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思想政治的内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时代的要求和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在内容设定之后有步骤、有目的、有效果的输送给被教育者,帮助被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内容构建时要体现科学性,同时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建构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确立相应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的前提,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特征
(一)普遍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普遍性是指其内容无论是在任何时期、任何环境下都具有一脉相承的、较为稳定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所以具有普遍性是因为其内容的主旨不能随意地变化,否则就不利于一国的稳定。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具有连贯性和普遍性。
(二)特殊性。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和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都有着不同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它会随着国内外的形势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丰富完善。
(三)交叉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相互交叉结合,从而形成新的、具体的内容。其交叉性有助于在教育中通过对教育内容的形式进行分析,从而选择更适合、更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和意义。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上的缺陷
(一)过于理想化和政治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要求和目标的订立上过高,跟社会发展情况和青少年的智育发展水平不相符,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社会脱节,缺乏扎足社会和人们思想的基础。空想化和抽象化的内容无法与社会实际情况衔接,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太空洞,也过于形式化。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思想为主,过于政治化,就会导致教育的内容过于狭窄和片面,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二)缺乏稳定性和连贯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是集稳定性和连贯性的辩证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结合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教育内容,同时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和人民思想水平的提高及时并且适当的改变教育内容。思想教育内容的确定要在教学目标和计划的线索下制定,这就能确保思想教育的稳定;同时根据社会实际变化适时改变教学内容,这就确保了思想教育的连贯性。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跟随时事政治变化过快,基础和重要的理论无法在时事政治中体现出来,无法贯穿教育内容的始终。零碎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会导致教育的盲目,教育显得过于浅显,缺乏教育的深度,无法真正起到思想层面教育的效果。
(三)缺乏层次性和条理性
传统的思想教育主要是针对大众,内容设置上过于通用和单调,缺乏层次性和条理性。思想教育内容应结合受教育群体之间的差别而制定,例如思想基础、文化程度、社会阅历和接受能力等。此外,教育内容也过于宽泛、缺乏条理性。时事政策、光荣传统、历史事件和法律常识等都是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内容之间相互重叠且层次不清,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导致内容之间的逻辑性混乱,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重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方法
(一)根据社会性质、不同的发展阶段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性质是由所处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无论是哪一个国家都需要采用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来说,作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同样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加强政治文化对维护国家稳定的作用。在我国,应该加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作用,运用无产阶级的思想引导广大青年,教育人民。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确立、发展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定了之后,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内涵,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遵循人类不同的层次目标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目标和内容之间具有较强的联系,目标规定内容,内容体现目标。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人的需求、尊重人性是最为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要具有一个身心完整的个体,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并取得良好的成绩。第二,在满足了最低要求之后,人的公民性要求是第二层次的需求。毫无疑问,每一个个体都来自于每个地区,归属于每个国家,作为国家的公民,思想政治教内容中应该体现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但同时也赋予公民一定的权利。第三,每一个个体为了生存、获得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他们会寻求职业,在每个行业中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需要遵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构时要考虑到人的职业性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满足人性、公民性、职业性,同时也要满足人的阶级性,当今中国尽管不存在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但是,无产阶级代表广大人民治理国家的身份和地位不会变,无产阶级必定会对其成员实施与阶级性有关的意识形态教育,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团结,这是思想正是教育的最高层次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针对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其实施教育,使其端正自己的态度、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巩固政治文化的作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三)根据被教育者的心理条件和思想道德水平来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大与否主要是依据被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被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具有自己的意识、思想观念和对社会的看法,因而,他们对于教育者输送的信息会采取不同的态度。被教育者根据自身的情况接收缺少的方面,再通过自身进行加工;然而对于有的教育内容被教育者会采取忽视和抵触。不同的被教育者具有不同的情况,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心里水平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所以他们所能接收的教育内容也是不同的,同时也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不同的绩效。
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充分结合被教育者的心理条件和个人道德素质水平,针对被教育者需求层次、个性水平设定出被教育者容易接受的教育内容,通过教育者的精心施教与被教育者的乐意接受、学习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是复杂的,具有系统性,教育者必须对教育内容进行深刻的反思,不断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体系。在教育内容中要求体现出系统性、时代性、科学性,通过其科学性和系统性去教育和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道德素质,丰富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伟东.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原则[J]. 湖北社会科学, 2008,(07) .
[2] 张良庆. 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绝对性与相对性[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7,(02) .
[3] 廖扬平.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内涵初探[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 .
