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微观经济学供需

微观经济学供需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微观经济学供需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微观经济学供需

篇1

微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高等院校非经济类专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人才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了解,并能运用一些数学方法和模型,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在微观经济理论中数学知识运用频繁,许多经济理论的得出,都是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对数学知识掌握一般且缺乏应用能力的学生来说,感到很抽象、深奥、难懂,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因此,在讲解微观经济理论中如何恰当运用数学分析方法,增强其具体应用价值,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微观经济学的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变晦涩为通俗,变苦学为乐学,对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改革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方法是现代经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经济学科学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在经济学分析中应用数学分析有助于清晰地表达思想,使论证富有逻辑性,避免曲解、混乱。但并非所有的经济问题都能用数学分析解释和解决,数学方法只是一种工具,在现实经济领域中,有不少现象很难用数学模型来解释和说明。因此,我们应对微观经济学中的数学分析持正确态度,经济学数学化与拒绝数学分析都是错误的。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数学方法在各章讲授中的使用量和难易程度。对于能较好地说明经济理论且实际应用价值较强的数学知识部分可重点强化,详细讲解推导过程及举实例讨论应用;对一般性理论可考虑简要说明,适当删减,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数学应用方法的一般思路

 

1、以应用知识为导向,坚持基础性、前沿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分析方法与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因此经济学知识在最大程度上应以职业应用知识为导向。在微观经济学讲授过程中的基础性是指要把基本理论的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讲述清楚,从总体上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前沿性,就是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及时将微观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国内外经济前沿问题引入课堂,这样既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和激活课程的经典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实践应用性是指并不需要学生精通数学,而以应用为导向,并采用问题场景的方式展开叙述。每一章的数学分析过程都与某个具体问题如何运用及其对决策制定等出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演示和互动轻松掌握各种数学分析方法。如利用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中的供需原理以及弹性理论说明我国燃油税开征对燃油价格、社会福利的影响。通过数学分析方法证明燃油税开征确实短期内会抬高油价,抑制需求,有利于节能减排和构建节约型社会,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如案例讨论教学法及开展课外辅助教学等,鼓励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公开等。

 

2、全面推行多媒体教学,提高演示效果。使用多媒体和其他课辅软件教学,借助动画和数据图表能直观地向学生阐述有关经济变量的关系,当堂演示计算和推导过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三、构筑微观经济学数学应用方法教学改革的教学体系

 

1、课程设置的改革。根据经济类专业与非经济类专业的不同,分层次设置经济学课程,应有普及与提高之分。非经济类专业主修初级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用比较通俗、直观的方法,讲述基本概念,介绍基本理论;而经济类专业主修中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仅深度、难度有很大变化,而且引入较严谨的数学分析方法;侧重工商管理类的专业可继续选修高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高等数学基础。

 

2、教材建设的更新。现有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无论从理解阅读上抑或习题练习上都存在一定难度。应根据学生可接受及实际需要的程度,进行教材的改革与更新,使其更适合中国理论与实践的要求,也有利于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流行、普及与深化。

 

3、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若真正能把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透彻地传授给学生,还特别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外语基础及世界历史知识等,为此任课教师需进一步学习或进修。

 

篇2

摘要:对留学生专业课程开展全英文授课既是顺应中国高校高等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然趋势,又是提高高校自身的办学质量与办学层次的重大举措之一。江苏海洋大学自2019年起针对面向留学生开设的《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进行全英文教学探索。在分析留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工作的实践,分析得出在当前全英文授课过程中存在的教学理念不明确、教学形式流于表面、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等问题,提出应在课堂教学与课程考核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进一步改善,以期提高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

关键词:留学生微观经济学全英文授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2(b)-0215-02

在“一带一路”国家开放战略提出的背景之下,江苏海洋大学不断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自2015年“连云港市中亚留学生培养基地”成立以来,通过留学生项目、交换生项目以及自主招生等形式,已招收来自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老挝等国近两百名留学生,且规模正稳步提升。为了进一步提升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授课水平,面向留学生开展全英语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因此,选取了作为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的重要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微观经济学》进行全英文授课试点,开始在语言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摸索。

1《微观经济学》全英文教学实践

1.1课堂教学

作为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任课老师主讲这一传统的课堂授课方法,可以确保学生清晰地掌握课程的理论框架。但为了避免“满堂灌”的枯燥感,每周授课包含练习—讲授—讨论3个环节。以第八周课堂教学内容为例,授课计划是第五章(Elasticityanditsapplication)。第一节课是以需求定理与供给定理为主要考核内容的随堂测验,以深化学生对供需概念的理解,同时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通过解析及时巩固已学知识。第二节课以教师主讲為主,采取一节课一个关键词的形式,围绕“弹性(Elasticity)”这一核心概念让学生理解可同通过定量分析来进一步了解供求关系的变动幅度对市场运行的影响。第三节课就3种完全不同的市场(小麦市场、石油市场、市场)是如何利用弹性进行市场运作的现实问题进行讨论,进一步理解弹性这一概念的实践意义。

1.2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是检验一门课程教师授课水平与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该课程的总评成绩是由期末考试成绩(50%)和平时成绩(50%)两大部分构成。期末考试采用笔试,由名词解释、单选题、判断题、计算题与问答题五大题型组成。其中,试题中的60%从平时课堂测验中抽取,目的是让学生重视课堂学习。在平时成绩的评价中,为了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表现,针对部分留学生遵守纪律意识较差的实际情况,评定是由出勤率、课堂测验结果以及课堂讨论参与程度3个部分组成。确保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留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发挥留学生个性独特与思维活跃的特点。表1统计的是该学期学生的最终成绩,总体而言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向留学生的专业课程全英文授课不同于专业英语课或者是专业课的双语教学。由于全英文教学尚处在初期摸索阶段,因此存在的问题也较多。

第一,留学生的英语能力。教学实践中面对的留学生的英文基础参差不齐,而《微观经济学》理论性较强,所涉及到的专业术语较多,不易理解。虽然部分留学生英语水平较高,但口语带有地方口音,与教师接触的标准英语特点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差异。再加上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不足以保障留师生进行无障碍交流。因此,语言障碍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授课效果。

第二,任课老师的全英文授课能力。授课教师在教学理念上,遵循传统的全英文教学模式,加上对授课对象英文水平了解程度不够,致使课堂授课进度出现滞后情况。此外,由于欠缺较强的英语表达和交流沟通能力,未能在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留学生的特点较好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致使教学互动性不足。

第三,课程考核内容与形式的设计。尽管课堂测验与课堂讨论贯穿始终,但形式大于实质。一方面,课堂测验的内容设计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课后复习情况。另一方面,在期末考试试卷的设计上,作为客观题的单选题与判断题占据了一半分值,加上题目的主要来源是平时课堂测验,这样极易导致部分学生单一地背答案。此外,受到学生自身英文水平的影响,而在专题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不足,致使主观题方面的得分明显不理想。表2总结的是期末试卷各题型的得分情况,由此不难发现存在的弊端。

3促进《微观经济学》全英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针对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分析得出的种种问题,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先做好调整。

首先,明确教学理念与目标。全英文教学只是一种比较依赖语言的授课形式,而《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核心任务是训练留学生能够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当树立的是重视学生理论运用能力培养教学理念。只有让师生都明确这一教学目标,才能够激励学生在全英文教学的专业课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通过自身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利用专业知识去解析经济生活中各种问题。

其次,多种授课方法有机结合。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与课堂谈论方式以外,要结合《微观经济学》课程本身强调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可以探索在课内安排外贸企业主管人员来做专题讲座,或者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实习基地,开展学生进企业的现场教学模式。通过实际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企业管理者的言传身教,让学生理解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实践意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最后,提高学生的课后学习积极性。由于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被安排参与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相对比较多,使得学生比较少利用其课余时间学习。因此,应当从课堂案谈论主题中布置一些延生性议题,甚至可以形成学术报告,纳入到最终考核体系。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当前各大网络平台提供的经济学课程,如英国公开大学公开课《60秒经济学探奇》、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公开课《微观经济学》、网易公开课《十分钟速成课:经济学》等。课程均采用英文授课,内容以案例教学为主,适合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4结语

近年来,江苏海洋大学积极探索完善适合留学生的培养模式。全英语授课是一种将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高效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适合国际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面向留学生开设的《微观经济学》作为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第一门全英文授课课程,希望在未来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大胆尝试多种手段、方式和途径以提升教学水平。

微观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微观经济学解决企业管理若干问题论文

摘要:对于我国企业管理来说,微观经济学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就目前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来看,依然有很多问题出现,需要相关人员不断的努力。可以,国家的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进而让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本文就微观经济学解决企业管理若干问题方面做了简要的描述和分析,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企业管理;解决问题

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经济不断的进步,对于当代的企业管理来说,微观经济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通过有机的结合促进了企业管理更好的发展,对企业管理来说,微观经济学是一个理论基础。它对于企业的管理更加的实际化,能够左右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决策。如果能够在企业管理中更好的应用微观经济学,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让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一定的提升。

一、就目前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缺乏足够的资源。

如果将企业的经济资源分类的话,可以分为物理资源和人力资源两大方面。这些都是与微观经济管理息息相关的方面,而且他们也是判断企业的资源是否充足的一个依据。目前很多的企业在贷款时都是非常困难的,他们的资金运用无法到位。这些条件的约束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物质条件的提升,企业无法及时的更新设备,甚至在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时都无法满足生产的需求,而且在技术上也没有资金的支持,那么会造成企业拥有较为薄弱的人才力量,发展速度也会缓慢,渐渐与社会脱轨,设计的产品,也没能够包含新的科技,会逐渐的被市场所淘汰。所以资源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已有的资源应该降低建设的成本,做到节流,而在市场上不断的进行开拓,与他们合作,实现开源,这样才能够让企业更好的发展。

(二)在管理结构和模式中存在问题

在大部分的企业管理中,他们会出现断层缓解的现象,每一个部门之间都是较为独立的,他们在生产环节,以及各方面都缺乏及时的沟通和联系,导致整个生产现象不能流畅的进行,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而让成本提升。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结构和模式,往往会造成生产的效率降低,成本不断的增加,而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质量管理方面也缺乏监督造成質量问题。这些都是因为缺乏一个流畅的管理条链。

另外还有一些企业,他们的管理组织结构过于简单化,虽然这样在初期运营的阶段,效率是很高的,但也容易出现资源集中的现象。对于小型的企业,这种简单的组织结构可能是适合的,但随着企业不断的扩大。信息量不断的增加,数据越来越多,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的出现。这样过于简单的结构组织,不能再符合企业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阻碍作用。

二、将微观经济学应用在企业管理中

(一)解决目前企业中人才流失的问题

研究市场中的个体行为是微观经济学所要做的内容,他主要的出发点是“资源是稀缺的”。而他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利用最低的资源而获取最大的利益。这个过程是由个体来完成的,所以在微观经济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大的是个体。那么也就要求了企业在管理的时候应该要以人为本,以其为指导思想,对人才给予足够的尊重,加强他们的归属感,让他们更好的为企业做贡献。

