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公共管理的原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在“公益性”内涵的研究方面,Brown认为政府提供的就是公益,市场提供的就不是公益,“公共提供”等于公益,“私人提供”等于私益。根据周绿林等(2011)对国内卫生事业公益性的研究述评,主要可以归纳为表现形式、淡化原因和实现路径等三个领域,他们认为“公益”与“福利”只是服务提供水平和公平程度存在的差异,二者本质应该是相同的,都在公平的前提下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益性作为整个社会迈向福利理想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其最终目标是达到社会福利可实现的最高层次。陈文玲、易利华(2011)认为群众希望从公立医院得到尽可能好的服务,尽可能少的费用,所以“费用合理、服务适宜”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最佳体现。其还阐述了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要求公立医院在确定和组织提供医疗服务时,必须坚决强调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邱鸿钟(2011)认为公立医院改革实现公益性的原则与坚持非盈利原则是内在一致的,必须把握好赢利的关键口。医院可以提供纯公益性卫生服务产品、准公益性卫生产品和半公益性卫生产品,还可以提供私人产品和混合产品。在公益性弱化的成因方面,孔祥金(2010)认为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化推进历程中政府投入的不足、医疗机构的逐利性现象严重、公益性经营理念淡薄、组织发展的定位缺乏科学性等。袁红梅、何克春(2013)研究指出公立医院经费投入补偿机制不合理和财政投入占医院收入比例过低给医院经营带来了严重压力,进而导致公益性难以体现。李玲、江宇((2009)指出在政府投入不足和监管考核不力的双重作用下,公立医院形成了自我盈利、自我发展的道路,药品更大的盈利空间、大处方和过度检查现象凸显公立医院内部也长期形成了违背公益性的运行机制。古长青((2009)等学者都提到了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是影响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的重要原因。
综上,国内外学者对医疗机构公益性的研究现状,对公益性科学内涵的界定比较模糊。笔者认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体现在人们消费医疗服务时支付的成本应该是低于市场价格,也就是西方经济学所言的消费者对消费者剩余的感知,这种感知也体现在公益性产出与需求的匹配度上。从研究视角方面,大多文献是对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而严重忽视了其他一些关键因素引发的公益性弱化。再者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公共财政投入不是一蹦而就的事情,需要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为支撑,鉴于我国经济实力的现实背景,对公共医疗领域的投资比例从8%提升到50%以上需要相当漫长的过程。因此现阶段探讨财政投入不足以外的成因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的成因分析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的研究概述
新公共管理理论(New Public Management,NPM)是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西方国家的一种公共管理理论和新的管理模式。Michael Barzelay认为摒弃传统官僚制的时代已具备条件,公共管理由重视“效率”转而重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由自上而下的控制转向争取成员的认同和争取对组织使命和工作绩效的认同;Alex Faickney Osborn和TedGaeble:在《改革与政府》中将“新公共管理”看作是单一的模式概念,是重塑政府的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旨在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重视政府的管理绩效和公共产品的产出。新公共管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的角色定位是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掌舵者”,而非“划桨者”。政府应该从管理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也正向弗里德曼和哈耶克的“小政府理论”所描述的政府应该缩小管辖的空间范围,其管理内容应该是提供那些市场做不了也做不好的服务,即提供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注重政府组织的运营效率,简政放权。
第二,注重用现代企业化管理方式取代传统的行政官僚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各个公共服务部门应采用私人部门先进的管理方式、技术和方法,注重提供服务的质量管理和绩效管理。
第三,注重对投入产出效率的追求。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追求效率方面注重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管理活动的投入和产出、确定明确的组织和个人目标,并根据绩效目标的完成状况进行客观测度和评价;
第四,注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主张在行政管理领域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更多的私人部门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竞争,不仅可以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关键是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实现成本的节约,竞争性的生存环境能够迫使垄断部门对顾客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第五,注重顾客满意度提升的全新价值理念。新公共管理理论关注政府项目实施的有效性,行政权力、行政行为和行政文化等从属于服务与顾客满意度的目标导向,视政府为高度责任感的企业家,公民是其尊贵的顾客,由顾客驱动型的政府能够提供多样化、高质量且符和顾客需求的公共服务{司。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下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的成因分析
1.政府“管办不分”的治理机制背离了公益性。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政府的角色应该是“掌舵者”而不是“划桨者”,应该从繁杂的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中解脱出来。“管办分开”的出发点是把履行医疗行业监管职能和公立医院的出资人职能机构分开,即把监管和公立医院运营的利益链切断。但是目前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治理产权关系不清晰,缺乏对公立医院管理者的有效的激励约束,监管效率低下导致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弱化。国务院医改办调研组(2013)发现:目前存在对公立医院的定位、如何体现公益性以及政府应该负担的责任等认识不清的现状。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提供存在监管的越位和缺位,随着医改的推进逐步重视对医疗服务的投入,但是对公共服务公益1匀产出的测度和评价不够。例如现阶段县级以下的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实施的零加价率的基本药物制度,其旨在解决目前药费支出过高以及过度用药的严重问题,本是一项较好的促进公益性产出的制度设计,但执行上却大打折扣。据朱恒鹏(2010)的研究指出:基层医疗机构通常采取和药店合营、非基本药物替代基本药物等人为因素减少零差价药品的供应量,诱导患者到合营药店买药,维持医疗机构的收益;大型公立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也存在不达标。管办不分的体制弊端严重制约了政府的监管效率,进而影响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产出。
2.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市场缺乏市场竞争机制。新公共管理理论注重提供公共服务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的合理竞争促进公益性的产出。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具有行政垄断性,公立医院凭借资源技术、政策和规模优势垄断着医疗服务市场。公益性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和医疗机构的所有权性质没有必然联系,公立医院和私营医院都可以生产“公益性产品”。截至2009年底,我国公立医院15 724家,约占医院总数的77.5/0;就诊人数高达18.36亿,占医院总就诊人数95.5%;住院人数8 125万余,约占总住院人次95.7%。当前公益性医疗服务市场缺乏必要的竞争性,导致医疗卫生领域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同时医疗机构组织的运转效率也比较低。较低效率的医疗服务市场必然导致较高的运营成本,公立医院出于自身发展利益的考虑必然减少公益性产出。
3.公立医院低效率的行政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重视用企业化和私人部门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来替代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管理公共部,重视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率测度和评估。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机制存在严重的管办不分和政事不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不分的体制性弊端。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和运营采取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不重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范式,忽视管理机制创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缺乏灵活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率的激励约束机制可通过人力资本的产出效率来提升组织的运转效率和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实现交易成本的节约,促进其公益性的产出。另外是忽视公益性投入产出的效率,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没有明确的公益性绩效考核指标,对绩效目标的测度和评价严重滞后,公立医院的药品价格、大型设备的检查费用一般都高于连锁药店和民营医院。政府注重公益性投入但却不关注医院的公益性产出。公立医院较高的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较低的的组织运营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影响着公益性的产出。