[4] 赵玉英.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刍议[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10) .
【中图分类号】G62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随之发生三大转变,立足四个基点,落实到五项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努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路、内容,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大转变
1.由“统帅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的教育,有“务虚”的特点,但“务虚”必须同“务实”相结合,即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职能定位上,要从传统意义上的统帅职能,逐步向服务职能转变,真正把服务落实到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中有许多新情况出现,在对大学生进行统帅管理的同时应该不断增强科学服务工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不仅包括服务学生的政治追求,服务学生的价值体现,服务学生的文化需求,还应包括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顺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能适应时代潮流,学会文明健康的生活。如针对独生子女多的情况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针对大学自费为大学生开拓勤工助学机会;针对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等等。以上这些说明,学生工作由“统帅管理型”转向“服务管理型”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利益出发,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帮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统帅向服务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满腔热情地参与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来,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充满活力。
2.由“说教灌输型”向“交流渗透型”转变
在政治思想教育中采取说教灌输的办法,往往把学生作为影响的对象,片面的强调德育知识的掌握,所施加的多为口号式的令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条目,把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等同于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整个过程中忽略了学生个体的主体需要,忽略了人与人心灵之间的交流,忘记了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精神世界,使部分学生容易形成“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过去的“我说你听”、“我灌你通”,以及“一张嘴、一个本、一支笔”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不适应学生的需要。近几年来随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反应在学生身上,就是接受信息多,思想活跃,渴望独立,关心时政,善于探索,乐于实践,讨厌注入式、保姆型约教育方法。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有强烈的改革愿望和成才要求,并有较强的组织和活动能力。为了新时期的学生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要正确理解和运用说教灌输原理,由“说教灌输型”向“交流渗透型”转变,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学生的生活中去,形成讲真话不讲假话,讲实话不讲空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相互交流,互相沟通;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其感染力、渗透力。
3.由“理性教育”向“非理想教育”转变
现代科学证明:人的精神活动,除了理性思维以外,还包括非理性的因素。诸如感情、直觉,欲望等等。在过去,我们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一般也把理论上的武装作为首要的任务,这固然不错。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我们要全而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性力量。注意强调: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教育人们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利益问题,找出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交汇点。在交汇点上发挥个人的才干。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同时都得到满足。同时促成人们养就按理性态度办事的习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重视非理性因素对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影响,其中包括:第一,通过感情媒介,协调好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使大家能在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工作,让人的积极性在活跃的气氛中发挥出来。第二,看到并承认人的欲望是客观存在,是影响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虽然它与集体主义原则有着天然的抵触,但是引导好了也能成为前进的动力。要造成这样的结果,前提不在于扼杀人的欲望,而在于重视他的合理性,因势利导。从而使“理想教育”向“非理性教育”过渡,同时把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结合起来,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行之有效。
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四个基点
基点通常是指基础,即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如建筑的根脚,分析问题的根据,解决问题的根本,均可作为其脚注。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点就是要落回学生这个层面上,要以学生为本,从关怀学生的各种需要开始,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好的落实在实处。。
1.关心学生的利益――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就是关心学生的利益。只有关心学生的利益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从口号的宣讲落回到实处。生命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要通过个体的利益的满足来实现的,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两个方面,所以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它要求我们在强调集体利益,倡导奉献精神的同时,也要强调和充分体现个人利益的实现和满足,有时也可以对个人利益进行适当的补偿和满足。只有双方的利益得到适当合理的满足,才能使集体能够更加满足个体的需要,成为更加真实的集体,同时也是学生真正的心灵的归宿和港湾。
2.关心学生的环境――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条件
生命的成长总是在一定得环境下进行的。学生的成长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很容易理解,精神环境主要是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舆论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尤其的催人向上的文化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正确的舆论导向都是每个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努力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和谐、宽松,使每一位学生能够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给与更多的支持与鼓舞。
3.关心学生的情感――思想政治工作的纽带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和谐统一,而在价值生命中要达到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关心学生的情感就是要学生政工干部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给学是学生的心灵带去阳光,打开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只有与学生达到一种心灵的沟通,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寓理于情,情理交融,致人心顺,得人心服,是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的无形的方式实现,取得更加好的效果。
4.关心学生的信仰――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
