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险公司基础管理的重要性

保险公司基础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保险公司基础管理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保险公司基础管理的重要性

篇1

我国对于保险行业所采用的管理方式通常为开放式管理方式。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保险公司自身业务员不断增加,规模亦逐渐壮大,使得各大保险行业认识到了资金管理对于促进企业发展、增加收益的重要性。然而,由于保险行业的业务具有一定的跨区域性,更加剧了资金管理的风险,所以,改善保险公司资金管理现状对保险公司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保险公司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账户集中管理程度不高

账户管理是保证保险公司开展清算业务员、收支业务等业务的重要基础,由于保险公司数据量异常庞大,管理层级较多,弱化了原本较权威的执行力。而且,由于各层级的管理水平有着较明显的差异,对风险的防范意识逐渐减弱,与此同时,资金管理人员亦无法对账户进行全面且有效的监控,使得保险公司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升高。保险公司账户管理中一般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例如,保险公司往往在同一银行体系开设相同的账户,分别用于处理特定事项,造成了保险公司账户冗余,业务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使得账户管理人员的专户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增加。

(二)缺乏信息化应用,系统功能不全面

由于早期的保险公司缺乏统一的结算平台,个层级间进行资金调拨或结算时往往采用手工方式,不利于实现对资金流动的实时监控,更增加了管理成本,无法提升工作效率。在近几年,部分保险公司已经采用了信息化管理,然而,仅仅是将公司内部账户的资金清算进行了电算化,并不具备对外支付等功能。而且,在保险公司内部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和管理机制,限制了资金管理系统的业务范围,对于资金的管理无法保证其有效性和实时性。

二、改善保险公司资金管理的措施

(一)实现账户全面管理

好的账户管理需要较好的维护银企管理的同时,更大程度上促进公司业务的发展,降低管理成本,从而提升公司的管理效率。而为了使得账户管理效率提升,首先需要明确账户管理范围,使得账户管理权责分明。由于每个层级的业务范围和管理权限均不同,应根据不同层级的管理需要,设定账户配置的规则。在银行方面,应在系统中进行明确的登记,避免不同银行中开设多个不同类型的账户,方便对银行账户的管理。此外,应使资金管理系统具备全面监控的功能,便于系统对各个账户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行统计和检测。保证资金管理系统能够对所有的账户信息进行总结和管理,并对信息流动情况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控,对于各项资金信息能够获取到交易明细。对于账户中潜在的风险能够及时预警,针对于异常数据,系统能够进行及时提示或警示,方便管理人员及时制定应对措施,避免风险的发生或减少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提高资金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强化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实现资金管理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即需要具备完善的资金管理系统。目前,各大保险公司所使用的资金管理系统一般包括资金清算和监控、账户管理等,基本实现了公司各层级间的资金调拨等功能。而为了使得资金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能够更大幅度的提升,仍需要对信息化平台进行功能的完善。应尽快完善系统对外支付的功能。由于保险公司需要大量的进行费用报销和对外支付等业务,完善对外支付功能使得资金管理的可靠性得到保障。此外,在企业内部应大力宣传资金管理系统的重要作用,使得公司全员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促进资金管理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提升工作效率。

三、保险公司资金管理信息化的收益

保险公司采用资金管理信息化后,使得资金的调拨和清算更为便捷,减少了人力、物力和时间,使得公司的管理效率大大提升。在资金管理方面,通过系统的预算以及费用核算等功能,实现了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提高了资金调拨的时效,使得资金能够快速有效的流转。而且,通过系统自动产生的凭证,更减少了人工参与,实现了自动化管理的目的,提高了数据的准确率。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保险公司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使得保险行业的服务更加专业和及时,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由于早期的资金管理不具备统一性,通过资金管理系统,使得公司内部的各项业务得到统一规划,并能够实现对数据的自动分析功能,方便了预算管理,避免盲目的进行资金申请和调拨。通过资金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系统的操作直接反应出资金流动情况和资金分布情况,方便了管理人员对现有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充分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保险公司施行了资金管理的信息化,提升了保险公司本身的资源利用率,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了资金利用率,避免保险公司资金冗余现象的发生,使得保险公司的资金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增加公司收益。与此同时,资金管理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社会稳定发展,使得我国保险行业的市场竞争力逐渐提升,稳固市场地位。