4.公益性产出的顾客导向性不强。公益性弱化也表现在公共服务供需不匹配。公民是享受公共服务的“顾客”,公共部门工作的开展应该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注重对公共服务的评价,以顾客参与为主体,保证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符合顾客的偏好,才能产出高效的公共服务。目前我国公立医院较高的诊疗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虚高的药品价格和较低的医疗服务质量,导致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公立医院发展的趋利性越来越强。钟南山(2014)指出,向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是公立医院的核心任务。然而,近来出现的恶性医患事件,主要集中在大型公立医院的门、急诊中,这与公立医院背离公益性有直接关系。关于顾客(患者满意度的研究,刘雯薇等(2013)对北京市公立医院随即抽取400名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发现:患者对就诊成本(时间成本和费用成勾满意度较低,说明公立医院提供公共服务不是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没有彰显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产出的社会责任阴。
三、基于新公共管理的公立医院公益性提升路径建议
根据上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以及公立医院公益性产出弱化的成因分析,构建公立医院公益性提升的框架模型。
(一)掌舵型的高效政府治理
德鲁克在其著作《不连续的时代》阐述到:“任何想要把治理和实干大规模联系起来的做法只会严重消弱决策能力。任何想要决策机构去亲自实干的做法也意味着干蠢事”。因此政府在公立医院的改革中必须对自身职能有准确的定位。第一,应该明确公立医院治理关系,管办必须分开,明确政府和医院之间的授权关系,厘清政府与公立医院的利益关系,逐步完善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政府与医院的互动治理模式。作为企业家角色的政府,应该尽快实施官僚式政府向顾客驱动型政府转型,把公共卫生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地方转移到效率较高的地方,促进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多样化、高质量、高公益性且符合群众需求的公共服务。第二,打造高效率监管的政府。政府既应该注重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也应该注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产出测度和评价。因此政府在新一轮的医改中应注重监管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建立健全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产出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体现在费用控制、服务质量、覆盖人群等公益性指栩,科学客观地评价公益性产出,注重公益性的投入和产出效率,医院的财政投入应与公益性产出量挂钩。第三,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安排来约束和规范政府行为,使政府行为的目的不偏离公共利益代表的轨道。
(二)在公益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
部分公共服务走向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政府应该合理利用民间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引入私人部门和公共部的有效竞争机制。因此政府首先应该重视从财政投入、税收和融资、医疗政策扶植民营医院和社会医院的发展,形成与公立医院公益性产出的有效竞争格局,让私人部门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政府公共部门职能的管理模式,科学客观评价各种所有制性质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产出效果。其次逐步推进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实现公立医院向社会医院转型,同时也适当减少了公立医院的数量。
一、公安院校“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现状
1. 学生接受教学目标有偏差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很多高校都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它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和通用性的课程。它的教学目标简单说来有两个:一是介绍管理学中的主要理论;二是让学生学会用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后者更为重要。但学生感觉管理学中的许多基本内容和知识点对实际工作没有作用,就对管理学的学习产生懈怠。在公安院校,很多学生一直认为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对这一学科不够重视。
2.授课方式较单一
“管理学原理”侧重于对相关概念、基本原理的介绍。大部分学校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授课方式。这是因为很多高校开设的“管理学原理”课程的课时安排较少,但教学内容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很少安排互动。教师在课堂上有时也使用讨论法,但讨论的主题和进程都是由教师控制的。长期以来,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缺乏创造力和改革精神。另外学生参与讨论和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学生不在意学习过程,把通过考试当成学习的目的,只关注考试结果。
3.案例教学没能达起到理想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授课媒介的教学法,它起源于美国,案例教学法本质上是提出教育的一种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方法或确定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目前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案例的来源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因为研究和编写一个好的案例,需要很长时间,在实施案例教学时,需要教学对象拥有一定实践经验或阅历;另一方面在“管理学原理”教学过程中,适合课程内容的本土案例相对较少。很多情况下是直接借用国外现成的案例资料。目前,很多高校在“管理学原理”中还不能成熟地使用案例教学法的,而国外案例很多都是哈佛式细节描述详细、冗长、相对陈旧的案例,而且学生对于涉及的企业不够熟悉,接受起来不容易。国内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新颖案例,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案例教学设施也不完善,很少大学设置案例教学管理实验室,学生难以亲身体验基于现实而构建的管理情境。
4.考核方式较为死板
考核方式的科学与否会直接影响“管理学原理”教学效果和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据了解,我国大部分高校对“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相对单一,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主要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衡量。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很多学生习惯运用机械式记忆来复习课程中的要点,进行“考前突击”。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这种考查方式无从体现。而注重过程考核的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较小,一般只占30%,这样学生参与平时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就不高,甚至表现为排斥。所以,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与探索能力的培养基本起不到作用,达不到课程的培养目标。
二、公安院校“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改革思路
在公安院校,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专业很多,但不同的专业确定的学时不一样,课程性质也不一样。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学时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授课对象确定教学方式。管理学教学要跟上时代形势,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紧密结合,对大多数学生以后从事的公安工作也能起到指导作用。笔者认为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打造师生互动式课堂
通过设置情景讨论、分析案例、实训项目、提供对策等多种方式实现全员参与,师生互动。在讲授过程中不仅讲解教学目标明确提出的知识点,而且向学生提供一些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简短案例,使学生高效地进行学习。课外给学生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目,在课堂上抽一部分时间进行读书心得分享,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管理学的学习兴趣,也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增加实验和实践课程
创建管理模拟实验室,管理实验是管理学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没有管理经验的大学生来说,通过管理实验,利用仿真式的现场,让他们初步尝试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实验重视参与,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管理学的积极性,又加强了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
3.完善案例教学
教师能够选择亲身经历过的真实案例固然最好,但是如果是借用案例,必须是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学生而言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尽量使用德鲁克所倡导的短小精悍型的案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大局出发,针对管理事物的繁琐,运用管理知识和管理思维,寻求解决纷繁多样的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在公安院校,学生普遍倾向案例偏向公安管理方面,在实际教学中,要对公共管理方面的案例多加注重。