信仰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它关系到生命个体的走向何处的一个重大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一个来有战略性的问题。信仰问题的核心就是要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确立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能够更全面深刻地剖析理论,把理论的社会内涵、时代内涵,价值内涵更好的告诉学生。同时要联系个人实际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在联系实际和个人实践中,去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论,发展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逐步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信仰的教育就是要立足引导大学生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教育引领大学生树立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做起,时刻准备着担当历史的重任。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中谱写壮美的青春之歌。
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五项内容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以人为中心,尤其是各方面的工作都要尽可能的突出他的社会化,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目标。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在三大转变和四个基点的基础上,偏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是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次的精神内核;它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它非常具体地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它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标和引航员。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核心价值教育资源。如勤劳、勇敢、善良、诚实等等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核心价值的观念是普遍的,稳定的,也是我们人类共同追求的,使我们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的。同时也要在教育中摒弃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狭隘视阈,实现核心价值为人类基本的生存和发展为旨的价值追求,从人类共同的生活要素和追求中追寻核心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担负起教育学生的基本道德知识和能力的责任,向他们传授核心价值观。
2.生命教育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倡导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学会生存的教育”,也是“学会关心的教育”其核心是把受教育者个体生命价值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是把培养健全生命意识作为教育的核心,把养成良好的生命行为作为教育的目标。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关键在于提升人们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呀是学生正确的看待生命现象,即认识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要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了解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形成对生命的敬畏、热爱进而从容的面对生活中遇到的个种挫折和困难,形成自信和坚强的毅力,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交往教育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将交往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交往教育涉及三个层次,即交往观念教育、交往方式教育、交往能力教育。从中学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远离父母、家庭,大学生活、学习和环境的新特点,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人际储备的新要求,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承担起指导大学生交往的任务。既要指导他们学习相关的人际交往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引导他们培养交往的能力,使他们愿意交往,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建立起平等、互助、诚信、宽容、开放的良好人际关系。
4.网络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方法和动员组织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信息传播媒体,就有信息传播发散多点,交互性强、流量巨大、管理复杂等特点,即给大学生的学习,娱乐和交往开辟了新的手段和途径,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拓展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手段,但是同时也是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可以借机更加隐蔽、快捷地腐蚀大学生的心灵,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困难。网络的交互式沟通使人们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转变为主动式参与,在思想碰撞中的自然而然接受引导。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网民”的思想动态,以及心理变化对思想道德素质的需求,充分掌握和运用信息手段,如博客,群聊等方式,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教育,使双方在平等和谐的关系上,达到平等沟通,相互影响,自觉转变,共同提高的目的。
5.幸福教育
人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但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获得和感受幸福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受教育者获得幸福的能力和幸福的生活。主要体现在关于幸福的教育上。人们都有获得幸福的本能和想法,但是当前的很多大学生有着错误的幸福观,他们用享乐代替了幸福,追求低层次的感观享受。罗素曾经在《走向幸福》一书中指出:“种种不幸的根源,部分在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人心理”。个人的不幸“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世界的错误看法、错误的伦理观、错误的生活习惯所引起,结果导致了对那些可能获得的事物的天然热情和追求欲望的丧失。”[2]
(一)脱离社会关系性。
当前的思政课课程内容不够“活”,把理论当成现成的结论、条文枯燥、案例较少、重抽象而轻形象、内容不够简练又无感染力,缺乏吸引力,更没有说服力。另一方面,教学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原理相对滞后于实际生活,不够贴近学生的个人实际和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不能紧密联系,忽视了变革中的新情况和新现象。这样的教学内容生活气息当然无存,无法使学生感同身受,取得实效。
(二)内容的重复性。
当前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不够创新,重复较多。从纵向来看,这与中学政治课内容重复,缺少新鲜感。从横向来看,各门课程之间有交叉和重叠。如此大量的重复,难免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抵触的情绪,最终导致教育失效。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的必要性
(一)增强大学生对构建和谐社会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需要。
大学生作为未来我国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社会影响力在不断高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各项事业的成败。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担负着培养、教育、锻炼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其理论修养,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大学生的特殊的使命。
(二)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紧密性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们已经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与社会发生广泛的联系,关注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同时也给我们的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这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要适应这种社会变化,根据这一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三)大学生就业多样化的现实给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出新的挑战。
高校扩招,规模扩大,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了“大众教育”的阶段。过去,高校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干部,大学生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进入“大众教育”后,高等教育采取多层次办学模式,大学生毕业后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便出现了就业多样化的现实状况。这对思政课教学何尝不是一种新的挑战?按照传统的内容、模式教学已不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必须把理想的人才目标模式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使高教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样化,以适应新时代对各类人才的新需求。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的路径选择
