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精神文明建设综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搜集、整理、加工、保存、传播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是学校的信息中心,宏伟的馆楼,丰富的馆藏和热情的服务,吸引着校园内的广大读者。每天都有大量读者到图书馆检索文献、借阅书刊,图书馆成为他们获取文化信息的主要场所,是校园文化的原料供给地、加工地、贮藏地和传播地,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对校园精神环境的净化和改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图书馆是塑造“四有”新人的第二课堂。大学阶段是学生成才的黄金时期,图书馆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场所之一。在图书馆,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科学文化知识得到提高,这是图书馆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为培养更多的“四有”人才,图书馆必须主动地加强各方面的工作,使这种培养教育成为可能,并富有成效。高等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知识面广、基础宽厚扎实、富有创造能力、适应性强的优秀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需由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才能完成,而随着现代教育技能的发展,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的比重越来越大。课堂主要解决学生学习中重点和难点,着重讲授方法。学生大部分知识结构的建立,需要借助图书馆来完成,有的高校减少原课时的百分之二十,有的则实行五个半天上课的新制度,有的对学生采取考绩不考勤的办法,都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泡”图书馆,进行自学、会学,而不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样学生对图书馆书刊资料的需求就会大大增加,除了数量,还有质量上的要求,希望在多中求精,难中求好。
3.图书馆是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宝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无数辉煌的科研成果,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人们将这些经验中的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供利用,便产生了古老的文献资料。人们又将这些文献资料不断地加以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就产生了原始的图书馆。图书馆广泛全面的收藏各种记录人类科研成果、生产经验的文献,并进行加工、整理,进行长期系统的保存,为人们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提高科学文化服务。党的以来,特别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出版业空前繁荣,近年来大量有价值可保存的文献涌现出来,推出一大批科学文化丛书、名著和报刊,受到文化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图书馆在馆舍不足、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的条件下,克服诸多困难,创造条件,把众多的文献资料加以保存管理,逐步形成了学科结构合理、文献类型齐全、载体形式多样的文献收藏体系,为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味。
4.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工程。精神文明建设实质上就是人的建设,公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活动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本领,不断更新知识,接受终身教育成为每个劳动者适应社会需求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图书馆就是一所社会大学,是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最理想的场所,在整个社会教育过程中,图书馆发挥着独特的优势。这是因为,图书馆的教育不受年龄、
一、送文化下乡的现状综述
“送文化下乡”就是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形式向广大的农民群众传播丰富的文化教育,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陶冶民众情操,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主要内容体现为送图书、报刊下乡;建立农家书屋;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春联下乡等一系列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送文化下乡”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文化政策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出现是由于农村需要高档次、高质量的文化享受的基础决定的。早在1938年,柯仲平就在其发表的《文化下乡去的一个实际问题》中探讨了“文化如何下乡”这一重要问题。[1]1963年我国就组织了第一批“农村文化工作队”支援农业,为加强城乡文化联系,把社会主义文化艺术输送到农村去。梗风在1964年的《送社会主义新文化下乡,加强与群众的联系——第二批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胜利完成工作任务归来》一文中充分肯定了送“文化下乡”不仅能够鼓舞农民的政治和劳动热情,有助于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农业建设工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艺术工作者深入了解农村,为艺术创作提供思想源泉。1995年,等八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下乡活动。此后,“送文化下乡”的相关工作逐渐成为每年各级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被沿袭下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以来,更是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加以实施。[1]
二、“送文化下乡”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提升乡村生活品位
文化是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这些文学、艺术能够陶冶情操,提升文化修养。现阶段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富裕的农村,迫切需要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生活品位,而“送文化下乡”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这种需求。例如,每年的传统节日,南昌县文化机构在各乡镇举办的“歌舞活动”“送戏下乡”“送春联下乡”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增添了诸多乐趣。在这些“送文化下乡”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充分调动民众享受文化活动的热情,提升民众对歌舞的喜爱和鉴赏力,也促进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让大中城市的文化魅力在农村群众欣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提高乡村生活的品位。
