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教育相关知识

高校教育相关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校教育相关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校教育相关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20-03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学势因

网络管理学是关于网络管理理论与管理过程的科学,网络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互联网延伸,是管理技术和管理理论信息化的体现。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高校的深入和普及,网络管理已经广泛的运用在高校网络教学、网络德等各个领域。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管理学知识开展工作,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样具有其目的性和自觉性: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性使然。2004年颁布施行的中央第16号文件明确规定了“要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将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确立下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直接与学生接触,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也是班级事务的管理者、组织者。专职教师通过课堂和书本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组织授课、考核考评等过程也是管理的过程。高校教务的管理者、课改的实施者、舆论的宣传者、引导者直接承担着高校的管理、运行责任,是直接的管理者。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与传统管理一样,网络管理包括了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反馈等环节,这些环节都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借鉴和吸收网络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将网络管理学的科学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绩效。可以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可以充分发挥管理的激励、惩罚、控制、反馈等功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管理的困境

借鉴和吸收网络管理学的知识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在借鉴和吸收网络管理学知识,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网络组织管理不规范,经验管理性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是一种目标管理,最终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普及和建立,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效果的实现。②这一过程,即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的过程。

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网络组织管理上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主要是经验管理贯穿了教育的全过程,影响了教育效果的实现。网络组织管理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实施网络教学的目标不明确、网络管理与一般管理的权界不清、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网络德育缺乏实质性的领导体制和奖惩机制等。在具体工作中,管理理念陈旧,管理知识缺乏,经验管理占据主要位置、缺乏科学的管理思维和方法,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应对不力。这些情况的存在,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科学化的效力。

(二)网络管理过程僵化,缺乏创新和人文关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是主要客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倡导的“客体中心主义”,将客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这与当前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方针不谋而合。而在开展网络德育、网络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管理僵化、缺乏创新和人文关怀的情况。

一是网络管理主体,即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对自身角色认识不到位。网络管理不仅仅是对具体的计算机业务的管理,更是一种全局化的科学管理方式。高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办公、网络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承担起网络德育讲师、网络教学专家的责任。而由于对这一点认识不到位,使得管理主体的角色、职责单一,认为管理者只负责行政事务,与具体的教学任务无关。管理者只负责发号施令,负责奖惩和监督,这样的理念使得管理者对管理的过程只求稳定,不求突破。管理模式和方法显得单一和僵化,缺乏创新性。

二是具体的施教者,专职教师和辅导员服务学生、服务管理的意识不强。在网络教学、网络德育、网络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没有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尤其是在当下流媒体、微网络全面深入宿舍、深入课堂的情况下,在引导学生应对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舆情等方面关怀不够。利用网络知识,做好网络班级管理,实时了解学生动向,心理变化等方面应对能力不足。在管理过程中,由于对网络管理知识、管理经验的缺乏,使得管理方法简单,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和支持。

(三)网络管理机制不健全,效率与效果不成正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网络管理机制不健全,效率和效果不成正比的情况。

首先,管理定位和认识不到位,没有形成聚合力。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有人怀疑这样的管理是否存在。在行政管理的主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管理,从属于学校的整个行政权力管辖之下,网络德育、网络教学的管理显得相对乏力。

其次,理论指导具体实践不足,理论借鉴缺乏科学性。网络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不同,网络管理理论侧重于实践指导、机制构建等方面。因此,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和学习。目前高校网络德育的管理,主要由与大学生直接接触的辅导员和专职教师承担。因此,从知识构成上来说,辅导员和专职教师对网络管理理论相对缺乏,对理论的运用也缺乏规范化。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网络管理理论的实践指导不足,网络管理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较差。

再次,管理机制建设滞后,管理效率与效果差距大。管理要发挥其优势和效果,就不得不保证其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转。在管理中,竞争机制、绩效机制、激励机制、反馈机制和控制机制等都是必须要具备的。而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机制,依然从属于行政管理,网络管理机制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凸显。在追逐管理效率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效果难以呈现,行政管理的高效率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弱效果相对突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学构建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的重要性,构建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科学管理的认同机制是必然选择。

(一)加强网络组织管理,实现经验管理向规范管理的转变

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前提,是实现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必要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网络管理,需要在科学管理的指导下开展。加强网络组织管理,实现经验管理向规范管理的转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出路。

首先,要明确管理目标,建立目标管理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网络管理属于目标管理,通过网络德育平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育、引导,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网络管理的目标,要建立网络目标管理体系保障管理活动的开展。建立目标考核体系、明确管理者和教育者的权限职责、建立专门的网络管理队伍、开展网络管理技能培训、建立网络奖惩机制等是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规范管理的基本条件。

其次,要树立科学管理理念,促进网络管理的规范化转型。目前高校德育网络管理,依然停留在经验管理的层面。经验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从科学管理的角度而言,经验管理是基本的经验总结,算不上科学管理的理论。而且由于经验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因此经验管理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经验很难发挥其作用。因此,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开展管理技能和知识培训,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实现经验管理向规范管理的转变是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如图1.1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的模式构建:

从图1.1中可以看出,学校党委及教务管理者、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三个主体运用网络德育管理平台实施教育,通过实施网络管理的目标化和科学化,最终形成绩效机制,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实现。

(二)创新网络管理方式,凸显教育管理的人文性和服务性

管理的过程对管理目标的实现极其重要,法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以计划为中心的、各个管理职能交替发挥作用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法约尔的管理理论也被称之为“管理过程理论”。在他提出的14条管理原则中,几乎囊括了管理过程理论的所有思想。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直接决定了管理目标能否实现,管理效果能否达到。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网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的过程着手,创新网络管理理念、管理方式,营造积极和谐的管理氛围,凸显教育管理的服务性和人文性是应对之策。

一是管理者要更新管理理念,重新认识和定位自身角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既是网络行政管理过程的控制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过程的控制者。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管理是一种全局化的管理方式,网络管理是行政办公与网络德育的契合,管理者应承担起作为网络德育讲师、网络德育专家的责任,既要做合格的行政事务办理者,也要做优秀的德育网络教师、德育网络管理者。

图2.1展示了影响网络德育工作开展的几个主体,学校党委和教务管理者、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及德育组织协会构成了网络德育工作的四个主体,其中前三位主体属于网络管理组织体系,四个主体通过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实现。

二是具体的施教者,专职教师和辅导员要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管理即服务,这是管理的本质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网络管理中,也要突出这种服务意识。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认真学习和考察流媒体、自媒体、微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影响,在实施网络德育、网络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出现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在网络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应对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舆情等网络管理问题的出现,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和网络班级管理制度,实时了解学生的动向和心理特征。要加强网络技能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网络应急处置能力。

(三)健全网络管理机制,实现管理效率与效果的统一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网络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效率与效果不成正比的问题,应从健全网络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机制的管控作用方面做起。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德育管理的重要地位,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网络管理的长效机制,形成聚合效力,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有效开展。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网络管理上升到教务管理、战略管理的层面,凸显高校网路德育管理的重要性,尽量减少行政管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的影响和干预。建立与网络行政管理机制相区别的管理机制,形成独立的网络管理体系,实现高校德育网络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改变逐渐被边缘化的局面。

