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学的争议

经济学的争议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济学的争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经济学的争议

篇1

再过了两天,客服再次来电话,表示抱歉。而且,看起来我媒体人的身份起了作用,他们追加了赔偿的额度,愿意给我5份奶票。但是对于那条蛆的历程,他们始终“无法”确认:他们已经经过异常严格的消毒程序。也就是说,那条蛆是从天而降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也闹不出个什么了,只好接受了他们的赔偿。

反正是一个结果:我结束了我对光明将近20年的信任,改喝进口奶了。为什么,我只能接受那5张微不足道的奶票?为什么那些掌管着消费者权利的公权力,没有一个给过我任何反应?光明,你凭什么那么霸道?如果我不是媒体人,我还能怎么办?

在中国,有一个奇异的名词,叫做“民族工业”。它的意思是:我们中国人办的企业。只要拥有了这样的一种名词,基本上它就受到了国家的保护、地方的支持和消费者的忍气吞声。如果谁损害了民族工业的尊严,它就要受到道德和公权的共同谴责和打击。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国家公权力部门在打击外资企业。反垄断调查、质量调查、原料调查、商业伦理调查。而民族工业基本上很少被调查,即便被调查了,他们仍然安然无虞,岿然不动。比如中石油有没有价格垄断?比如蒙牛有没有质量问题?比如同仁堂有没有原料问题?比如中国的药业公司有没有行贿医生?

我当然不是说,国际企业在中国就清洁得像一张白纸。对于国外奶企的价格垄断,我的定义就是发国难财,因为他们囤积居奇,在国内奶业全军覆没的时候,他们利用了中国人恐惧国产奶企的产品,疯狂加价,打击得好;比如麦当劳肯德基,他们在国外就因为饮料太烫,都被判赔了几千万美元,而在中国,鸡翅用病鸡,冰块用污水,打击得妙。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民族工业在一波波的风潮之中都能够稳如泰山?

工业的强大其实很简单,就是放开市场竞争。从改革开放没多久之后,各个领域就开始讨论,国家要退出竞争性市场,但是没有,国家在竞争性市场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牛奶企业如今唱主角的,几乎都是国企。

牛奶产业就是一个完全的竞争性市场,哪家奶企的牛奶新鲜、味美、便宜,消费者就会选择哪家。因为我们今天有着民族工业、国有企业的存在,他们拥有着公权力至高无上的保护,所以,消费者要么忍气吞声接受一张奶票的补偿,要么只能高价购买黑心涨价的进口奶。

篇2

用于下一次。

孙正义祖籍韩国,出生在日本,又在美国读高中和大学,他还相信自己的祖上和中国的孙子是同一支脉,因此他在经营中非常推崇中国的孙子兵法。总之他很有国际视野。

1996年,美国硅谷的互联网浪潮开始发酵,而当时的日本互联网行业则相对落后,于是孙正义向美国的雅虎投入了一亿美金。在这家公司上市后,他仅仅抛售了5%的股份,就获利4. 5亿美元。

他不只投资了这一家,实际上,当时他手上持有的美国公司的财富数量一度超过了比尔·盖茨。

在美国赚到钱之后,孙正义杀回日本,成立了雅虎日本公司,软银对其控股51%。当时的雅虎日本成为了日本最大的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

此后,孙正义又大量投资了中国、印度市场的互联网公司,经典案例包括阿里巴巴、盛大网络、人人网、PPTV等。孙正义还在印度投资了InMobi等公司(全球第二大移动广告公司)。

孙正义对移动互联网的见地也很深刻。他很早就预见到移动互联网将取代互联网成为未来的霸主。

在i Phone还没有诞生的时候,孙正义曾经和乔布斯见面,当时他对乔布斯说,移动通信的时代一定会到来,无论如何都要收购移动公司,或者自己拿到许可证。孙正义对乔布斯说:“早晚会拿到许可证的,或者也可能收购别的公司。”

在20 0 6年,孙正义在日本以118亿美元收购了日本第三大运营商沃达丰日本,并将其改名为软银移动。

当时,孙正义在日本掀起了一阵疯狂的价格战,致使软银移动的用户由1500万人迅速上升到3000万人,在日本市场演绎了一场落后运营商如何反败为胜的经典案例。

今年10月份,孙正义又以2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第三大运营商Sprint?——他又在运用“时间机器”理论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日本是全球电信行业最发达的国家,日本运营商在服务水平、流量经营、增值业务开发、终端定制等方面的能力比其他大部分国家的运营商都要强出一大截。而美国的电信市场的竞争则远不如日本激烈。

孙正义买下Spr int之后,就表示将会把软银在日本得到的经验搬到美国。

可以预见,美国两大运营商Verizon和AT&T的好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等待他们的将是血腥的价格战、掠夺他们用户的宣传攻势及各种防不胜防的奇招。

实际上,孙正义的“时间机器”理论对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也颇具启示。

以移动互联网为例,中国的3G渗透率非常低,流量资费昂贵,用户付费习惯还没形成,大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也没有很好地形成;因此,先做海外市场,再杀回国内市场,或许不失为很好的选择。

而近年来运用“时间机器”战法比较成功的中国公司当数社交游戏公司“热酷”。

篇3

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统一的:他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性”、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由人所处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因此,我们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来分析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我们必须对脱离社会关系的个人的所谓“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出发点保持清醒认识。这一假设是不符合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建立在企业生产力、企业财务关系这一基础之上的,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生产力、企业财务关系来理解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取决于人的意志,而是取决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与财务关系。 

企业财务管理必然涉及财务利益分配问题,必须对企业中日益严重的财务利益分配两极分化现象保持警惕。财务利益分配两极分化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有目共睹。私营企业还难以摆脱资本家对工人的无情剥削,财务利益两极分化还将长期存在。但作为社会主义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还是有义务提醒企业所有者、经营者,要尽量避免财务利益两极分化扩大化,资本家要履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管理要对财务利益分配两极分化严格加以控制,在制定企业财务政策方面要有清醒认识,要限制那些容易导致财务利益两极分化的财务政策在企业合法化。要注重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作,对强化资本收益的财务政策要敢于说“不”,比如不容许资本参与税前收益分配,不容许资本所有者拿高额年薪等把更多利润装入自己口袋的行为在企业存在,不容许利用资本特权大搞财务利益输送等。 

篇4

中图分类号:F270;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4-0001-07

Research on Sino-foreign Technology Learning and Competition Game in

Catch-up Stage: Case Study of Large-scale Wind Power

Equipment Manufacture Industry in China

XU Yu-sen

(School of Manage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 China)

Abstract:The progress of developing country industry’s technological catch-up is multi-stage game among

catch-up enterprises,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the govern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y. The process of game is divided into two consecutive phases of “learning in a group” and “completing in a group”, as well as “deep learning” and “multiple completing”. Through constructing game models and analyzing evolution progress of large-scale wind power equipment manufacture industry in China, it reveal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government’s industrial policy about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catch-up enterprises how to select each action tactics based on the technical gap, the learning speed of catch-up enterprises, market opportunities. Meanwhile, it also shows the government’s action tactics about how to adjust industrial policy timely according to the transfer will of leading companies and the technologic alliance between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Key words:technologic catching-up; technologic learning; game analysis

1 引言

我国企业同发达国家的世界级企业相比,技术水平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大部分企业尚处于技术追赶阶段。引进、消化吸收领先企业的技术,切实开展技术学习和积累,渐进实现赶超是追赶企业的现实选择。许多学者的理论研究及产业发展现实表明,后发国家技术追赶历程实质是追赶企业、领先企业及后发国家政府之间的多阶段博弈。在博弈过程中,各自行动策略选择的基本规律已经成为值得考察的理论及现实问题。