(一)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
首先,以理论为线索进行整合。提炼学生最应掌握的理论、方法,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最欠缺的方面,以理论为主线展开,理论联系实际。这即保持了各门课程的基本框架,理论条理清晰,又对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
其次,以问题为线索进行整合。针对大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所遇到的问题,从各方面各层次甚至各学科展开分析和阐述,这对学生的帮助是最大、最直接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具有一般方法论意义的理论,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当然这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及教师之间的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遵循的基本原则。
首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对于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的首要的根本的原则。思政课是我国大学特有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科学知识传授之中的特殊的教育形式。因此,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确保知识准确无误,科学真实才有说服力。如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就无法用真理的力量去感召学生确立坚定的信仰,教育效果就等于零,甚至还会产生副作用。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思政课教学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贴近学生的实际。从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学生认为,思政课内容抽象、空洞,理论说教多,距离自己的实际生活遥远,不易理解和把握。思政课只有找准学生的思想实际、成长要求、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这也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需要相适应。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从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迫切需要解答的各种现实问题入手,正视学生的认知冲突,下大力气研究学生的需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二是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专业有机结合。思政课是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必须调整相应的内容,尤其是一些案例性的内容,切忌以不变应万变、不着边际地泛泛而谈;三是教学内容要结合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多层次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所不同,如应用型高校是着重为了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相应地,思政课教学中应更多地注重实践性教学,整合与优化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内容,突出实用性。
第三,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是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的又一原则,也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提高实效性是教学内容整合的原则和最终目的,也是衡量和检验教学内容整合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教学内容整合的成败与否,最终要看实际效果怎样?实效性的衡量标准主要是从知识传授的角度考量学生是否熟知、理解和掌握思政课的基本理论;从认同的角度看学生内心是否接受、赞同和拥护理论,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理论修养是否得到提高;从践行的角度看学生是否学以致用、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只有从这些方面去衡量,教学内容的整合才能逐步取得更高的实效,才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无穷的力量。
(三)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的具体措施。
其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协同分工,加强交流与互动,具备整体意识。首先,教师要统一思想认识,具有全局观念。其次,教师之间应该互相沟通、研讨,加强各教研室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考虑各门课程的衔接问题和交叉重复问题,确定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承接、讲授角度和教学方法,明确课程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再次,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召开每门课程主讲教师备课会,讨论和研究本门课程的重点、难点,讲授方法;最后,在教辅音像资料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既要做到关联性和共享性,又要注意衔接性与协同性,以免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与浪费,优化整体使用效果。
其二,理清思政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提炼教学内容。目前,高校思政课程设置为4门必修课,即原理、概论、纲要、基础。“原理”课的切入角度是理论原理,着重讲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概论”课的切入角度是理论的发展,充分反映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纲要”课的切入角度是历史史料和历史知识,旨在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历史教育,帮助大学生理解我国选择和坚持和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及其必然性。“基础”课的切入角度是理论的运用,旨在开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见,这四门课程之间蕴含着一种紧密的内在逻辑演绎关系,形成了空间上的并存与序列。即:理论原理――理论发展――理论历史――理论运用。由于追求各自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和内容的系统性,4门课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横向交叉与重叠。对于四门课程逻辑关系的准确把握,有利于提炼教学内容,避免四门课程在某些知识点上的重复。
其三,抓住每节课的讲授重点,以点带面,理论联系实际。在把握本门课程理论体系的前提下,既尊重理论的逻辑结构,又不受理论体系的束缚,以主线为基础,适当向外延伸,与重点密切相关的内容讲深讲透,并与时俱进,补充理论前沿的最新成果,使理论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为学生所信服和接受。同时,要联系实际充实教学内容,努力使教学内容贴近当今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贴近青年学生生活实际的新变化,达到有的放矢的教学效果。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授课教师不仅可以把所讲授的抽象内容具体化、直观内容形象化、浅显内容深入化,而且突出了时代特点,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37-0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作为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实现的具体化,其教育内容的合理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教育内容可以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顺利建设。为了能够有效地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因此如何采用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生命安全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高校的学生时常会出现因受失败或者挫折的影响而使得他们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出现不平衡,从而导致其对自己生命的轻视,更有甚者出现终结生命的可能,同时也有可能威胁到其他无辜学生的人身安全。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到教学中。