参考文献:

篇2

保险公司的有价单证指在公司保险业务处理过程中用以承载当事人双方因交易而引发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权利义务的凭证,能够引发相关经济利益关系,具有法律效力,能够引起当事人双方在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保险公司有价单证是一经签发盖章即承担经济责任、产生法律效力或以此作为收款依据的有关凭证,每一份都会给公司带来存在潜在的巨大风险,如同金融企业的票据管理一样,实行货币化管理。笔者主要从有价单证管理的重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管理措施来阐述。

一、有价单证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化,近年来无数因为有价单证管理不善而引发的保险纠纷、经济犯罪的事件表明,加强有价单证的管理,不仅是防范化解经营风险的重要措施,而且也是监管机构整顿市场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其管理非常重要。

1、有价单证是公司的立业之本和经营产品的根本表现形式,是公司内在价值和社会知名度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加强有价单证管理是档案管理和保护客户资源的需要。

2、有价单证一经签发就具有法律效力,成为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重要依据;加强有价单证管理是明确合同双方的保险责任,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的需要。

3、单证管理是公司内控管理的根本,监管部门越来越重视,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其根源主要表现为单证的管理不到位和使用不合规,加强有价单证管理是加强内控管理的需要。

二、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存在阴阳单的情况。保险公司单证一般为一式多联,有的保险公司为某种非法目的,在保险单公司联所记载的客户账户选择、保险期间、联系电话等内容与客户联不符,也就是所称的“阴阳单”情况,影响保险业务资料的真实性。

2、私自印刷保险单证。有的保险公司为了便于销售保险,虚构保险业务,未按照规定使用的备案保险条款,擅自印刷保险单证。

3、单证管理不严,遗失单证。保险公司单证应视作货币资金管理,但是有的保险公司对有价单证管理忽视,未定期盘点单证,没有及时收回营销员领取的单证,保险公司业务员拿着保险单证收取保费,但是未将保费上交公司。

三、有价单证管理措施

1、制定单证管理制度,严格系统操作流程

保险公司需要制定有价单证管理制度,从征订、印刷、入库保管、领用、回销、盘点等方面去严格规范单证操作,制定单证操作的流程。单证印刷由总公司统一印刷,单证入库和领用、回销时做好台账登记,完善交接制度,形成单证定期盘点制度,保证系统、实物、台账“三账合一”。发放单证时应遵循“前清后领”的原则,领用单证签字齐全,对领用人持有的有价单证要进行存量控制。保险公司单证使用量非常大,这就需要靠系统管理,要求系统操作及时,和实物流转同步操作,提高单证管理效率。

2、专人专岗,规范岗位职责,签订重要单证岗位职责书

保险公司单证管理员由专人负责管理,财务业务部门都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去管理,明确各部门单证管理人员,保证单证在任何环节都有人管理,规范各人的岗位职责,签订岗位责任书。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将单证管理和单证保管岗位分开,减少单证保管环节,每一三级机构设置单证管理岗和单证保管岗,四级机构设置单证保管岗位。对违反单证管理的行为,加强处罚措施,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私自设计、印制单证、不纳入单证管理系统管理、单证出现重大遗失、擅自销毁单证以及其他因管理不善造成重大单证管理失误,分别追究所在机构单证管理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和连带责任人的责任,情节特别严重的,应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3、加强中介机构单证管理

保险公司与中介机构和机构签署的协议应明确中介机构和机构对单证的管理责任和单证管理责任人。业务员代中介机构、机构领取单证的,交付时应要求中介机构和机构单证管理责任人在交接清单上签字确认。保险公司与中介机构的合作是长期的,这种合作方式就形成了大量单证留在中介机构,对于中介机构库存的单证,应派专人盘点,由中介机构定期报送单证使用情况;对于已经正常使用的单证,应及时收取保费。加强单证的回销管理,对于回销率低的中介机构限制发放单证。保险公司及时收回作废单证,完善签字完整的交接单手续,并和系统状态一一核对,将作废单证定期销毁。