其次,健全和完善网络管理机制,实现管理效率与效果的统一。要健全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网络管理的组织机制、控制机制、奖惩机制、培训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特点,建立适应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彰显服务和个性的网络管理机制。将管理的效果放在第一位,同时坚持管理效率的提高。实现管理的高效率与效果的高质量的统一,彰显高校网络德育管理的实效性。如图3.1所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的绩效管理过程,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从图3.1可以看出教育主体通过德育网络开展教育工作,明确岗位职责。在进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德育目标指导绩效的实施开展,并通过网络管理与控制进行调节,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绩效改进和导出,完成绩效管理,最终实现网络德育目标绩效。

再次,加强培训教育机制建设,建设网络德育管理队伍。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为突破口,以高校辅导员和专职教师为主力。组织和建立专门的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管理教育培训,编写管理教材,组织管理竞赛。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辅导员和专职教师的队伍构成,更新管理者、辅导员和专职教师的知识构成,加强管理者、辅导员和专职教师的管理学知识培训。建立培训考核机制,着重检验受训者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实现网络管理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融合,实现理论借鉴的科学化、实践化。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网络管理,需要从认识上、理论上、机制上获得突破。借鉴和吸收网络管理学的知识,不但能够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网络化、信息化的难题,也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43页。

②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篇2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125-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但长期以来,我们将大学生视为被教化、被管理的对象,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结果事与愿违。由于功利化、政治化的教育大行其道,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存在很多问题,还出现许多极端的情况,马加爵残杀同学、林森浩毒杀室友等,人们追问:我们大学生怎么了!原因复杂多样,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当,应是重要原因。而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视角。人文关怀立足于时代要求,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状况,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当前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供了宝贵思路。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已经引起了学校、社会和国家的重视,2005年8月在湖北宜昌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高校学生处长论坛上,来自全国41所著名高校的学生处长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并共同发表了《长江宣言》,文中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精神,“大力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是大学精神的永恒追求。要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爱、学会生存”。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而众多高校也将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人文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引入到学校教育中,开展一些人文实践活动,营造校园人文环境等。但总体来看,因为人文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1 重“硬件”而轻“软件”。一些学校热衷于建造漂亮的教学楼,阔气的图书馆,营造美丽的花草树木,精致的人文景点等;但对于软性的环节,却不愿多做,如人性化的规章制度、人性化的课程社会设置、人性化的服务态度却没有多少改观。即使制定了人性化的条例,但也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落实在口头上,并没有贯彻在行动上。

2 重形式而轻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上,存在注重形式而忽视效果的倾向。有些学校评价举办一项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果与否,首先是领导重视了没有,其次是宣传了没有,而对于这项活动是否取得成效,有没有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却无关系。

3 管理中重领导而轻教师。一些学校的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决策到执行再到评价,只有领导的长官意志,而没有教师的发言的余地。即使是一些带有明显错误的决策,也会得到执行,而教师即使是正确的建议,也无法采纳。这反映了高校还存在官僚化的现象。

4 教学中重教师而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本应该是人文关怀的主战场,但是许多教师仍然未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人文关怀理解为教学内容上加几个温情脉脉的故事。以人文关怀的视角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没有真正落实。

5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人文关怀需要对学生的进行关怀,但学生又存在着个体差异,而现在许多高校的人文关怀并没有看到这个差异,许多情况下采取一刀切的措施,并没有做到人文关怀。学生从大的层面来看,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每个年级的特点不一样;就从性别来看,男生和女生不一样;从单个的学生来看,每个个体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特点、道德素质都不一样。如果我们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无论哪种人文活动,其效果都不会令人满意。

6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虽然许多学校组织了人文实践活动,但是都是学校所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甚至是配合教师或指导员完成学校的任务,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发挥出来。从决策到实施再到评价,都由学校管理层主导,自然无从发挥主体性,被动地参与,当然也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原则

为了确保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须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原则来指导,使得人文关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法。

(一)激发人性追求真善美的原则

从人文关怀的视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顺应学生性情,进行学校管理和教学,这样也才是最好的管理和教学。人性中潜藏着追求真善美的因素,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人性善端不断表现、充实和外化的过程。然而,人性是复杂多样的,不仅有“仁义礼智”这样的“善端”,也有好利、好争等消极的一面,这就是荀子所谓的“人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与争夺,合与犯分乱理而归与暴”,人类文明史,也是对人性中恶的部分归化与限制。从人文关怀的视角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如何点亮、激发出人性的“善端”,抑制恶的膨胀。激发、点亮人性的“善端”,就是要激发学生自觉地对真善美的追求。追求真,就是要做一个诚实守信、坦诚相对的人,内不欺己,外不欺人。所谓追求善,就是教育学生要有一颗善良之心、仁爱之心,不仅自尊自爱,也尊重关心别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追求美,就是要教育学生能够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真善美的统一,就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天地境界”,是人的最高追求层次,也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也是人文关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回归生命价值的原则

在人文关怀的视域内,人生的真正价值,可以归纳为:第一,回归生命的尊严。尊严被看作人的最高的特征之一,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独立的人格,理应受到尊重。当一个人被尊重、被肯定时,就会产生一种极大的成就和满足感,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实现。根据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人最高的心理需求,一旦人产生这种情感,就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任务。第二,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个关系网,每个人都是社会之网上的一个纽结,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时空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谁过得有意义,就是对这些角色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尽职尽责地演好那个角色。对于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来说,学生也是人而不是工具,是应当受到尊重的人,同时,要创设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各尽其才,各得其长。第三,实现自身的价值。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只能靠自己来实现,而大学的学习和修身养性又是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其实,搞好学习,就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如果学生有了这种追求,就会视学习为生命,视学习为乐趣的。第四,积极回报社会。要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明白,人生不应仅仅追求个人的需求和利益,追求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且更应该积极地回报社会,为社会、为别人奉献自己的力量。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奉献,生命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奉献。

人文关怀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要让学生能够明白什么是生命真正的价值,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人格。

(三)共创繁荣和幸福的原则

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学生幸福成长,快乐成长;在学生幸福、快乐成长的同时,促进学校的发展。在学校中,每个人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等虽然有着身份、职责、目的、任务的不同,但都是学校的主人,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学生和管理者都要把对方视为学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同舟同济、互相协作,这个学校就是一个成功的学校。这种成功不仅表现与外在性的标志中,更体现于每一个学校成员的心中。把个人生命价值与学校价值融为一体的团队,首先,取决于学校领导者本身的品格、才能和形象。勤奋、正直、真诚待人、受人尊重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种动力,能够号召大家达成共识,凝聚力量,促使广大师生员工各司其责,努力奋进;其次,应通过民主管理,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群策群力,让每个人都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再次,让所有成员与学校共生共长,荣辱与共,让每一个成员能够分享学校发展的成果,在共同努力中获得共同发展,在共同发展中获得共同幸福。

激发学生的人性光辉,回归生命自身的价值,共同创造繁荣和幸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管理和教学的宗旨。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途径

要实现人文关怀的管理和教学的宗旨,必须要有合理有效的实施策略和路径,才能将原则落到现实,使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一)充分尊重师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

