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篇1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A

在新经济形式下,我国的农村电网配网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在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时,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过于简单,所以经常出现设计规划不准确的情况,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

一、新经济形式下我国农村电网配网现状

新经济形式下,我国各行各业都进入了发展阶段,电力行业是我国三大重要产业,其电网配网模式已经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尤其是针对农村的电网,在新经济形式下,我国的农村电网配网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笔者总结如下:

1经济效益分析过于简单

农村电网配网建设规划最终的目的就是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农村电网配网经济效益分析过于简单,因此考虑不周全,不能全面概括出具体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农村配电网都需要预先做好设计规划,但是在此之后就并没有对此进行系统的计算,尤其针对电网结构。正常情况下,电力人员应该就规划前与后要对电网供电能力进行认真细致的对比,但是很多的电力企业都没有认真做这项工作,甚至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规划投资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但是在计算规划投资之后,需要对效益进行系统分析,但是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在对效益进行分析时,使用方便比较简单,通常都会选择使用列表法,并且计算之后,缺少论证,所以难以为投资做出准确的参考。

2电力需求预测存在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越来越高,很多类型的家用电器等都进入到了千家万户,所以农村对电力需求越来越高,这也为电力需求预测带来了难度,这也正是电力需求预测存在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但是这并不是主要是原因,在对农村电力需求进行预测时,某些预测人员业务能力不足,尤其是相关的电力知识,也没有做好实现的数据收集工作,这些都营销者预测结果。通常情况下,在预测电力需求时,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弹性系数法;二是分区预测法;三是人均电脑预测法,之所以要选择多种预测方法,主要是想要获得更准确的预测结果,但是有些农村电网人员即使通过这三种方法进行预测获得结果有很大的差距,也没有进行深度研究,进而使得预测结果难以保证。

二、新经济形势下农村电网配网设计规划方法

虽然在新经济形式下,我国的农村电网配网设计规划还存一定的问题,但是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解决,笔者总结如下:

1从电网角度考虑

一方面,根据农村城乡分布情况来明确变电所布点以及所需要的具体的容量,通常情况下,相关人员可以根据电网详细的负荷资料以及所需要的具体的电压等级就可以详细的了解到电网的分布现状,进而确定变电布点。但是在确定变电所布点时,应该遵循一定原则,比如要对原有基础上进行布点,这样才能确定是增加容量还是降低容量以及如何处理负荷问题,一般情况下,如果农村符合分布呈现出比较规则的状态,选择三级电压效果比较好,除此之外,还要根据供电半径来明确变电所布点以及具体容量,因为供电半径与供电具体的区域密切相关,但是在此基础上还要遵循相应的准则。变电所布点通常情况下都是在负荷中心的位置上,会达到最佳的供电效果。

另一方面,选择适宜的导线截面,根据我国农村电网整体情况,选择使用架空配电网线形式的导线截面效果比较好,但是在选择时需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机械强度、热稳定等。为了选择最佳的导线截面,使其性能有所保证,需要对其进行发热校验。传统的校验方法主要针对的是机械强度,但是机械强度并不是影响导线截面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现阶段对于导线截面考虑的问题更多,比如经济因素,通常而言,导线截面面积与经济成本成正比,因此要选择时也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选择出性能与经济达到最佳结合点的导线截面。

2从配网规划角度考虑

2.1预测负荷

配网规划主要是针对负荷进行预测,其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仿真法,这种方法主要使用的设备是计算机,通过该设备对用户数量以及不同的类型进行计算,进而分析出该区域具体的用电负荷种类,最终计算出相应的数值;第二种方法是外测法,这种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回归分析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大量的数据观察的基础上,之后利用回归方程。所应用的原理主要是回归分析法,需要找到相关自变量,之后根据其变化规律,对未来数值进行预测。但是要想使用这种方法,必须要了解回归方程,进而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使用一元回归,还是多元回归;二是平均增长率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了解目前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而对未来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规划,总结出多年的经济增长规律,进而计算出平均增长率。

2.2引进先进技术

为了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应当从以下方面做起。(1)保证配电网络以及供电源具备可靠性。配电网架的坚强性是基础,当用户的网络出现故障后,部分可以停电,把供电良好地段的电与邻近的电网相连接。(2)延长配电设备检修的时间。在当前情况下,电网设备的数量较多,覆盖范围较广,现在的检测手段远远不能满足检修的要求,因此,需要延长设备检修的时间。(3)强化检查维修时间,增加继电保护装置。对于不稳定的装置,及时更换,并做好巡视记录,对开关定值建立相应的档案,及时消除查出的缺陷。(4)针对车辆碰撞的问题,做好防护措施;并采取防雷以及防动物的方法;投入高新的设备。(5)改善接线的情况,保持线路的灵活性,保证负荷水平处于合理的状态。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农村对电能的需求量越来越高,所以不能只是采取简单的方法对农村电网配网进行设计规划,这对电网配网后期使用非常不利,因此要从电网角度以及配网规划角度进行全面的设计规划。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2)03—0082—05

一、问题的提出——“市场”之争

“市场”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早期人们通常把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场所定义为市场。随着人们对商品交换形式认知的深化,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概念被逐渐确立起来。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一种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价格机制。价格是市场的核心特征,亚当.斯密所言的“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决定了市场的运行。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科斯则认为,市场是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促进了重复不断的交易,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与通过企业进行资源配置具有相互替代性,而决定采用哪一种手段的原因就是交易成本。

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买者、卖者、商品与货币构成了市场一般形式,市场是以买者和卖者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的社会经济形式。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行为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亚当·斯密假定“在人类的本性中存在一种与他人以物易物和互换物品的倾向”,并假设既然劳动是原始社会唯一的生产要素,那么物品就必须依据劳动的成本来交换,就像在一般的经典交换理论中那样,因而将“市场”高度纯化,排除了社会关系结构对经济行为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人类学界兴起的“形式主义”学派及后来的新制度经济学为斯密的这一观点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将影响经济行为的个体行为和制度视为由理性的、或多或少有些原子化的个体自利追求所引发的东西,因而认为从一开始的部落社会起,经济行为就与社会关系毫无关系。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市场行为的主要形式是经济交换,而经济交换则是相对独立、在制度上尽量脱离社会关系和政治权力的行为。

人类学家则用另一种视角去诠释“市场”,并在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得出了与经济学迥然不同的“市场”观念。人类学家发现在许多初民社会里存在着不同的市场性:在远离西方世界的初民社会中存在的默契交易表明交易是一种社会交往。马林诺斯基在太平洋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中所发现的“库拉圈”交易则是一种当地土著的社会关系交换。这些人类学家卓有成效的研究表明人类的交换行为具有普遍性,而经济交换只是人类交换行为中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权力都是人类可以交换的具体形式之一。因而,较之西方经济学,人类学学术视野中的“市场”从一开始就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

