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化信息技术

数字化信息技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数字化信息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数字化信息技术

篇1

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获取、处理、传输和使用的信息通常是以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这5种基本的形式出现的。数字化就是用由一连串的二进制数字“0”和“1”组成的代码来表示各种信息,并用数字电子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传输和存储等。信息一旦转换成数字形式,在某些方面是以往的模拟电子技术所望尘莫及的。

一、数字化技术的优点

第一,数字信息抗干扰能力强,信号在复制和传递过程中其质量不会改变,这样能在一个系统中获得高质量的声音和图像。

第二,数字信息传输速度高。这是由于线路阻塞小。

第三,数字信息能进行大幅度的压缩,这样在存储空间一定的情况下可记录更多的高质量信息,也可以在传输容量不变的情况下传送出更多的内容。

第四,数字信息具有较高的保密性,这一点对于通信来说尤其重要。

第五,数字信息可进行随意的加工处理。例如磁光盘数字录音机可对节目素材无损伤地随意剪接、编辑。

第六,数字化是实现多媒体的关键。多媒体数字化后,大家才有了“共同语言”。数字化也是通信系统走向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基础。

二、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

1.数字化是数字计算机的基础

若没有数字化技术,就没有当今的计算机,因为数字计算机的一切运算和功能都是用数字来完成的。

2.数字化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

数字、文字、语音、图像,包括虚拟世界及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等,实际上通过采样定理都可以用“0”和“1”来表示。因此,计算机不仅可以计算,还可以发出声音、打电话、发传真、放录像、看电影。用“0”和“1”还可以产生虚拟的房子,因此用数字媒体就可以代表各种媒体,就可以描述千差万别的现实世界。

3.数字化是软件技术、智能技术的基础

软件中的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应用软 件等,信号处理技术中的数字滤波、编码、加密、解压缩等等都是基于数字化实现的。例如图像的数据量很大,数字化可以将数据压缩10到几百倍。

4.数字化是信息社会的技术基础

数字化技术还正在引发一场范围广泛的产品革命,各种家用电器设备、信息处理设备都将向数字化方向变化,通信网络也正在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有人把信息社会的经济说成是数字经济,这足以证明数字化对社会的影响有多么重大。

三、数字化技术的关键――数字压缩

模拟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后数据量非常庞大。因此,数字化最关键的课题是数据压缩。音频信号或图像等原始数据存在着很大的冗余度,这为大幅度压缩数据提供了可能。其次,在一个信息系统中,人是信息的主要接受者,人的视觉和听觉对某些信息不敏感,这样可以利用人类的视觉和听觉等生理特征来实现高压缩比。

四、数字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1.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的应用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数字化音像就相继上市。90年代CD唱机已风行于世,使用磁带的小型数字盒带录音机和使用磁光盘的小型光盘录音机形成数字音响的两大竞争阵营。CD-I(交互式光盘)是国际家用多媒体市场的主流产品。V-CD成为激光视盘的最新成员,数字化无胶卷相机已在一些国家的新闻等行业得到广泛使用。数字摄像机和录像机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发。能处理和显示运动图像的多媒体电脑亦是数字化科技应用的典型实例。

进入21世纪,在家庭娱乐方面,大屏幕的彩电和新型影碟机配合起来可在家中实现真正的影院效果。越来越多的数码相机走入中国消费者家庭,成为市场主流产品。

2.在广播技术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美国、欧洲开始大力发展常规数字电视广播。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在美国投入商业运行。1995年,该系统在欧共体各国投入商业运行。1994年12月,美国时代-沃钠公司将全数字交互式有线电视系统投入商业运营。

目前,数字音频广播(DAB)已在世界各地推广使用。

3.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整个通信网已过渡到数字化阶段。在有线网络中,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正在世界各国迅速普及。在无线系统中,第三代数字化的无绳电话系统已取代第二代无绳电话系统。通信网络正在朝个人化方向迈进。移动通信将逐渐演变成社会发展和进步必不可少的工具。

4.信息高速公路

篇2

高中信息技术以基础性和实用性为特征,因此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信息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网络资源的出现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渠道,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实际案例的关联性得到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基础技能的培训平台,基于该课程对社会各领域的关联性,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教学的转型相互依存,通过网络渠道可以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改革,从该角度出发,网络环境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真实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实In-ternet网络,打造开放式教学环境,使得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2.数字化数据库的建设是信息技术教学转型的基石。

新形势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方向必须符合当今的时代背景,即将高中基础教育的思想意识与大数据发展趋势相接轨,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打造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并且具有丰富教学资源的实用型课堂。数字化数据库的建设与信息技术教学转型密不可分,虽然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所涵盖的数据资源相对较少,然而对数字化概念的培养对学生后学大数据思维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教学平台上,才能打造出集实用性与多元化、现代化于一体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转型策略

1.教学一体化平台建设。

由于信息技术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化特征,传统教学模式体现出了典型的封闭型和单一化特征。以网络技术为基础,打造一体化教学平台成为新时期信息技术教学转型的首要任务。如果从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进度的统筹、教学模式的评估以及学生反馈信息等各环节通过网络环境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构成新型一体化教学体系,必将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转型提供创新型思路,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注入现代化元素。一体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包括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利用等流程,譬如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教学任务和学习安排以数据资源的形式存放在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数据库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托网络环境进行资源检索利用。此外,一体化教学平台也包括教学成果的反馈与评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展,通过学校统一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与检测,很大程度上减小了传统教学的周期。该环节也是一体化教学平台的评估阶段,学校在局域网技术的支持下,打造学校内部教学成果动态公示系统,以便教师对自己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显然从教学资源的统筹利用、学习反馈以及教学模式的反思等诸多环节实现了一体化模式,为信息技术教学转型提供新趋势。

2.以局域网为基础打造“空中课堂”模式。

篇3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产生了传输频带较宽、性能较稳定的微波通信,成为长距离大容量地面干线无线传输的重要手段。模拟调频传输容量高达2700路,亦可同时传输高质量彩色电视信号;尔号逐步进入中容量至大容量数字微波传输。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频率选择性色散衰落对数字微波传输中断影响的发现及一系列自适应衰落对抗技术与高状态调制与检测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微波传输产生了一个革命性变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展起来的一整套高速多状态自适应编码调制解调技术与信息号处理及信号检测技术,对现今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全数字HDTV传输、通用高速有线/无线接入,乃至高质量磁性记录等诸多领域的信号设计与信号处理及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频段扩展至900MHZ~1.9GHZ,而且除公众蜂窝电话通信系统外,无线寻呼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集群系统、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等各类移动通信手段适应用户市场需求同时兴起并各显神通。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对于第三代移动TMT-2000纷纷参与标准的制定,经多次融合努力在1999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ITU-RTG8/1第18次会议上5类RTT技术标准共6种方案成为最终结果。中国的TD-SCDMA方案也已成为其中之一。应该指出,UTRAWCDMADS及TIAcdma2000MC的相应起步样机已经诞生,包括以GSM、csmaOne后向兼容为基础的第二代半过渡设备(G)EDGE、cdmaIS-95BHDR(2.4Mbit/s峰值速率,64QAM调制)及cdma2000-1X等亦已推出。

