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统计学的认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1(c)-0119-03
Survey about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GE Liming1 HAO Yufang2 YU Qiding3 CAI Lingling4 LI Yuanwen4
1.Beij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Beijing 100000, China; 2.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3.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00, China; 4.Dongfang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Methods With using self-designed scale,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234 secondary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level of overall professional identity was more optimistic. 234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overall average score was (72.31±9.80) points,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professional self-cognition was (39.51±5.92) points,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professional self experience was (23.81±3.49) points,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professional self control was (8.97±2.49) points. Whether family members work in the healthcare industry clearly affected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status (t = 2.32, P < 0.05), the data of the professional self experience dimension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3.15, P < 0.05). The purpose of choosing professional could affect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Professional identity score of the students who chosen professional because of interest higher than the students who chosen professional because of following the arrangement of the parents, dispensing and listening to others recommend. Conclusion The family environment and the purpose of choosing professional have some effects on nurs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
[Key words]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fluence factor
职业认同是心理学研究领域和职业发展研究领域内重要的概念,职业认同是由自我同一性而来的一个概念[1],但真正引入护理职业中却是20世纪末,我国的学者郑晓蓉将护士职业认同定义为“护士本人对职业的积极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己积极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2]。护理学生既有护理专业的学生的身份,又具备未来护理工作者的身份,所以护理学生的职业认同的概念应与护士职业认同概念非常接近,但还稍有不同。护理学生职业认同应该是护理学生对护理职业的认知结果,这种结果是以对护理职业的看法和情感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其表现为对职业本质、职业社会价值、职业中自我的认知和评价,以及其形成的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这种评价及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是积极还是消极反映其认同程度的高低。中职护理学生职业认同的高低影响其今后进入医院作为护士这一职业角色后的各种职业行为,关系到我国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护理事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了解中职护理学生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北京某学院中职部3个不同年级的护理专业学生共239人,其中,男42人,女193人;一年级34人,二年级学生82人,三年级123人。问卷回收率为100%,剔除5份无效问卷,有效率为98%。
1.2 调查方法
参考郝玉芳[3-4]的护生职业认同量表,自行设计问卷,问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素分析,KMO统计量=0.805,通过因素分析最终将问卷划分3个维度,每个维度中各条目的负荷量均大于0.45,累计贡献率为61.090%,问卷总信度Cronbach α为0.874,说明问卷有较好信度[5]。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年级、家庭是否有人从事医疗相关行业、选择本专业原因、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入学前户口所在地等项目,其中,仅有“选择本专业原因”是多项选择;第二部分是调查问卷,包括3个维度,分别命名为职业自我认同、职业自我体验、职业自我控制,共19个题目,3道反向题目,采用李克特5分计分法,分数越高说明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越高。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IBM 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职护理学生职业认同各维度比较
234名学生职业认同总体平均分为(72.31±9.80)分,职业自我认知(共10题)平均得分为(39.51±5.92)分,职业自我控制(共3题)平均得分为(8.97±2.49)分,职业自我体验(共6题)平均得分为(23.81±3.49)分;按总分将学生的职业认同划分为4组,分别为总得分19~38分为职业认同极低分组,总得分39~57分为职业认同低分组,总分58~76分为职业认同中上水平组,总得分77~95分为职业认同高分组。其中,极低分组1人,占总体的4%;低分组15人,占6.4%;中上水平组135人,占57.7%;高分组83人,占35.5%。
