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精神文明建设综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篇1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搜集、整理、加工、保存、传播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是学校的信息中心,宏伟的馆楼,丰富的馆藏和热情的服务,吸引着校园内的广大读者。每天都有大量读者到图书馆检索文献、借阅书刊,图书馆成为他们获取文化信息的主要场所,是校园文化的原料供给地、加工地、贮藏地和传播地,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对校园精神环境的净化和改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图书馆是塑造“四有”新人的第二课堂。大学阶段是学生成才的黄金时期,图书馆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场所之一。在图书馆,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科学文化知识得到提高,这是图书馆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为培养更多的“四有”人才,图书馆必须主动地加强各方面的工作,使这种培养教育成为可能,并富有成效。高等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知识面广、基础宽厚扎实、富有创造能力、适应性强的优秀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需由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才能完成,而随着现代教育技能的发展,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的比重越来越大。课堂主要解决学生学习中重点和难点,着重讲授方法。学生大部分知识结构的建立,需要借助图书馆来完成,有的高校减少原课时的百分之二十,有的则实行五个半天上课的新制度,有的对学生采取考绩不考勤的办法,都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泡”图书馆,进行自学、会学,而不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样学生对图书馆书刊资料的需求就会大大增加,除了数量,还有质量上的要求,希望在多中求精,难中求好。

3.图书馆是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宝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无数辉煌的科研成果,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人们将这些经验中的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供利用,便产生了古老的文献资料。人们又将这些文献资料不断地加以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就产生了原始的图书馆。图书馆广泛全面的收藏各种记录人类科研成果、生产经验的文献,并进行加工、整理,进行长期系统的保存,为人们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提高科学文化服务。党的以来,特别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出版业空前繁荣,近年来大量有价值可保存的文献涌现出来,推出一大批科学文化丛书、名著和报刊,受到文化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图书馆在馆舍不足、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的条件下,克服诸多困难,创造条件,把众多的文献资料加以保存管理,逐步形成了学科结构合理、文献类型齐全、载体形式多样的文献收藏体系,为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味。

4.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工程。精神文明建设实质上就是人的建设,公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活动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本领,不断更新知识,接受终身教育成为每个劳动者适应社会需求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图书馆就是一所社会大学,是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最理想的场所,在整个社会教育过程中,图书馆发挥着独特的优势。这是因为,图书馆的教育不受年龄、

篇2

一、送文化下乡的现状综述

“送文化下乡”就是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形式向广大的农民群众传播丰富的文化教育,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陶冶民众情操,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主要内容体现为送图书、报刊下乡;建立农家书屋;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春联下乡等一系列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送文化下乡”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文化政策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出现是由于农村需要高档次、高质量的文化享受的基础决定的。早在1938年,柯仲平就在其发表的《文化下乡去的一个实际问题》中探讨了“文化如何下乡”这一重要问题。[1]1963年我国就组织了第一批“农村文化工作队”支援农业,为加强城乡文化联系,把社会主义文化艺术输送到农村去。梗风在1964年的《送社会主义新文化下乡,加强与群众的联系——第二批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胜利完成工作任务归来》一文中充分肯定了送“文化下乡”不仅能够鼓舞农民的政治和劳动热情,有助于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农业建设工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艺术工作者深入了解农村,为艺术创作提供思想源泉。1995年,等八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下乡活动。此后,“送文化下乡”的相关工作逐渐成为每年各级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被沿袭下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以来,更是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加以实施。[1]

二、“送文化下乡”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提升乡村生活品位

文化是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这些文学、艺术能够陶冶情操,提升文化修养。现阶段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富裕的农村,迫切需要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生活品位,而“送文化下乡”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这种需求。例如,每年的传统节日,南昌县文化机构在各乡镇举办的“歌舞活动”“送戏下乡”“送春联下乡”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增添了诸多乐趣。在这些“送文化下乡”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充分调动民众享受文化活动的热情,提升民众对歌舞的喜爱和鉴赏力,也促进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让大中城市的文化魅力在农村群众欣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提高乡村生活的品位。

(二)促进城乡文化融合

目前,虽然我国农村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甚至有些可以和城市媲美。但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明显低于城市,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处境困难,城乡文化差距显著。“送文化下乡”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形式把城市先进的思想文化带入农村,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如好的戏曲演出给他们带来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高科技含量的图书引导农民科学养殖;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改善农民枯燥的田间生活。“送文化下乡”着重体现为“送下去”,把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文化向精神文化相对薄弱的乡村进行传播,把大中城市的文化以文化公益活动的方式送到百姓的家门口。与此同时,这些艺术表演团体通过演出接触当地本土文化,在节目中吸收这些传统文化来提升表演内涵,迎合群众文化需求。因为“文化的续延必须建构一个顺畅的乡村与城市文化‘互哺’机制,树立农村新型社区共同体的文化自信与独特品格,建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共融的文化圈。”[2]城乡文化在“送下去”和“吸进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不断碰撞、融合。

(三)提供文化活动平台

虽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对于现在的中国农村描述有点不实,但是大部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城市,迷信思想、不良的赌博嗜好确实比比皆是。他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提高群众审美情操,同时激活群众情感的活动平台来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的修养。政府近年来组建的“农家书屋”活动正好迎合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乡村文化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平台。“送戏下乡”活动作为“送文化下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歌舞、戏曲、音乐的表演形式向广大的农民群众传播文化教育,也让人民感受到了政府的关心和用心。这些文化活动给群众文化的导向和激发作用远远大于节目本身,为城乡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动平台。

三、结语

“送文化下乡”作为政府工程的一项利民政策,以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在农民群众中开展,对推动群众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断发展和宣扬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同时,政府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建设者,应该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辅助,为推动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助力。

参考文献:

[1]郑迦文.文化下乡与精神进城——民族地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面向及策略[J].贵州社会科学,2016(05):86.