1.加强生命安全意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意识方面的培养,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起点。进行生命安全意识教育就是为了能够帮助高校学生对生命的真正理解和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可以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尊重生命所赋予的一切,同时还可以形成主动的生命安全维护观。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方面的教育,使高校学生懂得拥有生命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清楚生命来之不易,要求同学们能够善待父母赐给的生命,用一颗珍爱的心去领悟生命的美;生命是需要尊重的,但生命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接受完美的一面,同时也需要明白自身的诸多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够体会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2.全面拓宽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情景剧或者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的思想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让大学生可以通过了解生命来更好地尊重生命,使同学们树立起良好的人生价值观,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生命质量。全面加强审美教育,通过美育来促进高校学生自身的生命价值体验,以美的环境来熏陶人,以美的思想来陶冶人,以美的事物来激励人。开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在相关的活动中体验生命的魅力和价值,以此来培养生命的情感,从而使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这三者之间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为高校大学生营造出一个浓厚的生命价值教育氛围,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防范意识及高效的防范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处在一个青年时期,具有情绪容易出现多变等的特点。在校园生活中需要面对人际交往、恋爱、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就业等方面的多重压力下,他们通常会表现出一种较为浮躁、急躁的心态。据此可知,由于大学生更加喜欢表现自己而又会对社会评价敏感,他们之间对自身的情绪能够进行有效地掌控,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从而表现出更多方面的心理诉求。这样一来,大学生就会缺乏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因此变得较为孤单、寂寞。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从心理上去关注大学生,帮助他们可以尽快适应环境,适时调整自我,更好地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坚毅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命的向往追求。
1.建立心理健康预警机制。通过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预警管理机制,可以对在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以便在最佳时机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有必要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教师需要定期对这些学生进行跟踪及了解,将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地在健康档案信息中反映出来,从而更好地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及工作效率。同时,还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管理体系。例如可以建立学校、院系、班级这样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从而更好地为心理咨询及危机事件的干预提供充分有力的组织保障。
2.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个网络技术发达的年代,充分利用网络来为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能够更好地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给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供了较好的补充。相当多的学生十分欠缺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在此种情况下,网络通过开放性以及信息承载量较大等多方面的特点,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有很大的优势。例如可以通过建设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网站、以电子邮件形式进行辅导、以论坛形式进行教学,还可以使用QQ、微信、在线咨询等即时交流方式来进行辅导,还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学“QQ群”,将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全部加入到群中来,一起学习,一起交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网络中体现出来,全面地渗透到各个班级中,使同学们的问题可以在网络中找到答案,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心理健康咨询“QQ群”里的成员给予正确的引导,对一些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话题及时屏蔽掉,给同学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切思想道德教育中最为基础的教育,也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同时也是在整个社会中站稳脚跟的基石。要想享受社会的各种资助,一定需要以诚信作为前提。所以,在整个高校学生中一定要全面加强诚信教育,这是重中之重。有一部分学生会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某些事情(如,同学因作弊而考出了好成绩、某些人因作假而得到了丰厚的收入、社会产生种种的腐败现象、自己因不小心被骗)的影响而对诚信产生动摇,使他们产生心理矛盾,对于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一些道德冷漠行为既进行批判又得到理解,同时又感到无奈,对他人的一些行为既存在期许又产生一定质疑以及不信任的心理。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对自身以及对他人道德要求有着很高的期待,但是当自己出现道德不良行为时,有可能会有一些犹豫、观望或者情境变通的现象等。所以,一定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切实抓好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使大学生能够自觉的树立起良好的诚信观念,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全面树立起“失信寸步难移”的良好道德理念。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并形成良好的品德,使他们在日后步入社会受益良多。例如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以“诚信”作为主题的演讲或征文活动,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诚信专题讨论会等,让大学生知道诚信需要从日常行为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使学生能够做到言行一致。学校能够按照实际情况建立起一系列的诚信评价管理体系,对诚信评价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评优,还有机会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全面鼓励大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四、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意思是指他人、社会以及自然为自身所带来的恩惠与方便,从而使得自己能够在心里产生一种情愿回馈、感谢的行为。为了能够帮助更多的高校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国家教育相关部门与学校通常会采取“免、减、贷、补、助、奖”等办法来帮助更多的高校学生缓解一定的经济压力,使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作为高校学生,他们同样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需要积极回报社会,感恩社会给自己学业上的帮助,但是因为有一部分学生受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对感恩意识不够强烈,因此,需要做好进一步的思想教育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1.把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校需要将感恩教育与“三观”教育相互结合起来,使高校学生能够全面树立起感恩意识,全面端正接受资助的良好心态,使同学们能够对社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对高校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一方面是要让他们能够明白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使他们能够有责任、有义务地为这个家庭分忧解难,从而学会感恩和回报;另一个方面是要让他们清楚作为一名学生,需要珍惜现在的大学学习机会,发奋学习,把这种感恩的心转变为自己成才的一种动力,做到有所作为,努力让自己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2.把感恩教育全面地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借助社会、政府以及学校的学生资助活动来开展感恩教育,全面唤起大学生的感恩之心。高校可以不定期举办一些以感恩作为主题的活动,或者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也可以做一些感恩事迹的学习报道,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大学生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关心、帮助身边的人,多做一些有益身心的事,教育同学学会感谢他人、体谅他人以及帮助他人。以高校社团作为依托,不定期组织高校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全心全意服务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让每一颗感恩的心能够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
[2]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及其逻辑展开模式构想[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2).
