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与原则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78―01
1 循证护理的概念与中医辨证施护的概念的区别
1.1 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并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措施。它包含了3个基本要素:①证据;② 护士的技能③病人的实际情况。 这三个要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1.2 中医治病强调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辨证论治”是中医精神实质,“辨证施护”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辨证和施护在护理疾病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辨证施护它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医护理的精华,是指导中医临床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施护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及其他病情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归纳、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即确定现阶段属于何证的思维过程,施护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措施,以体现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相结合。辨证施护注重三因护理及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医的辨证施护讲究辨证求因即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的方法。
2 循证护理与中医辨证施护的关系
循证护理与中医辨证施护在基本观念和护理特点上都有着相通之处。循证护理以“证据”为原则,以“证据”为护理依据。提出问题,寻求证据、制定并实施措施,其核心思想就是寻求证据、应用证据。循证护理的中心理念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证据,制定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
中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二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医辨证施护则以“辨证”为原则,以患者的“证”为护理依据。辨证的结果即作为中医治疗和护理的理论依据,是临床确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的依据。中医护理注重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及正护与反护但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和症状不同 相同的病机或证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不同的病机或证要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护理方法就是辨证施护。中医的辨证施护注重病情观察和舌苔、脉象,循证护理重视整体观,倡导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健康需求。而中医学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辨证施护不可缺少的内容。
3 循证护理对中医辨证施护的影响
3.1 循证护理使中医辨证施护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循证护理为临床护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循证护理将护理研究与护理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种指导临床实践的方法学,是一种科学评价临床护理文献的方法学,它强调的是有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中医的“辨证施护”、个体化护理原则与循证护理“从证据人手”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决策的原则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中医“症”与“症候”的复杂性,且中医诊断客观指标较少,主观经验居多,因此“辨证施护”对护士的要求较高。将循证实践的方法运用于中医护理,有利于中医护理对自身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重视准确运用科学的证据去管理临床实践活动,通过临床实践辨证护理干预效果,为临床人员实施中医技能操作提供科学的理论证据,从而加快中医护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进程。随着现代护理学的深入研究,近年来询证护理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是护理领域发展的新趋势,中医护理的形成与发展与现代护理的发展走过了相似的历程,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称为护理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1以整体恒动观作为医学思维的指导思想中医诊治疾病是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将整体恒动观作为医学思想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而护理病人同样必须遵循这一观点,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就是要因人、因地、因时的“三因制宜”原则来指导临床护理,并从神形两个方面进行整体护理。从现代护理的观点来看就是根据人体个体的差异,病者所在的地理、气候对机体的影响程度和患者心理状态来实施整体护理。
1.2运用辨证施护的方法进行护理实施中医所谓的辨证,就是从整体恒动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辨证对象病证的发生发展和体征资料,进行整体分析,对此,推理作出判断,从而得出病证的概念,明确病证发生的原因,部位和性质,为确定治疗原则和护理方法提供前提和依据。而施护,就是确定用何方、何法护理病人,如行针、用药,观察病情和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饮食调理等。
1.3重视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中医护理的独特内容,中医治病不仅运用药物,行针等方法扶正祛邪,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而且还更重视应用“辨证施食”这一方法,来治疗和护理病人,并且在饮食护理中,还包括管理病人饮食卫生和食物忌宜,以防某些食物对疾患转归产生不利的影响。
1.4具有一整套传统的护理技术和方法在现代护理中,中医护理不但有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护理技术,值得现代护理运用和借鉴,如中医的“八法”护理和针灸、推拿、按摩、刮痴、拔火罐等护理技术。
2、中医护理在现代护理中的地位
1中医护理的特点
中医护理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的特点在于强调整体观念,运用辨证施护的思想和方法,根据临床所见病症,针对不同症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患者病情、个体状况、心理、社会等信息,应用扶正祛邪、标本缓急、问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并确立患者的症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1.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国医药学理念的精髓,也是中医护理理论的主要特点。中医护理理论始终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而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认为人体与其外界环境之间也必需相适应构成统一的整体,不然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1.1.1人体是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其中内因起主要作用,因此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注意局部病变,同时还要注意相关脏腑的变化。体表的变化可影响有关脏腑的功能,而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在体表反映出来。如心开窍开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与护理口舌糜烂。它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灵枢·终始》)等,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与护理的原则。
1.1.2人和自然界是制约、统一的整体:中医将自然界正常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当气候急剧变化或六气侵犯人体成为致病因素时称为六。六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故要求护理上主动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做好防范工作,并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