2.2 性别对护理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不同性别学生职业认同总体水平及各维度认同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性别对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分,x±s)
2.3 是否学生干部对护理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学生干部与普通同学的职业认同总体水平及各维度认同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是否学生干部对职业认同的影响(分,x±s)
2.4 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从事医疗相关行业对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家庭有从事医疗相关行业的学生职业认同总体得分高于家庭没有从事医疗相关行业的学生(P < 0.05)。进行各维度分析时发现,家庭有从事医疗相关行业的学生只在职业自我体验方面与家庭没有从事医疗相关行业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家庭是否有从事医疗相关行业对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分,x±s)
2.5 填报志愿初衷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职业认同水平与当初选择专业的初衷相关,只有1人得分在职业认同极低分组,其选择本专业的原因是完全由于听别人推荐;低分组共15人,其排名前两位的原因是“听从父母安排”及“听他人推荐”,其中,有73.3%同学选择本专业的原因是一致的,即“听从父母安排”,仅13.3%选择“自己喜爱”;在中上水平组中,选择本专业的原因中“听从父母安排”占第1位,该项被选择频率在本组占56.3%;在高分组中排到第1位的选择本专业原因是“自己的喜爱”,且本选项在本组选出的频率高达50.6%。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学生整体的职业认同处于中上水平,平均得分(72.31±9.80)分,说明整体的认同水平是乐观的。笔者重点讨论性别、是否学生干部、家庭背景及填报志愿初衷对北京地区中职护理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及其相应的教育启示。
3.1 性别
在早年的文献中,可以见到男生的职业认同要低于女生[2],但是随着男护专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男护进入医院,被社会、被人们所接纳。人们从一开始的“好奇”、“新鲜”、“不理解”已经转为“较为正常”、“男护吃香”、“某些岗位还是男护更合适”,而这样的思想也同样植入了学习护理专业的男生头脑中。而很多男生在学习护理时,通过亲人之间的询问、师兄的指导、老师的解答等途径,了解了往年的毕业走向。在北京来说,男性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更容易进入三甲医院,更容易进入医院中相对重要的科室,如手术室、导管室等。所以,北京地区男性护理学生与女性护理学生在职业认同上并没有存在明显差异性。
3.2 学生干部
在本次调查中并没发现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职业认同有差异性,这与以往报道不同[2]。分析原因可能为先前的报道研究对象往往是大专以上学生,其学生干部在校期间所担负的责任更多,并且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社会实践及有更多机会进行相关专业的实践。而本研究的调查者是中专学生,作为中职的学生干部其主要负责的事项非常有限,并且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与其专业有关的内容。学生干部更多是协助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而在接触护理职业认知方面机会和信息量与其他同学几乎是相同的,所以护理专业学生干部的职业认同与本专业普通学生的职业认同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3.3 家庭环境
人的成长及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及主观判断会受外界因素而发生改变。中职学生年龄大部分为15~18岁,价值观处于形成阶段,此时外界的影响对其价值观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父母的影响占重要位置。相关研究报道中发现,父母的职业类型与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职业的继承关系,学生在职业类型中倾向于选择与父母相同的职业[6],并且社会各阶层自身拥有的资源不平等影响其子女接受教育资源及职业选择[7-8]。家庭中有从医人员的学生更容易了解真实的有关于医院护理工作的信息,例如护理工作薪酬。而比起其他的同学,家庭中有从医人员的学生,能更清楚的认识及体会到,家里有人在医院上班后所能享有的丰富医疗资源。且家庭中有从医人员的学生会从家庭从医人员那里得到其他同学得不到的相关专业知识的辅助学习,增强自己的相关专业技能,获得更多专业间接或直接经验。因此,家庭中有从事医疗相关行业的学生会在职业自我体验上明显高于他人。
3.4 填报志愿的初衷
本调查显示,职业认同水平越高,其报考专业时的原因越倾向于“由于个人喜爱”。从心理学的角度,这种喜爱是兴趣的一种表现,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会使人为之不动努力和奋斗,中职护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兴趣会激励其学习护理知识,为以后护理工作打下基础,做好准备。同时这种兴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护理创造性,钻研性,更多地去了解这一专业,并努力的取得相应的成功。
3.5 其他
除此以外,对于护理学生的职业认同还受到社会政策、社会舆论、护理教育模式的影响。可以打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政府大力发展护理事业,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护理从业人员的各方面待遇,减少与其他行业的差距,社会各界尤其是新闻舆论界也应给予青年学生更多的正向引导,鼓励学生走进临床参加各种护理竞赛及相应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临床学习的机会。护理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职业认同的培养,开展护理职业生涯教育等课程。提高护理学生职业认同有助于我国护士队伍的建设,有助于临床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高艳,乔志宏,宋慧婷,等.职业认同研究现状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7-53.
[2] 郑晓蓉.108名高等学历护士心态调查[J].现代临床医学,2006,32(6):447-449.
[3] 郝玉芳.提升护生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效能的自我教育模式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
[4] 郝玉芳,刘玲,刘晓虹.在读护生的职业认同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5):1154-1157.