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校管理和教学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每位师生员工都是真正的主人,这就意味着把学生和教师都放在管理和教学的中心,作为管理和教学的主体。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人文关怀教育的探讨中,有些学者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重视学生而忽视教师,这也是不正确的观点。在人文关怀的管理和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恢复人的尊严做到人格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领导、教师还是学生。尊重人的尊严,就是尊重人格,把教师和学生都当作人来看,坚持反对贬低人格,禁止人身侮辱。在学校管理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中来,尤其是要注重学生的地位。

作为大学生,他们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他们具备了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行为判断能力;他们渴望被教师、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希望得到管理者和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渴望在学校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获得参与学校发展和管理的权利。尊重、正视和认同学生的独立个性、平等地位和参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也有利于产生正向的激励疏导作用。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要尊重学生’——这就是帕夫雷什学校的校长和整个教师集体所要确立的首要信条”,“没有对受教育者的爱与尊重,就没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在人文关怀的视域下,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不仅是指对他人的尊重,而且包括对自己的尊重。根据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层次理论,尊重包括自尊和受别人尊重:一方面是当事人必须自己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必须获得他人的认可,以支持他自己的这种感受。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这两个方面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只有自尊自爱,知羞耻、辨荣辱、明善恶、别是非、分美丑、勇担当,才能平等地对待他人,尊重他人,也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只有做到自尊、自爱,人格才有尊严。不知自尊、自爱、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人格”是没有尊严的人格,而一个丧失人格的人,是无法进行人本教育的人,也是无法全面发展的人。

(二)构建自我教育的核心机制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育中也一样,学生最后发展成什么样,最终由学生自己决定,所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因此,人文关怀视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对学生的尊重上,而是要开发学生潜在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对学校来说,就是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便于学生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下,能够自己学习,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人文关怀的教育所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更重要的是自尊、自爱、自强,表现在教育中就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诚如康德所言:“唯有立法自身才具有尊严,具有无条件性、不可比拟的价值。只有它才配得上有理性东西在称颂它时所用的尊严这个词。所以,自律性就是人和任何理性本性的尊严的根据。”通过自我教育,学生可以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并在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中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性,进而促使自己全面发展。要想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标,必须要相信学生,并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此就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营造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

篇3

高校教师和学生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笔者就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相应措施进行阐述。

一、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1)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增强,是高校师生教育关系的一大特点表现。在中小学教育中,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和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依赖于教师的监督与督促,师生之间更多表现为主导和从属的关系。但进入大学后,大学教育方式、思想理念的变化,以及大学生生理和思想上的日趋成熟,在使师生之间教育依赖关系大大削弱并降低的同时,他们本身学习的主动性也明显增强。他们能够学会如何更好地将学校的学习任务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并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2)平等、民主,是高校师生关系的又一大特点。自由、平等、开放、兼容并包的大学学术环境与大学生独立、活跃、向上的思想特征和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达到互相学习,相互欣赏,共同提高的目的。无数教学实践一再表明,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是实现教学目的,取得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高职生,特别是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相对差一些,针对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英语教师更应该下大力气与学生相处,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尊重,帮助学生重塑自信。

二、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1)加强理解和沟通。要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对各自的角色规范有一定的共识和认同。然而,在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而轻基础课的现象,基础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机会较少,还远未达成对社会角色的认同、对角色规范的共识,使两者关系趋于表层化,缺少深层次的心灵交流,相互之间缺乏合作与互助精神。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教师的情感起着信号、感染和动力的作用,师爱是这种情感的具体体现。就英语教师来说,我们应给予每个学生充分自我展现的机会,积极帮助他们发掘和发现他们自身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使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到自身价值。

(2)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的权威这一概念。本质上来说,教师的权威基础取决于其自身的专业知识造诣、教育教学能力、思想德行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等,而非其地位。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方面拥有与时俱进的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在育人方面拥有敏锐深入的思想政治观点、个人风度修养和正确方法。作为新一代高校教师的我们应当用科学、进步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武装头脑,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师生感情交流,化解固有的偏见思想和矛盾,消灭不和谐矛盾根源,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3)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受益者”,教育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结果是否理想,学生是直接的体现者。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善于理解学生,懂得尊重学生,学会热爱学生,和谐处理好师生间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尽力避免不必要冲突的出现。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就应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自己的言谈举止能够带给学生一种“亲和力”,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协助者和督促者,为学生更好地参与英语学习,主动探索英语学习,快乐投入英语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综上所述,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使英语教学产生变化,也会因为英语基础课在高校的特殊地位,而带动整个大学校园逐渐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为营造民主平等的大学氛围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篇4

创业素质中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品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着天然的联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样,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创业教育着力开发教育对象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养成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和合作性等个性品质,以创新、创造、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为根本目标,这也是新时代价值观的内容。

一、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核心问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创业教育,首先就要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把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

1、激发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创业活动开展的主观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时代要求,着力激发创业所需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等创业意识。

(1)主体意识。

创业是自觉自愿的实践活动,它要求创业者认识自身在创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肩负的社会责任,认识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独立自主地解决创业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不断激发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主体意识,为培养创业型人才创造主观条件。

(2)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主体意识的延伸。人之所以要创业,不仅与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而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教给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人之道,使学生真正担负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3)竞争意识。

创业失败的原因中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缺乏竞争意识就是主观原因之一,竞争意识是以主体意识为前提的。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竞争型经济,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的活跃,也就没有市场的发展。有创业也就意味着有竞争,那种不敢参与竞争的人也就不会成为创业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原本就有激励和榜样示范的方法,奖优罚劣、树立典型,就是鼓励人才的竞争。竞争导致优胜劣汰,人才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完善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走向成功。

2、培育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对个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力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创业精神。

(1)开拓创新的精神。创业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本身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就是一种创新。创业就是要探索新的道路,开创新的事业,需要有推陈出新的勇气,开拓创新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推动学科自身的发展,又要以同样的进取精神引导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寻求变革、适应变革,为大学生今后的创业提供精神动力与支持。

(2)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看,创业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创业不仅需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还需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创业不是纸上谈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思路,需要扎扎实实地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讲求实效,注重结果,踏实干事等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创业精神的最终归宿。离开实事求是的精神,创业只是一种盲目的举动,创业成功也只能是一种空想。

(3)敢于冒险的精神。创业的过程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创业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已知的因素,还取决于许多未知的因素。敢于冒险与实事求是并不矛盾。“实事求是”是求已知之是,对已知之是把握得越多,就能将未知的风险降得越低。思想政治教育要摆脱过去那种唯书唯上、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论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勇于承担一定的风险,获取原始知识和第一手资料。

二、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创业教育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表现在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丰富道德品质教育两个方面:

1、创业教育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理想不仅凝聚着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是支撑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是实现理想的前进动力和力量源泉。创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其他理想的基础。因此,推进创业教育,应该也必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2、创业教育丰富道德品质教育

篇5

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体说来是蓬勃向前的,但如何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哪几方面展开创新,如何在工作中实践创新,就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阶段的必修课程,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每一位走出大学校园的学生都能拥有高尚的心灵,对社会具有责任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在社会中甘于奉献自我,“这就要求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牢固坚持党的领导,秉持对社会和青年一代高度负责的原则,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在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增强对广大学生的内心关怀”[1]。

如今社会在物质和利益层面的不断充实,使得传统道德理想不断被否认,而中国历史上的曲折经历也使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经过了多次变动才逐渐确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也使人们受到了长时间的熏陶,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要使这些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艰难的,因此,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高职思政教育必须获得创新。