[2]陈浩天.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悖论与价值赓续[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23-129.

篇3

一、前言

完善文化宫的建设,是当今文化宫面临的挑战,为了文化宫未来的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当前文化宫利用率低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有效发挥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中作用方式的探讨,将从群众文化工作重要性出发,找出文化宫现存的问题,以其职能为引导,提出文化宫发挥作用的方式。希望本文研究能为我国文化宫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借鉴。

二、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群众文化工作在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还能培养人们的知识文化素养,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感。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是解决我国基本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群众文化建设同时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要求,国家相关政策都充分体现出我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群众文化建设道路上,国家一直在做出努力,不断增加群众文化服务平台,加强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加大文化宫建设投入,创办特色文化活动开展。这些措施可以推动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使群众成为社会文化受益者,有利于提高全民思想道德与文化素养。

三、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为两方面,第一,群众对文化宫的认同感降低。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人们学习与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广泛。文化宫设施简单,已经失去对群众引力,群众更愿意选择高质量及资源丰富的方式进行学习与娱乐。第二,文化宫的服务质量降低。文化宫的利用率低,与其本身的服务质量有关。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群众对娱乐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文化宫的设施不完善,服务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有限,无法为群众营造舒适的学习娱乐环境。降低了文化宫自身的竞争力[1]。

四、有效发挥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中作用的方式

(一)增强文化宫的宣传与主导意识

有效发挥文化宫的作用,必须树立起主导意识,增强内在意识能力。首先,大力宣传文化宫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重要地位,发挥政府责任意识与群众的主导作用,根据当前发展目标,确立文化宫发展理念和工作目标,体现出国家为民服务的意志。其次,明确并克服非主体价值意识形态,在群众中树立价值实现意识,将文化传播作为责任,增强群众的历史责任感。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文化宫中,满足人们全面发展的需要[2]。

(二)对文化宫进行深化改革与队伍建设

社会的进步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文化宫为满足群众与时代的需要,同样需要进行深化改革。体制完善与合理性的缺失,是限制文化宫发挥主导作用的因素之一。为了使文化宫跟上时展需求。首先要树立发展目标,进行创新型改革,增强文化宫内部活力,提高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竞争力,以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另外,在文化宫的设施上也要加大改革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使文化宫的内部设置得到丰富与创新,确保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队伍建设方面,要猿止正的原则进行专业人才选拔,提高文化宫服务质量。

(三)提升文化宫的公共文化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群众的文化方式表现出多元化,文化宫想要在群众的精神文化领域立足,不仅要发挥其主导作用,进行队伍建设与深化改革,而且要提升文化宫的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属于文化宫的特色体系,将优秀的文化资源整合到文化宫中,树立公共文化品牌,重新塑造文化宫的主体形象与服务意识,通过宣传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文化宫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高水平的公共文化知识[3]。

五、结论

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充分发挥文化宫的主导作用,本文针对有效发挥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中作用方式的探讨,是以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为出发点,找出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建设中存在的认同感与服务质量降低的问题,结合两点问题,提出有效发挥文化宫作用的方式,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增强文化宫的宣传与主导意识;第二,对文化宫进行深化改革与队伍建设;第三,提升文化宫的公共文化服务。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一份参考。

参考文献:

篇4

党的十召开以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也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农业部办公厅于2013年2月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使全国范围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正式开始。“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分为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五个部分二十个目标。创建活动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目标引导、试点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政策、人才、科技、组织为支撑,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

一.“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义

1.“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因而,“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便是落实十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表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就要首先将农村的发展建设纳入重点考虑的范畴,进而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在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威胁的今天,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无疑为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从这一方面来说,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也确有其必要意义。

2.“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实现农村发展的需要

创建“美丽乡村”活动对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下的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局限。面对不断发生变化的时代形势,农村的经济如何得到良好发展,是一个亟需考虑的问题。而“美丽乡村”活动的一个主要建设目标就是加快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提高,进而打造具有高效率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因而农业部进行“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

3.“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农业部开展“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的生态文明,为人民的生活创造一个适宜居住的良好环境;此外,“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还能够加快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的物质方面极大丰富,从而保障农村人民的生活得到物质方面的有效保障,加之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改善当前的农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地区现代化进程。因此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对全面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内容与效果

1.“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原则

在“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过程中,秉持相关原则,从根本上保障“美丽乡村”活动的有效性得到实现。基于此,农业部“美丽乡村”建设时将以人为本,强化主体;生态优先,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等作为基本原则,活动开展过程中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制定不同的目标,并在同时发挥一些“美丽乡村”的典型建设模式的榜样作用,推动整个活动有条不紊的展开。

2.“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目标

“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建设目标包括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等方面的内容。而经过活动的有效开展,农村地区的产业形态、生产形式、资源的利用方面、生活的环境与基础条件方面、人民权益的维护方面以及乡风民俗的传承方面都取得了极大进展,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这些目标设置也比较符合创建活动的基本情况,适宜农村地区的建设基础与发展水平,对“美丽乡村”活动的良好开展提供了有效方向指导。

3.“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点

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首先要确定一些重点内容,这对整体的创建活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具体的工作中,组织乡村试点、创建发展典型、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利用科学技术保障创建活动的开展都是农业部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内容,如此使试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评选出了一些建设典范,极大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并有效推进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促使农村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故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多选择的工作内容重点对整体建设的重要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小结

总之,“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对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以及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农村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农村的传统发展模式,为当前的农村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方式。“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的和谐发展实现了当前农村建设中的总体目标,为人们构建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发展了农业生产,也传承并发扬了生态文化,这一积极的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人们生活幸福程度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文化馆;现状;发展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在公共事业面临革新压力的今天,文化馆的发展要在确定以群众为服务对象的公共性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群众性,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由于受制度、建设费用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制约,以及其他文化娱乐形式的冲击,文化馆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本文本着创新和发展的思路,针对文化馆的现状作了阐述,并对文化馆在新形势下如何走出困境,得到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 前文化馆存在的现状