1.2辨证施护: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特点和精华,所谓辨证,就是充分运用中医学中的望、闻、问、切四诊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和察觉服务对象的有关资料的过程,通过分析、综合、识别和辨清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及其生理、心理的需要和反应,从而达到发现和了解某种性质的“证”的目的,以便作出健康诊断。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2中医护理的特点在临床中的应用
2.1整体观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护理在对患者的护养上强调整体辨证施护的观念,并且十分重视良好的生活环境,稳定并舒畅情志,合理的饮食和必要的功能锻炼,因而掌握护理整体观念是使患者得到全面、系统、适当护理的保证。中医护理学选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收集患者全身的情况,通过综合分析、判断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脏腑经络的变化,对患者健康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后制定护理措施。中医有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整体辨证施护特色。例如同样是发热的患者,外感发热邪气只在卫分,治疗上采取解表,护理上需避风保暖,服药后加盖衣被,取微汗降温;而中暑导致的发热邪气已入气营,高热、口渴等症状突出,此时护理上应采取及时降温,如头部置冰袋或冰帽,或进行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并注意通风,让患者适当进食一些西瓜汁之类的食物以清凉解暑。由此可见整体辨证施护是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措施,更是中医护理的一大特色。
1 中医护理观符合现代护理理念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学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进入“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发展阶段,并进一步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中医护理以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与现代护理学“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不谋而合。
中医十分重视养生护理,强调对健康人的养生防病护理,中医护理具有养生保健上的优势――养护统一。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养生护理理论和独特的方法,很值得借鉴。在康复护理中,中医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热熨、熏洗和气功等都有很好的疗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逐渐增加,许多老年疾病更适合用中医方法治疗。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患,用中医一个处方往往有多种药效,可克服用西药增加用药数的弊端,老年人的慢性病多需要长期服药,中药相对不良反应小,可安心服用。老年人机体防御机能低下,易感染、易患癌,中药中具免疫激活作用的物质较多,老年人的个体差异非常大,而中医非常注重个体,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病态用药及护理。
2 中医在护理理论及方法上有独特的优势
其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施护。现代的整体护理模式与中医护理有着十分相似的内涵,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器质性和功能性的疾病。所以在治疗护理时,必须考虑影响平衡的相关因素,如体质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和环境因素等,中医护理的这种模式符合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
中医有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护理方法。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疗法,运用内治和外治进行整体综合调节和治疗。中医的辨证施护,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体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常采取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护理方法。注重饮食护理、精神护理。护理中根据人体气血盛衰变化,阳药用于阴时、阴药用于阳时。升药用于降时而降药用于升时;根据八纲辨证确定服药的温度,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服药原则,以提高药力。非药物疗法有针灸、推拿按摩、气功、太极拳、拔罐、刮痧、热熨、熏洗等方法,这些技术操作具有使用器具简单,操作方便,适应范围广,见效快的特点。既适合在条件较好的大医院实施,也适合在家庭护理及社区护理中操作。
3 在中医护理临床护理实际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特别是现在临床上很多疾病是中西医配合治疗的,作为护理工作者没有一定的中医护理知识是很难做好护理工作的。内科疾病中不管是象感冒这样的常见病还是象肿瘤等疑难疾病中医治疗占有相当比例,同时有很多独到的护理方法,比如对风寒感冒的病人护理时可让病人睡在比较温暖、风寒侵袭不到的屋子里,同时让病人盖得暖和些,多吃点热粥、热开水之类,以帮助发汗祛邪。这样配合治疗,往往能事半功倍。对于肿瘤病人,采用扶正祛邪的护理方法,在病人接受放疗、化疗后指导病人合理进食益补类药品和食品,如果不知道药物食物的四气五味、寒凉温热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在小儿疾病护理中提倡“吃热吃软、吃少”。反对“吃冷、吃硬、吃多”。所渭“忍三分饥,吃七分饱”,是一句民间流传很广的小儿防病要诀。注重脾胃护理,认为发病与疾病的康复过程与小儿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是中医护理的宝贵经验。在妇科护理中更是注重妇女的经、带、胎、产特点有一套完整的护理方法,这些方法很值得借鉴。
1中、西医护的特点
1.1西医护理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二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三是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护理学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护理操作技术更为科学、规范、实用,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和科学知识的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科学。系统化整体护理成为现代护理模式,整体护理是把服务对象视为一个整体,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去考虑人类存在的和潜在的健康,并通过护理程序来解决这些问题,直接服务于整体的人。但西医护理,大多采用对症护理,即见效快,疗程短,但难免有副作用或不可避免的损伤;西医护理在康复、强身、健体等方面也应充实和发展。
1.2中医护理中医护理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丰富的护理理论和方法。
1.2.1中医护理的原则(1)扶正邪:护理的目标是增强人体的防御能力,去除致病因素。(2)标本缓急:急则护标,缓则护本。(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视临症表现施护症候相同,护理方法一样,症候不同,护理方法不同。(4)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预防为主,强调观察病情,防止发生并发症。这些理论与方法正是整体护理要纳入的重要。
1.2.2中医护理的特点(1)整体观:中医理论以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对待人体和疾病。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经络将人体各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体现脏腑之间,脏腑与各组织之间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反应。尤其是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论,表明人与所处的外部环境,又是一个整体。外界的各种变化,必然会人体生理与病理反应。因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自身的情绪变化都与健康有关。所以,中医护理以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病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与现代护理学“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不谋而合。(2)辨证施护:根据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脏腑辨证的理论与方法,确定实施护理原则与方法。总之,中医护理在饮食、运动、睡眠、心理护理等健康养生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