二、多措并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1、创新理念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我们将就业作为基本导向,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导致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培养方式与本科院校有所区别。高职院校是以培养职业化人才为基本目标的,“要将思政教育工作与高职课程的实用性相结合,经由思政教育中所学到的方法论与价值观,更好地指引学业的发展,促进企业更好 ”[2]。而企业文化主要是要求员工在道德规范的集体荣誉感方面与企业的经营理念相契合,因此,企业看中员工的主要是做人与做事两方面的能力。基于此,高职思政教育必须强化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将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进行教学。

2、创新方法

面对新形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对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予以改进和创新,不断探索全新的教学办法,促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实效性,也更能吸引学生学习。“借助于前沿的技术手段可使思政教育更具有直观性和实效性,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可通过音频、视频、文字、音乐等视听结合的途径和手段传递给每一位受教育者”。

对课程学分制进行改革,设立三元学分制,不单一的以理论考试的成绩作为衡量学分的依据,而是将理论水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全都归为学分的考量标准中。学生要通过文化课程和理论课程的专业学习修得理论知识方面的学分,再通过在本专业所要求的实验课程中进行实践,在实践的环节中通过各种考核,取得各种证书,从而获得技能学分。最后,通过军事化训练、毕业设计以及素质练习等实践性课堂深入掌握职业发展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学分。三元分学制切实遵循每一位学生的心智特点,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进行教育教学,突出了职业院校教学的特点,也适合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规律,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实践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发展

1、加强管理

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中专,在中职阶段,这些院校管理较为严谨,积累了很多管理学生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但由中专升格为高职以后,在管理学生的问题上就碰到了一些困难。所以,本着负责任的态度,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管理。

2、形成教育体系

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出发,可以分主题形成教育体系。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这一特点出发,可以分阶段形成教育体系。高职学生具有区别于本科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他们的生活有三个不同的时期,先适应,后稳定,再成熟。基本上每个学期会跨越一个学年,因此,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可以分阶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这一特点入手,可以分步骤形成标准体系。“推进教育内容的系统化、有序化、规范化是开展高职思政教育的基础性工程,也成为高等职业学校思政教育目标合理化的关键所在”[3]。从内容主题等方面分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从实际出发制定教育方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3、构建教育网络

构建教育网络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个联动的整体。通过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使课堂教学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利用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和宣传资源,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校园教育网络。

构建自我教育的网络,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形成自觉管理,自觉进行自我教育的良好校园风气,利用学校组织等多个平台督促学生自我管理,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将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个体进行联系,构建三位一体的互动体系,发挥教育人的全方位作用。高职院校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互动,定期家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总结

21世纪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高职学生的思想也经历着时代的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从创新入手,才能使学生真正拥有高尚的品质,也只有创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篇6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未成熟性

当代大学生虽然在身高、体重、内脏系统、大脑等生理素质方面发展成熟,但是其心理发展却还表现出不成熟性。因其不了解中国国情,未能充分把握社会转型期的特点,所以,当代大学生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

2.片面性

当代大学生要求独立自主,勇于接受挑战,对未来充满期待,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良好,但是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却并没有同步发展起来,所以, 当代大学生存在智力发展与其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造成了其心理发展的片面性。

3.不稳定性

处在17~23岁之间的大学生在对待许多社会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然而,因其大多是独生子女,且缺乏挫折教育,所以,他们在情绪、人格等方面还表现出不稳定的特质,会经常性地出现情绪波动、健全人格缺失等现象。

二、现代心理学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1.现代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一般情况下,我们从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来研究人类的心理。现代心理学经历了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格式塔心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流派发展,逐步建立起研究人类认识、情感、意志、能力、需要、动机等内容的心理学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应运而生,教育中的心理学应用不断深入,为我们进行教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指社会及社会群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的社会化活动。以为指导,充分学习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法制与道德,有利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思想政治管理水平,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能力培养、心理发展的统一体,一方面,根据大学生的发展现状进行合理调试,强化教育的导向、激励、评价功能;另一方面,又通过教育管理提升教育发展,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综合考虑教育管理,教育与管理有机统一的良好态势。

3.现代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现代心理学中的许多学习心理、发展心理本身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范畴。例如,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表示,刺激-反应-强化是进行成功教育与学习的程序,只有在教育中不断给学生提供刺激,使其行为正常反应出来,并且定期强化。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成败就在于教育者是否充分地利用了刺激-反应-强化的手段。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目的是现代心理学的狭义范畴,即努力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促使其得到健康发展。

三、现代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策略

1.促进大学生积极认知

(1)积极进行自我认识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诸多不良心理都或多或少地源于认知。现代心理学主张从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出发,充分而全面地认识到人的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调动其积极因素,使其看到自身潜能与美德,培养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

(2)形成高度的自尊感

自尊源于大学生对自我的主观评价。只有对自己的学业、道德、为人处事进行正确的评价才可能形成高度的自尊感,否则就会出现由成绩下滑、应变能力下降、人际关系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导致的挫败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应开设一定数量的课程,满足学生需要,使其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提高其自尊心、自信心。

(3)增强自我效能感

社会心理学家、后行为主义者班杜拉从强化出发,区分了外在强化、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自己对完成或组织某一特殊任务的主观评价,并且认为学习是由社会模仿、替代性强化、榜样示范形成的。在此基础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应该考虑在学校树立典型、模范、代表以供大学生学习,发挥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积极的情绪体验

不良情绪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从而影响心理健康,而积极地情绪体验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愉悦感、成功感和满足感,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时应充分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提供多种成功的体验。

3.发展大学生人格

人格是大学生思想、行为、情绪的统合模式。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是持续发展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当代大学生主要处于统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两个阶段,是获得忠诚与自信、爱与友谊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时,我们应着重发展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其忠诚、友爱的良好特质。

(1)培养良好的性格

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的核心。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所以,一方面我们应该要以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把握好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时代主义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落实好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中的道德问题。

(2)培养良好的气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本身并没有善恶、好坏之分,每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时,应充分考虑到气质的作用,全面认识气质类型,对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做到心中有数,联系学生的职业规划与选择,培养良好的气质。

4.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很难在短时间内纠正规模巨大的不良行为及意识,所以,只有通过创建教育环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获得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芳芳.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2,(03):12-39.

[2]蒋翠云.积极立心理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中南大学,2012,(05):17-25.

