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标准农田等级划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我国土地整治改革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2]。国家高度重视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工作并颁布一系列相关文件,充分体现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制定了建设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相关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促进农田在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下仍能产出高质量的粮食[3]。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分析在政策的支持下具体地区是如何因地制宜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通过土地整治的措施使农田达到集中连片、高量高质、设施配套、抗灾能力强等要求,体现了运用现代化经营方式和技术的新型基本农田,是保证粮食与人均占有量相均衡的基本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保证粮食高产量和优质量的前提,同时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粮食不可预计的损害起到较强的抵御作用,为农田的安全形成一个“保护网” [4]。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科学手段。广东省因地势、天气原因每年出现洪涝灾害次数较多,造成广东省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为此,多次针对水土流失问题开展了治理工作,但取得的效果不明显。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对水、村、林、路进行综合治理,整体改进交通、水利、环保等设施,主要目标是保护农田建设,能有效抵抗灾害所带来的影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5-7]。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创建新型农业模式的前提,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先决条件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实行农田责任制,将农田承包给个体。这种经营方式是土地利用结构较为零散,阻碍了农田规模的壮大。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应该利用现代化科技和新型的管理模式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进程,建设集中连片的农田模式。
2 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概况
2.1 广东省建设区划定形式
2.1.1 划定原则
广东省针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划分原则是以国家土地资源部颁发的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文件为方向,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将划定原则划分为:集中连片、将农田进行集中化管理;重点整治土地潜力较大、取得效益较为明显的区域;将国家及各地区基本农田示范区作为参考标准与之相衔接;以不打破行政界限为前提进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2.1.2 构建指标体系
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专家咨询交流会。其主要内容是将广东省的粮食生产能力、财政支持力度、基本农田的连片性、土地开发价值4个因素作为广东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重要考虑范围,并合理划分了这些因素的在工作中具体比重。农田连片性占重点建设区划分指标体系的40%,财力支持占25%,粮食生产能力占15%,耕地政治潜力占20%(潜力因子分为潜力一级、潜力二级、潜力三级跟别对应的量化标准是100、80、60)。
2.1.2.1 连片性
连片性农田进行集中管理,是我国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方面。该研究以广东省2010年1:10000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参考,结合县域行政界线与相邻基本农田融合起来[8]。在融合的过程中要进行2次操作,第1次是将带有公共边的农田图斑进行融合后,再将空间距离100m范围内的基本农田图斑进行第2次融合,每1次的操作过程的前后都要仔细核对面积、图斑个数等相关数据,保持数据正常化。
2.1.2.2 粮食生产能力
高产量、优质量的粮食出产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因而,将地区粮食的生产能力考虑到划定重点建设区重点范畴内。广东省于2009年将其中的40个县(市、区)评为粮食大县。
2.1.2.3 财政支持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需要重新整治土地资源,依靠现代化农业技术来发展,所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资金投放之前要充分考虑并结合广东省近几年对建设高标准农田资金安排。
2.1.2.4 耕地整治潜力
确定耕地整治潜力级别可以直接引用广东省颁布的整治规划文件中的结果数据。
2.2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法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法首先以土地整治的现状对土地利用的调查信息为基础,结合土地的实际情况,将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结果对其进行评估、核实;要对基本农田保护片边界进行综合确定并将其编号、记录,提取农田保护片的地类图斑目前存在的信息;根据农用土地的分等成果提取基本农田质量相对应的等级信息,并按照规定录入基本农田图斑属性与基本农田保护片;建立有效的数据库并落实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基本农田的划定成果。通过对广东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举措的具体分析,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有着深远的影响。
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应注意的要点
3.1 探究地貌地形、水文地质特点
自然因素中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因素直接关系到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成效性。广东省位于南方,其丘陵地带与北方的平原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定要进行地质条件的勘察。只有在全面掌握和了解这些基本情况之后,才能更加顺利的开展工作。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等这些条件的观察和分析,是为农田施工建设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的途径。在施工前,相关设计工作人员一定要深入到施工现场,做好规划。要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勘察结果采用不用的施工方法,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总之,在高基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基础条件的分析和研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应该充分结合项目的施工特点,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要求开展工作。
3.2 农田建设要积极对接其他的基础设施
农田建设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农田建设项目和水利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都是为农业生产和发展服务。在农田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地方拥有的水利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尽量避免对其造成不良的扰动和影响。在高基准水利建设和土地整治过程中,将“最后一公里”的任务落实到位,取得最为理想的成绩。
3.3 注重施工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农田建设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只有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才能保障施工安全。在工程质量控制中,应该做好工程验收以及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与项目以及立项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调动全体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实施同步的监督与管理,将施工方与监理方的质量检验资料分类建档进行管理。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工程变更问题进行严格的审核。工程变更一定要坚持以工程质量为中心,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进行工程变更。质量控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各种细节的管理,及时进行备报案等整理工作,将工程内业管理和外业管理相结合,确保工程质量的总体达标。
参考文献
[1] 沈明,苏少青,陈飞香.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
[2] 沈明,陈飞香,苏少青等.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
[3] 邓建中,周惠红.基本农田保护分布图的编绘及标志牌的制作――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J].地矿测绘,2012,28(3).