1.文化馆是开展群众精神文化的事业性机构,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正因为其事业性机构的特点,决定了文化馆获取的只是社会效益。但在文艺演出,文化馆的建设等方面,其经费的来源主要是政府提供,容易造成资金的不足。所以在文化馆的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在公共事业单位收费的现象,而资金不足也成为制约文化馆建设的因素之一。

2.文化馆的建设应该属于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但部分地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使文化馆的建设滞后于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没有跟上相应的步骤。另外,文化馆内部娱乐形式相对单一,使群众感到枯燥乏味,对文化娱乐提不上兴趣。文化馆本身是一个施展文艺才能的地方,但目前不少文化馆的文化活动不够丰富,文化市场发展不够完善。同时,某些地方对文化馆的定位不准确,各种带有盈利性质和赌博性质的经营活动泛滥,脏乱差现象突出,影响了文化馆的环境,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性质文化观念突出,使得文化馆的管理模式依旧落后。如前面所讲,文化馆的经费来源于政府提供,所以,文化馆的工作多数以行政指导为原则,带有些许行政文化的性质特色。

4.随着人们对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关注,文化馆承担公共服务娱乐的职能也越来越发挥其作用,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扩大了先进文化理念的传播。

从以上可以看出,文化馆在发展之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事业性质的定位不准,管理模式上传统依旧,活动形式单调失去了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作用,在规模上不同程度的萎缩,这些已经成为文化馆发展的阻碍因素。

二、 关于文化馆发展的策略思考

1.明确发展思路,统一对文化馆的思想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形式的负面现象对社会风气的污染,使文化工作面临着重大压力,文化馆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形式下,必须统一思想,认清新形式,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可行计划。

要毫不动摇地确立文化馆公益性和事业性的地位,发挥文化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在群众对精神文化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形下,文化馆的建设正是他们为实现自我精神文化完善的宣泄窗口。为满足群众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必须加强文化馆的建设,而如何坚持文化馆公益性和事业性这一性质,成为文化馆发展的关键所在。政府要指导文化馆全面贯彻公益性的性质,树立无偿服务的思想观念,正确区别文化产业和文化馆的不同属性问题,改变过去对文化事业机构用市场经济的观点看待的立场。

2.发挥文化馆的服务功能和作用,奠定文化馆发展的基础。充分发挥文化馆的服务功能,首先要加强文化馆的规范管理。虽然文化馆是一个事业机构,但今天的文化馆却存在无事无业的现象,工作人员散漫,管理松弛,有些人员拿着工资却不工作,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造成文化馆少有群众光顾,成为名存实亡的空洞建筑。为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有必要加强文化馆的规范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制定管理方案,赋予文化馆承载群众文化市场的使命。

其次,要做好文化馆文化艺术普及的工作,在扩大场地活动的基础上,宣传先进的文化,陶冶人们的文化情操。在文化活动的内容方面,要形式多样化,听、唱、舞、弹,面面俱到,做到百花齐放,让文化馆真正成为群众享受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的摇篮。另外还可以设立文化站,作为辅导文化馆工作的延伸,在服务功能上支持文化馆。

最后,要强化文化馆的开放性,出于文化馆的特点,要更好地实现文化馆的价值功能,必须提高文化馆的开放程度。通过开放文化平台和运作模式,扩大文化馆的 吸引力和影响力,使文化馆的文化资源得到最大的发挥。

3.要发展群众文化就必须加大对文化馆的经费投入,扩大文化馆场地建设和基础设施的配备,在硬件设施上完善文化馆的建设,从而吸引群众对文化馆的关注程度,并实现文化馆的长久发展。

三、结语

综述所述,文化馆的发展必须正确定位其性质,通过加大对文化馆的投入,搞好文化馆的建设,使其成为无偿服务于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中心和载体。

篇6

我国的文化产业由来已久,尤其是时代进入了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不断整合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并以科技创新和专利技术知识产权为核心,将经济、政治与文化产业融为一体,最大程度上覆盖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所有文明,包涵了知识、信息、娱乐、休闲等内容,拓展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内容,并逐渐在经济发展领域突显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了我国的主导、支柱型产业。

一、文化产业概念综述

文化产业的概念应当以文化为生产第一要素,在工业标准和条件下,实现对文化商品的规模化生产、策划、销售和售后服务,并通过文化资源市场配置而实现的产业集合型文化经济形态。它主要是向消费者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属性:

1、知识创造特性。在文化产业之中,其特定的知识信息、文字、音像、艺术等产品和服务,都承载有文化的内涵和知识的特性,在这些文化内容的生产过程中,最为突出的属性即在于文化产业的知识创造性,它必须是原创的、唯一的,具有不可替代和再生的特性。可以说,文化产业是以其独特的知识原创性的特征而存在的,正因为这个特性,一些国家将文化产业界定并命名为“创意产业”。

2、可复制性的传播特征。在文化产业的经营产品或服务之中,对于原创文化的传播是需要加以工业化复制为前提的,它虽然以知识原创性为核心,然而对于文化产业的传播则需要借助于复制技术而加以实现。

3、市场导向特性。文化产业是一种营利型的商品,它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它与其他商品一样,都要依循市场价值规律而运营,然而,它不是简单的文化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而是在产业化的运营机制之下,通过整合知识产权资源,进行持续化的产业链开发,从而满足人类对于文化的需求。同时,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还具有对人类的意识形态的导向性,其中包括的政治观点、社会观点、哲学观点、道德观点、艺术观点等,都对人们产生思想上的导向作用。