篇7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激励机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力资本收益最大化的可靠保证。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更是高校不断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可以提高高校老师的教学水平和知识创新。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是指高校管理层根据其管理工作特点、教师激励工作特点和教师心理特点,对高校教师的激励客体发出激励信息以便刺激工作需求、激发工作动机、施行激励行为和调控激励效应,使他们充分发挥内在的工作潜力,为实现激励主体和客体所一致认同的激励目标而努力的机制。因为我国高校教师的工作有其独自的特点,因此,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不同角度予以分析和解决。

一、高校教师的特性

1.劳动过程复杂性。高校教师的劳动是一种能够创造较高价值的复杂脑力劳动,这种劳动具有创造性,同时劳动过程也是复杂的。最为关键的是,高校教师能进行有效知识的识别、整合与系统知识的转移。

2.知识渊博,前期投入大。一般情况下,高校教师的学历至少是硕士以上,因为他们的工作是对高级知识的归集、传授和创新。因此,想从事高校教育事业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较高的智力水平和创新能力。这样一来,就要求相关人员前期投入较大,要有资深的知识积累,人力资本存量大。

3.流动性意愿较强。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调整,教师这个职业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地发展。但是,还是有不少教师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岗位从事其它,这对高校的发展也是一种损失。此外,还有一些不同程度的隐性流失,一些有真才实学的教师,把本职工作放在第二位,却把主要精力投入第二职业,或者有其它原因没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

4.教师的劳动成果难以量化。教师劳动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学生质量的改进与提高上,学生的这种改进与提高是很难量化的,更何况学生的发展是教师集体合作培养的结果,很难界定某一位教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二、构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也是激励教师的基本出发点。把人的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运用正确的用人方略,使每个人都在自身条件基础上创造性地参与学校改革与发展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教师对学校的价值需求和期望,培育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良好关系,增强凝聚力。

2.公平性原则。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对其所得报酬的满足程度,并不仅仅是只看到报酬的绝对值,同时还会做出社会比较,更重要的是看其相对值,是否得到公平对待直接影响到工作情绪和态度。各高校应根据各位老师的不同特长为其提供适合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还要不断引进优秀人才,协调好与已有人才的发展,留对人,用好人,为未来培养人。

3.激励多元化原则。一是激励要因人而异,教师存在个体年龄、性别、职称等差异,需求的层次与内容各不相同,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二是激励要因需而异,要与需要始终保持一致。三是激励要因时而异,把握对象的需求与贡献状态,抓住最佳时机实施激励。四是激励内容上要做到目标与工作相适应,评价与奖励相一致,成就与荣誉相协调,物质与精神相补充。

4.社会性原则。高等教育正在面向社会化,使教育对社会的依附性变得越来越强,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大学所制定的激励措施并不仅仅要立足于高等学校自身,还要考虑到大学教师们的社会心理,应当尽其最大可能,发挥社会心理、社会舆论等积极作用。

三、高校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师的考核不标准。教学、科研都是高校的功能,其中教学理应是第一位的。但是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与其课时数量、数量、承担课题数量等直接挂钩,这样一来,很多老师或为了追求个人名利,或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就多上课、多或多做课题,忽视了教学和科研质量的提升。还有一些教师或科研人员在学位、论文著作和积累课时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减少了其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投入,影响了教学和科研质量。

2.激励方式过于单一。合理有效的物质激励能够有效的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促使教师努力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仅有较高的物质激励是不够的,单纯物质激励的方法只能满足大学教师低层次上的需求,无法依靠物质投入来激发大学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此外,很多地方高校都出现不重视民主管理的情况,领导家长式作风的现象很难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不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3.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不健全。一些高校没有形成优胜劣汰的教师竞争机制和更新流动机制,有些教师一旦评上职称就安于现状,知识结构老化。在对教师职称评审的过程中,管理者通常也是论资排辈,评聘过程忽视了公平性和竞争性,这种人事管理体制造成了高校教师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没有竞争,缺乏活力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教师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实施。

4.薪酬市场不公平。虽然高教教师职业越来越被人们接受,我国高校也已经处于国际和国内的人才交流市场之中,但是薪酬水平还是远远低于市场水平。岗位津贴制度实行后,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收入,解决了一些教师收入太低的问题,但是和市场上相同学历、资历从事其它工作的人员相比,薪酬仍然属于偏低水平,很多人不能接受。

四、完善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

1.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模式。教师激励应克服激励内容设计不丰富、激励措施单一的弊病,努力构建丰富完备的激励措施体系。为最大限度的发挥激励措施的有效性,管理者应在具体分析外部环境的优劣势和特殊性的情况下,根据教师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要,针对性地制定激励策略。一方面是要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作出积极贡献的优秀教师得到比其他教师更高的报酬,以激励教师更加努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但是要注意把握差距的尺度,差距太小会影响到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形成,差距过大又会牺牲公平,所以要科学分配。另一方面,要设计出一套竞争性薪酬激励体系,根据目前人才市场的价格水平,结合其他行业的相关情况,科学而合理地设定大学教师的报酬标准,逐步提高大学教师的薪酬标准。

2.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两手抓。一直以来,我们对教师的激励过于依赖精神激励,这种激励方式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物质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精神激励的效果也会越发脆弱。反之,如果物质激励得到保障,却没有足够的精神激励,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大受影响。因此,要积极进行激励制度创新,在精神激励的同时,加大物质激励的力度,积极进行收人分配制度、奖励制度和福利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3.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人的发展和进步上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所以,高校管理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以人为本,制定科学的激励方案。

4.完善评价体系,建立长效考核机制。建立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是建立激励机制的基础性工作,任何一种激励机制都不能缺少量化标准,考核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激励的效果,而没有评价体系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考核。在制定考核指标的时候,多考虑质量问题,切忌片面强调数量,做到数量和质量的全面考核。教师评价体系应有基础性评价和绩效评价两个层次,基础性评价是把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总结性评价,绩效评价通过鉴定教师工作的质量如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等,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5.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在高等学校建立起一套公平竞争机制,对于发挥广大高等学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教师的招聘具有公开性。其次,教师的聘用与相应的待遇相结合。再次,教师的聘任有着严格的聘任条件及考核程序。最后,实行聘任制,竞争可创造一种优胜劣汰的环境,使工作者感到压力,激发人们去拼搏争优,从而提高工作绩效和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组织承诺是当代组织行为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近年来关于组织承诺的理论研究相对丰富,其理论模型的深入研究对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高校而言,随着新老教师的更替,教师队伍的管理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只有找出影响教师组织承诺、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率。

一、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他们的知识层次、智力水平都很高,大多思想活跃,崇尚科学,富于理智,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既是自我引导、勇于创新的人,又是目标明确、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在我国高等教育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师在态度、行为上献身于学校的程度,增强他们与学校间的心理契约,是值得各方关注的问题。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高校教师的组织承诺与工作绩效进行研究,对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激励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陈士俊等人从“组织承诺”这一概念的发展演变入手,在探讨高校教师组织承诺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分析影响高校教师组织承诺的因素,并就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组织承诺水平提出对策建议。胡坚、莫燕以浙江省8所高校356名专职教师为研究对象,依据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高校教师组织承诺与工作绩效间的关系,得到了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因素模型,得出了教师不同的个体特征在组织承诺和工作绩效上有显著差异,教师的组织承诺对其工作绩效有显著影响的结论。并据此提出了关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建议。

虽然胡坚、莫燕的《高校教师组织承诺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中的研究结果显示出高校教师组织承诺和工作绩效水平是相关的,但其中具体哪些因子是相关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调查与分析

1、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天津八所高校240名教师进行实证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4份,有效回收率85.0%。研究对象的特征情况为:男115(占43.63%),女89(占56.37%),本科及以下90(占44.10%),硕士及以上114(占55.90%)、, 30岁以下96(占47.10%),30岁以上108(占 52.90%)。

研究对象特征情况表选用meyer & allen发表的组织承诺量表,共18题,采用likert5点法计分,由教师自评。信度α系数从0.81到0.93,效度上组织承诺与出于现实和道德的考虑而表现出的对组织的投入、工作满意度、领导成员关系、组织公平认知、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等呈正相关。