[4] 张满红.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工作20年回顾与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
[5] 吴曼乔.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制作的技术质量实现[J].科技信息,
2013,(13)
[6] 王增刚.GIS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
“耕地质量”是一个比土壤肥力研究范围更宽、内涵更综合的概念,其核心是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1999年,国土资源部利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在全国部署开展了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经过十年努力,首次全面查清了我国耕地质量等级及分布状况。
(一)耕地质量总体平均中等偏下
依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平均质量等别为9.8等。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高、中、低等地,其面积分别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67%、29.98%、50.64%、16.71%。可见,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等地所占比重较大,耕地质量总体平均处于中等偏下。同时,相当数量的耕地利用不充分,基础设施条件差。
(二)耕地质量区域差异显著
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划分的12个一级区来看,总体最优的前三位是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江南区,平均质量等别依次为6.37等、7.07等和8.18等;总体最差的后三位是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和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平均质量等别依次为11.84等、12.17等和13.39等。从耕地质量等级区域分布特点来看,气候条件是决定耕地质量的支配性因素。
(三)高等级耕地与城市化发展重点区域重叠
依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圈定了全国51片优质耕地集中分布区域,约含10亿亩耕地,其中6亿亩可灌溉,平均质量等别为7.9等。通过分析发现,我国83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中,有73个分布在这51片优质耕地集中区,也即我国最强劲的经济发展区域与最需要保护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区域在空间上是重叠的。这些区域经济建设占用的多为优质耕地,而补充的耕地则分布相对比较零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耕地的细碎化,影响了这些区域耕地质量总体水平的稳步提升。
提升耕地质量的主要途径
(一)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抓好耕地质量的建设性提升
依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大力开展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整治,加快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全面推进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省建设,着力开展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确保“十二五”期间再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每亩约增加100公斤。
(二)统筹做好建设占用优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抓好耕地质量的再生性提升
耕作层土壤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具有不可再生性。建设项目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因地制宜地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要坚持规划先行,对适宜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的区域和利用的区域提前做出规划安排;坚持统筹实施,结合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占用耕地与剥离利用同步设计、实施和验收;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剥离利用,保护生态,防止造成水土流失和安全隐患。今年,国土资源部将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的基本原则、重点区域、责任主体、实施管理、激励政策等,力争“十二五”期末全面对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尽数剥离、充分利用”。