人类学真正对市场研究起到开创性作用的是波兰尼,波兰尼所提出的“嵌入性”概念成为当代经济人类学有关各种市场研究的基本分析工具。波兰尼将人类经济的整合形式主要分为三种:互惠、再分配和交换。波兰尼认为,市场是交换的场所,因而市场制度应该被界定为包含供给群体或需求群体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制度。波兰尼进一步论证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市场行为都是嵌入在社会之中的。19世纪以前,互惠与再分配依然是人类经济整合形式的主要形式。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自律的市场”导致以交换为主要形式的市场经济替代了互惠与再分配经济,成为人类经济整合的主要形式。

波兰尼及其开创的经济人类学“实质论”学派所提出的“自律的市场”与西方经济学中“市场”概念在本质上是相互契合的。但是波兰尼在解释前资本主义市场时与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古典经济学有着巨大的分歧。波兰尼认为在前工业时代的经济行为(互惠、再分配与交换)深深地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受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前工业时代市场中的经济交换行为不是以个人利益的理性来定义,而是以交易的社会和亲缘义务来定义。只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市场行为变得越来越自主。随着工业社会的确立,以商品交换为主要经济形式的市场行为与其他领域日渐分离,才逐渐形成一个“自律的市场”。

篇3

当前为了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根据我国当前农村发展的现状,找到适合农村经济发展并且与我国的各项政策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农民生产实践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其所创造出的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有效形式,同时也是现阶段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的最终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极具重要价值。乡镇企业是在农村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政府根据市场的动态的变化,不断的调整相关乡镇企业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环境的改变。

1.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的大环境下,农村经济发展一直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有如下特点:

1.1趋向多元化的经济主体

农户逐渐掌握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在手里,一定的生产经营权逐渐开始被一些农户掌握了,农户的身份开始发生了变化---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出现,手里开始拥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过去存在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即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集体企业,这种企业的经营筹备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做出决策,而现在国家对它的掌管力度变得越来越弱;此外,“三资”企业和私人企业在农村大量出现了,为了实现它们单独的经济利益,对商品生产经营者的要求有很高。

1.2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的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

在不断的改革下的经济体制,农村经济由过去的原有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的经济形式已经逐渐被多种经济形式所取代,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也取代了单一的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繁荣的新经济局面逐渐形成。

1.3开始走向市场的农村经济关系

随着社会车轮滚滚向前,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已经逐步走向市场化,完全根据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来进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自由调节,农业各种资源完全放手由市场去优化和配置。

2.企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

所谓企业集群,就是地方企业集聚在相邻区域内彼此联系。企业集群可以说是介于纯层级组织和纯市场间的一种中间体组织,同时也是彼此关联、彼此独立的一组企业,这些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彼此配套,甚至同种类型。

2.1企业集群有利于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中小企业的发展通常都会聚集在一起,这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中小企业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企业之间的竞争性提高了企业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提高了对企业的管理,在这种环境下,就会推动当前的企业的经济发展。企业集群可以实现区域内的经济的快速的发展,其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集群具有外部经济效应。企业集群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出现规模效应,这样企业集群中的任一企业都可以任意获取相关生产要素,以此使外部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得以实现。并且企业集群可以实现企业发展的成本的降低,因为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较为集中,这样对于企业来说就可以就近选择其所需要的基本的生产材料,节约了运输的成本、节约库存,并且可以保证产品的生产厂家的供应服务。

2.2企业集群对区域城市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企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在经济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同时其也在为该区域的发展不断的注入新鲜的活力。当前对乡镇企业的乡村往城市发展的规划而言,企业集群的创建可以扩大城镇的规模,为城镇的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的机会,实现小城镇的建设。当乡镇企业的资金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可以实现当地的各种基础设备、设施的完善,实现了城镇规模和环境的优化,促进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2.3实现农业产业化,推动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

从根本上说,创新我国,仅仅是创新农地产权体制,属于变革经营方式的一种,并未将土地集体所有的根基触动,而且在运行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将农民放在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体系中,造成农民短期化经营行为。所以,农业经营体制还应该基于家庭联产承包制下不断创新。农业的产业化作为当前我国农业经营发展的一种模式,实现我国的农业自己现有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特征的发展机制,同时这种农业经营的创新机制实现了农业生产加工范围的扩大,实现了农业和工业的协同发展,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实现了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建立了农业发展的新的模式,促进了农民增收。

3.农村经济发展中乡镇企业的重要作用

当前社会发展的快速的新的时期内,应该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的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要内容,重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是连接农村和城市发展的纽带,在我国当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阶段,全面实现农业的增收、农民的富裕是当前乡镇企业发展中重点的内容,其也为推动当前的农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1有利于农民增收与就业,创建和谐农村社会

农民的增收可以促进当前农业的和谐发展,实现了乡镇企业和农业的共同发展。很多的企业家都是在农民中产生的,所以,应该积极的对农民进行知识培训,为农民的增收建立一个良好的知识平台,实现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改变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农村和城市经济差距的缩减。

3.2有利于工业反哺农业

就某方面来说,乡镇企业是从农业中演变而来的,同时又承载着反哺农业的责任。我国十一五期间,在资金支持方面,国内乡镇企业向农村补助与支农补农的相关社会性支出达到800亿元,平均每年大约有160亿元。此外,产业支持方面,对农产品加工业进行大力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产业经营,实现了农业生产逐渐向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以及专业化方向转变与发展。3.3对农村城镇化具有促进作用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实现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集中,一方面将大量产业支撑提供给城镇建设,另一方面对转移农村非农业人口至城镇具有带动作用,缓解了当前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带给城市的人口压力。

4.总结

既然农村目前不能再自动地走上工业化的路,就应该由国家来采取政策和措施重新鼓励和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比如让城市企业向农村地区渗透,既让农村地区有机会接受城市工业的辐射所具有的好处,又让城市工业在农村继续取得可观的效益。国家和政府在制定有利于农村地区发展的政策的同时,应该动用政府掌控下和能够动员的资源,让农村中这些新的乡镇企业得到优先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茆晓颖,成涛林.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与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口径财政支农支出2010~2012年江苏省13个市面板数据[J].财政研究,2014年12期

[2]安乔治,王艳红.日本城市化发展中对“三农”的保护[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篇4

近年来,随着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对农业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不仅能够极大地带动农业经济市场的发展,而且对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农业推广模式的创新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实用意义和时代意义。