借鉴胡坚、莫燕的《高校教师组织承诺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中的工作绩效部分。问卷共30题,采用likert7点法计分,由教师自评。shore & thornton(1986)认为,由于自我评估提供员工参与绩效评估的机会,因此结果应有相当的参考价值。fox & dinur(1988)也认为绩效自我评估的过程不易产生月晕效应。

利用spssl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主要运用的方法是描述统计、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2、结果分析

①组织承诺与工作绩效水平显著相关。r=0.156,且p<0.05。这说明组织承诺水平与工作绩效水平是相关的。

②组织承诺水平上性别差异比较。通过方差分析得出,在工作绩效水平上p=0.46,两性差异不显著。在组织承诺水平上p=0.02,t=-2.43,女性水平高于男性。

③教学岗位和管理岗位在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上的差异比较。通过对教师进行两类岗位(教学岗位、管理岗位)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水平比较,得出在工作绩效上教学岗位和管理岗位的p=0.02,两者差异显著,t值等于2.57,表示教学岗位教师的工作绩效高于管理岗位的教师;在组织承诺水平上t=1.98,说明两者差异不显著。

④理工科和文史经管类专业在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上的差异比较。通过对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的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水平的比较发现:两类专业背景的教师在工作绩效水平上,p=0.028,t=2.22,说明两者差异显著,且理工类教师高于文史经管类教师。在组织承诺水平上,p=0.998,t=-0.003,说明两者差异不显著。

⑤本科及以下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工作绩效上的差异比较。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与本科及以下的教师在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上均差异不显著。

⑥年龄差异的教师在组织承诺和工作绩效上的差异比较。由事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工作绩效维度上,第一年龄段30岁以下和第三年龄段41—50岁的教师差异显著;第二年龄段31—40岁和第三年龄段41—50岁的教师差异显著。在组织承诺上,第一年龄段和第二年龄段差异显著;第二年龄段和第三年龄段差异显著。

⑦教龄差异在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上的差异比较。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教龄不同组的教师在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上均差异显著,f值为2.82和3.31。经过事后检验得出:在工作绩效维度上,第一组5年以下和第三组11—20年,第一组5年以下和第四组21年以上的教师差异显著;在组织承诺维度上,第一组和第二组差异显著,第二组和第四组差异显著。

3、讨论和建议

①性别差异。由于女教师负有养育孩子的任务,可能会形成职业中断,许多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对女性设置壁垒。因此,女教师进入学校的成本较高,更换工作的成本也高。她们一旦进入某所高校,就会产生较高的组织依赖感,逐步形成高水平的组织承诺。而男性通常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发展,所以男教师组织承诺水平低于女教师。针对这个现状,在高校的管理中应注重在奖励方式上有所不同,给男教师提供更多发展个人能力的空间,这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组织承诺水平,从而提升教师的工作绩效。

②岗位差异。高校是由教师、学生、行政人员所组成的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相对于学生和行政人员,教师处于核心地位。教学岗位的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对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对学校价值观的认同都涉及到教师的组织承诺问题。通过对不同岗位的教师在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水平上的差异比较发现教学岗位的教师在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水平上均高于管理岗位的教师。这说明高校管理工作中对管理岗位教师的管理工作有待加强。教师的绩效管理需要建立教师业绩档案,为学校的长远规划提供可依据的数据库。学校要通过创建数据库来贮存每名教师的发展历程、受教育背景及培训经历,特别是历年的业绩绩效和评价结果,这些对每名教师以后的聘用、培养、晋升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且更具有针对性。

③学历差异。本次调查显示,不同学历的教师在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水平上差异均不显著,因此提高高学历层次教师工作绩效是今后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学校应积极为教师提供深造和提升自身水平的机会,努力为教师建立适合教师成长的平台,不断提高其成就的需要,并为其成就需要提供实现条件。

④年龄差异。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新老教师的更替使教师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以本次调查为例,30岁以下的教师占到了47.10%,而30岁以上的教师占52.90%,可见天津市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教师的职业生涯阶段分为八个阶段:职前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与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职业离岗期。作为学校的管理层如果能够科学地规划教师的职业生涯,就能提升教师的工作绩效水平。

⑤教龄差异。从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教龄不同在组织承诺和工作绩效水平上是不一样的,这也符合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规律。其中在第二段上(教龄在11—20年)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水平都是最低的,而职业挫折期正是处在这个时段。这一时期,个人感到自己被定格于某一职位,而且看不到有什么可以变动的可能性。这一阶段,教师必须改变他们的教学技能,或找到新的技能,以应对来自个人和组织环境的挑战。而目前在高校的人才管理上及时找到对策解决这个问题对于稳定教学、科研发展方向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结论

教师的工作绩效水平和组织承诺水平越来越多地引起学校管理阶层的关注,但目前对此采取相应措施以改进教师工作绩效或组织承诺水平的学校组织相对较少。本研究发现:

(1)教师的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水平是相关的。(2)教师的性别差异会造成组织承诺水平的差异。(3)教学岗位、管理岗位在工作绩效水平上差异显著。(4)理工、文史经管类专业教师在工作绩效水平上差异显著。(5)学历不同的教师在工作绩效、组织承诺水平上差异不显著。(6)年龄差异影响教师工作绩效、组织承诺水平的显著性。(7)教龄差异影响教师工作绩效、组织承诺水平的显著性。

参考文献:

[1]陈士俊,王怡然,王梅,马莉莉.高校教师组织承诺水平提升的对策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年(2)

[2]胡坚,莫燕.高校教师组织承诺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12)

篇9

思想政治课是把国家规定的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的过程。课堂课教学负担着以上知识传输的任务,是一种强化认知过程。受教育者要对教师传递的教学内容加以反映并内化为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研究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殊性,在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认为思想政治课是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教学包括教学和实践教学。

在国家的不断推动和教育界的不懈努力下,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从最早的课堂实践性学习活动,如简单的课内讨论、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了多种多样的课外教学形式,如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参观实践基地、“三下乡”、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校内部门,如团委、学生处、各系部等加入到这样的实践教学中来。

内容、形式和管理上的不断总结创新,使得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越来越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和功能,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式、教学载体,而是在独立特征的基础上更加接近于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我们有必要对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和思想政治课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澄清认识,掌握规律,以促进思想政治课进一步发展。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

和教学是统一的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从最初提出到今天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平行存在,越来越表现出独立性,自成体系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我们应看到,作为共同提出的一对范畴,二者首先是统一的。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具有思想性、科学性的学科,严谨认真、具有逻辑性的教学是整个教学的基础、前提和保障。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必须要以教学为指导,在目标、内容、环节设置上保证不脱离整体大局。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水平和发展,是实践教学的载体。

实践教学是在教学基础上实现和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部分,用来印证教学的正确性并发挥的指导作用。实践教学在教学的基础上,把居于被动受众地位的学生转变为活动主体,将思考加以深化和升华,达到和实践相结合。同时,高水平的实践教学活动反过来可以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发展。

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在育人功能上相互配合,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构成完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独立性特征