(三)持续加强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评价,抓好耕地质量的管控性提升
依托现有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逐步建立耕地质量等级定期更新和动态监管制度。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今后每6年或10年开展一次系统性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定工作;每年对耕地现状变化和耕地质量建设等突变性因素引起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开展年度更新评价;对大量耕地质量等级渐变区域,开展年度抽样监测评价,依据年度更新与监测评价结果,形成耕地质量等级与产能年度报告。
(四)强化耕地数量管控和优质耕地保护,抓好耕地质量的替代性提升
前言
灌溉是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内蒙古河套灌区是全国首屈一指的自流灌区,目前农业生产用水主要是以黄河灌溉为主,井灌次之[1-3]。近年来全球变化,水资源危机加重,黄河水量逐年减少,河套灌区引黄农业用水受到节制和压缩。土地整治中新增耕地需要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一系列措施进行整治能够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减水资源以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4-6]。
土地整治规划项目是开展土地整治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工作的基本依据,是保障土地整治活动科学、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7-8]。本文课题来源于属于2014年度高标建设项目,项目区总面积为2014.45hm2,共有东西两片,建设规模为1866.97hm2(东片区1418.96hm2,西片区448.01hm2),其中,新增耕地东片区141.78hm2西片区33.84hm2。通过新增耕地适宜性评价和水土资源平衡性分析,实现土地整治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1. 研究区概况
项目区位于德岭山镇兴丰村,其中东片区西起708县道,东至兴丰村与红旗村的交界,南起红旗路,北至丰济渠。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0'49.4"~108°15'41.5",北纬41°14'26.3"~41°16'33.2"。西片^东起东退水渠,西至张三明圪旦,北起北大渠,南至乌加河总排干。地理坐标为:东经108°07'23"~108°09'49",北纬41°13'04"~41°14'43"。
项目区主要农作物品种有玉米、葵花、小麦等,项目区涉及兴丰村一个行政村,总人口1600人,耕地总面积21061亩,项目区是以农业种植为主。农业种植以玉米、葵花、小麦等为主,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7500亩,其中玉米的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30%,葵花占总耕地面积的60%,小麦占总耕地面积的10%,种植方向主要为南北方向。
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项目属于2014年度高标建设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主要是实地1∶2000土地利用地形图,乌拉特中旗国土资源局提供的2012年12月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乌拉特中旗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主要运用方法有最小限制因子法、指标体系法和平衡分析法。
3. 土地整治效益分析
3.1 新增耕地适宜性评价
目前项目区耕地等别为4、6、7、9、10,占耕地面积比例分别为8.23%,24.64%,38.44%,18.73%,9.96%。依据等级划分,项目区耕地大部分为中等地,低等地和高等地所占比例较少。项目区水浇地水源不稳定,存在轻度盐渍化。
(1)新增耕地来源
项目新增耕地分析是在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合法合规性、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查明项目区新增耕地来源,确定新增耕地的位置[9]。通过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分析和建设后的工程布局情况分析,预测性的确定各线状地物的占地数量,最终确定项目区整治后新增耕地的数量。经综合分析,项目区最终确定新增耕地175.62hm2,新增耕地率9.41%。项目区新增耕地来源见表1。
(2)新增耕地评价指标。在充分调查、了解项目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咨询相关专家,参照乌拉特中旗定级与估价数据库,选取水分条件、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坡度、沙化、风害、生态退化可能性共7个评价因子,进行项目新增耕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项目新增耕地适宜性评价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采用类等型三级划分体系。土地适宜类是分为宜耕和不宜耕两大类;适宜等仅对宜耕地划分质量等级,将后备资源划分为一等地、二等地、三等地;适宜型在适宜等下,按其限制因子的限制程度划分(见表2)。