[5]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与实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6] 刘春香.家庭背景对高校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调查——以武汉高校为例[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7(4):13-15.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270-02
《医学统计学》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医学科研和实际工作中。学好《医学统计学》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解决与统计学有关问题的技能等帮助极大。但该课程中公式多、理解难,统计方法介绍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因此学生常感觉“学,而不会”。实践性教学是《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巩固理论教学知识,同时能提高统计方法应用技能的有效教学安排。因此,积极探索《医学统计学》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课题组在预防医学本科生中开展了《医学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的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实践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教学基本要求,统计软件(如SPSS)的操作要领,以及实践学习报告撰写要求,等给学生作简洁明了的讲授,时间为40分钟;然后,教师布置案例讨论题,案例涉及内容基本覆盖讲授理论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讨论中要求学生利用教师制作的网络课程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互联网获取优秀的《医学统计学》网络课程授课视频和课件,对课堂上讲述的内容进行再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例分析的理解程度,针对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薄弱环节,自主探索、寻求、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包括利用统计软件对案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做出推断结论。学生完成案例讨论练习后,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作点评并给出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或问题的参考答案(60~80分钟)。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3~5题统计学方法运用的案例应用分析题。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相关教学网站反复学习作业涉及的教学内容和课件,同时还可能通过微博、微信、QQ等互联网交流平台,随时随地与其他同学、老师、统计学爱好者等交流自己观点和见解,以便有效高质量地完成实践学习报告的撰写和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认知评价情况,为更好地提高《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信息。
一、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本研究于2015年以右江民族医学院2012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班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46人,其中男生17人,占36.96%,女生29人,占63.04%。
2.调查方法。先行访谈并参考相关文献设计调查问卷,在《卫生统计学》基础统计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学生匿名独立完成,并当场收回。调查内容主要除学生性别、年级、专业等一般情况外,主要是对《卫生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认知和评价等。
3.统计方法。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逻辑性检查、纠错和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认知情况。46名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学生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非常认可的,其中认为该教学模式学习交流的互动性和广泛性好占97.8%,其次是认为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占91.3%。但认为该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认为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占95.6%,见表1。
2.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评价情况。46名调查对象中,认为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对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巩固统计方法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三个方面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较高,分别为86.9%、82.6%和85.6%;对提高统计学课程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认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统计软件的操作和运用能力四个方面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也分别达76.1%、69.6%、76.1%和71.8。但认为对提高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仅为56.5%,见表2。
三、讨论
网络辅助教学借助互联网有关功能和交流平台所建设的教学、交流讨论等各种应用子系统和工具,实现对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多媒体讲授或加课堂讨论)和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教师指出实践要求、学生课堂完成作业或讨论、或再加撰写实践报告)等教学方法、方式和环节进行支持或辅助,其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教学形式上的跨时空性打破了上课时间、地点的限制,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也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更新,为《医学统计学》提供了多渠道、多视野、多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境[1-3]。研究表明,网络辅助教学使教材展示丰富生动,对教学过程进行连续的跟踪与管理,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有力工具[4]。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践教学中采取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较高,对其优点有较好的认识,如认为该教学模式学习交流的互动性和广泛性好占97.8%;同时也能较好认识到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如认为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占95.6%。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对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比较甚至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最高(86.9%)。这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5]。同时,也认为该模式对巩固统计方法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等方面都是比较甚至非常有帮助的。但有56.5%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对提高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帮助甚至无帮助,这可能与学生参与科研和社会实际工作较少,于是将统计学知识运用少,未能充分体会到作为一门工具的重要程度有关,也可能与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不高或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或资源质量不高有关。
四、建议和结语
大数据时代已来临,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和变革意义以及目前统计学专业教学的现状[6],医学统计学的教学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在发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势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的优点来组织教学工作,以满足有不同需求和兴趣的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但针对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等问题,我们必须优化网络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专业学术信息新颖的高质量医学统计学知识,才能实现高质量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闻歆,单子鹏.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下“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66-69.
[2]史云燕.微博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软件,2012,33(5):116-118.
[3]平智广,刘莉,王爱英,等.微博在卫生统计学辅助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4,31(4):729-730.