2 文献综述

技术追赶所涉及的主要角色包括追赶企业、领先企业、后发国家(东道国)政府。领先企业往往居于强势地位,后发国家政府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往往居于先动者的角色,有关领先企业行为的研究,国外学者相对关注较多。早在七、八十年代,Teece、Mansfiel和Romeo、Ramachandran研究了国际技术转移成本对技术转移行为的影响[1~3]。进一步地,Wang与Blomstrom建立起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研究了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子公司的技术转移取决于技术转移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比较[4]。Kokko研究了技术溢出问题,指出技术溢出是影响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不可忽视的因素[5]。Glass和Saggi认为,发达国家厂商与东道国厂商之间的技术差距使得跨国公司必须承担更高的转移先进技术成本[6]。国内学者也切合中国技术追赶的现实,展开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周勤、陈柳沿着 “Wang与Blomstrom”所构建的模型,解释了近10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技术转移战略变化的原因[7]。江小涓研究指出,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激烈,能够迫使跨国公司转移更高层级的技术[8]。

有关政府行为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比较关注后发国家(东道国)政府的产业及技术政策。杨全发的研究强调了东道国政策对跨国公司投资规模的影响[9]。Mattooa、Olarreagaa与Saggic建立了一个古诺竞争模型研究了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市场不同的投资方式对技术转移的影响[10]。鲁文龙、陈宏民建立了在存在政府政策保护的情况下,两个国家间的三阶段博弈模型[11。张小蒂、李风华论述了政府对技术创新领域施加干预的理论依据,从三种角度对选择性干预政策进行了划分[12]。

有关追赶企业的行为策略、路径,近年来成为国内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的热点。高旭东提出本土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两阶段理论,并指出自主技术从初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主要难点[13]。徐雨森、洪勇、苏敬勤总结了追赶阶段装配品类企业技术链构建和技术能力提高的客观规律,指出需要通过构建自主的产业平台拉动技术吸收和追赶[14]。朱方伟、蒋兵、张国梁构建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追赶需经历由低端产品架构技术向高端主导设计(技术标准)发展的技术链[15]。谢建国研究了东道国市场竞争及国内企业的模仿与吸收行为对跨国公司一次性技术转移的影响[16]。

上述研究得出诸多有价值的结论。但是许多文献侧重某一、两个行为主体或者偏重追赶活动的某一阶段。观察我国许多产业发展的现实,不难发现,技术追赶的历程,实际是涉及多个行为主体、多个阶段的博弈活动。因此切合技术追赶活动多主体、多阶段的特性,揭示其演进的阶段性并考察各个主体的行为策略,对指导我国产业技术追赶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 追赶企业、领先企业及后发国家政府的多阶段博弈

在技术追赶过程中,所涉及的行为主体包括:一是处于技术追赶阶段的追赶企业(多家),用A表示,A={A1,A2,…,Ai,…,An};二是拥有先进技术的领先公司(亦多家),用B表示,B={B1,B2,…,Bi,…,Bn};三是后发国家政府,用N表示,后发国家政府是产业规则的制定者,其行为会对其他行为主体产生重要影响。

3.1 “结对学习”与“结对竞争”阶段

在产业的起步阶段,由于追赶企业与领先企业的技术差距较大,追赶企业很难与领先企业竞争时,为了发展该产业,后发国家政府将采取“先动”措施,制定市场准入限制、本土采购等政策,即提供本土市场保护。追赶企业和领先企业作为“从动”主体,在这一阶段,追赶企业为了提高技术水平会向一家或多家领先企业发出邀请寻求合作,目标是能够引进技术、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其行动指引是“技术学习”;而领先企业此时的目标是要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同时换取更大的市场效益,其行动指引是“最大效益”。领先企业要实现其目标有以下三种路径:独资、控股合资、合资但不控股。要实现效益最大化,显然独资和控股合资是领先企业的最优方案,但由于受到已设定产业准入限制等政策约束,这两种方案的可行性较小。同时,追赶企业受到本国产业政策保护,已熟悉本土市场的需求,鉴于双方企业能够在目标上实现互补,因此,领先企业会选择不控股合资的方案,形成“结对学习”。

在此阶段,选取任一追赶企业A1和领先企业B1合作,构建合作模型,分析双方企业的博弈策略行为,做以下假设:

(1)构成这一博弈的所有参数对双方企业来说都是完全了解的;

(2)企业A1与企业B1是风险中性的;

(3)企业A1是博弈的先行者;

(4)企业B1在合作中向企业A1提供先进的技术tf(企业A1自身技术为td),且需要支付转移技术tf的转移成本Mf(包括显在和隐性两部分:投入的技术管理及人员培训等费用和市场损失),假定技术转移成本函数为:Mf(λ)=μλ3, Mf(λ)函数表示企业B1向企业A1提供的技术愈先进,需要承担的成本越高(Glass和Saggi在1998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本国公司与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使得跨国公司必须承担转移先进技术成本),Mf(λ)满足:Mf′(λ)>0,Mf″(λ)>0;其中λ表示企业A1与企业B1的技术势差,令λ=tftd,λ≥0,μ为正的常数;企业A1在合作中提供用于生产的场地、装备、人员及服务等;

(5)合资企业产品D的需求为Q,总利润为π,单位生产成本为c,企业A1的技术吸收消化能力为θ,0

(6)领先企业获得合资企业利润的比例为α(0

此时合资企业面临的市场逆需求函数为

p(Q)=β-γQ(1)

其中p表示合作时产品D价格,Q(p)表示原需求函数,β和γ为市场参数。

合资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π=[p(Q)-c]Q(2)

满足合资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πQ=0,可以得到合资企业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

Q=β-c2γ,π=(β-c)24γ,则企业A1与企业B1的利润为

πf=απ-Mf=α(β-c)24γ-μλ3

πd=(1-α)π=(1-α)(β-c)24γ(3)

由于企业B1选择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获得最大利润,因此对企业B1利润πf1中的变量求λ偏导,分析它对领先企业利润的影响。对πf1求λ一阶导数

dπf1dλ=-3πλ2

推论1 (4)式表明企业A1自身的技术水平越低,引进企业B1的技术越先进,即技术势差越大时,使企业B1获得由转移技术所带来的利润越小,因而愈会降低企业B1向其输出技术的水平。技术势差同被转移技术的先进程度负相关。

虽然领先企业转移的技术tf领先于追赶企业技术,但通常并不是高水平的,因为领先企业进行合作的行动指引是“最大效益”,为了保持自身技术优势及最大市场效益,因而开始会向追赶企业转移低端的技术。

令td′表示企业A1经过对技术tf消化吸收后所达到的技术水平,有td′=θtf,且λ=

tftd,则td′=θλtd,即λ=td′θtd。对λ求θ一阶导数,有

λθ=-td′θ2td

推论2 由(5)式和推论1可以得出追赶企业A1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越差,将会愈加减缓企业B1对企业A1的输入高端技术的速度。

推论3 本土市场的领先企业越少,竞争越小,领先企业越能主导输入技术的水平、速度,尽量延长现有技术的使用周期,渐次向追赶企业转移技术。市场上必然存在着多组追赶企业及领先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领先企业越多,竞争压力越大,进入的数量越少,竞争压力越小,领先企业转移先进技术的意愿也必然趋弱。

因此,国家会有计划地扶持多家本土企业发展(为避免形成垄断),不会让少数领先企业垄断国内市场,引导追赶企业Ai分别与不同的领先企业Bi一一对应合作,即(A1B1,A2B2,…,AiBi),形成多组“结对学习”,“结对学习”也可称“师傅带徒弟”学习模式,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目的是扩大技术来源和技术学习渠道。当两个结对企业A1B1,A2B2之中的“徒弟”A1同A2之间竞争时,“师傅”B1同B2会通过持续转移部分先进技术,来帮助各自的“徒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即 “师傅”之间也表现为“结对竞争”。因此,在产业起步阶段的后期,追赶企业Ai的技术进步同时受到企业Bi、及其他结对企业(A-iB-i)的影响,一般来说,企业Bi的技术输出意愿同其他“结对企业”的绩效成正相关关系。