4、服务与营利特性。文化产业提供的是一种无形的服务,它将人类的知识、智力成果,以文化产品为依托,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它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之下,还具有自身的营利性特性,也即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经济性和社会性。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知识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1、文化产业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灵魂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它是我国民族发展的灵魂,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对于我国的发展方向具有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与中国民众道德观念相契合的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可以使其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实现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的功能。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上,才能深入和全面建构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文化产业为中国人民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的前提下,可以满足人们对于大众文化的需求,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都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功能。

2、文化a业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的标志

文化产业归属于第三产业,在现代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成为了衡量国家和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中国现今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对于凝聚和激励中国人民的思想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生产力,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和标志,在知识经济一体时代,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在于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繁荣直接推动了第三产业的繁荣,并直接促进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这种生产力要素,文化产业的“人化”作用可以较好地提升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从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社会文化创新能力。

3、文化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构成之中,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已经不断发展、繁荣和壮大,成为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传统的文化产业如:新闻产业、出版产业、广电产业成为了“核心层”,新兴的文化产业如:网络文化、休闲娱乐、多媒体广告、会展等成为了“层”,它们共同映衬、互为提升,致使我国文化产业的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不断上升,并创造出上千亿的文化产值。可见,文化产业在知识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不断繁荣,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4、文化产业成为了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文化产业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文化食粮,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播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信息,提供了有益的渠道,并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文化环境的保护等方面,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另外,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具有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尤其是不可再生的文化或文物资源,突显出文化产业的责任和使命。

5、文化产业成为了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和媒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人们必然要进行文化的交流,国际贸易内容也融入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一些经济强国通过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而对世界文化起着主导作用,其文化产业也极其强盛。我国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也必然要以文化产业作为与世界联结的桥梁和媒介,将中国的文化有力地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文化、领略到中国文化产业的魅力,从而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

2、全面优化中国文化产业环境

在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知识文化进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

(1)人文环境的优化

我国要从国情出发,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打造一流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中心区,利用地理资源、文化资源、技术资源的不同优势,创建和开发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和深远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并促进配套产业的发展,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文环境。还要注重社会文化氛围的积极创设,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为了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注入社会各界的力量,充分发挥基层工会、共青团、文联、作协、记协的团队力量,营造出有利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另外,还要强化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设计特色化、功能化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为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创造条件。

(2)法制环境的优化

在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法制环境的优化是前提和保障。要完善文化产业相关的规制,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如:高新文化企业的优惠政策、文化企业的所得税返还政策等,并在对文化产业加强执行监督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民间艺术的保护,确保文化产业发展在法制的轨道上不断壮大。

(3)市场环境的优化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密不可分,通过对市场环境的优化,积极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通过文化创意吸引社会消费者,打造全新的文化品牌,增强社会文化产业的消费。同时,还要将文化产业的眼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市场,要打造与我国农村经济相适应的农村文化市场环境,从而培育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市场。

3、提升中国文化产业整体素质

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要实现跨行业经营、多媒体运作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在多元资本介入的条件下,成立跨行业的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在集成资源的前提下,对文化产业结构和产品加以优化,从而实现跨区域文化经营和管理。并致力于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使之成为增强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法宝,最快地缩短中国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差距。文化产业专业人才还应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在人才强国的战略引领下,培育中国文化产业的专业创意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

五、结束语

总之,我国的文化产业是在知识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新兴的产业,它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存在自身的问题,为了实现二十一世纪下的中国文化产业跨越式的发展,我们要依循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则,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在文化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把握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真谛,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祁述裕,刘琳. 文化与科技融合引领文化产业发展[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06)

[2] 李凤亮. 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 2011(12)

[3] 王安琪. 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述评[J]. 生产力研究. 2011(11)

[4] 刘筠梅.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研究综述[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5] 冯华,温岳中. 产业链视角下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05)

篇7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27-02

一、城市体育文化的相关研究

(一)城市体育文化相关定义

体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文化,包括城市文化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这是因为这样导致许多学者在论述体育与城市文化时指向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同时,按照常用的划分,体育可分为社会(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而文化,包括城市文化也可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这就说明了体育与城市文化关系的复杂,也说明体育与城市文化的不易。近年来对“城市”“体育”“文化”方面的研究颇多,观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城市体育文化,是在城市的特定范围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一般划分为三个层面:1.内容和方法层面,是城市居民体育意识的行为体现;2.物质层面,是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3.精神层面,居于主导地位,是城市体育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决定了城市体育文化的发展目标。而王成认为城市体育文化是指综观体育的方方面面,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或观看比赛,以及体育本身为人们所提供的各种场地或服务,如体育馆,体育赛事以及职业俱乐部等,都可以称得上是城市体育文化的特定表现。

因此城市体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产物,它包括物质、精神和内容和方法三个层面,对城市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展示了城市的魅力所在,是一个城市精神的结晶。

(二)体育文化与城市体育文化中的相关研究

1.体育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体育文化是作为城市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它在城市文化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不可替代的。张奇、张颖等认为体育文化能全面提高人口素质,能产生积极的社会凝聚力,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能促进城市开放发展,能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对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多,甚至具体到某个城市体育文化在经济方面的研究。

2.体育文化在城市文化中的建设与发展

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的一个精神亮点,是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民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体育,是一种文化形态,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城市体育是城市文化、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城市体育文化是城市形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城市体育文化产业是城市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的重要因素;第三城市群众的体育活动是城市群众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

(三)城市体育文化创新研究

城市体育文化创新是指人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继承、借鉴本民族体育文化和外来体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践的需要,逐步对旧的体育文化模式和系统进行改造和扬弃,从而创造新体育文化的进步活动,它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重要实践方式。钟振新在《城市体育文化创新研究》指出城市体育的功能是:1.提高城市人群的凝聚力;2.提高城市人口综合素质;3.提高城市体育内涵。因此城市体育文化创新的途径也应该遵循城市体育内容从城市物质文化、城市体育文化组织管理体制、城市体育文化活动内容、城市精神文化等四个方面加以创新。而李先国,李建国认为除上面三种创新以外还应有观念的创新、主体的创新。