对《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的学习,可使学生体验到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初中的物质变化、质量守恒上升到对数量的认识。但微观粒子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十分抽象。对高一新生而言,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特别发达,再加上本节内容概念多、关系式多,这些都构成了学生的学习障碍。为了促进学生对“
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奥苏贝尔认为,动机的作用与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学习的类型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的认知学习是受内部和外部动机影响的,而动机本身既受认知学习结果的影响,又受身心发展和社会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如何认识、控制和调节这些因素,使学生始终充满学习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挖掘知识本身的认知功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更应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节和感性认识为基础,不断创设认知冲突,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如为了说明摩尔这个概念的使用规范,我用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做类比,指明我们不能说“氢气的摩尔数是5”就像我们不能说“这张桌子的米数是5”一样。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摩尔的规定性,我通过播放一段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起学生在方法论上的思考。为了说明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只能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来描述宏观的物质,我举了以下例子:如果把
6.02×1023个直径为2.5cm的硬币排成一行,可以来回于地球与太阳之间240.8亿次;如果把6.02×1023粒米给全球60亿人吃,每人每天吃一斤,要吃14万年。
二、设计先行组织者,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在环节一的新课导入阶段,我设置了四个问题情境,以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用学生知道的“千克作单位,对应的物理量是质量”“米作单位,对应的物理量是长度”作为先行组织者,为学生同化“摩尔作单位,物质的量是物理量”提供认知固定点。用测化学课本一张纸的厚度来说明微小物质的计量方法,用1滴水所含的分子数之多来说明引入一个新的计量单位的必要性,用箱、打、双来类比摩尔就是一个单位。
在《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教学中,可直接告诉学生用摩尔做单位计量微观粒子时应注意的事项。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一盒铅笔有12支,一盒别针有100枚,1摩尔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为多少呢?为避免学生机械学习,我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比较性组织者,介绍保存在法国计量局的千克原器,是质量的一个单位1kg,它是人们为了使用、计算的方便而人为主观规定的,这样学生可以顺利完成“摩尔的规定”的同化过程。
三、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建构知识
本节内容学习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系式多,学生普遍感到公式难记。为了减少学生的机械记忆,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使学生直接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增强记忆的牢固性,便于学生提取信息,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了一组简单的计算题:1molH含有NA个H,则2molH含有2×NA个H,amolH含有a×NA个H,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自己找出物质的量、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换算关系。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记忆会非常牢固。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在计算,因此,我设计了两组例题,提醒学生注意解题规范和微观粒子组成的层次性。
在摩尔质量的教学环节,为了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即收集数据――发现规律――提出假设――理论证明,我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通过提供数据让学生分别计算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再分别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对比,发现规律,然后让学生证明1mol原子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相对原子质量。
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则采用演绎的方法,由学生根据摩尔质量的定义自行推导得出。然后通过一组练习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巩固知识。
人类认知发展的规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果没有感性认识做基础,理性认识就会有偏差或模糊不清。为了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物质宏观质量和微观粒子数的桥梁,我提供了一道计算题,通过质量与粒子数的换算,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物质的量的桥梁意义。
四、精选练习,加强对概念的辨析
认知同化理论认为,原有概念与新学习的概念的区别程度,是影响意义学习和记忆保持的重要变量。教学要防止新旧概念的混淆,使新概念能够作为独立的实体保持下来。在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教学环节,为了加强对概念的辨析,提高概念掌握的牢固程度,我设置了如下一组判断题:(1)摩尔是七个物理量之一。(2)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3)氢气的量为1摩尔。(4)氢气的摩尔数是5。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我设计了如下表格,引导学生分别从单位和数值两个角度对相对原子(分子)质量、1mol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三个概念进行了辨析。
总之,本节课我以认知同化理论为指导,试图通过提供一些内容作为组织者,为学生建构新知识提供固定点,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注意归纳法和演绎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以期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两个层面上达成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军.“摩尔“教学中的演绎与类比[J].中学化学,1996,(8):10.
[2]齐红涛,赵河林.“物质的量”认知结构形成的实验研究[J].化学教育,2003,(5):7-11.
关键词 知识结构;经验;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深化,最近发展区理论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熟悉,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意识到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实现有效教学。那么如何将最近发展区理论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关注儿童认知基础
案例1:“认识分数”教学难点——“单位‘1’的理解”
投影仪上放有一堆棋子,共4颗,平均分成四份,邀请1个学生拿走1份,提出问题:该学生拿走了几颗?1份是这堆棋子的几分之几?剩下的是这堆棋子的几分之几?你是怎么想的?