此外,为接续Internet移动游览应用的无线应用协议(WAP)与无线连接技术蓝牙(Bluetooth)已经产生。从网络的角度来看,接入网可分成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光缆同轴混合接入网、铜线电缆、对绞线、电话(一般为铜线)接入网等等;无线接入技术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领域,它从概念上产生了一个重大的飞跃,即不需要缆线类物理传输媒质而采用无线传播手段来代替部分接入网甚至入网的全部,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和扩展传输距离的目的。无线接入网品种繁多,如移动卫生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集群通信系统,一点到多点微波通信系统,微波蜂窝的无线本地接入系统(PHS、PAS、PACS、DECT)等。短距离之内的接入技术主要有蓝牙(Bluetooth)、红外线、DECT、IEEE802.11和共享无线接入协议(SWAP)/HomeRF等系统。继广域网(WAN、Wind、AreaNetwork或城域网,MAN,MetropolitanAreaNetwork)、局域网(LAN,LocalAreaNetwork)之后,最近人们又提出了“无线个域网”(WPAN、WirelessPersonalAreaNetwork)。这一新概念将小范围应用提升至网络理论的高度。在短短的时间,WPAN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新热点,WPAN的研究组成立不到1上,就演变为IEEE的专门工作组IEEE802.5(即WPANWorkingGroup,于1999年3月成立),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

比较而言,Bluetooth系统更具有代表性,它正根据WPAN的概念向前发展。事实上,Bluetooth和WPAN的概念相辅相成,Bluetooth已经是WPAN的一个雏形。从它最初由Ericsson,IBM,Inter,Nokia和Toshiba公司作为原始发起组织而推出,1年多时间已吸引了近2000个国际上有影响的公司参与。1999年底,美国的4家公司3COM,Lucent,Microsoft和Motorola,与上述5公司一样作为Bluetooth的发起组织,使它在与SWAP、IEEE802.11等类似应用标准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前景更加明朗。为了推动Bluetooth的发展,Bluetooth的标准是非专利的,Bluetooth已成为目前通信领域的一个新热点,预计不远的将来就可成为小范围无线多媒体通信的国际标准。总之,无线通信技术前景一片光明。

2、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当前,中国是世界各国通信技术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关注的焦点,大家都希望在中国的市场上占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移动通信在中国发展十分迅速,中国移动通信的走向一直为世人所瞩目。1987年11月,我国广东正式开通了第一个TACS制式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了移动电话用户“零”的突破。1994年底,广东又首先开通了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至1995年,全国已15个省、市也相继开通了GSM移动通信网。迄今为止,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面上都建设了GSM网,实现了国内和国际的全自动温游。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准备在21世纪初期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商用试验。

从1987年至今,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增长很快,尤其是GSM网更是以人们始料不及的速度在迅猛发展。这主要是因为GSM系统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均比TACS系统有较大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在GSM运营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促进了GSM网的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用户已超过了8000万,位居世界第二。

近10年来,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科研、设备生产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国产移动通信设备—交换系统、基站和手机等都已经投入生产,并陆续投放市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也正与世界同步。可见,中国无线通信在运营业与制造业上已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功。

3、今后无线通信技术的趋势

21世纪的电信技术正进主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未来十年将是技术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及IP技术的兴起,正深刻的改变着电信网络的面貌以及未来技术发展的走向。未来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宽带化、分组化、综合经、个人化、主要特点体现为以上几个方面:

(1)宽带化是通信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光纤传输技术以及高通透量网络节点的进一步发展,有线网络的宽带化正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而无线通信技术也正在朝着无线接入宽带化的方向演进,无线传输速率将从第二代系统的9.6Kbit/s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最高速率2Mbit/s发展。

(2)核心网络综合化,接入网络多样化。未来信息网络的结构模式将向核心网/接入网转变,网络的分组化和宽带化,使在同一核心网络上综合传送多种业务信息成为可能,网络的综合化以及管制的逐步开放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将进一步推动传统的电信网络与新兴的计算机网络的融合。接入网是通信信息网络中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未来网络可通过固定接入、移动蜂窝接入、无线本地环路入等不同的接入设备,接入核心网实现用户所需的各种业务。在技术上实现固定和移动通信等不同业务的相互融合,尤其是无线应用协议(WAP)的问世,将极大地推动无线数据业务的开展,进一步促进移动业务与IP业务的融合。

(3)信息个人化是下世纪初信息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而移动IP正是实现未来信息个人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手机上实现各种IP应用以及移动IP技术正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移动智能网技术与IP技术的组合将进一步推动全球个人通信的趋势。

(4)移动通信网络结构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网络中数据业务量主导地位的形成,现有电路交换网络向IP网络过渡的趋势已不可阻挡,IP技术将成为未来网络的核心关键技术,IP协议将成为电信网的主导通信协议。随着移动通信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的引入,用户将在端到端分组传输模式下发送和接收数据,打破传统的数据接入接式。以IP为基础组网,开始了移动骨干网IP应用的实践。

4、无线通信技术在数字社区中的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数字化社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数字化社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数字化社区的特点是信息的交流非常的广泛和方便,无论是实验室、办公室还是家庭,计算机及其外设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社区中的设备也都有电脑控制。如果它们之间的通信仍然采用有线方式的话,这将给使用带来很大的不便。Bluetooth技术为我们建立一个全无线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Bluetooth标准已制定了和计算机以及与Internet、PSTN、ISDN(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Network)、LAN、WAN、xDSL(xDigitalsubscriberloop)等网络的接口协议,其目标是用单一的Bluetooth标准来建立起和众多国际标准的连接。目前它用1Mb/s的速率已完全可以胜认这些工作,将来根据IEEE802.15的发展计划,可以将速率提高到20Mb/s以上。我们可以使用无线电缆来连接办公室和家庭中的电子设备,甚至包括键盘、鼠标等也采用无线传输。我们拥有一个无线公务包,以便携计算机和掌上计算机为代表,采用无线方式和其他设备或网络相连接,使我们拥有一个可流动的办公室。

篇4

二十世纪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一书给人类的生存与思考打上了新的时代烙印。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来临,迅速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带来教育的革命。在中小学教学科目中,在信息技术与这些科目的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课起着重要的基础和示范作用。例如在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中包括各方面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难道仅凭一次考试的成绩或者一个电脑作品就能评价出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我认为应该从整个学习过程中来评价,而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要求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数字化”。通过几年的探讨,结合本人开发的《信息技术课堂助手》系统为例,谈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数字化”。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从2002年起,全国中小学均已开设信息技术课,各级各类中小学都配备了网络微机室,并且绝大部分都能实现多媒体网络微机室的功能如教学演示、学生示范、电子举手、作业提交等功能。经过多年磨练,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部分教师已经成长为学者型或专家型教师。各种教学资料、教学软件、管理方法、教学理念丰富多彩,可以说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生机勃勃。但是现在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不过教室换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室,使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大量使用CAI课件。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实现了教学演示、学生示范等功能加强了师生交互和学生交流,使用CAI课件软件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用测试软件能够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但是并没有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全程记录,不能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不能检测“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生能否自主学习”等。有些教师提出不用考试而用“电脑制作”,用“学生电脑作品”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信息素养,我认为这种方法虽然比考试的方法有了进步,但仍然有缺陷,也就是说教师评价的也只是最后的结果,看不出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出现的挫折、解决的方法、创新思维的获取等,所以说这种评价方法也不全面。

另外,目前一个小学或初中学校一般有一两个微机教室,并且只有一两名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课堂基本上都在微机室,微机室每天有大批学生上课,由于信息教师所教的班级多,而每个班周课时不多,所以管理学生成了困难。信息教师一般还要负担微机室的维护工作,及学校信息技术方面的其它工作,这更增加了信息教师的工作量。高中学校情况要好一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的可行性。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的软硬件配置的可行性。现在所有中小学微机室软硬件配置均已达标,并且已实现联网功能也就是说每个微机室都是一个局域网,在硬件上已具备了课堂教学“数字化”的可能。微机室操作系统都采用WINDOWS98以上版本并且配备了常用应用软件。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的基础软件环境也是可能的。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开发的可行性。首先,现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微机软件开发如日中天,数据库软件日趋成熟,软件开法方法科学有效,教育软件的开发一日千里,所以从技术上实现是可能的;其次,经过多年进修学习,现已涌现出很多专家学者型信息课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高超的软件开发技术,相信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可以成为合格的开发成员或顾问人员;第三,我国软件开发发展很快,但目前有很多“多媒体网络教室”不能满足课堂教学“数字化”的要求,开发出成熟的、功能强大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并可以延伸至信息技术学科以外的其它学科,有着乐观的商业前景。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应用的可行性。全国有着数量巨大的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数字化”系统有着广泛的用户群。广大学校领导渴望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改革成果;广大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渴望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做出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渴望降低劳动强度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广大学生渴望客观的评价体系,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应用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的主要功能。