1、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指的将农业发展的成果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推广出去,从而促使这些成果的有效应用。遗憾的是,现阶段我国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下面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1.1模式单一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示范基地及农业科技园这种单一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多样化的需要,阻碍了农业技术的交流和推广,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广泛的应用。此外,现阶段,农民在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占着主导地位,而政府发挥的作用比较少,这也抑制了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与农民主导的服务模式相比较而言,政府主导的服务模式农业技术水平高、推广范围广,使农民多样化的需求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

1.2专业的农业推广服务人员匮乏

农业推广服务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支持,然而,在农村真正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是非常匮乏的,并且,大部分农民的市场联系和人际关系是有限的,故而农业推广的范围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由于农村和外界的联系比较少,严重羁绊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影响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和有效发展。

1.3农业推广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农村对农业推广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源于对农业推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农村新型的经济形式不断的涌现出来,有效的丰富了农业经济。此外,有些偏远地区农村缺少与外界的联系,缺乏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认识,抑制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有效推广。

2、农业服务推广模式的创新

为了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的发展,我国很多地区相继施行了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有效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农业推广服务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从而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2.1重视农业推广服务的模式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的政策扶植力度逐渐增加,然而,农业的发展既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同时也依赖于技术的支持,加强农业推广,不仅能够极大地带动农业经济市场的发展,而且对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在农村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重要性,从而使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还要鼓励农民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进行创新,促进推广模式的不断完善。

2.2改进和创新农业推广模式

(1)推广主体。实践证明,以农民为主导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推广的主体可以是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比如说专家院服务模式;也可以是政府各级农业部门,比如说选派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模式。(2)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是连接农业推广服务期间各个内容的枢纽,农业生产的发展、壮大及创新对农业推广服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中应该加强农业生产的发展、壮大和创新。(3)推广标准。推广标准主要包含了产业培育和农业推广、有关主体之间的合作、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指导、有关政府技术人员的管理和应用等标准体系,有效的促进了推广人员和推广主体之间的对接,确保了农业推广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2.3促进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由于大部分农民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认识不足,严重阻碍了其作用的真正发挥,因此,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农业推广人员来服务于农业的推广。为了提高农民对农业退关服务模式的认识,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农业推广人员对推广服务的模式和内容进行有效的讲解和宣传。此外,相对而言,农村的年轻人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让他们成为推广的主要对象和力量,促进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

3、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它的创新直接推动着农业的进步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提高农民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认识;对推广主体、农业生产以及推广标准进行改进和创新;同时,促进农业推广人员素质及能力的提高,能够实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从而促进农村的建设以及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谭宗宪认为“在规代化过程中,传统的家庭经济形式,与适量资本和技术结合,便能形成符合中国资源秉赋的、低成本的、有顽强生命力的新生产力和各种新生产方式。”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近完成,城市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迫切需要将部分过剩产能转移到农村,客观要求灵活变通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按照市场机制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流转,以吸收国内国内的过剩产能,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实用。另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实现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村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成熟,也客观要求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与国际接轨。但是,我国农村目前仍在固守改革初期的土地制度。这种制度在改革初期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可是,在现阶段它却很难满足日渐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城市过剩产能转移对土地资源的迫切需求,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产业结构单一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失,加剧了城乡二元分化

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延续着种地打粮兼营副业的传统经营模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农民的劳动时间常形成农忙和农闲两个时段。虽然我国各地自然条件有别,农民一年中的忙、闲比例不尽相同。但是,显而易见,农闲时节是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一种闲置与浪费。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也为农村劳动力出门务工提供了便利条件。大量农村劳动力为改善生活进城务工,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一直生力军。农民进城务工在促进城市繁荣的同时却导致农村发展的相对停滞,使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更加突出。农民的土地投入、劳动时间不断缩减,使得农村单调的产业结构长期无法改变,甚至出现土地撂荒、举家进城的农村困境。究其原因,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和传统的经营模式无法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遂导致农民工涌入城市,从而造成农业发展的停滞,加剧了农村的衰落。所以,单调的、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成为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又一瓶颈。

(三)基础教育落后导致农业科技水平过低

我国基础教育在投入和办学质量上长期以来都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城市中小学在师资规模、教学设施、教育理念和办学质量上要远远优于农村。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仍然存在生源流失的现象,一些学生基础教育未完成就迫于生计走上打工之路。农村的文盲虽基本消失,但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依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民素质低,对新科技、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使用和转化能力就相对较低,使农民很难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低科技含量的经营模式降低了农民变通经济体制的思想活力,无法生成其改善产业结构、探索多种经营模式的技术能力。当今,科技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现代农业应该是科技农业。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及立足丰富农业资源基础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与支撑。总之,现代农业必然是科技型、技术性、智力型的新型农业,当今农业科技含量低的现状是农村教育水平长期落后所导致的。农村僵化的土地制度、单调的产业结构、落后的基础教育和过低的农业科技含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制约着农村经济的继续发展。农村还面临着社会保障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其根源与以上四个因素直接相关,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彻底解决的发展问题。

二、新型家庭经济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983年赵瑞彰撰文指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吹拂家庭联产承包制已成为主要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一种将承包经济和自营副业经济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式——新型的家庭经济在我国农村大地上确立了”上世纪80年初,新型家庭经济的提法就出现了,并在学术思想界围绕建立引起农业生产关系变动的“新型家庭经济”形态展开过激烈辩论。新型家庭经济的内涵与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与特点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成步伐的加速和当今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平稳推进而不断与时俱进。十六大上,中央政府、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现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奠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新型家庭经济要求当前的农村改革要立足我国农村此时此地的需要,能解决农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才是“新型家庭经济”的本质内涵和根本特点。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是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的必由之路,要从根本上破解当前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就必须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家庭经济。其理由如下:

(一)新型家庭经济可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新型家庭经济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使农村以为主体的经营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往的土地制度过于僵化,无法适应搞活经济的客观要求,成为阻碍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新型家庭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的自由流转,为农村接受城市的过剩产能提供了急需的土地资源,也为农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其他适合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的工业形式提供了可靠的土地来源。农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实现多种形式的联合体,如以家庭入股集体经济发展村办企业,以集体经济入股其他经济实体利用农村的自然人文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型家庭经济允许农民掌握较多的生产资料自和独立的产业经营权,减少了政府对生产经营的指导干预。农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经营个体,农紧密的和市场联系在一起,进而赋予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持续动力,极大释放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活力。