那么,“结对竞争”的最终趋向如何呢?“结对企业”之间的竞争会促使各个“师傅”不断输出先进技术和产品,追赶企业经过充分学习后,技术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双方的技术势差大幅度缩小。这时,如果Ai同Aj主动或是在产业协会的引导下展开技术合作,经过技术合作后,两企业联合的技术能力TAi×TAj可能优于与之结对的领先企业TBi或TBj的技术,这一结果是领先企业的隐忧。因此,领先企业策略为防止更为高端的,尤其是核心技术的技术输出,会结成技术联盟,例如随着我国企业在视听产品、家用电器、数码产品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产业领域的技术积累,当技术差距同领先的跨国公司不断缩小时,跨国公司间公开或非公开的技术联盟便出现了,共同提高向追赶企业技术转让的限定条件,甚至不再转让更为高端的技术。例如,日立(HITACHI),松下(Panasonic),东芝(Toshiba),JVC,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时代华纳(Timewarner)6大技术开发商结成6C专利保护联盟,一定程度上,该联盟实质就是面向追赶企业的“专利封锁”联盟。

3.2 二次“深度学习”与“多重竞争”阶段

为了打破领先企业的“技术控制”,政府会采取必要的“先动”措施,其行动的策略是向领先企业提供更宽松的市场机遇。随着产业政策的调整,本土市场保护趋向减弱,国内市场会呈现多种竞争的格局,形成追赶企业同领先企业之间、追赶企业之间、领先企业之间的“多重竞争”。

此阶段,领先企业的行动指引依旧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其行动策略有以下几种选择:建立独资企业;坚持领先企业(间)的技术联盟;同本土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转让更深层次技术。其中,建立独资企业的方式,对领先企业来说理论上是获得最大利润的最优策略,但由于追赶企业经过学习积累在市场渠道、品牌客户关系等方面已形成占先的优势,显然会使领先企业面临市场拓展的不确定性,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因此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此种策略不会是领先企业的首选。那么政府的再次介入会使领先企业继续坚持领先企业(间)的技术联盟还是会同本土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我们通过构建下面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政府产业政策(市场机会诱导)与领先企业的博弈矩阵如表1所示。

其中πl为领先企业坚守联盟时,由于实现资源共享,核心能力互补而获得的收益;πH表示政府介入提供市场机会、优惠政策时领先企业违背联盟与追赶企业合作获得的收益;πH′表示政府不介入时领先企业违背联盟与追赶企业合作获得的收益;Cg表示政府为领先企业提供市场的机会成本。

领先企业选择继续坚守联盟的概率为p,打破联盟的概率为1-p;政府愿意介入(提供市场机会)的概率为q,不介入的概率为1-q,则由博弈矩阵可以计算出:

领先企业在坚守联盟的情况下,收益期望值为

E1=q×πl+(1-q)×πl

领先企业在打破联盟与本土企业合作情况下,收益期望值为

E2=q×πH+(1-q)×πH′

这时如果想让领先企业更愿意打破联盟与追赶企业合作的话,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期望收益E2>E1。即

ΔE=[q×πH+(1-q)πH′]-[q×πl+(1-q)πl]>0(6)

根据不等(6)式,可以得出如下推论:

推论4 当政府积极介入(即q=1时)、有序开放市场时,如果领先企业同追赶企业继续深化合作的收益大于坚守联盟的收益,将打破领先企业间技术联盟。

推论5 由推论3及推论4可得,随着产业政策的调整,本土市场保护趋向减弱,更多具有高技术的领先企业会进入国内市场,国内市场呈现多种竞争的格局,促使领先企业要想占有更多的市场、获得更大的利润必须不断授让先进技术,同时追赶企业同领先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会促使追赶企业加快对先进技术的吸收、消化,激发自主创新意愿,进而促进后发国家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

4 我国风机制造产业的案例研究

我国风机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上述产业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近年来风机行业受到全球广泛关注和重视,发展迅速,目前,德国、美国、丹麦等国家拥有风力发电产业的核心技术,而我国风电产业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研发方面都起步较晚,属于典型的后发产业。但经过不断努力发展及政策的调整,我国风机产业在技术追赶方面已取得一定显著的成绩。

4.1 2005~2008年:“结对学习”与“结对竞争”阶段

在风机产业发展的初期,国内风电企业技术相对薄弱,国外先进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占领较多市场份额,例如在2006年,国外风力发电机占新增市场份额的55%以上。正如上文分析,国家采取了先动策略,国家特制定了一系列行业保护政策。2003年发改委开始推进“风电特许权”项目,到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曾做明确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这一政策以及近几年政府财政补贴等各类政策的出台,一方面抑制了领先企业在国内建立独资或控股合资企业,同时控制其占领市场的份额;另一方面大大促进了国内金风科技和华锐风电等具有较强技术基础的企业同国外领先企业的积极合作。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前身是新疆风能公司,是中国最早研究风力发电的企业之一,主营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零部件的研制开发和生产销售。华税风电科技有限公司是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军风电领域而成立的全方位、专业化的风电公司。

前文推论1、推论2表明,领先企业为了实现技术转让的收益,也希望同基础比较好企业合作,这也是领先企业选择这两家企业的原因。金风科技同德国湾色斯(VENSYS)公司、英国BP.NYSE公司等进行技术合作;华锐风电同期引进德国富兰德公司(Fuhelander)的技术,并同美国超导公司(NASDAQ: AMSC)进行风机核心部件研发。形成了上文提到的“结对学习”与“结对竞争”的格局。

在“结对学习”期间,金风科技同湾色斯(VENSYS)公司研发1.2兆瓦机组,并在1.2兆瓦基础上发展了1.5兆瓦机组;同期华锐风电在引进德国1.5兆瓦的整机技术后,发挥企业既有的制造技术基础,实现了部分部件的国产化。“师傅”们即国外领先企业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通过持续转移先进技术,来帮助各自的“徒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尽管均有意减慢技术转移进程,但是“师傅”之间仍然展开了技术转移竞争。从这一点,恰恰验证了推论3,即“结对竞争”所造成的竞争压力,有利于技术转移。

通过“结对学习”与“结对竞争”,金风科技和华锐风电的技术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开始在大型陆地及海上系列3兆瓦、5兆瓦大型发电机组的研发方面着力追赶领先企业。突出的业绩,也使两家公司顺利上市。

但是,随着追赶步伐的加快,金风科技和华锐风电等国内企业发现,领先企业在3兆瓦以上风机技术方面不再慷慨,前文提到的“隐性技术保守联盟”出现了,领先企业不约而同地在核心技术领域实施“有限转让”策略。其具体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金风科技和华锐风电分别获取了不同“师傅”的技术经验,从理论上来说,若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二者实施技术领域的交叉融合,有可能创造出更优的技术。例如金风学习了湾色斯(VENSYS)公司的直驱技术,华锐风电则掌握了富兰德(Fuhelander)公司变速变桨距技术,不同技术路线的融合必然有产生突破性重大技术创新的可能。也正是由于领先企业之间达成不再转让高端技术的“技术保守联盟”,金风科技和华锐风电在3兆瓦以上风机及海洋风力发电等高端技术领域,遇到了自主创新研发的瓶颈。

4.2 2009~至今:二次“深度学习”与“多重竞争”阶段

为了破解技术追赶的困局,国家相关部门陆续推出新的措施。2009年,我国发改委宣布将在2010年正式取消对国外风电企业设置的“国产化率70%”等限制。必须指出的是,虽然“国产化率”限制取消,表面上意味着GE、Gamesa、Vestas等公司可以采取合资控制乃至独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但国内风机企业经过产业起步期的培育,在价格、市场渠道、品牌、售后维护等方面已经形成绝对的优势。领先的跨国公司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同各自的“结对”伙伴开展新一轮的面向高端市场的深度技术转让。

