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险管控的课程

风险管控的课程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风险管控的课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风险管控的课程

篇1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绪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工作、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节能、低碳、环保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建筑材料也不例外。LPM轻质管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LPM轻质管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是结构设计的一种新形式、新设计,它具有结构整体性好,自重轻,抗震性能好,隔声、隔热、保温性能好等诸多优点。这种技术已成功运用于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馆、奥运会射击馆、奥运会柔道跆拳道比赛馆等工程。我们所施工的北京十二中科丰校区文体楼及教学综合楼工程也运用了此技术,此技术满足了校方要求的空间利用率大及隔声降噪效果好等要求,受到了校方及学生家长等的好评。此技术在大空间、大跨度的公共建筑中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一、工程概况及材料简介

1、施工工程概况

我们单位所施工的北京十二中科丰校区的文体楼及教学综合楼工程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看丹桥西北角,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楼板及屋面板采用的是LPM轻质管现浇混凝土空心板。此种空心板采用“一种带硬质加强层的轻质发泡材料填充件”及“一种固定填充管的格栅及其空心楼盖”作为混凝土空心板中的填充材料。此空心板的突出特点是空心率高,且施工方便;这种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馆、奥运会射击馆及柔道跆拳道比赛馆。

2、LPM轻质管的构造组成

作为填充材料的LPM轻质管是一种带硬质加强层的轻质发泡材料填充件,其主体材料为模具压制成型的自熄阻燃型聚苯泡沫,表面密度不低于16kg/m³。轻质管每米重量必须小于2kg或者每平米内轻质管总重量小于10kg。LPM轻质管上表面有加强层,用以抵御施工及抗浮荷载;LPM轻质管必须满足抗压荷载的要求,即在轻质管顶部10cm*10cm的加载板上施加1000N的荷载,静置10min后卸载,轻质管的任何一部分(包括加强层与隔离层)不得有裂纹或破损现象;LPM轻质管外裹隔离层起保护与防水作用。本工程现浇混凝土楼板厚有三种,厚度分别为180mm,220mm,250mm,其相应的LPM轻质管的高度分别为80mm,120mm,150mm。其轻质管构造图如下:

3、LPM轻质管的优势

LPM轻质管填充空心楼板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施工工艺,在实现大开间的同时可以降低结构层高;由于采用轻质填充材料填充楼板,使得楼板混凝土用量少,结构自重减轻、刚度大、变形小、隔热隔声保温性能好;还能节约能源、降低建造和使用的成本,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传统的空心楼板相比LPM空心楼板还具有以下优点:

(1)楼盖空心率大,空心率为30-65%,比一般薄壁圆形空心管填充楼盖高,因此其保温、隔声效果更好,更能起到节能减噪的效果。

(2)轻质管的吸水率小,而且轻质管外裹隔离层,其吸水率小于0.5%,因此浇筑混凝土之前不用专门湿润轻质管;另外光滑的隔离层与混凝土摩擦系数小,便于混凝土的流动使浇筑的混凝土更加密实。

(3)方便管线安装,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轻质管上开槽或穿洞,楼板内管线安装不受限制,开槽或穿洞后及时恢复不影响轻质管的性能。

(4)轻质管重量轻且不易破损,水平、垂直运输十分方便,轻质管为弹性材料易修补,施工安装也相对简单。

正是因为LPM轻质管集节能环保绿色施工于一体,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在本工程中也充分凸显了它的优势。

二、LPM轻质管空心楼板的施工工艺

1、LPM轻质管空心楼板施工流程

板底模及支撑安装在模板上将轻质管铺放位置弹线放样绑扎板底钢筋安放下铁钢筋保护层垫块安装水电管线按规定位置和朝向铺放轻质管组合单元在轻质管上开槽便于水电管线穿过绑扎板面钢筋安放板上铁与轻质管间的垫块采取抗浮措施控制轻质管上浮隐检验收,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养护及拆模。

2、施工要点

(1)铺装轻质管组合单元

①、将LPM轻质管运至施工现场后,用提前预制的格栅按照布置图进行拼装,也可将轻质管和预制的格栅运至作业层进行拼装。

篇2

摘要: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专业人才需求。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刚刚起步,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能力评价方面的研究存在不足。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三大核心能力,可以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培养合格的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人才提供重要的工具。

关键词 :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25-05

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信用管理体系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基石。规范的市场体系离不开良好的信用关系,信用行为的规范离不开严格规范的信用管理,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需要以包括各相关行业在内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为基础。信用管理将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从外资企业、外贸企业最先起步,逐步扩展到大中型企业。目前已有两千多家企业开始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培训管理专业人员,从事信用管理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机构大约有五千家。信用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亟需我国高校尽快培养出不同层次的信用管理人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出现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信用管理的相关岗位。另据商务部的统计,在今后五年内,我国将至少需要50万名信用管理经理和200万名信用管理人员。

我国信用管理专业教育始于2002年,到目前为止,国内只有十余所不同层次的高校开设了本专业或在其他专业开设信用管理方向的本科学历教育,职技高师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职技高师培养的是某个职业领域(专业)的职业教育教师,不仅应该具有该领域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学科专业知识与能力、职业技能或技巧,而且应该具备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金融和信用管理相关理论、掌握信用管理业务操作相关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和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在我国刚刚起步,既可以满足本科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又可以满足职技高师的专业教学需求,培养出更多的信用管理人才。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是一个能够满足多样性社会需求的复合性特色专业,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具备职业核心能力。目前,我国对于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研究较少,构建合理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

(一)指标体系的分层设计

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如下页图1所示)。第一个层次是理论基础层次,即应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基础,并熟悉区域经济相关理论;第二个层次是技能方法层次,即应掌握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的基本分析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计量软件;第三个层次是应用实践层次,即应具备熟练的信用分析与客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实操能力,并应掌握职业教育能力。与此相适应,本专业学生应具备风险管控、信用分析、职业教育三大核心能力,才能充分彰显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真正成为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专业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要具备风险管控能力。讲到信用管理就必须提到信用风险,这样才能理解信用管理的宗旨和职能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信用风险是风险的一种,专指在信用交易中存在的风险,即客户到期不付款的风险。导致信用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政治风险、信息风险、商业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等等。风险管控能力是信用管理的基础能力,具体包括识别风险能力、分析风险能力、评估风险能力、控制风险能力、处理风险能力等内容。

二要具备信用分析能力。信用管理的关键在于运用工具对对象进行信用分析,这样才能实现有效信用管理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这一过程主要通过两个环节来实现,一个是分析过程,一个是管理过程。分析过程主要是针对搜集的客户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管理过程主要是针对客户的征信、授信、账户等进行程序化系统化处理。信用分析能力是信用管理的核心能力,是实现本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保障,具体包括客户征信管理能力、客户授信管理能力、信用评级能力、客户管理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等内容。

三要具备职业教育能力。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在当前金融业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培养具备职业教育能力的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信用管理专业,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拓展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教育途径,又要彰显应用型导向的专业培养特色,助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职业教育能力是信用管理的特色能力,是信用管理专业要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包括职业标准制定能力、职业规范衡量能力、职业教育培训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职业教育创新能力等内容。

(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各因素的权重

在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综合评价中,涉及大量复杂现象和多种评价指标的相互作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如果单凭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缺陷。为此,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使其更具合理性,更符合客观实际并易于定量表示。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各因素的权重时,目标层包括三大核心能力,准则层包括风险管控能力、信用分析能力、职业教育能力,方案层包括15个评价指标。分析步骤如下。

1.确定准则层的判断矩阵。根据风险管控能力、信用分析能力、职业教育能力对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程度构造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言,准则层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可以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问题,即判断矩阵,计算满足BW=λmaxW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式中λmax为B的最大特征值,W为相应于λmax的正规化的特征向量,把W的分量wi作为对应元素的权值。

为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需要计算其一致性指标C.I.,所用的公式为

通过判断矩阵计算可得C.R.=-8.5402×10-16,通过一致性检验,同时说明对于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言,重要程度依次为信用分析能力、风险管控能力、职业教育能力,其所占的权重依次为0.5455、0.2727、0.1818。

2.确定指标层对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对于风险管控能力而言,可构造判断矩阵C1,如表2所示。

通过判断矩阵计算可得C.R.=5.9476×10-16,通过一致性检验,同时说明对于风险管控能力而言,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次如下:评估风险的能力、识别风险能力、分析风险的能力、处理风险的能力、控制风险的能力,它们的权重依次为0.3750、0.2500、0.1875、0.1250、0.0625。

