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金融改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金融改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体制转变方面
经济体制变更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的,需要结合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特点,有效完成经济体制的改革。
(二)经济体制及经济增长方式变化方面
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将金融改革看成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变化及经济体制变更的关键点。金融改革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相互影响关系。
(三)相关体系构建方面
从本质角度来讲,可以将金融改革的目标看成以下几种:第一,资金借贷体系构建目标。从金融改革的角度来讲,该目标的意义在于促进市场机制在资金配置过程中调控作用的发挥。该目标涉及的金融改革对象主要包含银行、资金等。第二,中央银行调控体系。该体系对经济发展的调控具有宏观性特点。当经济发展出现方向错误等问题时,该体系能够及时发挥自身的调控优化作用,有效保障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1]。
二、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分析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分析:
(一)转变方式方面
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将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粗放型模式转化优势较为明显的集约型模式。
(二)对银行影响方面
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银行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银行信贷资金方面。在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下,银行信贷资金的利用率和利用质量会发生显著提升。对于信贷资金需求企业而言,银行信贷资金的这种变化能够有效满足他们的资金需求。因此,企业所生产出的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质量会发生一定提升。
2.银行发展规模方面。在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下,企业资本的宽松程度发生相应提升,因此,银行的存款数量也会发生相应增加;除此之外,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应用使得企业获得的经济利润发生了一定增加,银行利用存款资金开展信贷业务获得的利润参数也会随之发生增加。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认为,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的的实现扩大了银行的发展规模。
3.银行信贷业务开展方面。相对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而言,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集中型优势更加明显。对于银行而言,集约型模式会使得银行的信贷资金逐渐流向市场竞争优势较为明显的资金需求企业。与普通企业相比,这类企业的偿还能力相对较高,银行信贷业务面临的风险系数相对较小。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会从一定程度上提高银行开展信贷业务的积极性[2]。
(三)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关键问题
在金融促进经济增长转变过程中,需要对以下几种问题加以重视:
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途径问题。从本质角度来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第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途径。就我国的产业结构来看,高新技术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在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的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下,我国需要鼓励创新群体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既有高新技术企业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等方式,提高高新技术占整个产业结构的比重。第二,强化高新技术应用途径。为了实现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合理转变,还应该提高各大传统企业应用高新技术的力度。
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支撑问题。从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变化过程可知,经济增长与技术息息相关。为了保证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的的实现,需要对技术的创新工作加以重视。从本质角度来讲,技术的创新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新设备引入方面。设备是企业商品生产效率与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当企业引入一定数量的新设备之后,其商品生产的技术水平会发生相应提升,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润。这种变化的积累会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的的实现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第二,新工艺应用方面。新工艺应用的作用与新设备引入的作用原理基本相同[3]。
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关键控制问题。从本质角度来讲,在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粗放型方式向集约型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强化控制的关键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需要加对我国整个经济增长流程的控制,通过所有环节产生经济效益及发展质量的监控保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的的实现。第二,扩展投资范围,提升投资的实效性,进而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4]。
三、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优化策略
为了保障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的的实现,需要对以下几种优化策略的应用加以重视:
(一)银行发展机制调整策略
银行发展机制的调整应该将提升与经济需求之间的契合度参数作为主要目标。银行发展机制的调整重点为银行的信贷管理体系。为了提升企业的信贷业务数量,可以通过构建多元化银行信贷系统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种类更加丰富的信贷交易选择类型[5]。
(二)金融市场扩展策略
融资体系是影响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的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此,应该将银行信用、互联网金融等因素充分整合起来,提升我国融资体系的完善水平。
四、结论
从本质角度来讲,我国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主要包含技术支撑问题、转变实现途径问题等。为了保证转变目的的实现,可以加强金融市场扩展策略及银行发展机制调整策略等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赵爱明,廖祥. 关于经济增长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J]. 软科学,2003,01:6-9.
[2]杨迈军. 关于利用期货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J ] . 上海金融,2011,01:79-84.