一、计算机管理教学功能。这里所说的概念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而是管理教学,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信息教师的负担。主要功能包括:(一)动态提醒服务,即提醒教师教学进度、学生考勤、该对哪些同学课堂提问(最初使用时使用随机点名提问,或让积极举手的同学回答),还包括日常管理如闹钟功能、动态提供当前日期、时间、上课的班级、节次、课代表任务、本日微机室课表等等提醒。(二)提供考试成绩管理、课件管理、教案编辑管理、课堂练习管理、教学后记管理其它教学资源管理等功能。教案和课件应按课时编号。(三)提供学生签到功能,计算机随机点名提问功能,计算机根据课堂提问次数及回答问题情况智能点名功能。(四)提供教师查询功能,能查询教学进度、特殊情况、班级情况以及每个同学的日常表现记录。(五)提供机器使用情况、维修情况记录及其它功能。

二、详细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记录每节课,每个学生的各种表现。包括考勤记录,操作练习情况记录,教师课堂提问及回答情况记录,课堂学生示范情况记录,小组讨论情况记录,电脑作品创意情况记录,电脑制作进度及问题记录,学生提问问题记录,学生纪律情况记录,自定义项目记录等等。记录的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电脑自动记录为主,以教师和学生输入为辅。

三、学期末评估功能。对各种记录都要量化,量化方法可采用10分制或100分制。根据全部同学记录日志,在学期末不但对每个同学评估量化而且对每个班级量化,也对整个年级量化。在对单个学生量化时包括量化得分,还要有按课时绘制的成长曲线。得分情况不必公布,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评估,确定因材施教的方法。

四、系统的开放功能。例如可以对记录的项目管理的项目自定义,既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只使用部分功能,也可以添加新功能。

五、其它人性化设计的功能。如根据当前日期时间,按照课程表自动调用上课班级、学生名单;系统可后台工作(放于系统托盘),不影响屏幕;系统设置简单(只设置时间表、课程表、班级和学生名单等)。

篇5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字化学习资源成为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意义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数字化资源的主要来源。数字化资源不仅有海量的储备,还有丰富的媒体类型。根据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特征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数字化学习资源形式。初中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常见办公软件以及网页制作等,它们都是在数字教学环境中学习,有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数字化处理时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当今社会,在几天或者几个月的时间就可能会编制出新软件、发明新技术,而且这些程序在信息方面的更新速度要比纸质教材快得多,传统的纸质教材已经远远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形下,只有数字化学习资源才能给教师和学生在这一学科中提供最新的信息。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随时随地都能够实现互相交流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目的。该资源既在储备方面有着足够大的空间优势,又在媒体方面有着丰富的类型,比如,不仅有传统的文字和图片类,还有数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类型,这些类型可以把信息技术的特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信息化时代,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这门学科的学习资源必然会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被使用,而且资源范围也在不停扩大。所以这就需要解决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问题。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具体分为五个步骤:

1.确定资源范围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教学内容、目标以及重难点。其次将所需的学习资源范围进行分析,包括学生在完成练习作业时需要的素材资源、可能会涉及的学习资源、重难点知识的学习资源、拓展知识的学习资源以及可以参考的样例资源等。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活动四“探究操作系统”时,教师分析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随后按照相应的步骤展开教学活动:(1)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熟悉电脑桌面的构成,对桌面背景、鼠标、“开始”菜单、任务栏进行相应的了解;(2)引导学生熟练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而且能根据不同要求对鼠标进行相应的设置;(3)教会学生创建桌面快捷方式,把常用的程序快捷方式、文件放在桌面上,方便使用;(4)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更换桌面背景,对背景更换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5)引导学生应熟知屏幕保护的作用,根据要求设置屏幕保护;(6)引导学生应熟知电源和设置屏幕分辨率的概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7)引导学生熟悉控制面板相关功能,用以调整虚拟内存;(8)引导学生对计算机文件进行分类管理,分辨不同文件名的区别;(9)引导学生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文件命名方式和相关使用规则;(10)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后,就需要教师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指出来:教学重点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教学难点是学生可以灵活运用鼠标和显示属性中的设置功能,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在目标明确,重难点内容都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就需要确定资源范围。因为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是Windows系统基本操作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认识桌面的组成:桌面背景、图标、图标名、开始菜单栏、快速启运工具栏、任务栏、布告栏。学生熟悉这些组成后,再学习这些组成中每部分的具体功能:桌面背景:指Windows桌面的背景图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更换桌面背景;图标:一个图标代表一个应用程序,在图标上双击左键,就会激活并执行这个应用程序,还有其他功能需要教师在一一讲解后让学生试着自己操作一下,巩固教师所讲的内容。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对学生进行任务分配时,要结合本节课的实际内容。比如说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如何更换桌面背景图片的任务,引导学生参考课本中的做一做,同时结合课堂上所掌握的方法对桌面图片进行更换。

2.确定资源类型

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确定合适的资源类型。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选择的资源类型可以比较直观,像图片或者数字类型;而对于学习操作类知识时,可以选择动画或者视频等类型的教学资源。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类型,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收集数字化学习资源

在确定了资源范围和资源类型后,教师可以从教育资源库或互联网中将数字化学习资源有目的地收集起来。如果数字资源满足不了教学要求,可以把经典的传统资源通过数字化处理,转化成数字资源。例如,扫描插图、把复杂的软件操作通过屏幕录制成数字视频等资源,将知识直观性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地掌握相关知识,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4.筛选和加工数字学习资源

将收集好的数字学习资源进行整理,然后再做精密的筛选,从而确定最后要用的资源。根据教学需要,将已选定的资源进行再加工、处理,其中包括优化、重组数字资源的质量和新数字课件的加工等。通过收集整理、筛选、加工就可以将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在课堂上把文字图片和教学课件通过浏览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5.为数字学习资源建立合适的平台

针对有些数量多且可形成系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而言,搭建平台可以使这些资源的实用性充分发挥出来。为了给数字化学习资源搭建更好的平台,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首先,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充分借助FTP服务和魔灯平台的建立等实际应用功能。在搭建平台时要考虑到平台的结构和主要功能,可以根据教学设计过程,区分学习平台的功能,为学生设计主展示区、任务公布区、素材下载区、作品展示区、成绩查询区、拓展区以及互动交流区等。其次,应该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确保各个功能模块能够正常运行、能够更好地在网络平台中被使用。例如,用html网页技术对展示性的功能区域进行系统搭建;用动态网页对成绩查询区进行技术编程;用留言板系统搭建互动交流区等。最后,在搭建平台时应该注重实现维护与更新成本的最小化、确保可操作性的最大化。

数字化学习资源已经成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形式,而且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有效地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我们应该着手研究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帮助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篇6

1. 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的切入点

1.1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化学实验视野

《实验化学》模块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解现代仪器在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研究中的应用”,同时,在教材中设置了“科学史话”、“科学视野”等栏目,介绍了古往今来的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以及国内外有关绿色化学工艺方面的最新成果、光谱分析发展简介等。若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内容更生动地展示给学生的话,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化学与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参与意识。