(四)城市重要体育文化的相关研究

1.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的相关研究

城市社区体育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体育行为方式,城市体育文化的重要部分,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甚多。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同样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城市体育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所在。社区体育文化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客观需要,有利于加强社区整合,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有利于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缓解健身娱乐需求的矛盾,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2.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相关研究

向武云在《论城市广场体育文化》中指出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是指人们在城市广场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物质的、精神的总和。它的主要特点是主体的多元性、参与的非强制性、内容的丰富性。它具有提高城市人口综合素质、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方式、推进城市文化创新、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等功能。我国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日益表现出一种平民化、生活化、社会化的趋势。影响这一活动发展的因素有:个人的微观因素、城市广场的中观因素、社会的宏观因素。

3.城市体育产业文化的相关研究

体育文化产业在城市转型中有如下作用:1.促进城市文化转型;2.促进城市的产业转型;3.反哺城市体育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4.促进城市形象转型;5.创造就业岗位与扩大就业;6.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及影响力。同时程一辉,庄昔聪等阐明体育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提出了用传播学手段来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同时许多研究者还对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做了相关研究,如张孔军,于祥《首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定位研究》,尹博,冯霞《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同时还有研究者对黄山市和秦皇岛体育旅游文化做了相关研究。

二、结语

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城市体育文化备受人们的关注,城市体育文化在城市文化的地位也不断提升,甚至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它的创新与发展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对这一研究中发现,大多数集中在城市体育文化的创新及城市体育文化的地位及影响研究;对各体育文化研究中,主要集中于城市社区体育、广场体育及休闲体育、大众体育方面研究的较少;对传统体育研究相对较多,对中外体育或者跨文化的城市体育研究较少;体育产业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各省各城市体育产业现状调查研究。总的来说,大多数研究还处在理论或者描述性研究,探索性研究少之又少。加强对城市体育文化的研究至关重要,不仅是城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全面的认识研究城市体育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这一方面的研究,才能使城市体育文化为城市的发展指明正确的道路,使我们社会得以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周细琴.城市体育研究述评[J].科技资讯,2010(5):209.

[2]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9-23,154-176.

[3]王成.从城市文化看城市体育文化的发展[J].体育科学研究,2008(4):48-49.

[4]张奇,张颖,李小谦.体育文化在山东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J].体育与世界,2009(9).

[5]邹玉华.论体育在城市文化中的建设与发展[J].体育世界,2OO8(9):71.

[6]李先国,李建国.城市体育文化创新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4).

[7]钟振新.城市体育文化创新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

8-9.

[8]王合成.论中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J].专题论述,2005

(4):292-293.

[9]向武云.论城市广场体育文化[J].体育社会科学,2006

篇8

在工作内容上看,顾名思义,宣教文体活动主要包括宣传工作、教育工作、理论研究和创新工作、还有组织各类文体活动的工作。看这些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息息相关。尤其宣传工作,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宣教文体工作的关键部分,宣传工作往往是开展其他工作的首要的工作内容。

(二)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与工会履职

首先,宣传功能是一个企业的喉舌力量,在企业开展各项工作前,能够起到一个“广而告之”的作用。其次,在与各项工作活动的配合中,一个好的宣传工作能够使该工作和活动的影响力推向最大化,为这项工作的成果起到增幅的作用。

在企业工会履职阶段,宣传工作的开展是其他工作的“开路先?h”,也是其他工作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对于宣传工作的开展,既要使宣传工作的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比如说采访报道工作,内容编写工作,播发工作等,也要对宣传内容进行把关,圈定重点,比如先进人物事迹的宣发,党的思想理论的宣发等。

(三)宣传工作与教育工作

教育工作作为宣传工作的关键内容,也是企业工会履职的主要方向之一。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让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责任感,让广大员工做到思想道德建设和工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宣传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从新闻内容的选定、编写、报道、播发,不仅能够使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与广大员工在思想观念方面起到一个积极的互动作用。为理论研究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助力。

二、文体活动的开展与员工生活

(一)当今宣教文体活动的现状与对策

与过去相比,文体活动应该在开展形式、开展特性、互动范围、活动方向这四个方面进行改变。第一,增强文体活动的灵活性,收缩文体活动的种类规模,将文体活动的重点放在单一类目,活动范围大的文体活动,这样既能保持活动影响、也能节约开支。第二,改变开展特性,由原有的集中范围活动变成自由的分散活动。第三,活动方向上,开展源头由工会变成相应的文体协会,术业有专攻,从而提升活动效果。第四,互动范围的转变,降低文体门槛,是文体活动变成人人都可参加的全民性活动,最大程度地提高影响力。

(二)新时代下开展宣教活动的对策

企业工会在提高工作信息化程度的过程中,保持活动灵活性和开放性的同时,也要与传统的宣教工作重点相结合,确保职能性和原则性不变。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得到几个对策。

第一,对于重点节日的规划。劳动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是每年宣教文体工作的重点所在,对于这些重要节日的规划,不仅需要相关类型的活动,也要推陈出新,保证活动的效果。

第二,做好深度工作。这不仅体现在宣教文体工作在员工日常生活之中,也要使它对广大企业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在员工日常工作中,为人做事中,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加强能够提升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内涵,从而使企业的人文内涵和企业形象都能得到提升。

第三,提升宣教文体活动时效性和多样性。通过多样化和高时效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员工归属感和认同感,潜移默化地培养起爱岗敬业的品德,也为企业工会的地位提升提供了帮助。