[3]祖嘉合.试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层引领[J].教学与研究,2013.
[4]黄蓉生.21世纪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
[5]白雪.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发挥的困境及出路[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
[6]余龙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在与时俱进发展创新[J].求索,2004.
[7]仲兆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创新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哲学变革的主题,也成为了世界教育变革的总趋势。20世纪以来,世界课程改革从总体上来看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先是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念取代了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教育第一次回归了生活;20世纪50―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精英主义”教育思潮,教育从生活世界被极端的拉入科学世界;80年代以来,科技的新发展、社会生产方式与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精英主义”教育改革的失败导致各国纷纷确立了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石的大众化、多元化教育理念,教育再次回归生活世界。这三次大的变革确立了教育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使我国的课程改革开始注重向生活化方向发展。
而从我国来看,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普遍存在着“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问题,这不仅使学习活动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需要相去甚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这些“案例”本身,而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精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
笔者通过一系列的课堂观察和优秀课例的分析后发现,要使所发掘的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有较好的效用,就应尽量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从时间因素看,时效性越强,即实际问题离某一教学内容的时间越近,则效用越高;二是从空间因素看,近距性越强,即选用的事例所发生的地点距学生越近,则效用越高;三是从程度因素看,现实性越强,即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越贴近,则效用越高;四是从认知因素看,针对性越强,即与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矛盾困惑和冲突越贴近,则效用越高。
根据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认识,笔者尝试提出要精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基本内容应符合学生生活需要,惠及学生的终身发展,真正体现“以生为本”。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道德、法律等多方面,其中每一方面都有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和丰富的知识内容。精选教学内容首先就应以分科思想为主,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学科性和知识的相对系统性的基础上,淡化学科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和未来发展,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选取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教学内容体系。通过这种基本内容的教学,能够充盈学生生活经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懂得如何进行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比如讲《劳动者的择业、就业和创业》这一框题时,教师就根据学生的生活出发,先讲“正确择业要考虑的要素”,将“就业的含义、途径和方式”穿插中间,最后再讲“创业者必备的素质”。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编排,使学生始终思考一个问题:“你长大了干什么?”
其次,教学内容要反映形势发展,体现时代特点。一般来说,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时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之一,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紧跟形势发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然而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往往是滞后于形势发展。有一位教师在讲《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课时用了九十年代“焦点访谈”的视频,却发现学生没有兴趣,因为现在的学生对这个栏目已经没有了关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和改造,把来自于社会生活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问题及时地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让现实生活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源泉。
再次,利用典型事例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离不开典型事例。在思想政治教材中也列举了一些事例,但这些事例较为理想化和成人化,比如在讲价值观的内容时,举例的都是以伟人、英雄、模范作为典型人物,不仅时效性差,也与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差距,让他们觉得可信度低,难以产生共鸣。因此,要整理、筛选来自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的典型事例,挖掘学生身边的“小事”,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有位老师在讲经济活动四个环节时就用学生生活常用的文具举例,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问题讨论关注“热点”和“焦点”,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中学生关心社会,思索人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着一定的探究欲往。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感兴趣但又存在迷惑的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努力思考、热烈讨论,这不仅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和师生“思维共振”的重要途径,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比如讲民主生活时有一位教师就组织了一场关于“食堂涨价是否合理”的讨论,使学生不仅参与积极,还让学生体会了民主生活,也为学生以后的社会参与打下基础。
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可以看到其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到生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充分发挥生活对教学内容的意义和教学内容对生活的意义,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化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