总结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大量案例都是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出发,以主题形式开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得比较好的案例,严格按照问题提出、研究、资料搜集、数据调查、结果分析、提出对策、实施、效果考核的程序作为项目开展起来,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虽然是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依托,但从某些方面看,它已超越了一般知识体系,实现了与其他课程资源、教学资源、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教学已经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在教学目的、教学规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变化。

(一)教学目的方面的不同

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教学目的上又存在不同。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提出不仅仅是从思想政治课的角度,而且是从整个高等教育的角度。因此,不能将思想政治课的一般教学目的直接迁移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一种过程性活动,其教学目的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学实践本身即是教学目的,具体的教学目的仅仅是过程的外化表现。在对不同的院校进行调查中,我们发现,各高校均制定了自己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一而同,但总体来说,是院校综合社会相关情况制定出来的,体现了过程和目的的一致性。

(二)教学规律方面的不同

思想政治课教学强调对既定知识的正确反映,在教学中强调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内在逻辑结构,要求以科学和文化基础知识为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坚定信仰、加强修养、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包含多个层次的立体教学,一般课上和课下实践活动简单、普遍、易行,能够经常性开展,通过一些特殊案例的分析来引导学生对周围生活世界的问题、现象或事件等进行探索,对热点时事形成正确认识;校外项目实施过程往往真实、复杂,强调过程研究和知识的分析应用,学生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将科学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与修养。思想政治课教学主要强调间接经验的获得,步骤简单直接,而实践教学的整个实施过程存在着更多的环节和因素,已明显具有了不同的教学实施规律。

(三)教学内容的变化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内容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任务,主要是进行国家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工作。虽然在教学中也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但多是用作支持、辅助。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实施过程更具体,环境更真实,各类影响因素更多,使得其覆盖的学科范围也更加广泛,延伸到诸如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是一种更具综合性的学习过程。虽然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其他科目知识的学习没有列在教学目的中,但究其实施过程来看却是必需的,没有这些科目知识和能力的支撑,就无法很好地完成实践教学项目。这也就使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内容自发地扩大,而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复制。

(四)教学方法的差异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学习。为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在学生意识领域镌刻上知识内容,虽然是间接知识的掌握,但要求越直接、越迅捷越好,其内容也要求越正确越好。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过程性教学,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目的,这就使得实践教学项目不是直达目的的,而是要通过摸索、探究,要在很多的偶然、不可控因素中发展。过程不确定,结果多元化,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既要研究归纳,又要进行演绎,是一种研究型学习,同时也是建构主义学习,能够推动和开放学生的思维。即便是在最简单的课上讨论实践中,为了强化过程学习,也可以故意制造弯路来加强其过程性,实现能力训练的目标,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五)评价的区别

思想政治课教学多以试卷问答作为成绩考核形式和学生水平评定依据。在考核中,不仅仅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会通过时事问题、材料分析题目等方式来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水平。但是,这些题目的滞后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更多反映的是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对社会的了解,而不是学生的分析能力。由于题目没有真实环境,也难以体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过程的非确定性、答案的多元性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偶然、变化、分歧或错误的发生,使得考核能够更准确地展现学生的真实水平。但这种考核也变得更加艰难,更多的主观判断会直接影响到客观公正性,对教师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内在地推动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的提高。

思想政治课是教育“人”的工作,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面向真实社会的教学。在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越来越展现出不同于教学的独立性特征,在研究这些新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篇1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11-02

0 引言

传统的线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使得毕业生主体意识模糊或淡化,存在流于形式化,急功近利的弊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和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对目前的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变,逐步的改变以往的封闭并且保守的教育模式,要尊重人的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并坚持思想的多元化发展,以毕业生为中心,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对比进行取舍,并要树立起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思政政治观点。

1 当代大学毕业生择业观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1 高校毕业生对于自身社会地位的定位不准确影响着他们的择业观念。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通常都是由他们自身对自己在整个社会或者就业市场的定位来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会与其他的同龄人或者同校毕业的群体来做对比。根据这些认识对自身的未来就业会估计出一个大概的就业定位,但是如果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就会出现一种被剥夺的感觉,从而影响就业期望。

1.2 大学生择业观念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个体所做的决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在进行择业的时候难免会自己考虑的比较少。而往往家庭都期望子女有一个好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因此,毕业生也受此影响将择业的期望值增加。

1.3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影响毕业生择业观的确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与不到位影响当代大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观。如果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毕业生就能够及时确立合理的择业观。否则毕业生在择业时很容易无所适从,难以对自己、对将来的职业生涯合理定位。

2 基于择业观变迁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其目的

2.1 基于择业观变迁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框架的分析 本文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三体一要素”相关理论,设计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锥型模式(如图1)。这种模式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主体),毕业生(客体),就业环境(载体)在内的“三体”和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在内的“三要素”等六个相关因素。锥型模式即在开放式环境包围下,毕业生作为整个模式的最终指向和目的为“顶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因素充当整个椎型模式的“材料”和“底面”,教育者作为要素的制定者和教育过程的实施者而成为锥型模式的内部“枢纽”和“支柱”而构成的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

2.2 基于择业观变迁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框架的分析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叫显性教育过程,是以“要素教育者毕业生”为路径的、教育目的很强的线性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凭借相关的理论与个人的经验以灌输方式开展线性教育活动。

而本文提出的教育模式是以“教育者要素毕业生”为路径的通过大量的媒介组织及社会化的力量,力图突破单一“授一受”线性灌输方式而实现教育目的的隐性教育过程为线展开新型模式,也称隐性教育过程。

通过对“三体三要素”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椎型模式的整体建构,在新就业环境下将思想政治教育新型理念有效地渗透到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中,使各要素及教育过程更加清晰化、系统化、更具持久性和可操作性,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适应现实的不断变化。

3 基于择业观变迁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3.1 教育主体观念的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规律,努力完成自身角色转变。他们应作为为毕业生提供帮助的服务者,把毕业生当作资源来开发,在尊重毕业生个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要尽量为每位毕业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努力促使毕业生们达到在现有条件下应该达到的主体觉醒程度和潜力开发程度。

3.2 毕业生观念的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锥型模式的建构,要求教育者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打破毕业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所抱有的成见,使其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自身的尊重与关怀,进而改变他们那种视思想政治教育纯粹以说服、诱导人们牺牲个性来服从社会发展需求的工具,而对其漠视、避而远之的心态。使毕业生自觉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并主动配合整个锥型模式建构过程的实施。

3.3 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转变

篇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要注重人文关怀,只有做好了人文关怀工作,才能够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的科学和有效,才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1.人的本性发展的需要

“人的内在能动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原动力的表现,也是人的本性的具体表现。人的本性需要得到人的承认与尊重,需要得到人的挖掘与激励。”正是由于人的本性,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用人文的方式去理解教育对象的个性和潜能,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让他们的潜能得以彰显,使受教育者健康自由地成长,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2.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这项工作只有加强人文关怀才能充分唤醒和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寻求真理和完善人格,把自己塑造成具有优秀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还能培养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最终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

3.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因此,以人的尊严、需要、价值以及发展为核心的人文关怀,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支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低效的内在诉求。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目标进程中所必需的价值支持力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全面把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1.教育目标和内容:重整体、轻个体

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分析,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存在着“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过多地强调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以社会发展为终极目标,而忽视了其对于满足学生个体需要和对学生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作用。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却侧重于社会和道德层面的教育,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宏大社会理想灌输和道德规范导向的“传道”作用,而对学生个体感受到的现实落差或压力的“解惑”则不够重视。