对儿童认知基础的关注,是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标志.如果对儿童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视而不见,把儿童当成一张白纸,依然按部就班地照教材讲授,那么学生就会对听讲失去兴趣,课堂教学效率必然降低.片断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分别拿走单位“1”的和,尽管棋子的数量不断变化,但每次拿走的与剩下的棋子占单位“1”的比率没有变,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分数中的变与不变。
二、掌握儿童认知基础
案例2:“小数乘整数”教学片断
出示买东西(蛋糕)的情境图(图略)。
师:0.9×4到底等于多少(没学过)?你能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先想一想、算一算吗?
计算“0.9×4”,学生没有知识储备,教师创设了一个买东西的情境,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元、角、分的互化,小数加法等,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巧妙转化,解决了一道小数乘法计算题。其间教师还适当渗透了数学中的化归思想,这种“化归”思想在学生今后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会经常用到。教师在设计情境时,能够抓住学生的知识基础,使学生在情境与学习内容的结合中产生联想和共鸣,自然而然地领悟学习内容。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新概念的建立,一个新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儿童原有的认知基础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发展儿童认知基础
案例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片断
提出问题:三根小棒分别长8厘米、4厘米、3厘米,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这个问题的提出,下面出现了“能围成三角形”和“不能围成三角形”两种不同声音。出现了争议,就有了辨析和探究的需要。给学生发三根相应长度的小棒,让学生摆一摆,自己实践。“实践出真知”,这三根小棒真的围不成三角形.两边之和4+8=12厘米不是大于第三边3厘米吗?怎么围不成三角形呢?
(结论与实践发生了冲突,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学生处于静思默想中,接着有同桌小声地交流,终于有学生发现并举手。)
生1:4+8=12是大于3厘米的第三条边,但4+3=7厘米却小于8厘米的第三条边,这两根小棒加起来不足8厘米,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生2:我知道了,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生3:1号边加2号边大于3号边;2号边加3号边大于1号边;3号边加1号边大于2号边。
生4:任意两条边的和要大于第三条边。
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的理解是表面的、肤浅的。于是教师创设情境:用4厘米、8厘米、3厘米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据此,把儿童原生态的认知展现出来。课堂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怎么办?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通过实践检验猜想是否正确。当学生的理解与实践产生冲突时,这就需要思考问题原因所在,4厘米加3厘米这两条边没有大于第三条边,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动手实践,领悟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思维也从肤浅走向深刻。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同一个问题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创造性。
四、提升儿童认知基础
案例4:“角的分类”教学片断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问题1:0度的角与360度的角,我们在观察中如何去确定?
问题2:书上讲,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组成的角叫周角.那么,如果旋转两周,是不是叫两周角?
问题3:老师,有没有0度的角?
问题4:周角箭头是按逆时针方向标注的.能不能按顺时针方向标注呢?
问题5:老师,书上讲小于90度的角称为锐角,那么0度的角是锐角吗?我觉得,这个定义不确切,应改为:大于0度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再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应该是有效课堂的标志之一。教师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时间虽短,但可以给学生一个提升自我的机会。上述案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这些问题唤醒了学生新的思考。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识不必再讲,学生不清楚的、未知的,在教学中应作为关键点来突破,从而使教学实现了从课本、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中心的转化。所以,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意识到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实现有效教学。
A Probe into the Essence of Touris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uman Science and Systematology
MA Yaofeng, BAI Kai
(School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China)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touris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positions in tourism research. Based on a literature review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of tourism,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essence of tourism with hominological view of human essence and the principle of selforganizing and selfoptimizing principles of systematology. It proposed that tourism is an experience of selfperfection and a selfdevelopment activity with the aim of seeking estheticism and the joviality of both body and spirit.
