语言表述就是“与自然对话”,日本城市景观设计都是在体现这一理念,城市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涵盖了视觉、触觉、嗅觉等等。就像大家看到的文中图片那样,为使用者提供了体验自然与人类文明的魅力场所和时空关系。这一点可以称得上是日本在城市景观设计上成功的法宝。

4.城市花园中,乡村桃园中

中国人常用“花园”和“桃花园”比喻美景和盛景,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理想化生活环境的向往。这样的城市景观意境在今天的日本可称得上是实现了。“城在花园中”的这一理念在规划设计上被日本设计师作为头等大事,也是衡量规划设计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把人们设想到的“理想”变成真正的“现实”。

篇4

当前城市景观低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差异

在当前的城市景观低碳设计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部分设计者并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差异,很多城市景观设计方案都是借鉴了国内外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是并没有针对城市环境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设计方案调整。例如一些城市在景观能源方面,为了实现节约能源,大量应用了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这些新能源的应用也有着一定的限制,对于当地城市的气候情况、使用情况要求较为严格,如果照搬这些低碳设计方案,可能会导致景观能源系统无法满足其需求。同时,过于借鉴其他城市景观设计方案,也会造成景观雷同问题,无法较好的突出城市特色。

2.资源利用不合理

城市景观会占用一定的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电能资源等等,在低碳设计中需要对这些资源占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且进行优化,最大程度的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而在当前的城市景观设计中,资源利用不合理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城市景观的资源利用率较低,部分景观由于布局设计不合理,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这在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就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同时,一些城市景观也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电能资源,如喷泉等,这就需要对该类景观进行相应的设计优化,如果设计不合理,也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3.缺乏人文关怀

缺乏人文关怀主要是指一些城市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较好的考虑景观设计需求,一些城市景观缺乏较好的实用以及城市特色,与城市文化历史背景并不符合,这也是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城市景观设计的根本目标是满足城市居民的综合需求,包括心理需求和实用性需求。而一些城市景观虽然消耗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但是却并没有取得应用的效果,在外观、使用功能等方面,缺乏实际应用意义。从这一角度来说,一些设计者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也没有较好的把握以人文本的城市景观设计原则,从而没有较好的体现出人文关怀。

城市景观低碳设计优化措施

1.针对城市环境具体情况进行景观设计

首先,在城市景观低碳设计中,应当针对城市环境的具体情况进行景观设计,并不是所有成功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案都是适用的,应当客观分析具体的城市环境特点和景观需求。例如在景观能源消耗方面,为了体现出低碳城市景观设计的理念,应当最大程度的降低景观能源消耗。尽量避免一些水资源、电能资源等消耗过大的景观设计方案出现,综合评估景观设计方案的能源消耗问题,特别是在景观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降低能源消耗。结合城市环境的具体情况,应用一些适宜的新能源,如一些需要电能供给的景观功能设计中,就可以较好的应用太阳能等信能源。

2.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实现低碳理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重要包括景观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电能资源等等,应当通过科学的城市景观设计布局,降低降格的资源占用。例如在土地资源方面,部分城市景观可能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这就需要对景观建设位置进行详尽的勘察,充分利用闲散土地资源进行城市景观建设。如果土地资源有限,可以在空间方面进行一定的设计弥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3.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出人文关怀

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出人文关怀,就要求设计者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充分了解景观设计需求,结合城市景观设计的实际需求情况,以人文本进行城市景观设计。同时,在景观设计中应当体现出较强的城市特色,城市景观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城市的文化特色,因而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当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当前的发展情况和发展规划,较好的体现出城市特色。另一方面,在低碳理念下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本身也需要更多的考虑人文关怀,应当通过城市景观为市民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城市居民低碳生活。这对于促进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积极意义。

篇5

引言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以人为本”是一种尊重人性需求的设计。设计本身大部分是针对于人的行业,其服务的主体对象是人。因此,城市景观设计的“以人为本”就是针对人的各种需求展开的,这种需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景观设计离不开人,其是最终的设计的本源的回归。

1 景观与城市景观的概念

1.1 景观

景观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涉及各个学科,常被用于地理学、生态学、美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各类书籍对“景观”的定义描述也不尽相同。地理学上对景观的定义为“景观是具有同类地质基础和相同的一般气候的、发生上一致的地域,这是由几个或许多部分——限区——组成” [1]。而生态学上景观被定义为“景观是一个关系系统(多个生态系统)的复合体,这些关系系统共同形成地球表面可识别的一部分,由生物、非生物和人类活动的相关作用来构成和维持。” [2]

1.2 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聚落的自然景观要素与人文景观要素的总和。它是由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的建(构)筑物、道路等构成的空间景象,是物质空间与社会文化互动的表象。[3]

2 “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前提——城市景观设计的环境意向

2.1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景观的基础,因此“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需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在城市建设活动的过程中,人们的建设行为在考虑人的因素时,需要了解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城市景观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地域生态结构;在功能上维护生态平衡,注意景观生态链的协调有序;注重景观生态系统承载力,处理好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之间的良好关系。

2.2 城市环境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我们需对环境研究提出具体的目标,更好的协调人与景观的关系,达到最后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景观结构。

(1)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

景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景观环境缺一不可的条件,三者是唇齿相依的相互服务的关系,没有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未来,没有未来何谈为人类服务。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景观是当下刻不容缓的任务。

(2)建立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

将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以及地域特征结合起来,形成适时适地的景观结构。不破坏其原有的地域特色,考虑地形地貌的生态性,保持原有的地貌特征,景观设计师运用科学的设计方式将功能性、实用性运用到服务于人的城市景观设计中。

(3)建立城市景观的新概念

城市景观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城市空间范围内,联系生态的环境因素来作为新的概念。它不再是只满足于、服务于当代人的需要,而是对后代人也具有一定满足需要的能力,它必须本着整体优先、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考虑人类生存环境和资源利用的支撑能力。

3 “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

3.1 人对自然美的追求

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渴望寻找与自然同呼吸的生活节奏。在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或与之相适应,或创造自然形态,均可满足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当然,作为景观设计师,需汲取前人经验,注重文化资源与地域差异,寻求一种景观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满足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

3.2 “以人为本”的实用性景观

景观的实用性紧随以人为本的原则之后。实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景观设计;二是功能需要适合于服务对象,满足于场地使用者的需求。

3.3 城市景观设计中需体现人文的关怀

城市吸引人的地方,不是繁华的外表,而更是一种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体现在城市的尺度方面,另一方面,体现在城市景观设施方面。[5]而城市景观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使用者,城市景观设施的方便使用性;二是注重景观的细节问题,做到处处考虑人、方便人的使用因素;三则是关心一些特殊群体,主要是老人、儿童和残疾人。这三类人群对景观设施的要求与其他人存在某些方面的差异,例如景观的乐趣性与方便性。真正做到这三个方面,才能体现出在景观设计中人文关怀的部分。

4 结语

成功的城市景观空间的基本特征就是对人的吸引,也就是城市景观的人情味。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能看到与接触到的,才具有其真正的价值;城市空间要为人所设,使人感受到亲切宜人。城市空间的主体是人,所以设计过程中必须从人的感受与情感出发,将人类的行走、休憩、娱乐等与景观相结合,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妙趣横生、亲切宜人。

参考文献:

[1]Zube,E.H.Themes in landscape assessment theory [J].Landscape Journal, 1984, 3 (2): 104-110

[2]Williams. How the Familiarity of a Landscape Affects Appreciation of It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85, 121: 63-6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