(二)新型农村家庭经济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融入市场体系

新型家庭经济中的土地制度变通为农民实现多种经营提供了可能,农民能以家庭、和集体为单位发展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刘茂松曾指出:“家庭经济实体跟企业却很不一样,它不仅不排斥自然经济,而且家庭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要以家庭自然经济为前提条件。因为家庭是建立在自然实体基础上的经济实体”。新型家庭经济灵活的经济结构搭配也为农村招商引资、引进工业项目、开展乡村旅游、发展生态农业与房地产开发等提供了制度、资源保障。新型家庭经济改变了农村过去以粮食种植为主而兼营副业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成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机结合、合理配置的新型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能实现农民的提效增收,能从根本上破解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民进城撂荒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的系统性、结构性困局。另一方面,农村新型家庭经济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解作用,实现农村地区劳动力、土地资源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农村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灵活的经济体制与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提品质量高、市场适应能力强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将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环节有效结合在日渐完善的市场机制下,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融入市场经济体系。

三、发展新型家庭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型家庭经济融合了近年有关农村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变革、调整的各种新思路、新内涵以新的面貌与形式正在成为助推我国农村经济继续的新型动力源泉,因而得到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与广大农民的热情期待和欢迎。但是,新型家庭经济在各地的推广与普及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新型家庭经济是政府服务下的新型农村经营形式。一些地方政府没有认真领悟自己在新型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角色和应尽的行政义务。有些地方政府要么放松对新型家庭经济的有效监管,造成其无序发展,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没有负起科技扶持、政策引导、统筹布局、生态保护和法规宣传的行政责任;要么仍然没有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完全统制农村经济的计划经济思维,对新型家庭经济管得过严,没有真正赋予农民适当的生产资料自主支配权和生产经营的自。其次,新型家庭经济还是生态型经济。一些地方为发展新型家庭经济盲目引进城市和发达地区带有污染性的过剩产能,造成农村地区土壤污染、水土流失、水源枯竭、植被破坏的环境危机,对农村的自然人文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甚至造成农村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最后,新型家庭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有些地方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没有深刻领会我国的真正内涵,将农民土地以私人财产的形式强行收购,然后以高价转让,或者据为己有从事独立经营,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及对土地的占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也违背了国家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搞活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初衷。

四、以新型家庭经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新型家庭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针对农村产业结构长期以粮食种植为主兼营副业的现状,发展新型家庭经济应当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收发达地区的过剩产能,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第一产业,充分发挥农村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和房地产开发等高质量的服务业,甚至可以考虑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全面调整和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还要注意把新型农村经济纳入我国日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提升新型家庭经济的产业结构质量,并反过来提高新型家庭经济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杨英法教授认为:“对于土地,传统的做法是先征用国有,然后招拍挂,最后找开发商转卖。这使失地农民、业主觉得补偿标准太低,不公平,也不符合市场原则。”因此,对农村最重要的土地资源也要按照市场机制,在价值规律的引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流转。

(二)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扶持引导新型家庭经济发展

当今转变政府职能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过程的重要内容,新型家庭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必然需要政府转变传统职能以适应其发展。政府在新型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负起政策引导、产业扶持、招商引资、生态保护、加强监管的行政责任,既不要管得过严,也不能让新型家庭经济无序发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新型家庭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持续稳定的政府产品。

(三)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提升新型家庭经济的科技含量

新型家庭经济涉及多种产业形势,对农民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农民受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此外,新型家庭经济涉及的工业和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这就需要农村要有配套的人才培养能力,对农村和农民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有文化、有知识的农民能自觉的将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手段吸收并应用到新型家庭经济的自主经营中,从而有效提升新型家庭经济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只有农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才能增强遵纪守法和保护农村生态的自觉性,从而有力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篇6

1.1农业经济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掌握在农户手中的生产资料越来越多,有的农户也逐渐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也由过去传统的耕种者转变为经营者,同时也相应地具备了经营权和独立财产权。就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而言,所有的产品及生产资料均是由集体拥有和控制,生产活动及经营计划也基本都是由集体来决定,国控越来越弱。与此同时农村好出现了大量的私企以及三资企业,为实现独立的经济利益,他们对经营者的要求相对较高。

1.2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向复合化转变

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的改革过程中,以往农村的自给经济也逐步向着商品经济转变,原本单一的经济形式也开始向多种经济形式转变,单一的经济结构也慢慢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从而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新局面。

1.3农村经济关系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以往传统计划经济的指令性特征开始慢慢消失,农村中的生产经营活动正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成为经营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各种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逐渐走向市场化。

1.4农村农业经济继续保持增长

随着支农扶农政策的出台,全国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农民农业税也随之大幅度下降,农业特产税的取消使农民真正体会到了政策带来的好处,实现了政策性增产增收。

2加快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

2.1解放思想,走科技兴农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应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应对问题。可以通过实施开放搞活、科技兴农、结构拉动、占领市场、创造品牌等作为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时还应以开放的眼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外资,打造农业品牌,抢占国内外市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此外,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农民单独经营户在市场中显得过于弱小,为了使其能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生存的能力,必须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市场适应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以此来增强其生产积极性。可利用开办专业村等方式,提高当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2狠抓特色农业,培育优势产业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气候多样。全国各地都盛产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优质农产品,可以说这就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特色和重要优势。现如今,交通条件越来越便利,信息也更加通常,如果农业产业不能拥有自己的特色,不但会使生产效率降低,而且产品也很难找到市场。以我国吉林省为例,其具有十分优越的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东部山区以长白山资源为依托,抓住国家建立中药材基地的契机,将中药产业做大做强,并进一步实现了特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打造出了长白山品牌。中部地区则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依托,尤其是水稻、玉米、大豆等资源优势,并将畜牧业以及农畜产品加工等作为主导产业。西部地区则主要利用经济作物的优势,将杂粮杂豆、淡水养殖、优质牧草等不断发展为外向型农业的主导产业。其它各省可充分借鉴吉林省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以此来推动本省的农村农业经济发展。

2.3积极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篇7

2通过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中包含着技术创新的内容,现代农业就是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作物品种的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开发的新品种日益增加,像新的杂交水稻,抗虫棉等等农作物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仅仅提高了生产量,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效益。二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能力。农业现代化生产中逐渐采用机械化生产,传统的耕作方式既影响了生产效率,同时也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通过技术创新和机械化生产,现代农业生产中大量的人力资源得到解放,能够更好地投人到农业生产管理中,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三是农村信息化建设。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农村发展中需要进一步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技术的运用,有助于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加强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好地实现农业的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样也有助于生产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平。现代农业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生产重视农村环境的生态化建设,注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中需要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不仅仅需要促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需要重视资源的节约利用。现代农业生产中一方面需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土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将会导致整个农业生产的停滞,农业生产中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土地管理规范,针对一些浪费土地资源或者是土地资源开发不当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需要提高其有效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现象。对耕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实行农作物的交叉种植,保护耕地资源的肥力。另一方面丰富农作物的品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种植作物比较单一,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不仅仅不利于经济效益的增加,同时也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通过丰富农作物品种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前的经济结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生产注重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现代农业生产中需要不断调整农产品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通过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等经济形式,不断完善农村的经济结构,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篇8