在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叫“激励”。顾名思义,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和制度来对个体进行奖励或惩罚。人们对于激励的反应还是非常明显的,对于理性的人来说他们会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进而作出选择。另外一些奖罚制度,还能够激起人们的好胜心。所以它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那么企业想要有效的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可以通过微观经济学中的激励这一方法。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于一个项目或一个工程实施的时候,采取有效的奖罚制度,激励企业的人员更努力的工作,让他们对企业有家的归属感,对这个企业,更有信心。以此提升他们,更好的为企业服务,长期的,为企业做贡献。

(二)对企业的资源管理不断加强

企业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想要在同行中更拥有竞争力,需要在有限的环境下创造更大的价值,需要利用最低的资源,取得最大的利润。所以可以利用微观经济学原理,促进资源配置的最高效化。提升资源配置有两个方法,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升利润,但就在实际管理中的经验来看,控制成本是更容易更便于操作的。所以企业可以着重从这一方面入手,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在日常的管理中,企业应该对生产模式进行优化,再采购物料的过程中,尽量的降低成本,对于库存管理及时的更新避免一些资源的浪费,在生产过程中对,销售渠道不断的扩展,创新结算方式,在配送的时候更加的简化,以此来对每一过程中的资源进行节约,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

篇3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内容;发展;中国失业现象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一、宏观经济学概述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通过研究整个国民经济各种总量的变化,来说明资源利用是如何得以优化的经济学理论。由于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就业总水平以及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之为就业理论、收入理论。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的,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泛。纵观宏观经济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1]。宏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投资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消费函数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等等。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经济政策效用等。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主要包括各派理论建立的不同的经济模型,主要用于经济理论的验证等。

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总体说来,它的产生发展大约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凯恩斯之前,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领域,但是部分经济学家也开始涉足宏观经济问题,从经济整体角度来看待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又被称之为宏观经济学的古典学派。第二阶段:形成阶段。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著名的凯恩斯革命是分不开的。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使古典宏观经济理论陷入了困境,美国失业率在不断上升,同时国民经济总产出在不断下跌,在这一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失业率和总产出不是常量,而是变量。于是,以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积极探索宏观经济理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理论上分析了失业长期存在的原因,这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第三阶段:补充拓展阶段。凯恩斯革命之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起了宏观经济,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进行了补充和拓展。著名的IS―LM模型、消费投资与货币需求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菲利普斯曲线等都是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成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M.Friedman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现代货币主义。现代货币主义认为,市场机制本身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主张政府应实行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与此同时,中央银行应执行货币供给原则,保持货币存量的稳定增长。现代货币主义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经济学理论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架构。

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有一定的联系的。首先,两者均采用了实证分析法,都属于实证经济学。其次,两者互为补充。宏观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分析国民经济,微观经济学是从微观角度分析国民经济,两者互为补充,共同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化。最后,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是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2]。

(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一,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以家庭、厂商等单个经济单位为主要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整体角度分析国民经济的运行规律与特点。第二,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经济,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运用平均量或个量的总和来分析整体经济运行情况。第三,基本假设不同。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基于完全理性、充分信息等基本假设,假设“看不见的手”能够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假设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通过“看得见的手”调整市场机制的缺陷。第四,基本内容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围绕这一中心理论还涉及到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具体包括开放经济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等。

四、宏观经济学论中国失业现象

(一)中国失业现象分析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失业理论,失业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不同的失业类型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经济发展的同时就业反向恶化是中国失业现象的一大特色。下面就中国失业现象作简要分析:第一,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主要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造成中国摩擦性失业现象严重的一大原因就是求职者缺乏就业信息,求职者自身条件与工作岗位难以匹配。现阶段中国失业现状是:社会经验不足、技术能力不强的高校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不少职员因各种原因而辞职失业;广大农民工盲目涌入城市而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些都造成了摩擦性失业。第二,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主要是指劳动力供需不匹配造成的失业。中国结构性失业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求职者数量质量与人才市场需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造成有的地区拥有大量工作职位却无人求职,而有的地区则多人争抢同一职位,如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性造成东部地区人满为患,西部地区无人问津;二是求职者自身素质较低,专业性人才短缺,一方面大量求职者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苦于缺乏技术性人才。第三,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主要是指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2008年的经济危机造成中国失业人数增加就属于周期性失业。

(二)中国失业现象的应对措施

第一,多方位防止结构性失业。加强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打破地域界限,建立空岗报告制度,最大限度的披露空缺岗位,继续完善市、区、街三级就业体系,促进就业人员的流动,全面提升就业者的专业性素质等等都是防止结构性失业的重要措施。第二,提高就业服务水平,防止摩擦性失业。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现阶段中国各大高校频频扩招,难免会造成人才质量的下降。为了防止结构性失业,必须完善高校教育体制,注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求职者的专业能力;加大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资金投入,大力支持培训机构的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完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与职业指导,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养。第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应对周期性失业。为了应对周期性失业,可以增加政府开支、降低税率、增加货币供给量等。我国要实行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深化企业改革,确保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大力加强民生工作,解决消费不足问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行利率市场化等。同时,政府还可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等[3]。

五、结论

总而言之,宏观经济学是将整个经济活动看做一个整体,通过对经济系统总体行为的分析,研究一国经济的总体趋势的一门经济学科。宏观经济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学理论的完善而不断发展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宏观经济学将会真正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

本文写了大学生兼职的时薪,以及目前我国大学生毕业面临的失业与最低工资的联系,并且运用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知识对最低工资进行了简要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最低工资的利与弊。

关键词

兼职 机会成本 最低工资 价格原理 供应 需求

正文 步入大学生活以来,一直想找兼职,想为自己赚一点零用钱。加了各种兼职群每天更新着各种兼职信息。每天都在搜罗着适合自己的兼职,同时还要考虑付出是否和收入成正比。

当然,既然选择想要去做兼职,我就要考虑自己所要放弃的。去做兼职,自己相对而言就少了休息与学习的时间。我要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为别人服务。也许我可以在此期间,读书,提高自己的阅读量。所以,我选择去兼职时的机会成本就是在此期间的学习。考虑了很多,最后还是决定有机会去兼职一定要去。

终于在大一上学期的时候,经过班导的介绍,有幸可以和同学在双十一期间,去太平鸟参加实习,做客服。当时根据日程安排,由于双十一期间,客流量大。第一天,我们从下午2点,工作到凌晨2点。第二天,从下午2点,工作到了午夜12点。22小时的工作时间,每个小时支付了我们8元钱。现在仔细想想,感觉公司违背了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最低工资的消息。

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从2011年4月1日起,将我省最低月工资标准调整为1310元、1160元、1060元、950元四档,最高档增长幅度达到19.1%。非全日制工作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调整为10.7元、9.5元、8.6元、7.7元四档。宁波作为浙江省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市区的最低工资归为第一档。也就是说,按照正常的标准,我们应该有10.7元每小时的薪资。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消息,人社部今日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共有25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20.2 %。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深圳市的150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北京市的14元。虽然达不到北京市的最低工资的标准,但是我发现,现在在大学生兼职市场上,能达到本市的最低工资的标准,也是不多的。本学期,参加了一次开啤酒的兼职活动,按事先讲好的工资是每小时10元钱。也没有达到最低工资的标准。

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雇主(或用人单位)支付的最低金额的劳动报酬。最低工资不包括加班工资、特殊工作环境、特殊条件下的津贴,最低工资也不包括劳动者保险、福利待遇和各种非货币的收入。最低工资一般由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立法制定。最低工资可以用月薪制定,也可以用每小时的时薪制定。

根据微观经济学所学的知识,利用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中的供求关系,分析由最低工资引起的劳动力过剩情况。

对于,我这两次参加的兼职,所给的工资并没有达到最低工资的标准,但是,我还是去参加了。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兼职,还是迫切渴望的。而且,目前兼职的薪资已达到了市场的均衡工资,市场的劳动量与薪资达到均衡。劳动者愿意接受这个价格,市场也愿意提供这个价格。一旦,市场被强迫要求达到最低工资,那么公司就会减少对劳动者的需求,同时,会挑选竞争力更强的劳动者。大学生,没有过多的工作经历,也没有过硬的技术,所以,淘汰的更多的是大学生。

最低工资的制定反映了监管机构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同时最低工资标准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而强制规定用人单位必需支付给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报酬。但是,由大学生的兼职,所产生的推想可以看出,最低工资并没有保护一些弱势的劳动者的利益。反而将这些劳动者挤出了劳动的市场,变得更加的弱势。大学生作为缺乏经验和技术的劳动者,就将在最低工资的打压下,产生失业的现象。今年,毕业季又到了,有一大批大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现状。

所以,对于兼职,薪资没有达到最低工资的水平,还是有很多的大学生争抢着工作。因为我们缺乏经验,我们不介意用底薪水来换取社会经验,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但是,等到三年后的我们,毕业了,面临的也不仅仅是现在兼职这么好的场面。要和很多人竟争岗位,必须要比别人有突出的才能。目前的我们还是要好好的增强自己的竟争力,只有强大了自己,才会不被最低工资打压。

参考文献

[1]邵金菊,孙家良。微观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大一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经济学思考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彻底被经济所挟持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经济学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与经济打交道,比如说,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基本上都与经济活动有关。不得不承认,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我对现实中的一些涉及经济现象的问题不甚了解。但是在学了一个学期的微观经济学之后,我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至少不会感觉那么莫名奇妙了,对一些现象可以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进行解释了。

下面我就对我身边经常遇到的一些现象,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来简单的谈谈我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一、大学食堂里的经济现象

1、吃饭问题

每个人只要活着,都要面对这个问题吃饭问题。这不仅是在大学食堂里要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大家都要面临的共同问题。

案例:某一大一新生第一天来到学校食堂,对学校食堂的饭菜不熟悉,不知道自己要吃多少就可以,所以第一次来食堂吃饭的时候该同学买了4个馒头,吃完第一个馒头时感觉很满足,吃下第二个时也感觉不错,但是吃下第三个就感觉饱了,看着剩下的馒头该同学秉着不浪费的心态继续吃,吃完后感觉特别撑。经过教训,该同学在第二天只买了3个馒头。

通过微观经济学来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微观经济学里讲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随着商品和服务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消费中得到的总效应增加,但是增加的效用是不断减小的。该同学在吃完第三个馒头的时候正好吃饱,满足值也就是效益值为10。下面对满足值进行细致化的描述,吃第一个馒头时满足值为5,吃第二个和第三个时分别为3和2。在这里,每一个馒头的成本没变,获得的总效益是不断增加的,但是获得的边际效益是不断减小的,而该同学在满足值最大时继续吃下一个馒头,使得自己处于过饱状态,造成身体上的不舒服,这就使得

满足值减小,也就是从吃馒头中获得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小。该同学是个理智的消费者,在第二天只买了3个馒头,这样就达到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效益的目的。作为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其目的就是要达到利润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效用。