(二)促进城乡文化融合
目前,虽然我国农村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甚至有些可以和城市媲美。但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明显低于城市,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处境困难,城乡文化差距显著。“送文化下乡”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形式把城市先进的思想文化带入农村,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如好的戏曲演出给他们带来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高科技含量的图书引导农民科学养殖;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改善农民枯燥的田间生活。“送文化下乡”着重体现为“送下去”,把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文化向精神文化相对薄弱的乡村进行传播,把大中城市的文化以文化公益活动的方式送到百姓的家门口。与此同时,这些艺术表演团体通过演出接触当地本土文化,在节目中吸收这些传统文化来提升表演内涵,迎合群众文化需求。因为“文化的续延必须建构一个顺畅的乡村与城市文化‘互哺’机制,树立农村新型社区共同体的文化自信与独特品格,建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共融的文化圈。”[2]城乡文化在“送下去”和“吸进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不断碰撞、融合。
(三)提供文化活动平台
虽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对于现在的中国农村描述有点不实,但是大部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城市,迷信思想、不良的赌博嗜好确实比比皆是。他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提高群众审美情操,同时激活群众情感的活动平台来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的修养。政府近年来组建的“农家书屋”活动正好迎合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乡村文化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平台。“送戏下乡”活动作为“送文化下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歌舞、戏曲、音乐的表演形式向广大的农民群众传播文化教育,也让人民感受到了政府的关心和用心。这些文化活动给群众文化的导向和激发作用远远大于节目本身,为城乡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动平台。
三、结语
“送文化下乡”作为政府工程的一项利民政策,以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在农民群众中开展,对推动群众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断发展和宣扬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同时,政府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建设者,应该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辅助,为推动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助力。
参考文献:
[1]郑迦文.文化下乡与精神进城——民族地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面向及策略[J].贵州社会科学,2016(05):86.
[2]陈浩天.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悖论与价值赓续[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23-129.
一、前言
完善文化宫的建设,是当今文化宫面临的挑战,为了文化宫未来的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当前文化宫利用率低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有效发挥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中作用方式的探讨,将从群众文化工作重要性出发,找出文化宫现存的问题,以其职能为引导,提出文化宫发挥作用的方式。希望本文研究能为我国文化宫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借鉴。
二、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群众文化工作在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还能培养人们的知识文化素养,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感。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是解决我国基本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群众文化建设同时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要求,国家相关政策都充分体现出我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群众文化建设道路上,国家一直在做出努力,不断增加群众文化服务平台,加强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加大文化宫建设投入,创办特色文化活动开展。这些措施可以推动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使群众成为社会文化受益者,有利于提高全民思想道德与文化素养。
三、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为两方面,第一,群众对文化宫的认同感降低。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人们学习与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广泛。文化宫设施简单,已经失去对群众引力,群众更愿意选择高质量及资源丰富的方式进行学习与娱乐。第二,文化宫的服务质量降低。文化宫的利用率低,与其本身的服务质量有关。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群众对娱乐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文化宫的设施不完善,服务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有限,无法为群众营造舒适的学习娱乐环境。降低了文化宫自身的竞争力[1]。
四、有效发挥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中作用的方式
(一)增强文化宫的宣传与主导意识
有效发挥文化宫的作用,必须树立起主导意识,增强内在意识能力。首先,大力宣传文化宫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重要地位,发挥政府责任意识与群众的主导作用,根据当前发展目标,确立文化宫发展理念和工作目标,体现出国家为民服务的意志。其次,明确并克服非主体价值意识形态,在群众中树立价值实现意识,将文化传播作为责任,增强群众的历史责任感。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文化宫中,满足人们全面发展的需要[2]。
(二)对文化宫进行深化改革与队伍建设