4、重视单证清查,加强超期不回销单证的管控

为展业需要,保险公司业务员可以从公司领取部份有价单证,这部分单证存在管理的风险。为减少每个环节的风险,对于已经领用没有回销的单证,每月需要进行逐份清点,每种单证限制回销期限,超过回销期限的单证,需要强制回销。如果清单发现单证遗失的情况,应立即登报声明遗失处理。

5、定期检查、加强培训

篇3

20世纪70年代以来,风险管理真正演变成为一门商业学科,那些不重视风险管理的企业,往往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而且,企业风险管理的价值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Robert E.Hoyt等人(2011)的研究表明,采用ERM会使企业价值提升16.7%。

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中,也越来越强调可持续风险管理,即认为企业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支柱。秦启根、王稳(2010)指出,可持续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拓展和延伸,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对于保险企业来说,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又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关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宽泛的概念,具有多种含义。在不同学者的定义中,被广泛接受的是Carroll(1979)作出的社会责任分类框架,即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多维的构造,由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四种类型的责任组成。

Francisca van Dijken(2007)总结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要点:强调对不同利益相关者(而不只局限于股东)诉求的关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出发点是自愿的并且超过法律的要求、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是基于战略上的考虑。这就将企业社会责任和商业道德区分开来,因为商业道德只是对企业最基本的要求,而企业社会责任则超越了商业道德的要求。而Elhauge(2005)则主张,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是企业牺牲自身利润以实现公共利益的行为。这就排除了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战略的行为,是对CSR狭义上的定义。

应该说,学术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概念,在认识上一直是不统一的,概念的界定也含糊不清。早期较为盛行的是强调股东利益的观点,如Friedman(1970)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创造利润。卢代富(2002)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还应当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Carroll(1991)就曾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社会”一词一直含糊不清,公司应向谁负责也没有明确的方向。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这得益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全面结合,产生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规范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为近年社会责任实证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在这一理论框架下,企业不仅应该对股东负责,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且需要对包括股东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客户、员工、竞争者、政府和社区等承担相应的责任。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中渗透入相关利益者理论,就明确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所在,即企业是对界定清晰的利益相关者负责,而不是对抽象的社会负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如何界定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重大问题。

本文对保险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也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保险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卓志(2009)探讨了我国保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先天性和后天性,指出保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先天性表现为通过保险机制承担经济补偿、防灾防损等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其承担社会责任的后天性表现为通过社会管理功能和作为商业机构承担捐赠等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

同时,保险行业又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如对于保险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来说,特别强调企业的长期偿付能力、客户关系处理以及同业间的合法规范竞争。

概括来说,保险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有以下几点:

(1)保险公司经营的商品具有特殊性。本质上,保险产品代表的是客户对未来的资金的索取权,对于客户而言,存在一定风险。因此保险公司的诚信经营、声誉和信誉是其业务发展至关重要的保证。

(2)较少存在外部性的问题,即环境污染问题。这是因为相比于工业企业,保险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多的污染。但是,一些先进的保险公司,已经开始注重承担一定的环境责任,该公司在日常的办公过程中尽量做到节约能源和低碳,并且鼓励员工在其生活中也做到低碳环保。

(3)保险产品的复杂化可能引起错误销售,造成负面影响。这是因为现代的保险产品往往设计复杂,非专业人士很难看穿其中门道(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如果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不认真负责,就将对消费者利益造成严重侵害。

(4)存在审查融资项目的“赤道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对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慎性核查义务,目前该准则由金融机构自愿加入。

(5)保险企业作为机构投资者,能对公司治理和企业社会责任发挥重要的作用。Lutgart van Den Berghe(2004)认为,保险企业在股权投资之后能作为股东参与到公司管理当中,或通过社会责任投资(SRI,即投资于那些注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的股票),来促进CSR活动。

三、保险企业社会责任对其风险管理的意义

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支柱,保险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具有重大的意义。