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服务意识不强,因为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在长期发展形式下,是以推广、服务两方面作为基本条件的,受政府的干预,还存在思想观念落后,市场竞争力低等多个方面,导致农村的发展地位降低,所以,需要更新服务观念,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如: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业科技人才的经济实力较为薄弱,受创业项目、资金筹集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导致农村市场化服务低,无法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如: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因为乡镇农业服务体系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基本组织,所以,政府应给予更多支持,但实际上,我国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得不到有效保障,并影响了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农业服务体系存在明显的断层现象,因为我国的各级政府执行的财政与人员存在切块管理形式,导致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服务网络体系存在断层现象,从而降低了我国农业服务体系管理工作与指导工作的有效执行。所以,基于以上的问题,不仅导致我国的农业服务网络职能无法充分发挥,降低管理服务职能的形成,也影响了我国农业与农村的积极发展[1]。

2 乡镇农业服务体系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加大扶持

将法律法规作为基础条件,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业服务体系的有利发展。根据我国提出的相关规划以及具体要求,重视三农问题成为发展的基本条件。所以,要加大《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实施和宣传,保证在解决农业、农村经济问题的同时,激发农民的发展积极性。同时,综合分析改革发展道路,在实施期间,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促进改革的深化发展。农村与农业的经济形式发展较大变化,所以,政府以及相关单位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保证在提高基层群众自身素质、知识能力基础上,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实现农村与农业的规范发展[2]。

2.2 ?D变思想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在农业服务中能够为其提供强大动力。乡镇农业服务体系能够促进改革工作的稳定发展,所以,在实际应用期间,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到工作中,并以创新性理念促进农业产业以及农村企业的积极进步,保证在发展过程中,做好农业的经营工作、推广工作以及服务工作等,从而提高自身的发展地位。在需要符合当前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使其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这样不仅能顺应农业的生产发展,还能使其获得更大增值。农业服务工作不能执行单一的运行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需要利用多元化发展机制,实现服务工作的多元化,从而为其发展提供强大动力[3]。

2.3 稳定体系

农业服务体系的稳定发展,建立事业发展机制,加强队伍的完善性。在农业服务体系稳定发展下,促进组织结构的完善性,需要为其建立强大的服务队伍,保证乡镇农业体系发展机制形成下,为我国的农村、农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同时,还需要做好组织的协调性,并集中精力发展农村事业。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为其建立稳定的科技人才队伍,使其人才队伍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力以及服务意识[4]。

2.4 质量评价

篇9

关键词:

农业经济;产业保障;问题探讨

1引言

以产业经济学理论角度来看,农业经济是较为特殊的一种经济形式。其生产经营活动有别于其他的经营活动。基于这种产业的差异性,在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规划中,对其进行适当的产业保障是非常有必要的。农业经济与其他产业的主要区别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1)农业经济受自气候因素的影响和约束较大。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由于一些不可抗的自然灾难的降临,会造成农作物的大量减产或者毁灭。尽管人们不断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但是很多情况下,还是受到自然状况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农业经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因素。(2)从全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经济发展来看,相对于其他的产业来说,其发展速度都是相对滞后的。但从国内目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基本的农村城市化问题、农业工业化发展、农民职业化的“三农”问题目前都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农业发展相对缓慢。基于农业经济这种特殊的情况考虑,对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还是比较符合发展规律的。

2产业保障的基本概念

产业保障的基本概念就是指国家对农业发展给予了一定额度的经济补助。基于这种国家性质的农业补助,所以也被称为补产业保障。我国目前的农业产业保障主要会对粮食进行一定的价格保护。市场价再低,国家都会按照粮食保护价来收购农民的粮食。力图通过国家的粮食补贴来实现对农业经济的产业保护。

3国内目前的粮价保障基本现状

在粮价补贴方面,国有的粮食企业是补贴的主体单位。在长期的国有企业粮食补贴执行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存在不规范的行为。导致了国家所划拨的粮食补贴,能够落到农民口袋的数量是少之又少。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企业先以低于粮食保护价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然后再以粮食保护价卖给自己,以粮食保护价进行国家补助的申请。在卖出时,若粮食价格低于保护价,则再次向国家申请价保。这就是国有粮食企业自身从中吞掉了国家划拨的粮食补贴款,根据有效价格数据统计,这样的粮食倒卖中,真正的能到农民手中的粮食补贴款只有粮食保护价的约30%。为此,目前的这种粮食价格保护必须进行彻底性的调整,才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

4农业产业保障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从世界范围的农业产业保障模式来看,国家对于农业经济的产业保障上,基本都是以国家补贴的形式开展的。但就具体补贴方式来看,基本都不采取直接进行农民的私人产品价格保护,而是着力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保障。农村公共产品的保障模式基本是从四个方面考虑的。

4.1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国家对于农村的一些基础性建设进行投资帮扶。比如农村道路的修建,以往道路修建都是靠农民出资出力进行。而现在,国家基本上把用于粮食补贴的款项直接划拨为农村道路的修建,不再需要农民筹资兴建。这就使得农民能够对自己的收入有了更加自由的支配权利,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4.2农村义务教育的补贴。目前在执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就是一种很好的农村公共产品补贴形式。它改变了传统教育中需要农村出资来筹经费的历史。中央政府直接划拨教育款项,这也就变形的等于将用于粮食补贴的款项划归到教育产品的保障上来。农民的粮食买卖自由的同时,还可以免费上学了。农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提升了。4.3农村医疗的保障。在目前的新农合医疗措施执行中,中央直接划拨款项进行农村的专项医疗补贴。这也就是对医疗这种公共产品进行了补助。是农业经济的产业保障得以真正实现。4.4农村就业发展专项补贴。对于目前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就业机会提供给当地的农民,农民不用流入城市,就能够在家门口赚来收入。这种对农民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一种农业产业保障的体现。机会越多,农民的收入就会越高。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就越多,从而也就能够改善生活水平。所以,这也算是一种保障性产业补助。