三、工会宣教文体活动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

2016年度本人紧密围绕集团中心开展工作,本着“大众参与、广泛适宜、全民健身、兼顾特色”的原则,精准对接集团中心工作、对接职工需要。将加强企业形势任务教育与宣教文体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有效的文体活动载体,全面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扎实推进全员健身活动,着力增强职工的自觉参与意识和团队凝聚意识,激发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活力,提高企业凝聚力、向心力,为集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一)深入一线重实效,着力提高职工素质

为加强集团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大力弘扬三友企业精神,从队伍建设、各类会议、文化活动、走访调研、宣传橱窗等方面入手,及时宣传企业发展形势和任务,让职工及时了解企业动态,鼓舞士气。

(二)创新载体激活力,提升职工文化水平

为调动工作积极性,激发基层活力,年初制定并下发了全年文化活动时间安排表,结合绩效考核,并对各项活动综合评分,督导基层各项工作创新开展。例如,由职工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晚会,以及以专场演出形式举办的“幸福三友”广场文化活动,既成为职工展示才艺的舞台,又推出一批文化精品,让职工在享受文化大餐中受教育、强素质、增能力。

(三)全方位做好服务,扎实推进职工健康管理

篇9

目前,人类社会已处于信息化社会,随着近年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已成为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战略资源。而档案信息化是指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管理档案的过程中,全面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对档案资源进行处理、分类、管理、储存,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1]。医院档案的管理是体现医院管理水平、社会效益、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

1医院综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医院综合档案作为医院的重要信息资源,在这个知识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加强医院综合档案信息化建设对医院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促进医院快速稳定的发展,同时还能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医院的综合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满足市场的经济需求,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在当前知识经济发展下,要想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仅依靠医院现有条件是难以实现的,需要依靠医院的档案信息进行指导和决策,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积极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促进医院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使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在经济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对医院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医院综合档案信息化建设,还能能够充分满足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时期的企业文化,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稳定发展。

2医院综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优越性

2.1降低成本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传统档案管理的庞杂已在档案管理中日渐显现。医院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将庞大的档案信息在光盘、磁盘、计算机硬盘上存储,通过计算机对档案的内容和数据进行管理[2]。就能减少人工管理的成本,同时还能节约存储空间,档案的查阅和调用也非常方便,降低了医院的管理成本。

2.2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采用信息化数字管理,能够及时将医院的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同时减少查找、调用档案的时间。由于医院需要管理、统计的档案数量较多,传统的管理办法不仅耗时长、存储困难、管理繁杂,同时在需要调用档案时,查询档案花费的时间较长,通过信息化的建设,能够有效避免去档案库房查找档案,直接从计算机中查找并调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综合信息化档案的应用和体会

现阶段,对医院的综合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因此,还应加强信息化管理这方面的技术。(1)提高档案信息化的系统建设:目前,我国档案管理存在档案文件的归档全面性和系统性不足,尤其是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提高和改善数字化信息管理的手段和技术尤为重要,完善档案的归档和搜集。在档案信息化系统设计之前,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应急措施和数据备份。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系统升级、系统权限等方面的安全管理,确保档案数据的稳定性和真实性。(2)提高档案管理的保密性:信息化建设具有存储介质多、携带方便、易于管理的特点。近年来,网络黑客技术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保密性遭到严重威胁,应引起档案管理人员的重视。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防泄密技术,同时严格管理存储档案介质,务必确保档案的安全性。同时加强自身的安全责任意识,做好档案归档,便于查询。提高档案信息的维护意识以及保密意识,做到绝不泄露档案信息。(3)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医院应配备一支优秀的计算机队伍来提升档案信息的管理水平。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同时对档案学管理知识也要有所掌握,熟练操作电子信息的收集、归档、分类等工作。(4)加强电子信息管理的规范性:由于目前医院档案信息庞大,系统性不足,为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信息管理,一方面需要加强管理软件的开发,不断完善管理软件,使其更专业化、系统化;另一方面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软件的应用能力。因此,在设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提供相关目录、关键词、索引等,方便查找,同时还能实现档案信息管理的规范化。

4讨论

医院综合档案指医院在进行教学、科研、医疗、会计、诉讼等各项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影响、实物的总称[3]。而档案信息化建设指利用计算机对档案材料进行归纳、加工、收集,是档案信息转化为电子形式的二次文献,方便医院对档案的使用。档案信息化数字管理的两项主要内容有:一是将档案室目前存储的文件通过多媒体、数据库、网络技术处理,将纸质档案转化为数字信息,在计算机系统上使用。二是根据需要将档案进行电子归档和搜集,形成电子档案[4]。随着我国信息化不断建设,档案信息管理的利用已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体现医院管理水平的指标。只有通过提高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才能提高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促进医院在知识经济的形势下稳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作者:安宇 单位: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曾洁萍.信息化时代医院综合档案管理的工作策略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3404.

篇10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先谈论“校园文化”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的目标,进而探讨“高职校园文化”的特征、功能与意义,因此,进一步将这部分内容细分为以下两小部分。

1.“校园文化”的概念

1986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会选举大会上,有几位学生会主席的候选人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这是“校园文化”在我国的首次被提出。1992年高占祥主编的《论校园文化》,是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校园文化的书籍,此后有关校园文化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就层出不穷,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0年王邦虎的《校园文化论》,2001年张德、吴剑平的《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2004年赵忠建的《学校文化》,这些都是有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专著,有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论文更是不胜枚举。