4.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形成教学风格
管理学理论日新月异,过去的科学管理理论现在可能不再适用,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批判吸收、融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来讲授教材知识。 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应该根据自己对管理学的学习理解,结合自己的特长和专业,得到一些对管理学的领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决不能简单地为完成教学内容而上课,教学内容完全照搬教材。教师更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哲理的启迪、潜能的挖掘、生活的美化;重视学生提出的有效问题。改变自我、丰富自我,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在教学艺术上趋于成熟的标志,对于教学工作效果的提升是有很大作用的。
5. 改革考试方式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学校和教师要建立多环节、全方位、多元化、全程化的考评体系,也就是要调整传统的考试结构。考试成绩兼顾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理论知识考核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测试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这些可以达到客观地评价效果。考评项目包括课堂发言、团队合作、出勤率、上课态度、课下阅读、作业完成情况,在期末考试成绩比例中,试卷成绩占50%,课堂发言占20%,作业占20%,出勤占10%。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考能力。
自产生于英国后,新公共管理理论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其主要观点就是在公共部门管理中引入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使得公共部门长期固有模式能够在运用工商部门有效竞争机制和灵活管理模式中得到突破,进而全面整治公共部门的官僚作风。在公共部门引入公共管理时,因为公共部门的制度化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企业的市场人力资源管理,一些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端虽然在新公共管理的发展中没有被完全革除,但是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也被不断地推出,有效的加快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步伐。其中私人管理理论、委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是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引入时充分结合公共部门现有的管理理论基础和制度,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科学性。
二、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是建立在公共权力基础之上,为了实现特定社会生产管理要求通过管理社会公共事物,发挥公共管理职能部门的形式。公共事物管理部门、事业单位、政府管理部门是当前我国社会公共部门的主要形式,其中为了满足社会愿望和意志,利用多种形式组织统一管理公共事物,进而实现社会公民权力和保障民众利益是公共部门的功能。传统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形式僵化、受限诸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通过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新公共管理对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成效意义重大,进而推动公共部门充分发挥应有的职能。
三、新视角下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时,主要通过借鉴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进入新公共管理。运用科学的新公共部门管理体制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成效,让公共管理部门在人力资源的扩大化管理中获得新的生命力,通过科学考核制度的构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最终提升公共管理部门人员的管理水平。
1.完善管理体制。
通常来说新理念是变革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主要途径,通过在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拓展公共部门的责任、强化公共部门的工作要求,建立和创新公共部门的新管理理念。公共部门工作不仅要服从于上级要求,还应当有效的服务于社会,具体工作中工作人员还应当对自身能力和社会实际进行充分考量,进而提升工作效率和成效。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他们的保障补助、职称、待遇、工资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只有在工作人员自身获得保障的情况下才能够迅速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2.实现人力资源扩大化。
评定、考核是传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现的主要方式,这种情况下新人力资源的引入受到了限制,在参考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公共部门应利用竞争、培训、市场等方式扩大化人力资源。在扩充人力资源时,应当运用多样化的人力资源选聘方式选择优秀人才。在人力资源的保障环节中,应当采用专业素养和专业培训的方式推动员工队伍的稳定发展。在人力资源日常工作中应当充分运用健全的考核竞争机制,增大提升人力资源工作效率,让人力资源管理在高校工作中获得提升。应当在具体的公共部门管理、培训活动中贯彻社会发展要求和政府主要职能,在综合考虑公共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源的扩展进而推动人力资源有效管理的实现。
3.完善考核制度。
再走一段路,我们都看见了一个湖。清澈的湖水犹如一片碧玉制成的镜子,柳树姑娘虽在湖边的三四米外,但也摆起辫子赞美湖儿。湖里小鱼连忙道谢。碧绿的湖,真美!
走啊走,一股爽郎的笑声传来,哈!原来已经到了孩子们最喜爱的游乐场啦!孩子们有的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有的急不可待,还有的在用甜甜的声音撒娇,哀求家长让他们玩多一会儿,可能是实在舍不得吧!也可能贪玩。但更多的是喜悦、爽郎的笑声。啊!公园的声音真美。
东莞公园的美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尽,它传递着每一种美,传递着美丽的风景。
在公共管理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笔者在本文中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提升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特性
1、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分类。
就公共管理部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来看,其主要有两个部分:广义和狭义。在本文中笔者以狭义角度系统的阐述了公共管理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从狭义上看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共管理部门中的作用,指的是行政部门、政府部门或者国有企业等单位,在法律相关范围内规划、获取等进行一系列活性的人力资源工作。
2、公共管理部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普通企业中该工作的不同。
在公共管理部门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需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其管理水平要高于普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公共管理部门中重要的一项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因此,这就要求在公共管理部门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仅仅要满足普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更要求政治素养过硬,思想基础扎实,唯有如此,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服务于社会公众。
3、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共管理部门中的特点。
通过分析公共管理部门的性质以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能够凸显出公共管理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独特性以及在整个社会系统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其表现有以下几点:其一,人事机关具有较多的结构层次,复杂性较高;其二,我们必须依托国家在管理部门人事管理法规,进行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其三,在公共管理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自身管理性质和特性中显现的更加显著。
二、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1、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让组织获得更好的工作,因此制定的目标就必须和组织保持一致。我们可以人为的划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其主要有三:直接、具体和最终。在公共管理部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要和政府等公共部门保持一致,依托相关法律和法规向社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所以,在公共管理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主要是:接受并培养优秀人才,在公共管理部门内部完善人员之间的合作,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满足社会发展的智力需求为基础,实现个人的发展。
2、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