5农业经济的产业保障中进行公共产品保障的重要意义

国家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农村就业等方面的补助,实际就是公共产品的补助。通过这几个方面的补贴,使农民少支付或者不支付相关的费用,相对于之前的价格补贴,就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实际收入。同时,从这种补贴的执行效果来看,公共产品的保障也更适合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势。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产业保障。特别是从目前农村的发展来看,农业经济方面的问题,不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有问题,而是农民的生活质量迫切的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从目前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来看,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这主要是由于农民目前的收入增长不是太快。所以就造成了农民收入约束。为此,国家必须进一步的着力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产业保障,通过进一步的提升农村公共产品的补助,来变相的增加农民的基本收入。只有农业经济中的教育、就业、医疗、设施都跟上了,农民的需要自己掏腰包的时候少了,农民口袋里的钱才能够真正的为自己所用,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生活质量的支付能力的提升。

结语

随着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产业的结构调整,原有的农业产业保障体系中,所采取的粮价补贴,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保障。但从目前来看,人民生活不断的提高,这种农业产业保障方式已经不太适用。在寻求现阶段农业产业保障上,对公共农产品的价格保障,更加适合于提升农民的可支配资金,同时,还能够使农民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进行生活质量的支付能力提升。

作者:王中福 单位:海东市平安区市场和安全监督管理局

篇10

尽管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有了长足的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信贷投入少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中也出现了种养和个体经济的现象,而对于这些经济形式,农民手中的资金明显不足,再加之,近些年农民的支出的项目不断的增多,支出的数量也不断的增加,像婚丧嫁娶等费用也逐年增高,而此时我国银行对于农村的所在的网点又是不断的萎缩和回撤,由于银行的网点实行了自负盈亏,利益最大的原因,所以部分农村现存网点不得不撤回,再加之所余的网点对于农民的可信贷的业务品种又少,数量低,效率差,审核困难等等因素也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再者,商业银行在农村的网点都以吸收资金为主,而以放款为次,农业本身就是受各方面制约较多的一个因素,所以放贷款的审核也相对较难,步速较缓,手续复杂,也造成了农民信贷问题。

2.运行效率低

我国农村农民居住现状比较分散,金融机构服务区域性困难较多,而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也无法实行,再加之由于居住的问题,对于贷款、放款和回款也造成了相应在的难度和问题,同时,那些需要借贷的农民还款能力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对于前景的综合分析也缺失,从而也增加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再者,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现代化的程度高,而农村由于地域性问题和交通问题以及方圆人均居住问题,就使一些电子化产品无的放失,第三,一些信贷人员对于农村的信贷业务工作自觉性差,而这些贷款的风险性高,收益底,路途远,沟通难,也导致了业务不到位,宣传不到位,发还款难等问题,就形成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的现状。

3.诚信缺失大

诚信报失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农民的诚信教育少,社会信用对于农民来说在生活中也不构成任何困难,农民整体的诚信意识薄弱,诚信是可有可无的因素,甚至有一些农户以贷款为荣,所以各家争相的去贷款,甚至有一些农户以贷款多少相互攀比,以哪家逃款赖帐多为能力大,本事多,这就使那些守诚信讲法制的农户也逐渐的不守信用了;第二,农村的企业,多以个人和村集体为单位,这些企业经营制度混乱,帐目混乱,管理机制也一样混乱,资金运转困难等等,为了争取到贷款,有时不昔用假帐和虚假的财务信息来骗取多家银行的借贷,银行对于农村企业的监管力度不佳,也就造成了农村金融市场缺失大的现象。

4.外部环境差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整体法律和法制还相对不健全,虽然近几年政府对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都相继的在完善,但是还有一些法律的空缺和漏洞等,还存在制约整体经济发展的因素,而对于本来法制观念淡薄的农村来说,就法制环境就更不能同日而语了,农民不懂法,甚至还有一些农民知法犯法,刑法的观念已经很淡薄,就不用说更不被人们所熟知的经济法律和法规了,再之,一些农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受教育程度差,对于经济和信贷的法制和惩罚概念缺失,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造成了整个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外部环境恶化的现状。

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对策

如何解决上述的不足和瓶颈,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首要问题和重中之重,笔者根据对于农村金融的粗浅的研究调查,提出了一些适合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措施和对策:

1.推动机制创新

当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十分有限,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也尚未成熟,我们必须从根源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如何促进和推动农村金融突破原有的体制进行创新,如何形成一个健全的金融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瓶颈,就要从农村的金融机构的制度入手,提高机构的效率,保障资金的回流,促进产品多样,管理有效,监管成形,人员专业,网点应需,把这些基础的问题才能更进一步的构建全新的金融机制。

2.构建信用良好

信用和诚信可以说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不仅仅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诚信,而是对于全国各业来说,诚信都应该进行提倡和弘扬。一个地区的信用度越高,那么这个地区的金融机制就越完善,信贷业务就越频繁,当地的经济就越发展,而对于当下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来说,首先要加强农户对于信用和诚信的认识,加强法制和法律观念,对于不守诚的农户制订一些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那些信用度差的企业,要加强审核力度,在可以放款的情况下,对其施行硬监管,这样不仅有利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也保障了我国金融机构不受三农贷款的影响,进而规避风险。

3.提高监督机制

我国是一个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农村经济是我国整体经济的支柱,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农业经济具有着风险大,周期长,投资多,收益慢的特点,而且外界各个环境影响的因素多,所以政府更应该加大监管力度,金融机构也应该出台一些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来进一步规避农业经济所带来的风险和压力,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加大政策性金融指标,加强合作性经济项目等,才能使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向合理化发展。

篇11

流通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特别是买方市场占市场主导的情况下,如何将商品销售出去,实现商品价值就成为占据市场主动的一个有利条件。建立畅通高效的市场流通渠道是实现资本高效周转、创造社会财富的一个重要途径。

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在农村的广大地区,建立以先进流通技术和管理理念为基础的完善的流通体系,以实现流通成本的节约,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的变革过程,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包括三个层次的涵义: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的前提是先进的流通技术的发展和具备先进管理理念的人才,其过程是降低农村商品流通成本,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由于各地地理位置的差异和自然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的基础本身就存在差距,加上过去二元经济的影响,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快就可以消除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力的措施去改善这些不足,发展农村的现代化流通。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模式,加快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进程。

一、“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在农村地区流通的商品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农产品、生活消费品和农资产品。农产品大部分是从农村流通到城市,而生活消费品和农资产品大多是从城市流向农村。所以,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也不是孤立的,而应当将农村和城市的流通融为一体。在发展农村流通时,可以以农产品、农资产品为主发展农村的现代流通企业,从事专业化的经营,开发新产品、新品牌,与生活消费品的流通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目前,我国生活消费品的流通市场相对比较成熟,各地超市林立,往往是同一地区多个零售企业进行激烈的竞争。在农村,连锁超市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有远见的连锁企业在很多年前就开始从城市到农村的进军,并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但是,在农产品和农资产品的销售方面就相对发展缓慢,品牌相对较少,连锁经营更是不多。