对于信用分析能力而言,可构造判断矩阵C2,如表3所示。

通过判别矩阵计算可得C.R.=0,通过一致性检验,同时说明对于信用分析能力而言,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次如下:信度评级能力、客户征信能力、客户授信能力、客户管理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其权重依次为0.4000、0.2000、0.2000、0.1000、0.1000。

对于职业教育能力而言,构造判断矩阵C3,如表4所示。

通过判断矩阵计算可得C.R.=7.9302×10-16,通过一致性检验,说明对于职业教育能力而言,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次如下: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职业教育创新能力、职业标准制订能力、职业规范衡量能力、职业教育培训能力;它们的权重依次为0.3629、0.2353、0.1765、0.1765、0.0588。

3.计算综合权重及检验。综合排序如表5所示,同时C.R.=4.1839×10-16,通过一致性检验,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次如下:评估风险能力、识别风险能力、信用评级能力、分析风险能力、处理风险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客户征信管理能力、客户授信管理能力、职业教育创新能力、控制风险能力、职业标准制定能力、职业规范衡量能力、客户管理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职业教育培训能力。

评价系统的模糊评判分析

AHP层次分析法可以定量地计算出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但不能定量计算出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水平。为此,可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学生的核心能力水平。将两个方法相结合,不但可以知道学生核心能力中那个指标更重要,而且可以知道学生核心能力的综合情况,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

(一)对学生核心能力进行单层次评价

首先要组织评价专家组对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评价,制定评价等级z={z1 z2 z3 z4}={优 良 中 差}。假设进行评价的评审专家共n人,每个人都根据自己对学生的考核情况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因素确定评价等级以表明自己的评价态度,统计各评价指标项在评价等级上的数量m,确定评价对象在各指标上的得分ri=(ri1,ri2,ri3,ri4),其中rij是评价对象在第i个指标上隶属于等级zj的程度即相应的m/n,最后ri为行构造单因素评判矩阵R=(rij)n×m。

现以某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为对象对其核心能力进行评价。邀请10位专家对学生的理论成绩和实践表现进行打分,并统计出如下结果。

对学生的风险管控能力进行评价,如表6所示。

因为前面已经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B1层各指标的权重W1,于是可以通过计算B1=W1·R1,得到B1的单层次综合评价,其中“·”是模糊合成运算符号。通过计算可得B1=[0.2813,0.4375,0.1938,0.0875],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说明该学生在风险管控能力上隶属于良等级。

对学生的信用分析能力进行评价,如表7所示。

以层次分析法计算出 B2 层各指标的权重W2,计算B2=W2·R2,得到B1的单层次综合评价,通过计算可得B2=[0.32,0.46,0.16,0.06],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说明该学生在信用分析能力上隶属于良等级。

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能力进行评价,如表8所示。

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B3层各指标的权重W3,于是计算B3=W3·R3,得到B3的单层次综合评价,B3=[0.4815,0.2491,0.1844,0.0951],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学生在职业教育能力上隶属于优等级。

(二)对学生核心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由上一步的结果可得学生核心能力与评价等级之间的模糊矩阵

学生核心素质A的权重为W ={0.5455,0.2727,0.1818},计算A=W·R,得出学生核心素质的综合评价A=[0.3282,0.4094,0.1829,0.0814],由最大隶属度原则,则该学生综合能力所属的评价等级为良。

如果需要对多个学生进行对比评价,可基于模糊合成的结果计算每个对象的一个综合得分,可更直观地得出比较的结论和排序的结果。具体方法是:令每一个等级对应一个数值(可称评价尺度)。如“优”对应于90,“良”对应于80,“中”对应于70,“差”对应于60,用每一对象的模糊合成结果对各等级的数值加权平均,则可得各对象的得分,然后进行比较。本例中该学生的综合得分为79.9774。

结论与展望

通过AHP层次分析法,我们得出了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我们得出了具体的评价结果。这为今后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作为职技高师的高层次信用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应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实现以应用为导向,要以切实培育信用管理专业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为目的,以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资质体系为主要框架,不断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打牢基础、交叉融合、实践演练三个步骤将信用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落到实处。三大核心能力应该分别有相应的课程为之服务,并应明确各门课程与对应能力的关系,通过不同门类的课程学习,使学生知识结构融会贯通,全方位地掌握三大核心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是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要增加实践环节设置,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改革教学方式。信用管理专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优秀的职业操作技能、完备的职业发展能力。此外,还要构建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科学研究的三维度基本框架,从理论学习、交叉融合到实践演练,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践行核心能力培养,并要采取适应信用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1]徐国琴.国内信用管理专业教育综述[J].天津电大学报,2007(2):14-16.

篇3

二、财务风险的类型

1、内部风险

良好的财务状况一定是建立在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缺失势必会带来财务风险。企业内部财务管控的风险点主要是预算、运营资金调度、财务政策安排三个环节。首先,精细化的预算是企业全年财务变动的真实写照,预算就是计划,如果没有计划或者计划不够精细,企业的经营将缺乏管控。其次,运营资金调度工作是企业的重要财务管理工作,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留备的资金很少,企业的运作其实就是销环节的资金的反复运转,如果资金运转过程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企业的资金供应就会出现问题。最后,财务政策决定着财务资源的分布,财务政策是否得当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财务状况的好坏。财务政策主要包括:(1)财务杠杆。杠杆化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融资能力将会降低。(2)收益分配政策。收益分配需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不科学的分配政策将会限制企业未来发展所需的财务资源。(3)运营资本政策。激进的运营资本政策会引起不稳健的财务状况。(4)收付款政策。收付款政策决定资金的流入和流出时间,不得当的收付款政策会造成资金的不匹配。

2、外部风险

外部环境的状况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外部环境的波动很容易造成企业的财务状况的恶化。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融资环境、产品市场环境、关联主体环境。政治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很难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对于企业来讲往往具有毁灭性的危害。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很多企业处于扩张阶段,资金需求量大,融资环境对于企业的生存具有重大影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供应能力和资本成本。产品市场环境作为企业经营的终端环境,对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影响最大。一旦产品市场环境恶化,企业将失去“造血能力”,产品销量不畅,企业的生存成本将不能及时收回,存货积压,占用大量资金,资金的持续性将会受到很大的威胁。企业的运营不可能是单打独斗,需要关联主体的协作。关联主体主要是指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供应商所带的风险威胁主要在于供应商的价格上涨会导致企业的成本过高和降低企业的流动性,而客户带来的风险主要是资金回收的风险,一旦客户财务状况不佳,将无法正常偿还货款。

3、税务风险

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讲,税务风险是指企业未严格遵守税法的有关规定或未能有效地利用税法,而需支付更多的税金或额外的罚款。税金在企业的成本费用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且税金具有强制性。税务风险的大小对企业有严重的影响:(1)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2)占用企业的现金流,可能影响到企业的资金链。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1)税收法规政策的不断更新变化,企业的财务人员很难跟得上步伐。(2)地方税务机关的自主裁量权过大。例如,有些地方长久以来实行包税制和税收摊牌制度,这无形中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内部因素包括:(1)财务人员的素质较低,对于税法的具体条款的理解程度低,未能正确做好纳税工作。(2)纳税工作组织不严密,纳税工作效率低下。(3)税收筹划工作未做到位。很多企业的纳税筹划工作做得不够精细,缺乏有关的人才。

4、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投资项目的时候,市场的反应和企业的预期存在较大偏差的可能性。投资对于企业的意义非常重大,特别是战略投资,决定着企业长时间的营运状况,甚至企业的生死存亡。投资大致分为前期论证阶段、实施阶段、后期维护阶段,每个阶段的风险都存在独有的特点,需要逐一分析。俗话说,一招不当,全盘皆输,这也是前期论证阶段的真实写照,前期论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风险也相应较大,主要有:(1)盲目自信的风险。从以往的投资失败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很多投资人对市场估计不足,盲目自信,结果血本无归。(2)论证不足的风险。企业的投资项目事先一定要经过管理层、相关中介和专家的论证,进行详细的调查,其后才做出决策,否则,就无法充分把握市场,估计风险。(3)项目预算偏差的风险。项目预算出现偏差,会造成后续资金的短缺,影响投资的实施。投资的实施过程是关键的时期,风险管控尤其重要,其主要风险有:(1)资金支持风险。投资所需的资金量较大,如果出现中途资金链断裂的情况,那么已经投入的部分将很难收回。(2)约束松懈的风险。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应及时控制投资进度,时刻搜集市场信息,动态分析,否则,很容易出现投资成本过高或者未能及时悬崖勒马的风险。