1 有效预防相关风险。

Dan R.Anderson(2007)通过大量的负面案例分析,指出许多企业选择维持现状,拖拖拉拉不愿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一旦公众发现了企业的不当行为,其导致的公众信任危机和监管力量的介入会给企业的声誉和生命力带来致命的打击。

保险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对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实际上就是从源头上消除由于忽视对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而导致的声誉损失和监管处罚的风险。例如,注重内部控制和严格管理的保险公司,往往不容易侵害客户的利益,从而也较少面临声誉风险和监管处罚风险。

2 化解负面事件带来的影响,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John Peloza(2005)就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声望保险,他通过对15位公司管理人员进行采访调查,考察他们履行公司社会责任的动机。被调查人均把对企业社会责任投资视为一种实现公司利益的战略行为,但他们并不指望投资能立即见效,而是期望在负面事件风险发生时,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声望能够缓解负面影响。另外,经理们还通过CSR投资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应对剥削、资源损耗等指责。经理们更提倡事前的投资,这类似于购买保险。因为企业社会责任投资能提升声望资本,起到了保险的作用,负面事件发生后,将能保障公司的财务绩效不受影响。

一个正面的例子是,2008年中国平安保险的年报中披露其董事长马明哲领取6600万元的高额年薪,引起了轩然大波,对其股票价格也造成不良影响。但是由于该公司日常积累的良好公司声誉,以及危机出现后的积极应对,从而有效化解了这一负面事件带来的影响。

3 保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财务绩效,保证盈利水平的稳步提高,从而达到相应的经济资本要求,更好地抵御风险。

保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水平的提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起作用,如提升品牌形象和公司声望,实现产品差异化;吸引和挽留员工、提高员工士气和生产力;吸引投资者和商业合作伙伴;获得政府提供的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战略资源。

许多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Margolis和Walsh(2001)对大量实证分析的统计,发现绝大部分文献都将CSR作为自变量以预测企业财务绩效,约50%的研究得出两者的正相关关系,25%的研究得出两者无相关关系,20%的研究得出混合结果,5%的研究得出负相关关系,可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财务绩效水平的提高。

四、保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建议

鉴于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积极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保险企业需要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我们有如下建议:

(一)认清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程度

我们总结出保险企业的五大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客户、竞争者、员工、政府与社区,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这几大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构造判断矩阵(见表1),对各项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判断矩阵的具体数值,一般采用Saaty提出的1-9标度法(见表2)。(2)对判断矩阵进行计算,步骤包括:求出判断矩阵每一行各元素的几何平均值、特征向量W的规范化、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3)一致性检验,如果计算出的一致性比例C.R.(Consistency Ratio)低于0.1,则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4)计算得出各元素的重要性权重。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向11位相关领域的教授、专家、保险企业的中层领导发放问卷和调查表,其中收回有效调查表8份,从而得到各位专家独立构建的重要性判断矩阵。接下来对这8份调查表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不符合一致性要求的调查表给予反馈,直到专家的适当修正通过一致性检验为止。其次通过对11份调查表的分析整理,得出了比较权威的判断矩阵。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计算,得出各个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权重(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对于保险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是客户、政府与社区、员工,而股东和竞争者则相对没那么重要。因此,保险企业可以据此更注重承担对客户、政府与社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二)切实履行对客户的社会责任

目前,国内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在承担对客户的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聘用素质低下的营销人员,不能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理财服务;承保时作出不合适的承诺,在赔付时惜赔、拖延;不能提供恰当的保险产品,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的客户,如中低收入者,缺乏相应产品。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保险公司承担了许多监管部门的处罚和声誉的损失。

因此,加强履行对客户的社会责任,进行积极的风险管理,应当对客户或潜在客户进行相关教育,使他们了解复杂的现代保险产品;努力把握客户需求,做到产品提供与客户的需求一致;扩大保险的覆盖面,开发合适的小额保险产品;建立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机制,有效防止侵害客户利益的行为。