Key words: tourism;essence;hominology;systematology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各种旅游现象的产生源于旅游者的活动。旅游的本质作为旅游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其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在综合分析中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人学和系统论的不同角度分析了旅游者的活动,进而提出了对旅游本质的认识。
一、 相关研究评述
纵观现代旅游发展的百年历程,关于旅游本质的说法众说纷纭,这说明了旅游学科处在成长期的不成熟;但争鸣也代表着前进,争鸣能促进旅游研究的不断发展。
旅游的概念和旅游本质既有区别又有关联,科学的旅游概念不仅应表述旅游现象学的特征,还应进一步阐述旅游的本质属性。因此,有关旅游本质的观点从旅游概念的变化中可以略窥一二。总体上讲,旅游的概念可以划分为技术性定义(实践性定义)和概念性定义(理论性定义)[1]。旅游概念的技术性定义在二十世纪处于主导地位,此间,旅游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其认知程度的现象学视角阻碍了相关人员对旅游本质涵义的揭示。艾斯特(AIEST,1942)的定义是“旅游”技术性定义的代表。此定义认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综合,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世界旅游组织1980年马尼拉会议对旅游的定义也是典型的技术性定义,定义指出,人们出于非移民及和平的目的或出于导致现实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等目的而作的旅行[1]。此类概念集中出现在二十世纪后期,正是世界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阶段,出于功能性的动机,人们更多的是关注于旅游现象的测度问题。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基于人学和系统论的旅游本质的探讨随着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开始更多地关注对旅游本质的思考,旅游概念的定义呈现出以理论性表述为主,技术性表述为辅的特点。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旅游的定义为此类定义的代表。谢彦君认为,旅游是个人前往异地以寻求审美和愉悦为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强调了旅游的本质是“审美和愉悦”[2,3]。该观点得到国内学者广泛的认可。曹诗图等(2006)在对“审美和愉悦”观点加以肯定的基础上从哲学层面进一步将旅游的本质表述为“异地消遣与审美的愉悦体验”[4]。和上述观点有所区别的是龙江智(2005)基于体验视角将旅游看作是个人以旅游场为剧场、旨在满足各种心里欲求所进行的短暂休闲体验活动。和“旅游”技术性定义相比,上述观点从旅游活动的目的性角度更进一步揭示了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
近两百年来真实性命题一直是哲学和心理学界争论的焦点[5]。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真实性命题被应用于旅游研究当中[6,7]。国外旅游研究学术期刊上近年发表的部分关于旅游真实性的论文从不同角度对旅游活动中的真实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5,6,8-12]。旅游研究中真实性的探讨主要集中在遗产旅游、常住居民和旅游者三个层面,主要讨论事物的真实、满足自我的人类特性或作为真实的本性[11]。国内部分学者已就遗产旅游和常住居民的真实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评述[13,16]。在旅游活动真实存在的问题上,王宁(Ning Wang,1999)提出旅游的真实性存在于两个方面:旅游对象的真实性和存在主义的真实性;他进一步解释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且后者更能说明旅游者经验并不是完全依赖于目标的真实性[12]。以存在主义真实性的观点来研究旅游者,无疑触及了旅游者首先作为人因其活动而引发旅游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本。彭斯(Pons,2003)提出人的活动以特有的方式创造了机会去发现和体验人的涵义[17]。在此基础上,斯坦纳和瑞森格(Steiner和Reisinger,2005)以海德格尔①(Heidegger,1889-1976)存在主义观点分析了旅游真实性的问题,并提出了旅游真实性研究应更多建立在疑问世界和人为什么会存在,或为什么旅游者和土著居民一起跳舞的时候会有特殊的旅游感受等本源性的命题之上[11]。这也说明了旅游本质的研究不应停留在旅游者本身真实存在的层面上,应更多地以整个人类存在的视角来揭示旅游的本质问题。
二、 人学视角下的人的本质属性
从古至今,人一直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哲学家们特别关注而又最为意见纷争的问题。对人的本质不同的表述呈现不同的历史痕迹。古希腊人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社会的存在;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神创论和原罪论对人的表述是对人的否定;文艺复兴时期立足于之分来说明人性,强调人应当有意志自由和个性发展自由等;近代资产阶级唯物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力量来自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于是就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本性;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经历了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过程[18]。
基于人类对自身认识的积累,在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我国部分学者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人学”这个新兴学科[19]。人学(hominology)和人类学(anthropology)在研究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②。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人种的形成和人体结构的正常变异的科学;人学则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20]。人学,作为特定的哲学形态,并非关于人的知识,而是对人的理念的自我追问[21]。
人学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被看作是在人性的范畴之内,人性的范畴中包含了3个层级:人的属性(property)、人的特性(character)和人的本质(essence),人性被看作是客观存在的最复杂的物质运动系统[22]。人的本质是人的属性、特性得以形成、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所有属性、特征的根据,因此它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因此,人的本质在人性的范畴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根本是社会性的实践,它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最终根源。这不仅是肯定了上文所述“人类存在”的理论观点,同时在更深层次上以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视角肯定了人不论是社会细胞的人,还是社会有机体的人,都以一定积极的方式主动、不间断地和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种能动并受客观世界影响的过程形成了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特殊规律,生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各种特有的属性和本质的根本属性。