一、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社会主义国家里政府代表人民并按人民的意志行使国家权力,政府占有并支配的国家资产实质上为全体人民所有,包括各种税收或其他形式取得财政收入,那么一切以人民名义取得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消耗都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从而才能保证其真实、合理、有效,这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惩治腐败、打击,建立高效、精干、廉洁的政府机构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飞速发展。伴随着公共支出大幅度扩张,由于规划不当,经济责任不清和铺张浪费等原因造成的公共资金浪费日益严重,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中突出存在几个严峻问题:一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管理效率低下;二是严重,腐败盛行,这种现象在经济上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和浪费。开展绩效审计,提供公共资:金使用方面信息,加强对政府部门的监督,已成为当务之急。要使政府有效的使用资源,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关键是要提高政府管理官员的责任感、责任心和法律政策水平。政府绩效审计审查的就是政府管理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政府的责任履行情况,发现不足,提出建议促进提高效率,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确保国家职能发挥的需要
虽然我国财政支出规模连年增长,然而财政支出占CDP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且连续出现亦字,财政状况不佳,这就要求我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还很不合理,财政支出绩效不高,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改善投资环境的支出相对较少,人员经费成为财政支出的主要方面,许多地方财政主要是吃饭财政。更有许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还存在重收入轻支出,重开源轻节流的理财观念,这种低水平的财政支出局面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政府职能的正常履行,而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的低下更是雪上加霜。对财政支出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和检查,有利于促进各部门、各单位加强财政支出的控制,提高财政支出的绩效。
四、适应集约型经济发展的需求
1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
通常分析中,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似乎是一个相同的概念。两者都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但实际上两者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衡量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民收入(NI)等。经济增长方式实质是指依赖什么要素,凭借什么手段并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振兴。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分成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而且还包含结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收入分配、经济效益、城市化程度、环境保护、工业化水平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强调经济增长,同时要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生产技术,完善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它的内涵不仅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德转变或从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而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转变:一是向发展目标多元化转变;二是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并举转变。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却大相径庭,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思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应该突出经济领域中的“数量”变化,更应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其鲜明特征是: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顾及可持续性,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等。
2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别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虽不能视为同一概念,但是经济发展显然包含了经济增长,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疑也要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总结起来二者之间的联系在于: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都是经济发展的方式,但经济增长方式侧重于经济数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方式侧重于经济结构的改善和经济质量的提高,二者共同构成经济增长质量与数量、总量与结构的统一。第二,经济发展方式包含了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也讲求经济质量增长,追求集约型、效益型增长就是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三,二者相互促进,又快、又好、又省的经济增长方式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能使经济增长方式更持续,更有效。总而言之,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所以经济发展才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经济发展又是经济增长的结果,没有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就无所谓经济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高增长与高发展,同时取得了举世瞩目和令国人振奋的光辉成就。但高速增长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各种问题,并且这次些问题十分明显和严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生活中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举出桑,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次提出的目标更强调人均理念。从总量翻两番变为人均翻两番,既考虑了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一个更高标准的小康;又增加了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要求,这比实现小康难度更大。所以,十七大报告更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同时也是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测算方法
时至今日,我们关于经济发展的认识,已不再局限于过去单纯依托经济发展的规模与数量作为衡量经济增长成果的标准的状况,而逐渐关注经济增长的效率、质量等。我们不仅希望经济能够在数量上增长,更希望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高民众的福利,改善民众的生活。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几十年的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却是越来越多的问题的产生。为此,我们不禁反思,经济增长真的只是从GDP增长总量数据就可以判断经济增长的效率与质量吗?对于衡量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率的迫切需要,客观上也促进了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即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衡量与评价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率的发展,如今,利用TFP衡量经济增长已成为国内最为流行的一种测算方法之一。
1. TFP内涵
自索洛提出了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以及由此推导出来的增长方程,通过将产出增长率中超出资本与劳动力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的扣除(索洛余值)形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并将全要素生产率来源定义为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产出增长。由索洛余值的求解可以看出,全要素生产率除了包括技术进步引起的产出增长,还包括没有识别的经济增长因素以及由此产生的误差。
它的一般含义是指一定时间内生产活动的开发利用的效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各种生产要素与总产量之间的比值,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也是关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但是因为TFP还包括未识别的经济增长因素以及测量误差,因此,TFP对技术进步的衡量只是一种近似测量。TFP的来源除了包括技术进步,还包括效率提升与规模效应,比如组织创新、专业化以及生产创新等。但是,在索洛模型中,假定技术进步是外生变量,并没有考虑知识进步以及人力资本提升对于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在没有考虑技术进步的外部性情况下,因为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最终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出效应会为零。这显然与现实生活中,通过改进技术水平,从而带来边际产量递增的现象不符,这也使全要素生产率的解释能力与借鉴意义大打折扣,即全要素成产率成为“黑箱”。[1]
2. TFP测算方法的缺陷
TFP的测算方法虽然简单可行,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TF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率指标的有效性与代表性。
2.1 用于测算TFP的要素投入数据为存量数据