下面我就用图像来对这个例子进行分析:

首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设商品X的效用函数为:

TUU(X)

则边际效用为:

MUdU(X) dX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表达为:

dU(X)MUdX 2dMUdU(X)0dX2dX

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造成的结果,所以,经济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也有亲身经历,每当打完篮球回到宿舍,感觉口很渴,喝第一杯水,感觉太爽了,太满足了;然后继续喝第二杯水,感觉还可以;到喝第三杯水的时候,感觉已经不渴了,此时已经达到效用最大化了,如果再继续喝第四杯水,就会感觉不舒服了,这是总效用就开始减小了,这就是一种很简单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造成的现象。

2、食堂占座问题(从资源稀缺性和供给需求理论分析)

我相信很多同学(包括我)曾经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好不容易结束了一上午的课后,想到吃饭的时间到了,然后高高兴兴的去食堂就餐,然而食堂里早已人满为患,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空位,于是就用自己随手携带的课本或书包占座,然后再慢慢的去打饭,回来之后,到处找自己的位置,本以为是记错了,可是找遍了整个食堂都没有,于是不仅失去了座位,还丢了课本。这些同学丢了课本显示出学生们的道德问题,但这归根结底要说到学校食堂的座位太少,使得同学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这种现象每次新生入学进行军训的那几天最严重。我就有亲身经历:大一入学的时候,开学前几天要进行新生军训,好不容易结束了一早上的军训,又累又

饿,赶紧跑到食堂吃饭,结果发现食堂全是穿着军训训练服的大一小新生,然后突然想到赶紧先占个座再去打饭,不然,等一下没座位了,结果看到的是一大片已经用军训帽子占好了座位,好不容易用帽子占到一个座位,饭打回来,却找不到自己的帽子在哪了,因为一眼扫过去,都是帽子,都不知道哪一顶是自己的了,这是一件很悲催的事。到大二开学的时候,又轮到下一届大一小新生军训了,早上或者下午上完课奔赴食堂,结果也不大理想,食堂坐满了人,找不到一个空座位,因为军训的大一新生差不多都是一个点下课的,这个时候,食堂正处于就餐高峰期。所以说,吃个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现代大学占座已司空见惯,食堂占座、图书馆占座、自习室占座、上课教室占座等等。但是食堂占座不像自习室占座那样,用笔写上一个大大的占字就行,所谓食堂占座就是用自己随身携带的书包或者书籍宣布对该座位的主权,在大学,占座已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占座文化。

要分析这一现象,就要考虑到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问题资源的稀缺性问题。所谓资源的稀缺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们的欲望总是无限的,这就造成了资源是稀缺的,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实际的生产能力。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人流高峰期,座位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占座行为是对这种稀缺性资源的恶性竞争,食堂的座位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够的,供不应求,座位这种稀缺性资源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同学们要为座位的使用权而竞争,先到先得,一旦被别人占了自己就只能站着,不能被同时占用。而在先占座和先买饭问题上,理性经济人的做法是先占座,这样就造成了座位的更加紧缺。

我觉得学校可以实施的的解决方法:学校可以通过增加座位数量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其次还可以对学校食堂进行扩建,但是这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这都需要从学校的经济实力进行考虑。最经济的方法是调整就餐时间,可以分时段进行就餐。

面对先占座还是先买饭的问题,理性的人会选择先占座后买饭。假設先买饭后占座,那么在买饭的时间里有限的座位资源被后来的人占有,在买饭回来时再四处寻找座位,不仅要花更多的时间还要面对端着食物的不方便与尴尬。如果先占座后买饭,会节省很多时间,时间成本较前一种情况小得多,同时不用面对端着饭找座位的尴尬。

3、食堂排队问题(供给需求理论)

现象阐述:

在知味堂吃饭,总会有这样的打饭现象,我们发现只有在凉菜间和打白米饭处会排队,其他菜品地方都很少出现排队。针对以上现象,我将用经济学原理做一个简要分析。

为了便于下面阐述的方便,我们假设

其他打菜处为A窗口

凉菜间为B窗口

打米饭处为C窗口

A总特点:需求量大,不稳定,窗口多,打菜的劳动力多

B总特点:需求量不大,较稳定,窗口少,打菜劳动力少

C总特点:需求量大,较稳定,窗口少,打菜劳动力少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到了饭点的时候,大家都蜂拥而上,特别是周一到周五,早上或下午下课的时候,大家都是一个点下课,每个餐厅窗口前面都是长长的队伍,这是学生素质高的大学,而在某些大学,餐厅窗口前更像是菜市场,打饭师傅的叫卖声、学生的嬉闹声,乱作一团。

其实,排队从某种角度看,是资源配置供需不平衡的结果。而要满足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需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配套跟进,但这种投入这种跟进,有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这将需要很大一笔资金。

而在一时尚无法解决供需矛盾的情况下,排队却是解决供求矛盾的一个相对公平的方式,因为它遵循了先来后到的时间优先原则,给排队的人一个预期:只要按照顺序排着,总能轮到自己。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很多不排队、乱插队的现象?经济学里有一个囚徒困境理论,说的是两个囚犯一起做坏事,被警察抓了起来,分别关押在两个牢房里审讯。在这种情形下,囚犯有两个选择:一是背叛同伙,与警察合作;二是保持沉默。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们都选择沉默拒不承认,那么警方将无法定罪。警方也知道这一点,于是宣布如果愿意供出同伙者可无罪释放,并得到重奖;另一方将被严厉惩罚。因为双方都不能确信对方是否会背叛自己,为了保全自身,最后都会选择背叛。结果反而使双方都无法保全,全部坐牢。这个理论映射了部分不排队者的心理,就是不相信他人会排队,生怕自己老老实实排队吃了亏。于是,只要有一个人乱插队,就会引起整个队伍秩序的混乱,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而插队者自身利益最终也可能受到损害。

可见,在资源配置不足的情况下,排队可最大限度节约时间成本,使资源得到相对优化配置;不排队,必然会导致整体效率的降低。

学校食堂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打饭难问题,学校食堂增加窗口以及打饭菜人员。可能由于食堂提供的服务不足,供求不平衡,学生就餐耗费的时间过长,这种情况下,道德成本自然也随之增高了,插队、欺骗乃至暴力等都有可能成为一种自然选择。其次学校可以增加食堂的数量,这样不仅解决了打饭难的问题,更防止了垄断,而垄断会导致腐败化和官僚化,从而提高了学校食堂的经营质量。

二、从机会成本角度浅谈生活中的小事

关于毕业之后是读研究生还是找工作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很多大学生都在纠结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未来的生活。这个问题就要考虑到微观经济学的机会成本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一种资源往往有很多种用途,如果某人选择了某一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这就意味着他同时放去了这种资源的其他用途,而其他用途所产生的价值就构成了使用这一资源的成本,经济学上称之为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指的是某种资源用于次佳用途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所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中所能带来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有如下的一个计算公式:

机会成本总和=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篇5

关键词 信息 微观经济主体 生产经营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各种信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只有充分掌握最新、最全的信息才能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有效的配置企业的有限资源,以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一、微观经济主体概述

资源配置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就是要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的,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其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把单个经济主体在追求各自经济利益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加以规范化。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其他的内容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有三个: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完全信息。

1.市场出清。市场出清就是坚信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的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具体来说,物品价格的调节使商品市场均衡,利率的调节使劳动市场均衡,工资的调节使劳动市场均衡。在这种均衡的状态下,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

2.完全理性。完全理性是指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也就是说,他们具有完全理性。

3.完全信息。完全信息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的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二、信息时代微观经济主体所面临的挑战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世纪,各种信息,如市场供需信息、产品质量价格、品种信息、生产单位效益信息等的畅流与否,是否被充分有效利用都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信息时代使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识时务,敢于迎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信息改变企业的生产模式,提高其运作效率

首先,信息时代,传统的迂回生产方式将被直接生产方式所取代。直接的信息交流减少了以前多级中间环节和远距离交易所造成的迂回物耗,信息社会生产方式本质特征是缩短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减弱了生产对某生产资料的依赖性。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的畅通,企业将会快速掌握大量的生产资料供给信息,取得某一生产资料的渠道增多,使原材料价格有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可直接快速获得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使生产更贴近消费需求,产品价值更容易实现,在实现生产的最终目标――消费的基础上使生产单位获得最佳效益。

其次,物资、能源、人力、自然资源等物质资源在信息流的作用下可被其它物质要素代替。即以廉价、充足的资源代替价格昂贵、稀缺的资源,这是掌握和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及信息流作用的必然结果。

最后,信息时代资讯业特别发达,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加之先进的技术设备(硬、软设备)使新产品的开发和各种设计(如用电脑进行建筑设计)、生产方式的改变都会在更大程度上节约时间,并能使实验、加工、仓储、运输等环节中的资源消耗减少,从而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信息对生产要素具有优化作用。它迫使生产力各要素优化,引导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促进生产力系统有序运行,提高了各要素的利用效率。生产力系统中,各因素的优化组合信息调节和控制,组合情况如何,均可通过产量、成本、成本利润率、劳动生产率等统计信息反映。而这些信息的反馈有助于重新调整生产要素的配置,进而实现最优组合。从另一角度分析,当生产者在市场经济的“不确定”状态下盲目生产而使生产能力受碍时,对各种信息的综合分析和运用可以消除不确定因素,为企业提供明确的生产方向和生产方式。明确的生产经营目标能够使生产力系统中各要素发挥最大功能,特别是能够激发生产力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提高生产。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科技信息,通过互联网和网络教育等信息媒介使生产力各要素――人和物的质量不断提高,各要素自身的功能不断增加,使生产力保持较高的水平并得以持续。

(二)信息改变公司管理方式,实现决策科学化

现代管理的艺术在于驾驭信息,公司管理要求对人、财、物、时间、技术等进行科学组织与协调,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些活动必然有信息的参与,信息是最有效的粘合剂。信息作用于管理者,可增加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可知性和透明度,使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功能、管理方法发生重大变革。过去自上而下的垂直型管理组织机构层次多,且各层次因

人员素质不同,考虑问题角度不同,立足点不同而造成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这无疑不利于信息在各层次间的畅流。计算机网络快速、有效地传递信息,有利于转变原来的金字塔型管理为各层次管理者间、各部门、各地区管理者直接联系的平行矩阵型,中间层逐渐减少,各层次管理机构分别针对某一机构的散发式管理体制更有利于信息的迅速、准确传输,有利于管理者根据快速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目标,提高管理的效率,实现管理的目标。

科学的决策要求充分占有信息,信息的及时、准确反馈是生产经营单位修改决策和做出新决策的依据。可见,信息作用于决策群可使决策有依据,增加决策的透明度,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才能真正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织。此外,信息有利于沟通各层次决策群,使之协调一致,减少各决策群间的摩擦。