(3)评价结果。综合分析以上评价因子,7个评价因子中3个A1、3个A2,一个A3,不存在限制型指标N,按照评价体系及方法,确定新增耕地属于宜耕三等地。其中,水分限制等级为A202。有效土层厚度限制等级为A203。土壤质地限制等级为A204。整体坡度
3.2 水土资源平衡性分析
3.2.1可开采水量分析
项目区地下水埋藏深度20m~30m,根据项目区原有井记录,单井出水量为80m3/h~120m3/h。项目区内地下水资源的补给量主要来源为:降水入渗补给量、井灌回归补给量、渠灌回归补给量和山前与区外侧渗补给量。
项目区地下水年可开采量是以区域地下水均衡计算理论为基础得出的,其实际可开采量取决于投资开发利用的程度,由布置的机井数量、单井的出水量、井群的干扰系数等参数决定,还要考虑作物的灌水延续时间。
经计算W1=2.77万m3/a,W2现状年13.59万m3/a,规划年10.99万m3/a,W3现状年111.05万m3/a,规划年85.6万m3/a。因此,项目区地下水总补给量=W1+W2+W3+W4=1420.61万m3。按开采系数0.75计算,则项目区地下水年可开采利用水量为1065.44万m3。
3.2.2供水量分析
黄灌区灌溉面积规划年14140亩,现状年12848.81亩,增加了1291.19亩,但供水量不变,因此主要考虑井灌区现状年与规划年的供水量变化。
(1)井灌区现状年供水量分析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表3),项目区现状有40眼机井,正常运行25眼,其他15眼机井由于年久失修,已不能正常运行。现状机井单井出水量为80-120m3/h,按照单井供水时间为22h/d,12d/次,每年灌溉4次,年供水量为211.20万m3。
(2)井灌区规划年供水量分析
通过项目的实施,对现状不能运行的机井进行更新改造,改造后40眼机井全部利用,单井出水量为80m3/h~120m3/h,按照单井供水时间为18h/d,9d/次,每年灌溉4次,年供水量为424.14万m3(表4)。
3.2.3需水量分析
(1)根据上述的现状年灌溉方式、灌溉面积、灌溉定额及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现状年总需水量为831.37万m3。其中:东片区井灌区需水量为229.01万m3,黄灌区需水量为388.70万m3;西片区井灌区需水量为106.70万m3,黄灌区需水量为106.97万m3(表5)。
(2)根据上述的规划年灌溉方式、灌溉面积、灌溉定额及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规划年总需水量为583.62万m3。其中:东片区井灌区需水量为146.28万m3,黄灌区需水量为292.33万m3;西片区井灌区需水量为66.50万m3,黄灌区需水量为78.51万m3(表6)。
3.2.4平衡分析
根据现状年和规划年的供需水量分析得出井灌区和黄灌区的水资源盈亏情况(如表7)。井灌区的东西片区现状年均缺水,因此规划年东片区的供水量大增,满足缺水需要,西片区规划年供水量变化较小,供需相对平衡;黄灌区供水量没有变化,东西片区的土地需水量由于井灌供水量增加,S灌需水量自然降低。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通过土地整治,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175.62hm2。整治后前项目区低等地比例为11.12%,中等地的比例为63.08%,高等地的比例为25.51%。项目区整治后,新增耕地质量等级多为中等地和高等地。整治后项目区中高等地的比例最大,占耕地面积63.08%;高等地次之,占耕地面积28.69%,低等地8.23%,由此可见,项目区逐渐成为粮食主产区和高产区。通过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区耕地质量有很大提升空间,作物产量提高20kg-50kg,产量比系数增大,经济效益不断改善。
井灌区项目区现状年缺水124.51万m3,通过机井改造,输配水管网等节水灌溉工程措施,水利用率有所提高,由原来的0.592提高到0.855,水量可以满足项目区灌溉要求,可使项目区节余水量211.36万m3。
黄灌区规划前后供水量未发生变化,但是通过衬砌渠道等工程措施,使灌溉水利用系数由规划前的0.63提高到规划后的0.77,现状年黄灌区可盈余水量149.34万m3,渠道衬砌后,灌溉水利用系数增加,渠道渗漏损失减少,规划年黄灌区可盈余水量274.16万m3,通过整个项目的实施,可节约水量124.83万m3。
4.2 讨论
土地整治项目开展到完成的阶段中,可以达到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0-11]。项目区以农业建设为基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灌溉与排水配套设施建设、小区域综合治理、土地平整及田间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田间道路、土地平整工程、水利灌溉等工程措施,把项目区建成“田成方、树成林、路相通、渠相连”的农田生态系统。
在项目完成的一定时期内,土地整理会对区域内土壤、水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由于土地平整、灌溉规划、道路布置对原耕作土层不同程度的破坏,土壤的基本性状可能变差,因此需要在项目完成后的一定时期内通过精耕细作、多施有机肥的方法促进土壤改良,加强土壤水肥管理,提高耕地肥力。
参考文献:
[1] 杨伟,谢德体,廖和平,潘卓,朱琳,李涛.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3,07:219-229+298.