1.2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回顾相关的实验知识

模块六《实验化学》是在必修课程和其他各模块的实验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是高中阶段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的拓展和延伸。教师可让学生运用计算机中教师预设的课件进行自主学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也可在课前将相关知识改编成一些小题目输入电脑,题型可以是选择题、判断题,甚至可以是模拟操作题。课堂上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则通过网络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予以点评;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1.3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展开专题研究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研究性学习也已进入课堂,在新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实验化学”模块提出了9个化学专题实验研究,每个专题都包含有“拓展研究”、“问题与讨论”等栏目,对于其中的一些开放性的探究实验,如“市售Vc片相关性质的研究”、“日常洗涤或消毒用品的相关研究”,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协作探究。

1.4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引入数字化实验

数字化实验是以计算机及传感器为核心器件的实验体系。《实验化学》在“科学视野”中首次介绍了应用传感和数码技术研究实验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尤其是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有效地降低了化学实验的难度,提高了实验的精确度,拓展了实验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实验的兴趣。

2. 信息技术融入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究

根据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切入点和化学学科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入化学实验教学中,在一线教学的教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和近三年的假期培训及最近的实验对信息技术融入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谈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2.1 课件式的信息化实验教学模式

示例:《实验化学》第一单元《从实验走进化学》中,“保证实验安全”等内容的教学可采用课件式的信息化实验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可播放一些国内外的实验或生产事故的录像,引出问题“安全是实验的先决条件,如何预防实验伤害事故的发生”。然后,让学生从试剂、仪器的正确使用、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尾气处理等角度展开讨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将课件中已有的相关内容播放给学生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安全完成化学实验所必备的条件。最后,教师让学生将一些易错、易忽略的基本操作进行实战演练。

策略: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资源制成课件,并在课堂上演示课件内容。课件设计的重点在于解决化学实验中的难点和盲区。如: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可利用计算机模拟将“现象”放大;做微型实验时,可利用投影设备将“现象”放大;对于严重污染、较危险或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可利用多媒体来演示或播放录像;模拟错误的实验操作,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等。

2.2 数字化实验的信息化实验教学模式

示例:《实验化学》中,实验3—4“酸碱滴定曲线的测绘”可以让学生利用pH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测定和记录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pH的数据,并用计算机将数据进行处理,同时画出相应的滴定曲线。

策略:数字化实验与传统实验方法并不冲突,关键在于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将两种方法有效结合,取长补短。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温度传感器、压强传感器、pH传感器等传感设备进行实验,解决传统化学实验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运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功能,可以有效降低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的难度,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更多的精力转移至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分析等环节,以期在实验设计和实验能力上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2.3 探究式的信息化实验教学模式

篇7

中图分类号:TG4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477―01

1. 数字化信息技术概述

信息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有涉足。其中在三个方面的应用最广,包括通信、计算机、传感技术。其中人们形象的把信息在通讯技术上的应用比作人们的神经系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比作是人大脑的延伸,而传感技术则比作成人类的五官的拓展。从中可以看出信息化给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多大的福音,它使得复杂、困难、抽象的事情变得容易、简便与快速,给企业,给社会,给国家创造了利益与财富。

1.1信息技术的数字化

所谓的数字化是很早以前便开始出现的,从冯˙诺依曼发明第一台电脑开始。而如今数字化又将更好地统领信息领域,这就说明数字化是必然趋势。它将世界很好地归类于为两种状态,即1与0。数字化的应用,使原本复杂繁琐的信息变成可以量化的数据。同时它也能将信息通过处理成我们可以识别的文字、声音、图片。观察身边的一切,我们会发现很多已经离不开信息数字化。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信息数字化的时代,可以说它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热烈的进步,最直接的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我们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数字化的发展。

1.2 信息技术数字化的应用

将数字化信息技术应用在传感器上,让传感器更好的发挥它的功能,更是信息技术的一大应用。传感器是应用于物理、生物、化学领域的一种检测器,它被称为人类五官的延伸,能叫灵敏、快速的检测出物体的变化情况。倘若没有传感器,单单依靠人类的五官是非常有限的感知外界事物和物质的微小变化。有了传感器,它能实现侦查与调控的作用,将自动有效的控制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变量参数。传感器的类型如今已经发展为多种多样的,可分为电阻式、变频功率式、激光式、霍尔式、温度式传感器等。由于它的性能优良,在航天,军事,工业、资源开发、治疗诊断、文物挖掘中广泛使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即传感器在焊接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2 .传感器在焊接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2.1 焊接质量检测的标准

焊接是在较高的压力或者温度下将金属材料或者非金属材料连接起来的一种技术。焊接既可以用在金属材料上,也可以使用在非金属材料上。这就需要材料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随着技术和材料的不断进步,如电弧焊、等离子电弧焊、激光焊的出现,焊接逐渐形成了自动化工业化。焊接技术的使用是方方面面的,不仅可以用机等的航天领域,也可以用于电子产品的组装配置过程。它是一项重要的且较难掌握的技术,特别是电子设备的生产、调试过程中。所以焊接质量的程度,将对产品的功能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有时候除了元器件本身的质量外,焊接引起的电子产品的损坏不占少数。所以控制其焊接质量是保障各产品质量的首要条件。焊接的技术质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必须有电气接触性良好,机械强度大以及外表整洁美观等要求。其中焊接最避讳的是虚焊,所以要注意避免。焊接使得电气之间实现了物理上的电路连接。焊接的过程如果只是存在焊件间少部分的连接,或许在开始的测试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焊点的质量问题,电流能够通过焊点,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加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接触层被氧化而出现焊件脱离,这时候就不能形成电路,而在检查时候很难发现其问题。电子设备中如出现这种情况,将是很让人头疼的。所以焊接过程中必须非常重视焊点的质量,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一定的机械强度是保证焊件在运输、储存、使用中收到振荡、摇晃、冲击引起的焊点破坏而使焊件脱离。其机械强度不仅受焊点的质量影响,还与它形状大小、受力面积、和工作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足够的强度对于焊件的质量来说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测定焊件的抗振强度。如果说焊件本身存在虚焊点,那就没有机械强度而言了。所以虚焊是焊接的死穴。外表的美观平整对于焊接来说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技术环节。因为完美的焊点不仅能够让人产生舒适感,而且不至于浪费材料。品质好的焊点应该是均匀平整地成裙形展开,焊料在焊件上平滑的铺开,接触的角度要小。应无拉尖、无裂痕、无夹渣等外表有金属般的光泽。常用的检查焊点外观质量的方法有目测法、手触法、通电检查法。

2.2多传感器在焊接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感器用于焊接质量的检测正日趋成熟,目前最常用的是多传感器用于焊接质量的检测。一些尖端领域的焊接需要有高品质、自动化且易于控制的焊接技术。焊接技术的保证需要依赖于好的质量检查系统。由于焊接的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很难建立起适用的模型来控制其质量。常用的数学建模更是不能解决这类问题。近年来,人们通过模拟人类大脑的功能中的神经网络来分析其焊接过程,采用多传感器来进行质量检测。要想实现预测到焊缝形成的尺寸大小和形状是具有难度的,这是因为在焊接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太多。如移动轨迹地变化、材料的成分和结构、电弧长度的不断变化都对其造成了不小的干扰。要得到完美的焊缝除了保证强度、还要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在其检测系统中要安装以下几种传感器。如光敏传感器、测速传感器、机械传感器以及温度传感器来分别得到光通量、焊接速度、焊接电流、和焊接的温度。最后将这一系列数据通过一个神经网络装置系统进行分析以及预测其质量。

2.3 镁合金传感器在焊接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镁合金的广泛使用,相应的镁合金的传感器也相继应用在其焊接质量检测中。随着镁材料的大量使用,其焊接的检测技术就显得尤为关键。对应的传感器更是不可少的。采用多传感器联用技术的运用让焊接技术质量的检测不再是难题。焊接技术下孕育的传感器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应用前景。多传感器联用技术是将对个传感器联合使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它们有各自的分工也有彼此的联系,就像人的大脑一样能够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并得到处理处理结果。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大量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弥补了单一传感器处理量有限、功能单一的缺陷。在镁合金的焊接技术的检测中起着不小的作用。它具有的数字化、系统化、网络化、智能化、灵敏、性能优良等好处让它不仅收到工业产业的欢迎,也成为新兴行业的宠儿。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朝弧焊机器人以及自动焊接的应用方向去进行更深入透彻的研究,许多国内外的焊接技术领域专家将电弧传感技术运用在机器人身上,收到不错的反响。