(三)信息对传统营销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方面,企业产品质量好坏、品种是否适销对路,均会在市场中得以体现。因此,获取和有效利用准确的市场信息极为重要。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引起市场营销方式的巨变。当今社会,消费者购买行为日趋个性化,市场变化难以捕捉,生产者对市场的反映更加敏锐,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行为增加;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在交易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生产者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特定购买欲望,才能在市场中有立足之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杯羹,这一切需要信息的媒介作用,由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虚拟市场――网上营销,从90年代以来,开始风靡全球。

建立在信息产业特别是互联网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将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贸易活动的电子化。通过电子化方式处理的传递数据,包括文本、声音和图像;实现电子资金划拨、电子证券交易、电子货运单证传送、商业拍卖、合作设计、产品交易等。总之,电子商务直接作用于流通领域,将促进销售方式的革命,推动流通技术的改革,使传统商务的业务模式和流转程序发生变化,以迂回经济到直接经济,从而提高流通领域生产力。此外,商业信息的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兴起,意味着消费者有更多的渠道获得产品类型、数量和质量、价格等商务信息,并进行有比较地选择。在拓展了的商务活动领域中,真正实现消费者的决定性作用,生产者才能根据真正的消费者意愿进行生产,从而减少生产中的浪费,实现产品的有效生产。

在营销生活中,消费者从有购买欲望到进行购买有一个临界点,当某一品牌产品的价格和质量都对消费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并已到实施购买的边缘时,总是需要一定的契机及相关的刺激,以实现其真正的购买,传统的营销是通过降价、打折、送赠品等方式实现购买欲望到实现购买的转变,但这一方式已越来越不灵了。在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的收入上了台阶,消费层次提高,消费者除关心商品的性能、价格和购买及维修的方便外,更重视通过各种媒体获取其他消费者对该商品的看法和消费该商品消费者的普及程度等信息,现在很大一批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消费追求新、异和消费的个性化,他们乐于消费新产品,突出自己的消费率先进入了高层次,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快捷的方式获得消费领域的最新信息。可见,信息既引导消费出现新潮流,又使生产者及时、准确地掌握需求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开发新产品,使自己随时立足于市场的前沿。

(四)信息促使微观主体以宏观经济政策为导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任何国家的微观经济活动必须在客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运行,因此公司准确、及时地掌握政府的客观经济政策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微观经济的指导作用是通过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运用货币、财政、税收政策指导生产方向,淘汰长线的传统产业,鼓励朝阳业的发展。在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应用领域(电子政府、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娱乐)中电子政府被列为第一位,政府信息化、政府上网可促进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它能为互联网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政府上网日益普及的情况下企业较容易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先进的手段多渠道准确、快速地获取国家的财政、税收等政策,尽可能地以宏观导向从事生产,最大限度地享受财政和税收等优惠。同时,社会经济的重要指标,如GNP增发速度、物价指数、储蓄和投资增长速度等,政府实施的紧缩或适度放松的财政及货币政策既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又能在畅通信息流的作用下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服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合理的产业结构下运行。因此,企业既要克服过去等、靠、要的思想,又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盲目生产,只有通过各种信息不偏离宏观经济政策的大背景,才能取得较佳的生产经营效果。

综上所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犹如人体的血管和血液充斥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面对如此庞杂的信息,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重视对信息的筛选和比较分析,辩别信息的真伪,有取舍地加以运用,决不能被信息所淹没。我国在网络、电子商务、信息和接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健全。不真实地夸大产品功能、传递虚假需求的虚假信息时有发生,从而误导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可见,有选择地、及时地获取有效的信息,用以指导生产和消费活动将是信息时代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瓦尔特•J•威塞尔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

篇6

11教材方面

经过多年双语教学的开展与推广,国内目前可以买到各种经济管理类的原版教材。但是,同为微观经济学教材,不同的教材难易程度却有较大的差距。例如:被国内大多数高校选用的曼昆著《经济学原理》和萨缪尔森著的同样教材难度就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教材选择不适合教学对象,过于简单或者难度过大都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另外,虽然这些教材多为国外经典教材,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时滞性,即这些教材中的案例都颇显陈旧。如果完全按照教材进行讲授,学生感觉远离现实经济社会,而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选择何种教材才适合自己的教学对象,成为开展双语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如何解决教材中事例陈旧的问题,也值得双语教师进行思考。

12教师方面

开展双语教学,师资的素养十分重要。一位教师要能够从事双语教学工作,除了对专业知识非常了解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而这种英语水平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阅读英语教材,更重要的是能够使用流利的英语讲授课程。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平衡英语和汉语的使用存在着困难。基于上述师资的困难,部分高校在进行双语教学时过于形式化。例如:仅仅采用英语教材,英语的板书,但是讲授却完全采用中文,甚至最终的考核也采用中文。因此,学生总是抱怨参加双语教学和非双语教学的课程没有太大区别,而且英语水平并没有因为双语课程而提高。

13学生方面

首先,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是影响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许多学生坚持不下来。因此,如果学生的英语基础太差,要使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将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另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如果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上课时机械地以解释词汇和句子结构、翻译课文内容为主,使得双语的专业课程如同一门英语翻译课程。这样的教学方式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因此,如何引入更加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各种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成为开展双语教学必将面临的困难之一。

2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改革

21教材选择

在双语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教材,直 接关系着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在充分考虑符合设定的教学目标以及难度适当的原则下,笔者选取了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编著的《微观经济学》(第18版,双语教学版)。本书是当代经济学泰斗、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的不朽经济学著作,自1948年问世以来就广受赞誉,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出版,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至今在全球范围内仍然被广泛采用的经济学教科书。第18版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已经近乎完美,而且融入了时代变革的元素和新的案例和数据。该双语教学版在保留原英文版100%内容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对知识重点、专业难点、语法难点、专业术语、标题与目录以及较生僻的字词做了翻译和注释。

22教学内容设计

因为是首次采用双语教学,应当从简单的渗透层次入手,上课时教师可以用英语讲重要的定义和关键词,学生可以多一些机会接触外语。教师首先介绍经济学的一些英文专业词汇,如Economics(经济学)、Demand(需求)等。通过简单的渗透,使学生加深对重点词汇的理解。这个阶段以中文教学为主,适时逐渐增加英语的使用频率,提高学生的英语感受力和接收率,为下一步加大英语信息量的教学做好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接触到一门新的学科来说能够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也可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此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师生互动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使用英语阅读案例和分析讨论案例,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的阅读能力和英文表达能力。

221教学课件安排

针对学生还处在大一阶段,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开始进行双语教学实践不适应等特点,在课件设计上采取创新。在开始几张采取中文PPT,关键术语采用英文专业词汇,等学生慢慢转变适应双语教学过程后,开始采用中英文兼有的板书,以后逐步采用英语板书,只对个别生词和专业词汇标示中文注释。这样学生能够比较好的适应双语教学,教学效果普遍反映较好。

222教学方法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也可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首先,通过对英语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英语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思维,从而达到能运用英语作为工具获取更多的信息、最终实现较好地掌握学科知识的目的。其次,利用互动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同学完成案例分析,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潜能,将传统教学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去思考、探讨并参与到课堂中的方式。这样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表达的能力以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3理论联系实践

由于教材选用国际通用的教材,教材的事例主要以美国为主,这样学生普遍感觉和我们生活差距太远。因此在课堂上笔者经常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一些经济问题和现象。比如讲资源稀缺,就以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为例;讲供求平衡就针对社会上最近出现的食盐、生姜、大蒜等涨价的事例来说明供需变化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篇7

具体手段可以是控制生产规模、侧重于服务民生、注重生产效率,最终达到一个真正意义上满足人们的需求的目的,而不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单一的追求利益和规模。总之,生态经济学的学科理念是全新的,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学上只注重生产与发展的观点,将经济与生态放在一个同等重要的位置全新出发,并且将经济放在生态之内,在发展的过程中更侧重于生态与服务,经济发展规模次之。可以说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观点是大相庭径的,这两个学科的观点存在着很多根本上的分歧,但是生态经济学的观点要优于传统经济学,是传统经济学的一个进步和发展。生态经济学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之上的,他总结了传统经济学在生态发展方面的不足并加以完善,在生态经济学中,传统经济学占据一部分,而生态系统、服务民生是另外两个重要的部分。

(二)传统经济学简述

传统经济学认为在经济发展方面。传统经济学在并不是源于传统,相反的传统经济学在现代西方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无论是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资源都是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代替,因此资源是无限的。基于上文中所有的传统经济学认为资源与发展都是无限的,传统经济学为经济发展树立了一个不停止发展的目标,要求经济要无限期增长。这样的经济理念带来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效果,然而基于人们对于经济无限增长的要求,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也是无限的,这就导致了资源有限性和需求无限性矛盾的出现。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生态上的负担也就越来越重,人们有越来越多的生产成本和个人财富,却越来越缺少生态资源。所以说传统的经济学理念是不客观的,他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生态的维护,这样的经济学理念的虽然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客观的成绩,但是却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待改观。中肯的说传统经济学理念纵使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但是其存在着对于资源有限性的忽视、不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弊端。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根本差别就是在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前者更注重生态系统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后者则只是单一的注重经济方面的增长。本部分明确了生态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方面和生产理念,并在这两个方面给予了差别的具体分析。

二、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具体差异

上文从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定义方面明确了二者在概念以及理念上的差异。本部分将从四个方面明确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具体差别。

(一)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愿景不同

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在愿景上的差异在于对生态系统的要求和关注度不同。具体表现在这二者对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关系的定位、整个生产过程的生产框架以及生产过程中配置与分配的关系。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在愿景上的差异最基本的一方面表现在对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关系的定位。前者认为经济系统是一个完整又全面的整体,并将自然界的一系列资源视为是经济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认为生态系统才是更完整的整体,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传统经济系统的愿景里,资源的无限性是前提,即便资源不是无限的,它也可以以另一种资源代替,因此经济的发展是无限,总之传统经济学追求的是不考虑生态问题的无限发展。相反的,在生态经济学的愿景里,将经济视为生态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的增长在生态可承受范围内是无限的,总之生态经济学主张只有资源利用合理经济才能无限发展。这就是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在愿景上的不同之一———对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关系的定位。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在生产框架方面的差异表现在,前者认为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废弃资料都是整个生产结构的组成部分,而在后者的观点中更侧重于考虑生产与供需,孤立于生态之外进行经济发展。详见图一、图二。图一展示的是传统经济系统中孤立于生态之外的循环发展生产结构,图二展示的是生态经济系统中关于资源利用与生产发展同在的生产结构。二者的不同在于,在整个生产框架中是否包含对于能量、自然界中的资源以及废弃物处理的部分。总之,传统经济学中的生产框架是孤立的,只考虑了生产与需要方面的循环关系,而生态经济学的生产框架构成是多元并且可循环利用的。图一:传统经济系统图二: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在愿景上的另一方面不同表现在对于分配与配置的关系上。在生态经济学中,主要考虑配置、分配规模三个方面,即兼顾了资源的有限性又明确了发展的适度,同时要求生产规模的总量是有限的。而传统经济学则与之大相庭径,传统经济学首先考虑配置,之后再考虑分配,最重要的是传统经济学并不限制生产规模,甚至于传统经济学是不考虑生产规模问题的。总之,生态经济学对于配置、分配、规模是兼顾的,而传统经济学明确了配置与分配的先后关系,并且不考虑规模问题。这就是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在愿景上的三分面区别。概括来说表现在整体与部分上的定位不同、生产过程中的循环构架不同和分配与配置的兼顾程度不同。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方面的差异