(三)应加强履行对政府和社区的责任

保险公司对政府和社区社会责任,包括依法纳税、创造就业岗位、进行慈善捐赠、参与社区建设等。这些也是目前国内的保险公司在积极进行的活动。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保险公司纷纷组织捐款、派出人员援助灾区、参与灾区学校的重建等;一些领先的保险公司还专门设立了慈善基金从事慈善活动,如中国人寿的国寿基金会。未来,保险公司应当保持对履行政府和社区社会责任的重视,衡量成本收益,更合理地进行社会责任活动的投入,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声誉,防范企业风险。

(四)重视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对于员工、竞争者、股东的社会责任也不能忽视。以对竞争者为例,前些年我国的保险公司就吃了不少恶性竞争的亏,从而对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保险公司的竞争环境和秩序有所改善,但还不够,主要问题有:违规降低费率(如车险条款费率),聘用不具备保险从业资格的人员进行营销,违法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等。这些不当竞争使保险公司遭受了很多监管部门的处罚。据本文统计,在选取的46家代表性国内保险企业中,共30家企业在2009年因不正当竞争受到保监会或其派出机构的处罚,部分公司受处罚的次数高达20~50次。监管部门对这些不正当竞争处罚的金额一般为2万~10万元,频繁的处罚必然对保险公司的声誉和财务状况造成不良影响。

(五)通过保险资金的投资运用传播企业社会责任

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在这方面做得稍显不足。随着未来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扩展,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入人心,保险公司应当参与到所投资的企业的管理中,最大化地传播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并通过社会责任投资,投资于那些注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的股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Dan R.Anderson:《企业生存:可持续风险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卢代富:《公司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秦启根、王稳:《后危机时代的保险监管创新——基于企业风险管理的视角》,载《保险研究》,2010(10)。

[4]沈艺峰、沈洪涛:《论公司社会责任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全面结合趋势》,载《中国经济问题》,2003(2)。

篇4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质量与规模不断地提高,政保类业务、首台套业务、车险第三次商车费改、外资保险公司放宽准入条件等政策不断出台,财产保险公司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更加重要,必须通过实施切实可行的全面预算管理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经营效益,为取得未来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就此展开了探讨。

一、保险业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各经济要素不断实现优化配置,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财产保险业趋于开放化,保险市场的竞争程度更加激烈,各大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与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为扭转市场竞争的被动尴尬局面,有效参与财险行业市场竞争,财产保险公司必须积极做出主动调整与改变,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实施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经营成本、承保利润、经营绩效等要素进行宏观控制与协调,并对公司内部经营活动形成综合性客观评价,进而找准经营薄弱环节,通过特定方法与策略,有效组织与协调各项经营活动,优化财产保险公司内部经营活动成效,达到既定的预期目标。因此,在当前背景下,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1]。

二、财产保险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财产保险公司实现战略目标财产保险公司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必须建立符合公司实际的战略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细化具体措施。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财产保险公司可将整体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细化分解,使长期战略目标短期化,使抽象目标具体化,并为不同管理岗位员工赋予不同岗位职责,进而建立责权利对等的岗位职责管理体系,有利于财产保险公司实现自身战略目标。企业所有员工树立预算观念,建立成本效益意识,能够使公司内部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均成为全面预算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并积极参与全面预算编制和具体实施,在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促成战略目标的达成。

(二)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激励机制的实施财产保险公司经营规模大,业务种类多,覆盖范围广,业务活动涉及多项资源与要素,若管理不当,则易面临较大经营风险。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财产保险公司可有效统筹内部既有资源,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挖掘既有资源的全部价值,防止资源闲置与浪费。真正体现到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包括经营、财务、理赔、投资等各项活动,及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各个方面及各个环节。同时,在全面预算管理环境下,财产保险公司可通过构建有效激励机制,全面考核员工自身工作对企业效益的贡献[2]。

(三)有利于优化财产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效能为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构建完善高效的预算管理流程,调整优化内部组织架构,使所有部门与员工均在集中统一的组织框架中参与企业运转。各个部门相互沟通各自的计划和需求,进而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无缝对接,通过编制全面预算,更好地协调和树立企业整个流程管理,促进企业能够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此外,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还可对不同层级的岗位进行标准化管理,在明确自身预算目标的基础上,优化和调整内部子预算,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价值增长。