3总结

如果说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背景下传感器的诞生给工业、航天事业、医学领域以及海航领域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价值。更是由于传感器在焊接技术上的应用,使得焊接技术的质量检测这一直以来为人类所困扰的难题,不再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焊接技术在一些高新尖端领域(如电子行业、航天事业、航海事业、医学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这些领域都要求焊接技术的质量高如抗干扰能力强、机械硬度大、焊接点牢固等。所以焊接质量检测显得非常重要。而且传感器在焊接质量检测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且日趋成熟。未来可以朝着更新更高端的领域发展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焦志成.神经网络计算.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篇8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

南阳医专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推进信息化建设,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2014年与南阳农业银行合作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统一信息门户系统、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公共数据平台、数据交换平台为基础,集成教学管理、学工管理、财务管理、心理咨询、精品课程建设、设备管理、迎新管理、实习管理、题库管理等各应用子系统,基本实现“数字化的教学、数字化的管理、数字化的服务”,走出了一条具有南阳医专自身特色的信息化发展之路。教师作为数字化校园系统使用的主体,其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程度,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可靠保障和重要前提。在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师先行”,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信息化。如何提升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1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能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正式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技术能力的人,他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指出信息技术能力应该包括“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数字化校园建设对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系统的信息知识结构,较高的信息技能水平和良好的信息道德水准。然而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对教育信息化重视不够等原因,南阳医专教师在数字化校园系统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信息意识淡漠、信息知识匮乏、信息能力薄弱、信息道德水平不高等问题。

1.1 信息意识淡漠

信息技术能力的高低,首先决定于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对工作信息的感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调查发现,相对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南阳医专的教师更关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和日常教学,满足于能够快速上网浏览网页、查阅资料,保障多媒体教学设备正常运行,认为信息化建设耗费人力、物力,且投入大、见效小对常规教学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持否定怀疑态度,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造成了习惯于传统的自我服务模式、不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有效开发利用各种信息,最终形成信息自觉性差、信息敏锐性不足、信息创新性不够。

1.2 信息知识匮乏

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信息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南阳医专作为一所医学类院校,除了卫生管理系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专业知识之外,大部分年龄在30-45岁之间的老师计算机理论知识仍然只处于初级水平,仅仅能够应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进行日常办公处理和常规教学工作,而对于其它的信息处理软件几乎不熟悉,甚至于部分年龄在45岁以上的教师对于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都不熟悉,往往需要借助于年轻教师完成基本应用。

1.3 信息能力薄弱

信息能力指人们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检索、组织、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技术能力的核心,是信息技术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调查发现,南阳医专的部分教师在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理论支撑上,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收集、整理、选择和利用信息,具有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但是信息知识重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为薄弱。

1.4 信息道德水平不高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各个环节中,用来规范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南阳医专的教师主要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文化素质较高,基本能够做到遵守网络规则和网络礼仪、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不危害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传递不良信息,能够正确的利用和评价信息,具有一定的信息道德技术能力及职业道德技术能力。但是随着“信息爆炸”和“信息环境污染”,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网上欺诈、谣言散布、有害信息盛行和信息盗窃等现象层出不穷,对坚定信息道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调查中就发现,部分青年教师由于思维活跃、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好奇心强、抵抗力较弱,容易形成道德失范现象。

2 提升高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策略

2.1 强化信息意识

首先培养高校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培养其从一些微不足道、司空见惯的信息中,通过。从现象深入本质的开发,透视出其中极大的信息经济价值。其次,培养其准确的判断力。善于从大量的信息中,准确地识别并判断出它的价值,及时投入使用。最后,对高校教师进行信息利用示范。让其从活生生的有效利用后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中,认识信息的多功能、广效益,从而增强其信息意识,促使其有效开发和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为教学服务,能够将信息技术灵活运用于教学过程中。

2.2 增强信息知识

首先进行信息知识教育,由信息化建设部门对部分老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指导,鼓励有计算机基础的中青年教师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指导其熟悉操作系统以及各种系统的初步运用等。其次可以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激励手段,刺激教师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可以把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作为评先评优、评聘专业技术职称等的必备条件。同时可以开展多种信息知识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促使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3 提升信息能力

开展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从基础的课件制作、视频教学等入手,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方法培训,重点传授信息查询和检索、多媒体应用和制作等技术,使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的全过程,逐步增强教师对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和分析能力。

2.4 提高信息道德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信息道德专题网站,构建信息道德案例库和计算机犯罪案例库,宣传信息道德,提高其信息道德认知,升华信息道德情感,炼信息道德意志,强化信息道德行为。同时使教师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将社会对信息行为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在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道德修养,培养教师的自律精神。

信息技术能力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作为数字化校园使用的主体,应该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增强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提升信息道德水平,推进信息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

档案;信息通信技术;数字化;应用

信息通信技术简称为ICT,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技术领域。ICT广泛运用,为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现代档案事业带来机遇和挑战。ICT是全面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处置、管理,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技术路径。它体现了从传统档案实体转向以档案信息为重点的工作理念,是从手工检索转化为计算机搜索的中间桥梁,是沟通本地查阅与异地调阅的推动力量,是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构建“智慧”平台的重要渠道。面对信息通信技术迅猛的发展形势,各单位只有不断融入并加强研发和使用,提高档案部门的软硬件建设,才能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档案(文档)生命周期与连续体理论

1.文档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局限性。文档生命周期已经被视为一种理论,其概念是以提供操作纸质文档管理程序为框架和模型。该理论认为,文档不是静态的,而是有自己的生命,它的生命类似生物有机体的成长阶段与“年龄”之限。它们经历从出生(文档创建或收集),成长为青年(记录使用和维护),进入老年(转移到档案库记录),然后死亡(到期销毁)的演变。文档的生命周期包括其当前使用和最终的命运,从产生到销毁的全过程。根据文档的内容和价值不同,档案会采取不同的保存期限,即寿命时间。而文档是档案的初始形式、生命之源,这是目前国内外专家注重文档管理的原因之一,即在档案的生成阶段就把好关。紧接着,它历经创建、维护、储存、使用和处置等五种形式,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同时在不同阶段又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和工作要求,这是一个通过分阶段管理提升档案整体质量的过程。所以,每位档案管理者必须首先了解文档生命周期理论,以提高自己的有效管理能力。然而,文档生命周期描述的并非文件运动规律的全部[1]。近年来,生命周期的概念,一直受到很多负面的评论。首先,批评者指出,销毁不一定是文档的全部归宿,有文档不“死”现象,即无限期保留,因为有持续的价值存在。其次,在“三种年龄”的生命周期阶段之间划分,极容易凭借主观判断。其实文档的生命周期不是单向的从幼变老,而是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价值的转变,会发生逆转和反复,生命形式可能会打乱。文档好比货币,可储存,也可重复循环使用,他们会产生恢复活动期,使用与存档可能会多次交替。生命周期模型不存在重复阶段,或者人为地省略某一阶段。再者,文档生命周期概念延续和记录之间存在人为的区分,由于单位经营宗旨和文档保存文化等原因,专业视角之间档案和记录管理会发生区别。此外,生命周期概念的批评者也认为,它过于集中记录物理实体的操作任务,特别是那些纸质文档的保管。纸质文档依靠逻辑结构,与纸质的物理存储相关联,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缺乏现代创新。