篇8

关键词:考研;就业;硕士生;本科生

1引言

就目前而言,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道路通常有四条――就业、考研、出国和创业。据统计数据显示,就业和考研是会被绝大部分学生列入考虑范畴的两类出路。尽管就业和考研最终都是为了在事业和职业发展中有所收获,本文的研究主要从社会角度出发,通过社会调查,以客观因素分析为主,站在经济学的立场上考虑本科生到底该选择考研还是就业。

2方法

本文先从个人角度出发结合毕业学校、专业、家庭状况、自身兴趣、理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再在不考虑个人主观意愿的前提下,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比较分析本科毕业生考研和就业的优劣;最终,综合考虑本科生自身及社会状况,为本科生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提供参考。

2.1 个人因素

众所周知,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需要考研的,这需要同时具备以下素质:

(1)学校、专业对就业不利或与自己的理想差距较大。通过查阅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各大名校的本科毕业学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并不是很高,而这个比例在其它非重点类院校基本可达60%-70%,有的甚至占90%之多。毕业院校固然重要,专业和自身理想也不可忽视。倘若想成为学术型人才,一般则需要较高学历;大部分学理工科的,尤其是打算从事科技研发工作的同学,读研无论是为提高自己还是更好地就业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2)有经济后盾。考研准备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复习资料名目繁多,资料购买是一笔不能小视的数目,如果跟着考研班学习,这将更是一个巨额成本,而且即使考上了研究生,其学费、生活费也将是一项高额费用。这就需要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否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将前功尽弃。这一点对于那些经济尚有困难的学子来说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3)身体和精神素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做任何事情的先决条件。考研是一个艰难而长久的过程,需要付出充沛的精力,更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超出常人的毅力意志。

(4)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不仅对人们正在从事的事情、活动、项目或工作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还为将来可能开展的事情、活动、项目或工作做好积极的准备。只有当我们对某个职业和专业领域感兴趣,并具备足够的能力来胜任时,我们才能学会享受学习、享受工作、享受成功。

2.2社会因素

在不考虑个人主观意愿的前提下,以下将站在经济学的视角比较分析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或就业的优劣。

假设:

(1)只考虑考研和就业两个毕业去向。

(2)只考虑本科生,且本科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

(3)不考虑其他补偿性工资差别 ,只考虑受教育成本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4)工作和读研的生活费相等。

(5)不考虑往届硕士毕业生,只考虑应届硕士生。

一年一度的考研已进入冲刺阶段,2011年的考研战斗即将结束。考研或是就业,想必新一届的应届生又将为此纠结。其实,不妨把毕业生要做的决定,看成是一项经济学中常做的投资决策。既然是投资,就要考虑投资的收益与成本,还有投资回收期的长短等诸多因素。经过初步估算,或许能在收益与成本的权衡中找出相对满意解。

3分析

站在经济学的立场上,不考虑个人主观因素,从投资角度分析本科生应该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我们就要对这两者进行风险-收益分析。选择考研的风险主要是沉没成本,收益主要是更大的就业范围及工作三四年后的较高工资收入,权衡风险和收益,文章认为就长远利益而言,考研值得一试。

就个人而言,考研抑或就业,哪个才是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呢?在大学彷徨的十字路口上,是准备考研,还是为就业而积累经验?对于这一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难以做出取舍。

首先,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专业等选择适合的工作类型,参考“3.6不同类型工作的教育投资回报率分析”部分并结合“3.4企业对硕士生与本科生的倾向调查”分析,我们将会得到初步的选择。硕士学位虽能让我们在选择职业的范围上有相对优势,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状况分析自己是否需要这些优势岗位。

其次,综合考虑“3.7政策分析”,分析国家政策对本科生考研的利与弊:研究生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锻炼机会不断增加;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考研准备可能产生的沉没成本不可忽视。文章认为,在能承受这种高竞争、相对高风险的情况下,在不影响本科学习实践的基础上,考研这一高回报的投资值得一博。

再次,分析总结“3.3硕士生的社会供需”状况,随着研究生教育方向的改革及社会发展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就长期而言,硕士生就业相对本科生而言仍有其相对优势。硕士生的普及步伐正在逐步迈进……

4建议

4.1 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本科生始终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明确自己未来的道路,并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自身个性特点和学习的专业特征,早日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好自己的阶段性目标、长远目标和实现途径,按照规划安排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在实践过程中对此进行修订和完善,始终做到有方向、有目标,并在一步步的实际行动中逐步实现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4.2选择了就业的本科生在为就业积累社会经验的同时,应坚持研修本科所学的理论和专业课程知识, 全面完成各教学课程和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夯实基础为今后的继续深造做好充分准备,也为就业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4.3选择了考研的本科生应尽可能地降低沉没成本,减少风险,在准备考研的同时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确保考研结束后能进入社会与其他同学具有同等竞争力,做到考研就业两不误。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对经济学概念进行法学重构的意义

对经济学概念进行法学重构是经济学的法律分析诞生的基础。经济学家推开“科斯之门”走进了法学之后,却随手关上了门。法学家如何走进经济学?法学能否分析经济学?经济学家用科斯定理告诉法学家们,效率是一种公平,法学家们是否能提出逆向“类科斯定理”从而告诉经济学家,公平是一种效率?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皆离不开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法学理解。美国著名法学家理查德・波斯纳大法官以整个法学为研究对象撰写了鸿篇巨制《法律的经济分析》,实现了经济学对法学的深度交流。然则何时可见以整个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的法律分析》呢?

对经济学概念进行法学重构是法学视野拓宽的必经之路。法学界已对部分原本专属于经济学的概念进行了重构,比如公司、股票、银行、垄断、倾销以及补贴等。这种对经济学专属概念的重构无疑为法律的调整范围和法学的研究领域的拓展奠定了基础,使得包括商法、经济法在内的诸多法律部门的理论体系得以完善、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得以发展。但以垄断为例,垄断是现代微观经济学中市场问题中不完全竞争范畴里的一种极端形式,①法学界重构了垄断的概念却至今未能以法学视角审视不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微观经济学。对经济学的概念进行法学重构并非无意义之事。笔者认为,对经济学概念的法学重构是将经济现象纳入到法律调整和法学研究的第一步,法学视野的拓宽非经此路不可。诸如失业、通货膨胀以及通货紧缩等问题至今仍不被法学界认为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对其法学重构也被法学家们认为是旁门左道。令人不禁感叹相较于开放的经济学帝国,德沃金的法律帝国是否真的已经是封闭的“老大帝国”。法学的进一步发展固然离不开对原有理论的持续深入研究,也同样离不开新研究领域的开辟。对经济学中尚未成为法学研究对象的领域进行法学重构具有相当的潜力,而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重构将加快这一进程的速度。

经济学中的供需基本原理

需求与供给的分析方法是经济学家独有的思维模式,也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基石。可以说,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对法学有多大意义,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对经济学就有多么重要。为了能够清楚地阐释供需原理中基本概念,有必要先简单梳理一下供需原理在经济学体系中的逻辑位置。

由于任何资源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穷性都是稀缺的,所以社会和个人无时无刻不面临着选择,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如何进行选择的问题,所以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又因为所谓“选择”所要决定的是三个基本经济问题,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统称为资源配置问题,所以经济学又是研究如何分配稀缺资源的科学。正如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写道的:“经济学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企业、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在资源配置的方式选择问题也即经济制度选择上,主要有政府主导进行资源配置的指令经济或称为计划经济、以市场规律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以及市场自发调节与政府适当干预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三种模式。其中混合经济模式由于兼具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势,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所采用。②

现代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起到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主要是依靠“看不见的手”在进行调节。而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价格。市场的运行离不开价格机制,但价格的决定因素从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决定价值”即“单一要素说”到《人口论》的作者马尔萨斯所秉持的“资本与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即“两要素说”,而后又经历了无数经济学家的执着探索,在“边际革命”后由梅纳德・凯恩斯的老师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将价格的决定因素概括为供给与边际效用即需求。

总而言之,在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中,都不得不在各种竞争性的用途之间分配稀缺资源。市场经济利用供给和需求的力量来实现这个目标。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了许多不同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价格又是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③

法学视角下的需求与供给

需求。法学视角下的需求是行使请求权的意思表示,请求权指权利人得请求他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在权利体系中居于枢纽之地位,④包括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在经济学理论中,所谓需求是在某一时期内在某一种价格时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⑤在这一概念中,“商品”应做广义理解,既包括狭义商品即有体物,又包括服务。虽然每个人需求的种类与数目各不相同,但是从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需求应当具有四个特征即:需求的主体必然是特定的,需求必有确定而具体的内容,需求必向特定主体提出,需求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满足。这与合同法中的要约极为类似。作为合同订立之必需部分的要约是指一方当事人以缔结合同为目的,向对方当事人提出合同条件,希望对方当事人接受的意思表示。要约必需是特定人所为的意思表示,必须向相对人发出,必须具有缔结合同的目的,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⑥在合同法中,虽然在合同订立的过程可能出现要约的撤回与撤销、反要约或者新要约等反复缔约过程,但在合同成立之时的要约内容必然是确定的,而要约之内容即为要约方行使请求权的依据。

总之,因为需求的内容等于合同订立时要约人的要约内容,又因为合同订立时要约人的要约内容也即债务标的乃合同履行时债权人行使请求权的内容,所以需求等于行使请求权。换而言之,需求即一方当事人请求合同相对人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履行一定的作为或者不作为义务的意思表示。

供给。法学视角下的供给是履行特定义务。与需求对应,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某一时期内在某一种价格时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某种商品量。与需求不同,在经济学上需求只是主观愿望,而供给则是供给愿望和供给能力统一的结果,相较于供给愿望而言,供给能力更为重要,供给的范畴小于需求的范畴。而以法学为视角对供求原理的研究有必要将供给限定在供给能力与供给愿望同时具备的前提下。其意义在于需求仅仅是一种主观上的意思表示,而供给是意思表示与履行行为的主客观统一,这将体现在供给在法律概念上与需求的差异。

尽管需求与供给在客观性上有本质不同,但对其研究却不能分离。正如不存在没有义务的权利一样,供给方也不能脱离需求方而存在。如前所述,需求即行使请求权,请求合同相对人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履行一定的作为或者不作为义务,需求方实为请求权人。供给可以被理解为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履行一定的作为或者不作为义务,供给方实为义务人。在微观经济学中,市场经济中活跃着无数笔交易。以最基本的买卖行为为例,消费者去商场购买电脑则消费者是需求方,销售者是供给方。在经过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后买卖合同得以订立时。买卖合同订立时消费者是请求权人,销售者是义务人,消费者得依据买卖合同请求销售者转移电脑所有权而销售者负有交付电脑之义务,买卖合同因消费者支付价款而销售者转移财产权而履行完毕,消费者对电脑的需求因销售者的供给而满足。在上述过程中,电脑的销售者作为供给方实际提供的是义务,即转移电脑的财产权。由上述实例可知,供给即一方当事人按照合同相对人的请求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履行一定的作为或者不作为义务的意思表示与行为。