2.教育组织:重教师、轻学生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亦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组织过程中,不重视师生的双边活动,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及权威。这些做法完全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理念,最终导致学生出现逆反、戒备甚至对抗心理。同时,由于学生缺乏自主和自由的空间,也就少了灵动和创造。

3.教育方法:重认知、轻情感

人是理性的存在物,也是非理性的存在物,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人的精神活动中是辩证统一的。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认知,做到“以理服人”;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做到“以情动人”。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种忽视了人的情感的非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学生懂得一大堆做人道理,而人生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却难以改变。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大学生的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着眼于“管理学生”,还要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

2.理论实践并重,用理论指导实践

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向学生传授思想理论知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将学到的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多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实现自己思想的转变。

3.改进教育方法和形式,因材施教

根据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着重从大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可以采用参观法、演示法、榜样示范法等,在教育形式上也可以采取自我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对于特殊群体,可借鉴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贯彻公正、公平、诚信的原则,一视同仁。

4.建立完善的咨询辅导体系

虽然现在很多高校建立了相应的咨询辅导团,并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咨询辅导体系。面向不同的群体和个体采取不同的辅导,建立从上至下的完善的体系,保障每个学生的需求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解决大学生的实际要求。

5.促进大学生做好主动式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外部的教育要通过自我教育才能起作用,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受教育者根据教育者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培养自己的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不能够缺少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实施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必须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的转变,也同时带来了人们在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等许多方面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一派繁荣的景象,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的思想、理念应运而生,并不断推陈出新。而这些都不可避免的影响着高校校园,更深刻影响着“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有效的途径和教育方法是决定二十一世纪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性因素。

一、正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式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尤其到了新世纪之际,高校的思想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整体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引起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空前震荡。新世纪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深层次的困扰之中,即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和文化思想普遍的、急剧的变化。作为最具敏感性的社会群体,“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的这种变化更为明显。

其一,教育环境的新变化。教育环境,是指影响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教育对象思想变化的各种客观条件的总和。首先,社会环境处于全方位的开放状态。国门开放、思想开放、 经济开放,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标准和要求都比以往封闭状态的环境下复杂得多。其次,社会环境因素的综合化特征,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最后,社会环境的信息化特征也对青年学生的求知方式、交往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其二,教育对象的新变化。青年大学生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而大学生多数处在青年时期,心理还不完全成熟,思想易于反复,加上价值观念的变革存在着多层次并存的取向,因而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思想道德模式呈现出复杂的态势。他们的思想道德模式变了,, 变得非常复杂:传统性与现代性混杂,中国式与西方式共处,稳定性与可朔性统一,整体群体道德的进步与个别人道德意识的退化。

其三,教育队伍的新变化。专职教师作为高校的思政队伍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青年大学生的教育者。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教学对象的新变化,在对高校思政教育队伍提出了新的任务的同时也对思政队伍的教育工作者自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由此要求高校政治理论教育队伍的知识层面够丰富,教育方法够科学、有效,从而和新世纪的要求相适应。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咨询相结合。

在我国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高校学生工作者往往把学生的问题都看作是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用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事实上,高校学生中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由心理障碍引起的,我国20%以上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实存在的问题,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只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必须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了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不仅能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解决,还会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两者互补效应,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当前,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不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也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建设。

全面加强和改进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类网站,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在拓展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等传统有效途径的同时,积极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三)努力造就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老师。应该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成为坚定的者、教书育人的表率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重点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采取脱产进修、攻读 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造就一批坚持正确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造就一支政治业务素质好、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青年骨干队伍。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篇13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速,而在高职院校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多,其中有一个重点就是如何做到在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人文修养教育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学校首要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即教会学生怎么做人,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如同人生的方向盘,对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着引领作用,不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一个人在对待处理事物、社会人生时就有了持久而稳定的价值标尺,所以形成较为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高职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它帮助学生“精神成人”,它能使人的精神世界变得广博而强大。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语文能够夯实实力并且会转换为就职所必要的素养,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理解能力,能使学生在将来的社会及职场中具有优势和竞争力。语文教育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课文中那些充满美感的诗句,那些严谨而实用的人生哲理,都能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3],转化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二、高职语文教育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1、高职语文教育对学生世界观的影响

语文是一门兼具思想性与人文学的学科。它能借助文字的魅力使人们走出混沌,知书明理。它能起到对学生净化心灵,塑造美好灵魂的作用,对学生有着最直观、最深刻的影响。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对课文进行了丰富而全面的选择,有关于人生、关于理想、关于青春、关于爱情等不同的主题,有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文学体裁,有古代、近代和现当代的优秀篇目和选文。

高职院校开设的语文课程中富含了大量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情趣熏陶的内容。课文中所体现的民族思想、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到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同时,学生能够体验到整个人类的文化感受,了解并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能够以较为正确和公正的立场来进行评论。语文课程中加大了社会、哲学、艺术等相关的人文学科的内容,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博大宽容的世界观,是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自由的发展[1]。

2、高职语文教育对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健全完美的人格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朗活泼的性格、沉稳灵动的气质、广泛多样的爱好、正常发挥的能力、锐意进取的思想、纯正高尚的品德。这些高尚的品格在语文课本中,在先人的著作中都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这些优秀的人格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致使他们能最终形成较为正确的人生观。

自古以来,语文教育都融汇着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教育,建立起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教育观。但是由于学生的人生经历、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的不同,在阅读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倾向。

目前,一些学生的文化趣味趋于世俗化,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和网络游戏成为非中文专业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精神食粮。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高职学校甚至整个社会淡薄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那么高职学校的语文教育的正确的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担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层次、文化品位的神圣使命。一些经典的课文贯穿着急公好义、忧国忧民、天下为先的人生观,这些承载着整个民族的优秀精神的篇章在千百年来传诵不已。那么,在新时期就更应该让学生懂得和体会其中的感染力、感召力、净化人的心灵。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高职语文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当前社会,弥漫着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的不良风潮。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如何做到对学生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众所周知,部分高职学生可能从小成绩不是太好,表现不是最佳,他们往往在中考或高考中失利,最后选择了高职院校。这些学生比本科院校的学生心理更敏感、脆弱,有的精神上出现颓废倾向,进而出现价值偏向。其中少部分学生甚至沾染了不良习气,对人生失去了较高的理想和追求。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注重选取内涵丰富、情趣生动、语言经典的教学素材,使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品味和感悟,触动灵魂,引起共鸣,从而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的精神人格、自强进取的民族精神、天人和谐的人生追求和崇德尚能的价值取向。

在新的语文课程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过程和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终极目标。通过语文教学的熏陶和教师的言传身教,颂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讴歌民族精神,肯定和褒扬高尚品性和人格,深刻探讨生命的意义,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可通过了解和赏析课文对作者的人格魅力进行宣扬,还能通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或课文中的人物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从而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渗透[2]。

三、结论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知识涉及面广,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等多方面,中国语言文学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广博而深邃,睿智而高远。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对于正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职学生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语文教学,并且因材施教,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审美的熏陶,对于学生的成长就会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金豪.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教学——谈语文教学对学生人生观的正面影响[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6,(04):20-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