2.连续体理论与信息通信技术的引入。而文档管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快速引入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档案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实践层面,产生了灵活辩证的生命周期模型。这种新模型的发明,被称为连续体理论。该理论认为,档案和文档管理责任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文档有创建、修改、归档、使用等任意处理的权限,不局限于不同环节和先后顺序,也不是被动等待最终处理决定的文本。20世纪90年代通过LanMachean开发了记录连续模型的可操作框架电子记录管理程序。学者指出,电子环境能达到单凭理论和基于纸张的方法所无法实现的档案管理模式,使档案工作对象从静态到动态,能融会贯通,得到立体化处理。在行之有效的生命周期来看,文档和档案管理过程分明,有章有序,明确定义了文档在每个阶段的管理责任。在连续体理论中,通过记录连续模型,文档和档案总是在被创建或编辑的状态,即文档管理被描述为交互式过程,贯穿于整个文档的寿命。文档生命周期和连续体模型的发展是档案信息化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档案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生命周期和连续体理论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两大模型的互补配合提供了一个积极合理的保存记录的结构,体现了电子文档环境安全、有效、便捷的必然趋势。它超越时间和空间,逐渐满足企业、法律、社会、文化等需求管理。作为更为先进的档案管理办法,通过现代模型构建科学组织框架,对于档案现代化与信息通信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应用现状

1.信息技术的创建、存储、检索与数字化趋势。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环境下,电子文档的处理有着极高的要求。每一份文档可分为三个端结,文件的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整理、编目等具体管理是中端,永久保存或到期销毁是末端。无论是图案表格的绘制,还是文字的写作修订,文档处理都脱离不了计算机。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技术创建电子数据库、编发电子邮件、远程检索与构建移动通信平台、管理ICT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等,通过多措并举,产生更有效的利用与管理。由于不同机构保存和使用的主要数据和信息系统存在差异,信息系统(IS)集成部署系统的数据管理则更有利于实现无缝传递和信息共享,从而打破不同档案部门“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改善“信息孤岛”现象。同时,该系统是由多个电子文档组织路线,以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根据具体工作需求进行查询和使用,这种积分式工作流程有效节约了财务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虽然针对庞大数据,计算机系统可能会导致冗余,但它可以消除员工对大批量物理文档的恐惧。在数字化档案管理中,尽管试图改善信息通信能力,但关键基础设施与目标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差距和弱点与信息部门的推进力度有关,也与档案工作人员对新技术的运用程度有关。尤其是研发和使用过程中未能解决数字档案中的DRM数字版权管理,因此ICT技术的应用实则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存在,而相对高端设施的建设尚未熟练普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代电子政务、OA系统的运用,QQ群、微信圈及电子商务建设的开展,各部门相应建立了系统办公网络平台,不仅最大限度地证明了信息和通信技术优点,而且也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将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推向优化。

2.有效的档案管理方式在实践中改进。在ICT的支持下,档案管理已经从基本的纸张文件的存储向众多电子、计算机的数字化管理过渡。“云计算”的引入将全面丰富现代文档管理模式,以其提供速度快、精准度高、查询灵活、呈现方式多样等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被迅速接受并作为关键信息管理与沟通工具。此外,在档案管理中使用电子系统,可以节省文件存储空间,利用电子方式查询也可减少纸质文档的物理磨损。计算机中的档案管理,以强大的存储、检索、访问、使用功能,增强了安全性和便捷度,也便于人档沟通和信息交流。尽管如此,他们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由于技术的飞速变化,档案记录越来越依靠计算机及网络,增强了软硬件故障所造成的数据失真或丢失风险。而在处理文件时人为的改写、剪切和粘贴、发送到另一端等,操作失误也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和系统的完整性。尽管如此,这些缺点并不会贬低信息与通信技术在档案领域已发挥的显著作用。在电子档案的时代,传统的档案实体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复杂的用档需求,任何一种有意义的文档都无法忽略信息和通信技术所带来的有效记录管理。

三、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文档运用与服务

1.信息通信推送技术成为服务的主功能。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传递方式的嬗变,也进一步完善与提升了档案信息服务中技术体系的应用水平。信息通信推送技术成为服务的主功能,比如“云计算”文档存储功能与数字化对接,OA系统、电子邮箱等文档信息传递对接,网络平台信息咨询、留言,电子政务与公文流转,网站信息查询、文件下载、转移链接、用户对话等推送与互动功能。网络信息沟通工具具有集成化和开放性等特点。为了提供高速、快捷,不受地理、时空限制的服务,各种信息技术资源必须加以整合,才能达到系统优化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网站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的更新周期较长,服务还是以被动的信息咨询反馈为主,缺乏主动的信息推送服务。总的来说,还是存在先进信息技术研发滞后、技术应用不全面、兼容不够等问题。因此,在未来除注重终端信息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外,一些网络平台和智能服务平台的新生技术也是应关注的方向。

2.电子信息转化成为运用与服务的基本途径。当前信息技术下文档运用与服务,主要有两大类方式。一类是对档案室(馆)藏传统档案,以方便利用为目的,运用专用设备进行信息技术加工处理;另一类是对直接以数字化形式产生的电子图档进行数字化管理,包括电子图档和文件的接收与安全保管,以及科学合理利用。档案信息的利用包括信息检索、信息传递以及信息反馈等,而档案的编研活动实质是对档案信息进行改编重组的过程。虽然档案信息化中并不完全是信息理论与技术利用的内容,但是所有的标准化、网络化、数字化及其他工作都围绕着信息技术展开。信息技术应用成为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基本途径[2]。在档案资源运用过程中,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呈现快餐式又精细化、多样化的特点,信息服务的给取已转变为以网络服务、虚拟服务为主的电子高科技服务。当前信息社会中,档案信息服务更多的是基于互联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查询、咨询等服务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影响人们信息获取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面貌。因此,信息公开背景下的档案在线服务必须以用户为出发点,创新理念,更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展信息推送、站点链接、网页聚合等多功能服务。借助ICT的推动力,实现信息与通信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公开、共享与利用,不断提升档案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作者:王辉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篇1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也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本文对什么是数字化图书馆以及数字化图书馆的重要特征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重点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 多媒体;信息检索;数字化;图书馆

作者简介:毕华(1965—),女,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已20余篇。

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中心,几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和科学方法。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也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图书管理之后,就实现了图书的电子化管理和检索,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图书馆。有些人认为将传统图书馆中的文本文献全部转化成电子文档就是数字化图书馆,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数字化图书馆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采用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进行文献管理和检索;(2)馆藏文献不仅包括文本文献,而且包括各种多媒体形式的文献;(3)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中以信息库的形式存在。当前,大多数图书馆都已基本具备了第一个特征。但具备第二和第三个特征的图书馆还寥寥无几。

1什么是数字化图书馆

所谓数字化图书馆,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拥有多种媒体内容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能为读者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的服务机制。虽然被称之为“馆”,但它并不占用空间,很大程度上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因为它的存在方式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数字化,并通过国际互联网传输,从而做到信息资源全球共享。与以往的图书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变集中“人”为集中信息和服务——“馆”的形式并不重要,其水平高低取决于“软件”质量。在专家眼中,一个建设完备的数字图书馆应当成为重要信息的生产基地,多种信息资源的聚集中心;读者、专家、图书馆员交互的枢纽;信息发现、搜索、捕捉的导航站点;为用户提供高水平服务的知识喷泉。

2信息资源检索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是数字化

图书馆的重要特征:

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现代信息数据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遍布世界各地的Internet加速了世界范围内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信息环境的形成。高校图书馆正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推动改革和扩展了图书馆的各项职能。信息资源检索服务也是其中之一。