在对TFP进行测算时,必须考虑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而根据新古典生产理论,一定时期的投入带来一定时期的产出,换言之,我们所要考虑的要素投入只是某段时期的投入量,即该段时期的流量数据,而不是某一时点上的存量数据。但是,从目前关于资本的指标统计口径来看,我们将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用固定资本的存量数据代替资本的流量数据,其中隐含了固定资本某一时点上的存量与其在此段时期内的资本流量成正比的关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假设显然是不一定成立的。综上所述,因为,用于衡量相应变量的指标,尤其是资本,在统计口径以上存在局限,造成计算结果投入与产出的不一致,从而使TFP的测量值偏离真实结果。
2.2 TFP自身的“黑箱”使其内涵含混,需要进一步分解
TFP既包括劳动生产率,又包括资本生产率,那么如果求接触TFP,如何看出其中到底是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比较显著,还是资本生产率的作用比较显著呢?显然,并不能一概而论,并且TFP自身的“黑箱”特点还使其包括不能识别的经济增长因素与由此带来的误差,所以对TFP进一步分解,将其分解为其中影响较大的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以进一步分析技术进步的外部性的如何作用。技术进步自身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中性技术进步、资本扩张型技术进步以及劳动扩张型技术进步。例如,管理方式的改进,可以促进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属于中性技术进步;而机器设备的投资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属于资本扩张型技术进步;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提升,可以促进投资利用率的提升,属于劳动扩张型技术进步。针对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TFP作为衡量技术进步的最佳指标,也有必要进一步分解,从而判断技术进步的类型。
2.3 TFP测算弱化一国阶段性经济增长方式特点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必然会经历一个从粗放型经济增长再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在经济增长的初期,由于对于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投入一单位的资源,带来的边际产出较大,因此,必然会带来要素累积,例如资本累积,当要素累积到一定阶段,就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而随着要素投入的逐渐增长,要素投入的技术系数即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会接近一个最佳技术系数。当资源配合比例达到最佳系数,如果继续增加要素投入量,就会带来边际产出递减的结果,这个时候开始从粗放型经济增长逐渐步入集约型经济增长,边际产出会逐渐递减为零,此时达到总产出的最大值。为了发挥生产的规模效应,在集约型经济增长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改良生产技术,提升人力资本,遏制边际产出递减的趋势,甚至到达边际产出递增的结果。因此,如果一国处于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那么用于要素累积的部分必然较大,而TFP是扣除要素投入对产出影响的这一部分,所以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的TFP较集约型经济增长阶段TFP低。而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如果盲目将发展中国家的TFP与发达国家的TFP进行对比,所得出的结论必然欠妥。[4]
另外,上文中提到TFP既包括劳动生产率,又包括资本生产率,且三种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与资本生产率的变化是不一致,除此之外,三种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一般也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处于主导地位。例如,在一开始的工业经济阶段,通过增加物质的投资带来的边际产出是递增的,但是随着物质投资的增大,最终,物质投资带来的边际产出会趋于零。因此,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提升将会成为主导力量,且人力资本的提升是没有上限的。而TFP的测算,显然没有考虑技术进步的类型,以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特点,这也使得TFP的计算结果过于模糊。(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有其特有的经济发展规律与过程,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在给社会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难题。生产结构的不合理、生产链条的初级阶段、生产资源的浪费与整合都是新一轮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作为目前可行的发展方式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武汉城市圈等经济区域得到了很好的证明与实践。实行区域生产力一体化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提高经济竞争综合实力。
一、区域生产力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生产力发展往往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受制于特定的生产条件生产关系,发展过程呈现出特有的生产形态。就劳动者和劳动对象而言并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劳动者依然是人,劳动对象也基本是大自然,而劳动资料却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最初的石器发展到现在的机械化生产,生产资料的改革带动生产力的变革,构成了上层建筑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早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分散型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城市建设相对落后,。进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珠江三角洲面临发达国家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契机,借助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城市建设基础,开始建构大珠三角城市群。通过城市之间的比较沟通,整合地区资源,发展集约型经济,从而大大提高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竞争力。简单来说,生产力一体化的发展得益于城市工业化水平的提高,通过城市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制定统一的发展策略,由分散型经济发展到集约型经济,实现生产劳动力、结构、规模、市场的统一,实现生产力一体化目标。
二、生产力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生产结构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要想实现生产力一体化目标,需要各个组成部分的配合与适应。生产力结构大致由五个方面组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也由最初的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二、第三产业的方向转变。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释放了资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提升了发展空间。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比如长三角发展模式与苏南发展模式,各有其独特的发展条件和限制条件,因此在做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经济的发展逐渐脱离了低端生产状态,将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改变了以往靠消耗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低效益、高污染局面,有效缓解了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劳动力、资源市场的调整,就劳动力而言,以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正在慢慢消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科技人才。资源市场的转变改变了以往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将资源的能量释放出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生产规模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生产规模一体化过程其实也是集约型经济发展的过程。小规模的经济发展状态不利于发展地区优势,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目标。生产集团的吞并与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整合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生产集团规模的扩大,从内部来讲,分工的细化优化,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发展速度;从外部来说,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形成统一有效的市场,商品销售,人才培养都具备了相应的市场供应,统一的市场一旦形成,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拉动海外投资市场的扩大与增长,这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三)生产力布局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生产力布局一体化过程往往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的产物,经济效益的提高要求生产的集约化与效率的提高。因为资源利用成本、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生产商为了减少成本,更有效的利用有限的公共设施资源,会自觉的发生进行集聚,发生集聚效应。加上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产业的生产布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限制性,这些都促使生产力布局朝一体化方向发展。生产力布局一体化不仅可以有效的节约生产成本,还有利于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形成统一的销售市场,增强地区经济竞争实力。
三、结语
生产力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布局的调整与统一规划,并通过打破行政界线,组建城市共同发展圈的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整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