三、当前财产保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困境分析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客观尽管诸多的财产保险公司在全面预算管理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不同程度地构建了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但总体而言,对全面预算管理依然存在着不少方面认识的偏差,不能客观评价全面预算管理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主要意义,片面地认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传统固化的全面预算管理思维较根深蒂固,与新时期的保险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这种主观意识层面问题的长期存在,已经逐渐成为公司深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阻碍。企业战略、企业目标、企业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统筹与利用,资源配置效率低与浪费问题突出[3]。

(二)全面预算管理执行与控制不到位全面预算管理需要有效的执行力与控制力,以确保相关举措的全面贯彻与落实。行业的实际情况表明,大部分财产保险公司在全面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编制、轻执行,重结果、轻过程”这一共性问题,全面预算管理方案的执行与控制流于形式,最终效果浮于表面,将过多精力用于增加保费收入、开拓业务类型等方面,忽视了预算过程、调整等管理环节。部分财产保险公司未能及时设立全面预算管理机构,预算管理内容的执行缺乏具体执行载体,当全面预算管理实施出现偏差时,不能及时做出调整,最终导致相关数据信息可靠性与真实性不够,难以具备决策参考价值。

(三)全面预算管理评价、考核不到位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作抓手,以提高预算分析的有效性与实效性。在当前保险业市场竞争日趋激励的背景下,更多的财产保险公司仅将财务指标纳入全面预算管理评价体系,对于可能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产生深远影响的其他非财务指标却并未纳入或纳入不够,导致绩效评价结果缺乏完整性。在业绩和员工评价与考核方面,相关规则与细则不够明确,导向作用不明显。针对全面预算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相对不足问题,由于激励与考核效果不足,无法适应快节奏、高强度的保险业工作状态[4]。

四、财产保险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策略探讨

(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专职机构当前,保险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财产保险公司为强化服务质量,提高经营效益,必须不断提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认识,从整体发展角度准确把握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摒弃传统陈旧的全面预算管理思维,牢固树立新时期全面预算管理的新理念,切实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要本着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原则,及时设立全面预算管理专职机构,比如预算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管理流程;统筹协调全面预算管理所涉及各部门的业务关系;建立责权利对等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充分明确该专职机构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考核等各环节的职责。

(二)提高过程管控力度,强化预算执行监督与控制为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要遵循“动态监测、定期调整、强化过程”的管理原则,提高全面预算管理过程控制,通过及时监控、分析等把握预算目标的实现进度,对标全面预算管理的各类指标值,对执行效果进行阶段性检视分析;必要时,对个别指标值进行适度调整。通过提高过程的管控力度,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刚性约束,避免预算实施过程调整的随意性,并针对例外事项进行特殊处理,以便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完善预算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提高企业公司绩效管理建立和完善全面预算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实施科学的预算绩效考核和评价,为改进预算管理提供建议和意见,是企业进行有效激励与约束、提高企业公司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对全面预算管理涉及的各部门进行考核和评价。根据不同部门的不同职能,结合其在财产保险公司战略目标中的不同地位,赋予不同的考核权重与评价指标,实施差异化管理和考核,突出考核评价的公平性。其次,要对全面预算管理参与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价,制定公开考核定量标准,将考核和评价结果与岗位人员薪酬奖励挂钩,进而员工激发工作主动性、积极性,明确自身在预算目标中的定位。同时为提高预算绩效考核和评价的客观性与真实性,避免管理层可能的主观意识,可引入第三方机构实施考核和评价,充分利用社会化资源,体现考核与评价的专业性特征[5]。

篇5

保险公司客户关系管理是指保险公司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平台,对客户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客户的需求。公司通过这种方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实现稳定老客户、吸引新客户并将新老客户变成忠诚客户的目标。本文主要针对保险经营过程中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保险经营中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存在的问题