信息资源检索(Information Resource Retrieval)是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 组织或存储起来,当读者或用户需要时找出或提供有关信息的过程。或者说,信息检索是将检索者提问的特征与检索标识进行比较,将检索和提问特征一致或相似的信息查找出来。信息检索包含资源存储的检索。信息检索有文献检索,数据检索和事实检索三种类型。文献检索是检索文献资料,是从已存储的文献中查找出所需文献的过程。文献检索可检索出某一国家和某一作者的文章和著作,事实检索是检索所需的事实,数据是检索确切的数据。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在图书馆的运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检索服务正在由传统的手工文献资源检索向计算机系统的OPAC检索发展。尤其是广大师生员工查找图书馆资料所需的时间进一步缩短,加快了信息检索的速度,提高了信息检索的效率。

今天的计算机检索技术发展极快,已由脱机向联机检索和网络检索过渡。脱机检索是指以独立的计算机为单位,利用光盘、磁盘、磁带等存储介质进行的信息检索。联机检索系统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检索服务进入网络环境而发展起来的信息检索系统。联机检索是利用通讯设备与存储有信息的计算机相联结查找有关信息的过程。检索者在通讯线路畅通的环境下,应用计算机终端设备与主机进行人机对话查找信息的过程。检索者可在检索过程中随时修改自记的检索策略,直到获得满意的结果。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联机数据库检索服务系统有美国俄亥俄州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的OCLC,美国络克希德公司的DOALOG,美国系统发展公司的ORBIT,美国医学图书馆的MEDLINE,欧洲空间组织的ESA,日本的JOIS等。联机检索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多用户可同时进行检索。检索速度快,功能多,打印输出灵活方便。

今天,高校图书馆依托Internet开发和应用的服务项目众多。网络信息检索只是其中最具优势的服务项目之一。Internet上运行有功能完善的信息检索工具,如Gopher、WAIS、WWW等。Gopher(分布式信息服务系统)是Internet的重要信息检索工具。它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结构,通过多级菜单界面便于检索者查看校园网的各种信息。WAIS(广域信息网)是Internet上的文本信息资源检索工具。它为检索者提供的自然语言界面受到检索者的普通欢迎。WWW(环球网)是Internet上最先进的网络信息检索系统。它集超文本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一体。WWW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具有优化的结构和强大的功能,也是最受检索者喜爱的信息检索系统之一。Internet技术遵循统一的协议将不同的信息系统连结起来,将世界上成千上万台服务器联成一体,实现了各个信息系统向整体化和集成化的转换。各高校图书馆应用Internet技术建立本馆的Web网站和OPAC,便于检索者在各个地理位置的联机终端访问图书馆并快速地检索各学科的专业信息。因此,无论你在家中或在办公室都可以检索到高校图书馆网页上的网络数据库或全文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作为各校教学和科研的信息资源中心,大多购置和拥有丰富的馆藏印刷文献资源,电子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尤其是大量的国内外光盘全文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在高校图书馆的Web网站的OPAC上可无缝链接检索。如“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目录”、“万方数据光盘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Web版数据库,美国俄亥俄州OCLC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等等。此外,有的高校图书馆还根据本校重点学科建设引进一些入编质量高和数量大的世界高水平的学术性网络数据库及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

总之,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渠道检索方式的高校图书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确为检索者访问图书馆,尤其是访问图书馆的Web网站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和及时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动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检索技术是数字化

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查询系统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检索已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检索服务系统是一种人机交互的、以多媒体信息库为基础的、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在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检索服务系统问世以前,在电信领域有可视图文系统,在计算机领域有文献资料检索系统和各种数据库检索系统。因此,从信息检索服务的角度来看,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检索服务是可视图文、各种数据库检索服务的自然发展。这种发展和变化的动因是信息从单一媒体表示发展为多媒体表示。高校图书馆要成为名符其实的数字化图书馆,必须逐步发展和提供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检索服务体系。

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技术是一个新的领域,其有关技术正在发展之中,尚有许多待研究的课题。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存储管理、人机界面的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它作为人类信息通信与信息联想的工具,将促进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下转第288页)(上接第248页)的深入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数字化图书馆的高速发展和功能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文俊.当代传媒新技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8.

篇11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电力自动化;应用

目前,我国电力系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当前的电力系统实施技术应用方式的调整,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质量,因此,很多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操作人员都将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作为工作的重点。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概述

当前广泛运用于各领域的电力系统包含的功能种类较为丰富,既能够保证对电力资源进行有效的传输,也能对电力资源实施变电处理,并将电力资源合理的传递到配电网的各个领域[1]。除此之外,电力系统还需要根据发电需要装置的运行模式,对设备的稳定性进行判断,只有设备能够保证长时间的运行稳定,才能够使当前的电力资源能够在有效科学的调配下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电力系统实施自动化处理,不仅能够使用在线的形式对电力系统实施运行调度机制的完善,还能够利用当前的调度需要,对测量装置进行安装,使电力系统可以实现控制机制的升级。

二、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领域的具体应用

1)电子信息技术在发电厂领域的电力自动化应用。

首先,实施电子信息应用的团队,可以根据当前发电厂运行模式,对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方案进行研究,可以通过当前使用情况较为普遍的运行模式,对当前系统当中的测控机制进行调整,使下游的测控装置可以通过具体的测控模式实现运行机制的完善[2]。另外,要根据当前系统的运行要求,对开关装置进行运行稳定性的增强。此外,要结合电子信息技术运行过程中的总线情况,对当前不同线路实施拼接处理,以便目前的装置能够利用管理设备实施后台装置的运行维护。可以结合当前系统的管理要求,对系统的回路系统进行构建,并保证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对所有的回路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要结合当前后台装置的运行维护需要,对系统操作过程中的控制机制进行调整,以便现有的装置能够利用控制回路的调节实现现场信号资源的优化处理。可以结合当前控制系统的控制机制,对各类参数进行设计能力的提升,使现有的计算机装置可以更好的对大量基础性资源进行利用,并以此加强对分散回路的操作管控[3]。要根据信号的稳定性情况,对通信机制实施控制部件的完善,并按照控制站的运行需求,对操作团队的具体应用系统进行完善,使当前的操作团队能够在系统运维的过程中进行控制在的科学处置,并以此加强对发电厂各类装置的有效保护。可以利用当前发电厂技术进步的优势,对电子信息技术当中的硬件资源进行优化,并通过不同技术的整合实现技术组合方案的构建,以便当前的信息资源可以按照通讯系统的情况进行数字技术的革新,使目前的通信技术可以更大程度上保障发电厂的运行质量。

2)电子信息技术在电网调度领域的自动化应用。

首先,进行电子技术应用的团队成员,需要对电网调度工作加强关注,使电子信息的技术可以利用自动化装置实施调整,另外,当前系统的操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电网调度的实际需要,对计算机装置的服务系统实施管控,并且避免一些危害性因素金融电子信息技术的操作领域[4]。可以结合当前调度中心的具体指令,对后续调度活动的范围进行合理的调控,使当前的管理制度可以更大程度上适应发电厂的运行需求。另外,可以按照当前的电网调度需要,对变电站的运行终端进行有效的管理,使现有的各类设备可以实现运行质量的增强。要结合当前电网的调度需要,对自动化系统进行保障机制的构架,使电网调度进行过程中的电能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分配。要按照电网调动活动的需要,对工作站的具体工作机制进行调整,以便当前的电网调度工作可以更好的进行后续操作机制的完善。可以结合现有的变电站运行需要,对自动化系统构建过程的电网调度环节进行了解,使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具体功能可以结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需要进行完善。此外,当前的电网运行机制可以结合电网的安全运行模式进行保证,使发电装置可以结合现有的运行模式进行控制机制的完善[5]。可以利用电网装置的实际运行需求,对目前的市场运行环境进行判断,并严格结合市场因素对电网系统的供给机制进行研究,使后续的电力资源供给活动能够提升供给效率,并按照电网调度过程中的极限状态,对系统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进行规避。