事实也恰恰验证了推论4、推论5,在巨大的高端市场吸引下,取消国产化率的政策尚未实施,跨国公司所形成的隐性技术封锁联盟已经松动,部分公司已经不再坚持“有限转让”的策略,2009年9月29日美国能源技术公司超导公司(NASDAQ:AMSC)宣布为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提供3兆瓦风机核心电气部件,包括该公司的专利产品PowerModuleTM PM3000W 功率变流器。这种变流器通过控制潮流,调节电压,监控系统性能,控制风机叶片的变桨以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等功能使得风机的运行更加可靠,性能更高。首席执行官Greg Yurek明确表示支持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3兆瓦风机的生产,并开展5兆瓦风机的的合作。

在新一轮的“深度结对学习”过程中,金风科技和华锐风电分别快速推出了3兆瓦风机,将技术追赶进程推向新阶段。金风科技借助合作伙伴的技术优势,先后聘请德国、荷兰等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的风机专家共同参与、协助。采取我方设计,国内外专家指导、校验或咨询的方式,共同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华锐风电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攻克了3MW风电机组总体设计、整机参数优化与匹配、结构载荷计算、分析和优化;增速机齿轮箱总体设计、传动型式、速比分配、轮齿形的修形计算及验证、完善、运行状态监测与数据分析,实现了整机及增速机、控制系统、轮毂、机座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研制,整机产品已经供应上海东海电气公司。

我国风力发电机产业基于“结对学习”及“多重竞争”的技术追赶历程可总结如表 2。

5 结束语

后发国家技术追赶历程实质是追赶企业、领先企业及后发国家政府之间多阶段的博弈。博弈过程可分为“结对学习”与“结对竞争”、二次“深度学习”与“多重竞争”的两个承接阶段。

当追赶企业技术匮乏时,其策略必然为积极引进领先企业的技术,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自主的产业平台,利用产业的发展拉动技术的进步;当本土市场内的领先企业较少,竞争压力较小时,领先企业策略为渐次向追赶企业转移技术,并延长转移周期,控制输入技术的水平及速度。

随着追赶企业同领先企业技术势差的缩小,领先企业的策略趋于形成技术保守联盟,保护高端技术。政府为打破领先企业的技术封锁,在产业政策设计上,在进一步开放市场的同时积极引导国内企业、领先企业、追赶企业之间的多重竞争。从效果上看,一方面,激发了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意愿,另一方面,松动了领先企业之间的技术保守联盟,通过市场机遇诱导领先企业的二次技术输出,激发领先企业的深度技术转移意愿。

在构建博弈分析模型过程中,对技术转移成本、技术势差及领先企业技术保守联盟的收入等一系列参数进行了界定,并提出相应假设,简化了产业发展的现实。但是总体上,并不影响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在三个博弈主体间的关系中,本文着重分析了领先企业及政府的行动策略。事实上,追赶企业同领先企业、政府之间亦存在博弈关系,有待于后续研究过程加以考察。

参 考 文 献:

[1]Teece D J. Technology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 firms: the resource cost of transferring technological know-how[J]. Economic Journal, 1977, 87: 242-261.

[2]Mansfield E, Romelo A. Technology transfer to overseas subsidiaries by US-base firm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0, 95: 737-750.

[3]Ramachandran V. Contractual arrangement for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 evidence from india in the 1970s[J].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 1994, 12(3): 301-317.

[4]Wang Y, Blomstrom M.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a simple model[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s, 1992, 36: 137-155.

[5]Kokko A, Blomstrom M. Policiesto encourage inflows of technology through foreign multinationals[J]. World Development, 1995, 23(3): 459-468.

[6]Glass A, Saggi K.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technology gap[J]. Development Economic, 1998, 55: 369-398.

[7]周勤,陈柳.技术差距和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4,(5):61-67.

[8]江小涓.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J].经济研究,2002,(9):31-38.

[9]杨全发,韩樱.知识产权保护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策略[J].经济研究,2006,(4):28-34.

[10]Mattooa A, Olarreagaa M, Saggic K. Mode of foreign entry,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FDI policy[J].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4, 75: 99-111.

[11]鲁文龙,陈宏民.技术合作博弈中的政府补贴政策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3,18(5):426-430.

[12]张小蒂,李风华.技术创新、政府干预与竞争优势[J].世界经济,2001,(7):44-49.

[13]高旭东.自主技术创新从初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理论与政策[J].技术经济,2009,28(6):1-4.

[14]徐雨森,洪勇,苏敬勤.后发企业技术能力生成与演进分析――以中国华录•松下公司DVD视盘机产业发展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5):9-13.

篇5

1.社会助益制度的概念社会助益制度是指国家积极介入经济活动,通过各种措施,保障公民社会经济权利的一种制度。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列方面予以讨论。

第一,社会助益制度是保障公民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等社会经济权利的制度。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经济法学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必然也要保障人权,其中社会助益制度就属于权利保障制度。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社会助益制度保障的主要是公民社会经济权利中的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等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是指国家通过对经济社会的积极介入而保障的公民的社会或经济生活的权利。社会助益制度主要是为公民提供一定帮助、物质利益或者与物质相关的利益,它主要通过以下手段实现:一是提供就业机会和培训,保障公民劳动权的实现。二是直接提供金钱或物,如给予生活困难的人最低生活保障费,给予灾民的救灾款项、食物、药品等。三是安置,即从工作、生活、居住上对助益对象予以安排,如对残废军人、失去工作者以及其他需要安置者。四是救助,如对城市中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短期收留等。五是优待,如减免学费,减免交通费等。

第二,社会助益制度是国家介入经济活动的积极作为制度。社会助益制度所保障的社会经济权利是一种积极权利,即要求国家权力作出相应行为的权利。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强调效率、竞争,必然会引起贫富两极分化,产生效率与公平的矛盾,经济上的弱者甚至无法生存,而市场本身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国家就有义务担负起调控的职责,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助益制度就是国家介入经济生活的积极作为制度,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介入经济生活、实施助益制度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措施:一是立法机关制定法律规范,把宪法规定的社会助益制度的内容加以具体化,形成完善的社会助益法律体系;二是劳动和社会保障相关行政部门对社会助益制度的实施进行管理、监督;三是国家发展经济,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对劳动者进行就业培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待遇等;四是国家提供财力支持,设立福利设施、划拨救灾款项等。

2.社会助益制度的特点

第一,社会助益制度的复合性。社会助益制度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出复合性,即社会助益制度包含了许多具体制度。这是由公民在经济生活中遇到的风险、困境等的多样性决定的。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关于经济制度和公民权利的规定,社会助益制度主要涉及到劳动保护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这两项制度是相辅相成的。部门法再将这些制度加以具体化。依据我国与社会助益制度相关的法律规范,劳动保护制度包括劳动就业制度、工资保障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养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等。

第二,社会助益制度的物质受制性。社会助益制度通常表现为国家为公民提供一定的物质利益,它必然受制于一国或一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现行宪法第14条第4款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一国或一地区经济水平发展越高,劳动就业机会就越多,各种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就会越宽,待遇就会越高;反之经济衰退,失业率就会增加,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就窄,待遇就会减少。

第三,社会助益制度的社会性。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社会助益制度解决的问题具有社会性,即社会助益制度解决的是社会问题,主要包括就业、年老、疾病、失业、贫穷等。这些社会问题带有普遍性,并非公民依靠个人力量所能解决,需要借助国家的力量来解决,从而保护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达到社会稳定、发展的目标。其二,社会助益制度的覆盖范围是全体社会成员。社会助益制度保障的是公民的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等社会经济权利,而社会经济权利作为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是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的权利。因而社会助益制度的覆盖范围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制度建设的不完善,现实中我国社会助益制度尚未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其三,社会助益制度的运作带有社会性。