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产成品。各地农村应当结合自身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开发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加快农产品产业化进程。这样,不但会提高农产品的销售,还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多的财富。现在很多农产品还是没有组织的销售,农民往往是将自己生产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挑到城里来卖。有些商贩干脆自己不生产,直接从蔬菜批发市场批发,然后在城镇销售。这样,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不高,而且还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如果能通过乡镇企业进行初步的加工再进行统一销售,就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农产品也有了固定的销路。

再就是农资产品。农资产品的销售与农民的生产息息相关。过去经常有农民购买到假农药、假化肥等坑农害农事件。假冒伪劣商品通过不正常的渠道销售给农民,给农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由于农资产品渠道不畅,还经常造成“有价无市”的状况,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给农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发展信誉好。产品质量有保证,渠道畅通的农资连锁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保证农民购买质量过硬,价格实惠的农资产品。也可以依托农村邮政系统,建立广泛的农资连锁店。将农资连锁店开在邮政营业厅内,直接通过邮局向农民销售农资。

所谓的“三位”,指的就是这三方面的商品流通;“一体”不但指整个农村流通是一盘棋。更重要的是不应当把城市的发展与农村的发展割裂开,而应当把城市和农村连为一体。通过农村和城市的互通来改善农村的流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也是有利的。

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所谓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买卖)过程中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电子商务在我国城市地区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特别是B2B、B2C、C2C几种模式发展十分迅速。电子商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在农村地区实现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更具现实意义。农村地区一般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电子商务,可以克服农村流通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实现现代化流通的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也在加紧电子商务的建设。如河北的“好日子”就是结合农村实际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平台。这一电子商务平台将实体网络和虚拟网络相结合,集电子商务、连锁终端、自有体系规模配送为一体,服务于农村的新型商业服务体系。其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农村的资源,拓展农村连锁超市业务、服务领域,使之兼而成为遍布乡、镇、村的“三农”服务站,以店养站,并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实体终端直接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真正使“三农”服务落地,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受益者。

随着农村电信网络建设的加快,更多的农民成为互联网用户,农村电子商务将会发展更快。而且我国涉农网站正呈增长的态势,今后将会有更多的网站为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满足他们的生产生活需要,真正使现代科学技术服务生活。

三、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模式

所谓农工贸一体化是将农业生产与工业加工及产成品销售连结起来,以龙头公司为中心带动散户进行农业生产,并帮助农户销售产成品的一种发展模式。目前,农工贸一体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农户+企业

农产和企业相结合就是农户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帮助下,进行农业生产。生产的农产品由生产和流通企业负责回收、销售。这种形式克服了农业生产分散的缺点,降低了农民的经营风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二)农户+中介组织+企业

这种形式是在“农户+企业”的形式上发展起来的。企业专门从事生产活动,如果又要寻找农户来帮助其生产就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中介组织的出现就会克服这一矛盾。生产企业负责提供种源、技术,中介组织负责对外联络。这样农户可以通过中介组织寻找适合自己的生产方式,而企业就专门从事产成品的回收和生产加工。从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中介组织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起的作用非常关键,甚至向前控制生产,向后控制销售。这种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农村流通的效率。

(三)农户+基地+企业

这种形式是进一步鼓励农民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相关企业给予农民一定的扶持,然后,企业负责回收产品,进行生产和销售。种植生产基地的产品销售后的利润除去企业扶持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农民

所得。如果农户经营得好,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企业在其中起到了技术指导和负责销售的作用。

农工贸一体化是农产品流通的一种好的思路,但是在农业产业化、农工贸一体化的过程中要真正使农民群众得到实惠,不能将太大的风险转嫁给农民。如果产品销路通畅,那么企业和农民都可以获得好处,实现双赢;但如果产品销路不畅,企业也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甚至做一些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情,而企业一旦倒闭,所有的风险都要由农民自己承担。因此这一模式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作为补充,降低农民群众的经营风险。

四、农村现代化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合作经济组织是劳动群众联合起来、自愿结合、使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共同劳动的经济形式,其目的就是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以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合作经济组织既是具有法人地位的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又是劳动群众组合起来的服务性社团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增强农民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农民收入的一种重要形式。合作经济组织不但可以为农户的生产提供技术指导,还能为农户销售农产品提供信息。另外,如果可能,还可以建立合作社内部的金融系统,为农民生产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一旦遇到经营风险,整个合作社成员能够团结一致,克服困难,通过建立自己的保障体系,帮助社员分担风险,减少损失。

可以看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不但可以协助农民销售农产品的作用,还可以起到金融服务,社会保障的作用。

五、区域专业化发展模式

篇12

本文系河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题:“绿色经济发展视角下大学生对现代农业园区调研与管理实践”,课题组成员:马惟然、沈婧琪、宋思纹、李玉祥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4日

一、引言

2014年上半年河北省在生态环境优化工作中做了巨大的努力。从农村相关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如何将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经济与传统农业的发展相结合,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绿色经济即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将资源、环境、技术、知识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互协调作为主题,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旅游经济、花木养殖、观赏鱼养殖以及种植经济作物等为主要盈利产品的现代农业园成为其最佳发展载体。从目前河北省绿色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园区的对接程度来看,仍缺少政府的关注和现代管理理念的支撑。结合调研数据分析,农民对绿色经济的含义及范畴仍不明晰,对上述几种农业园区的发展方向仍较模糊,在成型的园区中也缺少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人才。

二、绿色经济与现代农业园区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现代农业园区的区位优势主要包含以下三点:第一,现代农业园区目前以梯度模式发展的路径比较明确。就调研结果来看,县域农业园区已经形成了以旅游经济为主的盈利形式。以农村旅游经济为例,包括餐饮、住宿、租赁、娱乐等多样化的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的稳定产业链和产业类型多样化的空间布局已经形成,例如农家乐和自留地性质的家庭种植经济形式;第二,由于农业文化产品所具备的高附加值、体积小、易于生产的产品可以更好的发展农村生产力和拓展农村文化产品的销售,符合新农村产业形式从简单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向高科技产品生产产业发展,同时可以促进科研机构和人才培训中心向农村集中,同时为新农村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人力资源;第三,目前城市中心地区已经逐步出现了不断更新、扩建的发展模式,现代农业园区从布局到投入使用都是在政府统筹规划下完成的,较之市中心地区有更加怡人的自然环境,可以缓解“大城市病”并整合资源提高利用率。