我们从上述人力资源在公共管理部门中工作的目标就可以看出并确定其在公共管理部门中的基本职责。对公共管理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加以革新并完善,便于有效的开发、科学的管理、充分的利用人力资源,良好并有效组织文化的建立是实现个人发展的前提条件;公共管理部门依托人力资源管理,在社会上寻找和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责相适应的优秀人才;在管理的过程中并需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在组织内必须形成的管理哲学是“管理就是教育”;保障组织文化凝聚力的发挥;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留住和本单位发展、工作、服务相匹配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用才、育才工作,这样才能保障本单位更好的服务于公众。
三、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如今,公共管理部门也在不断革新思想,这让其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愈发重要,其表现在以下几点:
1、依托各种人力资源规划,公共管理部门能够寻找到适合在本部门工作的专业性人才,让其获得应有的发展,展现自身的价值,提升公共管理部门的服务水平。
2、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让公共管理部门避免因开展工作盲目招揽人才而产生的人浮于事现象,也可有计划的组织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3、公共管理部门在进行长期规划时,可以对社会各类人才的实际情况加以了解,管理社会上的人才,并对可能出现的突况进行行之有效的调控,合理分配本部门和社会人才分布,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
四、提升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途径
1、不断健全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体系,强化培训工作,树立学习型组织。新世纪竞争的本质是人才和智力的竞争,这就要求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公共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创新、突破自我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育培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这项工作,以提升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着手,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
2、把各种激励机制不断完善。要以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指示下对部门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可以参考企业制度,在部门内部建立完善并有效的评价机制和竞争机制。
3、使用科学的手段和机制开展管理工作。国际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一般使用诸如数学经济方法、模拟方法、社会学方法、统计学发发等以提高管理部门工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公共管理部门应该依托科学技术为基础,开展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保障管理方法的有效和科学。借助上述科学方法提升本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结束语:我们知道与现代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比,公共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一定的不同,但是我们必须依托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合公共管理部门实际,建立独具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和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6(01)
“大政府”治理模式曾经是世界上主流的公共管理模式,但是从20世纪下半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反国家主义观点的流行,“大政府”管理模式已经逐渐失灵,其必然导致的官僚制政府体系纷纷成为全社会普通民众、社会精英、政治家、学者的共同批判目标。由此,公共行政改革浪潮得以展开,并且呈现出了由浅到深、由狭到广的加速度推进态势,并且由此推广成为一场持续性的全球制度创新活动。
但是,由于新的公共管理制度诞生不久、社会欠缺相应的理论和经验,导致一些问题随着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浮现在人们眼前,其矛盾和不足之处也日益凸显。由此,如何真正发挥公共管理的效果、目的,如何体现其内在的根本价值都成为了目前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不仅决定了公共管理制度所起到的最终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共管理制度最终的走向。
一、公共管理发展的基本概述
新公共管理运动发源于西方国家,其本质上是公共行政改革的一次实践活动。目前,其指导思想大多为实干家自身实践而形成的,即其自身的构思、实验和推广,此外还有对于原有的“大政府”管理模式的批判和借鉴。这就导致了当前世界各国进行公共管理制度改革没有形成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的价值观念和改革模式,从而产生了当前的混乱局面。
许多学者都对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内容和基本制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且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观点,目前学界的普遍看法是,管理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是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和本质内容,其重点在于:管理高于政策、以对绩效和效率的评估作为评价标准、划分公共官僚体制结构、将准市场化和签约外包工程作为促进竞争的主要方式;消减政府开支成本等各项内容。
此外,西方学者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从“共识”的角度需要自身的要旨,即:将行政结果是否实现和管理者是否履行自身责任作为根本评价目标;通过摒弃原有的传统官僚制度来实现政府自身的组织和人事管理运行的灵活及效率提升;组织和人事目的明确化、制定相关绩效指标,方便测定和评估任务;政府将公共服务的购买者和提供者进行分割,以此来接受市场的检验;尽量以民营化和市场来调节社会事务,以此来削减政府的权力。
二、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核心
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核心不仅是其自身价值的最终体现,而且通过对现代公共管理本质核心的了解可以对于研究当前公共管理的主要价值规范起到指导作用。
(一)公共性。作为现代公共管理的首要规范性取向,“公共性”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实现民主价值的基础,更是对于政府活动性质和基本价值进行分析的基本工具,而其中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政府对于长远活动的长期目标,以及政府公务人员的个人职业道德。
可以说,“公共性”的制度性界定是以制度术语作为公共行政的理解,将各级政府、政府内的各级机构作为表现,保障公共利益能被社会最广泛的成员享有。总而言之,所谓的“公共性”现代管理,其根本目标便是公共利益和民主参与价值。
(二)合法性。公共过程和公共价值制约着公共管理,目标也受着社会认同、价值观及统一性和法律原则保持一致,也就是合法性要求。具体而言,公共管理的合法性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正当性,这种以保障社会正义为目标的要求对于政府这一公权力而言,是最为基本的要求,具体而言便是实现效率与公平、权力与责任之间最大程度的平等关系;其次是要具有可理解的目标,这想要求的本质来源是公民对于公权力的信任和依赖,也就是在公民现实情况下确立的公共管理目标,主要形式便是民主政治的相关结构和程序。
(三)效率。没有效率,真正的公共管理便无从谈起,所以,为了能够像公众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更多的公共物品,必须总是公共管理的效率问题。但是,对于效率的重视也会不可避免的导致公平的丧失,这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加以解决和平衡。
三、新公共管理应当具有的重要特征
在对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反省中,现代公共管理的特征已经日益浮现,可以说,这些内容正是我们今后进行公共管理改革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一)新公共服务。这一点的理念便是在人民的前提之下,将服务公共利益作为基本职能,作为主体的政府必须树立服务公共利益的观点,而不是管理整个社会的具体事务。
(二)参与式国家。这是现实中的一种制度,其根本价值便是在于规范公权力的范围,体现其价值的优先性,一般而言,参与式国家应当具有监督、授权、对话、选择四项内容。
(三)行政文化伦理化。民主本质是公共管理的特点,也是区别于以往行政学最为主要的特点,将行政文化进行伦理化对于当前社会来说是极为有利的,不仅是对于行政文化而言是一种规范性制度,也是公共管理发展的重要前提。
四、结语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障碍和问题,这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当以客观、科学的眼光对其加以分析和研究,建立相关制度进行规范和保障,以期能够促进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健荣,杨占营.新公共管理批判及公共管理的价值根源[J].中国行政管理,2004(1).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应主要发挥学生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师的责任减少了,负担变轻了。相反,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更大了。从对社会负责、对学校声誉负责、对学生负责的角度出发,从学校管理者到每一位教师都不应该产生“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与学校、教师无关,甚至放松管理的错误观念。“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只注重教材、教法向注重学习者的需要转变。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适用性
公共管理思想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实际体现就是“以生为本”,把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
(1)“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价值目标,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人的作用的重视。其丰富内涵在于:以人为本是一种执政理念。为谁掌权、为谁执政、怎样执政,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基本内容。以人为本是一种衡量标准。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这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实践中,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把符合客观规律同反映人性发展要求结合起来,把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结合起来,关注人的生活世界。