二、社会助益制度的功能

1.和谐社会思想的体现功能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各个层面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能够表现出一种公平、有序的状态,社会能够实现协调、健康的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其中贫富差距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方式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由政府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社会助益制度中的社会保障制度既是公民权利保障制度,也是收入分配调节制度。实现社会公平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是国民收入的一种转移,一是国家通过收取社会保障费,将其在全国或一定区域内统一安排使用,可以实现不同收入水平的公民、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之间的再分配,使得国民收入从高收入者转移到低收入者,从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二是国家用财政收入直接补贴社会保障基金,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把高收入者交纳的税收转移给了低收入者。这种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再分配,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思想,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的稳定。再如,社会助益制度中的农村扶贫制度,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途径之一。国家通过为农村贫困户或贫困地区提 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其脱贫致富,从而缩小城乡差距。

2.弱势群体社会归属感的体现功能

弱势群体是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弱势群体主要是指一批收入较低、生活困难,社会资源短缺,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并缺乏相应发展潜能的人群。一般来说构成弱势群体的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依赖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在我国,目前主要包括城乡贫困人口、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出现的失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农民工、部分老龄人口以及少数临时遭遇灾祸的人员等。这些人员有些属于生理性弱势群体,如老人、儿童、残疾人,有些属于社会性弱势群体,如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出现的失业和下岗职工、城乡贫困人口,有些属于自然性弱势群体,如遭遇灾害的人员。随着社会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弱势群体的生存风险也与日俱增。这些社会风险的增加,使弱势群体的生存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由于主客观原因处于困境中的弱势群体,不仅物质上匮乏,而且心理上也会受到损失。弱势群体处于经济上的弱势地位,而又无力摆脱困境,心里很容易产生被剥夺感,被社会抛弃感,失去社会归属感。社会归属感,从字面上讲,就是归于、属于社会的情感,是社会文化心理范畴的概念。这种情感又会影响着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失去社会归属感的人往往会对社会产生敌对情绪,做出各种的行为,造成社会的不安,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社会助益制度通过对陷入困境的弱势群体予以货币、实物、服务、安置等帮助从而使他们体会到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和温暖,体会到做人的尊严,消除由于处于弱势地位造成的心理与社会的隔离,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

3.社会政策全球趋同的体现功能

社会政策可以定义为影响公共福利的政策行为。虽然非国家机构也可以有“政策”,但“社会政策”这个一般性的表达方式主要是用来界定与公民福利有关的国家所起的作用。作为政府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着为其公民提供必要福利和保障的问题。从历史上看,向具有现代特征的社会福利国家或福利国家发展,始于19世纪下半叶或20世纪初,是对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反应。但是福利部门经过一定程序而具有合法性的扩张,则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头几十年间进行的。尽管在细节上存在着种种差别,但是就某些政策措施领域来看,可以看出各国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其中主要包括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反贫困以及文生和教育政策。也就是说尽管各国提供福利和保障的内涵、模式、目标等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会面临同样的社会问题,都要解决与人类所必需的生存条件相关的问题,例如就业;对个人提供教育和培训,使其有能力融入社会;医疗;养老;反贫困;照顾和支持无独立生存能力的人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济依赖加强,资本在全球的互动也对社会政策产生了影响,社会政策出现了趋同的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各国在社会助益制度领域加强了国家之间的合作,签订了相关协议或公约。在劳动保护领域,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公约,如《同酬公约》、《就业政策公约》、《(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促进就业和失业保护公约》、《最低年龄公约》、《劳动行政管理公约》、《(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公约》、《建筑业安全和卫生公约》、《化学品公约》、《最恶劣形式童工劳动公约》等。在社会保障领域,国际劳工组织也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公约,如《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社会保障)同等待遇公约》、《维护社会保障权利公约》、《(工业)疾病保险公约》、《(农业)疾病保险公约》、《工人(职业病)赔偿公约》、《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津贴公约》、《残疾、老年和遗属津贴公约》、《生育保护公约》等。此外联合国在这些领域也通过了相关的宣言和公约。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2条规定:“人作为社会成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并有权享受个人尊严及人格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各种权利的实现;此种实现的促成有赖国家措施与国家合作,并当依各国的机构与资源量力而行。”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保护的经济、社会权利主要包括:①工作权;②人人有权享受公正和良好的工作条件;③人人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④人人有获得相当的生活水准的权利和免于饥饿的基本权利等。参加公约的国家必须按照这些公约履行相应义务,针对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定的社会政策必然要以这些公约为基准,呈现出趋同的倾向。作为实现这些社会政策的社会助益制度体现出了社会政策全球趋同的倾向。

三、社会助益制度的法律结构

篇6

1.教材内容陈旧且雷同

目前,国内高校所使用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大致可以分为经济学系列教材和自主编写教材两类。如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系列教材中的《政治经济学教程》属于前一类教科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张丰兰主编)则属于后一类教科书。就教科书的内容安排而言,虽然个别章节顺序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依然沿用着传统教科书的内容,特别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精髓的阐述部分,基本上依然沿用着对经典理论逻辑的原始解读,对其理论的最新发展以及理论创新内容还很少见。即便有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由于缺乏系统性,这些研究更多的是作为研究论文或专著的形式出现,而没有在现有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体现。故而,现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存在着内容陈旧且雷同的问题,这成为制约和影响政治经济学教学有效展开的客体障碍。

2.教材内容与实践缺乏联系

由于教材内容陈旧且雷同,教师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体系以及内容来展开课程活动,这就出现了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与学生们在实践中能够感受和接触到的现实无法有效对接的问题,即出现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两层皮”的现象。为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每隔几年就会再版,而新版的教材除了在个别地方增加一些简单的阅读材料以外,与旧版本的教材在实用性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即出现了教材版本很新,但教材内容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却始终存在。

(二)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教师依然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讲授方式与课程的考核方式对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1.教学方式单一且运行效果不佳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各大高校纷纷倡导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展开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力图通过先进的教学工具提升教学质量。但在教学过程中,新的教学工具的使用并没有直接促使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加之教师们对多媒体教学技能掌握的程度不高,使得应用这一新的教学工具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力度并不大,先进教学方式的应用蜕变为变相的“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方法合理应用也是教学方式有效运行的重要方面。在当前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被提到的最多的就是案例教学法,但受到教师理论基础薄弱与科研能力不强的限制,能够很好的应用案例来讲解理论的教师在普通高校中还不多见。而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改变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性强、相对抽象的固有特点。这也使得政治经济学在单一教学方式下教学效果不佳。

2.考核方式单一限制教学活动灵活展开随着教育部学分制的推行,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课时被压缩,使得大量的教学内容被压缩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增加了教师课堂授课的压力。与此同时,学分制下推行的教考分离制度,使得考试环节反过来制约教师的课堂活动。教考分离制度执行以后,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教学的质量。但这也使得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更多的要考虑学生最终考试问题,形成了尽量在有限的课上时间讲解考试将会涉及到的重点内容,而不是按照现实经济发展中理论的实际应用程度来讲解。

(三)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环节的展开来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学生对理论掌握的好坏也是衡量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但在政治经济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存在着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

1.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但从课程本身来说,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认识上的误区。由于不了解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很多学生,特别是理科学生,往往将政治经济学简单的理解为“政治+经济”,并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学习这一基础理论经济学的积极性。二是理论抽象,短时间内难以完全理解。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其内容中更多的论述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背后所隐藏的各种原理和规律,相对较为抽象。虽然从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来看具有重要且持久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作为初学者,在短时间内很难体会基本理论所具有的持久魅力。三是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实用性不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性强,且分析与叙述方法也较难掌握,对其有效应用需要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思考与锻炼,这使得学生在不能快捷有效的应用理论的同时,认为这一课程对自己后续的学业乃至就业没有太大助益,故而不重视课程的学习。