社会的进步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文化宫为满足群众与时代的需要,同样需要进行深化改革。体制完善与合理性的缺失,是限制文化宫发挥主导作用的因素之一。为了使文化宫跟上时展需求。首先要树立发展目标,进行创新型改革,增强文化宫内部活力,提高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竞争力,以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另外,在文化宫的设施上也要加大改革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使文化宫的内部设置得到丰富与创新,确保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队伍建设方面,要猿止正的原则进行专业人才选拔,提高文化宫服务质量。
(三)提升文化宫的公共文化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群众的文化方式表现出多元化,文化宫想要在群众的精神文化领域立足,不仅要发挥其主导作用,进行队伍建设与深化改革,而且要提升文化宫的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属于文化宫的特色体系,将优秀的文化资源整合到文化宫中,树立公共文化品牌,重新塑造文化宫的主体形象与服务意识,通过宣传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文化宫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高水平的公共文化知识[3]。
五、结论
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充分发挥文化宫的主导作用,本文针对有效发挥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中作用方式的探讨,是以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为出发点,找出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建设中存在的认同感与服务质量降低的问题,结合两点问题,提出有效发挥文化宫作用的方式,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增强文化宫的宣传与主导意识;第二,对文化宫进行深化改革与队伍建设;第三,提升文化宫的公共文化服务。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一份参考。
参考文献:
党的十召开以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也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农业部办公厅于2013年2月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使全国范围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正式开始。“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分为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五个部分二十个目标。创建活动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目标引导、试点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政策、人才、科技、组织为支撑,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
一.“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义
1.“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因而,“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便是落实十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表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就要首先将农村的发展建设纳入重点考虑的范畴,进而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在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威胁的今天,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无疑为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从这一方面来说,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也确有其必要意义。
2.“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实现农村发展的需要
创建“美丽乡村”活动对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下的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局限。面对不断发生变化的时代形势,农村的经济如何得到良好发展,是一个亟需考虑的问题。而“美丽乡村”活动的一个主要建设目标就是加快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提高,进而打造具有高效率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因而农业部进行“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
3.“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农业部开展“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的生态文明,为人民的生活创造一个适宜居住的良好环境;此外,“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还能够加快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的物质方面极大丰富,从而保障农村人民的生活得到物质方面的有效保障,加之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改善当前的农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地区现代化进程。因此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对全面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内容与效果
1.“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原则
在“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过程中,秉持相关原则,从根本上保障“美丽乡村”活动的有效性得到实现。基于此,农业部“美丽乡村”建设时将以人为本,强化主体;生态优先,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等作为基本原则,活动开展过程中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制定不同的目标,并在同时发挥一些“美丽乡村”的典型建设模式的榜样作用,推动整个活动有条不紊的展开。
2.“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目标
“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建设目标包括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等方面的内容。而经过活动的有效开展,农村地区的产业形态、生产形式、资源的利用方面、生活的环境与基础条件方面、人民权益的维护方面以及乡风民俗的传承方面都取得了极大进展,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这些目标设置也比较符合创建活动的基本情况,适宜农村地区的建设基础与发展水平,对“美丽乡村”活动的良好开展提供了有效方向指导。
3.“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点