(2)“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涵义
首先,培养人才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其次,学校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为主体。要把教师的主体精神发挥出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教师办学。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关心人、尊重人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来营造学校师生身心愉悦的、亲和的良好氛围。
(3)“以人为本”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具体涵义
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的实质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到实处,必须做到: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关心学生为关键,服务学生为方式,发展学生为目的,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重点和关键。尊重学生,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构筑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放下架子、抛弃权威,将自己与学生置于“人与人”的生活关系上来,建立师生平等的人际情感关系。关心学生,即关心学生的利益和需要,实施个性化管理。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主动去研究、去理解学生,及时地在生活上、学习上、心理上等方面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并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了解并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服务学生,即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变管教为服务,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开展学生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工作者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真正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项目,并以服务的方式做好对学生的成才服务、就业服务、生活服务等。发展学生,即学生工作要以学生实实在在的发展为终极目的,是“以人为本”管理的最终归宿。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都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最终是为了实现“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在一些决策机构可以邀请学生会的代表参加,保证学生在学生管理的决策中发挥作用,这是学生参与学校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形式,即从制度上保证学生的利益得到重视。
第二,以学生工作者为本,发挥学生工作者在管理中的核心作用。首先,明确学生工作者地位,激发工作热情,学生工作者是学生管理的核心力量,他们深入学生工作第一线,最了解学生实际,同时要积极做好学生工作者的后勤保障工作,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合理需要。
第三,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要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备突出的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因而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就应该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要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多样化,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不均匀,总体看身心发展不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不稳定。因此,应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要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二、凸显人性化管理
管理中要注重人际的和谐。首先,管理措施要科学、合理、突出服务性。学校要按照以学生为本的要求,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一切都要为学生着想,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和谐校园建设相衔接、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制度体系。组织学生参与有关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和有效监督,使学生管理工作尽快驶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一、引言
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古从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员工每天一般只需要发挥20%~30%的能力用于工作就足以保住饭碗。如果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那么他们的潜力将发挥到80%~90%。在企业生产经营资源中员工是企业各种经济资源中具有思想、情感、追求和创造性的一种资源,企业员工作为人力资源不仅影响和决定着其他资源的开发、使用状况,而且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信息、技术发展变革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创造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企业管理工作成效的最优状态或者说企业管理工作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为:企业内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将企业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自觉、自愿为企业目标利益贡献自己的一切。员工的这样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但却应该是企业家、管理者要挑战的极限状态。要趋近这样一种状态,只有通过对内部员工的有效激励管理来实现。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交汇融合、剧烈冲突,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呈多元化的趋势,面对员工价值的多元化,企业如何才能引导员工自觉地通过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工作投入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员工认同的企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及其意义
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也呈现出多种价值取向。余琛(2003)通过访谈调查了员工目心中的员工与企业的关系,表明被访谈者对自己与企业的关系比较典型的看法有四种:①互惠互利型。这种观点的赞同率最高占总人数的54%,它强调交换原则。②利益共同体。有28%被访谈者认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利益统一。③家庭融洽型。这种类型占12%,但是它强调企业与成员之间的和谐。④剥削与被剥削。这种类型的关系被6%接受访谈者提到,认为企业实际上就是董事长自己的,自己是被董事长所利用,没有发言权,没有主人翁地位。
企业员工有个人的价值目标和对外界事物判断的价值标准,以及对企业经营价值观的判断标准,包括对企业管理理念、管理行为的认同与否定的个人判断标准。同时,员工的这种认知又会在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的社会化过程而得到改变。Wiener认为: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以及自愿为企业做出贡献和牺牲,是由于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被灌输和强调这样一种观念或规范的结果。如果企业的经营理念强调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人力资源管理重在将企业营造成为平等地为员工提供满足个人需要的场所,当员工强烈地感受到的来自组织方面的关心与支持,企业的目标就容易成为员工的个人目标,员工对组织表现出忠诚并努力工作。 Buchanan(1974)进一步把 “个人对所属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认同,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以及由于这种认同和关系而带来的个人对组织感情上的依附而参与该组织的相对程度”,定义为组织承诺。后来的研究者把这类组织承诺定义为感情承诺。感情承诺(affective commitment)指组织成员被卷入组织、参与组织社会交往的程度。笔者认为员工个体对组织的感情承诺来自员工个人对企业经营价值观的认同与接受,并且在与企业的关系中它唤起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情感。它是个体对一个实体的情感,是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倾向。这种个体对实体的价值目标认同实际上就是员工在职业生活中得到社交满足和尊重的需要满足,它容易唤起员工的自豪感,以及为了组织的利益自愿对组织做出牺牲和贡献,从而在其职业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
基于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而带来的员工对企业的情感体验这种思想,House教授作了以价值为本的领导行为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发现:价值导向动机比实际导向动机更强、更广泛、更持久,以价值为本的领导行为可以产生高的组织凝聚力,激发出团队完成组织愿景的动机,以及跟随者在自我责任的激励下愿意做出自我牺牲等。
在企业工作的员工参与企业工作、生活是员工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是企业员工职业生活的主要内容,在员工职业生活中,员工一样有参与企业交往的需要、受到企业尊重、得到企业肯定及实现自身价值的职业需要。员工对个体与企业关系的不同认识,来源于员工在职业生活中感知到的企业对待员工的基本态度,当员工强烈感知到企业对他的职业工作的充分认同和尊重,这时企业的经营价值观就容易唤起员工的认同和接受,从而呈现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情感。