[2] 傅国斌,李丽娟,于静洁,刘昌明. 内蒙古河套灌区节水潜力的估算[J]. 农业工程学报,2003,01:54-58
[3] 耿庆玲. 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分区及其匹配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4.
[4] 关全力,刘维忠,余国新.新疆农业水土资源平衡分析[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02:33-36.
[5] 南纪琴,王景雷,陶国通,肖俊夫,刘战东,宁东峰,秦安振. 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2015,05:41-45.
[6] 周婷.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效益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
[7] 黄辉玲,吴次芳,张守忠. 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2012,06:240-246.
[8] 林艳丽,闫弘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164-167.
中图分类号: F30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19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土壤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2大关键因素是耕地土壤的数量与质量,其耕地地力质量更是决定粮食产出的主要条件。要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地”的有机转变,就必须建立起以耕地数量保护和以耕地质量提升为重点的长效机制,坚持提升耕地地力质量,建设好粮食生产基地。
1 全州县耕地地力质量现状
全州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自建国以来就非常重视提高耕地地力质量。20世纪50―60年代增施有机肥深耕改土,并发展以绿肥为主的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20世纪70年代继续发展绿肥并开始推广氮肥深施,在注重施用有机肥基础上增施化肥,开始实行有机、无机配合,氮、磷、钾配合施用,土壤肥力呈上升趋势,耕地地力质量得到较好的保护;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展的第2次土壤普查,摸清了全州县土壤种类及情况、障碍因素、土壤肥力状况等,提出了因土施肥、稳定发展绿肥培肥地力、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及增施磷、钾肥,注重氮、磷、钾“三要素”肥料配合施用等培肥地力、提高耕地地力质量的具体措施,耕地地力质量得到了快速提高,粮食生产也得到空前发展。2008年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全州县耕地面积采取有代表性的5334个土样进行常规分析,累计化验87214项次,将分析结果与第2次土壤普查比较,全州县县域土壤肥力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其有机质上升8.00g/kg,全氮上升0.46g/kg,有效磷上升5.3mg/kg(见表1)。
根据全州县县域粮食产量的实际,按农业部《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309―1996)》、《广西耕地类型及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全州县2010年耕地土壤4.62万hm2面积等级划分是:高产耕地(1级、2级)面积为1.23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6.62%;中产耕地(3级、4级)面积为2.10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5.46%;低产耕地(5级、6级)面积为1.29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7.92%。其中:高产水田面积为1.23万hm2,占水田总面积的30.04%,占耕地总面积的26.62%;中产水田面积为1.80万hm2,占水田总面积的51.28%,占耕地总面积的38.96%;低产水田面积为0.48万hm2,占水田总面积的13.68%,占耕地总面积的10.39%。旱地地力较差,无高产旱地;中产旱地面积为0.30万hm2,占旱地总面积的27.02%,占耕地面积的6.49%;低产旱地面积为0.81万hm2,占旱地总面积的72.98%,占耕地总面积的17.53%(见表2)。
2 全州县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概况
全州县总人口79.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36万人,耕地土壤总面积为4.62万hm2,其中水田总面积为3.51万hm2,农业人口及耕地面积均约占桂林市的1/4,是桂林市人口最多,耕地面e最大的农业生产大县,粮食播种面积常年在8万hm2左右,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常年在6万hm2左右,年总产37万t以上,占粮食总产的88.09%。1987年全州县被列为全国第一批111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全州县粮食快速稳步上升。1990年,全州县被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04年被区农业厅认定为水稻粮食无公害生产基地,荣获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县;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约20万t,其“藏粮于地”,不断提高耕地地力质量,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国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2003年、2005年、2006年、2009年4次获得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光荣称号。耕地的数量与质量是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2大关键因素,但全州县耕地后备资源严重短缺,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十分有限,又加上城镇化和工业建设发展不得不占用部分耕地的严峻现实;据全州县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1983―2009年的26a间,全州县耕地面积净减0.22万hm2,年平均减少84.60hm2;2009年人均耕地仅633m2,人均水田473m2,由此可见,发挥全州县有限的耕地资源,建立起以耕地数量保护和以耕地质量提高为重点的长效机制,提升现有耕地质量,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与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