2.高职教育目标与高职校园文化的特征

高职校园文化的特征就是指高职校园文化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不同的地方,如果是相同,则无法称之为特征;以此标准来看当前许多研究文章中所说的高职校园文化的特征并非高职所特有,如,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发挥作用的潜在、性影响作用的持久性。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存在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会涉及这一问题,大家关注的角度也各不相同,但是大家概括出的问题也有许多,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泛泛而谈,缺乏实证性分析。大多数文章在论述这一问题时往往都是泛泛而谈,对这些问题缺乏必要的论证和详细的说明。如,对高职校园文化认识比较片面,意识不强、投入不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而又科学的规划,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参与性不足;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缺乏足够的历史沉淀,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化严重,缺乏内涵;丧失特色校园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通病;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紧密,社团建设制约因素与困难多、创新性不足等。

篇11

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询问、跟踪记录等形式,了解到基层单位都能根据根据《关于印发油料管理监督实施办法的通知》要求,在油料配送台账上(《油料配送现场交接记录表》)填写油料种类、数量并签字;当班班长、小班柴油司机、现场一名职工代表核对加油单据和实际配送数量无误后,分别在油料配送台账上签字认可。

去年以来,通过开展职工生活费发放、油材料消耗、物资采购方面的基层效能监察,为企业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146万元,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违纪问题线索,及时查处了一些违纪行为,有效地堵塞了管理工作中的漏洞,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二、基层效能监察的思考

分析现状,看到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经济效益状况不佳,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管理工作薄弱,执行规章制度不力,个别领导干部不能履职尽责。而管理中的不少漏洞又给腐败分子空隙可钻。作为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有责任围绕生产经营工作中心,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效能监察,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在近几年来的效能监察工作中,笔者认为效能监察要与以下几方面相结合。

(一)效能监察要与生产经营管理相结合

生产经营管理上要开展成本效能监察,突出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树立“时时、处处、事事都是成本管理点”的观念,把效能监察介入成本管理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和控制生产成本、业务成本等显性成本,而且要重视和控制因效率不高、信息失真、资产闲置等形成的隐性成本。对于基层生产成本中的一项重要因素,油料消耗,是一项长期的效能监察项目,不求做到全方位监察,选择有代表性地的队伍,在不同的时机进行监察即可,及时发现、反馈、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堵塞成本管理中的漏洞,切实做好降本减费工作。通过效能监察发现执行管理办法好经验、好典型,但是也存在问题有待于整改和加强。比如:监察中发现个别基层队把油料配送到施工现场后,没有及时填写交接记录;出现个别人、卡不符加油现象等等。

(二)效能监察要与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相结合

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既是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全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人员职务廉洁性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有效手段。工作中应把廉政监督与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相结合,通过基层队(站)务公开,将职工关心的重大决策、生产经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通过参与和对程序的监督,促进最大限度的公开,避免暗箱操作,从而达到密切干群关系、凝聚人心的作用。

去年,通过对基层生活费的发放进行了效能监察。基层单位在执行生活费管理过程中都能够遵守制度、帐目清楚、公开透明,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拥护和赞成。但是,还存在一些管理上的问题,比如:购买物品不入帐,白条子多,没有证明人签字,有的干部还用生活费购买生产物资,有的公开的资料和实际不相符。这些都是制度操作不严肃、不认真、不落实造成的。通过监察和通报,限期整改问题,完善管理制度,执行操作程序,使职工生活费管理使用得到了加强,走上了正规管理的路子,保证了职工群众的基本利益。理顺了干群关系,凝聚了职工的心,为搞好生产经营奠定了基础。

(三)效能监察要与绩效考核相结合

开展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使个人、团队业务和企业的目标密切结合,增强管理人员、团队和个人在实现企业持续进步方面的共同责任感,其实质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而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可有效堵塞经营管理中的一些漏洞,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在实践中可建立分层分类的绩效评价体系,如述职报告制,中层季效考评,普通员工月度测评制等等。绩效考核注重个人与团队,效能监察注重团队与企业管理,二者只有互动,效能监察才能找到其落脚点。同时,坚持干部考核制度,对于干部每年都经过考核业绩警告和淘汰不合格的干部,把干部考核、季度测评、员工考核与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结合起来,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几年来通过考核和测评先后解聘了4名基层干部,调整了三名科级干部。

篇12

一、基层效能监察综述

近期,重点对所属基层22个单位进行了油料管理办法效能监察。监察的内容是物资供应站油料监督岗位人员履行职责情况、前线基层队的油料配送和交接情况基层车队单车(车组)加油手续控制情况、油料消耗公开情况、油料消耗奖惩情况、油料管理中的违规违纪情况。监察的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到加油站现场跟踪监察加油情况,到前线基层队施工现场查看油料配送交接手续,到基层车队查看油料管理、控制的有关资料。

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询问、跟踪记录等形式,了解到基层单位都能根据根据《关于印发油料管理监督实施办法的通知》要求,在油料配送台账上(《油料配送现场交接记录表》)填写油料种类、数量并签字;当班班长、小班柴油司机、现场一名职工代表核对加油单据和实际配送数量无误后,分别在油料配送台账上签字认可。

去年以来,通过开展职工生活费发放、油材料消耗、物资采购方面的基层效能监察,为企业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146万元,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违纪问题线索,及时查处了一些违纪行为,有效地堵塞了管理工作中的漏洞,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二、基层效能监察的思考

分析现状,看到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经济效益状况不佳,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管理工作薄弱,执行规章制度不力,个别领导干部不能履职尽责。而管理中的不少漏洞又给腐败分子空隙可钻。作为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有责任围绕生产经营工作中心,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效能监察,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在近几年来的效能监察工作中,笔者认为效能监察要与以下几方面相结合。

(一)效能监察要与生产经营管理相结合

生产经营管理上要开展成本效能监察,突出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树立“时时、处处、事事都是成本管理点”的观念,把效能监察介入成本管理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和控制生产成本、业务成本等显性成本,而且要重视和控制因效率不高、信息失真、资产闲置等形成的隐性成本。对于基层生产成本中的一项重要因素,油料消耗,是一项长期的效能监察项目,不求做到全方位监察,选择有代表性地的队伍,在不同的时机进行监察即可,及时发现、反馈、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堵塞成本管理中的漏洞,切实做好降本减费工作。通过效能监察发现执行管理办法好经验、好典型,但是也存在问题有待于整改和加强。比如:监察中发现个别基层队把油料配送到施工现场后,没有及时填写交接记录;出现个别人、卡不符加油现象等等。