三、树立员工认同的企业共同价值观的途径
企业以正面、积极的方式向员工传达对员工的尊重,通过向员工描绘企业的追求、远景规划及对员工的期待和相关的行为规范要求,强调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的密切关系,以及企业为员工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从而引导员工的个人价值追求与企业经营价值目标相吻合,这种对员工精神意识的管理行为就是树立共同价值观的员工激励管理,它的目的在于以企业的经营价值观来引导员工的认同与接受,唤醒员工职业交往的需要和职业工作得到企业尊重的需要满足,从而激发员工职业生活的自我价值实现需要。它重在强调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企业致力于传达关心员工的职业发展,并谋求企业与员工一起成长,从而极大地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达到员工精神需求的满足。这样,员工接受企业的价值观,并将企业作为实现自己个人价值观的场所时,员工在行动中会自觉地去追求企业目标的实现,并在企业的成长发展中体会成就感。
员工具有与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员工对个体与企业的关系认知上会自觉形成利益共同体的认识,从而奠定员工对企业的深厚情感,自愿为企业的目标努力奉献,它可以替代金钱的激励效果。在集体主义浓厚的日本高层经理人员的年收入一般只有普通员工的5倍,而在高度市场经济的个人主义美国,不少CEO的年收入超过百万美元,为普通员工的41倍;中国建国初期“一五”期间,全国劳动人民的工作热情,这些都来自于一种共同的价值信念,这种信念从根本上、深层次地激励着员工的工作热情,支配着员工的工作投入行为,他可以使得员工在工作中达到忘我的境界、不计报酬和个人经济利益的得失,但却从工作中获得了主人翁的精神满足和成就感。树立共同价值观的企业员工激励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员工招聘上,注重对应聘人员价值观的考察,尽可能招聘和企业价值观一致的员工,或者企业在招聘时吸收那些至少具有企业的某些重要价值标准的人员,录用那些其个人需要很可能通过在组织的工作中得以满足的人,其行为才能符合企业利益,指向企业目标。招聘与本企业的价植观相符合,或者通过后期的教育、培训能与本企业的价植观相符合的员工,剔除与企业价值观完全相背的人员,才能确保企业共同价值观的树立。
2.员工的培训:对员工进行企业价值观的专业教育,领导者对员工宣传、描绘企业的价值观和精神文化及企业行为、规范准则;清楚地为员工描绘企业的远景规划、向员工展示自己对企业价值目标的不懈追求和牺牲精神、传达对员工的高层期望和对员工的高度信任,以唤起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从而使其内化为员工自愿的追求。
3.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充分地授权,强调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依靠和相信员工,鼓励员工最大限度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经验和创造力,让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的决策与计划的制定和对某些事情的处理,以及对某些问题的讨论与管理,让员工关注企业,引导员工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连结在一起,促使员工对本职工作尽心竭力,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保障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充分放权、授权,也促使各级员工在职业生活中更快的成长,确保企业是员工价值目标实现的场所。
所谓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国家政权组织与公共事业单位,对下属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预测,考试录用,以及对其工资与保障等事项进行活动与管理的总称。而进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不仅要制定战略战术,还要明确目标和把握策略;将人力资源管理变得科学化与法制化。这些,都是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去不断研究与探索的。
一、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1.用人思想保守
一些公共部门仍然沿袭这传统的用人思想,这些思想保守,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使得人力资源没有获得良好的生产环境,而且没有办法为工作人员提供进步的氛围,阻碍了管理创新的步伐。
2.选拔与录用机制存在弊端
公共部门进行人才的选拔与录用,并没有做到完全的公平与公开,仍然残留着传统的选拔机制与录用机制的弊端。这使得人才没有宽阔的与良好的发展空间,组织配置与市场配置无法有机的进行结合。进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形同虚设,无法发挥作用。
3.人力资源开发不足
不少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过于重视管理的方法,而忽视了开发的作用。使得员工的自身素质得不到提高,自然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而且也会使员工缺乏工作热情,消极工作。进而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4.人才流动机制僵化与激励机制相对落后
人才的流动机制,一是人才的进出机制,二是人才的晋升机制。这两个机制相对僵化,而且机制的设置也不是特别合理,这就严重的阻碍了人才的流动,也会减少员工的公正热情。对于激励机制,一方面是薪酬制度。因为公共部门的员工薪酬都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并下发,所以很难根据个人表现而获得额外的奖励,这就减少了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虽然公共部门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进行运作的,但是不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很难检查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
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内容
1.树立新的管理观念
树立新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就是树立以人为本,战略性,竞争性与全球性的管理观念。以人为本,是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现代的人力管理工作,都是以人,以及人的积极性作为工作核心。战略性,是在进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要放眼未来,多支持人才发展,更多的去开发人才潜在的能力,并且用战略性的方法去组织和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竞争性与全球性,是指目前的人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竞争,这必然会要求公共人力资源的管理具有竞争性与全球性的管理理念,来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2.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属于行政性的工作。而要进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就要把这些传统的管理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我们需要重新定位人力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之后的职能主要就是进行职务分析。之后使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知道自己的工作性质与职责范围, 以及具体的奖惩方法。这样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并且在此之后,要建立系统的完整的人力资源体系,促使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有序进行。
3.制定新时期的用人制度
需要管理者打破干部终身制,并且取消干部与普通工作人员的界线,建立一个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一些部门使用的是劳动合同制度,来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这样使政府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上升到法律层面,而使传统的行政管理过度到了法律化与规范化的路线上来。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使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变得既有效又科学。
4.创新激励制度
进行创新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创新激励制度。如果可以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激励制度的福利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吸引更多的人才,也会使原有的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所以需要管理者研究不同员工的需求,可以通过事业发展与优化环境等方法,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尤其是建立创新的激励制度,从物质方面来满足员工的需求,来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造热情。
5.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优化人力资源的结构,可以为公共人力资源的管理打好基础,而主要方法就是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员工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与思想深度,才能适应公共部门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就是这样一种可以改进员工能力水平的方法,并以此来提高公共部门的绩效。
6.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服务,这是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方向。公共人力资源的管理,需要根据当下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宏观调控,以此保证公共人力资源的质量,并且要与依法治国相一致,要适应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这样的宗旨下进行公共人力资源的管理,才能做到切实的为国家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 钊: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基于行政组织认同的战略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9(02).