3 提升耕地地力质量,建设粮食生产基地
3.1 存在的问题
3.1.1 用地养地培肥地力重视不足,中低产田面积仍较大
目前,全州县一些农民片面追求眼前效益,长期采取掠夺性的方式经营耕地,对耕地重用轻养,奢望化肥增产,忽视有机肥积制、施用,冬种绿肥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2万hm2下降到2009年1.33万hm2左右,约有30%农户完全种“卫生田”;农用化学物质投入不当及工业“三废”污染,加剧了耕地生态环境恶化,耕地土壤酸性化、板结,全州县耕地耕层土壤pH值比第2次土壤普查下降了0.8个单位,其多种原因造成中低产田面积仍较大,面积达3.39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3.38%。
3.1.2 耕地占补平衡重数量轻质量,耕地质量等级降低
占比平衡纯属是耕地数量上的平衡,耕地质量则远没有平衡。各种建设用地绝大部分占用的是城郊及平原地区的良田沃土,“占补平衡”开垦的耕地则大多是在丘陵或滩地,土壤肥力低,质量差,产量低,直接降低耕地质量等级,这部分新垦地粮食生产能力不能达到原来耕地的水平。
3.1.3 农田基础设施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农田沟渠设施老化
全州县大多数农田水利设施都是20世纪50―70年代建设的,目前已老化,由于全州县财政基础薄弱,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得不到维修,防旱、排涝能力差,无法正常灌溉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缓慢,农田机耕不足,导致农田土壤耕层普遍性变浅,部分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下降。本次调查全州县耕地水田耕层厚度平均为14.56cm,比第2次土壤普查时变浅了1.2cm,造成土壤养分含量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影响了耕地质量的提高。
3.1.4 经费投入不足,施肥指标体系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开展耕地质量建设主要依赖上级下达的专项资金,但专项资金不是年年都有,没有持续性投入维持开展工作;地方性的相关施肥体系研究也未能同步进行,施肥的盲目性比较突出,难于保证提升耕地地力质量,建设好粮食生产基地。
3.2 主要对策
3.2.1 提高认识,夯实基础
深刻认识耕地在建设粮食生产的基地基础地位,狠抓粮食安全,坚定不移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管理条例》,鼓励、引导农民大力恢复绿肥生产,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多施有机肥,提升耕地有机质,培肥地力,切实解决对耕地“只用不养,重用轻养”和耕地养分非均衡化问题,把提升耕地地力质量作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的基础,夯劳夯实。
3.2.2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改造中低产耕地,提高粮食生产的产业化水平,保障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增加农田水利及改造中低产耕地等基本设施的投入,重点实施好全州县县域综合农业开发、耕地整治、现代农业、沃土工程、有机质提升等提高耕地地力质量为主的农业项目,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强全州县县域灌江、石砚、源口、易家、磨盘、五福6大水利枢纽工程的加固以及灌溉主支渠清淤、防渗与维修工作,增强农业防灾、抗灾、救灾能力;加快改造中低产田步伐及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建设排灌分家、旱涝保收、便于机械化作业高标准农田,对中低产田改造真正做到改良一片、成功一片、收益一片,逐步扩大高产稳产农田的面积,并进一步重视新开垦、整理和复垦耕地质量建设,围绕土、肥、水、气、热,增施肥料、栽种豆科作物等快速培肥技术,加速新垦地土壤熟化,提升耕地地力质量,真正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秉乘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积极发展种粮大户,以及加强大、中型农机具添置及农田机耕道路建设力度,提高农业机械水平,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产供销一体化,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产业化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3.2.3 利用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平衡施肥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不断提升耕地地力质量
通过健全土壤监测网络,利用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展经常性的土壤肥力与施肥效益长期定位检测,科学制定平衡施肥方案,最大限度的缩小平衡施肥的时空差异,提高测土施肥方案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可靠性的科技水平;以测土施肥等农业科技作支撑,采取“测土―配方―配肥―供应―施肥指导”一条龙服务,强化技术培训到户,配方肥推广到田,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将平衡施肥技术普及到V大农民中去,不断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覆盖率、入户率和到位率;重视土壤培肥,合理施肥平衡土壤养分含量,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恢复发展冬季专用绿肥生产,使专用绿肥生产恢复到20世纪70―80年代水平,即绿肥种植面积在2万hm2左右。