(一)客户经营管理理念与客户需求匹配度不高

当前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经营目标仍然以保费规模为主,忽视客户的需求,各种管理、营销创新都是围绕提高保费进行。部分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理念停留在传统市场营销观念“为产品找客户”阶段,还没有转变为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为客户订制产品”阶段。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更加注重目标市场,营销活动围绕顾客需求这一中心展开,公司所有部门为满足客户利益服务的同时通过整合营销途径实现公司的目标,在利润追求过程中把获得利润当成整个市场营销工作的副产品。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基于客户满意度为中心的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在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的宏观形势下,部分保险公司站在业务拓展、竞争者压力、业绩考核等微观环境角度还不能将经营管理理念与客户需求高度匹配。

(二)对客户关系管理缺乏一定的认识

有的保险公司片面地认为客户关系管理就是数据库的管理或者统计模型。事实上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经营理念,而不是简单的数据统计和数据库应用。客户关系管理只是借助于这两种方式对统计到的客户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更好地制定有益于公司发展的营销战略。

(三)公司内部信息系统与客户关系管理适应性较弱

虽然我国当前的部分保险公司正在尝试客户关系的管理,但是其管理手段滞后于保险业务的发展。相对于以往的管理,设立了以提供沟通服务为主的呼叫中心等机构,这类机构更多的发挥了为客户送去生日祝福、续期保费提醒等作用,其他方面的变化不够明显。这种方式在挖掘客户方面作用较小,如果没有挖掘到更多的客户,就明显弱化了该类做法的效果。保险公司需要更多地了解客户财务信息(收支情况、资产负债情况、社会保障信息、风险管理等)和非财务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客户心理和性格特征分析等),由专门的理财师为客户量身定做关于意外保障、健康保障、子女教育保障、养老保障等一整套更能贴近客户保障需求的计划。

(四)客户和员工的参与度不够

客户关系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只有与客户建立了良好的服务关系,才能从客户身上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料并最大程度减少保险合同订立后的道德风险。除此之外,保险公司让员工认识到客户关系管理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并熟知客户关系管理的业务流程。当前我国保险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在这两个方面还有很大空间需要提升。

二、保险经营中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的对策

(一)挖掘最有价值的客户

要想挖掘最优价值的客户,可以从升华客户关系、巩固客户忠诚度、维系情感等方面着手。首先,如果客户在购买保险的过程中,对保险产品有所认知,在享受保险服务时对保险公司有所好感,保险公司的员工再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强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与客户的关系。其次,客户忠诚度与客户的满意度是两个概念,满意不代表忠诚,忠诚是持续购买的一种行为。可以通过满足客户附加价值的需求来巩固客户的忠诚度。最后,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除了业务往来之外,还有一定的情感因素。为了与客户保持密切的关系,公司应详细掌握客户的生活品性、理财行为、消费喜好等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依据这些信息开展业务来维系与客户之间的情感,如中国人寿国寿鹤卡就是中国人寿与众多商家为客户提供优惠的便捷的消费渠道等。

(二)树立正确的客户关系管理理念

首先必须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统一理念。“顾客就是上帝”、“客户利益至上”等口号体现的正是这一理念。保险公司可以在公司内部从上至下地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统一理念,对待客户,都需一视同仁,都要提供一样的服务的基础上,为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特色服务,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形象,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从而提高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的水平。其次,提高保险公司对客户关系管理理念的认识。客户关系管理是现代管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一种新型管理方法,目的在于提高客户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稳定客户群,扩大客户群。只有保险公司认识到了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才能将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渗入到业务流程当中的各个环节,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户满意度。

(三)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平台

截止2012年,全国保险公司超过120多家,原保费收入步入万亿水平,保险行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一个高附加值副产品――数据,这些数据衍生出庞大的客户信息、交易信息、档案信息等。建立大数据平台成为当前保险公司重要的战略课题,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关键在于整合客户信息资源,客户信息数据成为大数据平台的起点和基础。保险公司应利用新增的有效数据,不断提高客户信息数据质量,通过新保、保全、客户回访等渠道不断补充、修正、优化存量数据,完成客户信息数据的“新陈代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