[2]杜治洲: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应对信息化的策略选择[J].统计与决策.2009(09).
[关键词]公立医院;人才激励;对策建议
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最宝贵的资源。和所有的单位组织一样,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不仅关系到一个医院的兴衰,更影响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通过分析公立医院在人才激励方面的现状,提出了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思路以及相关建议。
1几种相关的激励理论
激励有激发和鼓励的意思,是“需要行为满意”的一个连锁过程。它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1)需求层次理论。美国的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与归宿上的社会需要、地位与受人尊敬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大类,认为人只有首先满足了较低级别的需要,较高级的需要才会起到激励作用。
(2)X理论和Y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在X理论下,人被认定为经济人,天生是懒惰的,不负责任,没有志向,追求物质方面的满足是生活的唯一目标。Y理论认为人是自我实现的人,工作是他们的一种需要,通过工作员工能实现自我,找到自我的价值。
(3)公平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激励程度不仅受到自己所得报酬绝对额的影响,而且受到报酬相对比较的影响。如果一个职工对自己的工资报酬与社会比较和历史比较的结果表明收支比率相等,他感到自己受到了公平的待遇,因而会心情舒畅地努力工作,反之则影响工作情绪。
(4)目标设置理论。由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教授洛克提出的目标设置理论认为,为了达到目标而工作是工作动机的主要激励源之一。尽可能设置合适的目标是激励动机的主要手段。明确的目标能够提高绩效,具有一定难度的具体目标与工作意图的结合能够产生有效的激励力量。
2公立医院人才激励现状分析
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和哲学定义
在哲学的意义上,人力资源是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从科学的意义上,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即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而在现在的社会活动中,在员工招聘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要求待遇的问题,我们不得不从理论知识走向实际活动,从员工的需求为基础出发寻找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优化。
二、人生需求的八个层次
人生需求有不同的层次。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洛斯曾经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点:第一,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更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第二,某层次的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便不能再起激励的作用。这个理论在管理学界广为传播,并占据着重要地位。
马洛斯在晚年对这个理论进行了扩展研究,他的学生将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即为人生需求八层次理论。理论中,将人的需求层次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友爱和归属的需求、受尊敬的需求、求知的需求、求美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以及天人合一的最高需求。
生理需求和安全的需求。人刚出生时需要氧气、水、食物,也需要被抚摸、舒适、休息等,长大以后还有对于性的需求等,这些都是人正常的生理需求和生存需求。受尊敬的需求。包括他人对自己人格的尊重,对自己工作成功的尊重,对自己家庭地位及社会地位的尊重等。求知、求美的需求。求知的过程是对原因、过程、方法和答案的探索过程。“求知”是指我们不但要做事情,还要明白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求美”是指我们不仅想做事,还非常想把事情做的更漂亮,做的让自己欣赏,让别人赞美。每个人做完工作,都希望他人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表示赞赏,从而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是人在满足基本需求以后,自然而然会产生出来的高级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指美梦成真的需求,每个人都愿意将自己的美梦变成美好的现实。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所有基本需求都满足以后所产生的更进一步的一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能够驱使我们将自身的潜能不断发挥出来,从而实现我们更多的梦想。天人合一的需求。人生需求的最高层次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天”,是指客观规律。天人合一就是认识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过程中,管理者不仅仅参与到职工的工作管理当中,而且要知道他们在一段时间范围内的需求,需求的重要性从而刺激了时间范围内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当一个应聘员工已经达到了第二层或者第三层次,也就是摆脱了基本生活所迫的需求时,我们必须满足的是他的更高一层的需求,这样需求的刺激效应才可以使员工激发他的潜能。
三、满足需求的规律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职工在从事职业劳动的周期中,大可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的正周期化为四个阶段:职业生涯早期、职业生涯中前期、职业生涯中后期、职业生涯后期。将每个阶段的任务和工作目的做出如下分析:20~30岁,职业生涯早期(探索期),学习,了解,锻炼。30~40岁,职业生涯中前期(成长期),争取职务轮换,增长才干,寻找最佳贡献区,40~55岁,职业生涯中后期(成熟期),创新发展,辉煌贡献。55~65岁,职业生涯后期(收获期),总结、教授经验,继续创造价值。不难看出每个职业生涯的周期,都会有不同的任务,同时满足这些任务的同时不能忽视他的需求规律。基本需求指向自己,高级需求指向环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需求,所以管理者一定要知道员工现在最大的需求是什么,自己能给他提供的条件是什么。否则根本达不到管理者想要的结果。
四、企业用人需求与员工需求的最优化
当然在这个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阶层在看到员工需求之后,不仅仅要做出招聘和用人策略,而且需要做到双方需求最优化。企业单位需求与员工需求的交叉点,根据黄金交割点原理,双方都能收获最大成果。不仅能够满足企业单位的用人需要,发展需要以及竞争需要,也能满足员工的各种需求,使员工更加热爱企业,企业更具有竞争力,团队更加团结,人力资源管理范畴能加广泛。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城市展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及人们开始认识到园林景观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运用园林景观所使用的树木、花草等加强对城市的景观,但由于施工管理控制不当,或者是施工标准不严格,造成了植被死亡率高,病虫害对植被损害大,因此,在进行施工管理中,必须做好各种准备,科学施工,严守质量。