2.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在政治经济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除了学体积极性不高方面的问题在,还存在着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首先,学生们在政治经济学的考试中成绩普遍不高。由于教材、教师以及学习态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学生们在本门课程的期末考试中成绩普遍不理想。就笔者所在的高校而言,历年都有五十几个班级参加考试,大部分同学的成绩是介于60~80分之间,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及格。而成绩在85分以上的学生数目相对较少,90分以上的更是寥寥无几。其次,学习完相关理论后并不能相对较好的将理论应用于现实问题的解释中。由于学生们学习本课程的主要动机在于通过考试,因而考试及格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最高目标,这使得其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注重知识点,特别是重点内容的机械学习与记忆,对理论内容掌握的系统性和深度不够,进而也就不具有将理论应用于现实的能力和潜力。第三,不能很好的将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其他课程知识有效的融会贯通,使得对政治经济学这一基础理论学科的学习流于形式,未能在培养学生经济学理论修养方面体现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二、改进政治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措施

鉴于上述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改进。

1.改进政治经济学教材质量,改革教材内容

政治经济学一经产生,就成为极具批判性和发展性的科学理论。作为展现政治经济学核心理论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也必须坚持和传承政治经济学的这一优良传统,在批判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经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将其理论的有益成果切实用于解释我国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使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存活于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之中。相应的,应将上述理论成果充实于现有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构成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教学内容。此外,在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安排方面,应不断的提高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更新率以及更新频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展现于学生面前,从教学客体方面且提高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效果,巩固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地位。

2.深化教师理论功底,创新教学方法

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教师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将依然占据着主导的位置。因此,提升授课教师自身的理论学习和研究能力,将是走出当前政治经济学教学困境的主要出路。一方面,可以通过研讨会的方式,定期的组织授课教师对政治经济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集教师群体的力量来提升教师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相对客观合理的科研任务,来督促和助推教师更为积极深入的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相应的奖惩措施下,逐步培养教师依托教学不断进行理论研究的学术习惯和氛围。此外,在增强教师理论功底的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使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趣味性教学法、形象性教学法等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但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应用单一、范围有限、深度不够等问题。因而,教师在不断的提升每一种教学方法应用深度的同时,还应更加注重将多种方法统筹起来综合运用,在此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彰显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形成全新、立体、动态的教学方法。当前国内高校基本上都配有多媒体设施,这为实施上述多元化教学方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更为动态化的展现马克思逻辑性极强的基本理论,展示更多的案例材料,同时还可以配以声音、图像,以增强政治经济学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篇7

二、树立竞争的重要性选择适当的标准和竞争对手

动机在个人心理趋避相对的两种倾向:把某种成就活动、愿花时间和精力去追求,以达到成功或完美的境地的动机称为成功动机;把害怕挑战、避免或迟疑加入一种成就境地的动机成为害怕失败的动机。两者关系为:成就需要=追求成功动机-害怕失败动机。追求成功动机高的人会勇于克服苦难、有挑战欲望。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因项目特点、个体差异、爱好特长不同,把握学生的成功动机心理,提高竞争意识。竞争是有目标的竞争,通过竞争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应事先确定好,不能盲目从事,这个目标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过低了轻易就可达到。达到了也不会有满足感、成就感过高了。达不到易受挫折,甚至伤害学生的锐气和自信心,所以,需正确估量自己!正确估量对方,选择适合自己的竞争对手和竞争标准,确立的竞争标准最好不要定死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否则竞争压力就可能过大,加重人的思想负担,对竞争是不利的。要想竞争成功,需要有压力,但压力必须适度,不能过度过度了就会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选择竞争对手也应适当!应选择和自己条件,实力差不多的稍好的同学。每个人都想争第一,但是第一只有一个,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摆正心态,不能总是以第一为目标。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竞争对手。此时,教师在德育课程讲授的时候,可以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告诉学生选择合适的竞争对手的重要性。比如,在跑步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你的竞争对手就是你前方的哪一位同学,你超越了,再选择前方的同学,而不要盲目地将目标锁定在你看不到的第一位同学。

三、正确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竞争进取精神

竞争进取精神是指人类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力量。在讲授德育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平时的教学内容,诸如语文课程中的鲜活例子告诉学生积极进取是人类永恒的思想。教师可以从课本中选择一些例子进行讲授,如此一来可以将德育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同时还可以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切身的教育,一举两得。例如,选自《荀子》的《劝学》:“学不可以已“”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再如彭端淑的《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也。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也;不学,则易者亦难也。”这些课文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有一定的学识,要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就必须不断地努力学习,坚持不懈地积极进取。

四、加强道德和诚信教育,培养合作精神

学校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责任,在市场竞争无序,假冒伪劣、欺骗等行为泛滥的时候,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诚信的重要和可贵。诚信教育将会为学术未来立身处世事业打下重要基础。学校通过举办重大纪念活动、主题班会等强化诚信教育。现代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意识,也离不开合作精神。合作是竞争的基础,是当代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性的合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性”,而相互消耗,以争胜为目标的竞争则是人“兽性”的表现。从历史的角度看,是合作让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相反地,是对土地、人口和生存空间的竞争让流血和屠杀的惨剧一次次上演;竞争、并且必须是良性的合理的基于社会福利的竞争,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应是促进效率的提高,加快社会进步的速度。因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更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协作精神在各种竞争活动中都应该得到大力提倡,只有正确处理好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关系,才可避免同学之间的勾心斗角,互相拆台。才能树立正确的荣誉观。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1

1 高中政治教学现状

1.1 授课方式和内容不新颖

现在高中思想教材中的内容多抽象,难以具体地呈现,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感到困惑和迷茫,有时即使听懂了内容也是持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不能真正地运用到实际中。一些不易说明,头绪较多的思想政治知识点单凭教师讲述、表格、挂图等教学手段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困难。

1.2 课堂气氛不活跃

传统的授课模式以单向的教师讲学生听课记笔记的方式运行,学生发言的机会很少,所学得的知识也是课本的主要内容,学生很容易感觉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强,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不强,易疲累、注意力下降、没有创新思维,教学存在主体性和主动性的严重缺失。

2 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整合的途径

2.1 教学平台的整合构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网络

构建教学平台主要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教学的网络设备和资源,在这样的实际条件下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理想的学习和教学状态。网络平台的建构可以给学生和教师一个轻松自由的课程环境,减少倦怠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在上课的过程中积极发言,提出见解和疑惑,因为通过网络的介入可以增加声音图片,形象生动地解释某一现象和问题。网络的资源丰富生动,具有新鲜感,通过其将理论与实际更丰富全面地展现在课堂教学中。

2.2 教学内容的整合建设高中思想政治多媒体资源库

篇9

从中国加入WTO后,中美两国的贸易水平达到了相当规模。对美贸易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拉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用经济模型证明,两国间的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如果超过GNP的1.5%,两国之间就会出现激烈的贸易摩擦;要是超过2%就会引发贸易类的报复措施;另外,如果对一国的贸易顺差超过该国贸易额的25%~30%,那就不仅是经济问题,而将上升为政治问题。2003年中国贸易顺差达到中美贸易额的46.39%,就中美贸易不平衡规模而言,这个问题已经演变成美国国内的政治问题。

一、中美两国贸易现状

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是最核心条件,它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地位与影响力,因此,可以说贸易是反映国家间关系的晴雨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同时,在互相竞争中,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中美贸易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贸易差额,人民币汇率和知识产权保护。(1)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据中国海关统计,2012年1~11月,中美贸易额达到4386亿美元,同比上升8.2%。其中,中国自美进口1192亿美元,同比上升8.1%;出口3194亿美元,同比上升8.2%。中方顺差2003亿美元,同比上升8.3%。中美之间出现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与双方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也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美国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有关。(2)人民币汇率体系。自