3.2.4 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加强耕地地力质量管理,不断提升耕地地力质量,促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应将耕地地力质量指标作为承包责任书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承包责任书中的同时,从农业发展基金或其他经费中安排耕地地力质量管理经费,并采取有效措施对破坏耕地质量建设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耕地地力质量监管的主体,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耕地地力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研讨耕地地力质量及其管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的有关问题,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着手制订中长期规划,逐步建立监管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S15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157-01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土壤重金属背景值研究,并出版了《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1]。土壤元素背景值是土壤在其自然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物理化学特征值,是土壤所固有的元素含量水平,受时空条件制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2]。研究土壤元素背景值可以确定土壤中元素的自然含量水平及分布特征,利用基准值可确定研究元素在区域内的迁移转化[3]。
本文关于湖北省硒元素背景值的研究主要是为划分湖北省土壤富硒等级而进行,根据收集到的湖北省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和 “金土地”工程――高标准基本农田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计算得出全省及不同成土母质地层中的土壤硒元素背景值及背景值范围。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收集于湖北省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和“金土地”工程――高标准基本农田地球化学调查土地质量评价数据,数据量余4万个。以全省土壤硒含量作为第一级统计单元,成土母质作为第二级统计单元,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震旦系、青白口系、太古界、新元古、中元古、古元古地层作为第三级统计单元。分别对各统计单元进行数据整理、建表。
1.2 正态性检验及计算
对各统计单元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根据输出的P-P图判定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或者对数正态分布,若不服从则按照平均值±3倍标准差进行剔除,剔除后继续进行检验直至得到计算数据。同时,计算出一系列统计量参数:样本数、中位值、算术平均值、算术标准偏差、几何平均值、几何标准偏差等。
1.3 背景值计算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研究若干要求》文件要求的背景值求取方法,对于呈正态分布的数据组,用算术平均值代表背景值,算术平均值±2倍算术标准差代表背景值变化范围;对于呈对数正态分布的数据组,用几何平均值代表背景值,几何平均值乘除2倍几何标准偏差代表背景值变化范围;对于非正态分布的偏态分布数据组,以中位值和算术平均值代表土壤背景值,中位值±2倍算术标准差代表背景值变化范围。
1.4 统计软件
各参数统计计算主要采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并采用国际通用的SPSS for Windows和Statistica for Windows等软件进行参数统计和做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省土壤硒元素背景值结果
根据SPSS的P-P图正态检验可知湖北省土壤硒含量样本数据呈对数正态分布(图1)。
因此,针对全省41 251份土壤样本,湖北省土壤硒含量基准值用几何平均值表示,为0.304 mg/kg,标准差为1.598,背景值范围用几何平均值乘除2倍几何标准差表示,为0.152~0.609 mg/kg。
2.2 不同成土母质的土壤硒元素背景值结果
通过计算得出各母质地层土壤硒含量背景值及其基本统计量。由表1可知,在所有的地层单元中,二叠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三叠系的土壤硒含量最高,最高值达到了23 mg/kg,土壤硒含量背景值平均在0.4 mg/kg左右及以上,说明它们是土壤富硒地层。第四系地层土壤硒含量背景值范围为0.110~0.849 mg/kg,说明在第四系地层中高硒和低硒土壤均有分布。综合得出,成土母质地层单元的土壤硒含量背景值大小顺序为二叠系、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第四系>寒武系、震旦系、奥陶系、侏罗系>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等。
3 结论
母质是岩石风化过程的产物,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4-6]。本文从成土母质地层的土壤硒含量背景值砜矗发现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三叠系地层是湖北省区域内的高硒或富硒地层。第四系地层土壤硒含量高低值分布范围广。而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震旦系及其他地层的土壤硒含量背景值均较低。
4 参考文献
[1]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330-382.
[2] 郑国璋.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25.
[3] 张晓平.土壤环境背景值的研究[J].地理科学,1994,14(1):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