三、加强财务管控和降低财务风险的措施

1、建立起有效的精细化财务管控机制,主动化解内部风险。

精细化的财务管控机制就是对企业的人、财、物进行有效的整合。首先,精细化管控的起点是精细化的预算,企业应尽可能清楚未来可能收入或支出的每一笔钱,测算出需要从外部筹措的资金,这样才能对财务资源的分配做好事前的把握。市场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企业应尽可能采取滚动预算的策略,提高预算的时效性。此外,企业还应准备一笔预算外资金,以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其次,企业应建立起以财务部门为核心的贯穿供应、销售、后勤的管控体系。财务部门应及时采集信息,了解和掌握各部门的资金使用状况。供应部门应及时上报采购数量、价格等信息,以备财务部门做好资金安排,以防资金不到位,影响到正常的生产。财务部门与供应部门联合,搜集市场数据,做好价格的预测工作,如果预计价格将大幅度上涨,应提前批量采购,以防价格上涨带来的财务风险。另外要制定好付款政策,尽可能延迟付款时间。财务部门还应及时掌握销售状况,及时催要货款,加紧资金回收,制定有效的收款政策,促使客户尽早付款。最后,对于企业的财务政策,企业的管理层应进行充分的衡量。如果采取高杠杆的政策,应充分考虑资金的回收效率、偿还的时效性、筹措资金的渠道等因素。企业的分配政策应匹配企业的发展阶段,在高速发展阶段,应尽量采用少分多留的政策。

2、准确外部市场,积极应对外部风险

目前的融资环境很不利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应格外注意融资难所带来的风险。首先应拓宽融资渠道,一方面,应与银行建立起良好的信用关系,积极改善财务指标,争取从银行获取资金。另一方面,尝试上市、私募、信托等筹资方式,上市、私募等方式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要求较高,在前期,企业积极做好准备,尽量改良财务状况以符合有关政策的要求。其次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的投放一定要选择良好的项目。产品市场环境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在这方面,企业应做好对市场的评估工作,主动搜集相关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也可以求助于有关权威中介部门,切记盲目投资,一旦出现经济不景气的迹象,应及时控制好产量,放缓投资,做好成本压缩工作,紧跟经济形势的发展。维护好企业的上下游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供应商和客户的选择,应做好事前的审查工作,评估其财务状况和信誉。另外,企业应与供应商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一旦发生周转问题,可与供应商进行谈判,延缓支付。再者,要时刻关注客户的财务状况,及时催促客户付款,一旦发现不良苗头,应及时考虑与客户的交易。

3、做好税务筹划工作

首先,税务工作应从人抓起,企业应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培训工作,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参加与税务征收有关的课程或培训,使得有关财务人员能够及时领悟国家最新出台的税收政策,避免因为税收政策的变化给企业的报税缴纳工作带来麻烦,减少企业额外支付罚款的可能性。其次,企业应做好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工作,及时从税务部门获取最新情况,避免不必要的支出。最后,积极开展税务筹划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税务筹划需要专业的人才,专业的人才应是熟练地掌握国家税收政策,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应设立专人专岗。不同的交易形式所适用的税率不同,税负自然也不同,企业在交易时,应与客户进行协商,巧妙安排交易形式,降低税收负担。同时,还要合理安排税款支付的时间,税款的支付应与企业的流动性相匹配,流动性差的时候应尽量延迟支付时间,避免流动性的恶化。如果要求助于有关中介,一定要选择有实力、有口碑的中介。

4、建立动态的投资控制机制

篇4

一、管理的理念及目标

理念:营财一体化建设促进营财业务融合贯通,强化电价电费全过程管理、确保电价和电费信息真实、准确,提升管理效率与效益。在新形势市县一体化管理模式下,以“三控六化”为理念大力推进市县公司营财一体化管理,坚持“推进上掌控、业务上把控、落实上严控”,实现“营财协同一体化、营财交流常态化、管理标准规范化、营财核算同质化、指标管控精细化、风险防控实时化”,确保营财一体化建设工作进度与质量,构建公司集中、统一、精益、高效的电费集约化管理体系。

目标:实现营财数据融合贯通“财务管总账、营销管明细账”的管理目标;实现营销系统和财务系统实时、同步、高度共享的协同运作机制;实现各类单据、凭证及报表的集成处理;通过明细集成与表表集成的方式,实现财务账务与报表、营销报表与财务报表的无差异化管理。

二、主要做法

(一)推进上掌控

1.营财协同一体化

高度重视、理顺机制,保障营财一体化建设协同推进。随着“三集五大”体系建成运转,子公司性质的县公司已经难以在财务、营销等专业上满足要求,全面推进县公司营财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形势下必然趋势,市县强化营财一体化建设工作领导与部门协调力度,加强市公司对县公司垂直管理指导力度,确保市县公司营财一体化工作有序、协同推进。

2.营财交流常态化

强化培训、实时指导,促进营财岗位业务技能持续提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随着营财上线新业务的初始应用,县公司对营财业务相关操作仍未熟悉,为确保营财一体化建设落地、应用、有效,市公司先后组织所属县公司营财人员开展上线前集中培训,培训主要内容为应收、实收、预收、充值卡、往来、呆坏账等业务凭证的产生及操作步骤。同时形成定期营销、财务等专业业务培训常态化,按照业务的主要流程设置培训课程,对业务涉及的各专业知识、操作方法进行集中培训,以提升县公司营财人员业务处理能力,提高工作质量。

(二)业务上把控

1.管理标准规范化

理顺职责、梳理流程,明晰营财交叉业务管理及分工。营财一体化上线前,营销与财务部门管理重点不同,存在营财业务交叉、管理职责不适应当前体制要求等现象。为此,进一步规范电费核算业务,完善部门间工作流程、相关制度、工作标准和岗位职责,确保所有一体化业务操作有章可循,提升管理效率。同时固化业务、流程规范,奠定电价电费全过程管控基础。全面实现财务系统与营销系统的业务流程深度融合,规范营销系统电费发行、现金收款、营业收费与财务系统的账务处理流程,建立营财一致的业务和账务处理规范,实现了总账、明细账分类对应,确保营财系统信息数据高度一致。

2.营财核算同质化

同质同源、统一规范,实现营销与财务数据追根溯源。实现核算规则统一同质,在统一的营财科目核算体系的基础上,确定客户管理对象明细、现金流量分类、税率税项等辅助核算对应规则,建立起涵盖电费发行与回收、业务费管理、电费及业务费退费、预收电费管理等营销全业务、全流程核算集成体系。实现电价报表数据同质,在统一营财报表数据来源的基础上,通过电力销售情况明细表、政府性基金及附加执行情况表、执行居民电价用户应收分析表、峰谷分时电价执行情况表等主要电价报表的自动集成,实现营销数据与财务报表数据的高度统一,优化前端业务数据到财务信息的过程管控,营销与财务报表数据的一致性与实效性显著提升。

(三)落实上严控

1.指标管控精细化

市县一体、深化管理,确保指标管控同步同调显实效。市公司加大对所辖县公司考核管理力度,将营财一体化规范性要求纳入对标考核中,明确营财管控目标及阀值,深化管理,推进市县公司指标考核一体化。通过市县纵向考核及部门间横向联动,坚持市县工作同标准、过程同管控、结果同评价,实现指标管控深度耦合专业管理,强化监督考核作用,增强争先进位意识,通过指标管控精细化,合理引导企业提质增效,促进公司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2.风险防控实时化

篇5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联防联控。建立“州-市-社区-学校”四级联防联控、领导包校、督导跟进、强化值班和日报制度,疾控、公安、市监驻校,构建上下联动、群防群治、落实有力的工作机制。州、市两级领导联点学院,多次到校调研督导开学准备工作。

二是完善工作预案,健全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省教育厅“十个到位”要求,完善《开学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印发《学生错峰返校工作方案》,建立和完善《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等制度,细化宣传督察、校园管控、后勤保障、安全保卫、志愿服务等应急处置措施。