法学视角下的价格变化

价格。法学视角下的价格是义务人履行特定义务的难度。现代经济学认为价格即物品的货币价值,价格代表了消费者与厂商愿意交换各自商品的条件,⑦换而言之,价格是一种比率,是买卖双方就商品的买卖而确定的交换比率。在前文提及买卖电脑的案例中,假设电脑的标价是5000元。由于电脑买卖合同属于双务合同,消费者与销售者互为权利人和义务人,消费者负有支付对价的义务,销售者负有转移电脑财产权的义务。消费者为了满足购买电脑的需求,也即为了履行支付对价义务,也即为了得到购买电脑所需的5000元而可能通过付出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的方式,且无论具体方式如何,根据劳动价值理论他都必然付出了价值5000元的劳动。这价值5000元的劳动就是消费者作为买卖合同中义务人履行给付价款义务的难度。同理可知,销售者为了满足出卖电脑赚取利润的需求,也即为了履行转移电脑财产权的义务也同样付出了价值5000元的劳动。首先是销售者的进货成本如果是4000元,为了进货则预先付出了价值4000元的劳动,而后为了赚取1000元利润则又付出了进修销售学习班、购买相关书籍以及最重要的时间成本。所以,以价格为媒介,买卖双方为了履行各自特定义务或者说支配了对方一定数量的劳动而付出了相应的成本。付出的成本越高,说明义务越难履行。

均衡价格即合同成立的货币表现形式。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指的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也就是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⑧如前所述,电脑是货架上陈列之商品,在大陆法系中视为要约⑨,而买卖双方对商品的评价可能并不相同所以消费者可能讲价从而产生新要约。但无论合同订立过程如何曲折,假设消费者同意在5000元的价位购买这台电脑,则5000元即是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价格。同时,5000元即是买卖合同成立的货币表现形式。

供需原理。在以法学的视角重新界定需求、供给以及价格这三个经济学基本概念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审视供需原理。供需原理分为三个部分,需求定理、供给定理以及市场均衡。

需求定理。经济学中所谓的需求定理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将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上升。⑩而法学视角下的需求定理可以概括为:如果义务人履行特定义务的难度上升,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意愿将下降;如果义务人履行特定义务的难度下降,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意愿将上升。

由于买卖行为乃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商业活动,以前文买卖电脑为例仍不失代表性。在前文买卖电脑的案例中,如果电脑的价格从5000元提升至10000元,则可以视为销售商作为买卖合同中负有交付财产义务的义务人其履行义务的难度提升。也就是说销售者在卖出更高价的商品之前付出了更多的劳动,正是包括但不限于这更多的劳动使得销售者履行给付义务时变得更加困难。而根据合同正义原则,在双务合同中一方给付与对方给付之间应具有等值性,且这种等值性是主观上的等值,即当事人主观上愿以此给付换取对待给付,即为公平合理,至于客观上是否等值,在所不问。所以当销售方履行义务的难度提升时,消费者作为双务合同的请求权人同时也是货币给付义务人也要付出更高难度的给付,也就是在购买行为发生前付出更多的劳动换取货币价值。又因为消费者作为的请求权与给付义务是等值的,给付义务的难度提升意味着请求权更难行使,从而导致行使请求权的意愿下降。

供给定理。经济学中所谓的供给定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的供应量下降;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该物品供给量也减少。则法学视角下的供给定理可以概括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义务的履行难度上升,该义务的履行可能性降低;一种义务的履行难度下降,该义务的履行可能性上升。这样的结论在现实生活的场域里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市场均衡。经济学中所谓的市场均衡是指供给和需求的力量会相互作用,产生均衡的价格和均衡的数量,即市场均衡。市场均衡发生在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水平上,在这一均衡点上,价格既没有上升,也没有下降的趋势,这一点的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也即市场出清价格。这意味着所有供给和需求的订单都已完成,账面上已经出清,需求者和供给者都得到了满足。法学视角下市场均衡指的是权利群的完全行使与义务群的充分履行。由于市场均衡是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的均衡状态,而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的总和、市场供给是个人供给的总和,在探讨市场均衡之前有必要引入两个概念,权利群和义务群。所谓权利群,指的是不同民事主体在标的相同或相关的合同中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所享有的请求权之总和。所谓义务群,指的是不同民事主体在标的相同或相关的合同中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得履行的义务之总和。权利群和义务群的范围随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而发生变化,但在其构成中的主体皆具有不特定性,合同标的皆相同或相关的。

在引入权利群和义务群概念之后,法学视角下的市场均衡很容易理解。如前所述,由于需求即行使请求权的意思表示,且市场需求乃个人需求之和,所以法学视角下的需求量或称需求总量等于权利群。同理,供给量为或称供给总量等于义务群。市场均衡发生在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水平上,也就是说市场均衡发生在权利群与义务群相等的义务履行难度上。在一次具体的交易中,均衡表现为合同当事人双方对于合同所确定的彼此权利义务规定的接受从而订立合同。在不特定主体对相同或相关合同标的的多次交易中,均衡表现为在义务人相同履行难度的情况下无数合同得以订立。而均衡的实现,即前述合同内容的完全实现,也即权利群的完全行使与义务群的充分履行。

综上,法学视角下的需求是行使请求权,供给是履行特定义务,价格是义务人履行特定义务的难度,市场均衡则是权利群的完全行使与义务群的充分履行。对经济学概念的法学重构无疑将为法律调整范围和法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奠定基础,使得更多的法律部门之理论体系得以完善、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得以发展。

(作者分别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注释】

①②⑦⑧[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第145页,第7页,第23页,第47页,第46~47页。

③⑩[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3页,第73页,第79页。

④梁慧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73页。

⑤梁小民:《经济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3页。

⑥崔建远:《合同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43页。

篇10

1管制、规制与监管

管制、规制与监管都是英文“regulation”的不同翻译,对于日本学者的著述倾向于将它译为规制,如金泽良雄在《经济法概论》一书中第一编第四章所谈及的问题就是“经济法中的规制”,植草益的《微观规制经济学》等。对于英美学者的著述则更倾向于使用管制,如丹尼尔•史普博的著作是《管制与市场》,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等。而在国内的经济学著述中,管制与规制的运用也无统一的规范,如王俊豪所著《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马昕等所著《管制经济学》,谢地所著《政府规制经济学》,王雅莉所著《公共规制经济学》,张维迎的《管制与信誉》等。在经济法学著述中,结合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学者们大多数使用的是市场规制,如漆多俊在《经济法基础理论》第十章所述内容即是“市场规制法原理与制度体系”,监管在经济学领域很少见,但是在法学领域,有的学者将市场监管法和市场规制法并列为微观经济法范畴,是干预市场微观领域的不同手段。如卢炯星认为,市场监管法与市场行为规制法同属于微观经济法范畴,但两者却各有不同。有的学者认为,在与法律密切联系的层面上,管制、规制与监管并无本质区别,既包括与此相关的政策,也包括为实施政策而制定的法律法规。还有学者认为:管制原意是指有系统地进行管理和节制,并含有规则、法律和命令的基本含义,通常理解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和限制,要比监管的范围大的多,监管只是管制的一种,是从维护安全,降低风险角度进行的管制。管制与规制并无不同,只是“regulation”的不同翻译而已,无论管制更多的适用于政策性讨论也好,规制侧重于管制法律表现形式也好,这些区别对于实质性研究并无意义,因此我们的研究重点不应该是刻意追求到底是该用规制还是用管制,而是应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整体来掌握适用的范围以及与其他经济管理方法的区别。

1.1管制(规制)的性质

丹尼尔•耶金在他的一书《制高点——重建现代政府与市场之争中》写到的管制(规制)在战前与战后被接受的程度和内容有非常大的差别,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查看了相关资料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战前的管制(规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制,政府的手伸向市场的各个微观领域,因此它指的是对微观经济领域的直接监督和管理。而凯恩斯主义则将政府从微观拉向宏观,主张管理总体经济而不是具体的市场运作。因此,凯恩斯主义被赋予了另外一种名称“政府干预”,用与区分政府管制(规制)。丹尼尔•史普博认为管制是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者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者特殊行为。金泽良雄认为规制可以理解为是对于一定的行为规定了一定的秩序,而起到限制的作用,经济法规制的对象就是经济生活涉及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循环的全部过程,并包括与此有关的金融、运输等。维斯卡西认为,政府管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自由决策的一种强制性限制,政府的主要资源是强制力,政府管制就是以限制经济主体的决策为目的而运用这种强制力。植草益认为,政府管制是社会公共机构依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我国学者王俊豪则将管制定义为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因此,管制(规制)的性质是对微观经济领域和主体的干预。

1.2监管及市场监管法

监管,有学者将其解释为监督和管理,但其并不是监督和管理的内涵的简单相加,而是有特定的含义。国外有学者认为:监管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经济个体自由决策所实施的强制性限制。国内也有学者认为:监管就是由监管者为实现监管目标而利用各种监管手段对被监管者所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和主动的干预和控制的活动。卢炯星给监管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监管就是市场运作的条件下,以矫正、改善市场机制为目的,政府对市场经济行为的干预和干涉,或者说,监管就是政府根据法律制定与执行规章的行为,因此,市场监管就是监管主体制定各类市场的行为规则,并通过执行这些行为规则来减少市场失灵、构建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市场竞争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监管法作为经济法需要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与市场的矛盾不断加深,而逐渐进入法学家们的研究视野中。目前学界关于此方面系统化、专门化的研究不多。但是,市场监管法在微观经济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调整市场在运行过程中,监管主体对市场主体及其市场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所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市场监管法不仅是市场主体进行市场运营的准则,也是市场监管主体依法监督、持续审慎监管、有效监管的依据,对于保障市场的安全与秩序、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障市场公平有效的竞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11

药品是涉及社会公众身体安全和卫生保健事业的重要商品,药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法学者张富强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认可和规范政府干预或协调经济运行之法,是调整发生在经济运行过程小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规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药品采购管理制度反映了国家和政府对药品市场"市场失灵"现象的干预和协调,属于经济法范畴的微观经济法特别法。

一、药品市场中的市场失灵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既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特殊性。药品通过流通渠道进入消费领域,其间基本的经济规律起着主导作用,这是药品作为商品的一般属性。但从另一方面看,药品又是及其特殊的商品,人们不能完全按照一般商品的经济规律来对待药品,必须对药品的某些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才能确保药品安全。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药品的公共物品性,决定了药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不对称性。长期以来,我国药品市场一直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药品采购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药品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药品经济的健康发展。事实表明,如果放任市场机制自由配量药品生产和消费,会出现药品市场的市场失灵现象。药品经济领域的市场失灵表现为:

(一)供需矛盾突出、产销秩序混乱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以计划供应、国家垄断的特殊管理对药品按需供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药品被开放为普通商品进入完全的市场经济运作。在国家管理机制不完善的前提下,产销严重失控。

(二)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

药品生产供大于求,经营失控,生产经营企业多、小、散、乱,企业在药品营销手法上各显神通,商业贿赂现象严重,假货药品屡禁不止。

(三)药品定价不合理

根据价格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由政府定价的药品极少,大多数药品由企业白行定价,报物价部门备案即可。由于制药企业普遍诚信缺失,药品价格虚高现象突出,药品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引发流通环节的各种弊端,给社会和患者造成沉重的负担。

(四)药品需求机制畸形

尽管医疗卫生属于非赢利性社会公共事业,但是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卫生事业费拨款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造成补偿机制不足的现实。药品虚高定价客观上迎合了医疗机构"以药补医"不合理补偿机制的需要,造成了药品需求机制的严重畸形。

(五)需方用药的道德风险

我国城镇职工长期享受公费劳保医疗,要高价药不要低价药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药品采购管理制度属于经济法范畴

经济法的历史使命,在于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而带来的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消极因素。面对市场的欠灵,国家通过立法授权或认可政府对市场的于预或协调,规制市场活动,克服市场失灵,保障经济健康地发展。政府的规制实际上是对市场失灵的反应,是克服市场配置资源缺陷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市场机制只有在竞争的状态下才能最有效地发挥作用,而竞争也会带来生产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进而产生垄断,不受规制的垄断又会导致社会损失。当然,市场失灵并非一定要通过政府的介入才能解决。但由于政府具有某些独持的优势(如拥有征税权,通过征税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节;拥有禁止权,通过公权力来禁止某些经济行为,对某些违法的经济行为实施惩罚,等等),因而政府规制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克服市场失灵的一种最佳的制度性选择。面对政府的失灵,国家通过立法规范政府的于预或协调行为,使政府能够严格地按照法律的规定,通过克服、信息不完备性、寻租活动和内容的扩张性,建设一个廉洁、有效、公开、透明的现代政府。正是从此意义上,张富强教授认为,经济法本质可以定义为"国家干预或协调经济运行之法"。

经济法的最基本属性在于它体现了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干预或协调。由于政府依法干预或协调的客体是经济运行。所以,这里的"干预",是指政府主要运用法律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过问、介入、调控、干涉、制止等,其目的是为了使经济的运行符合市场客观规律的要求,保障经济的健康、高速、有序发展。所谓协调,是指政府主要运用法律手段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调节,"使"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各类因素"配合得当",符合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达到平衡和最优化。相比之下,"协调"一词,更强调经济运行的内在因素,政府的作用在于遵循经济的客观规律,对各种经济因素起协调作用。而"干预"一向则更明显地体现"权力"属性,强调政府"外力"对经济内在因素的"过问"、"介入"、"调控"。在我国市场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我们强调干预或协调的辩证统一。在一般的情形下,协调为主,干预为辅。但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否认政府对两者的选择或侧重是可以不同的,特别是我国尚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市场内在的调节机制仍未完善,"市场失灵"的状况时有发生。因此,在经济呈现良性运行的状况下,政府没有必要对市场加以过多的干预,让市场内在机制自主调节各项资源的配置,并依靠法律对这种市场机制起"适度"或"适时"的"协调"作用,就足以排除市场出现的某些"零星"或"轻微"的故障。但在"市场的失灵"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发挥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功能,运用强有力的"法律干预"或甚至"政策干预",克服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滞后性和盲目性。可见,将政府运用法律和非法律手段对国民经济的干预或协调理解为经济法的最基本属性,符合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度的客观需要。

由上可见,从经济法视角看,药品采购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和政府为弥补药品市场中的"市场失灵"现象,运用法律和非法律的手段对药品市场进行干预和协调的制度产物。

三、药品采购管理制度属于微观经济法特别法范畴

经济法体系的结构是探究经济法由哪些法律规范组成,这些法律规范又形成怎样的法律部门。归根结底,经济法体系结构是由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围决定的,是对经济法所调整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化。张富强教授认为,正如经济学的体系结构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组成,经济法的体系结构也应由微观经济法和宏观经济法两大部分组成。微观经济法,是指调整政府直接管理市场、维护市场秩序、干预或协调市场生产经济主体的微观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微观经济法又称"市场规制法",与宏观经济法共同构成经济法体系的两大支柱。微观经济法作为规制市场交易主体的个体经济行为之法,可以分为微观经济法一般法(市场规制法一般法)和微观经济法特别法(市场规制法特别法)两个分支体系。其中的微观经济法一般法,是指调整发生在微观经济领域中市场交易主体及其生产经营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微观经济法一般法包括市场主体规制法和市场运行一般规制法两个部分。其中的微观经济法特别法,是对微观经济领域中的具体市场领域的经济活动进行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微观经济法特别法包括消费品市场(如粮食市场、烟草市场、食盐市场、食品市场、药品市场和消费信贷市场)的法律规制、生产资料市场(如能源市场、工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法律规制、服务市场(如法律服务市场、电信服务市场、互联网服务市场、电子商务服务市场、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等)的法律规制和要素市场(如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无形财产权市场、产权市场以及对外贸易市场等)的法律规则四个部分。

综上,从经济法视角看,药品采购管理制度是国家和政府规制药品"市场失灵"的制度产物,属于经济法体系中的微观经济法特别法范畴,即消费品市场规制法中的药品市场规制法体系。

参考文献:

[1]仲志诚.透视药品经营使用中的监管失衡[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06,(6);

篇12

2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2.1凯恩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建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建立的主要标志。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经济陷入困境,新古典经济学家们推崇的自由放任主义难以给出大萧条合理的解释,更无法提出有效的经济措施使经济回暖。这种情况下,凯恩斯适时地提出了应由国家来调控宏观经济的观点。凯恩斯认为,人们的消费总是小于储蓄,因此造成了有效需求的不足,而资本主义市场不能自动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因此,需要国家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积极实行财政赤字政策扩大需求,以政府的投资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这种政府带头刺激消费的行为有利于带动社会闲置资金投资于生产,使市场达到供需均衡的状态,进而刺激经济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解决就业问题,而就业问题来自有效需求的不足,也就是说,就业量的多少取决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等于商品总需求价格时的商品需求量。当需求价格小于供给价格,需求量小于供给量,即供过于求时,资本家就会降价或减少生产,进而造成员工的失业。而在短期内,商品的成本变化幅度小,因而商品的总供给几乎是不变的,这就会造成商品价格的下降。因此,是总需求量,也可以说是有效需求量的大小,决定着就业数量。一旦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出现失业问题。另外,凯恩斯进一步提出三大心理规律,即: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这三大规律决定了有效需求的大小,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倾向规律解释了这样一种状况:当收入增加时,人们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储蓄,从而降低消费的百分比,引起消费需求的不足。投资需求则取决于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由于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即投资越多,收益率越小,当收益率低于利率时,投资者将停止投资转而进行储蓄。另一方面,利率又取决于流动性的大小,人们对流动性的追求,会造成利率的上升,这也阻碍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由此引发的投资需求不足会造成有效需求的不足,产生大量失业,从而爆发经济危机。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国家干预经济,利用宏观调控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正是当时经济危机的产物,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良好的思路。而这次的“凯恩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2.2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的“滞胀”局面,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不足以解决这一问题。其中,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凯恩斯提倡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很可能就是导致这次“滞胀”出现的根源。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由此得以迅速发展。与凯恩斯主义相反的是,非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来稳定经济,而不需要国家的过多干预。货币主义是非凯恩斯主义的中坚力量。他们强调: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由市场本身的调节机制会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而国家的干预打破了这一均衡,必定引发经济的动乱。同时,货币主义强调了货币的重要性:货币供应量决定了物价水平,影响了经济活动的进行。因此,货币当局可以利用货币政策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而保持经济秩序的稳定。货币政策的提出为国家解决“滞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促进了货币主义下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2.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至今,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飞快发展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非同寻常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大量数学方法的使用和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促使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日趋成熟。技术因素作为学术研究的新手段,将进一步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也趋于整合。首先是传统各学派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其界限逐渐模糊,基本形成了以新凯恩斯主义为核心,其他理论百花齐放的局面。其次,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确立和博弈论的应用,为统一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微观经济学一样,宏观经济学在探究其微观基础的同时一直遵循着理性经济人假设,这一理论基础很可能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就此走向融合。另外,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完善,这一理论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各国在对宏观经济学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结论,将进一步丰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然而,尽管新模型能更准确地解释经济现象,但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研究却难以取得新进展。随着市场机制的复杂化,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开始显现出来,例如收入分配问题,资源配置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宏观政策有效性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反映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还不完全,在经济进步的背后还存在思想突破的困难。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3西方宏观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西方宏观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之路是曲折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西方国家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较大差别。经济制度的不同就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西方宏观经济学来进行经济调控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吸收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部分。另外,宏观经济学的运用还有一些前提条件,这就存在着适用性的问题,也决定了我们决不能照搬照抄,一定要结合本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加以有效利用。就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而言,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体系是首要的任务。我国一直致力于宏观调控措施的完善,并进行了多次成功的宏观调控实践。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国内相继发生了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冲击了我国经济的平稳进程。在此严峻背景下,中国对宏观调控政策做出了极大改变,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启动四万亿资金强力拉动内需,这些政策在避免经济衰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发展。

篇13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磁共振成像 3D-SPACE序列 VIBE序列 血管神经压迫

Evaluation of the diagnostic efficiency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MRI 3D-SPACE and VIBE sequence on trigeminal microvascular oppression

Ban Xiuli,Cheng Zhicai

Department of MRI,the Central Hospital of Songyuan City,JiLin 138001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efficienc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MRI 3D-SPACE and VIBE sequence on trigeminal microvascular oppression.Methods:18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were given MR 3D-SPACE and VIBE sequence checking.All patients were confirmed by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f the trigeminal nerve.Th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trigeminal microvascular oppression were analyzed.The ability and advantage of show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igeminal nerve brain pool and surrounding blood-vessel were evaluated.Results:In 18 patients,3 cases(16.6%) were symptoms Ⅰ type lateral neurovascular relations,12 cases(66.6%) were Ⅱ type,3 cases(16.6%) were Ⅲ type.12 cases(66.7%) were asymptomatic side Ⅰ type,6 cases(33.3%) were Ⅱ type,0 case was Ⅲ type.The difference of bilateral compression level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00).In the neurovascular contact and compression of nerve,9 cases were proximal oppression in 15 cases of symptomatic side,6 cases were distal oppression,4 cases were proximal oppression in 6 cases of asymptomatic side,2 cases were distal oppression.The difference of the pressure point locations between symptomatic side and asymptomatic sid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328).The arteria cerebelli superior of symptomatic side was the main contact and pressure vessel(58%).3D-SPACE and VIBE sequence can have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of trigeminal nerve,can show the location,degree of vascular compression trigeminal nerve and the source of offending vessel.Conclusion:3D-SPACE sequence can clearly s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igeminal nerve and surrounding structures.VIBE sequence is Commonly used complementary sequence of trigeminal MR imaging.3D-SPACE combined with VIBE sequence can provide accurate diagnostic information,has a important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Key words Trigeminal neuralgia;MR imaging;3D-SPACE sequence;VIBE sequence;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