1994年以来,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按照1美元兑8.277左右的汇率自由兑换。美元从2002年开始持续贬值。从2003年起,美国公开要求中国采取“灵活汇率”。在美国,有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汇率政策加重了美国国内失业问题。许多美国人把美中贸易赤字归咎于汇率过低,而采取一系列措施迫使人民币升值。但也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企业和民众都希望看到人民币升值。事实上,中国已实行人民币汇率浮动的机制,只是这过程比较缓慢,但这是完全按照中国国情来发展的,适合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美国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而且要求升值的幅度大,要一步到位,这又是不符合中国实际的。(3)知识产权保护纠纷。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美就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出现纠纷。一直以来,美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美国十分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并将视其为事关美国核心竞争力和优势地位的重大问题。在知识产权保护这方面,中国确实做得不到位,但我国已经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方面都不断取得重大进步。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有关数据显示,在2010年在不到一年间里,美对华发起18起“337调查”。可见,中美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着较多摩擦。

二、中国出口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中美贸易关系的核心是出口贸易,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的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倾向于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在中美贸易中,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都应该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都应该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两国才能达到经济利益的最优化。中美贸易更多的是一种产业间的贸易,是一种互补贸易,也符合比较优势规律,但经济事情却并非如此。在一定时期内,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归功于劳动力的释放——中国的人口红利。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劳动力的释放大大提高了产出,并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的重要出口国之一。中国巨大的富余劳动力给就业造成了极大压力,为缓解就业压力,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保证充分就业也是宏观经济的目标之一。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不仅增加了就业,增加了外汇储备,还扩大了总需求,因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高市场份额,必然使得各种贸易摩擦难以避免。尤其是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美国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和国内利益集团的利益,实施反倾销和提高关税等贸易保护政策,同时干预中国汇率,抑制中国出口贸易。

三、中美贸易现状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频繁发生,且美国针对中国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政策,使中国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以及其他的一些压力。中美贸易争端从未止歇,既反映了中美贸易结构性失衡矛盾进一步激化的一面,也反映了贸易争端下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博弈的一面。(1)中美居民需求结构存在巨大差异。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差异,中美两国居民的需求结构也存在巨大差异。另外,中美之间劳动力成本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必然使得美国会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对美国的资本密集型的高端产品需求也就相对较少。因此,收入的差异也导致了中美两国居民在出口贸易需求方面的不对称,造成了巨大的贸易逆差,从而引发贸易摩擦。(2)美国储蓄率偏低。根据国民经济恒等式CA=SP-I-(G-T),可以发现,美国出现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经济结构上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其中,私人储蓄(SP)、投资(I)和政府赤字(G-T)都是决定经常项目(CA)的变量,这就导致总投资与总储蓄的差额需要用贸易逆差来弥补,因此,原因在于美国的储蓄率偏低。(3)美国利益集团加强了对其国内贸易的保护。在中美贸易过程中,美国内部逐步形成两大利益集团。其中,一个是所谓受到中国出口产品冲击的利益集团,他们主张限制从中国进口,这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频频给美国政府施压,希望政府加强对这些产业的保护,减少从中国的进口量。另一个就是主张从中国大量进口产品的集团,他们希望能有一个良好的政治气氛,他们主要是美国的一些中间加工商,想利用来自中国的比较便宜的配件和原材料制造生产产品。利益纠纷也是导致中美贸易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4)美国对华技术出口限制。美国作为一个科技强国,在大量进口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却对国内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予以限制。美国以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为由,拒绝向中国出口超大型计算机等中国需要的产品。这种贸易的不平衡也是导致美国对中国产生巨大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5)中国。中国作为美国未来比较强劲的竞争对手,一直被美国鼓吹中国,把中国视为威胁其全球霸权地位的强大敌人。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强国,当让不希望其世界霸主地位被中国所取代,于是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并不断地挑起围绕着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和知识产权等相关的贸易摩擦和纠纷

四、结论及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发生恶化在所难免,中美之间也无法避免。但为了减少贸易双方之间的冲突,避免摩擦,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善双方的贸易关系。(1)积极地开展双方合作和交流。中美双方加强政治经济方面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避免摩擦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利用好中美经济的高度互补性也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可持续、平衡地增长。(2)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为减轻我国出口贸易对美国的国度依赖,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并把合理地调整出口市场,与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非洲等一些国家建立贸易合作关系。(3)扩大内需应成为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尽管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但同时应该看到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所带来的隐患。扩大内需并不意味着不参与对外贸易,而是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

参 考 文 献

篇10

一、生活角度教学对中职政治经济学教学的价值意义分析

(一)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政治经济课程

从生活角度进行政治经济学教学,就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与政治经济学存在的联系,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趣味的学习课堂。政治经济学在学科性质上分析,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中职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上,教师都要注重以学生兴趣为突破口,为学生构建趣味化的学习环境,整合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但是从生活角度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熟知的生活元素全面了解政治经济学的知识,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局限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上,学生的学习思维也是完全被固定在机械化、任务化的学习状态上,对于知识的讲解仅仅被限制在理论的学习上,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培养。而基于生活角度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教学,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可以将知识变得通俗化,化难为易,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于生活角度的教学对现阶段中职教学模式的转变具有很好的实际价值。

(三)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综合型人才

从中职院校的教育上分析,以培养专业化、综合型人才为基本教育宗旨。基于生活角度政治经济学的开展,可以通过法律、社会习俗、产品生产、管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让学生更早地认识到社会的需求,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培养学生综合性的技能,为实现自身的价值提供重要保障。

二、生活角度中职政治经济学教学的策略分析

给予生活角度的政治经济学教学,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要求。教学上要以提升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以下将从因材施教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构建进行全面化分析,实现中职政治经济学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一)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職政治经济学课程本身比较枯燥和乏味,很多的知识需要在生活实例的支撑下才能体现出本身固有的价值,传统的教学仅仅是说教式教学,与生活的关联性不大,学生学习中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所以说,中职政治经济学教师在课前准备期间应该根据生活实际情况制作好讲课大纲,根据课本教学的基本要求,科学合理的创造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一方面,情境的创设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新知识的概念,另一方面,借助于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知识的追求形成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能发挥出自身的能动性,而且还可以借助于情境更深入的理解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兴趣。

例如:在“关于竞争与习俗”这一课教学时,习俗是地域性生活产生的文化因素,它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很强大的力量,一方面,既可以阻碍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地域发展,带动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提升。因此,在政治经济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让学生认识到竞争与习俗的关系,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还是地域之间,更或者是文化等领域,都要以尊重地域习俗,这样双方的竞争与合作才能维持在一个公平的状态。通过这样的因素渗透,学生就会认识到发展与生活的关系。