三是精准师生排查,构建管控体系。按照“一项总要求”“五个确保”“八个做到”工作总要求,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每日“打卡上报”,精准掌握师生旅居史、隔离措施、健康状况,做到底数清。形成“领导联点系部,部门管好职工,干部联系班级,班主任清楚学生”四级网格化管控体系,校内十二个“风险点”设岗定责,确保校园安全。

四是加强物资储备,保障开学需用。储备热成像测温系统,可满足学生晨午晚“三检”需用;防护口罩足够师生一个月需用;储备八个月需用消毒消杀物资;额温枪可配齐一班一只;留观室、临时隔离间可满足返青师生一人一间。

五是强化培训演练,确保措施落地。协调疾控、卫生、市监等多部门指导培训和应急演练,处突措施完善,应反能力加强。师生实行错时、隔座、错峰就餐,确保开学后教育教学秩序平稳有序和师生身心健康。

篇6

5月24日下午,渤海项目在公司多功能厅开展第十八期“管理人员上讲台”培训活动,培训围绕工作票办理流程及注意事项、河北省安全规定解读、管理十诫分享展开。邀请发电部部长范祖荣、技术支持部副部长杨光和EHS部副部长刘春生三位讲师授课。来自各专业各岗位40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发电部范祖荣部长结合工作实践,围绕《工作票办理流程及注意事项》课题展开讲解。让参加培训人员对工作票种类、各部门职责及办理工作票人员职责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巩固了日常工作中“两票”的执行规范。

EHS 部刘春生副部长带领大家解读《河北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规定》。通过对《规定》六章三十条内容原文讲解,强化了安全生产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认识,为实现关口前移、源头管控,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打下坚实基础。

技术支持部杨光副部长首次以内训师身份,为大家讲授唐纳德•基奥的管理圣经《管理十诫》。在这门自主开发的课程中,讲师融入了大量的事件案例和视频资料,带领学员从失败的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探索成功的管理思维。

自2018年至今,渤海项目持续开展管理人员上讲台活动,为各专业、各岗位人员搭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平台。鼓励各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充分发挥特长,走上讲台传授知识经验,形成上级培训下级,一级带动一级的“大学习、大培训、大提高”模式,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可。

篇7

关键词:

高校;财务风险;资金安全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10201

1高校财务资金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

高等院校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在正常教学过程中,资金流动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这些风险因素可能会导致高校教育预算收支不平衡甚至影响到高校内部的资金结构,从而影响到高校的正常运行;现阶段由于大量国家资金和社会资金不断涌入教育界,这对各大高校的硬件改造和软件升级上提供了必要支持,促使很多高校正在迈向现代化;同时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也带来了很多不安全因素,本文主要对高校该如何保障财务资金安全提出相关见解,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各大高校作为市场经济中新的经济主体,在发展、建设中存在很大局限性,而这将在财务资金上表现的十分明显,财务风险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教育事业的经费以及现金收付实现制的影响,再加上财务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的漏洞,致使各大院校的经营收入具有学期性,这和高校的硬性支出相互矛盾,也是导致高校陷入财政危机的重要因素;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1.1高校资金安全控制意识淡薄

各大高校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很难完全避免成本核算上出现漏洞,缺乏资金安全控制意识导致个别部门或者专业系别在日常课程设置、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职工的聘用上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和严谨的成本核算机制,导致部分课程不仅丧失了创造效益,还大大提高的教学费用,为高校的发展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从思想层面重视资金安全控制,是减少财务风险最基本的步骤。

1.2高校采购、建筑、维修等正常事务带来的风险

高校在正常教学活动中,必定会成批量的采购必要的教学用具和教学设备以及生活用具,在执行合同时一般情况下是货到验收,只有验收合格之后才能付清账款,供货商通常会根据付款进度开具货物销售发票,而高校的财务负债账薄中没有签购货款这一项,这对财务部门在监控欠款带来一定难度,增加了财务风险。

1.3高校后勤的粗放式管理引起的财务风险

后勤部门是高校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部分,后勤资金管理采用粗放式管理模式,导致很多管理上的漏洞,例如:随意采购大宗物品,而没有办理统一的采购手续以及报批手续;没有经过手续订立就签订采买合同等;这些行为使高校的资金支出额度增大,为正常预算和正常开支带来的很大困难,同时其造成的财务资金风险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未来的资金管理过程中,控制后勤部门的财务支出至关重要。

1.4高校建筑工程欠款而造成的财务风险

高校的扩建、发展过程中免不了大型工程的建筑,近几年来校内基建项目频繁增加,致使提高高校的办学条件、扩大投资规模从原来的办学难点,变成了资金管理中的重点,而工程建筑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再加上工期长、任务繁杂的特点,使工程建筑会遇到多种资金问题,如:投资的工程拖欠货款、没有按时完工、发生意外事故等,都会给高校的财务资金安全带来影响。

2保障高校财务资金安全的控制措施

2.1基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完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财务资金风险预警机制是高等院校明确未来发展道路的重要表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只有做好资金管理工作才能为后期发展准备筹码,才能在教育界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同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为校内资金管理和处理潜在财务风险提供有效的措施,能够对财务管理指标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检查监控,但是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过程中,需要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客观的、全面的、实用的预警机制,例如根据不同专业的特性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根据不同部门的功能和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指标,提出科学合理的财务预警值、量化方式以及精确的财务信息,并在财务管理中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实现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数字化。

2.2对高校的运作实施具体预算和管理

高等院校在教学事业发展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制定年度教学规划,并将其作为资金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高等院校的资金管理不仅涉及到教学事业发展各部门,还需要和财务预算部门相结合,确保预算计划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前瞻性、预见性,为高校预算部门的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在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中,还需要融合高校行政部门的力量,赋予预算制度或预算技术权威性,并有行政部门的监督落实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使其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2.3对财务资金制定严格的内部管控系统

内部管控系统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高等院校的发展步伐,财务内部控制软件、硬件都将成为高校完成资金安全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具体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创造一个良好的财务内部管控环境,高等院校重视资金管理、建立专门的财务内部管控系统,为财务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保障,为实现财产安全创造条件,将有效资金用到院校的建设和长足发展中;第二,采用可靠的会计系统,可靠的会计系统是规范操作流程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学流程部分量化的重要途径,同样可靠的会计系统也将为高校的资金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数据;第三,制定合理的控制权限,这是确保高校顺利完成资金安全管理工作的保障,主要通过内部管理流程对资金事务进行处理解决,结合不相容岗位分离的方式设置资金支付、资金流动岗位的具体权限,利用财务资金收支层层审批的方式,控制资金的流出,对于部分涉及到大金额的费用支出进行专门审批和授权,只有明确资金流动的合理性并经过最高权限的同意,才能确定资金流出;第四,科学规划工程建筑,教学设备的投资扩建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求高校基础建设工程的管理人员、以及施工单位严格依据施工预算完成建筑,并对建筑全程进行资金监控管理,一直到验收竣工环节。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的扩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为全民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各大高校的财务资金安全管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是确保本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财务风险来源的论述以及措施的提出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钟理宏,赖超.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校财务风险探析[J].商业时代,2012,(11).

[2]管鹏.浅析高校财务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11,(33).

[3]吴建春.试论高校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J].财会研究,2011,(07).