本研究采用3D-SPACE及VIBE两种序列对桥小脑角区的三叉神经与微血管显像进行研究,分析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其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关系的能力,并评价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诊断价值和优势,为临床开展微血管减压术提供影像学依据。

资料与方法

2010-2013年收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8例,均为单侧疼痛,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25~69岁,平均42岁。均行MRI检查,有颅脑其他病变的病例不在本研究范围内。所有受检者均同时进行本研究所采用的3D-SPACE与VIBE成像序列检查。

MRI检查方法:程序采用Siemens Magnetom Avanto 1.5T超导型MR机,头颅相控阵线圈,患者仰卧位,常规序列扫描排除颅脑其他病变。3D-SPACE序列扫描参数如下:TR 1200ms、TE 263ms,矩阵320×320,视野(FOV)20cm×20cm,激励次数(NEX)2,翻转角150°,层厚0.5mm,层距0mm。VIBE序列扫描参数如下:TR9ms、TE3.43ms,矩阵256×256,视野(FOV)20cm×20cm,激励次数(NEX)3,翻转角10°,层厚1.0mm,层距0mm。采集所得SPACE、VIBE序列数据在后处理工作站,采用MPR分别做冠状位及垂直于三叉神经走行的斜矢状位重建,重建层厚0.5mm,层间距0.5~1.0mm。对VIBE序列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进行血管重建成像显示责任血管。

图像分析:选取脑池段三叉神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阅片,分别从轴位、冠状位及神经走行方向的斜矢状位判断患侧组及健侧组三叉神经脑池段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统计时将三叉神经池内段的神经血管接触或变形均定为阳性。

评价指标:三叉神经与血管关系的判断指标:①分析三叉神经与血管接触程度:以三叉神经长轴与邻近血管间最短距离作为标准(在横断面测量左右的距离,在重建的斜矢状位测量上下的距离),参照Masur等的研究将神经血管接触类型分为3型。Ⅰ型远离(阴性),原始及重建图像各个方位均显示神经血管无接触。Ⅱ型接触,神经血管间无脑脊液信号,提示为有接触、关系密切,至少有1个方位上显示有血管接触。Ⅲ型受压、变形:血管不但与三叉神经直接接触,并且神经受压偏移或变形。②测量血管接触神经位置距离脑干侧距离:当NVC位置距离脑干表面≤3mm时称为近端压迫(包括微血管直接接触脑干表面的情况),>3mm称为远端压迫。③判断责任血管的来源:结合3D-SPACE及VIBE2种序列的原始图像和重建图像,判断责任血管的来源[1]。

统计学分析:所有统计学均采用Excel软件(2010版)录入数据,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为配对t检验分析,P

结 果

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的程度、位置及责任血管:程度:18例患者中,症状侧血管神经Ⅰ型3例(16.6%),Ⅱ型12例(66.6%),Ⅲ型3例(16.6%),而无症状侧Ⅰ形12例(66.7%),Ⅱ型6例(33.3),Ⅲ型0例,即无神经变形或移位的情况。双侧压迫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00)。位置:在有血管神经接触.压迫情况的神经中,症状侧15例中近端压迫9例,远端压迫6例;无症状侧6例中近端压迫4例,远端压迫2例。P值=0.328,症状侧与非症状侧压迫点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症状侧血管神经压迫点距神经自脑干发出位置的距离0~8.2mm(平均2.8mm)。责任血管:小脑上动脉为主要接触、压迫血管13处(58%);小脑前下动脉4处(18%);基底动脉2处(6%);椎动脉2处(18%)。

3D-SPACE与VIBE序列显示颅神经情况:3D-SPACE图像上,脑脊液呈高信号为“白色”,颅神经为等信号呈“灰色”,血管为低信号呈“黑色”,脑池段颅神经与血管的对比非常显著,对三叉神经的显示细致清晰。在VIBE图像上,脑脊液为低信号呈“黑色”,颅神经为等信号呈“灰色”,血管为高信号呈“白色”,进一步证实了神经血管的关系。通过冠状位及斜矢状位重建,可多角度观察神经血管关系,从脑池至Mechel腔的三叉神经全程都包括在内。见图1~2。

讨 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病理基础: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在寻求有效的方法以解决疼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复杂,自从1967年Jannetta倡导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MVD)以来,血管性压迫导致三叉神经进入脑桥的入口区发生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已得到大量的病理学、神经电生理学和临床证据支持,目前这一学说被大多数学者认可接受。Handy等研究认为,小脑上动脉等微小血管分支可造成三叉神经根进入区(REZ:颅神经在脑干前0.5~1.0cm的区域)压痕,并认为这是三叉神经痛的重要病因。三叉神经REZ是神经中枢和周围髓鞘的交界区,是中枢向外周髓磷脂转换的位置,轴突外侧缺少髓鞘的包裹,属血管压迫“敏感区”,对搏动性和跨过性血管的压迫特别敏感,受到微小血管轻微压迫就会引起三叉神经痛[2]。值得注意的是,有时远端的血管压迫依然会对神经入根区产生影响,比如压迫程度较重时可引起入根段的牵拉,Gardner“短路”学说可解释此现象,即三叉神经受到搏动性血管等结构压迫时,可能发生脱髓鞘改变,的脱髓鞘轴突并置于一起有利于神经冲动的传导,当血管与传递触觉和痛觉的轴突接触后即可发生“短路”,从而导致三叉神经痛。MVD是纤维神经外科手术,技术要求很高,其效果的好坏与能否准确解除三叉神经根入口的压迫有直接关系。

三叉神经分为3段:①三叉神经周围分支段,即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分出的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②半月节和节前三叉神经段,为半月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进入脑桥间的部分,位于Meckel和桥前池内;③脑干部分,包括三叉神经各感觉根和运动根在脑干内走向部分及相应脑干神经核。目前,将三叉神经进入脑桥前及位于脑池内的一段(长约1cm)神经称之为神经根进入区[3]。该区周围血管纵横交错,与神经根关系密切,主要的血管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或桥静脉。周围血管常会接触、黏连甚至压迫三叉神经根,并可能造成其发生病理性改变最终导致三叉神经痛。

3D-SPACE序列、VIBE序列对三叉神经的显示能力及优势所在:3D-SPACE序列是从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上衍生而来,具有较高的信噪比(SNR),组织对比度较高。它在回波链中采用了变翻转角的非选择性回聚脉冲,缩短了回波间距,减少了回波持续时间。且回聚脉冲多为小角度,因而SAR值较低。另外,该序列使用了非常大的Turbo因子,因此不使用反转脉冲及预饱和脉冲也可以很好地呈现血管的流空效应[4]。3D-SPACE序列无间隔容积信号采集过程中得到的信号强度比较均匀,且是各向同性的体素信号,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金属引起的磁敏感伪影。3D-SPACE图像上,脑脊液呈高信号,颅神经为等信号,血管为低信号,因此在桥小脑池高信号脑脊液的衬托下,脑池段神经自然对比好,与微血管信号有差异,对比显著。该序列层厚仅0.5mm,可以进行冠状位及垂直于三叉神经的斜矢状位重建,因此从脑池至Mechel腔的三叉神经全程都包括在内。

VIBE序列是一个新的成像序列,可与并行采集技术相结合进行三维成像,并可进行血管的MIP重建。目前该序列主要用于腹部检查,较少在头颅扫描中应用,笔者尝试应用于颅神经研究。在VIBE图像上,脑脊液为低信号,颅神经为等信号,血管为高信号,作为3D-SPACE序列的补充,进一步提高了血管与神经之间的对比度。本组所有病例均行VIBE序列检查,作为3D-SPACE序列的补充,在VIBE图像上,血管呈现为高信号,易于观察,进一步证实神经血管的关系[5]。在VIBE序列中脑脊液为低信号,且分辨率稍低于3D-SPACE,故神经显示较3D-SPACE序列稍差。将3D-SPACE与VIBE序列结合起来,既可以清晰辨认责任血管,也可以明确神经血管关系。在原始图像及MPR图像上所有病例的三叉神经均清晰显示,通过冠状位及斜矢状位重建,对三叉神经与血管进行立体观察,可多方位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邻近血管的走行关系,对三叉神经痛病因的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临床应用价值:本组研究显示,血管神经压迫点可位于三叉神经脑池段任何位置,症状侧近端压迫60%,远端压迫40%。三叉神经血管压迫可以发生于症状侧及非症状侧,压迫位置无统计学差异,但是症状侧的压迫程度重于非症状侧,本研究中18例患侧三叉神经有3条受压移位(3/18),而健侧三叉神经血管接触均为单纯接触,无压迫移位.变形。说明三叉神经受压移位对于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更高的特异性。

研究显示3D-SPACE序列是检查颅神经较好的MRI序列,是明确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程度理想的磁共振检查序列,而VIBE序列能提供优越的神经-血管对比,是三叉神经MR成像常用的补充序列。Mugler等首次将3D-SPACE序列运用于颅脑成像,发现3D-SPACE序列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Lichy等[6]将该序列用于脊柱及骨骼肌疾病的检查,认为是首选序列。Notohamiprodjo等将3D-SPACE序列应用于踝关节,发现该序列可以清晰显示踝关节的复杂解剖结构。Algin等采用3D-SPACE序列对第三脑室疾病进行评估,认为该序列为梗阻性脑积水的首选检查。3D-SPACE及VIBE序列相结合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明确血管压迫三叉神经的位置、程度及责任血管的来源。在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与评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表现出巨大的潜力,能提供常规检查技术所不能提供的病变信息,为外科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了有价值的帮助,是一项非常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影像学方法。微血管减压术可使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现已广泛用于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研究表明Ⅲ型压迫的患者,术后15年无复发者88.1%,而Ⅱ型58.3%。因此术前对于血管压迫神经特征的影像学描述能够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而准确的影像依据,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术式(如是否行MVD,还是神经根的切断术),同时手术前辨别责任血管和区分出桥小脑池的神经血管走向关系能指导手术的操作,预测外科手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且对治疗的评估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军,赵卫国.颅神经病变的磁共振成像新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9,29(5):391-394.

2 Sindou M,Leston J M,Decullier E,et al.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the importance of a noncompressive technique-Kaplan-Meier analysis in a consecutive series of 330 patients[J].Neurosurgery,2008,63(4):341-350.

3 Watanabe Y,Makidono A.3D MR Cisternography to identify distal dural rings:comparison of 3D-CISS and 3D-SPACE sequences[J].Magn Reson Med Sci,2011,10(1):29-3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