绿色经济的提升作用体现在消费提升、产业扩延、品牌示范、资源集聚等多个各方面。第一,绿色经济的形成将成为区域税收的主要增长极,实现经济辐射的作用,相关企业可以在地方上缴所得税、营业税和增值税,极大地增加政府税收;绿色经济体所涉及员工大多为薪酬丰厚的产业工人,也会缴纳个人所得税;第二,绿色经济产业链的形成和成熟对各种配套产业的需求,促使周边地区上下游产业不断聚集,形成多样化的、稳定的产业链,最终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集群现象出现;第三,经济形式的变化促使就业人口变化,表现在就业人数增加和就业结构合理。由于服务业的繁荣,导致就业人口在总量和三次产业的分布中发生变化,就业人口明显集中于二三产业,优化了就业结构。

三、绿色经济与现代农业园区对接策略研究

(一)政府主导完善发展软硬环境。运用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例如给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个人的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公开法制环境,做到透明、公平、公正,避免恶性竞争和违法事件的发生,或者直接在现代农业园区内部建立专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完善人才吸收机制。针对城市及其区县进行调研,对是否具备发展绿色经济的条件进行评估,避免资源浪费;在具备条件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现代农业园区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恶性竞争发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园区绿化、污染控制工作,应用现代化的农业产业规划理念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二)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县域发展。重视现代农业园区与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县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既避免割裂发展情况的出现又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园区所在地域可能建有其他同质产业园的,需要协调相互关系,发掘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导致本地区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和园区之间协调各方利益共同发展,为了有利于区域经济的持久发展应做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发展本区域有特色、有潜力的农业产业实现绿色经济和农业园区的双赢。

(三)多样发展提升园区品牌价值。园区应针对自身区位优势吸引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或机构,实现企业规模和种类的多样化;单纯某一类型的企业聚集无法真正实现园区的协调和均衡发展,必须借助核心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上下游产业聚集和发展;注意产业种类多样化,实现园区文化元素多样化,建立利于企业之间交流的平台,便于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吸收先进经验,加深区域文化内涵,致力于打造园区文化品牌,提升园区品牌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公共治理 新农村建设 公共服务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公共服务型政府管理,政府应“转换职能角色”、“一是‘管什么’的转换,即从管理私人领域、竞争性领域、微观领域转换到管理公共领域、非竞争性领域、宏观经济领域;二是‘怎么管’的转变,即从直接的、行政的、参与式的管理转到间接的、民主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管理”¨J,使政府从无所不能中解放出来。

因此,治理既不是统治,也不是行政和管理,而是指政府掌舵而不划桨,不直接介入公共事务,只介于负责统治的政治和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之间。好的治理的核心含义就是政府的职能应该从“划船”到“掌舵”的转变;而公共治理,是以政府为主体,多种公私机构并存的新型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公共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政府、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公共治理的本质是打破政府的行政垄断,把原来由政府独自承担的公共服务转移给各种私人部门和公共团体共同承担,政府与私人机构的界限不那么明显了,在公私部门之问建立了伙伴关系;公共治理引入了市场竞争的管理方式,蔓张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应当实行好政府公共治理。政府公共治理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一是树立高效管理的理念。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必须是高效的,它对政府效能的要求比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更高。二是树立公平治理的政府理念。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普及,公众对公平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三是树立知识管理的政府治理理念。信息社会是以知识为资本的,社会也是一个知识社会,对经济的管理无疑离不开法制,但主要管理方式是知识管理。四是树立“人本主义”的政府治理思想。传统的政府治理注重以“物”或“任务”为中心。领导者要求下属成为标准的“行政人”,以便实行规范的标准化管理,但这种使人异化为物的治理方式,不利于人的创造性。

一、政府掌舵、公众划桨,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性任务,并确定“十一五“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方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行政府的公共服务型管理,采取政府掌舵,公众划桨的方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谐社会是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力都能良性运转的社会,是政府的行政管理与公民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在强调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也绝不能忽视社会的自我管理功能。“社会治理能力不只是政府单方面的事”,社会的治理过程应该是政府和社会的互动过程。“有些事是政府应该做的,有些则不是”。

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掌舵而非划桨”,政府的职能是制定政策(掌舵),而政策的具体执行(划桨)则是通过社会的自治来完成。首先,政府的公共权力来源于社会的共众权力,而社会公众“当初把统治权交给一个人,只是为了公众的福利和安全”J,而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同时要求政府还权民,加速自身转型,即“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从管制政府转变为服务政府”。这种权力让渡和模式转型必然螫求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社会的管理职能;其次,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着缺乏弹性手段、环节错综复杂等问题,而社会的自我管理又存在着动员能力薄弱、缺乏刚性手段等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政府主导与社会自治适度平衡的关系结构,即在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社会效能的同时,善于通过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以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和英群众代表会议等,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最后,由于经济形式的多样性、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民主的进一步深入也使得社会的管理形式呈现多元兼容的格局,要建设和谐社会,单独依靠政府或社会都不能很好地完成社会管理的终极目标。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各种形式的组织作用,凝聚各种力量,消除和突破二元结构的束缚,实现各种组织、各种力量的良性互动,在有效程度上的极大努力,使全面推进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巾央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政府为主、公私并存。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应实行公共治理。公共治理是对整个公共管理部门格局的重新认识,是实现公共部门有效管理中不同的实施主体各自的定位、分¨1二和各自适当的角色,而不仅仅是政府行政管理和政府统治。换言之,参与管理的主体已经不只是政府部门,而是包括全球层商、国家层面和地方性的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政府闯和1E政府间团际组织、各种社会团体甚至私人部门在内的多元主体舒层治理。在多元主体为特征的公共治理范式中,有限政府是其最突出的特征,政府的作范围缩小,政府不再是无所包的“全能型政府”。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按照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划分、公域与私域界限的调整不同治理主体对应着不同的治理对象和客体,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南昌大学(MPA教育中心主任、行政管理硕士点首席导师)陶学荣教授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中指出:在公共治理模式中“政府不应在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国有资产经营功能,应该承担公共事物管理和公共物品提供的功能,充当公平保障者、社会服务者角色”。。政府组织与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是提高和改善公共物品数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公共治理范式中.管理主体是多元的,非政府组织甚至私人组织也被认为是重要的治理主体之一。在现实社会事物的治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应该是建立在合理分工基础上的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如在公共物品领域为了增加公共物品的数量,提高公共物品的质量,对那些由政府提供缺乏的效率的项目,政府可以对非营利组织予以充分的赋权和支持,对非营利组织的服务供给采取资金补贴、订立合同、特许经营、政府购买等多种形式,与其他社会主体合作提供公共物品,促进生产公共物品的积极性和物品供应的效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