篇8

历经教学设计、多媒体制作、审核测试等众多流程,定制化课程开发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风险点。与其他两种形式相比,外包定制开发项目不仅涉及的部门较多,人员构成与流程也相对复杂,因此,企业应懂得管控好风险,顺利推进定制化在线课程建设。召开项目启动会统一认知、对内容专家进行培训、提供统一格式的课程开发表单等六招,将能有效管控风险。

召开项目启动会

定制开发通常采取的方式是,企业提供课程内容,外部供应商负责技术制作。但是,在完成脚本设计甚至完成整个课程制作后,往往会出现前期确定的课程内容及形式被大量增删或变更的情况。例如,对于急救课程“包扎的处理”的媒体形式,前期甲乙双方根据培训目标将其确定为长图文形式,但课程制作完成后,为追求更优质的教学效果,最终改为视频呈现。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内容专家对内容质量的审核与把关不严,导致后期内容大量变更;第二,内容专家确定内容时未充分征求项目干系人(尤其是课程主管领导与其他同行)的意见,导致内容的权威性受到质疑;第三,内容专家缺乏在线课程开发经验和技能,不了解不同课程内容所匹配的形式及其所需的时间、人力、技术难度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集项目干系人(包括内容专家、课程开发技术人员、项目经理、主管领导等),召开课程开发项目启动会,进一步统一认知、确认需求,降低后期变更的风险。启动会的内容包括:宣告项目正式实施,介绍项目目标、项目需求、项目流程、项目团队等基本情况,明确各阶段的任务以及交付成果、项目进度计划。会议旨在帮助项目成员确认项目需求,了解整个项目的流程、进度以及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职责,对项目进行总体把握。

培训内容专家

在进入项目计划和实施阶段后,为避免因内容专家对在线课程开发理论和技术不了解而导致的风险,需要对其进行至少一次相关培训和辅导。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线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各成员在各环节的职责,在线课程适合的内容及其基本呈现形式,不同性质的内容适合的媒体表现形式,不同媒体形式开发的难易度等。

通过培训和辅导内容专家,可以帮助内容专家学会选择适合线上的课程内容,并能够全面考虑不同课程内容的媒体表现形式及其所耗费的工时、技术实现的难易程度等,防止内容专家因认知缺乏而导致内容变更,或提出不切实际的技术要求。

提供课程开发表单

虽然来自甲方企业的内容专家往往都是业务骨干,而且或多或少拥有面授教学经历,但他们在开发在线课程方面多是新手,不甚了解课程开发的流程以及应提供的材料形式。乙方技术人员收到不规范的材料后,往往要进行重新梳理并反复沟通需求,从而影响了项目的效率。

为避免材料不规范或不可用而产生过多的沟通和时间成本,企业在线课程开发管理部门应在课程开发的不同阶段(如内容准备、脚本设计与修改、界面设计与修改、课件成品审核修改等),为参与课程开发的内容专家提供统一格式的课程开发工具表单(见图表1、图表2),确保内容专家提供的是标准的、统一的、规范的、技术人员直接可用的素材,减少技术人员在理解材料方面的时间和沟通成本,提高项目效率。

在关键节点召开成果确认会

在线课程开发的不同阶段,需要输出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如课程内容、课程脚本、课程界面原型、课程成品等),而每一次重要成果的交付都可以被视为项目进程中的里程碑。为避免各阶段成果交付后出现返工的情况,课程开发项目组应在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对输出成果进行确认。

成果确认途径有很多种,例如通过专门的确认会、工作坊、展示报告会或邮件沟通等形式进行。值得指出的是,我们要确保项目干系人(如项目经理、内容专家、需求方、技术人员等,尤其是相关的行政主管领导)均参与其中,由项目需求部门、项目管理部门以及技术制作部门统一把关交付成果的质量,确保各方满意后再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反馈-修正-再反馈-再修正”

定制化_发在线课程的过程中,尤其在脚本、界面以及审核测试环节,甲方内容专家和乙方技术人员需要密切配合,进行若干轮的迭代开发,包括“反馈-修正-再反馈-再修正”。双方应及时沟通,任何一方的延时反馈都将导致整个项目的延迟。

为确保沟通效率,首先,甲乙双方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与渠道,一方面构建微信群、QQ群等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建立定期项目汇报机制、项目沟通会机制;其次,甲乙双方都应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及时的物质和精神激励,甲方企业应建立长效的在线课程开发制度,确保业务专家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乙方应提升自身课程开发技术人员的能力与价值,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实行关键业务双负责人制

篇9

工商企业信用风险主要包括:

(1)借款人恶意行为风险。在工商企业申请借款前,均会被考察资信评级,若考察结果在正常范围内,说明风险较小,故可获得借款。而后,以资金使用计划为依据,将资金投入到生产和销售等相关环节中。若在还款日前,企业并未遵守信用而将其投入资金股市中,并企图在还款前获取高额利润,便极有可能使借款资金被股市套牢,导致无法归还资金和恶意拖欠资金的情况产生,增加资金借贷风险。

(2)生产经营风险。对工商企业进行分析可知,其生产、经营方面的困难具有较强的突发性与不确定性,当其借款后,一旦出现生产、经营的困难,便极有可能陷入生产经营风险,导致难以按时还款。

(3)财务管理风险。借款钱,财务体系的考察结果并不能完全规避资金使用过程中财务管理的相关风险。例如,当财务管理人员自身道德修养不高,易受利益诱惑时,其贪污、挪用借款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幅提升,从而使得工商企业遭受严重损失。

二、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赊销比例较低,信用风险较大

据国家统计总局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每年借助赊销的方式完成的交易额已占据全球交易总额的70%,但就我国而言,赊销比例较低,但坏账损失率却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从而导致潜藏在赊销行为中的收益遭到严重损失。以我国商业企业为例,2014年,工商企业赊销比例仅为20%,平均坏账率却高达8.5%,企业平均无效成本占总成本的14%,而应收账款的回收期长达125天,相对应的逾期账款归还平均天数为90天,这便意味着工商企业从各相关企业中的借款大都是一种逾期归还的情形,即企业难以在规定的还款时间内将借款按时归还。对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可知,极有可能是因为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出现了众多问题,从而导致其无效成本比例高达14%,在过度耗费借款资金的同时,难以获得相应的本金和利润,从而产生信用风险。

2.信用风险防范控制能力较差

信用风险的防控能力较差是当前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主要问题。工商企业的应收账款被拖欠的形式为政策性拖欠、客观性拖欠与管理性拖欠,即分别因为政策、自然和管理因素而产生的拖欠行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我国工商企业应收账款被个拖欠类型的所占比例为政策性拖欠16%、客观性拖欠23%,而因管理不善导致的拖欠账款比例高达61%。由此可见,管理不善是导致工商企业自身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从而导致工商企业的外部约束机制仍然处于不完善的状态当中,另一方面,工商企业内部也并未建立起科学的信用管理体系,导致企业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透明度等均处于较低水平,在阻碍了信用信息商品化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工商企业的信用风险大幅提升。

3.企业人才匮乏,风险意识薄弱

对工商企业进行分析可知,其信用风险的管控人才相对匮乏,加之销售人员与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进一步增加了工商企业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就现阶段而言,工商企业内并未针对信用风险防范工作设置具体的岗位,信用风险管控工作大都是由企业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负责,而其对信用风险管控知识的局限性导致企业始终难以在防范信用风险工作方面有所突破。此外,基于销售目标的管理办法又使得销售人员为了达到销售目标而不顾个人和企业信用,盲目追求业绩,从而为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加之企业管理者并未予以财务管理工作以相应的重视,认为财务管理只是为企业核算其成本、利润和员工新薪金的一项基础工作,从而导致财务管理人员并未将其自身工作与信用风险紧密关联,由此产生的监守自盗等情况也使得企业遭受了严重损失。

三、加强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有关对策

1.建设并完善宏观控制环境

针对工商企业赊销比例低的情况,我国应建立相对系统的法律体系,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关于社会信用体系的相关立法仅有《信用控制法》、《信用数据采集与保护法》和《商业信用信息报告法》等,而专门针对商业企业特点的信用风险制定的相关法律则少之又少。因此,未来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对信用风险管控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力度,通过规范工商企业信用行为,明确信用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而对社会信用体系的整体环境予以全面控制,从整体上降低工商企业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此外,工商企业自身也应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通过对其历史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应对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并对财务管理人员展开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确保所借资金能够正常、有序、高效运转,进而带动企业效益增长并提升赊销比例,逐步降低无效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份额,在提高资金利用率的基础上,按时还款,合理规避信用风险。

2.加强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

首先,建立社会信用管理支持体系,加大对信用中介机构发展的鼓励和支持力度,促使与工商企业有关的征信数据和信息向着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并以相应的征信数据为依据,建立健全的征信数据库,将工商企业、企业领导者、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的社会信用档案全部存储至数据库中,构建公平、透明的社会信用支持体系。其次,加强工商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工商企业自身需要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通过转变销售人员与财务管理人员针对资金问题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进一步明确信用管理部门的权责,避免有权无责情况的发展。一方面,信用管理部需要以授权审批制度为依据,对企业的赊销申请进行审批,并严格监督和管控相应的赊销业务,形成对信用风险及其相关行为的内部牵制,另一方面,工商企业还需加强对客户的动态管理力度,通过建立起统一且规范的用户信用信息管理档案,对客户的信用记录进行及时修改,并准确评估、预测信用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