但长期以来,大量的中医护理经验和方法,一直散在于各种中医古籍之中,虽然也出版了许多中医护理书籍,但是缺乏深层次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护理操作程序,影响了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如一些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进一步规范化,在继承传统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同时吸收现代护理操作中先进的、科学的、实用的内容来充实自身,不断完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1.3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护理学,其特点是:它从人体与自然界的整体观、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医学模式相结合,开展以人为中心的中西医结合系统化整体护理[1];在护理理论上,中西医汇通,有机结合,构建新的护理理论,丰富护理学的内涵;在护理实践上,西医的先进护理技术与中医的辨证施护相结合,实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面护理;临床护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为服务对象解决恢复健康、维持健康、促进健康的实际需要。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是将现代的护理观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两者的不同点,进而相互,吸取两者之长,确定两者结合点,从而融会贯通,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护理,它不同于中医护理现代化,更不同于传统中医护理。它是医学新理论的真正结合,在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
2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的可行性
2.1中医护理观符合现代护理模式,奠定了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结合的基础整体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的发展模式,体现了生理-生物-社会-心理的整体护理观念,并进一步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中医护理以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病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与现代护理学“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相吻合[2]。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是将中医辨证施护与西医整体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西医整体护理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西医辨病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进行辨证施护及护理效果评价。
2.2疾病谱的改变,健康需求的提高,促进了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在养生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经验随着社会的进步,疾病谱也相应地改变,癌症、艾滋病以及免疫遗传和代谢疾病,尽管西医诊断明确但防治无力,另一面由于化学药物的广泛应用而带来的现代医学灾难等因素,使得人们对中医、中药、气功、针灸等中医养生学更为关注,对人的起居、饮食、服药、精神活动、康复锻炼等诸多方面有针对性的护理,如饮食调护。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无论在理论和技术手段上尽管都有其优势,但护理对象是人,单纯中医护理和单纯西医护理不能满足人们对护理的要求。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将中医护理的内涵和西医护理的理念、方法相融会贯通,以助于恢复健康、促进健康、维护健康。
2.3培养新型、实用型的复合型护理人才,是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发展的动力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是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应用更为广泛,而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尤为重要。中西结合护理教育以研究中西结合点为主线,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以培养出更多的中西医结合型护理人才为重点,促进中西医结合护理不断发展,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3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的策略
3.1提高认识,充分重视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是摆脱旧护理模式及思维、发展护的必然趋势,我们有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世界上唯我国有两种护理体系。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医学―中医学、中医护理学,又有比较发达的医学―西医学、西医护理学。尤其是新的护理医学模式为古老的中医学又一次新发展带来机遇。所以在挖掘、整理、发扬中医护理资源优势的同时,汲取现代护理医学的先进理念与技术,采两家之长,结合创新,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整体护理新,而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则是最佳途径。
3.2转变教育观念,培养中西医复合型护理人才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培养什么样护理人才的关键。因此,作为一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者,首先应该转变和确立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观念,这是搞好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充分认识和肯定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的性、先进性、实用性,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运用于临床的方法和重要意义作为教学重点讲解,给学员树立起牢固观念,为进一步学好本项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护理人才的不同位需求,拓展服务空间,增加知识点。
3.3编写中西医结合护理教材,形成新的护理理论将中医护理理论、技术建立在现代科学,现代的认识基础上,使中西医护理理论融会贯通。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教材,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在校学生及在职护理人员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提高中西医结合护理人员的素质。
3.4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将中医护理理论、技术与现代护理相结合,做到“去粗取精,去异求同,循序渐进”。如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同西医观察病情的方法对比学习,吸取其共同之处,很容易记忆。
3.5结合临床护理,加速中西结合护理教育发展
3.5.1基本技术的中西医护理结合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不断吸收西医护理的长处,并加以不断改进,相互融会。如:无菌技术方面,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耐药菌株增多,中医科50%以上的患者需静脉给药,及其他各种换药或灌注均需严格执行无菌持技术操作原则,从而弥补了中医方面较简单的消毒方法,有效地防止了感染、交叉感染等不良后果,确保治疗更加安全可靠。
3.5.2基本护理的中西护理结合应用世人历来认为凡病“三分治七分养”。养即是调理、侍疾、护理。在中医古籍中载有饮食、起居、情志、劳逸、夜寐、药物等方面的调护理论与方法,例如:在饮食调护中有“食药同源”、“四气五味”等重要学说;讲明合理的饮食不仅能促进疾病早日康复,而且能调治疾病。弥补了西医饮食护理方面的不足之处。
3.6护理是推动中西医结合护理发展的动力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有相应的科学研究,也应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护理人员应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方法、管理及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逐步完善自身的科研体系,推动中西医结合护理向纵深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广泛综合,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学交汇程度的加深,两种护理的“神似”将会更清晰,将为护理事业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