三、 人的本质基础上系统论视角下的人的旅游
人类是在自然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作为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物质运动系统,从总体发展趋势上同样具有系统演化的特征。
“系统”一词由来已久,在古希腊是指复杂事物的总体。到近代,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常用系统一词来表示复杂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23]。他1925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l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
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24,25]。笔者倾向于哲学层面对系统的定义: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26]。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4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以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为最终目的。
从系统的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系统是多种多样的。从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从基本粒子到宇宙,从细胞到人类社会,从动植物到社会组织,无一不是系统的存在方式。一个系统又可包括若干子系统,但它本身又是另一个更高层次系统的子系统。人的个体也是一个系统,其中包括生理系统、思维系统等,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系统在动态运动和变化过程中具有自组织原理。该原理是指开放系统在系统内部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下,内部部分要素出现偏离系统稳定状态(系统“破缺”),该变化使系统可能得以放大或缩小(涨落),进而在系统中产生更大范围的成长和变化,这种变化是系统自发组织起来的,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27]。
系统自组织过程是系统发展演化的过程,其发展演化的目的是系统的优化[28]。系统优化并非是某种质点的优化,其核心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优化。当然在系统优化的过程中会出现有序和无序、竞争和协同、增长和衰退,但其整体的方向是向上的和积极的。系统的发展离不开“破缺”,对称和“破缺”是对立统一的[29]。系统对称和“破缺”出现频率越高表明系统发展越快,说明系统进化的程度越高,这是系统进化的一条基本法则,也是系统优化的一条基本法则。
旅游是人类进化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在旅游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人对物质和精神的摄取既有生理的需要也有心理的需要。这些需要会导致旅游者具有不同的行为模式。
对于隐含在旅游者各种行为模式背后的旅游本质的揭示,首先应该以人学中对人的本质来进行分析,这些形态各异的行为模式都是人社会实践性的表现,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和能动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旅游者活动构成了旅游者个体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之间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旅游者个体系统,因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呈现出和外部环境系统不同方式的信息和能量(旅游者行为模式)的交换,其表现模式因个体系统的差异而表现不同。相关研究表明,旅行是人们的一种对缺失和欲望的反应,这种缺失和欲望是人们在家庭环境中所不能获取的[30]。旅游行为的产生正是旅游者个体系统的“破缺”而导致的,旅游者个体这个开放的个体系统正是以旅游这种特殊的活动形式和外部环境系统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传递,来修复心理平衡状态的“破缺”,以达到心理平衡和对称。从表象看,这仅仅是系统运动的一种状态,但以系统自组优化的原理来分析,旅游者活动所呈现的行为模式正是个体系统为达到最优化目的而进行的。这种最优化的目的正是人在生活上追求完美、追求更高的境界的体现,因此优化具有绝对性,体现了人的根本追求和根本目的。总体而言,无论是将人看作是微观的个体系统还是宏观的大系统的组成份子,人体(不是单指生理)系统的自组优化以追求完美和更高境界是系统整体发展的最终目标。
四、 旅游本质的再认识
旅游是一种综合、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旅游者出游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受求新、求异、求奇、求特心理的驱动,人们进行观光游览时主要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习知识;受心理压力的影响,人们进行休闲度假时主要是为了缓解情绪、减少压力、愉悦心情;受生理疲倦的影响,人们外出旅游时主要是为了休息、放松;受学习、发展愿望的影响,人们外出进行文化体验旅游时主要是为了陶冶情操、发展自己。人们烦恼时旅游为了改变精神情绪;人们高兴时旅游成了高兴状态的外延和伸展;人们情绪正常时旅游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等。
旅游现象――这种综合、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对旅游的本质得出不同的认识。从产业经营角度认识旅游是一种经济消费行为;从文化角度认识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从社会学角度认识旅游是一种社会活动;从管理角度认识旅游是一种需要进行管理的群体或个体活动;从心理学角度认识旅游是一种心理感受和体验行为;从地理学角度认识旅游是一种时空经历活动;从环境角度认识旅游是一种环境生态活动;从历史角度认识旅游是一种历史探幽活动;从自然角度认识旅游是一种自然享受活动和经历;从人文角度认识旅游是一种人文活动;从教育角度认识旅游是一种学习教育活动;从旅游者角度认识旅游是一种经历性的精神愉悦活动等。
上述观点都有其正确的成分,但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其主体是旅游者,旅游活动是围绕旅游者展开的,以旅游者为核心,旅游者活动应成为贯穿于旅游的主线。对旅游本质的认识应该是基于旅游者角度的考量,从其它角度的认识都有以偏概全之嫌。
关于旅游本质的思考,不仅要从旅游者角度来认识,其更深层次地思考应从人的本质属性和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大背景下来进行。旅游活动是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其表象特征呈现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如追求享受、审美、愉悦、占有、刺激等等。人通过旅游这种活动方式不断地和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种活动同样是一种精神和物质系统的活动,人所具有的“实践-理性-分析-修正”的能力,其最终的趋向是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31]。