3.加强人才培养,树立风险意识

引进专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并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定期开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培训课程,并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宣传力度,从而使工商企业全体员工和管理者均能够意识到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对企业及其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在财务管理方面,企业管理者有必要也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通过赋予财务管理人员以相应的权限,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在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处理好销售员目标、财务管理目标与信用风险管理目标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对信用风险的合理规避。

篇10

一、

二、通过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案例分析,深入了解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掌握柜面业务常见操作风险的识别方法及管理技术。通过对银行客户风险案例分析,学习识别客户风险的技术和方法。提高

对银行客户风险控制和监督的技术和能力。一天(6小时)银行柜面员工及基层管理者第一部分临柜业务操作风险管控

一、存款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防范

1、储蓄存款

1)储蓄实名制度中的操作风险案例

储蓄实名制度中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2)取款中的操作风险案例

取款中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3)柜员帮助客户填写凭证的操作风险案例

柜员帮助客户填写凭证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4)存款挂失业务中的操作风险案例

存款挂失业务中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5)冲正业务的操作风险案例

冲正业务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6)大额存取款中的操作风险案例

大额存取款中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2、单位存款

1)帐户管理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2)现金管理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3)单位存款的变更、挂失及查询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4)单位存款的查询、冻结、扣划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5)单位存款收付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二、结算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防范

1、结算业务中的操作风险案例

2、结算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解析

3、结算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解决方案

三、中间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防范

1、收付款中的操作风险与案例

2、保险中的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3、代缴税款中的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4、存款证明中的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四、银行卡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防范

1、银行卡业务风险案例

2、银行卡业务风险分析及解决方案

五、理财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防范

1、销售不当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2、风险提示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3、产品设计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4、产品宣传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六、反洗钱操作风险防范

1、客户身份识别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2、交易记录保存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3、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3、反洗钱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七、临柜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临柜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

1、多样性

2、破坏性

3、不确定性

4、影响大

(二)产生临柜业务操作风险的原因

1、主观因素

1)风险意识淡薄

2)业务素质不高

3)责任意识不强

2、客观因素

1)人员不足

2)存在制度漏洞

3)系统设计缺陷

4)柜员执行力不强师资顾问:老李

QQ:3080115667

篇11

一、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防控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走出去”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华为、中兴、联想等为代表的大批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贸易等方式走向海外,在全球参与竞争。截至2015年,中国2.0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了3.08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1456.7亿美元,首次位列世界第二;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a。我国企业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同时,来自外国政府和企业的知识产权风险也陡然增加。如前些年我国一万只茶杯在汉堡海关由于被举报侵犯商标权,被德国海关直接销毁b;联想集团商标在海外被他人抢注,被迫以新的商标重新进入海外市场;海信集团“HiSense”商标被西门子公司在德国抢注后,需缴纳4000万欧元的商标转让费,才能在德国使用本属于自己的商标;还有,著名的“五星”“王致和”“大宝”等品牌也纷纷在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国家被抢注。专利技术方面,美国思科与华为的知识产权纠纷,使华为暂停在美国市场上销售被指侵权的产品;北汽耗费巨资收购萨博资产,却得到大部分快过期的专利;21世纪初期,我国出口到欧盟的DVD播放机,因核心技术由“6C”专利联盟掌控,不得不向联盟支付不合理的高额专利许可费;此外,我国的钢铁、橡胶、电器和稀土等产业都曾经历过美国的“337”调查。面对极高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广大企业普遍存在重视不够,应对无序,防控不强等严重缺陷,使得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已成为悬在众多“走出去”企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c。2015年12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强调要加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规划,不断完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体系,提升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d。综上,加强对我国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及其防控能力的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企业海外经营中的知识产权风险及其特点

(一)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的内涵

企业海外经营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也称海外知识产权风险,指企业海外经营过程中,由于某些知识产权侵权或被侵权行为的发生,可能导致知识产权侵权或被侵权事故,并带来侵权损失的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于涉及海外相关业务的整个生产经营与各项管理活动之中,从企业的设立、兼并、重组到破产清算;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设计,到采购、物资运输、制造加工和售后服务等环节;从劳动法律关系到人才培养,等等e。由于面临的外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往往难于或疏于对目标市场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和环境进行全面了解与风险评估,或对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重视不够、评估不准、行动不当,导致企业有意或者无意地实施了某些不符合、甚至违反目标市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行为,或者受到了来自目标市场的侵权行为,从而可能导致知识产权纠纷,产生知识产权损失f。

(二)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的特点

1.风险因素的复杂性第一,法律制度方面,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既需要遵循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又必须遵守目标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还需考量国际条约对成员国的知识产权限定;第二,执法环境方面,不同国家在执法体系流程、法律文化、语言与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增加了知识产权维权与应诉的难度和复杂性;第三,政策方面,由于目标国政局交替、政策变更,或者基于维护其经济利益、保护本国企业等方面的考虑,而启用技术壁垒、关税、反垄断与反倾销等手段来限制我国企业在其本土的发展等。2.风险发生的高频性我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在全球国际分工、技术创新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节节攀升,引起了众多国家和企业的防范,近年针对我国产品和技术的调查与阻碍也越来越多。截至2015年,我国连续14年因知识产权侵权成为美国“337”调查数量最多、涉案金额最高的国家;出口产品因知识产权侵权而被查扣的数量在全球也一直居于首位;每年在海外遭商标抢注的案件超过100起,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约10亿元g。3.风险后果的严重性风险事故一旦发生,后果往往异常严重,轻则被执法部门进行查抄、扣押、没收产品,重则被要求接受“337”调查和贸易制裁、被处以高额罚款,甚至丧失自主知识产权。一旦在国际市场上被认定为“知识产权的侵权者”,则可能发生连锁反应,影响到其他国际市场。h除了高额的经济赔偿,还会损害其在国际市场的声誉及对后续市场的开拓,对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冲击,有的企业甚至因此一蹶不振,直至破产i。4.风险影响的国际性若干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和多边协议,极大地推动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地域性扩散,实现了知识产权的被保护范围由已申请保护的本国境内,扩散到签有国际公约或多边协议的域外。如1994年签订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j(TRIPS),一旦企业违反了协议的相关条款,那么其影响会涉及到加入这一公约的所有成员国。同时,现代社会经济、科技、信息乃至治理机制的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加大了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运作的全球性风险k。

三、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的构成

从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至少应该包含:分析与防范能力、动态监控与预警能力、快速响应与持续改进能力(见图1)。

(一)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分析与防范能力

指企业在开展海外业务决策前,或者海外业务运营过程中,对潜在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对风险因素可能导致风险事故的概率及损失做出评估与预判,并能够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选择恰当的应对预案等的一类能力。具体包括对海外知识产权信息的收集能力、对海外知识产权的检索分析能力、对目标市场国的语言能力、对风险的感知与判断等能力。主要作用于事前发现潜在风险,提前采取措施,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而阻断风险的传递链条,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及损失。这种能力需要企业具备很强的风险意识,敏感的风险感知,准确的风险判断,持续的风险信息收集,完备的风险应对预案和及时的风险防范措施等。

(二)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动态监控与预警能力

企业在全面了解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其传导路径的基础上,能够对海外知识产权风险进行动态监控与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地预警状态,触发相应预案,快速做出响应,赢得先机,从而减少风险事故所带来的损失。动态监控是一个复杂、繁琐和持续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企业对目标市场国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更新,还需要对目标市场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动态跟踪与检索分析,需要收集相关的典型案例并进行归纳总结,必要时甚至需要展开专家打分、集体决策等方法来获得相对准确的风险评估结果。这类能力具体包括对风险的评估能力、判断能力、监控能力、预警能力与预控能力等。

(三)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快速响应与持续改进能力

指企业在风险事故发生时,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行动,尽快控制风险事故,切断风险传导路径,或者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来控制、降低或消除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在风险事故处理后,能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风险应对预案,从而持续提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包括风险的快速响应、及时处理和灵活应对能力,以及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自我学习与持续改进能力。准确的动态监控和及时的预警信息,能够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启动风险的应对预案,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变风险的被动防护为主动防御l。

四、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意识

不仅指企业管理层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战略意识,而且还包括涉及海外业务的每一位员工的普遍意识。只有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风险存在的广泛性、风险发生的高频性和风险后果的严重性,才会在进行海外经营过程中,对风险的影响因素、可能导致的风险事故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提前制定风险应对预案、积极采取防控措施、做好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全面管控。从根本上认识到风险防控的重要性,才会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来不断提升风险的分析与防范能力、动态监控与预警能力及快速响应与持续提升能力。