3)电子信息技术在变电站操作过程中的自动化应用。

要根据当前变电站的人工操作要求,对替代人工操作机制的自动化技术进行完善,以便现有的运行机制可以结合人工监控的方式进行研究,要利用当前的系统操作要求,对人工操作机制进行调节,并根据变电站监控系统的要求,对目前的监控机制进行管理方案的提升,使当前的变电站运行技术可以实现完整化处理。要根据当前变电站操作系统的智能化等级,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具体管理机制进行完善,使当前的管理系统可以结合运行的需要进行数字化信息的提取,并按照数字信息的要求进行通信机制的构建,使当前的计算机系统可以结合存储功能的实际要求,对现有的记录进行全面研究,以便已经生成的管理记录可以结合系统的统计数据进行处理。要使用直接测量的方式对信息资源实施有效转移,并根据数字化系统的运行要求,对当前的计算机设备进行存储机制的完善,以便变电站能够在具备较高自动化管理机制的情况下进行运行稳定性的增强。要结合存储功能的现状,对计算机运行过程中的自动控制机制和通信机制进行统一处理,使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在自动化系统当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三、结论

在我国电力系统发展质量快速提高的背景下,对电子信息技术实施深入的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运行质量,因此,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具体使用方案进行研究,并提升电子信息自动化的运行模式,对增强电力自动化的运行质量十分重要。

作者:黄柯志 单位:河南平顶山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谭凯.可视化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9.

[2]赵凤英.电力地理信息系统在配电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大学,2006.

篇12

二、学情分析

从目前盐城市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状况看,不同层次、不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状况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我们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是很高,学生只懂得一些简单的操作甚至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课都开不全,相反有的学校却很重视,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高一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表达以及对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因每位学生价值取向、思维不同,水平仍参差不齐。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了解当前常见的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按实际需要合理选择常用工具,管理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比较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势,逐步提高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操作技能和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掌握各种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合理选择各种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管理个人信息。

五、教学策略

学生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已经对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先由实例创设情境引入,采用任务驱动法,学生在明确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体验并讨论总结各种个人数字化资源管理法的特点。

六、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法、探究法及四步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环节

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资源管理从 手工管理

方式向以计算机为主导的数字化管理方式转变。

2.下列英文缩写中,意思为“个人数字助理”的是(B)

A.FTP B.PDA C.MP3 D.PC

3.英文缩写Blog的中文含义是(A)

A.博客、网络日志 B.个人数字助理

C.视频高密光盘 D.运动图像专家

(二)新课导入

身边的信息资源管理

师:陈×同学喜欢收集邮票,邮票本有很多邮票,但他不懂得管理这些邮票,请同学们运用已有的生活常识帮他画一个邮票管理的结构图。

学生小组合作画出结构图,同时让部分同学进行展示。

(三)探究环节

1.任务一 师:这是用PDA管理个人事务的一个简单例子,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具备这些功能,请同学们写下来。

展示小组合作讨论结果,并在纸上写下来,到大屏上展示。

2.任务二 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本地计算机资源

师:(1)在计算机中如何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文件

学生讨论2分钟,并找两位同学回答,揭示答案:

需明白文件放在何处,明确其具体路径;

在计算机中利用资源管理器来管理(打开资源管理器的

方法)。

(2)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弄清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

师:文件和文件夹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我们可以比喻成我们文件放在包里一样,文件夹是用来放文件的,那么我们打开包拿文件的过程就好比我们双击文件夹后打开某个文件的过程。

文件夹:用来存放文件

文件:图形、图象、文字、声音、影片、数据、课件、程序

(3)学生演示利用资源管理器管理资源的事例

师:请同学们利用资源管理器打开E盘音乐,看一看音乐文件夹下的文件管理是否合理,如不合理请做出调整。

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探究,请出两组同学,首先指出不足的地方,然后进行操作演示。

3.任务三 请同学们根据P143页图7-5收藏夹的整理过程,打开一个你喜爱的网站并建立爱好文件夹最后将网页快捷方式添加到收藏夹中。

4.任务四 下面是王×同学的财务日记,请同学们帮他用电子表格文件进行整理,并对他的财务进行统计运算,最后用饼图表示他的各项收支情况,并分析这个同学的收支是否合理。

教师在走动的同时进行适时点拨,并对关键部位进行提示。学生积极利用电子表格分析王×同学的各项收支情况,并分析收支是否合理。

(四)课堂小结

师:经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们学到了什么了?

篇13

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是指凭借电子信息技术来获取更多信息,通过相关平台实现智能化处理的技术。通常情况下,电子信息工程拥有着良好的便捷性和高准确性,同时覆盖范围较广,能实现信息数据的批量处理,在加快数据处理的同时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1.2电子信息技术的现状

当前,在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缺乏核心技术

比较国外电子信息工程,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受到多重因素的约束,核心技术的欠缺是重中之重,尤其是缺乏专利性较强的核心技术。实际应用中,一些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不够深入或者创新性不足,会给电子信息工程设计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1.2.2缺乏完善的发展体制

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很容易受到经济水平和企业自身的限制,一些企业在引进自动化技术的时候没有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这也会影响到电子信息技术的建设。

2自动化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自动化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技术模式,其不仅融合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还融入了控制技术和系统工程等多种现代化技术。这给电子信息工程设计带来了很多的发展平台,其重要性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1)促进了工程设计中的机械化及一体化发展。自动化技术是我国工业发展史中的一个转折,实现了以机械取代人力,解放了生产力。(2)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控制。刍议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文/冀君召自动化技术作为我国当前工业阶段的重要产物,其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影响十分深远。本文将简要分析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现状,介绍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性,并重点探讨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工程中的应用。摘要自动化技术的引进可以有效地提高电子信息化技术的信息处理,在开发的形式、内容和途径方面均可提高电子信息工程的智能化控制。智能化控制可以实现高密度、大批量以及高频率的信息处理。(3)提高精细化水平。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融汇了多重技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例如,在信号与系统的设计工作中,设计者需要掌握和应用信号分析及系统分析等技术,同时对技术精度要求比较高。

3自动化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

如上所述,自动化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在诸多应用领域中主要表现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办公以及电路分析设计几个方面。在电路分析设计的应用环节中,自动化技术在三相电路、电感电路以及双扣网络几个环节的应用效果最好。

3.1计算机辅助制造

计算机制造作为计算机控制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其最高制造水平能全面反映出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同时,其发展状况也能发映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状况。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AM)包括了硬件及软件两部分,前者主要融汇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以及输送、储存、装载以及检测几个环节,后者覆盖了数据库管理、计算机附属数控编程、计算机相关工艺的设计、工装设计以及质量编制几个环节。二者的应用,保证了设计的有效性和完善性,同时在制造工业和精确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2计算机辅助设计

当前,我国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设计过程中,CAD应用可以有效地实现自动化、微型化、智能化以及数字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只需将设计文件的相关参数输入计算机中,系统通过分析和计算就能将设计结果呈现在计算机上,然后设计人员可以根据设计成果进行修改,保证设计文件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在CAD设计的众多应用中,EDA技术应用效果较为明显。此项技术融合了信息技术、CAM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在融合中实现了纵向发展,目前已经应用到生物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以及通信工程。此外,在电子信息工程应用,EAD技术可以实现电路设计中的仿真设计,凭借数据模型实现仿真设计,整体提升了工程设计水平。

3.3计算机辅助办公

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辅助办公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辅助办公通常是指使用微机及行管外设通过管理和传输来实现办公。采用辅助办公有这三个特点:(1)对于行文处理自动化,可以处理外城各类文件的接受、批阅以及办理。(2)对于事务处理自动化,可以处理行政事务、专业事务以及督办事务等。(3)对于辅助决策自动化,此环节主要建立在前两个环节上,为相关负责人处理各种信息,然后通过分析,最终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依据。在电工设计中,涉及有多个设计流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采用OA辅助办公软件进行管理,利用计算机对多种流程文件和数据文件进行分析和管理。

友情链接