(二)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篇11

今天,我们下课了,同学们飞奔到树底下,我们玩拍球接力。游戏规则是:每人拍球传给对方,球不能超过自己队的线。

篇12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相互融合和促进

篇13

一、“意境”说的起源及发展

“意境”说渊源于道家在“虚静”、“空灵”、“心斋”、“守静”、“坐忘”中而能显现“玄通”、“玄览”、“神遇”、“意致”的能力和能传道、悟道的思想,使中国古代诗学一直贯穿、围绕着一条以意境说、境界论为核心的主线。境界一词在先秦就有了,诗经就有“疆”、“境”等字眼,《国语》、《左传》、《列子》等出现了,毛诗序就有境,疆也,从逻辑上产生的“境”是疆土,是空间上的概念,以后就变成了“境”,在许慎之前就产生了,说明“境”产生得比较晚,起源可以追溯到《庄子》。庄子曰:“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秋水》)这里的意致指的就是无法用言语表达,需要用心去思考的那些精妙和无形的东西。另外,庄子在《庄子・天地》中还提出了“象罔”的说法,就是一种虚实结合、空灵、玄妙的结合。其实意境的主要内涵也就在于“意致”和“象罔”。只有达到言辞无法描绘,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才能真正达到认知与审美统一的至高境界。总之,老庄认为传道、悟道贵在一种自我领悟、思考,这种境界没有具体含义,无法用语言交流。这也是“意境”最玄妙的精神源头。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第一次用“境”这个词来评价嵇康和阮籍的诗,说他们的诗“境玄意淡”,这可以被看做是文学意境论的开端。到了唐朝鼎盛时期之后,意境的概念全面形成。在王昌龄的《诗格》中,首次出现“意境”二字连用,当然,这里面的“意境”只是指诗有三境。一是指:物境。想要写好山水诗,必须要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二是指:情境。将个人的喜怒哀乐,皆由诗表达出来。三指的是:意境是虚与实,主观与客观,乃至自我与世界的平衡,偏重于意,偏重于自我,以我观物,则是有我之境。可见刘勰客观上分析了创造意境的三个层次。“意境”的创设,离不开作者发自肺腑的情感抒发,真善美的性格、细微的观察力,贴近生活,这样的“意境”才能打动人心。继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提出了诸如“文外之旨”、“缘境不尽曰情”、“取境”等重要表述,又把对意境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之后,刘禹锡又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说法,晚唐司空图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等观点,都逐步扩大了意境论的研究范围。宋代的严羽提出了“别材”、“别趣”的说法,划定了意境论的研究范围;明朝的陆时雍侧重于研究意境的韵味;清代的王夫之深入探讨了情与境的关系问题。王国维集大成,他将已经分为“有我”“无我”两个境界,“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总而言之,意境是中国历代文论家、诗学者所提出的有关“神韵”、“气韵”、“兴象”、“心物”、“虚静”、“动静”、“虚实”、“含蓄”、“兴趣”、“妙悟”、“中和”、“味象”、“物化”、“形神”等内涵,将佛老关于“境界”说的哲学宗教内涵在美学上加以发挥,形成了内蕴丰富深远、意味无穷的完备的“意境”说。

二、意境在中国古代产生的原因

1.中国古代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是古代人和万物一体,先秦儒道就有这个说法。儒家: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周易的本体论,就是生命的本体论哲学,他们认为天地之间有“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存在于天地万物,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人是宇宙中的生命体之一,由天地而生,因此,人跟宇宙是相通的,这种观念代代相传。因此可说,意境,即人和客观世界的相互融合。道家不宣扬自我,庄子强调人要变成自然状态的人,万物与我为一,人生需有随伴,只有有人在旁与你分享,还有美妙的万物,才会产生兴致。“仁”在老庄哲学中代表的是一种血缘关系,“二”则代表一种符号,象征某种关系。

2.中国以东方农业经济为主,人对自然环境四时八节有依赖,所以自然与人为一体,没有用敌视眼光打量自然,中国人生存处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具有亲密的关系。在生存发展上就会产生意境。中国人的存在方式,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亲和关系,西方人重视个人撞荡,从小就培养如何脱离家庭的控制。中国人:人与社会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亲和关系,中国人看社会也是用看自然的眼光去看。

3.境界的构成是多维的,西方人也有多维思维,但是是“双重二元对立的”。第一个对立是主客二元对立,主客关系天生就是缺乏感受的关系,科学精神是凌驾一切的;第二就是理性与感性的对立,西方认为人生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可以分离的,感性划归到生命中;第三,本体与现象的对立,中国则是一体连融的,西方在讨论诗、文学等也是用这个框架。中国则是在整体构架中作多层划分,王国维所以有“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象外之象,是在场与不在场之分,没有本质与现象的对立。境的层次,一是有和无的层次,最重要的是无,无不出现就没有境界,中国讲“无”,不是有一个“无”的东西,这个“无”就是道。“无”就是自由,无的解释就是无对象,无限制,没有他律。无对象就是不能用具体的对象来描绘。道,非常道。一切可以描绘就不是无,无就是由自己决定的,自由就是由自,即由自己决定。中国讲“无”,由在场牵挂出不在场的,才能有境界。

三、文学意境的分类

关于意境的分类,在理论上尚待深入。中国古代文论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分类方法:一是刘熙载分类法。清朝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了分类方法。他说:“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花鸟缠绵”指的是明亮艳丽的一种美;“云雷奋发”指的是高尚热烈的一种美;“弦泉幽咽”指的是凄美悲凉的一种美;“雪月空明”则是一种平静庄严的美。这四种意境美都是中国抒情文学的具体表现,无论哪种美写得漂亮都可谓是佳作。也就是说,文风无高低之分,只是个人喜好罢了。

二是王国维分类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提出一种分类方法。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中的“有我之境”,指的是感情直白、方向明显的一种意境。而“无我之境”,则是指表达感情含蓄的,不露声色的意境画面。

四、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1.时间性。来自人生的实践,体现人生实践,因为境界不可能产生人的认识活动。认识活动是主客二分和现成性的,主客二分的意思是把人作为活动的主体,事物中的客体,人与事物是主客关系,认识论往往忽略了人与时间的关系。现成性,人天生就是个主体,事物天生就是客体,人没有形成发展意识,裸的主体,事物也没必要被放在人的关系中考察。主客二分引导现成性,现成性强化了主客二分,认识论解决问题的本质,就是人凭什么达到事物的本质,就是要形成知识论体系。自然主义就是“看”,现实主义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深入生活,反映生活规律),他们都从认识论的角度考虑文学创作,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没有达到生活的本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作家要深入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不同实践产生不同人生,不同的人生产生不同的境界,真正的境界来自于实践,表达了境界来源于、形成于、体现于实践,而只能在实践上产生。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就是实践的产物,道家讲生命境界,人相忘乎道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境界。

2.当下性。指不是两个现实的东西相碰而形成的,而是人在与现实世界的交往中产生。境界是人在实践当中,当下生成出来的。现成的情感与外物相互交织而形成境界。物、境、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用认识论来看,就是客观实在。景是要与人发生关系的物,且一定发生关系,与情感发生关系。境,比景扩大了,景往往是自然的景物,境则包括自然景物,同时也包括社会人生、喜怒哀乐,所以能与境的人能写景。境与景都是当下生成的,因此才有触景生情,没有触目生情。只有成为人生意义对象,才能成为艺术对象。艺术常变常新,当下生成,境界就是当下生成的。

3.二重性。情景心物二重性,情感与外物总是交融在一起的。审美是什么?是追求暂时性的感性精神愉悦的活动。意境:到了唐代,在禅宗思想的推动下,意境的理论就诞生了。这种理论的出现和禅宗的影响有重要联系,佛教传入中国,把“心”所游履攀缘者称为境。禅宗的境界,意味在普通日常生活和作品中可以直接呈现宇宙本体,形而下的东西可以直接呈现形而上的东西。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在构图上喜欢“远”,高远,深远,平远,中国山水画为什么喜欢“远”?因为山水本来是有形体的东西,而远突破了山水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所谓“象外之象”。同样,中国古代诗人也都喜欢登高望远,因为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从而引发了一种人生感和历史感。中国园林也不是一片孤立的风景的美,而是有意境,就是突破小空间进入无限的大空间。

五、我国在意境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

1.仅仅注重空间角度忽略了时间性,境界是表示空间概念。《说文》中这样表述:“境,疆也,境界相通,从土竟声”。表示一定范围内的空间。但我们忽略了境可作时间概念,《说文》中,境的说法就是乐曲终就是意,竟表示时间上的完成,如今天未完的事业。这导致两种不同的思维结果,没有注意境界与人生过程的关系,没把其与人生联系起来。

2.只从客观上研究,而少注意其主观情感上的联系,把境和景等同起来。一般人把意境看成是情景交融。把境看成是外界的界入,导致境界与人的性格与精神隔绝。

3.只注意艺术里的境界而不注意人生境界,把艺术与人生割断。

参考文献:

[1]张同铸.论“叙事性意境”及其建构[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

[2]张利华.浅析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