(二)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制度与流程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防控能力体现的是一种集体行为与能力,这种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企业是否具有一套科学的风险防控制度和流程,来统一、协调各相关部门与员工的行动。只有企业建立起了科学可行、统一规范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制度与流程,才能从容面对风险,建立长效机制来控制和不断提升风险的防控能力,保持企业海外业务的安全、持续运营。

(三)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技术与方法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防控能力还会受到企业对相关风险防控技术与方法的影响。如企业对于海外知识产权(专利与商标)的检索与分析方法,基于语义分析的信息自动获取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对竞争对手的情报跟踪技术,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分析、风险评估、风险转移与风险分散等方法等等。

(四)海外知识产权风险承受能力企业在遭遇知识产权风险时,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能够承受的知识产权风险的大小。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首先,技术创新水平,体现在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上;其次,经济实力与市场地位,体现在企业的规模、营业收入、市场占有额等方面;最后,风险的管理能力,体现在对风险的分析与评估能力、预警与预控能力、危机处理和持续提升能力等。具备较高风险承受能力的企业,风险防控能力也强;对于承受能力较低的企业,在遭遇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面临巨额赔偿时,往往可能一蹶不振,甚至破产。

五、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

(一)牢固树立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意识

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宣传与培训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窗口,全面唤醒并及时提醒企业,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广大企业,尤其是已经涉足或准备开展海外业务的企业,首先应该广泛开展企业内训与宣贯工作,针对全体员工开展分级分类培训。如对公司高层及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多提供海外知识产权风险战略意识层面的培训课程与讲座;对技术研发人员,需强化他们在技术开发前做好专利检索分析,规避侵犯他人专利,同时通过专利布局,保护好自主产权。其次,充分利用办公网络、内部刊物和宣传栏等媒介,为员工推送最新的知识产权法律政策与风险防控的典型案例等信息,在公司内部营造风险防控氛围与文化。

(二)切实推行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全面防控制度与流程

针对广大企业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低下的现状,建立并实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全面管控制度与流程(见图2),来统一和规范企业风险防控的行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为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提供制度与流程保障。制定和推行这一套制度与流程时,要以风险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结合自身发展需要、业务特点等来进行系统设计。至少包含:第一,风险的全面分析与防范制度(或流程),要求企业加强对知识产权情报的收集、推进知识产权检索与分析,绘制风险地图,列出风险清单,认清风险传导路径,做好风险的分析工作与布局,尽可能地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第二,风险的动态监控与预警制度(或流程),包括保持对风险的动态监控与评估,及时预警信息,做好风险的预警预控工作,建立风险的分级响应机制m。第三,风险的快速响应与持续改进制度(或流程),如通过建立风险危机处理预案库,来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反应速度;通过建立并不断丰富典型案例库和经验库来提供可供借鉴的样本;根据风险处理的实践情况,做好总结与调整,保持持续改进。

(三)全面加强员工对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方法与技术的灵活运用

企业的员工要娴熟掌握并灵活运用好风险防控的各种方法与技术,针对不同的风险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术,予以灵活有效的应对。第一,开展专题培训与讲座,全面传授风险防控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第二,针对不同岗位要求,制定岗位胜任力模型,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训课程与案例讨论。第三,针对关键岗位,实施脱岗实训,竞争上岗和导师制。第四,选取风险防控的典型案例、常用方法与技术,开展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讨论与交流。第五,成立公司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委员会,针对具体风险防控需求,进行集体决策。第六,积极参加由政府、高校或同行企业等组织的,有关风险防控技术和方法的国际会议、研讨会和交流会,开拓思维,借鉴经验。

篇12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集团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财务管控在集团型企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财务管控人才是有效实施财务管控强有力的推动力。由于高校办学模式陈旧,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专一而精,既懂财务又懂管理的人才极度缺乏。另外,企业财务管控不到位、社会和个人本身对财务管控重视不够等也导致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缺乏。基于此,本文从人才培养的焦点问题着手,从学校、企业、社会、个人这四个角度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集团型财务管控 人才培养 路径选择

一、引言

财政部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2010―2020)”中指出,在未来若干年要着重培养大型企业的财会审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中提出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推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北京市教委在教学质量深化工程总体指导思想中也提出“继续支持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支持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支持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种种迹象表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财会审人才已经上升为国家财经人才发展战略。

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财经类大学更应审视财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向社会输送更多能够适应大型企业集团决策、风险管控以及财务运营管理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的高层次人才,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问题呼之欲出。所谓集团型财务管控是指企业集团的财务人员以财务制度、会计准则、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等为准绳,以绩效管理为着眼点,以风险管控为抓手,全面指导、组织、监督和约束下属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主要是财务活动),最终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集团型财务管控模式主要有三种:集中型财务管控、分散型财务管控、兼容型财务管控。集中型财务管控是集团总部财务管理部门对下属公司全部经营活动进行集中管理、统一核算与统一报告。分散型财务管控是指集团总部分散管理决策权利即赋予下属公司对日常事务的决策管理,总部只是保留重大事务的审批权。兼容型财务管控是以上两种模式的结合模式,即集权下的分权。总部全局把控局面,制定制度由下属公司执行,下属公司可以“量身而定”在总部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补充。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八成企业实现财务集中管控。集团型财务管控是趋势,也是集团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而近年来,企业招聘越来越注重复合人才的选拔,要求毕业生员既要有财务知识又要具备管理能力,然而受高校办学模式陈旧的影响,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不足以胜任工作,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集团型财务管控概念、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集团财务管控建设。吴激(2013)提出了集团型财务管控的概念以及重要性,并围绕集团化财务控制流程及要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廖华丽(2013)从集团型财务管控制度出发,提出了加强财务管控思路和方式;廖丽明(2010)分析了现代企业集团财务管控的模式呈现集中化趋势的原因,提出集团财务集中管控的方法,如:资金、财务人员以及会计业务统一管理等;刘爱军(2011)提出企业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业绩评价机制与集团财务管控结合进一步发挥子公司的积极性;朱永红认为财务管控最重要的主要体现在努力构建集团财务管控“五个中心”,即“信息处理中心、预算控制中心、资金调配中心、风险防范中心和智力聚集中心”的战略格局。对于人才培养的问题,潘春燕(2010)从高校的角度探讨了人才培养的途径;胡丹(2013)阐述了现代经济社会亟需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内涵以及解决途径;刘英(2011)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本文在之前文献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的焦点问题,并从学校、企业、社会以及个人等角度探讨此类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

二、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的焦点问题

关注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的焦点问题(如表1),找出问题出在哪里,才能对症下药。

首先是学校的办学理念陈旧,课程设置只考虑了本专业内容,缺乏相关的管理类、信息系统的知识,更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仿真企业集团财务管控的实战训练体系。如:专业课过于专,而选修课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下降,导致学生视野狭隘,知识面单薄;学校各院系教育教学各自为战,缺乏相互融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单一。

从企业来说,首先是对财务管控理念的缺乏、对财务管控最新技术方法的陌生(如集团型企业预算管理系统、资金集中管控系统、集团企业成本管控系统以及合并报表系统等方面的技术方法等),而集团内部又缺乏行之有效的财务管控人才的培训体系,直接导致集团企业财务管控薄弱;集团所属各公司“各自为政”“各自盈利”,各自寻求自身的价值最大化目标,而忽视了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导致集团价值最大化目标无法实现。另一方面,集团企业与下属企业之间由于各自的局部利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企业集团冗长的传递路径,也会导致财务虚假信息。此外,集团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缺乏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动力与氛围,新老员工为了自身利益互不分享实战经验和理论知识,如此,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在企业的实战环境中也很难快速培养形成。

对于社会和个人来说,社会很少关注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财务人员只专注专业技能的提升,看重财务知识的理论学习,如职称评定、注册会计师考试等方面,没有考虑到集团型财务管控仅仅财务知识过硬是不够的,还需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实战技能。