基于上述人学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和系统论中系统演化发展的原理,笔者认为,旅游作为一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形式,其本质是人的一种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自觉活动或经历,其目的是追求身心愉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阐述的旅游本质中追求身心愉悦的目的,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放松和愉快,其中也包括了旅游者经历了某些心灵震骇或压抑状态后,精神和理念获得升华的身心愉悦,如特意去参观纪念馆,参观的过程虽然是压抑和痛苦的,但参观后所得到的却是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等精神理念的升华,是自身精神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虽然旅游的目的多种多样,旅游的形式五花八门,旅游感受的结果各不相同,但从更高的层面来认识,旅游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人在追求身心愉悦目的下对个体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或者说是人类追求身心愉悦、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一种手段。
注释:
①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就读于教会学校。大学中先学神学两年,后转入哲学,并于1913年在德国弗莱堡大学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1927)、《形而上学导论》(1952)、《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年)、《现象学基本问题》(1923年讲稿)、《演讲与论文集》(1954年)、《走向语言之途》(1959年)、《技术与转向》(1962年)等。
② 关于人学和人类学英语翻译中反映的学术研究范围和侧重点的比较,参见陈志尚主编、北京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人学原理》第6-8页。
参考文献:
[1]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修订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30-31.
[2]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55-60.
[3] 谢彦君,彭丹.旅游、旅游体验和符号――对相关研究的一个评述[J].旅游科学,2005(4):1-6.
[4] 曹诗图,郑宇飞,黄蓉. 旅游概念的哲学辨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4:71-74.
[5] John P. Taylor Authenticity and sincerity in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ume 28, Issue 1, January 2001:7-26.
[6] George Hughes. Authenticity in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ume 22, Issue 4, 1995:781-803.
[7] Frank A. Salamone.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The San Angel In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ume 24, Issue 2, 1997:305-321.
[8] Yaniv Belhassen,Kellee Caton. Authenticity Matter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ume 33, Issue 3, July 2006:853-856.
[9] Yvette Reisinger,Carol J. Steiner. Reconceptualizing object authentic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ume 33, Issue 1, January 2006:65-86.
[10] John Tribe. The indiscipline of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ume 24, Issue 3, 1997:638-657
[11] Carol J. Steiner,Yvette Reisinger. Understanding existential authenticity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ume 33, Issue 2, April 2006:299-318.
[12] Ning Wang.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ume 26, Issue 2, 1 April 1999:349-370.
[13] 张晓萍.西方旅游人类学中的“舞台真实”理论[J]. 思想战线,2003(4):66-69.
[14] 于岚.谈谈旅游真实性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33-37.
[15] 李旭东,张金岭.西方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理论[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1-6.
[16] 白杨.旅游真实与游客[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277-280.
[17] Pons, P. BeingonHoliday. Tourist Dwelling, Bodies and Place[J]. Tourist Studies,2003(3):47-66.
[18] 汪华岳,亓子杰.新编哲学纲要[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39-244.
[19] 王锐生.人学冲击波――近年来人学理论进路回溯[J]. 学习与探索,2005(1):57-61.
[20] 陈志尚.人学原理[M]. 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5:5-6.
[21] 王国有.生存论及其审美观照:21世纪人学理论方向所在[J]. 社会科学战线,2003(3):23-26.
[22] 陈志尚.人学原理[M]. 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5:89-90.
[23] 林福永.一般系统结构理论[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9.
[24] 周建中.系统概念的起源、发展和涵义[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2):86-89.
[25] (俄)Е.Б.阿果什科娃,Б.В.阿赫里比宁斯基.系统概念的演化[J]. 哲学译丛,2000(1):60-65.
[26] 曾广容,易可君,等.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哲学[M]. 中南工业出版社,1987:8.
[27] 吴广谋.系统原理与方法[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01.
[28]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