二、园林景观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心得探讨
城市园林景观是以多种多样的园林植物、完整的绿地系统、优美的景观环境和各自的设施来发挥其改善城市生态和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园林工程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是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美化了城市景观,而且降低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大大提升了现代城市的生活质量,随着城市展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及人们开始认识到园林景观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运用园林景观所使用的树木、花草等加强对城市的景观,但由于施工管理控制不当,或者是施工标准不严格,造成了植被死亡率高,病虫害对植被损害大,因此,在进行施工管理中,必须做好各种准备,科学施工,严守质量。笔者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做出探讨。
1.施工准备管理
首先,要做好景观施工的设计,对景观施工过程的每一道工序和环节都结合景观目标,现实的自然环境和施工条件做出合理的安排,将生态理念和美学构思融入其中,做好图纸的设计和完善。
其次,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组织准备,建立良好的管理系统,选择技术精湛的施工人员,分不好各种工作任务,从全局出发,兼顾局部,从细节处做好对整个施工过程的控制。
最后,要准备好各种施工的器械,包括机器设备和各种生产施工材料,为正式施工做好准备。
2, 花卉管理
2.1地栽花卉。地栽花木植株高大,容易倒伏,对其进行精心的养护管理非常重要。地栽花木适当培土可以防止倒伏现象的发生。另外,夏秋季节,我们要注意对地栽花木进行地表覆盖,既保湿润又防干旱,还可以有效控制杂草的生长。要注重花卉的病虫害防治,在修剪后或暴风雨前后及时喷洒杀菌剂,定期打杀虫药等,都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的侵害。此外,藤本花卉要记得加上柱子或是架子,使其可以攀沿生长。
2.2盆栽花卉。盆栽花卉是经过在花圃中培育生长后才装入盆中,变成盆栽花卉的,因为其具有观赏价值和美化环境的作用而普遍存在在人们的生活中。当盆栽花卉到了开花前后,放到室外露天广场中可以带来喜庆的效果。培育盆栽花卉要分为花圃培育和盆栽培育两个阶段。首先,花圃培育时,要慎重选择花种,整地播种或是扦插后要对其小心呵护,注意病虫害防治和普通的浇水施肥等培育工作。其次,盆栽花卉在培育中要注意防旱、防渍和防冻,要经常查看,及时浇水,喷洒防虫药。
3.土壤和植被的管理
3.1对土壤的科学处理和选择
土壤是园林景观过程中植被的生存最基本的条件之一,直接影响着植被的成活率,因此,要根据植物的类型和植物的生活生存规律,做好土壤的选择,同时,要在移植入土之前,用科学手段对土壤进行土壤的酸性,碱性等性质做出探究分析,同时,对土壤的透水透气等各个方面做出实验,看是否符合这种植被的生长要求,如果土壤和植被的种类不相符合,应该采取科学手段进行处理,比如酸碱中和,消毒,施肥等。力求使得土壤可以符合植被的生长要求。其次,要根据植被的种类对基坑的深度做好合适的准备,避免土坑太深或者太浅,要做出科学的设计规划。
3.2要严格植被的选择标准
对苗木的品种、株形、冠幅、高度、干径、土球大小、根系发育情况等严格把关,选择符合设计要求、生长健壮、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优良苗木。观叶植物,叶色应鲜艳,叶簇丰满。铺栽草坪用的草块及草卷应规格一致,边缘平直,杂草不得超过5 %。草块土层厚度宜为3~5cm,草卷土层厚度宜为1~3cm。播种用的草坪、草花、地被植物种子均应注明品种、品系、产地、生产单位、纯净度及发芽率,不得有病虫害。自外地引进种子应有检疫合格证,发芽率达90%以上方可使用。
4.建立良好的管理养护体系
要求质量管理人员具备相应专业资格,运用专业技能来对园林建造施工质量进行监管,而且在后期简称管理中,也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长期监管,确保园林的持续稳定可用。园林景观养护是需要持续进行的工作,只有保持好园林的景观效果,才能达到建设园林的目标,充分发挥园林在生态、人文、以及旅游上的美好价值。园林养护工人应该进行专业培训,多招聘一些年轻的、有园林专业技能的人员进行养护,让园林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同时,园林方面和市政等组织部门应该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对于植被的保护意识,做到人人都养护,养护靠人人。
三、园林景观施工中植物配置的心得
园林的景观在布置上也是一门学问,每一位设计者都需要在对园林进行设计的时候考虑,园林中的植物的各种特性,例如,植物的形状、颜色、质地和价值,除去这些因素以外还要考虑园林的面积和高度的起伏,对园林的周围的环境进行多方位的观察,只有综合的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才能设计出好的园林景观。
1.园艺修剪
在园林中不可避免的要有大量的树木,往往很多的树木不符合设计者的设计形象,这就需要通过采取人为干涉的介入,通过园艺工人对树木进行修剪,从而实现我们的设计形象。例如,在公路两旁的景观带,两边的植物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后,就会变得参差不齐,这个时候就要有景观工人进行修剪。在园林中要想使树木的造型保持在一定的形状,就需要园林工人不时的进行修剪整理。
2.不同冠形植物间的搭配
在园林的设计中需要采用不同冠形的植物进行搭配也是设计者要着重考虑的,因为不同的冠形可以很好的使植物之间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在进行搭配的时候要注意植物之间的疏密、大小、高低等,只有进行了合理的搭配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景观,这样的景观能够给人呈现出高低不同的层次感和左右配合感,使得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冠形形成不同的景观,在植物的选材上也要选择特征鲜明、观赏效果好的植物来进行搭配。通过不同冠形的植物搭配形成的园林景观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来进行观赏。
3.景观植物树种的选择
在园林设计的时候,要在园林中体现出特色景观,就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植物进行搭配,在高处的设计要选用高大的树木,在中低层可以选用较为低矮的灌木,在需要景观的地表可以选用草来进行景观。因此,在园林设计的时候要着重考虑植物的自然形态和生长特征,只有做到科学合理的搭配,才能设计出美轮美奂的高价值园林。
四、结束语
园林景观工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科学规划,合理施工,注意细节,注重护理,保证质量,是现代化园林施工的重要原则,工作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严格执行施工标准,促进整个施工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利于整个城市的绿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赵永 论园林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大众科技2012-07-20期刊
[2]谢志鑫 天津东丽区华明新家园东区景观项目规划研究吉林大学2012-05-01硕士
[3]张顺喜; 向星政; 蒋学增 如何做好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项目管理——中关村西区楔形绿地景观工程项目管理简介北京园林2005-12-25期
压力开关的工作原理:
当系统内压力高于或低于额定的安全压力时,感应器内碟片瞬时发生移动,通过连接导杆推动开关接头接通或断开,当压力降至或升额定的恢复值时,碟片瞬时复位,开关自动复位,或者简单的说是当被测压力超过额定值时,弹性元件的自由端产生位移,直接或经过比较后推动开关元件,改变开关元件的通断状态,达到控制被测压力的目的。压力开关采用的弹性元件有单圈弹簧管、膜片、膜盒及波纹管等。
压力开关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和军工领域,如M1A1坦克、阿波罗飞船、波音747、空客A320、F22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