三、路径选择

本文认为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知识运用能力、个人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如图1),本文重点从学校、社会、企业以及学生本身等角度谈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重点在于学校教学体制机制的革新,是要企业和学校合作,企业向学校提出对所需人才的素质要求和实训场所和条件,学校为企业培养符合要求的复合人才。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实行产与学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办学理念的更新,学校本着“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带领学生去企业集团实地考察,让学生尽量尽早地接触实际业务;与此同时,争取企业积极参与办学过程,聘请企业集团的人员就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财务知识给学生讲课,以便于学生能充分掌握知识,进而了解企业的需求,提升自己的能力。二是校企资源共享。学校按照企业的需求开展员工的专业知识培训,针对企业财务管控上的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企业可以参与学校部分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学校共同定制培养方案。三是学校各院系有效结合,相互融通。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集团财务管控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财会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包括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学校的各个院系应该根据需求,适当地结合。四是实施“把企业搬进校园、把课堂搬进企业”策略,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学校和企业的组织架构适当开放,双方形成“在学校仿真学习,在企业实战演练”的双方向的合作形式,本文称之为校企联动的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模式。“把企业搬进校园”是指在学校内部构建仿真企业集团环境的实训基地,在此基地可以对在校学生(当然也可以对企业集团员工)进行集团财务管控模式选择与设计、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控、成本管理控制以及集团合并报表编制与分析等专业技能与方法的仿真训练;“把课堂搬进企业”则是指可以让学生走进企业观摩体会集团财务管控的制度、流程、规则与方法,将课堂所学与企业实战相结合,一方面学习领会企业集团现有的财务管控经验与做法,另一方面诊断把脉发现企业集团财务管控的薄弱环节,为后者提出合理化建议。“把企业搬进校园、把课堂搬进企业”策略要成功实施,其关键在于学校要寻找到一家或者几家愿意合作的集团企业,双方建立双向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将校内的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与校外的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有机结合,这样一方面能够培养出符合企业集团要求的财务管控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集团财务管控诊断把脉,为之提出行之有效的集团财务管控模式与方法(包括集团财务管控信息系统构建策略),如此则能实现双赢,也才能使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有效运转。

(二)“文化宣传、委派学习、比学赶帮超”的企业氛围

文化软实力是集团型企业凝聚力的表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企业文化,而财务管控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不可或缺部分。首先集团可以通过设立“企业文化宣讲日”、企业文化学习班等途径宣传企业文化,只有在思想上有了财务管控文化的意识,才能主动地去学习财务管控知识、实施财务管控方法。其次,企业可以委派公司员工到学校学习财务理论知识或去其他企业交流学习,通过学习,发现问题,找出差距;集团企业也可以委派总部人员去下属公司锻炼学习,通过下基层,及时将工作中好的经验、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实时反馈给总部,以对症下药。最后,在企业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比学”是指企业不管老员工还是新员工都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学习精神,通过组织各种竞赛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员工常常保持学习的心态;所谓“赶帮超”是指在业务上老员工指导新员工,在知识理论上新员工辅导老员工,新老员工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企业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以进一步调动员工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不仅有利于培养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 )“抓住潮流、审时度势、培养人才”的社会培育

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要引起社会的反响,只有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才有意义。因此,社会、媒体要发挥舆论宣传的正能量作用,通过宣传使整个社会认识到财务人员不再是简单的做账、记账和编制报表,而是具有一定话语权、决策权的管理会计;相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辅助集团企业培养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减轻学校和企业的压力。

(四)“丰富自己、打铁还得自身硬”的个人素养

集团财务管控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其复合性主要表现在:集团财务管控所涉及的领域广泛,企业集团的财务管控系统必然建立在集团庞大的ERP系统之中,这也意味着集团财务管控人才必须精通信息化系统的部署与应用(部署信息化系统主要针对的是集团管理高层,而应用则是针对全体财务管控人员)的知识与方法,这是第一层次的复合;成功的财务管控需要相关人员具备优秀的管理决策能力,包括战略规划、风险管理等决策控制能力,只有企业发展战略方向规划得当,风险管理策略实施有效,企业发展前景才有保证,因此精通管理学的知识与方法也是集团财务管控人才的必备知识,这是第二层次的复合;工作中,集团企业与下属分公司进行沟通协调是常事,比如部署与实施预算方案、制定与执行成本控制策略、设计与应用资金集中管控方案,等等,与集团下属企业相关人员打交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就很管用,这是第三层次的复合。因此,财务人员必须丰富自己,打铁还得自身硬。

四、结语

本文认为,学校是职业人才事业的起步阶段,因此,在高校特别是高等财经院校应当适时转变财会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起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把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作为培养高层次财会人才的立足点,才能为大型企业输送急需的管理人才,也才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晋升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企业是财务管控人才锻炼的主战场,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必须在这个主战场经过历练才能成为合格的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企业不能简单地使用人才,而更应该打造学习型组织,构建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的内训体系,通过内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与技能,使之更加符合企业集团财务管控的实战要求,为集团财务管控的成功实施提供人才保证;社会可以让职业人才对财务管控的理解更加通透;而只有个人具有强烈提升职业素养的意愿,在学校、企业、社会的带动下才能成为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J

参考文献:

[1]廖丽明.对企业集团财务管控若干问题的思考[J].财经界,2010,(6).

[2]廖华丽.浅析集团财务管控――基于企业集团集权式财务管控的思考与分析[J].现代商业,2013,(26).

[3]刘爱军.从经济学视角谈集团财务管控[J].财政监督,2011,(23).

[4]张会丽,吴有红.企业集团财务资源配置、集中程度与经营绩效[J].管理世界,2011,(2).

[5]Efferin,Hoppe.Management Control, Culture and Ethnicity in a Chinese Indonesian Company[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7,(32):223-262.

[6]陈志军.母公司对子公司控制理论探讨理论视角、控制模式与控制手段[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7]陈瑾.企业集团财务管控体制研究探讨[J].商业会计,2012,(9).

[8]毛成鹉.增强集团财务管控 提高核心竞争能力[J].商业会计,2010,(10).

篇13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态势中,并且国际贸易形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使我国的对外贸易也有所改变。而且新的国际贸易形势下,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应该充分的了解新常态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要求,这是国际贸易工作开展的基础。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在国际贸易课程的开展中应该增加新常态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因此各大课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应该加快国际贸易教学模式的变革,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国家对新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

 

一、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分析

 

(一)具备较强的风险管控能力。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稳定的恢复、发展阶段,但是在国际贸易中依然还存在较多的经济风险,例如汇率风险、诚信风险等。因此国家贸易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科学预测贸易中存在的风险并且及时的规避风险。同时国际贸易人才还需具备较好的风险管控能力,在面对风险时,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二)具备较强的解决贸易纠纷的能力。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存在许多贸易壁垒,在交易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贸易摩擦,因此这也要求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并且善于应用这些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利益,尽可能的减少贸易争端。但是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也不要怕发生贸易争端,在争端发生后,应该合理应用相关的国际贸易规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也可以采取正当的手段发起国际贸易争端,促进国际贸易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教学现状

 

(一)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在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同样在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并没有过多的国际贸易实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其内容往往都是脱离实际的,更多的只是纸上谈兵。并且受自身观念的局限性,导致一些教师对自己的认识不足,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从而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等不到培养。

 

(二)双语教学沦为形式化。在国际贸易实际活动中,其文本形式大多采用的国家通用语言——英语。因此为了更好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务能力,在很多院校中都采用了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师素质、学生素质、知识内容等多方面的影响,英语教授知识的时间远远少于母语教学。同时,一般学生的口语英语以及听力英语能力都十分的差,而采用英语教学,会使学生的理解力和掌握力大大降低,进而消耗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无法保证。

 

(三)没有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教学课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尤其是财会行业,已经采取电子记账、电子结算等方式。同时这也对当前的国际贸易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开展信息化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设备等教学资源的限制,信息化国际贸易课程并没有得到大力的推进。另一方面是从教学形式上看。

 

三、新常态下国际贸易教学改进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可建立专门的学习小组,有专业知识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学组长,提高该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并且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学习小组中还要组织教师定期开展交流会,积极吸收他人的教学优点,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院校也应该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提供完整的培训体系,并且邀请专门的从业人员开展座谈会,而且,还可以定期的派遣教师到外资企业中进行实践,切实提高教师的实务能力。

 

(二)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国际贸易在飞速的发展,因此国际贸易教学内容也应该及时更新,提高教材的时效性。一是要做好教材建设,实现动态发展。在教材的选用上遵循国际贸易案例的最新性、依据质量化、规范化的要求,选用最具权威的并且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教材,同时还可根据实际的教学合理的调整教材。以充分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二是充分组织广大教师,开展相关配套教学参考资料和习题集、声像资料、案例教学资料开发工作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