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首先要确定一些重点内容,这对整体的创建活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具体的工作中,组织乡村试点、创建发展典型、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利用科学技术保障创建活动的开展都是农业部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内容,如此使试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评选出了一些建设典范,极大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并有效推进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促使农村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故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多选择的工作内容重点对整体建设的重要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小结
总之,“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对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以及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农村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农村的传统发展模式,为当前的农村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方式。“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的和谐发展实现了当前农村建设中的总体目标,为人们构建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发展了农业生产,也传承并发扬了生态文化,这一积极的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人们生活幸福程度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化馆;现状;发展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在公共事业面临革新压力的今天,文化馆的发展要在确定以群众为服务对象的公共性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群众性,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由于受制度、建设费用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制约,以及其他文化娱乐形式的冲击,文化馆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本文本着创新和发展的思路,针对文化馆的现状作了阐述,并对文化馆在新形势下如何走出困境,得到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 前文化馆存在的现状
1.文化馆是开展群众精神文化的事业性机构,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正因为其事业性机构的特点,决定了文化馆获取的只是社会效益。但在文艺演出,文化馆的建设等方面,其经费的来源主要是政府提供,容易造成资金的不足。所以在文化馆的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在公共事业单位收费的现象,而资金不足也成为制约文化馆建设的因素之一。
2.文化馆的建设应该属于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但部分地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使文化馆的建设滞后于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没有跟上相应的步骤。另外,文化馆内部娱乐形式相对单一,使群众感到枯燥乏味,对文化娱乐提不上兴趣。文化馆本身是一个施展文艺才能的地方,但目前不少文化馆的文化活动不够丰富,文化市场发展不够完善。同时,某些地方对文化馆的定位不准确,各种带有盈利性质和赌博性质的经营活动泛滥,脏乱差现象突出,影响了文化馆的环境,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性质文化观念突出,使得文化馆的管理模式依旧落后。如前面所讲,文化馆的经费来源于政府提供,所以,文化馆的工作多数以行政指导为原则,带有些许行政文化的性质特色。
4.随着人们对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关注,文化馆承担公共服务娱乐的职能也越来越发挥其作用,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扩大了先进文化理念的传播。
从以上可以看出,文化馆在发展之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事业性质的定位不准,管理模式上传统依旧,活动形式单调失去了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作用,在规模上不同程度的萎缩,这些已经成为文化馆发展的阻碍因素。
二、 关于文化馆发展的策略思考
1.明确发展思路,统一对文化馆的思想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形式的负面现象对社会风气的污染,使文化工作面临着重大压力,文化馆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形式下,必须统一思想,认清新形式,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可行计划。
要毫不动摇地确立文化馆公益性和事业性的地位,发挥文化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在群众对精神文化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形下,文化馆的建设正是他们为实现自我精神文化完善的宣泄窗口。为满足群众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必须加强文化馆的建设,而如何坚持文化馆公益性和事业性这一性质,成为文化馆发展的关键所在。政府要指导文化馆全面贯彻公益性的性质,树立无偿服务的思想观念,正确区别文化产业和文化馆的不同属性问题,改变过去对文化事业机构用市场经济的观点看待的立场。
2.发挥文化馆的服务功能和作用,奠定文化馆发展的基础。充分发挥文化馆的服务功能,首先要加强文化馆的规范管理。虽然文化馆是一个事业机构,但今天的文化馆却存在无事无业的现象,工作人员散漫,管理松弛,有些人员拿着工资却不工作,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造成文化馆少有群众光顾,成为名存实亡的空洞建筑。为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有必要加强文化馆的规范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制定管理方案,赋予文化馆承载群众文化市场的使命。
其次,要做好文化馆文化艺术普及的工作,在扩大场地活动的基础上,宣传先进的文化,陶冶人们的文化情操。在文化活动的内容方面,要形式多样化,听、唱、舞、弹,面面俱到,做到百花齐放,让文化馆真正成为群众享受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的摇篮。另外还可以设立文化站,作为辅导文化馆工作的延伸,在服务功能上支持文化馆。
最后,要强化文化馆的开放性,出于文化馆的特点,要更好地实现文化馆的价值功能,必须提高文化馆的开放程度。通过开放文化平台和运作模式,扩大文化馆的 吸引力和影响力,使文化馆的文化资源得到最大的发挥。
3.要发展群众文化就必须加大对文化馆的经费投入,扩大文化馆场地建设和基础设施的配备,在硬件设施上完善文化馆的建设,从而吸引群众对文化馆的关注程度,并实现文化馆的长久发展。
三、结语
综述所述,文化馆的发展必须正确定位其性质,通过加大对文化馆的投入,搞好文化馆的建设,使其成为无偿服务于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中心和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