(二)效能监察要与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相结合

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既是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全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人员职务廉洁性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有效手段。工作中应把廉政监督与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相结合,通过基层队(站)务公开,将职工关心的重大决策、生产经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通过参与和对程序的监督,促进最大限度的公开,避免暗箱操作,从而达到密切干群关系、凝聚人心的作用。

去年,通过对基层生活费的发放进行了效能监察。基层单位在执行生活费管理过程中都能够遵守制度、帐目清楚、公开透明,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拥护和赞成。但是,还存在一些管理上的问题,比如:购买物品不入帐,白条子多,没有证明人签字,有的干部还用生活费购买生产物资,有的公开的资料和实际不相符。这些都是制度操作不严肃、不认真、不落实造成的。通过监察和通报,限期整改问题,完善管理制度,执行操作程序,使职工生活费管理使用得到了加强,走上了正规管理的路子,保证了职工群众的基本利益。理顺了干群关系,凝聚了职工的心,为搞好生产经营奠定了基础。

(三)效能监察要与绩效考核相结合

开展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使个人、团队业务和企业的目标密切结合,增强管理人员、团队和个人在实现企业持续进步方面的共同责任感,其实质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而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可有效堵塞经营管理中的一些漏洞,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在实践中可建立分层分类的绩效评价体系,如述职报告制,中层季效考评,普通员工月度测评制等等。绩效考核注重个人与团队,效能监察注重团队与企业管理,二者只有互动,效能监察才能找到其落脚点。同时,坚持干部考核制度,对于干部每年都经过考核业绩警告和淘汰不合格的干部,把干部考核、季度测评、员工考核与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结合起来,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 几年来通过考核和测评先后解聘了4名基层干部,调整了三名科级干部。

(四)效能监察要与党风廉政教育相结合

篇13

一、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高校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以及历史传承性。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相关的一些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显性课程而言,高校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其独到之处在于“以暗示性或无意识的方式,使师生认同在无形当中传授的思想观点,使师生于无形中找到道德回归生活和实践之路”。

高校文化建设是师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对价值观的建构,目的在于优化高校人文素质,营造和谐高尚的人文环境,增强高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校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高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文化建设重视不足。

因导向性原因,高校往往更加注重对于学科成果、队伍建设等指标的追求,而缺乏对高校发展宗旨、办学理念等文化方面的关注。而精神内涵恰恰才是高校引领发展的不竭动力,能持续激发全体师生的使命感、归属感,因而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2.文化建设不成体系。

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无法持之以恒等问题。高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循序发展、综合系统的工程,并非一蹴而就或某部门能独立完成的工作。因其涉及面宽、范围广的特点,使得文化建设成为一项涉及学校各层面的工程,需提升至学校战略层面,有目标、有秩序地进行,以免走偏了方向。

3.文化建设脱离实际。

文化建设停留于精神文明建设,脱离教学、科研建设,未能有效地将三者作为整体来考虑,使得文化建设居高临下,落不到实处。根据高校实际,文化建设必然不可能独立于教学、科研,因为文化建设是教学、科研建设的指导思想、核心内容,直接影响教学、科研的质量成效;而教学、科研建设又是文化建设的落地抓手。只有将三者有机地结合,才不至于使文化建设处于脱离实际的尴尬境地。

4.文化建设手段单一。

文化建设方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较多借助抽象的文字传播,未能结合时展主流,应用行之有效的传播手段,也是高校的文化价值理念难以深入人心的关键因素。因而,高校文化建设需要增加多元化的传播载体、传播方式,以契合时代特征进行推广。

三、高校文化建设的建议

鉴于高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即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思考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

1.进行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

文化建设是具有综合性、持续性的工程,需进行系统规划,从战略高度科学谋划。第一,凝练文化建设的核心,即院校的精神和共同价值观;第二,确定实现方式和手段,如阶段性执行安排、各层面任务分解等;第三,评估效果,即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评估,适时调整计划。同时,聘请文化建设专家,发挥专家智库咨询作用,使文化建设从单一的行政指挥向专家指导与行政统筹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清晰有效地进行文化建设。

2.凝练文化建设的价值理念。

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核心,它被视为当然的、下意识的信念、观念和知觉,是蕴藏于理论、思想和实践活动的,对其起直接影响和支配作用的文化精髓和底蕴。故而,对于这种价值理念的凝练是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一步。高校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校园建设,融入“大学精神”,建立契合的价值观体系,借助广泛的价值观大讨论、设立专项研究、召开专题座谈会等方式,对高校的历史文脉和精神积淀进行系统的凝练。

3.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文化建设的主旨理念需要通^形式多样的载体进行落实。有研究表明,人在接受外界信息时,视觉接受的信息占全部信息量的83%,故而建立完善的校园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系统),构建统一的文化视觉形象,透过标准化、独特化的视觉符号传递精神与理念不失为重要方式。同时,高校文化也表现在管理决策以及制度建设方面。通过指导性和约束性的制度规范,正面引导,强化价值观,树立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有利于形成具有传承性的有效载体。

4.丰富文化建设的传播途径。

有效的理念传播,需搭建多样化的宣传途径。除了传统的文化网站建设、标语口号宣传,需要更多地借助符合时代特点的传播媒体。随着社会文化传播速度的加快,新媒体以全域、全速传播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关注,因而,借助各类主流媒体传播方式,用好新媒体,能够加强高校文化的辐射推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